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规划(通用8篇)
1.社区规划 篇一
一、平安建设的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为核心、以加强基础工作为重点、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主线,不断保持人民群众对公共安全综合治理的较高满意率和较高的安全感水平。围绕社区党工委、街道办事处的整体工作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工作中,以轨道交通市政动迁和重点地区集中整治为工作核心,以开展平安社区建设为重心,为地区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
二、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
社区平安建设的目标任务是:维护地区社会治安秩序;加强安全生产监管;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深化法制宣传,加强法制教育;进一步开展与“”等邪教组织的专项斗争;保持社区矫正工作在全市的领先水平;打好“三年禁毒人民战争”。第一阶段是通过宣传发动,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实现先行突破,将小区创建成率先达标的“平安小区”;同时创建一批率先达标的“平安单位”,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以上。第二阶段是年,通过整体推进,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提高创建能力,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以上。第三阶段是年,通过巩固成果,攻坚克难,采取针对性措施,不断提升创建水平,使创建达标的“平安小区”、“平安单位”达到以上。进而为创建成“平安社区”打下坚实的基础。围绕平安建设目标任务,通过分步实施、梯次推进,争取社区“五大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即:稳定的政治环境、良好的治安环境、和谐的人居环境、安全的生产环境、有序的经济环境。
三、立足长效,规范管理
随着我国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稳定工作也面临了许多新的情况,年街道创建平安社区工作要适应新形势,把握主动权,要深化创建活动、强化制度管理、构建三级网络,使平安创建活动取得新成效。
1、深化创建活动,即深化“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创建活动。开展以加强居民住宅安全防范,及时化解各种纠纷,减少案件发生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小区”建设;以落实内部安全保卫措施,防范各类案件发生,减少各种安全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平安单位”建设;以加强区域安全防范,及时处置各类矛盾,提高社会面治安防控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平安社区”建设。同时以平安社区建设为重点,带动平安小区、平安单位的创建,推动全社区平安建设向深度和广度发展:首先要将创安工作不断引向深入。继续扎实开展平安社区、平安小区创建,要进一步加强整体规划、重点推进、分类指导、全面考核的工作机制,要把创安工作向社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延伸;向治安复杂地区、重点场所拓展;向提高科技含量和加强防控能力方面发展,切实提升创安工作实效,提高创安工作水平,保持创安工作全覆盖。其次建立健全齐抓共管工作机制。平安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齐抓共建,要把平安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细化分解到各部门、各单位,做到每项工作有专人负责,每项措施有部门落实。
2、强化制度管理。一是领导责任机制。在区委、区政府、区综治委的领导下,由街道党政领导任平安建设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其他领导承担各自职责范围内的责任,进行工作目标分解,领导责任签约并检查督办;二是实事推进机制。每个阶段(年)把群众有需求、能感受、能参与的重点问题列为实事项目,加以落实解决;三是联建联创机制。将平安建设与社区党建、文明社区创建、和谐社区建设以及社区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组织一起、指标一体、推进一致,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见效;四是工作保障机制。建立平安建设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平安建设专项经费,保证平安建设工作顺利开展;五是考核奖惩机制。制定考核项目和标准,每年年中组织讲评,年底进行考核,对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并及时宣传发扬,对工作不力或严重失误的通报批评。
3、构建多级网络。即社会治安巡控网、群防群治防范网、安全检查监督网和矛盾纠纷调解网。社会治安巡控网:建立由社区民警、治安巡逻网格警、社保队员组成的社会面网格化巡控网络。群防群治防范网:警力有限,民力无穷,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是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的有力保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平安创建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发挥在职党员、干部特别是老干部、社区志愿者和物业管理机构在群防群治中的作用,形成有效的群防群治防范网。安全检查监督网:有效整合消防联队、安全监督员、房屋租赁协管员、社保劳动监察队伍等专职队伍,建立健全社区单位安全监督员队伍,实现全覆盖的安全检查监督网。矛盾纠纷调解网: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民间纠纷调解中的作用。不断调整和完善人民调解三级网络,积极探索由专职社区民警参与日常民间纠纷调解的新模式。
四、抓好“五大”实事,为扎实推进平安建设夯实基础
今年要抓好与居民生活相关的五项实事,这些实事项目对应的问题都是与群众切身利益有关,群众比较关心,反映比较大的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好了,就会为社区平安建设打下较好的基础,让平安建设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这五项实事是:
(一)建全队伍,完善网络。充分发挥街道处置中心的作用和将建成的社区事务“一门式”的功能,强化网络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积极发挥地区党员、居民的积极性,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群众治安防犯队伍要进行调整的整合,加强队伍的培训,编织治安信息员网络,做到点、面结合,对社会治安突出问题能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社区一方平安。
(二)建立来 人员和房屋租赁信息管理队伍。加强来沪人员管理,建立外来人口和地区房屋租赁管理的两级信息平台。今年街道将合同公安、房地、城管等部门组建一支地区外来人员和房屋租赁管理队伍的工作网络,并建立来沪人员信息管理系统。确保市政府制定的“居住证”、“租赁房屋管理”两大制度的落实。真正做到“管房、管证、管税、管人”。
(三)推进社区技防、物防建设。加强对高发案地区的监控,有效利用街道路面实时监控设备,对重点地区、高发案地点进行监控。在高发案小区新增100扇楼宇铁门,并规范维护、使用和管理,遏制入室盗窃案高发势头。
(四)整治学校周边治安环境。学校周边治安环境整治工作在区政法委的指导下,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总体成效明显,但由于有些学校处于区域交界,一些学校周边地区乱停车、乱设摊、现象比较严重。今年要协同有关职能部门重点解决长乐学校周边地区“三乱”等问题。
