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

2024-09-26

生产力(精选10篇)

1.生产力 篇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创造能力,是人的客观性创新能力,包括人的能动性的方方面面,是在任何时候都具有的,并且思维是占首位的。人类能想的,能说的,能做的都属于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前进的、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内部力量。

生产关系则是一个框架结构,是人的主观意志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又是随着生产力发展的进步而不断变化的,在形式上表现为制度、法律、规定、计划、法则等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二者是并存的,相互之间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二者之间矛盾的不断交替,对推动社会发展或阻碍社会发展的速度起着决定性作用,简单的可以这样说:生产力是人的实践活动能力,生产关系是人的思维语言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如果结合思维与语言表达,效率就会事半功倍,如果没有思维语言或思维语言不切合实际,则会功亏一匮,创业是如此,生活是如此,感情亦是如此。

如何能决二者之间的矛盾是人类从古到今以至走向未来一直在探索努力的问题。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二者又象是天平一样,有时左重右轻,有时左轻右重,人类需求的不断发展变化,使得生产关系要随生产力不断进步更新,而二者之间必然存在的时间差的这段过程,便是阻碍社会进步速度的主要原因。更新生产关系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也需要出现更先进的生产力,并且新的生产力的能量要达到冲破旧的生产关系的极限时,生产关系才会重新组合扩大,来容纳这种新的生产力,其过程之时长没有定值,只能定向,只有在二者轻重相互相交的平衡点上,人类才能快步发展。平衡点维持需要在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同时在生产关系上不断添加法码,而控制法码的便是社会政权的掌握者。

大之以国,小之以家,任何人都掌握着自己的各种法码,而保持天平的平衡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完美的。自从人类的产生,到私有制的产生,人的自私心理便溶入了法码之中,偶然的平衡与必然的倾斜也是相对而言的。人的能力与思维均衡发展时,事业和感情会同时绽放,并且达到一个高峰,被称之为成功,其过程中不均衡造成的缓慢停滞就是挫折,在失调时又变为虚度。人类尽力使自己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均衡发展,最终却很少有人能达到标准线,便是能力与思维不相适应的结果。一个集体的经济发展与此类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也应该人性化地相知相从,更应该互依互补。理解了这上点社会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也就没有什么差距了。

2.生产力 篇二

李泊溪研究员首先表示, 当我们研究未来我国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必须要考虑大数据的影响。数据及其分析处理在现代社会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等机构开始意识到数据正在成为组织最重要的资产, 数据分析能力正在成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李泊溪研究员介绍说, 在学术界, 大数据这一概念的提出相对较早。2008年9月, 《自然》杂志就推出了名为“大数据” (big data) 的专刊。2011年5月,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了名为《大数据: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的研究报告, 指出大数据将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 对大数据的分析将成为竞争的关键, 并会引发新一轮生产力的增长与创新, 对海量数据的有效利用将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取胜的最有力武器。2012年, 联合国发布大数据政务白皮书, 指出大数据对于联合国和各国政府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 可以使用极为丰富的数据资源, 来对社会经济进行前所未有的实时分析, 帮助政府更好地响应社会和经济运行。在美国, 大数据上升到了国家竞争的战略层面。2012年3月29日, 奥巴马政府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倡议》, 宣布启动对大数据的研发计划。在IT领域, 很多企业已经意识到大数据是隐藏的金矿, 纷纷针对大数据领域进行布局。

李泊溪研究员指出, 当前, 大数据和云计算在世界各国的应用处于初期阶段, 有关专家预计, 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 在商业、经济及其他领域中, 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 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必将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首先, 大数据保障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 产生了大量的数据和信息。这些数据和信息的累积增加了数据和信息处理的难度和压力, 有可能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形成阻碍作用。而大数据-云计算解决了这个问题, 从而保证了生产力持续发展。其次, 大数据提高了生产力的运行效率。大数据资源通过让数据更透明、更可用, 能够促进市场供求双方的信息对称, 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大数据可以提高企业决策效率和管理水平, 提升部门的生产效率。第三, 大数据促进了决策技术的进步。利用大数据, 可以发展有效的预测和决策技术, 从而降低决策的失误率。第四, 大数据创造了新的产业部门。随着大数据的发展, 一些新的产业部门开始出现:一是基于数据本身的公司, 二是基于技能的公司, 三是基于思维的公司。

3.信息生产力是“大生产+小生产” 篇三

一位姑娘看到帅哥后,她的necomini(猫耳朵)会竖起来;而一位帅小伙看到美女后,小尾巴随着脑电波的运动的来来摆动。这种技术聚焦的不是批量制造之大,而是因人而异之小。Sodhi把蝴蝶投影到手上,就可以感觉到确实有蝴蝶在手上的感觉,如果蝴蝶的两个翅膀振动很快,手上也可以感觉这个快的振的速度。这样的小生产,小在贴近每个人的体验。Jose carmena的脑机界面(BMI)技术,可以凭大脑理念把水拿过来喝一口,或者是吃一块巧克力。它的小,小在深入到意识的深层。王俊带你辩别孩子与父母不同的60到100个基因之间的差异,最终破解一个人的基因中的30亿个字母里面纪录着这个基因在哪儿一个时间段,通过了什么样的变化,变成了一个人现在的样子。它的小,体现在上下文情境中确解个性。Ben Waber做出的咖啡机机器人,可以来回移动,与人互动。它的小,体现在定制……WE大会上所有这些让人大开眼界的技术,都指向同一个方向,就指向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不同之处。而工业化大生产,总是最终指向一个人与另一个人的相同处。

看来,我们要重新评价小生产,不宜再笼统否定小生产。我们过去,一直把小生产当作落后的象征,农业社会因为小生产的落后,而被工业社会更先进的大生产取代。但当我们换一个读音,把“小生产”读成“个性化定制”时,感觉是不是就不一样了?上述的各种小技术,指向的是21世纪酷酷的小生产。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小时代。与小农的最大不同,在于21世纪的小生产把工业化的大,已经纳入自身之内,是“大生产+小生产”,又称大规模定制。大规模是指大生产,定制是指小生产。小生产一旦配上大生产,就从落后于大生产的落后生产力,一跃而变为领先于大生产的先进生产力。

