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发言稿

2024-08-18

五四运动发言稿(精选6篇)

1.五四运动发言稿 篇一

稿 ——五四运动,五四精神1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我今天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五四运动,五四精神 上周我们在学习中挥洒了汗水,将来我们即将展现智慧。同学们都知道,学习都是竞赛,有其相似之处:学习比的是方法,是效率,是心理。拿起笔,铺开纸,埋头干,是学习的旋律。素质教育的实行使得这样一句话闻名天下:判断学生能力的唯一标准不再是成绩,但学习的质量,是重要标准。

祖国的明天在我们身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同学们!今天是我们迈进五月的上学的第一天,不知你们想过没有,为什么我们总要赞美5月的灿烂?歌唱5月的辉煌?那是因为有我们五四的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纪念五四运动,弘扬五四传统,把五四精神注入到今天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使之发扬光大,具有重要意义。弘扬五四传统,就是要更高地举起爱国和进步的旗帜。整整89个春秋过去了,但我们依然不能不频频回首,我们将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充分利用有利时机,积极参加同学们喜爱的活动,以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我们的情操,提高同学们的精神境界。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回首过去,壮怀激烈,展望末来,任重道远,站在这充满希望和令人向往的新世纪的起跑线上的我们:有许多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等待着我们去创造,去奋斗。“五四”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不甘落后,奋起拼

搏,才能振兴中华;“五四”的精神告诉我们:只有用自已的双手,才能建设美好的新生活!我衷心祝愿:我们将与全体同学一道,紧密团结,并肩协作,为我校树起一面鲜艳的旗帜建功立业,再创辉煌。最后,祝各位领导身体健康,家庭幸福,青年朋友们学习进步,节日快乐、快乐成长。我的讲话完毕!

2.五四运动发言稿 篇二

五四运动一方面作为一场爱国民主运动, 因其性质的正义性, 成为国共两党挖掘自身政权和革命运动合法性的争夺焦点, 在这里,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意识形态视角下的五四话语阐释做简要概述。

(一) 共产党人的革命话语阐释

1939年“五四”运动20周年时, 毛泽东写了《五四运动》纪念文章, 指出:“二十年前的五四运动, 不过是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一种表现形式。”这一意在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暴力革命寻找合法性注解的五四革命话语阐释一直为中国共产党官方所继承, 并深刻地支配了后来的研究, 成为学术史上“五四”评价取向的一次重大转换。但它已超出对五四运动这一单纯历史事件的客观阐述, 而是将其模塑为一个完整的历史观和意识形态结构的一部分。这种对五四颇具政治性和功利性的评价使我们不免带着一定的色彩来观照这场运动, 多少有些拔高或偏颇, 不免影响到对那段历史本真的还原, 也影响到对五四运动做全面客观的历史评价。

(二) 国民党人的保守话语阐释

关于国民党对五四运动评价的观点, 周策纵在《五四运动史》中做了详尽的评述, 认为国民党对五四运动持民族主义和传统主义的看法。

蒋介石一方面称赞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取向。另一方面又严厉地批判五四新思潮和学生运动。1949年以后两岸暌违, 对五四运动的评价更加背道而驰。在大陆, 五四运动被宣扬成一次伟大的爱国主义运动, 成为激进主义的思想宝库。在台湾, 国民党视“学生运动”是搞垮国民党的关键, 赴台后一度绝口不提。五四被戴上了赤色的帽子, 逐渐成为一种政治的禁忌。但随着大陆对五四的强力宣传, 使得中共掌握了五四运动的话语权, 成了发动五四的功臣, 这让国民党感觉不是滋味。蒋介石决定争夺五四的诠释权, 发动五四主导权论战。抛开意识形态的的色彩, 蒋介石对五四的评价持一种谨慎和相对保守的态度。他对传统文化的坚持使台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了思想文化方面的稳定, 避免了向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精神断裂, 同时也避免了激进主义情绪在台湾的蔓延, 使台湾能够稳步地推进经济与政治的发展。但面临不断变化的现实世界, 蒋介石对五四的评价也难免僵化。

(三) 独立知识分子的五四情结

五四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矛盾丛生, 危机四起的时代, 客观环境极为复杂, 但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发展空间, 一时间各种思想争相登上新文化运动的舞台, 五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种思想学说大放异彩, 呈现多元包容的文化景象。五四时期是知识分子发展史上的一个辉煌篇章, 有人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知识分子的“创世纪”。独立知识分子, 在对五四进行评价的时候更倾向于强调五四启蒙的文化意义, 对国民的改造意义, 从而突出知识分子在开启民智, 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意义。强调独立知识分子的文化批判精神。

