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教育信息化

2024-06-19

论文教育信息化(精选7篇)

1.论文教育信息化 篇一

教育技术学专业主干课介绍

信息化教育概论主要讲授信息化教育的概念、发展与主要理论基础;现代教学媒体、现代媒传教学、现代教学设计的理论;信息化教育理论和技术在硬件环境建设、软件资源开发、新型模式建立以及现代远程教育、信息化教育研究与管理中的应用。

教学设计主要讲授的教学设计概念、发展与主要理论基础,教学设计的模式及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应用范围和层次;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步骤; “双主”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及模式;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学习资源和教学过程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远程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远程教育学学科理论基础和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础理论部分。其中,论述了远程教育在世界和中国的历史起源、发展现状和前景展望;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远程教育学主要分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内容。主要包括远程教育系统分析和设计,远程教育中的教育技术和教学媒体,远程教学、课程开发和教材建设,远程学习和支助服务,远程教育管理和质量保证,远程教育经济学和远程教育评估等。

计算机辅助教育主要讲授计算机辅助教育研究的理论、方法、环境和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环境中适合不同对象学习的各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课件设计与制作方法、教学信息数据库及其管理、计算机辅助教学中的教学法研究以及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主要讲授的内容有数据通信、网络体系结构、以太网、快速以太网、千兆以太网、10GE万兆以太网、无线局域网、宽带IP城域网、网络操作系统、宽带接入ADSL和Cable Modem技术、Internet技术、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网络管理等。

多媒体技术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多媒体设备,多媒体软件、计算机图类技术、视频、音频、动画技术、压缩技术、存储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读者能通过本书比较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课件制作主要讲授的内容是课件的教学设计、系统设计、制作过程3个方面。教育网站的设计与开发主要讲授Dreamweaver MX网页设计工具的功能及使用方法;构建静态网页的常用方法;使用HTML语言及常用HTML标记;使用VBScript脚本语言及ASP技术构建动态网页;使用ADO对象连接数据库;注册页面、留言板、论坛等常用网站组成部分的实现方法;教师可登录华章网站下载本书电子教案、源代码及相关素材。

2.论文教育信息化 篇二

教育诊断信息化成就个性学生

诊断是教学中特别重要的环节, 通过考试诊断, 教师不仅可以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集中性问题, 更重要的是还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个性化问题。发现全班集中性问题,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展开教学补救工作, 发现学生的个性化问题, 教师可以安排其自学或安排同学做小组帮扶式学习。笔者一直致力于教学针对性的研究。之前, 每一次考试诊断, 都要做大量的人工统计工作, 计算学生的得分, 分类统计学生的错误, 花了很多时间只为得到每道试题的统计结果。自从学校研发了诊断分析系统, 省去了我们大量的数据计算统计时间, 系统不仅仅提供了知识点得分情况的统计, 还能提供能力得分的结果, 节约了时间。我们更多地思考如何去解决学生的集中性问题, 依据学生暴露的个性化问题, 实施有针对性的指导、督促和落实。

课程多样信息化成就个性学生

笔者作为教师和教育管理者, 既重视本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 也重视学校的整体课程体系建设, 曾主持建设的校本课程包括微电影创意工作室、机器人工作室、陶艺工作室、电子阅览室、校园电视台, 既满足了学生选课、开展创作、施展才华的需要, 也满足了学校承接全校性集会、主题教育活动、组织观看电影、开展道德讲堂、三礼课堂等系列活动的需要。

自2013年9月启动的学校选修课程系统, 已成功应用了三年。初中学生打乱班级, 自由申报三十多门校本课程, 实现了学生在线信息查询、选课以及任课教师对课程信息发布的管理等功能。成就学生个性需要的同时, 也节约了管理者大量的工作时间。教师可对选课结果快速处理, 可形成多个数据报表, 如班级学生校本课程分布名单、校本课程学生分布名单等, 使得课程实施更方便、快捷, 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

信息化背景下的多样教学成就个性学生

当前课堂教学模式从大了看无非是讲授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主流讲授式教学是我们国家教育效能优于其他国家的一大法宝, 在适合大班教育的讲授式教育模式下, 培养了大批量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而西方国家的经验却是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 是一种实践性比较强的教育方式, 当下我们的课改也正在朝向这样的方式迈进。其实, 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多样教学更适合学生的选择需要。今天, 在线教育与线下教育结合, 讲授式与自主合作探究式配合, 校内集中学习与校外个别化学习结合, 信息化提供了大量的个性选择空间。

以微课、MOOC、翻转课堂为代名词的新的课堂形态, 使得讲授式与自主学习结合, 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 既营造了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也开辟了高认知层次合作学习的通道。大数据背景下有针对性的及时反馈, 切中学生的学习要害, 唤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以“做中学”为代名词的学习模式, 开辟了学生实践、体验、创作的空间, 各类机器人、3D打印、微电影、陶艺等作品的诞生, 激发着学生的创作欲望, 提高了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培养了孩子们的科学素养。

