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2024-09-03

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精选13篇)

1.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一

如何在高三历史复习中快速提高成绩

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有许多同学认为提高成绩的办法只能是多背课本,于是付出了许多努力,耗费了宝贵的时间,结果却成效甚微。实际上,要想取得高三历史成绩的飞速提高,必须注意学习的方法和技巧。简单说,就是要抓住三个问题:第一,记什么;第二,怎样记;第三,如何用,即会学、会记、会用。

一、记什么——会学

在哲学里讲要学会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历史学习中同样如此,要善于抓重点。每一章每一节都有许多需要记忆的重点知识点,但是单单记忆单个的知识点难于应对高考要求。实际上高三复习中所说的重点,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考试大纲所列的知识点;2.把握历史概念以及教材中蕴含的史学理论;3.每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以及和前后或横向间的比较、联系;4.教材中的小字注释以及图表信息;5.要紧跟时事热点;6.最新的史学观点。现在的高考大势是与新课程接轨,这就要求高三复习要紧密地结合最新的史学观点,并能联系现实。

二、怎样记——会记

在高三教学中,学生们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记不住,或者今天记住了过几天又忘了。不但学生们很无奈,有许多年轻教师也是经常抱怨。实际上,要想要学生们记得轻松又记得牢固,就必须要有好的记忆方法。

1.阶段特征记忆法。阶段特征归纳记忆,可以清晰把握章节内容,尤其是内容繁杂不易把握的章节。在整理的基础上,不但可以方便记忆,而且对本章内容进行了升华,在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就会得心应手。阶段特征归纳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把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入相关的历史阶段中,多角度来阐述问题,或者帮助学生寻找历史比较的最佳切入点,纵向或横向比较、归纳,强化比较、归纳和概括的意识与能力。

以古代史(旧的人教版)明清阶段为例:问题:明清时期是封建制度衰落时期,封建制度渐趋衰落的表现有哪些?如果对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有透彻把握,对此类问题,记忆起来就非常轻松。(1)政治上,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如实行特务统治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这表明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封建制度日益腐朽。农民起义水平提高,“均田免粮”口号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2)经济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产生和发展。它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3)对外关系上,明中期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略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4)文化上,市民文学蓬勃兴起,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

2.历史规律记忆法。历史学是认识和阐释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普通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历史的基本规律。这些“一般规律”不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更是历史学习的金钥匙。掌握了这些金钥匙,不但记忆起来非常轻松,而且在应用中更易于就举一反

三、融会贯通。

比如中国古代史上的国家统一问题。关于古代史上的统一问题,我们会在教材中注意到这么几部分:秦的统一、隋朝的统一、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元朝的统一。比较一下具体原因,就能够得出规律性认识。

秦能统一中国的原因:(1)结束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从经济方面看,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这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②长期争霸战争,形成了局部的统一;③在民族关系方面,各族间联系日益加强,以华夏族为中心,形成相当稳固的民族共同体;④广大劳动人民渴望统一;⑤理论基础,法家学说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从秦国来说,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①秦国商鞅变法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②秦国新兴地主阶级力量较强,封建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③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等正确策略;④秦王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

隋朝统一的原因: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魏晋南北朝后期,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融合,南北统一条件成熟;北方农业的恢复与发展,为隋的统一奠定了经济基础;隋文帝加强军队建设,做好了渡江作战的准备;陈朝君臣生活腐化,政治腐败,军队纪律松弛,不堪一击。

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的原因:(1)分裂中孕育统一因素:人民渴望统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各国统治者都设法削弱地方势力;周世宗的改革,使北方出现了统一的趋势。(2)北宋采取正确的方针: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通过以上的分析比较,我们可以把国家统一的条件简要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方面,统一是必然趋势或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如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民族融合、凝聚力加强、人民渴望统一、经济发展的要求等。另一方面,完成统一的政权需具备一定条件,如综合实力的增强,统治者正确的政策,有利的外部环境等。

除了以上两种最重要的记忆方法外,还有联想、对比记忆法、数字记忆法等等,高三复习一定要注重历史知识的升华,发现规律、掌握规律,才能解决问题。

三、如何用——会用

在高三复习过程中能力的提高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成绩上,因此知识的应用才是高三复习的重中之重。

1.选择题的解题策略:快速、准确审题。明确题目结构,搞清时空范围、基本题型,明确理论观点或与其它学科的关系,然后选择解题方法。

例如:(1)否定选择题(逆向选择题):此类选择题通常要求选出与史实不符的选项。其特点是题干部分采用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如用“不是”、“无”、“没有”、“不正确”等词语,所以要特别注意逆向思维。(2)推理选择题:推理选择题是指对这类选择题可以通过推理达到解题目的。这类题目往往涉及一些规律性问题,考生通过对历史规律的掌握,来分析具有同类性质的历史现象。(3)排序选择题:此类题目是要求考生能根据题目要求,把历史事实或历史现象按一定的顺序加以排列,如时间先后等,其形式有序号式或非序号式两种。(4)比较选择题:此类题是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或把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放在一起,通过分析、归纳、比较,找出其相同点或不同点。(5)概念选择题:此类选择题主要考查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选项多是立足于对历史概念内在规律和本质的把握。

选择题知识覆盖度大、基础性强、卷中所占份量大,是全体学生的基本得分题,在高三复习中要注意总结解题技巧和规律。

2.主观题的解题技巧。首先,准确审题,即了解考试题目所供信息和考查意图;其次,准确、全面把握材料,结合阅读能力,掌握每一部分材料的核心内容及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第三,准确选择与解题有关的基础知识进行知识迁移,把学到的知识和题目材料所对应部分联系起来;第四,从材料中提炼出观点,或用观点分析材料,或用材料论证观点,总之,要有机结合,顺理成章。同时要注意做到层次清楚,条理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在主观题测试中,只要注意探寻、总结,阅读能力、归纳表述能力都是可以得到大幅度提高的。

总之,在高三历史复习中,要想迅速提高成绩就必须会学、会记、会用。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目标是引向成功的灯塔,勤奋是成就梦想的基石,而好的方法却是成功的捷径。

2.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二

一、培养学生创新人格,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新人格。

1. 使学生具有高昂的创新热情。

创新热情是随着创造者对创造目标及其意义的认识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创新热情是创造的动力, 它一旦与创新意识结合, 就会形成稳定的创造动机, 从而掌握创造者的整个身心, 发挥强大的动力。有了创新的热情, 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 才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 对于这些, 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 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 甚至是无意义的, 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 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 多么无意义, 教师都不要简单地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 遇到的都是老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 那么, 他们的创新热情将会慢慢降低, 很难培养出创新精神。