二、思想流派分殊视角下的静态研究

作为现代中国最重要思想资源和长久不衰的学术话题, 学界对“五四”的诠释浩如烟海。为了对五四阐释有一个系统性的把握, 许多学者按照“五四”以来的思想流派对前期的五四研究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我把这种归纳概括为横向的静态研究, 本文沿用大多数学者的分析框架, 对三个流派关于五四运动的评价进行简单梳理。

(一) 自由主义者的五四观

自由主义者从其对中国学术思想和某些社会伦理方面做出的贡献出发, 对五四给予肯定性的评价。强调一场不同于单纯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思想革命的重要性, 以及这场思想革命以反传统的方式呈现的追求人的个性解放、精神独立、思想自由的时代精神。最早对五四进行评价的自由主义学者是胡适, 1935年5月, 胡适发表《个人自由与社会进步———再谈五四运动》一文, 对五四精神作了诠释。他认为, “五四新文化运动, 意义上只是思想的解放与个人的解放”将对五四启蒙的评价聚焦于其思想解放和人的解放层面。胡适对五四启蒙的这种阐释, 为许多自由派学者所坚持。

(二) 保守主义者的五四观

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政治上把“五四”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运动而加以肯定, 同时从中国文化本位观念出发对“新文化运动”给予否定和抨击。最先明确把“五四”根本特征归结为“反传统”的, 是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20世纪70年代, 他出版英文著作《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 认定“五四”的思想特征是全盘性的反传统主义。80年代末, 随着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对激进主义的反思, 内地学术界对“五四”的诠释和评估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部分学者对“五四”“启蒙心态”进行了批评。五四反传统说流行。认定五四运动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是重评五四运动的最重要的结论。

(三) 马克思主义者的五四观

马克思主义者对五四运动的研究和评价主要是从推动中国革命发展的角度认识和赞扬“五四”。以共产党的官方评价为主流。这一派学者因服务于政党意识形态建构和政权合法性证明而关注于五四政治事件的历史意义, 对五四启蒙思潮兴趣不大。这种将五四学生运动这一政治事件从整个五四启蒙运动中抽离出来, 以服务于特殊政治目的的做法, 从政权建构和意识形态塑造的角度出发是无可非议的, 但就学术研究来讲, 这一做法则是不可取的。值得欣喜的是学术界对五四的研究随着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的放松, 意识形态色彩逐渐淡化。

三、纵向历史发展视角下的动态研究

派别归纳能够呈现出三大流派对五四评价的不同态度和价值取向, 但这种贴标签的归纳方式有时会过于笼统, 无法照顾到一些细节的差异, 每个流派内部的不同分殊也难以一一呈现, 有时也难免掺入归纳者本人的主观价值色彩, 为了对五四运动进行更为客观、科学的研究, 还需要从纵向的历史发展角度对几十年来的五四研究进行梳理。这里主要将90多年来五四研究分成三个阶段作简要概述。

(一) 启蒙进程中的早期评价

最早对“五四”运动做出评价的是当时的学界名流和启蒙先驱如, 梁启超、蔡元培、李大钊、胡适、蒋梦麟等。内容上主要是对学生运动的反省。启蒙先驱们以师长的身份反省学生运动的社会价值, 在认同五四运动的爱国性质对中国现代历史发展的巨大作用的同时, 他们又对学生运动做出了冷静的思考, 提出规劝与批评。但因为五四启蒙仍在进行当中, 以及评价人的启蒙者身份, 他们对五四的评价大多从新文化运动本位观出发去审视五四运动, 不能够从整个历史长河中把握五四的历史意义。

(二) 后启蒙时期革命范式的评价

五四运动以后, 新思潮由“价值重估”而“社会改造”的政治化转向, 预示了现代中国启蒙与革命嬗替的历史趋向, 时代激荡的启蒙思潮至此落潮。[12]随着政治革命的逐渐深入, 五四的阐释被纳入了革命的话语系统。

“五四”评价的“革命范式”以史学家华岗的研究最具代表性。1940年8月在鸡鸣书店出版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中有关“五四”部分完全用“革命范式”进行叙述。这种革命范式的评价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五四启蒙与中国革命的关系, 但在为革命寻找合法性注解的政治功利主义动机的驱使下进行的研究只能是片面的, 狭隘的, 将革命从启蒙中抽出来加以阐释的做法, 很难反映五四启蒙思想的全貌。

