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2024-09-27

数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11篇)

1.数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篇一

数学教学工作的完成对我而言自然是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当我在教学工作中遇到瓶颈的时候往往也会陷入思维的误区,为了解决这类问题导致前段时间数学教研组进行了数学教学经验的交流和讨论,对我来说这种学习的机会无疑能够让自己在交流的过程中收获许多体会。

一方面我们针对现阶段学生数学成绩不稳定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虽然每天都布置了大量的数学习题却依旧存在着部分学生数学成绩差的状况,作为主要科目之一自然不能够在分数方面出现拖后腿的状况,以往主要是通过题海战术的展开来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熟悉题型,虽然这种教学方式正确却缺乏更进一步的巩固措施,所以作为教师的我应该要加强批改作业的效率并在上课之前结束这方面的工作,这样的话在教学过程中便能够挑选学生错误概率较大的题型进行讲解,先教学在布置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批改过后进行再次讲解则是为了强化记忆以便于创造更好的学习效果。

另一方面我们对当前的教学内容进行了交流从而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事实上由于我们更习惯于千篇 一律的教学方式从而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虽然这种教学方式产生的效果更好却也应该尽快得到改进才行,至少要进行初步的尝试才能够明白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而且还需要考虑到产生的教学效果是否能够让学生从中受益,因此想要完成这项工程仍需要作为数学教师的我们在工作中多努力才行,毕竟是为了学生的成长着想自然不能够出现任何的疏忽之处。

这次交流让我意识到自己在备课工作中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主要是课程进度的把控力度不够以至于有时会出现拖堂的现象,事实上作为优秀的数学老师完全有能力将课程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讲解完,这样的话便能够留有部分时间让学生思考上课期间学到的知识点,所以我还需要改进教学工作中的不足并为以后的职业发展积累经验,可以说这次相互间的交流让自己对数学教学工作的展开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我也需要合理运用好数学教学经验交流中的收获来帮助自己获得能力的提升。

作为数学教师自然是希望班上学生的数学成绩获得较大的提升,只不过想要实现这个目的除了需要学生自觉以外还要教师付出不少努力才行,但是我也有信心完成这项工作并会通过以后的努力做好数学教学工作。

2.数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篇二

一、巧妙设计, 引领数学探究

陶行知曾说:“我们要把经验当作知识学习的根, 把由根须发展而来的知识和观念作为我们的枝叶。”为了获取这些根须, 陶行知指出, 我们必须通过教、学、做合一来完成, 才能达到这个可观的效果。探究式学习正是这个基本理论模型图下的具体方式, 它不仅包括探究任务设计、探究过程组织以及探究结果总结等教师主体的参与, 而且还涉及学生主体的主动探究行为, 是教师教学组织、学生主动学习以及师生共同实践的统一体。所以, 为了获取小学数学活动经验, 首先要做的便是巧妙设计各种探究任务和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在探究过程中再慢慢认识和领悟数学的基本经验。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九册《认识负数》的第一课时, 师生通过惟妙惟肖的课堂讲演, 共同认识了温度计的基本构成及其使用方法, 从而对负数有一个大体的印象, 并认识到负数对生活的重大作用。但为了给予学生亲身体验负数的认知过程, 形成固化的数学经验, 教师组织了一次科学探究活动, 即由教师提供一组温度计度数示意图, 学生两两结对, 一个做考察者, 一个做被试者, 并以此循环, 最后讨论从中学到的经验和体会, 并做下明确的记录。这样一来, 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感悟和总结, 不仅学会了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而且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 了解四季温差, 理解正数、负数以及0之间的内在关联。

二、科学设置, 加强课后训练

从经验主义学习观来看, 学生对于未知的数学知识和领域还处于空白的认知阶段, 需要经过观察和训练, 逐渐由先行的经验引领, 进而形成对既定知识的完美认知。而数学课堂的教学只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启发性的知识框架, 框架内的具体知识、概念、思维方式还需学生在教师的科学指引下, 通过课后的自我实践和训练来逐步完善。因此,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质, 为了帮助小学生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 除了课后作业, 教师还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各种自我实践、自我体验以及自我巩固的机会和空间, 从而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在自我活动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提升。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等式的性质 (一) 》时, 教师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等式的性质“同加同减后等式两边不变”后, 为了让学生通过作业以及课后其他方式的训练总结出符合自身学习的基本经验, 教师不仅设置了一些有效的课后作业, 而且通过安排几个游戏来丰富学生的课后生活, 让学生在游戏中总结出等式的基本运算经验。如教师设置了几道这样的题目:

