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的文章

2024-07-17

教师节的文章(精选8篇)

1.教师节的文章 篇一

老师我想对你说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们已经上四年级了。有人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我们是祖国的花朵,是您一天天把我们从一棵幼苗培养成漂亮的花;有人说老师是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还有人说老师是春蚕,为我们吐出最后一根细细的蚕丝。可是,我却认为老师是一只飞翔在天空中的大鸟,带着我们这群刚刚出壳的小鸟,迎着风雨向前飞翔。

赵老师,每当我想起您,心里都涌起一阵温暖和幸福,是您把我从一年级刚入学的那个不懂事的孩子,培养成了现在懂事、有礼貌的四好少年,您对我的教诲,我永远也说不完。

赵老师,您像慈祥的母亲,给我们传输宝贵的知识。每到静静的深夜,人们都睡了,可是,只有您家的窗户还亮着灯,您还在认真地批改我们的作业。我们的每次作业上,都有您的建议、鼓励和支持。每次批完作业,您为了给我们上好课,还要辛苦的备课。看着您红红的眼圈,我真想对您说:“赵老师,别忙了,早点儿休息,千万别累坏了身体。”

在学习上,您一直是我的领航者。每天,不管多晚,您都要上一下班级博客圈,去指导我们写的文章。还记得我刚开博客的时候,文章也就写两、三行,超不过一百字。每次评论的人就两三个,慢慢地,我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可是,您却一直温暖地鼓励着我,让我坚定了写博的信心,把写博一直坚持了下来。在您的帮助和指导下,我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赵老师,您总是那么关心我们,那么爱护我们。是您带着我们去绿色庄园秋游,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体验大自然的气息;是您带着我们去敬老院慰问老人,让我们学会了关心老人、爱护老人;是您给我们组织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我们通过一次次的活动锻炼了自己。

赵老师,我想对您说的实在是太多了。等我长大了成了祖国的栋梁,一定要好好地回报您。

2.教师节的文章 篇二

自1978年步入教坛以来, 陈志红老师始终坚持开发与整合“五种”力量为提高教学实效服务: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教师人格的力量、教学艺术的力量、教育科研的力量与教育合作的力量。他的课总是给学生敬佩之感、快乐之感和幸福之感。作为省特级教师, 陈志红老师

经常受邀赴省内外中学讲学, 已作专题讲座100余场, 并把教学和管理经验著书成文。近年来, 他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100余篇, 主持或参与6个省级立项课题的研究, 其中《农村重高实行AB班主任制的实践研究》曾荣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 《普通中学优秀教师群体培育的管理机制的实践研究》《从规则养成走向价值引领的生本德育研究》《普通高中生本导学行动研究》等曾荣获省一等奖。主编、参编《经济生活一框一练》《思想政治总复习导引》等中学政治辅导用书, 并著有《心之声》, 主编《管之理》《春之音》《夏之花》《秋之实》《冬之韵》《理之晖》《文之慧》《学之悟》等论文集。

【教育信条】学生满意是教师的不懈追求, 学生成功是教师的最大幸福。

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 青年兴则国家兴, 青年强则国家强。教育中, 加快广大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升其专业化水平, 是实现学校教育科学发展的需要, 更是深化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振兴中华民族的希望。陈志红老师以其35年的从教经验提出:青年教师在专业化成长的实践中只有做好“三本”文章, 才能实现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让自己始终站在教育改革的最前沿, 不断创造新的教育辉煌。那么, 陈老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三本”文章究竟是什么?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带着这些问题, 我们走访了省特级教师陈志红, 解读他对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期望。

一、“本”分做人:青年教师成长的根基

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 育人是目的。教师唯有自己先做好人, 才能发挥自身的榜样力量, 让自己成为一本学生永远也读不厌的书, 不断引导学生主动求知、真诚向善、全面进步。同时, 从“本”分做人中优化人际关系, 赢得更多人的合作和支持, 争取更好、更多的成长机遇, 加快自身的专业发展。

陈志红老师认为, 我国当今的青年教师, 从学校到学校, 不少又是独生子女, 生活阅历相对简单, 往往带着书生之气和自我之风, 难免在“本分”做人上显露出这样那样的缺陷。倘若青年教师对自己的缺陷无所察觉, 任其自然, 将招致众愤, 失去许多加快自身发展的良机, 贻误自己实现美好教育理想的前程。为此, 陈老师提出, 青年教师应该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上狠下苦功夫, 本本分分争做一个好人。他的这个“本分做人”主要包括四个内容:

(一) “本”分做人的底线:不害人

欲害人者, 就有被人害之可能。其往往以损人开始, 以害己告终, 还会长期生活在惶惶不安之中, 从而影响自己的生命质量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反映在教育中, 青年教师如不认真做好教育教学的分内之事, 就会耽误其所教学生的成长;而青年教师对教育教学太过认真, 特别是过度采用加班加点、题海战术的方式对待教育教学工作, 则往往又会以牺牲学生的部分综合素质为代价, 还很有可能损害同班其他学科教师的利益。所以, 青年教师应该在属于本学科教学的时间内, 改进教法, 提高效益, 这样才能真正促进自身、本班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 “本”分做人的前提:尊重人

敬人者人恒敬之, 尊重包括自尊与他尊。青年教师首先要做好自己各项分内之事, 包括教育教学、教育管理、教育科研、待人接物等, 尽可能展示美好的一面。同时, 也要以广阔的胸襟对待同事和领导, 尤其是对待老同事, 要学习他们的优点, 包容他们的缺点;应以和蔼的态度对待全体学生, 无论其贫富美丑, 还是学习成绩与思想表现优劣, 都要一视同仁;还要以文明的言行对待广大家长及其他社会成员, 特别要尊重他们对自己教育教学的意见与建议, 不论其正确与否, 都要耐心倾听。

(三) “本”分做人的动力:学习人

三人行必有吾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 青年教师要虚心学习老教师的宝贵教育教学经验, 善于学习新教师崭新的科学文化知识与新的教育教学智慧;及时吸收优等生闪光的意见, 学习后进生良好的心态和“坚持”的精神;学习校内师生员工的优点, 学习校外人员尤其是同行的先进理念与成功做法。

(四) “本”分做人的根本:帮助人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成长和成功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青年教师如要得到别人的帮助, 首先要学会积极主动又真心地帮助别人。既要懂得感恩, 帮助那些曾经帮助过我们的人, 又要帮助那些需要我们帮助的人。对他人不光要有物质的帮助, 也要有精神的激励。只有真诚关心同事和学生, 才能得到同事与学生更多的关爱。