人们过去说“小生产是 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有其特定历史背景。在社会生产力低下,农业社会(小生产)向工业社会(大生产)转变条件下,这可能是真实的。但今天,人类正从工业社会(大生产)向信息社会(大生产+小生产)时代转变,可以说,在高生产力(社会化充分)条件下,小生产(个性化、定制)每日每时自发地产生的,是信息社会的萌芽因素。在信息化条件下,基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个性化定制,代表着更高的生产力。

这一发现对企业意义重大。分析工业化的基本矛盾可以发现,大生产与小生产这对基本矛盾,一直决定着企业的竞争战略。波特《竞争战略》,把大生产的战略归结为成本领先,特点是标准化、同质化,用于降价竞争;把小生产的战略归结为标歧立异,特点是非标准化、差异化,用于提价竞争。大规模定制的倡导者派恩认为,大规模(即社会化大生产)代表工人的生产方式;定制(即小生产)代表农民的生产方式,二者的优缺点正好相反。大生产优点是成本低,小生产优点是增值强,大规模定制的本意是把定制的增值优势,与大规模的成本优势嫁接在一起,否定大生产的增值劣势和小生产的成本劣势,在否定之否定的意义上,在生产力发展的更高阶段,螺旋式上升地达到个性化定制。

这一发现对社会意义重大。先进生产力的基因最终会决定先进社会的基因。听了《超级合作者》作者诺瓦克在美国和中国两次讲演,总是让我把互联网同人类合作联系在一起。互联网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联接小与小之间的大合作的时代,它既具有普遍性之大,又具有个别性之小。其中承接着我们的各种梦想。

4.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篇四

当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就会由原来的适合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党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好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的运动。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而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得落后腐朽,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党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根据材料2,说明“说明社会时代带来的条件”是什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变成束缚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的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起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为什么说对立统一(矛盾)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矛盾的规律也即是对立统一的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钥匙” ;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

1,两对基本矛盾襄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为什么说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两对基本矛盾襄括了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

2、社会的基本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也影响和制约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5.纪律就是生产力 篇五

什么是纪律?纪律就是规则,是指要求人们遵守业已确定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履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约束人们行为的规章、制度和守则的总称.作为我们建筑企业来说,纪律就是我们的我们公司的各项规章规则。劳动纪律对于我们的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假如没有了纪律,我们的队伍就会变得散漫,没有了纪律,我们的队伍就会变得没有战斗力。人民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辉煌战绩,这与他严明的纪律密不可分;同样,如果企业职工人人遵守纪律,相信企业的发展也会成绩斐然,辉煌永驻。

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和进取心的团队,必定是一个有纪律的团队。同样,一个积极主动、忠诚敬业的员工,也必定是一个具有强烈纪律观念的员工。可以说,纪律,永远是忠诚、敬业、创造力和团队精神的基础。对企业而言,没有纪律,便没有了成功。没有纪律,军队就无法取得胜利;没有纪律,企业同样无法获得生产力;没有纪律,组织就无法取得成功。因此,对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遵守纪律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工作的底限。一个团队,一个企业,要想成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集体,企业的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纪律,谁也不能凌驾于纪律之上。纪律能铸造了团队钢铁般的意志,纪律能铸成了团队完美的执行力。

纪律是制度上的自觉约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对全体解放军官兵是一种约束。正是广大指战员自觉接受了这种约束,他们才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才所向披靡,无往不胜。对企业来说,公司里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全体员工也是一种约束。正是靠了这种约束,广大职工的生活才能有所保障,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才得以维护,公司的生产效率才能不断提高,企业的跨越发展才有可能实现。因此广大职工如能在行动上坚决服从、制度上自觉约束,遵守公司纪律,将外在的规章制度、企业规范转化为自觉的意志和行为,就能行成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现在公司正在大力倡导遵守公司劳动纪律,这是公司领导清醒的认识到纪律对于一个企业,一个团队的重要性。因为纪律,我们的职工变得更优秀;因为纪律,我们的团队更有向心力;因为纪律,我们的企业变得更有竞争力。规范职工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我们的劳动纪律,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我们员工的综合业务素质在显著提高,我们企业的生产能力也不断提升,我们的团队变得更加具有竞争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勇立潮头。

6.如何提高母猪生产力 篇六

1 生产母猪群的选留与更新

1.1 选择高产的二元杂交母猪, 淘汰低劣母猪

在选种时优先考虑长白公猪与大约克母猪杂交后代长大母猪, 国内技术相对成熟的配套系, 适合本地条件的品种等。要从正规种猪场引种, 有条件的可以参照其父母的繁殖性能, 从外阴发育、乳头、四肢、蹄、品种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评定, 检测猪瘟、伪狂犬、蓝耳野毒阴性的猪, 多年实践证明长大二元母猪所产后代不仅在生长速度、瘦肉率、饲料报酬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点, 其繁殖性能也十分理想。也有猪场采用长白、大约克、汉普夏等外来品种做父本与本地猪种杂交所产二元杂种母猪做基础母猪群, 选用杜洛克公猪交配生产商品猪, 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但切记一些血缘关系混乱、多次杂交的母猪一定不能混入生产母猪群。在引种时做好消毒隔离工作, 确保所引猪健康后方可混入猪场母猪群。

1.2 及时更新母猪群, 保持合理的年龄胎次结构

对连续多胎产仔数少、泌乳力差、胎次高、屡配不孕、断奶后不发情等问题母猪坚决淘汰。一般来讲, 母猪繁殖高峰在3~6胎。6胎以后繁殖力开始呈下降趋势。理想的胎次结构分布为1~2胎占30%~35%, 3~6胎占到60%, 7胎及以上占5%~10%。对一些性能特别优秀的母猪可以适当延长使用年限。要达到这一目标, 必须依据生产规模制定合理的后备母猪补充计划, 更新母猪群。做到均衡配种, 均衡生产。

