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共5篇)
1.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 篇一
八年级语文预习学案
第1课
背影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
2、学习本文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
3、学习本文在记叙事实中,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特色。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在记述和描写中抒发感情的方法,理解融于字里行间深沉的父子深情。
难点
体会文中朴实而深沉的语言。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朱自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踌躇
蹒跚
拭
颓唐
..........琐屑
举箸 ..(2)解释下列词语
狼藉:
惨淡:
勾留:
变卖典质:
赋闲:
蹒跚:
颓唐:
触目伤怀:
情郁于中:
琐屑: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1)课文的中心事件是什么?
(21)课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子间什么样的感情?
4、梳理结构
“背影”贯穿了全文,是文章描写的焦点。作者正是通过一次次描写“背影”,一步步表现父子深情的主题。请根据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
【学生活动】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然后各学习小组讨论交流:课文几次提到背影?课文几次提到的背影有什么不同?最难忘的是哪一次?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找一找
有一个山里的孩子这样写道:“父亲像一张弓,蓄一生之势要把孩子射出大山。”是呀,父亲对儿子的深情挚爱是无可比拟的,而父母对子女的爱大都是在日常细微的事情上流露出来的。请你阅读本文,说说作者是通过哪些事例来表现父亲对儿子的爱的?
2、思考
父亲送儿子上火车,给儿子买橘子的过程中说了四句话,请体会其中蕴含的意思。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父亲的“背影”浓缩了父亲对儿子的款款深情,怜惜,体贴,依依不舍。因此,文中四次写背影,试仔细阅读品味,说一说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对这一次父亲背影的描写留下的印象最深呢?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圈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描写背影的地方,仔细揣摩、品味,然后小组讨论、交流。)
2、阅读2---3段
父亲的“背影”倾注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深情。让我们看到了慈父的至情至善,爱子如命。而父亲的这种爱,又是在怎样的背景之下呢?试阅读文章2---3段,思考这两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3、思考
父亲的“背影”凝聚了父亲对儿子无尽的关爱,面对父亲的“背影”,父亲的关爱,“我”不禁潸然泪下,阅读文章,说说文中一共写了“我”几次流泪,并思考其含义。
【学生活动】圈出文中写“我”流泪的句子,并思考其含义。
4、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色
作者全用白描记述事实,不作任何修饰、渲染,但却能让我们从中体会到浓浓的父子深情。
【学生活动】朗读品味,感受文章语言特色,并讨论交流。三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父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
第2课
永久的悔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的线索。
2、学习以“悔”贯穿全文的写法。
3、体会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
理解母子深情。
难点
理清文章的线索并品味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的强烈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季羡林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唾手可得
懵懵懂懂 ..(2)解释下列词语
望九:
俯拾皆是: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背乡离井: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学生思考:
本文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文中蕴含了怎样的情感?
4、梳理结构
本文表面上是以作者的回忆为线索,然而贯穿始终,时隐时现的一条内在的主线则是“永久的悔”,全文就是以此为中心展开的。请你边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和结构,并思考这样写的作用?
【学生活动】边朗读边理清文章的线索及结构,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上黑板板书。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
本文题为“永久的悔”,朗读课文,试说说“悔”的内容是什么,从“悔”中,你体会到了哪些情感?(小组讨论交流)
2、讨论
阅读本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母爱,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自责、悔恨的思想感情。可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自己“吃的”经历。试说说作者这样写是否离题,并想想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小组讨论交流)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作者深情地回忆了他的母亲,是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写到了母亲,母亲的哪些话语,哪些事例,哪些细节最让人动情?(小组讨论交流)
2、想一想
本文语言平实,对母亲的描写着墨极少,只有一处行为描写和一处语言描写,却同样能触人心弦,让人潸然泪下,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自责、无奈、悔恨知情的语句。朗读品味。)
3、本文描绘了最普通的事件,却感人至深。找出最感人的语段并赏析。
4、人世间,没有什么感情比母爱更博大,更无私,更圣洁,更令人难以忘怀
怎样体会文中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小组讨论交流。)
三
总结反思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本文的写作特点)
2、查找一篇描写母亲的文章,课后小组交流。第20课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了解《战国策》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2、掌握翻译的要领和方法,能准确翻译全文。
3、学习针对对象巧于设喻、精于对比、善于铺垫和侧面表现的手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学习对话技巧和了解详略安排的手法。难点
1、理解讽喻的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战国策》
请你查找《战国策》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纳谏
邹忌
昳丽
朝服衣冠
窥镜
......孰与
谤讥
市朝
间进
期年
.....(2)解释字词
纳谏:
修:
形貌:
昳丽:
窥:
孰与:
不诺:
私:
地方:
面刺:
谤讥:
市朝:
门庭:
间进:
期年:
3、整体感知
(1)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2)理清文章结构。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特殊句式(1)倒装句: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忌不自信;皆朝与齐。(2)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引导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了解邹忌劝谏的过程 小组讨论交流:
(1)邹忌如何与徐公比美的呢?由此又想到了什么?(2)邹忌是如何讽谏齐王的?
