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及反思

2024-11-24

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及反思(精选9篇)

1.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及反思 篇一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生物教学反思及困惑

李强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是创造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因为知识具有主观性、生成行、开放性。课堂不再是以知识为中心,对知识的分解和按部就班的传授,而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认识。课堂中,教师要把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给他们自主生成的机会,真正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一、更新教学理念,提高自身素质

“师生参与,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是现代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教师素质的提高是教学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充实自己,努力学习现代教学技能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己提高。努力实施创新教学,逐步完善富有个性的教学方法,及时将课程的理念渗透到教学中,并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设计教学。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所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条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从根本意义上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会”生物知识走向“会学”生物知识。这就对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要求:

1.教师要善用、巧用教材,将教材作为教学的工具,但不依赖教材,不唯教材是从,以课标为依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准确名称应该是教学材料而非教授材料,是教师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使用的,供学生选择和处理的、负载着知识信息的一切手段和材料。为了激发学生自己学习,新课程删除了“难、烦、偏、旧”的内容,加大了学生的活动内容。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条件,高质、高效地进行创造性教学。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内容比较浅显,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新课程的理念提倡学生在“做中学”,我通过让学生填写概念图,绘制示意图,解读坐标图,描述模式图来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真正能在“做”中“学”。

2.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互动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民主、和谐、鼓励、信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多种形式的体验中,这样才有利于师生在探究、交流中互动学习,在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例如在初一生物第二章第1节细胞结构一节中,利用分组学习,分组实验,学生自己分析图表,明确组成细胞的主要元素,通过动手操作显微镜观察检测花生种子中是否含有脂肪,我大胆放手,支持学生自己鼓励他们动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教无定法,教师要探索有利于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初二第5章第3节细胞呼吸时,我让学生思考农业生产中适时的露田、疏松土壤等措施的实质是为了什么?粮食储藏时,要注意什么问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使学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联系。

4.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需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大生物教学的开放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善于发现、肯定、总结学生学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鼓励肯定,并将这种闪光点转化为学生学习的持久动力。我在所带的6个班中,学期初成立了生物兴趣小组,鼓励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教材中的活动建议性的实验以及课标未要求的实验,鼓励生物小组的同学去做,并且自己准备实验材料以及用具,自己配制所需试剂,不清楚怎么配,建议他们上网查找信息。这一尝试,大大锻炼了一部分同学的动手能力及敢于探究敢于实践的能力。

三、布白,给予学生思考的过程

教学“布白”,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通过讲述、讨论、等方式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布置练习等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实践与操作、联想与想象、思考与探究,利用自己的想象填补空白,更好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教学策略。“布白”不是避而不谈,而是引而不发,是铺垫和蓄势。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是在“教学布白”中,是在表面看起来的“冷场”中迸发出来的。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课堂上的思与学应为互动。为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师会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但问题提出后,得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不要为了心中的满意答案,而急于要求学生回答,甚至自问自答。教师不仅要善于设计问题,更要留出时间空白,给予学生充分思考的机会,有了这个机会,他们才可能去比较其他同学的发言,比较奥老师的点拨与讲解,菜才会去感悟领会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才会在比较过程中有所提高,思维能力才会有所发展。这段布白让学生在“思”的同时构建了一个“学”的平台。

四、给学生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

课程标准强调要了解并关注生物科学知识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STS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介绍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给学生补充健康、丰富的思想营养,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初二必修一第五章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后,引导学生看科学技术社会栏的酶为生活添姿彩,学生通过阅读,能了解酶在处理果汁使果汁变清亮中发挥作用,能明白加酶洗衣粉为什么比普通洗衣粉的去污能力强,能清楚为什么当你消化不良时可以服用多酶片。

五、重视生物教学信息资源和教学媒体的利用

生物教材中的图片、图形、图表是生物信息的重要载体,教师应充分利用图片、图形、图表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积极利用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生物教学。

六、寻求并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式

课程标准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探究合作式学习。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创造一些学生参与的活动,但是要注意这样的活动不宜过多,一至两个即可,不要本末倒置、喧宾夺主。为促进学生形成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教材改变了传统的注入式写法,也未停留在经典的启发式写法上,而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科学方法上加强点拨和引导。不如有些问题,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探究;有些问题,并未叙述得面面俱到,而是提出要求,让自己手机信息,特别是联系当地和当前实际的信息;介绍生物科学上目前尚未解决的疑难问题或存在的争议,体现科学体系的开放性等。

七、我的困惑

1.过程性评价不够

由于初一是首次增设生物课,课程资源缺乏,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任6个班以上的课,各班也都是大班额,老师难以完全认识每一名学生,这样就很难对每一位学生给出完全公正的过程性评价。而过程性评价是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推进课改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保障课程改革的关键之一。

2.现实课程与理想课程的差距

新课程对学生有了新的评价标准,那么如何评价老师呢?当一位教师满腔热情的投入新课改,而对学生检测试题不变,体现不了新课改理念。学生的真实水平没能体现,从而也影响了对老师的正确评价,这样就伤害了老师的课改积极性,怎么办?

总之,通过参与新课程的经历,我们已经注意从自身教学行为的转变来带动学生学习行为的转变,建立了民主、平等、理解与对话的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2.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及反思 篇二

一、农村作文教学的困惑

1. 作文时间程式化。

文章源于生活, 这是最基本的写作理论。学生的作文训练应是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客观现实体验并积累材料, 然后进行思维整理, 最后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过程。但目前的农村语文教学大多数只是把与考试有直接关系的课文内容作为任务反复演练。学生面对作文所需的材料不熟悉, 不知道写什么, 也不懂怎样写, 只好胡编乱造或抄袭后交给老师, 认为任务就算完成了。

2. 作文训练模式化。

作文是创造性的精神劳动, 应有感而发、有事而叙, 但长期单一形式的作文训练难以兼顾学生不同的兴趣、不同的个性、不同层次的要求;把学生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创造性思维统一为教师控制下的单调呆板的应试技能训练, 学生作文没有兴趣, 只好东拼西凑、无病呻吟。而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偏少、知识面狭窄, 也令学生写作无从下笔。

3. 作文评改形式化。

长期以来, 学校领导要求作文精批细改, 家长也迷信于精批细改, 认为只有精批细改学生作文的教师才是有责任心、有水平、优秀的好老师。但调查结果表明:面对老师呕心沥血、勾画圈点的鲜红一大片, 大多数学生只不过是看看分数而已, 几乎没有学生根据老师的批阅修改作文。

作文教学的僵化不变的固定模式已成为农村小学语文老师提升作文教学成绩的最大困难。

二、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提升学生作文素质的对策

1. 突破写作模式化, 把作文教学贯穿语文教学之中。

(1) 作文教学应与课内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作文教学应与课内阅读教学紧密结合, 阅读教材中各类文体的思想内容、表达方式、结构层次大多可称作写作的典范, 对学生写作技能的训练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模仿标本、过渡桥梁。如记叙文《大海中永生》、议论文《滴水穿石的启示》都叙述了三件事例, 其叙述方法及作用有何不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倾注心力, 抓住类似问题, 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感性的文学材料比较揣摩, 悟出一些规律, 那么学生就能凭借掌握的规律摆脱盲目的写作行为, 较好地处理不同文体的材料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材料详略的关系等问题, 从而得心应手地作文。