2 配种管理

2.1 选择优质公猪, 提供质量好的公猪专用料, 改善公猪生活环境, 并定期对公猪精液品质进行检查

有条件的猪场最好采用人工授精。实践证明人工授精不仅能降低生产成本, 减少疾病传播, 还能提高优秀公猪利用率, 改良后代, 增加母猪产仔数。

2.2 做到适时配种, 掌握正确的发情鉴定技术

适时的配种依赖于每天两次对母猪的发情检查。母猪的发情表现:兴奋不安, 阴门红肿有黏液流出, 频频排尿, 神经质, 按压背部或接触公猪时表现静立反应, 两耳向后上方竖起。理想的输精时间首次在母猪表现静立反应后12小时, 阴门红肿消退期, 阴门黏液变得黏稠用两手指可以拉成丝。间隔18~24小时进行第二次输精。一般一个发情期进行两次输精即可。个别发情持续时间较长的母猪在第二次输精后12小时发情仍然表现不过可以进行三次输精。一般来讲, 对于青年母猪和断奶后3~4天发情母猪可适当推迟输精时间;对断奶7天以后发情母猪及老胎母猪、配后返情母猪在查出静立反应后及时进行输精。在输精时要有公猪在母猪栏位前对母猪进行挑逗刺激。做为猪场查情工人要选择有责任心, 技术过硬的人员。

2.3 早期妊娠诊断防止空怀

母猪配种后15天开始, 要求每天用公猪进行查情, 对配种后未怀孕再次发情的母猪, 要找出原因及时补配, 减少空怀时间。查情最好在每次饲喂半小时后进行, 从定位栏后面仔细观察母猪外阴及栏位, 看是否有流产, 排脓性分泌物等现象。由于妊娠前期胚胎很小, 流产后犹如黄豆般大小或被母猪吸收仅排出少量黏条状物, 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这期间的主要任务就是妊娠诊断。有条件的猪场可用便携式兽用B超仪在配种后24~30天对母猪进行B超检查, 可以很容易判断出母猪是否妊娠, 准确度可达100%。

2.4 对于初次参加配种的后备母猪, 配种月龄不可过早

一般在7~8月龄表现第二次或第三次发情时进行。此时母猪的生殖系统发育的比较成熟, 可以延长母猪使用年限, 减少难产的发生。

3 供给母猪营养水平合理的饲粮, 控制母猪日喂料量, 保持母猪良好的体况

3.1 母猪妊娠期的饲喂

3.1.1 母猪妊娠前期对营养水平要求不高, 应控制饲料能量蛋白水平并进行限饲。

特别是配种后3~25天, 如果供给母猪营养水平过高, 可显著影响孕酮分泌, 降低血清及子宫液中孕酮浓度, 不利于胚胎着床。同时高营养水平也使母猪体况过肥, 子宫沉积较多脂肪, 造成子宫壁血液循环不畅, 影响胚胎存活。

3.1.2 妊娠后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 要提高饲粮营养水平。

从妊娠85~90天要更换妊娠后期饲料, 并逐步增加饲喂量至每头每天3~4千克。在整个妊娠期要做到定时定量饲喂, 并随时检查母猪的膘情体况。及时调整喂料量。合理的饲喂, 保持母猪理想的体况可提高仔猪初生重, 减少弱仔比例。

3.2 母猪哺乳期的饲喂

哺乳母猪饲喂在母猪整个繁殖周期中尤为重要, 必须供给母猪高营养水平日粮。这阶段母猪既要带好哺乳仔猪, 又不能过度掉膘为下一个繁殖周期做准备。随着品种改良瘦肉率不断提高, 背膘越来越薄, 体内脂肪含量的减少, 使母猪的饲喂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初产母猪及第二胎母猪, 日采食营养远远不能满足生长、生产需要。在哺乳期除了要提高饲粮能量、蛋白、赖氨酸水平, 还要最大限度的提高母猪采食量。在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加饲喂次数, 改干料为湿拌料, 增加饮水, 料中添加葡萄糖甜味剂提高适口性来实现。

3.3 饮水

保证供应母猪充足清洁的饮水。每天检查饮水器的压力、流量。采用水槽的猪场要勤换水, 注意水槽卫生。

4 提供母猪舒适的环境, 减少应激

不适宜的温湿度、噪音、污浊的环境、粗暴对待母猪等都会影响胚胎存活, 甚至引起母猪流产、伤残。母猪最适宜的温度为16℃~22℃, 相对湿度在70%~75%。注意加强通风换气。有条件的猪场可以采用湿帘、地温空调、暖气等温控设备, 均可达到理想的效果。控制猪舍小环境的办法有很多, 各猪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使用。

5 做好母猪的保健

有人把母猪比作生产机器, 只有做好保养维修才能发挥最大的生产效率, 生产出量多质好的产品。可见母猪保健工作的重要性。一头不健康的母猪是不可能给你提高生产创造好效益的。保健工作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5.1 制定合理的饲喂制度, 做好日常的饲喂管理, 保持母猪理想的体况

5.2 做好母猪体内外的驱虫工作, 制定驱虫计划

使用较多的驱虫类药物有:有机磷类、左旋咪唑、伊维菌素、阿苯达唑等, 可根据需要合理选择。

5.3 及时做好疾病治疗, 防止乳房炎、子宫内膜炎、无乳综合征的发生

5.4 做好栏舍设备的维修保养, 防止母猪肢蹄病及栏位损坏造成伤残

5.5 定期针对母猪群或特定阶段的母猪如围产期母猪做药物保健

可选择兽用阿莫西林、泰乐菌素、四环素类、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及中药等, 要注意多种药物轮换使用以避免产生耐药性。

6 做好种猪疫病防制、消毒工作

针对猪场实际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 建立严密的疫病监控体系, 重点是对母猪繁殖影响较大的疾病。当前对猪场威胁比较大的有猪瘟、乙脑、细小病毒病、蓝耳病、伪狂犬病、圆环病毒病等。针对这些疫病要定期做抗体检测, 掌握抗体消涨规律, 并依此确定最佳的免疫时机。有条件的猪场可以做猪瘟、伪狂犬的净化。淘汰基础母猪及后备猪中猪瘟野毒、伪狂犬强毒携带者。

消毒工作包括:场区卫生消毒、猪舍日常带猪消毒、空舍消毒、工作人员进出消毒、外来车辆设备消毒及器械消毒等。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要求所有人员必须贯彻执行。上述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并监督。

7 人员的管理

拥有高素质的员工是我们完成各项工作的决定因素。我们的各项制度措施再完善, 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员工去执行, 那么一切都是空谈。要想获得高素质的员工, 在实际工作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7.1 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每周抽出1~2小时或每月当中利用生产任务不紧张的1~2天时间集中对工人进行思想教育和技术培训, 特别是做关键环节工作的员工。同时也要兼顾到每个员工的长处和不足以及特殊岗位的特别技术要求。