二、师“本”研究:青年教师成长的关键

所谓师本研究, 即教师基于自己、源于自己、为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也就是教师把自己教育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提炼成研究的微型课题, 通过对微型课题的研究, 总结经验教训, 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力。

陈志红老师认为, 教师的成长规律告诉我们:经验+反思=成长。青年教师只有大胆开展师本的实践研究, 反思师本问题, 才能加快其专业成长。陈老师提出, 青年教师的师本研究大致分为四个主要阶段:自我反思、提炼课题、实践研究、总结深化。这四个阶段是一个相对独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需要青年教师整体把握、紧密结合、有序推进。

(一) 自我反思———寻找自己的问题

青年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公开课中的集体备课、观课议课、个别交心等教研活动, 虚心邀请专家和同伴, 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提出具体问题及适当对策;通过学生的民主评议、师生交流, 自觉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通过自我的“录像带分析法”, 仔细观看自己上课的全程录像, 自己发现问题, 分析和解决问题;还可以采取“同课异构”的方法, 通过自己与同伴教学相同的内容, 对比分析自我的不足。通过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面深入的反思, 分析其主要问题及其基本原因。

(二) 提炼课题———瞄准研究的方向

青年教师可以广泛收集有关研究资料, 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全面查找问题的基础上, 提炼出有针对性、有研究价值和具备研究能力的“微型”课题, 旨在一定的时间内, 以突出某个重点微型课题的研究, 来推动教育、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这些课题可以是涉及教学中集体备课的探索、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语言的锤炼、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试卷编写与讲评、学生成绩的评定等, 也可以是涉及德育中班主任的素养、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的自我管理、班干部的培养与使用等问题, 还可以是教育科研中课题的提炼、课题方案的撰写、科研方法的选择、教学论文的写作等研究。

(三) 实践研究———改善教育的行为

对于已经提炼的师本微型课题, 青年教师要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专业理论, 创造性地汲取他人的相关研究成果, 选择教育行为研究、个案研究等切合自身的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积极研究有关课题, 不断尝试新的实践, 分析新的经验和教训, 坚持边学习边研究, 边研究边改善, 边改善边提炼, 边提炼边写作, 力求逐步攻克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有关难题, 实现教育教学的新飞跃, 取得更新更优的成功经验, 开拓教育教学的新境界。

(四) 总结深化———攀登教育的新高峰

青年教师可以在实践研究中提炼出新的研究成果, 把新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 接受实践的检验, 并不断深化。因为社会的日新月异、学生的不断变化、教材的改革创新, 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与方法也应该适应新形势的变化, 否则只会落后于新时代的要求。因此, 青年教师在取得微型课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时, 必须深入开展研究, 不能停滞不前, 更不能将阶段性研究成果“珍藏”起来, 而应让我们的教育研究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这样, 我们的教育智慧才会随着教育研究的深入而日益丰富起来。

三、生“本”教育:青年教师成长的根本

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 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陈志红老师认为, 青年教师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实施生本教育。

所谓“生本教育”, 就是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把生本德育、生本教学与生本管理完美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发展。陈老师提出的“生本教育”包括生本理念、生本德育、生本教学与生本管理等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主要方面,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内容:

(一) 树立生本理念, 引领前进的方向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就是要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需求, 完善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的潜能,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习惯, 引导最广大学生学习生存的技能、生活的知识与生命的价值,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这种生本理念集中体现在“孩子理论”上:假如我是孩子 (坚持儿童立场) 、假如我是当下的孩子 (体现时空特点) 、假如是我的孩子 (奉献真诚爱心) 。青年教师要坚持从孩子的实际出发, 遵循学生思维与成长的内在规律, 满足学生科学的成长需求;青年教师要坚持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学生, 学会换位思考, 着眼于学生的具体情况, 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青年教师要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 对学生的教育不掺杂任何私心杂念, 全力关爱其成长。

(二) 践行生本德育, 提升德育的实效

生本德育, 即坚持从学生成长的实际出发, 遵循学生道德成长的规律, 针对学生的道德问题, 选择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方法,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和自我超越, 追求“无痕德育”。举个很好的例子, 青年教师在找“问题”学生谈话时, 首先要仔细倾听学生的陈述, 让学生把话讲完, 然后请学生自己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议, 努力提升学生自我纠错、自主发展的能力, 而不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学生, 更不是在没有了解学生真实情况时, 过早提出不合理的“忠告”使学生反感, 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进而降低德育的实效性。

(三) 实施生本教学, 丰富教学的智慧

生本教学, 即针对学生的学习实情,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和学习兴趣为动力, 以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为根本, 促进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教学活动。青年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实施“过度教学”, 对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掌握了的教学内容总是不放心, 仍然简单地重复这些内容, 这就不符合生本教学的要求了。这种“过度教学”往往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锐减, 在疲倦中降低学习效率。

(四) 探索生本管理, 彰显人文的关怀

生本德育与生本教学的实践离不开生本管理。所谓“生本管理”就是针对学生成长的现实, 遵循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 采用科学有效的方法, 唤醒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 启迪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提高其自我管理的能力。例如, 我们针对学生不能按时保质保量上交练习的问题, 如果能适当地减少作业量, 采用设计有趣味性、针对性、层次性、激励性的练习等办法, 常常可以引导学生认真对待练习, 变“要我做”到“我要做”, 从而大大提高练习的质量。

3.愿语文教师能作好下水文章 篇三

在实施语文课程改革的这几年时间里,我发现了教师在语文课堂上下水的机会多了,如朗读下水,书写下水等等,均在课堂上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我们习作教学为何不积极地进行下水呢?近几年,本人在教学中切身体会到教师下水给自己的语文习作课带来的甜头,尝到了习作教学成功的喜悦:

一、正确理解什么是教师下水文

教师下水文,字面理解是教师在教学生习作前自己也在文字海洋中游戈一番,这是对学生审题,选材以及写作进行深入的示范,让学生在习作之时能有所依,降低学生的习作难度,提高习作的兴趣。

只有自己亲手写的文章,才能把自己的真实感受与教学要求进行切合,才能让学生有更深刻的体会与理解,教师的讲解才能更能充分。叶圣陶老先生在之前就已经特别强调了我们老师在学生习作时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一重要的就应该是学会自己动手写作。但是在下水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注意做到学会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选择适当的材料,并用孩子的口吻来完成创作,切实达到指导学生习作的作用。

