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

2024-09-22

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12篇)

1.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 篇一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我们又送走了这一学年,迎来了新的学期。回顾过去的一学年,忙碌而又充实。现将一学年的思想工作总结如下:

一、扎扎实实做好教学工作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虽说对于二年级的语文教材已不陌生,但仍然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堂课,上好每一节课。由于是低年级语文教学,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已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持续孩子们的学习热情,使孩子们能爱上语文。课后根据孩子们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作好后百分之三十的补差工作,合理布置作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布置重复机械的作业,另外,对孩子们的书写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扎扎实实地落实。一学年下来。孩子们学得比较轻松,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在期末年段过关测试中名列年级组前矛。而本人在学校和建德市低年级新课程培训中执教的《一株紫丁香》和《牧童和画家》也受到了与会教师的好评。在此我要感谢我们整个语文教研组,正是因为有了李校长,教导处吴老师,教研组长张小玲,以及我们年级组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一次又一次无私地帮助,才有了我现在的成长。

二、勤勤恳恳作好付班主任工作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我担任了本班的的副班主任工作,掌管着班级中的卫生大权。低年级的孩子卫生意识薄弱,卫生习惯不好,因此狠抓卫生习惯是这一学年的工作重点。从抽屉中学习用品的摆放,到学生的指甲头发等每一处细节都对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并坚持检查,持之以恒,一学年下来孩子们的卫生习惯有了较好的转变。此外,我还积极协助班主任程老师作好班级中的其他工作。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

俗话说:授人一杯水,自己应当先有一桶水。水桶只有经常补充才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水只有经常更新才会常鲜常清。我虽然意识到这一点,但是平时做得很不够。另外,教科研意识不强,对平时的教育教学缺少总结与发现等这些缺点都有待于在新的学年中不断改进。

2.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 篇二

关键词:快乐体育,小学,课堂教学

预期计划执行情况:制定研究实验计划, 以我校二年 (3) 班为实验班实施课题调研。结合实践进行理论研究, 先后发表了相关论文和录制了课堂实录。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师占据主体地位, 学生是需要教育的客体, 只能被动的接受体育教育, 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 泯灭了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快乐体育的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均不相同, 教师只有满足和适应学生的需要, 因材施教, 积极地鼓励、引导学生,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快乐体育在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 强调教学的综合性、多样性和学法的时效性,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的教师讲解灌输理论、学生机械重复的教法, 活跃课堂气氛, 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锻炼。在教学组织上, 以“活泼、自由、愉快”为主题, 加强趣味性, 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环境的优化, 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和兴趣;引导学生增加体育意识和养成自我锻炼的习惯。

2 理论建构依据

(1) “终身体育”理论:《体育 (1-6年级) 课程标准》中将“激发运动兴趣, 培养学生终生体育的意识”作为《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 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

(2) 建构主义理论: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观, 倡导学生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 进行建构性学习, 并要求赋予学习的个人主义。

3 研究的目标

传统体育课的四阶段教学法为:教师讲解→演示→指导→评价;学生倾听→观察→模仿→练习。

这样的教学模式具有的主要优点是:便于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治理和实践操作, 有利于教学大纲的实施, 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落实, 使教学过程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

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 忽视了使学生对于运动和其对体育乐趣进行初步体验的新鲜感。 (3) 学生“练”的规律统制了“学”的规律。 (4) 学习气氛轻易沉闷, 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宜诱发, 从而导致课堂教学不够活跃;教学效率不够高。

本研究对传统教学的不足进行大胆的改革, 推陈出新、激活课堂, 使体育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现代的教学模式为: (1) 教师:引出问题商榷答案→提供帮助讨论建议→说明原理, 制定标准→评估结果。 (2) 学生:独立获取信息→自主制定计划→实施快乐体育→评价活动结果。

这样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极力挖掘体育课堂的快乐因素, 让学习的主体——学生, 改变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学的局面, 倡导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习, 真正实现快乐体育。

4 研究的基本内容

(1) 快乐的体育教材开发; (2) 快乐体育课堂教学实践。

5 课题研究的思路

坚持“健康第一”的思想,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构建了技能、认知、情感、行为等领域并推进的课程结构, 融合了体育、心理、卫生保健、环境、安全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 关注学生的健康、卫生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 过去就是利用沙池, 学生排队练习, 练习密度和成绩都很低。由于贯穿了游戏教学, 使学生的成绩和练习密度都有较大的提高。全体学生在操场上模仿小兔子的形态和动作进行练习, 在练习中教师带一些鼓励性的语言, 让学生两手放在头的两侧做兔的耳朵, 然后双脚向前跳, 跳之前问学生:“小兔子的耳朵是怎样动的呢?”先让学生模仿小兔子的耳朵动一会儿, 接着教师又说:“做最好、距离最远, 谁最象小兔子。”这样, 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增强他们的好胜心理, 最后再进行练习, 使学生能主动进行练习, 不觉得累和讨厌。

6 课题研究的方法

(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收集有关学生对体育技能学习兴趣能力培养方面的科研文献, 获取相关信息, 并进行分析综合, 从中提炼出与本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我学习了张雅云的体育与健康理论教程《时尚与休闲体育》, 学习了《如何使快乐体育走向终身体育》、《阳光运动快乐体育》等一系列有关快乐体育的文章。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理论, 基于张雅云的体育与健康理论, 我们认识到快乐体育就是以关注学生生命为主的生态教学活动, 快乐体育注重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发展学生个性, 提高体育能力, 从而达到终身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目的, 是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

(2) 调查研究法:对学生体育课最感兴趣的内容及喜欢怎样的体育课进行调查研究, 并加以分析综合, 为课题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为了了解体育课的事实情况, 课题组成员设计了调查问卷, 分别对低、高年级每班随机抽取的10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的认真分析, 无论是低高哪个年级的学生, 均希望体育课能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活动来锻炼身心, 在快乐的氛围中培养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结合调查的成果, 课题组成员对体育教学现状进行反思, 为下一步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事实依据。

(3) 经验总结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 我们分析概括教育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 挖掘分析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与资料, 不断地加以总结, 做到“点”、“面”结合。把获得的经验加以提炼总结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 从中探索出一些教学规律, 来指导新的教育实践活动, 从而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7 步骤及主要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结题总结阶段。

8 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8.1 选择生活化的体育器材

根据生活化的体育器材的选择原则, 通过调查、实验、搜集、整理或重新创编, 共整理出了多种适合我们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运用生活化器材作为实验器材。体育器材的生活化,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具体的有以下两大类。

第一类: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随手可得的的物品, 如:书包、麻袋、衣服、鞋子、橡皮筋、布块等。

第二类:经过加工改造的传统体育器材和废弃物品, 如:矿泉水瓶、易拉罐、手榴弹、彩带等。

8.2 多种途径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

(1) 结合传统节日, 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传统节日是小朋友最喜欢过的节日, 课堂教学中可以充分运用这些节日。例如:每到端午节, 孩子们就会带蛋来到学校, 这样就可以组织他们开展斗蛋活动。游戏规则:将孩子们平均分成几组, 先在组内进行斗蛋。一人手拿一只蛋, 蛋头对蛋头, 蛋尾对蛋尾对碰, 蛋破了就下场, 并将自己的蛋献给赢的一方, 在组内赢的人继续与其他组赢的孩子进行对抗, 直至蛋王产生。这一游戏充满童真童趣, 深得孩子们的喜爱。

