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读后感

2024-10-21

外国文学读后感(精选8篇)

1.外国文学读后感 篇一

读完《伊索寓言》,让我自然地想起《古希腊神话与传说》这本同民族的著作,两者都是古希腊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将其进行比较,发现《古希腊神话与传说》介绍的主要是关于神化了的人的伟大故事,更多涉及的是战争、人与命运抗争等宏伟主题,突出表现英雄人物形象,传达一种至高的古希腊民族和那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及表现当时的客观现实生活,作品往往触动读者对生命本质、人性等具一定高度的抽象问题的思考。而《伊索寓言》是一些关于拟人化了的动物及农夫、牧人、渔夫等普通底层人民(有少许神)的小故事。从生活中抽取出的那些短小精悍的故事传达一种容易为人们理解的朴素处世哲理。《伊索寓言》不及神话、史诗等能表达将许多特征统一化了的民族精神及较宏阔、全面的社会生活画面,只是于字里行间揭示古希腊早期人类的一些生存状态、价值观念和从生活中总结出来的普世道理。读神话、史诗觉得有点严肃、理解上倾向归于历史的真实,读寓言则觉生动、通俗、有趣,对寓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可以是开放的、多元的。两部作品尽管有一个用神话,一个用寓言各自讲述古希腊人们的故事方式、内容上的不同,从另一方面看,也正体现古希腊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立体感。

从《伊索寓言》中看出古希腊人是善于从日常生活事例中总结经验的,这三百多个故事就是他们积累起的生存技巧和生活智慧。如《驴子和买主》教人“从其交友知其为人”的道理,《大力神和马夫》告诉人“自助者,天助之”等等。由于处在较原始的特殊生存境遇,与自然、命运抗争的时代里,古希腊人形成了一套与之相应的价值观。我觉得故事中就表现出了生命贵于一切,试图保持生存;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强者具有优势,但也不能因此轻视弱者;赞誉机智、诚实、狡黠,讽刺虚伪、贪婪、恩将仇报;提倡着眼于现实,少幻想,追求眼前现世的幸福等涉及多方面的价值取向。也发现寓言不仅从正面宣扬古希腊人信奉的处世原则能带来的好处,也从反面揭露人类贪婪、虚伪、爱被奉承、好逸恶劳等劣性给自身带来的恶果。

总体感受是:《伊索寓言》将动物拟人化,使作品趣味性、讽刺性增强,并获得更多话语自由。虽然写动物是为表现人类,作者也很好地把握了动物的固有本性,如狐狸的狡猾,驴的愚蠢。寓言虽是几千年前的古人的智慧总结,于今日,大部分也同样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正因为人类本性中来自兽性的那部分还未被文明很好地“驯化”,需要智慧来给以警醒。想成为生活的智者,不一定要历尽沧桑、冷暖,在文明刚刚开化的时候,往往有大智慧的闪现,正如《伊索寓言》的出现。

【古希腊】索福克勒斯 著 罗念生译 《俄狄甫斯王》、《安提戈涅》(电子版)

读后感:

剧本题材虽是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不是自我创作,但把神话通过戏剧表现出来的想法是很值得肯定的,剧作家意识到了戏剧能使故事更具张力和感染力的功效。《俄狄甫斯王》同样也是选择了故事最具冲突的一部分,并做了倒叙结构的处理。人物间的对话使矛盾更加清晰、具体、生动及更加强烈,使我们看到俄狄甫斯在发现杀父娶母事实逐渐明晰时心里的直接的矛盾和挣扎,这与其之前的坚定形成鲜明对比。因为最近在看黑格尔的《美学》,一时受其中很多内容的影响,所以想结合黑格尔的一些观点谈谈对这个剧的看法。黑格尔在谈戏剧的时说到:“若干人一起通过性格和目的的矛盾,彼此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形成了戏剧性存在的基础。”俄狄甫斯(简称俄)的父亲企图保全自身,将俄抛弃,显示出其自私的性格;俄发誓一定得找到凶手,彰显着性格中的正义凛然;斯芬克斯不食言,奖励猜出谜语的俄娶一王后为妻,为人诚信。三者间独立来看,并不构成冲突,却还是通过一些奇妙的力量发生了一定联系,而就是这种联系导致悲剧的发生,这种力量就是所谓的命运,也即一种神性的伦理的力量。剧中俄的命运和多神世界及神的决断、意旨和行动交织在一起,但同时人和神保持各自独立的自由。这使得命运虽是必然,俄却仍然需要抗争,命运出其不然,而人类又带着问题或许能够解决的侥幸心理,采取一定行动。我想也许就在这种命运的必然和行动的偶然的碰撞中呈现出悲剧的爆发力。这也如黑格尔所说“悲剧人物性格和情节动作所遵循的目的是一种神性的伦理的力量在人世现实中的体现。”

想到这突然就产生一个疑问:这类昭示命运决定人命,个人抗争无效的悲剧是不是容易使人陷入悲观、消极的情绪?那么悲剧的意义在哪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悲剧的真正作用在于引起哀怜和恐惧而加以净化”一定程度上启发了我。剧中俄父亲的弃子行为、俄刺瞎双眼的行为无不给人以震撼,引起人们的同情,俄始终维持着正义和抗争,显示出一种悲壮。现实中很多人很多时候也倾向于相信某些事是命运使然,但并不会完全消极以待,接受命运安排,也会进行一定的抗争。或许悲剧的意义之一在于告诉我们:命运的不确定性使人既不敢为所欲为,又不毫无作为。生命的意义不仅在于享受那些美好的事,也在于在困境中表现出的顽强和抗争,在于以有限的生命探寻生命的永恒价值。

【意大利】薄伽丘 著 王林万萱译《十日谈精选》 四川人民出版社 XX

读后感:

这本书只选取了《十日谈》100个故事中的三十余个,但还都比较有代表性,对故事的完整和我们读者对故事的理解没多大影响。也许是译本选的不好或是没读原著的缘故,几经翻译后,我没能体会到作品语言的某些魅力,反觉得语言通俗,缺乏表现技巧,故事与故事间的过渡语及引言部分是大同小异的,形式比较单一。但整个的结构安排是让人觉得新颖、独特的,类似于《一千零一夜》。在阅读时我的注意力就是完全投在大框架下每个独立的小故事的趣味性及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上。

作品中,故事题材是多样的,有涉及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的、有关乎个人信仰真伪的、教会内部的腐朽、黑暗等等,很大一部分是讲男女间的情爱故事。但都是围绕几大主题进行表现的:

一、揭露教会的腐化、堕落,对天主教和宗教神学进行批判和讽刺(这点很明显);

二、对人欲的肯定;

三、展现人的智慧,发现小人物身上的智慧闪光点,提倡人人平等。情爱故事以传统伦理道德来审视,实难接受其中如妻子欺骗丈夫与情人偷会或是男的使诈报复女的等各种状况,看来有点纵欲主义。但又不得不被故事中人物的种种“聪明”的手段弄笑,并佩服人物的智慧。这种赋予趣味性的描述或许正体现了作者对待情爱的态度:不指责、不批评,人欲一定程度上是值得肯定的,情爱让人的智慧迸发,让人享受到快乐。但有时也会为此付出代价,或是造人报复、或是受到惩罚,就看处理得好不好。由此联系时代,进行深一层的解读我想就是大家公认的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宣扬、提倡个人的自由、平等、解放,对中世纪禁欲主义的批判,以有技巧的纵欲的极端正面冲击严肃的、违背人性的禁欲主义。此外作者也从反面来表现,就是也以诙谐、可笑的方式道出教会人员、修女等的丑行。提倡平等这点主要通过小人物如马夫等面对阶级高的贵族的刁难,以机智的回答化险为夷的形式表现。

总的来讲,我觉得书的文学史意义是大于它的文学意义的,作品对它所处的时代有着特殊的意义,作者以瘟疫为背景,正好恰合现实,借此也能以人处在生死关头,可有更多的言语自由,因而能更大胆地表现想表现的东西,为自己能说的不能说的提供一种合理的解释。记得上课时老师提供一种解读是:作者以瘟疫为背景,然后男女以讲故事的形式消磨时光是有意味,意在探求人超越死亡的可能性。我对此不是很理解或说从作品中没有察觉到。

2.外国文学读后感 篇二

我于近代文学或曰晚清文学所知甚少, 可以说是门外汉, 故而对翔章兄的研究成果难以置喙评说。不过, 拜读了他的这部《晚清文学研究》以后, 还是受益匪浅, 对晚清文学的一些现象、成就、特点等有了粗浅的了解, 且有一点心得体会。

《晚清文学研究》一书20余万字, 收录了30篇晚清文学研究方面的论文, 并依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将文章分为五辑类聚:第一辑有5篇, 是对龚自珍的诗文创作和美学思想的研究, 如《龚自珍〈己亥杂诗〉的艺术特点》 《龚自珍美学思想浅探》等;第二辑有5篇, 均是对黄侃其人其作的专题研究, 如《民主革命的先驱———黄季刚先生》《黄侃词论略》等;第三辑有7篇, 主要涉及近代散文创作的研究, 如《孙中山散文创作的特点》《湘乡派散文的爱国主义倾向》《张裕钊其人其文》等;第四辑有6篇, 是对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 如《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双子星座———严复与林纾翻译文学比较谈》等;第五辑是综合类, 收文7篇, 其论题较为广泛, 涉及近代文学的主题、流派、社团、演变等, 如《中国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主题的时代特征》《异彩纷呈的近代词派》《中国古典小说在近代衰败的主要原因》《南社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等。

