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民办教育资源(精选6篇)
1.广东民办教育资源 篇一
一路有梦,诚挚以待
广东财经大学,1983年建立,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司法部共同建设,是一所以法律和商科为教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广东省重点建设大学之一,是国家教育部《1+2+1中美人才培养计划》定点高校之一,全国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一带一路”高校战略联盟成员。学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法学为主体,经、管、法、文、理、工、艺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财经类本科院校,是华南地区第一所以财经为特色的学校、中国大陆第一所以商科与法律为教学特色的高等学府。其中,工商管理学院作为我校的三大王牌专业,一直有着优良的学生口碑,致力于打造适合企业和社会的高质学生。
我校学生在接到比赛通知的时候,已经是九月份的事情。即使我们比别人失去了更多的练习时间,我们仍然高效的组织好所有对该比赛有着兴趣和热情的同学进行训练,并参加由主办方精创教育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人力资源沙盘模拟比赛培训会。
培训会当天,我校学生7点就从学校出发前往华南师范大学。在培训期间,认真听讲和做笔记,并把存在疑问的地方向老师询问。整个培训过程由早上八点半持续到下午的四点,学生们都保持着高昂的热情。通过这次培训,学生们对该比赛有着突破性的认识,能够掌握比赛的基本技能。以下是参与培训会的全体成员合照:
培训会的结束,意味着我们开始了一段新的征程。从9月10日起,我们开始在QQ比赛群中不断地参加各大学校主持的比赛,不断地总结经验以及向高手学习。再我们练习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开始自我主持比赛,邀请各大高校共同参加,在主持的过程中学习他人战略。我们的训练强度始终保持在每天练习的状态,我们相信:即使起步晚,但是我们有着追梦的心,我们就一定能实现梦想。经过校内的队伍选拔赛,我们的指导老师最终选拔出以陈海珠为队长,黄斯敏、徐楷鸿、郭伟祺、陈芝敏、张敬为队员的队伍参加省赛。在省赛的准备中,我校队伍采取的是团队合作的形式。在临近比赛的两个星期中,在学生课程准予的情况下,每天队友们都会集合进行团队形式的比赛。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地明确分工。
终于迎来了省赛的激烈时刻。比赛当天,我校学生在七点半就到达比赛场地,熟悉环境。如下图所示,学生们当日精神抖擞,信心十足!
在比赛刚开始时,由于现场赛局域网的问题,打乱了队友们做数据传输的计划。但是经过快速协商,我们决定分派两名队员进行数据的抄写和整合。在第一年的对抗中,我校队伍暂获优势,排名第四。但是,由于在第二年有失误出现,导致在未来两年内未能招聘到高级员工而维持在较低的排名。在比赛过程中,不断地有队伍破产出局,但是我校队伍并没有因此骄傲。而是不断地研究比赛形势和自身的经营情况,不断地改变策略。我们相信:未到最后一秒,仍未知胜负如何。皇天不负有心人,我校队伍在第六年经营中,实力反超,排名第六,荣获二等奖,成功晋级国赛。下图是我校队伍晋级国赛后的合影:
成功晋级国赛的我们,改变过往的战略,采取队员分开练习的方式。采用此战略是为了让每一个队友心中都更加了解和熟悉该比赛的玩法,同时也是为了加强团队之间的契合度。在分开练习的大前提下,我们每周进行两次的合体训练,模拟国赛的真实情况。与此同时,在国赛的准备期间,我们也更加注重和其他学校的交流和学习,不断地汲取精华、弥补自身缺点。我们的系主任万希老师也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学生们共同探讨,解决问题。在11月17日,我们就动身前往嘉兴。在长达20个小时的火车上,学生们仍然讨论比赛当天的战术和策略,希望取得佳绩。
比赛当天,我校队伍在前期操作都能沉着应对,理想反映。但是在在第二年的时候由于表格建模的错误,导致出现不可逆转的错误,所以在第二年就破产出局,仅仅获得三等奖的成绩。学生对比赛的失败,并没有气馁。而是在失败的情况下,仍然去总结经验,希望来年再战。而且,如参赛学生所言,在这个比赛的准备过程中,他们收获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友谊。大家为了共同的目标去努力,不断地进行交流和切磋,这份精神是难能可贵的。最诚挚的是,比赛队伍之间会坦诚交流,愿意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我想这就是比赛所想要传递的:人力资源的学习不仅仅是课本的学习,而且是在生活中实践到实处,而比赛就是为了让大家拥有实操知识的机会。虽然学生在这次比赛中并未能斩获佳绩,但是我校对该比赛十分的认可,并且也会在往后积极主动地组织学生进行参与。而我校参赛队伍更是把今年的比赛资料进行整合,并研究总结比赛的战术策略,以供下一届比赛的学生进行参考。参赛学生和老师间协商,在下一届比赛的时候会加大宣传力度,提早培训期,让广大学生参与到该比赛当中。最后,附上我校学生国赛的参赛照片:
2.广东民办教育资源 篇二
学乐云平台与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接后,资源分享应用变得简单。学乐云平台已有来自全国优秀教师的共享资源,未来还将与其他省级、以及国家级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建成“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集体备课教案共建共享、名师授课课件共建共享”三大体系,连接全国优质的教师和教学资源,为K12教师提供一站式服务。
两平台的互联互通也将有利于“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的开展。云教学平台的“教师之家”已成为全国数十万教师的晒课与学习平台。在26日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资源应用培训会上,陈冬华董事长演示了授课神器的运用,其电子课本、云盘资源的便捷操作,习题的高效随堂反馈,点名、截图等多种授课工具让在场教育专家印象深刻。
3.广东惠东万亩林场植物资源调查 篇三
关键词:野生植物资源;乡土植物资源;开发利用;万亩林场;广东惠东文章编号:1671—2641(2016)01—0037—04
中图分类号:S688 文献标志码:A
广东惠东万亩林场(E115.0534°,N23.2451°),面积700 hm2,位于惠东县安墩镇,毗邻广东省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地处莲花山脉。莲花山脉的走向与海岸线方向基本一致,而且山体绵延高峻,所以在气候上有一定的屏障作用,使得山脉南北的气候差异悬殊。万亩林场南坡为多雨区,年平均降水量可达1800 mm;北坡是雨影区,年降水量仅1400-1500 mm。由于万亩林场降水充足,山势又高,山脉的自然植被发育良好,山地林木茂密,常绿阔叶林较多,山顶茅草茂盛。