(2) 运用童话故事, 实施课堂教学生活化。从小到大, 孩子们几乎都是听或看着童话故事长大的, 他们更愿意过童话般的生活。我们在课堂教学中, 将课的主题设计为一个童话故事, 让师生共同扮演故事中的角色, 会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实践证明, 运用童话故事等情景中完成教学, 学生更愿意接受, 而且表现出极高的兴趣。例如:龟兔赛跑、狼来了等等。

体育教学的生活化改变了课堂教学内容竞技化, 脱离学生的生活, 教学方式单一, 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 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9 结论

(1)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在教研过程中, 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深刻领会其含义, 较好的把握了新课程理念, 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2)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课题实验中, 学校定期开展课题教研活动。

(3) 本研究项目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以“游戏、兴趣”为主线, 全面达成四个方面的学习, 即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学习领域目标, 做到我参与、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即特色为:快乐课堂、快乐体育、快乐学习、健康人生。通过“友伴分组”、“兴趣分组”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游戏、大家一起“玩”等, 形散而神不散形式转变以往过于严密的兵操式的教科学家组织形式, 实现“激活内驱力”的目标, 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 在课题研究这2年时间里, 我们按原定计划与实施步骤顺利地进行着, 从实验效果来看, 达到预期目标。在快乐体育的课堂上, 学生在玩中学, 在快乐中练, 由于他们爱玩的的年龄特点, 如何把握“玩”的度, 达到体育技能训练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海丹.如何使快乐体育走向终身体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06 (5) .

3.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 篇三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依据及必要性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达到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从而获得终身的、可持续的审美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2、目前小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课型)不被重视。我区现使用人美版教材每册美术19课,专题欣赏只有1-2节课。市区级赛课活动中,容易出課堂效果的往往是实作课,许多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只看学生的绘画作品……于是,美术课程偶被挪作他用,各级赛课的“指挥棒”导向,学校的评价标准,让许多教师放弃上欣赏课。

(2)欣赏课教材与学生认知脱节。我区现用人美版美术教材,每册一般在开始和结尾各安排一节专题欣赏课,但这些课程的内容普遍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脱节。出现知识性、专业性上浮,趣味性偏低的局面,课程一旦游离于学生感知之外,欣赏难以直抵心灵,触动共鸣。长期下去,学生与老师都会丧失教学兴趣。

(3)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与欣赏课发展的不均衡关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尽管,我校的美术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但欣赏课教学关乎这个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知识、理论结构、表达方式等综合人文素养。对于综合性强的欣赏课教学,大家都感到难以驾驭。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的重要性

1、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2、小学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同时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收集整理适合各年段的欣赏媒材。

2、探索小学各年段适合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形成专题欣赏课。利用平时的教学,养成随堂欣赏的习惯。

3、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了解一位名家或欣赏一幅名画。

4、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鉴赏水品。

5、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美与生活的认识及应用。

6、使欣赏课程专题化,常态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欣赏课程。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我校各年段的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他们感兴趣的美术学习内容。

2、文献检索法:查阅资料,了解欣赏课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3、实验法:将我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年段进行实践探索及研究。

4、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课例进行研讨、分析。

(三)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1)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3)讨论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及开题报告;(4)尝试研究。

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2月)

(1)调整课题实施计划;(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总结反思。

3、后期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文字与光盘资料。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两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收获。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提高了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研究之前,一件作品让学生评述,他一般都只会说色彩鲜艳、非常有趣、好看或不好看等简单、表面的评价词。这是由于学生对作品缺乏深入感知,作品内涵没有深入挖掘。通过欣赏教学后,学生逐渐明白,鉴赏一幅作品,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一般欣赏一个作品,先要看整体——看局部——看神态,进行初步感知;接着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因——了解作品技法来自何种流派,进行深入了解、理性理解;最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生活感受,思维作者意图及作品思想、价值意义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人。

2、提高了学生的美术欣赏评价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4.小学优秀老师个人的工作述职报告 篇四

本人在过去的一年中,谨记学校的校规校训“敦品、笃学、励志、争时”,时刻以教书育人为基本准则,以“学高为师、德高为犯”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身作则,对领导尊敬,与同事和睦相处,对学生关心、爱护,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业务上,经过两轮的高中教学,对教材不仅熟悉,且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能准确的把握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并切实可行的加以突破。在把握老教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教材与老教材的区别,体会教学改革精神,并在教学上加以实践。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有一定的了解、研究,便于有针对性的做思想工作,克服学习上的思想障碍,提高学习兴趣。课堂教学上,能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基本情况,设计立体式的教案,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听课过程中,不仅能学到丰富的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还能增强课外学习的.能力,懂得做人的道理。教研活动中,能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对新上任的老师提供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向老教师学习讨教教学上的问题,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开会与业务学习从不缺席,认真做好笔记。认真备课,仔细研究教材,关注教改动态,编写详细的教案,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提供保障。课后及时布置作业,全部批改,以发现教学上的遗漏。课余,充分利用晚自修、课间时间等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纠正他们的错误,提出一些学习建议,帮助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提高学习信心。经常与同学聊天,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对自己教学的要求、意见等,以便加以改进。课堂上,能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调动他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效率。

长期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得所任教班级在各次考试中成绩优秀。实验班的优秀率达98%,期中考、期末考的优秀率达15%,及格率达65%,普通班的成绩稳中有升。

5.小学教师教学述职报告 篇五

我严格要求自己,仔细学习,与时俱进,爱岗敬业,为人师表,热爱学生,敬重学生。我主动参与各种学习培训,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每周我仔细进行学习,并做好学习笔记。我深知要教育好学生,老师必需先以身作则,时时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人格、行为去感染学生。作为一名老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留意,在工作中我主动、主动、勤恳、责任心强、乐于接受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不说是任劳任怨吧,肯定是尽心尽职,我在不断地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业务实力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在教育教学上,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我首先从自己做起,变更观念,努力改进课堂教学,仔细备好课,做好课前打算,上好每一节课。社会、家庭把一个个天真活泼,充溢朝气的孩子送到学校,交给我们老师,这是对我们当老师的多大信任啊,那么我们就应当懂得如何去爱我们的教育事业,乃至于爱我们眼前的每一位学生。有了对教育事业的爱,有了对班级、对学生的爱,才能靠着仔细负责的工作看法,深化、细致地开展工作,用恰当、敏捷的工作方法教育好、培育好学生,尤其是后进生。

这几年可以说是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和探究的几年,在这几年里,市、区教育局不断提倡改革和探究,激励教学上的大胆创新,在这种新形式、新思路下,我也不断努力探究,大胆尝试,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为了调动学生上课的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我实行以下措施和方法。

1、实行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让语文教学课堂充溢朗朗的读书声。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此可见读书“读”的重要性。我上课的时候着重于“读”,但也着重于读书的方式方法。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爱的是“竞赛读”,详细操作是这样的,我把全班分成4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竞赛。一组在读的时候,其他组听,等该组读完,其他组指出他们在读中出现的错误,错一处扣10分,然后把这组最终得分记入学期总分,学期末进行嘉奖。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参加热忱相当高,并能把别人读错的地方画下来,轮到自己读时相当仔细,生怕出错,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很不错的。

2、驾驭课堂提问的艺术,激烈学生主动思索

提问是一门艺术,在上课时会不断提问,假如提问太难、太泛、很难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为解决这个问题,我在每节课前都做好充分打算,把在上课时要提到的问题做到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的学生提不同的问题。由于问题设计合理,学生接受起来就比较简单,大大调动了学生参加的主动性。同时以小组竞赛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发觉问题、解决问题。每一小组成员为了给小组争光,个个主动思索,探讨的气氛非常热情。学生上课的主动性高了,上课的效果就自然好了。