范文网
2.社区规划 篇二
一、上海大型居住社区规划概况
按照聚焦中低价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的要求, 重点依托新城和轨道交通建设, 上海市已经先后研究推进了第一批的宝山顾村、嘉定江桥、松江泗泾、闵行浦江、浦东周康和曹路等六大配套商品房基地与嘉定云翔、青浦徐泾东站2个大型居住社区试点工作。上述8个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29平方公里, 其中住宅用地约12平方公里, 规划住宅建筑面积约1 936万平方米。2010年开展了第二批以保障性住房为主的大型居住社区选址工作, 规划选址共计23块, 建设用地面积约105平方公里, 其中住宅用地面积约40平方公里, 预计可建住宅建筑面积约8 000万平方米, 约120万套 (其中含约20%动迁安置房) 。在大型居住社区范围内, 依据相关规划及土地建设出让情况, 确定可开发住宅用地的规模。可开发住宅用地将集约利用, 容积率按照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控制在1.8~2.0之间。上海市大型居住社区选址规划见图1。
二、大型居住社区交通特征分析
1. 交通出行总量高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人口密度比较大, 交通出行总量高, 单位面积的车流量、人流量均比较大。如果在规划设计上处理不当, 易出现交通拥堵。
2. 平均通勤时间长
大型居住社区通勤者的上班出发时间比市区早高峰要早, 平均通勤出行时间大于1小时。对于通勤出行时间的满意度方面, 44%的工作者对出行时间表示不满意。交通出行时间分布不平衡, 通勤出行质量亟待提高。
3. 交通出行的方向不平衡
总体表现为交通出行的方向不平衡, 尤其是临近中心城外围的大型居住社区, 工作日早晚高峰的交通流向呈现明显的潮汐现象, 特别体现在居住社区与中心城的主要联系通道上。
4. 大型居住社区的公交出行意愿较高
通过对未来社区的居住人群展开分析, 大型居住社区以保障性住房 (含经济适用房与廉租房) 和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房为主, 小汽车的拥有率低, 表明该区域有较好的低碳交通基础, 公交出行意愿较高。如果提供优质的公交服务设施, 将有利于大型居住社区发展低碳绿色交通, 实现可持续的交通。
三、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目标及实施策略
1. 规划目标
形成布局合理、功能明晰的区域干线路网, 在社区周边形成便捷、各方式相互协调的对外交通体系;梳理区域支路系统, 实现以人为本, 打造社区内部“畅通有序、便捷安宁、舒适惬意”的道路交通环境;实行公共交通优先的原则, 建立与人口和用地布局结构相匹配的高效便捷、安宁舒适、换乘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充分发挥快速轨道交通的运营效能, 加强道路设施对公共交通的服务, 提高公共交通方式在交通出行中的比例, 满足居民日常的交通出行需求。
2. 规划思路
路网规划中重点考虑对外出行的实际需求, 主要包括大型居住社区至中心城、新城、新市镇, 以及至轨道交通站点的通道, 跨越铁路、高速公路通道等, 进一步完善城市道路系统, 增强交通可达性;大型居住社区内部路网适当加大支路网密度, 避免形成封闭化的居住区交通组织模式。
公交系统规划结合上海市“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交通发展战略, 落实大型居住社区的公交站点设置, 提高线网密度和站点覆盖率, 逐步消除公交盲区;着重解决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的换乘, 同时也提供一定的地面公交可选择性。
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区内河流水系较多, 要结合周边地坪标高、地下水位、航道及水务要求, 以及节点布置方案等进行道路竖向规划。
建设合理的交通组织模式, 避免主干道引入的过境交通过多穿越居住社区, 要形成主干道—次干道—城市支路—街坊道路逐级衔接的路网模式, 可利用较高密度的支路和街坊道路组织部分单向机动车交通。
道路建设时序安排应结合大型居住社区分期开发的需要。干路系统应先于大型居住社区启动和建成, 尽快形成基本的路网框架。
3. 规划实施策略
建议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的编制与大型居住社区控规编制同步进行, 并将规划成果纳入控规, 保障规划成果的法律效应。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形成良性互动, 一方面是城市规划的组团功能布局的完善, 职住平衡减少跨区交通;另一方面规划路网容量也是土地开发强度的约束条件。此外, 通过道路竖向规划提前发现后续道路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从而对规划路网线位提出改善建议。因此, 通过交通规划与城市规划同步进行, 使得规划的调整与完善成为可能。
四、嘉定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规划
嘉定区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位于嘉定区西部板块, 嘉定新城安亭组团东部, 西邻同济嘉定校区, 东到沈海高速 (G15) , 距离外环约10公里, 至人民广场约20公里, 区位条件良好。黄渡大型居住社区规划范围:东至沈海高速公路 (G15) , 南至曹安公路, 西至盐铁塘, 北至沪宁铁路南侧, 用地面积3.9平方公里, 规划区人口8万。
1. 现状交通问题分析
路网布局未成体系, 内部道路现状基本都为支路状态, 通行能力较弱;规划区受高速公路、铁路限制, 区域对外联系通道较少, 北部受沪宁铁路限制, 规划区内部无南北向贯通性通道;规划区与轨道交通11号线站点距离较远, 缺乏便捷通道至轨道交通站点。
2. 交通需求分析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的地块划分和用地性质, 以一个街坊或路网分割的地块作为一个小区, 可将整个区域划分为94个小区。根据预测,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交通产生量为20.27万人次/日, 吸引量为17.46万人次/日。2020年的交通生成量为32.88万人次/日, 以通勤交通为主。
3. 规划方案
(1) 路网规划 (见图2) 。黄渡大型居住社区内部规划形成四横三纵的方格网状路网, 南北向干路平均间距约660米, 东西向干路平均间距约850米, 间距低于市中心平均值。干路系统构成布局均匀的方格网状路网, 与外围衔接顺畅, 可作为承担区域交通的主要通道;支路间距300米左右, 总体来说以干路为骨架, 形成了方格网状道路网络, 布局基本合理。
(2) 道路竖向规划。规划区域内盐铁塘为7级航道, 其余河道不通航。结合自然地理条件, 该地区一般路段地面标高约为4.2米, 建议河道旁侧道路交叉口处标高适当提高至5.2米左右, 结合周边地坪标高、地下水位、航道和水务要求, 以及节点布置方案等进行道路竖向规划。调整平行于盐铁塘的杨林路道路线位, 避免杨林路距离河道过近而导致沿线交叉口因跨越河道造成控制标高过高。
(3) 公交规划。结合大型居住社区公交需求, 设有1处公交枢纽和1处公交首末站, 途经线路公交线路5条, 普通公交站点应按500米服务半径设置, 站距一般控制在500~800米。主、次干路上的公交站点均沿机非分隔带设置为港湾式公交停靠站, 支路上的公交站点以路抛式为主。
为保证出租车服务水平, 结合社区服务设施、商务办公区、公共活动中心、文化娱乐和公园等需求集中处各设置出租车候客站, 每处设置5~10个泊位;结合居住小区出入口设置出租车候客站, 每处3~5个泊位。总之, 泊位应根据公交站点的布置设置, 避免相互干扰。
(4) 慢行交通。完善慢行交通环境, 建议结合公交枢纽或站点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系统, 解决公交和轨道交通末端“最后一公里”问题, 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务 (图3) 。建议设置12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服务半径宜控制在500米左右, 保证公共自行车的服务范围及居民租赁、换车的便捷。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租赁点规模宜控制在20辆以内, 以保证服务的有效性并减少占地面积。
