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测评(精选8篇)
1.大学生综合测评 篇一
山西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综合测评附加分管理办法(试行)
山西师范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学工组
2010-8-30
综合测评附加分管理办法(试行)
根据《xxxx大学学生综合素质策测评条例》相关条款规定的要求,我院结
合实际制定了本测评附加分管理办法,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本院专业优势,并
在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拓展全方位修养品质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一部分:学生能力素质附加分测评方法
一.测评的范围
1.学生的课外学术研究及科研发明创造情况及成果
2.学生教育技能训练及自我培养和提高的情况及成果
二.测评的标准和细则
1.标准
(1)采用百分制
(2)只以正值分计,不计负分
(3)所得分值以学生在测评范围内获得的成绩情况确定,具体测算参照
以下所列细则执行(最高分100分,超者以100分计)。
2.细则
(1)国家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受到国家机关、机构认定表彰的科
研成果、美术作品、曲艺作品者计50分;国家级刊物上发表或
表彰的文学、美术、新闻、曲艺等作品计20分。
(2)省级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受到省级机关、机构认定表彰的科研成果、美术作品、曲艺作品者计40分;省级刊物上发表或表彰的文学、美术、新闻、曲艺等其他作品计15分。
(3)地市级(含校)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受到地市机关、机构认定表彰的科研成果者计30分;地市级(含校)刊物上发表或表彰的文学、美
术、曲艺等其他作品计10分。
(4)教育技能竞技中获奖者及挑战杯获得成果者,国家级计50分,省级计
40分,校级计20分,院级计10分。同一赛事同一作品获得多项奖项
只记最高分。
第二部分:学生思想品德附加分测评方法
一.测评的范围:
有政治表现、社会公德(含公益活动)法纪观念、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劳动态度、卫生习惯、考勤、社会活动(含社会实践,学生干部参与学校学
院各类组织机构及学生自由团体各种工作)等九方面内容。
二.基本法则和得分计算办法
1.采用百分制
2.计算办法:
测评附加分=基准分+正负值累加分
3.所有学生凡达到本办法中测评参考标准要求均可得基准分50分,其余
将依据以下所列细则进行正负值分别累计加分。
三.测评标准和细则:
1.基准分标准:
凡在校期间无重大政治问题即可得基准分50分.2.正值附加分:
(1)日常活动附加分:
a.凡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大型文艺活动、知识竞赛的学生记1分/次;
个人获院级一等奖者记4分,二等奖记3分,三等奖记2分,其他奖
项记3分,获校级一等奖6者记分,二等者记5分,三等者记4分,优秀奖3分。其他奖项记4分,同一作品获得多个奖项的只计最高分。
集体获得校级一、二等荣誉,参与者每人计3分,获得院级一、二等荣
誉,参与者每人计2分。
b.参加义务献血者计3分/次,每年累加不超过10分
c.按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次数计3-15分。
D.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按次数计入德育分,每次3分。
(2)学年表彰附加分:
a.学年个人受到国家级、省级、校级、院级荣誉称号的或受相关表扬者
分别计30分、15分、6分、3分/次。
b.获得文明宿舍称号的,校级:舍长计5分、舍员计3分,院级:舍长
计3分、舍员计2分。
(3)职务附加分:
a.担任校、院团委学生会干事,普通班委,宿舍长计3分。另根据其日
常工作表现追加2-4分
b.担任各班学习委员、院团委学生会副部计4分,另根据其日常工作表现
追加4-6分
c.各班班长、团支,院团委学生会各部部长,校学生会副部者计5分,另根据其日常工作表现追加5-8分。
d.担任院团委学生会常委、校学生会部长计7分,另根据其日常工作表
现追加7-10分。
e.担任院团委副书记、学生会主席,校学生会常委者计10分,另根据其
日常工作表现追加9-12分。
f.担任校学生会主席者计12分,另根据其日常工作表现追加10-15分.3.负值附加分:
(1)违规违纪分:
a.受违纪处理或通报批评者计5分/次。受警告、严重警告处分者计10
分/次。受记过、留校查看处分者计20分/次。
b.卫生检查受校、院、住楼辅导员办公室批评处罚或宿舍被评为“不合格宿舍”,其主要负责人5分/次,成员3分次。
(2)日常缺席分:
a.纪律松散、旷课1课时(含集体活动会议)者计3分/次;迟到、早退
2次(含集体活动会议)者计1分/次。
b.无故不参加义务劳动(3分/次)
(3)不良影响分:
a.无集体荣誉观念,做出有损学校、院、班级荣誉的事造成不良影响者
计10/次。
b.担任学生干部,工作不负责任,缺乏主动性,同学反应强烈者计4-7
分/次。
c.有损校园文明、环境卫生的行为,男女交往不得体者计8分/次。生活
铺张浪费者计5分/次
d.对违纪再现知情不报,或提供假情况、假证据者计8分/次。
第三部分:学生身体素质附加分测评方法
1、凡参加国家级、省级体育活动并获得荣誉称号的学生分别计30分、15
分,同一赛事获多个奖项者只计最高分。
2、凡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大型大型体育活动的学生计1分/次
a.个人获院级一等奖者计6分,二等奖计5分,三等奖计4分,其他奖
项计3分,个人获校级一等奖者计9分,二等者计8分,三等者计7
分,其他奖项计6分。
b.集体获得校级一、二等荣誉,参与者每人计3分,获得院级一、二等
荣誉,参与者每人计2分。
3、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所获荣誉计入身体素质测评分,不做其他追加
第四部分:组织实施要求及程序
一、实施要求:
1、以上竞技类项目,如是集体获奖,将以受表彰学生或作品作者的主次关
系依次递减相应分数
2、有两个职务及两个以上职务的,职务分可叠加,表现分部分只计单项最
高表现分.第二部分职务附加分部分担任其他特殊职务者视情况予以追
加相应职务分以及工作表现分。
.3、学生所获得的荣誉计入相应的部分计算,不得再计次入其他部分。
4、师范类学生三笔字和普通话不及格计入综合测评成绩,英语四级考试未
通过者不计入综合测评。
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计入德育分,毛泽东思想概论及马克
思主义原理计入智育分。
6、国家励志奖学金 国家奖学金及专业奖学金不计入综合测评。
二、实施程序:
(1)每学年测评一次,测评时段为上9月到本9月。
(2)测评须在院学工组成员的监督下由各班辅导元组织考核测评.测评结果
由院学工组审核、盖章后方可有效。
(3)非毕业班在每学年开学的第二周进行上学年的考评工作。
(4)毕业班当学年测评在毕业前一个月完成。
(5)院学工组审核后,为各班下发学生测评得分明细表,除上报外,留有
附件存档
本测评方法自颁布之日起实行,最终解释权归院学工组。
2.大学生综合测评 篇二
学校方面固然重视综合测评, 而许多大学生也现实地面对综合测评, 将其视为学习和在校活动的指南针, 凡事在综合测评上有加分的就干, 无加分的则免谈。因此, 综合测评的作用及具体操作过程就显得举足轻重。笔者认为应从程序到细节进行控制, 才能较好地完成一次综合测评。
1 明确综合测评的意义
首先综合测评的主要主持者——政治辅导员应认真学习《学生手册》的文件精神, 力求掌握综合测评的精神实质, 就综合测评的意义和作用对学生进行专题教育和总动员。主要强调三个方面的内容。
(1) 学生通过自评与对比, 可以找出差距、问题与不足, 对上一学年进行深刻的总结, 并对下一年进行调整改进。而班集体也可查找出班际的区别, 在营造良好班风的时候进行特色化的建设。而整个年级也可以洞察每个学生的表现, 年级干部选拔及合作是否恰当, 年级学生干部体系运行是否和谐, 找出不足之处, 以便对症下药, 进一步调整与加强治理。因此, 同学应该重视综合测评。
(2) 学生应对取得的成绩作合理的总结, 不应夸大, 也不能缩小;对所犯的错误不能隐瞒也不能缩小;对加分不能斤斤计较, 也不能不理不睬;应该做到该加的要加, 该减的要减;该得的要得, 不该得的不要。绝对不能弄虚作假。
(3) 综合测评中的竞争应是良性的, 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不能因为别人优秀就妒忌他们, 而是要以他们为榜样, 而成绩好的同学也应帮助成绩不够好的同学, 共同进步。
2 综合测评的过程
