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精选10篇)
1.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
4月10日下午,在学校阶梯室,我们有幸聆听了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李季教授的《三尺讲台上的师德星空》的专题讲座,这是一场精彩的演讲。在场的100余名教师被李教授积极乐观的职业情怀、敏锐的职业视角、睿智的教育思维、深厚的职业素养所感染。李季教授用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来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感人的故事让在场的每位教师内心一次次受到洗礼和震撼。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何汝玉老师的“细节德育”。何汝玉老师老师的德育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德育对学生乃至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何老师从细节的角度去关注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如果我们敏锐地抓住细节,深入挖掘细节,就可能找到教育的突破口,甚至可能形成一股强劲的教育旋风,让学生的心海漾起,我深刻地体会到班主任每发现一个细节,都会成为班主任工作成功的铺垫,使班主任工作的成功多一份希望。“好习惯是你一生用不尽的财富,坏习惯是你一生换不清的债务”,我们班主任细节德育还是得从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抓起,从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例如弯腰拾垃圾)来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我也深刻地体会到细节德育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在生活中处处都有教材去教育学生。
关于“细节德育”,李季教授进一步讲到:在德育教育中一定要落实“一问好”,就是学生要举止文明,彬彬有礼,遇见教师长辈、嘉宾、同学,都应该主动敬礼,或微笑点头问好;“二弯腰”,就是学生在校园看到纸屑、食品袋等废弃物弯腰捡起放到垃圾箱内。李季教授同时强调,落实这两点离不开教师的引领示范和以身作则。李季教授的精彩报告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和深深的触动,那就是做班主任不仅要有爱心,而且还要有智慧,班主任工作再“细”也不为过。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才能创造出教育的奇迹。
其次打动我的就是“学会微笑”。李教授说“笑声、歌声、读书声应该成为校园里最美的风景线”,学生进校的第一个见面礼就是“一微笑,二点头,三问好”。微笑就是笑起来有鱼尾纹的,发自内心的笑。因为微笑是人类最甜美、最动人的表情,微笑可以表达人们的喜爱,传递友善的信息,使人们显得可爱而有魅力。以前,我总是一进教室就是板着一张脸,一副凶巴巴的样子,因为我觉得不这样学生就管不住,于是微笑着上课离我越来越远。不可否认,不苟言笑的老师学生是会怕,学生是会听话一点点,可是当老师真的是让学生害怕,让学生畏惧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后来,学校领导首先给我的建议就是:上课时不能表情太严肃,要着微笑走进课堂,讲课的声音要温和。自那以后,我慢慢的改变自己,走进教室前我都会把自己情绪调节好,大部分时候是微笑着面对学生,学生的确很喜欢,从而使我的课堂教学很和谐、很温馨、很快乐,师生关系很融洽,课堂环境很和谐。微笑是老师与学生的心灵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我们也希望学生喜欢自己,喜欢听我们的课,喜欢与我们交往,我们也喜欢微笑着过每一天。微笑就像一缕缕晴朗灿烂的阳光,一串串晶莹剔透的甘露,温暖着学生的稚嫩的心灵,学会微笑,做一个快乐而又让学生喜欢的老师吧!
李教授精彩、生动、详实的报告,如一阵温暖的春风给我的灵魂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洗礼和震撼,在学习中我深刻的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必须多为学生着想,用真情打动他们,用细节感化他们,用爱心关怀他们,这样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和尊重。
2.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 篇二
新学期的第一个周二,我们有幸听到王敏勤教授的两场讲座,分别是“义务教育如何把握课标和教材”和“怎样成为特色教师”,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听说王教授年前住院,过年的时候也没有休息,开学后又及时给我们这些急需“营养”的教师培训,老人的境界真的让我们感动不已。
这次培训我感触最深的有三点:
其一,态度决定高度。讲座中,王教授问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课程标准?问题出来以后王教授让每位老师分别写出自己的理解,2分钟后出示了答案,老师自己对照,结果没有人能写准确。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老师们每天都在谈课标,说课标,可是我们自己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课标,这样的状态怎么可以?!听完这个问题,我就在反思自己,为什么课堂效率不高?为什么成绩不行?原因就在于一个态度:总是想当然的认为自己很清楚的事情其实并不理解其实质,也没有做过深入的研究,甚至是不假思索。在课堂上,对于一些细节性问题,感觉自己潜意识里明白,就不再跟学生拿到桌面上来讲,其实学生或许不理解,而我们也不能从孩子能够接受的角度合理恰当的表达,这样就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点不能掌握,进而影响学生前后知识的衔接和整体脉络的形成。如此态度之下,本无高度可言!