(三) 新启蒙时期反思式评价

“思想启蒙”虽然被“政治革命”的呼声压倒了, 但它在“五四”以后的历史长河里投下了长长的影子。在“政治革命”的狂风暴雨之后, 人们又不得不“回归”到历史长河中去寻找启蒙时代“民主与科学”的影子。1979年, 经过真理标准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国思想学术界经历了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学术研究得以在开放自由的环境中展开, 其中“五四”的历史评价是一个焦点。民主、科学、人权等启蒙思想被重新发掘, 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内涵。以五四运动60周年、70周年、80周年三次大型讨论会为契机, 学者们在历史与现实的新的交叉点上重新审视、反思五四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的复杂影响, 探讨五四蕴含的深层文化涵义、五四的不朽精神及其在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价值意义, 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大大超过以住。

四、结束语

正如郭若平在《“五四”评价取向的历史转换》中写到的:“五四”运动存在某种被阐释的空间, 只要需要, 便可从中开出无数的思想法门, 故而现代史上的诸如民族国家建构、政党政治运作、文化重建与出路等等, 似乎同样可以从中找到满意解释和合理论证的依据。这就容易造成研究的实用主义态度和功利主义倾向, 脱离了五四本位。五四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无疑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可贵的思想资源, 但也存在其历史限度, 因此, 今天我们在重新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 既不能人为拔高其历史意义, 也不能脱离当时的客观环境对其吹毛求疵, 而是应该以一种历史的眼光客观的对其进行反思和评价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摘要:五四运动作为政治运动与思想启蒙相结合的事件, 既与现代中国政治具有亲缘性, 也与知识分子自身发展密切相关, 使得五四运动一直以来倍受重视, 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本文从三个角度对90多年来学界关于五四的评价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以求对未来的研究有一定裨益。

关键词:五四运动,意识形态,反思式评价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五四运动[A].《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 558

[2]周策纵.《五四运动史》[M].1999.481

[3]欧阳哲生.《胡适文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585

[4]余英时.《重寻胡适历程》[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60

[5]洪峻峰.从思想启蒙到文化复兴——20年来“五四”阐释的宏观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 (厦门) , 2006, (5)

[6]蔡元培.去年五月以来的回顾与今后的希望[N].晨报 (北京) , 1920年5月4日

[7]瞿世英.五四与学生[N].晨报 (北京) , 1921年5月4日

[8]高力克.《五四的思想世界》[M].2003.286

[9]叶宗宝.论“五四”的思想启蒙及其历史限度[J].兰州学刊 (兰州) , 2006, (10)

3.五四运动发言稿 篇三

炼铁厂 王志远

90年前,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多重压榨,中华民族的优秀青年们满目的土地沦丧、被外族欺凌、军阀混战、民族愚昧落后,看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然而这些青年们清醒的知道,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是他们的未来,只有国家和民族的强盛,才有他们的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毅然走上街头,抗议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华民族的不平等条约,宣传民主和科学,希望中华民族能早日走出富强。这充分体现了他们朴素的爱国主义、崇尚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也体现了他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和忠诚。

进入2009年,杭钢也处于她发展的关键之年,有吉音也有流言,有成绩也有危机。杭钢外部面临二战以来最大的金融危机,市场的极端恶劣,钢材价格降到了1994年的水平,导致钢铁全行业亏损,杭钢一季度还有赢利实属不易,内有搬迁合并之声不绝于耳。国家的未来是青年的未来,那么杭钢的未来也就是杭钢青年的未来,杭钢的发展也才能为杭钢青年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杭钢强则杭钢青年也能更加自豪。所以稳定杭钢、发展杭钢就是稳定杭钢的青年的强心剂,做到让杭钢青年感觉杭钢的明天还是有希望,杭钢青年在杭钢继续工作还有希望。一个没有希望的人,就如行尸走肉,何谈的上创新争先进,当然一个没有希望的公司也是留不住真正有能力的人才的。因此对于这一点,我们杭钢作为一个大公司,只要早日确定了目标,必定会再上台阶,给青年人搭一个大展宏图的广阔平台.从历史经验来看,面对困难和重大决定时,应早下决心,早定目标,一鼓作气。

另外,青年人大都刚走出校门,或意气风发或一腔热情,但大都眼高手低,急功近利,在此人生的关键之处,有一个合格的领路人,对其一生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合格的领路人,不但教你如何工作,更教你如何做人,如何生活。这一点上个人认为,炼铁厂提倡的导师带徒,值得发扬。当然,反过来说,我们青年人强,杭钢则强。对此我们杭钢青年应始终与公司的目标一致,积极维护和执行公司下达的相关指令,提高自己的执行力。比如现在,钢铁行业处于历史低谷,公司发出降本节能的号召。对此我们青年人尤其是大专院校毕业的科技青年工作者们,一方面要在工作实践中,从小事入手,从细节着手,节约一张纸,一个螺丝钉,一个电焊条;另一方面更要积极钻研业务,积极创新,从身边的小发明小创新开始,不要小看了身边的小发明小创新,它们往往能给公司带来大的效益。像公司团委发起的“五小”发明,都是为公司节能降耗作出了贡献的。另外,我们青年在工作中,还应积极向工作中的先进分子学习,多学技能,多学知识,多学做人,时刻为公司的需要做准备,以便当公司需要我们的时候,能抓住机会,对公司有所贡献,否则个人的未来和发展都将无从谈起。