这样, 学生通过自己的演算训练, 在对比前后四道题目后, 明白后面两题通过“移项”可以更简便运算, 从而为后续的方程解答提供经验。

三、腾出空间, 引发独立思考

如果只有天马行空式的思维运转, 没有学生亲身的实践和体验, 那么经验生成将无从谈起。如果只有实践和训练, 没有思维的介入和参与, 那么也必然无法形成一定的数学经验, 学到的只会是即时性的机械训练。因此, 小学数学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投入到数学探究和数学训练巩固中的同时, 应当努力为学生提供可供思考和反省的空间, 少一点独裁, 多一点民主, 少一点灌输, 多一点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 让学生不仅学到新知识和新方法, 还能从思维的运转中获取多种数学经验。例如, 在教学苏教版数学第十一册《体积和体积单位 (1) 》时, 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供学生独立思考的环节:教师出示两个同样大小的空杯, 先往其中一个空杯倒满水, 并问这两个空杯装的水是一样多还是有所差别, 然后再往未装水的空杯放入一个小橘子, 再问这两个空杯是否能够装等量的水, 并思考其中的原因。通过这个案例, 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认识到体积这个名词的实际意义, 并明白“由于橘子占据空间所导致杯子容量减少”, 数学经验便从思考和探索中油然而生。

3.数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篇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只重算法,忽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因而只能机械地应用学过的东西,或简单地模仿做过的例题,不能在变化了的情况下迁移;或者只知道一些定义,而不能全面掌握属于这一概念的东西。

例如,学生能说出什么是圆的半径,但在作图或解题时又常常只能举出垂直方向上的半径,不能反转过来解决逆向问题,没有纳入到一般的范畴或嵌入数概念体系的认知结构中。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算法和演算过程,而且要重视数概念的掌握和算理的理解,加强小学生运用数概念的能力培养。

我们举一个科学记忆的例子:换算单位的记忆。三年级数学中,会出现长度单位的认识,什么千米、毫米、厘米,很多孩子总是无法记清楚,怎么办呢?请大家伸出自己的右手,手心面向自己,从小拇指到大拇指,依次为: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两指之间的距离大小表示进率的大小。你们看,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每相邻的两指间的距离相等,也就表示毫米、厘米、分米、米每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相等,都是10。而毫米与分米、厘米与米间的进率为100,毫米与米之间的进率为1000,食指与大拇指之间的距离较大,也是1000。记住单位对应的拇指,它们之间的换算就变得十分简单且准确了。

2.关于课外作业的布置

我在布置课外作业时力避重复性、防止单一化、克服封闭性,精心设计与安排训练内容,充分发挥作业的功能。设计时注意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突出重点与关键、合理搭配题型,同时强化习题的趣味性与训练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探索性与开放性,让“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学生在做经过精心设计与安排的作业时,不仅能够掌握知识,而且创造性思维能够得到培养和发展。

2.1自编测验型作业。在学期快要结束,组织学生复习时,我要求每位学生根据本册的内容自制一份数学试卷。试卷中的习题可以来自于平时容易出错的题,也可以自创题。题型可以形式多样。然后在班上评选出优秀试卷供学生复习、考试。在此活动中设计了多种特色的试卷。(有兴趣的学生可以互相传阅、复印后试着做一做。)

2.2拓展型作业。拓展型作业是以某类知识为起点,把与其有关联的相关知识也容纳进来而设计的目的明确、层次清楚,从易到难,由浅入深的系统作业,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如:在学习了相遇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对比两个算式从而找出这类题的简便算法。虽然三年级还没学简便算法,但我觉得在这给学生讲授也顺理成章,为以后的简便运算打好基础。

