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2024-10-20

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8篇)

1.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篇一

孝感市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

(征求意见稿)

为加快推进孝感市教育现代化建设,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构建学习型社会,根据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和《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精神,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孝感市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教育信息化围绕教育中心任务,服务教育发展大局,全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体制机制、基础设施、教学资源、教师信息化能力、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创新,教育信息化服务效能明显增强,信息化保障能力和应用效益不断提升。

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机制逐步建立。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保障被纳入湖北省教育信息化国家试点、孝感市信息惠民国家示范城市创建、孝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信息化领导力得到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被纳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学校督导评估体系。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较大改善。“十二五”教育信息化投入1.2亿元,“宽带网络校校通”达到95%,多媒体设备“班班通”达80%,教育信息化试点县(市)、试点学校数26个。乡镇中心学校以上计算机教室配备完成90%,生机比平均达到10:1,学校师机比达到3:1,实现“教学点数字资源全覆盖”工程学校56所。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断提高。按照“行政驱动、混合式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制定了《孝感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针对不同应用层次的管理人员、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适时开展培训。参加省、市级培训教师达60%,县级培训90%,校本研修普遍开展。通过培训,参训学员基本掌握了数字资源平台的应用、学习空间的搭建、利用教学资源编写教学设计、网上教研协作、运用电子白板进行课堂教学等基本知识与技能。

教育信息化应用普及面逐渐扩大。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课外学习、家校互动、教师培训、德育、教育管理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公平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效能不断增强。开展名师“1+X”同步课堂教学实验和网络专递课堂教学实验,组建城乡学校联盟,有效推动教育均衡发展。举办中小学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优质课竞赛,竞赛覆盖各学段各学科,有效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孝感信息化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与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和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主要表现为:一意识不强。不少领导和教师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二是孝感教育信息化的投入还不够大,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保障不足;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均衡现象仍然存在,区域、校际之间存在一定差距;四是教育信息化应用效能还不够高,信息化支撑教育变革和创新的效应还不够明显。

二、“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战略,围绕孝感市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和孝感市信息惠民工程,坚持教育信息化为教育发展服务的宗旨,以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为导向,以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为目的,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促进教育均衡、可持续发展和师生成长为着力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科学发展水平,建设教育强市,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

(二)工作原则

——深度融合、创新引领。探索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融合,促进教育教学领域重点难点问题的解决。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改革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推动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学习方法创新,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

——应用驱动、共建共享。从信息化教学与管理应用需求出发,开发应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创新多元的数字资源形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和管理的核心业务。构建信息化教与学环境,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

——统筹规划、协调推进。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强化顶层设计,鼓励差异发展,努力形成特色,形成全市教育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良好格局。在加快教育资源整合、推进集约化建设、整体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和应用水平的同时,明确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分层指导、分类推进、分步实施,鼓励形成各自特色。

三、“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建设主要目标和主要任务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形成与全省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全面完成《孝感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普及和带动教育创新的优势,增强教育信息化服务于教育公平、培养创新人才和教育管理现代化的效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二)具体目标

——宽带网络“校校通”。城区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接入宽带网不低于100M,乡镇中心学校不低于20M,农村学校、教学点不低于10M,基本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校校通”。“班班通”配备率达100%,教师用电脑达到1人1机。

——优质资源“班班通”。做好专递课堂、名师“1+X”同步课堂、名校网络课堂建设,充分利用网上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方式,促进城乡和区域校际间的教育教学互动,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使所有教师和小学四年级以上学生每人拥有一个实名的网络学习空间,基本实现“人人通”。重点突出教师网络研修、名师工作室建设,把技术和教育融合落实到我们每个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和学习中。

——优质教育资源库建设。完善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学科内容齐全、标准规范、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资源库。

——孝感教育服务平台。建设孝感教育云服务平台,建立完善适合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远程学习、培训、研究和交流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监管与动态监测分析系统。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健全和完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工作体系,建立管理人员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培养的工作体系。把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职业要求。将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的理论、方法,以及案例,作为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

(三)主要任务

1、加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础设施社会化支撑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学校购买、公司运维”的思路,引入市场机制,探索企业提供基础设施支撑服务的机制、模式,进行社会化服务改革试点,制定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学校电教人员开展跨校服务,提高所有学校在信息基础设施、教学资源、软件工具等方面的基本配置水平,实现中小学学校网络全覆盖,实现所有教室都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具备网络接入条件,普通教室信息设备终端能够满足网络环境下多媒体互动教学需要。

2、加快部署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为师生及家长提供人本化、个性化、实时性、可交互的网络学习空间服务。充分依托教育服务平台,做好优质资源推送服务,让教师、学生能够轻松地享受到优质教育数字资源,从而更好地让师生在网上开展学习与教研,建立实时交互教学答疑系统,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激发师生协作创新能力,实现深入、丰富的网络学习。

3、加大资源建设投入,采取征集评选与组织开发相结合的方式加强本地资源建设。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交互式电子白板优质课竞赛”等活动,通过筛选汇集优秀教育资源;建立评价激励机制,鼓励企业、学校和教师积极参与个性化教育资源研发,不断丰富我市教育资源服务内容。加大紧缺性公益资源、特色资源的开发与整合力度,积极探索在教学、学习过程中实用、好用、管用的资源应用模式,基本建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4、在国家、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开展信息化教育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全市统一的孝感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覆盖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的学校、教师、学生的信息管理系统,为我市教育宏观管理提供监管和支撑。加强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估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管理能力。完善教育信息化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建成全面覆盖城乡的教育“资源、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信息化体系。