以“展示”为特色的教学模式, 张扬着学生们的个性。社团、电视台、研究性、服务性、实践性活动都为孩子们搭设了一个个展示的舞台, 这种教学模式激发着学生的个性。

管理信息化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为实现“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目标, 学校的各种管理手段都要朝向个性化, 用信息技术收集学生和家长对任课教师及班主任的评价, 利用信息技术对考试诊断数据的分析, 用来评价年级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的教学业绩, 促进教师的教育分析, 促进教师研究个性化学生, 用管理来促进教学效能的提升。

3.教育信息化与区域教育创新 篇三

在教育信息化如何促进区域教育发展、创新的过程中,我们有必要澄清一个观念,信息技术成为教育的要素是指其工具性。其一表现在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力手段;其二,信息技术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倍增器”、“转换器”、“助推器”。但是,在实际实践中,这个工具性另外一个层面的意义往往被我们的管理者、一线的实践者所忽略,那就是其必要性。

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未来的进一步发展是必要条件。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消费、流通等方式,改变着经济运行的方式和各行各业的生态,最重要的是教育的对象——人也悄然发生了变化,其思维方式、对教育的需求和以前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在看待信息技术的工具性时,不能停留在表层,应该看得更深层一些。

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的角度看,首先要解决观念上的问题,不能流于形式。

二、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发展趋势

从相对中观和微观的角度分析与思考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趋势,以此来把脉、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在这里强调六个关键词——数字化、融合、云化、量化、重塑、颠覆。

趋势一:数字化

我们做的很多信息化方面的事情都停留在数字化阶段,目前,数字化涉及的内容包括电子书包、电子课本、交互白板、交互终端、网络服务、云端资源等。下一步信息化的趋势会加强,例如电子课本的数字化,不再是简单的电子搬家,而是逐渐加入视频、动画等很多新的元素,实现交互,再进一步发展新的理念,甚至出现颠覆性的变化,带来新的不一样的教学体验。

趋势二:融合

从微观的角度看,融合涉及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表现在学习空间、学习过程、面向学科等方面。传统教学的物理空间与新兴的网络教学不再是两张皮,而是无缝对接,实现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结合的一个典型例子是翻转课堂,课堂上下、课堂内外,正规的学习、非正规的学习得到整合,学习者能自由、自主地学习,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不同的学科对信息技术要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因此技术支撑的特点也相应不同,这也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点所在。

趋势三:云化

这方面既有公有云、私有云这种混搭的结构,也有云端一体化,在这个大环境下,为我们提供个人云的学习空间,促使学习者进入个人云时代,这也促使我们的教育方式、投入方式发生变化,教育信息化的从业者和公司也要适应这种变化,教育从业者不再关注教育云本身技术层面的东西,更多关注的是为自己提供什么样的应用和服务。

趋势四:量化

量化具备以下特征:一是教育大数据与学习分析,这不局限于一个学校甚至一个区域的教育;二是精确测量和个性化诊断;三是智能化与个性化。量化技术的出现,是解决我们教学实践很多问题的一把钥匙。通过量化的技术手段来解决教师、教育管理者所关心的问题。

趋势5:重塑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重塑表现在:学习学科实现新的发展;教育理论体系获得重构;主体角色——教师重新定位。例如,在当下的信息化社会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知识大部分来源于网络而不再是教师,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关于信息技术的知识与能力高于教师,而传统教育的师道尊严是建立在教师对知识的拥有量上面的,这就推动教学的传统主体角色——教师重新给自己定位。

趋势六:颠覆

在教育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对传统教育的颠覆是一定会到来的,技术更新的周期短而教育更新的周期长,只是说教育的颠覆性变化不像技术更新那样快而已。例如“翻转课堂”简单理解是改变了我们的教学结构,但其意义远非如此,在这个课堂模式中,技术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必须要有的教学手段,从而推动教育工作者进行很多教育教学方式的创新。

三、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痛点

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均衡、质量、复杂几个方面。

均衡发展與公平是两个概念,需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的均衡。二是校际均衡问题,这个问题具有普遍性。三是教育如何支撑学生的均衡发展,不能只关注学业发展,还要关注其他方面的发展。

质量提升方面,首先应该关注质量提升的标准问题。大的方面说,通过教育培养大量人才来支撑建设创新型国家,从中微观角度,从区域教育发展范围看,如何确定质量提升的标准、采取何种方式等应该得到关注,而这些不是单纯的技术方面的问题。

在关注区域教育发展的均衡性、质量提升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实际操作的复杂性。

四、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的抓手

其内容包括规划、体制机制创新、区域云平台、课堂教学创新、教师培训等方面。

区域教育信息化方向需要有指引,这要求规划先行,让规划引领未来。要注意的是,要关注如何解决不断出现的困局问题。

体制机制创新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的保障。其内容很多,例如管理机制,涉及激励机制、考评机制、运营机制等;建设机制;消费机制……