2. 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

创新意志是创造者自觉地确定创造目标, 克服创造活动中的困难以实现创造目标的心理品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 就预示着风险。而且, 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 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 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 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 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创新意志, 始终坚持创新, 才可能最终收获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很多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 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的斗争, 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 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 学生产生震撼, 心灵得到升华, 逐步具有坚强的创新意志。

二、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品质, 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创性, 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创性, 解决问题方式的独创性, 学习结果表达的独创性。

1.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 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要启发学生, 分析历史现象不应该拘束于某一个固定的角度或视角, 而应该是多角度、多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视角看待历史现象, 自然会得到不同的历史结论, 然后帮助学生去评价、完善结论。试想, 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 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应不相信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不屈服专家学者的权威。在历史教学中, 教师还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和疑问, 因为敢于质疑的精神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 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 提出疑义, 求得解决, 这样才能进步。

2. 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 敢于标新立异, 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 教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 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 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 要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 教师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 为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 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 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 不仅会剥夺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 而且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 疏于思考。事实上, 只有犯过“错误”, 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 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 教师一定要加以保护。

三、利用课外活动, 提高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在一个时期以来, 中学教学界把创新能力训练过多地放在了课堂内, 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 这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意识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形式有如下几种。

1. 开展专题辩论形式。

在这期间, 历史教师既要精心准备, 又要对学生的辩论工作进行指导, 在广泛征询学生意见的基础上, 确定一个在学生中能引发矛盾和争鸣的辩论题目。教师应帮助学生利用图书馆丰富的资源, 搜集相关的史料和论文, 指导学生撰写辩论词及辩论应注意的事项。辩论双方谁胜谁负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通过史学辩论前的准备工作和整个辩论过程,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 撰写历史小论文形式。

历史教师要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 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 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根据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 展开了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 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 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 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 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 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这位学生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这样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三

近年来,高考文科综合考试的例题,以人类关心或面临的重大自然和社会问题为背景题材,考查学生对历史的整体把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在新的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学科能力,在此笔者试做阐述,以供交流。

一、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

从近年来看,高考大有回归教材之势,更为强调的是对基础知识,尤其对教材主干知识的考查,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对教材的理解、掌握或运用。因此,提高学生.阅读教材的能力以加强知识的储备就成为提高和培养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前提。首先,可采用三步读书法:第一步:“鸟瞰”,即了解大概和重点,做到对教材整本书、一章、一节宏观把握;第二步:“解剖”,即重点处分析,疑难处细研究,小处着眼,微观掌握;第三步:“会通”,即上串下连,左顾右盼,融会贯通,形成整体。最后,阅读时不能象读诗歌、古文那样一字不漏,字斟句酌,要有针对性、重点性地阅读历史要素,抓住关键词、句,做到读前有目的,读后能回忆。此外,还要注意阅读的速度、节奏等。

二、提高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能力

历史学科最难之处就是知识面广、内容繁多、记忆困难,学生往往会因此望而却步,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记忆。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记忆的三步骤:第一步,统过感觉器官将信留在大脑中,这叫“获取”或识记;第二步,把留在大脑里的信息加以保存,这叫“存储”或“保持”;第三步,在需要时把所需信息从大脑中提取出来,这叫“再认”、“重现”或“追忆”,而提高学生记忆的先导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做到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提高学生记忆有如下原则:① 自觉性:学生根据实际自主安排自己每天的学习活动,这样学习才会有上佳效果;② 独立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体验,独立摸索;③ 及时性:记忆是与遗忘斗争的过程,学生必须要在未忘记之一前,巩固记忆,只有这样其遗忘过程才会减慢,持久性强;④ 针对性:学生记忆什么、如何记.记到什么程度心中必须有数,针对性要强;⑤ 计划性:必须要合理规划记忆内容、时间、目标等,提高记忆的实效性;⑥ 反复性:要提高记忆的长效性,就只有加强记忆的重复度,尽可能多去增加记忆的次数;⑦ 系统性:在记忆过程中,要注意前后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形成系统的历史知识。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多种记忆方法,提高记忆的趣味性、持久性、准确性、敏捷性。常见的记忆方法有:① 机械性记忆:即通过多次反复来加强记忆的方法,是最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特别是对年代类和名称类尤其有效;② 图表法记忆:亦称图示记忆法,通过列图表的方式,对历史知识进行直观性记忆,可分为知识点、知识线和知识面三种;③ 理解记忆法:在理解记忆内容的基础上按照其内在联系进行记忆,这种方法尤其适合记忆量大、逻辑性的原理或理论;④ 浓缩记忆法:亦称中心词记忆法,把记忆内容的主干部分用字词归纳起来,如大革命前后几外阶段浓缩为:“大鸡(吉)鸭(雅),热都(督)拿”;⑤ 谐音记忆法:用同音或近音的方式把要记忆的内容进行重组,如中英、中法《 北京条约》 的内容可重组为“在京许华工天天陪(赔)酒(九”) ;⑥ 歌决记忆法:用编歌的方式把记忆内容趣味化,如明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归纳为“集权中央废三省,控制地方设三司,垂相职权分六部,五军都督掌军旅,殿阁学士当顾问,八股取士选奴才,设置厂卫动杀机”;⑦ 数字记忆法:用数字把记忆内容归纳、编排起来,如识记《 马关条约》 时可串联为“一厂、二亿、三岛、四埠”;⑧ 情景记忆法:将记忆的内容设置为一个特殊的情景,如把《 辛丑条约》 设置为一个情景:1901年9 月11 个强盗来到中国住在叫钱禁的宾馆, 并在宾馆外开了一个以修订商约为主要内容的会议;⑨ 协同记忆法:品读、手写、耳听、眼看、脑记一并使用,充分调动触觉、听觉等记忆能力;⑩ 综合记忆法:多种记忆方法交替运用等。

三、提高学生对教材的整合能力

在熟练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整理、归纳教材或资料及相关的知识,把握历史的阶段性特征,从而对教材知识形成网络化和系统化,进一步理解和深化教材内容。常见的方法有:利用教材的目录来探求章节、节目和子目之间的内在联系;打乱教材原有的章节结构,对历史知识进行纵向和横向联系;通过列大图表的方式对教材知识进行板块式重组等等。以《 中国近代史》(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该单元的时间跨度20 年(1840 一1860 ) ,标题是“清晚朝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突出的阶段特点是历史的转折、历史的巨变,具体表现为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围绕这一主题可将教材内容分为:导致巨变的事件是两次鸦片战争、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事件是“太平天国运动”,教师要将一这两大事件的起因、过程、结局、影响等方面分析清楚。