其二,怎样说教材?从去年的秋天来到普育,我已经有了三次说教材的经历,从最初的一知半解到慢慢对说教材认识的深入,每一次的准备,都有不一样的收获,那是一种带着希望的成长。王教授指出了我们前段说教材存在的问题:
1、对课程目标重视不够;
2、说内容标准不够具体;
3、对编者的解读材料和编写意图重视不够;
4、教学建议和评价建议不完整;
5、缺乏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6、时间短,展不开,心得体会《听王敏勤教授讲座之心得体会》。
针对这些问题,本着发展并完善的态度,王教授又解释了修订后的说教材内容:
1、说课程目标;
2、说内容标准;
3、说使用版本教材的特点和内容结构;
4、说知识和技能的立体式整合;
5、说教学建议;
6、说评价建议(新增);
7、说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新增)
说教材已经不再是一项新兴的辅教手段,而是作为教师的达标检测逐步提到课改的日程上来,各地各学校的说教材都在从探索到成长,有幸的是,我们普育的的说教材已经走在了前面,在这么多优秀的同事面前,我会更为积极地学习和进步。
其三,抓住学生的志趣。王教授的一句话点名了教育的本质,老人家说,减负并没有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可一旦形成了“志趣”,学习就成了“挡不住的诱惑”。经历了十几年的寒窗苦读,考上大学的那一刻,多少学子如释重负,大学没有太重的课业负担,可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学习呢?其本质就是没有内在的学习动机,没有学习的“志”和“趣”。可是,学生的志趣从何而来?这就是需要我们老师下功夫的地方了,联系到我们的小组合作,这实质上就是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孩子成为探索知识的主人,而不是机械的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填鸭式’的教学只会让孩子产生对课堂的厌烦和恐惧,更不用谈喜欢学习了!教师如何创设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如何把抽象的教材转化成孩子喜欢接受的生活实际,如何在小组合作中适度点拨,恰到好处的赏识评价,是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所在。
3.听澳大利亚幼教系教授讲座心得 篇三
学科教学课程螺旋上升。4年学习期间,分别包含了学科基础、小学教育、专业学习三个大的课程模块,从一年级至四年级螺旋上升。
学科教学课程有效针对小学教学实践。以“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为例。小学数学学科教学课程包括数学基本概念、儿童与数学、教师与数学、专业实践与数学。具体内容如下:
【1】数学基本概念:自然数、倍数、因数、质数、整除、整数分解……MC爱舍尔作品分析;在平面上创造爱舍尔类型分布;柏拉图立方体与双倍柏拉图立方体;从网建构立方体。
【2】儿童与数学——形成数学概念:职前教师与儿童互动并分析儿童在数学任务中的反应,被用来作为一种刺激来检测他们自己关于某些关键数学概念、数序、表达和程序在涉及数字和测量时的理解……检查国家和州的数学素养标准。
【3】教师与数学——创造高效的课堂:为儿童形成策略来提供挑战、清晰、包含儿童的数学学习经历……设计数学学习的有效活动;应用合适的学习技术促进数学教学的提高。
【4】专业实践与数学——设计包容性项目:数学课程执行中的有关问题……计划、执行包容性的数学学习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公平因素。整合的数学课程与持续的专业发展。
学习方式灵活多样。主要学习方式包括集中面授、在线学习、教育实践。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
集中面授主要包括讲座、研讨、工作坊、田野考察等形式。讲座是所有课程的首选学习方式,所占的比重大约为三分之一,研讨成为集中面授的主要学习方式,比如在小学数学类课程中,“儿童与数学”形成儿童的数学概念,每周3小时的集中面授,1小时讲座,2小时研讨。工作坊也是集中面授的学习形式之一,比如在艺术教育的学习中,在工作室和计算机实验室的技能训练类学习,工作坊是有效的方式。
“迪肯云平台”是小学教育学士课程重要的学习方式,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学习方式,进行某一课程的学习。比如“专业实践与数学:设计包容性项目”完全采用在线学习。此外,“迪肯云平台”是集中面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线讨论的重要工具,比如在“教师与数学:设计高效课堂”的评价项目中,进行反思性讨论任务,就是依托这一平台。
教育实践是专业学习模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的课程中有着不同的实践任务,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技能,比如“教育的社会环境”课程的实践任务是:职前教师能够对学校的环境进行定位;观察并记录班级、教师、学校常规的情况;观察并分析实习学校的社会、文化、宗教、性取向观点的性质与影响;参加会议、场地职责、学校活动等;指导学生小组与个人作业;收集与分析有关包容性的政策文件;保存记录他们作为计划、观察、收集文件、参与学校活动、反思的证据的日记(电子文本或纸质文本)。职前教师同他们的指导教师与大学教师分享他们的日志。连续的集中教育实践,系统巩固所学习知识技能,实现从学生向小学教师的过渡。比如“从大学向工作的过渡”课程中,要求职前教师能够:作为与指导教师讨论计划的拓展,用适当的形式计划一个单元的工作/班级计划;完全掌握整个班级一天至少两节课的教学工作至少10天;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完全融入到学校的生活与运行中;参与分享家长/教师/学生的访谈。
