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生物基础知识

2024-08-01

高三生物生物基础知识(共12篇)

1.高三生物生物基础知识 篇一

免疫失调引起的自身免疫疾病(免疫功能过高):

1、自身免疫:在特殊情况下,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所引起的作用。

2、自身免疫疾病:因自身免疫反应而对自身的组织和器官造成损伤并出现了症状的现象。

3、病例: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免疫缺陷疾病分类:

⑴、先天性免疫缺陷病:由于遗传造成,生来就有。

⑵、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由于疾病或其他因素造成,后天形成。

达尔文试验发现:

①、胚芽鞘受单侧光照射弯向光源生长。

②、切去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不生长也不弯曲。

③、用锡箔小帽将胚芽鞘的尖端罩住,胚芽鞘直立生长。

④、单侧光只照射胚芽鞘的尖端,胚芽鞘向光源弯曲生长。

2.高三生物生物基础知识 篇二

一、巧妙记忆, 夯实基础

生物可以说是一门先文后理的学科, 它的许多基本结构、功能及原理、变化过程等是我们需要记忆的。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发现, 不少学生甚至包括一些逻辑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 由于缺乏有效的记忆方法, 基础知识不扎实, 无法学好生物。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重视提炼各种记忆方法, 帮助学生过生物知识记忆关。

(一) 绘图记忆法

生物教科书中有许多图:结构模式图 (如细胞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叶绿体、线粒体等各种细胞器模式图) 、代谢过程模式图 (如光合作用、细胞呼吸过程模式图) 、细胞分裂模式图 (如有丝分裂、减数分裂过程模式图) 、调节过程模式图 (如血糖平衡的调节、水盐平衡的调节、体温调节等模式图) 、操作流程图 (如多莉绵羊的获得等) 等。一幅简单的图往往包含着许多页文字才能描述清楚的知识点, 并且能使各种结构、过程与功能变得直观而又易于理解和接受。所以, 我们提倡让学生边绘图边理解记忆。这是一种经实践证明的非常有效的记忆方法。

(二) 舍弃记忆法

舍弃记忆是指记忆时先挑少的、简单的记, 把一些复杂的、难记的暂时放弃。比如, 在三种跨膜运输方式 (自由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 的实例记忆中, 因为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主动转运, 因此, 我们可以先挑少的, 记住自由扩散的典例——水、气体、苯、酒精、甘油和脂肪酸, 易化扩散的典例——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其余的小分子和离子进出细胞方式都可归于主动转运。又如按膜的层次分类细胞器, 我们只要记住双层膜细胞器 (叶绿体、线粒体、细胞核) 和无膜细胞器 (核糖体、中心体) , 其余都为单层膜细胞器。

(三) 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指通过联想, 把需要记忆的知识与在生活、学习中体会的情形、操作的程序相联系进行记忆的方法。比如, 对叶绿体四种合色素的颜色记忆, 学生经常混淆蓝绿色叶绿素a与黄绿色叶绿素b。我们可以按顺序把“a、b”与“天、地”对应, 然后联想“蓝天和黄土”去记忆。又如, 显微镜中物镜和目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筒长短的关系问题, 我们可以让学生联想自己在实验中的实际操作体会, 即物镜由低倍换成高倍时, 高倍物镜总是差点要碰到载玻片, 说明高倍物镜的镜筒长, 然后强调目镜与物镜正好相反即可。再如, 基因突变的典例“镰刀形细胞贫血症”中对突变碱基的记忆, 我们可以想象突变以后成为“猫”——“CAT”, 即为突变链中的碱基排序, 其余的便可推导而得。这样的联想记忆, 可以增加学生记忆的趣味性, 最终必然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要多总结比较, 给学生提供一些好的记忆方法。同时, 我们要认识到一些有效的记忆方法也形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中, 教师需要深入学生, 不耻下问, 并在提炼后以飨其他学生。

二、抓本求变, 迁移贯通

高考复习必须做题, 但试题是做不完的, 我们光靠题海战术也不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那么,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能力呢?通过实际教学的不断实践, 笔者总结出部分复习内容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组织:首先, 抓住根本———重点概念及规律;接着, 围绕这个根本, 编制题组, 要求各题可以作多向变式, 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 通过针对性训练掌握重点知识, 通过变式训练达到方法能力的迁移。复习中, 我们除了以这样的方式进行题组外, 也可以请学生参与编制题组及题后变式, 具体可以是师编生变, 或生编师生共同变。经过这样的训练, 学生先是完成教师预设的、达到一定要求的、统一规定性的动作, 然后互相完成自主设定的自选动作。这使得枯燥单调的例题讲解、习题训练增加了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附带有激励、竞争的功能。如在复习蛋白质时, 在—NH2、—COOH数的推算例题后, 我们可以编制有关蛋白质中N元素、O元素的推算题, 并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思路:蛋白质分子分成主链和支链, 主链再分成肽键与头、尾分别考虑, 然后相加即可。在学习了蛋白质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例题后, 我们可以编制核酸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计算题, 然后归纳出一般的解题思路:脱水缩合前的总相对分子质量减去脱掉的小分子 (如水、H2) 的相对分子质量。又如在复习自由组合定律时, 当我们分析了某一F2中的分离比为9∶3∶4的例题后, 可以组织学生编制F2的表现型比例之和为16的各种可能变式题 (9∶7;12∶3∶1;15∶1等) , 并进行归纳总结, 最后得出一般的解题思路。

