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光学演示实验总结

2024-07-09

物理光学演示实验总结(精选9篇)

1.物理光学演示实验总结 篇一

“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成果总结

粟新华

彭解华

唐玉喜

《趣味物理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是根据原国学教委“新教学方案”要求而编著的一本物理实验活动课教材,全书约20余万字,融入了课题组近8年心血,经不断总结、修改而成。该教材曾在原邵阳师专物理系95—98级活动课中试用,2001年被原邵阳师专确立校级教材立项课题。教材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炉,首次把实验操作、实验讲解、教具制作揉和一体,致力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并特别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解决了高等院校物理实验活动课没有教材的难题,同时也为中学物理教师课堂实验演示和开展课外物理实验活动提供了丰富资料。成果内容

1.1 教具制作

⑴.教具制作的基本工艺:包括钳工工艺、木工工艺、涂装工艺、线路板制作工艺及玻璃、泡沫塑料、聚乙烯材料加工工艺等。

⑵.常用工具制作:如惯性钻、水准器、小台钳、验电器、电烙铁、酒精喷灯、玻璃钻孔器、热割锯的制作等。

⑶.常用教具制作:包括力学教具制作、声学教具制作、热学教具制作、电磁学教具制作等并详细介绍了教具制作的材料、加工方法、组装和调整步骤等。1.2 实验演示 ⑴.实验操作技巧:每个实验均介绍了实验原理、方法、步骤和实验现象,交待了实验操作的要领,并就实验操作技巧作了专门论述。

⑵.实验解说技巧:包括表达技巧、提问技巧、控场技巧、应变技巧等。

⑶.实验讲稿写作技巧:介绍了实验讲稿的内容特点以及实验讲稿的写作过程与方法,重点介绍实验讲稿开头、中间、结尾的写作。成果特色

2.1 把教具制作、实验操作、实验讲解熔为一炉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一本物理实验课外活动读物如此结构:即把教具制作、实验操作、实验讲解熔为一炉。过去的物理实验课外活动读物,往往停留在介绍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少涉及实验原理。教具制作方面,基本上是介绍汽车、船只、航模及电子遥控,与中学物理课本内容联系不多,而有关实验解说的基本知识。所有物理实验活动课外读物均未涉及。我们认为,作为物理教师,不仅应具有扎实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而且应根据实验操作程序进行生动有趣的讲解。此外,还应当常常改进仪器,自制教具,成为学生“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榜样。由此可见,《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适应了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注重了对师范高等院校学生“教师素质”的全面培养,教材结构具有创新的意义。2.2 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揉和一体

《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实验内容取材于中学课本,并按力、热、电、光进行有序排列,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但因为应试教育影响,许多学生对实验不感兴趣,他们认为实验准备艰难,实验操作困难,实验解说麻烦,对实验具有恐惧和回避心理。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教材编撰时贯穿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的原则,以“趣味性”为突破口,对原有内容、实验方法以实验演示教具进行了改进,紧紧抓住学生好奇心理,努力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把学生从“不想学”、“不敢学”引向主动学习,努力实践。凡看过《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和实验演示》的同志,均认为该书是有用的,有趣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科学与艺术的揉和,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2.3 贴近实际,启迪思维,易于操作

在中学开展课外物理实验活动,碰到的最大难题是实验教具短缺。加之师范院校学生在校所受实验训练基本上是按章操作和做数据处理,实验讲解成为空白。《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完全不受仪器短缺的限制。是书仪器取材于生活实际,儿童玩具、易拉罐、可乐瓶,以及各种生活废弃物,经简单拼装组合加以修饰,即成为生动有趣的实验教具,它向学生展示了一个全新的教具世界。该教材不仅介绍了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现象,而且也介绍了实验操作技巧,表达技巧、提问技巧、控场技巧、应变技巧,以及讲解稿写作技巧等。内容中熔入了课题组八年的实践经验,教材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同时也考虑到中学教师工作任务重、时间紧的特点,收入了课题组在各中学巡回演示的一些优秀讲稿,将它们熔入教材第七和第八章中,需要时稍加组合即成讲稿。是书还在起草过程中,就有不少在校学生和中学教师不断打听写作和出版情况,初稿刚完成,有人迫不及待地拿去复印,并将它刻成光盘在各校流传。2.4 注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长期的应试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回到学校,“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现象普遍存在,即使是课堂实验,也多半是“依样画葫芦”,这就严重阻碍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扬。《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打破了这一沉闷局面,在教具制作上,提出了“新”、“奇”、“美”、“疑”、“简”、“牢”、“稳”、“趣”的概念。实验操作要求“沉着”、“稳重”、“规范”、“大方”、“熟练”,实验解说要求“真实”、“准确”、“严谨”、“规范”、“协调”、“生动”、“具有启发性”,并力求使整个实验过程达到“使人知,使人信,使人激和使人乐”的目的。这就要求实验者不断更新仪器,改变实验过程及实验讲解方法。促使学生不断实践,不断创新。3 成果价值

3.1 可作为师范院校物理实验活动课教材和中学物理教师物理教学课外实验参考书。

原国家教委《高等师范专科教育三年制教学方案》,把高等师范专科学校课程划分为公共课程、教育课程、学科课程、特设课程、实践课程、活动课程六大块。在活动课程中,物理实验活动课程还没有教材。而原邵阳师专物理系本身就是原国家教委上述新教学方案的试点单位,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整套经验,课题组成员与该系其他同志一道,曾获得过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三等奖的好成绩。这些成果和经验,已溶入《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之中,并在实践中经受过较长时间考验。因此,《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作为师范院校物理实验活动的教材是可行的。此外,课题组成员曾组织学生到中学进行过趣味物理实验演示,听取了广大中学物理教师对教材的编写意见,他们认为该教材与中学课本内容联系紧密,可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开展课外物理实验活动及课堂演示实验参考。