构建区域教育公共服务云是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基本依托,这也是一项必要条件。其功能表现在,倍增器——加快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转换器——改变教育信息化资源、应用、服务的生产方式、流通方式和消费方式;助推器——为教育教学的创新和质量提升准备物质基础。

课堂教学创新是区域教育信息化创新的主要场所。区域教育信息化的核心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创新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表现在改善教育教学环境、转换教育教学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

4.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改革的理论 篇四

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理念取向

这个问题上,应少一点彷徨、犹豫,多一点参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迈出第一步,在干中求发展。

对于第二种说法,多数人不认同。认为,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不会取代其他教学媒体,印刷媒体和其他视听媒体会依然存在。网络教学虽有许多优点,但也有其不足之处,有其局限性。如对情感的陶冶、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些方面,它比传统教育并没有什么优势。计算机网络作为一种教学媒体,它不是万能的。当代媒体理论所揭示的:“没有一种万能的媒体。某一种媒体,对某一种教育、教学活动来说,可能比别的媒体更为有效,但是没有人人适用、处处适用的万能媒体。这个理论并没有过时。

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取代教师。有人说:实施网络教育,学生可以选择教师,但学生不能没有教师。因为网络教育不是自学,学生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国外有种说法:网络可以克隆教师。认为,网络教学不需要教师本身,只需要其克隆,即虚拟教师或教师的图像。多数人对这种说法持否定

态度。认为,网络教学教师是不可缺少的,只是发生了角色的改变,由知识提供者转变成为学习引导者。他们的责任是教导学生如何分析从网上取得的资料,并把它们运用得当。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也不会让学校消失。传统学校会依然存在并有所发展。有一种看法认为,未来的教育会有机地融合虚拟的网络学校和现实的传

这里,我想针对人们认识上可能存在的误区,提出以下几个论点进行讨论: 1.互联网不是“围城”也非万能。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

设的迅猛发展,随着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领域,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兴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我国也是如此。在这期间,社会上出现了几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一是互联网不是“围城”,在这里,外面的人想冲进去,而里面的人不想出来。

这个说法,借用了钱钟书的名著《围城》中的用

语。钱钟书在《围城》中将社会的某个局部(如大学、婚姻)比喻为一座被围困的城堡,并提出其经典名言:“城内的人想冲出去,城外的人想冲进来。”而互联网不是围城。二是互联网进入教育教学后,将取代其他媒体,取代教师,让学校消失。

对于第一种说法,多数人都是认同。认为,互联网确实有着巨

大的吸引力,它是信息的海洋,交流信息的快捷通道,它能超越时空,实现资源共享,进行量体裁衣的学习,为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一体化的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极为有力的支持。开展网络教育是大势所趋,一切可能的学校应创造条件开展网络教育。在20 统学校,形成一种全新的学校体系。这种看法颇有道理。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而不迷信。什么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有多种不同的理解,这里介绍一种简洁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法而获得。”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特征是:(1)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2)强调“情境”与“协作”用;(3)主张用探索法、20世纪90生自己选择,自我实现。以上可以看到,三者都有它的优势与不足,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实践的需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解决不同的学习与教学中的问题。

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赞同以下几点认识:(1)要重视和提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因为它对当今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改更有现实意义。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各种学习理论都,解决不同的学习中的问题。对待理论的态度,应是不盲目崇拜,不简单批判,不机械照搬,兼容并包,择善而从。

3.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长期以来,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学生掌握知识、拥有知识;而对教学生应用知识、用知识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使知识产生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则重视不够,或有所忽视。应该改变这种状况,建立一种新的理念:知识的拥有和知识的应用都重要,而后者更重要。

杨振宁先生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和一次演讲会上谈到两件事,很值得我们深思。

一件事是在一次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位记者问他“您在国外教书多年,您看中国留学生与外国留学生有哪些不同?”杨先生回答说:“在国外,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成绩都是非常出色的,但中国留学生胆量小,老师没讲过的不敢想,老师没做过的不敢做,创造性、创新精神相对来说要差一些。”

另一件事是在一次演讲会上,杨先生说了这么一段话:“过去的十年是美国信息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十年,而这十年也是美国年轻一代在世界基础科学大赛中考分最差的十年。”确实

如此,近些年,国际化学、生物、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结果,美国学生的成绩都落后于亚洲和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在那次演讲会上有人问,为什么考分最差的十年,反而成就了美国最辉煌的十年,杨先生回答是:美国不是看重分数这种知识拥有的形式,而是更看重知识的应用,用知识创造价值,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他们认为,知识的应用比知识的拥有更重要。他们比较重视科技创新。美国在学科竞赛中落后于许多国 21 教育教学领域,。在教育科研中、研究生选题中、设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它的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推进我们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教学改革起了良好的作用。

在学习和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有人认为,有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其他的学习理论就没有什么用处了,就不必去研究了。它们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其他学习理论对立起来,并全盘否定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这种认识恐怕是有问题的。

