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2024-11-19

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精选8篇)

1.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篇一

专题讲座

“技术与设计1”教学实践与探索

李宁宁(北京市第八中学、中教一级)

张 军(北京八中、特级教师)

一、“技术与设计1”开设背景

“技术与设计1”是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的导入模块。旨在使学生理解技术及其性质,经历一般的技术设计过程,并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学习的基础上,形成结构较为完整的技术素养。建议在高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技术与设计1”模块的内容设置:技术及其本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

二、“技术及其本质”部分

(一)课标要求:

1.知道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2.知道技术的发展需要发明和革新,并能通过案例进行说明。3.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能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

4.理解技术对个人生活、经济、社会、环境、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能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5.理解技术活动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种知识。

6.知道知识产权在技术领域的重要性,了解专利的作用、有关规定及申请方法。

(二)案例一:技术的产生、内涵和属性

1.通过都江堰工程引入教学,提出都江堰主体工程三部分“鱼嘴”、“宝瓶口”、“飞沙堰”在战国时期使用了哪些技术,引出技术的产生源于人类的需求和愿望。并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列举满足人们需求和愿望的技术。

2.技术的内涵 技术是指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遵循自然规律,在长期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技巧和手段。

3.技术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①技术的自然属性

荷兰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风带,濒临大西洋,是典型的海洋性气候国家,海陆风长年不息。这就给缺乏水力、动力资源的荷兰,提供了利用风力的优厚补偿。风车成为荷兰人向大海夺取土地的强有力的武器,大小风车日夜转动,起到了排出海水、灌溉田地的巨大作用。风车还广泛用于榨油、脱谷等生产劳动中,为荷兰历史上的繁荣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技术是对客观自然规律的应用,任何技术都必须符合自然规律,这就是技术的自然属性。

②技术的社会属性

1996年,一只名叫多利的绵羊被成功克隆诞生,这只雌性绵羊一直存活了6年。它是世界上第一只被克隆的哺乳动物,是人类克隆研究领域上最大的成功。如果克隆技术是安全的话,你有兴趣克隆你自己吗?

克隆羊多利的制造者伊恩回答:不止一次地有人问我,我的孩子能否进入这种研究领域,这是人们一种下意识的期待。但要说到克隆人,压力要大得多,人们总是希望克隆能跟原来的一样,这就不可避免地增加一些期待和限制,这是我不愿意使用这种技术的原因。我想,人应该是独一无二的。

技术是一种有目的的创造,是由人掌握、控制和使用的,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要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制约或支持,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属性。

(三)案例二:技术的两面性

1.展示不沾水的纳米伞图片,提出设问纳米技术会不会危害人类?

纳米微粒十分微小,可以钻进人的大脑、血管及各种器官。如果工业化生产产生大规模的小于等于十亿分之一米的微粒,并广泛排放于大气环境中,完全有可能对人和动植物造成危害。

2.展示决定胎儿性别的B超技术图片

3.《人类最糟糕的发明:科技发展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艾柯尔·马克2003年出版:(1)百年难解的白色恐慌:塑料

(2)城市生活中的流动杀手:汽车

(3)臭氧层空洞的幕后元凶:氟里昂

(4)诺贝尔奖的无穷尴尬:滴滴涕(5)地球污染的超级公害:电池

(6)咀嚼而出的肮脏世界:口香糖(7)身心麻醉的罪魁祸首:香烟

(8)祸福未卜的午夜凶铃:手机(9)口腹之欲下的冷枪暗箭:味精

(10)网络世界的海洛因:电子游戏(11)正邪莫辨的虚拟空间:互联网

(12)伦理底线的终结者:克隆(13)魔鬼签订的未来契约:转基因

(14)人类家园的地狱使者:毒品(15)运动场上的癫狂恶魔:兴奋剂

(16)回天乏力的万用灵药:抗生(17)不夜神背后的无尽隐患:不眠药

(18)引爆人类的恐怖炸弹:核武器(19)流氓国家的恶魔之舞:生化武器

(20)绽然开启的潘多拉魔盒:炸药 4.提出应该发展新科技,造福全人类

①天然彩棉:彩棉织物不需要漂染,节省用水、用电、不仅节约了成本,还减少了排污。

②可食用餐盘:意大利帕帕米公司发明的可食用餐盘在第3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展出。该餐盘用面粉制作,用餐时作为餐盘,同时可当硬饼食用。

③上海世博会“法国馆”创造性地使用植物作为构成建筑的“材料”,成功地构筑了一个充满自然气息的“垂直花园”。植物墙不仅为城市环境增添了勃勃生机,而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质,减缓噪声,降低建筑物吸收的太阳辐射,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④利用太阳能蓄电,将汽车改成太阳能车。

让学生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说说人类是怎样发展新科技的。

(四)案例三:技术的发明与革新

1.通过展示2000年到现在的手机发展趋势,引入技术的发明与革新。技术发明是从无到有,技术革新是通过改进提高已存在的技术,进行完善发展。2.举技术的发明与革新的实例。

①减震高跟鞋:法国人发明的减震高跟鞋在第37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上展出。尖细的金属高跟中间装有一段弹簧,高跟鞋底内的装置可根据承受的体重调整弹簧硬度。

②首辆独轮摩托:世界上首辆独轮摩托车,它实际上有两个轮子,不过两个轮子并排在一起,靠的很紧,看起来就像是一辆独轮摩托车。

③瑞士军刀-voyager(航行者)有21种用途。

④计时冲茶器:这只“企鹅”的嘴能一升一降,将茶味完全渗入到热水中,时间一到准时拉杆,让你有空闲的时间去做其他事。⑤镭射剪刀:要呈直线剪开纸张不再困难了。

⑥侍应盘:依据解剖学而造的盘子,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手指的劳累。⑦新潮梯子:抛弃了过去梯子传统的朴实形象,换来的是与时尚的完美结合。3.介绍技术创新的方法 偶然发现法

希望列举法 逆向思维法

缺点列举法 适应需要

发明联想法 挖掘潜力法

移植发明法 触类旁通法

分析借鉴法 扩展用途法

反面求索法 ①缺点列举法

有很多东西,当你看惯了,就会认为没有什么值得改进的,可是你用新的眼光去看它,同一个事物,就会有不同的看法。首先看它是否有什么缺点,如何克服。这样就很容易找到题目,经过改进,缺点克服了,新的产品出来了。

比方说传统油漆桶倾倒油漆容易洒出来,2003年美国工业设计师协会金奖的旋转倾倒系统油漆桶解决了这一问题。②逆向思考法

打破沿着事物发展的正方向去思考问题并寻求解决办法的习惯。从结论往回推,倒过来思考,从求解回到已知条件,反过去想或许会使问题简单化,使解决它变得轻而易举。

比方说鞋后跟易磨损,干脆将后跟易磨的地方削去。③偶然发现法

步骤:抓住偶然现象;分析特点;弄清道理;技术创新。例如瑞士的发明家——乔治۰德۰曼斯塔尔发明尼龙粘扣 ④希望列举法

对于身边许多事,可能都有一些希望,用学过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来解决,当这些希望得到实施以后,创新也就成功了。

例如感应式电子验电器。4.创新过程体验

分组讨论。各组选派一名代表介绍创新方案,用一句话表达创新的感受。

题目一:一个口袋中同时装入4个瓶子,由于瓶子里面装有不同的液体,如何使瓶子在口袋中不放倒、倾斜或发生碰撞。

题目二:如何解决鞋带在走路和跑步的时候易开的问题?