3、探究探讨新方法、新课型,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的工具特点确定了这门功课须要提高语文的全面素养。体着重体现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种实力的提高,单靠语文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于是我不断探究尝试新的教法、新课型。在一个学期中我不断的开设了“朗读竞赛”、“演讲竞赛”、“讲故事竞赛”、“讲笑话竞赛”、“作文片断描写竞赛”等等。这些生动好玩的课型的开展,不仅对教学内容进行有益补充,更激起学生对语文学科的热爱,是他们对语文“爱学”、“乐学”。同时他们的语文实力、语文素养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实践证明,学生很喜爱这样的课,这也是我以后须要接着探究、努力的方向。

4、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有很强的可感性、趣味性,所以得到学生的剧烈热爱。

总之,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关键是一个“活”,如教学模式的变更、教学手段的更新等等。我在语文教学中能“活”字当先,不拘一格,所以我的语文课受到学生们的宠爱和欢迎,更增加了学生对我的信任。柏拉图说:“教育者的品质为教育胜利的因素。”身教重于言教。我努力从小事抓起,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低年级儿童缺少自办法识,教室里有时粉笔掉地上或地上出现果壳纸屑,许多学生都不会自觉地去捡,于是我就以身示范,自己捡、自己扫。学生看到后,纷纷跑来帮忙,我就趁机表扬、引导,让他们意识到维持环境的干净是大家的责任,是大家的光荣。孩子就犹如一张白纸,上面的五彩斑斓总是渐渐积累,现在的底色将注定其基础色调。红则愈红,黑则愈黑。而我希望我带给学生的的一片晴空、绿地、清水......这些最纯净、最漂亮的画面摆在我面前时,我会更加努力地迈好每一步。

1、有一颗爱心,这是做好工作的前提带着爱心去工作,让学生觉得你真心地在关切他,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所以他们犯错误时,简单接受你的教育。

2、细心、耐性、诚意,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教育学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就须要足够的耐性,在平常的工作中细心视察,发觉了学生的错误,坦诚地和他沟通,学生是能够接受的。

3、严格要求,措施得力,这是做好班工作的保证严是爱,松是害,在对学生关切爱惜的同时,也不忘对他们严格要求。我们班制定了班级文明公约,在班上宣读后,师生一起严格遵守。表现好的大力宣扬、表扬,表现差的激烈其下次做好。

6.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述职报告 篇六

一、学校少先队工作。

少先队工作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少先队部门是学校的一个重要部门,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和贯彻者。工作量大、事务繁杂琐碎是少先队工作最大的特点。作为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我,把不少的时间和精力都放扑在了少先队工作上,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和效果,得到了学校领导的肯定和同事们的赞扬。

1、配合学校德育部门,大力抓好学生思品行为的养成教育工作。抓好学生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之首,它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学校德育工作中最难和最繁琐的工作之一,加上三间学校刚刚合并为一间学校,原来三间学校的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学生素质、家长素质相对来说比较低,家庭环境、家教水平也都比较落后。而新校各方面的环境也和以前旧校的有了很大的变化,学校德育工作比以前变得更复杂了,学生思品行为的养成教育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从学年初,我就开始思考和酝酿在新的环境、新的形势下该如何去开展学生思品行为的养成教育工作,根据学校的工作意见,在第一学期,我就借鉴在旧校时管理学生的经验和方法,初步制定了学生思品行为养成教育的计划和措施,成立了少先队值日队,大力抓好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但从第一学期的情况来看,效果还不是很大,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还很不规范,学校的校风、校容还很不理想。针对这样的情况,在第二学期初,根据学校领导的意见,我制定了城西小学”文明班(队)”评比方案,述职报告《小学教师个人工作述职报告》。通过开展”文明班(队)”的评比以及将评比结果与班主任工作政绩挂钩,很好的调动了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使各班主任在班级管理方面各显神通,班级管理的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文明班(队)”评比情况每天公布,也促使各班学生自觉的互相监督,自觉的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一学期的大力整顿,我校的校风、校容有了很大的改观,学生的各种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少先队在这方面的工作效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同事们的由衷赞扬。

2、抓好鼓号队、国旗队的训练工作。旧鼓号队员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六年级毕业班的学生,学校鼓号队这学期要进行新老交替的过渡训练。在学期初,我就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开始新鼓号队员的挑选工作,并在学期中开始进行训练;国旗队方面,由于这学期按照上级的要求,升旗仪式国旗队的人数和规范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改变,根据这一精神,在学期中我对学校国旗队进行了重新组建,在三、四年级的学生中重新挑选新的国旗队员,并带领新国旗队员按上级的要求到实验学校,由天安门原国旗班的两位国旗队队员进行严格、规范的训练。回到学校后,由于我校要上等级,各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多,没时间利用放学后进行训练。因此,我只能够利用早读课以及星期

六、星期天的时间进行巩固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对国旗队员严格要求,规范训练,讲究训练质量,经过一段时间严格、规范的训练,新国旗队无论在精神面貌还是在动作规范反面都比以往的国旗队好了很多,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给予了新国旗队很高的评价。

二、学科教学工作。

在学科教学工作方面,我除了做好钻研教材、备好课、上好课批改好学生练习、作业等常规工作以外,本学年,我还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以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本学年特别是第二学期,我在课堂上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经常开展小组竞赛活动,通过给小组加分,用表扬激励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自觉学习和主动学习的优势,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四人小组互助活动,以点带面,以优带差,提高班科成绩的合格率。在课堂教学中,凡是开展自主读书或是堂上讨论活动,我大多都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每个小组里一般都有一两个优生,这样一来,小组里的中下生,在优生的提示和帮助下,一般都能比较认真和自觉参加读书或讨论活动,从而使这些中下生在参与这些学习活动中也得到了提高,3、狠抓课堂常规的落实和班风学风的建设。在每节课上课前,我都比较注重学生课堂常规的培养和检查,如果没有按我的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我一般都不急着开始上课,我宁愿不上课也要先把课堂常规落实好。通过狠抓班风学风的建设,以良好的班风学风,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我所担任的四年级英语,在第一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成绩,教学质量也达到了学校的基本要求。

7.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 篇七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

1. 信息技术课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比较突出

教师进修学校电教部信息技术教研员于2010年9、10月份深入中小学共17所学校进行调研,发现10所中学中真正幵设信息技术课的有4所,7所小学中有3所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总的开课率不足一半。并且开课的个别学校没有达到省教育厅规定的课时数(小学不低于68节,中学不低于70节)。

半数学校不能开课的主要原因除了领导不重视、认识不到位外,还有如下原因:

(1)计算机房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不达标;

(2)没有配备信息技术学科专任教师;

(3)信息技术学科规定的课时被其它学科占用;

(4)信息技术教师由于忙于其它工作,如打印文件、报表等,没有时间备课和上课。

2. 信息技术教学还没有真正纳入学校常规教学的统一管理之中

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的管理一般由多个部门共同负责,存在责任不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管理不到位的现象。此次检查发现,一些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计划、教案、课堂教学等不做要求,疏于管理,教师没教材没教案讲了几年的课,课堂采用“放羊式”教学等现象比较普遍。