7.2 评估员工的态度和行为, 多做交流, 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 帮助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培养其工作的热情和做好工作的自信心

7.3 设立一些生产目标, 激励员工去完成并给予奖励

要求容易操作, 使每个员工都能明白, 并经过努力可以完成。以笔者所在猪场为例, 对产房员工设仔猪成活率奖, 仔猪28天断奶个体重奖;对配种妊娠舍员工可设立分娩率奖, 胎均壮仔奖等。通过这些措施极大的提高了工人的积极性, 并在猪场形成了一种互相学习, 努力提高专业技能的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7.奇石生产力 篇七

湖北,首届观赏石、宝玉石文化节上108种奇石摆成满汉全席;

江苏,产自广西的天然“肉石”亮相奇石博览会;

杭州,数百件台湾雅石与云南大理石、黄河石、三峡石等众多石种同堂展艺;

……

宁浩导的那部《疯狂的石头》换做了内地的现场版,亿元奇石频频现身之余,那些念着“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的商家们,已练就成这个市场上十足的倒爷。

亿元的趑趄

中国人对石头情结的表达煞费苦心。

《三国演义》中,经赤壁之战华容道石岸石崖三国鼎立,孔明北伐受阻于祁山,最后三国归一终于石头城上举白旗;《水浒传》缘起石碣:洪太尉揭了镇魔的石碣,引出罡煞扰乱大宋江山,最终亦结于石:几丘荒冢、建庙立碑;《西游记》说的就是石猴的故事,主角孙悟空正为石头所生,具备宁折不弯的石头精神;《红楼梦》本名石头记,台柱子贾宝玉与石头有着同生共死的因缘。

这些佐证,为亿元奇石铺开了路。

2010年第八届中国银川赏石旅游节上,一块名为《秦俑》的戈壁石标出了10亿元;

2008年,一块中国版图形状的葡萄玛瑙估价9600万元;

2007年,一块内蒙古戈壁玛瑙石“鸡雏出壳”,被评估为 1.3亿元。仅鸡蛋大小的这方奇石,仿佛蛋壳破处一只色泽淡黄的毛茸茸小鸡伸头欲出,小鸡的嘴尖、眼睛、脚爪清晰可辨,且俏色逼真;

2006年,《岁月》奇石发现于两亿年前的火山喷发地区,经岁月沧桑,由三色玛瑙形成面容,黑色玛瑙形成五官,宛若真人,被估以9960万元。

同年,一块名为《人之初》的黄河石在媒体上爆出了亿元估价。该石通体为黑白相间的条纹框,框内是一早期胚胎阶段的胎儿形象,眼睛已发育,其他器官及四肢尚不明显。其表面光洁平滑,完全出于天然,未经人工打磨抛光,而是长期被水流冲刷而成。

青海藏家胡其伟清晰地记得,七八年前,他亲眼目睹这块石头以1600元成交。1600元到1亿元,石头的生产力已盖过任何一国DGP的增幅。

此天价也曾遭到业内人士质疑,上海赏石协会副会长俞莹就是其中之一。据她了解,当时国内成交的百万元奇石不超过10方,超过200万元的奇石寥寥无几。市场上普遍看好四大奇石(即灵璧石、太湖石、昆石和英石),黄河石仅地方石种,不可能价值过亿。

若与其他艺术品相比,天然奇石仍具比较效应。俞说,如果一件人工雕琢的玛瑙工艺品价值10万元,那么自然天成的同样类型的观赏石价约是其10倍左右。

与绘画、书法作品相比,一些自然天成的文字石、画面石经常成为绘画的主题,也可能貌似某件名家之作。此时,美术品的价格也可以成为一种参考,但俞深信,“奇石价格不可能超越中国艺术品的整体价格水平。”

一二级倒挂

奇石交易多停留于传统一级市场,大多奇石尚未拿到二级市场的船票就已转手,二级市场尚欠火候。

四大奇石之一的灵璧石,拍场上最高获价者现于2008年苏富比春拍,“道法自然—翦凇阁重要赏石收藏”专场,27座赏石成交26件,总额1840万港元。其中,“元 玉山璞黑灵璧石”,曾被元代文学家顾瑛和清初书画家王时敏题字及铭,又曾展于2005年杭州西泠印社,故以346.3万元挂帅。

此后,拍场上的灵璧石价,均在其下。最接近的是亮相今年苏富比春拍的黑灵璧石赏石(清18世纪),223.9万元。

据一位资深玩家透露,2002年起,宿州当地政府开始封地,限制开采,灵璧石市场价应声上涨;2005年,大批江浙商人扑进灵璧石买卖,市场再度热闹;2007年,一位外商曾以1680万元买走一块灵璧石,创造了天价。一二级市场倒挂的把戏,灵璧石玩尽了。

玩家在一级市场的火热成交是其资源外衣所致。

按地理分家,灵璧石交易早已形成以宿州市区、灵璧县城和灵璧渔沟镇为中心的十多个市场。据不完全统计,宿州市每年采掘灵璧石总量在10万吨以上,交易额近2亿元,相关产业产值达200亿元。

石头的生产力敌过了A股市场上最具王者风范上市公司,但过度开采,其储量已大幅减少。灵璧县灵璧石资源管理办公室人员说,如今地表已很少见到裸露的灵璧石,但这并不能证明灵璧石已面临资源枯竭。

勘探统计显示,灵璧石产区主要分为出露区和掩盖区,即山体出露和被新生代第四纪形成的地层掩盖的灵璧石。以最为珍贵的磬云石为例,勘探统计的出露区的体积约为3万立方米,资源量约为8万吨。

四大奇石之首如是,余下三石亦如此。

走进死胡同?