三、贴近实际, 创设情境

选择贴近书本知识、贴近生产和生活的问题, 尽量避免纯知识性的题目, 有利于将死知识活化, 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逾越思维障碍。在教学中, 适时地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问题, 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那么, 如何创设问题情境呢?笔者认为可以适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以丰富的图、文、声等鲜活情境展现生物的奥秘, 激发学生想起学过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并由此扩大知识点之间的横向联系。例如, 用一盆阳光下的植物,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可以联系到植物的代谢问题、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 两者的反应过程、方程式以及相关曲线图和计算。再如, 把这盆植物放在密闭容器中, 测定容器内的CO2量在一天内的变化情况, 再放一个测量红色液滴的移动装置, 让学生联想其实际意义。在测量净光合时, 可以设问:假如里面放一个盛有NaOH的溶液瓶, 那么它是在测什么?假如再放一个蔬菜大棚, 学生可联想到薄膜的颜色为什么是透明的、怎样才能使得蔬菜长得更好、如何收藏蔬菜水果。这些问题涉及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两者的应用, 与实际生产又相联系。这一连串的问题可以通过几张简单的图片让学生想象, 并促使学生充分运用学过的知识。

四、借鉴比较, 拓展深化

(一) 借鉴其他学科知识

中学各学科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借鉴其他学科的知识促进生物知识的复习, 应是一条有效途径。例如, 通过有机催化剂酶与化学中的无机催化剂的比较, 我们可以更深入地把握酶的作用和特性;利用化学中相似相溶原理, 可以理解有机溶剂乙醇为何能提取有机物色素, 理解甘油和脂肪酸为何易通过细胞膜;通过辩证法, 可以进一步把握质壁分离的两个原因 (外因是细胞液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 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伸缩性) , 也可以理解生物进化的两个原因 (外因是定向的自然选择, 内因是不定向的可遗传变异) 。

(二) 比较易混淆的知识

生物学有许多相似知识点, 学生很难独立地辨析清晰, 导致他们解题时的认识模棱两可, 不能快速而准确地找到正确答案。因此, 在复习时, 我们应有意地把易混淆处整理出来, 进行比较, 共同讨论它们的实质性区别, 以便清晰地加以区分。如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辨别, 学生往往把它们的区别重点放在染色体的组数上。这时, 我们应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到它们间的本质区别不在染色体的组数上, 而是在于它们的起源 (该植株是由生殖细胞发育来的, 还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 , 然后一起归纳得出:凡是由生殖细胞发育而来, 无论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 都是单倍体;凡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无论体细胞有几个染色体组, 就是几倍体。又如, 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的实质区别在于基因突变是碱基对的数目、种类和排序发生改变, 而染色体畸变是基因的数目、种类、排序发生改变。再如, 染色体畸变中的易位与基因重组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交叉互换, 都是片段的移接, 但两者的实质区别在于前者是非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 而后者是同源染色体之间的移接。通过这样的实质性比较, 学生的认识才能越来越清楚。

(三) 拓展和深化教材中没有透析的知识

新课学习时, 教材中的有些内容直接告诉了我们一种结论, 而没有透析其中的原因, 常导致学生只能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从而抑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灵活运用。在复习时, 我们需要对这些内容进行大胆地拓展和深化。如R型、S型肺炎双球菌, 教材只告诉我们前者无荚膜, 后者有荚膜。再者, 通过肺炎双球菌的活体转化实验, 明确了解前者无毒, 不能致小鼠死亡;后者有毒, 能致小鼠死亡。但为什么R型菌无毒, 而S型菌有毒呢?学生必然感到很困惑。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R型菌由于没有荚膜保护, 在与小鼠的免疫系统进行战斗时, 因失败而灭亡, 小鼠因胜利而存活;S型菌, 外有荚膜保护着, 能抵抗小鼠的免疫系统而存活, 并且在小鼠体内大量繁殖, 从而使小鼠患败血症死亡。又如, 通过离体实验说明S型菌的DNA能转化R型菌成S型菌, 但怎样转化的, 教材却只字未提, 让学生无法理解其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因此, 我们在复习时要进行如下拓展深化:转化过程是S型菌的控制荚膜合成的基因整合到了R型菌的DNA分子中, 并在R型菌中得到表达, 使R型菌形成荚膜, 而成为S型菌。经过这一深化, 学生就很容易理解, 这相当于转基因式的基因重组。再如, 要让学生轻松接受同一个果实中的种皮、果皮的基因型与母本相同, 而胚中各部分结构的基因型却是子代的, 需要帮助学生回顾初中自然科学所学过的子房的结构及果实的发育知识。这样的补充和拓展, 可以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完整, 知识理解更到位。

3.高三生物生物基础知识 篇三

关键词:高考;生物课堂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1-081-1

一、2014江苏高考试卷分析

该试卷充分体现了生物学科特点,考查角度灵活,形式多样,也体现了等级考试的特点,试题有层次,难度有所上升。但是难度的体现并不是对生僻拓展知识的考查,而是主要体现在特定情境下知识的再认。

特点一: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突出主干知识的理解、把握。如细胞分裂、生物变异、生态系统、微生物培养技术等仍属于高考的高频考点。

特点二:试题比较新颖,突出考查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

如第2题,考查胚胎发育的知识,卵生动物、胎生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营养物质的来源等知识来源于生活。如第6题,HIV病毒侵染宿主细胞的方式与噬菌体侵染细菌不同,难度较大。如第26题,机场的生态学问题,既考查食物链、信息传递、演替等生态学基础知识,又考查运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实地调查、样方计数的具体方法。

特点三:考查实验设计与分析是生物学考试永恒不变的主题。本试卷突出了对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方法的考查,并将教材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全卷非选择题中,基本是以实验为背景,考查主干内容,实验考查穿插其中。

如第22题,水浴加热,对取液量筒大小的选择、水浴试管液面高度的控制等知识进行考查,考生的答题情况反应出平时是否认真动手做实验。如第30题,β—胡萝卜素酵母的筛选与色素提取,考查了微生物的培养、筛选、灭菌,色素的提取,尤其考查灭菌锅的构造,要求据图指认安全阀、排气阀和压力表的位置,体现知识的迁移运用,体现对课本实验和新增实验的重视。

特点四:图文并茂是生物学科考查命题的一大特色。如曲线图、装置图、流程图、结构图、分裂图等在本试卷中都有体现。读图、析图使得本试卷有难度有亮点。

如第33题,果蝇遗传,正确理解染色体和基因组成及分布、从图解中交配个体确定产生的后代,以及题干中交叉互换等信息的获取是解答该题的关键,图文的综合运用增加了该题的难度。