5、采取多种有效形式,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采取行政推动、任务驱动的方式,着力提升教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能力,着力提升教育管理人员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深度融合的能力。探索建立校本研修、网络研修、集中学习相衔接的培训模式,建立培训过程监测和质量评估相结合的评估方式,建立专家引领、一线教师为主的培训者培训团队,建立将研修成果、生成资源、及一师一优课活动与本地资源建设相结合的资源建设机制,建立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绩效考核相挂钩的措施和方法。开展培训的同时,举办电子白板应用优质课竞赛、微课大赛、资源建设大赛等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促进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

6.加强职业学校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普及中职学校校园网建设,提升数字校园建设水平。建设职业教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学生职业信息技术能力认证机制。为教师和学生配备满足课堂教学、技能培训所需的计算机及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各级职业学校信息化学习支持环境和管理平台。建设一批市级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共享课、精品视频公开课。开发一批仿真实训系统,建设一批职业学校仿真实训中心。

四、实现孝感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努力建立教育信息化组织领导体系、业务管理体系和支持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业务科室之间的配合协作,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支持。

2、经费保障。市、县各级政府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入财政预算,确保资金落实,形成长效机制。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教育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教育附加费中安排不低于10%用于信息化建设,学校公用经费中安排15%用于教育信息化,“改薄”等国家、省项目经费中要优先考虑教育信息化工作。孝感市本级每年要安排足够的经费用于信息化建设和应用。积极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服务。加强教育信息化经费监管,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制度保障。将教育信息化工作列为对各县区教育局及市直学校的考核项目。同时,严格实施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与教师资格认定、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考核奖励挂钩,实行一票否决制。

4、技术保障。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规范制定和应用推广,完善信息安全保障,完善教育信息化运营维护与技术支持服务体系。

2.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篇二

为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日前教育部制定并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中指出,“十二五”以来,教育信息化工作坚持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坚持应用驱动、机制创新的基本方针,加强顶层设计、多方协同推进,以“三通两平台”为主要标志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教育信息化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但当前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还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与发达国家深度应用、融合创新的水平相比,仍存在差距。要以坚持服务全局、坚持融合创新、坚持深化应用、坚持完善机制为原则,稳步推进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作用。

《规划》指出,“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主要包括:完成“三通工程”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优先提升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的能力;加快探索数字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模式,有效提升数字教育资源服务水平与能力;创新“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从服务课堂学习拓展为支撑网络化的泛在学习;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从服务教育教学拓展为服务育人全过程;深入推进管理信息化,从服务教育管理拓展为全面提升教育治理能力;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从服务教育自身拓展为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八项任务。

同时,《规划》也提出了完善的保障机制,以保障到2020年,基本建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基本实现教育信息化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支撑作用和对教育创新发展、均衡发展、优质发展的提升作用;基本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子。@(摘编自中国教育信息化网2016-06-17)

3.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篇三

关键词:桐城市;茶产业;现状;规划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5-17-02

2002年桐城市委市政府开始把发展茶叶作为振兴山区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分别出台桐发[2002]20号和桐发[2005]20号文件,提出了“扩量、提质、创牌、增效”八字方针,实现了我市茶产业跨越式发展,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市茶产业从政府强力推动,走向持续、自主、健康发展的新阶段。

1 桐城市“十二五”茶产业取得的成效

1.1 茶园基地面积迅速扩大 5a来,共新建无性良种茶园766.7万hm2,平均每年133.3hm2,使全市茶园面积增加到3 200hm2,开采茶园面积达2 833.3hm2,使用的品种都是无性系良种,无性系良种率达77%,居全省之首。

1.2 茶叶加工能力稳步增长 2015年总产440t,产值1.76亿元,人均茶叶收入4 000余元,全市茶叶加工厂增加到350家,加工产能达1 000t水平,产值和人均收入超过了“十二五”规划指标。

1.3 桐城小花茶品质巩固提高 坚持绿色化发展理念,在大别山兰花茶系同质化中找寻差异化,在建园发展上全部采用适制无性系良种,在茶园管理上提倡生态茶、有机茶和绿色茶栽培模式,全市有66.7hm2茶园获有机认证,2 700hm2茶园获无公害认证,用品质支撑品牌。

1.4 桐城小花茶知名度大力提升 组织茶企、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抱团出击,参加茶博会、农展会、茶文化节,利用报刊杂志和电视等媒体宣传。桐城小花茶入选“国礼徽茶”“四加一”(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六安瓜片老四大名茶加新地方名茶)系列。成功举办一届并参加三届大别山名优茶传统工艺制作大赛;成功注册了“桐城小花”地理标志商标;央视七套、安庆电视台为桐城小花作专题报道。

1.5 茶农科技种茶水平进一步提高 市茶叶办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培训茶农1 500余人次,市茶协还缴请安农大专家教授开展专题讲座,为我市茶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1.6 启动茶园保险业务 茶园易受自然灾害侵袭,应将茶园保险纳入到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2014年在黄甲镇试点,2015年在全市铺开,为茶农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保障。

1.7 营销模式有新突破 从传统店铺走进网上营销,桐城小花进入天猫店有3家,淘宝店有30多家,网络销售总额约1 000万元。

1.8 生产经营主体有所创新 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茶叶经营主体也在不断优化整合,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以及产业化联合体成长迅速,己达50多家。

2 存在不足

2.1 桐城小花生产加工、营销标准及模式有待规范 茶园施用化肥、除草剂的茶农有所增多;茶叶加工作坊式较多,产品卫生、质量参差不齐。

2.2 茶叶市场存在鱼目混珠 包装生产企业大量生产通货包装,周边价格低廉茶叶仿冒桐城小花;有实力的营销企业外地采购,赚取价差,挤占桐城小花市场份额;还有关系茶、扶贫茶也让桐城小花质价不符。