评价——了解学习者的方式。评价作为教学环节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了解学习者情况,为教师提供反馈的重要方式。迪肯大学的课程评价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式灵活多样,注重实效。
学科基础课评价方式灵活多样,有作业、小组展示、报告、书面测验、短文、在线测试、田野报告、解释练习,比如数学基本概念的评价包括:书面测验50%(为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卷面分数必须在50分以上),3次作业(比重20%,15%,15%)50%。
小学教育课的评价方式包括个人作业、小组作业、书面测验、研究报告、研究作业、在线测试、网络反映、反思日志、社区项目、课程设计等。比如“教师与数学”课程:三个评价项目,都必须提交。报告:探索儿童文学促进儿童参与和理解数学,占50%;在线反思性讨论任务,占10%;书面报告或口头陈述:操作和阅读发展对某一数学内容领域的概念的理解;评价总量相当于1600个字,占40%。
课程评价形式包括作业、教育反思、研究任务、短文、口头展示、日志等,教育实践情况由课程管理者指定的指导导师评价。如“从大学向工作的过渡”课程评价,评论过去的学习,口头展示,15分钟,占25%;基于证据的报告,600字,占25%;提交日志:1400字,占50%。
4.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篇四
泗洪中等专业学校
包海军
2013年3月7日下午4时,我校近200余名教职员工齐聚报告厅,听深圳道弘集团金牌讲师孙剑教授给我们带来的《执行力与学校的发展》讲座。这是深圳道宏教育集团“和谐校园”全国巡回演讲,我们很荣幸能在自己的校园来接受这样一种前沿文化的熏陶。整场讲座听下来让我感触颇深,下面谈谈本人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要把工作当做一种事业来做
在现在的社会之中,找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并不是那么容易,当我们融入这个集体的时候,就要把这个集体当作自己的家,把领导交代的工作彻头彻尾的做好,决不能抱有一种懈怠的心理。如果每个教职工都能秉承好的做事风格,凡事都能从自身做起,我想学校的发展肯定会是一个蒸蒸日上的局面。当然,我们更要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种事业来做,而不能简单地把它当做自己的一份职业,如果一个人只把工作当做自己的一份职业,那么你也只能以一个谋生者的身份来做工作,并不能以一个教育事业的继承者和传承者的身份受到老百姓的赞颂。
二、做好工作要摆好心态
我们在工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
1.自以为是,老是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事事都是对的,老子天下第一。
2.凡事差不多,做事不精益求精,不注重细节,没有目标、计划、总结。
3.爱找借口,总为自己的不作为找各种借口。4.嫉妒心强,蔑视别人的劳动成果。
5.自命清高,老是以一种功臣角色来审视自己。
6.打工者的心态,总认为自己有朝一日能跳出龙门,总认为有更好的职业等着自己去做。
这些都是我们工作中所应该摒弃的东西,工作中决不能抱有这些心态。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心态,踏踏实实、兢兢业业做事,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校得到更好的发展,才能让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体现。
三、要有超强的学习力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在我们身边不乏有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也有初涉讲堂的年轻教师。无论是哪一类型的都必须要有强的学习力,这样才能不断地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增强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才能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站住脚,才能底气十足的站在学生面前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决不能不学习、不上进,更不能有了能力后就狂妄自大,或者是固步自封、刚愎自用、不思进取。
5.听王敏勤教授讲座感受 篇五
高素芹
今天很高兴在这里见到了教育大师——王敏勤教授,并有幸聆听了他一节题为《怎样成为名校长名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的讲座。昨天下午王教授从枣庄乘火车到德州,到达德州已经是晚上八九钟,今天的报告总共三个小时,但是从王教授的脸上丝毫没有看出路途辗转的疲惫,他的语调铿锵有力,他的报告充满激情,我们不仅肃然起敬,多么敬业的一位大师啊!