我们认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三者不是对立的,而是互相补充的。他们对改进学习都可以起作用,在不同层面上起作用。对我们的教改实践都有用处。三者的主要区别是:从教学目标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知识、技能的掌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智能 的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个性与创造性的培养。从教学任务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怎样学习;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生如何“自我实现”。

从媒体作用来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思维;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媒体激发学生的情感。从教学设计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外显行为的控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对学习者内部心理加工的指导;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放手让学

家,而在科技创新方面,却是走在世界各国的前列。20世纪的重大发明大致有29项,其中19项属于美国人,诺贝尔奖获得者也多数是美国人。一个是重视知识的拥有,以“学富五车”、考试高分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知识的应用,以知识的价值化为追求目标。一个是重视学科竞赛明星;一个是重视科技创新能手。我们的教育到底需要培养哪种人呢?这是新世纪需要我们认真、深入探讨的一个问题。4.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追求的目标。

什么是创造型人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下面介绍三种:(1)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三个基本素质,a.受过

充分的教育,具有广博的知识;b.善于独立思考,富有创新精

神和创新能力;c.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情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基本品质和构成主体。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当前人力资源开发的重心所在。创新精神三要素:拚搏、开拓、发展。;对新技、新产品的发明。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十分重视素质教育观的指导,才能保证建设成果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精品性。

什么是素质教育观?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管理、,“三发展”作。

素质教育观是9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那以后,素质教育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近十年来,不少同志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发表的文章有上千篇,出版的专著有上百种,人们对素质教育下的定义也有几十个。但是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能不能用简洁的几句话来说明它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这仍然是当今不少人心目中存在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概念的理解的最简洁方法是什么? 我认为,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最要紧的是记住三个数字:3、2、1。

3是三个字: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

;一本是职业性的;一本是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开拓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

(3)创造型人才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既是全面发展,又有个性特长,即a.全面+个性。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完满结合的人。

b.人脑+电脑。既善于用人脑,又善于用电脑。

善于用人脑就是能做到左右脑并用,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协调运作,充分发挥大脑的聪明才智。美国著名脑生理学家,199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罗杰尔?斯佩里说,整个大脑的两半球,好像一辆车子的两个轮子,只有双轮同步运转,车子才能前进。人的大脑,只有左右脑协同运作,才能发挥它的聪明才智。

c.智商+情商。既有较高的智商,又有较高的情 商,智商与情商和谐发展的人。

记住上述三个字、两个重点、一句话,这就是正确理解素质教育概念的最简洁的方法。

教育信息化建设要围绕素质教育进行。就是教育信息化的三件建设,都要有助于“三发展”,有助于培养创造型人才。(二)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两个实际问题1.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 1.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三个字:三发展(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所以有人将素质教育又叫做三发展教育。应

试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两个字:三死。即死抠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人们把应试教育称作三死教育。2.是两个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

近几年来,我国学校对建设校园网的热情很高。但应该建立怎样的校园网呢?人们都希望对这个问题能够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而这是不容易的。下面谈一点自己的认识: 我曾参加石家庄陆军参谋学院校园网建设与应用的鉴定工作。鉴定委员会认为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是很成功的。教育部韦钰副部长于1998年10月8日在该校主持了有200多位教育系统领导、专家参加的 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1是一句话:培养创造型人才,这是素质教育所22 现场会,同时,为了推进我国校园网的发展,该校正式被确定为教育部电教办“全国电教多媒体网络应用培训基地”。我对该校校园网建设的总体思路、构建的系统模型、设计原则、实施步骤很是赞同,认为是合理的。特(建网、别是对他们在网络系统建设中采取“三建”建

基于城域网的校园网方案,以七个大功能模块为主体:校园信息中心、多功能教室、电子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办公室、电子图书馆(方案服务全面亮相,联想教育航母扬帆远航。电化教育研究,2002,10)。(5)校园网建设,既要着眼未来,又要面对现实。

5.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农村教育发展 篇五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农村教育是促进农村中最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漯河市教育局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为目标,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突破点,完成了“百所校园网工程”,建设了漯河教育城域网,圆满完成了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在全省率先实现了中小学“校校通”,改变了农村中小学校的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升了农村教育质量,推动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一、基础设施建设形成规模,为农村远程教育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我们多方筹措资金,在全市农村中小学装备计算机6000多台,计算机教室200多个,多媒体教室150多个。2002年投入200多万元建成漯河市教育信息中心;建成了容量达1000多G的资源库,容纳了多家全国知名的教育资源,免费为全市师生及家长特别是农村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建成了河南教育科研网漯河分中心,作为连接许昌、平顶山、驻马店、周口四个地市的豫南中心节点;筹资1000多万元于2003年底全面完成“百所校园网工程”,当年就有60多所农村学校通过光纤与漯河教育信息中心相连。2004年,漯河市被确定为“国家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市,全市乡镇以下农村中小学校全部列为项目学校,总投资1955.8万元,装备了65个计算机教室,65个多媒体教室,678套卫星接收设备,678套DVD播放机和多媒体计算机,1356台电视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使漯河市成为全省第一个实现中小学“校校通”的省辖市,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全市所有农村中小学能够通过卫星下载、网络传输等手段及时同步地享受到国内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专业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初步形成了一支掌握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专业教师队伍