3.2 教材结构模式可作为其他理科实验活动课程教材结构参考。

《趣味物理实验教具制作与实验演示》的结构模式是:教具制作——实验操作——实验解说。对具体的实验来说,其编排结构是:教具制作材料——教具制作方法——实验操作方法——实验现象——实验原理解释。这种结构模式适应了素质教育需要,对其他理科实验活动课教材的编写有参考价值。尤其是教材把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融为一体的实践,对活跃课堂气氛、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巩固和丰富学生课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美的情操以及勇于开拓创新的精神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物理光学演示实验总结 篇二

凹面镜 (带支撑座) 一块, 中心有孔的金属球 (直径3一4厘米) 一个, 薄壁烧瓶 (带橡皮塞和弯曲玻璃管) 一个, 红外凸透镜 (Na CL晶体、石英玻璃、多晶等材料制成的透镜) 一块, 中心有孔的挡光板 (孔径2一3厘米的三合板、五合板) 一块, 物理支架, 煤油灯, 滴管, 红墨水等。

二、实验方法及步骤

1、检温器的制作

将煤油灯的灯芯提高一点, 用灯烟把烧瓶外壁熏上一层黑烟灰 (用硅胶作粘结剂涂刷一层Mn O:效果更好) , 瓶口用插着弯曲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 在弯曲玻璃管理的水平部分用滴管滴入一滴红墨水。

2、演示红外线的反射

如图1, 将凹面镜置于支座上, 检温器作为红外线接受装置, 放置在距凹面镜8——100厘米的地方, 然后用煤油灯加热金属小球 (不要烧红) , 把加热后的小球作为红外线源, 放在凹面镜的焦点附近, 这时就可以看到红墨水柱沿曲管向外移动 (瓶内空气受热膨胀) 。如果取走凹面镜, 则红墨水柱停止移动 (或移动速度十分缓慢) 。以上实验说明红外线跟可见光下样是能够被反射的。

3、演示红外线的折射

如图2, 步骤 (2) 中的装置不变, 在检温器相对金属小球的一侧 (紧靠烧瓶但不接触) 放置挡光板 (三合板、五合板用水浸湿效果更好) , 然后在挡光板和小球之间放置红外凸透镜, 并使凸透镜后焦点位于挡光板中心孔处, 这时就可以看到红墨水柱沿曲管向外移动。如果取走该凸透镜, 则红墨水住停止移动 (或移动速度十分缓慢) 。以上实验说明红外线跟可见光一样是能够被折射的。

4、图1中的装置不变, 在检温器和金属小球之间放置一块平板玻璃或盛满水的烧瓶, 则红墨水柱不发生移动。由此可见, 红外线很容易被玻璃和水吸收。

说明

1、本实验在演示红外线的反射和折射时, 均使用同一套实验装置, 不仅使实验具有连续性, 而且也使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更直观、明显、易于观察, 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一般实验演示折射时, 需要更换红外光源为弧光灯或卤钨灯, 用照相胶片作检温装置, 不易观察。)

2、本实验在演示红外线的反射时, 虽然使用了一块红外凸透镜, 但节省了弧光灯或卤钨灯和含典二硫化碳液液的制备, 这样不仅大大节省实验时间, 而且也使学生学到了一些红外光学材料的知识。相信, 在不久的将来, 随着红外光学材料的不断研制和开发, 加工技术的不断提高, 红外光学材料必将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

参考文献

[1]闻洁、赵桂林、陶智、彭辉:《红外成像仪用于传热实验的研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03 (08) 。

[2]韩吉辰:《红外线与我们的生活》百科知识, 2003 (11) 。

[3]吴进校:《认识红外线》, 物理教师, 2002, (03) 。

3.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篇三

院系:000000000000 班级:00000000

姓名

学号:0000000000

指导老师:0000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在这个学期的第十一周的周六上午,我们参观了物理实验演示,更加深入理解了我们所学的力学、能量、电磁学、波动学和光学。

光学幻影,眼见也不一定为实

眼见也不一定为实。看一看这些图片,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这些图片好象在动。事实上它们都是静止的。那么欺骗了我们的眼睛的是什么呢?科学家研究发现,实际上是“视错觉”。我们看到的这些图片与这些图片本来的样子有出入,这是因为我们眼睛里不同的细胞与感受器用不同的速度来识别图片和颜色,于是就造成了错觉。眼睛只能接收有限数量的视觉色质,但我们的大脑一直在不停地处理视觉信息,于是给了我们不间断的视力这样的幻觉。不管它是光学幻觉,生理幻觉还是认知幻觉,这些经过巧妙设计的图片确实欺骗了我们的眼睛和大脑。多年来魔术师已有效地利用错觉科学来娱乐大众。魔术虽涉及一些技巧,错觉却基是于科学。

无线光通信系统

主要由光源、调制器、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及附加电信发送和接收设备等组成,只要相互进行瞄准即可进行通信。无线光通信除具有不挤占频带,通信容量大,传输速率高等无线激光通信的优点外,还具有机动灵活、经济、架设快捷、使用方便,不影响市政建设等特点。随着大气通信技术的成熟,它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根据其特点,它潜在的应用场合有:(1)民用上可用于移动基站间的互连,单位内部的数据传输及小范围内局域网建设如校园网的组建,需严格保密的场合及要害部门,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敷设光缆的地区如军工、国防部门,核电站、边远山区、江河两岸间、高山间等,以及用于灾区、事故地点的快速抢通等。

OWC最大的成功来自于校园局域网连接市场。这种应用包括连接编辑室和广播站,或者作为一栋大型综合大楼两个高速传输节点之间的通信手段。在光纤主干链路被切断或网路因恶劣天气被破坏以及其它突发事件时,OWC可以作为紧急情况备用和灾难后的恢复措施。另外,OWC还可以应付一些其它情况,如在光纤要通过河流或高速公路时,或在一些交通拥挤和地形复杂的城市,政府通常不希望挖开街道铺设光纤,OWC也可以作为一种很好的替代方式。有关专家指出,在未来的移动通信网建设中,无线光通信系统将用于最后一公里的接入。(2)军事上则可应用于战斗打响前无线电静默期间的短距离通信,或战斗打响后的保密通信,海岸与海岸之间、海岛之间,边防哨所之间,舰船之间,导弹发射现场与指挥中心之间的短距离通信等。