(3)齐王是怎样纳谏的?齐王纳谏的结果如何?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品读课文,欣赏精彩对话
自由朗读课文,品味邹忌的三问及邹忌之妻、妾、客三人的答话在语气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2、在读课文,品味邹忌劝谏的技巧之高 学生细心揣摩,讨论交流:
(1)邹忌向齐王进谏时,为什么先要从自己的生活小事说起?(2)邹忌比美为什么能与齐王纳谏联系起来?
3、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照反思,掌握人际交往艺术 学生讨论交流:
邹忌的劝谏技巧对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4、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21课
细柳营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史记》的文学常识。
2、学习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等写作方法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熟悉课文内容,领会周亚夫表现出的忠于职守的精神。(2)了解对比衬托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难点
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文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司马迁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绛侯
祝兹
棘门
都尉
按辔
介胄
嗟乎
.......持兵揖
诏将军
彀
可得而犯邪
....(2)解释下列加点的子词 军细柳:
上自劳军:
已而之细柳军:
军士吏被甲:
彀弓:.....弩:
天子且至: 军中闻将军令:
将军约:
持兵揖:
......介胄之士:
天子为动:
使人称谢:
曩者霸上:
式车:
.......
3、整体感知
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围绕汉文帝主要描述了几个场面?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周亚夫不愧为真将军?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朗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哪些内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
(2)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场面来刻画周亚夫性格特点的?
(3)文中写了几位将军?在汉文帝劳军时他们各自有什么表现?
2、小组活动
在文中画出最能体现周亚夫是“真将军”的语句,并说说周亚夫在治军方面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作用
作者描写文帝劳军这一场面时,既写了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也写了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营的情况,文中几次出现它们之间的对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2、感受人物性格特点
读课文思考:我们知道本文主要描写“周亚夫”这个人物。那么,读了那么多遍后,你认为周亚夫有什么个性特点?你有什么依据?在文章的最后,文帝由衷赞叹:“此真将军矣!”周亚夫的“真” 表现在哪些方面?
3、小组讨论交流
我们了解周亚夫军营中,军纪特别严明,连天子来访也不例外。从中你可以看出周亚夫怎样的性格特点?文中又是怎样描绘的?
4、理解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5、板书设计 三
课堂小结
第3课
铁骑兵
教学目标
1、把握故事情节。
2、欣赏作者在文中设置的悬念,并理解其作用。
3、品味优美的文字,体会词、句、段中蕴含的丰富感情。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悬念及其作用。
(2)本文的语言特色。难点
(1)悬念的作用。(2)文中几个铁骑兵打乱敌人作战部署,可能会让学生觉得偶然性较大,应引导学生理解。课时安排
1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陨落
没到马肚子
惹得
掷弹筒
捣毁
老巢
......(2)解释下列词语
陨落:
毫不迟疑 :
骚乱:
掷:
3、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想一想
本文篇幅不长,却悬念横生,扣人心弦。你能结合故事情节,说说作者在哪些地方设置了悬念,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吗?
2、小组讨论交流
请你结合课文情节,是从敌我两方面加以分析,说说为什么八路军的一个骑兵班能打乱敌人的军事部署,迫使日寇停止了扫荡?
3、分析
文中描写最鲜明突出的人物就是班长。试找出文中描写“班长”这一形象的地方,说说作者是怎样进行描绘的,在他身上有哪些特点?(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4、品味
本文不仅故事充满传奇色彩,而且文字优美,感情丰富。你能从文中找出有关语句,细细品味吗?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第5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诗歌主题。
2、理解诗歌的层次结构。
3、了解本诗叙事抒情大段铺排的写作特色。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达的复杂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了解叙事抒情诗的特点以及诗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难点:
1、体会本诗首尾呼应的写法和大段铺排的特点。
2、体会作者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母爱温暖的热切憧憬。
3、体会诗歌中的叙事与记叙文中的叙事的不同点。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大堰河
童养媳
天伦
坟墓
檐头
瓦菲
掐死
青.......苔
灶头
酱碗
红漆
虱子
荆棘
火钵
凌侮
........冰屑
麦糟
忸怩
漂泊
叱骂
灵魂
典押
围裙 .........(2)多音字
了
好
卜
曾
提
给
漂
泊(3)解释下列词语
荆棘:
天伦:
忸怩:
叱骂: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
(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2、分析诗歌内容
这首诗是通过对现实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写成的。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二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欣赏精彩片段
(1)请你根据提示,找出你认为最精彩的诗句。①写大堰河勤劳的精彩的诗句有
②写大堰河善良的精彩的诗句有
③写大堰河慈爱的精彩的诗句有
④写大堰河博大的精彩的诗句有
⑤写大堰河悲苦的精彩的诗句有
(2)分组讨论、体味大堰河的性格美。
2、体会这首诗在写作上的艺术特色,并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活动】学生自己在诗歌中去找、去体会这首诗在写法上的特色及这样写的好处。(小组讨论交流)
3、练习朗读
这首诗写的非常真挚、深沉,表现了作者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我们在朗读时应注意读得真挚、深沉、凝重和悲怆。
4、拓展训练
用简单的一段话或几行诗来赞美你身边的劳动者的形象,写成一首诗。
5、课堂小结
6、板书设计
第6课
现代诗两首
教学目标
1、了解两位诗人及其风格特点。
2、把握两首诗的基本思想和内容。
3、体会诗歌寄情于景、借物抒情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难点:理解两手诗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课时安排
2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
(请您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焉支
隘口
蹲踞
荒莽
山巅
焚起
敕勒
槐树
蝉翼(2)多音字
尽
什
便
中
应
薄
哪
还
(3)解释下列词语
焉支:
隘口:
荒莽:
山巅:
3、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这首诗的结构。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分析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具体分析诗中到底写了什么内容,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小组讨论交流)
2、欣赏精彩片段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朗读全诗,说说作者通过哪些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一片深情。
(1)找出课文中凸显长城沧桑之感的最精彩的语句有。
(2)找出课文中最能抒发诗人感情的语句,并谈谈你对这些语句的理解。(3)在诗人的梦中,故乡是什么?找出具体的诗句来谈谈。
3、感受诗歌技巧