另外,教师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历史教材的整体把握,如:不能将世界史与中国史割裂,或将中国古代史与中国近代史分离开来;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与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是紧密相联的,这样一来,学生在思考相关问题时就会既有“向外”的横向联系又有“古今”的纵向联系。

四、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迁移能力

4.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四

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效果的方法研究

文/赵秀昌

摘 要:目前,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在学生听讲、教师讲解、师生互动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分别通过学生、教师两大主要方面来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合发生在历史课程中的实践活动,将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整理和改进,让学生和教师共同学习,以达到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效果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历史;创新教学;树叉图示法;课堂记忆效果

在初中历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要准确地应对当代新型的教育模式,使学生课堂记忆效果提高是进行创新的好方法之一。笔者主要根据初中历史课堂上出现的教学方法不具体、教学语言不生动、教学应变能力不足等问题,来论述教师与学生两方面需要提高和发展的空间,让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对历史课程的学习能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将历史知识内容不但能灵活运用到做题和考试中,而且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理解,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从教学方法、教学语言和应变能力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讨论,将提高学生的课堂效果作为必要目标,做到让学生简单而明了地理解知识内容,从而加深知识的理解和有关的课堂记忆,做到新课标要求中学生达到的综合素质加强的最终目的。

一、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首要前提

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由此可见,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能够得到不同的收获。初中历史课程属于文科范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历史这门课程的学习不用像数学一样注重计算和练习,有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形容的正符合对基础知识教学的重要性。而在课堂上运用新型的教学方法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前提工作,教师如果想要使学生的记忆深刻,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记得准、记得多。授课过程中我采用的树叉图示法对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有明显的作用,比如,在川教版的历史课本中,学习的秦朝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时,我将中央集权统治的机构体现形式用树叉图示法来展示成:

学生通过树叉图示法,简单直观地明白了中央集权制的体现形式,将中央集权统治时期的各个职位一目了然,课堂要点让学生在视觉上得到了充分的了解,对学生的思维造成了极大的冲击力,进而可以达到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效果的目的。

二、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有利步骤

针对于初中历史这门学科,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我看来是非常重要的,而学生由此产生的课堂记忆效果也同样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使用生动的教学语言可以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开启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思考。它是一只控制学生课堂行为的看不见的手,为此,在历史课堂上教师锤炼自己教学语言是非常必要的。(1)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时,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才能确保知识的无误性,有些教师因为课前准备不足,使得课堂知识点错误百出,不但会传递给学生错误的信息,学生也会因此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产生疑问,造成一种怀疑的听课态度,对课堂记忆效果有消极的作用。()(2)教师应该避免模棱两可的语言,多使用一些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时尚感的教学语言,比如,运用部分文明的网络语言:有木有、神马、浮云等,让学生对教师感到一定的.亲切感是提高学生课堂记忆效果的有利步骤,可以让教师的历史课堂充满学生的欢声笑语。

三、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是使学生提高课堂记忆效果的可靠保障

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影响教学进度的个别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应变能力,对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效果、确保课堂教学的顺畅实施有较大的保障作用。教师的能动性能够灵活地控制教学速度的节奏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氛围,实现教学手段和途径的方法得当,不但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课堂记忆能力。在教学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学习情绪不高涨、气氛不活跃的情况,教师可以尝试着合理改变教学目标,先调整学生的学习情绪与学生进行互动,设置一环接一环的教学环节,使用提问或者让学生小组讨论的问题,让学生慢慢地调整状态进行有效的历史知识学习。应变能力强的教师一般能够自由地调控教学节奏,使之有快有慢、有急有缓、有张有弛,教学内容的节奏要求根据课堂教学的时间情况合理、均衡地分布重点与非重点、难点与非难点,教学语言的节奏要求和谐优美,重视句式的变化,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逐渐提高,对知识内容也会使其记忆力加深。

综上所述,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采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师加强语言的生动性能形成欢乐的课堂氛围,并且如果教师在不同的授课环境下具备较好的应变能力对顺利教学也有很大的帮助。只有提高学生的课堂效率,才能使学生的记忆效果达到最好,让学生切实地做到了充分理解历史知识,并且提高了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热情,符合当代历史教学的新模式、新思想。

参考文献:

[1]杨琼。初中历史教学中故事的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于秀兰。情境教学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3]于笑梅。初中历史教学与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D]。东北师范大学,2011.

[4]张婷。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D]。宁夏大学,2013.

[5]孙振玲。课件制作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有效性研究[D]。鲁东大学,2013.

5.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五

七年级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在小学阶段,语文、数学、英语是考试的学科,教师评价学生就看这三科的学习成绩。到了初中,往往对历史学科不能够引起重视。那么,作为七年级的历史教师,应该怎样让学生喜欢和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七年级历史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努力上好第一节课,除了从理论高度讲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还要从现实生活中寻找事例,让学生从电视、电影、甚至游戏中体会学习历史的重要性,从儿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2、提高历史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每一节课的内容编成一个或几个历史故事或谜语,让学生自己去预习、学习或讲解书本知识,甚至可以编成历史剧让学生去表演,这样学生不但有很高的积极性,还记忆深刻。

3、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教学手段多种多样。教师根据每节教材内容的不同特点,制作成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可以多样化,比如:讲授、讲解、讲述;表演、讨论、活动等;让学生不觉得千篇 一律,不觉得枯燥、无味,感觉课课有变化,节节有新意,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4、老师变“演员”为“导演”,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自己去学习、发现和探究,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6.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六

高三历史备课组

王旭光

高三历史学科教学工作常规检查情况反馈如下:

一、主要优点:

1.教师集中精力认真备课。我们高三历史老师能深入研究历史教学大纲、考试大纲、高考走向、典型例题和教材内容,能参考大量的高考历史资料和高考考点,紧扣主题落实基础知识与主干知识,突出重难点、关键问题,根据实际需要积极做好相关课件和教学案,恰当地使用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和手段,提高上课效率。教师充分利用复习资料,并加上自己的批注,努力做到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做得好的教师有:王旭光、何婵、何滢、黎华连 等老师。

2.努力要求学生完成各种测试题、作业和练习题等。高三学生学业任务重,各种考试多、作业和练习也多,我们老师能定期检查各种练习,批改各种作业和测试卷(各地高考模拟试题、专题训练题和限时训练题等等)。在每次周考和月考后都认真地做了考试分析和讲评工作。我们历史备课组老师全力以赴,力求做到最好。如做得比较好的有何婵老师,其次有王旭光老师、黎华连老师、何滢老师等,他们都做了大量的艰苦的工作。