题目三:很多楼梯间的灯光比较昏暗,怎样做到不开信箱的锁,即可知道里边是否有新的信件。

题目四:一品牌的圆珠笔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个普遍问题,笔芯使用到约3/4处时,笔珠坏损,该品牌的圆珠笔出现了滞销。请提出你的革新方案。

(五)案例四:播放大兴八中李淑梅老师《专利申请》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三、“设计过程”部分

(一)课标要求 1.发现与明确问题

①通过对人们的需求和愿望的调查,发现与明确值得解决的技术问题,并能判断是否具备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能力与条件。

②能根据设计对象和现有的工作条件列出具体的设计要求,包括应达到的标准和所受到的限制。

2.制定设计方案

①能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与所设计产品有关的各种信息,并进行处理。②能根据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或标准件。

③能制定符合一般设计原则和相关设计规范的完整设计方案。

④通过比较和权衡,能在多个方案中选定满足设计要求的最佳方案或集中各种方案的优点来改进原有方案。

3.模型或原型的制作

①知道工艺的含义和常用工艺的种类。

②了解1~2类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学会一种材料的1~2种加工方法,能根据设计方案和已有条件选择加工工艺,并能正确、安全地操作。

③能根据设计方案制作一个简单产品的模型或原型。4.方案优化

①了解1~2类产品的常用测试方法,能根据设计要求使用简单的方法对产品进行测试。②能在分析测试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改进措施或更换方案。③制作成功后,能对产品的外观加以润色。5.产品的使用说明

①了解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的作用与一般结构,能编写简单的产品说明书或用户手册。②了解产品常用的维护方法和服务途径。

(二)案例五:播放昌平实验中学张静《发现问题、提出设计课题》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三)案例六:播放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任雪《影响外观设计的因素》视频片段,进行点评。

四、“设计的交流”部分

(一)课标要求

1.在设计过程中和设计完成后,能用恰当的方式与他人交流设计想法和成果,并能在交流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

2.了解技术语言的种类及其应用,能识读一般的机械加工图、线路图、效果图等常见的技术图样,能绘制草图和简单的三视图。

(二)案例七:设计的表达与交流(绘制电路图)

1.通过一些各种类型的草图引入“什么是设计?”设计就是从确定的目标出发,经过一定的规划、分析和决策,产生相应的文字、数据和图形等信息的过程。

2.图纸——技术语言

图纸是工程技术界的“技术语言”。图纸中最常用的是机械图纸和电路图纸。电工线路图:不是由电子元器件构成,而是由大的电气设备构成的电路。电子线路图:由电子元器件构成的电路。(低压、小电流)

3.绘制两地控制一盏灯电工线路图。通过展示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强调画图规范: ①图要位于图纸的中心位置,上下左右要留空,最好等距。

②电路符号的大小要均匀一致。注意电路符号的摆放位置,要对称、均匀。③不要挤在一起,不要在拐弯处画符号。④电路连线不能断。⑤认真填写说明性表格。

4.绘制电子线路图,展示常用电子元器件符号,绘制电容充放电电路图。

(三)案例八:设计的表达与交流(绘制透视图、三视图)1.透视图

概念:近大远小、最具真实感的立体图。

用途:工业设计、构思表达,多用于设计方案的效果图(辅助设计)。特点:立体感强、绘制难。

要求会画一点透视图、二点透视图、三点透视图。分别展示这三种透视图的应用。2.三视图

概念:将物体置于三个相互垂直相交的平面上,进行正投影,所形成的图形,即为三视图。

特点:精确表达设计、可以测量,但非立体、不直观。应用:零件加工。①为什么要用三视图?

物体的一个视图不能表达物体全貌,要表示出某个物体的全部面貌,就必须从不同的方向进行投射画出它的几个视图。分别为主视图、俯视图、左视图。

②三视图的形成

③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主视图和俯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长度,且长对正。主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高度,且高平齐。俯视图和左视图都反映物体的宽度,且宽一致。

④播放北京市西城区中学劳动技术教育中心曹豫《三视图》视频片段,进行点评。⑤三视图的基本画法:介绍绘图工具,如丁字尺、铅笔、三角板的使用;图纸幅面尺寸和格式,如图纸幅面、图框格式、标题栏的写法;图线及其画法;比例;字体、字号。⑥三视图尺寸标注:图样中所标注尺寸表示物体的真实大小,与绘图比例、绘图的准确度无关;图样的尺寸以mm为单位时,不需要注明,若采用其他单位时,必须注明单位或名称;尺寸要素:尺寸数字、箭头、尺寸界线、尺寸线、数字高度约3.5mm、尺寸界限;直径和半径标注;小尺寸标注。

⑦举例错误的画法。

五、“设计的评价”部分

(一)课标要求

1.能根据设计过程中每一阶段的要求进行评价,树立质量管理意识。2.能根据需要进行简单的技术试验,并进行评价,写出试验报告。

3.能根据设计要求对设计过程和最终产品进行多方面的评价,并写出设计总结报告。4.能对他人的、现有的技术产品做出自己的评价,并写出比较全面的评价报告。

(二)案例九:播放昌平实验中学王玲《明确要求、进行设计定位》视频片段,进行评价。

六、综合应用

(一)案例十:设计电容充放电学具。1.知识准备:

①了解二极管、三极管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二极管的内部结构:

N型半导体:N是英文单词native的缩写。在硅中掺入微量的磷、砷五价元素杂质,其多数载流子是电子,因此成为电子导电型半导体。

P型半导体:P是positive的缩写。在硅中掺入微量的硼、铝等三价元素杂质,其多数载流子是孔穴,因此称为空穴导电型半导体。

二极管是由一个PN结构成,因此二极管具有单向导电性。三极管的发明:

1947年12月23日,美国新泽西州墨累山的贝尔实验室里,3位科学家——巴丁博士、布菜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实验。他们在导体电路中用半导体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大家惊奇地发现,这种器件中通过的一部分微量电流,竟然可以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因而产生了放大效应。这个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因它是在圣诞节前夕发明的,而且对人们未来的生活发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所以被称为“献给世界的圣诞节礼物”。另外这3位科学家因此共同荣获了195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极管的内部结构:

半导体三极管又称为晶体管或双极性三极管,是组成各种电子电路的核心器件。三极管的基本电路:两个电流回路;当Ube两端的电压大于0.7V时,C、E之间电阻迅速减小;Ib对Ic有控制作用,Ib有个微弱的变化会引起Ic很大的变化。

②熟练掌握光敏、声敏、热敏电路的工作原理。③会使用万用表测量电阻值。

只有在电阻档时,表内电池才接通;两表笔间悬空时电阻为∞大;两表笔间电阻短接时应为“零”。测量电阻时每换一次量程一定要“调零”;由I=U/(r+Rg+R内+RX)式中可知电流I与RX不是线性关系,所以电阻档的指示盘刻度是不均匀的;选择合适的量程(指针在中间位置最佳),以确保读数准确;测量选择ⅹ100档时,指针示数20,则测量的电阻值为100×20=2000Ω。

④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安装与焊接技术。⑤会使用常用工具。

2.电容充放电学具元器件清单: ①电阻:两只1KΩ。②发光二极管:红色、绿色。③电解电容:470微法。④按键开关2个。⑤万用印刷电路板。⑥2节7号电池盒两个。3.制作电容充放电学具所学知识 ①了解电解电容的工作原理。②设计搭建有效的电路。③熟练焊接技术。④设计产品外壳。⑤学会写产品说明书。

(二)案例十一:设计创意灯

通过展示大量的创意灯案例,激发学生进行创新的意识。

2.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篇二

可是,纵观我国通用技术新课程近几年的教学实施,课程体系以一必修带多选修,其中必修课目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以理论为主,并有省级理论会考为保障;选修课目简易机器人等以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为纲,但是在多数学校形同摆设。如浙江省舟山市无一所高中开设通用技术的选修课程 (省内总体情况类似) 。现实中,通用技术课程“技术味”严重“被淡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笔者立足本校实际,立足本地资源,以“生活化”和“技术化”为目标,从校本教材建设 (理论) 、实践项目制定 (实践) 和综合能力测评 (评价) 3个角度对技术与设计1和技术与设计2必修课程融合机器人教学案例进行了探索,以期尽量在不增加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下让学生“学有所练”。