辉光球

辉光球又称为电离子魔幻球。它的外观为直径约15cm的高强度玻璃球壳,球内充有稀薄的惰性气体(如氩气等),玻璃球中央有一个黑色球状电极。球的底部有一块震荡电路板,通过电源变换器,将12V低压直流电转变为高压高频电压加在电极上。

通电后,震荡电路产生高频电压电场,由于球内稀薄气体受到高频电场的电离作用而光芒四射,产生神秘色彩。由于电极上电压很高,故所发生的光是一些辐射状的辉光,绚丽多彩,光芒四射,在黑暗中非常好看。

辉光球工作时,在球中央的电极周围形成一个类似于点电荷的场。当用手(人与大地相连)触及球时,球周围的电场、电势分布不再均匀对称,故辉光在手指的周围处变得更为明亮,产生的弧线顺着手的触摸移动而游动扭曲,随手指移动起舞。在日常生活中,低压气体中显示辉光的放电现象,也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低压气体放电管中,在两极间加上足够高的电压时,或在其周围加上高频电场,就使管内的稀薄气体呈现出辉光放电现象,其特征是需要高电压而电流密度较小。辉光的部位和管内所充气体的压强有关,辉光的颜色随气体的种类而异。荧光灯、霓虹灯的发光都属于这种辉光放电。

4.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篇四

一、辉光球

实验描述:

辉光球是圆形球体,实验室中还有一个为圆盘形状。工作时会发出动感绚烂的五彩辉光,有一种魔幻效果。仔细观察辉光球,可以看到其中的气体,蓝色的一个辉光球尤为明显。当将手指放上去时,手指接触球体的部分会被辉光点亮,同时球中会有一缕气体与碰触的位置连接,十分美丽。另外观察得知,如果用笔、尺子等其他物体接触辉光球,也会出现上述现象,但强度与用手指接触相比小得多。

实验原理:

辉光球的另一个名称是电离子魔幻球,顾名思义,它的工作原理与电离有关。经查资料得知,稀薄的稀有气体在高频的强电场作用下会发生电离作用。而从生活中的霓虹灯得知,稀有气体如果电离,则会发光,具体的颜色与气体种类有关。根据查到的资料了解,在我们的实验室的辉光球中,发出红绿蓝三色辉光的圆盘可能充有He,Ne和Xe,蓝色的辉光球中可能充有Ar。在人手触摸辉光球时,由于人体和大地相连,人触摸的位置的电势与大地的电势相等,整个辉光球的电场分布不再均匀,手指碰触的地方有更低的电势,所以会更加明亮,同时,辉光球中央的电极与人手之间的电势差会更大,因而形成的辉光弧线会一直跟随人的手指。

注意事项:

长时间工作的辉光球,玻璃表面会发热,用手指碰触的时候应注意。实验完毕后应关闭辉光球。

二、鱼洗

实验描述:

鱼洗是中国三大青铜器之一,在鱼洗内注入清水后摩擦其两耳,如果频率恰当,就会出现水面产生波纹,发出嗡嗡的声音并有水花跃出的现象。经验表明,湿润的双手比干燥的双手更容易引起水花飞跃。

实验原理:

鱼洗的原理应该是同时应用了波的叠加和共振。摩擦的双手相当于两个相干波源,他们产生的水波在盆中相互叠加,形成干涉图样。这与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相同。按照我的分析,如果振动的频率接近于鱼洗的固有频率,才会产生共振现象。通过摩擦输入的能量才会激起水花。

令人不解的是,事实上鱼洗是否能产生水花与双手的摩擦频率并没有关系。在场的同学试着摩擦的时候,无论是缓慢的摩擦还是快速的摩擦,都能引起水花四溅。通过查阅资料得知,鱼洗的原理其实是摩擦引起的自激振动。(就像用槌敲锣一样,敲击后锣面的振动频率并不等于敲击频率。)外界能量(双手的摩擦)输入鱼洗时,就会引起其以自己的固有频率震动。(正如在锣面上敲一下。)

为什么湿润的双手更容易引起鱼洗的振动呢?从实践的角度,可能是因为湿润的双手有更小的摩擦系数,因为摩擦起来更流畅,不会出现干燥双手可能会出现的“阻塞”情况,这只是我个人猜想,并没有发现资料有关于这方面的讨论。

注意事项:

清水的注水位置应在鱼洗的二线下

实验完毕后应倒掉水并擦干,防止生锈。

三、离心力演示仪

实验描述:

离心力演示仪是一个圆柱形仪器,中间有一个细柱,细柱穿过一段闭合的硬塑料带上的两个正对小孔。塑料带的一段固定,静止时,系统为一个竖直平面的圆,中间由细柱传过。当摁下仪器上的按钮时,细柱带动塑料带在水平面旋转起来。当旋转速度增大时,可以看到塑料带的自由端延细柱向下运动,整个塑料带变成旋转的椭圆形状。

实验原理:

离心力是一个惯性力,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绕旋转中心转动的物体有脱离中心延半径方向向外运动的趋势,产生这种趋势的力即称为离心力。当启动仪器时,塑料带各部分均作水平方向的圆周运动,所需要的向心力由临近部分的塑料小段的拉力的径向分力提供。每一个塑料小段均收到来自前后两个塑料小段的拉力。由于塑料带下端是固定的,因此在塑料带的下半部分,每个塑料小段的受力均可分解成提供向心力的径向分力和竖直向下的分力。对其上半圆部分也有类似的结果,我个人认为,塑料带一段固定是这个仪器最重要的条件,这样塑料带的下半部分的受力结果才能确定,进而上半部分每个塑料小段所受的两个拉力的关系才能确定。在竖直向下的分力作用下,塑料带被压扁成为旋转的椭圆。

注意事项:

要保持按住按钮一定时间,才能观察到明显现象。

使用完毕后要关闭电源,检查塑料带是否归位。

对物理演示实验的建议:

物理演示实验是非常有价值的一个实验课,事实上在上这节课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我们科大有这么有意思的地方。物理演示实验的最大价值就在于能用仪器把物理之美展示出来,让参观者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感觉的物理的神奇。所以我建议这个实验能向更多的人开放,能给更多的同学参观学习的机会。据我所知,除了大物双语班外,似乎没有普通班级整班参观的。而这样的东西无疑应该让更多人享受,以提高大家对物理的兴趣。另一个建议是,关于实验报告可以要求放松一些,演示实验的实验报告不应该像正式物理实验那样死板,格式化。而更应侧重于展现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展现学生自己对实验的感受和看法,甚至可以写成记叙文的样子。例如我们的辉光球,其实我在看辉光球时,第一个感觉就是联想到电影《阿凡达》,里面有一个3D虚拟出来的魔幻森林,在哪里当人脚猜在地面上时,在接触位置就会出现亮斑。我当时的想法是,如果要把这样的效果在现实中实现的话,利用辉光球的原理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我认为我们应该多鼓励这样类似的个性化想法。

王征韬

学号:2010023020019

物理演示实验报告

王征韬

5.物理演示实验小论文 篇五

一.锥体上滚实验.操作:将锥体滑滚移到导轨较低的一端,再放开双手,锥体将会自动上滚。

说明:这个实验是由一个锥体和两根互成角度同时又与水平面成一定角度的导轨组成的,因此,从表面上看,物体是由低向高运动,但这其中锥体的形状以及导轨高低不等给人造成了一种错觉,实际上锥体的重心自始至终还是在下降。

原理:物体在重力场中因受到重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而会自然降低重心位置。

二.转盘加减速实验.操作:人坐在转盘的椅子上,双手拿哑铃,当伸开手臂时转盘转速减慢,当手臂收回时,转盘转速又增大。

说明:当手臂收回时可知转动惯量变小,根据角动量守恒定律可知角速度增大,所以转盘的转速增大

原理:角动量守恒定律。

三.磁悬浮列车.操作:

1、模型放在液氮中浸泡一定时间,使里面的超导材料由正常态 转变为超导态。.2、将列车放置在磁轨道上,轻轻推动一下列车,给它一初速度,列车便沿着轨道悬浮并沿轨道前进。

说明:磁悬浮列车实验是同学们最感兴趣的实验之一,因为磁悬浮列车与当今的其他高速列车相比具有无比比拟的优点:由于磁悬浮列车是轨道上行驶,导轨与机车之间不存在任何实际的接触,成为“无轮”状态,故其几乎没有轮、轨之间的摩察,时速高达几百公里。

原理:磁性物质同性排斥,异性吸引基本原理。

6.如何做好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六

一、课前要充分准备并且进行预演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有的教师轻视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 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最后草草收场, “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思想认识存在问题, 对实验教学不重视认为反正结论已经知道了无非是走走过场;还有的是怕麻烦不愿意进行预演, 当实验中遇到问题时找种种借口不完成实验而直接给结论;有的是疏忽大意, 以为实验内容简单, 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到时候演示就行了。这些都是很多教师在演示实验教学中容易出现但是又不应该出现的问题。首先, 教师在课前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 在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的地步, 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再次, 掌握演示时间, 不能够因为准备不充分而影响教学进度。再其次, 教师要根据预演情况对现有的实验作必要的改进, 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研究“电动机的转动原理”的实验中, 沪科版教材是将一根金属杆放在一与电源接通的金属导轨上, 通过观察金属杆在金属导轨上滚动这一现象来研究的, 由于摩擦较大, 若电流较小那么金属杆受到的作用力就较小导致实验效果不好。如果我们把这一实验进行改进 (如图所示) :把一个矩行线圈用细线悬挂起来, 然后又将线圈的一边放在磁场中, 最后给线圈一通电我们会非常明显的看到线圈摆动起来。用这种方法需要的电流不大, 效果十分明显, 能够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的作用, 进而明白了电动机的转动原理。最后, 要考虑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 启发学生思维, 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二、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示范作用

教师通过规范的实验操作, 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规范实验操作规程,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示范作用。利用各种物理实验仪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 必须严格按仪器的操作规范使用仪器, 演示的方式和过程必须科学严谨, 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 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的示范作用。例如, 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直接用手接触砝码和游码, 取砝码时先取大的, 后取小的;用“试触法”选择电流表、电压表的量程时应该先试触大量程再试触小量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并且在接通电源前开关应该断开,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同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三、演示过程要讲解指导, 让学生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作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让学生被动接收, 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 是不可取的。演示过程中, 通过讲解配合。能使学生对实验有更清晰的印象, 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启发, 让学生参与配合,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从而推理出物理概念和规律, 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

1. 要讲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

演示前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实验仪器、实验结构。启发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相应的思想方法。在演示过程中, 学生才知道:要看什么?怎么看。同时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由感性到理性, 认识现象的本质属性和因果关系, 从而导出结论。经过精心设置问题, 使学生在教师有目的, 有顺序的引导启发下, 进行有目的, 有顺序的观察和思考。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 渗透物理学方法教育。

在讲解指导过程中, 注意突出物理方法教育, 培养学生的实验方法, 让学生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应该测什么物理量, 并选择什么仪器来测量。例如:“测量电阻”时知道该先测量“电压和电流”, 知道该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控制变量法”是初中物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种研究方法, 在演示这类实验时应该突出讲解实验中为什么要控制实验对象的条件以及怎样控制。例如:在研究“电阻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演示实验中, 我们研究电阻的大小与横截面积是否有关系时, 我们是通过“材料、长度、温度相同, 而横截面积不同”的两个电阻进行实验, 来研究电阻的大小与横截面积的关系的, 同时启发学生如何研究另外几个因素对电阻大小的影响。最终使学生明白, 在研究一个物理量与多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 人们总是控制某些物理量, 研究一个物理量的变化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即“控制变量法”的研究原则。

四、实验用语要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否则对学生正确认识仪器、形成概念、掌握定律就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 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常见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如将电压表、电流表、电能表统称为电表。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对仪器的读音不准, 如电阻箱读作变阻箱等。又如, 在叙述实验结论时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得出的物理结论, 将控制的物理量省去不叙述, 如在叙述导体的长度与电阻的关系时叙述为:“导体越长电阻值越大”等等。