随着奇石投机者涌入,四大奇石不再唯一,更多的石头带上了“奇”的高帽。

上世纪80年代,奇石交易以传统石为主,如安徽灵璧石、江苏太湖石等。90年代,奇石市场的新面孔紧密登台,成百上千吨“黄河石”、“大漠奇石”、“硅化木”运抵京城。直如“一时激起千层浪”的效应,“大理石板画”、“夜明珠”、“金香玉”等人工石品也快马加鞭了。

青岛市观赏石协会会长王立新目睹了这帮石头砸向拍卖场。

1994年5月,一方灵璧石于香港佳士得获价8.6万港元,彼时香港苏富比上拍的一方灵璧石以10.3万港元成交。同年,广西南宁的奇石拍卖会,一块“雨”文字石,以8万元易主,香港藏石家以10.3万元买下一方名为“雪山”的奇石。

一年之后,深圳奇石拍卖会,一方马头奇石30万元;1996年,台湾客商相中福建漳州一块九龙壁石,以6万元拿下;1997年,出自山东外运奇石馆的《香港回归》临朐彩石,以42.9万元拍于北京。

诞生高价奇石之际,正是广西柳州奇石市场和山东临朐奇石市场生意飘红之时。有些奇石商成了暴发户,尚未猎奇者眼红红。王立新说,这样的红火一直从1997年持续到2000年。

石头依旧奇,价格不再炫。

南京雨花石、河南洛阳牡丹石、西北黄河石等热门石种价,开始走着直如正玄函数的曲线图。1998年以39万元拍于中国嘉德的一方山东临朐石,1万元尚难出手。山东崂山绿石曾是万元身价,却不料一方以吨计的奇石,仅百元开外。

目睹过中间坎坷的王立新已有所警觉,2005年,他说过一句话,“那些不断涌现的新石种,前几年收藏者冲着天价去的,热点全在被炒高的石种上,所以高价频出。现在看来,收藏投资于此的,也是跌得最惨的。”

奇石有过疯狂,有过平息,有过抓狂,又再度疯狂。而王的那句警示依然适用,“并非奇石价格越高越值得收藏投资,一味的高价,会把盲目的人逼进死胡同。”

一方奇石一方人

石头再疯狂,也永远是历史文化的侧页。

在中国历史的页面上,奇石原本是雅俗共享的玩物,真正将之置于案头,发轫于唐。唐代诗人王维,从“绘画玩石”走向实践:“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奇石。”

唐代墨人骚客在品石上造诣颇高,这从唐诗中已有体现,且利用巧石制作水石盆供,以太湖石布园与收藏奇异怪石等。

奇石文化,从那个时代延续至今,凡赏奇石者,已裹上中国传统审美情趣的外衣。

南北之间,且撇开那些园林,仅置于最普通的花园中,亦能够找到几块大小不等的太湖石,甚至假山。再托上古木、修竹、花栏、草坪、曲水、清池……落落大方一个东方花园。

美籍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香山饭店时,利用几面大玻璃窗当作前景,窗外小院中耸立着一块太湖石,迎面遥望,玻璃窗反而成了石头文化的诠释者。贝聿铭无心插柳,反而撑饱了中国美学家的胃。

季羡林曾住于燕园,此地多出古石怪石,尤以颐和园中乐寿堂前的一块为巨。史料记载,均是明代书画家米万钟从南方运来,所费不可资计,米随之破产。

季还得知美学家王朝闻奇石资产的大器晚成,原本家中见不到几块石头,后来竟成了石头的世界,耄耋之年,王与石头续缘。

中国之内,遍及石头文化,且已生枝蔓,碰触中国之外。

在曼谷,当季羡林走进周镇荣奇石馆时,他的想象被砸碎。季在此后的日记中写道,“我搜索枯肠,把我所知道的一切带数目字的俗語都搜集到一起;又到我能记忆的旧诗词中去搜寻描写石头花纹的清词丽句。把这一切都堆集在一起,也无法描绘我的印象于万一。”

馆内藏石,每一块都由周的故事集结而成。宋代书法家米芾有“米癫拜石”一说,周不在其下,每听闻奇石,一切抛于脑后,不吃,不喝,不论白天黑夜,定要收了那石方才作罢。

一周一王,一北一南,季给了他们“南北二癫”之称,他说,“在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这样的癫是极为难见的。”

之所谓癫,其搜集奇石不止一处,不然,奇石馆中的纽约MOMA就不会是他们。

为觅得奇石,广州、柳州、北京、南京、上海、郑州、洛阳、内蒙古等地,常闪现周的身影。其中,广州、南京、上海、柳州四大购销地亦是不同体量的奇石营地,交易量占到全国70%。

地处南亚热带岩溶地区的柳州,喀斯特地貌造就了奇山秀水。来宾市马鞍石、优兰石、彩陶石,武宣县草华石,三江县彩卵石和大化县大化石,足以馋人口水;流通性高企的广州坐拥6万奇石爱好者、200多家私人奇石馆、2000余家奇石经营户和芳村、陈村、花都三大奇石集散地;“石头城”南京,既产雨花石,也是灵璧石、太湖石、昆石、大理石的大本营;上海虽不产奇石,却雄踞玩石大家。

8.人际关系是生产力 篇八

09生态学 林明仙

学号:04021200901

5生产力就是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是人们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它表示的是生产中人对自然界的关系。人际关系就是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来讲,人际关系是可以和生产力相等同的。在人们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难免要建立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个体均有其独特之思想、背景、态度、个性、行为模式及价值观,然而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的情绪、生活、工作有很大的影响,甚至对组织气氛、组织沟通、组织运作、组织效率及个人与组织之关系均有极大的影响。人际关系的变化发展决定于双方社会需要满足的程度。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因此,在实现生产力的过程中,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

人际关系在人的生产生活当中是极其重要的。其重要性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一、人际关系是人之基本社会需求。一个人从降临到这个世界,在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人际关系伴随着自己。亲人、朋友、爱人、同事、领导„„没有这些人际关系的支持,一个人不可能完整。人在社会中不是孤立的,人的存在是各种关系发生作用的结果,人正是通过和别人发生作用而发展自己,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人际关系可助人自我了解。有一句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有怎样的思想品德修养,有怎样的性格,几乎可以确定有怎样的人际关系。反过来说,人际关系就可以从侧面帮助我们自我评价。

三、人际关系可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幸福感研究表明,结婚的人或有朋友的人,他们生活得更幸福些,原因可能是他们所获得的人际关系发生了作用。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人的许多需要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的。如果人际关系不顺利,就意味着心理需要被剥夺,或满足需要的愿望受挫折,因而会产生孤立无援或被社会抛弃的感觉;反之则会因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四、人际关系可用于自我鉴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心理健康心理上的疾病往往由紧张所引起。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可减少或防止心理紧张所造成的心理伤害。有些设计精巧的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联系是由于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发生了作用。在绝大多数场合下,社会支持和高度的自我尊重可以保有一个健康的心理世界。