2.3 桐城小花品牌影响力不强 尚缺产加销一体的扛牌型、带动型龙头企业。

3 桐城市茶产业“十三五”发展思路与目标

以茶叶“绿色增长、茶农增收”为目标,调整优化生产结构,着力提质、稳量、强牌、增效,提升桐城茶产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至“十三五”末,实现山区茶园总面积3 666.7hm2,总产1000t,茶产业总产值5亿元,茶农人均收入5 000元的目标。

3.1 “十三五”茶产业发展要点

3.1.1 创建特色茶园基地 选择优质区域新建高标准茶园466.7hm2;优选当地群体品种和引进特色品种如“安吉白茶”,优化品种结构,缓解采摘“洪峰”,同时对当地群体老品种加以保护利用。

3.1.2 创新茶园管理模式 分层建设桐城小花特色基地。对海拔300m以上的高山茶园,禁用化肥、农药、除草剂。按生态有机模式管理,以手工采摘,以质(下转19页)(上接17页)取胜,保持桐城小花传统风格。对海拔300m以下的缓坡地和“茶下田”的平地茶园,培育机采茶园,按绿色食品标准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每kg干茶节省200元的采茶成本,以量取胜,缓解采茶工紧张矛盾,配套加工工艺,满足大众消费。

3.1.3 创新加工工艺 以市场为导向,丰富茶产品种类,除生产桐城小花绿茶,增加桐城小花红茶、桐城毛尖(类似天柱弦月)。对桐城小花绿茶增加整形(龙井的扁茶工艺)和高火提香工艺。优化产品结构,培训茶农掌握多茶类加工技术,合理开发夏秋茶;在茶园集中区域设立茶叶加工中心,建立标准化、清洁化、连续化茶厂和茶青交易中心。推广电热和秸秆为原料的制茶设备,减少山区林木资源的消耗。

3.1.4 创新营销模式 “十三五”茶产业的着力点放在市场拓展和营销上,以销带产,以销促产。一是以桐城小花商标成功注册为契机,加大桐城小花品牌整合力度,在包装模版设计上要突出桐城文化内涵。对桐城小花包装生产采用定额备案制,挤出仿冒茶的市场份额。二是引导和鼓励企业抱团发展。支持茶企组团进入合肥华夏茶博城设立桐城小花专营店。三是支持鼓励营销型企业在桐城茶区建基地,联系合作社、家庭茶场,重点培育以销促产引领型的龙头企业,促进茶产业化经营步伐。四是因势利导建市场,以现有12家茶叶经营店为基础,建立文城东路茶叶一条街。五是利用桐城电商产业园平台,加大桐城小花互联网市场建设,扩大桐城小花网上销售份额。六是推进茶产业融合发展。利用桐舒交界山峰风力发电路网通道,选择有条件的茶园建立观光茶园、自助体验茶园、定制认筹茶园,引导茶叶生产、茶文化、茶生态休闲旅游融合发展,拓宽多元化营销路径。

4 “十三五”茶产业发展保障措施

4.1 培育新型组织 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着力培育茶产业领军企业。支持标准化茶厂建设,集中力量扶持一批带动性强、上规模、上档次的茶企;鼓励重点茶村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有侧重的扶持社员达100户以上、规范动作的茶叶合作社,使每户茶农有组织归属感,通过合作社成员的自律和监督,规范桐城小花茶叶市场,提升桐城小花茶叶品质。

4.2 强化技术支撑 开展茶叶生产技术、营销技能培训,注重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建立完善桐城小花质量标准体系,推进标准化生产,用现代农业的理念推进茶产业发展。贯彻实施桐城小花茶地方标准、桐城小花生产加工技术规程,确保产品质量。

4.3 加强品牌建设 加强茶叶市场管理,维护品牌对外形象,支持茶叶生产企业积极参加展评、展销、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推介活动,支持企业在省级及以上报刊、电视等媒体上的宣传活动。通过内强质量,外树形象,逐步把桐城小花打造成安徽省著名品牌。

4.网络建设十三五建设规划 篇四

加快各类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互联网十三五规划的重点,这其中包括宽带、4G网络、5G网络、IPv6网络在内的各类网络建设,以及大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在内的各类数据中心建设。互联网研究所陆峰博士表示,从宏观经济层面以及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来看,我国互联网发展将从消费互联网时代全面迈入产业互联网时代,信息网络的触角将触及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例如,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农业物联网、电子商务平台等各种生产生活应用。信息网络就像支撑经济社会快速运行的公路、铁路等交通要道同等重要,又如支撑工业机器正常运转的电力能源一样必不可少。因此,加速和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十三五期间显得尤为重要。

工信部部长苗圩曾表示,未来将加快高速宽带网络的建设,持续推进网络的提速降费,将深入实施“宽带中国”专项题目,加快4G发展的步伐,并适时研发和部署5G商用,加快建设高速畅通、覆盖城乡、质优价廉、服务便捷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此外,苗圩还表示,未来5年将继续优化网络架构,加速开放民间资本,拓宽投资渠道,为互联网+、云计算等创新和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5.企业文化十三五建设规划 篇五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积极作用,努力构建和谐企业,适应王家川采油厂建设标准化采油厂的要求,特制定《王家川采油厂企业文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扣“党建引领文化、文化提升管理”的主题,坚持“干实事,真心关爱员工;用科技,全力呵护油井”,突出抓好员工培训、现场管理等重点工作,以问题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聚焦整改,持续提高,促进油田“关爱员工、呵护油井、发展延长、奉献社会”特色理念转化,为王家川采油厂实现内涵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群众办企业的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力开发人力资源,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企业发展的有机统一。二是坚持特色化原则。延长是中国大陆石油的发祥地,有着独特的历史优势,要以此为切入点,形成富有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凝聚力,树立企业的整体形象。三是坚持 系统性原则。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有计划、按步骤地从基础工作抓起,在观念、制度、行为、物质等各个层面上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逐步建立王家川采油厂特色文化。四是坚持实践性原则。企业文化来源于企业实践,又服务于企业。企业文化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生产实践紧密融合,体现和渗透到企业的生产、技术、经营和项目建设等各种实践活动之中,体现和渗透到企业管理及相关制度之中,转化为广大员工的自觉行为,促进企业向决策科学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形象优良化轨道发展。

