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2024-09-03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共6篇)

1.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篇一

1.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

3. 事业无穷年。 ——韩 愈

4. 生无益于时,死无闻于后,是自弃也。 ——司马光

5. 为自己寻求庸俗乏味的生活的人,才是真正可怜而渺小的。 ——约尔旦 最本质的人性价值就是人的独立性。 ——布边曼

6. 人的天赋就像火花,它既可以熄灭,也可以燃烧起来,而逼使它燃烧成熊熊大火的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劳动,再劳动!―[苏] 高尔基

7.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中国民谚

8. 天才的主要标记不是完美,而是创造。―亚瑟?柯斯勒

9. 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屈服。―亚洲谚语

10. 患难及困苦,是磨炼人格的最高学府。―[希腊] 苏格拉底

11. 人的生命,似洪水在奔流,不遇着岛屿、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苏] 奥斯特洛夫斯基

12.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亦难矣。―清 彭端淑

13. 最困难之日,就是离成功不远之时。―[法] 拿破仑

14. 逆境是达到真理的一条通道。―[英] 拜伦

15.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春秋 孙武

16. 命运可以剥夺一个人的财富,却无法剥夺一个人的勇气。―[罗马] 辛尼加

17. 才智是人的精神武器。―[俄] 别林斯基

18. 上天给人一份困难时,同时也添给人一份智力。

19. 懒惰是躯体的愚蠢,愚蠢是智慧的懒惰。―[德] 左伊默

20.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汉 司马迁

21. 愚者十分肯定,智者满腹狐疑。―[德] 罗塞尔

22. 铁不用就会生锈,水不流就会发臭,人的智慧不用就会枯萎。――[意] 达?芬奇

23. 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宋 苏轼

24. “聪明”二字不可以自许,“慷慨”二字不可以望人。―清 李惺

25. 人前做得出的方可说,人前说得出的方可做。―《史典?顾体集》

26. 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平凡的事情。―[苏] 列宁

27. 没有行动的言论是渺小的和空洞的言论。―[英] 狄摩尼斯

28. 十个空谈家抵不上一个实干家。―中国谚语

29.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俄] 克雷洛夫

30. 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于无穷。― 陶行知

31. 最简短的回答是行动。―[英] 赫伯特

32. 天才即耐心。―[法] 布封

33.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美] 迪生

34. 知道事物应该是什么样,说明你是聪明的人;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说明你是有经验的人;知道怎样使事物变得更好,说明你是有才能的人。―[法] 狄德罗

35.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的根本特征。―[俄] 契诃夫

36. 一个人的真正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上和在什么意义上从自我解放出来。——爱因斯坦

37. ……我们最好是把自己的生命看成是前人生命的延续,是现在共同生命中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后人生命的开端。 ——佚 名

38. 人生确是无常的,不过人生的可爱处也多半就在这无常。 ——李霁野

39. 我们的人生随我们花费多少努力而具有多少价值。 ——莫利亚克

40.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了在荒野中燃烧。 ——艾 青

41.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吉鸿昌

42. 光辉的人生中,一个忙迫的钟头,胜于无意义的人生的一世。 ——司各特

2.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篇二

一、授受表现与主观性

在日语动词中, 有一类表示授受物品的动词叫做授受动词。授受动词共有7个, 根据物品移动方向的不同可分为三组。“あげる、やる、さしあげる”表示赠予, “いただく、もらう”表示获得, “くれる、くださる”表示赠予我或我方。各组内词与词之间主要是敬语、非敬语的区别, 意义和句法结构相同。

1. 授受动词体现的主观性

(1) 田中さんは吉田さんに本をあげた。

(2) 吉田さんは田中さんから本をもらった。

(3) 田中さんが私に本をくれた。

例 (1) 中, 田中把书送出并最终到达吉田手中, 对田中来说, 书经历了从内到外的移动过程。例 (2) 表示吉田收到了田中送的书, 对吉田来说, 书到达了自己手中, 书从外部转移到内部。例 (3) 中“我”收到了田中的书, 对“我”而言, 书也是从外部转移到了内部。日语授受动词的使用涉及物在内、外方向上的传递问题。如“くれる”表示物从外部移动至“我”方, 因此“私は田中さんに本をくれた”不能成立, 因为不符合“くれる”的语义规定。