(1) 成立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 由年级学生会部长级以上干部及班长参加。人数不应过多, 以十来人为好, 如太多, 则在讨论加分细则时时间会拖得太长, 如太少人则可能会出现加分的较大偏倚。
(2) 加分细则的讨论制定, 由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就具体执行方案进行讨论。此项工作琐碎、较难均衡, 协调是最关键的要点。
(3) 同学自评, 对照加分细则填写加分项目。
(4) 年级评, 由各部门将平时的加分记录参与名单与个人自评项目对照, 进行审核, 计算。部分级干再次审核个人的加分情况及结果。
(5) 将各位学生的学业成绩、思想品德、文体分进行计算和综合测评分的汇总、排序。
(6) 公布初评结果, 留三天时间让学生质疑, 处理出现的反馈, 进行奖学金的评定及荣誉称号的评定。
(7) 召开年级会议, 公布测评结果, 并对综合测评中有争议的事项做出解释, 消除争议。
(8) 将综合测评成绩整理上报学校。
3 在综合测评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 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参加的人数很关键, 人太多, 讨论时间会拖得太长, 人太少, 则权力会过分集中, 导致结果出现较大偏倚。
(2) 一些学生干部存在以权谋私的情形, 如特别要求为本部门多加分或对某项工作多加分, 或平时特别关照某些同学或自己的同乡, 将加分的工作全交给他们做, 这样就使一些加分项上存在着不公平的现象。
(3) 个别学生干部可能会因加分不满而对本部门或关系亲密的同学进行鼓噪及挑拨, 引致一些不和谐的局面产生。
(4) 不同年级的学生会对同一事项的分数进行比较, 例如参加一个大型舞蹈的学生可能来自不同年级, 但各年级的加分不一定相同, 引致意见产生。
(5) 同一活动的加分如放在品德分和操行分的结果会很不一样。
(6) 一级学院与二级学院的学生干部加分难以均衡。有的时候二级学院很难了解到一级学院的学生干部的表现及工作量。
4 对以上问题可采取的应对措施
(1) 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参加的人数应以十来人为好, 既方便议事的广度又方便议事的深度。
(2) 对以权谋私或加分不满的学生干部, 应加强思想工作, 强调以大局为上, 以和为贵, 强调过程的公正公平。如个别素质太差的学生干部, 则要及时进行撤换。为保证公平可对单项分进行封顶处理。
(3) 不同年级可以进行商讨, 对同一事项加一样的分。
(4) 认真理解综合测评手册的精神, 将不同的活动按品德分和操行分分别对待。
(5) 与一级学院多加沟通, 了解本级学生在一级学院的表现及工作量。
5 在综合测评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强调综合测评的目的是评出先进, 评出榜样, 评出团结。
(2) 学生干部的保密原则。在评议加分项及具体的操作过程中, 可能会涉及一些学生的具体情况, 所以应对学生干部强调保密原则, 议论的过程和具体的细节不应公开与扩散。这与公开的原则并不矛盾, 加分细则商讨好后的结果是要公开的, 最终的测评结果也是要公开的, 但公开应由年级综合测评办公室来完成, 不是由某个学生干部来完成。
(3) 注意一些细节的技巧, 如三天时间质疑期前的公布的综合测评应以学号为序, 因为可能存在有不当的地方, 还需改动, 此时不应让学生看到按分排序的成绩, 否则变动后会对学生造成较大的情绪影响。
(4) 事后疏导工作。对个别学生不能理解综合测评所得的结果的情形, 应作好解释与疏导工作。将《学生手册》的相关条款作为综合测评的依据, 解释时才有理有据, 学生才会心服口服。必要时还应在年级大会上进行解释。
6 综合测评中的误区
(1) 轻学习, 重活动。部分学生有着某项专长或担任学生干部, 平时活动多, 生活忙碌, 但最后啥奖也评不上, 原因是学业达不到评奖的要求, 很受打击。应及时对他们进行专业教育, 学业在大学生活中是主题, 将来工作是靠专业来支撑的, 特长或社会工作只能起锦上添花的作用, 学业的比重应比特长和社会活动的大。
(2) 一些学生重学习, 不参加社会活动, 也导致总分居后。这类学生如进入社会, 会因为社会活动能力偏低而遭受挫折, 也应对他们进行帮、拉、扶工作。
(3) 个别学生竞争心理过强, 妒忌心重, 会影响他们在集体中的形象和位置, 应及时进行教育和纠正。
(4) 个别突出的学生, 有着突出的问题, 还应单独就具体情况进行教育。
(5) 学生干部, 他们构成集体的核心, 有着凝聚团结的标杆作用, 对这个队伍, 一定要严格要求, 加以培育, 强调协调配合, 才能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
摘要:大学以综合测评为手段, 对大学生的品德、学业、文娱和社会活动等方面进行全面考量, 综合评价学生的表现。本文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意义及开展过程、进程中的问题、应对措施及注意事项及可能的误区进行了探讨。
3.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问题与对策 篇三
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为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人才而制定并实施的量化指标与执行细则,其根本宗旨是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提升综合素质已成为大学生适用当前环境的根本途径。虽然高校能够积极组织开展测评工作,但却收效甚微。只有找准问题,多措并举,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局面,充分发挥测评效能。
2.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测评重心偏离宗旨
高校在制定综合素质测评时,基本都能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为宗旨。但在实际组织实施测评过程中,却偏离了测评的重心。往往更加注重对有形价值的直接利用,而忽视无形价值的综合利用。在为数众多的老师和学生眼中,综合素质测评只是评奖、评优等的机会和依据,测评重心却无从体现。测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相对称的现象,制约了测评效能的发挥。
2.2测评成绩违背客观
客观的测评成绩是实现测评宗旨的基本保障。在测评时,学生抬高自己、差评他人的现象屡见不鲜,请客送礼、拉帮结派现象也时有发生,更有甚者竟为了获取某项加分而伙同他人捏造事实;作为老师,收受贿赂、颠倒黑白等事实也确实存在。存在瑕疵的测评成绩不但会误导舞弊学生,还会使好学生受到挫伤,致使“越评越假,越测越差”的现象出现。
2.3测评指标忽视差异
测评指标不仅是综合素质的评价尺度,更是提升向导,评价指标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高校虽然设置了较为全面的测评指标,但过分强调智育、忽视学生差异的现象却普遍存在,造成综合素质内在的全面化与个性化无法有机结合。这制约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忽视了专业特点和年级层次等的差异,违背了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现实,致使大学生的竞争优势无法凸显。
3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对策建议
3.1以提升素质为重心,发挥测评综合效能
高校在对测评作用的利用上,要以提升素质为重心,避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现象出现。测评不只是奖惩的依据,还要成为学生了解自身综合素质的一面宝镜,从而发现问题与差距,产生改进或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内在需求;成为老师了解学生综合素质、发现教育管理问题的机会,从而达到“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效果。在此基础之上,以人性化的奖罚机制作为辅助工具,引导、帮助综合素质低的学生积极进步,鼓励、支持综合素质高的学生超越自我,从而形成你超我赶、争做高素质大学生的浓厚氛围,使得弱者变强、强者更强,最终实现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测评宗旨。
3.2以公正心态为基础,科学完善测评方法
测评心态和测评方法是影响测评成绩客观与否的关键因素。要确保测评成绩客观真实,就应该在这两方面多下功夫。一是要端正师生测评心态。作为老师来说,不仅要以身作则,加强平时宣传、教育力度,还要设置复合型奖罚依据,避免因功利性而引发测评舞弊;作为学生而言,要提高自身修养,放眼未来,把测评成绩看成是了解、完善自我的难得机会,正确对待。二是要完善测评方法。抽象、概括的测评方法必定存在漏洞,在制定测评方法时,应该坚持行为化、具体化原则,提高实际可行性,降低舞弊概率。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深入落实,对于发现的舞弊行为,要严肃处理,以示警戒。