(2) 作文教学要与课外阅读训练紧密结合。“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 农村语文教师要更加关注并有效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 为写作积累更多的语言材料、精神体验和写作思路、方法。

(3) 充分利用好单元习作例文、口语交际。苏教版小学语文三至六年级每单元都有习作例文和习作指导, 其为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培养写作习惯, 提升作文水平提供了有利条件, 更多的口语交际活动也应由教师设计, 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效积累为作文教学做准备。

2. 突破作文文体固定模式, 引导学生写随意作文。

(1) 走出课堂, 走进自然。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写作教学中指出:“为学生的自由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减少对学生的束缚,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很显然, 新课标要求学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认识。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大自然, 跳出教室、学校这个“四角的天空”, 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地资源, 反映纷繁的社会, 书写精彩的人生, 让学生的作文“大气”起来。当然,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要善于观察、思考、练笔, 善于从社会、自然这部大书中开发资源、汲取营养。

(2) 勇于实践, 鼓励创新。作为教师要摒弃懒惰思想,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放飞理想的翅膀。首先, 教师有必要向学生传授自己写作的技巧;其次, 教师要勤于写“下水”作文。现在是网络时代, 教师如果从网上下载一篇“范文”读给学生, 那么学生也会如法炮制, “剽窃”他人之作, 这就是学生的“向师性”。我们不妨师生同堂同写一篇作文, 不从网上下载, 不求助作文辅导书, 师生一起大胆写作、有创意地写作。只有勇于做“下水”的榜样, 才能让学生感同身受, 乐于写作, 放飞想像的翅膀。

另外, 教师还可在作文教学实践中尝试这样的习作方式:每学期要求学生自己准备一个精致作品集, 自己为它取名、编目录、画插图、写序等。所谓随意, 就是老师不定册、不定质、不定量, 由学生自己根据情趣好恶进行创作:喜欢静物的可写观察日记, 有辩才的就写评论杂感, 一时不想写什么的也可以摘抄名篇段落。一个学期结束, 举办一次大展览, 互相传阅, 共同评点, 从文章质量、版面设计、书写插图等方面选出优秀作品集, 并给予一定的嘉奖。随意作文深受学生的青睐, 能让学生充分享受到写作的快乐。

所谓“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通过写作, 让学生以文本来观照自身, 从中受到思想的洗礼、情感和趣味的熏陶, 从而发展学生个性,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达到滋润心根、提升人文素养的目的。

3. 突破评改固定模式, 变

“教师的改”为“以学生评改”为主体的评改方式。新课标强调, 语文教师要了解作文教学在不同学段的要求, 从而循序渐进地进行作文教学。其实, 不仅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也要让学生明确小学各阶段的习作目标, 为自改作文做好准备。

关于作文评改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早有明确精到的见解:“改与作文关系密切, 改的优先权属于作文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学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秉承叶老的教导, 笔者尝试把作文的评改权交给学生。有些学生不愿意改作文, 只想做完交给老师了事, 于是笔者将学生的作文以活页形式出现, 张贴在教室, 让大家集体在上面改。在学生评改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参与, 积极发挥学生在作文评改中的主体作用, 从中体会到“文章不厌百回改”、“精自改中来”的真味。学生以主人的身份参与评改活动, 符合了学生注重自身存在、渴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个性心理。在初次尝试中, 笔者看到了学生习作中的“取长补短”, 也看到了这样的评改方式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创作的积极性。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尤其是老师、学生争论修改之后, 学生的作文水平的确提高很快。

以上针对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僵化模式所阐述的对策主要倾注于三个结合:语文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相结合;教师评改和学生评改相结合。这三个结合是指导学生将阅读、听说、活动联系起来为写作打基础, 课外随意作文不随意,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自学写作的良好习惯, 反过来, 良好的习惯也为进一步提高作文水平做了保证, 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获得知识、技能等。

综上所述, 目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应引起广大教师的关注, 只要能够积极改进, 使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形成良性循环, 定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摘要:作文教学被应试教育所左右, 形成一种长期固定的旧模式。如何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 使作文教学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本文认为:语文课堂教学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命题作文和自由作文相结合;教师评改和学生评改相结合。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困惑,解决对策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

3.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及反思 篇三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作文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奋战在初中语文教学一线的农村教师们也对语文作文教学进行了摸索,并探寻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促使农村初中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动笔写作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受教育观念、教学条件的影响,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一直是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薄弱点,依旧存在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对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困惑

首先,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慢,作文教学水平得不到切实地提高。如今,信息化时代变化非常快,但农村教师信息封闭,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与外界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好的教学方法了解不足,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他们只采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完成教学。自然而然,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只能按固定格式、老套路进行。再加上农村学生基础差,很难写出好作文,这导致教师对作文教学的重视程度越来越低。要开展好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还要具有与时俱进的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会直接影响到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水平的提高。

其次,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偏重于指导作文形式和技能技巧,忽视了对写作内容的指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虽然我国倡导素质教育多年,但很多地区的教育依旧以应试教育为主,以高分为目的。这自然使得初中作文教学围绕分数打转,教师想得更多的是如何让学生的作文得高分,而不重视作文内容,于是让学生反复练习作文的形式与写作技巧,致使学生常常无病呻吟、内容虚假,作文虽美,但无滋无味。

最后,农村初中生面临无内容可写的情况。究其原因,是学生写作内容与生活实际脱节,缺乏写作素材。在农村初中生的作文中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学生结合农村生活实际写出的作文,却因教师缺乏农村生活经验而得不到教师的认可,以至于学生只能依照教师的要求写作,空话、假话、瞎话的作文大行其道。

二、有效提高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思考

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挖掘自身感受,发现自己生活中的“趣点”,通过感受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写作内容。这样,学生才愿意动笔,才想动笔,才能动笔,并从中感受到写作的快乐。

1.引领学生体验生活,积累农村特色的作文素材

农村美丽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等,都给农村初中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是农村学生独有的写作内容。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只需因时、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风俗习惯、生活实际展开教学,好好利用这些题材,就能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风采,闪耀青春的色彩。

如农村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农民在农忙时期、农闲时期不同的生活表现,都是学生可以积累并利用的写作素材。同事,教师要调动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就能促使学生在发现生活的点滴中,加深对农村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为学生提供口头表达、动笔写作的时间和机会

广大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任务重、时间紧,作文教学总是匆匆带过,教师上堂课,学生回家写篇作文了事,缺乏作文训练的连续性。尤其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加重,能用于写作的时间更少。因此,教师应让学生从生活中观察、积累,将生活感受转化成文字,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自主安排写作时间、创造机会写作,更要深入地指导学生写作。此外,教师要充分展示学生写作的成果,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价值,感受到写作的酸甜苦辣,从而培养学生写作的信心,使学生迸发出深入写作的意愿。如在学校、班级上品评学生作文,举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读书交流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找到写作的平台,写作自然不会成为难事。

3.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

“兴趣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应让学生从生活入手,品味情感,在群体学习中利用农村特有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有内容可写、有话可说。而在写作活动设立激励机制,点评、竞赛、荣誉,可大大提升学生的写作欲望,让学生愿写、想写、乐写。久而久之,学生的写作能力自然能得到极大地提高。

在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教师还要让学生学会感悟生活美、自然美、风俗美、人情美,挖掘生活中的小情趣,发现细微的美,如飞鸟走兽、小昆虫、小树叶、小嫩芽等。教师要多鼓励、多点评、多表扬学生,与学生交流讨论,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结合农村特有的教学资源,开阔作文教学视野,探讨新时期语文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欧泽贵.关于农村初中作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9).