(5) 路网配套项目。黄渡大型居住社区对外交通出行主要方向为中心城方向, 道路建设重点为进城通道、与轨道交通站点的连接道路;其次为跨沪宁铁路通道。建议重点建设陇南路 (穿越G15沈海高速通道) 、昌吉东路 (至轨道交通的主要通道) 以及春浓路 (跨沪宁铁路通道) 3个外围配套道路项目, 满足基地建成后交通出行需求 (图4) 。
3.浅议生态居住社区规划 篇三
关键词:生态居住社区;生态建筑;生态基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8—0072—02
引言
“和谐共处”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回顾20世纪,尽管社会、经济、科技都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我们在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在我们居住的城市,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始终得不到很好地解决。经过反复的思考与实践,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建筑及其建成环境在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提出了生态建筑的理论,就是以自然生态原则为依据,探索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为人类塑造一个最为舒适的生存环境。正是在对生态建筑思考的基础上我想到了生态居住社区建设,下面我就谈一谈自己虽生态居住社区规划一些认识。
一、生态居住社区的概念
生态建筑也被称为绿色建筑、可持续建筑,而生态居住社区有时也可以称为可持续发展社区和绿色社区,其内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广义的生态居住社区概念。在理解这个概念之前,有必要说一下“生态基区”的理论,这一理论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威廉·里斯教授和他的课题组成员提出。这一思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使人们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更形象、更深刻的理解,我读了之后感觉很深,它通常是指为了维持某一地区人口的现有生活水平所需要的一定面积的可生产土地和水域。我认为,它其实就是传统的“容纳量”概念的发展,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我们通常从聚居地角度出发,把居住社区理解成人口的聚居地,但是如果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又可以把居住社区理解为一个人工生态系统,它每天都需要从其他地方摄入大量的物质、能量,同时又会输出大量的废弃物。这样才能维持居住社区内人口现有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否则,它将一天也无法存在下去。按照此理论,生态居住社区就是指在保证社区各项功能正常运行和维持社区内居民较好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人均基区面积的居住社区。生态居住社区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美好的理想,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狭义的生态居住社区概念。从狭义看,即从规划、设计、施工的角度出发,指的是在居住社区的建设中,通过规划、设计和施工等方面的共同努力,尽量减少对自然的伤害,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减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基区面积。好多规划界人士都认为,生态居住社区应该达到节能、节地、节约资源、节省材料、太阳能运用、无害化、减少废弃物、注重材料、能源和资源的重复运用和循环运用等要求。从这个角度理解,生态居住社区就是要把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生态学原理运用于居住社区的设计和规划之中,尽量减少对大自然的破坏,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我们现在一些人却错误地认为,在居住区中多布置一些草坪和水池就是生态小区,有的人认为有充足的室外活动场地就是生态设区,这些观点是不全面的,只看到了表现,而没有深入的去理解。
二、建设生态居住社区的社会环境
1.文化观念。建设生态居住社区,首先应该从树立人们的生活理念出发,注重提高全民的生态文化意识。人们普遍认为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将是无穷无尽的。然而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传统的文化中表现的是一种朴素的生态哲学,诸如: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规划思想,又有阴阳五行直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进入工业社会之后,人类对生命和大自然掠夺的规模扩大,人口剧增,资源锐减,生态失衡,而最终的受害者依然是人。池田大作曾指出:“生命是有尊严的”。就是说,“自然界的非生物和无机物也都有尊严。大地、空气、水、岩石、泉、河流、海,这一切都有尊严。如果人侵犯了它的尊严,就等于侵犯了我们自身的尊严。”
生态系统中,各种无生命的环境因子所具有的无限的多样性形态和结构特征,都具有赏心悦目的美感。所谓“不着一字,尽的风流”。就是说生态系统所表现出的美不仅可以使人们获得感官上的美感,还能使人们通过有限的形象,体味到某些深刻的意蕴,获得进一步的感受。
生态美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人类对生态美的感知进一步促进了人与自然在道德感情上的交融。因为人对道德的关心不会从冷漠中产生,正是由于对生态美的体验而产生的激情,激发人的伦理感情,从对生态美的体验进而创造一种道德关系。
2.生活模式。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就必须尽量减少自然资源的耗用,为了做到这些,首先要反对过分依赖私人小汽车的生活模式。私人汽车的普及造成侵占大量土地,还要建设高速公路,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大量停车面积与维修汽车的设施。据统计,美国的每个城市大约有1/3的土地与汽车有关。大量汽车消耗大量的能源与原材料,同时也造成了大量的污染。其次反对过分崇尚物质的生活模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支出也必然会增加,然而在受高消费思想影响下,人们认为要活得体面,必须开体面的车,传体面的服装,用体面的高级化妆品等等。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为地位而消费”,它已经大大超出了基本的人类需求,对资源造成极大浪费。再次是要推崇“关心与分享”的生活模式。关心与分享在居住社区规划中经常提到,同样也适用于我们的生态居住社区。体现在居住层面上,比如鼓励居民一起维护绿地,共同购买公共设施。
三、生态居住社区的规划
(一)符合生态原理的社区规划
1.完全社区。我们常会提到“完全社区”的概念。它一般具有以下特点:居住靠近工作场所,居住靠近购物场所,居住靠近学校和娱乐场所,居住靠近社区中心设施,如公园、聚会场所和娱乐场所等。现在很多社区与工作场所是互相独立的。在西方国家很突出,如每天要开车到市中心去上班,或者在家里要买一包烟,都有可能要开车去市中心的购物中心。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把居住场所、工作场所和购物场所适当的互相交融在一起,使人们的生活更为方便、简单、健康。西方学者认为,完全社区是比较稳定和理想的居住场所,对于缓解城市的交通问题和节约能耗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城市改造。与城市改建相结合的居住社区建设,有助于保持和提高城市密度,有助于保持历史文脉和保证街道生活的质量。对于生态居住社区,因该鼓励居民采用高效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因为人们过分依赖私人汽车,这种交通方式造成了交通堵塞、空气污染、能源浪费等问题。