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及特色。(小组讨论交流)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作者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整体感知
(1)听读录音,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诗,并想一想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梳理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创作背景,欣赏诗歌内容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查资料,相互交流,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然后归纳整理。并通过多种阅读方式来探究诗歌的基本内容,请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欣赏诗歌中最精彩的片段
你认为诗歌中哪些诗句是最精彩的?请根据提示找出来,并说出你认为精彩的理由。
(1)描写这片槐树叶最精彩的语句有
(2)诗人追忆历史最精彩的语句有
3、朗读训练
学生分组朗读训练。
4、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4课
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中的有关文学常识。
2、、理解各首诗词的内容,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3、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凑,品味诗歌的语言。
4、体会诗词意境。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诗词的意境。
2、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
难点: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诗经》
(请你查找《诗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乐府和乐府诗
(请你介绍乐府和乐府诗。)
3、走近陆游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雨雪
霏霏
载渴载饥
冢
狗窦
雉
......舂谷
贻
觅
貂裘
戍
鬓
沧州 ........
5、整体感知
听读朗读录音,思考:这三首诗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采薇》(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写作背景
请你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3)研读赏析
①请同学们找一找:诗中哪些句子是写景的?给我们描写的是怎样的景?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样的景表现了怎样的情的? ③“行道迟迟,载渴载饥”句抒写了戍卒怎样一种情况?
④诗的前三句是情景交融,相映成辉。读到这里我们已经读到了戍卒那无限的悲苦,请同学们接着读诗的最后一句,说说你有读到了什么?
⑤这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请同学们说说有哪些原因?
(4)背诵全诗。
2、学习《十五从军征》(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探讨赏析
①诗中哪一句极言从军之久?请作简要分析。
②服役年久已是一大灾难,但更可悲的还在后面。主人公年迈力衰归来,看到的家乡是什么样子的?
③如此情景,请大家想一想,主人公此时该是如何心情?诗人又通过写什么进一步表现这种心情?
④《十五从军征》和《采薇》同是写久经征战的士兵还乡的感受,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同?(3)背诵全诗
3、学习《诉衷情》(1)诵读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找出易读错的字、难理解的词,小组交流讨论。(2)探讨赏析 ①“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塑造了一种怎样的人物形象? ②找出与“漫一事无成霜鬓侵”表达情感相近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词中的作用。
③作者在《诉衷情》词中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场景?这些场景中哪些词句最能触动你的心。(3)背诵诗歌。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请同学背诵《采薇》《十五从军征》《诉衷情》。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散曲
请你介绍散曲的有关文学常识。
2、走近辛弃疾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走近王磐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4、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兜鍪
孙仲谋 ...(2)解释下列词语
神州:
兜鍪:
坐断: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5、整体感知
听读录音思考:这两首词分别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梳理这两首词的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学习《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1)介绍写作背景。(2)解题。(3)探讨赏析
①如何理解“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②“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中“悠悠”如何理解?“不尽长江滚滚流”出自谁的诗句,有何不同之处?(小组讨论交流)
③怎样更好的理解“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④这首词的用意是什么?结合下片的内容深入体会。(小组讨论交流)
2、学习《朝天子·咏喇叭》
(1)这首散曲以一个什么字贯穿始终,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2)全曲表面上句句是在咏喇叭,实际上作者要表达的是什么?你能作简要分析吗?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3)背诵这首散曲。
四
课堂小结。
第7课
致空气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及作品。
3、把握是的主要内容,领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诗歌主题及象征手法的应用。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理解诗的主题。难点: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课时安排
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邵燕祥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闪烁
摇曳
踪迹
失眠
鼾息
抛弃
窒息
.......鼻翼
掀开
污浊
嘘着
面颊
垂拂
厮守 .......(2)多音字
朴
难
将(3)解释下列词语
厮守:
质朴:
鼾息:
窒息:
鼻翼: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梳理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探究空气特点
在诗中作者写了空气的特点,自己把它归纳起来,与同学交流。
2、欣赏课文精彩诗句
作者在诗歌中是从几个方面对空气进行歌颂的?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并说明理由。(小组讨论交流)
3、探究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的妙处
诗歌以第二人称“你”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妙处?(小组讨论交流)
4、探究诗歌的象征意义
这篇课文采用了象征的写法,诗歌的主题比较深刻、含蓄。请你结合诗人的人生经历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诗歌的主题。
5、板书设计 四
课堂小结。
第9课
日
出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作者及背景。
2、认识人物的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矛盾。
3、了解戏剧的一般常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选文部分的矛盾冲突,理解在矛盾冲突中展
现的人物性格。
难点:
1、理解和把握剧情的发展,展示矛盾冲突。
2、理解剧中人物的潜台词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曹禺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日出》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日出》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曹禺
凄凉
萧条
薪水
庶务
存蓄 ......