王教授的讲座没有深不可及的教学理论,而是举了一个个简单生动的实例,清晰明了的给我们讲述了如何才能成为一位名师以及成为名师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王教授的报告围绕着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讲解
一个目标:树立当名教师的目标;
两个根本:有德、有才;
三个观念: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价值观、奋斗观;
四项能力:1.把握课标教材的能力;2.总结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能力;
3.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4.能写(写文章)会说(演讲)的能力。
一个目标:立志要当名师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名教师的教师也称不上是一位好教师,每位教师险种都应该树立当名师的目标。王教授把当前教师分成了四类,并列出了四种不同的结局。
把工作当游业—乏味无聊,最终淘汰;
把工作当职业—碌碌无为,平平庸庸;
把工作当专业-幸福美满,有滋有味;
把工作当事业-光彩夺目,名垂千秋。
有人说态度决定一切或态度高于能力,一个人完成一项工作取得什么结局关键在于他对这项工作持什么态度,如果他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坚持不懈的去做肯定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反之,如果他对这项工作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或虎头蛇尾那么这项工作肯定的不到好的结果。王教授还在后面阐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说到要“一生只做一件事。”作为教师,我们要专心做好自己的教育工作,把教育看成自己的事业,用心去经营,寻找教育中的幸福感,把成为名教师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不要总想着教育无非是每天重复着相同的事情,面对的是一帮年幼无知的孩子,或者总想搞一些第二职业多挣点钱。这样是不会在的教育道路上有所成就的。
两个基本点:有德有才,德才兼备
在这里王教授引用了蒙牛公司的用人原则:有德有才破格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慎重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爱心和责任感。爱心包括:爱本职工作、爱同事、爱学生。同时只有爱自己的工作才能做好工作。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首先要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团结同事,关心学生才能在自己的中作中体验到快乐和幸福。同时,我们也不能做只会工作的“老黄牛”,“工作狂”,而是要珍惜自己的身体健康,劳逸结合,该放松自己的时候要充分地放松自己,做到工作休息两不误。
责任心胜于能力。责任心与生俱来,每个人不是有没有责任的问题,是想不
想承担责任的问题。我们对学生进行责任教育,首先要树立教师的责任感。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干不好工作,学生学习不好,都是责任心问题:对个人不负责任,对家庭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
三个基本观念:幸福观、价值观、奋斗观
在这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王教授列举的哈弗大学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情景。在哈弗大学,学校食堂和医院都是图书馆的延伸,只不过是可以说话的另类图书馆,在食堂你可以看到边吃边读,边吃边看,却看不到边吃边聊的情景;在医院,你可以看到长椅上倒头即睡的人们,而来来往往走过的人们却不感到奇怪,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人实在是太累了,他们是看完书才累得在这里睡着的。这让我想起我在上大学是的情景,每天只上半天课,其余时间都是有自己自由支配,许多学生都是在逛街,购物或是上网。“现在睡觉的话会做梦,而现在学习的话会让梦实现”这是哈弗大学的一句箴言,而对比国内大学和哈弗,孰前孰后已经很明了了。
而如同哈弗大学的学生一样,作为一名教师要 确立矢志不移的奋斗观。天上不会掉馅饼,成绩是干出来的。王教授年过六旬,还每天奔波于国内的各大城市巡回演讲,他每天还要发表20余篇论文,而他每次演讲的材料大多数都是在飞机火车上写出来的。作为一名年轻教师,与王教授相比我们又做了多少呢?虽然我们还不是名教师,然而树立成为名教师的奋斗观,进而为之去奋斗的勇气我们是否具备呢?
四项基本能力:
通过说课标说教材活动,提高理解课标和教材的能力;总结提炼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能力;写文章和演讲的能力;承担科研课题的能力。要成为一名名教师要能写会说,能承担科研课题,教师从事的实践——教学,就是研究。因为,一方面教师面对着复杂的充满情感和想象力的不同个体 ——学生,要使教学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教学必须是研究。
教育是一个大熔炉,要么变成钢,要么变成汽。没有资历,但我有进取的态度;没有成绩,但我有奋斗的决心;没有战略,但我有成长的希望!王教授深入浅出的精彩报告,给人鼓舞、令人振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在研究中工作,在工作中研究;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在反思中超越,在超越中反思。在专家的指引下,努力提升自己。
6.高铭暄教授讲座听后感 篇六
在九月十九日的下午,我有幸参加中国法学家高铭暄教授的讲座。高铭暄教授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于马克昌教授和称为中国刑法学界 “北高南马”。能够听这位专家的教诲,令我感激不已。