在实现生产力的过程中,人际关系处处体现着她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是生产力三要素。“生产力”是社会科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十分抽象的概念,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某种社会属性。生产力是从事于生产活动的人们所构成的社会机体或系统进行社会物质变换、维持社会自身的一种能力或功能。生

产力与劳动力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社会的机体的功能或能力,后者是人的机体的能力或功能。生产力从来都是指社会的生产力。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它是与各个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其原因是,个人(他们的力量就是生产力)是分散的和彼此对立的,而这些力量从自己方面来说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能成为真正的力量。”。也就是说明,只有人际关系起了作用,生产力才有可能实现,才有可能成为生产的力量。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或力量,对应着确定的实体或载体。生产力的主体或实体既不是劳动者,不是劳动资料或劳动对象,也不是以上生产三要素的结合体,而是具有一定生产关系的人们构成的社会机构,是“一个以人为肢体的生产机构”。

9.对生产力、生产关系理论的探索 篇九

生产力、生产关系范畴的新见解

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在我国理论界长期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主张生产力是由人和生产工具构成的“两要素论”,有主张劳动对象也是生产力要素的“三要素论”。作者没有停留在“两要素”或“三要素”的争论上,他们观察了当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概括了它的新特点,提出了科学技术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应当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的新见解。

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的产业革命中,科学和生产的交互作用越来越密切;到了十九世纪后半期,在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自然科学已经直接指导生产了;二十世纪以来,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则完全是在自然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的,越来越多的生产项目本身就是科学发展的产物,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作者认为,科学技术不能简单地归入生产力的“人”的要素,也不能直接地划入生产力的“物”的要素。“科学技术是人类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独立的因素。”(第33页)

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指属于生产力范畴的社会结合,即由生产技术需要而形成的分工、协作、劳动组织和管理以及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等等。它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已经存在,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生产过程中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范围的分工和协作越来越重要。同时,企业内部的劳动组织和管理、企业范围内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组织,对生产力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无论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或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来看,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都应该是构成生产力的一个独立要素。

在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将科学技术和劳动过程的社会结合看作构成生产力的两个新因素,这是关于生产力要素的新见解,突破了“两要素论”和“三要素论”争论的范围,将生产力的研究向前推进了。

作者论述了生产力之后,接着论述生产关系。长期以来,我国理论界普遍认为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各种不同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这是以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中对生产关系的定义为依据的。作者赞成孙冶方等同志对斯大林的定义提出不同的看法。作者认为,斯大林的定义只是把生产资料所有制当作生产关系的一个方面,而不是把它当作生产关系的总和;这个定义没有完全包括交换方面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完全没有包括消费方面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因而不够完整。作者指出,每一时代的生产关系都形成一个总体系,它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诸方面的相互关系;而贯串在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因此,生产资料所有制既是生产关系的总和,又是生产关系体系的基础。这种观点,是作者对生产关系范畴的独立的见解。

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交互作用的全面阐述

作者在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范畴的基础上,比较全面地阐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交互作用,从而揭示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的主要内容。作者将这个规律的内容概括为两方面,一是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依赖性;二是生产关系的相对独立性及其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在这里,作者没有满足于一般论述,而是深入一个层次提出问题:生产力怎样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又怎样反作用于生产力?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指出:“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力,通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共同活动的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劳动的组合方式”)来影响生产关系的变化,决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第68页)此外,生产力的水平、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剩余产品的多少,也直接影响到生产关系的各个环节。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指出,生产关系通过社会生产目的和积累职能反作用于生产力。最后,这一规律在现实的社会经济运动中是怎样起作用的?作者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确立的历史过程,具体地说明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怎样交互作用。作者认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萌芽和开始发展的时候,起初生产工具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革,然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已经同原来的生产关系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在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生产关系得以产生的物质条件。当新的生产关系有了相当的发展,新兴阶级就发动社会革命,夺取国家政权,并利用政权,使新的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然后,在新的生产关系促进下,出现了生产力的大发展。而生产力的大发展,又为新的生产关系提供了巩固的物质基础。作者指出,在现实的社会经济运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交互作用是非常紧密的,绝不能把它简单化。

理论结合实际的新探索

过去很长的时期内,具体政策成为理论围绕着旋转的轴心。由于十年内乱时期政治生活不正常,政策多变,“理论”也随之多变。“理论”今天为这个政策论证,明天为那个相反的政策论证,自相矛盾,极大地损害了理论工作的严肃性。《论规律》力图改变这种错误的作法。作者用历史的眼光去总结经验,探索今后的道路;在总结历史经验时,既大胆肯定了成功的经验,并给以理论的论证,又指明失败的经验,作出理论的分析。例如,在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时,作者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多次出现违反客观经济规律的情况,多次发生脱离生产力的水平,主观主义地改变生产关系,使生产关系的变革超越了生产力的基础。作者试图深入分析犯这种错误的认识论根源。这对于今后避免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是有益的。

《论规律》一书还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探索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作者提出了现代化建设中应当怎样解决我国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的一些看法。例如,提出应当根据我国生产力结构的特点,来研究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根据我国生产力的多层次,在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使生产关系有一定的灵活性等等。

这本书也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之处,例如,某些提法还不够准确。此外,生产力如何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如何反作用于生产力,尽管作者对这些问题写得很用心,但读来仍有不够理想之感。还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特点的论述,没有相应的得出应有的实践结论,等等。这些问题,希望作者再版此书时予以注意。

10.论生产力的三个向度 篇十

一、能动性——生产力中的人的向度

通常, 在对生产力的理解中一般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劳动是人与自然联系的纽带, 生产力内含有表示主体性的人对于对象性的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关系;第二, 人对于自然的能动性。与动物被动地适应自然不同, 人总是有目的地、能动地作用于自然, 从自然中获取物质资料;第三, 生产力的物化被直观为生产力, 人们总是用取得的现实物质资料的量 (规模) 来衡量生产力水平高低, 藉此说明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考量生产力时, 人们往往只注重后两个方面两, 多从物化的生产力出发, 强调入对自然的能动性;第一个方面即人与自然的关系, 即使没有被完全忽略, 也只是