二、教师下水写作,提升教师文学底蕴

1.教师下水写作,正是教师职责所在

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也,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教师就是在学生感到困惑时,该出手就该出手,让学生不再茫然。有一次,恰逢周末的时候,我根据课文教学内容的需要,我布置了《书,让我    》的作文。一听到了这个题目,全班学生一片哗然,“不会写呀”“怎么写呀”的声音一阵高于一阵,我看到了学生的为难之处,于是我在课堂上马上进行一次适时的下水写作,我从谋篇布局、选材立意进行分析,下水,写了一篇《书让我变得更聪明》,对学生作前进行了指导,使学生面对第一次接触的命题不再束手无措,无从下笔,我体会到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2.教师下水可以提升自我的语文素养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便是能够对文章品词析句,写作能够遣词造句。很多教师在从事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后都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在文化底蕴在渐渐地消失、退化,无不为之感到可惜。一位语文教师的文化魅力是无极限的,会由内而外地散发出来,但当这一切渐渐离我们远去的时候,我们就没有资格当一名语文教师了。如果我们的学生不会写作文,其实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作文。所以在近两年我觉得本人最好的做法是我与学生一同写作文。通过数百次的文字推敲、捶炼,自我感觉自己的文章写得更形象、更流畅、更生动了。每一个学期结束时,我会与学生一起翻读一个学期以来的篇篇佳作,同学生的心灵一起跳动着,收获着成长的喜悦,感受到了“腹中有书气自华”的境界。当然,我们老师的下水文,不是单单只写课文中的作文范围,我们应该涉猎很多的作文类型,这样,在不断的接触,表达,交流中,我们常思,常作,文章便悄然间行文流畅,语言优美,自身的语文素养得以可喜的提高,更让我有信心胜任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工作了。

三、教师下水写作,能够架起学生习作的梯子

1.激发学生习作欲望

本来作文是诸多学生害怕的事,如果教师布置时只下了一道铁命令,限制四十分钟,学生必须完成任务,面对这样的命题布置,学生会感到自己无比无奈,却又因为师道尊严不得不写,写出来根本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人们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虽然我们教师不是儿童作家,但是我们可以回忆我们的童年生活或观察学生有趣生活,选取那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情去表现。在与学生一起欣赏教师的下水作品时,要让充分感受到原来作文并非难事,只是在表达自己的生活,展现自己的习惯而已,于是他们对于写作便有了跃跃欲试的欲望了。记得一次,我写《买作业》这篇作文之后,很多学生都不好意思红了脸,原因是写我们班学生买作业的现象很多,也让他们感受到原来作文就是这么简单,产生跃跃欲试的想法,从此班内发生的一些有趣的现象都成了学生作文的材料,一篇篇充满童趣的作文便跃然纸上。

2.降低学生习作的坡度

在小学阶段的单元作文中,也有一些让学生无从下手的训练点,指导时虽然教师能够从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进行全面的指导,还是有一些学生写起来总是很空洞、单调,平铺直叙,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如果能够精心安排一次直观的下水练习的话,相信学生会从模仿到独立创作进行一次全新的改变,受到文学的熏陶,作文难的问题便会不攻自破了。小学阶段的学生,本身就具有模仿天性,这是他们学习的心理需要。教师下水写作,有利于让学生看到作文的模式,无形中学到如何写作的技巧,到写作文的时候就是水到渠成了。记得人教版第六册语文园地八的习作是写《我会变》。本来这个题目要求出现,学生便是挠耳抓头的,于是在学生习作前我为学生下水了一次,我写的是《我变成爸爸》,文中我具体了自己变成爸爸后,管教一个像自己一样的儿子,文中父子的矛盾重重,笑料百出,将自己赏给爸爸带来的烦恼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出现,最后总结时我是这样写的:“哎,原来当爸爸也这么累,特别是当像我这样的孩子的爸爸更累。以后我一定要好好表现,再也不难为我的爸爸了。”听完我读的作文,学生好像茅塞顿开,拿起手中的笔来,沙沙沙地写起来,不用再费口舌地卖力讲解,这样的指导做到了水到渠成,自然流泄,难写的作文也不难了。

3.增进了师生的感情交流

作为语文老师,最令人炫耀的便是自己有着丰富的情感,但由于老师与学生之间总是有一道难于逾越的鸿沟,师生之间存在感情的障碍,让我无法和学生亲近。但是,我总是在课间偷偷关注学生的活动情况,抓住学生的生活实例,借这个作文素材,进行下水创。当学生读到我下水文时,他们发现原来一直高高在于的老师也是这么富有童心的,于了就有了心灵火花的碰撞,我和学生走得更近了。因为我总喜欢用童真的语言写出学生生活中真实故事切身感受,让学生感到老师原来也这么有亲和力。

记得,有一次我将自己打女儿的事,换位写成《妈妈打了我之后》,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将一位母亲在打骂孩子之后的内心隐隐作痛的一系列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表现,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也是一位可亲可敬的母亲身份,因为有着这种身份才会更加呵护、疼惜班里的学生,让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拉近了,感情也融入了。

此外,我经常与学生一起做一些事情,一同感受这阳光般灿烂的童年生活,把自己的童年生活用文字告诉学生,在这样一同感受,一同品尝,一起关注的日子里,我的下水让学生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师生彼此走进彼此的心灵,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了。

四、教师下水写作的异议

当前,教育界里还存在教师该不该下水写作的争议。一方认为教师的下水文让学生形成了写作依赖,阻碍了作文能力的发展,这也是教师下水写作的另一个负面的作用,值得我们深思。

但是本人认为,文章本是无情物,只是我们个人的一种表达,一种追诉,也是教学上的一种需要,这行为无可厚非,我们教师把握好下水的时间,讲究下水的目的,运用好下水文章的语言,教师下水写作一定会成为语文习作教学中一架扶梯,绽放出它本身的无限光芒。

4.教师节文章:怀念我的老师 篇四

曾几何时,岁月悠失,但有一种声音将萦绕我今生耳畔;有一种身影将铭刻我今生脑海;有一种思念将是我今生的眷恋。那就是我的小学老师----邓如艾。如今他已离我而去二十五年了,但对他潺潺流淌的记忆,犁铧般翻卷的思绪仿佛就在昨天„„

我的小学在檀木完小上的,与邓老师相识是在五年级,接着他又把我教到了六年级,在这两年中,他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我们这班基础薄弱的学生恩师,在他的教导下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特别是语文为我今后的学习、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您学生的记忆里,邓老师是一个最爱早起的人,在鲜嫩的晨曦中来到学校,第一个看到的是精神卓越的他手捧一缸清茶,在校园散步、深呼吸。用他的话说是在“休息”。此时的他显得格外精神,头发一根根向后背去,浓黑的络腮胡子挂着一层白雾,红边厚片眼镜仍不知疲倦的坚守着岗位。