3.3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合理设置测评指标
高校在设置测评指标时,应以素质协调发展为理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德育为核心,突出创新与实践能力。高校要敢于打破“智育战”和“一刀切”的落后模式,大胆革新,合理设置指标的权重与内容,充分发挥指标的指挥棒作用。既要做到权重合理,体现出综合素质协调发展的全面性;又要实现内容有别,体现兼顾学生个性、专业、年级、层次等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培养出更多受社会欢迎的高素质人才。
[基金项目:青岛工学院董事长基金资助项目“民办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提升研究”(校级教研项目编号:2013JY013)]
4.学生综合素质测评 篇四
德育方面:厚德载物,只有具有良好的品德才能海纳百川,只有怀有坚定的信仰才能勇往直前。大一一年的生活中,我始终要求作为共青团员的自己以身作则,积极投身于丰富的集体活动和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我收获了真诚的朋友与师生情谊,得到了拼搏进取的信心与勇气,拥有了开创未来的胆量与魄力。
智育方面:作为一名神圣而光荣的医学生,我必须而且愿意为医学事业奉献自己的青春。学习过一本本沉甸甸的医学书,领略过一节节教授们精辟的讲解,我感到自己很充实。怀揣着最单纯的救死扶伤的梦想,我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习惯,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良自己的学习方法,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也提高了实践创新能力。
体育方面:身体是载知识之车寓道德之舍,对于我们青年人,拥有健康的体魄和青春的活力尤为重要。大学生活的相对轻松也给了我充足的时间来强身健体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等体育活动,并在课下进行一定的体育锻炼,增强自己的身体素质,以一个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去面对学习和生活。
劳动素质方面,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外实践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我提高了自己的其他方面的素质,增强了社会实践的能力,使自己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并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
5.大学生综合测评实施细则 篇五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进一步使学院的教育管理与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相结合,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奋发成才,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根据《铜陵学院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办法(试行)》,结合我院学生工作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凡具有铜陵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学籍的全日制本专科在校学生,均有参加学生素质综合测评(以下简称“综合测评”)的权利和义务。
第三条 综合测评要坚持实事求是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各班辅导员、班委会等组成测评小组,负责本班的测评工作。综合测评每学期进行一次,第二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由院党总支负责组织评定、审核及公示,并抄送学生处备案。
第四条 全院学生要学习领会综合测评工作的意义及各项测评的细则,树立正确目标,争取全面发展。
第五条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实行百分制。综合测评成绩=德育测评成绩(20%)+智育测评成第六条 学生素质综合测评结果分为四个等级,作为学生操行评定的依据。其中85分以上为优秀,84-75分为良,74-60分为一般,60分以下为差。
第七条 学生每学期的综合测评成绩是学生获得奖学金、评奖评优、组织发展及推荐就业的主要依据,并记录在学生学年鉴定表中,于毕业时存入学生档案。
第八条 学生评奖评优时其综合测评成绩,德育测评成绩,早操(早锻炼)、上课、晚自习等出勤率,一般应位居所在班级前40%之列,无补考、违纪处理等情况发生。
第二章德育测评成绩(20%)
第九条 德育测评成绩=基础分(70分)+奖惩分。
第十条 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纪守法,基本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及校纪校规者,可获得基础分70分。
第十一条 在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分。
1、积极参加政治学习、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10分)
(1)积极参加党、团校,团支部民主生活会,“学习党章小组”等各类政治学习活动,并且递交学习心得。(5分)
(2)积极参加义务献血等志愿服务活动。(5分)
2、积极参加校园文化活动(15分)
(1)积极参加校、学院各种文化活动,每参加一次加1分。(2)在各种文化活动中获得奖项按具体情况给予不同加分。
3、担任学生干部能恪尽职守,善于创新,工作实绩突出。(10分)
担任校级主要学生会干部或社团主要干部的,加10分,担任院学生会干事的,加5分;担任院级主要学生干部及各班班长的,加10分,担任干事的,加5分;担任班级主要班干的,加7分,担任团小组长、寝室长等加3分。
4、获得团学组织表彰的。(5分)
在“五四”等评优中,获得校级团学组织表彰的,加5分;获院表彰的加3分。
5、获平安宿舍称号的,所有宿舍成员均加3分。
第十二条 对违反国家法律、法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或违反校纪校规者,给予惩分。
(1)受到校纪处分(理)者给予以下减分:留校查看,减20分;记过,减18分; 严重警告,减16分; 警告,减14分;
受校、院(部)级通报批评,分别减10、8分;
因例会缺席等原因,受到团学组织撤职处理或处分的,减8分。(2)违反《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但不够处分者,每次减2分;(3)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受到处罚,德育测评以0分计;
(4)担任校级、院级及班级学生干部和干事不作为的减10分,违规违纪违法的减20分;(5)参加党、团校学习的学生无故缺席或中途无故离开的,减10分,学生党员无故不参
加组织活动或违规违纪违法的,减20分;(6)第(4)、(5)条不重复计分。
第十三条 德育测评以100分为满分,超出100分者以100分计。
第三章智育测评成绩(70%)
第十四条智育测评成绩=平均分+奖惩分
第十五条平均分取本学期各门课程(不含体育)成绩的算术平均值,如成绩评定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差)等,则分别按95、85、75、65、50换算。补考课程以原考试成绩计分,缓考课程以60分计。
第十六条 在科研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予以奖分。(1)在各种科研、实践活动中获得奖项按具体情况给予不同加分。
(2)积极参加寒暑假社会实践,递交实践心得(报告)的,加1分。在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参加重点团队的,加2分。获得系级表彰的,加3分;院级表彰的,加5分;省级表彰的,加7分;国家级表彰的,加10分。(20分)