五、实验要可见度大, 效果明显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 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例如, 说明磁体周围磁场分布情况的实验可以采用投影放大的方法。如果直接用教材中的方法在讲台上将小磁针放在磁体周围其效果不是很好并且影响学生观察。教师可在一块玻璃板上铺上一层薄薄的铁屑再在玻璃板下边放磁体同时轻轻敲击玻璃板直到铁屑排列规则, 然后进行投影演示, 效果十分明显。又例如, 在讲解蒸发吸热时, 可先用棉球醮上酒精, 在每个学生手上擦一擦, 使之亲身感受到蒸发吸热的事实;再取两支相同的温度计放在投影仪的展示台上, 使学生从屏幕上看清它们的“一样”, 然后用浸有酒精的布片包住其中一支温度计的玻璃泡, 再让学生从屏幕上看清它们的“不一样”, 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轻松地目睹酒精蒸发吸热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要求.《物理的教与学》1998年第3期.

7.物理力学实验演示报告 篇七

【实验目的】:

1、通过观察与思考双锥体沿斜面轨道上滚的现象,使学生加深了解在重力场中物体总是以降低重心,趋于稳定的运动规律。

2、说明物体具有从势能高的位置向势能低的位置运动的趋势,同时说明物体势能和动能的相互转换。

【实验仪器】:锥体上滚演示仪

【实验原理】:能量最低原理指出:物体或系统的能量总是自然趋向最低状态。

本实验中在低端的.两根导轨间距小,锥体停在此处重心被抬高了;相反,在高端两根导轨较为分开,锥体在此处下陷,重心实际上降低了。

实验现象仍然符合能量最低原理。

【实验步骤】:

1、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高端,双锥体并不下滚;

2、将双锥体置于导轨的低端,松手后双锥体向高端滚去;

3、重复第2步操作,仔细观察双锥体上滚的情况。

2、混沌摆

【实验目的】:通过摆的运动演示该力学系统的混沌性质。

【实验仪器】:混沌摆

【实验原理】:一个动力学系统如果描述他的运动状态的动力学方程是线性的,只要初始条件给定,就可预见以后任意时刻的运动状态。

我们的动力学系统描述它的运动状态的动力学方程是非线性的,具有内在的随机性,它的运动状态对初始条件具有很强的敏感性,系统运动的外观表现是随机的,是一种貌似无规律的运动

【实验步骤】:手持轴柄给系统施一力矩,系统开始运动,运动情况复杂,前一时间难于预言后一时刻的运动状态。

重新启动,由于起始冲量矩总有所不同,雇系统的运动情况差别很大、这反映了系统运动的混沌性质。

3、避雷针

一、演示目的

气体放电存在多种形式,如电晕放电、电弧放电和火花放电等,通过此演示实验观察火花放电的发生过程及条件。

二、原理首先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

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

这是由于电荷在导体上的分布与导体的曲率半径有关。

导体上曲率半径越小的地方电荷积聚越多(尖端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强,空气层被击穿。

反之越少(球型电极处),两极之间的电场越弱,空气层未被击穿。

当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时,其间的电场较弱,不能击穿空气层。

而此时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最近,放电只能在此处发生。

三、装置一个尖端电极和一个球型电极及平板电极。

四、现象演示

让尖端电极和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的距离相等。尖端电极放电,而球型电极未放电。接着让尖端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大于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的距离,放电在球型电极与平板电极之间发生。

4、楞次定律

【实验目的】利用通电线圈及线圈内的铁芯所产生的变化磁场与铝环的相互作用,演示楞次定律。

【实验仪器】楞次定律演示仪,铝环(3个)。

【实验原理】当线圈通有电流时,在铁芯中产生交变磁场,穿过闭合的铝环中的磁通量发生变化。

根据楞次定律,套在铁芯中的铝环将产生感生电流,感生电流的方向与线圈中的电流方向相反。

因此与原线圈相斥,相斥的电磁力使得铝环上跳。

【实验操作与现象】

1、闭合铝环的演示打开演示仪电源开关,将闭合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则闭合铝环高高跳起,保持操作开关接通状态不变,闭合铝环则保持一定高度,悬在铁棒中央。

断开操作开关时,闭合铝环落下。

把闭合铝环取下,将带孔的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则带孔的铝环也向上跳起,但跳起的高度没有闭合铝环高。

2、保持操作开关接通状态不变,带孔的铝环也保持一定高度,悬在铁棒中央某一位置,但还是没有闭合铝环悬的高。

断开操作开关时,带孔的铝环落下。

这是由于带孔的铝环产生的感生电流没有闭合铝环大,所以带孔的铝环没有闭合铝环跳的高。

3、开口铝环的演示把带孔的铝环取下,将开口铝环套入铁棒内按动操作开关。

当操作开关接通时,开口铝环静止不动。

这是由于开口铝环没有形成闭合回路,无感生电流,没有受到电磁力的作用,故静止不动。

4、演示完毕后,关闭

楞次定律演示仪电源。

【注意事项】不要长时间按动操作开关,以免使线圈过热而损坏。

5、阻尼摆与非阻尼摆

【实验目的】演示涡电流的机械效应。

【实验器材】阻尼摆与非阻尼摆演示仪

其中直流电源接线柱;矩形磁轭,作用是当线圈中通有直流电源时,可在磁轭两极缝隙中间产生很强的磁场;支撑架;摆架;非阻尼摆;横梁;阻尼摆;线圈;底座。

直流稳压电源。

【实验原理】处在交变电磁场中的金属块,由于受变化电磁场产生的感生电动势作用,将在金属块内引起涡旋状的感生电流,把这种电流称为涡电流。

金属摆在两磁极间摆动时,由于受切割磁力线运动产生的动生电动势的作用,也将在金属摆内出现涡电流。

根据安培定律,当金属摆进入磁场时,磁场对环状电流的上、下两段的作用力之和为零;对环状电流的左、右两段的作用力的合力起阻碍金属摆块摆进的作用。

当金属块摆出磁场时,磁场对环状电流的左、右两段的作用力的合力则起阻碍金属摆块摆出的作用。

因此,金属摆总是受到一个阻尼力的作用,就像在某种粘滞介质中摆动一样,很快地停止下来,这种阻尼起源于电磁感应,故称电磁阻尼。

若将金属摆制成有许多隔槽的,使得涡流大为减小,从而对金属摆的阻尼作用变的不明显,金属摆在两磁极间要摆动较长时间才会停止下来。

电磁阻尼摆在各种仪表中被广泛应用,电气机车和电车中的电磁制动器就是根据此原理而制造的。

【实验操作与现象】

1、把稳压电源输出的正负极连接到阻尼摆与非阻尼摆演示仪的直流电源接线柱,阻尼摆按图66-1所示接好。

2、打开稳压电源电源开关,先不要打开稳压电源的“输出”开关,即不通励磁电流,让阻尼摆在两极间作自由摆动,可观察到阻尼摆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才停止下来(不考虑阻力)。