以下是笔者对通用技术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和评价”六字原则的阐述,其中理论是先导,实践是后勤,评价是检验,这3个环节缺一不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

一、以教材为骨架,以机器人为内核,编写理论型的通用技术校本教材

综合通用技术必修课程技术与设计 (1和2) 的目录架构,笔者尝试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其中在教材《技术与设计1》主要融入“简易机器人”理论与实践案例 (如图1所示) ,《技术与设计2》主要融入“AS-MII智能机器人”改装与操控案例 (如图2所示) 。

融合的原则如下:

在严格参照国家课程标准和省定教材的基础上,保留主要的理论条目,替换教材的案例为机器人相关知识。即从机器人理论入手,引入动手制作型的简易机器人和竞技操作调试型的智能机器人,以便学生在“技术与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动手制作、动手操作,充分体现通用技术学科的内涵,防止进入传统的理论教学误区。

1.《技术与设计1》教材处理

《技术与设计1》共有8个章节,它们分别是: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第三章《设计过程原则及评价》、第四章《发现与明确问题》、第五章《方案的构思及其方法》、第六章《设计图样的绘制》、第七章《模型或原则的制作》和第八章《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

通过3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技术与设计1》各章节内容进行调整,最终形成4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后续模块的前奏,它们互相支持,形成一条完整的学习链。具体处理如下:

模块一:技术世界与设计

第一和第二章压缩成“技术世界与设计”,还融合了部分设计的理论在里面。该模块用“机器人的发展史”“机器人应用与开发”等内容替代了原来的《走进技术世界》《技术世界中的设计》两章内容。

本模块内容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从机器人的世界初步认识技术与设计的相关知识。

模块二:设计的一般过程

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是设计一般过程的具体展开。原教材中把设计的一般过程分解成5个章节,内容虽然连贯,但缺少实际操作案例,故可压缩成“设计的一般过程”一个模块,并分为5个小单元,分别是:发现与明确问题、制定设计方案、制作模型或原型、测试评估与优化和产品的使用和维护。该模块以简易机器人的设计与竞技为主干内容,配上电子技术的一般知识介绍与制作。在本模块的教学实践中,简易机器人的制作竞技环节及其设计图样的绘制非常重要,需要学生制作和调试简易机器人。通过制作和调试,还能培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达到锻炼动手能力和理论结合实际的应用能力的目的。

本模块用简易机器人作为案例后,原来的教学内容融入了充实的实践操作,并且有了竞技环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模块三:创新设计与研究性学习

为了凸显技术设计中模型或原型制作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我们在校本教材中安排了这一模块,本模块是“模块二”中“制作模型和原型”的深化与提高。

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培养学生“金工”“木工”等电子制作的技术能力。具体的学习案例有:

(1)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机器人电路板,并进行相应的研究性学习资料的整理;

(2) 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简易自动晒盐机”,并进行“盐的研究性学习”资料整理等。笔者希望通过对此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制作欲”和“创新欲”。

模块四:技术产品的使用和保养

本模块内容基本来源于原教材,但要强化学生识读说明书、产品技术参数的能力,让学生从校园中寻求具体的学习案例,结合家庭生活用具,形成一份个人学习报告。

本模块的教学目标主要有:培养学生评估产品综合性能和用好说明书的能力。

2.《技术与设计2》教材处理

《技术与设计2》共有4个章节,它们分别是:《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

本书4个模块独立性强、内容精练,所以校本教材的处理方向是在4个模块中分别融入机器人的相关知识,重点是融入智能机器人案例。我校的智能机器人采用上海伙伴AS-MII型和杭州纳英特机器人2种,结合原来的4个章节,形成了4个新的教学模块。

模块五:结构与设计

以近几年中央电教馆主办的机器人竞赛为纲,对我校的智能机器人进行改装,并在改装的过程中学习常见的结构和结构设计的知识。

模块六:流程与设计

本模拟教学内容主要融合“智能机器人”的程序设计,用“流程式”的程序模块来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

模块七:系统与设计

本模块教学内容与模块六承前启后,关联性强。在完成模块六教学后,我们把课堂教学搬到智能机器人实验室,通过教学比赛来调整相应的设计与系统分析。

模块八:控制与设计

本模块教学类似模块七,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会引入大量传感器教学,充分提升控制系统的技术内涵。

二、以“六维度”为纲领,建立实践型的通用技术校本教材实践项目

使用校本教材的目的是辅助国家标准教材,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技术设计能力。目前,国内各省通用技术科目的评价方式只有“理论会考”一种,该方式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评价效度较低。为了充分体现通用技术课程的“技术味”,并结合校本教材的机器人内容,我们可以根据通用技术实践项目的“六维度”指标,挑选4个必做实践项目,作为校本教材的有力补充。所谓的“六维度”,即价格维度、时间维度、评价维度、生活维度、理论维度和发展维度。用“六维度”评价指标设计的通用技术实践项目具有较高的经济性、可操作性、可评价性。

从上述6个项目可以看出:我校校本教材选择的实践操作项目遵循“六维度”指标:6个项目趣味性强、可操作性好、可评价性佳,器材可重复使用,学生费用投入低。

三、以“三化标准”为标杆,制订通用技术校本教材的评价标准

目前,浙江省通用技术学科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种:省通用技术理论会考和省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通用技术综合测评标准,其中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通用技术综合测评标准如图3所示:

从历年实际会考及图中的综合测评内容中我们发现, 上述两种评价方式都比较理论化, 技术味“被淡化”。为了体现通用技术的“技术”与“设计”中内涵的“技术含量”, 淡化传统的“理论含量”, 校本课程的评价方案制定可适当考虑“三化标准”, 即:技术评定等级化、技术标准规范化、技术操作阶段化。以“三化标准”制定相应的通用技术实践操作评价标准, 有利于消除传统评价“貌似精确、实则模糊”的分数评价机制, 有助于形成规范的评价标准。

1. 技术评定等级化

通用技术实践操作项目的考核适用“等级”评价机制。如学生在参加简易机器人制作及竞技比赛时,可以对完成作品的学生根据学生间的竞技成绩进行A, B, C, D, E五等量化,其中A, B, C, D, E的划分比例可以按照每个学校的实际自行制定。如我校把参加该项目的学生按如下比例分配:A等30%,B等30%,C等20%,能完成作品并进行现场竞技的学生都为D等,不能完成作品的学生划分为E等。这样的评价方法有利于消除过多的人为因素。

在实际操作中,技术类科目的操作评价不适合单纯的打分,如目前各省市区举行的各类师生现场比赛,评委虽然会打出具体的分数,但实际上各评委所给分数的依据是自己“个人的喜好”和“个人主观的评判”。

2. 技术标准规范化

带有指导意味的技术操作标准需要细节化、规范化。如在制定金工钻孔工艺的操作规范时,我们需要对整个操作过程的各个技术规范进行细节量化,并制定相应的规则。事实证明,在技术操作过程中,不按规范操作往往会引发各类安全事故,产品质量也会出现较大的波动。如2011年初韩国的动车事故,原因只是检修时未按规范拧紧某个部件中的螺丝。

另外,在智能机器人传感器和各机械部件的选择时,我们必须选用符合规范的各类标准元件,标准元件的选用有利于降低成本,加快师生的制作速度,方便后期调试和检修等。

3. 技术操作阶段化

学生的技术操作有别于传统产业工人,我们不能把评价产业工人的传统方法直接应用到学生身上。为了更容易、更真实地评价学生的技术水准,我们可以把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阶段量化与评价。

如在制作简易机器人时,我们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4个评价阶段:

(1) 正确完成电子元件焊接,得到“成功”或“失败”两种评价结果; (2) 正确组装简易机器人的机械结构,得到“成功”或“失败”两种评价结果; (3) 完成“行走”功能,得到“成功”或“失败”两种评价结果; (4) 进行学生间的竞技比赛,按照比例划定评价等级。