最后,公司团委提到让我谈谈我们杭钢未来发展的看法,我诚惶诚恐,不成熟之处还望海涵。杭钢作为一个有50多年历史的大的国有企业,走到今天,有辉煌有成就,值得学习。但在2009年的今天,经过2008年钢铁行业上下半年的冰火两重天,环保压力日趋严重,到今天钢材价格处于历史的低谷,我们杭钢也到了自己的十字路口。但我想或搬迁或被宝钢合并,我们杭钢都会有自己的发展空间。我们来分析一下,据2007年杭钢专家委员会分析数据,浙江一年的钢材需求量为2200万多吨,而浙江省中杭钢有约400万吨/年的产能,宁钢400万吨/年,浙江元立200万吨/年,也就是说浙江一年的钢铁产能约为1000万吨,而每年需求缺口达1200万吨以上;由此可见,在浙江钢铁生产还是大有可为,而且从浙江省的经济发展来看,钢铁业也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杭钢50多年来,在冶炼系统也培养出了一大批全国一流的专家,象杭钢的高炉和竖炉,其指标在全国都是一流,如果全部不用任其荒废,也着实可惜.因此,杭钢还有其存在的必要,那么杭钢应该怎样发展?

1.省政府和搬迁或合并后的地方政府的支持不可或缺.从湖北和武钢的关系,到鞍钢和

本钢的整合,再到山东和河北钢铁巨头的重组,无不说明没有省政府的支持和推手,大

企业的发展将举步维艰,而且对于大企业来说,往往它比市场更由推动力;另一方面从

杭钢的历史发展来看,若地方政府不支持,就谈不上杭钢的进一步发展,反而可能成为

一颗绊脚石,因此若搬迁,应尽快找一省政府满意地方政府支持的地方.在这一点来看,还应多寻求省委省政府的帮助.2.杭钢的布局.虽然现在钢铁行业举步维艰,处于全行业亏损的艰难境地,但扬帆千里会

有时,艰难的时候总会过去.杭钢要发展,就不能只顾眼前,应着眼整个浙江,以浙江的根本,放眼赣闽.从历史上来看,强盛时候的浙江无不包含江西和福建,象春秋时的越

国,钱氏建立的吴越国和以杭州为都城的宋朝等.那么以杭钢发展来看,首先应整合省

内的钢铁,对于宁钢,去则去已,但应关注其发展,它的任何发展杭钢都应参与,哪怕仅

仅是参与.最后就是还有个浙江元立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现在看来,该公司还是有其可

学习之处,目前钢铁行业处于低谷,而它还有一定的赢利能力,实属不易.同属浙江,就

应将其纳入浙江省的钢铁行业整合之中,至少在原燃料的采购上面,与浙江省钢铁一

体化.另外放眼浙江周围省份,江苏大小钢厂林立,且有江苏省支持的巨无霸沙钢,再

难有插足之地;安徽有马钢,也难有染指;而如今江西规模较大的如新余钢厂和南昌钢

厂,听说现如今也有宝钢抛来了橄榄枝;最后只剩下了偏安一隅的福建三明钢厂.从地

理位置来看,浙江、福建山水相连,而且浙江和福建相对来说都是钢铁小省,但该两省的经济基础都不差,且钢材需求量可观.因此对于浙江省钢铁和福建省钢铁都有联合发展的需要,从长远发展来看,浙江钢铁应谋划福建钢铁,以图浙江钢铁的更大发展.3.最后我也比猫画虎说说杭钢副业的发展,事实证明,一个大的公司不可能只做一件事

情,往往有着多元化的发展的需求.象以黄酒闻名的古越龙山,其控股子公司龙山氨纶

和龙盛氨纶就贡献其净利润总额的90%以上,而南京高科也凭借其获得的土地资源完

全的退出了它最初所从事的热电业务,转向了房地产行业。由此可见,对于副业的发

展,关键是要有资源和人才,有合适的项目,有适合这些项目的人才,就往往能成功.所

4.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篇四

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有哪些?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我的友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珍惜你所拥有的友谊,用心灵的泉水去浇灌它。一起来看看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1

敬爱的老师、裁判员,亲爱的同学们、运动员们:

你们好!