3、再打开稳压电源的“输出”开关,电压指示为28伏,此时在磁轭两极间产生很强的磁场。

当阻尼摆在两极间前后摆动时,阻尼摆会迅速停止下来,说明了两极间有很强的磁阻尼。

解释现象。

4、将带有间隙的类似梳子的非阻尼摆代替阻尼摆作上述2实验,可以观察到不论通电与否,其摆动都要经过较长的时间才停止下来。

为什么?

【注意事项】

1、操作前应把矩形磁轭和支撑架调整到位,确保摆动顺畅。

2、注意不要长时间通电,以免烧坏线圈。

6、通电、断电自感现象

【实验目的】演示通电、断电自感现象,了解产生自感的原因。

【实验器材】通电、断电自感演示仪。

【实验原理】线圈中电流i发生改变时,通过自身回路的磁通量ψ发生变化,从而产生自感电动势。

理论计算表明i?Ldi(67-1)dt称为自感系数(电感)。

由式(67-1)可知,在通电时,因为自感作用使的电流缓慢增加。

当在断电瞬间,因为di相当大,从而产生一个相当高的自感电动势。

dt实验原理图如67-1所示,~220V交流电压经变压器降压、桥式全波整流电容滤波之后输出直流电源E。

由于通电的一瞬间、电感L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

同样,断电的瞬间,电感也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

【K1+验操作与现象】

1、通电自感现象首先将K1、K2断开,再接通交流电源,按下K1开关,同时观察灯泡L1L2亮的顺序。

可看到当K1接通的瞬间,灯泡L1先亮,灯泡L2后L1才亮。

这是由于K1接通瞬间,L1直接并接在电源E上,所以接通后,它马上就亮;而L2是与电感L串联之后才并接在电源上的,电感L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使得L2滞后于L1。

这就充分说明了通电时的自感现象。

为了看的清楚可以反复将K1接通和断开。

2、断电自感现象1、K2断开,接通交流电源,按下K1开关,此时灯泡L1和L2亮着,可顺便观察通电自感现象。

将K2合上,即将L2短路,再把K1断开,即断开直流电源E,同时注意观察。

可以发现在断电的瞬间,L1突然亮了一下,比正常通电时还亮,这就是断电自感现象。

由于,断电的瞬间,电感L也会产生一个自感电动势,并通过L1放电,使得L1发光。

为了观察清楚,可以反复将K1通断。

【注意事项】

1、因为演示板背后电源变压器初级为~220V,切勿触摸,防止触电。

2、演示仪不能承受剧烈振动,防止将灯泡振坏。

7、聚焦实验

【实验目的】演示运动电荷在磁场中受到的洛仑兹力和磁场对电子束的聚焦作用。

【实验器材】示波管,聚焦线圈,磁场开关,电源开关,灰度调节,位移调节,线圈电源插座。

其中电源电压交流220V,示波管采用8SJ31J示波管,其加速电压为1100V,外型尺寸400280260mm。

【实验原理】当带电粒子沿与磁场B角方向以速度v斜向进入磁场时,磁场对其v?的分运动作用,使之在垂直B的平面内作匀速率圆周运动,磁场对v//的分运动无作用,粒子在沿B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

结果带电粒子沿B方向作螺旋线运动。

8.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感想 篇八

通过此次光学演示实验使我了解了光的实质,就是原子核外电子得到能量跃迁到更高的轨道上之后由于所处轨道不稳定,电子还要跃迁回去,跃迁回去会释放出一个光子,就是以光的形式向外发出能量,跃迁的能级不同,释放出来的能量不同,光子的波长就不同,光的颜色就不一样了。当复色光进入棱镜或光栅后,由于它对各种频率的光具有不同折射率,各种色光的传播方向有不同程度的偏折,因而在离开棱镜时就各自分散,形成光谱。使我深刻认识到光的传播、干射、衍射、散射、偏振等许多现象及其原理,还有发生这种现象的外部条件。通过对这些特性的理解,使我从现实方面认识到光的波粒二象性,认识到光在什么条件下表现粒子性,在什么条件下表现波动性。通过激光传播信号的演示实验中我知道光不但给人以美的感受还有诸多其它方面的用处。在光的色散实验中,我对牛顿环的印象最深刻,通过对牛顿环现象的认识,我加深了对等厚干涉的了解,尤其是半波损失对牛顿环的应用,对半波损失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记忆。