在大规模建设硬件基础设施的同时,我们全面加大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

一是组织学校骨干教师参加多层次多批次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为更好地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现代远程教育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们组织了680名农村学校骨干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各县区也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培训,如舞阳县根据全县远程教育应用情况,聘请了全县远程教育应用好、技术操作熟练的技术骨干当“教官”,结合他们在平时操作应用中积累的经验和体会,详细地讲解和演示了远程教育设备的连接、应用及远教IP的接收和下载、刻录等技术问题,受到了教师们的欢迎,取得了好的效果。源汇区阴阳赵乡大张庄小学实施的“自学——讲座——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的校本培训模式,进行全员培训,收到良好效果。二是成立漯河市农村远程教育工作技术服务中心,提供技术保障。技术服务中心由市、县、乡、校技术骨干组成,要求技术骨干教师年龄不超过40岁,热心教育技术工作。重点抓好了乡镇技术骨干的培训,要求每个乡镇要有过得硬的2-3名技术骨干,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培训,提高技术和服务水平。各级技术骨干分工明确,市技术骨干负责全市远程教育工作技术培训指导,解决技术疑难问题;县区技术骨干负责本县区远程教育工作技术培训指导,解决较大技术问题;乡镇技术骨干负责本乡镇远程教育工作技术培训服务;学校技术骨干负责本校远程教育工作技术培训服务。全市各级技术骨干的联系电话全部公开,便于及时联系沟通交流。我们为全市的技术骨干配系统恢复光盘,保证每个学校的设备都能及时得到维修。

近年来,通过多层次、多批次、多类别的网络管理和网络应用培训,已有20000多名教师通过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考核,其中共有信息技术骨干教师1000多人,50%的骨干教师参加过省级以上培训,80%的骨干教师参加过市县两级培训。经过培训的信息技术人员和一线教师已成为推动漯河市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积极开展应用工作,大力营造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浓厚氛围

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重在应用,为进一步推动应用工作,提高现代远程教育设施的利用效率,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强化管理,提高应用水平。安排专职人员,深入农村学校进行调研,具体了解远程教育工作实际进展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广泛征求基层意见,结合漯河市实际,制定了《漯河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作评估细则》,年终对各县区远程教育工作进行评估,以此促进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应用工作。各县区都制订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规章制度》,并印发到各个学校,促使学校完善制度,强化管理。如舞阳县建立了一表四本(专用课程表,教师使用登记本,远程教育工作日志,远教设备登记本,教育资源登记本);临颍县坚持“个人包乡,检查到校”的原则,经常性的开展对远程教育工作的指导,在督促检查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总结经验,为教学一线的管理应用工作直接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去年9月以来,我们组织了三次对学校的督导检查,开展了“一听、二看、三查”活动,即每到一所学校听一节远程教育课,到一个乡镇看两所学校,查看制度健全情况、校本培训情况、教学资源使用情况。

二是以活动促推广,以教研促发展。我们在全市创建漯河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示范校,成立由市县乡校骨干教师参加的漯河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中心教研组,分专题举行各种研讨活动,研究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三是召开各种形式研讨会,把应用引向深入。远程教育对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来说,都是全新的领域,我们坚持树立先进典型,推广成功经验,组织运用资源比较好的教师分别在各乡镇上公开课,介绍经验。许多优秀教师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应用中积极探索,大胆应用,总结出了教学光盘应用的新方法,如舞阳县九街乡王桥小学尹莉丽老师、辛安镇茨园张小学周晓燕老师、吴城镇西王小学张春燕老师、孟寨镇周柴小学张晓华老师、太尉镇齐桥小学关婕老师、章化乡韩庄小学扈喜玲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光盘开展同步教学,摸索出了教学应用的新路子。

6.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转向 篇六

一、教师教育信息化概念的内涵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 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 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 其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现代教师[1]。教师教育信息化不仅是适应教育信息化的要求, 而且适应了教师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 即信息化时代的教师人才规格。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不能只停留在物质设施的层面, 更要在教师教育信息化的理论建设上下工夫, 甚至必须“先行”。应该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建设, 这是当前我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当务之急。

二、基于信息化的教师教育新转向

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教育信息化的一般特征:信息化的教师能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 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 具备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为实现教育信息化而开展信息教育, 教师必须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教师教育信息化就是要全面贯彻“三个面向”的方针, 探讨教师教育面向现代化, 促进人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生活方式现代化, 培养未来教师和帮助在职教师形成新的教学观、实践观和质量观等。