目前可以采用的方法有:一是支持公共汽车系统。从运输效率而言,公共汽车系统是一种高效率低污染的方式,在社区规划布局中,应该考虑能得到公共汽车系统的支持,尽量使居民能够通过公共交通解决出行问题。二是支持步行和自行车交通。当然,步行和自行车是不需要消耗能源的绿色交通方式,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能源消耗与空气污染的问题,但步行和自行车交通都受到体力限制,因此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3.城市中的自然环境。社区中健全的自然系统能够改善不利的气候条件、吸收雨水、减少噪音、清洁空气、提供令人愉快的视觉景观。同时也为野生动物提供生活场所,使人们直接观察到自然的进程。在具体的规划中,要考虑野生公物、绿色通道、绿色屋顶、调节气候的绿化等方面,保持城市中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写到这里,不由使我想起一句心灵备受感动得话:你的规划做得好与不好,鸟儿的回归是最好的见证。
(二)符合生态原理的住宅设计
结合自己对生态建筑的相关知识,我认为生态住宅应该具备几个特点:减少最自然环境的影响;健康和高质量室内物理环境;把建筑物作为一个系统看待;提高质量和延长使用寿命。同时也要考虑住宅的多样性与适应性,选择最利于节能的建筑维护结构,采取一定的评估标准,充分考虑通风、采光和照明、节水,适当的作屋顶花园并采用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原理的材料。
例如,墨西哥科特斯海边的卡梅诺住宅,屋顶是住宅中最精彩的部分,设计师采用了一个鱼腹式的桁架系统,然后覆以钢筋混凝土板。下侧桁架弦杆采用板条和水泥抹灰,形成一个可自然循环的双层通风屋顶。空气通过屋顶两头的王阁进入,从女儿墙内的出口和屋顶中心的烟囱溢出,这样形成的屋顶一方面解决了通风、降温问题,同时也是很好的艺术构件。再如,中国西北地区的生土建筑——窑洞,福建永定的圆土楼是传统的民居形式,他们符合生态学原则的处理手法,因而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和吸引力。
结语
随着世界性的生态观念和共识的逐渐形成,人们对建筑、城市的生态属性和人文内涵的认识逐渐有了较大的转变,生态社区反映了生态优化原则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精神,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的有益经验,积极推广立足于对资源的节约、再利用、循环生产的方式,为实现生态居住社区的长远目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汤阴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祁滨.生态型居住小区德鲁伦与实践[J].社区,2002,(2).
[3]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4.社区发展规划 篇四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温馨社区和以人为本,从社区基本情况出发,紧紧抓住社区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以人民满意、人民高兴、人民拥护为根本出发点。重点突破、典型引路、形成特色的思路,立足高起点,探索新途径,以管理智能化、队伍专业化、服务系列化、建设特色化、指导科学化为目标,以村庄环境整治为契合点,努力建设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绿色文明的新型社区,实现社区建设工作质量和水平的进一步跃升。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建设。加强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积极发展志愿者队伍,要建立制度,完善有关政策,广泛动员更多的社区居民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参加与社区工作,动员社区党员、私企职工和在校学生共同参与社区志愿活动。
二、建立一批高质量社区工作者队伍。重点是培育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和社区志愿者队伍,整合有效资源,将村后备干部和大学生村官放到合适岗位,形成“一帮一带一扶”的模式,充分锻炼其工作能力。这样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形成结构合理、老中青结合的队伍在推进社区建设中扮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三、扩大社区民主,实行居民自治,是社区建设的根本。社区建设要紧紧围绕民主政治建设和保证社区居民自治,健全民主制度,规范工作程序,要采取必要的民主形式,开辟民主渠道,保证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内重大事务的管理、决策、监督。
四、将环境保护列为社区重要议事内容。由主要负责人分管,有健全的创绿领导小组,有全套的创绿计划和工作思路。积极搞好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加大对管区产生污染源单位的监管力度,各类污染源必须按标准得到彻底治理,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坚持与为群众办实事、好事结合起来,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环保并定期举行培训,形成“人人动手,美化家园”的良好氛围。
5.社区规划书 篇五
组 长:张瑞宸09080229
组 员:李美凝09080135 梅冬雪 09080222
孙凯丽09080138 张连雨09080106 王 娟09080131 崔 争09080232 任晓玉09080129
2011-10-31
前言:
随着生活的节奏逐步加快,当代青年的内心压力略显沉重,为此,我们规划的社区努力营造出一种娴静的绿化新园区。
一、社区现状
社区布局整体结构:长廊开放式布局,长廊贯穿单元区居民楼分居两侧,单元区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人口2500人。这个单元区的特色是以党建为核心,发动社区党员打造和谐美好的绿色新园区。
概况:单元区的绿化率达到70%,绿地布置在每栋住宅楼前和每个院落里,绿色植被环绕在单元区内的各个角落,形成了多个景观亮点。建筑风格仿古而不失现代韵味,由东向西贯穿小区,单元区地上部分除有公共广场、健身休闲场地、纵横交错的小区道路外,社区服务中心,地下部分则将机动车、非机动停车场,社区内小型超市、美容美发、蔬菜、饮食便民店等基本能够满足辖区内居民生活需求,小型超市及配套齐全的生活服务设施归纳其中。单元区内形成多个组团,既独立又相连,又各具特色。设计的单元区环境幽雅、生活方便、富有特色的新型社区。景观走廊上,区位环境受到严格的限高制约,建4层、局部6层的多层楼房。
社区党委对创建“绿色社区”工作思想重视。成立了由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副主任、社区管片民警、物业单位负责人等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绿色社区规划以及付诸实现的环境卫生、居民绿色生活方式等各项计划。绿色社区理念,即:“创造绿色的环境,培养健康的习惯,提高生活的质量,我们从现在开始”作为社区的健康理念。
这里的居民经济收入水平较高(上班族),且健身设施比较到位,文化层次较高而楼宇文化比较到位。为了搞好社区宣传,街道办事处投资两万余元在科技苑小区建立了13米长的宣传栏,小区院内及各楼宇都建立了文化宣传阵地,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健康社区的宣传。有三个安装了健身器材的场地供居民和儿童健身之用。
二、社区发展规划
社区发展规划——面向未来: 单元区成员参与对象:全体居民
主体:上班族
21世纪的年轻人们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面对生活他们也曾迷茫过、消沉过、沉醉过,对于未来他们努力去尝试用各种办法让生活丰富起来让家人快乐起来,当然也有许许多多的烦恼和痛苦无法得以释放。本社区针对于未来发展规划如下:
1、社区文化:
(1)休闲娱乐文化(沁馨园)——在社区花园内有专门为居民提供的娱乐场所像乒乓球、羽毛球,健身器等都可以作为年轻人们闲暇之余的休闲项目。另外在花园内还会定期举行一系列的文化活动让新时代的青年们感到工作之外的生活乐趣。