狞笑
抽咽
半晌
咳嗽
踌躇
嗫嚅
瞅见 ..........(2)解释下列词语
凄凉:
嗫嚅:
萧条:
踌躇:
愤慨:
薪水:
狞笑:
世故:
凄楚:
安分守己:
4、整体感知
默读剧本选段,理清课文思路。用笔画出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几次大的冲突。
5、梳理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剧本主要通过戏剧冲突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
课文写了黄省三和李石清、潘月亭之间的三次大的冲突,从这三次冲突中可以看出黄省三怎样的性格特点?
(小组分角色朗读三次大的冲突,并说说黄省三的性格特点。)
2、剧本中人物语言(即台词)极富个性化特征
剧中人物的语言不仅要表达人物的意图和思想感情,而且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所处的特定环境。阴险、狡黠的李石清又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呢?
(小组朗读剧中李石清的几段台词,说说他的个性特点。)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分角色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2、找学生到讲台演出第一、二部分。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欣赏第三部分:矛盾的冲突
(1)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三部分,指出这一部分矛盾的主要人物是谁?
(2)小组讨论交流:文中是怎样刻画潘月亭这个人物的?
(3)思考:面对潘月亭的凶残和李石清的残忍,黄省三的性格有哪些发展变化?
(4)朗读黄省三的一大段台词,讨论:这一大段慷慨激昂的陈辞,说明了什么?
2、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结局(1)默读课文最后几段,思考写的是什么,矛盾的结局怎样的?
(2)讨论:这个结局说明了什么?
三
课内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日出》或学生表演课本剧《日出》。使学生深刻认识20世纪30年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
第10课
钦差大臣
教学目标
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现实。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训练分角色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主题思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
1、理解喜剧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效果。
2、理解“哑场”的艺术效果,体会揣摩人物形象造型和表情所表现出的更丰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果戈理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钦差
俏皮
官衔
爵位
寻欢作乐
行辕
造谣生事
........鸡犬不宁
挑拨是非
惩罚
驿站
千载难逢
死乞白赖 .......龇牙
阉马
肆无忌惮
逮捕 ......(2)解释下列词语
钦差:
制服:
俏皮:
肆无忌惮:
千载难逢:
挑拨是非:
鸡犬不宁:
呆若木鸡:
天真无邪: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讽刺喜剧在塑造人物是常常采用漫画式的方式将人性的弱点加 以放大,《钦差大臣》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说出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
在你的心目中,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了解到的? 四
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一
温故知新 默写字词。
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
阅读课文中市长的台词,讨论: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想一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市长和官员们前后不同的表现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钦差大臣》或由学生表演课本剧《钦差大臣》。
第25课
桃花源记
教学目标
1、辨别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
2、理解一些词语古今词义的区别。
3、了解本文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舍”“扶”“寻”“为”等词的不同含义;“鲜美”“妻子”“绝境”“无论”等词古今意义的不同。
2、以渔人行踪为线索的写法。难点:对作者寄托的社会理想的理解。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进作者和他的“桃花源”(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豁然开朗
俨然
垂髫
便要还家
....此中人语云
诣太守
邑人
刘子骥 ....(2)找出下列词语的古今意义
妻子
交通
无论
绝境
鲜美
3、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
①画出不懂的词语,查找工具书解决; ②画出表示渔人行踪的词语。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了解内容
再读课文,找出写桃花源自然环境、生活情况、社会风尚的语句,思考桃花源人来到此地的原因。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时空连线
【学生活动】小组一名成员扮作电视节目主持人,教室就是桃花源,其余学生都是桃花源的村民,进入“时空连线”节目。(1)现场采访村民1.请问: 您在这里生活多长时间了?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现场采访村中年纪最大的长者(村民)2.请问: 您老高寿?