在实际评价中,只要学生完成前两个阶段就算完成教学任务,至少获得“合格”或更高等级评价。

3.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篇三

对于大多数品牌而言,紧凑型肯定是用来冲量的,比如高尔夫、花冠,几十年来长盛不衰,凭的就是价廉物美人见人爱。宝马则大不一样,车可以往小了做,但秉性不能随大流,身价更不愿轻易放低,因此1系注定不会是充斥街头的“万人迷”,它只是针对一部分都市青年的个性化坐骑。

一不留神,这匹2004年出身的小马(E81)也到了退休年龄,接替它的是代号为F20的新一代1系。广州车展上新1系已经登台亮相,这次去深圳,就是要亲自上手试一试。

如果能接受类似X6、5GT这样的重口味设计,相信原来的1系在你眼里也不过是小菜一碟,毕竟这款紧凑型的小车没有给设计师预留太多想象空间。当然,和“普通”车型相比它还是很“文艺”的了,比如后驱设计造就的长车头就很特别,而细节视觉元素的应用也相当大胆,它的外观辨识率之所以高,除了广为熟悉的双肾格栅,更有外眼角向下斜垂的诡异前灯。

换上“鲨鱼鼻”改了“天使眼”,它还是很“文艺”

新1系又怎么样呢?从目前率先推出的两厢轿车版来看,它首先还是要向宝马最新的设计风格看齐。最明显的变化出现在车头,引擎盖前端开缝退守到车标之后,前保险杠变得十分硕大,并在双肾格栅上部凸起呈“鲨鱼鼻”造型,而前大灯则变得外宽里窄眉梢微扬,内嵌的“天使眼”也压扁为半方半圆,前脸的表情比原来显得更专注了。相比之下车尾的改动就有点保守,缩小的方形尾灯感觉还不如原来大气,好在灯组内部更复杂更炫丽,后保险杠的线条也更加犀利,这样才能与张扬的车头有所呼应。

新车的整体造型其实也有所变化,轴距从原来的2660mm扩展到2690mm,车身加长较多有85mm,宽度略增17mm,高度则保持不变,由于前后悬不像原来那样短小,因此这款两厢车的侧面轮廓比过去更扁平,看起来显得更稳定一点。

多看几款车之后,你会从新1系身上发现更多“文艺细胞”,比如与车身异色的后视镜、造型独特的轮毂,此外内饰也有多种装饰件。宝马已将新1系的个性化视觉套件引入到国内市场,据悉按排列组合算起来总共有数千种搭配方案。当然,要想开出去不“撞衫”,你得多花银子。

车内电子设备更齐全,空间比旧款更宽裕

内饰的感觉也不错,原来那个仪表台的造型比较呆板,现在则变得层次分明凹凸有致。更可喜的是,iDrive已经成为新1系的标配,在高配车型上还是8.8英寸的超大屏幕,而挡把也换成了时髦的电子选档杆,只有手刹还是机械的。这年头,哪个“文艺青年”手头没几台用来扮酷的智能电子设备呢?恰好宝马在这方面存货不少,因此在这款小车内也有了未来科技感的表现机会。

虽然说1系肯定不是用来居家过日子的,但由于新车的车身和轴距有所加长,直接受益的就是后座腿部空间,但与前驱的对手相比这应该还算不上宽裕。此外,它的行李箱容积也加大了30升,这款紧凑型两厢车的空间实用性还是得到了有效提升。

1.6T+8AT,技术含量高得吓人,综合油耗只有5.6L/100km!

新1系在海外有汽柴油多种动力配备,进口到国内的当然都是汽油的——116i(都市型)和118i(运动型)。从型号来看它们似乎不如原来的120i和130i给力,而宝马这次还是玩了障眼法,这两款车实际装的就是MINI COOPER S那台1.6升涡轮增压缸内直喷汽油发动机,区别在于116i是低增压而118i是高增压,它们的最高功率分别是100kW和125kW,峰值扭矩则为220Nm和250Nm。虽然116i的最高功率不及120i(112kw),但在扭力方面却是完胜,尤其是增压赐予的中低段充沛加速能力,确实令自然吸气机型望尘莫及。

更厉害的还在后面,新1系的自动变速箱已经全面升级到了8速,要知道目前大多数7系用的都还是6AT,宝马在这款紧凑型小车上如此不遗余力,看来在它眼里技术投入已完全没有大小之分。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1系的价格会和3系差不多,除了进口和国产的区别之外,新1系的技术成本实际要高于这一代即将退役的3系。这真应了那句老话,浓缩的都是精华呀

官方动力性能数据显示,116i已经胜过本就羸弱的120i,但118i还是不能替代钢炮级的130i。如果从商业的角度来看,现在的动力梯度倒是比过去更合理。

在滨海大道上小试了一下116i,感觉它的动力已然相当活跃,尤其是中低转速扭力格外充沛,这主要归功于调校出色的双涡管增压系统,宝马专有的Valvetronic和双VANOS电子气门控制技术应该也有贡献。通过速比异常宽泛的8速自动变速箱便能证明它的实力,以100km/h车速挂到最高挡行驶时,这台排量仅有1.6升的发动机转速能降低至1700rpm左右,按我过去的经验,没有3.0升以上恐怕是拖不动的。也正是因为1.6T性能很给力,8AT才会配合得滴水不漏,右脚踩得稍微轻柔一些换挡就不留痕迹,大脚油门升挡后转速表指针回扫的幅度也明显低于从前,引擎发力能如此连贯确实少见,而在刻意的频繁加减速滋扰下,变速箱的表现也始终理性得体,你不会觉得绵密的8AT上蹿下跳过于殷勤。

随着iDrive的加入,新1系也有了多种风格的驾驶模式选择,在这款车上还首次出现了以省油为主旨的ECO PRO节能专家模式。在该模式下油门灵敏度明显降低,变速箱会更多停留在较高挡位让发动机保持较低转速,此外空调压缩机的运转也被合理约束,从而将各方能耗降至最低。省油效果怎么样?仪表显示区内有非常直观的可行驶里程增加公里数,通过iDrive还能调出反映节能程度的ECO PRO百分比指数,用来对你的驾驶行为作出经济性评价。无论在哪种模式下开车,带挡停车的时候引擎都有可能自动启停,另外制动能量回收装置也在默默付出,节能工作真是做到了极致。告诉你一个数字吧,5.6L/100km!这可是官方公布的综合油耗(116i和118i都一样),而不是等速油耗,你可以不信,反正我起码是半信半疑了。

设定比原来更舒适,但后驱的操控乐趣不打折扣

新1系的底盘结构没有什么变化,不过设定显然是更偏向舒适了。原本让女孩子普遍觉得很费力的转向已变得轻灵了不少,但还是保留了适当的稳重力度。此外,在不平路面上悬架的跳动也比过去更轻微了,新1系无论驾驶还是乘坐都让你感觉更松弛一些,稳重和扎实的好传统没有丢,但不像原来那样浑身上下都紧绷绷的,柔韧开始占据上风。

用118i在封闭场地体验操控,还是蛮过瘾的。这款118i不愧是运动型,它比116i多了一个超级运动模式,强劲的动力在该模式下变得尤为爽快,油门非常冲动,转向阻尼也加大到与旧款差不多沉重。蛇形穿桩和连续弯角下这款小车的灵活矫健被表现得淋漓尽致,别忘了它还是款后驱车,只要你技术过关,将DSC关闭就能玩漂移,而它的前后轴荷分配也比那些前驱的对手更均衡,急弯时不像后者那样容易推头。118i已经是其乐无穷,将来的1M还不得乐翻天了?