比赛项目:乒乓球赛、羽毛球赛、竞走、拔河比赛、画展、阅历自荐等。(2)生活文化——在小区花园的长廊里会定期举行生活交流会,其目的最主要的就是帮助年轻人们能够大胆的将自己心中的困惑与无奈勇于讲出来,大家共商解决之道,但是这种方法往往使人们害怕被讲出来,并且刻意回避,此时就需要有人来开导,这就需要让年轻人们在这个大家庭里自己来帮助自己,大家一起努力克服心中的压抑情感;在社区“沁馨园”内有一个生活广场,在这里人们可以放开的进行活动,每周有两天下午两点,由年轻人们自发组织的大讲堂,相关人员为生活困惑的年轻人们进行讲座,把他们的家庭困扰问题、感情波折问题、工作压力问题等,解决之道提供给大家,让每次来听讲的人们能够自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如不能自行调节可以向相关人员提问,并给出解决办法让你去尝试,不过最后还是看自己能够做到的程度,提倡多多听讲,慢慢体会。
生活项目:生活交流会、棋牌献艺、情感切磋、父子连心、婚姻经营探讨等。
2、社区教育:
对于一天忙忙碌碌上班的年轻人们要接受得教育还很多很多,比如说作为儿女要学会怎样和孩子合理的沟通,让他们的子女健康成长;对于老人,儿女们要学会如何陪伴,让老人们不会感觉到孤单寂寞;对于自己,要学会如何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那么在我们社区的心理咨询室,为困惑的他们得到有效的帮助,无论有什么样的心理困惑都可以向心理咨询师进行诉说和询问,他们可以深入被咨询者的内心,最终给出解决的办法让年轻人们自己去调整自己的身心。
3、社区保障:
1.为失业或是未就业的年轻人提供就业的机会
2.为社区的老人们提供娱乐的场所,建立老年活动站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老人们感到温馨和快乐以尽量减少年轻人们的生活压力。3.为上班族提供开往不同地方的班车为上下班提供方便。4.为小区内的病患者提供医疗保障。5.为新生儿提供营养健康的保障。(定时注射疫苗)6.为小区内的居民提供家政服务。
三、社区管理规划
构建和谐城市社区,需要社区管理体制创新。从目前我国城市社区管理创新建设情况来看,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表现的并不是十分积极,因为城市基层政府组织认为放权让利使自己利益受损,在工作中表现出过场的现象。在社区管理工作认识上,存在许多不到位的现象。例如,有的人认为社区工作,没有什么搞头;一些单位认为社区工作是街道、居委会的事,并没有使得社区内居民加以配合。那么,这就需要在实际的社区工作中,在社区体制方面进行合理化改革,达到人、财、物的合理配置,善于抓住人才运用,时刻了解社区内居民生活需求。那么下面将进行对未来社区内的公共设施、社区环境整治、社区文化、社区宣传、社区合理化布局等进行一个“ 理想”性规划。
(1)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救助性: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权益,是民政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人民群众既是管理的对象,同时也是保护的对象,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是社会事务管理的基本特征。比如,《收养法》立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就是为了保护儿童的合法权益,使更多的弃婴、孤儿回归家庭。又比如,终结强制性的收容送制度,建立关爱性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就是为了保障流浪乞讨人员的基本生活权益。
2.共管性:社会行政管理工作的运作,大多需要与有关部门协同,单靠主管部门是不够的,社会事务工作表现得尤为突出。如救助管理工作,就是民政、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共管的一项社会事务。殡葬管理更是社会系统工程,既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要大力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同时,在行政管理中又要有公安、城管、国土、林业、工商等多部门的齐抓共管。
3.群众性:社会事务管理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管理的主要手段是进行思想教育,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自觉性。动员和组织群众实行自我管理是推动社会事务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和措施。
4.公益性:社会事务管理有着明显的社会公益性质,国家把社会事务的事业作为社会公益事业予以扶持和帮助。所以在社会事务管理收费和服务中,坚持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服从于社会效益的原则,即是这一属性的体现。
5.服务性:行政管理工作都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但这里所讲的服务,则是相对于行政管理工作而言的,属第三产业。比如,在殡葬管理上是要通过规范指导,通过服务来引导人民群众的丧葬行为,建立文明、健康的殡葬制度。管理和服务是紧密相联的,管理对服务具有一定的依赖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服务,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
(2)社区治安:
一是要建立健全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组织。要在街道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机构,定期分析通报社区治安形势,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
二是二是要从实际出发,调整民警责任区,设立社区“警务室”,使民警能够真正“沉”到社区,拉近警民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优质的治安服务。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属地管理原则。街道、社区居委会要加强协调管理力度,调动驻社区各单位和各方面力量参与社区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积极性,使社区单位和居民不断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给予支持和帮助。
四是要不断拓展治安服务产业化的道路。通过不断努力、扎实工作,使治安服务和法律服务进入社区和家庭。同时,面向社区内的企事业单位及成员,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和法律援助,加强矛盾纠纷调解和排查工作,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开展治安有偿服务,在服务中获取效益,使社区治安逐步走向良性循环。
四、社区环境规划
绿色社区是通过能源、资源、交通、用地、建筑等综合手段,来减少社区规划建设和使用管理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
(1)具体有以下原则:
1、践行“低碳、绿色、节能、环保、科技、生态”理念的标志楼盘、示范工程、优质项目、创新技术。
2、在绿色经济发展中做出有益探索和取得初步成就的社区品牌。
3、居民对社区环境状况满意率大于80%。
4、小区居民户数应具有一定规模:小区居民一般应达600户,新建小区入住率达80%。
5、各种污染源全部实现达标排放,并采用了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或者使用了雨水收集和再生水回用设施。
(2)社区环境规划十大特色
1、单元花——夏季(龙胆)春季(桃花)秋季(菊花)冬季(梅花)
2、电子滚动消息屏——居民能够及时得到最新消息(天气、新闻、国家政策)。
3、地下停车场——小区内的车辆过于拥挤影响小区内的环境,规划后把每户的车辆停放在居民楼的地下,并设有上下直升梯。
4、步行街自动化长廊——根据天气的情况,长廊的顶部可自动化开启和关闭。
5、天然脚底按摩器——步行街地面两侧附有鹅卵石小径,达到健身效果。