3. 信息技术学科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

从整体情况看,信息技术缺乏统一有效的评价考核机制。一是对评价考核的管理不规范。有些学校对学期末是否组织信息技术考核没有明确要求,对考试内容和标准也不做具体要求;二是全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评价考核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目前我县小学和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纳入学生学业考核科目中来。

4.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信息素养培养现象

此次检查共听课7节,多数课堂仍然是“满堂灌”,教师只注重对学生操作技能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堂变成了“计算机培训班”,学生被培养成仅仅会操作计算机的学生,而不是具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学生。

5. 我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师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穗定

(1)我县大多数的信息技术教师都属于“自学成才”,其计算机技能多是自己在工作中积累而成,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缺少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个别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经常是其他学科教师兼职。

(2)很多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除了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外,还要负责学校的打字工作,名目繁多的报表以及为其它学科教师做课件等。信息技术教师身兼数职,难以保证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质量。甚至由于其它工作多,教师没有时间备课或上课,课时达不到规定标准。因此,常常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普遍教学成果不多,成绩得不到认可,积极性不高。

虽然个别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上述诸多的不利条件制约,但是,还是有许多信息技术教师,他们想尽方法,克服种种不利因素,争取上好每一堂课。某些学校因为设备落后,信息技术课往往无法顺利开展,教师们便亲自动手,排除故障,尽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正因为此,很多学校信息技术教师都兼教师与修理工于一身。计算机数量配置不够,教师便将水平好与水平相对差的学生分为一组,让他们互帮互学,共同进步。

(3)各学校信息技术教师水平差异较大。大多数城镇教师信息技术水平明显高于农村教师、重点学校教师信息技术水平高于非重点学校教师,初中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高于小学教师,加上信息技术教师短缺,教师流动性较大,导致教师队伍不稳定。

6. 信息技术装备不完善

调研的10所中学和7所小学中有一半的学校由于计算机房建设不达标不能开设信息技术课。

有些中小学校,由于经费的不足,加上重视程度不够,致使学校信息技术装备严重不足。很多学校都存在“有硬件没软件”、“有电脑没网络”的现象,即使定了教材,但是由于配套设施的不足导致很多内容没法讲,即使讲了,由于没有实践,教学效果也不明显。在我们调研的这十几所中小学校中,就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计算机房多由普通教室改建,简单地把计算机集中地摆放在教室里,计算机房灰尘较多,影响计算机的使用寿命。二是计算机配置较差。个别学校的设备仍是最初建机房时的低配置,或略有升级,或已经淘汰没有购置新设备。三是个别学校机器购置时间及机器配置繁杂不统一,出现故障后难以有效修复。有些中小学虽将部分机器进行更新,但电脑的兼容性差,机器在使用过程中常常出现开不了机、死机等情况。机房维护工作给信息技术教师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可以说,我县中小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的缺乏与落后已经成了影响中小学校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7. 全县信息技术学科教材不统一

信息技术是一门具有很强学科特色的课程,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合能力和信息素养为目的,因此,如何选择信息技术教材是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

(1)当前,我县信息技术教材选用没有统一要求,造成了全县开设信息技术课的学校所用的教材版本不一、内容各异的现象,不利于教育部门的统筹规划与管理,也给教师备课与开展教研活动等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还有相当数量的学校根本没有信息技术学科教材,学生无法系统的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从而影响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8. 部分学校领导在思想上对教育信息化工作认识不够

调研结果表明,有小部分学校领导工作思路不够明晰,对信息技术教育硬件配备标准不够清楚,学校建设发展缺乏科学长远的规划。有的学校近年招生规模过大,超出了自身的承受能力,导致校舍高度紧张,信息技术教室长期无法纳入建设目标和计划。有的学校,仍然受升学率所牵所困,对于非升学考试科目的开设不够重视,对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建设抱着等待观望和得过且过的消极心理,投入力度不够。还有的学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缺乏明晰正确的工作思路,只重视教师计算机的配备而忽略学生的需求,或者对学校基本的信息化装备标准心中无数,规划不够科学合理。

二、加强和改进全县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工作的建议

1. 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开课,把信息技术课落实到位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的学科教育,更是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管理,在政策上大力支持,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结合教学实际,配备充足的信息技术教师和教学所需设施设备,切实把信息技术课落实到位,确保义务教育阶段三-九年级每周开设两节信息技术课。

2. 明确责任,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常规管理

学校要加强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常规管理,教师要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要编写教案,要认真组织课堂教学,要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学校要加强检查和指导,狠抓落实,确保信息技术课规范有效实施。

3. 建立有效评价考核机制,营造良好信息技术教学氛围

8.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 篇八

[摘 要] 文章呈现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的抽样调查结果,涉及课程、教材、教学、管理、评价等若干个与课堂教学有关的因素。调查以师生问卷形式为主,还通过进入课堂现场听课、观测以及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了更多直接真实的信息。调查报告从教学过程、教学成效两个方面的现存主要问题进行了归因分析。

[关键词] 课堂教学;现存问题;抽样调查

[中图分类号] G424.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1128(2009)12-0049-05

一、问题提出

就当前的课堂建设而言,首先必须从对现实状况的理性审视、对突出问题的深刻反思和对薄弱环节的彻底改造开始。基于此,我们在全市初中、小学范围内开展了针对课堂教学现状的抽样调查。本调查按“小学、初中”与“农村、城区”两个维度,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抽取样本。除了以问卷形式,通过学生、教师两维视角来透视课堂教学问题外,我们还通过进入课堂现场听课、观测以及教师访谈等多种方式,获取了一些更为直接真实的信息。

依据师生问卷、课堂观测和教师访谈所获取的各方面信息,我们对全市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实状态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从教学过程、教学成效两个方面对现存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

二、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师生问卷和进入课堂现场随机听课的方式,对课堂教学状态进行了调查和观测。存在的突出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资源利用浅显化

尽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广大一线教师的课程观初步建立,但客观地讲,教师的课程意识还不够全面深刻。

(1)课程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往往把握不住分寸,不能有效地引入并利用课程资源。一是过度“扩张”。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不加思考地添补课程资源,一味地拓展教学内容,不仅使教材的文本价值被淡化甚至被贬低,同时也造成课堂教学内容的泛化,使课堂容量“超负荷”。二是孤立呈现。有无必要引入课程资源?什么时候引入最佳?怎样利用才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这些问题,有些教师在教前预设时往往并没有充分地加以考虑。以“交流搜集的课外资料”为例,教师往往将其孤立设计在课始的“检查预习”环节中,而在课堂交流时,学生往往是在“不消化”的情况下照本宣科。三是忽视或不善于开发课堂现场的生发性课程资源。这也是导致课堂教学成效不高的问题之一。

(2)不能高位地统整教材资源。尽管目前有更多的教师注重加强与生活的联系、与社会的沟通、与经验的融合,注重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引进课堂,但是关于“教材就是课程”的理解,“教学就是为完成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而进行的活动”的认识、“以教与学来适应教材”的现象大量存在,“唯教材”意识仍旧非常强烈。调查结果显示,在教师所认可的20个关键性课堂教学因素中,“整合其他课程与教学资源”列第20位,被选频数仅为1,教师的关注程度为1%(区间为0~100)。一些教师受传统教学论影响,其课堂教学还是仅仅限定在方法论——“怎么教”的唯一空间内,在他们的理念中只有教学观念而无真正的课程意识。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有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是将教材作为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所不能逾越的唯一凭借,还缺乏以课程标准为引领,依据对学科知识体系的把握,统整多版本教材,重组教材内容,将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勇气和能力。