严寒挡不住沸腾的热情,北风吹不走运动的梦想,冬阳送来__小学第十三届运动会的隆重召开。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洒下辛勤汗水的老师们表示衷心的谢意!向刻苦训练、积极备战运动会的同学们表示亲切的慰问!

亲爱的同学们,运动带来快乐,快乐带来健康。运动使你们焕发青春的活力,迸发出火热的激情。运动使你们的生活缤纷绚丽,多姿多彩。同时也只有强身健体,长大后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同学们,今天运动会就是你们展示精神风貌和能力水平的精彩舞台。

亲爱的同学们,看到第十三届运动会的会标,你们是否想到,__镇__小学的运动会已召开了十二届,今天是它十三岁的`生日。十三年前,你们的老师还年轻力壮。十三年前,你们的老师也许还是读书的学生。而十三年前,你们都还没有出生呢。十三个春秋,十三届拼搏,__小学的操场上曾留下许多矫健的身影,__小学的角落里曾回荡太多欢快的笑声。同学们,__小学是你们扬帆起航的港湾,__小学永远是你们温暖如春的母校。今天,你们以生活学习在__小学这片热土为

荣;明天,__小学将为你们的奋发有为、贡献在祖国四面八方而骄傲!

在此,我希望全体参赛运动员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希望全体裁判员恪尽职守,公平、公正。全体师生共同的努力定会让整个赛场成为祥和欢乐激情的海洋。

最后我预祝运动健儿们取得优异成绩,预祝__小学第十三届运动会圆满成功。

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2

各位亲爱的老师、同学:上午好:

在这春暖花开之际,我校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拉开了序幕。今天,全体师生共聚一堂,享受这一次体育盛会。这既是一次体育的盛会,又是一次友谊的聚会,更是一次体现“更快、更高、更强”奥运精神的盛会,展示新一代大学生精神风貌、弘扬个性、展示青春魅力的盛宴。在此,我代表学校党组织向此次运动会表示热烈的祝贺!为组织并举办好本届运动会,展示我校全体师生团结奋进的风采和体育健儿的竞技水平,学校领导和老师与全体同学一道,群策群力,共同努力,认真做好了各项组织准备工作。在此我代表学院领导向关心、支持和参与本次活动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们致以深深的谢意!

此次举办大学生运动会,皆在丰富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课外活动,体现我校的方针,贯彻国家教育政策,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加强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友谊。使我校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可靠接班人。体育强国,体育强校,体育促进身心健康、促进学习。我相信,本届运动会必将进一步提高我校大学生体育竞技水平,必将进一步提升我校大学生整体综合素质,必将进一步推动我校教育教学事业健康发展!我们关注名次的先后,更关注过程的体验,愿成绩与风格同在,拼搏与友谊并存。我希望,本届运动会能开成一个团结的盛会、拼搏的盛会、一次永载学院前进、发展史册的盛会。祝愿全体运动健儿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将“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体现在赛场,体现在生活

中,体现在学习上,真正发扬光大,“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最后,预祝运动会圆满成功。

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3

老师们,同学们:

早上好!

最美十月秋光好,今年秋色胜春朝。首先,热烈祝贺第十届田径运动会顺利召开!这次运动会是展示__广大师生精神风貌及良好身体素质的盛会,更是一次全方位展示__教育教学成果的盛会。

__ 是__省示范学校,是我区基础教育领域的排头兵。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学生全方位、多层面的发展。作为学校特色之一的体育活动,一直是__校园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在 08、09 年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__代表队分别取得团体第3及第2的优异成绩。今年__的中考可以说再创辉煌,参加考试学生***人,达到省示范高中分数线***人,居全市首位。另外在西安交大的预科班招生中,__有 7 人被录取,这在全市也是独占鳌头。可以说__取得了运动成绩与教学成果的双丰收。

同学们!体育运动,不仅可以增强我们的身体素质,而且可以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精神与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一个人没有健康的体格,就无法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锻炼身体是时代发展进步的需要,更应该成为广大同学的自觉追求。

希望你们能秉着更高、更快、更强的体育精神,在本届运动会上奋勇拼搏、敢于争先,展示你们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青春风采,展示能力卓越、身心健康的__风貌!为学校体育运动事业留下灿烂的一页,也为你们的校园生活留下美好地回忆。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把__第十届田径运动会办成一个“文明、热烈、精彩、圆满”的盛会,为推动学校体育运动的发展,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做出新的贡献。

奔跑是一种体育姿态,更是一种人生状态,让我们__沿着人民满意的教育方向,不断加速,一路奔跑!

最后预祝本届田径运动会取得圆满成功!

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下午好!