以人为中心, 循着单一的向度:人→自然, 片面强调人对于自然的征服与改造, 自然只是被动地作为人的能动性的对象, 而对于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对自然的受动性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实际上, 这样理解生产力既不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基本原理, 也有悖当今人类社会的生态文明转向, 应该重视但不能片面强调、甚至无限夸大人对自然的能动性关系, 不能无视自然对于人及其生产活动的制约性, 生产力不就是生产力的物化, 简约的指标只能片面地说明生产力。

首先, 人不是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能动地作用于自然, 生产力体现了人对于自然的主体性与能动性, 生产力的进步表征着人对自然的自由的程度。人们当然可以从许多不同的方面区别人和动物, 马克思说, “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 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时候, 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 (p11) 人类生产生活资料在过程上与动物觅食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但人不是消极被动地而是能动地开展生产活动的。无论多么灵巧, 蜜蜂只是蜜蜂;无论多么笨茁, 工程师总是能动性的主体。单独抽出人与自然这一对范畴, 人是主体, 自然是客体, 人对于自然只能是主体性存在, 而且是能动性的主体。生产力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人, 人的能动性首先表现为人与自然建立联系的时候总是带有人的主观目的性, 人认识自然并根据自己的认识进一步去作用于自然, 环境塑造出了人, 人同时也塑造了环境, 只有人才能在自然中打上自己的印迹;生产力中人的能动性还表现为人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 人作用于自然依靠并主要是依靠自己延长了的双手——生产工具;生产工具被视作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其制造水平也就体现了人摆脱对于自然界动物性依

赖的程度;人认识自然程度越深入, 越是逼近自然规律的真理性认识, 人就越能在与自然的关系中摆脱对自然的依赖性程度。

其次, 人的能动性还表现为人可以认识包括自身在内的自然的规律, 并自觉遵循并利用这些规律。人类的社会实践与一切科学成就反复地证明, 包括自然界 (人自身的自然与外在的自然) 在内的一切物质都是运动的, 而且运动是依循它本身固有的一定的客观规律性。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不依赖的人的主观意志, 人不能改变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但是人作为能动的、有理性的主体, 可以通过实践不断地认识、掌握规律, 利用规律、驾驭规律, 使自然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自身, 也使人自身的活动更能够适应于自然规律的要求。否认这一点, 就滑向了不可知论。人起初对于自然规律的认识是简单的、低水平的, 随着人类社会实践在广度、深度上的不断扩展, 认识逐渐增加、累积, 人对自然规律、社会 (延长了的自然) 规律的认识会更加深刻, 也更加能自觉地遵循规律。每一次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 实际上都是以人类对客观规律认识的突破为前提, 正是这些科学上的巨大进步才先后孕育出代表生产力飞跃发展的三次工业 (科技) 革命。

但是, 人的能动性不是绝对的, 强调人的能动性不能忽视其条件性与相对性。生产力及其发展集中表征了人对于自然的能动性, 但是不能无限夸大人的能动性。在社会实践中, 尤其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 一直有着把能动性等同于生产力、把生产力等同于生产力的物化即获取的物质资料、把自然仅作为掠取的对象性存在、用物质资料规模说明人对自然的能动性、主体性的倾向, 二十世纪后半期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可以说是这种倾向必然结果。另一方面, 从人对自然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人对自然的征服这个角度来看, 生产力水平直观地表

现为人类生产的结果, 即生产力的物化的数量与规模。人们建构了一系列指标体系 (如GDP、GNP等) , 不仅静态地分析其结构, 而且通过横向地、纵向地比对, 动态地分析其速度。把生产力的物化等同于生产力本身却并不是不正自明的。一个社会的发展水平, 归根到底受到生产力水平的制约, 这是唯物史观的的基本观点。但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变是异常复杂的过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联系并不能被简约为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假借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而把生产力的物化作为惟一目标, 并非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而是庸俗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观点。

事实上, 生产力在结构上它内在地包含有人 (劳动者) 、工具 (劳动资料) 与自然 (劳动对象) 三个方面的要素, 除了“人→自然”的能动性的向度之外, 还存在着“自然→人”, 即自然制约人的向度。完整地理解生产力的概念, 既要看到人的能动性, 即有目的地从自然中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向度, 也要看到人对于自然的受动性向度以及人与自然的统一的向度。

二、受动性——生产力中自然的向度

与能动性相反, 受动性主要是指自然对于人的前在性、限制性, 因为“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存在物, 和动植物一样, 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在生产力的传统理解中, 人们往往只注意到人的能动性, 而忽视了自然作用于人、限制人的方面。

对主体能动性的强调是历史唯物主义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一个标志。马克思曾经批评旧唯物主义最大的缺陷在于其直观性, 不能把事实、现实、感性当作人的感性活动, 从主体方面当作实践去理解, 反而唯心主义发展了能动的方面。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肯定了人、自然的客观性, 但是因为其不能从主体出发, 最终只能把人归结为自然的存在物;

唯心主义强调了人的能动性, 但是因为其不知道现实、实践为何, 最终只能把自然、社会归结为意志、观念的结果。历史唯物主义对旧唯物主义直观性的克服、强调了主体的能动性的同时, 并没有离开唯物主义的基地, 不因为强调主体的能动性而否认人对于外在环境, 特别是人对自然的受动性。

首先, 自然环境前提性地、绝对地制约着人类生产力的发展。“没有自然界, 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 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 [2] (p.53) 劳动和自然界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 自然界为

劳动提供材料, 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3] (p508) 自然环境虽然不是决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惟一因素, 但是任何民族的生产、生活都必定依赖相应的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绝对地制约着

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并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打上它的烙印。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中, 对人类社会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古代文明大多出现在河流冲积而成的平原上, 时至今日,

世界上绝大多数生产力发达的国家依然主要分布在上壤肥活温带的地区。无论古代的“大河文明”, 还是现代工业文明, 其产生机制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出自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作用。相对于农耕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直接地受制于自然条件, 现代工业社会的生产力似乎并不必然地受制于环境、自然条件等因素, 但是即便是在战后创造发展奇迹的工业化国家 (如日本、德国) , 实际上其生产力快速发展的路径选择却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自然环境对于生产力的制约作用。