3.积极参与听课等教科研活动。到现在为此,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老师每人已经听课12节以上,除了本科备课组的相互听课外,还多次参加茂名市、高州市教育局组织的高考研讨课活动。听课笔记数量足,记录详细,点评明显,有反思、有建议。同时,备课组每个老师主动承担各种公开课,如何婵老师承担了市教育局组织的公开课,又承担了科备课组的公开课,王旭光老师、黎华连老师、何滢老师等也承担了科备课组的公开课。

二、存在的问题

1.教法、学法要通过教学设计体现出来,而不是通过补充说明来体现。2.由于历史学科在课外没有作业时间,所有教学内容及作业都要在课堂上完成,因此,作业的量上受到影响,集中体现在主观题训练不够。

7.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 篇七

一、关于记忆力的培养

记忆指大脑对经历过的事物进行贮存和再现的能力, 简单来说, 就是放某种东西到某个特定的地方, 需要的时候再取出来一样。记忆力, 是智力的一个很重要的基础的品质, 它在知识的学习中很重要。历史知识中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庞杂而丰富多样, 也因此造成了记忆的困难。所以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学会在繁杂的史实资料中找到比较具有规律性的方法来辅助学生的学习和提高记忆力。比如说比较法, 包括同时和共时的正反两方面的比较 (对一战和二战的分析, 对中国签订的各个不平等条约的比较, 了解西方欧洲各国是怎样相继走入资本主义社会的脉络) , 也可以通过联想记忆加工后变成大家熟悉的记忆符号使大脑做出同化处理, 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网络手段进行直观性教学。

二、关于分析力的培养

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在1917年提出了这样的一个著名命题:“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当代人就需要读到当代人对历史的解释和点评, 而对历史之发现或重新解读的成绩, 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和反映了当代人生、社会的底色。学会正确地看待历史, 辩证地评价当时的历史, 这点很重要, 因此在历史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同时历史学科的教学也为分析力的培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与情境条件。在现状和结果之间分析是一个重要的过渡, 学会分析, 学会辩证地评价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当然, 这些共同的前提就是作为教师, 首先自己要深入研究课本, 作出细读与理解, 否则就无法迎接学生的课堂偶发问题, 无法作出知识的清晰梳理, 娴熟的驾驭课堂。例如为什么中英鸦片战争这个因为鸦片问题而引起的问题, 却在鸦片战争后的《南京条约》中只字不提鸦片呢?其实, 英国所发动的这场鸦片战争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其根本原因就是想开辟中国的市场, 使之成为他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这个问题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可以组织学生们分小组讨论分析并作汇报。注意两点, 首先, 一定要结合《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来进行分析, 对事件的评价我们不能超越时代, 要放到特定历史条件中去, 要尽可能地去还原历史原貌, 学会结合史料很重要, 要言之有据, 才会使他人信服, 同时也是在培养历史阐释的能力。其次, 一定要汇报表达, 这可以使得组内外更好地沟通与交流, 感受团体的氛围, 集体荣誉感, 自我成就感。

三、关于创造力的培养

创造力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综合性本领。而想象力是培养创造力的非常重要的品质。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有时候概括了世界的全部。”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 是普通人才与特殊人才的分水岭。它是产生新思想, 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和创造能力关系最重要的五个能力分别为:敏觉力、变通力、独创力、精进力和流畅力。例如, 我们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在西方很多国家, 还有日本, 他们的教学常常是课下带给学生更多的问题, 引发学生更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不是向中国这样, 课堂教学总是以期把所有的问题都囊括进去并解决掉。从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表明, 越是一个未完成的任务, 人们越是不容易忘却。可见, 我们的教学目的更应该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一个接一个的新问题而不是让学生为消灭问题而上课。所以, 在课堂教学设计上, 教师是要学会为学生创设和营造发现问题的氛围和条件, 从而使得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乃至其创造性。例如, 我们和日本同样是讲授发生在1894年的甲午中日战争, 中国一般的教学, 是说说甲午中日战争的时间、地点、事件的整个历程及意义之类。而对方不是这样的, 他们会问学生这样的问题, “同学们, 假如甲午中日战争中是我们失败了, 也就是说, 失败的不是中国, 那我们作为当时的日本该怎么做, 之后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和格局呢?”而我认为这才是学以致用, 同时调动了多种智力品质。我们学习历史是为了用它的, 是为了借鉴的, 不是纯粹为了了解过去的, 我们是要向历史、史学要深度的。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实践中, 积累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中, 能力是这样一种心理条件, 指直接影响到人的活动效率并能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 (它包括一般能力与创造力) 。知识的掌握是形成能力的前提, 但从某种程度上说, 一定历史知识就是一定思维能力的反映, 学生能力的发展不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自发进行的。知识与能力的转化是需要有一定条件的, 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双基”的同时, 也要给学生创造多种有利的条件和方式, 同时这也是非常符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的。把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相互统一起来, 应快速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促进历史学科的长足发展, 更是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 能力的提高, 使得学有所用, 学有所成。

参考文献

[1].钮锡珍, 《历史教学中的能力培养问题略论》[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谭建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J], 《黑龙江教育报》, 2000

[3].林晟, 《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能力》[J], 《龙岩师专学报》, 1999

8.历史教学如何提高学生记忆能力 篇八

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对你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我采取了以下几种措施:

1.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非常重要。因此,教师要在课前备好导入新课一这环。例如:在讲述普法战争前,我作了简短的“埃姆斯急电”故事情节介绍,然后着重指出:“普法战争爆发是路易波拿巴的扩张野心同俾斯麦利用一朝战争统一德国的政策发生了冲突,而埃姆斯急电仅起到了导火线作用”。讲解时采用与课文有关的传闻、秘史,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讲述必须简洁,否则会出现喧宾夺主之感。

2.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加以渲染,烘托气氛,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1848年欧洲革命中有一幅《梅特涅夹着尾巴逃跑》的漫画插图。在导入新课中,我先让学生看这幅图,紧接着简短的介绍:“梅特涅是奥地利首相,擅长外交权术,他一贯仇视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在十九世纪上半时期的欧洲舞台上显赫一时,而在1848年革命中却男扮女装仓皇出逃,可见这场革命声势浩大,那么这场革命是怎样爆发的呢?”以此来导入新课。

这种简短的插图介绍,给学生以1848年欧洲革命规模之大,对反动统治打击之深,震动之大的信号。这对整体课文的讲述起到了铺垫作用,学生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了。

3.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在导入新课时,我就强调某一章节的重要性,在历届高考中常出现一些题(把历届高考出现题利用幻灯打在屏幕上),我们在学习时应重点抓几方面问题。