(3)在国家级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加20分,在省级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或文章,加12分;市级媒体上发表文章的,每篇加8分;院级媒体(校报)上发表文章的,每篇加4分。
(4)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等级考试、计算机考试、中高级电工考证、华为无线TD-SCDMA网络规划优化初级工程师等技能等级考试,获得等级证书的,国家级的,加5分;省级证书的,加3分。
(5)经学院有关部门批准,举办个人专业作品展、报告或个人演唱会等,每次加5分。第十七条 惩分:
(1)学习不努力,课程考核成绩出现不及格,减10分/门;
(2)无故不上课(含晚自习),每节减2分;上课迟到或早退,每次减1分;(3)在学术、研究、竞赛等活动中半途而废或弄虚作假,每次减20分。第十八条 智育测评分以100分为满分,超过100分以100分计。
第四章体育测评成绩(10%)
第十九条 体育测评分=基础分+奖惩分。
第二十条 体育成绩的基础分=体育课成绩(无体育课班级,积极参加早锻炼,基础分70分)。
第二十一条 下列情况予以奖分。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加10分;
(2)积极并完整参加完运动会、篮球、足球等各级各类体育竞赛
参与方阵队、健美操训练的每人加5分。(方阵队、健美操训练时间长、辛苦)第二十二条 下列情况予以惩分:
(1)无故不参加规定的早锻炼(早操)者,每次减3分;(2)无故缺席校、院、班组织的体育活动,每次减5分。
第二十三条 体育测评分以100分为满分,超过100分者以100分计。
第五章附 加 分
第二十四条 辅导员根据本班学生的综合表现,在总成绩中有奖、惩2分的自主权,但事先须在班级公示。
第六章附则
第二十五条 因不同情况受到奖(惩),须累计奖(惩)分,但同一内容一次参赛(评)多次获奖者,按获奖的最高得分计,不重复计分。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各项考核条文中未涉及的内容,可比照办法中的有关条款执行,测评小组可根据情况酌情加、减分。
第三十条 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执行,其他相关办法同时废止。
6.大学生综合测评 篇六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是高校在党和国家的素质教育方针和政策指导下,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出符合高校教育目标的测评指标与实施办法,通过对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方面所反映出来的综合素质进行测评、考核和评定,“达到引导、规范、教育以及激励大学生全面发展目标的管理方法和手段。”[1]作为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综合素质测评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强烈的导向作用,构建一个科学的、公平公正的、可操控的综合测评体系,将其育人效果最大化,是高校开展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1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当前存在问题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实施不仅促进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激励学生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向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迈进,同时也为国家选送高素质人才做出了重要作用。但不可否认,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在现行的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也存在许多缺陷和问题:
1.1重结果静态测评,轻过程动态测评
目前,国内大多数高校都是以学年或者学期为单位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评,在评价指标设计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来评价学生,更多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一种静态数据的评价,注重结果,而对学生学习成长过程的动态评价较少。这种“重结果静态测评,轻过程动态测评”的评价倾向,不能充分的体现出学生在不同时间段内学习的主动性、科研能力、实践创新能力等状态,不能及时对学习的过程进行积极地反思和总结,导致测评不能真实全面的反映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能力。
1.2强调客观评价,忽视主观评价
在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方法中,包括有学生自评、班级同学互评、年级评定、辅导员和班主任评定等基本环节,但作为测评主体的大学生大多处于被评价的位置上。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一般,在各类评优评奖中没有竞争力的学生,对于参与综合测评的兴趣不大,认为只是走一个形式,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任何影响。只是被动机械的接受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同学们的评定,忽视了学生个体自我评价的教育与反馈效果。
1.3注重共性评价,轻视个性发展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标体系多是以共性要素作为评价标准,以统一的标准体系对全体学生进行测评,忽视了学生因不同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不同性格等因素造成的不同的个性化发展。“按照统一标准过多地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约束,使学生丧失主体,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很难满足用人单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等创新方面的要求。”[2]
2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优化不仅可以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提供科学的依据,完善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同时也适应高校素质教育发展的需求,向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引导前进。但是要构建出一套科学、合理化的综合素质测评体系,首先需要把握以下几个主要原则:
2.1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指导思想和引导方向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同时也要符合高校的素质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学生学习、生活、实践、创新等方面进行综合的、立体的、客观的、多层次的考量,让学生看到自身哪些地方还存在着不足,又有哪些地方是自己所感兴趣的, 比较突出,可以有所发挥的。在引导学生全面化发展的同时,注重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个性学生在兴趣、意志、实践等方面的特长与,激活学生发展个性优势,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2主体性原则
由于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结果与评优评奖、就业推荐等方面息息相关,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所面向主体和实施对象的大学生对于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尤为关注。在综合素质测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进行自评,还要在班级互评中对一起学习和生活的同学进行评价,用身边可亲可近、可比可学的例子来对比自身差距,制定来年发展计划。把参评主体的多样性与学生参与的自主性紧密结合,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努力让学生在总结测评中自我认识、自我反思、 自我激励,是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关键。