如果把气候条件和植物资源比喻作万亩林场独特的天时,那么,高速路网和地质资源更是万亩林场难得的地利。万亩林场所在的惠东县安墩镇,广汕公路、深汕公路、深汕高速、广惠高速及拟建的惠深沿海高速、惠莞高速均穿境而过。可以说,万亩林场均已具备天时和地利,现急需开发者制定独到的可持续开发策略。近几年,由于林场所有制改革,集体所有的万亩林场经营权流转给当地村民,项目组应邀为林场的利用和保护出谋划策,全面摸清万亩林场的植物资源状况,为万亩林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1自然环境
万亩林场所在的区域以山地为主,由东北一西南伸延的莲花山山脉构成,突起在珠江三角洲平原和沿海的山丘地带,主要由中生代燕山期花岗岩和喷出岩构成。地貌类型属中低山丘陵,最高峰栋梁嶂海拔729 m。该区域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21.8~22.4℃,年平均降水量1927~2250 mm。万亩林场的土壤类型从海拔90m以上的赤红壤逐渐过渡为山地红壤,在过渡到海拔729 m以上的山地黄壤。
2调查方法与植物种类统计
调查方法与植物种类统计参考《林区风景资源调查区划与规划工作原则规定(试行草案)》(1988)、《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 J185——2002)、《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广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操作细则》及《广东省森林资源与生态状况年度监测操作细则》。调查的精度要求根据《广东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工作操作细则》及《广东省森林资源生态状况年度监测操作细则》的相关规定执行。
2.1种类统计
根据野外调查结果,编制林区维管植物名录。并据此,分析和列举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以及重要野生或乡土植物资源名录。此外,林区内直径大于25.5 cm的古树或当地重要乡土植物、野生植物资源也被重点列举。
统计表明,广东惠东万亩林场共有维管植物153科,761种,其中蕨类植物29科,72种,占总种数的9.6%;种子植物124科,679种,占总种数的90.4%。种子植物中,裸子植物3科,4种,占总种数的0.5%;被子植物121科,675种,占总种数的89.9%(表1)。
林场仍保存有一批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约13种,如苏铁蕨Brainea insignis、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以及兰科植物白芨Bletilla striata、长距虾脊兰Calanthe sylvatica、三褶虾脊兰Calanthe triplicata、建兰Cymbidium ensifolium、橙黄玉凤花Habenaria rhodocheila、见血青Liparis nervosa、长茎羊耳蒜Liparis viridiflora、石仙桃Pholidota chinensis、绶草Spiranthes sinensis等。
此外,还有大量重要野生和乡土植物资源,如枫香Liquidambarformosana、木荷Schima superba、铁冬青Ilex rotunda、黄樟Cinnamomumparthenoxylon、龙眼Dimocarpuslongan(表2)。两类资源植物均应成为万亩林场今后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重点对象。
2.2重点种类及简要评述
苏铁蕨,乌毛蕨科,常绿小乔木。苏铁蕨具直立不分枝的茎,大型羽状复叶,形似苏铁而得名,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苏铁蕨是重要的野生保护种,是四个重要树蕨属之一,在系统学、生态学上具有重要意义。其在万亩林场保存,充分显示该区域林区具有重要保护价值。苏铁蕨的根状茎富含淀粉,营养价值不亚于藕粉,可食用,亦可酿酒。本次调查发现多达200多株苏铁蕨主要分布在郁闭度较小的开阔山坡地,并已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申请加强保护。
枫香,金缕梅科,落叶乔木。万亩林场的枫香多生在海拔200-700m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中;其中有一株高度达15 m,生长在植被浓郁的沟谷中,建议加强保护。枫香喜温、喜光,为阳生性树种,幼树稍耐阴,耐干旱瘠薄土壤,不耐水涝,深根性,主根粗长,抗风力强,不耐移植及修剪。枫香树脂供药用,能解毒止痛,止血生肌;根、叶及果实亦入药,有祛风除湿,通络活血功效。木材稍坚硬,可制成家具及贵重商品的装箱。它是重要乡土树种,也是重要的背景林先锋树种。
木荷,山茶科,常绿乔木。木荷主要分布在万亩林场海拔400-790 m的山脊线上,主要作为防火林带树种。木荷树冠优美,叶色四季葱绿,花多,素雅芳香,可供观赏。鲜叶不易燃烧,有防火作用,南方常种植本种作为防火林带树种。它也是家具的优质材料之一,材质坚硬,显浅灰色,纹理直,木材耐久、耐腐、耐磨,适用于地板、高级家具、室内装饰、雕等。
铁冬青,冬青科,常绿灌木或乔木。铁冬青主要分布在万亩林场海拔450-790 m的山顶矮林或阳坡。铁冬青树叶厚而密,湖边或开阔地种植此树,能形成阴蔽的环境,又能产生多层次丰富景色的效果,挂果红艳,是理想的园林观赏树种。铁冬青也是重要药用植物,常称“救必应”。用火烧其叶子不会燃烧而形成黑色圆圈,故可做防火树种。
黄樟,樟科,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万亩林场海拨200-600 m的常绿阔叶林或灌木丛中。黄樟枝叶、根、树皮、木材可蒸樟油和提制樟脑,樟油是调配各种香精不可缺少的原料,樟脑多用于医药上。此外广东地区以其木材有樟脑气味可驱臭虫,喜用之作床板,商品材名为钩樟、黑骨樟、油樟、浪樟等。
龙眼,无患子科,常绿乔木,主要分布在万亩林场海拨500 m以下的沟谷中。龙眼果供生食或加工成干制品,肉、核、皮及根均可作药用。原产于中国南部及西南部,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栽培龙眼。
2.3优势或重点科属
据调查和参考有关资料,林场植物种类组成非常丰富。其中优势科主要有:禾亚科Agrostidoideae(41种)、菊科Compositae(30种)、茜草科Rubiaceae(27种)、莎草科Cyperaceae(27种)、大戟科Euphorbiaceae(26种)、蝶形花科Papilionaceae(20种)、蔷薇科Rosaceae(16种)、樟科Lauraceae(14种)、桑科Moraceae(14种)、山茶科Theaceae(8种)。樟科、桑科、山茶科也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特征科。
优势属主要有:榕属Fieus(9种)、柯属Lithoearpus(8种)、冬青属Ilex(7种)、蓼属Polygonum(7种)、悬钩子属Rubus(6种)、山茶属Camellia(5种)、山矾属Symploeos(5种)、杜鹃花属Rhododendron(5种)、紫珠属Calliearpa(4种)、柃木属Eurya(3种)。榕属、柯属、冬青属、山茶属、山矾属,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重要或特征属。此外,杜鹃花属、紫珠属、柃木属也是亚热带山地灌丛的特征成分。
上述优势科属,以及大戟科、茜草科、蔷薇科等也是邻近主体山地惠东莲花山植被中的主要建群种和优势种。
2.4乔木层主要树种总蓄积量