二、要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几种记忆方法,培养记忆能力

1.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有节奏性地复述,是提高记忆力良好的捷径。时间、地点、事件是历史基础知识的关键。不少学生采用机械记忆方法,收效不大,特别是中学历史书六册一千多页,所要记的,夸大点说浩如烟海。因此培养学生有节奏地复述是很重要的。

奥斯曼土耳其兴趣中有四次战争,我指导学生有节奏地记住62-89-96-53。事件是“阿德里亚堡、科索沃、尼科堡、君士但丁堡”。将历史知识分解去记,有节奏地复述,记忆效果是比较好的。

复述后,教师略加点拨指出:前三件事发生在十四世纪,后者发生在十五世纪,然后再引导学生复述:1362、1389、1396、53。这种方法简单易行,而且容易记住。

在《三十年代反法西斯斗争》一节中,朝鲜人民抗日武装斗争有四件大事:1932年4月抗日游击队,1934年3月成立人民军,1936年5月成立祖国光复会,1937年6月奇袭普天堡。我引导学生复述:年是32、34、36、37;月是4、3、5、6;事件是游击队-人民军-祖国光复会-奇袭普天堡。这样有节奏地复述几遍,一般学生都能很快地记住。

2.利用简单图示指导学生加以记忆。利用图示,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唐代安西都护府图中一些地点,学生在测验时往往张冠李戴,我采用图示方法,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简图绘制速度快,直观性强,绘完后教师略加演示学生便可记住。

天山北属北庭都护府,以南属安西都护府,四镇中,上为碎叶,下为于阗,中为疏勒,安西都护府初设在高昌,后移至龟兹。寥寥数言把方位交待得清清楚楚,学生识记起来也得心应手,而且不易混淆。

三、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过程中,要使他们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过程中加深理解。这不仅有利于掌握历史基础知识,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必须做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解决难点。例如:17世纪俄国彼得大帝改革,在课堂讲述中,我从三方面入手:经济上——盛行农奴制,工场上——手工业落后;政治上——目的是想向外扩张;措施——军事、经济文化。讲述时板书力求简洁,纲目明了,板书繁杂反而不利于学生记忆。

要巩固记忆水平,还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记忆力,美国内战一节讲析完后,一般学生对美国内战爆发的原因、概况、结果基本都掌握了,但是为了提高记忆水平,我给学生出了一个思考题“用史实说说美国内战为什么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我作了简单的提示:其一,独立战争虽然打碎了殖民枷锁,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但不彻底,因为政权是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的联合专政;其二,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从背景方面可以看出美国独立战争没有完成资产阶级革命任务;其三,林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主张逐步废除奴隶制,在内战中颁布的《解放黑人奴隶宣言》正体现了第二次革命的任务。综上分析就不难看出,美国内战确是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9.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九

《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并能够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及方法;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和方法,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理念,能够运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导教学。

2.历史教学设计能力。能够准确地确定和表述教学目标,正确选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合理选择和运用多种教学资源;对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进行合理的设计,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手段,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历史教学实施能力。掌握初中历史教学实施的组织形式及基本步骤,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地表述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和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能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4.历史教学评价能力。了解历史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和具体方法,能够合理运用多种评价方式,通过教学评价改进教学和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总体趋势,掌握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及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掌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

2.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教学中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能够运用正确的观点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解释。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3.了解多样性的历史呈现方式,熟悉主要历史载体的特征;能够运用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从多种渠道获取历史信息,并对所搜集的历史信息进行辨析和阐释,运用可靠的证据对历史进行评析。

4.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地位、性质与作用;熟悉《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及要求,能够运用课程标准指导教学;了解现行初中历史教材的编排体例和内容结构。

5.掌握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够用以指导历史教学及教研活动。

(二)教学设计

1.能够恰当地确定并准确、具体地表述教学目标。

2.能够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学习经验,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

3.能够恰当地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突出重点和解决难点。

4.能够对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合理地组织教学内容;能够设计出合理的教学过程及完整的教学环节。

5.能够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6.能够合理选用多种历史教学资源。

(三)教学实施

1.能够运用合理的组织形式开展初中历史教学,恰当地运用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能够创设合理的历史情境,促进学生对历史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3.能够准确、清晰地表述历史教学内容,对历史概念进行正确的阐释,合理地对历史进行评析。

4.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与能力,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

5.能够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以正确的历史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

6.能够合理整合多种教学资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历史教学。

(四)教学评价

1.能够对学生历史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能力、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2.理解教学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了解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等评价类型和定性、定量等评价方式,并在历史教学中综合运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3.能够全面、客观地对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提出改进的思路和措施。

三、试卷结构

模块

比例

题型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学科知识与能力

51%

单项选择题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教学设计

21% 简答题

教学设计题

教学实施

17% 简答题

材料分析题

教学评价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1%

材料分析题

合计

100%

单项选择题:约33%

非选择题:约67%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下面的宣传画创作于20世纪哪个年代?

A.50年代B.60年代

C.70年代D.80年代

(2)历史教学经常运用各种文字资料,下列属于第一手资料的是

A.历史工具书B.史学研究专著

C.当事人日记D.大学历史教材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2.简答题

(1)简述讲述法和讲解法的异同。

(2)如何确定一节历史新授课的教学重点?

3.材料分析题

(1)阅读下列某版本历史教材有关洋务运动的表述并回答问题。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洋务派为适应中外交涉和开展洋务运动的需要,开始办新式学堂。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它以培养外语翻译和外交人才为宗旨。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洋务派在各地相继开办了一些科技学堂和军事学堂。新式学堂培养了一批近代外交、军事和科技人才。

问题:

①从材料推测,本课还表述了洋务派的哪些活动?

②上述材料可分为对历史事实的叙述和解释两个部分,写出历史事实叙述的内容。

③编者从近代化的角度解释新式学堂的创办,你是否同意这样的解释?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某位老师在讲到《马关条约》的签订时,呈现了日本马关春帆楼的照片、谈判的情境想像图,然后提出角色扮演,见证历史的课堂活动主题,选择两名学生分别扮演当时谈判的日方代表伊藤博文和中方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代表李鸿章,并将事先编好的台词交给学生。两名学生坐到教室前面摆好的谈判桌前,开始表演。在谈判中,伊藤博文气势汹汹,态度强硬;李鸿章仅是屈辱地应允

问题:

①你对教师这样设计和组织角色扮演活动做何评论?