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您知道现在是什么朝代吗?(3)现场采访一位“大姐”(村民)3.请问:
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现场采访最不爱说话的人(村民)4.请问: 您愿意回答我提出的问题吗? 您想不想出去?
(5)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
2、探究考证
(1)请同学们查一查词典,看看“探究”“考证”是什么意思?(2)要考证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同学们有哪些方法?请大家用在这节课上能用到的方法,考证问题,得出结论。(3)请小组推荐一位同学说说自己的见解。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第26课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1、疏通文句,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2、熟读、背诵全文。
3、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教学重难点
重点
疏通全文,熟读、背诵全文。
难点
了解借景抒情、卒章显志的写法,感受作者“先天下之忧 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课时安排
2课时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二
自读感知
整体把握
1、走近范仲淹
(请你查找有关资料。)
2、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谪守
浩浩汤汤
属予
霪雨
日星隐耀
樯倾楫摧
忧谗畏讥
.........岸芷汀兰
心旷神怡
宠辱偕忘 .....(2)解释下列词语
政通人和:
百废俱兴:
朝晖夕阴:
骚人:
山岳潜形:
樯倾楫摧:
长烟一空:
静影沉璧: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整体感知
听读课文录音,思考:本文叙述何事?描绘怎样的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梳理文章结构
三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疏通字词,弄懂文意
予观夫巴陵胜状()
南极潇湘()
观
极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感极而悲者矣()
而或长烟一空()
而或长烟一空()
政通人和()或
一
通
或异二者之为()
一碧万顷()
北通巫峡()
政通人和()
浊浪排空()和
空
至若春和景明()
而或长烟一空()
2、小组交流,翻译课文。
3、赏析
登上岳阳楼,“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有感情的朗读,并欣赏好在哪里? 四
课堂小结
第2课时
一
温故知新
1、默写字词。
2、小组朗读、背诵课文。二
合作交流
解读探究
1、思考
首句中“谪”字点名了滕子京当时的处境。滕被谪后心情不好,准备修好岳阳楼后“凭栏大恸数场”。可作者偏偏在文章的一开头就点出这个“谪”字,这不是存心触痛老朋友吗?试联系整篇文章的意思想一想,作者这样写是否别有深意?(小组讨论交流)
2、品味
文章第2段写“岳阳楼之大观”,虽然概括,却写得富于形象,气魄宏大。仔细体味,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取得这样的效果的?
3、阅读第3、4段
(1)本文写景的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写愁苦之景则悲情毕现,写欢乐之景则喜气洋洋。写景取得这样的效果,“奥秘”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选择景物和渲染气氛。细读第3、4段写景部分,说说作者为表现“悲”“喜”两种不同的情感,分别选取了哪些有特征的景物,又是怎样渲染气氛的?
(2)请找出这两段中两个抒情句,试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如果把两个抒情句都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4、想一想
本文前四段交代了重修岳阳楼的概况,记述了登楼所见的不同的“景”以及由景而生的不同的“情”。作为一篇“记”,写了这些也就够了,但作者的本意却不在写景抒情,而在于由此引出一番振聋发聩的讨论来。第五段以“嗟夫”提起下文,笔锋突转,提出了一个“古仁之心”来,并且指出“古仁之心”与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是不同的。请想一想:作者认为古仁之心和迁客骚人的思想感情不同在哪里?
(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比较迁客骚人与古仁人的区别。)
5、拓展思维
同学们,一千多年前的封建士大夫能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能时时处处忧国忧民,这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人格力量对我们后人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教育。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的历史,这样的人物数不胜数。你能从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找出这样的例子吗?
三
课堂小结 四
板书设计
2.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 篇二
教师寄语:水是肌肤,水是血脉。说水冰清它便玉洁,说水幽蓝它便碧绿。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中精彩的词语。
2、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了解课文随“时(令)”换景,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融情于景的写景方法。
2、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培养学生爱我中华,爱我世界。
学习重点:体味欣赏散文清新优美、抒情性强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真情实感。学习难点:背诵精彩语段,增强语言的感悟及运用能力。课时安排:2课时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第1单元第1课时总第 课时
一、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作者简介
赵丽宏,1951年生,上海市崇明县人。现为上海作协副主席。出版有《珊瑚》、《生命草》、《心画》等三十多部诗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作品曾数十次获奖,《诗魂》获新时期全国优秀散文集奖。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标出段号。
2、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完成下列注音。木橹()搅动()斑斓()()漾动()彩绸()连缀()仲春()屋脊()覆盖()目眩()屋檐()渗出来()谛听()参差()()娴熟()轨迹()剔透()丝弦()勾勒()黑黝黝()缤纷()隐匿()璀璨()()摇曳()
3、词语积累 迷离:
闪烁:。朦胧:。连缀:。
仲春:。丝竹: 清澈剔透:。
张灯结彩:。勾勒:。黑黝黝:。隐匿:。凝重:。蔓延:。
四、自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
“我”曾经几次到周庄,每次留给我的印象是什么?