二、企业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转化落实“关爱员工、呵护油井、发展延长、奉献社会”特色理念,落实《王家川采油厂党建文化管理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围绕“三爱”文化建设目标,按照“关爱员工从提升素质抓起,呵护油井从现场管理开始”的思路,建设具有采油厂特色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促进王家川采油厂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二)继承弘扬“埋头苦干,开拓创新”企业精神,继承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爱厂如家的优良传统,积极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不断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方式,谋求油田更大的发展。教育干部员工以“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精神对待每一项工作,把每一个成绩当做新的起点,不断推进新的实践。

(三)坚持“诚信、务实、敬业、创新、发展、和谐” 的核心价值观。“诚信、务实、敬业、创新、发展、和谐”是延长石油集团统一的核心价值观,体现了延长石油百年来改革、发展和一切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取向。要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共同的信念和追求,始终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四)培育“以人为本,科技创新,整合优势,竞争发展”的管理理念。突出现代企业的人本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突出科技这个重点,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出整体优势,使自身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突出在竞争中求发展这一主题,用发展的眼光解决企业在改革进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五)坚持“发展油田、奉献能源、企地共赢、构建和谐”的企业发展宗旨。要站在加快建设西部强省的高度,始终贯穿“老区发展我发展,我与老区同发展”和“企业靠我发展,我靠企业生存”的发展理念,既追求经济效益的增长,又注重社会效益的提高和员工的全面发展。

(六)结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的思想文化环境。把企业文化建设与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结合起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发掘各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中潜在的资源优势,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广大员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七)结合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升企业和员工的文明素质。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牢固占领企业文化主阵 地,进一步提升企业和员工的文明素质。健全和完善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制度,广泛开展以创建文明单位、文明科室、文明班组、文明家庭和文明员工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八)广泛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展示企业良好形象。大力开展积极向上、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业余文化活动。积极开展重大节日纪念庆祝活动、节日慰问活动、送温暖活动和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展示企业良好形象。

(九)大力选树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导向作用。要使先进典型的培养、选树、宣传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充分挖掘和大力宣传体现油田精神与先进理念的模范人物和典型事迹,在员工中形成创优争先的良好风气。

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保证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党政领导要站在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充分认识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企业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强有力的领导机制,切实担负起领导责任,保证企业文化建设顺利推进。

(二)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设立企业文化建设专职部门,具体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

(三)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企业文化。发动广大职工群 众积极参与,注重收集各方面信息,出思想、出思路、出办法,通过深入调研、座谈讨论等各种形式,在继承、借鉴中创新,在创新、完善中提高,深入挖掘、提炼、总结富有本厂特色的的企业文化理念,建立健全采油厂企业文化体系。

(四)加强企业文化知识的宣传和灌输。要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采取多种形式,广泛组织干部员工学习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增强企业文化的吸引力,使员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去。

(五)充分发挥职能部门齐抓共管的合力作用。要明确目标,分解任务,使党委、行政、工会、共青团、妇女组织等各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来,相互配合,全力推进,实现企业文化建设与部门工作的协调发展。

6.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篇六

为了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成都市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2014-2020年)》所确定的任务,全面深入推进“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工作,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发展状况(一)主要成就

“十二五”期间,我校利用创建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为契机,同期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并顺利完成一期项目,数字化校园已初具规模。

(1)建设校区基础网络,万兆主干的交换网络,具备电信网和教育网多个出口(电信出口带宽达1G);校园专网,覆盖三个校区所有建筑物,承载学院金融化校园一卡通等多个特殊应用,与互联网实现物理上的隔离,保证数据的安全可靠。

(2)数据中心,包括两台磁盘阵列、以及近70台IBM、HP、LENOVO等服务器,承担着数字化校园管理平台、门户网站及其他应用系统的运行、管理与维护;统一的数据存储系统,容量达30T,实现关键数据的存储服务,为各应用系统、数字图书馆、虚拟主机等提供存储服务。

(3)三大基础支撑平台:身份认证平台、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校园门户平台,实现将多个业务系统集成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中。

(4)统一的数字化校园信息平台:涵盖教务、学工、师资、办公自动化、后勤服务、保卫等几大类应用,面向学生提供基本信息情况维护和查询功能,提供网上选课、成绩查询、课表查询及考试查询、调课的申请与查询等功能,对全校教职员工从入校到调走或离退休全过程的所有信息进行管理,(5)实现校内各单位的无纸化办公平台,日常的事务及业务流程工作。金融化校园一卡通系统,覆盖三个校区的用户1万多人,广泛应用于食堂、超市、宿舍水/电控等刷卡消费,以及停车场、图书馆通道机、图书借阅、门禁系统等身份标识。

(6)多媒体教学系统,40多间多媒体教室都完成了多媒体建设,实现了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校园广播系统覆盖学生活动中心、食堂、基础教学楼等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区域。(二)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1)

资源应用平台不统一,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共享困难。各分院部按照骨干建设的要求,独立或者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具有专业特色的资源库平台,都是根据自己分院的特点单独投入使用,没有统一的信息标准,数据类型各异,系统接口繁多,信息资源零散。虽然目前将各个分散的资源库建立了统一的入口,但其内部机制还是完全独立,不能实现全校范围内交流和资源共享。