6、净化空气——小区道路两旁设有“蒸汽菇”,造型美观,缓解空气干燥。
7、宠物公厕——起到环境改善作用。
8、定点清洁——早中晚有相关人员定点清洁,此外,在小区内的主要活动场所都设有分类垃圾箱。(如:小区内的住宅区、自动化长廊等)
9、空中菜园——根据小区内的楼层设计,屋顶可种植蔬菜以及绿色植被。
10、水屏幕——单元区娱乐广场中心(沁馨园),每日晚7点到9点播放电影及宣传片,电影映在喷泉所形成的屏幕上,可供居民观看。
(3)社区生态规划
生态社区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辅导,意在寻求自然、建筑、环境和人四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即消耗最少的资源和能源,产生最少废弃物的社区。以城市社区发展求社会和谐,加快经济发展才能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实现社会和谐是社区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和谐才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实现生态社区建设,需要建立起更符合人性的社区规划全新理念,包括:城市发展与自然生态保护相协调,即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其基本性能包括: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条件,维持原有的生态系统,减少对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实现对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减低资源消耗,充分利用再生资源;采用新型的自然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风能和生物能等,以及各种节能措施,有效地减少能源消耗;减少废水、废气、固体废物的排放,并利用生态技术实现“三废”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生利用;控制室内环境的污染物质含量,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利用功能上的灵活性、适应性和易于维护的建筑体系。
生态社区的规划设计是生态循环理念,围绕满足客户需求的市场定位,实现各种生态与技术、文化、体育、娱乐相结合型社区产品,包括:生态智能型社区,强调以生态与智能技术相结合,实现高科技与生态产品相结合的社区(自动化长廊、空中菜园);生态文化型社区,主要提倡环境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社区(娱乐广场“沁馨园”);生态数码型社区,提供生态文化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社区,满足现代生活需求(滚动式信息屏幕);提供生态技术与高科技制造技术相结合的社区,满足现代生产和制造需求。
主要技术措施包括:
1、提高住区的规划设计水平。提高园林绿化率,同时关注垂直绿化、遮阳、园林景观:在规划设计中考虑降低噪声,以适当的绿化形成减噪设施;
2、小区内以步行区为主的,倡导“步行优先”;
3、园林绿地的重视对原有绿化和树木的保护,以及原有自然地形的维护,尽一切可能增加绿化率;
4、采用外墙遮阴和屋顶隔热措施,控制建筑对热量的吸收,与自然通风降温手段配合,减少空调费用;
5、小区内的居民楼建设,选择较少污染和较少浪费资源的环保材料,绿色材料;
6、研制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的收集、储存装置和热接收装置。户型设计采用节能的户型,讲求自然通风与采光。可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每户设计的热水装置与大楼太阳能热水系统相连接;
7、使用低容量抽水马桶,全面推行节水龙头;家庭废水经处理用于冲厕;采用生活污水处理后回用的方式,生活污水经过中水站处理;用于住区内的清洁、绿化、洗车等,从而节约宝贵的水资源;
8、住区建成后设专用垃圾箱,收集指定的可再生垃圾,有机废料经处理用作花木肥料,倡导固体垃圾分类及回收使用,培养并鼓励居民的良好消费行为。
6.文明社区创建规划2011 篇六
根据区创建精神文明社区活动意见,结合本社区工作实际,特制定东新社区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基础,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为重点,积极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工作。
二、创建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以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基础,以提高社区文明程度和居民素质为重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社区管理和社区党建,努力使东新社区成为“环境整洁、秩序安定、组织健全、共建普遍、服务完善、教育全面、文化丰富、风尚良好”的现代化文明社区。
三、工作措施
(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
面对新形势,各社区必须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步调一致,坚定创建文明社区的决心和信心。
1、健全组织机构。建立以社区为基础,社区内企事业单位为主要组成部门的文明社区创建组织,成立“文明社区创建工作领导组”,形成工作制度,制定工作方案,正常开展活动。
2、建立联建组织。社区与辖区内的行政、企事业单位建立各种形式的联建组织,以形成整体合力为目标,发挥在文明社区创建中的整体效能。
3、加强基层党建。重视党总支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完成好联系、宣传、组织、团结社区老百姓的任务。发挥社区内党员,尤其是在职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二)创建优美的社区环境
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从培养居民良好卫生习惯、提高生活质量出发,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巩固文明创建工作成果。对辖区内各单位、小区的环境继续开展集中整治,进一步巩固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成果。在小区宣传栏张贴宣传资料,增强文明社区宣传的氛围,提升社区的整体形象和品位。
2、加大公共设施管理。对各条道路及小区内一些损坏的路面、人行道板、绿化、街沿、楼道内的公用窗户等要给予及时修复,做到道路畅通、路面平整、楼道整洁、绿化到位。
3、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对门店、找商场的制度性管理。继续杜绝乱设摊、伸舌经营等现象,努力争创一流社区。
(三)实现安定和谐的社区秩序
通过开展面向居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居民法制意识,健全防范机制、创建安全小区,使居民知法、守法、护法,依法解决各类矛盾纠纷,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秩序,让社区居民在和谐安定的环境中生活。
1、完善治安防控体系。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的方针,从源头上加以防范。强化对外来人口的房屋租赁办证和管理工作,加强队伍建设,减少社区治安事件的发生。
2、有力化解民事纠纷。发挥社区矛盾纠纷调解网络的作用,有效防止民事纠纷的激化。
3、建立安全生产制度。街道、社区向居民普及消防知识。积极开展安全小区、安全单位的创建活动。
4、发挥文明市民学校作用。进一步对居民开展贴近生活的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外来人员的法制教育和目标管理。
四、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的要求
文明社区创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又是实实在在的为群众办实事的工程,为保证工作的扎实进行,特提出具体措施如下:
(一)统一思想、宣传落实。街道、社区要始终把创建文明社区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不断深化对文明社区建设形势的认识,做到创建工作和其它工作同部署、同考核,并采取切实措施,在实施中得到全面贯彻。
(二)加强领导,组织落实。文明社区创建工作需要上级有关部门的强有力的关心、指导、支持;需要社区方方面面的参与和协调,形成资源共享、合力共创的局面;需要文明社区创建领导小组的组织、指导,定期召开文明社区创建领导小组会议,统一思想,研究问题,协调步骤,抓好基层创建工作进程。
(三)加强监督、责任落实。搞好互相合作,创建活动内容要丰富。社区要认真把创建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各项的合作协调,形成合力,为创建活动的注入活力。
(四)有效管理、制度落实。进一步完善有关的规章制度,使其行之有效。创建工作半年有检查,年终有总结,建立健全档案制度,要高标准、严要求,持之以恒,务求实效,把创建文明社区活动提高到新水平,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
东新社区
7.后乔新型农村社区规划研究 篇七
关键词: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后乔社区,博爱县
为了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 缩小城乡差距, 推进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河南省结合自身实际, 在第九次党代会上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战略”, 建立了具有河南特色的现代城镇化体系。与以往城镇化不同, 新型农村社区被作为一个重要层级纳入现代城镇体系, 并且作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 以此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在此背景下, 博爱县根据相关省定政策, 结合实际情况, 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试点规划编制及建设工作。本文以试点之一的后乔新型农村社区为对象, 对其规划进行分析探讨, 以期对其他地区的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与建设工作提供参考。
1 研究区概况
后乔社区位于月山镇镇政府东南角, 博爱县城北部, 西靠月山路, 北临站前路, 交通方便, 区位条件优越。现状用地大部分为空地, 西侧为民居, 临站前路为商住混合建筑, 建筑景观较差, 规划区内有一处新建基督教堂。社区地势平坦, 社区内东西向有条排水沟渠自西向东穿过。需要在后乔社区安置的村庄有后乔村、东矾厂和西矾厂, 其中后乔村现状人口2 330人, 现状建设用地26.67公顷, 东矾厂现状人口为400人, 建设用地10公顷, 西矾厂现状人口650人, 现状建设用地面积17.33公顷。根据新型农村社区人口规模的预测, 确定新型农村社区规划人口为4 100人。现状村庄总建设用地54公顷, 后乔社区规划用地6.09公顷, 规划后可节约用地47.91公顷。
2 规划原则
2.1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的原则:
创造以人的居住行为为核心的内、外部空间环境。
2.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社区建设不能把当地传统的建筑文化丢掉。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 充分考虑地形地貌, 适当兼顾民风习俗。
2.3 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原则:
近期开发和远期发展相结合, 从整个规划区范围和周边环境综合考虑, 采用组团式布局, 以利于滚动开发, 分期建设。
2.4 集约用地、节约资源的原则:
因地制宜, 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开发的综合效益。
3 总体规划结构
规划采用“社区——组团”二级结构。后乔社区规划形成:“一心、一轴、三片区”的结构模式。一心:以社区服务中心为中心的综合服务中心;一轴:由社区北部的排水河渠为依托形成的空间主轴线。三片区:以主要道路、河渠分割而形成的空间相对独立、但联系紧密的三个居住片区。
4 道路系统规划
社区道路系统分为社区级路和宅前路。根据人流方向及外围镇区道路情况, 社区由中部规划“日”字型的社区级道路, 形成社区的整体骨架, 联系各个功能区和院落, 东、西、南、北四个方向连接到镇区道路上, 形成通而不畅的道路结构, 保障社区居住环境的安全、舒适。宅前路设置成环状, 接到社区级道路上, 尽端式道路利用地面停车场做回车场。社区对外设有五个出入口, 因为社区用地呈南北带型, 所以在南、北两端各设置一个出入口, 临西侧的月山路设置两个主要出入口, 临东侧的镇区道路, 顺应高压线设置一个主要出入口, 使社区的人行车行尽量的方便快捷。社区道路分为二级第一级为社区级:道路红线宽度6米, 建筑红线不少于14米。第二级为宅前级:路面宽3米。
考虑到月山镇的经济实力及与县城的空间距离, 社区将来的车辆将很多, 本次规划停车分为地面停车和地下停车, 每栋楼前都设置有停车位, 车辆可直接到达单元门前, 社区共规划700个停车位。同时, 考虑防灾的要求, 规划在社区的高层建筑下面规划地下停车场, 战时防空, 平时作为地下车库。社区服务中心前设置休闲集会广场, 供社区居民使用。
5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从月山镇的区域角度分析, 该地块周围公共服务设施健全, 社区南侧有后乔中心小学、中心幼儿园等都在合理的服务半径内, 资源可以共享, 为节约投入成本和土地成本, 本次规划只设置必备的公共设施。根据后乔社区的现状用地形态及所处的位置, 因临城市道路, 所以建设外向型的服务设施也极其有必要, 所以沿东侧的镇级道路规划1层的商业用房, 主要服务于社区居民, 沿站前路和月山路规划2层商业门面房, 服务于社会, 作为月山镇的商业主要节点, 并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总建筑面积9 520 m2。
社区配套管理用房结合中部的社区服务中心设置, 内设取奶站、物业管理、卫生所、图书室等综合服务设施, 建筑面积800 m2, 公共厕所结合南北两部分的社区中心绿地各设置一处, 每处面积30 m2, 临月山路规划一处垃圾中转站, 环卫设施共计150 m2, 在社区北部沿社区北侧小河设置幼儿园一处, 建筑面积958 m2, 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316 m2。通过对公共服务设施进行配套建设, 从而逐渐完善社区功能。
6 绿系统规划
社区绿地共分三种, 即社区集中绿地、庭院绿地、沿道路绿化带。集中绿地分别设置于南北两部分的中部, 北边为辅, 南边为主, 南部中心绿地结合社区服务中心设置, 布置有广场、坐椅、硬地、小品、儿童活动设施等, 是社区内居民交往、游憩的主要场所, 属公共空间。北部中心绿地则主要为一个扩大的院落绿地, 主要设置小径、亭子、座椅、儿童活动设施等。
宅前院落绿地主要以草皮、乔木、石桌、石凳、花架、沙坑、常绿灌木为主, 为院落邻里交往创造一个好的室外活动空间。沿路绿化带以乔木为主, 采用本地树种, 也可以采用引进的生长较好的其他树种。另外, 沿社区北部的东西向河流利用建筑退河岸距离, 约10米左右, 设置滨河小路, 形成别具一格的滨河绿带。
7 结语
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一个重要部分, 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有效途径。笔者以博爱后乔社区为例, 针对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原则、布局结构、道路系统、公共服务设施系统、绿地系统中的规划要点进行了阐述和研究, 旨在抛砖引玉, 为进一步提高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科学性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胡湘明, 王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对青年参与的吸聚效应研究——以河南省新型农村社区为例[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26 (2) :1-5, 8.