(4) 花子さんが太郎に花をあげた。

(5) 花子さんが太郎に花をくれた。

以上两句中的“あげる、くれる”均表示赠予, 且表达的事实相同, 都是花子送花给太郎, 但前者只是客观叙述这一事实, 后者则增加了说话人对事态的主观态度。对同一事态使用不同的动词, 暗示说话人态度的不同, 说话人以自己为中心形成了“ウチ”和“ソト”的视点。例 (4) 使用“あげる”表示花子、太郎两人与说话人——“我”的亲疏关系均等。例 (5) 中通过使用“くれる”, 体现出说话者在内心把太郎看做“我”方人员, 太郎和“我”的关系比花子更加密切。说话者认为接受者是与自己关系较远的“ソト”时, 就会使用“あげる”;相反, 当说话者认为接受者是和自己关系较近的“ウチ”时, 就会使用“くれる。”[2]也就是说授受动词的选定, 一方面依据客观事实, 另一方面取决于说话人与接受者、授予者之间心理距离的远近, 带有主观性。

日语中表达授受关系的, 除了上述7个动词之外还有“与える、渡す、出す、授ける、授与する、贈与する、進呈する、受ける”[3]等。这些动词表示中立地“接受”或“授予”物品, 或者因事态发生而蒙受损失。

(6) a.契約違反をされて重大な損害をもらった。 (×)

b.契約違反をされて重大な損害を受けた。 (√)

例 (6) a“遭受巨大损失”是接受者所不期待发生的事, 不能用授受动词表达。b中动词改为“受ける”, 句子是成立的。也就是说日语授受动词表示物的赠予和接收, 且该物品必须是接受者期待的东西, 反之则不宜使用授受动词。

2. 授受补助动词体现的主观性

“あげる”“もらう”“くれる”的テ形和“て”结合, 构成“~てあげる、~てもらう、~くれる”等补助动词的形式, 表达“谁为某人做什么”的含义。日语中涉及恩惠的行为授受需要用“てくれる、てもらう”等授受补助动词的形式表现出来。如:

(7) 私が試験に落ちてがっかりしていたとき、みんなが (a励ました (×) /b励ましてくれた (√) ) 。

(8) お金を落として困っていると、見知らぬ人がお金を (a貸した (×) /b貸してくれた (√) ) 。

以上两例中a、b句汉语意思相同, 但是a句均不合日语规则, 原因在于没有表达出对那些在“我”困难时刻帮助过“我”的人们的感谢。b句把对方视为施恩者, 表现自己心存感激, 是合乎日语语言习惯的表达方式。

(9) この本を買っ。

(10) 先生に本を買。

诸如例 (9) 使用的惯用型“~てくれてどうもありがとう”, 也是授受助动词可以表示恩惠授受的佐证。正是因为补助动词“~てくれる”表达对方为“我”做了有益的事情, 才能自然地与谢语“どうもありがとう”连接在一起使用。得到别人帮助时, 日本人为了凸显自己受益的心情, 常用授受补助动词, 但是为了避免彰显自己为他人的付出, 不能用于为别人, 尤其是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做事的场合。

(11) 先生、駅まで送ってさしあげましょうか。 (?)

“~てやる、~てあげる、~てさしあげる”类授受助动词表示说话人或者说话人一方的人为他人做事, 从而给他人带来恩惠, 使用不当会给他人造成以恩人自居的感觉。即使是理应对他人表示敬意的“さしあげる”, 其对应的助动词“~てさしあげる”也免不了给他人以压力, 是对对方的不尊重, 因此例 (11) 的表述不恰当。当说话人为身份、地位高于自己的人付出时, 会使用自谦的表达形式, 如:“先生、駅までお送りしましょうか。”

在和恩惠有关的行为授受时, 日本人会自动选择授受补助动词这种语言形式体现自己的主观性意识, 表达对对方的感谢。不过授受补助动词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在表示具有恩惠性质的“行为”的授受上, 在很多情况下, “即使对方没有施恩于自己, 也看作得到了恩惠, 以此体现对对方的尊重”。[4]