很荣幸与你们相约在这个金色的秋季,一起参加华一运动会。我们很幸福!因为这里,明媚的阳光是给我们的,蔚蓝的天空是给我们的,秋日的空气是给我们的,收获的喜悦是给我们的,还有这片等待我们去激活的华一大操场也是给我们的。这里,是我们抛开学习压力,放飞心灵,展示自我的舞台。

运动健儿驰骋,他们英姿飒爽,这是种美;拉拉队员热情地高喊,他们无微不至、善解人意,这也是种美。我们一直都有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心态,站在起跑线上,站在辉煌的领奖台上。

体育竞赛是一种用力来挥写,用美来传达,用速来超越,用度来衡量的运动形式,它传承的是人的个性化,体现的是人的成熟化,展现的是人的人格化。运动需要亲身地体验,身临其境地感受,用心地体悟,勇敢地尝试,也需要公平地竞争。我们要雄心勃勃地站在场上,也要以锱铢必较的精神去对待它。运动更需要一种博大的心来真诚对待,象奥林匹克格言一样,追求更快、更高、更强。

作为运动员,我们是场上的主角,同时也是主人。我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代表着个人,更代表着运动员行列的整体的精神与素养。我们要严格听从老师和裁

判的指挥与要求,避免与其他同学发生冲突,真真正正赛出风格,赛出友谊,赛出成绩。而拉拉队员们也应做好一切的后勤工作,热情主动地为运动员服务。但同时也希望各位热情的拉拉队员们遵守比赛秩序,互相理解,互相照顾,当好运动健儿们坚强的后盾。

5.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 篇五

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一

各位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很荣幸今天能成为运动员代表在此发言,在今天的运动会上,我们要发扬团队协作,连续作战的作风,用我们不懈的努力,来增进集体的凝聚力,培养高尚的集体主义精神!

为了运动会的顺利进行,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大家宣誓;我们全体运动员将严格遵守比赛规则,坚决服从裁判,发扬勇敢顽强拼搏的精神!赛出风格,赛出水平,向CKT传达人类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

绚丽多姿的烟火,奔放动人的音乐,精彩绝伦的表演将在这里准别,只希望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请记住这次运动带来的一切,明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我们将在这里离开,沉甸甸的行囊,四散而发,各奔前程,但不要伤感,一年后的我们还会相聚在这里,运动的圣火将永远照耀!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向这次运动会致以最热烈的祝愿,同时向这次运动会的全体工作人员致以最诚挚的敬意,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运动会运动员代表发言稿二

尊敬的各位领导、裁判、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

秋高气爽,丹桂飘香,在这金色的季节里,我们共同迎来了我校一年一度的秋季运动会。

今天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发言,感到十分荣幸。

体育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运动会不仅是竞技的赛场,更是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我们要发扬更高、更快、更强的奥运精神,在赛场

上积极进取,顽强拼搏,超越自我,永不言败;同时我们还要发扬团队精神,团结协作,互帮互助,全面提高,共同前进。在各项比赛中,我们不仅要赛出风格,赛出友谊,更

要赛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不仅要勇于争取第一,更要敢于向赛会记录冲击。让我们在拼搏奋进的赛场上,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梦想,充分地展示自我的风采!

同学们,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拥有青春,拥有朝气,更拥有未来!只要我们敞开胸怀,明媚的阳光属于我们,蔚蓝的天空属于我们,清新的空气属于我们,优异的成绩更会

属于我们!在这里,让蓝天为我们作证,让大地为我们作证,让赛场为我们作证,让成绩为我们作证:我们是优秀的,我们是最棒的!

现在,我代表全体运动员庄严宣誓:在运动会的各项比赛中,严格遵守运动员守则,听从指挥,服从裁判,团结互助,增进友谊,公平竞争,积极进取,奋力拼搏,争创佳绩!

最后,预祝我校201*年秋季运动会圆满成功!

6.五四运动发言稿 篇六

一、文学翻译是否具有阶级性

五四运动后, 各种社会思潮蓬勃发展, 作为舆论先导的文化界高举“新文化”运动的大旗, 开启民智, 提倡民主与自由。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文学界的左翼进步人士热情高涨, 他们积极翻译和介绍国外相关革命理论和具有进步意义的文学作品, 鲁迅先生无疑成为当时文化领域的旗手和斗士, 在文学翻译的阶级性和社会功能方面态度鲜明。他的翻译目的很明确, 就是要通过文学来疗就中国人民的精神疾病, 所以选择翻译了大量苏俄和弱小国家的文艺作品。而梁实秋对于文学翻译却持不同的态度, 他认为翻译文本不应该具有政治色彩和社会功能, 应该体现作品本身的永恒价值和人性之美。