(一) 教师教育教学观新转向

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学模式集中于“讲授———演示———练习”的单一模式, 不适应信息化的要求。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情境化、协作式学习, 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于资源、项目、网络的探究和远程协作等学习都是信息化教师教育应当采用的有效模式。在教师教育中, 让受训教师通过参与教师教育者组织的多种模式的学习, 能真正体会“任务驱动”、“协作学习”等模式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为其以后的学科教学模式改革实践提供见解。

在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信息化中, 教师教育者不应该仅教授现有的技术, 还应预见未来的发展并帮助受训教师做一个信息技术的先行学习者。受训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技术的理念, 时刻准备迎接新技术的挑战。培养受训教师正确的信息技术观, 要在教师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 对受训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另外, 在技术本位教育的同时, 还应当培养受训教师正确的技术运用观, 使其养成对技术的辨证思维和批判思维, 在发现潜在利益的同时, 了解一些可能存在的负面效果, 提醒受训教师在把技术运用到课堂时, 应当对技术进行辨证的分析, 不要以为新技术都可以促进教学。以不同的方式领会不同形式的技术应用。这包括帮助受训教师从多个视角领会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二) 教师教育实践观新转向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实践是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 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然而, 在我国师范院校为主体的传统教师教育机构, 存在着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建设薄弱、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尚未普及、教师教育中还未能广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络教育手段等问题。加快教师教育信息化进程, 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 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 已成为教师教育实践的新转向。教师教育信息化工作在今后一个时期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

!.大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方法与手段开展教师教育

首先, 要加强信息教学环境建设, 加强对师范院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的投入, 加强师范院校校园网络、多媒体教学设施和自动化教学管理系统等方面的建设;其次, 要加强信息资源建设, 发动、引导各方面力量开发整合教师教育信息资源, 并重点组织开发一批优质的教育资源;第三, 要大力运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开展教师教育, 特别是开展教师培训工作, 除了要用好用足传统的培训手段之外, 还要借助网络、卫星电视广播等远程通讯手段开展培训, 尤其是对边远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培训。

2. 提高教师教育工作者和广大教师的信息素养与运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首先,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改造师范院校教育课程, 开发师范院校信息技术、教育技术的课程与教材, 开展师范院校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其次, 大力开展教师教育工作者 (培训者) 和广大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

(三) 教师教育质量观新转向

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原则是:以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 以信息资源开发为核心, 以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为重点, 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为根本。[2]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教师教育质量观, 要求教师对信息、教育信息化、信息社会有基本正确的理解, 认识到信息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 关心教育信息化进程, 积极投入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先, 能确认自己的信息需求, 具有一定的专业信息量;能认识到获取信息资源对于教育与科研工作的重要性。其次, 教师应具有较强的信息敏感度和信息安全意识, 能迅速地发现并掌握有价值的专业、科研信息, 还能灵活地通过多种渠道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 善于识别信息的真伪, 能够遵循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活动。第三, 教师应具有基本的信息知识, 其中包括处理信息的能力, 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 获取和识别信息的能力, 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创造、传递新信息的能力等。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一) 加大政府监控力度,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1. 制定优惠政策, 加大经费投入

首先, 政府要加大投入, 拨出专项资金, 制定优惠政策, 支持教师教育信息化技术培训的工作;学校重视政策引导, 转变教师观念, 提高教师信息能力和素养。另外, 借鉴美国政府和企业合作进行教师培训的做法, 教育部门也要加强与信息技术公司的合作, 共同开发教师教育技术培训的软件, 建立教师培训网站, 让教师互相交流经验, 共享资源, 共同进步。政府、社会、学校相互协调、共同努力, 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

2.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在基于信息化的教学实践基础上, 根据社会信息环境的发展要求, 对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概括来说包括认知、技能和理念三方面, 构成要素有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伦理以及信息教育等方面。美国国家信息素养论坛在1990年的年度报告中提出了信息素养的标准[3]:

●了解自己的信息需求;

●承认准确和完整的信息是制定明智决策的基础;

●能在信息需求的基础上系统阐述问题;

●具有识别潜在信息源的能力, 能指定成功的检索策略;

●能检索信息源, 包括能利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或其他技术;

●具有评价信息的能力;

●能为实际应用而对信息进行组织;

●具有将新信息结合到现存的知识体系中的能力;

●能采用批判性思维, 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

(二) 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服务, 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1. 完善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制度

目前, 我国的教师培训包括职前培训和职后培训两部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教师的培训制度, 从教师培养上抓好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应大力对在职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全员培训, 制订“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方案”, 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培训作为实施教师继续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 开展形式多样的尤其是富有特色的校本培训;另一方面, 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要为适应新形势做出相应的改革, 对师范生加强现代信息教育, 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公共基础课程, 各专业教材教法课程应尽快增加有关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 这些内容重点应是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活动中的有机整合, 使未来的教师能够自觉地将信息教育的观念和能力迁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活动中去。