他时而止步伫立看远处山岚叠嶂;时而翘首望天,看苍穹深邃悠远;迎着旭日东升,看从四面八方,山山沟沟,向学校走来的学生。

起床铃声划破校园的宁静,邓老师早已回到了教室,反背着手渡着步子,似乎在等待着走进教师的每一个学生,当学生们都到齐后,上自习的铃还没有响起时,他已和我们陶醉在朗朗的读书声中了。每天如此,像我这样路远爱迟到的学生,在他严厉的目光下,变得很准时了。“最好不是在夕阳西下时幻想什么,而是在旭日东升就投入工作。”就是他的座右铭。

邓老师声音低沉,清脆,威严,在他磁性的声音中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在他威严的声音中我们被潜移默化,学会了刻苦学习。从白昼到黄昏,从黑夜到黎明,他的动脉仿佛挂着生物钟,他的每根神经都联系着我们,每次脉搏的振动都会启动我们学习的力量。

我们这一班49个学生,来自不同的乡村小学,基础很差,像我五年级了仿佛就没启蒙一样,作文错字满篇,更谈不上写作。邓老师硬是化腐朽为神奇,从基础开始,为我们班补习,他的卧室就在教室后面的房间,休息时间都不放过,随时喊作业错误的同学去订正。

上课他经常拎着一块小黑板,一面写着大家做错的习题,一面是为我们补充的练习题。上课第一件事是听写生字,紧张时刻到来了,大家都低着头,看哪几个“倒霉”的同学被叫上在黑板用粉笔听写,昨天偷懒的同学这时可要当心了„„当然写对的同学自然会受到表扬,能受到他的表扬,哪怕是一个微笑,对我们来说是最 “奢侈”的开心事了。

49个人的作业,生字本,读读写写,作文,他从来都是每课当天批改,常常夜半孤灯到子夜,过度的劳累常常使他眼肿耳聋,可他依然如故,从不请假,无私的奉献着自己的人生。

时间如拦不住的流水,升学考试将至,邓老师又主动周末牺牲休息时间无偿的为我们班补课,虽然他当时的举动招来的是我们这些爱玩孩子的不理解,甚至心中有莫名的怨恨。但当看到他站在讲台苦口破心,循循善诱的分析着课文;当看到一个个学生被叫去不厌其烦的当面批改作业;当看到作业本上的红红点点;我们稚嫩的内心总有些许的触动,成绩逐渐上升。当看到试卷上诱人的分数时,心中千千结瞬间冰消雪融。

邓老师对工作热诚到了极点,他家离学校近在咫尺,可除了吃饭外,其余的时间都在学校度过,在我的记忆里他不爱篮球,不爱乒乓,唯一的爱好就是给我们批改作业了。孤灯,清茶,圈圈烟雾,一个人一盏灯,一摞摞作业到夜深。现在我一看到这些都会勾起那些沉淀在心底的记忆,挥之不去,是思念,是记忆,还是由衷的敬佩。

记得很深刻的一次,学校放电影,这可是半年难逢的好机会,当夜色降临操场四周,月如钩,电影情节如火如荼时也不见邓老师的身影。只见他办公室的窗口还亮着灯,里面一个伏案工作的熟悉的身影。

邓老师对学生的教诲孜孜不倦,对工作废寝忘食,呕心沥血,对学校也是满腔热情,丹心一片。

为了学校勤工俭学,邓老师主动承担起学校“天麻种植”任务。骄阳当空,酷暑难耐,他却参加我们的劳动课,和我们一起下河筛沙,上山运土,扛菌木,纵然身体不好,但在我们面前仍显得力拔山兮气盖世,当我们抬着木头蓦然回首时,看到他正吃力的扛着一根很粗的木头,努力地往起站,几次都没成功,还险些跌倒。我们上前要和他换,他毅然的摆摆手:“我行,别把你们压坏了!”,就是不愿意换轻的,我们都知道他的脾气,看来爱莫能助,只好无可奈何,一路感动的走去。

邓老师智慧的大脑与辛勤的劳动相结合,天麻喜获丰收,而功臣的他一无所求,用手向后捋捋头发,只是眯眼笑笑,这个不起眼的笑就是他的幸福和快乐了。

邓老师书法写的很好。“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总绔少伟男。雄关漫漫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教室贴着他遒劲的书法标语。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甚至一生。

教书数十载,邓老师像一团火燃烧着自己,一颗心永远为教育事业奉献着赤忱,虽然桃李满天下,但他从来不自夸,总是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尽职尽责。

当看到一个孩子失学,他都会“一个不能少”的找回来。也不知道帮过多少困难孩子垫过生活费,那些学生热泪盈眶,家长千恩万谢。他只是笑笑说:“没啥,好好学习吧!”满眼充满痛爱。

邓老师是一个深受家长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可苍天无眼,让他过早的为他所热爱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一个傍晚找辍学生回家途中,从蜿蜒的小路摔下了深沟,永远的闭上了慈祥的双眼。第二天,这个学生走在这条偏僻的小路上时,发现了血迹看到了满身鲜血的老师,一只手向上趴着,一只手里还紧紧地攥着那副摔碎了的红边眼镜,他是还想爬起来给学生上课呀,他还要带着这幅陪伴了他半生的眼镜继续给学生改作业啊!

追悼会上人很多,他们都怀着同样一颗悲痛的心从四面八方赶来,任泪水恣意流淌。我们做学生的心仿佛在下雪。最后把他安葬在学校后面的小山坡,完成他一辈子陪伴学校,学生的夙愿,从此那里矗立着着一座伟大的坟莹。

5.关于教育的文章——教师手记 篇五

转变

“报告!”正在整理书费的我没有抬头,只是顺口说了声“进来”,“老师,我爸让你到楼下去拿钱!”听到一个怯怯的声音,我抬起头,原来是许爱龙。这个许爱龙上课总走神,作业要么潦草,要么不交,有一次气急了我还撕了他的本子。“让你爸过来!”我让他父亲来交钱,目的是和他父亲谈谈他的学习情况。