二、被动句与主观性

同一个事态可以对应多种语言表现形式丰富多彩, 同一个场景经常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加以描述。对于“太郎捉住乌龟”这件事, 可以用主动句, 也可以使用被动句的形式。如下例。日语被动句, 虽然句式多变, 但表达被动态 (受身) 的助动词极为单纯, 只有“ (ら) れる”。

(12) a太郎が亀を捕まえた。

→b亀が太郎に捕まえられた。

上例中主动句a“太郎捉住了乌龟”变为被动句b“乌龟被太郎捉住了”, 事实的内容没有发生变化, 太郎仍为施动者, 乌龟为动作承受者, 只是句式发生了变化。句式的转变体现着说话人主观意识的变化。通过变为被动句, 叙述的焦点由“太郎”转移至动作的承受者——“乌龟”。这类动作直接作用于承受者的被动句称作直接被动句。

另外, 当促使事态发生的原因、责任者不明了时, 也可使用直接被动句。如:

(13) この寺は600年ごろに建てられた。

(14) この新聞は日本では一番広く読まれている。

例子重点在于说明寺院建成的时间和报纸在日本的阅读现状, 虽然动作、行为的背后一定存在施动者, 但因为并非叙述重点, 而被隐藏起来, 没有用语言形式标记出来。

日语直接被动句是站在受事者角度对事态的客观叙述, 不含有说话人的主观色彩。“王さんは先生に叱られた”显示出的贬义也纯粹由动词“叱る”本身的词汇意义造成, 与说话人自身的情感流露无关。

日语中另一类被动句为间接被动句。日语间接被动句中加入了和事态本身不直接相关的第三方, 表达事态的发生间接地对第三方造成不好的影响[5]。其主语并非动作的直接承受者, 而是因他人的行为间接受到影响、损害, 附带“不如意”的主观感觉, 因此也称“迷惑受身”。

(15) 私は雨に降られた。

(16) 私は太郎にガラスを割られた。

“降る”是一项动词, 句法上仅要求有相应的动作主体。就例 (15) 而言, 由“雨”充当动作主体, “雨が降った”本身即可表达完整的意思, 但是通过加入句法上并不要求出现的参与者——“私”, 表达“雨が降る”这个事态的发生对我的利益造成了损害, 给“我”带来了麻烦。例 (16) 中的, “割る”是一个二项动词, 由动作主体“太郎”和动作对象“ガラス”构成“太郎はガラスを割った”即是一个表意清晰、完整的句子, 加入第三方“私”以表达事态和“我”间接产生联系, “我”因为太郎打碎玻璃杯这一事件, 受到负面影响, 利益受损。

(17) 田中さんは近所の子どもに垣根を壊され。

(18) a.良子は夫に真実を知られ。

b.良子は夫に真実を知られて喜んだ。 (×)

间接被动句多用于表达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 所以被动助动词后可以接续一些同样表达负面情感的内容, 如例 (17) 、 (18) a划线部分, 暗示田中因事情发生而生气, 良子因为事情的暴露而困扰。正因为间接被动含有“受损”的含义, 所以 (18) b句, 良子在丈夫了解真相后反而“喜ぶ”的表述在日语中不成立。另外日语中涉及当事人所属物的被动句也值得关注。

(19) a私は犬に手をかまれました。

b私の手は犬にかまれました。 (?)

a、b两句句义等同, 但是认知语义却存在差异, 体现出说话人对事态的不同态度。a句是符合日本人表达习惯的地道日语, b句则是不规范的日语。原因在于, 日语中试图通过使用被动态, 表达说话人因为某事态的发生而遭受不幸, 受到伤害的心理, 而能够体会到伤痛等情感的只能是“人”, 所以后句中, 以没有感知能力的“私の手”作为承受不幸的主体就变得不合逻辑。这个现象可以反过来说明日语的“迷惑受身”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 也属于日语主观化的范畴。

三、结语

语言是人思维的表现形式, 同时思维也要借助于语言才能进行。思维是一种心理活动, 决定着语言的表达形式, 语言是这种心理活动的终极产品的表达形式[6], 因此透过语言形式可以窥视语言使用者的主观心理。日语被动句和授受关系动词的使用带有主观性, 蕴含了说话人对事态的认识, 即事态的发生对当事人来说是“受益”还是“受损”。关于日语中体现主观性的其他句法结构, 仍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 我将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沈家煊.汉语的主观性和汉语语法教学[J].汉语学习, 2009, (1) :3.