2.3可操作性原则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指标内容的设定、测评效果的形成等都要进行实际的调查与研究, 不能仅停留在设计者的主管设想,要做到切实可行。 (1)科学的简易化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尽量做到简单化、明细化、可操作化;(2)“评价对象之间或评价对象与评价标准之间能比较”[3];(3)测评方法科学化、 多元化,确保测评结果的准确性;(4)测评主体的参与意识与测评结果的反馈、激励、引导、教育功能相结合。
3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针对目前高校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我们尝试对测评体系进行优化,积极增强和发挥其引导作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
3.1树立科学测评理念
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中将以智育素质为核心的测评理念转变为以体现素质教育目标的理念,建立起让学生在测评过程中正确继承专业文化知识,同时在思想道德素质、科技创新素质、体艺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等方面协调发展的理念。
3.2新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根据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将学生素质能力测评分为专业知识学习评价、基本素质评价和实践项目评价。
3.2.1专业知识学习评价
根据教务处统计的学生学年课程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凡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成绩都属于专业知识学习评价计算范围。
3.2.2基本素质评价
根据学校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基本素质评价分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三个层次进行(如表1), 基础层包括:理想信仰、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文明礼仪;核心层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求实精神;拓展层包括:国际视野、包容气度、体艺素质、法律素质。学生基本素质评价主要针对学生在一年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予以评价,采取定性的方式,由学生个人和组织评价后给出评定,共分A、B、C三个等级。
对于在综合测评中未涉及的展现大学生高尚道德品质和良好精神风貌,有突出表现、事迹者,或在某一方面为学校做出重大贡献者,经学院认定、学校审核可酌情提高其基本评价等级,并在评优评奖中破格授奖或提高获奖等级。对于出现违反宪法,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破坏安定团结,扰乱社会秩序的;违反学校考试管理规定,认定考试违纪、作弊的;在科技文化活动中发生抄袭、实验或调查数据弄虚作假等严重违反科技文化学术道德的情况;违反学校规定,严重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生活秩序以及公共场所管理秩序,侵害其他个人、组织合法权益,造成严重后果等情况的学生,可直接认定不合格。
3.2.3实践项目评价
以参加实践项目平台活动作为评价的定量指标, 分为15项实践平台项目并根据参考标准给予相应加分,各模块得分=∑(加分×权重)。15项实践平台项目分别为:党团建设、学干培养、思想辨析、志愿服务、学风建设、实习实践、科创研修、生涯规划、文明礼仪、文化修身、文化交流、身心保障、权益维护、励志助学。各实践项目中的加分活动由学院根据本学院素质能力培养方案所搭建平台进行补充,并根据活动层次、活动类别拟定相应加分标准。
7.大学生综合测评 篇七
关键词:综合素质;教育测评;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8)08-0078-03
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息测评管理系统”全国应用试点实验工作已经启动,从2007年9月开始,若干个实验区开始进入实验试点第一阶段: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管理改革实验。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进入了—个新的阶段——全国性的实验阶段。
一、基本概念
“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是采集、分析、评价和管理中小学生成长过程和结果的综合素质测评软件系统和测评数据管理平台,旨在促进教育测评信息管理的办公自动化,实现教育测评技术应用的信息化标准管理和应用规范,完善教育信息服务体系并提升教育信息管理绩效。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是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教育信息测评管理系统》应用试点实验工作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教育信息测评管理系统》十一五重点专项科研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软件由三个独立软件组成,分别针对小学、初中和高中段。本系统一方面针对儿童、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交往能力、学习能力、成长环境质量等成长发展状况进行全面科学的测量和评估,使测评业务实现了测量、评估、咨询、指导一体化;同时本系统进一步提供了学生成长数据档案的建立和动态监测、学生综合素质各个层面的分析评价和应用指导、区域学生成长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服务、专家远程指导和应用咨询、独特的个案分析与治疗等功能模块。
本系统适合各年级和各教育机构使用。可以在区域、学校局域网和因特网上跨校区使用,为学校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学生发展指标体系建设、学生身心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因材施教提供一个先进的软件平台。
二、设计依据
1.政策依据
以国家《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7)、《2008-2012国家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标准》为政策指南,配合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关于全国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信息数据采集、数据统计、数据监测、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服务的实际需求,设计、开发并不断完善《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成教育测评数据中心、测评数据库应用系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指标体系、测评数据社会服务等。
2.设计标准
《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管理系统》采用的测量和评价体系的依据是:《教育评价手册》;《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的《儿童体重和身高评价标准》;同时参考了国内外著名的心理、身体、社会性、道德、人际关系等测评量表等。该测评服务项目共有66个量表,通过人工智能合成的方法实现评估报告计算机化,解决了人工计算问题,实现个性化指导。