(2)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认识尚待提升,缺乏长期、统一规划。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学校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数字化校园发展战略应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步调一致,利用信息技术优化流程、提高效率、降低成本、转变工作方式,提升学院核心竞争力。数字化校园建设已不单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涉及多部门协调的管理问题,需要各业务部门积极配合,全员参与协同工作,要求各单位、部门间打破壁垒,具有信息、数据资源共享的观念。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长期、统一规划,构建覆盖全校的数字化校园管理环境,建立起真正实现高效集成的高职院校数字化服务,满足全面的数字化校园服务需要。

(3)数字化校园机制体制待进一步完善。虽然依托骨干建设的要求建立了一系列促进校园数字化进程的管理制度,但制度的细粒度和执行效力上面需要进一步加强。首先需要建立起一支专门的数字化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总体战略方针、任务和发展方向进行把脉,确定其预算和资源分配,并协调各部门按照战略规划顺序操作。其次对涉及到的部门、岗位、流程、甚至设备应该有严格的保障机制,照章办事。无论是对数字化校园长期规划、建设水平、项目完成情况,需要有适时的评价和考核,及时掌握建设中存在的优缺点,为下一步建设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十三五”期间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1)我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起点低,历史积淀少。一方面表现在自身技术实力逐渐起步,不可预测因素较多,建设周期较长;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必须保留的基础设施不多,可以重新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直接进行全新的整体规划,可以花费较少的代价引进最先进的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技术和解决方案。

(2)在完成骨干高职示范院校的建设任务后,数字化校园必须在教学、科研、管理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5年,我院圆满完成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的各项任务,学院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在省内同行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随着与国内教育机构及职业院校的交流合作,我院在全国的影响力不断凸显,未来要建成一流的高职院校,就必须让数字化校园真正融入到教学、管理、服务、科研等环节,引入更多开放的、优质的教学资源,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夯实内功,使学院的内涵建设领先于全国高职院校。

(3)面对我院专业建设的突出成果、重点专业为龙头的教育资源库,资源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仅靠课堂教学的单一途径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和就业需求,为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应用与共享,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需搭建高效信息化网络资源库平台已迫在眉睫,也是我院数字化校园工作的重中之重。

三.“十三五”期间发展的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要求:“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打破我院职能部门界限,面向职能领域和服务群体重新规划、建设贴近用户需求的门户网站及依托统一身份认证系统为基础的应用系统融合机制,建设高效有序的大数据运营及云计算中心的基础设施。

四.“十三五”期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发展目标、总体目标

坚持“统一标准、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分布推进”的原则,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主线,以校园资源建设为核心,以构建数字化校园可持续发展环境为基础,以健全数字化校园管理与运行机制为保障,完善网络基础建设,优化网络维护管理,确保网络畅通快捷,建成标准规范、应用广泛、作用突出的数字化运维管理系统;建成内容丰富、高度整合、充分共享的数字化资源共享库;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与服务中的应用,提升教育质量,提高我院核心竞争力,建设技术先进的数字化校园。建立技术先进、知识结构全面的稳定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具体目标

优化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环境,转变数字化校园的服务方向。“十三五”是转变的关键期,应当从关注投入和建设向关注应用和服务转变,从关注技术本身向关注如何运用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转变,从关注信息技术对教学服务局部的影响转向关注信息技术对教学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改造转变。

加快应用系统融合化,创新数字化校园建设。应用系统的融合化是趋势,是对遗留系统及新系统开发设计的一个总体方针,需要将CRP、金融化校园一卡通、统一身份认证等基础设施融合为一个统一的数字化云平台。新开发定制的系统需要接入到数字化校园云平台中,为学院教育教学的发展提供开放性和示范性的基础保障。(二)主要任务与举措 适应职业发展趋势,提升信息化组织体系

随着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深入,以及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演进,信息化手段渗透到高校信息化的每个角落。目前仅仅只有现教中心作为全校的信息化组织和实施机构,组织和技术上已经远远落后于国家的整体信息化的要求,而且信息化作为高校的交叉技术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组建高效的信息化组织机构,加强现有信息化机构的改造提升能力,以适应信息化引发的学校教学模式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等带来的变革需要,保障数字校园的实施。息化组织机构由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首席信息官(CIO)、信息化办公室、数字校园技术部门、学校业务部门以及监理与评价小组组成。组织机构的形成可以大力加强信息化服务能力,保障教育、教学、管理的效力。加强信息化基础队伍建设,通过参加一定数量的技术能力培训,提升队伍的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信息化队伍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造一批技术研究型的高素质人才队伍。采取一定的激励和奖励政策,建设稳固坚强的信息化队伍。以服务为导向,优化校园应用系统

在“十二五”期间,数字化校园中已建成统一信息门户系统、上网实名认证系统、校园数字化信息平台等多个业务系统,经过长期的使用,反馈出了还需改进和优化的内容,现教中心将根据用户的反馈对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调整、优化,以期能够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提升用户体验度。充分利用现有公共CRP平台,遵循统一标准规范,加强集约化,加强各类数据和资源的公开、共享与开发利用。注重应用系统扩展建设的延续性,不断深化发展原有系统的应用和服务,注重数据和资源的保存,注重用户习惯的保护。适应云技术和大数据发展的趋势,建立和健全以网络负载均衡为依托、分布式数据存储为载体的高性能服务集群,保证高并发、高可靠性。3 投身科研,积极完善 “标准化公寓管理系统”