蓄积量指一定森林面积上存在着的林木树干部分的总材积。本文采用的是局部实测法,即根据调查目的采用典型选样的标准样地进行实测,然后按面积比例扩大推算全林分的蓄积量。经调查,林场各优势树种的蓄积量以木荷最高(表3),黧蒴Castanopsisfissa次之;黄樟和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保留了一些大径级大树,而其它树种的径级多以20 cm以下的径级为主。此外,鸭脚木Schefflera heptaphylla总蓄积量也相对较大,其单株蓄积量虽小,但分布数量较多。
3重点或特色乡土树种
调查结果表明,万亩林场重要野生或乡土植物资源、特色植物重点包括几个类型,简要归类如下。
1)重要药用资源植物,如铁冬青、枫香、黄樟、樟树、山鸡椒Litsea eubeba等。
2)乡土背景林树种,如:枫香、黄樟、樟树、红花荷、羊角杜鹃Rhododendron eavaleriei、华润楠Maehilus ehinensis、短序润楠Machilus breviflora、鸭脚木等o
3)重要花灌木树种,如:羊角杜鹃、满山红Rhododendron mariesii、红花荷、山鸡椒、野牡丹Melastoma eandidum、桃金娘Rhodomyrtus tomentosa等。上列树种,既是林区植被主要的优势种,也是南方常见或典型的乡土树种。其它常见的园林绿化植物、饲料植物、食用植物、药用植物等也相当丰富,不——列举。
4林场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通过调查分析,仍然把林场中现有的植物资源当作传统木材,直接开发与利用园林树种是不可取的。而把万亩林场作为自然生态资源进行保护又与私营林场的经营目标不相符。所以,本文建议对万亩林场的开发与利用应该是长期规划和短期规划相结合,以产生持续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4.1长期规划:高端生态养生旅游
首先,应该划定核心区,沿山谷、沟谷旁的常绿阔叶林区域内划定路线,沿线植被应该加强保护,使之成为较稳定的生态养生环境。区域内的重点树种也应加强保护,使之今后成为具有“故事”的生态旅游点,如重点野生植物可成为旅游线的亮点或设计解说的契入点。
其次,设置次生利用发展区。生态养生旅游作为万亩林场长期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目标所在,应结合万亩林场的植物资源,在生境适宜区域,对天然野生植物、保健养生植物等的生长区域,将采集的种子或幼苗植株适当就地扩大种植。万亩林场山林资源丰富,有着各种特色的动植物,如花卉、竹、草药等。万亩林场气候宜人,夏季清凉,冬季温暖,具有适宜的温度和日照条件,可以开发避暑、日光浴等养生项目。
最后,未雨筹缪,在次生区域、外围区域、林地退化区域、需复垦的区域,有计划地进行植被与生态改造。如适当引进一批具有养生效果的动植物,综合开发出养生运动、养生医疗、养生饮食、养生保健等项目。万亩林场具有独特的空气和水资源,这里的负氧离子含量较高,还有热汤温泉,可开发吐纳、森林浴、温泉等养生项目。
4.2短期规划
依托万亩林场自然环境优势可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业。根据万亩林场的实际情况,建议开展经济菌类、名贵中草药和阴生植物等项目。其中,适合万亩林场的经济菌类有灵芝Ganoderma lucidum、正红菇Russula atropurpurea、杏鲍菇Pleurotus eryngii等;名贵中草药有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金线兰Anoectoctochilus roxburghii等;荫生植物有香龙血树(巴西铁)Dracaena fragrans、马拉巴栗(发财树)Pachira glabra等。亦可在适当区域种植乡土树种、重要名贵树种,既配合将来的园林设计,也增加林地附加值。将万亩林场中近三分一面积的低产、低海拔、交通便利的杉木混交林进行林分改造,发展林下经济,尽快实现盈利,同时为万亩林场的长期规划储备资金和技术。
5结语
4.广东民办教育资源 篇四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4个部委《关于印发<循环发展引领行动>的通知》(发改环资〔2017〕751号)、《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根据《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规〔2016〕225号)、《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目录》(工信部2017年第40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加快推进环保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工信部节〔2017〕250号)、《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财税〔2015〕78号)、《关于公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2008年版)的通知》(财税〔2008〕117号)要求,推动我省绿色工业转变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壮大我省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设备)推广应用,促进我省资源综合利用企业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有效落实到位,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开展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评价管理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5.广东石化行业资源利用的前景分析 篇五
广东石油和化学工业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取得了可喜成绩
“十五”以来, 在国家和省的政策引导和扶持下, 广东石化行业资源综合利用范围不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产业链、建设了一批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的石化园区, 资源综合利用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总体来说, 广东石化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尤其炼油和乙烯的资源综合利用位于国内前列。
(一) 节水节能取得显著成效。广东石化企业积极采取循环利用、一水多用、污水处理回用等措施, 提高重复用水率, 同时从废水中回收有价物质, 减少单耗用水和污水排放。炼油企业循环冷却水系统补充水率为1.05%, 低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08年5月发布的清洁生产低于1.4%的标准;乙烯单位产品耗水量为15吨/吨乙烯, 低于全国26吨/吨乙烯的平均水平;氯碱生产过程中, 回收含有氯气、烧碱的冷凝水生产次氯酸钠, 有效降低水耗和物耗, 全行业蒸汽凝析水回用率达到98%。