三、系统的功能
1.电子学档功能
本系统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人际交往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成长环境质量等几大方面,包括66个自主研发的测评标准化量表。通过上述几大方面的测试,可系统地反映出现阶段学生成长综合素质发展状况,为学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实施因材施教提供科学的测评依据。
2.标准化测试功能
系统主要采用人机测试,可在计算机房中进行。测试过程限时、自动化,无需人工计分,系统自动保存和处理分析测试结果,形成学生的成长档案。可以在整个年级或全校进行大规模的测试。
3.自动化数据输入功能
系统提供数据自动输入功能。学生的测试答案,可在该软件本身直接输入,方便个别如补测、漏测或重测的数据输入。
4.参照性评价功能
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需要在比较中得以体现。本系统提供常模参照性评价、标准化评价两类比较。不仅有生动直观的测试结果数据表和统计图(柱型图和曲线图),还有详细的个案分析,以及根据该个案所做的教育建议或指导。同时,教育建议还可以通过专家远程指导,并根据学生本人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所有的测试结果均可以打印输出。
5.多元化的查询功能
系统可以进行个体查询,也可以团体查询,查询一个地区、一个学校、一个年级、一个班级、一个学生的情况,也可以设置参数查询,如查询智商在90-110之间的学生,查询班级类型为民主型班级等。所有的查询结果均可以打印输出。
6.多类型的统计功能
既可对整个地区、整个学校进行统计,也可以对某一年级或班级进行统计;还可以对任何两个群体做T检验和多个群体的方差分析,以比较年级与年级,班级与班级,男女性别或前后施测的差异显著性等,统计结果使用表格和图形描述分析,直观生动。同时,所有的学生测试的原始答案、原始分数和标准分数均可导出到Excel电子表格和SPSS中,以进一步的统计分析。此强大的统计功能可以为使用者利用本软件进行相关的教育科研工作而设计。
7.网络测评咨询功能
系统提供网上预约测评咨询或网络测评咨询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系统提交自己的测评或咨询问题,保证学生成长测评的隐私安全。由专家通过系统在网络上对学生进行咨询或辅导。系统也提供了综合素质咨询记录功能、关键字查询咨询记录功能、管理和统计咨询工作等功能。
8.身份保密和管理功能
学生成长档案具有高度的保密性。系统提供了安全的保密和管理功能,针对不同教育工作人员的类别,设置不同的查询、管理等使用权限和使用密码。不同类型的教师查询到的结果的广度、深度和需求度不一样,以保障学生成长档案的安全性。
9.长期的升级功能
系统提供免费升级和有偿升级两种升级功能,对系统功能、常模更新等的改进将提供长久性的免费升级功能。开发商将不定期地回访每一个客户,了解客户的需求、意见和建议,形成功能改进的依据。
四、系统的内容
1. 综合素质测试系统
综合素质测量工具主要包含六个方面的测量工具: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人际或社会素质、学习能力、成长环境。
测试前,各实验区相关学校将有关学生的基本信息数据按照要求输入软件系统之后,系统将为每个学生生成一个唯一的测试编号。学校管理员按照要求安装测试终端之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测试。测试终端系统安装到各个学校的网络教室教师机或者学校服务器。对于尚未具备网络教室的学校,可以通过打印试卷进行测试。
2. 综合素质评价分析系统
测试完毕,测试数据被上传到处理分析系统。处理分析系统对测试结果进行初步处理,并形成相应的测量结果和评价报告。所得到的测评结果将提供给专家团队并进入测评管理数据库。专家系统将根据测评结果,从区域、学校、班级和个体等角度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学生综合素质分析报告,并提交给相应对象。专家支持系统还将根据测评数据,对各个测评量表及其常模进行必要的修改。
综合素质评价工具:综合素质评价重点是为决策提供信息,故该工具是以决策为中心的评价模式,即CIPP模式:背景评价(Context)为教育预期决策提供信息;投入评价(Input)为教育效益决策提供信息;过程评价(Process)为教育实践决策提供信息;结果评价(Product)为教育目标决策提供信息。上述四部分组成CIPP评价体系。
3. 综合素质测评管理数据库
测评管理数据库是核心系统,它收集来自学校支持系统的学生学科成绩;来自测试系统及评价分析系统的测评结果;评价报告和来自专家支持系统的分析报告。最终,系统把来源于上述各方面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形成决策数据库、成长信息库、评价和评估数据库、测量和调查数据库等。
4. 测评数据服务系统
测评数据服务系统是面向终端用户的界面。不同的单位和个人,可以通过本系统获取不同的测评数据服务。拥有全国教育信息管理三级数据库:一是测量和调查数据库,构成动态监测数据;二是评价数据和参照性评价数据库,构成评价和评估数据库;三是以综合指标和指数构成分析和决策数据库。同时本系统还提供多种类型的服务:在线数据服务;决策方案提供;测评数据应用网站等。具体包括:
学生成长公共监测数据库:本数据库内含学生成长的各类指数和综合指标:身体素质发展、心理素质发展、成长保障、总体幸福感、成长负荷、成长预警指数、国家认同及不同国家影响力指数等。
学生身心发展危机监测网:监测网包括六类常规监测点:健康指标;体能指标;心理发展指标;品德发展指标;学业负荷指标;成长环境质量指标。
学生成长信息服务系统:本系统包括基础信息服务以及成长信息测评数据服务等,并具有完善的学生身心发展常模数据采集系统。主要用于满足多种社会需求。
五、实现的目标
教育信息测评管理系统实验区实验研究的第一阶段,将得到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各项数据及其评价分析报告,分别对应于区域教育局层面和学校层面。主要包括:
1.区域
建立区域《学生综合素质测评数据中心》。依据《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2007)要求、以及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改革、高效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各地教育管理的业务工作需求,设计、开发、运行教育测评数据库中心平台以及各级教育测评数据中心联合运行系统。
区域学生成长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评价报告。终端用于开展测评活动、收集测评数据、接收各类测评结果和报告、管理和查看本区域各类测评结果和报告、共享其他地区测评管理数据库的数据。
区域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各种类型的教育指数和综合指标,包括:学生身体素质综合发展指数(生长发育指标、体质体能指标、运动能力指标、身体健康指标、营养要素指标);学生心理素质综合发展指数;学生成长保障指数;学生成长快乐指数;学生成长负荷指数;学生身心发展常模指标;学生成长预警指数(流行病、疾病、违法行为、流行文化发展走势、中小学安全事故发生频率指数);学生国家和民族认同指数;国民教育期望指数;国民教育满意度指数等。
区域学生综合素质改革指导分析报告。根据区域的测评结果和评价报告,并在参照其他地区的发展现状,由专家团队对该地区的学生综合素质改革、及其相关的教育发展政策进行分析,形成政策建议报告。
2.学校
校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评价报告。终端用于开展测评活动、收集测评数据、接收各类测评结果和报告、管理和查看本校各类测评结果和报告。共享其他学校或地区的测评管理数据库的数据。
班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结果和评价报告。对全班每个学生形成测评结果和评价报告。包括某项测评的结果,并根据该项测评量表的常模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学生个体成长综合素质分析报告。由专家团队对每个学生的成长综合素质进行研究,形成学生个体成长指导报告。
校级学生综合素质改革指导分析报告。根据测评结果和评价报告,结合学校教育特点,由专家团队对该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改革做出综合分析,形成校级学生综合素质改革指导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比较教育研究室 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M].1999.