经过一期的标准化公寓管理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开发,目前校园标准化公寓管理系统已经进入测试阶段,正式部署系统进入冲刺阶段。系统目前实现了公寓归寝管理、请假管理、进出管理、贵重物品管理等基础需求功能,并提供丰富的导入导出功能。但系统的运行还需要二期外部接口如电子扫描、图像识别等功能及相关一期功能的体验性改进。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公寓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自主性的标准化公寓管理系统,提升学院公寓管理水平及效率的提升。4 适应互联网+趋势,满足用户需求,建设一卡通全平台支付系统 随着学院金融化校园一卡通建设的基本完成,越来越多的日常业务均可通过互联网实现,对学院而言,大量的校内收费和校外收款仍然采用手工的方式完成,效率极低,同时也给师生带来了长时间排队、校外付款困难等不便,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建设一套跨平台第三方网上支付系统。该系统旨在利用电子商务的形式,为各种校内外收费项目提供网上收费的渠道,让师生足不出户也能非常便捷地利用网络进行支付。支付的项目范围包括学校认定的需要网络化的校内主要收费项目,使用人员包括校内付费的师生、校外付费人员等。5 共建共享教学及科研资源,建设“资源库共享平台”

目前,通过学院教务处调研发现,现有资源库共10个系统,系统直接无法直接共享。资源库涵盖课程资源(课件、视频等)、师资、学生、资产等有形的财产,是一系列拥有一定属性的对象。系统力图解决现有教育资源信息定义和管理不规范统一、对外共享困难的问题,力求从更基层的位置建立统一的资源定义、规范、原则、范围等基础性特征。同时他也能实现与现有CRP系统、现有的资源管理平台以及未来的资源管理系统的最大限度地兼容。为学校整体上建立统一的资源管理系统支撑。开拓创新,加快建设具有示范性的“校园数字云”

“校园数字云”的核心是要以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为依托,搭建自我学习、远程办公、教辅部门有效协作的校园数字云平台,建设包含互动学习、专家指导、视频课程等内容的资源库,统一的个人远程桌面,教学与教辅部门实现云端协作。通过“校园数字云”的建设,创建虚拟校园数字空间,促使高职教育从教育环境、教育模式到教育理念、教育目标,发生相应的转变。通过数字云平台,既能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意向与需求,达到面对面的贴心教学,又能通过网络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共享,打破学习资源地域限制和分配不平等,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化,提高教育质量。同时数字云的协同化办公可以有效提高业务办公能力,高效率为学院师生提高高质量的服务。“十三五”期间,将利用云技术、移动通信、物联网、虚拟现实等先进技术,建设我校“数字云”,构建支撑我校开展智能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安全运营大平台,提升我校品牌影响力。校园数字云建设内容包括:云计算及云存储应用、IPTV教学资源点播系统、云桌面、基于物联网的校园一卡通应用、云协作教学及办公应用。7 完善安全机制,建设校区容灾备份网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校园数字化程度的深入发展,学院的数据以指数方式增长,大数据的产生给教育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知识财富和科研价值,与此同时,也对数据的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数据的丢失将给学院及声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容灾备份就显现出重要性。

学院目前三个校区的万兆裸纤互联,为实现校区异地备份提供了可靠的网络环境,在校区内部实现对网络使用终端、服务器可以进行有效的跨校区备份保护,在将数据集中备份到存储备份设备上,再通过备份服务器将重要的备份数据备份到异地备份服务器,或直接将重要服务器及网络终端数据备份到异地备份服务器上,为高校教学和科研提供更可靠的计算和信息服务。8 突出特色,打造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化服务门户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实现了学院的统一的门户网站集群建设,打造了全新的门户网站系统,是学院对外宣传的重要阵地。但随着校园数字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学院金融化校园一卡通的逐步落实,无线网络的建设及有线网络的逐步完善。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的业务工作也越来越多。因此打造统一的信息化服务门户网站有利于学院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信息化服务门户建设包括:人点专栏、网络服务、网络资源、热点问题回复、网络安全、校园卡服务、用户自助服务以及信息化建设等用户所关心的个性化信息。信息化服务门户的目的是以移动互联、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应用带来应用方式、应用需求的变化,以先进技术为引导,应用信息技术推进管理服务的规范化、流程化、精细化、人性化,加强个人、团队、机构知识管理,推进教学科研活动的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教学、科研活动中的协作和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引导师生参与信息化应用建设,创新信息化服务提供模式。集约发展,建设云计算中心运维管理体系

在“十二五”期间学院的云计算中心雏形已经显现,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步推进,云计算中心将容纳成百上千的服务器、存储设备、网络设备等数据中心资源,这些资源的管理随着数量的增加,将给运维带来极大的挑战。通过云计算的运维管理,不仅能够实现对资源的统一,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可量化的存储服务与计算,而且还能有效将资源切换到实际需要的应用中,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系统的成本。云计算运维管理将从日常监控、周期巡检、服务受理、故障处理、平台维护、配置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着手,利用自动化运维工具,实现对物理资源、虚拟资源的统一管理,提供资源管理、统计、监控、调度、服务管控等端到端的综合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对云计算中心统一、便捷、高效、智能的一体化运维管理。

五.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为保证学院数字化校园建设计划的顺利实施,实现跨业务部门整体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既定目标,成立数字化校园工作领导小组。院长挂帅,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负责组织和协调的规划及执行情况,对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进行科学决策、组织,同时,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还担当起推动、协调的责任。

7.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 篇七

“十三五”时期,高校校园建设规划应积极探索,应对“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等新形势,将改革的思路贯彻到校园规划建设之中,应对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各方面的改革需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校园建设之路。