(二) 多途径开拓废弃物综合利用。积极开发各种废弃物综合利用途径, 变“废弃”为“可用、多用”, 全行业每年产生其它废渣约330万吨, 除传统上用于建筑材料生产外, 还积极探索扩大固体废弃物利用途径, 使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5%。
(三) 余热、尾气利用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石化企业回收有价成份实现综合利用, 回收工业级、食品级二氧化碳约20万吨/年, 回收氟元素生产氟硅酸钠约0.4万吨/年, 回收硫磺约52万吨/年;炼油厂、乙烯厂经过工艺改造, 回收干气用作加热炉燃料, 每年节约标油约24万吨。大部分硫铁矿制酸企业配套了余热发电装置, 总装机容量约5万千瓦, 平均余热回收利用率达到35%。
(四) 积极打造“资源-产品-废弃物-资源化”的产业链。近年来, 由于资源和能源成本、安全生产和环保压力逐渐增大, 一批企业从适应市场竞争出发, 将废弃物从无害化处理或外送处理、达标排放到资源化综合利用纳入发展规划, 初步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如一些企业回收硫化氢用于生产2—巯基乙醇;从炼油瓦斯回收丙烯生产聚丙烯, 继而生产聚丙烯重包装袋;乙烯裂解C9馏分用于合成C9树脂, 余油催化加氢用于生产高标号汽油。
(五) 建设了一批实施资源综合利用石化园区。茂名石化产业园利用炼油和乙烯生产副产资源, 先后建成一批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生产出各种特种蜡、环保型溶剂油、食品级白油、炭黑、石墨电极等具有特色的产品。惠州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利用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和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副产资源, 吸引一批国内外知名石化企业进驻, 如日本三菱丽阳、普利司通、香港建滔集团、台湾长荣集团、中国海洋石油基地集团、江苏无锡兴达集团等。
突出矛盾和问题
(一) 资源利用率有待提高。硫铁矿资源利用率不高。广东硫铁矿在矿山开采过程中, 采矿损失率约8%, 未能达到国家要求低于5%的限额;由于技术水平限制, 选矿入选品位含硫达19%以上, 含硫低于19%只能用于配矿或堆存, 造成硫资源部分流失;选矿尾砂含硫3%~4%, 仍有降低潜力;伴生铁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利用。乙烯副产资源利用深度不足。乙烯裂解装置在生产乙烯、丙烯、丁二烯同时, 副产大量C4~C9馏分。这些成份都是重要化工原料, 目前广东只对其中部分进行初级利用。工艺尾气二氧化碳亟待回收利用。石化生产过程产生大量CO2, 目前CO2回收已有成熟技术, 但资源化利用尚未解决。因此, 广东石化行业只回收利用小部分CO2, 大部分未加利用直接排空。
(二) 固废堆存、废水减排压力巨大。广东石化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偏低, 导致堆存量逐年增加。全行业每年堆存各种废渣约180万吨。废水减排压力巨大。石化行业废水含无机物、有机物甚至微生物, 会对水资源造成危害。这些废水处理回用技术要求和成本相当高, 大部分企业只能做到达标排放。据统计, 2008年全行业工业污水达标排放4500万吨, 如此大量排放既浪费水资源, 也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 中小企业资源集约利用难度大。许多中小企业技术开发与人才培养未能跟上, 制约了化工废弃物综合利用及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规模小, 布局分散, 不利于资源集约化利用;一些企业依然停留在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阶段, 废渣交由资质单位处理、焚烧或填埋, 污水、废气达标排放, 在资源化利用方面深度不够, 产品质量技术含量不高。
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潜力和前景
(一) 石化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潜力巨大。从技术层面看, 石油和化学工业消耗能源的品种及等级多样化, 生产过程中副产品和废弃物多, 生产过程都在封闭系统中连续完成, 化学工业由多种单元操作组成, 技术共性大。上述特点决定了石油和化学工业生产过程中资源综合利用的复杂性, 但也说明, 资源综合利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一体化的物质流及能量流设计和供应, 有利于实现能量及水的梯级利用, 而每一单元操作技术的重大革新, 都将有力地促进化学工业物质利用水平的提高和能耗的显著降低。从企业层面看, 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千家重点耗能企业中, 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有340家, 占企业总数的1/3;在环境保护部公布的废气、废水污染源国家重点监控企业中, 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分别有482家和803家, 分别占企业总数的13.4%和25.8%。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节能减排任务十分艰巨。
(二) 未来石化行业快速发展为资源综合利用带来广阔空间。石化行业是广东今后大力推进发展的产业之一。在2008年7月, 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中, 把发展石化产业打造以炼油、乙烯炼化一体化项目为龙头的沿海石化产业基地作为构建广东现代产业体系的产业支柱之一。2008年12月,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2008-2020年) 》, 把石化行业列为构建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中重点加快发展的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先进制造业之一。2009年3月, 省政府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重点推进中国石油在揭阳市 (惠来) 建设2000万吨/年炼油项目, 计划投资550亿元, 力争2010年开工建设。2009年8月由中国与科威特共同投资建立的炼化一体化炼油厂将厂址确定在了广东省湛江市东海岛, 投资规模90亿美元。项目计划于2013年底建成投产, 生产能力为30万桶原油, 100万吨乙烯。广东石化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为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带来诸多需求和商机。