二、展望今后的高三生物课堂教学

基本思想:抓基础,拿基础分,基础题做到少失分或不失分。我们要依据考纲、考试说明制定详细、高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建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使知识结构完善化、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学以致用,培养认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实现生物学科的最终学习目标“提升科学素养”。

首先,扎扎实实抓好一轮复习。一轮复习是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再现和掌握,任何能力的形成和提高都是建立在掌握一定知识的基础之上的。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易忽略的小知识点以及生物学科中大量的客观事实、结论和特例等等内容都需要我们对课本中重要知识点进行提取、理解和记忆。所以我们的复习要以教材内容为主,教辅资料为辅。

现例举笔者常用的一种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一读: 读课本,抓基础知识。在一轮复习中用好教材的所有细节,包括小资料、图表、科学前沿、练习等,找出忽视环节及死角。通过读书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总结归纳,将易混概念横向比较纵向联系。

二讲: (1)讲重点、难点。重点难点一般也是将来高考重点考察的对象,所以一定要反复敲打,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在最短的时间里使学生彻底地理解和掌握。(2)讲易混点、注意点,通过对比的方法将一些相似概念或知识点进行对比,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概念间的差异。对于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重点强调。(3)适当进行必要的拓展,我们要关注对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和意义的生物学新进展以及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三练: 有效训练,让学生练基本题型、练解题方法。一些解题的注意事项尽量通过训练引起学生注意。教师可以巧选高考试题,最好通过一个例题解决一连串问题,激活学生思维。通过训练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归纳。把孤立的知识点合理构建成知识网,经常分析查找一些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有利于学生遇到问题时能迅速将知识点、考点识别并提取。

其次,强化二轮复习。高中生物知识点不少,但高考题量不多,因此学科内综合题逐渐在高考中占据越来越大的比例。解答这类题型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轮复习主要是训练提升学生的实验分析、设计能力,从题干获取信息以及图文转换能力,知识综合及文字表达能力等等。

笔者认为,不论何种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教学模式,我们能力的提升都必须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一测: 有效训练,形成技能。题型题量同高考。在训练强化规范的解题方法时,提升对重要知识的驾驭能力,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二评: 批改或学生自评,教师统计、讲评。讲评课要有的放矢,不能平均用力。典型错误要通过变式训练强化巩固。

三悟: 订正整理,留给一定时间让其独立思考,根据学情再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有效利用判断改错进行相应的错题反馈,提高学习效果。

4.高三生物知识点总结 篇四

2、双缩脲试剂先加氢氧化钠溶液(A液),再加硫酸铜溶液(B液),用硫酸铜溶液滴入氢氧化钠溶液中,目的是保证碱性环境。

3、斐林试剂混匀后再用,现配现用,目的是为了获得氢氧化铜

4、元素组成:糖类(CHO)

蛋白质(CHON(S))

脂质(CHO(NP))

核酸(CHONP)

5、小麦萌发期间,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进行供能,消耗胚乳中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来利用。

6、种子萌发期间,有机物的种类增加,总量减少。

7、反射活动必须经过5个完整的反射弧结构,否则不能成为反射活动。

8、抗体的形成一定需要生物膜参与。(属于分泌蛋白相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9、缺少硼(B)元素,植物只开花不结果。因为其作用是促进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的伸长

10、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是根据在生物体内含量命名,和他们的作用大小无关,都很重要。

11、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统一性体现在元素的种类上,差异性体现在元素的含量上。

12、生物体内的无机盐不都以离子状态存在(Ca、Fe是稳定的化合物,N、P、Mg是不稳定的化合物,K是离子)。但是大部分的无机盐还是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3、一条含n个氨基酸的多肽链,其肽建数n—1,如果形成的为环状肽则肽建数为N个。

14、胆固醇属于脂质,具有构成生物膜和参与血液中的脂质运输的作用。动物含量比较多,植物含量很少甚至不含有。

15、主动运输、胞吞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

16、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都能体现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和载体蛋白有关)。

17、胞外酶:在细胞外面起作用的酶。如消化酶、溶菌酶。

18、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按照生物通用的结构决定功能,所以生物膜的流动性决定了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19、细胞分裂前期两消失两出现,后期两重建两消失。

5.高三生物会考知识点 篇五

1.理论基础(原理):细胞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技术(b)

(1)过程:离体的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 ―――→愈伤组织 ―――→试管苗 ――→植物体

(2)用途:微型繁殖、作物脱毒、制造人工种子、单倍体育种、细胞产物的工厂化生产。

A 植物繁殖

微型繁殖:可以高效快速地实现种苗的大量繁殖

作物脱毒:采用茎尖组织培养来除去病毒(因为植物分生区附近的病毒极少或没有) 人工种子:以植物组织培养得到的胚状体、不定芽、顶芽和腋芽等为材料,经人工薄膜包装得到的种子。优点:完全保持优良品种的遗传特性,不受季节的限制;方便储藏和运输

B 作物新品种培育

单倍体育种:

a过程:植株(AaBb)通过减数分裂得到花粉(AB、Ab、aB、ab四种类型);对花粉进行花药离体培养(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对其幼苗时期进行秋水仙素处理;得到了正常的纯合二倍体植株(AABB、AAbb、aaBB、aabb四种类型)。

b 优点:明显缩短育种年限

C 突变体利用:在组织培养中会出现突变体,通过从有用的突变体中选育出新品种筛选抗病、抗盐、含高蛋白的突变体)

D 细胞产物的`生产:通过能够产生对人们有利的产物的细胞进行组织培养,从而让它们能够产生大量的细胞产物。

(3)地位:是培育转基因植物、植物体细胞杂交培育植物新品种的最后道工序。

3.植物体细

胞杂交技术

(1)过程:

(2)诱导融合的方法:物理法包括离心、振动、电刺激等。化学法一般是用聚乙二醇(PEG)作为诱导剂。

6.高三生物二轮复习知识网络图 篇六

内容:①教师的本期教学总结及下期教学计划;②教师本期选修课总结和下期选修课的计划(有就写);③教研组本期教学总结及下期教学计划;④本期年级学科教学总结和下期年级学科教学计划(由学科联系人完成);⑤本期末试卷分析(高中由学科联系人完成,初中由各年级3班的老师完成。初中的试卷分析最迟1月16日发许主任邮箱)。

方式:电子文档和纸质文档。

要求:电子文档要求以各组的名称建一个文件夹,然后分类建文件夹装文件,最后以压缩文件的开形发到我的QQ邮箱。纸质文档格式与创示材料格式一致,由组长收齐后统一交教务处。

时间:下学期开校后的第二天(2月19日)晚自习下课之前。

另:毕业班教师要做假期作业:高14级5-8套各省市高考题;初14级3-5套内江市中考试

题。

假期作业请高14级各学科联系人抽空到教务室领取。初14级教师自已到教务室领取。

专题一 细胞的分子组成和基本结构

细胞的分子组成

细胞的基本结构

专题二

细胞的代谢

酶与ATP

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

专题三

细胞的生命历程 细胞的增殖和受精作用 细胞的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

专题四

遗传、变异和进化

遗传的分子基础

遗传的基本规律和伴性遗传

变异、育种和进化

专题五

生命活动调节

植物的激素调节

人和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人体的稳态和免疫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种群与群落

生态系统与环境保护

专题七

现代生物技术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

胚胎工程、生态工程等

专题八 实验与探究

专题九

7.提升高三生物讲评课效率的策略 篇七

一、有效讲评的课前准备

在讲评课前, 笔者一般要求学生做好错因分析, 自己也尽可能有侧重地仔细备好讲评课。

1. 学生自主改错, 合作解疑

在讲评课之前, 学生需先行“诊断”出自己试卷中错误的原因。学生自我诊断往往能得到最真切、最具体的反馈信息, 是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 也是形成自学能力的重要因素。

为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可印制了如下“自我诊断表”, 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诊断。

教师检查时, 可视具体情况写出简短评语。解题思路不要求学生一定写出, 多数学生分析不出的, 正是教师上课讲评的重点题目;少数学生分析不出的题目, 可作个别指导。

2. 教师精心备课

一节有效的试卷讲评课, 教师要注意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统计分析。对试题, 主要统计各题得分率, 各分数段人数以及典型错误, 错误的根源, 有创见的新颖解法等;对学生, 则应统计本次考试中进步幅度较大或偶然有失误的学生, 基础题解答好而中高档题解答不佳, 或者中高档题解答尚可, 而基础题解答失误较多的学生等。总之, 数据掌握越准确, 评讲就越有针对性, 效果就越佳。

(2) 错因分析。与学生的错因分析不同, 教师要对正答率较低的题目仔细分析原因:究竟是属于教学中知识点的遗漏, 还是没有讲解透彻;是学生不理解, 还是对知识记忆不够准确, 或是考虑问题不够深入等。既要分析教, 也要分析学。

(3) 精心设计。试卷讲评课要同其他课型一样———突出重点, 集中力量切实解决某个或几个主要问题, 讲评要讲在关键处, 讲在难点处, 使学生通过一节讲评课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有所突破、提高。特别是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典型错误, 一定要“刨根问底”找出错误的原因, 对症下药。

二、有效讲评课的实施策略

策略之一:展示错解过程, 合作分析错因

做法:将一些错解的过程或答案以投影的形式展示出来, 然后让学生去分析、讨论, 找到通病和典型错误, 教师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辨析, 探究正确思路, 做到纠正一例, 预防一片。当然, 有时备课中未预设的问题, 也可以由做错的学生讲解其思路, 再由全体学生诊断其错误的原因。

如, 已知某人的精原细胞中有26对等位基因, 不考虑交叉互换, 该人形成精子的基因组合类型最多为 () 。

A.226 B.223 C.262 D.226

本题很多学生误选A。当让一位同学讲解其思路时, 她很干脆地讲:n对等位基因, 能形成配子的种类有2n种。很多同学也赞同她的观点。这时, 可引导学生分析“n对等位基因, 能形成配子的种类有2n种”的前提条件是什么?发现学生还是茫然没有思路, 又进一步引导:若这n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 能产生几种配子呢?学生恍然大悟, 这个结论的前提是这n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 而人的精原细胞总共才23对同源染色体, 所以虽然有26对等位基因, 但仍只能产生223种配子。

策略之二:对试卷中的一些典例错题, 通过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当堂纠正、巩固

很多试题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 而又不落窠臼的感觉, 很多学生由于思维定式造成失分。教师不妨把原题加以变化, 进行“变式练习”, 如改变题设部分的某一条件, 变换问题情境, 变换设问方式, 还可以重组综合。对知识点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发散, 充分调动学生解题的积极性。

如这个学期的一次月考, 学生曾练习到这道题:假设一段信使RNA上有600个碱基, 其中A150个, G250个, 那么转录成该信使RNA的DNA分子片段中C和T的个数共有 () 。

A.150个 B.250个 C.400个 D.600个

在讲完本题后, 教师可将题目作些变动。

变式一:此信使RNA控制的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最多有多少?

变式二:此信使RNA控制的蛋白质的氨基酸种类最多有多少?

变式三:此信使RNA控制的蛋白质的合成原料, 就高等动物而言有哪些来源?

变式四:此合成和翻译过程涉及几个相关结构或条件?

变式五:此合成和翻译过程体现几种配对关系?