②你认为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4.教学设计题

某初中历史教材对秦统一的教学内容列有三个子目: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问题:

(1)设计两种不同类型的导入活动。

(2)写出本课的板书提纲。

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面试大纲(试行)--中学

一、测试性质

面试是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标准参照性考试。笔试合格者,参加面试。

二、测试目标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面试主要考察申请教师资格人员应具备的新教师基本素养、职业发展潜质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主要包括:

1.良好的职业道德、心理素质和思维品质。

2.仪表仪态得体,有一定的表达、交流、沟通能力。

3.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节规范,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三、测试内容与要求

(一)职业认知

1.热爱教育事业,有较强的从教愿望,正确认识、理解教师的职业特征,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能够正确认识、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师德问题。

2.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

(二)心理素质

1.积极、开朗,有自信心

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主动热情工作

具有坚定顽强的精神,不怕困难

2.有较强的情绪调节与自控能力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能够有条不紊地工作,不急不躁

能够冷静地处理问题,有应变能力

能公正地看待问题,不偏激,不固执

(三)仪表仪态

1.仪表整洁,符合教育职业和场景要求。

2.举止大方,符合教师礼仪要求。

3.肢体语言得体,符合教学内容要求。

(四)言语表达

1.语言清晰,语速适宜,表达准确

口齿清楚,讲话流利,发音标准,声音洪亮,语速适宜。

讲话中心明确,层次分明,表达完整,有感染力。

2.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具有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并能够较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交流中尊重对方、态度和蔼。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五)思维品质

1.能够迅速、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

2.能够清晰有条理地陈述问题,有较强的逻辑性。

3.能够比较全面地看待问题,思维灵活,有较好的应变能力。

4.能够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六)教学设计

1.了解课程的目标和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准确把握所教的教学内容﹑理解本课(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以及与其他单元的关系。

2.根据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学设计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因材施教,选择合适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七)教学实施

1.能够有效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与学生交流的意识。

2.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和呈现教学内容。

3.能够适当地运用板书,板书工整、美观、适量。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4.能够较好地控制教学时间和教学节奏,合理地安排教与学的时间,较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八)教学评价

1.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评价

2.能客观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四、测试方法

采取结构化面试和情境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抽题备课、试讲、答辩等方式进行。

考生按照有关规定随机抽取备课题目,进行备课,时间20分钟,接受面试,时间20分钟。考官根据考生面试过程中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分。

五、评分标准

序号

测试

项目

权重

分值

评分标准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职业

认知 2

较强的从教愿望,对教师职业有高度的认同,对教师工作的基本内容和职责有清楚了解

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心理

素质 3

活泼、开朗,有自信心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有较强的情绪调节能力

仪表仪态 2

衣着整洁,仪表得体,符合教师职业特点

行为举止稳重端庄大方,教态自然,肢体表达得当

言语表达 8

语言清晰,表达准确,语速适宜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善于倾听、交流,有亲和力

思维品质 3

思维缜密,富有条理

迅速地抓住核心要素,准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

看待问题全面,思维灵活

具有创新性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教学设计 4

了解课程的目标与要求、准确把握教学内容

能根据学科的特点,确定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设计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教学实施

6

情境创设合理,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教学内容表述和呈现清楚、准确

有与学生交流的意识,提出的问题富有启发性

板书设计突出主题,层次分明;板书工整、美观、适量

教学环节安排合理;时间节奏控制恰当;教学方法和手段运用有效

教学评价 5

能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

能客观地评价教学效果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六、试题示例

例一:正比例函数试讲教学设计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的第十一章一次函数的11.2一次函数。)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教学中应有过程性评价。

(4)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你该怎么办?

例二:根据《荷塘月色》课文,设计试讲教学设计

要求:

(1)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

(2)教学过程需有提问环节。

(3)教学中应有过程性评价。

(4)当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不会回答,或回答错误,你该怎么办?

公职考试知名品牌

10.衡水中学高三历史学科一轮提纲 篇十

强化措施夯基础

高三历史 乔燕

一、研究高考,明确方向(三大视角看高考)

(一)考题的“变与不变”

变—

1、试卷各板块分值稳中有变:古代史必修二上升,中国史必修三下降 世界史和必修一基本稳定;

2、新材料情景减少,回归教材: 3、41题评论题改为说明题;

4、客观题中出现选修试题; 不变 —

1、考查主干知识:近两年高频考点及未出现的考点;

如何复习主干知识:明确各模块各单元的主干知识 ;

抓准每个主干知识的构成元素; 形成纵向和横向的知识联系; 在联系现实中运用主干知识;

2、关注社会热点;长效热点、周年热点

从高考角度确定时政热点的标准:

一是既能体现当今社会战略性价值,又能符合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命运的热点问题;(高考命题的前瞻性特点)

二是既能体现国家意志,又能关系到老百姓民生的大事和热点问题;(高考命题的 现实性特点)

三是教材中有关人文知识和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点;(高考命题的人文性特点)四是与现实热点问题相联系的隐性知识点;(高考命题隐性介入的特点)

复习中如何融入“热点”:

一是注意对相关历史知识点的理解,明确其现实意义。

二是注意对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历史分析,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理论或规律性知识。三是注意将现实热点问题的历史复习专题化。

四是充分思考和借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或历史试卷中比较成功地体现现实热点问题的试题。

3、注重多元史观;(不展开)

(二)考纲

1、基本无变化

2、通过调查数据分析考纲所要求的“四大目标十二项要求”中学生最薄弱的环节;

3、考纲未变,考题变化明显带给的启示:

(1)相对于“变化”,更要重视考纲本身所提出的“目标和要求”;(2)教学设计和习题训练要紧密围绕考纲提出的“目标和要求”;(3)误区提醒:教材知识考查绝非与考纲能力目标相对立!

(三)考生

1、各部分平均分

2、各分数段人数

3、全省及格率(对比地理、政治)

4、通过阅卷反馈的信息

针对前面的分析对一轮备考的启示:

◆夯实基础知识,增强计划性 ◆立足课堂教学,增强研究性 ◆严把习题质量,增强训练性 ◆突出材料解读,增强综合性 ◆注重方法指导,增强提升性

二、周密计划,落实夯基

(一)计划要周密

1、学年计划:一轮、二轮、三轮

2、一轮复习目标:

夯实“双基”,适度关注通史

3、一轮复习原则: 全面性、透彻性、系统性、提升性

4、周教学计划’5+4

(二)教研重实效

1、总结13奠基14一轮策略研讨会:会议的目的、主题、13年的得与失、14年的措施,高一二教学为高三奠基,落实三年一盘棋;

2、高三外出教研:A.调整完善一轮教学计划 B.细化一轮夯基各项措施 C.进一步研究高考题;

3、高三历史组教研:A.组长会议内容“再学习”;B.本周一课一研安排; C.下周资料问题研讨; D.集体评课

4、分系列一课一研(重点!)A.与大组教研的不同:两个针对;