1 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受过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基于此,从1999 年开始,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了一系列基于解决经济和就业问题的扩大普通高校本专科院校招生人数的教育改革政策,全国高校在校生数量不断攀升。面对高校不断扩大的办学规模,为了满足与之对应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国家对高校基础条件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国内众多高校纷纷将外延式扩展作为校园规划的首要目标,如:许多高校着手建设新校区,学校新建建设项目数不断提高,学校建筑面积迅速扩大。经过多个“五年计划”的建设,目前国内高校的基本办学条件已经基本能够支撑目前办学规模的人才培养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的需求增长逐渐放缓,以及适龄考生人数趋于稳定,2012 年,教育部发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今后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将保持相对稳定。这就表示国内高校未来的发展,将逐渐由原来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这是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是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转型的发展路径,也是遵循规律、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对于“十三五”时期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来说,必须要深入贯彻内涵式发展的相关要求,在质量和规模、效益和速度之间协调均衡发展,过去为了满足不断扩大的在校生规模的教学要求,很多高校的校园规划建设都将重点放在“盖大楼”上,而往往对新建项目的内涵并未提出符合教育快速发展的“软件”需求。比如,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近年发展迅速,“慕课”“体验性教学”等新方式不断加入,这就要求在校园规划建设的时候,更多地考虑时代发展对建设项目内涵的需要。“十三五”期间,高校要从关注硬件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软”“硬”兼顾的内在提升转变,以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指导大学校园规划建设。

2 校园规划建设要服务学科建设

2015 年10 月,国务院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高校的发展要以学科为基础、以一流为目标。这对“十三五”期间,高校各项事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大学的校园规划建设来说,也应根据“双一流”建设方案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过去以满足硬性指标需求向为学科建设服务转型,这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总要求是相辅相成的。

2.1 合理配置,支持一流学科建设

对于“十三五”期间的校园建设来说,要把保障优势学科争一流作为原则,对“一流学科”做到扶优扶强。分析国际上知名的一流大学会发现,它们的发展都是围绕学科建设展开的,不论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是科研设备配套,都是以学科为牵引进行的。进而以一流的学科带动学校的发展。一所高校的发展资源总是有限的,如果把所有资源平摊到各个学科中,很可能造成重点不突出,造成无法争一流的局面。这就要求学校要找准自己的定位,以“有所为、有所缓为、有所不为”的理念进行大学校园建设的规划。不求面面俱到,但一定要有的放矢。将校园打造为以学科建设为重点的一流校园。

2.2 适应学科建设特点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新概念层出不穷,这也为现代大学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学科之间出现了相互交叉、互相融合的整体化趋势,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等新技术不断融合,各科系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学、科研内容也随之不断更新,这些都对发展的物质载体———校园规划和基本条件设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

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中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十三五”期间,校园规划应注重将相关的科系集中,形成网络化的联系,这样做有利于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中的教学、科研工作的联系,又有利于仪器、设备等资源的共享,对于有条件的高校,甚至可以考虑建设独立的“大型仪器共享中心”等项目,避免大型仪器的重复购买,提高大型仪器的使用效率。最终达到学科间的协作、渗透,不断创新,进而提高学科水平。

新时期,大学学科存在更新频繁的特点。具体体现在,实验设备更新快,教学方法变化快等方面。这就要求在“十三五”时期,校园建设规划要更加注重建筑设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学科的不断创新发展和更新。尽可能多的在校园规划中采用典型化、通用化的标准单元,以增强其灵活性、通用性和可调性。

2.3 支撑国际交流合作

在“双一流”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新时期高校要加强与世界先进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实质性合作,将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有效融合到教学科研全过程;营造良好国际化办学环境,吸引更多高水平教师和留学生来校学习交流。新时期,国内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力度会极大提高,这无疑对“十三五”期间的校园规划建设也提出了一些新要求。在进行新项目建设及改造升级的时候,要将国际化的思路融入设计规划中,比如,加强校园中中英文标识;考虑不同国家留学生生活习惯,合理设置留学生宿舍;加强国内外联合实验室的实体建设等。

3 注重校园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不少高校为了快速扩大办学规模都兴建了新校区,但是,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由于继续扩大办学规模的需要,在规划校园建设的时候往往注重新校区新增建设项目,而对老校区的改造升级投入有限。但是一所学校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积淀,在这一点上,老校区往往可以发挥很重要的作用。老校园改造升级可以发挥师资、设备的潜力,投资少、见效快。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校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十三五”校园规划中,一定要将近期目标与远景目标相结合、统一考虑。即使远景目标并不明确,也要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对校园土地更加珍惜利用,多利用如老校区改造升级等项目来强化内涵式发展,以建设精品项目为目标,使校园规划具备一定的弹性。

4 结合校园的社会服务功能

社会服务是我国大学的四项基本功能之一。社会服务功能对于校园规划来说,一是要在规划中考虑开展业余培训、继续教育等多层次社会办学的模式,充分发挥学校教学、科研设备设施的潜力,二是可以考虑对校园中的会堂、图书馆、体育设施、文化设施有条件的向社会开放,让广大人民群众持续受到大学文化的熏陶,进而提高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大众口碑。在考虑大学社会服务的时候,必须处理好学术性和社会性、内向性和外向性两种空间,或者可以说要准确把握“静”与“动”之间的关系,把人才培养放在核心位置,避免产生相互干扰。

5 创造良好校园生态环境

新时期,国家将更加注重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精神,对于校园建设规划,要注意将教学、科研建筑相对密集化,多留一些绿化用地,这样做既能创造更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生活环境,还为未来的发展留有余地,使学校今后的发展具备弹性。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汽车走进了千家万户,校园中的汽车也越来越多,不少学校都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由于校园规划中的车位数不够,乱停乱放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在“十三五”期间,应尽可能为新建建筑配备专用地下停车场,已解决很多学校中出现的越来越严重的机动车停放问题,既有利于美观,对于校园这种人流量相对密集的场所,也更加安全。同时,在校园规划建设的时候,要加大节能环保新技术在校园建设中的应用,如:注重建筑的保温隔热、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等;学校作为科技发展的先锋阵地要跟上时代步伐,努力构建“绿色校园”“低碳校园”。

构建生态化校园,不仅改善了校园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对在校师生乃至周围社会起到积极的教育意义和示范作用,把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的理念灌输师生的成长中,形成深刻的环保意识。

6 结语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一流的大学、一流的学科”需要一流的校园与之配套。对于每所特定的学校来说,都有各自发展形成的特色,校园建设规划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遵循校园建设发展规律,进一步把握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提出的各种要求,结合自身特点来具体规划设计,满足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摘要:文章结合国家提出的“内涵式发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等重点热点,对高校“十三五”期间的大学校园建设规划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Z].2015.