(三) 相关政策配套完善是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有力保证。2005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把“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石化、化工、建材 (筑) 、轻工、纺织、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 努力降低消耗, 提高资源利用率”作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环节之一。2006年国家发改委《“十一五”资源综合利用指导意见》把“推进油田和石油炼制过程中的火炬气、酸性气体等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化工生产过程的固体废渣、废液 (水) 、放散气以及余热、余压的利用列入重点领域。2008年底, 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出台了《关于资源综合利用及其他产品增值税政策的通知》, 旨在推动翻新轮胎和胶粉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发展, 实现资源节约与环保的双赢。国家有关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 为推动资源综合利用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目标和对策
石化行业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 全行业资源综合利用快速发展, 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较高技术装备水平、资源利用率较高、废物排放量较低的综合利用企业。磷石膏、硫铁矿尾砂、硫铁矿烧渣、炼油和乙烯生产废渣、纯碱白泥等废渣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炼油和乙烯生产企业基本实现污水零排放。硫铁矿采矿损失率从2008年8%下降到5%, 选矿硫资源回收率从78%提高到85%;全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45%提高到60%;污水排放量从4500万吨减少到3150万吨, 下降30%;炼油厂干气回收利用率从95%提高到99%, 硫回收率从95%提高到99%以上, 烟气脱硫率从85%提高到90%, 二氧化碳回收量从20万吨/年增加到40万吨/年;单位能源消耗量在现有水平下降8%;新建炼油、乙烯项目要按此目标进行规划和建设。
到2020年, 硫铁矿采矿损失率从5%下降到3%, 选矿硫资源回收率从85%提高到88%;全行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从60%提高到70%;污水排放量从3150万吨减少到2500万吨, 下降约20%;烟气脱硫率从90%提高到93%, 二氧化碳回收量从40万吨/年增加到50万吨/年。
为实现上述发展目标, 应当采取以下主要对策:
(一) 延长、拓宽产业链, 实现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 特别是要加大对五大石化基地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 吸引世界知名跨国公司到广东投资, 上马一批炼油和乙烯中下游产品深加工项目, 在芳烃、碳四、碳五、碳八、碳九、环氧乙烷、三大合成材料及后加工、精细化工上, 进一步延伸石化产业链条, 兼顾大、中、小企业平衡发展, 重视中游产品规划、与上下游衔接发展和能力建设, 形成完整产业链。
(二) 加大力度建设石化和化工园区, 优化资源配置。按照项目规划、公用工程、物流传输、环境保护、管理服务一体化的理念建设新园区或对老化工园区进行整合、改造。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 协调不同企业间进行资源、能源集成和交换。通过引导, 使70%以上的化工企业进入园区, 与其它企业形成不同层次的共生关系。有效减少“三废”排放, 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 进一步降低运输能耗。通过园区能源的集中和梯级利用, 以及各项各节能措施的推进, 重点企业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行领先水平。
(三) 围绕资源综合利用对产业结构进行精细化调整。对新建和技术改造项目要抓好节能设计, 积极推广大型炼化工艺装置和先进工艺技术, 重视石油化工一体化建设;对现有炼油企业, 要结合装置特点优化原油结构和产品结构。要努力做到向精细化方向发展, 节能减排精打细算, 工艺生产精耕细作, 产品开发精雕细刻。由大众化学品向精细化学品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系列化终端产品转变。缩短物流运距, 提高产品质量, 增加高附加值产品,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6.广东民办教育资源 篇六
2003年至今,广东高校总共建设了736门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大量校级精品课程,这些精品课程的建设者以高校教师为主,课程资源的使用者主要是高校师生。通过对广东部分高校师生的调查研究发现,用户难于在精品课程资源网中获取到便于教与学的有用资源,目前精品课程的建设应用方式不利于课程资源的后续建设和高效应用。随着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和数字化学习的深入,开放教育资源的质和量显得尤其重要。为确保十二五期间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有效建设与应用,以及促进课程资源的再生与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了校际协作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及相关的共建共享机制。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8—0088—07
一、引言
广东从2003年开始投入大量经费开展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至今共建有736门省级精品课程和大量校级精品课程。高校精品课程建设者以教师为主,而精品课程的直接受益者应该是学生和教师,抛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群体和使用群体来研究精品课程的建设,无疑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精品课程的建设步入某些误区。目前广东多达1000门以上的省校级精品课程资源,有多少派上了用场,又有多少用户从中受益,其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发挥了哪些作用,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何促进,如何才能使这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建设的精品课程资源被师生有效应用,如何从课程资源用户的角度去考虑精品课程的建设,这都是资源管理和建设应用人员当前应该重点审视的问题。(黄德群,2011)