8.浅论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 篇八
郝咏梅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数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4)
摘要:目前高校普遍采用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存在着许多问题,全面探索素质教育观念下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了大学生综合素质可划分为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发展性素质,并提出了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要求。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素质
当代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等。社会的变革,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其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顺应社会的这些变革,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应相应地进行发展战略和策略地调整,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趋势,随着社会变化频率的加快,高等教育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1]。在80年代中期,我国一些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针对评价学生不全面、不客观的状况及其所带来的相关问题——“给评选三好学生、评定奖学金、免试研究生、毕业生分配工作等,都带来了很多困难和矛盾,依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分别探索试行量化、全面评价学生“德智体”发展水平的一些办法。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相互交流和总结,至90年代初,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基本定型。这主要可以表述为:学生学期综合测评分数=德育得分+智育得分+体育得分+奖励(奖罚)分。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评价学生一般都采用“大学生综合测评办法”[2]。
一. 现行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中存在的弊端和问题
综合测评是指对大学生的德、智、体等方面制定一系列的量化指标与实施细则,平时考核积累,每学期评定一次,是大学生奖学金、三好生评比和毕业生就业的重要依据和参照,是一项与每一个大学生都密切相关的工作。但是,由于存在人为的完全量化等方面的缺陷,综合测评已走入一种“学生排斥,老师头疼”的尴尬境地。
1. 测评体系系统不够完善,指标设定不合理
多数高校的“综合测评办法”在指标体系上都把德育、智育、体育作为三个基本指标,并对应成相应的分数。如果用当前倡导的素质教育思想与观念来分析这种框架体系,就会发现这种框架体系的局限性:
首先,德育标准概念化。高校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但作为评价机制,它排斥概念化的口号。各高校在制订学生道德教育的客观标准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意识,大多停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原则口号上,大概念清楚,具体标准模糊,因而造成了在这一项的评分上人人都得满分的结果,否定了主体道德水平的个性差异。
其次,智育标准考分化。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实施的综合测评,评测重点仅仅局限在“智”的方面,以考分作为衡量学生“智育”水平的评判标准,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生与社会脱节,缺少社会实践能力。测评比例中比重较大的智育引导学生过于追求各门功课的均衡发展,不少学生为取得各门功课的高分忽视了全面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这与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存在偏差,这是对全面发展的误解。这种评价尽管肯定了学生知识积累上的差异,但智育指的应该是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仅仅只是学习成绩。
再次,体育标准模式化。目前很多高校采取体制测试作为大学生综合测评的体育得分,无法体现一个大学生身心发展是否健康。未来社会对大学生的身心素质有极高的要求,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不能适应未来激烈竞争和紧张的生活,可以这样说,健康的身体是将来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才能的前提与基础。以开放性、合作性、竞争性为特点的21世纪,对人才提出的重要素质中,还包涵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健康的心理素质,这是使人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获得完美结合的前提。而仅仅以体制测试成绩作为体育得分是以偏盖全的一种做法。
第四,奖罚标准制度化。奖罚分是在上述成绩的基础上直接加分,在综合测评成绩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学生为了这些加分,可能会积极地去争取担任学生干部,而且希望“学生干部级别”越高越好,因为“级别”越高加分就越高;为了加分,有些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勉强自己去做,如身体不好,但因无偿献血的加分比较高,就“积极”参加献血。这样培养出来的不是一个真正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而是一个“功利”、“虚伪”的大学生。这种加分制度并不能完全真实地反映学生地素质,对于学生素质地提高并不具有全部地真正意义。
2. 测评体系系统与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偏差较大
如今,用人单位在选拔大学毕业生时,除看学习成绩外,更是有选择地对政治素质、创新意识、进取心、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外语、计算机水平,创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动手能力、交际能力等多方面地素质提出了要求。现行的综合测评体系无法为大学毕业生就业及用人单位考察毕业生提供比较具体的依据,容易造成社会需要与大学生自我定位的错位。这种评定很难在评价中突显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不能科学地反映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及每个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不利于学生全面素质发展,也不利于学生的就业。在做人方面,以前用人单位希望分来的大学生是党员和学生干部,强调得更多的是学生“政治素质”;而现在用人单位虽然提出了“党员优先”,强调得更多的则是“团结协作”、“自我约束”的能力。在做事方面,用人单位一般追求的是“忠于职守”、“老实厚道”,而现在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独立创新”、“灵活应变”。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具备复合型、创造型、协作型素质的人才已成为“抢手货”。现在,很多用人单位采用“招考”的方式而不再依赖学校的评价和鉴定为主要依据录用人才,这就是重要的原因[3]。
3. 测评体系系统操作有漏洞,不利于素质教育
在大部分高校,综合测评成绩=德育分+智育分+体育分+奖惩分。德育分是由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评议出来的。有些学生为了得到较高的德育分,在同学中拉帮结派,做表面文章,力图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这也给一些参与测评的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以很大的发言权,也就催生了一些学生以各种方式孝敬老师的不良行为。如果说学习成绩是考出来的还值得大家信服,德育都是根据感觉打出来的,平时表现又缺少诚信的记载,这容易使学生在勾心斗角的功力追求中迷失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如《中国青年报》2005年11月10日就报道了一篇《部分大学生争夺奖学金不择手段》的文章,这一现象并不罕见,也已引起了高校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二. 重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指标的客观根据
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目的是根据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办学目标,通过理性的思考,制定出既合目的性,又合规律性的具体的客观评价标准,既要兼顾学生的道德修养,又考虑学生的意志品质;既考虑学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又考虑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既考虑学生对新事物的感知能力,更考虑学生的发展潜能等。要从心理学、生理学、能力学人文精神的诸多因素来考察,重点要注重学生的构建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其原则要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不拘泥于对德智体总体原则的僵化理解。更不能把“德育”与概念划等号,把“智育”与考分划等号,将“体育”仅与达标联系。为改变这种片面的、落后的考核评价方法,我们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素质综合测评,使素质教育内容具体化、目标量化。