论战起源于梁实秋在北京《晨报副刊》上, 他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文中, 梁实秋对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革命理论表达了不满。鲁迅针锋相对地写下了《卢梭与胃口》、《文学与出汗》这两篇杂文, 揭开了二人论争的序幕。其后, 二人论战在三十年代初达到高潮, 梁实秋相继发表了《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和《“资本家的走狗”》, 试图否定文学的阶级立场, 提倡永恒的作品才具文学的价值。而鲁迅则用《“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等一系列言辞激烈的文章加以反击。论战期间, 口诛笔伐, 你来我往双方互不相让, 对于文学翻译的社会功用和阶级立场展开了史无前例的大讨论。梁实秋认为人性并没有两样, 他们都企求身心的愉快。文学就是表现这最基本的人性的艺术。“好的文学作品不一定有助于社会的变革, 不一定顺应时代的潮流。是否接受新思想, 是否受传统思想束缚也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要反映普遍的、永恒的、持久的人性。”[1]175而鲁迅认为要求在文学艺术中超越阶级性就是要彻底剥夺无产阶级觉醒的可能, 使文学作品丧失了基本的社会教育功能。他举例说, “弱不禁风的小姐出的是香汗, 蠢笨如牛的工人出的是臭汗。不知道倘要做长留世上的文字, 要充长留世上的文学家, 是描写香汗好呢, 还是描写臭汗好?”[2]418可见, 鲁迅认为文学作品是无法抹杀阶级性的, 梁实秋不仅畏惧卢梭所倡导的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而且在为不平等摇旗呐喊。这场关于文学翻译是否具有阶级性的讨论直接决定了对翻译对象的选择。梁实秋推崇莎士比亚那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 而鲁迅更注重当时当地普通民众的感受和教育。二人对文学根本目的和美学思想的分歧必然导致对译本的不同看法。

二、对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

鲁、梁论战的第二个方面是对于翻译的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自从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以来, 关于直译和意译的讨论就从未停止。对于“信为先”还是“意为先”的辩论更是各位学者执着之根本。对于这一问题的争论源于鲁迅在给瞿秋白的复信《论翻译》中批评了赵景深关于翻译要“宁顺而不信”的观点, 二人在公开发表的通信中对中国翻译界的生存现状和翻译标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旨在为文学翻译界开创忠实于原著, 不曲解造作作者本意的翻译之风。而梁实秋站在新人文主义的观点立场上, 发表了《论鲁迅先生的“硬译”》, 表达对鲁迅翻译文风的不满。两篇文章构成了尖锐的对立, 双方交锋的关键词就是“硬译”, 此说法源自于鲁迅在“译者附记”中对于翻译工作之难所发之感慨, 带有某种自嘲的口吻。而梁实秋认为所谓的“硬译”离死译不远了, 晦涩难懂的文字让读者摸不着头脑, 从而对作品望而却步。在阐释硬译与曲译的劣势时, 他指出, “从头至尾的死译, 读了等于不读, 枉费精力。况且犯曲译的毛病的同时决不会犯死译毛病, 而死译者却有时正不妨同时是曲译。所以我以为, 曲译固是我们深恶痛绝的, 然而死译之风也断不可长。”[1]190他在文中直接列举了鲁迅译作《艺术论》和《文艺与批评》中的两段话, 评论说, “我读这两本书的时候真感觉文字的艰深。读这样的书, 就如同看地图一般, 要伸着手出来寻找句法的线索位置。”针对梁实秋的质疑, 鲁迅回击到“我的译作, 本不在博读者的‘爽快’, 却往往给以不舒服, 甚而至于使人气闷, 憎恶, 愤恨。”[3]430他认为不歪曲作者的原意, 哪怕译文略有生硬之处也同“死译”是有区别的。

通过以上二人的激烈交锋不难看出, 对于文学翻译的直译和意译的争论其实是基于不同阶级立场上, 对文学功能的两种不同解释的二元对立。梁实秋的宁顺并不是要随意的歪曲作者的创作本意, 只是在文体上更加侧重于可读性和欣赏性。鲁迅先生的宁信也不是要完全抛弃文学之美, 使之沦落为艰涩难懂的天书。他只是强调翻译可以促进民族语言的发展, 并对此进行了强调[4]59。众所周知, 自清末严复提出翻译的信、达、雅原则以后, 翻译家们一直在寻找三者之间完美的平衡。偏“信”还是偏“雅”要依据特定的语言环境和读者的感受。在这一点, 大多数国内学者都是持肯定态度的。鲁、梁二人由于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各不相同, 置身于风起云涌的时代大潮中, 对于文学翻译的成功与否持不同的见解是一种必然的结果。其实殊途并不见得不同归。系统梳理二人的翻译理论, 就会发现梁实秋其实对弟子赵景深的“宁顺而不信”的观点并不完全赞同。他积极希望将国外的一流的作品介绍给国人, 这也是为什么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独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的目的, 对于永恒传世的作品随意改写或者删加, 是对文学原著的亵渎。为了优雅和通顺任意改动原著情节, 套用母语文化的词汇, 翻译再通顺优美, 也不能算是好的翻译, 至于翻译一般的普通文章, 用意译的方法倒也未尝不可。而鲁迅在《“题未定”草 (2) 》中也曾指出, “凡是翻译, 必须兼顾两面, 一当然力求其易解, 一则保存原作风姿, 但这保存, 却又常常和易解矛盾。”[3]476由此可见二人都对忠实于原著是持肯定态度的。至于如何达到信与雅的统一则持迥异的观点。但可以肯定的是, 这次翻译论战的确影响了当时以致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工作的进步与发展。而直译与意译之争直到80年代仍为翻译学者所津津乐道。