2.课堂结构不合理

(1)课堂预设过于饱满,教学环节过于繁杂。不可否认,进入新课改以来,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不断增强,但课程与教学资源的过度整合,使得教学内容泛化、课堂容量膨胀甚至失去学科自我。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有的教师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一环扣一环的“拖拉”和“控制”,唯恐“丢三落四”。为了配合甚至顺从于教师的“主导”,学生思维受到限制,有些时候根本没有自主体验的时间,根本没有充分感悟的过程。

(2)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得不到保证。据调查,课堂上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大致可以达到17.9%,其中10.3%是课堂练习;在建构新知环节中,学生的独自性体验、感悟、实践等学习活动时间占7.6%。尽管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独自学习、生组互动、群体互动)能够得到一定的时间保证,占45.4%,但进入课堂现场便不难发现,这些所谓的自主活动中掺杂着不少的“水分”,真正意义上的学生自主活动所占的比重较小。听课中我们发现,即便是在“生—组”互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也因教师关照得过度而受到干扰。如有一位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5分钟时间内,竟无意识地以每隔10~15秒的频率给了学生12个提示,完全把学生自主思维的时间和过程给肢解、揉碎甚至消融了,学生的自主性思维被架空。

3.教学形式单调

(1)教与学的方式单一。尽管目前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呈多样化趋势,但是在对课堂主体活动进行综合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师生互动仍旧是课堂主体互动的主要形式,占54.6%。师生互动实为师生问答,教师仍旧是主动者,学生基本上是扮演从动者角色。关于教师教学方式的学生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课堂教学中,对于一些学生已经学会,或者通过自学、合作能够“消化”了的学习内容,有88.2%的教师还是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给学生一一讲解。相比较而言,这一现象在小学阶段和农村学校课堂中存在多一些。这一方面说明教师教学方式的单一,同时也进一步说明学生学习自主性之弱。

(2)教学策略同一化。通过听课我们发现三种同一化现象,其一,教学预设的同一化。教师没有根据学情的不同进行预设教学,教学指向不够明确——即需要设计哪些主干问题?怎样设计才能兼顾各类型学生?哪些问题需要哪个类型的学生来回答?应该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提问?先由谁来回答最合适?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他们最容易接受?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课堂效应?对此,怎样应对、引导成效最好?等等。其二,现场调控的同一化。教师没有把精力放到对课堂现场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情绪、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的实际反应及其发展动向的关注和把握上,仅仅凭感觉推进课堂。其三,评价标准、方式与方法的同一化。不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境,针对不同认知力、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学习情况、不同学习效果的学生类型给予公平、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强的导学信息,为不同的学生最大限度地提供不同的学习支持,使其得到情感、思维或方法的“润泽”。

(3)课堂练习的整齐划一。关于“课堂上老师给全班同学布置的练习题的内容和数量是否都一样”的结果显示,86.3%的学生反馈“都一样”,即没有进行差异设置。我们从学段和地域两个角度对“非差异地布设课堂练习”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小学与初中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初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差异关照明显优于小学;而农村学校和城区学校之间则无显著差异。

4.课堂活动品质不高

(1)课堂问题缺乏思维含量。教师设计或提出的课堂问题存在三方面缺陷,其一,有些问题预设显得多余,没有真正的思考价值,这使得某些课堂活动演绎成画蛇添足般的作秀。其二,问题预设过于琐碎,弱化了思维过程,冲淡了思维活动。有的教师为了突破教学重点或化解教学难点,在教前预设中往往精心地设计“问题串”,但在问题设计过程中缺乏整体意识和核心意识,即没有围绕教学重点,没有突出主干问题,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问题串”所引发的只能是形式上的热闹,却不能将学生吸引到有助于其自主而深入思考的情境之中,因而学生只能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其三,问题设计过于平直,思维梯度小,缺乏挑战性。也就是说,具有思维延伸性的预设性问题、留下思维空间或引发思维冲突的现场生成性问题所占的比重较小。数据显示,教师提问学生的总次数平均达到26.4次,其中诸如“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等形式化的提问次数为16.2次,占教师所“问”的60.9%;其次是通过回忆已学知识或者回想一些事实、经验或现象就可作答的问题,占教师所“问”的28.6%;而需要经过思考或有思维挑战性、留下思维空间的提问,能引发思维冲突或思维再生的“牵一发而动全身”式的提问(或追问),仅占教师所“问”的10.5%。这说明教师的主动性行为——提问(或追问)中,无效成分过大,思维比重小。

(2)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弱。观测统计发现,虽然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发问的总次数达到20.6次,但一半以上属于未知型的“问”,而“异议”或“挑战”性质的“问”少之又少,有价值的“问”所占比重更是微乎其微,次数平均仅为1.4次,占所“问”总频数的6.8%,其中57.1%的质疑集中在新知学习之前的准备环节,在建构新知环节和总结环节的质疑仅占14.3%和28.6%。这进一步说明,大部分学生没有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实质性地介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并没有成为课堂生活中独立性较强的意义建构的主体。也就是说,在长期从动性的学习生活中,学生渐渐习惯了教师没有节制的教导,甚至依赖于教师一环接一环的牵引,问题意识和自主意识日渐萎缩,渐渐地不会独立思考,不愿自主学习。于是,自主便变成了自流。

(3)学生缺乏合作交往方法。学生仅仅是不会独立思考吗?在课堂生活中,学生能够有效地合作互助吗?问卷结果显示,94.1%的学生反映小组成员之间就某一问题而展开的讨论是热烈的;81.4%的学生反映自己能够在小组中踊跃地发表自己的看法;14.5%的学生反映当自己发言时,其他成员“大多数毫不在意,根本没听”,或者“经常打断我的发言”;3.31%的学生承认自己在同伴发言或者讨论过程中或者走了神,或者与其他学生讨论了其他问题。由此可见,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部分学生还缺乏必要的倾听、表述、质疑、求助、帮助、建议等基本的合作学习方法和人际交往策略。其实,不会独立思考,不会自主学习,必然体验不充分,感悟不深刻,合作学习必然失去根源;不懂得如何交往,不知道如何对话,合作必然沦为扎堆,在热闹的合作互助场景和时髦的民主互动形式的背后,必然不会是与之相称的深层次、实质性的协同探究。这就使得课堂主体互动失去了互动真意,使课堂学习过程缺少了思维信息互换、互补和互融的精彩,使课堂学习生活有形无实,课堂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4)人文关怀的境界不够高。就总体情况而言,课堂教学中人文关怀境界不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种表现,其一,缺失人文关怀。不可否认,在有些教师的心目中,课堂教学中的人文关怀仅仅就是“有责任心”,就是为顺利达成认知目标而给予学生点拨指导或者纠错纠偏。在课堂师生交往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缺失了对个性的呵护,缺失了情感的沟通,缺失了价值的导引,因而课堂生活不能从师生交往对话的表层走向生命细节发现的深层。其二,个别关照不够。相关数据显示,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个别指导的学生还远远不及学生总数的一半,覆盖率仅为32.2%,其主要集中在建构新知环节的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提问中的有效回馈等过程,为19.0%,其次为课堂练习环节,为12.0%。所以,仅从个别指导量(覆盖面)的角度讲,教师给予学生的关照是不够的。其三,“场”效应不够。目前,课堂生活中所谓的人文关怀还仅仅呈现为“点(教师)对点(个体)”的传递状态,还没有扩展、上升为群体之间相互的理解、尊重、关怀、交融的境界,没有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唤醒和激活生命意识的“场”。这说明,教师对于教育本质的理解、对于课堂教学本质的认识还是浅层次甚至是模糊的。从这一点上讲,课堂教学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