我喜欢新1系,可惜已人到中年,想“文艺”一下也不好意思了。这款车的价格已经公布,116i和118i分别是27.8万元和30.6万元,尽管将来有国产可能,相信不少“文艺青年”已经等不及了。

4.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篇四

高三(11)XX 在祖国西北的荒漠中,生长着一种高大的树种叫胡杨。我双看到余秋雨先生曾这样赞美它:“胡杨树一千年不死,死了一千年不倒,倒了一千年不朽。铮铮铁骨千年铸,不屈品质万年颂。”胡杨是沙漠中的英雄之树,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象征,更是边疆精神的体现。

就是这样一种植物,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毅然立定于大漠之中,胡杨可以把根扎到地下几十米深处吸收水分,供给自身的生存,哪怕有一丝生长的机会,都会从根部萌生幼苗。当沙尘暴袭来,胡杨被摧残得遍体鳞伤时,它就会用自己的“眼泪”来为自己包扎伤口;“胡杨”有着一个弯弯的脊梁,这样是为了适应恶劣的环境。这种一息尚存、绝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和感悟。

在这广阔神秘的大沙漠中,胡杨不再是一个坚强生命的象征,它更代表了一种精神,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坚韧顽强,固守着千年不变的信念。

5.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篇五

分:2—4 学

时:60—85 适用专业:高职教育类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机械CAD/CAM、机电一体化技术等工科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专业、继续教育和短训班等少学时课程可以精选部分内容。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高职教育类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专业、机械CAD/CAM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专业等相关专业二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课程的任务:使学生掌握液压与气动元件的基本原理、液压与气压传动系统的组成以及在设备和生产线上的应用。熟练掌握液压与气动控制系统的组装及一般故障排除。为学习后续课程和毕业后从事专业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本课程采用模块化结构构建教学内容,将课程的主要知识点分为八个单元,由各专业按培养目标选用,所有课内实践内容均由模块式实训项目单落实。前导课程:《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电工技术》,《电气控制与PLC应用》 后续课程:《自动机械设计》,《塑料模具设计》,《毕业设计》等。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

1.掌握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础知识,基本计算方法。

2.了解常用液压泵、液压缸、气缸、及控制阀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应用。

3.学习分析一般的液压系统回路和气动控制回路的方法,培养设计简单的液压系统及气动控制系统的思路。

4.通过实训使学生读懂液压与气动控制回路图,并熟练选用元件,按照回路图正确组装并调试液压与气动控制回路。

5.通过探索性的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6.了解国内外先进液压与气动技术成果在自动化设备中的应用。

三、教学条件

1.本课程的理论教学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室,利用动画、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课件,配合液压透明元件系统和气动剖面元件。

2.为保证理论与实际操作密切结合,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在课程的后三分之二阶段要求使用气动技术实训分室中德国FESTO公司的液压训练台和气动MTS(机电一体化训练系统)设备和液压、气动仿真软件,学生每2-3人共用一组设备。3.

实训课由二位教师上课,以便于对学生的操作进行个别指导。

4.液压与气动技术教学网站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序号 单元 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学时 液压传动基础知识 理论教学 1.绪论、液体静力学基础 2.液体动力学基础

3.液体流动中的压力和流量损失

4.液压油 掌握液压系统的组成、液压传动的工作原理和特点;掌握液体静压力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理解连续性方程的物理意义;了解液压系统中压力及流量损失产生的原因;了解液压冲击和空穴现象;了解液压油的性质 1—2 1—2 1—2

实践项目

小计:3—6 2 液压动力元件 与执行元件

理论教学 1.液压泵的基本原理与性能

2.齿轮泵、叶片泵、柱塞泵、液压泵的构造及选用 3.液压缸的参数计算 4.液压缸的结构与安装

5.*液压马达的工作原理 掌握液压泵的工作原理、熟悉液压泵的主要参数、能够正确地选用泵;掌握液压缸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掌握液压缸的推力和速度计算方法;熟练掌握液压泵、液压马达和液压缸的职能符号 1 1—2 1—3 1

实践项目 齿轮泵、叶片泵结构认识 掌握齿轮泵和双作用叶片泵的结构和应用特点 1 小计:4—7 液压控制元件及辅助元件 理论教学 1.方向控制阀:单向阀、换向阀结构与操纵方式 2.压力控制阀:溢流阀、减压阀和顺序阀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3.流量控制阀:节流阀、调速阀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4.*叠加阀与插装阀结构及应用

5.*液压辅助元件 熟练掌握换向阀的功能、工作原理、结构、操纵方式和常用滑阀中位机能特点;掌握单向阀、液控单向阀结构和工作原理;熟悉溢流阀、减压阀、顺序阀、压力继电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熟悉各压力阀的异同之处;熟悉节流阀与调速阀的工作原理及应用;了解叠加阀与插装阀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应用;熟练掌握液压控制元件的职能符号;掌握各种辅助元件的作用和符号 1—3 1—3 1—3 3 1

实践项目 1.压力调定回路实验

溢流阀特性分析 正确认识选用元件,正确组装液压回路,掌握按要求调定系统压力的方法并正确判断溢流阀的状态,了解其特性。4 小计:7—13 4 基本液压回路和 典型液压回路

理论教学 1.方向控制回路 2.压力控制回路 3.流量控制回路

4.组合机床动力滑台液压系统 5.板金冲床液压系统

6.*塑料注射成型机液压系统 掌握换向回路、调压回路、卸荷回路、减压回路、增压回路、调速回路、增速回路、速度换接回路的工作原理、功能、及回路中各元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学会识读和分析液压基本回路的方法;能对液压基本回路进行故障分析 1 1 1 1—3 2

实践项目 1.减压回路

2.定量泵供油的节流调速回路的性能实验(比较节流阀和调速阀调速回路的区别)3.用顺序阀实现两缸顺序动作回路

掌握减压回路的结构和控制特点;正确组装节流调速回路,调节节流阀(调速阀)的通流截面,观察液压缸的伸缩速度和两腔压力变化;熟悉用顺序阀实现两缸顺序动作的结构和控制特点

小计:12—14 5

气源系统及空气净化装置和气动执行元件 理论教学 1.压缩空气 2.空气压缩站

3.空气净化处理装置 4.普通气缸

5.特殊气缸 了解压缩空气及气动系统的组成、气源装置和辅助元件的工作原理;掌握气缸的工作原理,选用常用普通气缸和特殊气缸 2—4 4—6

实践项目 工业中心中央供气系统认识实践 了解气源装置和压缩空气净化系统的应用及压缩空气的输送 1 小计:7—11 6 气动控制元件

理论教学 1.方向控制阀: 手控换向阀、机控阀、气控阀、梭阀、双压阀、快排阀 2.节流阀

3.减压阀 掌握常用方向控制阀、梭阀、双压阀、快排阀、节流阀和减压阀的工作原理及应用;熟练掌握气动控制元件和各种辅助元件的职能符号

1 1

实践项目 气动剖面元件认识

小计:6 7

气动程序控制系统

理论教学 1.气动常用回路

2.气动程序控制回路设计 掌握气动常用回路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学会阅读气动系统图;学习气动程序控制回路的设计方法; 2

实践项目 1.单作用缸控制系统-送料机构 2.冲床气动控制回路 3.客车门气动控制回路 4.切割机气动控制回路 5.分度机构气动控制回路

6.进料与夹紧机构气动控制系统

7.气动程序控制回路设计组装 正确认识选用气动元件,正确组装气动回路,能够按要求设计气动控制回路图、能调整回路并排除故障 10—13 小计:14—17 8 电-气动程序控制

理论教学 1.电-气控制的基本知识 2.气动回路及电路图设计

3.*可编程控制器控制气动系统的设计及应用 掌握电气-气动程序回路的基本设计方法,会识读控制电路及气动回路图 1 2 4—6

实践项目 1.双作用缸的速度及时间控制 2.两缸顺序动作回路

3.电气动程序控制回路设计组装 正确认识选用电气及气动元件,正确组装电路及气动回路;能够按要求设计电控-气动回路图、能调整回路并排除故障 4—8 小计:7—11

学 时 合 计:60—85 理论教学 30—48 实践教学 30—37

注:“*”表示选修内容。

五、教学说明

1.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实践性较强。在教学时应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采用实例引导,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透明元件、图片、VCD、液压与气动训练设备等进行直观教学,以便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加强实践训练这一环节,通过设计并组装带有探索性的实验回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动手能力。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加强与学生交流、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其主动性。