在法学方面和其他方面突出的同学与老师颁发完证书之后,高教授开始了刑法修正案九中的疑难词题的讲解。首先高教授讲明了刑法修正案九创造的意义目的和价值。由于刑法修正案八无法顺应当今时事的发展。所以有了刑法修正案九的出现。修正案九中对网络安全问题、反间谍问题、贪污问题进行了系统化的修正。修正案九顺应了网络犯罪的现状明确了对贪污的处理办法,以及国家严打贪污贿赂的潮流。国名最关注的仍是取消了九中的死刑罪、反革命罪、投机倒把罪等。
减少九个死刑罪虽然对国家有所帮助,但仍有人提出了种种质疑。例如,走私核材料罪被认为是很严重的罪。但通过国家专家的研究分析,认为走私核材料是很少见的犯罪行为,没有必要设置过多的空法律。还有人认为应多增加一些死刑罪例如毒品走私运输罪。进过多方的讨论,认为是可选择性犯罪,无需设置死刑。就这样,刑法修正案形成了,于今年十一月一日开始实行。
高教授又为我们讲述了国民比较愤怒的嫖娼幼女罪。领导认为对犯罪者应坚决打击。但仍有减轻的意向。毕竟我国由于剽窃幼女而判死罪的人仍为少数,再谈谈贪污问题。这次修正案加强了贪污受贿的打击力度。例如原先自己主动承认自己行为的,可以减轻或减免刑罚,现在改为可以减轻刑罚,取消了减免。但是如果在抓捕贪污受贿行动中有一定贡献的可以减免刑罚。
高教授又为我们讲诉了对于死缓犯在狱中的故意犯罪。例如死缓犯人在狱中拒绝承认自己的罪行,在狱中打架偷窃,情节严重的提前执行死刑。若情节不算严重的,将重新计算他的死刑时间。这样规范了死缓犯人的行为。
关于贪污受贿罪增加了一个新的刑罚,例如贪污巨大金额对人民群众利益造成巨大损失的重大犯罪,在执行死缓期满后直接转为无期徒刑,不许假释,监禁终身。在这行法律中我看到了国家对于贪污受贿的重视。只有清廉的执政人员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才能在自己的领域施展拳脚问心无愧。这也践实了依法治国的思路。
同时刑法修正案九中加强了信用犯罪和考试犯罪的惩罚。让我们意识到了个人诚信的重要性。对金融诚信加强严查。同时也设定了针对医疗纠纷的刑罚从中我看出了国家对于社会安全、社会和谐的期望。也有人提出了设置袭警罪,但袭警罪不是很合适,很多人有质疑,因为太有针对性,还有许多漏洞,例如当警察没有在执行工作中与人发生斗殴,所以没有明确设定。
以上为刑法修正案九中的几个典型问题。通过高铭暄教授耐心的讲解,我初识了法律-----我的专业。从先前的道听徒说,到现在的初有概念,高教授教会了我很多。通过刑法修正案九的条条案例,我见识了法律的严格和执法人员的严谨,以及国家的重视,领悟了依法治国的方针。
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以后很可能从事法务工作,看了很多法学界的前辈,我会以他们为榜样,立志成为他们那样的人。
7.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篇七
开学伊始有幸听了教育家冯恩洪的专题讲座,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以前也听了不少专家的讲座、报告,但今天的讲座却更让人回味无穷。冯恩洪教授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曾先后担任上海培光中学副校长、上海建平中学校长兼上海建平(集团)学校总校长,现任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
教师要为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知识从哪里来?直接知识:生活、社会;间接知识:书本。可惜我们现在关闭了生活通道。确实如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承认和尊重“差异”,每个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进入应用的知识才是力量,简单堆砌的知识不是力量。如果我们每天都思考,会发现每天都是新的。一个最好的老师应该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冯恩洪建议学校去“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打破“课程”与“时间”僵化的组合,减少“圈养”学生的时间,增加“放养”学生的时间。学校教育应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不能“一切为了学生。”冯恩洪教授又一次提出了自己的质疑。他认为,学校里的一切如果都是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而不关心教师的发展,不研究教师的发展,那么学生的发展就是“有限度的发展”。他倡导的教育“既要给学生创造幸福,也要给教师带来幸福;既要追求明天的幸福,1
也要实现今天的幸福;既要谋求人类的幸福,也要获得个人的幸福。
冯教授认为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发展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说白了也就是要去发现每个同学的优点,并加以培养,我想这其实也就是要让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的现在与未来,一只眼睛盯眼前,一只眼睛看未来。反思自己,身边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在哪里,很少研究、发现过,不知道学生的强势在哪里,又怎么能为学生最需要的发展提供帮助?今后我要像冯教授说的那样,真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做到“哪壶先开提哪壶”,及时激励他们帮助他们建立信心;尊重和信任他们帮助他们自立自强;宽容和理解他们帮助他们重新振作。让他们为自己的长处感到骄傲自豪,让他们在人生的长河中自信自强,脚踏实地,做真正成功的自己。
8.教授讲座心得体会 篇八