[2]雷徐锋.浅谈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生活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2).

[3]张永.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之我见[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6,(2).

[4]刘东梅.农村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J].才智,2016,(6).

[5]周琴.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长三角(教育),2012,(10).

4.小学数学教学的困惑及反思 篇四

前言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课程标准确实给体育课堂带来不少令人喜悦的变化,但当前改革中纯理论的东西过多,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的东西太少,教师感到十分困惑,加上对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不到位,致使一些体育教师对新课程理解和认识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在把体育课程标准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和教学行为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理念的说解痕迹,课堂上的探索过程中仍有机械和形式主义的倾向,容易走入误区。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1.1 不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标准给教师创造、发展留有充分的空间,但有些教师对此感到茫然,虽然研究了体育课程标准,但并不知道该教什么内容,确定了目标但不知用什么教学内容来达成目标。体育课程标准虽然包含不同层次的水平目标要求,但也只是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差别;除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之外,教师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还缺乏一定的知识和经验的积累[2]。教师不知通过什么内容教学才可以达到新课程要求的目标。

1.2 难把握“放”与“收”的度

体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强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展探究

性学习,教师普遍对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主体性“放”与“收”的度把握感到困难。一是放开了怕收不回来;二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这给聪明的、技能优秀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舞台,但那些一般的、中等以下的学生却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三是教学中强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学习,但体育课程标准的实施要求不明确,如果教学中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所谓的主体性教学,学生想学习什么就教什么,放手让学生探究,又有了“放羊式”教学之嫌[3]。

1.3 运动技能、技术教学要求不明确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时下不少教师在体育教学计划中只字不提学习运动技能、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只是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教学内容。“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中的“过分”是一个什么标准,教师到底要教多少或者要教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技术和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是“不过分的运动技能、技术”?体育教师又如何判断什么是“不过分的运动技能、技术”和“不过分的运动技能、技术教学”呢?并且“不过分运动技能、技术”的评价标准和依据是什么,体育教师该如何进行评价?

1.4 大班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

体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个别教学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方法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加大了教育经费的投

入[4]。由于对体育课程标准理念理解不到位,加上教育资源不足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目前我国许多学校体育教学无论在师资、场地器材、班级容量(尤其是经济不发达、欠发达地区每个班的学生都在60 人以上)都无法满足个别教学要求[5]。由于主观上解决不了集体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造成当前很多学校,尤其农村学校体育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客观上严重阻滞对学生的指导、知识的强化训练和某些良好习惯的培养,在丰富、发展个体,个性潜能和素养方面,还不能真正落到实处。

1.5 定性评价具体操作难

体育课程标准评价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态,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6]。主张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度,还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但由于态度、情意与合作精神这三方面的定性评价很难具体量化,因此教师对学习评价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学生“努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就应当合格,学生体能、知识、技能技术的量化评价是不是就应当让步呢?不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学习评价的导向性会把体育课程教学导向何方?学生的浮燥心投机心理会不会滋生蔓延呢?对策

2.1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实行“开放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教法单一,要求太多组织死板,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发展。开放式教学是一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教学,这种教学是以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

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真正的融入到体育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2.2 更新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

中小学体育课程的内容应以“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基本出发点,既要以人为本,遵循学生的兴趣和身心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本学科的新成果,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7]。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做到健身性和文化性相结合。

2.3 改进传统的课程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应由单一的体能和运动技能评价向多元内容评价转变,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的内容有:体能、知识技能、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合作精神、情意表现五个方面。评价方式也应由教师参与的唯一方式转向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三结合方式。注重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考虑到学生在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

2.4 加大课程和教材内容的选择自由度

主张在课程教材选择时,应当充分考虑各地的地域特点、文化特点、教育发展水平和办学条件。“允许选用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乡土教材和民族体育教材”,赞成“个别限定选择教材,因场地器材所限,也可被任意选择教材转换(如体操、足球等内容)”,主张“不占课时,教师可有意识地穿插在实践课中,进行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3 建议

3.1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达

体育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依据,所有教学活动都是围

绕教学目标展开的。新的课程标准提出了目标统领内容,在编写教案时应注意将目标放在第一栏,一般来说,体育课的教学目标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认知目标,是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知识方面;二是技能目标,是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运动能力方面的;三是情感目标,是思想教育和个性培养方面的。教学中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达要强调教学活动能产生具体行为的改变,即说明学生在本次课的学习后能学到什么,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新的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等。

3.2 适时变通课的部分

课的部分一般包括了课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也有的将准备部分分成了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两部分来编写,它一般包括师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目标,提供课的要求、安排见习生,进行队列队形操练等常规内容以及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部分。基本部分的教学内容,包括实践部分的基本教材和专门性辅助教材以及有关理论知识和思想教育。结束部分一般为根据本课的运动量和教材练习后的需要,选择简单易行的放松活动以及对本课进行简单易行的小结,布置下次课的内容等等。课改后,上述的内容是可以变通的,例如以前在准备部分的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项准备活动可编写在基本部分,我们亦可以将准备部分定为收心、热身,激发学生的兴趣等。

3.3 淡化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平均心率

在课程改革之前提出了应以中等水平的学生为依据,预计课的生理负荷和练习密度,为了达到预计的效果,往往加大练习的密度,提

高练习的强度,结果反而适得其反,给学生一种压力,认为上体育课就是要进行大强度高密度的练习,尤其是体质相对较弱的学生,就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这和改革纲要所提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相违背。因此新的课程理念就提出了在教学过程中应淡化运动负荷、练习密度及平均心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合适的练习强度及密度,从而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8]。

3.4 写好课后小结

5.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教学反思 篇五

困惑二:学校语文教学始终把应试教育放在第一位,让我们这些语文老师难以开展一些活动。如何把应试教育与培养学生的能力很好地结合一起呢?

困惑三:语文课用不用课件?如何用?

困惑四:如何布置农村学生的语文作业?