[2]王星.授受动词与日本人的文化心理特征[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2, (1) :36.

[3]庵功雄等.中上級を教える人のための日本語文法ハンドブック[M].東京:株式会社スリーエーネットワーク, 2003:160.

[4]菊地康人.敬語再入門[M].東京:丸善ライブラリー, 1997:8.

[5]寺村秀夫.寺村秀夫論文集Ⅱ[M].東京:くろしお出版, 1998:225.

3.试论音乐价值的客观性与主观性 篇三

关键词:艺术创作;音乐价值;客观性;主观性

价值是一种关系范畴,是从人对是否满足其需要的外界物及相互关系中产生的。它由两方面的因素构成,一方面是客体属性,即能够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属性;另一方面是主体需要,其需要是客观、合理的;两者相互依托,缺一不可。一部音乐作品,其价值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内容属性和表现形式,即作为音乐艺术所具有的各种特征和听众对音乐艺术的欣赏需求之间的关系;并且赋予这种关系以实践的意义,才能使这部音乐作品的价值充分体现出来。音乐的价值,顾名思义就是音乐这种艺术客体所给人带来的功用意义。但是音乐是艺术的艺术,它不能直接被概括为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理论推理,音乐这种艺术客体并不直接具有符号的所指意义,它是通过主体而使客体生成价值。如此看来,音乐这种艺术客体与音乐价值之间并不是直接相互作用的,音乐价值的实现则最终取决于音乐艺术是否具有满足主体需求的可能性及其程度。

音乐现象中的声音具有双重属性,即自然属性和功能属性。音乐价值的构成关键是:音乐现象中提供了哪些满足人需要的功能属性?音乐是这两种功能的结合,二者相互渗透不可分割。音乐的内容情感就是通过曼妙的节奏旋律而传递,而音乐的形式美反过来又更好地诠释与升华了音乐的意识内涵。对于任何优秀的艺术作品来说,都应是充实的内容和上乘的技巧的完美结合,音乐作品也不例外,它是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的矛盾统一体。音乐语言作为构成音乐形式的材料,与音乐形式共居一方;音乐题材作为表示内容的客观材料和外部载体,与音乐内容共居一方;中间一个环节是体裁,它具有双方的综合性质,其实质意义就是“形式与内容的纽带”。因为,体裁既表现为形式的特征——它是广义的形式,有其习惯性的音樂语言特征;同时它又表现为内容的特征——在具体生活风俗的历史发展中,总与某种题材、内容联系在一起。它的左边是工艺内容,右边是意识内容,体裁正好是从对形式的分析走向对内容的理解桥梁。可见,体裁对于一部成功的音乐作品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真善美是文艺批评的基本标准。“真”,是指艺术作品的真实性,即作品在多大程度上真实地反映了生活内容,这是衡量一部艺术作品价值最基本的方面。真实性对于文艺创作来说,是一个很高的要求,它不但关涉到思想的深刻性,而且取决于艺术家的人生态度和创作态度。“善”,是指作品的思想水平和道德观念,即看这部作品是引人向恶,还是引人向善,而对于善的判断,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善恶正误的辨别上,还要进一步对作品的思想深度做出分析评价。“美”,说明艺术鉴赏行为是一种审美活动,鉴赏对象的美丑当然要成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标准。但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美丑,不是指内容上的,而是强调形式上的美。真正优秀的文艺作品,总能深刻地反映生活真实,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同时又有高度的艺术性。