拜读了《晚清文学研究》一书所收的论文后, 我对翔章兄的晚清文学研究情况有了一些了解, 也产生了一些感受和印象, 其中有如下两点较为深刻:

第一, 翔章兄对晚清文学的研究较为全面而深入, 显示出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格局。

该书所收论文, 既有全景式的整体观照, 又有个案性的透视分析, 对晚清文学相关问题的研究实现了宏观与微观的融合。如第一辑研究龚自珍诗文创作的几篇论文中, 《亦狂亦侠亦温文———龚自珍作品风格浅探》就属于总论性的篇什, 它对龚自珍诗文创作呈现出的艺术风格进行了全景式的描述, 认为其构思奇异、巧妙, 想象丰富、新奇神异, 形式独特、新颖, 并探究了此类风格形成的原因。而其中《龚自珍〈己亥杂诗〉的艺术特点》一文则属于个案研究, 重点讨论了《己亥杂诗》的结构形式、艺术形象、语言运用等问题。该书中的文章大都类此, 全景式观照与个案性透视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令其研究达到了宏观与微观的统一, 面与点的兼顾, 能使读者对晚清文学的相关问题获得较为全面而细致的认知。

该书所收的论文, 从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视角等方面来看, 涉及面十分广泛:既有对作家创作的总体考察, 又有对特定作品相关问题的具体讨论。前者如第三辑所收《吴敏树散文创作简论》, 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吴敏树散文的体裁、题材、风格等;后者如第二辑所收《拜伦〈赞大海〉〈去国行〉〈哀希腊〉 三诗究竟为谁译?》, 通过稽考大量翔实的资料, 推定拜伦《赞大海》等三首诗歌为黄侃所译, 而非苏曼殊所译。其文既以诗词、散文、小说等常见样式的作品为研究对象 (书中多数论文是如此) , 又将八股文、日记等特殊体裁的文本纳入讨论的范围 (如第一辑所收《龚自珍与八股文》, 第二辑所收《论八股文的衰亡》《中国近代日记文学概观》, 均是其例) 。此外, 其文学术视野较为开阔, 能多侧面、多视点、多角度地切入研究对象, 展开讨论, 显示出了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的丰富性和多维性。例如, 第四辑所收《中国近代翻译文学的双子星座———严复与林纾翻译文学比较谈》, 以严复与林纾之翻译文学的异同为视点, 运用比较研究之法, 考察两人翻译文学的成就与特点; 《近代翻译小说选题简论》, 则是从“选题”的角度切入近代翻译文学的研究, 认为近代译作在题材和种类的引进上是审慎而有选择的; 《近代翻译文学的兴盛及其原因》, 则着眼于近代翻译文学之发展的研究。

第二, 翔章兄在晚清文学研究上, 具有较强的开拓意识和创新精神, 成果多有创获。

在学术界, 晚清文学的研究较之其他时段的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虽然整体上显得薄弱一些, 但也并非处于草莱初辟之期, 前人也还是做了不少工作, 已累积了不少研究成果, 相关的专著和文章可谓数不胜数。因此, 从事晚清文学研究, 欲有所为, 想取得一点成绩, 仍需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拓创新。平日与翔章兄闲聊交流, 他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 也总是思考如何在研究领域、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从而为晚清文学的研究奉献出自己的一点东西。今观他的《晚清文学研究》一书, 他也确实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 在研究上尽力求新出彩, 因而其成果多具新意。例如, 黄侃是近代史上著名的语言文字学家, 在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诸领域卓有建树, 同时他也是很有成就的文学家, 写作了不少诗词和散文。但也许是因为他在语言文字学上声名藉甚, 令其作为文学家的风采有所隐掩, 所以对他的文学创作, 历来研究者不甚措意, 相关的研究成果寥若晨星, 是近代文学研究上的一个薄弱点。翔章兄注意到了这一现状, 遂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一直致力于黄侃文学创作的研究, 写出了系列文章, 今收入书中第二辑的《民主革命的先驱———黄季刚先生》《爱国志才人笔———黄侃散文浅论》 《爱国志民族魂才人笔———黄季刚先生诗歌创作简论》《黄侃词论略》等即是。这些文章在黄侃文学创作的研究上做出了成功而有益的探索, 有不少新见, 对于整个近代文学的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又如, 对晚清时代日记文学的研究以及八股文的研究, 过去学界也用力不多, 许多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鉴于这种情况, 翔章兄自上世纪后期以来, 在这两方面都做了一些新的探索, 撰写出了若干论文, 今收入书中的就有3篇。其中《中国近代日记文学概观》, 对近代日记所反映的基本内容、近代日记的文体特征、近代日记的类别等问题作了比较深入的探究。《龚自珍与八股文》一文, 着眼于龚自珍对八股文的批判精神, 侧重探讨其抨击科举、痛诋八股的思想成因及其在清代思想文化史上的影响与价值;《论八股文的衰亡》一文, 对八股文在清代走向衰亡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和阐述, 具体从封建社会大厦将倾、文化启蒙思潮迭起、儒学地位每况愈下、教育机制易替转型、文人多有弃儒经商、八股自身积弊日深、戊戌变法勃然而兴等方面论述了促使八股文走向衰亡的外因和内因。总而言之, 在上面所提及的黄侃文学创作研究、日记文学研究以及八股文研究等方面, 翔章兄都用力甚勤, 创获颇多, 其成果拓展了近代文学研究的领域, 丰富了近代文学研究的内容, 能够大大弥补过去相关研究的不足。依我之见, 他的此类成果在某些方面还应该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当然, 翔章兄在近代文学研究上的开拓创新, 不止体现于上面所提及的黄侃文学创作研究等方面。在其他方面, 他也同样有新的开掘、新的发现、新的见解, 在此不作详述。

3.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突显 篇三

【关键词】外国文学 文本细读 叙事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026-02

“文学性”(Literariness)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范畴,最早是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家、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罗曼·雅各布森在20世纪初《最新俄诗》提出的,他在论及文学科学的对象时认为:“文学科学的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即那个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作品的东西”。换言之,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是文学与一切非文学比较所具有的差异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那种东西。 胡涛在其博士论文《“文学性”研究》中对其多义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也指出上述解读的片面性和不合适的地方,本文旨在就外国文学教学中出现的“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进行论述,不做词源学讨论,故仍沿用上述解释。

一、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缺失导致的问题

穷究思想深度,缺少艺术性鉴赏能力在本科阶段的教学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造成中现象的其中一个原因在于文学讲授中文学性的缺失。由此导致的学生从艺术角度解读作品能力的下降,写作能力的荒疏,不得不说是当下外国文学教学乃至文学教学的遗憾。

首先,在当今“理论爆炸”的时代,盲目引用各种新奇理论对文学作品进行牵强附会的解释。十九世纪末开始的西方文学在反传统的旗帜下,各种文学思潮风起云涌,纷纷发出自己的声音,由此生成各种具有创建性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精神分析学、人类文化学、生态学等陆续为我国文学研究界介绍到我国并在文学研究和文学讲授中得以运用,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大量的了解和吸收文学批评新方法,在文学研究之初不加甄别的将之运用于作品的分析,导致文学作品与批评方法形似而神非。

其次,外国文学由于作品繁多、人物浩繁导致的教学时长安排的困难,学生对于西方文学话语方式上的障碍。课时不足是大多数从事外国文学教学的教师的共识,由于学生接触外国文学的机会较少,对这部分内容生疏,教师不得不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作家背景、创作生涯的介绍方面,对作品进行文本细读的时间被压缩,而缺少对文本的细读的同时也就是在放弃文学性的探究,学生缺少对异质文学的不同话语形式的外国文学作品的解读能力,进而对外国文学作品进行错误解读。

最后,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缺失导致学生缺少从文学学科视角看待文学作品和文学素材的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外国文学课程的传统文学教学模式更多关注文学作品“写什么”而不关注“怎么写”,而文学作品是作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文学的视角,立足“怎么写”的解读,是用“关注写作”的角度来统摄和观照文本,关注言语形式,关注作者在写作流程中的个性与意图。以文学独有的形式表现出来,进而引起读者的喜爱与认同,这有别于历史、哲学、社会学的表现形式也是文学之所以区别于其他人文学科之处。放弃文学技巧的研究,而一味执着于思想深度和内容的新奇的挖掘导致文学根本的丧失。与此同时,在文学创作中只是简单地罗列一些问题、现象,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却缺乏文学的感染力。

上述种种正是因为缺少对文学性的重视,缺乏对外国文学作品的文本细读所造成的弊端,而外国文学的文学性突显是解决问题的一条途径。

二、教学中如何突显“文学性”