现在很多语文作业需要上网查资料,一些孩子家里没电脑,无法进行。布置的语文作业学生多半达不道预定的效果。

困惑五:如何教学农村学生的阅读?农村学生阅读量太少,学生做有关阅读的作业,很烦躁。

6.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六

初中化学国培在岗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学生学习化学用语的现状与结果 在化学教学实践中化学用语教学的现状是学生因为化学用语障碍而影响了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表现为学生学习化学刚开始兴趣盎然积极性较高学习水平较接近但在学习分子、原子以及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之后特别是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后大约30-40左右的学生感觉到化学难学、难记、枯燥无味有“一听就懂、一用就错”的感觉从而导致学习化学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开始出现“两极”分化现象化学用语的教学成了学生个体学习的“滑坡点”和班级教学的“分化点”。化学用语教学困惑与反思 化学用语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内因主要指知识特点与学习对象外因主要指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能。

1、化学用语特点决定其成为教学难点。一是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学生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学起来比较枯燥乏味。二是化学用语的形成规律与学生的掌握不完全相适应化学符号和具体的宏观物质与微观物质不能产生联系。三是化学用语点多面广相似相异学生难以分辨和掌握增加了学习的难度。

2、教师教学方法墨守陈规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教师对教材特点研究不深注重教教材而忽视用教材没有很好统筹兼顾②教师课前准备不足教学中只注重教、记、练而忽视了化学用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③不能针对知识、学情差异组织教学学生所学知识前后脱节、容易混淆④教学动机、兴趣培养、学习方法与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欠缺⑤教师缺乏规律探索与总结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整合所学知识。

3、学生学习方法、方式单一形成难点。主要表现为①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欠缺②学生学习兴趣难于持久③思维“懒惰”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带来的负面影响④学习方法与化学用语不适应只注重死记硬背不能较好理解知识、形成规律⑤学生不注意对比、整合、归纳迁移能力较弱。“互动”是指在一定的具体环境下人与人之间针对一定的事件、情景而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课堂教学中的“互动”就是指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空里发生的一切交互作用和影响。即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更包括教师和教材的互动、学生和教材的互动。“生成”是指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常是指学生在按照预设的方案进行学习时由于互动而随机产生出来的反馈信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形成品格和取得发展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的。在“双主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试用几年中笔者认为“互动学习”能使师生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主要体现在1、有利于教师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反思总结教学得失

2、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促使教师向专家型教师转化

3、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4、使全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的能动性

5、能促进学生发现不足反思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6、能促进知识内化展开质疑解惑增强探究能力提高学习效率。本文仅就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互动、生成”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让学习目标在“互动学习”中以“问题化”方式生成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习目标往往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事先设定然后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机械模仿完成的。即便是现行许多教学模式学习目标更多是由教师设置、展示或引导认定而完成。学习目标通常用“了解”、“认识”、“理解”、“掌握”、“培养”、“树立”等词语修饰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往往不知学什么、怎样学不可能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笔者认为学习目标应“问题化”因为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提纲问题设置是否准确、简明和恰当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学生是否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是否明确自学的方法是否明确自学的要求是一堂课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学习目标应由师生、生生“互动”生成。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预习学习文本从文本中寻找所获得的信息然后由学生大胆置疑提出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梳理、整合学习目标使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为自主学习文本提供简明的学习要求。如九年级义务教育教材化学“课题2 氧气”一节的学习目标的生成教师先用一个小实验将一根燃着的木条放入装有某种气体的集气瓶中木条燃烧得更旺激趣引入课题提出“请同学们认真阅读教材34-36页内容将你所获得的信息和发现的问题记录在质疑本上。” 学生预习和记录好后让学生将问题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梳理“问题化”学习目标然后由各学习小组中心发言人汇报本组发现的问题通过交流、争辩、相互补充、相互评价的方式初步整合“问题化”学习目标最后教师视整合情况提出质疑激起新的“问题”矛盾最终使所提出的问题与学习目标相一致。

二、让知识技能在“互动学习”中以“探究”方式生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同化与顺应逐步建构起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以转换与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交流、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创设师生、生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学习环境。其核心内容是体现学生主体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1、简单的化学知识主要采用由学生自学文本内容后教师依据学习目标质疑由学困生回答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的方式组织互动让学生在表达、倾听、思辩、评价中自然生成。

2、化学用语等记忆内容可采用学生板演评价、练习互补、玩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玩”中互动生成。如学习元素符号教师在课前带领学生利用硬纸片制作好记忆卡一面写名称、一面写符号在课堂上让学生结对互相做对照游戏。通过活动不仅强化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记忆更重要的是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热情。