音乐作品在语义学信息与美学信息统一的基础上,还要讲究语境之美。音乐作品中的“小语境”就是指具体音响的上下结构;而音乐作品中的“大语境”则是指人类整体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大的现实背景与实践活动。音乐与现实生活中事物之间的相似性,产生于人类的认知-反映活动中;音乐表达的关于人思想观念的性质,产生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利害关系中;音乐的形式美则产生于人类的审美-创造活动之中。这三种关系对应于艺术的真善美标准,基本构成了音乐的社会使用价值。

任何文艺创作对于艺术家来说,都是主客观相统一的过程。客观生活是艺术创作的现实基础,是艺术作品反映的对象。只有忠于生活,从生活实际出发,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即使艺术家的灵感,也无不是从生活的点滴细节中,索取源泉。但是往往对于同一组生活,同一种景象,不同的艺术创作者又会表现出不同的情感意义,这是由于在客体塑造中渗入了不同主体的意识。艺术家通过主体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体现在客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成为人的创造物和现实性。音乐的形式美就是艺术家主体才能、经验、劳动态度等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一首音乐由何种形式表现,不仅是创作者主体选择的结果,更是由作品本身所要反映的内容决定的。

在音乐中,大多数的作曲家都是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和谐的,但在作品的价值构成中,突出其中一个因素的事情时常发生。突出善,突出真,或者突出美,都是作曲家主观意识的选择和判断,反映了作曲家的价值取向。此外,演唱者、欣赏者的审美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又为作品提供了生成意义的无限可能,但确实以作品所提供的可能性为前提。总之,作曲家和演唱者、欣赏者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创作者要通过歌唱家的演唱来发挥其感染熏陶的教化功能,实现其社会价值;而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会与创作者产生共鸣,其反映情趣会再次激发创作者的创作意识。

不管主体是否意识到,任何系统的存在都是以目的性作为必要前提的。音乐之类的精神产品为什么存在?其合理性、目的性也只能在历史实践中加以考察。从物质方面看,物质生产之所以必要,是因为离开物质消费人就不能活;从精神方面看,人们为什么要去影响别人的思想精神呢?因为意识形态的内容总是与人们“意识到这种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种种矛盾相联系,也就是说大量的东西是与解决社会矛盾相联系的。这里存在着精神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共同之点,即都是为了掌握规律,以达到人类生存和幸福之目的的活动。

审美价值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社会价值,它与人的某种物质需求的满足不同,在审美体验上总是与现实生活中功利态度保持一定的距离;音乐以美的声音形态浓缩成生动可感的音乐形象,渗透到人的潜意识层,从而起到陶冶情操、淳化民风的作用。音乐的价值不仅应关注纯音乐形式的美,还应关注通过唤起广泛情感反映的认识与思考。音乐的审美价值永远是本质的、第一性的,其他的现实功能和价值只能是从属于它。音乐并不能直接通过音响运动向人们展示其他社会功能的具体内容,而是依靠审美主体对其想象和联想达到目的。

叔本华曾说:“音乐是这样一种伟大而又非常优美的艺术,它有力地影响了人的内在本性,就像一种宇宙语言那种完整而深刻地被人的内心所理解,它的独特甚至超越了感知世界本身。”音乐是艺术中的艺术,它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它的声音距离灵魂最近。

参考文献:

[1]吴中杰.文艺学导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3] 修海林,罗小平.音乐审美通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艺术表现的深层意蕴和审美价值 篇四

(一)教学方式:欣赏、评述

目的要求:使学生感受优秀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挖掘其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要点难点:中国古代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设计与过程:

一、组织教学

上学期我们已经感受了美术作品的艺术表现语言,而优秀的美术作品,在它借助特定的艺术语言和形式结构所塑造的视觉艺术现象之中,大多有着一些更为内在和深远的深层意蕴。“意蕴”就是艺术作品内在的含义、意义或意味,包括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等等。只有感受和领悟美术作品的深层意蕴,才能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二、新授

1、跃马(霍去病墓石雕,西汉)