本研究首先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调查研究广东部分高校师生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和应用需求,了解高校教师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得到哪些方面的支持服务,以及了解这些已建精品课程资源是否对学习者的学习有很大帮助,学习者需要什么样的学习资源,希望精品课程提供哪些服务等,从一个侧面去分析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以研究能方便师生有效地建设和应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机制和模式,并结合未来教育发展趋势,从师生的角度研究将来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重点研究十二五期间广东高校应当建什么样的精品课程、怎么建;精品课程资源网应当共享什么、以什么方式共享,从而提出适合广东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以确保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能更好地为学校教学、网络远程教学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服务。
二、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
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本研究的问卷调查对象是广东韶关学院、华南师范大学、韩山师范学院等高校师生,韶关学院的问卷调查是以当场发放和回收问卷的方式进行,其他高校是以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访谈对象以韶关学院和华南师范大学的师生为主,调查和访谈时间从2010年12月开始,2011年5月结束,发放教师问卷25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份;发放学生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17份。
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用现状调查研究主要从两个维度进行:一是课程建设者的资源建设情况,包括资源建设的方式、更新维护、激励措施、技术支持等;二是师生对课程资源的应用情况,如课程资源的应用态度、应用目的、资源的获取途径、应用方式、应用于教与学的效果和课程资源的共享需求等。
(一)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现状
1. 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方式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方式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教师自行设计与开发(占33%),另外一种方式是由教师提供教学材料,然后请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开发课程资源(占35%)。也有部分教师采用各种方式混合进行课程资源的建设,如自己设计,与精品课程团队中的教师一起开发,或者是学校信息技术与网络中心的教师协助开发等。
在调查“理想的课程资源建设方式”时发现,48%的教师建议不同学校的同行合作设计与开发课程资源,然后进行资源共享;36%的教师主张自己设计,课程团队成员一起开发;只有少部分教师希望自己设计,请专门的技术机构开发,说明大家愿意共同建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以避免类似课程的重复建设。
2.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各环节的难易度
精品课程建设环节主要有整体规划、教学内容设计、资源素材整理、网站建设、资源制作、资源更新等。在课程网站建设中,53%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素材的收集最费力,11%的教师认为课程资源制作、发布和更新维护比较困难。教师在精品课程资源建设中花费精力和时间最多的环节依次是资源素材整理、教学内容设计、整体规划、资源制作、网站建设、资源更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单靠几个专业教师是不行的,需要同行一起合作。
3. 精品课程建设者对资源的共享态度
调查发现,55%的教师愿意共享自己的原创作品或重新编辑过的资源,共享的资源以教案和课件为主,占65%,其他参考资料占54%;36%的教师愿意共享教学录像和习题。但实际上只有49%的教师偶尔在精品课程平台上传资源,44%的教师基本不上传。73%的资源建设者希望使用资源的人能提供使用反馈,对资源进行评价,以完善课程资源,而目前的精品课程资源不提供这方面的信息,这也是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一个因素。值得注意的是,精品课程作者主要关注与教相关的资源,不太关注与学生的学相关的资源,这说明教师不太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对精品课程资源的有效利用。
4.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更新情况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精品课程网站建成后,就需要不断更新资源,否则精品课程网站就会无人问津。调查的情况显示,课程资源网站一旦建成后,只有17%的教师会经常访问和更新资源,33%的教师是在教学需要时访问,34%的教师基本不访问,更不用说资源更新了。虽然大部分教师认为精品课程资源的更新很有必要,但相当多的教师在更新资源时感到困难, 64%的教师认为教学科研任务重,精力不足;38%的教师是由于技术的问题(精品课程资源网站大部分是静态网站,缺乏动态更新功能),不易更新;29%的教师是因为后期经费不足,所以不更新。时间和精力不足、技术支持力度不够成为广东高校精品课程教师更新和维护课程资源时面临的突出问题。
5. 课程资源建设时的技术支持服务
在建设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时,66%的教师希望有技术方面的支持,这样教师就可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而不用再操心如何更新资源和维护网站的事情;64%的教师希望提供规范的精品课程建设共享平台,说明大部分教师期待一个开放的、良好的和规范的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以方便同类课程的教师交流资源建设的经验、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共享资源。
(二)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应用现状
1. 高校师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关注度