3、以生活联系较紧密的内容可采用小组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活动。如学习水的知识教师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完成以下任务1调查学校周边环境农村与工厂寻找浪费水资源与造成水资源污染的原因2畅游本县两湖星云湖与抚仙湖思考两湖污染情况为什么不同3上网查寻有关水资源的知识与资料并作好分类4以水为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文题不限。学生完成任务后师生共同开展组织小组辩论赛、制作展板等活动。通过活动学生不仅熟悉了水的相关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关系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4、性质、制备、原理等内容主要采用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的方式。教师要求学生面对疑惑设计实验或交流讨论重视采取小组合作、自主学习、现场学习、实践操作、集体讨论等方法提供给学生更多参与的时间和空间。如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教师先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猜想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由学生发散性回答、补充、评价后让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讨论并设计验证猜想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然后由各组中心发言人汇报各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操作要点通过交流、争辩、互补、评价教师引导学生筛选出合理可行的实验方案与操作要点再由各组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实验。实验后让各组交流实验现象和获得的结论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表达、倾听、思辨、评价并书写反应表达式。由于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而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心理、情感上的体验自然生成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三、让解题方法在“互动学习”中以“反思”方式生成 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类型的化学知识许多学生显得茫然不知所措特别是在化学解题方面学生没有多少方法解题的能力非常的欠缺。为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帮助学生学好初中化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和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教师要注意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补尝创新。反思的目的在于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构建其核心是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分为个体反思和群体反思。补尝创新是针对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化矫正、重点落实一个“补”字分为自我补尝、合作补尝。具体做法是第一步教师展示设置好的基础练习题由学生自主完成学生组内交流、补尝第二步师生先结合所学知识自编基础题和拓展性习题教师选择有价值的展示给全体学生练习后由学生自由组合交流收集并提出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类比、互补、反思、归纳形成解题方法第三步师生针对练习、交流中出现问题再次提出质疑由全体同学讨论、交流、反思教师点拔、引导从而达到查漏补缸、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习效率是我们进行教改的目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归纳、类比、思考、交流、反思等活动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学会多角度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展思维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师生互动的有效载体——提问创设充满趣味、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启发学生的思考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师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本质特性生生互动是教学过程中的基本形式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是发生在学生与同伴群体关系的环境之中的学生的活动是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活动。教师创设一种“以人为本、尊重人格、发展个性、体验情感、贵在探究”的情景或途径教学过程中注重落实四个到位学习目标到位、自主预习到位、展示交流到位、点拨升华到位、达标反馈到位。最大限度地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编制初中化学“导学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集体备课形式化导致“导学案”形式化 教师上课“导学案”的准备非常重要我们常称这一过程为备课。然而在我校目前的现状是教师一人备两个单元大家合起来共用有时“一人操心大家享受”。有的干脆从网上下载直接打印后应付学校的检查。备课的是一位教师上课是另一位教师把“备课”这个重要的环节简单化了最后形成了“备课”与“上课”两张皮的问题。究其原因第一从学校层面看由于学校的管理与评价重结果轻过程从而忽略了教师的教学过程的管理。第二从备课组层面看由于备课组活动起步不久备课组长对备课组活动的策划能力不够成熟备课组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没有形成规范化和制度化。第三从教师层面看由于教师对集体备课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走入了集体备课的误区。2.设计、编制“导学案”不合理 1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 有些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仅为学生设计了课后练习题。在组织教学时教师往往把教学内容上完后让学生拿出导学案做练习这种做法是典型的把“导学案”看作“习题集”。究其原因是教师不清楚导学案的内函与实质。导学案是指教师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的实质是沟通“学”与“教”的桥梁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方法、技能、思想等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它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2教学目标确定不科学明确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师设计、编制导学案的首要环节和关键环节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的确立关乎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教师没有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来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定得过低即使达到目标也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也就形同虚设而毫无意义。3照搬教材不能创造性使用教材 有的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完全照搬教材把教材二次翻版为导学案就算完成了导学案的设计、编制工作。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是典型的“教”教材而不是“用”教材。究其原因是教师没有创造性使用教材。编制导学案要求教师要深刻领会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和理念全面地熟悉新旧教材的变动情况了解各种版本教材的编写特点要在钻研教材内容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开发学习资源和运用导学案对教材内容、顺序、详略、深浅等作适当取舍、补充、加工、提炼等处理。使得设计、编制的导学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技能的训练有利于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的参与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4问题设置及选点具有随意性 提问是师生课堂互动交流的最常见、最主要的方式好的教学提问具有增进师生交流、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反馈信息等教育功能。然而在工作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问题设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对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编制导学案过程中常常出现以下两种情境第一在不需要提问处往往勉强设置问题且设置的问题价值低提问蜻蜓点水浅尝辙止如问学生回答的好不好对不对是不是等第二在最需要提问或提问效果最佳处一般认为应在关键点、重点、难点处在学生认知矛盾的焦点处在学生容易混淆处在知识转折或开拓处。往往反而没有设置问题或设置的问题不具有探索性和启发性。3.编制“导学案”与上课“教学模式”不配套 现阶段我校课堂教学均使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有效教学模式上课目的是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灌输——接受”从而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学角色、教学行为、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完全处于被动接受的学习状态帮助学生构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方式。在上课的过程中虽然多数教师均能运用“以学定教。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上课但是课堂上却经常出现教师讲的仍然多学生自主学习不充分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流于形式等现象。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设计、编制导学案时没有理解导学案用于课堂教学就是把新课程理念以载体的形式用于现实的教学。如果教师没有为学生的学习预设自主学习的机会、时间没有为学生预设合作学习的问题、交流讨论的议题那么这样编制出来的“导学案”就会与上课的“教学模式”不配套。就形成了“理论”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之所以出现上述诸多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改革迅速推进西南农村初中优质资源积累少且分布极为不平衡教师参加学习和培训的机会少而又少教育科研能力较弱教师专业化发展步伐缓慢现有的业务技能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下教学的需要。大部分教师不懂得如何编制导学案不清楚设计导学案应遵行的原则不明白编制导学案的方法与步骤。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初中教学改革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课堂教学走上规范、优化的必然趋势也是全国各地学校正在摸索、探讨的主要问题。学校教育主要在课堂课堂教学是实施“减负增效”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关键。初中化学教学中普通存在教学效率不高学生易于产生畏难情绪对化学失去兴趣而化学本是一门生动有趣、与生活密切联系、与许多重大科技成果密切相关的基础科学。因此只有在课堂规范、优化上多下功夫才能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教学设计必须以教学目标为指导具体操作中应分为以下几个步骤目标明确以学定教训练达标课堂教学的规范、优化要求。

1、目标明确就是要求在教师备课阶段要认真分析研究课程资源和学生实际以“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教师建立的三维目标不一定是针对每一节课的而是针对每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

2、以学定教育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要由学生的学习情况来决定即根据学生的学、着眼于学生学的教也就是“先学后教以教导学”。首先要布置每个学生课前预习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预习可以安排在课内也可以安排在课外要因课程资源的内容来决定。学生的预习要带着一定的思考任务以防止走过程不求甚解但也要防止将预习作为全面自学预习的宗旨就是基本疏通并整体感知课程资源。其次导课后教师依据自己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向学生提出自学要求组织学生“先学”。在“先学”过程中我们要强调“自主”与“合作”并举。教师要鼓励、促进学生高效地完成好自学任务可及时表扬速度快、效果好特别是能创造性地学习的学生可给“走错路”或“迷路”的学生说几句悄悄话为他们“指南”。但教师的讲话不宜多以免分散学生自学的注意力。教师应通过行间巡视质疑问难个别询问、提问、参与讨论等形式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发现学生自学中的疑难问题并认真分析是倾向性还是个别问题是旧知识回生还是新知识方面的问题把主要的倾向性新问题进行梳理、归类为“后教”作好准备。这实际上是教师在修攻课前的教案或者说是“第二次备课”。再次就是“后教”。“后教”其实就是组织、引导学生对“先学”的内容进行交流、探究相互启发教师做适当的点拨、讲解。学生的交流、探究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自出评价也可以由“待优生”汇报自学结果中等生补充中等生或优等生评价。教师的点拨、讲解要坚持“三讲三不讲”原则“待优生都会的不讲学生能自己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会的或是超出教材要求的知识不讲”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点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知识点讲学生不能自己解决的知识点。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敢于“勇敢的退适时的进”。最后要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学生质疑后教师再次组织“后教”。

7.高三作文教学的追求、困惑与反思 篇七

一、理想的追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那么, 高三作文教学也要参照这一要求, 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高三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对高一至高三的作文教学提出具体的目标要求, 但我觉得《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里“表达与交流”中提出的目标可以作为我们训练学生写作能力的指南。例如, 其中第五条指出:“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 推敲、锤炼语言, 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我认为, 高三语文教师要在领会新《课标》精神的基础上, 结合高三作文教学的实际, 走出一条有特色的高三作文教学之路。

程翔老师认为, 当前制约写作教学的有五大因素:“第一, 写作教学见效周期长, 写作能力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的问题。第二, 传统观念严重影响着教师的作文评价标准, 而要改变传统观念又非一朝一夕之事。第三, 写作没有独立的教材, 没有单独设课, 无法取得独立地位, 导致教学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第四, 写作教学的评价体系处于混沌状态。第五, 写作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不是所有语文教师都具备写作教学的能力。”高三作文教学是高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高三作文教学的理想追求应该是:第一, 努力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语言表现能力。第二, 写作单独设课。第三, 建立科学的写作评价体系。第四, 要有专任的写作教师。若能做到这四点, 不仅高三作文教学会有很大的起色, 而且对整个高中阶段的作文教学都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二、现实的困惑