[2]张春华.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 (4) :71-73.
[3]刘利轩, 娄芳.城郊型新型农村社区规划——邓州市白牛乡白牛新型农村社区规划[J].科技信息.2013, (21) :381-382.
8.社区规划 篇八
作者结合原有地形环境,分流自然河流,引入城市之中,将拆除的地段融入人工建筑以及生态河道景观。河流如同供给各区域的资源枢纽,沿河的构筑物以及生态绿地如同生命的细胞,形成供给的关系。河流为这一区域增加了机制与生命力,形成特色的线状低碳社区。该社区以步行为主,设计有生态自行车道和步行通道。生态景观式建筑有机结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新城市模式。从而达到对社区以及周边居住人的影响,改善城市目前的不良状态,使人、自然、建筑相互依附,形成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系统。
关键词:绿色建筑;可持续发展;生态系统
现在随着城市建筑不断的扩大,城市周边的绿地以及森林逐渐的消失,人们渐渐的被包裹在筑满钢筋混凝土的城市牢笼里,城市缺乏应有的生机,人类感受不到自然。城市更新,是二线城市必须的一个重要环节,全新的生活方式,以及出行模式应得到有效的完善和推广,从而降低污染。我们只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来改善现在的城市现状。这种方式就是让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模式融入整个社区生活,与植物共生,与自然共存,出现未来式田园绿带生活空间。
居住环境中相互关系
1.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是属于自然的,人类只是万千生物中的一种,而生物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应该保持远古时期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于大自然我们只是了解了很少的一部分也没有掌控自然的权利。人类作为高度智慧的动物,应该做的是去探索自然,领悟自然来推动自身发展,而不是通过破坏自然来获取私利。打开心去欣赏自然领悟自然,体会那种在自然中的渺小感,才能和自然融为一体,顺应自然的变化,达到天人合一。
2.建筑与自然的关系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是人居的最高境界。只有美丽的自然环境或者只有漂亮的住宅建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美丽的环境景观和优良的生活环境融为一体才可以塑造出一个理想的人居城市。建筑形式对特点的掌控还是要与自然环境因素相融合,建筑外形、颜色、表皮、样式都应该与周围的自然景观形成互相依附互相呼应。自然与建筑的融合将是21世纪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一位建筑师曾经说过一个成功的建筑是“意”和“境”的完美结合随着人们对景观的要求逐步增加对景观的理解逐步深化已经改变了人们过去只注重建筑的局面一个以“人居环境”为关键词的景观新纪元正逐渐显露雏形让景观融入建筑让建筑影响景观使二者在尊重自然、尊重文化、尊重艺术的基础上和谐地融为一体而再不是孤立的个体。
更具人与自然以及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思考现在城市的状态,逐步考虑需改变的城市方式,形成设计理念。
城市居住环境中城中村现状
城中村作为城市的一块夹缝地,它记录着城市的变化与发展的历程,拥有自己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正因它自身这种独特的地位和现象。城中村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表现出利益性和复杂性,各地城市虽然具体现状不同,但都存在共同的特征。
1. “城中村”人口杂乱,由失地农民、外来打工人口和本地市民混合构成。人员多而混杂,地区的治安管理较差。
2. 毫无规划迹象,住宅建筑布局混乱,由于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村民居住环境差。总体呈无序发展状态。
3. 基础设施不完善,水、电、垃圾等处理不完善,缺少公共绿地,街巷狭窄、拥挤,无休闲体育设施。
以绵阳市南河片区绿色建筑景观概念规划研究为例
利用该区域特有的地理环境,未来即将拆除的城中村的地块进行景观的整合以及规划。形成一个个绿地分布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将其用绿化以及水系的方式串联在一起,让自然融入城市。将其往周边进行扩散,慢慢的形成城市融入自然的状态。通过这种生存环境来引导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了解自然的重要性。
1. 总体空间概念规划:
a.通过对南河片区城中村位置进行分析,把每一篇区域进行整合。
b.对周围河流进行分析,把河流引入拆除的城中村,给城市内部注入新的血液。
c.在河流经过的区域进行植被、土地的恢复。
d.加入体验式住宅。
2. 绿色节能系统概念设计
在城市之中开启人工河道,将河道与地平面所产生的高差来进行体验式住宅的设计。体验式住宅提取乡野间常见的梯田样式为建筑的主要形式。筑共三层,每一层都已独立的道路贯穿整个建筑,在道路上行走会通过每家每户的门口,从而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建筑内部融入了沼气能源的设计,也加入了雨水收集再利用的功能,节约了建筑的能耗。
3. 社区道路规划与出行
整个生态体验区中禁止机动车辆穿行。整个道路分成四层,最上面一层是架空的栈桥(无障碍),主要是快速通过人群。栈桥分叉出口多,可以快速到达周边想去的任何地方。地面一层主要用于休闲游玩的人群。建筑两层可以通道每家每户以及水系的对面。
结语
通过对城市城中村的全面规划,在城市中形成一个个生态绿带社区,通过这样的社区模式给予城市供氧,绿色出行。通过这样的手段来影响城市未来的发展,最终达到人与城市与自然互相依附互相融合的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音乐学院绵阳艺术学院)
【社区规划】推荐阅读:
社区服务规划经济规划09-15
社区创建规划08-14
社区规划论文08-23
社区环境规划08-06
村社区七五普法规划08-30
社区十二五规划参考资料10-19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社区迎检资料:社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09-21
社区社区矫正工作07-04
社区记者进社区活动方案06-17
东海社区创建平安社区宣传总结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