2. 提供咨询、个性化学习、成绩查询等学习全

过程支持服务

建立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一方面向学员提供招生咨询、个性化学习支持、学员事务、学习资料配送、成绩查询等学习全过程的支持服务;另一方面, 还要为学员提供有关心理等问题的咨询, 以尽可能地弥补远程学员缺乏师生面对面情感交流, 校园人文环境熏陶等方面的不足。

3. 创设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未雨绸缪, 利用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机遇, 创设一个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 加大学校教育信息化所需硬件设备的投资力度, 为教师信息能力的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合理调整和协调现有信息技术硬件设备, 优化配置, 科学化管理, 以适应新的教学需求。有条件的学校要积极鼓励教师利用信息化教育资源进行学习, 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自身的学科教学过程中去。

(三) 运用信息化教育构建教师教育课程, 加快教师教育课程改革

要培养具有信息素养的新型教师, 必须依托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来看, 教师在教学中重要的信息素养能力之一就是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实现整合, 才能实现信息化教育的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 将信息技术融人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 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演示工具。要把信息技术当作学生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的认知工具。整合不仅只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而是在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的前提下, 使学生进行知识的重构和创造。整合的关键是教师, 离开了教师的积极参与, 整合将无从谈起。为此, 需要对教师进行多方面的培训, 包括信息化教育理论培训、信息技术能力培训、教学设计方法培训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培训, 对现有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

(四) 构建科学合理的质量监督体系, 建立教师评价制度

1. 加强教师信息能力的考查力度, 规范教师培训的质量

建议国家加快制定“教师信息技术教育标准”的进程, 对教师包括计算机操作、通过网络检索查找并应用信息、利用信息化设备进行教学、制作简单的教育软件等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进行评价。为避免重复培训, 不加重教师负担, 对于已参加过计算机培训的教师, 经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认定, 可以免修相应的培训内容。培训考试合格者由教育行政部门发放培训合格证书, 此证书将作为今后认定教师资格和申报晋升中小学教师高一级职称的必备证件, 并把评价结果反映在教师人事制度上[4]。

2. 建立教师评价制度, 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

教师教育的评价对受训教师接受新思想、新技术、新教学模式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发挥具有直接导向的作用。目前教师教育中对受训教师的评价大多是单一、标准、面向结果的评价, 不能有效地反映出受训教师实际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结合我国目前的现状, 必须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师教育信息化的评价模式。目前很多学者已经在做这方面的研究, 如柯氏成效评估模式[5];贯彻动态的评价方式, 如基于电子学档的评价。采用多层次、多样化的评价方法, 同时还要注重对绩效的评价 (绩效的评价包括知识的绩效、能力的绩效、资源的绩效等) , 促进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迁移, 促进受训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秀娟, 马秀峰.积极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加快信息化教师的培养[J].教育信息化, 2004, (9) :42.

[2]张海波, 高垠.教育信息化概念内涵及发展策略研究[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2) :76.

[3]张倩苇.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 2001, (2) :9~14.

[4]余武.欧美各国教师教育信息化发展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 2004, (4) :76.

7.论文教育信息化 篇七

关键词:应急管理;教育差距;区域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8—0007—04

引言

互联网技术为人类社会带来学习革命,促进信息飞速传播。多媒体在线课堂、数字化实验室、远程网络教学、E—book、新媒体招生广告发布等,在引发创新知识学习的同时,也带来新式具有爆破力的社会突发事件传播效应。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信息化、全球化进程在加速。教育领域突发事件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断扩大。我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严重不均衡导致教育发展区域不平衡问题已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热点。教育差距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区域间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分析区域教育信息发展不平衡现状,认识教育发展不均衡实质上内联着信息发展不均衡,以此导致社会突发事件频发。为更好地加强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探索新的教育管理模式,本文将以基础教育为例,就信息化和教育差距与日益需要的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浅的分析。研究目的在于探索适合现实社会文化发展的教育应急管理模式,更好地预测和服务于我国教育事业面向现代化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概述

1.信息化与教育发展差距分析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所选原始数据均取自2000年至2006年公开出版的《中国教育统计年鉴》和《中国信息年鉴》。从中选取了有关基础教育发展和信息化普及率方面11项指标所发布的窗口统计数据进行测算。采用窗口统计数据分析有助于认识我国区域之间信息化与教育发展差距的相互关系。

2.研究方法概述

本文采用了4种有关差距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为:①线性相关分析法;②极差分析法;③环比率法,测算一定长时段内变量增长的速度;④标准差分析法,计算数据分布离散程度。如此选择统计分析方法旨在比较客观全面多角度地认识信息化与教育差距之间的关系。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差距的特征

1.学校数减少引发学校规模布局调整,学校承受应急情况能力下降,教育安全成为问题

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基础教育发展总体看,采取的教育政策调控集中了教育资源,教育信息聚合功能加强,中小学校数量在减少,未来多元化的主流信息教育方式变得单一化。学生存在差异性,数量在逐年稳步增长。由于教育发达地区人口出生率在下降,这些地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紧迫问题。