我数完手中的钱,等着他父亲上来。大约过了二三分钟,还不见他们进来,我走出办公室往楼梯下一看:只见他幼小的身子努力地搀着一个中年男子,艰难地上着台阶。我惊讶了,他父亲原来是一个残疾人!我急忙跑过去,把他扶进了办公室。他父亲一边交钱一边说:“爱龙经常对我说,您对他要求很严格,多谢您了,老师,小龙在家既要照顾我,又要照顾他有病的妈妈,也为难他了„„”这时我眼中已经湿润了。心想,爱龙是个好孩子,我应该多关心、多帮助他。

善待、关心每一个学生是我此后一直坚持的教育准则。

耐心

在一本杂志上写着:耐心是一份涵养,他要求你不急不躁,冷静行事;耐心是一份理解,他要求你反思,多替别人想一想;耐心是一份宽容,他要求你满怀爱意,对学生进行指导、帮助、教育。

读后想想自己对学生的高标准、严要求,决定也要耐心一次。

张月做作业时,把“shēnqíng”写成了汉语“升起”,我在作业上划“×”后,她忙去改,拿来让我看,结果改成了“声旗”,我没有急躁,只是和蔼地让他拼拼。第三次教来的作业上她终于写上了“深情”。

我从这件事体会到,耐心能打动学生,使学生努力克服自身的不足,完善自己;老师也有一份好心情。

耐心,真好!

错误

在路上遇到了李珍的妈妈,她对我说:“自从开学以来,珍珍人也活泼了,学习也进不了!”我正想夸赞她的辅导有方,他接着说:“谢谢您的良苦用心,多亏您在她的评语中的那几句话„„”

与这位家长分手后,我一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为了弄个明白,我让珍珍把她的《素质发展手册》拿来,上面我写着:“我希望你像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树蓬蓬勃勃,你学习勤奋,团结同学,老师为有你这样的学生由衷的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我怎么会给她写这样的评语呢?她上课打不起精神,学习上粗心大意。我忽然记起当时写评语时的情境,因《素质发展手册》很薄,她的手册和一名优等生的手册摞在了一起,原来我写错了。我想,就这样错着吧!只是在前边加了个“我希望”。

这个可爱的错误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激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起着重大作用,你要他具有怎样的,你就怎样去赞美他。

信任

一天中午,我刚进教室,李强就急急的告诉我他的两元钱不见了。我看到一些怀疑的目光伴着议论声投向了王名,而他则低下头躲避着什么。“难道真的是他吗?”“不会的,他已

经向我保证过了。”想到这里,我说:“同学们,不要再议论了,下课都找找。”说完,我便开始上课了。

放学后,我把王名单独留在教室里问他:“李强丢钱的事和你有关吗?”“没,没有,真的没有!老师,请您相信我。”听着他急切的表白,看着他紧张的神情,我忙说:“老师相信你,可你为什么总低着头呢?”“我怕„„”“怕什么!不管别人怎么说,老师相信你!”他原来低着的头慢慢抬起来了,眼睛里透出坚定的信心和勇气。

下午,我一到校,李强就跑来对我说:“老师,我的钱找到了,我忘在家里的沙发上了。”我长舒了一口气,把这一情况告诉了同学们,我分明看到王名开心地笑了。

6.教师节文章:教师节 感怀 篇六

在我记忆中,让我感觉最怕最厉害的一位老师,是我刚入小学一年级时的一位女教师,虽音容相貌依稀,姓什名谁却记不起了,只清晰地记得,她里时常攥着根木条,学校是在那个偏静的小村外,因为偏静,所以她上课的声音显得格外高亮,离教室一百米远都能听得到,抑扬顿挫,真是字字落地有声,但凡有哪个小同学调皮捣蛋,那声音便如激流落瀑,音域瞬间能提高一个八度,随之而和的是小皮鞭抽打马背的声音,虽然多数时候只是抽在了那低矮的课桌上,但杀鸡儆猴,效果显著,课堂上会立即鸦雀无声,真是惧畏那根小皮鞭似的木条了,从此,她厉害的光辉一直照耀她终生。

小学将毕业时,又遇一位厉害的男教师,不过好在他只动口不动手,若遇课堂上,纪律混乱,或调皮学生玩小动作之类,他便常是眼睛瞪得如一头激战中的斗牛,言语如晴空一声炸雷,但却总不见斗牛出击,也不见雷后暴雨,但学生依然会被他那架势所雷倒,都会乖乖地安静下来,他时常讲课讲得嘴角蓄冒白沫,让人观之恶之忍之,但不说之。

中学的时候我们的班主任,不知为何,总觉得他相貌如鲁迅似的,但是他没有鲁迅的锋芒,也没有鲁迅的犀利,脸上写满了慈祥与和蔼,慈爱的眼神凝在眼角,善意的微笑是浮在唇边,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了中学,自我意识增强,学生们纷纷琢磨诠释自己的名字,能改则改,不能改则取笔名以得到安慰和满足,我也不例外,那时取名就是父母随口取之,不象现在给孩子取名多会根据什么,我不喜欢我的名字太俗气,又毫无意义,可是又不能大改,我便把我的“华艳”二字改为“桦雁”,意即“白桦林中的大雁”,可是并不知为何想要是白桦林中的大雁?只是觉得总比“华艳”要雅韵别致一些吧?

课间休息的时候,我们都在教室外玩,班主任仍一幅慈爱的面孔,走到我身边,似无意地问我:为什么把名字的字改了,我想说改的意思是白桦林中的大雁,但是没开口,他笑着说:“你的名字很好啊,你看‘华-艳!中华的华,是祖国的意思,鲜艳的艳,是花朵的意思,祖国的花朵多鲜艳啊!?’”他边解释边笑,我虽然对此解释并不喜欢也不认可,但是因为我想老师肯定是考虑到改名字牵涉到学籍的问题,不是不能改,是太麻烦!不是我想写个啥就是个啥,于是,便罢了,自此,也不再去纠结名字了,一个符号而已。

这几位算是我记忆中有代表性的老师吧,当然提及的与没提及的,都无褒贬之说,只是节日孕育的一些回忆,一点杂想。

而我最想说的,是现在的一位老师,她衣着素雅,相貌平平,年龄应该也在知天命之际了,但是言谈举止却无不透出优雅、闲适,给人一种天高地远之空境,人间烟火亦从容,有风清云淡花香草青之感,有沉于红尘而不染尘之气。

记得第一次上她课,她拿出签到单让我们每个同学签名应到,我也不例外地签了,她看了看我,因为我是新面孔,她便问我是哪一季的,而我只是想去听听名著导读课,是随一同学前去旁听的,我的同学便抢先帮我回答,说我的课还没有开,是前来旁听的,她微笑着看了看我轻轻点了点头。