三、教学成效存在的问题

就总体情况而言,低效性仍旧是教学成效所具有的一个普遍而突出的特点。

1.课堂教学效果不理想

(1)预设性课时目标的达成情况模糊。不可否认的是,一些教师的目标导向和调控意识极其淡薄。不仅表现为课堂教学目标设置的形式化、学习水平层次的模糊化、标准的统一化,更为关键的是有的课堂教学与教学目标严重脱节,即没有以课前认定的课堂教学目标为核心开展课内的师生活动,进行课堂练习与检测,没有有效地发挥课堂教学目标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指引学生自觉地调整学习方式,为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而努力”的积极作用。课堂教学不分主次、不知深浅、随心所欲、盲目推进,完全是“跟着感觉走”,至于全班每位学生是否情绪饱满、积极真实地参与课堂活动,以及学的效果如何,教师往往很难保证,也很难给出清晰而准确的判断。也就是说,在这样的目标与过程分离、教与学不能高度融合的课堂中,教学目标的达标率——包括达标学生的数量、所达到的教学目标的数量、所达到的教学目标的水平(主要包括认知程度和情感体验层次)三个方面,不仅是不清晰的,肯定也是不高的。

(2)缺少预设之外的课堂现场生成。这样的课堂在现实中有两种迹象,一是教师坚守“圆满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的立场,课堂上习惯于照本宣科,不愿意面对教学现场的“意外”,适切地导引生成——如切准学生认知的模糊点、情感的起伏点、价值观的迷惑点、方法的困惑点,用追问来引领学生转换思维,推进学生的思维活动;二是教师教育敏感性差,不善于敏锐地把握个性发展的脉搏和教育活动的契机,将课堂生活中孕育出的诸多生态因素加以发掘、提炼,进而转化成可以利用的课程教学资源;有的教师则缺乏教学策略,找不准学生思维的兴奋点和生长点,不善于将其转化为新的学习话题,以此创生课堂生活,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和价值境界,为学生的课堂学习增值。也就是说,这种缺乏现场生成的课堂,其教学效率可能是高的,但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3)单元教学目标的实现受到制约。如果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的达标率(达标学生数、达到的目标数)打了折扣,必然影响单元目标的达标率;尤其是如果每个课时的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程度模糊不清,就会直接导致单元教学问题的累积。这种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单元教学效率低,即教学投入与实际产出不成正比(达标学生数量少、达到的目标数量少、认知水平和情感体验程度低);二是单元教学的生成结构不合理,也就是可能导致知识技能的模型化程度低、过程和方法的最优化程度低、情感态度的积极饱满程度低、价值观念的理性化程度低等不良效果。

2.课堂教学效果不佳

(1)达到的目标结构失衡,方法混乱、价值走偏。在达到知识与技能领域目标的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教学对于传统教学的超越。在教师问卷中,“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被列为关键性课堂教学因素的第1位,被选频数为58,教师的关注程度达到55%(区间为0~100%)。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不同程度地实现了结果与过程的并重、认知与情感的交融,课堂教学活动正在逐步由单纯而又单薄的知识堆砌和技能训练向多维而又厚重的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维度的高度提升。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另一种倾向——教学目标被“多维”关注,有些教师往往把握不住三维的“分寸”。为了做一个走出传统教学桎梏的表白,充分地展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征,有些教师将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割裂开来,甚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度而单一地强调和突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的实现。于是,课堂教学失去了三维目标内在的一体性和相互的关联性,尤其是知识与技能目标地位的严重削弱,极易导致师生课堂对话的肤浅、主体互动的虚假、效率观念的淡化,亦即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另外,有的教师为了实现教学民主,营造开放的课堂,极力倡导多元解读和民主碰撞,但是缺乏必要的点化、引领或纠偏,致使学生的思维无所适从、学习方法体系混乱不清、主流价值观方向模糊甚至迷失。这对于个体素质的整体、协调、持续发展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2)课堂教学的发展性价值得不到保证。从“教”的角度看,如果没有站在课程和学科知识结构的角度、以课程目标作为明确导引,必然不能居高临下地研究整合课程资源、合理地规划和把握课堂生活,必然找不准课堂教学的逻辑起点;如果课堂结构臃肿、教学程序繁琐,必然要耗费过多的课堂时间,导致实质性学习时间的紧张,必然要挤占学生的自主学习时空,限制学生的思维;核心问题模糊不清,必然切不准教学重点,必然导致师生交往的随意性;忽略了学生差异及其价值的存在,必然摸不清课堂教学的现实起点,课堂教学必然会滞后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前没有预设差异性目标,教学过程中不善于给学生提供“自助餐”,必然会使得一部分学生逐渐失去“食欲”,失去“胃口”;缺失了教学策略和教学机智,不善于顺性而导、顺学而教,课堂生活必然呆板,学生的个性必然受到压抑。从“学”的立场说,这些有可能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丧失问题意识,丧失参与的积极性,丧失体验的愉悦感,那么课堂学习生活便会失去“本”和“源”,很有可能沦为自由散漫、浅层低效甚至是浮躁无效的形式。至于“教学相长”这一具有师生协同性、教学相生性的“促进主体发展”的课堂效应,更是无从谈起。也就是说,从长远的眼光看,这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还是对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有害而无益的。

作者单位 山东省莱州市教研室教科所

9.小学教师年度考核工作述职报告 篇九

一、政治思惟方面

认真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时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加入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政治笔记与理论笔记。新的教育形式不允许我们在讲堂上重复讲书,我们必须具有前辈的教育观念,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所以我不但注重集体的政治理论学习,还注意从书本中汲取营养,认真学习仔细体味新形势下如何做一名好教师。通过学习,勇于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二、教育教学方面

起首,能认真把握教材。把课标、教参与讲义有机连系,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为目标,切实落实培育学生的立异思维和创造能力,并且能利用讲堂时间不断地以新型热点材料为背景创设提问角度,帮助学生拓展思绪,从而使学生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第二,能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重视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新、旧知识的联系,达到帮助学生学会求知、不断发展的目标。

第三,尊重学生。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培育,在严酷管理的同时能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认知能力,提出与学生自身水平相当的问题,激励他们大胆摸索,共同提高。

三、遵守规律方面

本人严酷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轨制,不迟到、不早退、有事主动请假。在工作中,尊敬领导、连合同事,能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之间的关系。日常普通,勤俭节约、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协调融洽,从不闹无原则的胶葛,处处以一名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毫不松弛地培育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另外,我积极加入教学教研勾当,与同年级的教员进行教学的研讨,认真开展备课组的勾当,积极地进行同课异构,努力提高讲堂效率。多次加入区教研勾当和听课学习勾当,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向最前沿的教学理念学习,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撰写的数学导学性教案获区三等奖,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送区级参评,就如许,我努力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更加丰盈起来。

10.小学高级教师工作述职报告 篇十

一、政治思想表现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模范遵守党纪国法,忠诚党的教事业,甘洒热血写春秋,把教书育人当作自己的终生职业,认真执行教育政策等各项行政法规。注重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工作尽职尽责,严格要求自己,坚持校为家,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心思都用在教书育人上,克服工作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如数如质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工作任务。深受领导、老师及全体同学的好评。