文学性是文学之所以为文学的根本,那么如何突出外国文学教学中对文学性的重视与理解,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首先,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突出文本细读。近些年来,外国文学教学研究实践中长时期存在一个“重理论、轻文本”的误区。理论方法只是文学的解读与研究的切入视角,而文本细读才是突显文学性的根本。“文本细读”是英美新批评贯穿始终的重要精神和批评方法。所谓“细读”,实为“细评”,主要是指对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的阅读和全面的评价,评论者在作品的结构、反讽、比喻和夸张等方面显示文本的语义。“文本细读”有利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外国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研究的性质和意义。

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以及小说叙事的语气、主题、象征和寓言手法等方面来考察文本,结合作品同学生一起阐述叙事视角使用的优缺点、象征手法的使用是否恰当、作品情节前后安排是否合理其因果关系如何等等,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小说主要故事情节和脉络的基础上,切实从实际出发来操作文学文本,进而引出相关的阅读参考文献与理论资源,掌握各种表现手法和运用技巧的搭配。 从文本的意象、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作者自身经历的影响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不仅很好地显示出了文章作者对已有的分析和结论的把握, 而且还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独立思考结论和对小说文本的基本看法。 纳博科夫的《文学讲稿》就是典型性案例,将作品拆解成各自独立又整体相连的叙事迷宫,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培养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能力,很值得我国外国文学教学的借鉴。

其次,通过教学建立起语言形式与外部现实之间的有机联系。外国文学教学不仅要关注语言内容“说什么”,还要聚焦语言形式,即关注语言文字是怎样把人的情和意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文学的语言形式是这种文学思维形式的一种体现,同时异质文化带来的文化差异也会导致对文本形式的理解偏差,即涉及到文本的语言形式与跨文化外部现实之间关系的构建。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语言内容的理解、感悟上,还必须凭借文本去体会作者语言表述的形式以及语言如何表达的内心世界的思考,进而建立起学生——作者——作者眼中的世界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

叙事学中以深入挖掘文本层次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目标,强调文本各个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考察,文本与语境之间关系,考察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的组合形式设计文本从而形成对外部现实世界的反映的,将作者的设计和写作过程呈现于学生面前。学生了解的不再是文本表现出的最终的结果而是参与到创作过程的始终,从而促进学生掌握写作技巧,加深文学性的感悟。

最后,是学生由被动接受向积极参与的转向。教师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而是诱导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学生主要任务也并不是“学”,而是以熟悉各种艺术手法去剖解原文,以真正意义的“关注写作”意识的核心,就是在文学性的前提下对如何运用言语的自觉关注。在外国文学教学的过程中,以言语为抓手,从写作的角度研判作者如何运用语言,这是读写沟通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走进文本”。 以关注细节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寻找文本中反复出现的词汇、意象、场景等,经过系统地归纳分析必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

著名美国小说家纳博科夫在讲授《包法利夫人》时,设置了一些关于文本细节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如:爱玛读过哪些作品,描述爱玛的穿着、发型和外貌等。以此来诱导学生从细节入手,从作品的言语方式入手解读文学作品。

综上所述,倡导外国文学教学中文学性的突显,有助于学生提高文学素养以及艺术性的理解,有助于学生读写能力的培养,是改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薄弱,写作能力差的根本所在,对于外国文学教学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罗曼·雅各布森.《现代俄国诗歌》,蔡鸿滨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

[2]周小仪.《文学性》,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年

[3]陈思和.《文本细读在当代的意义及其方法》,《河北学刊》,2004年

[4]马元龙,雅克·拉康.《语言维度中的精神分析》,东方出版社,2006年

4.外国文学读后感 篇四

青蛙敲敲蟾蜍的门。“蟾蜍,快起来,”他喊着,“到外面来看看,冬天好棒啊!” 蟾蜍说:“我猜不要看外面,我还要再暖和的被窝里躺一会儿,” 青蛙说:“冬天好美好美耶,快点出来玩玩儿。” “算了,”蟾蜍说,“冬天穿的厚衣服我一件也没有。” 青蛙走进屋子,他说:“我这儿给你带来了一些穿的。”

青蛙说着,就给蟾蜍套上了一件大衣,给蟾蜍穿上了一条厚棉裤,给蟾蜍戴上了一顶帽子,又给蟾蜍围上了一条围巾。

“救命啊!”蟾蜍大叫,“我最好的朋友要杀死我啦!” 青蛙说:“我只不过帮你穿上厚衣服,好一块出去玩呀。” 青蛙和蟾蜍到了外面。他们踏着雪上山。青蛙说:“来,坐上我的雪橇滑下山去吧!” “我可不坐。”蟾蜍说。“别害怕,”青蛙说,“我会和你坐在一起。蟾蜍,你坐前面,我就坐在你后面,滑起来一定很快很好玩的。”

雪橇开始往山下滑去。“出发啰!”青蛙欢呼着。

他们滑着滑着,遇到一块不平的地方,青蛙从雪橇上跌下去了。蟾蜍驾着雪橇飞快地穿过了一些树木和岩石。

他说:“青蛙呀,我真高兴你在这儿。” 蟾蜍说着,一跃就跃过一片雪堆。

“青蛙,多亏有你在这里,不然我真不知道要怎么驾雪橇呢。” 蟾蜍说,“青蛙,你说得没错,冬天真是好好玩啊!” 一只乌鸦飞过来。蟾蜍大声地喊:“喂,乌鸦,你看我和青蛙了不起吧,我们驾驶雪橇的技术可是全世界最棒的哦!”

“不过,蟾蜍,”乌鸦说,“雪橇上可只有你一个人!” 蟾蜍回头一看,这才发现青蛙不在了。“我真的是一个人哪!”蟾蜍尖声叫着。砰!雪橇撞上了一棵树。咚!雪橇撞上了一块大石头。啪!雪橇一下子栽进了雪里。

青蛙从山上跑下来。他把蟾蜍从雪堆里拉出来。“我都看到了,”青蛙说,“你一个人驾雪橇驾得非常好。” “才不好呢,”蟾蜍说,“但是有一件事情,我一个人可以做得很好。” “是什么事情呢?”青蛙问。蟾蜍说:“我会一个人走回家。就算冬天再美丽吧,也比不上我温暖的被窝儿。”

惊讶地发现,原来“青蛙和蟾蜍的世界”不只有青蛙和蟾蜍。我一直以为那个世界里就只有他俩呢!有一只乌鸦啊!

原来,我们畏惧的是自己的想象。

原来,成功的体验会让我们有更开阔的世界。原来,失败的体验是让我们又退回原点的魔咒。

《转角的地方》

青蛙和蟾蜍在路上淋了雨。他们跑到青蛙的家。蟾蜍说:“我全身都湿透了,今天一天也报销了。” 青蛙说:“喝点茶,来块蛋糕吧,等一下雨就会停的。如果你靠近火炉站着,衣服很快就会干了。在你等衣服干的时候,我来讲个故事给你听。”

“好极了。”蟾蜍说。青蛙讲:“在我还只有蝌蚪那么一丁点大的时候,我爸爸曾对我说,‘儿子啊,别瞧今天天气冷冷的,阴阴的,春天可就在转角的地方呢。’我盼望春天快点来,就出门去找那个转角的地方。我沿着树林里的一条小路往前走,走到一个转角的地方,看看春天在不在那一边。”

蟾蜍问:“在不在呢?” “不在,”青蛙说,“只有一棵松树、三颗小石头和一些干草。我走到大草地去。不一会儿,又走到另外一个转角的地方。我绕过那个转角的地方,看看春天在不在那边。”

蟾蜍问:“你找到了没有?” “没有,”青蛙说,“只看见一条老蚯蚓躺在一个树桩子上睡觉呢。我沿着河边走,走到另外一个转角的地方。我绕过去找一找,看春天在不在那里。”

“在那里吗?”蟾蜍问。“不在,”青蛙说,“只看见一堆烂泥,一只蜥蜴在追着它自己的尾巴玩。” 蟾蜍说:“你一定找得很累吧。” “我是累了,”青蛙说,“而且天又开始下起雨来。我只好回家。当我走进家门,我又发现一个转角的地方,那就是我家房屋转角的地方。”

“你有没有绕过去看看呢?”蟾蜍问。“有,我也绕过去看了。”青蛙说。“那你看见了什么?”蟾蜍问。“我看见太阳出来了,”青蛙说,“我听见鸟儿在树上唱歌,我看见爸爸妈妈在花园里工作,我还看见花园里开了好多花儿。”

“你终于找到春天了!”蟾蜍欢呼起来。“是啊,”青蛙说,“我太高兴了,我找到了春天来到的那个转角的地方。” “你看,青蛙,”蟾蜍说,“你刚才讲得对,雨真的停了。”

青蛙和蟾蜍急急忙忙跑出去。他们一同跑到青蛙房屋转角的地方,去证实一下春天已经来到了。

蟾蜍误读了青蛙所说的“转角”,如同,年幼的青蛙误读了爸爸的“转角”。我们以为转角是属于空间范畴的。其实,它是属于心理的。我们以为已经到了不能再坏的时候。其实,幸运就要开始了。我们以为美好在远方。其实,它们悄悄地潜伏在我们周围。