根据各高校的实践经验,笔者认为大学生素质综合测评指标主要内容为:
1. 评分方法
N=A×20%+B×60%+C×10%+D×10%,N为综合测评成绩,A、B、C、D分别为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发展性素质。该体系包括4个一级指标,不同的指标所占的权重系数分别为0.2、0.6、0.1、0.1。每一个一级指标又包含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又包含若干个评价要素,指标和评价要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设置。
2.测评内容及各项分值的计算
(1)思想道德素质(20%)由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操行测评成绩和班主任给予的考评成绩三部分组成。总分20分,其中理论课成绩6分,操行测评10分,班主任考评成绩4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为各课程的平均学分成绩的6%,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有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原理、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等等。
操行测评内容共分十项,即政治表现、专业思想、学习态度、遵纪守法、集体观念、勤俭节约、劳动观念、文明修养、严于律已、团结友爱,每项各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2)科学文化素质(60%)由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文化修养素质三部分组成。总分为60分,其中基础知识能力素质为30分,专业技能素质为20分,文化修养素质为10分。
基础知识能力素质成绩为各专业基础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30%。平均学分成绩为学分成绩(每门课的实际得分乘以该门课的学分数)之和除以总学分数。
专业技能素质成绩为各专业选修课程平均学分成绩的20%。
文化修养素质内容共三项,即对文化知识的认识和掌握程度(4分)、对美与丑的鉴别能力(3分)、注意表现美(3分),其操作可由同学互评和教师评议两部分组成。
(3)身心健康素质(10%)由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两部分组成。总分为10分,其中身体素质成绩为5分,心理素质成绩为5分。
身体素质成绩由体育课成绩、体质测试成绩、课外群体活动三部分,每部分的成绩依次为2分、2分、1分。
心理素质内容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积极进取的精神、情绪协调和控制能力、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群众关系良好,每项各为一分,由本班级学生共同打分取平均值。
[4](4)发展性素质(10%)由创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文艺体育竞技特长,其他能力等
四部分组成。每部分成绩依次为3分、2分、2分、3分。
创造能力包括科技竞赛及科技成果,参加校级以上科研成果竞赛,以获奖证书或文件为依据,学术论文以所载正式刊物为依据,出版的作品、获得的专利需经专家教授推荐并经校科技部或人文社科部审定。
组织管理能力包括对各级学生干部进行统一管理,分级考核,各级学生干部分别由供职单位进行考核、评定等级,由学院统一加权处理。
文艺体育竞技特长主要是指按校级以上文化艺术、体育竞技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等获得奖励或表彰情况进行加分,但一次活动获得多奖励时,不累计加分。
其他能力包括英语、计算机、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能力,操作技能,学校制定标准,对学生的特殊优秀表现给予嘉奖的特殊表彰,以获得的选修、辅修和第二专业、第二学位为依据进行的加分等。
三. 完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的思考
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摇篮,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重要任务。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应该是对大学生综合素质进行科学评价依据,是学生学业评价的补充和完善。要建立科学的大学生综合测评体系,我们应努力做到如下几点:
1. 定量评价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是多元的,评价手段和评价主体是多样的,既要关心过程,也要关心结果。因此,不可能采用整体划一的评价指标来对待千变万化的评价对象,也不可能完全依靠定量评价手段。对此,可以借鉴《高等工业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价方案》的做法,在测评的表述上采取“多因素状态方程”加“测评建议”的方式,如测评结论:XN=x1n1+x2n2+x3n3+x4n4(x,n分别为相应指标你的权重和系数)。测评建议:对学生优点的肯定、不足的评价、改进的建议。
2.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素质发展的有力保障机制。作为大学生素质评价的有力保障,最为重要的是学校应成立“人才培养委员会”和“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加强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协调,解决人才培养与素质评价“两张皮”的问题。在人才培养上,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社会欢迎的人才,注重核心知识、核心能力、核心素质的培养。“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应以学工处和团委等部门为主牵头,具体负责对大学生平时的素质评价和评先评优工作。“大学生素质评价中心”要定期召开会议,及时修订大学生综合测评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培养和素质评价协调有力的保障机制。3. 测评工作要增加透明度,做到“三个公开”。一测评人员要公开,由各班民主推荐产生。二测评过程要公开,要不断接受其他同学的监督,及时纠正测评中存在的问题。三测评结果要公开,要将测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公开,尤其要对每位学生加减分要说明具体原因。4. 加大方案宣传力度。从测评工作来看,许多问题是由测评组和学生对方案理解上的偏差所造成的,这固然有方案表达不准确、不严密的地方;甚至一些很明确的规定,由于学生理解的角度不同,也会有不同的认识。因此,有必要通过宣传统一学生对方案的认识,避免产生误解。为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应将测评方案发到每个寝室,并组织班主任专门学习方案,再由班主任召开班会进行解释。
总之,学生是综合测评评价的对象,综合测评体系的优劣,关键在于是否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是否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发挥。学生综合测评体系不应是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从理论研究出发,而要立足于社会对人才质量需求,尽可能地逐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周川.高等教与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杨德广.大学、中专学生素质综合测评—前言.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6.[3]肖华.以人为本,建立应用型人才素质发展的引导机制[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6(6):101-104.[4]许二平,姬旺华.对高校现行的大学生综合测评制度的调查分析[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1):67-69.The Attemption of Discussing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Hao Yongmei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College of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Jiangsu
Nanjing210044)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which adopted by high schools have many problems.It is urgent to grope for the comprehensive appraisal system of undergraduates upon quality
【大学生综合测评】推荐阅读:
大学生综合测评总结10-23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细则07-19
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优化模型09-17
华南理工大学综合测评07-13
XX年大学生综合测评自我评价07-27
大学学习生产实习报告与大学学生综合测评个人自评报告07-14
中北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综合素质测评09-11
初三学生综合测评陈述报告10-30
XX中学生综合素质测评自我总结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