我觉得我们做的虽然是演示实验,但也很有收获,这是我们对课上所学知识的一个更直观的了解,通过此次光学演示实验使我对光有了一种感性的认识,加深了对光学现象及原理的认识,为今后光学的学习打下深厚的基础,此次演示实验把理论与现实相结合,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光波的本质,这给我们每天的理论学习增添了一点趣味。虽然说演示实验的过程是简单的,但它的意义绝非如此。我们学习的知识重在应用,对大学生来说,演示实验不仅开动了我们思考的马达,也让我们更好地把物理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现象的分析中去,使我们不但对大自然产生了以前没有的敬畏和尊重,也有了对大自然探究的好奇心,我想这是一个人做学问最最重要的一点。因此我想在我们平时的学习中,要带着一种崇敬的心情和责任感,认认真真地学习,踏踏实实地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学会一门课,学好一门课。此外,我觉得我们不能将眼光仅仅定位在事物的表面,不能被眼镜所欺骗,要认真的分析,理解,找出事物背后的真理;不仅在物理,生活中更应如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大纲上要安排这样一个演示实验的目的所在。首先是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和伟大以及物理世界的丰富多彩。很多实验现象让我们惊叹,同时也让我们疑惑:它是怎样发生的?它的原理是什么?这正给了我们去进一步探索自然奥秘和科学知识的动力,让我们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努力。然后是对那些伟大的科学家的无限景仰和崇拜。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让我们能够看到这些奇妙的科学现象。也正是由于他们,我们才能生活在如今这个科学技术爆炸的时代,享受着各种各样的科学成果。随着对这些先贤的景仰,我们也更加增强了我们最初的梦想,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科学家成为一位对社会有用的人。这也是对我们更大的鞭策,也让我们看到自己距离自己的梦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最后是对自身学习的一点感想。我们平时更多的时间是坐在教室和自习室里学习,很少会有机会自己动手去做实验,很少会去亲身感受知识的力量。因此我觉得这种演示实验课是很有必要的,是一个让我们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过程中一个很好的锻炼和感受的机会。同时,在经过对实验的操作和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我们对在课堂和书本上学习到的知识会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有助于我们获得更多更深的知识。总之,这次演示实验课让我获益颇丰,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不足。我会把在实验中学到的知识努力运用到更广泛的地方,也将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得在自己踏上社会后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通过这次物理演示实验,我更加深刻的认识到物理世界奇妙,在实验中的很多疑惑将会成为我今后不断探索物理科学的动力。在实验中我看到很多在实际生活中被使用的原理性试验,这些实验或许耗费了历代科学家们无数的事件和精力,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精彩纷呈的一切和我们生活的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马克思说过一项科学的研究成果可能带来的社会变化将无法估计。随着科学理论知识的不断完善和工程师们的代代努力,再加上处于现在这样一个只是不断呈现融合的时代中,一项科学的成果对社会 的影响将不可估量。人类的知识不断的积累,认识水平不断的提高,在一场场的科技和社会变革中逐渐走向文明,薪尽火传,从原始的茹毛饮血一步步走到现在的信息化时代,个人在这历史长河中真像沧海一粟一般。在这一间小小的实验室里,在这些成果的背后不知道有多少科学家付出了毕生的心血。想想我们自身短暂的人生,会有一种崇敬感和莫名的惆怅。这些科学家们可以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对科学的研究中去,这是何等的毅力啊。这让我感到惭愧。我们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应该更加的关注自身的因素,努力提高自身的精神境界和思想境界,这是我们不断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

9.刍议中学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 篇九

一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演示实验是中学物理实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以教师操作为主的表演示范实验, 它主要是把要研究的物理现象展现在学生面前,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配合讲授或穿插学生讨论等方式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其优点是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对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建立物理思想、掌握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演示实验在中学物理实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利用演示实验引入新课题, 能引导和诱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演示实验能使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设计演示实验讲解物理过程, 能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演示实验能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良好习惯, 因此, 中学物理教学要恰当地安排好演示实验。

二如何更好地发挥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1. 课前准备要充分

演示实验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是教师备课的重要内容, 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和准备。如果教师轻视课前演示实验的准备工作, 结果就会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 “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所以, 要求教师在课前首先要准备好与实验有关的全部仪器、材料。其次, 在课前反复操作, 直到熟练操作。对于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再次, 掌握演示时间, 注意与教学进度紧密配合。

2. 演示实验的目的要明确

在物理教学中, 演示实验是新课导入的重要方法之一, 具有生动、直观、新奇的特点, 容易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演示实验是用来配合教学的, 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选择合适的实验, 合理地进行实验, 而且目的要明确。

如:“摩擦力”这一节, 可以用引导提示法指出我们要做实验的问题和目的。如“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 我们调整吊盘上重物的重量, 使木块在桌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 这时绳子对木块的拉力就等于木块与桌面间的滑动摩擦力。然后在木块上加一个重物, 增大木块与桌面间的压力, 这时发现, 必须增加吊盘上的重物, 使拉力增大, 木块才能做匀速运动。可见增大木块与桌面之间的压力, 木块与桌面之间的滑动摩擦力也增大。学生就很自然地得出“两个物体间的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与这两个物体之间的压力大小成正比”的结论, 即f=u N, 进一步得出滑动摩擦大小与两接触物体的材料和它们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整个实验目的明确, 环环紧扣, 层层深入, 学生必定会有很强的感性认识, 清楚的认知思路, 从而轻松地掌握了这节内容。

3. 演示实验应直观清晰

演示实验的一切功能都不能离开观察, 观察者只能在演示者所给现象的基础上进行观察。教师在设计演示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物理过程的变化要显著。为了使现象明显, 仪器的尺寸要大, 尤其是观察部分的尺寸要大、刻度线条要粗, 要使教室内最远的同学也能看清。这样做演示的精密度虽有所降低, 但可以用感受效果来弥补。必要时可以借助放大投影、放大电路等手段来增强现象的明显性, 提高观察效果。 (2) 仪器摆放的位置, 被观察主体与背景的色调对比等也会影响观察的效果。通常可采用演示板、染色、生烟、衬托背景、照明等方法来增强观察效果。 (3) 仪器简单, 过程明了。演示之所以要直观, 就是为了能从实验中直接观察到物理过程, 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 而不需要过多地拐弯抹角, 受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特别是在一些为建立、巩固物理概念的定性演示中, 没有必要选择精密复杂的实验装置。