[2]王洪才.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6(7):14-17.

8.“十三五”规划三个问句 篇八

今年是“规划年”,既是“十二五”收官,亦是“十三五”筹划。

当下的宏观经济情况并不乐观,“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等国家战略必须成为新增长极,如何在“十三五”规划中对此加以充分谋划、有效布局,且如何增强规划在下一个五年中的可执行性,均是棘手问题。

总体上,“十三五”规划将面对三个问句:一是如何说清“走出去”的钱从哪儿来,国内需求和“走出去”资金如何平衡利用?二是能否一改之前对投资忌讳莫深的态度,科学理顺投资与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关系?三是如何确定“十三五”期间的GDP增速目标,做到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

三个问句回答好了,下一个五年或许会走得更稳、更扎实。

“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十三五”区别于“十二五”的重点之一,就在于国家对企业和资本“走出去”的态度、方式的改变。

早年,我国强调韬光养晦,经济活动与境外国家之间存有一层“防火墙”,即便提倡过“走出去”和“引进来”,但始终与外界存在隔绝。期间,我国走过一段漫长的“引进来”岁月,并在20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时期,开始尝试抵御“引进来”可能带来的全球经济冲击。

如今,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必须思索“走出去”寻找新增长极这一新课题。我们面临的问题将不再是抵御冲击,而是如何“走出去”影响世界,展现大国风范,扛起大国责任。

这其中,资金问题可谓主要难点——“走出去”的钱从哪来?

去年北京APEC会议召开至今,我国在全球合作以及亚投行、金砖银行、丝路基金等一系列国家战略中“许诺”出了上千亿美元的资金安排。但事实上,我国境内大到新型城镇化、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小到农民工子女教育、医疗改革等民生工程,都对资金充满了渴望。由此,“十三五”规划该如何平衡好资金的内外需求?

最热的答案,莫过于动用我国现有的近4万亿元外汇储备,强化其多元化投资。

因此,注册资本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就由外汇储备、中投公司和进出口银行、国开行共同出资,其首期100亿美元资本金中,外储投入65亿美元,为最大出资方。同样,亚投行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其中国出资部分也基本由外储“扛大旗”。

需要指出的是,2007年中投公司以外储注资成立时,其2000亿美元注册资本是通过财政部发行特别国债,向央行购买等值外汇来分期注入的,而非凭空派生货币。

但现今各种战略性资金安排或很少依照上述规矩,丝路基金、亚投行和金砖银行等均有外汇储备直接注资。

毋庸置疑,“走出去”意在提升综合国力、寻找经济新增长极,但目前国内还存在着产业结构调整、扶贫攻坚、新型城镇化、医疗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民生问题,应当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分配、综合考量。

当下,建议多以财政资金为种子来引导民间资本、商业资本进入,避免顾此失彼。

再看投资的重要性

“十三五”规划涉及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应该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实现多目标发展和“走出去”的夙愿,还需要提振决心和信心,在“十三五”规划中对多目标发展进行很好的梳理,使其成为有效的奋斗方向,而非空谈。

这其中,核心目标还在于稳增长,尤其五年规划这一中长期指导意见,更应强调增长、强调供给。

近两年来,一部分人对投资一词避而不谈,“恐投症”蔓延,转而寄希望于以消费来提升内需,忽略了投资在中短期稳增长的决定性作用。实际上,缺乏投资,消费是无源之水,只能维持经济发展现状。经济要增长,依赖于能否实现和促进必要的投资。

例如,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就非常重要,既需要政府的组织和规划,也需要通过PPP等形式来加大民资参与;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民生建设亦非常关键,需要更多的市场化规则,在政府给予扶持基金等方面,更多交由市场来选择,一改过去“政府决定赢家”的做法。

再例如,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亦需要进一步投资,且规模不可小觑。

改革开放初期,为降低工业化的实现成本,我国走过一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五小企业”的历程,上马了一大批浪费资源、技术落后、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和小火电企业,隔断了城镇化与工业化原本相辅相成的关系,造成了两者长期不配套的特殊国情。

这使得作为现代工业化、信息化基础的新型城镇化,推进难度骤升、“补课”成本攀高,大量民生投资亟待落实。

因而“十三五”规划中,既需要重新审视投资的作用,还需要解决投多少、谁来投、投向哪里等关键问题。投多少,关乎宏观结构调整;谁来投,要捋顺政府与民间投资在不同领域的轻重占比;投向哪,则是既要契合国家对外战略又要顾及民生工程的平衡艺术。

GDP增速的困惑

“十三五”规划中,GDP增速目标如何确定也是难题之一。

今年2月,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曾对外表示,从实现“十八大”提出的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两个翻番”的要求来看,如果2015年GDP增速能够实现7%,则“十三五”期间的年均增速必须达到6.56%左右。

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GDP总值140667亿元,同比增长7.0%,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4个百分点,是自2009年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多数估算认为,“十三五”期间GDP增速或在6.5%底线之上,但超过7%的概率不大。

上一篇:内审和管理评审的验证活动结果分析下一篇:新三板挂牌前股改操作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