首先:温教授在讲座中指出了当代很多教师的一大通病,就是在备课前对新课标缺乏整体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仅仅是把自己的视野限制在自己要讲授的一课上,对于每个年级段的目标自己也只是简单的了解。那么究竟如何落实教学目标?怎样能对课程目标有个通盘的认识?怎么把课程目标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去呢?温教授指出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整过的小学,初中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整体的把握,甚至要有量化的标准。要尽可能了解每个单元在整过教学目标中的位置,努力做到一课一得,教学目标遍地开花,面面俱到,就会导致重点不突出,目标达成度不高。我想,如果教学目标都错了,再好的教学方法都没什么意义。所以对于课标我们要反复读,仔细读,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应把课标牢记在心。曾看到一位名师的做法,就是把每一个学段的课标贴到自己的教案上,这样就能随时温习课标,时刻把课标铭记于心。
温教授还提到了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要有梯度,有年段的针对性,并举例说明,要求我们广大的老师一起摸索或者尝试确立教学的梯度,能真正做到根据每个年段孩子的发展特点和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其次:温教授指出很多教师对课本不能深入探究,过分依赖教参和名师教案是一线教师的一大通病。很多教师都是在临上课前,简单地看一看要上课的教案,殊不知有些教案在自己的课堂上根本就没办法实施,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每个地区的学情有所不同。教师在备课时不但要循序落实课程目标,还要备学生。不同年段,每个班级学生的学情不同就决定了在备课中如何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落实教学内容。信息化时代是对教师敬业精神的考验,如果过分依赖现成的教案设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教师工作的亵渎。语文教师首要的是要提高个人的语文素养,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和较高的课堂教学管理能力都是很多老师要不断追求的。所以即使是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课文,教师也不能轻车熟路,也要重新阅读,针对每一篇课文要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要学会知识的变通,绝不能把自己变成一味的教书匠。
第三:针对温教授提出的另一个通病,我也很赞成,就是很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有很多的花架子,课堂程序太多。眼花缭乱的教学设计让课堂非常活跃,孩子积极性很高,但实际上孩子的收获很少,知识点被分离的支离破碎,潜心阅读的文字太少,孩子只停留在表面的字词句上,不能真正地走进文本。
9.听讲座心得体会 篇九
星期五,梅总受邀给我们做一个关于生产管理的专题讲座,讲授她所在的企业怎样进行生产管理。通过听梅总的专题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了解到许多真实企业在生产管理方面的经验,这个讲座对于我们这些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现将这次讲座感受表述如下:
一、生产管理的内容与任务
梅总告诉我们,生产管理的内容包括经营、管理、运营。经营是外部的,其主要的任务是订单的承接、客户的服务、资金的回笼。管理是内部的,其主要的任务是制造过程的标准作业、作业流程的管理与优化。运营是基础,其主要的任务是生产组织的管理。让我们知道生产管理的内容,明确其主要的任务是什么。
二、建立一个模拟工厂
梅总在讲座的时候还给我们建立一个模拟的工厂,让我们参与进来,思考如果我们是公司的最高管理者会如何管理公司。梅总用这样的方式让我们知道公司的运转程序,从销售部门、生产计划部门、技术设计部门、采购保障部门到产品制造部门。梅总建立模拟工厂旨在让我们了解企业的运作流程,为踏上工作岗位打基础,将来可以很快上手。
三、现场的作用
梅总的讲座让我们充分了解到现场有如下的作用:
1、现场以产品为核心。
2、为弘扬企业文化推波助澜。
3、充当企业形象的主要塑造者。
4、构成企业发展的主流。
四、现场人员管理
梅总着重给我们讲解她们企业的现场管理,她向我们传达一个信号:企业以人为本。梅总关于现场的讲座包括一下几个方面:现场管理者的素质、人员的素养与能力、现场团队的组建、人员的有效沟通、怎样组织会议。其中还向我们传达这样的管理思想:用制度规范人、用文化引导人、用真情留住人。梅总在向我们讲解她们企业人员管理情况的同时还让我们知道企业的根本,所以人员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
之后梅总还给我们讲解她们企业的设备机器的管理,告诉我们要对设备建立台帐,要对设备进行点检,以及设备故障以预防为主。在讲物料管理的时候讲道: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任何东西都没有价值。
10.听卢家楣教授讲座有感 篇十
------听静安工读之卢家楣教授讲座有感
上海市广中学校
陈爱忠
一、前奏
五月份接到通知,我们高妙根名师基地15名学员将于2012年5月15日上午8点30分至静安工读康定学校进行为期一天的实地考察与培训活动。活动中我们还将听卢家楣教授的讲座,听到这个消息,我激动不已„„的确,这样的机会难得,况且卢家楣教授,对我来说,只闻其名,不见其人„„看过他的书,听过有关他的介绍,但是从来没有亲自聆听过他的精彩讲座,一种抑制不住的期待悄然升华„„
那天,我早早开车来到了康定学校(不出意料,应该是第一个到达的学员),在赵校长的指引下,我径直来到了二楼的会议室,拿出笔记本,等待着卢教授的闪亮登场,随后,众学员也是接踵而至„„
首先,我们听取了赵向明校长介绍了康定中学的办学历史与学校特色。介绍中得知康定学校创办于1959年,在心理健康教育、女生教育、分层教学、科技教育等方面尤为突出,并且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康定中学详实的校史陈列室让我们学员们对上海工读教育的发展轨迹有了更深一个层次的认识。