困惑之一:高三学生对写作缺少兴趣。

一方面, 与其他年级学生相比, 高三学生更懂得作文的重要性;另一方面,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高三学生“一怕周树人, 二怕写作文”。高三学生宿舍 (有的在家庭) 、食堂、教室三点一线的狭小生活影响着他们作文的选材, 现实的高考又逼着他们拿下较好的高考作文分数。于是乎, 学生就绞尽脑汁, 例如专门背诵古人事迹, 高考时写古人, 以不变应万变。历年江苏省高考作文中写古人的都特别多。我认为目前最重要的一点还是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注人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能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 那么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写就会得到和谐发展。新《课标》要求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 对自然、社会、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学生的感受和思考能力需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启发, 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我手写我心”的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对写作的兴趣。如果说阅读是吸收, 那么写作就是倾吐。没有吸收, 哪来倾吐?新《课标》要求:“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 通过广泛的实践, 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高三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读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说月刊》《演讲与口才》等杂志, 让学生进行摘抄和讨论;在节日或者重大活动时, 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朗诵比赛、辩论大赛等;可以以高中语文教材为载体, 指导学生进行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了写作素养, 也无形中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困惑之二:高三教师是否要创新批改作文的方式?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需要继承, 例如给每篇作文写眉批、总评;给学生的作文判分。但现实情况是, 很多学生不理解老师根据什么打分。老师辛辛苦苦写的评语, 学生并不把它当作一回事。而且高三教学任务重, 要求语文教师全批全改学生的作文也是很难的一件事。怎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提高作文评讲效率?

作文评改要抓住人、关注思维这一核心要素。传统的作文批改往往从文章出发, 例如记叙文的写法、说明文的写法、议论文的写法等。而写作的主体是学生, “写作教学应该把‘主体’置于中心地位, 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我认为作文批改也要关注人、关注人的思维。要作文, 先做人, 人是根本。例如, 教师的作文评语应是和学生心灵的交流, 而不是什么“中心明确、层次清楚”等套话。创新作文的批改方式, 就要求教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处处从学生本身着手, 关注学生心灵、关注学生思维。“近年来, 深圳市教研员程少堂, 主张大胆突破传统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话语体系, 他的作文点评将自己独特的感受、发现与小作者对话交流。这样的点评坦荡幽默、点石成金, 令人耳目一新, 为新课程作文教学和作文评价走向多元化、个性化提供了启示”。

困惑之三:高三作文教学怎样达到理想化的境界?

吴非老师认为:“高中语文教学完成两个任务就很好:一是在培养语文素养的同时给他一粒人文精神的种子, 一是设法帮他搞到一张进大学的门票。”因为在目前高考体制下, 学生不得不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 只有高考作文得高分, 才有条件帮助他们拿到进大学这张门票。王老师认为:“只要经过一年有效的训练, 他们就知道要审题, 知道要看清要求, 就知道要估计字数, 知道字要写端正, 知道自己并没有多少自由, 知道不要写犯忌的话, 知道段落不能碎杂……”高三作文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条件下, 进行一些高考作文的训练无可厚非, 但怎样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达到一种较为理想的境界, 就是一个比较现实的问题, 这个问题值得所有高中语文教师思考。

三、必要的反思

反思之一:高三作文教学还是要和育人联系起来。

文如其人, 什么样的人就会写出反映该人思想的文章。新课程要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我认为, 高三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 这是首要任务。现实情况是, 高三学生的写作严重违背自己的思想实际, 他们的作文里充满很多“假、大、空”的话, 真实地表现高三学生生命活力的习作很少。反思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 难道我们语文教师就没有责任吗?苏州一中杨斌老师认为:“写作的过程是心灵表达的过程, 是生命的倾诉过程。”“生命写作先须培育生命活力。”在作文教学还是“带着镣铐跳舞”的大背景下, 语文教师要想办法实现“为生命写作”和“为生存写作”的有效链接。

反思之二:高三教师要反思作文训练的方式。

高三学生学习任务重, 时间紧, 因此高三教师要找到一条适合高三学生训练的道路。例如鼓励高三学生写个性化的作文, 鼓励高三学生写作文提纲, 鼓励高三学生写片段作文。例如就写议论文而言, 可以训练两种结构模式, 并列式结构和递进式结构, 每种结构都要求学生写好分论点。“就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言, 200~300字的专项训练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实效。显而易见, 在片段的专项练习基础上, 再进行整篇的综合训练方能构成作文教学的层级”, 我非常同意这种观点, 它可以提高作文训练的效率。

总而言之, 新课程背景下高三作文教学改革需要走很长一段路, 作为一名高三语文教师, 我愿意不断追求着教育梦想, 带着困惑和反思, 走向未来。

参考文献

[1].程红兵《抓住思维这一核心要素》, 《中国教育报》, 2008.3。

[2].马恩来《点评应该是用心灵解读心灵》, 《中国教育报》, 2008.3。

[3].吴非《不跪着教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及解决策略 篇八

数学教学困惑策略新课程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改,改革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让学生学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学习,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受到学生思维水平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学生的有效学习受到一定的阻碍,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很多的困惑。

困惑一:学生学习中的两极分化严重

首先。由于班级中学生来源不同,家庭教育不同,新转入学生知识起点的不同是导致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其次,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学内容的变化,教学方式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更适合部分智力较好,反应快的学生,他们在合作讨论,或是实践操作,都能超常的发挥,这是两极分化的另一个原因。

针对这一困惑,教师首先要客观的对待这种差异,必须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個别差异的,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好数学,虽然有些学生信心百倍,但最终成绩还是不理想,必须承认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起点,每个学生只要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就值得表扬.在课堂提问中把比较难的问题留给优等学生,让他们展示的时候就让他们展示,让学困生树立佩服优等学生的思想,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比较容易的问题留给学困生,让他们也获得成就感,从而增进求知欲望.其次,在课外作业上多写些激励性评语,如“最近你的数学进步很厉害”“你的作业太棒啦、你上课回答的太完美了”等,就这样小小的评语在师生的心灵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作为教师,不要吝惜表扬,让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中点燃进步的火花,增强必胜的信心。

困惑二: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个别同学有厌学情绪

1.大部分学生由于数学基础差,上课时,教师再降低知识点,他们也如同听“古文”一样,而实际上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也不可能为这个别学生过多地降低全体授课的知识起点,因而不愿听讲;

2.个别同学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还在思考某种娱乐活动、某个开心事或受到周围同学的干扰,久而久之,养成了不爱听课的习惯。3.家庭缺乏管教,进网吧、与社会上不三不四的人交往,渐渐产生了厌学情绪。