请你回答以上问题, 你还做过类似的相关题目吗?如果有, 请写出来。

题目经过如此加工和挖掘, 极大地丰富了原题目的内涵, 扩大了知识的覆盖面, 深化了所学的知识。这样讲评试题, 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把握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 促进学生把课内外知识灵活地运用到解题中去, 无形中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策略之三:分析思路和规律, 提高解题能力

在讲评中教师不能简单地对答案或纠正错误, 而应时刻做好解题思路的示范, 要将严谨、富有逻辑性的解题思路清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 厘清要求和条件, 使学生在解题思路、方法和规范要求等方面受到启发, 培养他们的辨别和分析能力。

如在复习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后, 我们曾练到以下题目:

下列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说法 () 。

(1) 基因型为Dd的豌豆在进行减数分裂时, 产生的雌雄两种配子数量比为1∶1。

(2) 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是:在F1产生配子时, 等位基因分离, 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3) 遗传学上把转运RNA上决定一个氨基酸的三个相邻碱基叫做一个“遗传密码子”。

(4) 染色体中DNA的脱氧核苷酸数量、种类和序列任意一种改变都会引起染色体变异。

A.四种说法都对 B.四种说法都错

C.只有一种说法对 D.只有一种说法错

学生对组合选择题大都感到难以下手, 所以应先分析四句话的正误。然后着重给学生分析解组合选择题的思路:首先审题时要特别注意题目的关键字词;其次通过排除法对供选答案进行筛选淘汰, 把有明显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最后对比较抽象或比较复杂的问题, 借助示意图进行分析推理, 使抽象问题直观化、形象化, 通过这样的思路和解题规律的指导, 学生就可以较好地解决相当一部分组合选择题, 提高解题能力。

策略之四:注重解题技巧总结, 授学生以“渔”

习题、试卷讲评时, 教师要善于将题型分类, 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并引导学生小结归纳。

如江苏2009年生物高考第25题: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采用盆栽实验, 探究土壤干旱对某种植物叶片光合速率的影响。实验开始时土壤水分充足, 然后实验组停止浇水, 对照组土壤水分条件保持适宜, 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有 () 。

A.叶片光合速率随干旱时间延长而呈下降趋势

B.叶片光合速率下降先于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

C.实验2~4天, 光合速率下降是由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引起的

D.实验2~4天, 光合速率下降可能是由叶片内CO2浓度下降引起的

在讲评本题时, 可引导学生总结:生物坐标曲线题的解题思路, 具体步骤如下:一看该坐标图中纵、横坐标的含义、关系;二看坐标曲线图中曲线的起点、转折点、顶点、终点、交叉点, 并进行分析, 理解特殊点的生物学含义, 若为多重变化曲线图, 则应以横或列为单位进行对比、分析, 揭示其变化趋势;三看坐标曲线图中曲线的走向、变化趋势。学生在分析乙图时, 注意到转折点为4天, 所以2-4天叶片叶绿素含量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下降, 从而轻松地判断出C为错误选项, 答案为ABD。

三、讲评课还需注意的两点

1. 充分备课及时讲评

考后及时总结、反思是提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学生完成一份生物试卷经历了从识记理解到应用表达的复杂的思维过程, 他们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效如何是非常关注的。若把试卷发放和讲评安排在考试过后一个星期甚至更久之后, 而此时学生解题时产生的思维火花早已消失, 能够刺激学生的也就只剩下分数了。

2. 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鼓舞、激励

8.高三生物期末备考复习策略 篇八

一、夯实基础,构建完整知识网

在期末备考复习中,同学们应重视基础知识,回归教材,归纳知识、熟悉链接点,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并能从知识网络中调取相关知识,做到“心中有书”,注重比较、分析、综合等认知技能的训练,学会“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原理”、“假说演绎法”、“类比推理”、“实验探究”、“建模思想(将生物问题抽象成为数学等量关系,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等生物学习方法,能运用正确方法建立生物学知识。

例1下列关于真核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细胞器在细胞质中的分布与细胞的功能相适应

B.线粒体是细胞内物质氧化和能量转换的主要场所

C.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的核糖体具有特定空间结构

D.高尔基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加工和运输的场所

解析高尔基体的主要功能将内质网合成的蛋白质进行加工、分类与包装,然后分门别类的送到细胞特定的部位或分泌到细胞上,不能合成蛋白质。

答案D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要解决此是需要学生建构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框架。不仅要牢记包括溶酶体在内的八种细胞器的分布、结构与功能,而且学会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理解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并进一步将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延伸到生物膜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由于蛋白质合成的场所只有核糖体。由此可知D错误。

二、加强训练,提高信息转化能

生命科学具有多种信息表达方式,试题情境的呈现形式趋于多样性,通过图示、图表及文字信息的交互处理,重视考查图文信息转化能力的训练。所以在复习中要重视图文信息转化能力的训练,准确把握图表中的生命科学信息。选择正确方式描述生物学知识,准确提取及转换图文信息的能力,并用能用正確的方法建立生物学模型。

例2科技人员选取某地同一自然条件下三种不同类型的茶园,进行物种丰富度的调查,结果如图。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纯茶园物种变化幅度最小,不易产生暴发性虫害

B.杉茶间作园各物种的种群密度在lO月份时最大

C.梨茶间作园的营养结构在6月份时最为复杂

D.人类生产活动不会改变茶园的群落结构

解析纯茶园的物种单一,其抵抗力稳定性最差,容易产生暴发性虫害。根据图中信息可以看出10月份的杉茶园的物种数最大,但并不能说明各物种在此时的种群密度最大。同时也可以看出6月份时梨茶间作园的物种数最大,由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于物种的丰富度,所以这时营养结构最为复杂;人类活动会对茶园的群落结构造成影响。

答案C

点拨生物高考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获取信息的能力。此题综合考查读图、析图的能力,能够根据曲线、坐标的相关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从图中可见,纯茶园的物种数比杉茶间作园、梨园间作园在各个月份中都是最少,由此联系物种丰富度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关系,物种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结构复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图中杉茶间作园物种数10月份时最多,但物种数与每一个物种的种群密度没有因果关系。

三、联系实际,提升运用理解能

在生物考试中会有联系实际的试题,以生产、生活、最新科技为背景情境,在具体情境中解释、分析、判断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趋势,在实际问题中寻求解决方案或为已知的生物学原理和结论提供新证据。所以,在复习中同学们要注意将生产、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融入复习,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联系生产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找准切入点。培养自己在新情境中的知识迁移能力。