听高校长介绍,卢家楣教授是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心理学会副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同时,他也是国家教育部督导,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他的研究方向是教学心理学,其中情感教学心理学是他在心理学中开拓的一个新的领域,并形成学术创新与基础教育实践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八点四十分左右,教育“大家”卢教授终于出现,霎时,15位基地学员,30道目光一齐投向了卢教授„„开场白没讲几句,卢教授就给我留下了清新的印象:不高的身材,清爽活力的衣着,白皙的皮肤,充沛的精力和风趣健谈的个性„„。
二、内容
作为国内情感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权威,卢教授在简要分析了当前学校德育现状后,首先向各位学员介绍了情感心理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原理,而后,他重点阐述了情感心理学原理在学校德育中的运用,向学员们提供了许多听得懂、摸得着、用得上的教育艺术。整场讲座理论与实践并重,脉络清晰,重点突出,案例丰富。
众学员纷纷拿起笔记,耍起笔杆,进入了尽情的享受中„„这次卢教授为我们所做的讲座名为《怎么样以情优德,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艺术性》,我极其认真地记下了主要内容和笔记,供大家共享。
1.学生好心情是德育的良好情绪背景——以情抚心 让学生处于好心情之中接受道德教育,为德育提供了良好的情绪背景,能提升德育的效果,这里涉及情感的疏导功能
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寓育于乐 2.师生情感融洽为德育提供了最佳平台——以情入心 融洽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从师心态。为外部的教育深入学生内心提供了最佳平台,通过促进内化来提升德育效果,这里涉及情感的迁移功能。
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我们营造的师生情感融洽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寓育于亲 3.情感入微能增进德育的渗透——以情润心 老师能将育生的一片深情表现在对学生的细微之处,会使学生心灵为深情所浸润,倍受感动,大大激发学生心,提高德育效果,这里涉及情感的一种特性。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细微处感受教师深情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寓教于微 4.情感震动能凸现德育的冲击力——以情动心 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抓住契机,超出预期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能出奇制胜地极大提高对学生的德育效果,这里涉及情绪发生的机制和情感的动力功能 这里的关键是:要让学生感受到情感上震撼的过程中接受教育——寓教于憾
5.学科教学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以情修心 教书育人,通过学科教学来陶冶情操,修炼纯化心灵,与课外活动相承相辅,相得益彰,增进德育的效果,这里涉及情感形成的条件:积极情绪的积累和认知的深化。这里的关键是:让学生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在情操陶冶中教育——寓育于教
三、思考
听完卢教授的讲座,一个问题自然而然地诞生在我的脑海里,如果我们积极地去对我们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进行情感培养,那我们的德育工作效果岂不更大?记得著名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对于问题学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他们,研究他们,建立起师生间的情感生活,给这些迟开的“花朵”沐浴阳光雨露,让他们健康成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不可不注意学生的情感培养,尤其是问题学生的情感培养。我的观点如下:
1、热爱学生,使其感受到生活的快乐。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后进生时说过:“这些孩子不是畸形儿,他们是人类的无限多样化的花园里的花朵。”因此对问题学生,我们更应该关心他们,爱护他们。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热爰他们,才能走进他们封闭的心灵天地,做好转化他们的工作。由于问题学生身上的毛病、缺点多,常遭到父母、老师、同学的冷淡、歧视,缺少关爱,很少得到理解同情,普遍背着沉重的思想包袱,自卑、自傲,对老师持对立的情绪,对同学有不满的态度,他们疏远了集体,表现出孤傲。因此对他们,我们应多关心、爱护,培养他们的情感,使他们能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投入,首先需要教师具有浓厚的爱生情感。教育心理学中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实际上讲的就是教师的爱和教师的期望值对学生发展的影响。高尚、无私、纯洁的师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教师情感投入的基础和源泉。教师有了爱生的情感,才能使教师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的师生关系,创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通过师生情感交流和心理交往,才能使学生在心理和情感上产生接受的意愿,调动他们的非智力因素,激励他们的智力发展,从而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目标。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给每个学生以慈爱,以关怀,以帮助,以爰护,及时观察了解、体验每个学生的情感变化,调节、满足他们在情感上的需要。教师在课堂上饱满的情绪,赞许的微笑,信任的点头,慈爱的抚摸,温暖的话语,都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和力量,从而促其发展。所以爱学生是教学的基础,是启动学生心智的钥匙。一位教育家说得好:“最好的老师并不是传授知识多的老师,而是热爱自己学生的老师。”