五、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朗读课文后,周庄在我们的“脑海”中是一个什么印象呢?
2、作者向我们描述了旧镇周庄的哪几幅“水韵图画”?请找出其起止段落并用最美最简洁的语言来概括周庄的“水韵”画面。
3、分析本文结构:
六、课堂总结:
文中写了三次游周庄的情景及感受。从不同的季节、时间,选择不同的景物,多角度描写,充分表现了周庄水乡的多姿多彩,动人心弦。写前两次到周庄,较简略,第三次到周庄为详写。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不尽相同。第一次时值“仲春”,“天下着小雨”,春雨蒙蒙,给作者留下的印象“是一幅画在宣纸上的水墨画”。第二次游周庄是冬天,写小雪后的景色。古老的砖石与清新的白雪,黑白分明,鲜明对照,“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水墨画”与“版画”,虽同为画,但韵味不同。写第二次到周庄,不仅写了“令人目眩”的色彩,而且还写了积雪融化时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将水声描写得柔情绵绵,使周庄景物不仅有“色”,而且有“声”,更为动人。
七、布置作业
1、摘录课文中你最喜欢的精彩语句或语段。
2、完成综合能力测试题目。
用心
爱心
专心
第二课时
第1单元第2课时总第 课时
一、回顾本文的游记线索:
文章以作者三次游周庄为线索,虽然记叙的对象都相同,但随着时间转换,景色各异,三次游周庄时的所见及感受,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也正反映了周庄随着时间悄无声息的变化,体现了周庄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二、精读课文,合作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1、“我”前两次到周庄的情景和感受
2、默读第5处自然段,并结合“思考与练习”第一题思考:作者第三次游周庄时,重点描写了在古镇尽头看到的节日夜景,他是按怎样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
3、找画出最能表现周庄“水韵”的语句,与第四段比较,说一说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周庄水韵的。(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4、文中除了写石桥、流水外,还花了不少笔墨描写了彩灯、花船及礼花,写一个古镇为什么要这样写?
5、前面春冬两次游周庄,作者差不多已经写完了周庄的(“桥”)和“水”,那么第三次游历周庄时,作者又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有什么作用?
6、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分析所表达的效果。
三、本文主旨探究
文章描述了三次去周庄的所见所感,表现了古镇水乡的勃勃生机及周庄人民的幸福欢乐生活。
四、课堂总结本文写作特点
五、当堂训练——类文品读
离开平遥后我们来到了祁县的乔家大院,一踏进大门,与我们同行的歌唱家单秀荣女士就说:“到这里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叫富贵。”其实,单秀荣女士长期居住在北京,见过很多世面,并不孤陋寡闻。就我而言,全国各地的大宅深院也见得多了,但一进这个宅院,记忆中的诸多名园便立即显得过于柔雅小气。进门一条气势宏伟的甬道把整个住宅划分成好些个独立的世界,而每个世界都是中国古典建筑学中叹为观止的一流建筑。张艺谋在这里拍摄了杰出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那只是取了其中的一些角落而已。事实上,乔家大院真正的主人并不是过着影片中那种封闭生活。你只要在这个宅院中徜徉片刻,便能强烈地领略到一种心胸开阔、敢于驰骋华夏大地的豪迈气概。万里驰骋收敛成一个宅院,宅院的无数飞檐又指向着无边无际的云天。钟鸣鼎食的巨室不是像荣国府那样靠着先祖庇荫而碌碌无为地寄生,恰恰是天天靠着不断的创业实现着巨大的资金积累和财富滚动。因此,这个宅院没有像其他远年宅院那样传递给我们种种避世感、腐朽感和诡秘感,而是处处呈现出一种心态从容的中国一代巨商的人生风采。
乔家大院吸引着很多现代游客,人们来参观建筑,更是来领略这种逝去已久的人生风采。乔家的后人海内外多有散落,他们,是否对前辈的风采也有点陌生了呢?
乔家,只是当年众多山西商家中的一家罢了。其他商家的后人又怎么样了呢?他们能领略猜度自己祖先的风采吗?
1.以上文段中提到了“荣国府”,请写出《红楼梦》里提到的荣国府中的四个人物的名字。① ② ③ ④
2.文章开头写了单秀荣女士的一句话,强调的是乔家的富贵程度。文中哪句话说明了乔家富贵的原因?
3.中国古典建筑中的飞檐大都是向上的,乔家大院的飞檐似乎并无特别之处,而作者却需要专门写一句“宅院的无数飞檐又指向着无边无际的云天”,为什么?
4.文中提到了张艺谋拍摄的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其作用是什么?
5.依你看来,乔家大院的主人的“人生风采”至少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出其中两点。①、②、6.文中第二段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一种感情?