例3下列关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叙述,合理的是(

A.该计划的实施将有助于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诊治和预防

B.该计划是人类从细胞水平研究自身遗传物质的系统工程

C.该计划的目的是测定人类一个染色体组中全部DNA序列

D.该计划的实施不可能产生种族歧视、侵犯个人隐私等负面影响

解析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从分子水平进行的研究,其目的是测出人类基因组DNA的30亿个碱基对的序列,发现所有人类基因,找出它们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破译人类全部遗传信息,并且可能产生负面影响。

答案A

点拨把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基因歧视、基因检测、基因治疗等最新科学发展的成果相联系。

四、突出对实验和探究能力

实验类试题是生物高考命题中必考的题型。实验题的题材广泛,其来源一是教材,二是科研,但肯定都符合新课程高考生物学考试的要求,所以在复习中要立足课本,搞透教材中实验原理、方法和过程:强调探究性实验的设计,学会对照的原则、单一变量的原则等来分析,提升解答实验类试题的能力。

例4根据下表所列相关实验操作,预期结果合理的是(

A.实验①

B.实验②

C.实验③

D.实验④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教材实验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实验①中结果应是0.3%溶液中质壁分离明显;实验②中毛霉应在20℃环境中生长最好;实验④中,如果此时2,4-D浓度低于最适浓度,则浓度再低的话促进生根效果则较差了。所以预期最合理的应是实验③。

答案C

点拨在中学生物学实验中一要注意生物材料的选择,原因在于材料选择正确相当于实验成功了一半:二要注意实验的设计要遵循单一变量的原则和对照的原则:三要注重从实验现象推导出正确的结论。

五、加强答题的规范性训练

不规范的答题造成的非知识性的失分是非常可惜的,由于错别字而失分是屡见不鲜的,例如在答题中常出现将“双缩脲试剂”写成“尿”,“线粒体”写成“细粒体”,这种失分是非常可惜;另外叙述不清、答题不完整、格式不规范、答非所问或画蛇添足等引起的失分也是憾事,在复习迎考时要训练自己用恰当的专业术语,准确描述生物现象和事实。

在期末备考中,同学们要培养自己“容易题不失分、中档题少丢分、难度题多得分”的信心和实力,显著提升生物成绩。

9.高三生物知识点难点总结 篇九

DNA复制的特点:半保留复制,边解旋边复制,多起点多片段

2.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3.基因的表达是指:基因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包括转录和翻译两阶段。

4.遗传信息的传递过程:

DNARNA蛋白质

5.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

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进行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分离定律呢?)

6.基因突变是指:由于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发生时间:有丝分裂间期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的DNA复制时。

意义: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最初原材料。

7.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发生时间: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或后期。

意义:为生物变异提供了极其丰富的来源。这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生物的进化有重要意义。

8.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9.性别决定:雌雄异体的生物决定性别的方式。

10.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它们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是携带着控制一种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全部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单倍体基因组:由24条双链的DNA组成(包括1-22号常染色体DNA与X、Y性染色体DNA)

人类基因组:人体DNA所携带的全部遗传信息。

人类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绘制人类基因组四张图:遗传图、物理图、序列图、转录图。

10.高三生物复习知识点重点总结 篇十

2、矿质元素:一般指除了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有13种.其中大量元素7种N、S、P、Ca、Mg、K(Mg是合成叶绿素所必需的一种矿质元素)巧记:丹留人盖美家。Fe、Mn、B、Zn、Cu、Mo、Cl属于微量元素,巧记:铁门碰醒铜母(驴)。

3、交换吸附:根部细胞表面吸附的阳离子、阴离子与土壤溶液中阳离子、阴离子发生交换的过程就叫交换吸附。

4、选择吸收:指植物对外界环境中各种离子的吸收所具有的选择性。它表现为植物吸收的离子与溶液中的离子数量不成比例。

5、合理施肥:根据植物的需肥规律,适时地施肥,适量地施肥。

语句:1、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①吸收的状态:离子状态②吸收的部位: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③、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离子可以分为两个过程:一是根细胞表面的阴、阳离子与土壤溶液中的离子进行交换吸附;二是离子被主动运输进入根细胞内部,根进行离子的交换需要的HCO-和H+是根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与水结合后理解成的,根细胞主动运输吸收离子要消耗能量。④影响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因素:a、呼吸作用:为交换吸附提供HCO-和H+,为主动运输供能,因此生产上需要疏松土壤;b、载体的种类是决定是否吸收某种离子,载体的数量是决定吸收某种离子的多少,因此,根对吸收离子有选择性。氧气和温度(影响酶的活性)都能影响呼吸作用。

2、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①吸收部位:都为成熟区表皮细胞。②吸收方式:根对水分的吸收---渗透吸水,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主动运输。③、所需条件:根对水分的吸收----半透膜和半透膜两侧的浓度差,根对矿质元素的吸收----能量和载体。④联系:矿质离子在土壤中溶于水,进入植物体后,随水运到各个器官,植物成熟区表皮细胞吸收矿质元素和渗透吸水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

3、矿质元素的运输和利用:①运输:随水分的运输到达植物体的各部分。②利用形式:矿质运输的利用,取决于各种元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K在植物体内以离子状态的形式存在,很容易转移,能反复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N、P、Mg在植物体内以不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能转移,能多次利用,如果植物体缺乏这类元素,首先在老的部位出现病态;Ca、Fe在植物体内以稳定化合物的形式存在,不能转移,不能再利用,一旦缺乏时,幼嫩的部分首先呈现病态。

4、合理灌溉的依据:不同植物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不同;同一种植物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对各种必需的矿质元素的需要量也不同。