调查发现,只有16%的教师会经常访问精品课程资源,56%的教师偶尔会关心一下与教学相关的精品课程,23%的教师基本不访问精品课程资源。学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的了解情况则是:65%的学生不知道本校精品课程资源网站,68%的学生不知道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校精品课程网站,只有33%左右的学生知道与自己学习相关的精品课程网站,65%的学生没有访问过精品课程资源。在日常学习中,86%的学生很少或不使用精品课程网站。全省近1000多门精品课程,关注的师生却不多,课程资源的使用率可想而知。
2. 高校师生不访问精品课程的原因
调查发现,师生不访问精品课程的原因不全相同,教师不访问精品课程的原因(见图1):32%的教师是不知道去哪访问,40%的教师是因为资源访问受限,20%的教师是因为资源更新慢、网页打不开、速度太慢;学生不访问课程资源的原因(见图2):42%的学生认为老师不使用,也不介绍,65%的学生不知道精品课程的网址,20%的学生认为访问速度太慢,30%的学生认为暂时不需要。
3. 师生访问外校精品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渠道
57%的教师和38%的学生是通过搜索获取外校精品课程的地址,通过全国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库或精品课程资源网来访问精品课程资源的师生不足12%,34%的学生会通过校内精品课程平台访问本校的精品课程资源(也只能访问校内的,一般不会有校外的精品课程链接),说明精品课程资源的访问渠道不是很好。另外,学生所知道的精品课程信息64%来源于老师的宣传,20%是学生自己需要,通过搜索查找,可见学生不知道去哪里找到需要的精品课程资源。
4. 师生访问精品课程的目的和选择依据
教师访问外校精品课程的主要目的依次是备课参考(占75%)、学习借鉴(占67%)。学生访问课程资源网站的目的与教师稍有区别:50%是通过录像或其他资源进行自主学习,64%是下载课件,46%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44%是浏览其他资源,进行扩展学习。调查也发现,师生选择精品课程的依据主要是资源的可用性,对课程资源所属的院校及课程主讲教师的知名度关注较少。68%的教师是在传统课堂教学中使用精品课程网站获取课程资源,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和课后异步辅导的并不多。
5. 师生对目前精品课程资源功能模块的重要性和满意度认识
教师认为教学课件、教学视频、题库的重要性是79%、50%、53%,对其他课程资源如课程内容、电子教材等关注不多。教师对上面所提的资源比较满意的是教学课件,占65%,对教学视频和题库的满意度只有26%,说明目前课程网站中这些方面做得不是很好。学生认为课程网站中提供的资源模块,如教学课件、参考资料、教学录像、资源下载等比较重要(见图3),学生对精品课程资源网站提供的资源比较满意的依次是教学课件、参考资源、资源下载、教学录像(见图4)。
6. 资源的共享方式和师生在精品课程网站获取所需资源的难易度
80%的师生希望精品课程资源网站能提供资源的直接下载和在线浏览,但目前的资源主要以在线浏览为主,基本不提供下载;70%的教师和86%的学生均认为很难在精品课程资源网站中快速定位找到所需资源。
7. 对课程资源教与学有效性的认识
研究发现,60%的教师认为目前的精品课程资源对自己的教学帮助不是特别大;学生对精品课程的认同程度也不高,学生认为不能有效利用精品课程网站进行学习的原因主要有:课程资源不全、内容也不丰富,有用的教学视频太少、只提供代表性的视频教学,学习资源的访问速度普遍太慢,有些内容还无法浏览等。已有的学习资源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多种需求(课程资源按统一标准要求建设,基本是和评审指标有关系),所以很少会有学生主动上网浏览其他与自己专业相关的精品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精品课程资源的浪费。
8. 师生希望完善精品课程资源的相关层面
针对目前的精品课程资源,师生希望完善的方面主要有内容更新、增加教学视频、提供视频下载、减少资源访问限制、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提高资源质量和资源的访问速度等。
(三)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用存在问题分析
1. 资源建设与更新维护方式不利于资源的有效应用,需考虑新的精品课程建设模式
现有高校的精品课程大部分都是在学校政策驱动下开发的,追求的是政策指导下精品课程的数量和评审指标,由于建设的时间不长,且大多数是自行设计与开发,课程网络资源的建设无法考虑使用者的需求。另外,在精品课程应用和更新方面,大部分建设者会使用自己的精品课程进行教学,但是建设者不清楚自己的精品课程为他人所使用的情况,这就使得建设者无法获得用户方面的反馈信息,给精品课程的持续改进带来困难;且目前精品课程基本上是分布在各个学校的网站上,其利用率和应用效果无法得知。
针对精品课程建设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考虑通过统一的精品课程支撑平台建设和发布全省各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提供精品课程资源使用中的用户反馈模块,采用相关技术发现精品课程中存在的优质资源和劣质资源,以帮助建设者了解自己的精品课程的应用情况,并为学习者推荐优秀学习资源。
2. 课程资源共享途径和渠道不畅通,需提供稳定便捷的资源共享平台
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是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因此课程资源的共享应满足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方便教师和学生及时获取有针对性和实用有效的资源,以解决教与学过程中的问题。目前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并不少,但大部分是放在各自的校园网上,外校师生难于获取所需的精品课程资源,且相对不稳定的校园网和蜗牛般的网速,即使是本校师生,也很难从现有的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网中受益。师生都希望有一个资源共享平台,能将现有的大量精品课程资源加以合理组织,并创建基于学科的网络虚拟学习社区,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同行之间能就共同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合作。同时基于现有的课程资源应用开辟相关的技术支持服务,为精品课程资源用户提供更多实用的教与学服务,以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最大效益,充分体现教育资源开放共享的目的。
3. 课程资源共享内容、类型与方式单一,需提供多样化的资源类型和多元化的资源输出格式