三、文学翻译的异化与规划

鲁迅试图为当时的中国带来新鲜的东西, 用文学的武器来治愈旧中国的宿疾。他希望保留翻译作品中的西方文化气息和异质感, 并与旧文化的母语形成鲜明的比较, 利用西方文化的异域特征, 刺激和冲击传统的文化体系, 进而打破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对人民思想的禁锢。因此, 擅意曲解原著中的情节, 哪怕是弱化作者强悍语气的意译都是鲁迅所不齿的。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 他发现当时中国的语言是很不完备的。“中国的文或话, 法子实在太不精密了, 作文的秘诀, 是在避去熟字, 删掉虚字, 就是好文章, 讲话的时候, 也时时要辞不达意, 这就是话不够用。”[5]377语言文化的落后, 阻碍了中国文学和社会改造的脚步, 继续推动五四运动后日渐兴起的白话文, 就必须要从国外文学中吸收新的词汇和语法, 并在翻译实践中加以应用, 尽管过程颇为艰难, 并不时为人所诟病, 鲁迅却始终坚持这一翻译的异化原则。他曾自喻为普罗米修斯, “为窃火给人, 虽遭天帝之虐待不悔, 其博大坚韧正相同。但我从别国窃得火来, 本意却在煮自己的肉的, 以为倘能味道较好, 庶口在咬嚼那一面也得到较多的好处, 我也不枉了身躯。”[6]85

鲁迅的翻译异化观受到了以梁实秋等为首的推崇中国传统文学精髓, 追求高雅流畅文字的保守主义的攻击。他们认为这种异国词语生硬、怪异, 完全无法为中国国民所理解。而一味强调外文与中文的文法不同, 而不是归化其中难解之处, 翻译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必要。“我们不能因为中国文有”本来的缺点“便使”读者硬着头皮看下去。我们不妨把句法变换一下, 以使读者能懂为第一要义, 因为“硬着头皮”不是一件愉快的事, 并且“硬译”也不见得能保存“原来的精悍的语气”。假如“硬译”而还能保存“原来的精悍的语气”, 那真是一件奇迹?由此可以见, 二人在翻译到底是异化好还是归化好的争论几乎是不可调和的。但这也说明, 翻译家受自身文化背景和政治目的限制, 必然会选择不同的翻译路线。而所处位置和观察问题的角度也会直接影响翻译语言的选择。

鲁迅与梁实秋的翻译论战随着鲁迅先生的阖然长逝而终止, 但二人所开启的学术界追求真理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为学态度仍是后人应该尊敬和学习的。这里不包含个人的恩怨情仇, 倒是多了一些对人生和时代的感悟。在1964年, 梁实秋发表《关于鲁迅》一文中为二人的论战给出了这样的评语:“我生平最服膺伏尔泰的一句话:我不赞成你说的话, 但我拼死拥护你说你的话的自由。我对鲁迅亦复如是。”7]279这正是对这场翻译论战最恰当不过的注脚。

摘要:五四运动后, 中国翻译界在介绍国外作品的同时出现了两种不同路线和方法的对立, 并进而引发了对于翻译理论的第一次大讨论。其中以鲁迅和梁实秋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翻译的社会功能以及翻译方法的论战尤为激烈。

关键词: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

参考文献

[1]黎照.鲁迅梁实秋论战实录[M].华龄出版社, 1997.

[2]鲁迅.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3]鲁迅.魏晋风度及其他[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0.

[4]刘全福.鲁迅、梁实秋翻译论战焦点透析[J].中国翻译, 2000 (3) .

[5]鲁迅.鲁迅全集.二心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6]许崇信.历史文化翻译[M].福建师范大出版社, 1984.

上一篇:统计调查工作组制度下一篇:中考满分作文800字:时间过得太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