7、文章结尾提出了一连串的问题,你读了本文,还会提出哪些与文章中的有关的问题,请写出两个。① ②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用人类的乐器永也无法模仿”一段文字。
用心
爱心
专心
2、课后完成“思考练习四”:朗读附文《江南》,想想诗中描写的江南与课文描写的江南有什么不同。
六、板书设计
整体水韵图画(1段——3段)。
“小桥流水人家”的周庄整体印象图
三次游历周庄时的不同水韵图画(4段——6段)第一次——烟雨迷蒙的周庄水墨画 第二次——冰雪消融的周庄动感版画 “水”(雪)之“色”——黑白分明对比强烈的版画 “水”之“声”——如诉如泣神秘悠远的江南丝竹 第三次——水天一色的周庄七彩梦幻图
周庄节日的夜景——多姿多彩的光带 摇曳生辉、光华四射的彩带节日夜晚的周庄——似梦境,像神奇的童话
七、教学反思
用心
3.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 篇三
一、说明文内容提要
.说明文分类:按对象:事物性说明文《苏州园林》《未来的桥》;事理性说明文:《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死海不死》;接语言:文艺性说明文与平实说明文。
2.说明顺序:时间顺序(按时间先后进行说明),空间顺序(由远及近,由内到外,由上到下,由左到右等);逻辑顺序(由表及里,由果到因,由浅到深等)。
3.说明方法:
※举例子:是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列数字:有些事物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用一些数字说明,往往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清确、更具体。
※分类别: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事物或事理进行分类,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如统筹方法是一种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用A是
的B或
的B,叫A。
※作诠释: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事物特征作一般性解说。
※作比较:用具体的或大家比较熟悉的事物与被说明事物作比,使它留下具体而鲜明的印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
※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这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征,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列图表: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说明更直接,更具体。
※引资料:包括经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使说明内容更充实具体。
※摹状貌:就是对说明对象用生动语言进行描绘,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描写。
4.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准确:就是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要求对事物进行周密的观察和深入的分析,而且要求运用准确的语言介绍事物的特征遣词造句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模棱两可,不夸张。主要体现在状语和定语进行修饰和限制上。如“《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的“大约”“可能”之所以这样用是因为不敢完全肯定我国古籍中是否还有比这更古老的桥的记载。所以要加上这些修饰词。
二、阅读训练
(一)、阅读《雨林的毁灭》一文6——10段,完成下列问题。
.所选语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动用了的
顺序进行具体说明。
2.第7段用 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绿色植物和海藻的作用,即
3.第8段说明对象是
,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阐明它们能从空气中摄取大量二氧化碳,对净化空气的作用非常大。
4.第9段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这一段
按顺序进行说明。第 句总说,第 句分说,第 句总说。
5.请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为“光合作用”下个定义,或用图表方法来说明“光合作用”。
2.读了所选语段,你一定认识到保护地球上生命多样性的重要性,那么,请你设计两条保护地球多样性的标语,要求语言优美且容易接受。
A、。
B、。
(二)、阅读《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倒数第二段,完成练习。
.这一段的中心句是
。所用的说明方法有
。
2.这一段中表明举例子的词语有
、、,这样定的作用是。
3.若奖“人工栽培的历史仅二三百年”一句中的仅字去掉,句意有什么变化?
4.这一段文字列举了三个事例,其安排顺序是()
A、由个别到一般
B、由一般到个别
c、按时间的先后顺序
D、按古今中外的顺序
5.这一段列举的三个例子分别从哪些方面(依次)说明的()
A、从花瓣、花色、品种三方面B、从大花、小花、草花三方面
c、从木本、草本、一年生三方面D、从花色、品种、花瓣三个方面
6.这一段共9句话,选出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现代文阅读指导
现代文阅读之方法篇
一、考什么?
.文本解读:⑴主要内容;⑵主题思想;⑶结构层次。
2.语言品析:⑴关键字词;⑵重要语句。
3.模仿创新:⑴句式仿写;⑵评价探究。
二、总纲
㈠读文
.的题目;
⑴题目隐含的信息:①重要内容;②写作对象。
⑵说说题目好在那里?