《惊喜》

十月了。树上的叶子纷纷落下,落得满地都是。青蛙说:“我要到蟾蜍家去,帮他把草地上的叶子扫干净,给蟾蜍一个惊喜。”青蛙从花园的储藏室里拿出一把耙子。

蟾蜍望望窗外,他说:“这些零零乱乱的叶子把什么都盖住了。”他从放杂物的柜子里拿出一把耙子。“我要到青蛙家跑一趟,把他的叶子扫光。青蛙一定会很高兴。”

青蛙从树林里跑过去,这样蟾蜍才不会看见他。

蟾蜍从深深的荒草里跑过去,这样青蛙才不会看见他。青蛙来到蟾蜍的家。他从窗户往屋里看了看。“正好,”青蛙说,“蟾蜍不在家,他绝对想不到是谁把他的叶子扫光的。”

蟾蜍到了青蛙的家。他从窗户往屋里看了看。“正好,”蟾蜍说,“青蛙不在家。他绝对想不到是谁把他的叶子扫光的。”

青蛙努力地扫啊扫,他把叶子扫成一堆,不一会儿,蟾蜍的草地就干净了。青蛙拿起他的耙子走回家去。

蟾蜍拿着耙子辛苦地扫来扫去,他把叶子扫成一堆。不一会儿,青蛙的前院连一片叶子也没有了。蟾蜍拿着他的耙子走回家去。

一阵风吹来,吹过这片土地,把青蛙帮蟾蜍扫好的叶子吹得到处都是,也把蟾蜍帮青蛙扫好的叶子吹得到处都是。

青蛙回到了家,他说:“明天我也该把自己家草地上的叶子扫一扫了。蟾蜍看见他的叶子已经扫干净,不知道会多么惊喜呢!”

蟾蜍回到了家,他说:“明天我得干点活儿,把自家的叶子清扫一下。青蛙看见他的叶子已经扫干净,不知道会多么惊喜呢!”

当天晚上,青蛙和蟾蜍都很快乐。他们各自关了灯,上床睡着了。

读这则故事的时候,我想到一句话“当我正在想你的时候,你是否也想起了我”。记得别人,被别人记得,同时发生的那一刻,是温暖的。

作者用相差无几的语言,分别写了青蛙和蟾蜍“各自”行动。这样的安排更能让人感受到动作的同步,相同动作的背后,是同样深爱着对方,希望对方快乐的心啊!

那一阵神奇的风,将青蛙和蟾蜍所有制造“惊喜”的努力都化为泡影。

可是,没有实际功效的“惊喜”给他们带来了“为别人付出”的快乐,坚信别人也会因此得到快乐。

5.我爱文学读后感 篇五

春儿从小就喜欢孩子,当她有了自己爱情的结晶臭臭后,她感到无比的幸福和满足。可是仅仅一年三个月后,上天就夺走了她的幸福、她的满足_医生告诉她,臭臭患了眼癌。一年四个月十五天后,臭臭走了。这一年四个月十五天,春儿有如生活在炼狱,她的生活没有希望,没有快乐,没有欢笑,只有无尽的绝望,无尽的悲伤和无尽的泪水。臭臭走后,春儿不停地梦到他,梦中的臭臭,眼睛是完好而明亮的。春儿永远爱着臭臭,无论如何,此爱不改。

读完文章,我哭了,大滴大滴的泪水打在桌上,泣不成声。

世界上最痛苦的是什么?不是自己最爱的人离开了你,而是眼睁睁看着他受尽折磨后离去,却束手无策,毫无办法。那种感觉,如同心被揉碎,被撕扯,被针扎,痛苦,却无能为力。就像春儿,她只能抱着她的臭臭,看着他用稚嫩的嗓音说:“妈妈,我难受。”她情愿死一百次,只要臭臭能活下来。但是,没有用。

春儿“愚昧”的找气功大师、拜佛、找民间偏方,她试过了一切的办法,只要有一丝希望,她都会不惜一切代价的去做。这是爱到至深的表现啊!为了她最爱的人,明知道没有用,却为了那%的可能性,不死心的尝试,无论花多少钱,付出多少代价,无所谓。这不是“愚昧”,这,是母爱。

看到臭臭痛苦的模样,她恨不得臭臭立刻死去。她想亲手杀了臭臭,或者让他被车撞死,她向上天祈祷让臭臭不要活着走下手术台。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母亲,又哪有这样的祈祷词?残忍,不是杀死自己的孩子,而是看着他痛苦的死去。死,是天底下最容易的事情,找个高楼,一跳,一切就都结束了。而活着,很难,很难。要忍受病痛的折磨,要作出生死的抉择,要承担命运的不公、生活的重担。死亡,对于臭臭,对于春儿,可能也是一种解脱吧!

春儿的爱人,臭臭的父亲,在春儿悲悲哭泣时,他没有哭;在春儿受不了打击险险发疯时,他在春儿身后处理着各种事情;在春儿晕厥时,他办理了臭臭的出院手续;在春儿歇斯底里地不顾一切地要求替孩子化疗时,他冷静的作出了最正确的判断,避免了孩子今后的痛苦;为了不让春儿伤心,是他火化了臭臭,也是他埋葬了臭臭。他难道不爱臭臭吗?不,臭臭走后,这个坚强的冷静的男人第一次露出了脆弱的一面。他在床上打着滚,用力抓着自己的胸膛,撕扯着衣服:“春儿,我疼啊!我心疼啊!“他不是不爱,但是他是男人,他要负起责任,他要担起这个家。春儿可以脆弱,可以流泪,可以退缩,可以疯狂,但是他不能。他比春儿更加痛苦,但是他吧这痛苦强行压在了心底,他挺起脊梁,勇敢的面对残酷的现实和冰冷的生活。

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我有了深切的感受。我认为作者埃德蒙多·德·亚米契斯是通过了这本书在表达他心目中的理想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的核心就是爱。书中蕴含了对父母、亲友、师生、祖国的爱。这也是译者把题目“心”改为《爱的教育》原因所在。

日记部分记述了主人公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所见所闻,时间从头一年10月开学到又一年7月放假,共10个月。文中的一篇篇日记刻画了学校的男女老师、同学以及同学的家长。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象征。如同班长德罗西代表着善良,卡罗纳象征正义,诺必斯象征着傲慢。这些人物以自己的行为表现出热爱祖国、热爱家庭、自我牺牲等优良品质。

我体会到《爱的教育》不但有作者希望统一民族的愿望,还有一些浸透着道德、说教、推崇劳动,提倡牺牲精神,为我们儿童的成长指引方向。所以,真是“当之无愧”的儿童文学名著。

在《爱的教育》中令我最难忘的是文章《卡罗纳的母亲》。这篇文章主要写了:在一个早晨,大家知道了卡罗纳的母亲因病去世了;于是去安慰他,还给他带了小礼物,希望卡罗纳别再伤心。老师也去安慰卡罗纳,并给卡罗纳宣读了一封信,通过这封信向卡罗纳说:“提起精神,好好学习吧!”终于到了放学的时间,‘母亲’站在远处望着‘我’,‘我’热情的扑过去和‘母亲’拥抱。‘母亲’把我推了出去,我才注意到卡罗纳的神情,似乎在对我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我走了过去,拉起卡罗纳的手,轻声对他耳语:“来!卡罗纳我送你回家!”这个故事对我非常重要,原来,关心别人,不一定是帮助他做些什么,还可以是避免让他触景生情,而更加伤心。

这使我想起了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有一次一位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女生在测验中得了65分。恰好我得了98分。我很高兴,但是她一直埋着脸哭,我也很同情她。放学后,我兴高采烈的对妈妈说:“妈妈,我考了98分。”这时,我一转身,看见了那位女生,我立刻对妈妈说:“妈妈我们回家,我再跟你说。”我很庆幸当时的决定,当我和妈妈在分享成功的喜悦时,这位考砸的同学正在默默地担心,如何向他父母亲交待呢!

《爱的教育》唤醒了我心中多彩多姿的爱!