二、业务水平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深深地体会到“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为了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除了一边教学,一边总结经验外,还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各种书藉,不断为自己进行“充电”。XX年我参加了零陵学院中文专业的函授学习班,取得了大专文凭。积极参加各项培训,以适应现代教育工作的需要,坚持写学习心得、教学札记、教育教学论文。曾有多篇论文获奖、发表。如:本人写的《劳动课探秘》论文在全国第七届“新世纪教育论坛”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新课程标准与语文课堂教》发表在《教育月刊》上。

三、工作能力

教育教学是教师的.天职,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常把关心、体贴、爱护学生当作自己的应尽职责,对学生真心实意、关怀备至:即优生不偏爱,差生不歧视,用爱心温暖学生的心。为了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我从无间断地学习教育理论,拓展视野,并向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教师请教,学习和汲取他人在教学上的先进思想、方法和手段。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由于本人谦虚好学,现对各年级教材的结构、体系,教材的重点、难点非常了解,完全能驾驭知识的要领,对各种知识的归纳、运用、变通都有一定的见解,完全能胜任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十多年来,我一直担任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在工作中,我系统地掌握了教书育人规律和良好的教学方法,近年来,我又逐步摸索将多媒体和远程教育设备运用于教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工作中,我精心备好每节课,上好每堂课,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因材施教,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得到知识的熏陶,美的陶冶。

四、工作实绩

“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默默奉献,忘我工作,本人自任现职以来,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XX年上期,在小学毕业会考中,荣获全镇第一名;

XX年下期,被评为出席镇的“优秀班主任”;

XX年上期,在小五抽考中,荣获全镇二等奖;

XX年上期,在小六毕业会考中,荣获全镇第三名;

XX年下期,在小六抽考中,荣获全镇第三名;

XX年上期,在期末统考中,六〔一〕班荣获全镇第一名;

XX年下期,在期末抽考中,四〔一〕班荣获全镇第一名。

11.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 篇十一

关键词:朗读教学模式;两翼训练;朗读能力的提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221-01

一、抓课内带课外,促进学生朗读能力提高

课堂是朗读训练的主阵地,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始终坚持抓“一线两翼”,并以此拟定了一些相应的策略,即抓课堂朗读训练为主线,抓好晨读和课外朗读为两翼。以此拟定了课堂教学抓指导,晨读训练抓个案、课外朗读抓巩固等一些研究策略,并根据拟定的策略设计了学生晨读训练和课外朗读训练阶梯评价表,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总结出了以下几种策略。

1、朗读训练分类指导

教材中的文章往往是编者从众多的优秀文章中筛选出来的,文质兼美,可读性强。不同类型的文章,课题组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同的指导方法。

(1)写景状物、优美散文。可配乐将学生引入文本情景或教师范读,激励学生创造性朗读。

(2)寓意童话类文章。可运用夸张演绎的方法进行创造性朗读。

2、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

为了让学生把课文读熟读透,达到朗读要求和“以读代讲、以读促解”的目的,在指导朗读的时候,课题组采取了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1)集体读。这是一种全员参与的朗读形式,要防止有的学生充数,人数不能过多,过多会降低学生的朗读兴趣。

(2)分小组读。小组全体成员参与,可分段接读,也可小组内自行组织朗读,教师做好“服务性”调控工作。

(3)领读。(4)分角色朗读。(5)表演朗读。(6)比赛朗读。(7)配乐朗读,想象展示朗读。

二、如何抓好“两翼”这个课外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课题组进行了这样的实践:

1、晨读训练抓个案

教师有针对性的记录3—5名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问题,拟定相应对策,以备下次训练时纠正。通过晨读训练抓个案的方式,许多在朗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大的学生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2、课外朗读抓巩固

通过课外朗读抓巩固的方式,有效的促进了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由于课题操作紧扣教学,课题记录关注过程,又加上在实施过程中始终忠实地记录学生朗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整个实验反映出学生的朗读水平从“正确流利”到有“感情朗读”的发展过程,反映出学生从朗读能力弱到学会朗读的发展过程,以及不同学生朗读能力的提高层次

三、朗读教学的模式

第一步 初读感知:学前读——整体感知

具体又分为两个环节:预习和初读

第二步 再读理解:学中读——理解感悟

这一步包括的内容比较多,基本贯穿整节课。它包括:读中思,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议。读中说,读中赏。(详见教案、资料)就这样,学生从前面的“初读感知”——“理解感悟”——“读中赏析”,学生经历了“走近文本”——“走进文本”——“融入文本”的情感体验过程。

第三步 三读领悟: 学后读——吟诵积累

指导学生吟诵积累,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现“重感悟、重积累、重应用。

四、抓教研,善总结,促进教师教科研水平提高。

通过在实践和研究中,课题组总结出朗读能力评价的基本要求和提高朗读能力的一些策略。

1、明确了朗读的总体要求

2、总结出朗读指导的策略

课题组在实验过程中针对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采取个案研究、集体会诊等方法查找成因,梳理总结出小策略多条,下面是一些小策略:

(1)、针对学生语气平淡、读不出情感等现象,采取创设情境,入情入境的朗读方法。

(2)、针对我校学生方言较多的特点,进行易混淆音节的发音训练。

(3)、针对不同言语中字的发音变化规律,指导学生字的音变。如“啊”的音变等。

(4)、针对学生“高声朗读就是有感情的朗读”的误区,指导学生不同类型的文章,感情基调不同读法也不同,做到能收能放,随着感情的变化,语速、语调、语势等节奏都应有变化,不能一调而终。

(5)、针对学生朗读兴趣不浓的现象,采取、变换多种朗读的形式,激发学生朗读兴趣的方法。

时光飞逝,一晃两年过去了,学生朗读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教师指导朗读的能力也得到提高,这是课题工作取得的一些可喜成绩。由此,也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如:学生阅读量增加,促进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家校之间的默契不断增强,促进了学生朗读水平的巩固。

当然,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

1、教师的积极性还是不够高,有拖拉现象。

2、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许多的朗读训练篇目大多由课题组推荐,学生自主选择的篇目较少。

12.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述职报告 篇十二

前言

1984年, 世界第一座智能建筑诞生于美国哈特福德市, 它是由一座金融大厦改造而成的, 并在大厦出租率、投资回收率、经济效益等方面取得成功。日本在1985年开始建设智能建筑, 新建的大厦中有近60%为智能型, 是在智能建筑领域进行全面的综合研究并提出有关理论和进行实践的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之一。亚太地区的智能建筑则主要集中在汉城、曼谷、香港、雅加达、吉隆坡等中心城市。新加坡政府投入巨资对智能建筑进行研究, 规划将新加坡建成“智能城市公园”。智能建筑以其高效、节能、舒适等突出优点, 在世界各地迅速发展, 并引起普遍重视。智能建筑的最终受益者是在其中生活和工作的人。一栋大厦智能化程度, 不能全视其所装设备器材的先进程度, 而主要取决于使用人的需求功能。国外的智能建筑发展到今天, 已经不是单纯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简单合成, 而是采用高科技来实现人的需求, 改善和提高人工环境的品质, 更好地为人服务, 这就使智能建筑电气施工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现就我国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的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并建议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1 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

1.1 整体水平有待提高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应用的整体水平不高, 地区发展不平衡, 产业化水平很低, 相关技术产品尚不适应市场需求与合理滞后的矛盾,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硬、软件产品。许多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电气技术的期望值过高, 设计人员因不熟悉智能化电气设备的技术与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方法, 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竣工后出现应用效果差的问题。