高校精品课程资源主要包括课程教学大纲、参考教材、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设计、例题习题、文献资料、课堂授课录像等,基本上都是孤立的一门课程内容资源,相关的学科课程资源之间缺乏联系,不便于知识的迁移。且精品课程资源的类型以完整的网页、PPT课件、PDF文件、视频为主,难于重组使用,师生需要连通的、多样化和碎片化的课程资源。如作为主要学习资源的“课堂教学录像”,每个教学录像的时长约40分钟,对于网络学习者而言,坚持看40分钟的网络教学视频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精品课程资源中,同一门课程的精品课程资源有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会提供完整的教学录像,学习者很难选择该看哪个版本的教学录像。目前高校精品课程资源前期建设已几近完善,若能从整块的视频资源中(即时长40分钟左右的录像)抽取特色的资源片段,从而形成优秀视频资源库,则可以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方便学习者的学习。(吉喆等,2011)
另外,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络资源主要针对PC用户,但随着移动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以及移动学习和泛在学习愈来愈受到年轻人的青睐,越来越多的学习者是移动用户,现有的精品课程资源格式和输出方案无法满足不同的用户群体。且随着终身化学习的深入发展,当越来越多的人不是为了学分、为了功利而学,而是为了开拓眼界、增长知识而学的时候,基于精品课程资源的网络学习会拥有越来越强的生命力,对于多元化的资源输出格式会有更多的需求,如现在的视频微课。
4. 对于建设人员缺乏相关的技术支持及有效的激励措施
课程网站是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的重要载体,精品课程资源主要是依托精品课程网站来发布和共享的。然而,受技术条件的限制,许多高校仍是单门课程形成独立的课程网站,或者有些高校有统一的网络平台,但是存在不同平台之间的兼容性差、开放平台技术实现难度高等问题,这些问题是影响课程资源共享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另外,造成许多学校精品课程资源不能共享的原因,除了一些所谓的“技术问题”外,可能大家都有种“只享不供”的思想。目前的精品课程资源没有遵循CC协议,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建设人员不提供资源,坐等他人发布,害怕发布了资源被他人盗用。
三、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共建共享模式构建
(一)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采取自上而下为主的组织实施模式,即由教育管理部门主导和推动、学校积极参与,并对精品课程建设提供支持资金,这种实施模式体现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但精品课程的建设基本上以学校为单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情况比较多,学校课程建设队伍投入的精力也比较大,一次性建成的精品课程更新少,重用性差,使用率也不高。学科教师大都不希望自己单独设计和开发课程资源(因为这样耗时费力,效果还不一定很好),而是希望多种方式结合,最好是相关企业、行业、院校共同开发,既可避免类似课程的重复建设,又可以减轻教师负担,还可以共享优质人力资源。
MERLOT在资源共建方面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它主要通过邀请机构、企业、学校、联盟共同合作,参与学习资源的开发。由于是多类型机构参与资源建设,且MERLOT还提供资源建设与共享方面的技术支持,教师只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即可。借鉴MERLOT的合作共建模式或许是改善我国高校教育资源建设共享和再生的有效方法。微观层面,成立基于课程的协作学习与教学社区,形成课程联盟和教与学社区,同一门课程或类似课程的教师共建共享教学资源,以开阔教师的学术视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解决教师因时间与精力不足而导致资源内容不丰富或更新缓慢等问题;宏观层面,可以在现有高校课程资源联盟的基础上纳入研究机构和企业,完善合作机制,使精品课程资源的建设应用不再是个人或学校行为。基于这些理念,笔者构建了基于学科专业社区的广东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图(见图5)。(黄德群等,2011)
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共享模式构建的核心思想是建设面向社会的、开放的、免费的教学资源服务体系。通过“广东高校精品课程平台”,将各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集中展示在同一个平台,使全省不同学校、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的学习者能随时随地上网学习,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精品课程资源的实际应用价值最大化。同时避免相同课程的重复建设,又可促进相互竞争,相互补充,彼此学习,推陈出新。
广东高校精品课程平台可以提供下列服务:
(1)将不同院校教授同类课程的教师联系起来;
(2)提供课程优秀教学视频或者文本案例;
(3)定期对平台内的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并注明最近更新时间;
(4)将国内外的同类课程以及教学视频收入;
(5)全面的课程资源介绍与使用者评价;
(6)提供除精品课程外的学科资源素材库;
(7)提供精品课程的教学支持服务;
(8)提供精品课程的建设服务(通过平台建设、整合课程资源)。
为方便用户快速定位所需的资源,实现优质资源的最大化和个性化共享,平台还提供资源的高级检索方式和优质资源的遴选方法。用户可以按资源的一般属性如关键词、题目、社区、语言、资源类型、技术格式等进行检索,也可通过资源应用的传输平台(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学习管理系统等)、资源制作者、添加时间等缩小检索范围,还可以检索资源是否有同行评审(提供资源质量的衡量方式)、用户评议(知道内容使用过)、学习活动(知道内容曾经用在教学上)等。(吉喆等,2011)
通过平台提供的以上服务,最终实现对精品课程内容的快速检索和个性服务,使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享用优质教学资源,并推动基于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的高校教学模式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共建机制
【广东民办教育资源】推荐阅读:
广东教育学会物理教学专业委员会09-19
广东省关于加快我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实施意见10-03
2023年广东省××××继续教育专业科目学习指南(参考格式)10-20
广东电视台时尚广东栏目策划书06-28
2016年广东省广州市教育局直属事业单位第二次公开招聘教师公告08-19
广东话10-10
广东薪酬调查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