B.基本流程: 制定计划——早 个人备课——真 集体备课——实 C.一轮复习重点“研什么”: 研体系、研高考、研设计

5、考后的班级教研:学情问卷明方向、考后数据找问题、齐心协力抓成绩

6、文科综合教研:

(三)资料出精品

1.计划周密,严格程序

2.明确要求,规范严谨——学案: 课标解读,考点梳理,重难探究,史料研读

作业: 难易适中 题量适当(30+2)匹配学案 优化结构 自助: 作业答案 高考练兵

思维拓展 历史烟云

周测(35+1)综合性

3.贴近高考,针对训练:以主观题为例; 4.关注反馈,及时调整

5.错题积累,分类整理——模块分类(必修—专题、通史选修)

题型分类(基础类,材料解析类—客观、主观)材料类型(地图类、漫画类、表格类、文字类)错因分类(基础不扎实、审问错误、信息提炼不 全、逻辑对应不准……)

6.细化主观题评分细则

(四)课堂抓高效

复习课:依据高考明目标、依据目标设环节、依据环节思改进

以《以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例

1、依据高考特点确定教学目标:知识、能力

2、依据目标设环节

A 以点成面,扩知识、树体系 B材料导学,设问题、升能力 C前后对比,识不同、明特征 D史观引领,拓思路、提素养

3、依据环节思改进:A.学生是否掌握了梳理知识体系的方法

B.材料选择是否科学合理 C.知识对比是否针对学生疑惑 D.史观引领是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习题课

1、习题讲评的目标及原则

2、课前准备:教师、学生

3、讲评环节:考情分析、学生自纠、合作释疑、归纳题型、总结方法,转换提升;

归纳题型——题型归类:基础类、文字材料类、图片材料类(地图、漫画等)、表格类;

错因归类:迁移能力不够、设问理解不清、信息提炼不全、逻辑对应不准;

(结合例题说明)

方法总结——选择题:①阅读题干审题意 ②研究题眼好入门

③二次再审关键词(时间、空间、程度形容词)

④排除无效干扰项 ⑤比较之后见分晓

主观题:①先读问题(设问方式、答题角度、答题内容)

②再读材料(读懂、理解材料,获取、利用有效信息关键词、句,标点符 号,材料出处)

③联系所学相关知识点(知识的迁移)④紧扣问题,规范作答,要做到四忌四化。

四忌:忌照抄材料,忌离题作答,忌俗语空话,忌视角单一。四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整洁化。

转换提升——改一改、扩一扩、变一变、反一反

4、指导反思:强化“错题是金”的意识

11.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十一

【关键词】高中历史 学习兴趣 高效学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09

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是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和途径,经过高中三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可以初步认识到祖国璀璨的传统文化。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在大多数的学生学习历史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并没有对中华传统文化产生任何的兴趣和理解。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原因除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压力大以外,更多的是因为以下几个原因:一是课本上的内容太过乏味,缺少引人入胜的历史故事;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太过枯燥,更多的只是依赖课本,仅仅是照搬课本,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思维的拓展,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因此,在高中历史的教学中,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笔者将会针对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展开讨论。

一、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要想在课堂教学的活动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任课教师就要对课堂教学内容有总体的把握,能够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达到最初设置课堂活动的目的。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能够充分保证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提高之前,任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接下来,笔者将会对任课教师提升自身水平时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介绍。

首先,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在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讲解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用丰富的史实和生动的讲解去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比如在讲解《甲午中日战争》时,历史教材里只是简单介绍了战争发生的背景、原因、发生的时间、结果以及历史意义,但是学生想要了解的不仅仅是这些,他们更多的是想要深入了解事件的内容、过程以及一些英雄人物和精彩的片段,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水平,丰富自己的知识层面,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和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料,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充分开阔自己的眼界,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其次,教师应该多加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方式引入一些历史资料,可以以图片、视频等的形式更加直观生动的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身临其境的进行历史学习。这种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可以极大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比单纯的文字和讲述更具效果,更能吸引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不管任课教师采用哪一种方式进行教学,都需要对课堂教学的活动有充足的把握,让学生能够感受到任课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而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兴趣,进而对历史的学习产生充足的动力。

二、引导学生阅读历史课内课外的知识

高中学生缺少学习历史的兴趣的其中一个原因是在于历史方面的阅读量太少,包括课外的阅读和课内的阅读。学生在阅读历史内容和知识时,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课本学习的内容的理解,也能够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人生阅历,学生感受到了学习历史的成就感,自然就会对历史的学习充满兴趣。接下来,笔者将针对丰富历史课内外阅读的方法展开讨论: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读课本,将课本上的知识做一个大体的了解,整理出一个思维导图的框架,按照时间顺序、年份和朝代或者按照经济文化政治等模块整理。在整理思维导图时,学生能够将所学习的琐碎的知识点进行链接,对历史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把握,能够使学生增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从而知道自己哪一部分还存在欠缺,以便自己查漏补缺进行学习。其次,教师应该向学生多推荐一些优秀的历史读物,比如杂志、书籍以及在网络上就能找到大量的历史资料,教给他们一些快速有效地阅读方法。学生通过思维导读发现自己对历史的部分内容产生兴趣或者知识有所欠缺,都可以通过增强课内外阅读进行弥补。通过阅读这些生动形象的读物,学生对于历史知识可以得到大量的积累,能够更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不能只单纯了解文字表面的含义,还应该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比如在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可以结合地理的学习更深入的了解战争的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加强学生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充满兴趣。

三、增强课堂互动

新课改要求下的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安排都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受,为学生制定适合学习和发展的课堂。现在绝大多数的高中历史课堂都是以任课教师为主体,采用任课教师结合课本进行口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保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任务的充分完成,但是学生经常会因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呆板而采取一种消极的学习态度,严重影响了高中历史课堂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因此,任课教师要在课堂中多增加课堂互动的环节,让学生能够充分融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学生才能够积极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用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进行历史学习,从而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和效果。

但是,任课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课堂互动不等于课堂提问,很多任课教师认为,课堂互动就是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交流,所以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既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其实这种方式学生只是被动的参与,而非主动参与,如果任课教师的提问方式不得当,很可能会激起学生反抗的学习情绪,从而使课堂气氛更加紧张、枯燥。学生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主动提问、主动参与的课堂,在这种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会愿意积极主动的配合任课教师的教学安排,丰富自己的知识,充满激情的学习历史。