11.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经验总结 篇十一

在教学过程中,我不断探索和总结,形成自己高三生物复习教学经验。高三要进行三轮复习。从去年暑假到10月中旬,完成第三册的新课学习。从去年10月中旬至今年的3月初,完成第一轮复习,用的复习资料是《优化设计》。由于考虑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本轮复习用的时间很长,主要任务是立足课本,以大多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为起点,面向全体学生,低起点,小步走,循序渐进,分层推进,从而夯实基础形成知识网络,确保学生拿到基础分。鼓励学生大胆与老师配合,积极回答老师的提问,哪怕是说错了也不要紧等,从而营造一种宽松而活跃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内容上,高度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巩固和理解,让学生吃透课本,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对基础知识只是作适当的拓展和挖掘,但更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形成系统而完整的高中生物知识体系。从3月份“江南十校”考完至5月初进行第二轮复习,将内容有密切关系的章节放在一起组成专题,编排的顺序尽量按书本的顺序以有利于学生看书,使用《优化设计》的二轮复习材料。从理论上讲应该把每个专题的理论知识编制一个粗略的框架,但由于时间紧张只是让学生看书做题,以做题带动看书,老师只是讲解,讲解时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以培养学生解综合题的能力,对于偏、怪、不严密,甚至有科学性错误的题目坚决删掉,选择题每个学生都要做,对难度较大的非选择题则鼓励差生能做几问就做几问,只要努力就能学有所得有所进步。最后20天进行第三轮复习,强化模拟训练。提高答题速度和应试技巧,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面对高考,很多教师通过大量的题海战术,加强学生的基本功训练,却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思考。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布置大量的练习,而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忙于应付或者干脆不做,使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差,学生的学业水平下降,师生关系紧张。根据以上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在高三的复习工作中,我们应该把握以下方向。一、重视课本,夯实基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没有稳固的基础知识,就谈不上形成较强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强调课本的重要性,告诫我们的学生应该静下心来,对生物课本再进行认真的“梳理”,加强和巩固对知识的理解,并及时解决有疑问的知识点。当然,这里也有技巧,就是老师平时在评讲习题时,应讲清题目所考查的知识点,这样密切联系书本,学生就会认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去复习课本。二、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教师要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帮助学生构建整体的知识网络。其方法是打破章节限制,抓住知识系统的主线,对基础知识进行集中提炼、梳理和串联,将隐藏在纷繁内容中的主要的概念、规律、原理以及知识间的联系整理出来,采用不同的形式重新组合,形成完整的知识。需要指出的是,这项工作若是由师生共同来完成,效果将更好。我们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去构建一些知识网络,毕竟自己得出的东西会理解得更深刻,有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从而更易将课本知识转变为自己所学。三、注重复习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复习过程中,要注重效率。科学、有效的复习方法将会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教给学生快速记忆的方法、迅速识图的方法和各类解题技巧等,让学生从知识记忆层面上升到理解、运用、迁移知识的层面,真正获得能力的提高。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如“胚囊”和“囊胚”、“极体”和“极核”、“质体”和“质粒”、“原生质”“原生质层”和“原生质体”等)可通过比较学习来掌握;对一些难记忆的生物学知识可传授一些记忆方法,例如讲到人体中必需氨基酸时,教授记忆口诀“假设来借一两本书”;对一些图形题,要求学生看好横、纵坐标,曲线的起点、终点、转折点和交叉点,走向上升、下降或波动等。此轮复习过程中,还要及时地向学生传授一些解题的技巧。高考生物题信息来源广泛,题设障碍巧妙。有的题目解题条件隐蔽,有的故意设置迷惑条件。做题时要抓住关键词句,学会避陷阱,破定势,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将所给信息进行合理转换,运用对比、分析、综合、推理、联想等多种思维方法解题。复习过程中,应通过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解题的技巧。四、加强实验内容、热点问题的复习近几年来的高考试题都十分重视实验内容的考查,当然,这符合生物属于实验科学的特点。实验设计题在高考中所占比例较大,已经几乎占到了理综生物部分总分的三分之一,并成为高考生物试题的压轴题。而我们的学生面对高考实验题,往往感到难度较大,难以突破。对于实验内容的复习,一方面要把《考试大纲》中要求的课本中的16个实验讲清楚(每个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这些实验蕴涵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掌握它们将会对独立设计实验有很大帮助;另一方面要教授学生能够设计简单的生物学实验,这里包括理解实验的目的、原理、方法和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设计实验步骤时要注意遵循三原则(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还要能够对实验结果进行预期、解释和分析,并得出合理的实验结论。在热点专题中,将关注热点问题。热点问题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实际,能直接反映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在复习过程中,应向学生说明热点问题往往是近年来全社会关注的、新闻媒体大量报道的重大事件,如人类基因组问题、克隆问题、SARS疾病和禽流感等。以上是我在高三生物复习过程中几点经验,这几年我一直按照上述去做,每年都能收到令人满意的结果。

12.高三生物生物基础知识 篇十二

一、一轮复习中要在梳理生物学事实基础上加深理解生物学概念

了解并识记生物学事实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但是在高中生物教材中, 众多的生物学事实往往是独立出现的, 甚至是相互孤立的, 生物学事实之间没有建立合理的联系。因此, 在实际复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 更重要的是以一定的复习策略让学生通过对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的梳理抽提出生物学本质的东西, 建立正确的生物学概念。