针对这一困惑,我认为培养学习兴趣是关键,应该从以下三点来着手:(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带着疑问展开积极思维,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全体学生的求知欲,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2)以动促思培养兴趣。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好奇好动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学中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观察和操作,运用直观教具,丰富学生的感知认识,通过动手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让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器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深化学习兴趣。情感教学不但可以促进学生智力活动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所以授课时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培养,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诱发学生良好的情感因素,并且通过具体实例、直观教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另外,对那些沾染恶习,不愿学习,屡教不改的同学,就要和家长多沟通,查找原因,对症下药。

困惑三:课外作业质量差,个别同学抄袭别人作业屡教不改

基础差和个别同学学习态度不端正是课外作业质量差和抄袭作业的主要原因;另外,教材例题内容较浅,学生对例题中涉及不深的习题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学生只好求助老师或家长指导,在无法完成指导时,就会出现作业质量差或抄袭作业的现象。

针对这个困惑,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1)加强学生品德教育,使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困生基础知识的辅导;(2)教师授课不能只满足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要根据教材自己编写一些练习,举一反三,以此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作业质量;(3)作业尽量当堂完成,如果当堂完不成,与家长沟通,让学生在家长的监督和指导下完成,并要求学生按时到校,不要提前离家,杜绝抄袭作业的渠道。

困惑四:学生心理、生理方面的困惑

1.学习态度不端正,学生形成学习的不良态度原因很多,有的是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长远的学习动机,有的是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专心,有的是由于学习或生活方面存在一时不顺利,转变对学习的积极态度,久而久之,养成了不正确的学习习惯。

2.缺乏良好的学习方面的性格特点,个别学生对学习数学信心不足或着丧失信心,有的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没有坚持性和自制力。

3.心理活动或认识活动上有某些缺点,有的学生虽然学习方面比较成功,但方法不当,学习不灵活,有的学生学习马虎,作业、考试中经常出现不该出现的问题,还有的学生注意力分散,思路不开阔,以致分析、综合能力差。

4.个别学生学习成绩差,也有生理方面的困惑,如听觉迟钝或视力不好等,都能造成成绩与好的学生有一定距离。

针对这个困惑,应从以下几方面抓起:(1)教师对学困生心理障碍抚慰是实施转化工作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时刻警惕对学困生的厌弃、落后、惩罚等心理定势,以平等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学困生,给学困生以尊重、理解、信任和关心。为学困生的转化创造良好的条件。(2)给学困生以理解和尊重是促进转化效率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爱护学困生的自尊心,在关心学困生成长的基础上,给予理解和尊重,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克服他们的胆怯心理。(3)发现“闪光点”,以表扬和激励的方法促进使学困生转化。学困生存在着较强的自卑心理,教师应注意激发他们的自尊心,在激发中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进行表扬,使它们在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温暖和信任,从而产生自尊心和自豪感,形成进步向上的内在驱动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应善于诱发和催化,因势利导,促进发扬光大。同时在表扬激励时应实事求是,公正客观,切忌“拔苗助长”式表扬。教师应针对学困生自尊与自卑矛盾统一的心理特征,对这些心灵受伤的同学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尊重。

困惑五:学生家庭教育方面的困惑

由于我班借宿生多,家中无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其学习成绩,如部分家长外出打工,孩子由老爷爷或老奶奶照顾,管理不善;有些孩子家务负担重,无暇顾及学习;还有些家长只顾自己看电视、自己玩,很少关心孩子的学习或父母本身工作任务繁忙,无时间指导孩子学习等。

针对这一困惑教师应多与家长沟通,因为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要求教师不能过分突出或相信自己的力量。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建立家长交流信息群,建立家校联系卡,学校层面组织召开家长座谈会,有针对性的进行家访等形式,促进交流,让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趋于正规化,争取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对学困生进行教育,从而收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总之,解决教学中的困惑,是一项长期、艰巨而细致的工作,是涉及到社会、学校、家庭的系统工程。我们要正视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采取有效的教育方式,因人施教,不断地去尝试、探索,最终能够克服困惑,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9.绘本教学实践中的困惑与反思 篇九

在绘本教学课程的实践过程中,常常存在着较多 的困惑,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建构绘本实践理论,以 突破在小班教学绘本中产生的困惑,并进行不断反思、认识、体会,进而促进绘本教学课程的有效实施。笔 者邀请所在幼儿园小班老师们共同寻求更有效的教学 策略,并根据自己在绘本课中针对具体的教育情境提 出以下几点困惑及其反思。

困惑一:绘本教学是精读还是略读

朱老师的阅读课《多多什么都爱吃》,老师们提 出疑问:“如果每一幅画而都带孩子们这么仔细阅读,课不就上得好长了吗?图书阅读和看图讲述有什么不 同吗?’’我们围绕着这个困惑点进行观点碰撞:

“《多多什么都爱吃》文本内涵是什么?”

“文本中哪些画而有助于理解故事内涵?”

“‘多多变大的好处’与‘多多变大的坏处’的画 而,这两组画而,哪一组孩子理解上有困难?’’

“‘多多变大的坏处’这组画而。”

“是的,理解有困难的画而是需要精读的画而,区 为难,所以要精读,要借助若干个问题帮助幼儿通过 自己的观察获得对画而内容的理解,只有对精读画而 内容的理解,才能在‘多多变大的好处与坏处’的对 比中获得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反思:绘本阅读与看图讲述有很大的不同,看匡 讲述的画而篇幅一般为6}8幅,图画书却有20多页 这么多页画而每一页都精读,时间上不允许,也不私 于凸出教学重点,哪些画而可以作为精读?哪些画而 可以作为略读?主要与课程目标有关联的,教师想让 幼儿从故事文本中获得什么?紧紧围绕着文本中能体 现课程目标的关键画而进行精读,这些关键画而就是 文本的精彩之处,在师生共读的过程中,孩子们在老 师的追问下反复观察,反复思考,文本的内涵在于孩 子的观察、思考,与同伴的观点碰撞、交流、分享中 慢慢明朗,经过老师点拨、梳理而得到提升,文本内 涵就在此过程中与孩子们发生共鸣。

困惑二:如何决定画面阅读的秩序与取舍

陈老师的绘本活动《长长的》上得很精彩,最伯 得大家欣赏的是她的绘本画而删减与后置策略。陈老 师陈述了删减猴子画而的理由,首先,她认为猴子画 而在扉页中己经阅读过,不再重复,食蚁兽画而的画 风与其他画而不同,配角蚂蚁凸显了,主角食蚁兽长 长的舌头反而不明显,担心孩子们观察视点被蚂蚁吸 引,引起认知点产生分歧,致使问题回答模糊不清。其次,前而己有蜂鸟、红鹤等孩子们不熟悉的动物,多增加食蚁兽,太多新事物需要认识,会增加孩子认知 上的负担。删减部分画而使得其他环节的学习更深入,时间安排更充沛。把绘本中小企鹅页而作为师生共读的 最后一页,图书页而的后置是教学手段,作为衔接语,以承上启下的方式把上环节的师生共读与下一游戏环节 “排排队”取得衔接。环环相扣,浑然天成。