3.本课程的重点是:液压压力控制阀及其应用;液压系统中的速度控制回路;典型液压系统;气动基本回路及气动程序控制回路。难点是液压压力控制阀的应用;液压调速回路;纯气动及电-气动控制回路。在重点及难点处安排了课内实践及讨论内容。实训过程中要求学生认真做好记录,遵守操作步骤,对实训结果能进行初步分析和判断;实训后小组讨论,回答实训问题,认真做好实训报告。

六、考核方式及评分办法 本课程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期末考试两种方式进行,两部分的分数比例为: 课程考核成绩=形成性考核成绩(60%)+期末考试成绩(40%)

本课程形成性考核选择平时表现及作业考核,实操训练考核及实操考试3种类型进行,3种类型的分数比例为:

形成性考核成绩=平时作业成绩(20%)+实操训练(40%)+实操考试(40%)

七、教材与参考书

教材:

《液压与气动技术》 朱梅 朱光力 编写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4.07 参考书:

1.液压传动与气压传动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2.液压与气压传动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06 3.现代实用气动技术

SMC(中国)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01 4.气动自动化系统的优化设计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6.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篇六

(1课时)

浙江省海宁中学 方 兴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高中通用技术(苏教版)《技术与设计1》(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习了第一章走进技术世界之后,进入第二章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学习的第一节课,是由技术向设计过渡的一节。教材辩证地阐述了技术与设计的关系: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并对本课程涉及到的设计进行了界定。本节是本册教材学习的基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设计的重要性,激发对设计过程产生兴趣和学习欲望。

二、学情分析

大多数高中生在生活中已对设计有了一定的了解,例如知道房屋设计、汽车设计、发型设计等,但对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并不是很了解,对本课程所指的设计内涵更是不清楚。高中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辩证思维能力,但对技术与设计辩证关系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理解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学会分析设计在技术发明和革新中的作用,了解技术更新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

(二)理解设计的丰富内涵,形成设计的意识。

四、重点难点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天下奇观——钱江潮”引入,导出对技术、设计等概念的理解。利用学生最感兴趣的计算机作为案例分析,深入教学,用各个时代的计算机图片冲击学生的视觉效果,让学生积极参与设计与技术范畴的讨论。然后,教师以总结性概括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以提高学生对设计在技术发明和技术革新中的作用、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的重要影响、感受设计的重要性的了解。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视频和图片等,各个时代计算机、电视相关图片及数据,并制成课件。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视频)“天下奇观——钱江潮” 师:什么是技术?

(个别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求和愿望对大自然进行的改造

师:什么是设计?

(个别提问)学生:思考,回答 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

(二)新授

人们为了防洪,于是产生了水利建设技术

(案例分析)1946年2月14日,美国国防部研制成功世界第一台计算机——ENIAC,体积大约90 m3,占地170平方米,总重量达到30吨,功率高达140KW,拥有1.8万个电子管、1500个继电器,以及7000多个的电阻和10000多只电容等,每秒钟的运算速度可达到5000次。面对如此的庞然大物,又有谁敢奢望它会走进世界各地的每个家庭?

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第一个商品化的微处理器,即含有2300个晶体管的4004;1977年基于MOS技术公司MCS6502的苹果II型机推出,它已经具有了CRT、键盘和软盘,组装好能够立即运行。

十年前,人们的办公室里有台286电脑还是时尚。后来,普通家庭的台式电脑都有了一颗“奔腾”的芯。PC能做的事情也越来越多,对PC的需求同样也越来越大,最终人类的创造力得到了更高的发挥,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多媒体、网络设备……形形色色的数字产品对人们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如今,酷睿2代笔记本电脑,就13.3寸的来说,体积约为2000cm3(3cm*21c*m32cm≈0.002 m3)例重量1.9Kg,使用了大量数以亿计集成电路(如CPU约集成2.2亿个晶体管),每秒钟的运算速度可达到上亿次。

(投影展示)PPT展示第一台计算机(ENIAC)以及笔记本电脑相关图片。(学生活动)思考:是什么力量促使计算机在短短60多年的时间迅猛发展?

(教师评析)是设计。人们需要体积更小、功能更强大的计算机,而通过设计,实现了这个目标,也推动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设计是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技术世界既是丰富多彩的,又是发展变化的,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设计。设计是基于一定设想的、有目的的规划及创造活动。例如,前面提到的计算机的设计,朝着体积更小、功能更强大这个目标而进行。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24页“书写工具”案例,分组讨论设计对技术发展的重要价值,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明。

设计是技术成果转化的桥梁和纽带。通过设计,可以把技术的潜在价值发挥出来,使科技成果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技术发展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视频)某家庭电视的发展史

(案例分析)电视机作为家用必备用电器,它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较早12、14、17英寸黑白电视,发展到17、21、29英寸彩色

电视,再到29、32、34英寸纯平彩色电视、背投电视,以及如今34、42、54英寸彩色等离子、液晶电视。

(学生活动)思考:人类经过了几千年,为什么直到1931年才设计出第一台电视?(教师评析)人们开始尝试用电线传送图像始于19世纪70年代,然而1913年光电管的发明才真正使图像的电子传输成为可能。在电视发明的初级阶段,出现几种不同用无线电波发送和接收图像的方法。最终,俄国发明家茨沃利金用阴极射线管改造而成的显像管成为现代电视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技术是设计的平台,没有技术作为基础,设计将难以表现和实现。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举一些生活中例子,体现技术的更新对设计产生重要影响。如用于军事上的战斗机、侦察机、运输机,加油机等,有如硅激光技术,VOIP电话等等。

(案例分析)教材第26页“灯具”。

(投影展示)教师展示各种灯具发展过程的图片。

(学生活动)思考:未来的灯会是什么样的?

技术进步还促进人们设计思维和手段的发展。发展的技术不断丰富着人们的设计思维,促使人们不断考虑如何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等来改进现有的产品如何有机地结合各种技术来开发新产品的问题。

3.设计的丰富内涵

(投影展示)PPT展示技术设计、艺术设计图片。(学生活动)讨论,归纳技术设计与艺术设计的侧重点。

技术世界中的设计,其核心是技术设计。一般意义上的设计指的是综合设计,它涉及广阔的领域。如技术设计、艺术设计。其中,技术设计侧重于功能、结构、材料、程序、工艺等,是围绕技术的目的而展开的,艺术设计则侧重于欣赏、审美,更强调感觉需要。

(视频)高中生技术设计

(讨论)看好视频后,有何感触?

八、小结

1.对照学习目标小结;2.根据教学内容小结

九、作业

见讲义

十、课后实践

7.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篇七

1“强桑1号”的性状调查

1.1 形态和生物学特征调查

“强桑1号”与本地其它桑品种相比, 形态特征易于识别。“强桑1号”桑枝条直立, 树冠紧凑, 枝条粗长, 侧枝少, 冬芽三角形, 深褐色。春季发芽率比“湖桑32号”高10%左右, 秋季硬化落叶比“湖桑32号”迟15~20 d。生长势旺, 产叶量高, 属中生中熟品种, 抗寒、耐旱、耐瘠, 适应在本地区推广。

1.2 亩桑产叶量调查

据2011年秋和2011年春在射阳县特庸镇王村和盘湾玉中村桑园产时量调查统计, “强桑1号”桑品种:2009年全年亩桑产叶量2212.3 kg, 比“湖桑32号”的1805 kg高18.4%;2010年全年亩桑产叶量2420 kg, 比“湖桑32号”的1853.8kg高23.4%;两年度平均产叶量2316.2 kg, 比“湖桑32号”产叶量高21.0%。