在我的文章里,有过这样一段个性宣言:我不是个很好的写手(记录者),我只是习惯并享受着,用我的文字,装点华丽的青春,哪怕只能成为,我也愿意做一个永恒的文字守护精灵。

一直以来,文字一直充满,且影响着我的生活,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均让我陶醉其中。

莎士比亚的悲喜经典,让我在文学中,体验人生,感悟生活。以及社会,这处无偿的舞台剧;郭敬明的华丽文字,让我仿佛身临与青春的忧伤与欢笑,犹如走入缥缈的空间,让我感动其中;余秋雨的哲理散文,让我正确的思考与前行;杰克·韦尔奇与卡莉的经管理论,让我的思维,穿梭于理性与感性之间,在字里行间中,释放生活里,那少许暗淡的麻木。

也许,正因如此,在被记忆的感伤与现实的困惑缠绕时,我选择起了阅读,用那些充满真实的文字,填满我内心的烦躁,与残缺的快乐。而我也深信,文字(阅读)是一种很好的疗伤方式。

我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于音乐与文学,简简单单,却又充满温暖的幸福。忧伤的音乐搭配略带忧愁的散文,让我绝望的悲伤;快节奏的音乐,结局美满的小说,给予我微笑。在音乐与文字中,我随着作者,甚至主角在一个又一个梦境中遨游,使我体会到了那短暂的满足,温暖的永恒。

然而,文学带给我的,还不仅仅如此,从小,我就酷爱写作,有时候,我会充满激动的在blog,在萌芽社区,在论坛上,写下充满忧伤思想的散文;有时则投给榕树下,几篇我对于教育的杂文,写下我对于教育和现实生活的愤愤和不满的,而这些,得到更多的,是不少人对于我作品的“少年老成,思想过深”的点评,那发泄过后的释放与轻松,还有,因我浅淡的文笔,而得到的骄傲与自信;但是,在那之后,我又会照常活泼欢笑,自信地迎接新的一切,继续生活这场戏。或许,因为文学,铸就了我如此两面极端的个性吧。

宁静的夜晚,伴着舒缓的爵士乐,捧起书本,写写散文,陶醉其中。

文学,像是一杯浓浓的卡布奇诺,用它的芬香,温暖我的生活,呵护我的青春。在灿烂的阳光下,享受,属于我的一片温馨与宁静。在生活中,感受更多真实,陶醉更多欢乐。

我爱五彩缤纷的生活,那是因为知识为我插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文学给我装上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使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人生充满了往。

我爱五彩缤纷的生活,那是因为知识为我插上了一对想象的翅膀,文学给我装上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使我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对人生充满了往。

我爱文学,在我眼中,文学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事物。它像一首小诗,清新、隽永;又像一股清泉,流淌着纯真和甜美。刚懂事时,就开始爱上了文学,直到现在,还痴迷着它。曾有多少次,我驾着想象的小舟荡漾在文学的海洋里!

文学带我走过了白雪飘飘的北国,领略了花江柳绿的南疆。文学让我领悟到做人就应该诚实而高尚。紧握着文学的手,生活是那样多彩,生命充满了力量。

我爱文学,她是我生命的动脉,她的美丽给我以无穷的精神享受。如果把文学比作海,那我就是她怀抱中的一滴小水滴,是大海给了我生命;如果把文学比作一列火车,那我就是其中的一小节车厢,是火车头给了我正确的前进方向;如果把文学比作阳光,那我就是一棵沐浴着阳光,茁壮成长的小苗,满载希望,生机勃勃„„

文学是我的一对翅膀,我飞起来,翱翔在蓝天上,纵游世界的美好山河;文学是我的一双眼睛,我要带着它博览世界之神奇。

我爱文学,爱它那神奇的力量,爱他那隽永的容貌,更爱它与众不同的魅力!

海风吹拂海面。吹拂着无千年的沧桑。中华五千年的文化积淀下,让文学在前人未有的探索中发出惊异的光芒。文坛上,似曾徘徊过无数出色的文人墨客。

其实文人的体内会奔腾着一匹野马。桀骜鬓毛流淌风华。他们愿在荒芜的阔野上,以泪渐洒。达达的马蹄要踩出文学之花。

长亭内,醉酒当歌,叹人生几何,豪迈地吟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李白,阅人无数的时光引无数后辈由衷启迪。“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我爱文学读书笔记 含情脉脉,双眉紧锁着淡淡忧愁的古代才女--李清照,又在细雨霏霏的夜晚,创作着那一首首属于自己的诗篇„„豪放与婉约两大流派,如一对霸气的龙凤,在历史的长空,腾飞自今。

回眸过去的里程,让我们自豪敬佩。展望未来的旅途,又让我们信心百倍。

东西方文学的交融,出现了更多流派。以英国的斯特恩开始的感伤主义,以但丁为首出现的文艺复兴,以写照生活为主的自然主义等等。

又过了若干年。出现了欧洲神话文学巧匠安徒生,唯美诗歌主义的泰戈尔等等。在神圣的东方领域上,跋涉出了胡适,鲁迅等才人,他们在文坛上力挽狂澜„„

时间翻阅,跨越新世纪的门槛。80年后又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少年作家。另类的韩寒,小才女的蒋方舟,花语新秀的叶迷,滕萍等等。

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既人学。”的确,文学是人学。可是当文学涉及到人学时候,在旅途中的文学者会感到很孤独,很痛苦。可正如此,才出现了文人们所说的--孤独是诗人的情人。

6.文学名著读后感 篇六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作者便是她。这本书主要写了海伦・凯勒的一生,他本来也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小女孩,半岁的时候就会说一些简单的语言,刚一岁就会走路,她比一般的小孩要聪明得多,好学得多,然而好景不长,幸福时光总是结束的太快,19个月的时候,连日的高烧使她昏迷不醒,当她再醒来时耳朵聋了;眼睛瞎了;一张灵巧的小嘴也不会说话了,从此她坠入了一个黑暗而沉寂的世界,陷入了痛苦的深渊!幸运的是海伦遇到了一位非常优秀的老师----安妮。莎利文。莎利文老师不但打开了海伦的心灵之窗,更改变了她的一生,从只会用手语表示意思到可以独立阅读再到用口与他人交流,海伦付出了比同龄人上千万倍的努力,她接受了命运的挑战。

看完了这本书,我感触颇深。可很多人认为,自己不能像海伦・凯勒一样伟大,那么我们也可以试着像莎莉文老师一样去帮助他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许多孩子没有像海伦・凯勒那样悲惨的生活,没有失明、失聪,却连叠个被子,铺个床都做不了。雷锋也说过:“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那么,如果你是一个健康人,你是否为家里,为社会贡献出一份绵薄之力呢?

7.外国文学读后感 篇七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外国文学经典是人类文化共同的精神财富, 在涵养学生心灵, 促进健全人格成长, 提升文学感悟力和审美品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 不仅要教会学生“读什么”, 还要教会学生“怎么读”。文学经典解读“读什么”?歌德告诉我们:“材料是每个人面前可以见到的, 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 而形式对于多数人却是一个秘密。”[2]由此可见, 解读领悟文学经典作品深层丰厚的意蕴, 建构作品的意义, 探究具有永恒魅力的表现形式, 是文学经典解读主要内容和解读教学重心。“怎么读”直接对应着教师“教什么”和“怎么教”, “教什么”比“怎么教”显得更重要, 需要高师文学教师运用文学阅读理论和批评鉴赏方法, 关注文本解读最新研究成果和动向, 改革教学内容, 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的经典阅读实践活动。

反思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 依然存在不容乐观的诸多问题。首先, 文学教师文艺理论知识比较陈旧、单一。比如对当代阅读理论和文艺批判方法了解甚少。其次, 政治化价值取向依然存在, 习惯性地引导学生只从社会历史学视角解读经典文本。再次, 在经典导读教学中, 教师依然讲得太多太细, 忽略学生个性化体验感悟与审美享受的获得。此外, 文学教学与小学语文的文学教育实际联系不够紧密, 没有从学生专业和审美需要激发其阅读兴趣与求知欲。久而久之, 经典解读课程教学会使学生觉得索然寡味, 缺乏阅读经典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 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究思考高师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改革。

一、真实阅读经典:获得鲜活原初印象

文学作品解读要基于文学阅读, 阅读要先于解读。因而首先要让学生直接接触文学经典, 真实朴素地阅读。哈罗德·布鲁姆在《如何读, 为什么读》一书里提到阅读的第一个原则———“清除你头脑里的虚伪套话”[3], 就是强调读者要去掉学院派的套话和框架, 尽可能不要先入为主、带着已有的成见去阅读。我国学者赖瑞云也指出:“如果先入为主带着既定框架, 或者戴着有色眼镜, 或者分心走神, 雾里看花, 阅读就可能失真。”[4]刘勰在《知音第四十八》提倡“无私于轻重, 不偏于憎爱”的真实阅读。直接面对经典, 原汁原味、真实朴素地阅读, 有助于进入文学经典解读审美自失的最佳理想状态。“审美自失是优秀读物的最基本的真实阅读状态”[5]。学生直接面对外国文学名篇佳作, 清除一切干扰、原汁原味地阅读, 就能形成鲜活的原初印象和感受, 切实享受到阅读的审美愉悦和快感。

比如在狄更斯长篇小说《远大前程》的解读教学中, 一位教师让学生课前先阅读小说。课堂上, 首先让学生以讨论的方式谈谈自己原初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同学们纷纷反映虽然这部经典故事情节单一, 但仍很喜欢阅读。一位同学感觉狄更斯这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的自传体小说, 以主人公匹普的视角观察和阐释世界, 道德感比较模糊。另一位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对话”印象颇深, 感觉狄更斯描写人物对话时很能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让人物说各自个性化的语言。还有一位同学认为小说是用反讽来写的, 用匹普的命运对社会给人远大前程的可能性消失的批判与反讽, 形成小说特定的修辞效果。此外, 有的同学认为初读作品给自己的最大感触是狄更斯在小说中对法律所持的批判态度, 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侦探小说, 还有的同学认为这是一部童话色彩浓厚的小说……从学生诸多的反映来看, 这部经典给同学们带来许多原初印象和感受, 恰恰是解读这部经典小说的诸多切入点。教学中如能抓住学生这些真实阅读产生的兴奋点与原初印象, 无疑为下一步深入解读作品的深层结构意蕴与表现形式打下了良好基础。