请的学谈谈你所了解的霍去病。

师:汉代雕刻艺术珍品。霍去病是汉武帝最爱的青年将领,18岁开始率军出征,先后六次大获全胜,无一败绩;被封为大司马大将军,公元前117年英年早逝,年仅24岁。霍去病墓占地6600多平方米,南北长101.5米,南面宽56.7米,背面宽58.4米,冢高18.38米,“冢像祁连山”,死后陪葬武帝茂陵旁。有大型石雕散置墓旁,以作纪念。多是根据原石自然形态,运用圆雕、浮雕、线刻等手法,雕刻而成。浑厚深沉,粗放豪迈,简练传神。

2、故宫 提问:

1)故宫是按照什么样的建筑形式来作布局的? 前朝后寝,中轴对称。

2)故宫的建筑特点表现了什么样的意蕴?(课本中找)

充分张扬了封建皇权的尊严与神圣,有寄寓着朝野和谐、社稷稳定的深意。3)你看到故宫有什么样的感受? 威严、气势磅礴„„

4)有哪些细节表现了帝王的威严?

色彩、高墙、金水桥、丹陛„„(dān bì 【释义】 “丹”者红也, “陛”原指宫殿前的台阶。古时宫殿前的台阶多饰红色,故名“丹陛”。)

师:故宫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 为明、清两代的皇宫, 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 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建筑群, 占地72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 拥有宫殿9000多间, 其中太和殿(又称金銮luán殿), 是皇帝举行即位、诞辰节日庆典和出兵征伐等大典的地方。故宫黄瓦红墙,白玉雕栏, 宫阙(què)重叠, 巍峨壮观, 是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故宫以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形式分为三组建筑群。午门至乾清门为外朝,由三大殿、文华殿、武英殿等组成,处理内外政务、举办重大典仪活动。自乾清宫至御花园,西半部为西六宫是后妃居住地,东半部为乾隆花园是太子居住场所和乾隆晚年生活地。外廷建筑风格气势宏大、庄严肃穆;内廷类似江南园林,北京四合院,御花园和乾隆花园更是古木森森、山石雄秀、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3、苏州园林

请到过苏州园林的同学谈谈感受。

提问:苏州园林怎样安排设计,使有限的空间表现出无限丰富的园景?

因地制宜,布置花草树木、亭台楼阁,采用曲折而自由的布局,划分景区。师:桂林山水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苏州园林是建筑、山水、花木、雕刻、书画的综合艺术品,集自然美和艺术美于一体,构成了曲折迂回、步移景换的画面。苏州园林面积均不大,大的四、五亩,小的不足一亩,但造园艺术极为讲究,在布局结构上更是变化万千,创造了在生活境域园林中体现自然的技巧,以身居城市,却也能享受山林野趣。苏州园林一般在布局上以水为中心,充满江南情趣;在结构上以小巧取胜,以小见大,移步易影;色彩上粉墙黛瓦栗柱,顺应自然;空间处理上时而开明阔郎,时而曲折幽深,或藏或露,或深或浅,虚中有实,实中有虚;市内布置配以红木家具,名家书画,缀以对联,盆景,显得秀丽淡雅。苏州古典园林宅园合一,可赏,可游,可居,这种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苏州园林是浓缩的自然景观。

4、交流赏析

请学生从P1~2教师没有谈到的几幅作品中,任选一幅来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后拓展

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说课稿 篇五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经济的发展都必须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它不仅是第一课“商品和商品经济”的理论落脚点,也是整个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因此价值规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这一内容的掌握和应用,直接影响学生对后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有企业的改革,三大产业的发展,商品服务市场,对外开放等知识的理解。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等价交换原则是怎样贯彻的。

难点: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本节重、难点突破的关键是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课件、结合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从而解决问题。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并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以及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通过分析市场价格的涨落,正确理解等价交换原则是如何贯彻的,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以及分析和综合相结合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目标: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情感价值观目标:通过对价值规律的认识,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有关经济政策,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宣传者和促进者。

二、说教法与学法

1、说教法

(1)把课堂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学生利用国庆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把调查结果与理论知识相联系,使之感受经济学原理就在我们生活周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习的兴趣;还可提高学生学习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2)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说学法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始终贯彻探究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主体性原则。通过学生自己的调查、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搭设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驳斥他人见解的舞台,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三、说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让学生在周末去市场上调查以下蔬菜和水果的价格。