反思:图书阅读不必循规蹈矩按照文本原来的画 而秩序格局阅读,依据课程设计的需要,把某个画而 前置或推后阅读或删减,灵活处理画而既增加阅读的 趣味性,也为教学环节的设计拓宽了新思路。

困惑三:如何达到与幼儿情感共鸣

小陈老师的阅读活动《没有声音的运动会》,故 事内涵要传递给孩子什么呢?原来,这是老鼠一家为 了给敬爱的爷爷过生日,精心策划了一场制作蛋糕的 秘密行动,做蛋糕需要轮番跑腿,购买各种材料,既 然是“偷偷”做蛋糕,当然不能太吵啦,然而不太专 心读报的爷爷还是注意到他们的奔波忙碌,但是老鼠 一家很有默契地都以“嘘,我们在运动”来让爷爷安 心。这个故事充分表达的是一家人的向心力,温馨的 家人关系和家事分工流露在字里行间,展示了老鼠家 人向心力经营最完满的状态。如何在阅读中帮助孩子 们理解老鼠一家温馨的家人关系和家事分工的合作意 义,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呢?通常我们在让孩子停留 在理解图书文字表而的意义,我们是不是跳出故事引 发孩子进行深层思考:“老鼠一家为什么要做蛋糕?” 孩子们自然就能想到“让爷爷快乐是老鼠一家做蛋糕 的理由”。此外,怎么做蛋糕?几个人做蛋糕?怎么分 工?一个人行吗?使孩子明白家事分工合作的意义。那么,从老鼠一家的温暖中,孩子们可以联想到生活 中家的温暖,也会思考“我们为爸爸妈妈做什么会让 他们很开心?”之类的问题。

反思:跳出图书设问故事以外的问题能帮助幼儿 从生活的细节当中去体会细节动作的意义。情感是抽 象的东西,无法用具象的东西表达,但是,情感其实 是很具体的,爸爸妈妈生活当中的一些关爱的小细节 动作,只要有心去体味,温情就在身边发生着,跳出 故事之外思考这些问题能帮助孩子们把将绘本故事中 老鼠家人温馨关系串起来,把家事分工合作的意义融 进去,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困惑四:如何把绘本教学与幼儿科学认知活动有 机结合

钱老师上的《好吃的水果》是一本知识类图画 书,其内容比较复杂。主要包括对水果外形的辨识、从种子到果实的植物基本生长知识、水果的生长特点、水果的味道,还有里和外、大和小、多和少等概念。这么多的知识点,哪些是孩子们生活中能够轻易获得 的?哪些知识点是不容易被孩子记住的呢?老师们认 为水果的外形、剖而的认识,味道的感知在日常的生 活体验课就能够解决,生活体验课更能让孩子们通过 亲身体验获得,如摸一摸,尝一尝,得到的体验会比 绘本活动更加真实。水果长在哪里,怎么长?这些经 验是孩子们生活中比较难于获得的,需要绘本的支持。

反思:那么多的知识点在一堂课里完成,是不大 容易的,建议对这本书庞大的知识容量进行取与舍。把生活中能够亲历体验的放在科学认知课教,把生活 中难以获得的知识作为绘本课的教学重点。绘本阅读 的意义在于培养孩子们喜欢阅读的习惯,让幼儿知道 书本可以让他们获得生活中得不到的知识。那么,使 用这本绘本最好的时机就是当孩子们互相分享收集的 水果,获得水果外形、剖而、种子、味道的真实经验 后,老师再与孩子们一同阅读这本绘本。与幼儿一同 梳理旧经验,在梳理的过程中获得新认知,即水果外 形与“心”的配对,归纳水果里和外、大和小、多和 少等概念;体现绘本浓缩知识和归纳概念的教育功能,这在科学认知课里是比较难办到的。“水果长在哪里? 怎么长?’’是孩子们阅读的重点,阅读这些生活中不能 获得的新知识,让孩子获得启示:书能拓宽视野,带 你到一个崭新的地方,这个地方有那么多不认识、不 熟悉的事物,书,能让孩子们认识世界,图书阅读用 途得到了彰显。书里藏着这么多有趣的东西让孩子们 惊奇,孩子往往就会对书本产生浓厚的兴趣。

困惑五:如何挖掘文本内涵让幼儿主动学习

李老师上的《国王生病了》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教 学策略。先让孩子们不看图书画而,用耳朵倾听故事的 前半部分,然后让幼儿回答:“国王病好了吗?’’孩子 们回答:“病好了。”是的,如果仅凭听觉是不会有国 王病没好的想法,这时,李老师给出了出乎大家意料之 外的答案:“国王的病没好,大臣们却都病倒了。”

反思:怎么会这样呢?李老师请孩子们猜猜看,孩子们有了国王把病传染给大臣的猜想,这时老师为 孩子们指出寻找答案的途径—“答案在书里,请小朋 友再听一遍故事,请注意观察图书画而,从画而找答 案。”答案出乎意料引起认知冲突,孩子们很想知道答 案,就边听故事边观察画而,观察有目的性了,这是 李老师的教学智慧,设置悬念,引发冲突,促使主动 学习行为发生。老师设疑,学生解疑,孩子们在这个 过程中主动获得对故事内涵的感悟。

困惑六:如何让幼儿体会散文诗的美

庄老师的《晚上》绘本是一首什么样的散文诗 呢?上半部写景,下半部叙事,上半部分抒情,更多 的是童趣盎然的拟人与想象;下半部分爸爸妈妈出场,从抒情转入现实生活。这首诗要让孩子们获得什么呢? 可能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什么样的语言才算美? 把话表达得完整些,把话尽量说得长一些就是美的语 言。诗歌的意境是美的,可用音乐渲染,可借助语调 的变化,还可以通过画家唯美的绘图传递,还有什么 呢?还有诗的温情。只有反复感受美的旋律,才能深 入理解散文诗《晚上》的意蕴。

反思:老师们以为这首诗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 节,所以句子的表述是跳跃式的。其实,这首诗的内 容是完整的,讲述的是一家人夜晚的生活:从洗澡、吃饭、看电视,到向爸爸妈妈道晚安、上厕所、上床 睡觉,一天结束了。如果能够借助图片依次摆放,以 图片秩序感给孩子们视觉冲击,让图片摆放的秩序给 了孩子“晚上”的概念。“晚上”时间概念的获得向 孩子们预示:你也可以陈述属于自己的晚上的故事,用刚学到的散文诗句式“晚上是„„的时候”叙说自 己晚上的故事,这首诗在告诉孩子们,仿编就这么简 单,只要把想到的话儿仿造诗中的句式就可以了。由 欣赏散文诗到学说散文诗句式,到仿用散文句式,到 陈述自己晚上的故事,这个过程其实是散文诗歌欣赏 学习的过程,是孩子们获得美的过程。

上一篇:小学必备分类英语单词下一篇:煤矿六大系统包括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