第二次上课的时候,她提问,清晰地叫到我名字时,我甚是吃惊!因为我以为不会提问到我,一来因为我是旁听的,二来因为她不一定能记得我的名字,没成想,竟然,这一切都在意料之外,但后来才明白,之于她也在意料之中,她并没有旁不旁听的概念,愿意上课的学生都是她的学生,她都一视同仁,从此,我便更喜欢上她的课,当然,原本也是喜欢这门课。

中间有次课,因为孩子在校生病的缘故,我没能前去,接下来的那节课开始时,她便重复了上节课的一些要点,说我没有去上课而特意提醒了一下,她竟然如此之细心用心,我心又是一惊!随之而漫延的是温暖和感动。

太宽的指缝握不住太细的时光,眨眼一学期结束了,学期结束的最后一堂课,她问及我们本学期都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同学们都一一作答,我们都很认真地听同学们的回答,间或是边问边答,中途有些同学没有去上课,间或缺了几个课,而她竟然都能一一地说出某某缺过几次课,某某的特点和特长,我真是佩服感动至极!轮到我时,我很诚恳地说“我最大的收获和感受就是遇上了您成为我们的老师,因为你对一旁听生都能清晰地叫出名字来,并且哪节课缺了,你都能清晰地记得,这真的让人满心感动和温暖。”

听我说到这些时,她竟然脸微微地泛了红润,好象不胜恭维似的,可我却绝非恭维!到此,也有几位别的同学顺势也深有感触地表达了与我同样的感受,她说人一定要有信仰,不管你的信仰是什么,“可什么是信仰?”有个同学疑惑地问,她说信仰就是你的愿景是什么,你可以有很多兴趣爱好,但是得有愿景,愿景就是信仰,老师(在此指她个人)从事的行业是‘教育’,我的兴趣是‘爱教育’,而我的信仰是‘爱的教育’。说着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爱教育’和‘爱的教育’这几个字。我想别的同学一定也如我一样,内心涌出一股暖流被她深深打动并且深深地敬重她了。她不是言语上说的,而是行动所做的,是让我们心有所感所触的。当时我就想:如果我们的孩子们都能遇到这样的老师该多好!

可是如今,好象很多的老师都是因为生活而工作,因为工作而履行职责,因为职称因为自我成就感而拼命填鸭式教学,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因为只有学生的分数才能让他们得到价值感,成就感,才能让他们成为名师,才能让他们评上高级,才能跟他们经济挂勾,才能让他们名利兼得!当然,这只是泛指,并非全部。

好象每个人都知道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可是每个人又都迷茫该如何去教育?如何具体实施?中国南科大校长朱清时,已开始用行动来实践他伟大的构想,来回答钱学森之问,来扭转已经驶入深海里的这艘教育的航船,我们都满怀期待和祝福,希望早日能驶出新的航线!

说点题外话:现在都在评定城市的幸福指数,可是幸福是什么?幸福是来自人心灵的一种感受,试想如果人人每天所做的事情都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也许有些人会说我太妄想太不切实际,实际上认真想想:为什么不能?人有千千种,业有千千行,如果我们一开始灌输接受的就是这种思想,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兴趣为大,因为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就是要发现挖掘每个人身上固有的特质,根据每个人的兴趣爱好去发展,由此才能把人的才能和价值发挥到极致,而不是哪个行业吃香便一股脑地往里涌,造成的后果便是工作时不从心,为生活而工作,为工作而工作,鱼跃海里,鸟翔天空,若原本是鱼,错放了天空,那么任鱼再努力,能飞过鸟吗?把鸟放于海里,任鸟再敬业,能游过鱼吗?不仅如此,而且带来的后果,直接就是负累,身心俱疲,也不见得有佳绩,不活脱脱就是一生活的奴隶?上学时是学习的机器,上班时是工作的机器,被工作所机械化了的木偶?谈何幸福?

其实,归根结蒂,还是教育的问题,教育的核心是什么?有多少做教育的人真正思考了这个问题?孩子一出生就被接受了父母的教育,是父母之爱,也是父母所寄托的希望,待孩子渐渐长大,上了学堂,便就象孙悟空被戴上了金箍咒,时时被老师家长所念咒语,只为了让他能成为父母心中老师眼中所理想过的模样,当老师被问及孩子们的理想是什么,长大了想干什么这类问题时,好象每个孩子都类似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数学家什么的,好象成为了家,才成为了人,而那些家,潜意识里是父母所渴望的,老师所希望的,孩子们回答的时候好象也是为了迎合满足老师家长的心愿,并不知道他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也许并不知道究竟如何才能成为那些家?只是觉得满足了父母和老师的愿望,潜意识里是如此的回答,才能得到认同和赞赏!可是看到国外的孩子们回答这类问题时,各行各业,各种层次都有,有的想当放牛娃,有的想当粉刷匠,有首波兰的儿歌“粉刷匠”唱的就是粉刷匠工作时的快乐情景:

我是一个粉刷匠

粉刷本领强;

我要把那新房子

刷得很漂亮。

刷了房顶又刷墙

刷子飞舞忙;

哎呦我的小鼻子

变呀变了样

有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快乐?可是又有谁乐意听到自己孩子将来长大了去当一名粉刷匠?这就是差别,不值得思考?

7.教师节的文章 篇七

“何平”文章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作为河南日报的评论员, 我有幸多次参与了“何平”文章的策划和撰写, 深感这种大型政论文章较之评论员文章等体裁, 操作起来有很大难度。一是因为其主题重大, 往往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因为篇幅较长, 一般都在四五千字;三是因为要求很高, 既要论述准确、逻辑严密, 还要富有文采、好读耐读。

如何才能写好这样的大型政论, 这是我们一直以来重点钻研的课题, 也总结了一些经验和规律。这里, 笔者想结合《再干一个三十年》, 谈一谈文章的结构问题。

文章的结构实际上就是“搭架子”, 一篇大文章主题定下来后, 怎样“搭架子”马上就成为最现实的问题。2006年夏, 报社派笔者到人民日报评论部学习, 笔者曾经就“任仲平”文章的撰写向米博华、李长虹等领导和老师求教, 他们都讲到了评论“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写什么”是要确定主题, “怎么写”就是文章的结构问题。

对于大型政论文章, 结构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把一篇大文章比作一条长长的彩龙, 结构就好比是舞者手中的架子, 只有这架子有机地结合起来, 整条大龙才能舞得生气勃勃。毛泽东同志说:“写文章要讲逻辑, 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整篇讲话的结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经说, 文章结构的功能在于“总文理, 统首尾, 定与夺, 合涯际, 弥沦一篇, 使杂而不越者也”。我们向“任仲平”学习, 在“何平”的结构上, 始终考虑三个层面的因素:

一是要反复突出主题。一般来说, 率先点明主题、“一嘴啃住包子馅”便于做文章。同时, 文章的主题作为贯穿整篇文章的红线, 不能脱节和轻易分叉, 更不能断气。

二是要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写一篇大文章, 道理与写一般的小文章一样, 要讲究“起、承、转、合”, 大型政论文章在宏观布局上要理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这三层关系。“何平”与“任仲平”在行文上都采用分小段的形式, 好处是可以更加跳脱、灵活, 但总的来说, 逻辑关系都是比较严密的, 结构上体现出“行散而神不散”的特点。

三是注重文章重点环节之间的过渡和衔接。“何平”文章一般采用“凤头猪肚豹尾”的结构, 即点明主题、展开论述、有力结尾的最基本模式, 大家称之为“三段论”。要做到抽丝剥茧、环环相扣, 处理好文章的“榫子”是关键, “榫子”插得好、接得妙, 才能举重若轻, 让整篇文章活起来。

我们以《再干一个三十年》为例, 具体来分析一下此类政论文章的结构。

文章一开头, 就率先点明了主题:

“ (一)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这30年, 世界风云变幻, 神州沧海桑田。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世界格局得以改变;因为中国的改革开放, 古老中原英姿焕发。在中国深刻影响着世界发展脚步快慢的今天, 在世界越来越瞩目、越来越青睐中国的今天, 我们用历史的、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审视、总结这30年的河南, 以期鉴往知来, 启迪今天, 昭示明天。”

接下来的第二、第三两个段落是“起”之后的“承”, 突出表明改革开放30年来河南的变化巨大、河南人的变化同样巨大, 为后面展开论述埋下伏笔。

第四段是文章的第一个“榫子”, 要把意思“转”到河南这30年发展的经验总结上去。

“ (四) 其实, 改革开放30年, 河南的变化又何止是上述这些。从穿着打扮到生活习惯, 从思想观念到行为模式, 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 每一种变化都让人如此惊讶, 每一次进步都让入感受如此深刻。

30年奔来眼底, 多少事涌上心头。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 催醒了中州大地, 催动了滚滚发展浪潮, 催生了沧桑巨变。河南从沉寂到奋起, 由追赶到跨越,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以下第五段先从理论上进行阐述, 第六、七、八段是第一个层面的论述, 主要阐明河南改革开放30年走过的道路、取得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即:立足于农业比重过大、工业基础薄弱的基本省情, 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工农业协调发展的路子。立足于城乡二元分割严重、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 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子。立足于人民生活水平低、社会事业建设滞后的基本省情, 河南坚定地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路子。文章第九段是一个小总结, 对上述四段作了结论性“总合”。

第十段和第十一段是这篇文章极其重要的两个转折, 也是第二处有力、巧妙的“榫子”。

(十) 马克思主义认为, 只有思想和观念上的变革, 才会引发行为和物质的变革。检视河南30年的发展之路, 可以清晰地看出一条红线, 一条思想解放的红线穿引其间, 纵贯始终。伴随着一次又一次的思想大解放, 我们冲破了种种羁绊和束缚, 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释放出强大的创造力, 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发展和社会的大进步。

(十一) 开封, 这座城市起起落落的轨迹, 总是那样耐人寻味。上世纪90年代初, 一篇《开封何日能“开封”》的报道, 引发了人们热烈的讨论;此后, 《纽约时报》刊登的《从开封到纽约——辉煌如过眼烟云》, 再度引起人们的沉痛反思。今天, 这座“七朝古都”开始积极融入郑汴一体化进程, 大力发展开放度最高的文化旅游经济。轻歌曼舞, 诉京都千年梦华;菊海人潮, 展汴梁今朝繁荣。开封曾经置身的历史、观念“围城”及其沉重转身, 是河南痛楚而坚定地扭转积淀深重的思想观念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 就是要“开”思想观念之“封”, “开”人的创造力之“封”。

第十段要完成的任务就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的深层次递进。河南改革开放30年取得了辉煌成就, 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人的思想解放。第十一段用开封的例子, 更加生动直观地显示了思想解放的伟大现实意义。

第十二段进行了欲扬先抑式的铺垫, 第十三、十四、十五段用精辟的论据总结出了河南人的巨大变化:咬定发展不放松, 河南人更务实了;勇于创新不停步, 河南人更精明了;开放包容展胸襟, 河南人更自信了。

第十六、十七两个段落是这篇文章由“为什么”到“怎么办”转折递进的重要地方, 可以看作是这篇大文章的第三处“榫子”。第十六段既有承上的意味, 更有启下的深意;第十七段则是把笔触从历史拉回到了现实, 宏观地评述了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 河南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第十八、十九、二十段作为最后的“乐章”, 旋律逐渐高昂, 在对前面进行总括的基础上, 雄辩地得出“在1978年至2008年这30年间, 我们找到了振兴河南、实现千千万万中原父老夙愿的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我们积累了工农业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等丰富经验, 我们坚定了高举解放思想的旗帜、高举改革开放的火炬走下去的信念。沿着这条道路, 弘扬‘三个协调’的经验, 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 再干一个30年, 就是我们今天对改革开放30年的最好纪念”这个总结论。应当说, 行文至此, 这样的结论已经是水到渠成, 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最后一段:“ (二十一) 携手并肩, 薪火相传, 科学发展, 让我们再干一个30年。”这个有力的短句是“豹尾”的最后一点, 就像黄钟大吕, 令人振聋发聩, 整篇文章到此一气呵成。

这篇文章发表后, 立即引起河南广大网友的热议。他们在大河网上纷纷留言, 表达内心的感受。

网友“不想注册”说:激情澎湃, 纵横捭阖, 这是我对这篇文章最直接的感受。河南改革开放30年, 大到社会经济, 小到衣食住行, 成就令人瞩目。我们对未来河南的发展充满信心, 也满怀激情。

…………

能够得到读者的认可, 无疑是每一位文章作者最感欣慰的事情。这篇“何平”文章是2008年河南日报下工夫打造的重头戏之一, 从年初到年尾, 报业集团编委会领导和总编室评论工作室的同志反复研究琢磨, 因此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8.教师节文章:悠悠师生情 篇八