4. 增加学生在演示实验中的参与度

演示实验是教师利用课堂时间为学生演示, 在操作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和分析的一种物理实验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 演示实验通常是教师演示、学生看, 但很多实验学生根本看不清, 特别是坐在后面的学生, 不同程度地限制和阻碍了学生智能和潜能的发展, 直接影响着学生实验心理素质的提高。因此, 在演示实验中, 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猜想、分析、归纳总结, 甚至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 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内容, 多次重复, 加深印象, 巩固记忆。例如:在“楞次定律”一节的教学中, 笔者变原来的课堂演示实验为边做边讲实验, 每两位学生发一套实验器材 (干电池、电流表、原线圈、条形磁铁、导线) , 实验中让学生首先观察电流方向与电流表指针偏转方向的关系, 再观察原线圈的电流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 把直观的材料作为培养学生知觉、观察力的材料, 引导学生仔细、准确地进行观察, 然后引导学生讨论、研究、对比、总结出感应电流所引起的磁场方向与磁铁运动方向的关系, 最后锻炼学生用科学的语言描述, 并解释所观察到的现象, 从而顺理成章地写出“楞次定律”。可见, 演示实验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参与, 不仅有展示学生实验技能的机会, 又能使学生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及能力的培养, 加深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同时又可领略物理学的思想, 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

5. 采用不同设备完成同一实验,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演示实验时, 多数教师往往只是用某一套实验仪器来进行演示, 使学生的思维仅局限于这一套实验设备, 思维无法得到较好的发散。笔者认为, 对于部分演示实验, 可以采用不同的实验设备分别进行演示, 然后要求学生对比这些实验设备演示效果的优劣, 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演示“楞次定律”的实验, 学校实验室里有一现成的演示装置, 但其效果并不明显, 主要原因是单匝铝框的磁通量变化较弱, 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和感应电流不大, 因此感应电流的磁场不强, 原磁场与感应电流的磁场作用力不大。为了使演示现象更明显, 笔者用漆包线绕制两个匝数约为100匝、直径约为8cm的圆形线圈。其中一个线圈将线头上的漆刮掉, 把两个线头连接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线圈;另一个不连接成闭合线圈。演示实验时, 将学校实验室里原来的楞次定律演示器上两边的铝环取下, 分别换上两个线圈。在利用这个演示实验讲解完“楞次定律”后, 取出原来配置的铝环, 然后用这个铝环再次进行演示, 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比前后两次实验现象有什么差别。学生踊跃地指出了后者现象并不明显, 进而提问:“你们知道老师是怎样想出用这个线圈来替代铝环的吗?”这实际上是要求学生思考演示实验设计的思路,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不仅懂得了用线圈替代铝环的原理, 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种设计演示实验的思路:发现原演示实验不足之处→从原理上找原因→针对原因改进演示实验。而这种思路, 亦是进行思维创新的途径之一。

6. 合理运用多媒体, 优化演示实验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 是教学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应用多媒体展示课堂实验无法演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 从而突破时间以及空间的束缚, 进行逼真的模拟, 灵活地放大或缩小物理场景, 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使学生认识加强, 理解透彻。例如, 对于“LC电磁振荡电路”的振荡过程分析, 笔者应用电脑的动画功能, 展现了随着电容充放电的进行, LC回路中的电场能和磁场能之间的周期性变化, 振荡电流的大小和方向变化的全过程, 安全逼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精力高度集中, 思维高度活跃的状态。对于可见度小、不易观察, 且只能水平演示、观察的内容, 例如水波的干涉、衍射现象, 用发波水槽借助投影仪演示, 既能起放大的作用, 又使其有动感, 使学生看到清晰的干涉条纹, 对形成正确的概念有极大的帮助。利用多媒体进行物理实验教学, 对提高物理课的素质教育教学水平有着广泛的作用。

7. 增加演示实验的创造性成分, 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演示实验是形成物理概念、导出物理规律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是思维探索的第一手感性材料。由于探索未知事物正是人类高级探究反射在心理需要上的体现, 而兴趣和情感又包含着丰富的思维因素, 准确地说, 是思维探索的动因, 感性材料越丰富, 兴趣就越大, 主动探索的情感就越强, 所以增加演示的创造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主动探索性。

例如, 高一物理通过演示伽利略斜面实验总结出“牛顿第一定律”后, 再演示实验 (见下图) :第一, 如图所示两组实验, 将静止、相同的两小球同时从A、A'斜面同一高度滚下, 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小球在B、B'斜面上升的高度及哪个球先做返回运动。第二, 将静止、相同的两小球同时从B、B'斜面同一高度滚下, 让学生观察比较两小球在A、A'斜面上升的高度及哪个球先做返回运动。第三, 可以引起学生的思维横向连动, 即发现一种现象后, 便联想与之相关的事物。第四, 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逆向连动, 即看到一种现象后, 立即想到它的反面, 同时二者又离不开思维的纵向连动, 探究其产生的原因。它不仅为探索“力和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而且还易于激发学生对“力和运动”问题的主动探索性, 为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演示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提高演示实验的效果和质量, 必须从实际出发, 讲究实效。因此, 演示实验中常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教师操作实验时动作要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 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棒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再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导线两端接头不是钩、叉时, 要注意导线在接线柱上的绕向应与螺母旋紧的方向一致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习惯。

2. 尽量创造条件开展演示实验, 并不断提高要求

目前, 实验在物理教学中还处于薄弱环节, 学校物质条件和师资条件都不理想, 不少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开展起来有困难。此时, 应千方百计把演示实验开展起来, 尽量用自制和代用的方法使学生多看到一些直观的物理现象。然后, 随着客观条件的改善和教学经验的增长不断地提高要求, 即使有了相当好的设备和经验, 也应精益求精, 不断改进和创新, 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设计和实践能力。

3. 实事求是, 正确对待演示实验的失败

教师做演示实验, 虽然事先已精心准备, 充分考虑各种不利因素, 保证实验成功, 但万一实验失败, 教师千万不要糊弄学生, 因为这时学生可能比平时更专注于这一事实, 因此, 应更沉着冷静, 认真帮助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假如演示用验电器检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是否带电时, 发现摩擦过的橡胶棒并没有使验电器的箔片张开。面对失败的现实, 教师不应慌张, 而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箔片没有张开, 说明没有电荷, 那么电荷怎么不见了呢?显然, 由于空气潮湿, 从空气中漏掉了。于是当场重新烘烤验电器, 再演示实验, 取得好的效果,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科学实验必须要实事求是、严谨细致。

上一篇:穿越类游戏策划案下一篇:破釜沉舟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