2.乐于倾听,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西方有一句俗话:“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问题学生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他们对他人都存在戒备心理,不愿向他人倾诉。作为教育工作者,就更应该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正如研究人际关系的权威戴尔.卡内基所说:“注意地听别人说话,这不仅是一种值得人敬仰的最简易方法,而且还是一种引起别人说话的有效妙策。”认真地听学生讲话,尤其是问题学生,他们会感到老师尊重他,对他所说的话有兴趣,他就会向你敞开心扉。
3、给予支点,促成其心理平衡
人的心理状态是一种平衡和失衡的对立统一。一般人的心理处在失衡和平衡交替的健康的动态之中,从总体上来看是基本平衡的。问题学生由于经常遭遇各方面的失败,深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各种氛围的冷遇、嘲笑和鄙夷,心理往往失去平衡。他们为了维护心理平衡,又往往表现出破罐子破摔,形成病态的心理。这种心理只能导致表面上的平衡,实质上是越变越差,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学生。为促进他们的心理平衡,我们应给予他们支点,充分信赖他们,让他们有满足感。因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和被信赖的心理需求,当一个人在某方面心理失衡时,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设法满足自己这种心理平衡,实质上是一个对其心理进行补偿的过程。教师的信赖,是他们达到心理平衡的一个重要支点。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表现出分明的厚薄之情。对于聪明的听话的学生在言语行动上热情器重,而对于较为迟钝的调皮的学生冷漠疏远,这会极大地伤害一些学生的自尊心,进而产生厌恶情绪、逆反心理,造成师生情感上的障碍。心理隔阂加深,久之教学受阻,出现两极分化。因此对每一个学生都要不偏不倚,用各种语言动作去营造一种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到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使师生之间的教学活动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进行。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就要对学生忌讽刺,多鼓励;少批评,多表扬。不论是优生还是差生,教师都应当为他们提供成功的机会,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促使他们乐观向上、自信自强,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智力潜能。正如卢教授说到的“亲其师信其道”,这种心理动力会促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旺盛的精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甚至会使学生由尊重、喜欢你转移到爱你所教的学科。这自然会使这门学科的成绩稳步提高,相反即使教师业务水平再高,学生疏而远之也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
所以尊重学生,才会架起沟通学生情感交流的桥梁,才会使学生在学习上更加热情,更加投入,更加用功。
4、兴趣,促使兴奋点的转移
问题学生多数胸无大志,学习不感兴趣。兴奋点在吃喝玩乐上,常常是无事生非。但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如果把他们的兴奋点转移到有意义的活动上来,就能取得“磁石吸铁,驷马难掰”的教育效果,与不良影响告别。班级里可举行一些文体活动,并让那些问题学生担任一定的角色。这样不仅有机会使他们弥补学习不好的遗憾,还可以让其他同学认识其美好的另一面。当那些问题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担任的角色获得同学们的赞扬时,他们的兴奋点开始转移了,要求进步的欲望随之滋生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涨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兴趣,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积极思维的学习境地,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四、结尾 一天的讲座时间感觉过得太快,笑声和掌声此起披伏,整个课堂气氛活跃,一则则妙趣横生的事例栩栩如生„„众学员不约而同的感受那就是:受益匪浅,意犹未尽。整个讲座中,卢教授用了大量生动、鲜活的事例,加以铿锵有力的语调向我们讲述了德育工作的重要性,的确为当下时效性不高的德育工作为我们打下了一针强心针。我思索着,作为我们战斗在特教第一线的老师们,应当从卢教授今天的讲座中吸取精华的理论,再转而实践于德育教育中,或我们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让我们所有的同仁一起努力吧!
【听教授讲座心得体会】推荐阅读:
教授讲座的心得体会10-16
吴春容教授培训讲座学习体会11-07
听刘良华教授讲座感悟07-28
听赵谦翔老师讲座心得体会08-16
听《感恩教育》讲座的心得体会10-09
听心理学讲座心得体会10-29
大学3年听讲座的心得体会09-22
听家长教育讲座和案例心得体会07-18
思考听讲座08-13
北大听讲座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