(一) 统揽高中生物教材, 梳理相关事实, 丰富概念的外延, 形成更为精准的生物学概念, 让零散的事实系统化

生物学概念的教学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 往往需要多节课, 甚至是更长时间的多角度的对相关生物学事实的梳理才可以形成对一个简单的生物学概念的准确全面的认识。比方说对于原核生物这一基本概念的理解, 就涉及到高中生物必修3册书中与其相关的各种生物学事实, 引导学生进行梳理, 会发现在必修一中有关的生物学事实有9条, 必修二中有关的生物学事实有11条之多, 必修三中有关的生物学事实也有4条。综合梳理分析这些事实, 将其纳入原核生物这一基本概念系统中, 就能对原核生物有一个更精准的认识, 不但能深刻理解原核生物是由没有真正细胞核的原核细胞构成的概念内涵, 还能进一步完善原核生物的概念的外延。其细胞质中只有一种细胞器:核糖体;其虽没有叶绿体、线粒体, 但是有些原核生物因具备相关的色素和酶, 仍能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其增殖方式既不是有丝分裂, 也不是无丝分裂, 而是二分裂;它的遗传物质是DNA;基因既存在于拟核中, 也在质粒中, 其遗传不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都在细胞质中;与真核生物共用一套密码子;只有一种可遗传变异方式:基因突变 (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除外) ;在基因工程中能提供限制性内切酶, 既可作为目的基因的供体, 也可作为目的基因的受体;在生物进化中处在原始低级的地位;某些原核生物病原体侵入人体时, 溶菌酶对其有非特异免疫作用, 还可引起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在生态系统中既可以是生产者、消费者又可以是分解者。

(二) 用具体生物学事实引证概念的属性, 明确说明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科学依据, 让机械的记忆灵活化

每一个生物学基本概念都是有特定的内涵和外延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概念四个组成要素:名称、定义、例证和属性中的属性, 而每个属性是应由相应的具体的生物学事实来佐证的。在复习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抓住概念的关键属性并明确概念每个属性的佐证事实。如有关酶的概念的复习, 就要抓住酶的三个关键属性:活细胞产生的、具有生物催化活性的、有机物, 并用相应的生物学事实来佐证。如用萨姆纳的实验、条件反应的温和性等生物学事实说明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 用切赫、奥特曼的发现说明也有的酶的化学本质是RNA, 从而说明酶是有机物这一关键属性, 以加深学生对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理解。

(三) 用恰当的问题串联生物学事实以排除迷思概念, 强化对概念外延和内涵的理解, 让迷惑的概念清晰化

学习基本概念时, 有的学生只是记住了概念的字面定义, 没有真正理解概念的实质, 对基本概念存在模糊的认识, 对概念的理解甚至是错误的。这些在学生头脑中存在的与科学概念不一致的认识称为“迷思概念”, 需要教师用恰当的问题串联生物学事实加以排除。如在形成“光合作用”这一基本代谢概念时, 有关学生的“迷思概念”有各种各样的表现。比方说, 只有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没有叶绿体的细胞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能是生物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唯一能量来源;有光无光均能进行暗反应;光合作用产生的ATP是各种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等错误的理解。这时, 教师就要在课堂创设问题情景, 并要针对性地提出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蓝藻、硝化细菌作为原核生物都没有叶绿体, 但又为什么都是自养生物?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什么条件, 暗反应又为光反应提供什么条件, 你是如何理解两者是缺一不可的整体的?光合作用中ATP产生的场所、反应、作用与呼吸作用有何不同?这样,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把零散的生物学事实用问题串联为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链条, 从而拓展了光合作用概念的外延, 并强化了学生对光合作用外延的理解, 让迷惑的概念清晰化。

二、二轮复习中要明确核心概念并梳理出支撑核心概念的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 构建概念图

一轮复习中, 教学主线基本上是沿着生物学事实、概念、规律或原理进行的, 多节课都在为基础概念的理解服务, 而二轮复习课则可以在核心概念的指导下, 自上而下地梳理核心概念的支撑点:生物学概念及其相应的生物学事实, 进而以概念图的形式来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网络。

(一) 明确核心概念

核心概念的确定并不是绝对的, 核心概念也不是固定的, 教师可根据班级学生的整体认知水平不同, 不同学生一轮复习效果的不同指导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确定自己的核心概念。比方说, 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和班级, 在二轮复习中针对高中生物教材必修的3本书, 我常常确定的6个核心概念分别是:生命系统、细胞代谢、基因表达、稳态、进化和生物多样性, 而对于基础差学习能力差的班级和学生, 我会细化出十几甚至几十个核心概念。

(二) 认真梳理支撑核心概念的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

比方说在二轮复习时, 我引导学生用填表格的方式梳理支撑“基因表达”的生物学事实和生物学概念。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至少应认真完成下表1中相应的一般概念和事实的梳理。

(三) 建构概念图, 用图解方式诠释核心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在对围绕核心概念的一般概念和事实进行梳理的同时, 进一步明晰其中的核心概念、基本概念、生物学事实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 用图解方式诠释核心概念。

如“生命系统”这一核心概念 (内容太多只截取“种群和群落”部分) 及其涉及的相关概念、事实可借助这样的概念图图1来加以理解。

(四) 应用核心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强化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及掌握

在学生的头脑中建构出合理的概念体系, 更重要的是能利用这个体系解决实际的生物学问题, 其利用的过程也是核心概念的具体化过程。例如:可通过如下习题强化对核心概念“基因表达”的理解及掌握。

如下图所示, 给以适宜的条件各试管均有产物生成, 则能生成DNA的试管是

A.a和dB.b和c

C.只有b D.只有c

此题考查的是核心概念的支撑概念中心法则各种过程的原料和产物, 据原料判断出各试管的产物后, 对每一选项直接判断。由图示每支试管中所加入的物质可判断每支试管内所模拟的生理过程, 即a.DNA复制, b.DNA转录, c.RNA自我复制, d.逆转录, e.蛋白质合成 (翻译) 。产生DNA的是DNA复制和RNA逆转录过程, 答案为A。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 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建构科学概念的过程, 在生物复习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通过恰当的教学策略, 不断引导学生提炼生物学事实, 拓展概念的外延, 明晰概念的内涵, 建构自我的核心概念系统, 形成自身的认识, 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高复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恩山主编.中学生物学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刘恩山, 张颖之.课堂教学中的生物学概念及其表述方式.生物学通报, 2010, 45 (7) :40-42.

[3]罗锡明, 徐作英.生物学概念教学模式的建构探析.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版) , 2011 (3) .

[4]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5]黄玮.高中生物迷思概念成因及教学对策.中学生物学, 2009 (1) .

上一篇:和声音有关的作文下一篇:2022毕业生实习鉴定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