1.3 桑叶硬化率调查

通过对不同桑品种的桑叶硬化率调查发现, “强桑1号”桑叶秋季硬化较迟, 比“育71-1”迟5~8 d, 比“湖桑32号”迟15~20 d左右。

1.4 抗晚霜危害调查

2009年4月1日、2日、16日射阳县近2000hm2桑园先后不同程度遭受晚霜危害。“育71-1”受害最重, 有80%的桑芽被冻坏或冻死;其次是“湖桑32号”, 有25%~30%的桑芽受到危害;而处于同一地域的“强桑1号”几乎没有受到影响。原因之一是“强桑1号”发芽比“育71-1”迟, 避开了春季晚霜危害。

1.5 抗病性调查

在同一地块, 2009年调查“强桑1号”桑疫病的病株率为3.6%, “育71-1”为3.24%, “湖桑32号”为1.10%;2010年调查“强桑1号”桑疫病的病株率为2.1%, 而“育71-1”为2.2%, “湖桑32号”未发现病株。

1.6 养蚕成绩调查

通过2010年秋和2011年春在射阳县盘湾玉中村养蚕生物鉴定试验调查, 从饲养实绩看强桑1号的产茧量、全茧量、茧层量明显高于对照品种“湖桑32号”。“强桑1号”公斤茧用桑量较低, 亩桑生产蚕茧175 kg, 与“湖桑32号”的138.5kg相比, 亩桑可增加蚕茧36.5 kg, 增长了26.4%。

2“强桑1号”的繁育技术

“强桑1号”木质部疏松, 愈伤组织愈合难度大、且愈合时间长, 在嫁接时接穗和砧木形成层之间接触面要适中, 接合面要紧实, 以保证愈伤组织的形成及接穗和钻木输导系统的沟通。因此, 必须组织嫁接技能培训, 提高嫁接技术水平。

2.1 接穗的选采和贮藏

接穗要选用枝条充实、桑芽饱满、上年晚秋蚕留叶较多、没有桑黄花型萎缩病、桑疫病的1年生桑树枝条, 在树液流动前剪取 (立春前) , 本地区一般在每年的2月10日前剪取。每1万株嫁接体, 需要准备60~65 kg穗条, 比常规品种要多准备15 kg左右的穗条。

剪取的穗条要贮藏在阴凉泥土地房屋, 先在地面上铺上10 cm的沙土, 再把成捆 (每捆大约100根左右) 的穗条竖立在沙子上, 然后在穗条的四周和上面覆盖稻草, 紧闭门窗。室内的温度一般保持在5~10℃, 相对温度70%。温度高时开南北窗, 通风换气;穗条过干时, 要适当喷水补湿。穗条贮藏期间, 要做到穗条不干枯、不发芽、不发霉。

2.2 砧木的选用和贮藏

砧木一般以一年生的为好, 根系围度在0.3cm以上为宜, 砧木不可带有紫纹羽病和桑根线虫病。挖起的砧木假植在室内或室外的背阴处, 用泥土将根系部埋入土中, 保持一定的湿度, 定期检查, 以防失水或发霉。

2.3 嫁接的方法及步骤

每年春季在树液流动时可以进行嫁接, 射阳地区一般在3月初开始嫁接。

2.3.1 削接穗。

在选好接穗的冬芽背面稍下方约1 cm左右削一刀长2 cm的弧形斜面, 然后在弧形斜面的两侧对称各修削一刀, 露出绿色皮层, 第4刀在顶端向下斜削一刀露出形成层, 要防止木质部与皮层分离。

2.3.2 剪砧木。

选用根系完整, 无侧枝的砧木在青黄交界处, 剪成45°斜面, 砧木通常4~5 cm为宜。

2.3.3 插接穗。

在已剪好的砧木上方用左手捏开砧木皮层, 使皮层与木质部分离成口袋状, 随后用右手拿削好的接穗, 将斜面对着砧木皮层缓缓插入, 直至插紧, 防止用力过猛插破皮层。

2.4 嫁接体的贮藏

嫁接后的嫁接体因天气尚冷, 要先在室内进行贮藏保护, 贮藏室要求不透风, 能保温、保湿。贮藏时先在地面铺上10 cm厚的湿土, 将每20株1捆的嫁接体, 穗头对穗头横放平铺一层。穗头之间留1.5 cm的空隙, 上面再盖一层5 cm的湿土, 用同样的方法再放第2层、第3层, 共放7~8层, 顶层盖好湿土后再盖一层稻草。贮藏室温度保持在5~8℃, 相对湿度保持在70%, 要每天检查1~2次, 防止嫁接体霉烂。隔天使用1次200倍液多菌灵喷雾。嫁接体贮藏一般不超过35 d。

2.5 嫁接体的催芽

将贮藏在室内的嫁接体, 在移栽前10~15 d进行催芽 (在4月5日前后) 。用薄膜覆盖嫁接体, 温度保持在22℃, 大约10 d后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层即可愈合。催芽期间要经常观察催芽室内的温湿度, 催芽室内温度高时, 要采取揭膜降温措施;催芽室内土壤干裂时, 应及时补喷200倍液多菌灵。

2.6 嫁接体的移栽

催芽后, 桑芽发育有绿豆大小, 一般在4月5日前后即可栽植。栽植株行距一般为6 cm×35cm。亩桑苗圃栽植嫁接体3万株左右, 栽植时要轻拿轻放, 防止碰掉穗芽, 盖土厚度以埋没接穗1.5 cm为宜, 并要求墒沟、腰沟与河沟, 沟沟相通。

2.7 加强肥培管理

一般在6月下旬每亩 (667 m2) 苗圃施人畜粪 (加水稀释后) 750 kg加尿素10~15 kg。8月下旬摘芯, 防止桑苗猛长, 促进木质化形成, 增强桑苗抗寒性。

3“强桑1号”的繁育与栽培注意事项

根据“强桑1号”的特性, 在繁育与推广“强桑1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为提高嫁接成活率, 要选用枝条充实, 桑芽饱满的一年生枝条做接穗。二是嫁接体对温湿度的要求比较高, 宜在室内进行催芽。三是“强桑1号”叶质好、营养丰富, 易受食叶型害虫危害, 要加强害虫的防治。四是“强桑1号”的产叶量比“湖桑32号”高21.0%, 因此对肥水的要求也高, 栽培时要加强肥培管理, 确保桑叶产量。五是“强桑1号”抗黑枯型桑疫病不及“湖桑32号”, 在桑疫病发生严重的地区慎栽。六是“强桑1号”树形直立, 树冠紧凑, 可适当密植, 每667 m2桑园栽1000株, 栽植定干后宜进行两年春伐, 促进支干生长粗状。七是“强桑1号”比“湖桑32号”发芽早, 所以整枝、修桩、剪稍等管理工作宜于每年春节前完工, 以减少养分流失, 提高桑叶产量, 为养成丰产树型奠定基础。

摘要:在对“强桑1”号的生物学特征、产叶量、养蚕成绩等进行调查的基础上, 介绍“强桑1号”的嫁接繁育技术;根据“强桑1号”的特性, 提出在繁育与栽培时的注意事项。经过两年多的繁育试验性状调查, “强桑1号”表现为生长旺、桑叶产量高、秋叶硬化迟、抗春季晚霜、桑叶养蚕成绩显著等特点, 适合在射阳县推广。

关键词:桑品种,“强桑1号”性状,繁育技术

参考文献

8.技术与技术1教学设计 篇八

【关键词】人工挖孔桩;技术措施;安全保证措施

【Abstract】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digging pile program identified some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approach. And digging pile construction should take security measures.