12.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十二

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 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 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阅读提纲应是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 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例如二战影响, 每一段的第一句就是重点句, 它概括了整段文章的内容。另外阅读时要理解重点词的含义, 如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是重点词, 应理解, 否则无法理解苏联解体的原因。除了这些还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概括一段话或一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用自己的话说。首先要引导学生弄清文中的内容讲的是什么, 然后自己组织语言表达, 当然, 老师要多给学生说话的机会, 如提问、讨论、演讲、编演历史小品等。

二、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他们动脑子, 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边的问题, 当得不到结果时, 老师及时诱导。例如, 在讲“匈牙利共和国成立”这一课时, 我让学生自己看书, 找出问题来, 当时有学生提出:“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合并, 为什么最终建立的是无产阶级性质的匈牙利共和国?”我没有直接回答, 而是征求其他同学的看法, 立刻有学生告诉他:“因为社会民主党主动提出来与共产党合并, 共产党提出的条件之一就是要建匈牙利共和国。”我对他的回答予以肯定。“那么为什么社会民主党同意了共产党的条件?社会民主党把政权拱手交给共产党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于是学生答:“社会民主党无力一党支撑局面, 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掌握着武装力量。”从而使学生理解: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特点是在暴力基础上和平过渡。通过学生自己找问题, 学生回答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可形成竞争机制, 给学生以表现自己的机会, 又可避免老师的一言堂。同时又可把学生思维带到老师设计好的思维活动中,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三、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 在历史教学中, 创设讨论的情景, 开展集体讨论, 鼓励学生争论, 教师及时点拨, 既可使问题在讨论中解决, 知识在讨论中丰富增长, 又可使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例如, 在讲二战中“敦克尔克大撤退”时, 让学生讨论如何看待交战双方的胜负, 一部分学生片面认为“大撤退就是大逃跑, 打败了才逃跑呢, 当然是英法联军的失败。”经过一番激励争论, 加之老师的点拨:要从整个战局的发展变化, 用战略的、长远的眼光来看此事。最终使同学们对此战役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于双方都有胜负, 但德法西斯企图将英法联军主力消灭在法国的阴谋破产了。英法为以后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保存了实力。在讨论中, 同学们获得各方面的知识, 还学会了从多层次、多角度去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四、充分利用历史材料,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教材有一个明显特征, 即从全新的角度、全新的要求增加大量历史的原始材料, 配之以相应的思考题, 要求学生要充分利用有效信息, 综合所学知识, 对有关问题进行论证、讨论。这些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最好工具, 所以, 要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材料, 以典型习题为范例, 仔细讲解, 教给学生解题方法。第一步, 要先读懂材料, 通过材料所提供的信息, 如材料选自哪一篇文章或哪一年的谁的讲话, 通过材料里边提供的时间、人物、事件来判断是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第二步, 联想课本中内容来解题。第三步, 有的问题要弄清问什么, 通过看材料, 能否直接找出答案。教师可找一些材料题, 由易而难布置一些解析题, 让学生练习。另外, 在教给学生解题方法、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材料的基础上, 上课尽可能增加课堂中材料容量, 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 如投影、电视等, 使学生增长见识, 还可增加一些趣味性材料,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 在讲美国在二战中修改“中立法”实行“租借法案”的根本原因时, 引用了罗斯福的一个比喻“如果你的邻居家着火了, 想借你的水管用, 你当时能讨价还价吗?”此比喻形象地道出:美国对外政策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学生能很快地悟出其中的道理。

五、通过练习提高能力

历史教学中的练习, 不仅使学生深入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还能培养学生运用技能技巧解题的能力, 使其思维具有灵活性和准确性。练习要有针对性和目标性。如一题多练, 一个选择题的四个选项, 可当成四道题来做。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些能使他们某一种思维得到训练的题型, 如选择题可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 对比、理解是否准确等;材料题可训练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问答题可训练学生的归纳、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等。要有的放矢, 根据重点难点来讲评, 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另外, 总结归纳教材内容、知识结构, 对旧知识加工梳理, 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种重要方法, 对所学内容提炼要点, 找出规律, 理清知识间的联系, 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系统的、完整的、清晰的印象。还可以通过小结学习心得的方式进行这方面思维训练。

13.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能力 篇十三

一、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在诸多影响初中历史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主要来自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

1.教师方面

在影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非常大的影响。在目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有三种常见教学方式会极大地制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放羊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由于教师对课堂开放性与自主性存在理解误差,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思路混乱,课堂教学秩序也没有保证,很多学生无法安心学习,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2)填鸭式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是一种比较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教学方式。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最大量地掌握课堂知识,将课程内容以“填”的方式向学生进行大量的内容传授。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处于一种主宰的地位,而学生则只能听课,没有自我思考与理解的时间,只能以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导致课堂教学效果极低。

(3)表演式教学。这是由于部分教师过度追求课堂形式的完美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现象在一些公开课中比较常见。在这一教学方式中,基本上课堂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由教师导演,学生是“演员”,学生只需要念出教师课前给的“台词”就行,虽然从表面上看起来很好,但是学生基本上没有进行思考与学习,既无法让学生掌握课堂知识,也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很差。

2.学生方面

主要是由于有的学生对历史课不重视、不感兴趣,在上课的过程中开小差,导致课程的效果极差。

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从多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常态课教学有效性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教师要提高对教材把握理解的程度,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加强对教学资源的利用,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前,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认真备课,并定下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加强对教材把握理解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两点:

(1)教师要实现对教材的整体把握与细节把握,在加强对教材整体纲要的前提下,制订合理的教学目标,对教材的重点知识内容进行重点教学,使教学思路更清晰,提升学生理解课堂知识内容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利的教学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很多教师对教学资源的理解不全面,认为教学资源仅仅是指教学设备(如多媒体、信息技术设备等)。实际上,课堂环境条件与学生的兴趣也能成为教学资源。比如说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向某些喜欢历史课程的学生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通过这一方式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实现课堂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

在严峻的中考形势下,传统的放羊式、填鸭式、表演式等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要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课堂思考理解。比如说在讲“新文化运动”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知识的讲解,让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与辛亥革命有何关系”,“如何新文化运动”等,让学生在自我思考中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教师要在课堂中注意讲、学、练、思进行结合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

这要求教师在课堂中要注意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精简,使教学流程更合理;同时要注意使用简洁、明确、清晰的教学语言,以便于学生理解;另外还要提高对随堂练习的重视程度,通过随堂练习让学生学会思考,巩固课堂知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初中历史常态课的教学有效性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性的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思考与实践探索。要想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加强对教材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将讲、学、练、思进行结合教学,同时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成学江。也谈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学历史教学参考,(04)。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3]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上一篇:护理自我鉴定护士_护理毕业自我鉴定下一篇:村委会贫困日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