2001—2005年间我国普通中小学的学校数量从2001年的571705所减少到2005年的444190所,总体数量逐年呈现减少趋势。伴随着学校数量减少,学校的承载能力在增强,“名校效应”在扩大,校中校、网校、分校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优质教育资源竞争所引发的择校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学校的安全、校园突发事件防范应急管理成为政府公共事业管理中重大有影响力的社会议题。

2.信息化影响学校承载能力和毕业率

信息化在提升中小学校承载能力的同时,网络文化开始影响传统的教育模式,促进信息化教育改革对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率产生重要的影响。新课改的实施方案中包含了一些基本的网络应用知识教学,与日新月异的IT文化发展相比较,有关信息化教育亟待加强。

3.与时俱进,调整信息化教育理念利于提高学校应急管理能力

所示毕业率与信息化相关性看,在普及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初级阶段,信息化教育可以促进教学方式改变,提高学生毕业率。随着信息发展到一定程度,将会由于政策调整、财力投入的变化因素,出现“单峰投票”以至信息不对称现象,学校会固守旧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新的信息发展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对传统知识教学方法产生识别疲劳或“审美疲劳”,如此效应累积会影响到学生对主流课业知识的认知,结果导致毕业率下滑。这就如同经济条件好的学生普遍面对突发的艰苦条件时忍受力下降一样,采取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探索引入新的学习理论,利用信息技术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提升学校的应急管理能力,均成为现阶段城市教育发展当务之急。

4.加强专业化教师培训,促进信息传播,提高校园突发应急处置能力

师生比与信息化相关性来看,信息化促使教师规模扩大,其东、中、西部2005年环比增长速度3.15%、3.93%、2.08%,比2004年有较大提高。但专任教师随着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而出现的人才外流现象严重,导致专业师资紧缺。信息化下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出现了结构性转变,补充教师中能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突发问题进行应急管理的专业教师稀缺。在教育不发达地区,一旦发生校园内部突发事件,往往会引起连锁反应,酿成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

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路径选择至关重要,是通过内部系统化培训,抑或是外在引进人才来积累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规模?满足信息化条件下扩大专任教师队伍的需求,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具体结合实际来实行有针对性的有效政策调整。

东部地区的专任教师数量环比增长速度相对平稳减速,从2004年的0.19%降低到2005年的0.09%;值得注意的是,中西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以扩大规模促使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粗犷经营方式,其中西部地区专任教师队伍环比增长速度从2004年的0.36%增长到2005年的0.40%。西部地区绝大多数信息化发展较匮乏,仅仅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来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难以实现,现阶段只能以引进大量信息化教师、扩大队伍来完成现代基础教育信息化初步建设。

5.利用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决策能力和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从1999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国家教育政策宏观调控促进了信息化均衡发展,促进了不同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向均衡布局方向发展。图4表示了中小学专任教师比逐年分区域极差率的变化情况,分析结果表明:全国东中西部地区之间的专任教师比例差距在缩小。这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行科教优先政策及相关中央财力持续支持的结果。目前需要进行后续政策持续支持,以稳固西部大开发前10年的成果。然随着中西部地区城市化发展流动人口格局变化,基础教育进入突发应急管理的高峰时期,需要引入知识管理,转变信息化管理方式,尤其要注意对师资流失、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生源质量进行及时的监控。

所示,我国在2001至2005年基础教育发展的区域不平衡差距正在扩大,原因在于信息技术发展所遵循的基尔法则和摩尔定律导致信息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加快、信息不发达地区教育发展速度缓慢,两者差距拉大。教育应急管理需要注意教育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影响。

三、结论与探讨

1.信息化发展不均衡将会牵制教育发展速度,影响教育领域突发应急管理方式选取

面对日益频发的校车交通安全事件以及其它形式复杂、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的教育领域突发事件,教育行政部门通常出于官僚层级汇报制度、需要会商决定的时滞效益,往往是习惯选择“一堵、二捂、三被动”的说辞来搪塞敷衍,以延缓事态过激发展,或者持保守态度,违法封闭信息,做被动处置;事实上完全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正确姿态,利用互联网信息传播规律,采取开放科学民主的协商方式,以先进的话语权和客观上摆事实、讲道理的说服方式处置问题,避免事态扩大和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不同的策略导致截然不同的效果。这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不仅要建设切合实际的应急管理预案和管理模式,更重要的是加强营造开放宽容、透明的信息流通环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采取应急管理措施会为公众所理解和接受。

2.基础教育信息化师资培训需要加强,以提高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信息化发达程度高低,取决于区域基础教育发展水平的高低。加强区域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加强中小学校教师应用计算机网络能力的培训,对提高中小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有针对性地优化选择应急管理方式具有重要意义。

3.有关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亟需立法规范保护

上一篇:趣味点数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下一篇:农村酒类市场的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