【Key words】Manual hole digging pile;Technical measures;Safety measures

采用人工挖孔灌注桩做基础,具有机具设备简单,施工操作方便,占用施工场地小,对周围建筑物影响小,施工质量可靠,可全面展开施工,缩短工期,造价低等优点。因此得到广泛应用。人工挖孔桩虽具备很多优点,但也受到多种因素制约,不是所有地质条件及设计桩基都适用。人工挖孔灌注桩适用于土质较好、地下水位较低的黏土、亚黏土、含少量砂卵石的黏土层。可用于高层建筑、公用建筑、水工建筑做桩基,作支承、抗滑、挡土之用。对软土、流砂、地下水位较高、涌水量大的土层不宜采用。

在人工挖孔桩施工前必须认真研究设计图纸,看清桩基地质条件。符合人工挖孔桩条件一般为:地质情况良好,无流沙、无丰富地下水,桩长不宜大于20米,孔径不小于1.2米。

1. 人工挖孔桩的技术措施

在人工挖孔桩过程中施工要点为:护壁砼配合比、孔口放样、每节中心位置以及孔深测量。要求施工中及时记录每节施工土质、渗水量、中心偏位、起始深度等。

(1)开挖前清除现场杂物,整平夯实,精确放样,四周距孔中心桩1米处设4个保护桩,十字对称布置。在井口护壁施工结束后,将桩中心标注在井口护壁上。

(2)同排桩基开挖时,采用间隔挖孔,群桩开挖时,应采用梅花形开挖,以避免开挖过程中对相邻桩基护壁影响。遇上轻微流砂时,将护壁长度缩短为0.5m,减少开挖孔壁的暴露时间,及时进行护壁混凝土灌注。

(3)挖孔时,采用每进尺进行一次砼护壁,砼护壁标号应不小于C25。护壁模板宜采用定型二半圆合一的喇叭形钢模,护壁厚度在12~20cm,采用集中拌和,钢棒捣实,护壁后每节上孔径按设计桩径下口孔径大于设计桩径16cm。当护壁混凝土振捣不密实,出现护壁渗水时,要及时处理。渗水较小时,可用防水材料直接堵塞。对水量稍大的孔,可以打入木楔,周围再用防水材料封闭。对水压大、渗水量大的孔,根据孔径大小,可选择相应的塑料管嵌入导流,周围用防水材料封闭,在开挖桩孔时,用泄水管将水引出孔外,在浇注桩身混凝土前,用铁丝将管扎牢并切断。

(4)每一节开挖前,在孔口恢复中心桩后,用吊锤放样该节孔中心位置,以防出现桩心偏位。粘土层采用镐挖锹铲,硬土层及强风化岩层采用风镐破碎。

(5)挖孔至10m以下時,采用鼓风机通风,使孔内保持新鲜空气。在空气中灌注混凝土,通常采用串筒下料、分层振捣或短护筒直接投料的方法施工。实践证明,用两种方法结合施工,更能保证桩身混凝土的密实性。因为要将地下水的影响降到最低,就要尽可能加快灌注速度,要求集中足够数量的混凝土在短时间内完成浇注,以便利用混凝土自身的重量压住地下水的渗入。

(6)地下水对混凝土的均匀性、密实性影响很大。采用何种混凝土施工方法,应根据地下水的水流速度来确定。当自孔底及孔壁渗入的地下水上升速度较大(参考值≧6mm/min)时,则应采用水下灌注桩的方法,对此,施工技术规范中有详细的条款。需注意的是,灌注混凝土前,孔内水位至少要与孔外地下水位同高或高出1~1.5m。

(7)垂直起重设备要架立牢固,应能承受一定的冲力不致翻倒,垂直起重设备必须经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挖至设计桩底标高后,采用探孔器测验孔垂直度和孔深。

2. 人工挖孔桩施工的安全措施

施工中要清楚人工挖孔桩的安全至关重大,严格按技术规范要求配备有效的安全保证措施。人工挖孔桩安全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挖出的土方必须及时运走,井孔口周边1m范围内,禁止堆放土石方,且堆土高度不应大于0.8m。井口周边必须用砼浇筑成井圈且高度要高出地面不少于20cm,以防水和杂物等进入井内,挖孔桩作业面周边必须设置安全防护围栏,高度不低于1.0m,正在开挖的桩孔停止作业时或已挖好的成孔必须设置牢固的盖孔板,且周围应设立“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等警示牌。

(2)现场施工人员必须戴安全帽,穿绝缘胶鞋,孔内有人时,孔上必须有人监督防护,井孔周边作业人员、监护人员,严禁穿拖鞋、赤脚、酒后上岗作业。井底照明须用低压电源,防水带罩的安全灯具或安全矿灯。

(3)孔深挖至超过挖孔人身高时,在桩孔口或孔内装设靠周壁略低的半圆防护板(网),并随着孔深增加而往作业面下引,吊渣桶上下时,孔下作业人员应避于护板(网)下。

(4)井孔内必须设置应急时使用的安全绳和软爬梯。井内人员必须乘专用吊笼上下,不得乘坐吊桶或脚踩护壁上下井孔。井孔内外设置对讲机或低压电铃,便于上下联系,确保通讯畅通。

(5)根据土质情况,一般情况每开挖一次护壁一次,遇地下水丰富或易塌地层(如砂层、软土层宜0.3~0.5m护壁,严禁只挖不护壁。)

(6)当孔深大于10m以上时,应向孔下通风,加强空气对流。必要时输送氧气,防止有毒气体危害。操作时上下人员轮换作业,桩孔上人员密切注意观察桩孔下人员情况,预防安全事故发生。

(7)当地下水量不大时,随挖随将泥水用吊桶运出,地下渗水量大时,吊桶满足不了排水,先在桩孔底挖集水坑,用高扬程水泵抽水。作业人员必须离开井孔,严禁人机同坑作业。随时观察井壁变化,遇到险情,全部人员应立即撤离井孔。

(8)施工现场电源线路,必须按“三相五线”制,TV-S系统要求布置,并按“三级配电”“二级漏电分级”分段保护。各孔井用电必须分闸,严禁一闸多孔和一闸多用。必须一机一闸一箱进行敷设。孔上电线、电缆必须架空。

(9)电箱一律采用铁质电箱,电箱应有严密的防雨措施,安装位置合适,安装牢固,进出线整齐,拉线牢固,熔丝不得用金属代替,箱内不得放其他物品。现场电源线路及电器设备,由持证电工负责安装维护,经验收合格后,方准投入使用。施工现场设备的传动部位,必须装设防护罩。

(10)垂直起重设备必须经常性检修维护,保证机件能够运转正常,操作灵活,按钮开关、减速器、钢丝绳、绳卡、吊钩、吊桶、吊笼等不得带病作业。

(11)孔桩开挖应交叉进行,正在开挖或已成孔而尚未浇灌砼的桩孔其10米半径范围内不得同时开挖其它桩孔。

(12)为了预防有害气体中毒和孔井内缺氧,每天作业前必须先检测或放鸟等方法测试,如不符合要求应先通风充氧,符合要求方准作业。

(13)项目经理部设立安全机构,安设专职安全员。制定专项安全方案及安全制度。现场管理人员向施工人员仔细交待挖孔桩处的地质情况和地下水情况,提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应急处理措施。专职安全员对施工现场进行检查和落实安全制度。

3. 人工挖孔桩砼灌注方法选用

(1)人工挖孔桩钢筋笼制作及就位与钻孔桩基本相同,施工要点同钻孔桩施工类似。人工挖孔桩砼灌注一般有两种方法即普通砼和水下砼。施工中可根据孔深、孔壁渗水量及施工设备配套情况决定。采用普通砼配合比施工时,要求配合导管每延米采用人工振捣,其优点是质量容易控制,但砼施工时间过长,辅助施工人员较多等。采用水下砼其优点是砼施工连續,但必须使用导管配合大型漏斗等辅助设备。

(2)人工挖孔桩在砼灌注时的施工要点: 根据现场条件确定砼施工配合比。砼施工前检查各项配套设备、机械性能及匹配性。保证砼的和易性及浇筑的连续作业。计算确定砼用量,并通过吊锤复测保证砼桩基有效长度。

参考文献

[1]《建筑施工技术》,卢循等,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2、《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94) .

[2]《土木结构工程实用手册》,张素梅、唐岱新,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上一篇:java程序员考核下一篇:抗疫英雄事迹_优秀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