可见, 阅读中整体鲜活的原初印象十分可贵, 学生已被文质兼美经典的永恒魅力深深吸引, 并产生强烈的新鲜感和好奇感, 这是消除对外国经典阅读隔膜的最好途径, 也是珍惜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的解读教学良好开端。温儒敏先生在《多读书, 方能气质博雅》一文中也说:“作品阅读的‘第一印象’很重要, 要获取整体感受, 相信和珍惜自己的印象, 不急于分析寻找什么意义主题之类。”[6]

二、唤起“阅读期待”:享受审美愉悦与乐趣

重视读者接受研究的接受美学代表姚斯十分强调读者期待视野和作品意义生成之间的关系。姚斯在前人基础上提出“期待视野”的术语, 指“阅读一部作品时读者的文学阅读经验构成的思维定向或先在结构”[7], 也就是指读者本身的期待系统可能会赋予作品的思维定向。期待视野显然与读者人生经验和审美经验密切相关, 因此常常因人而异, 各有不同。语文课标指出“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 拓展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8]。文学作品解读教学因而要注重珍视和运用学生的阅读期待, 在阅读接受过程中, 逐渐养成学生对文学的接受感悟力和想象力, 培养提升学生的期待期待, 提高阅读质量。

在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 我们经常看到教师既不注意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 又不关注学生原有的审美经验和审美能力。教学步骤程序化:时代背景———作家生平———作品内容———作品艺术特色。教师从头到尾一一讲来, 面面俱到。久而久之, 学生对经典解读自然失去兴趣, 甚至厌烦经典解读课程教学, 学生的阅读期待没有被真正唤起, 难怪布鲁姆说:“专业读书的可悲之处在于, 你难以再尝到你青少年时代所体验到的那种阅读乐趣。”[9]鉴于此, 在解读教学中, 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情境, 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调动学生的阅读期待, 唤起他们对探寻经典意蕴和表现形式的好奇心和欲望。

比如在普希金与《叶甫盖尼·奥涅金》的教学中,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创设情境, 激趣导入:你印象中的普希金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普希金诗歌给你总体印象与感受是怎样的?学生们在中学已经学习过普希金的抒情诗, 对诗人传奇的爱情及生平有所了解, 初步鉴赏品味过诗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这首感情真挚、旋律优美、语言质朴优雅的抒情诗。教师巧妙唤地起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 令其产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阅读期待。学生求知欲和兴趣被激发以后, 教师再结合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 让学生了解诗人传奇的爱情经历和不平凡的生平, 初步感悟诗人浪漫热情、善良纯真、忧郁率真的诗性素质和血气方刚、奔放自由的天性。通过播放诗人抒情诗杰作《致凯恩》、《致恰达耶夫》声情并茂、图文结合的朗诵音像视频, 让学生初步体验“俄罗斯诗歌的太阳”的抒情诗风格, 对这位“俄国文学之父”产生极大的兴趣和阅读期待。学生的生活情感经验和审美经验被深深唤起, 为解读诗人代表作《叶甫盖尼·奥涅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布鲁姆说:“阅读的乐趣是自私的, 而不是社会的。”[10]阅读期待和阅读实践活动之间的张力, 使得经典解读教学过程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 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和新鲜感切入文本解读, 让学生获得更多个性化的审美愉悦和审美快感, 才能形成对文学作品解读教学良性循环的理想境界。

三、涵泳经典:自主探究深层结构

重视读者接受的阅读理论具有一个认识:一部文学作品存在着多种解释与分析的可能性。外国文学经典常常在表层结构之外还存在一个深层结构, 需要读者深入寻幽探微, 才能体味其中的“言外之意”和“味外之旨”。正如歌德所说:“意蕴只有在实践中须和它打交道的人才找到。”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教师在经典解读教学中要高度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与感悟。温儒敏先生说:“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 没有个性化的阅读, 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 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美好感觉, 使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应对技巧。”[11]接受美学另一代表伊瑟尔在强调读者的决定作用时, 也强调作品的制约作用, 指出作品的意义是作品和读者相互作用的产物。文本中的“召唤结构”, 指的是作品中之空白吁求读者去完成作品的未尽之意。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教师既要尊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独特体验, 又要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主体作用。在课堂创设开放对话的平台, 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涵泳品味, 比较升华, 建构生成作品的意义。

比如在莎士比亚著名悲剧《哈姆莱特》的解读教学中, 教师可以课前提前布置思考题给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哈姆莱特是一个优柔寡断的悲剧形象?让学生课前自己先阅读作品, 形成初步印象和感受, 然后观看根据原著改编的电影录像《王子复仇记》, 加深对剧情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 教师要求学生一方面反复细读作品, 积累体验与感受, 一方面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和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比较, 从中受到启发, 升华成理性的体会, 并撰写成发言提纲或发言稿在课堂上作报告展示。在课堂上, 让同学做报告, 并组织全班同学提问讨论, 搭建合作探究、多向开放的对话交流平台。教师再发挥指导、引领和点拨的作用, 适当引入或补充介绍文本解读的相关信息, 引导学生用适宜的阅读鉴赏和批评方法去鉴赏解读。譬如告诉学生可以从社会历史学、知人论世、弗罗伊德精神分析学“俄狄浦斯情结”、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多元视角去解读哈姆莱特形象的意义, 教师还可以讲述自己的阅读鉴赏的体验与感受。通过反复阅读, 涵泳品味和合作探究, 学生就可以深入领悟哈姆莱特形象的丰厚内涵和多元解释的可能。此外, 教师还应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阅读实践活动, 比如专题读书报告会, 课本剧表演, 经典诵读等, 让学生逐渐将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体验, 上升到理解与领会、鉴赏与评论的层面;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既获得审美愉悦和享受, 又提高自己对外国文学经典的审美鉴赏能力, 培养健全审美人格。

四、名师的榜样作用:促进专业化发展与成长

温儒敏先生说:“教师是化育人的职业, 先要化育自己, 让自己具备博雅的气质。”[12]小学阶段是文学教育的初始阶段。语文课标指出, 应该让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童年阶段, 对文学作品的接受体验以直觉和感性鉴赏为主, 模仿性和可塑性很强。因此, 小学教师在入职时就应该具有高尚的阅读品位和文学感悟力、想象力和鉴赏评析能力, 同时要熟悉小学的文学教育。高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文学教学应关心学生未来专业化发展的需要, 在经典解读教学中, 要将学科知识和小学教学实际相结合, 使他们具备任教所需的学科知识涵养和专业化素养。在教学中, 可以引用小学名师鲜活的经典解读的教学范例, 让学生零距离地与小学名师们进行对话, 目睹名师们各具特色的教学风采。学生在感性观摩中不仅吸纳名师先进教学理念, 领略他们精湛的教学艺术, 还能感受他们博雅的文化品位和人格魅力。

比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非常注重经典在小学语文文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她说:“我们必须明白:一流教育从经典训练开始。”[13]她成功的名著导读课系列课堂教学案例, 比如《丑小鸭》、《林冲棒打洪教头》、《三打白骨精》、《卖火柴的小女孩》等, 在注重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 引导学生原汁原味地直接阅读原著译文, 重视学生对文学课文的体验与感悟, 培养学生语感、想象力和文学感悟力方面, 都是小学文学教育的范例。窦桂梅老师爱读经典, 她曾说:“要有对经典的敬畏之心, 要有让经典以经典的方式影响孩子一生的决心。”[14]她的名著导读课就像她本人所期待的那样, 文学课上出了“文学的味道”, 上出了文化的味道。

在世界童话大师安徒生童话名篇《丑小鸭》的经典导读课堂教学案例中, 她大胆超越教材, 引入原著译文, 让学生原汁原味地阅读, 与经典对话。

师:三年级的时候, 我们学过安徒生的拟人童话《丑小鸭》。这篇童话选自《安徒生童话全集》, 其中《丑小鸭》的译文有近7000字, 但你知道吗, 在课本里其被压缩不到500字了。

(学生打开课本, 发出“吁”的惊奇声。)

生:我们在课文里学过的, 与译文相比就像一个故事梗概。

师:既然像个故事梗概, 那么同学们可尽情发挥想象, 说出文中可能缩写或删掉了哪些内容[15]。

窦桂梅老师这样巧妙地激趣导入, 使学生对原译文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秘欲望。接下来, 伴随着丑小鸭“出生、童年、成长、飞翔”四个阶段, 窦桂梅老师依次呈现精彩的译文片段, 运用反复朗读体验、分角色表演、品词品句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 让学生在涵泳式的阅读中感受安徒生童话语言的诗意美、幽默美和含蓄美。同时调动多种教学手段, 如朗读、分角色表演等, 营造诗意的氛围, 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进入安徒生笔下优美的童话世界。窦桂梅老师还适时适当地补充介绍了安徒生生平等与理解童话主题意蕴相关联的内容。她“指导、引领和点拨”学生深入探究, 把丑小鸭成长经历和安徒生人生奋斗联系起来, 涵泳咀嚼, “读出童话背后的味道”:“高贵”的主题———苦难中追寻梦想, 幸福中心怀谦卑。窦桂梅老师的经典导读课注重培养小学生的情感体验和生命体验, 具有浓厚的文化味道。同时如她本人所说, 童话课上出了童话的味道, 上出了文学味道。

新课标要求小学生:“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尊重多样文化, 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提高文化品位。”在小学教育专业外国文学经典解读教学中, 适宜引入像窦桂梅老师这样小学名师的典范案例和成功经验, 使师范生明白阅读外国文学经典在涵养小学生心灵, 初步形成文学鉴赏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从而激励学生热爱阅读世界文学经典, 多读经典, 将读经典作为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去培养, 切实提高小学教育专业文学教育的质量, 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与生命意义的建构。

参考文献

[1][6][11][12]温儒敏.温儒敏论语文教育二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11.141.17.140.