方法:一般分析题目所用的修辞手法并联系的主题。
2.的开头;
作用:⑴开篇点题;⑵总领全文;⑶引起下文。
3.的中间;
作用:⑴独立成段的是过渡(承上启下);⑵段末的总结句是总结上文,引起下文。
4.的末尾;
作用:⑴篇末点题,画龙点睛;⑵总结全文,深化中心;⑶首尾呼应。
㈡解题
.法则: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中找。⑴用原文语句回答:摘录全句。⑵用自己的话回答:截取关键字词作为答题要点。
2.解释文中关键词语的含义。
方法:⑴语素分析;⑵同义替代;⑶喻义还原;⑷贬词褒用。
3.理解文中重要语句(多为比喻句)的含义。
方法:从修辞角度分析,一般是为喻体找出本体,将比喻句转换为陈述句,即句式转换。
三、小说的阅读
.简述故事情节。
方法:⑴谁(为什么)干什么(怎么样);⑵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2.线索。
⑴明线(主要内容);⑵暗线(主题思想)。
3.主人公。
一般说来,作者想歌颂或要批判的人就是小说的主人公
4.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⑴外貌(肖像、神态、衣着)描写;⑵动作(行动)描写;⑶语言描写;⑷心理描写。
5.环境描写。
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衬托人物的心情。
6.主题。
小说中的议论是作者对人物和事件进行评论,揭示生活和形象的意义,深化主题的重要手段。因此,小说中的议论往往就是小说的主题。
四、说明文的阅读
.说明对象(注意区分:全篇还是局部)
2.说明对象的特征
一般是事物说明文,可在文中直接找出或概括各段的要点。
3.说明的主要内容
A、事物说明文:主要内容=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
B、事理说明文:可从现象的起因(根源)、性质(工作原理、危害性)、解决措施(用途、发展前景)等方面入手。
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以上两类常见于事物说明文);逻辑顺序(常见于事理说明文)
5.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⑴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作诠释、列图表、摹状貌(即说明文中的描写)。
⑵作用:其目的是为了说明事物的某一个特点,往往是该段所要说明的。
6.说明文的语言:准确和生动
⑴准确:常以“加点字能否删去”的形式出现。答题规范:不能删去,“**(加点字)”表示„„,去掉后就变成了„„,不符合实际情况,影响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⑵生动:主要的体现在形容词、动词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上。
五、议论文的阅读
㈠论点(证明什么)
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句子。论点一般是用判断句的形式表达的。(“。”)
.把握的论点。
中心论点1个(统帅分论点)
⑴明确:
分论点n个(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
⑵方法
①从位置上找:Ⅰ标题;Ⅱ开篇;Ⅲ中间;Ⅳ收篇。
②分析的论据。(可用于检验预想的论点是否恰当)
③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2.分析论点是怎样提出的 ①摆事实讲道理后归结论点;
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③针对生活中存在的现象,提出论题,通过分析论述,归结出中心论点;
④叙述作者的一段经历湖,归结出中心论点;
⑤作者从故事中提出问题,然后一步步分析推论,最后得出结论,提出中心论点。
㈡论据(用什么证明)
⑴论据的类型:①事实论据(举例后要总结,概述论据要紧扣论点);②道理论据(引用名言要分析)。
⑵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⑶次序安排(照应论点);
⑷判断论据能否证明论点;
⑸补充论据(要能证明论点)。
㈢论证(怎样证明)
⑴论证方法
①举例论证(例证法)事实论据记叙
②道理论证(引证法和说理)道理论据议论
③对比论证(其本身也可以是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④喻证法比喻
⑵分析论证过程
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
⑶论证的完整性(答:使论证更加全面完整,避免产生误解)
⑷分析论证的作用:证明该段的论点。
㈣议论文的结构
⑴一般形式:①引论(提出问题);②本论(分析问题);③结论(解决问题)。
⑵类型
①并列式:Ⅰ总分总;Ⅱ总分;Ⅲ分总。
②递进式。
㈤议论文的语言
⑴严密(修饰性、限制性的语言的运用);
⑵生动(成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⑶词序(从生活逻辑和上下文的照应上判断);
⑷句序(关联词语的使用,特别要注意递进关系)。
㈥驳论文的阅读
⑴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⑵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用了那些道理和论据;
4.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 篇四
译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
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
的人)却不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役手中,(跟普通的马)一
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dàn)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
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
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
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即使
其
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其实
策之不以其道:它的
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鞭策,驱使。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
1.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九、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而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 篇五
教学目标
1、学生自读课文,结合观赏课本中的插图,整体感知周庄水乡动人的情韵。
2、让学生说说作者三次游周庄留下的印象。
3、重点研读、品味作者第三次游周庄的段落,欣赏文中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 教具准备
1、选一幅周庄水乡的图画,张贴于黑板。
2、画一幅周庄图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周庄位于苏州城东南,昆山的西南处,古称贞丰里。春秋战国时称摇城。至康熙年正式定名为周庄镇。
周庄为泽国,因河成街,呈现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虽说历经900多年的沧桑,仍完整一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宛如一颗镶嵌在淀山湖畔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周庄,去体会那里的动人水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找出课文中的疑难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资料自行解答。
2、教师检预习效果。
斑斓 顔色错杂灿烂
迷离 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眩目 耀眼
【语文版八年级全册教案】推荐阅读:
巴东三峡之四(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0-31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2现代诗二首06-19
语文版八年级下册《背影》朱自清教学设计08-26
最后一课(语文版七年级必修教案设计)06-16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第9课《日出》教学设计 语文版10-20
语文版语文九年级上册07-03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计划08-02
语文版六年级上16课06-29
初一年级上册四单元语文版作文07-04
语文版九年级下册 字词积累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