1.2 施工规范有待健全

近年来, 由于智能建筑电气技术发展迅速, 相关设备与系统的规范和标准尚不健全。在建筑电气工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质量监督、验收等环节, 缺乏相应配套的标准规范和技术法规, 不少智能化电气设备验收时无测试、无规范、无标准。

1.3 施工人员素质有待加强

智能建筑电气设计通常由专业设计院负责, 但是, 具体实施则由施工队伍来完成, 施工队伍的整体技术水平与职业道德水平普遍存在不协调甚至脱节, 对智能建筑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影响。由于施工队伍过分追求商业利益, 而且缺乏必要的约束机制, 以致好多工程建成后, 电气运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2 智能建筑中电气施工技术的对策

2.1 电气基础施工确保质量

在基础工程施工时应及时配合土建做好强、弱电专业的进户电缆穿墙管及止水挡板的预埋、预留工作。这一工作要求电气专业应赶在土建做墙体防水处理之前完成, 避免电气施工破坏防水层造成墙体今后渗漏;对需要预埋的铁件、吊卡、木砖、吊杆基础螺栓及配电柜基础型钢等预埋件, 电气施工人员应配合土建提前做好准备, 土建施工到位及时埋入, 不得遗漏。电气施工安装中, 管理人员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专业能力, 才能把好质量关。

2.2 电气主体施工注重监控

首先, 必须分清工程中的重点环节。在电气工程质量监控中, 确定配电装置、电力电缆、配电箱三个重点设备交接协调环节, 明确关系, 制定措施, 根据规范进行超前监控, 达到对工程质量的预控。其次, 必须在监控好重点环节的基础上以点带面, 促动整个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电气工程要与土建工程紧密配合, 根据土建浇注混凝土的进度要求及流水作业的顺序, 逐层逐段的做好电管铺设工作, 这是整个电气安装工程的关键工作, 做的不好不仅影响土建施工进度与质量, 而且也影响整个电气安装工程后续工序的质量与进度。浇注混凝土时, 电工应留人看守, 以防振捣混凝土时损坏配管或使得开关盒移位。遇有管路损坏时, 应及时修复。

2.3 内部装修力求规范

在砌筑隔墙之前应与土建工长和放线员将水平线及隔墙线核实一遍, 因为将按此线确定管路预埋位置及各种灯具、开关插座的位置、标高。抹灰之前, 电气施工人员应按内墙上弹出的水平线和墙面线, 将所有电气工程中的预留孔洞按设计和规范要求核实一遍, 符合要求后将箱盒稳定好, 将全部暗配管路也检查一遍, 然后扫通管路, 穿好带线, 堵好管盒。抹灰时配合土建做好配电箱的贴门脸及箱盒的收口, 箱盒处抹灰收口应光滑平整。

2.4 设备安装保证材料

由于电气工程专业性强, 在工程投资少、时间紧、作业面宽、工程繁杂、质量要求高的情况下, 若不分轻重环节, 势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在监控过程中, 应认真学习、因地制宜、总结经验、分析工程实际、抓住工程中的关键环节、处理解决关键性质量问题、避免施工中的偷工减料和系统混乱状态的发生。

2.5 配电箱选择合理

配电箱是接受电能和分配电能的表量, 也是电力负荷在现场的直接控制器。要使工程中的动力、照明以及弱电负荷能正常工作, 配电箱的工作性能至关重要。工程中配电箱型号复杂、数量多, 大部分配电箱还受楼宇、消防等弱电专业的控制, 箱内原理复杂、设制严格。电气系统施工队在设计中受各方干扰的情况较多, 会造成设计修改通知单增加, 配电箱内的设备和回路修改多。若施工单位在订货时只考虑按蓝图订货而忽视修改, 在安装时只顾对号入座而不仔细地进行技术审核, 就满足不了有关专业功能的要求。甲方、监理方应对现场的配电箱按设计修改通知单逐一核对, 纠正开关容量偏大或偏小、回路数不够的错误。电气设备的上下级容量配合是相当严格的, 若不符合技术要求, 势必造成系统运行不合理、供电可靠性差, 埋下事故的隐患。

2.6 交错施工安排适当

跨专业之间的施工、调试需要仔细安排, 早作分析, 协调进行。如在电磁屏蔽工程的施工中, 施工每前进一步, 都伴随着各专业的协调配合。电磁屏蔽在挂网时, 要涉及到土建和风、水、电等专业的协调配合, 而各专业一般只为自己进度着想, 只顾自己施工方便, 技术交底不深, 从而产生互相埋怨、吵闹情绪。甲方、监理人员要深入现场, 掌握各专业施工进度, 进行耐心细致的工作, 土建施工时要督促风、水、电等专业的配合, 电磁屏蔽施工前要组织各专业施工队的会签, 制定局部的施工进度配合计划, 检查落实每一步琐碎的施工工序等等。做到各专业施工逐步适应计划, 以期达到较好的磨合, 得到较高的质量保证。

结束语

为了提高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的总体水平, 专业设计院应与甲方及时沟通, 编写标书, 参加招标、评标等工作。发挥专业设计院的技术优势。智能建筑电气设计系统集成的具体实施, 应从使用功能角度出发, 切忌浪费资源, 增加投资。对施工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实施准确有效的动态控制, 做好技术交底工作,

参考文献

[1]卢彬.论智能建筑电气设计施工中的常见问题[J].中国勘察设计, 2008, 4.

[2]吴述友.浅谈智能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技术[J].广东建材, 2008, 9.

[3]郭子勤.浅论现代住宅电气设计[J].科技与生活, 2010, 13.

[4]张金龙.住宅电气设计与安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0, 20.[5]张立宇.高层建筑的电气设计与施工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中国科技财富, 2010, 14.

[6]薛继昌.浅论电气设计在建筑装修中的重要性[J].民营科技, 2010, 7.

责任编辑:赵丽敏

(上接298页) 准》第5.2.5条的要求。

6.3 该房屋室内墙面出现了较多的裂缝, 外观质量不符合要求。

6.4 房屋竖向承载力验算:

(1) 经核算, 该楼墙体竖向承载力满足要求。 (2) 按当前基础所受的荷载计算, 地基基础承载力应能满足要求。

责任编辑:赵丽敏

2.2砌体强度。根据黑龙江某建设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提供的《主体结构检测报告》 (2009-ZT-025) , 该楼砌筑烧结普通砖强度等级为MU7.5, 一层砌筑砂浆抗压强度达到5.3MPa, 二层砌筑砂浆抗压强度达到4.1MPa, 三层砌筑砂浆抗压强度达到3.3MPa, 四层砌筑砂浆抗压强度达到3.2MPa。

3.5房屋整体性连接: (1) 该楼墙体在平面内闭合, 但根据检测结果, 该楼在纵横墙交接处未布置拉结筋, 墙体连接不符合要求。 (2) 该楼属于横墙较少房屋, 根据《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2009) 第5.2.4条第一款规定, 该楼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 根据检筑抗震鉴定标准》第5.2.4条第1款中规定应在“外墙四角、错层部位横墙与外纵墙交接处、较大洞口两侧, 大房间内外墙交接处设置构造柱”的要求。 (3) 该房屋各层均未设圈梁, 不符合《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GB50023-2009) 第5.2.4条第3款的规定。 (4) 该房屋在纵横墙交接处未布置拉结筋, 墙

摘要:主要介绍了对哈尔滨市某小学校教学楼进行抗震鉴定的过程及结论。

上一篇:大学社团活动新闻稿范文下一篇:新闻专业暑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