[2]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429-430.

[3][9][10][美]哈罗德·布鲁姆.黄灿然, 译.如何读, 为什么读[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1:08, 6-7, 6.

[4][5]赖瑞云.文本解读与语文教学新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20.25.

[7]姚斯, 霍拉勃.周宁, 金元浦, 译.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7.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14.

[13][15]窦桂梅.童话与人生〈丑小鸭〉课堂实录[J].北京:人民教育.2008. (23) 40.40.

8.中国外国文学研究概况分析 篇八

摘要:文章运用CSSCI对2005-2006年外国文学研究发展状况所做的数据统计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个概括性的总结。论文指出,近两年来外国文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规范更加严格、基金项目管理日益合理、研究课题在开拓创新等方面有较大进展,这些为进一步推动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外国文学;引文分析;CSSCI;文献计量学;外国文学研究评价

中图分类号:1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l(2008)04-0080-05

最近几年来,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CSSCI收录的外国文学论文、论著、引文、科研单位、学术期刊、学术论著和译著、研究主题以及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数据概况和分类解析表明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从总体上看,中国2005-2006年的外国文学研究状况显示了专业水平提高、学术视野开阔、国际交流深入、关注热点稳定、研究人员增加、基金项目管理质量提高等特点。首先,外国文学研究者的数量有较大的增长,参与外国文学研究的机构数量也在增加,特别是西部地区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数量明显增加;在外国文学研究的指导思想上仍然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影响,同时也出现了研究者对整个西方文化传统如宗教观念的重视;在引用文献上也出现了良好的发展趋势,引文文献的比例继续提高,特别是直接引用外文文献的论文种类和数量明显增加,表明了外国文学研究质量的稳步提高;在研究对象上,外国文学经典作家和作品仍然是关注热点,但是对欧美国家以外的民族和地区文学的发展关注不够,在当代作家研究和批评理论探讨方面缺少新的关注点;值得重视的是,近两年国家和省部级社科基金论文数量及引文数有了明显增长,这表明了各类科研基金的管理得到改善,项目质量也有了提高。需要指出的是,与2000-2004年比较,一些30~45岁的年轻研究者崭露头角,一些科研机构和边远地区高校的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迅速提高;但是数据也显示了少数研究机构的整体竞争力下降,特别是少数重点院校的科研竞争力有所下降,这表明了当前学术研究竞争激烈的现状。也说明了学者和机构如要保持科研领先就必须不断探索前沿课题和多出创新性成果。

一、外图文学论文引用分析

科研论文的质量与论文选题、论文规范、引用文献及论证过程等因素关系密切。从CSSCI收录的外国文学期刊及其他重要的学术期刊和论著的统计数据看,2005-2006两年中,外国文学研究的发展状况比上一年稳步前进,特别是2006年的科研统计数据显示了值得注意的变化,如研究性论文的数量增加明显、外文文献引用的频次增加、网络资源得到重视、引文类型中论著的比例提高等。近年来的外国文学研究在语种分布上有所扩大,但是,英文的主要参考作用和引领地位仍然没有改变,而译文文献和中文文献的稳定增加也是一个很好的证据,说明了中文撰写的论文还是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反映研究水平和学术规范的篇均引文数量稳步增长,这表明研究者更加重视对相关成果及论据的借鉴和参照,引用文献中的第一手材料有所增加,促使外国文学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一定的平衡发展。

与2000-2004年相比,2005-2006年外国文学研究的论文被CSSCI期刊收录的数量增加明显,特别是2006年的来源文献增加了10%以上,而引用文献平均数也在稳步提高,这说明了当前学术研究的日益规范化。不过,虽然有引文的研究性论文数量明显增长,但除了有些论文属于综述和报告之外,无引文文章的绝对数量没有明显减少,这说明仍然有一部分研究者的学术规范意识薄弱和期刊编辑的专业意识不强。与2004年相比,有无引文文献的比例从81.8:18.2上升到2006年的85.1:14.9,表明了作者专业意识的增强和研究性论文数量的不断增长,而篇均引文数的增长更是说明了研究质量提高的发展趋势。当然,这两年的外国文学研究论文概况也显示着某种程度的波动,即数量和质量之间良性互动关系的波动,例如2005年的篇均引文数是近几年(2000-2006)里最高的,而2006年的篇均引文数有所下降。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特殊性,这种变动虽然可以理解,但是值得引起重视,并要注意保持论文中引用文献的一定频度。

2005-2006年外国文学论文引用文献的语种中增加了一些其他语种的文献引用,但是英文文献的引用数量仍然占据首位,而且比起2004年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达到年均增加15%~20%。这说明了使用英文的国内学者对外文资料熟练程度也在提高。另外,中文文献的使用增加,如果加上译文,中文文献的实际引用数量仍居于第一位,这说明了中国外国文学研究的专业分布的平衡发展,即在传统的中文系外国文学专业和外文系的文学研究方向这两大研究重镇的竞争力都得到了提高。其他语种文献增加与近年来对西班牙语文学研究的关注和对获得国际文学奖项作家(如土耳其作家)的研究增加有关。从进展趋势看,近几年来,日文和俄文文献的使用增长,而法文和德文文献的使用下降。特别是德文文献引用波动起伏较大,从2004年的157篇次上升到2005年的203篇次,又下降到103篇次。日文文献引用的稳步增加与近年来有关日本文学和文化的研究成果增加有直接的关系。

2005-2006年外国文学论文引用文献类型统计表明了期刊论文和图书仍然是引用文献的最重要来源,论文、图书被引用篇次增加能够反映对某种课题深入系统的研究状况,所以被引用频度不断提高是正常的。但是,期刊论文引文文献没有实质性的增长,例如2004年图书与期刊论文引文之比大约是5:l1,而2005-2006年的比例也是5:1左右,这是需要重视的。会议论文的引用有所减少,一方面说明会议文献的流传广度不够和获取途径不畅;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学术专业化的同时人们对最新学术研究动态的某种忽视,因为学术会议上常常有比较新颖的观点和资料出现。学位论文的引用有所增加,但是由于版权的问题,学位论文引用频度较少。需要注意的是,媒体资源的运用不断扩大,例如报纸文章的引用和网络资源的运用不断扩展。特别是网络资源使用数量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只有1例到2006年的116例,增长超过100倍。估计今后网络资源的运用还会增长,但是遵守学术规范的要求也会更加重要,特别是作者应该清楚无误地注明引用出处的网址和原作来源。汇编文献的使用有所增加,不过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和译文来源的引文出处问题等还需要加以重视,以保证学术研究的严肃性。

2005-2006年外国文学论文类型的内在变化,主要是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的数量上升较大,综述和译文的发文数相对减少,这表明了许多研究者已经从介绍性叙述转向了分析性的深入研究,这是外国文学研究不断成熟的体现。传记资料有关的文章比较少,这可能有两种原因,一是

原始资料欠缺,二是编辑不太注意此类文章。实际上,传记资料对研究对象,尤其是经典作家和成名作家的研究十分重要,有时甚至可以产生相当关键性的发现与创新。比起2004年的数据,2005-2006年外国文学论文中的研究性论文数量上升了约8%,评论文章数量上升了约16%,而译文则下降了约9%。引用文献的数据仍然处于上升趋势,特别是研究性论文的引文数量达到了篇均10篇左右,这与其他数据同步显示了外国文学研究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外国文学基金论文及被引分析

近二十几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建立了许多科学研究基金管理机构,每年向外国文学及其他学科的专家学者招标以资助各种研究课题,这项措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学术研究的繁荣和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增强,各级机构对科研基金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基金管理日益完善,在对青年学者的特别资助和对重大攻关项目的经费投入方面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展。不过,重点项目的数量不够多。这和高层次研究团队缺乏、创新性课题不多有关系,而科研基金的分配似乎有普及性资助的倾向。2002-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外国文学资助一览表可以看出,近几年基金项目增长稳定,重点项目以宁缺勿滥的原则为指导,在空白2年之后于2006年资助了两项,一般项目增长明显,而对青年项目资助也较多。实际上,每年的资助额度也在增加,基金管理方法不断改进,特别是注意了中期检查和后期验收环节。