导入新课:由漫画《赶不上趟》提出为什么老汉总“赶不上趟”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1)多媒体展示材料,提出问题(谁生产布匹的价值量大?为什么?)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多媒体展示两等式,提出问题(是否是等价交换?如何贯彻?)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等价交换在货币出现后体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结合案例,通过讨论,强化对已学知识的记忆,并进一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然后再以判断加以巩固。

设疑:货币出现后每次商品交换价格和价值都是一致的吗?转入下一个知识点DD

2、价值规律表现形式的学习。

(1)是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实进行举例,蔬菜冬天的贵,夏天的便宜。衣服刚上市的时候贵,季末的时候便宜。学生质疑:同样商品在不同时期价格为什么会不一样?在相同时期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在不同地方为什么也不样?培养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能力。

(2)为什么: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①价格为什么上下波动:结合学生的讨论,多媒体显示一个案例(注:摩托车价格上涨和下降)学生讨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师生共同得出结论:供求影响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价格。价格与供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质疑:供求决定商品的价格?②价格为什么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多媒体展示小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的图片及价格。提出问题:通常情况下,为什么摩托车的价格不高于小汽车,不低于自行车?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价值最终决定价格。所以,价格上下波动总是围绕价值这个中心。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③多媒体显示摩托车价格变化,让学生计算,得出结论:价值规律所要求的等价交换虽然不是发生在每一交换场合,但始终作为一种趋势存在着。从一个长期的过程来看,价格平均起来与价值相符。

(3)结论:价格受供求影响,但由价值决定。这是在贯彻等价交换原则。所以,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违背价值规律,反而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而且是惟一可能的表现形式。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总之,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价格与价值相符体现了等价交换原则。等价交换原则是在流通中实现的,这是以生产领域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为基础的。可见,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即只要存在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就要发生作用,这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它。从而转入下一个知识点――――

3、认识和利用价值规律

学生讨论:为老汉出谋划策,怎样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站得稳。作为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应如何利用价值规律。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练习巩固:针对本课基本概念,重难点问题巧设四道训练题。1-3题选择题,采取个别回答的方式巩固所学的知识。第4题讨论探究题,学生先讨论再回答,目的是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今天就学习了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有人说:“价值规律是场风雨,是片阳光,没有谁能左右它的未来……它更像一个躲不开的擂台,任何企业都没有当观众的权利。”这就是说,价值规律是客观的,只要它存在,就一定起作用。

布置作业:根据调查的材料,结合上课讨论的结果,写一篇经济学小论文。

6.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 篇六

[作者]  陆平

[内容]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运用题型来开发学生智力,激励学生学习兴趣,不失为

一种良好的教学手段。而教师 采用的题型不外乎这样两种:主观题型与客观题

型。主观题型可以自由回答,没有单一的标准答案。由于这种 题型的评判掺入

了评判人的主观因素,因而评判的结果不客观,也难以一致。而客观题具有单一

的标准答案, 评分快而客观。主观题型的形式有结构题、问答题、阐述题、图

示题、作文题等。客观题型的形式有选择题、是非题、配对题、填空题等等。

目前这两种题型不仅仅用于测试中,而且还被广泛地用于日常的教学实践,尤 其

用于语言的学习、知识的复习以及言语的.表达功能上。由于这两种题型的功能不

同,其产生的教学效果也不 尽相同。因而在教学中合理地运用主客观题型,对

学生的智力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客观题型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客观题型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在英语教学中,客观题大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因而它有如下的功能:

学习功能 与传统的先传授知识、后给出题型进行检测的做法相反,教师以

抛砖引玉的方式先给出题型, 让学生去思考。学生凭藉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

知识加以分析和推断,尝试着去做题,或大胆地猜题。然后教 师再进行知识点

的讲解。这种先做试题、后传授知识的方法,能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认识,提

高学习效果。 请看以下例句:

①_________is a person who p

上一篇:蜡笔小黑和神奇的朋友下一篇:在2021年大讨论活动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