我六岁那年,父亲把我送进村里的小学—汪岭小学。这是山前山后唯一的一所小学,是由一座古庙改建而成的,门前两尊石狮就是孩子们骑上骑下唯一的娱乐设施,老师的办公室、宿舍都是以往摆放佛像、敬香叩头阴暗暗的小厢房,教室是土坯垒的,桌子是石块长条,地面是一坑一洼的黄土地,教师是村里村外喝过点“墨水”的乡下人。

记得是我升入小学三年级的第一堂课,我们教室走进了一位年轻俊朗的女教师,她有着高挑的身材、圆润的脸庞、一双清澈透亮的大眼睛,头发一根根整齐地梳理着聚拢在头顶,显得那般高雅、纯净、清澈。她步履轻盈,姿态优雅,亭亭玉立,举手投足之间富有脱俗的韵味,让我们这些山里的孩子为之“刮目”。

她用甜美的嗓音和纯正标准的普通话介绍自己的名字——王勤,名字与她的个性很相像,简洁明了,亲切真挚,跳跃奔放。那时,身处山坳的乡村小学是分不来正规学校毕业的教师的,绝大多数都是“民办教师”,这可是我们所见的第一位“公办教师”呀。

然而,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山孩子们”是不懂得珍惜这些的,满脑子里装得都是些怪异的想法和更改不了的顽皮。这些野惯了的男孩子们聚集在一起,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商量着捉弄新老师的奇招怪术。

王勤老师踏入班级的第一大难题出现了,她想从班级中选出理想的班干部—班长、学习委员、体育委员。得到这一消息,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子们私下集合起来一商量,与老师对抗!所以相互约定,人人拒当班干部,给她来个“下马威”瞧瞧。

一天下午,王勤老师面带笑容地说明推选班干部的目的、意义和要求,然后,要求大家推举人选。令她惊讶的是,教室里静悄悄的,没有一点响应,几番鼓励,仍然鸦雀无声„„王勤老师开始指定人选,令她更为惊讶的是被指定者赫然站起来斩钉截铁地回答:“我不当(班干部)!”。笑容在王勤老师的脸上凝固了,她背起双手若有所思地在教室里来回踱步。然而,她没有让这种僵局持续,她立即宣布推选活动结束,大家一起做游戏。王勤老师与同学们一块玩起了“抢凳子”、“丢手帕”、“捉迷藏”等传统的游戏来,让大家度过了一个快乐下午。

第二天的班会上,王勤老师面带灿烂笑容地走进教室,她突然宣布了我们班的班干部,并让班干部作表态发言。我们眼睁睁地看到曾私下里信誓旦旦地承诺不当班干部的“铁杆兄弟”面向全班同学做了表态发言!一夜之间,判若两人,让人咋舌。原来,通过游戏和分别交谈,王勤老师瞄准了相应人选,并瓦解了我们这些小调皮鬼私下结网的“防线”。王勤老师也了解到了我们的“阴谋诡计”,但她从未正面批评过我们。

随后的日子里,王勤老师用自己微薄的工资收入为班级买来篮球、乒乓球、跳绳、军旗、跳棋等,她与孩子们融为一体,成了真正的“孩子王”,她也成为我们最知心最亲近最和蔼的人,我们都非常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讲给她听。

一晃三年过去了,在我们临毕业的那个学期的六月的一天,王勤老师踏进教室的步履有些迟缓、沉重,浑身散发出非常疲倦的神态,我们仔细观察,才发现她的双眼红肿、脸色蜡黄、面带倦容,往日甜美的嗓音今天有些沙哑,还隐隐地渗透出哽咽的余音。这堂课,空气是那样的严肃、沉闷„„事后,我们才知晓,是她相恋五年之久、即将于十月一日结婚的未婚夫在河中游泳时不幸溺水身亡„„这对于她而言,是多么巨大的打击呀!我们暗暗为她落泪,人人担心她一蹶不振。

然而,我们可亲可敬可爱的老师依然按时出现在课堂上,强忍着巨大的悲痛坚持上好每节课,帮助我们全面复习,迎接升学考试。还记得一个黄昏的日子,已放学许久,我收完全班同学的作业以后,想到老师太累了,便一个人呆在教室里,以自己作业为范例,把全班同学的作业批改完毕。

当我轻轻推开老师的宿舍门,我发现她正低着头,抽泣着、颤抖着,用一块雪白的纱布手帕擦着眼泪,竟未发现我走进来。我默默地伫立在那里,泪水涌出眼眶,昔日欢快奔放的老师,与我们朝夕相处、视作朋友的老师,忍受着从天而降巨大的悲伤,我仿佛看到她心头的伤口正在向外浸渗着段红的血„„看着她的背影,往日苗条匀称的身材,今日看上去是那样瘦弱、单薄、倦怠。

我轻轻地放下手中的作业本,颤抖低沉地叫了一声:“王老师„„”,唯恐惊吓了她。她转过头,发现是我,极度勉强地掩饰着自己的窘态,擦干眼泪,强挤出一丝笑容。我急忙说明情况。老师眼圈又红了一些,泪花涌出眼眶——为了自己的不幸遭遇,为了自己懂事的学生„„她抚摸着我的肩,默默地拉我走出校门,叮嘱我早点回家,别让爹娘惦记。

此时,太阳早已落入西山,半圆的月牙儿远远地挂在天边,忽而钻入云层,忽而竭力挥洒着光辉„„我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回村的路上,心里一阵阵地涌动着酸涩的滋味。尽管那时,我不懂得男女之恋,但从亲爱老师的悲痛哭泣中感受着她心中的苦与涩、酸与辣„„

第二天,天阴沉沉的,上课铃声响过十分钟,仍未见王老师的影子。我们认为王老师请假了,毕竟她从未耽误过我们一节课,毕竟她太需要休息,毕竟她尚未从巨大的悲痛中走出来„„我们是可以理解她的。

教室静悄悄。忽然,有位同学小声地说:“王老师来了。”我们几乎同时抬起头向教室门口看去——王老师一袭黑色短袖衬衣、黑色长裙,走进教室,继续着我们临近升学考试的倒数第五节课„„原来这一天,是老师未婚夫去世一周的祭日,她从未婚夫坟头祭奠完后匆匆赶回来的!

随后,我们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王老师也调离了我们母校。再后来,听说她进城了。再后来,听说她被评为“全市优秀教师”。再后来,听说她再次找到了自己人生的另一半,成家了——我默默地为她祝福着,祝她一生好运!

上一篇:个人借款管理办法下一篇:互动式教学理论在高职院校声乐课堂中的运用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