数据还可以进一步进行分析,因为2005-2006年的国家基金项目的批准数量有了较大的增长,总数达到了64个,几乎是前三年批准数量之和。从项目的具体内容看,这两年的国家外国文学基金资助项目对东西方外国文学研究都有所重视,体现了世界文学的特点,而在文艺理论和比较文学方向上的课题资助也不少,显示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整体规划和综合把握能力不断增强。例如,2005-2006年所批准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有关当代外国文学综合性研究的有2项,有关各种批评理论研究的有大约18项,有关非西方国家或地区(如日本、越南、阿拉伯、伊朗、捷克及以色列等)的研究项目有14项,与中国文学有关的比较文学研究的项目有6项,而对一些主要西方国家的研究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如有关美国文学及批评理论的研究项目就有15项。上述国家基金项目选题的统计数据与对近两年来的研究热点统计有一定的关联,例如美国文学研究始终占据了外国文学研究的首要席位。

2005-2006年外国文学基金论文分布比较平衡,国家基金和省市基金是两个主要资助来源,教育部基金项目也呈现增长趋势。其他基金来源中有横向基金的来源,这是值得鼓励的。从总体上看,2006年比上一年的基金总数有较大的增长,几乎增长了一倍。其中,各省市的基金资助力度大幅提升,翻了一番多,即增长了110%左右。其他基金项目也在增加力度,这里有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政策倾斜和重视的因素。所以,中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也与国家的政策导向及实际支持分不开。这些基金项目中,应用性和跨学科性的项目数量居多,体现了政府部门对科研课题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联系的方针导向。各省市对社会科学研究的增加投入与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要求也是一致的,对外开放与对外国文学与文化的研究应该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需要提及的是,国家、教育部和省市基金都对青年学者设立了专项的扶持性基金项目,而重点基金则注重对科研团队的培养与支持,这些都会促进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保持可持续性与创新性的发展态势。但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外国文学或文化研究的投入暂时阙如,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跨学科研究的缺乏和需求,文理沟通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值得鼓励的科研方向。

2005-2006年外国文学基金论文被引统计数据显示,基金发文数开始大幅增长,但是被引论文数有待增加。与2004年相比,国家社科基金和教育部社科基金论文的被引数据有所增长,而省市基金的被引数据表现也很好,说明各地方的研究能力不断提高,基金管理也日益严格。因为基金项目都经过了多轮审核与评估,应该具有相当的前沿性和创新性,所以其论文成果也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即基金论文被引数应该与发文数的大幅上升一致。与CSSCI的核心期刊发文与被引比例的指标看,基金论文的被引数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应该进一步提高基金资助科研成果的学术影响力。

三、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论著

从总体上看,20世纪文学和批评的研究不断扩大和发展。而对近20年来的西方文学创作的研究也日益增强。从国别看,美国和英国占有主要的地位,德国、法国、俄国、日本、澳大利亚、南非及加拿大等地区的作家和批评家的研究论著也占据了显著地位。在2005-2006年外国文学论文引用6次以上的107种图书中,《圣经》和马克思的论著占据了前两位,这似乎表示出对整个西方文化传统的重视和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坚持。《圣经》的引用率升高表示了外国文学中的西方文学开始向其文化源头进展,这也从古希腊的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日益被人们关注的现象相一致。在排名前10位的图书中,莎士比亚、芥川龙之介和卡夫卡等几位作家的作品显示了持久的影响力,而日本文学大家芥川龙之介受到重视具有指标意义,即“外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区分更加明显了,而对川端康成等日本作家及韩国作家研究的重视也表现出某种东亚文学研究圈的形成。在文学批评方面,后殖民主义理论、文化批评、女性主义批评、叙事学、生态批评以及复调理论等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一些文学流派如后现代主义文学及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

在引用图书中,国内学者的文学史和批评史一类的书籍分量较多,有关文学史和文论史的国内图书有16部,其中英国文学史就有4部,显示了有关研究缺少进一步深入的探讨论题,概况性图书引用较多,而专门对于某一课题进行深入研究的专著性图书不多,这是学术研究专业性不强的一个标志。另外,翻译的学术名著对中国的外国文学研究事业仍然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而越来越多的学者直接使用外文原著的情况在原文图书引用增多中得到证实。译文和原文图书引用增加对国际学术交流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国内学者对外国经典作家的深入研究和对文学理论的创新性研究做得不够,专著及论文因而也缺少与国际学界交流的前沿水准。在对检索排名所列的前107种图书进行分析后可以知道,外国作家或理论家的译文或原文图书达到75种,如果再加上4种外国文学及理论的文集,那么这个比例高达79:107,接近74%的图书还是外文原作或译文著作。

在引用图书中,文学作品或作品集只有14部左右,显示了研究者对文学文本的阅读和分析缺少应有的关注,特别是对原文文学作品的引用欠缺,这影响了对译文和原文之间差异的认识或修正。不过,

一个好的现象是,在国内学者群中,大部分引用图书的作者都是比较活跃的中年学者,他们的研究成果与影响力还将持续下去。但是,正如大多数图书为外国学者的论著这个事实所显示的,国内学者的创新论著较少,文选或专史较多,因此国内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和论证模式基本上还是因循外国学者的已有论述与发现,对文学作品的细读和文本分析有所缺乏,这是需要我们继续密切关注的现象。专题论著和学术概述的比例如果始终倒挂的话,即专题论著少而概论综述多的现象表明了学术创新度的明显不足,而缺少对原作文本的分析和解读也使研究者难以产生独到的发现或创新性见解,这样一来,外国文学研究离开国际学术前沿课题会越来越远。

对外国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专业学科论文的被引和作者的统计是相当重要的数据,其中一些引用频次较高的论文对外国文学研究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而国内作者数量的增加表明了中国学术研究的规范化和前沿化程度迅速增强。当然,国内学术规范化水平也有待提升,而且论文研究的质量也有待提高,所以这里的统计数据绝对值还不是很理想,单篇论文的被引次数还比较少。这说明在引文规范和研究方法上还有相当的潜力可挖。与前几年相似的是,国内作者对著作的引用率大大高于对论文的引用率,而国内评价体制近几年却重文章而轻著作,这是很有意思的对比。这种状况也说明了中国长期存在的论著影响力与数量之间的不平衡关系,这既有学术水平的差距问题,也有不同评价标准之间的冲突和引导方向的问题。这些问题从分析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学术论文情况也可以体现出来。

近两年来,外国文学论文的被引情况有所变化,主要是对国外文献的直接引用增加较多,而国内学者的年龄结构也不断优化。在对2005-2006年外国文学论文引用2次以上的60篇期刊论文进行分析后可知,近年来国内学者的影响力日益增长,例如论文被引排名前6位的作者都是国内学者。他们的研究课题集中在文学批评新方法和现当代英美文学等方面。例如,文学伦理学、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文学与理论、文学流派与宗教影响等等,都是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在这些研究课题中,有关英美文学和理论的篇目占据了主要的地位,特别是美国文学研究在作家、作品和理论等方面都有新的作者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可以总结的几个特点是,文学经典作家和作品是持久不衰的研究课题,如莎士比亚、乔伊斯、福克纳等人;文学理论以新的流派和观点为主,如伦理批评和生态批评;族裔文学研究有较大的进展,如对华裔作家、印第安作家埃西尔克和黑人作家艾艾丽斯·沃克等人的作品研究等;20世纪作家和作品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如对美国作家纳博科夫、巴思、法国作家罗伯·格里耶、南非作家库切等著名作家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对女性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研究也不断深入,如对《紫色》和《达·芬奇密码》等作品的研究;文学史研究的文体学研究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而对日本、俄国、奥地利和澳大利亚文学的关注则集中在几位经典作家上。在这些被引的60篇论文中,外文原文文献有9篇,占17%,译文文献有4篇,占7%;国内学者的论文有47篇,占将近80%。这明显地表明了中国学者的国内影响力占了主要的地位,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指标。但是,从被引文献的课题看,有关学术前沿的创新性论文所占的比例较小,所研究的课题比国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差距,对非西方的国家和地区的文学研究关注不够,这是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结语

以上的统计数据和基本分析可以使我们对近两年来的外国文学研究发展概况有所了解,也可以使我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方向的调整,或对照各自研究的专长进行深入探讨。学术研究质量的稳步提高是2005-2006年外国文学研究的主要进展,研究型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取得了一定的平衡,引用的学术图书和论著显示了外国文学研究专业水平正在向纵深发展;各种学术期刊对外国文学和文化的关注在不断增长,一些专业期刊的质量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显示出较强的学术竞争能力;科研论著的高质量、创新性成果应该是始终追求的目标。令人感到乐观的是,近两年来的外国文学研究水平在总体上有所提高,特别是在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研究规范的自觉执行以及研究课题的开拓创新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进展,这就为进一步推动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星级酒店供应商招标标准下一篇:春天的桃花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