其次, 生产实践活动所以可能是以承认自然规律的外部必然性、强制性为前提的, 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能动地改变着外部世界, 创造人化自然, 但是自然本身并不因此丧失其固有的规律。恩格斯对此曾指出, 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 而自然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4] (p239) 此外, 生产力的进步或人对自然能动地改造, 主要通过对自然规律的把握, 但是相对于自然的无限性而言, 人对自然规律的把握永远是有限的。生产力进步的过程, 是人不断试图克服自然的限制却又不得不首先承认自然限制的过程。现代工业文明中,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比农耕时代更多地体现在人对自然规律的认知程度, 但人的认识或对自然规律的把握, 是一个无限逼近真理却永远无法完全达到真理的过程。认识的真理性永远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 人们似乎洞察了自然、社会的秘密, 可以完全掌控制规律、驾驭规律, 但事实却一再证明人类在这个问题上的谮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非常经典地阐述过这个问题。人不是像动物一样被动地适应自然, 人是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 来支配自然界。[3] (p517) 人对自

然的每一次征服、人对自然的每一个胜利, 在一个比较长的时期来看, 实际上都是不折不扣的人的自我意识, 当人们陶醉于对自然的控制、统治胜利的时候, 自然的惩罚却不期而至, 而且在这种惩罚面前, 人类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即使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条件下、人类取得的成就无论让人如何叹服, 始终不可能消解人自身的生物性前提, 说到底首先是一个自然人,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始终都存在对自然受动性的一面。

最后, 人对自然环境的受动性还体现为人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人在根本上统一于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并不是说人像一般动物一样简单地被动地从属于自然, 而是能动地与受动地统一于自然。生产 (劳动) 是人与自然联系的具体环节, 生产力水平体现人统一于自然、联系于自然的程度。生产力一方面突显的是, 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对自然的主体性、能动性, 人通过对自然的认识主动地、有意识地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另一方面, 人不是超越于自然、凌驾于自然之上, 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是在自然的

范畴之内表现出与动物相不同的主体性与能动性。人不是从外部跃入自然, 与自然建立联系,

人类的出现是自然界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 “人是自然之子”, 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本就是自然界长期发展而演变出的众多内部联系的一种, 这种关系并不外在于自然。人再生产其物质生活的过程, 始终首先都是在与自然建立并维系联系的过程。在长期的自然演化中, 能够生存下来不是那些最为强大的, 而是最具环境适应能力的动物, 无论这些生存下来的动物的适应性在人类看来多么地机巧, 但是从根本上说都只是消极地适应环境。人是在自然界中产生, 同时却又积极地创造条件使环境更加符合人自身的要求, 人对自然是积极的、能动的, 在这个意义上, 从类人到人的演变是自然在发展中的一次自我否定。但是无论人在何种程度上高于自然、否定了自然, 人终究不能离开自然, 自然界对人的限制永远是人无法超越的生物性前提。

三、生产力的生态之维——人与自然统一的向度

随着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向, 人们在反思以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同时, 开始呼吁绿色生产力、绿色GDP、绿色生活方式, 人们也越来越感觉到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关系, 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关系的重要性, 生产力的进步不应该以自然生态的毁灭为代价。实际上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中, 对生产力概念理解本就存在着生态之维, 即人与自然统一的向度。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通过人能动的生产实践活动实现的。生产实践 (劳动) 首先创造了人, 通过劳动实践才可能使自然不再是人异己的存在;生产实践是人对象化自然, 使自然人化的过程, 而人化的自然本身既是劳动的实践过程又是其结果:现实的自然不抽象的, 而是人化的感性实在的自然:生产力表征的正是人感性活动过程中与自然交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 因而自然不外在于生产力。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虽然在本体论上坚守唯物主义, 但是他们不能从实践或主体方面去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 因而自然只能成为孤立于人类实践之外的“纯粹的自然”, 所以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所求助的自然界是尚未置于人的统治之下的自然界[1] (p42) , “他没有看到, 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发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 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 是历史的产物, 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1] (p20) 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不是一般意义上抽象的自然, 而是人类长期实践活动所形成的自然, 是打上人类实践印迹的“人化的自然”。人类不断地通过生产实践活动建立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用马克思的话来说是“对象性关系”, 生产实践在本质上是一种对象性活动。人在实践中与自然建立的联系, 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的发挥, 是使自然界失去对于人的异在而成为人的感官对象的过程, 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 也是自然界人化的过程。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 改造无机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 不仅再生产出人自身的自然, 而且再生产出人身外的自然。人与自然的统一不是简单地强调人与自然的共性, 把人归结于一种自然存在物, 而是以实践 (劳动) 作为中介, 人与自然的统一是以生产实践活动为纽带的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的有机统一。在这个意义上, 离开自然的生产与生产力都是无法想象的。

生产劳动中介着人与自然, 自然与人互为对象性存在。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物性存在的基本依据——陆地、水、空气、营养等, 还为人类生产实践提供了基本的材料, 无论是直接从自然中获取的天然原材料还是经过加工后形成的半成品原料, 从根本上都源于自然, 正是在生产过程中能动地作用于这些自然材料, 人才证明自己的对象性存在;另一方面自然只有在人的劳动实践中才可能成为人的感性的存在, 才可能是人认识与作用的对象。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上看, 劳动者或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个部分, 即人自身的自然;劳动对象与劳动资料直接或间接上都源于自然, 是人身外的自然;在这个意义上, 生产力由自然要素构成。因此, 生产力不意味着人作为自然的征服者、统治者与自然对立, 生产力应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生产力内在地存有生态之维。以破坏自然、毁灭自然为代价的生产力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 只有建立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基础上的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才是真正意义上生产力的发展。

二十世纪中期之后, 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使人们开始深刻地反思生态危机的根源与摆脱危机的出路。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 生产力无疑具有决定性意义, 但是发展生产力只看到人的能动性、只以物化的生产力作为惟一的标准, 无视生产力中的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向度是与当今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转向相悖离的。在生产力理解上从单一的向度转变为多维的向度, 突出人与自然统一的生态之维也是生态文明转向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本) [M].人民出版社, 2003.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节选本) [M].人民出版社, 2000.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3卷[M].人民出版社, 1972.

上一篇:分公司设立申请报告下一篇:投资增资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