3.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还得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外在的知识,要转化成自身的一种能力,就得让知识参与我们的生活,并共同构建我们的生活世界。对于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也就应当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我们就生活在数学世界里,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用数学知识建构我们的生活。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先出示一些物品:水、柑子、饼子等,让学生分一分,要求做到公正公平。学生在这种亲手操作活动中,会自然而然地运用数学思想——平均分。当分到饼子的时候,学生会说分成两半或四份等,那么这个一半或四份等怎么用数字来表示呢,从而引出课题。学生便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因为是通过自己亲手操作产生的数学问题,他们就会有强烈的探究愿望。

4.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1常规学习习惯。①书写端正漂亮,卷面整洁规范;②计算认真仔细,画图符合要求;③学会观察事物,审题认真全面;④课前自学预习,课后回忆复习;⑤听课专心致志,活动积极参与;⑥作业独立按时,做完检查评价。

4.2独立思考习惯。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表现为:无论上课或做作业时遇到问题,学生能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而不依赖老师提示或同学求出的答案。

4.3主动参与习惯。上课时,学生积极举手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有话敢说,有问题敢提,有想法敢补充,身心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这就是主动参与的集中表现。

4.4合作性学习习惯。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数学课堂积极参与合作操作、实践。培养课外合作收集生活中数学,身边数学的信息,思考探究处理信息,解决问题的习惯。

5.教师重学法指导,培养学生的能力

学生的学习由过程到达效果,都离不开学法。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学生学。”因此要落实素质教育加强学法指导是很关键的,基本学习方法有以下方面。

5.1模仿。老师一方面要做到例题教学的示范性和规范性,另一方面在安排练习时应有基本的练习,起到让学生模仿的作用。

5.2养成良好的好学习惯。例如新教学的内容要提前预习,学过的内容要复习整理后再做作业。

5.3自学。数学的自学不能像看小说那样,而应逐词、逐句地看,反复地看,并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问老师、问同学、问父母。

5.4听。专心听老师与同学的讲解和发言。

6.精心设计练习题

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是帮助学生解答应用题的重要教学手段。通过多变的练习可以达到这一目的。教学时,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组织对应用题改变问题,改变条件或问题和条件同时改变的练习,达到目的。但“变”要为“练”服务,“练”要做到有计划、有针对性。因此,教师就要精心设计练习题,加强思维训练,使学生练得精、练得巧、练到点子上。

6.1一题多问。一题多问是就相同条件,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提出不同问题,以此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6.2一题多变。这种练习,有助于启发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其异同点,抓住问题实质,加深对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更好地区分事物的各种因素,形成正确认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数学教学交流心得体会 篇四

一、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

1、做好课前准备活动,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到自己怎样教,还要考虑到学生怎样去学。

2、上好每一节课。首先,上课时要怀着愉快的心情面对学生、面对课堂。其次,在课堂上以训练为主,让学生多动脑,勤动笔。有一句话说得好“数学,只有自己做出来了,才叫做真正会做了”。否则,老师讲得再好,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的练习,那也只能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我发现一个问题:课堂上学生听得很明白,但作业却有很多人不懂得做。我仔细地反思原因何在?就在于课堂上训练的时间不够多,当时听懂了,过后就忘了。所以以后每节课都保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再次,放手让学生多讨论疑难问题,自主学习意识,学生能自己总结、自己解决的问题,老师绝不包办、不帮忙。让学生去感受独立解决完问题后的成功感、自豪感。

3、注重课堂评价,多表扬学生,关注全体学生。容易的题目多叫中下层学生回答,我们简单的一句“不错”、“很好”对中下层学生也许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那些内向、胆小的学生的自信心。在我们的学生中有一些学生,他们的成绩一般、上课认真听讲、也按时完成作业,但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很小,或从不主动回答问题。这样的学生其实是有很大潜力的,只要老师抓住机会,适时表扬,他们的成绩肯定会有一个飞跃。

二、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每天下午为不同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对差生的辅导不仅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心灵的沟通。有时找个别学差生谈心,从一些细小的方面关心他们,让他们对学习有信心,还是有一定的效果的。

三、常与同年级的老师交流

5.数学经验分享体会 篇五

听了辛老师的教学经验分享收获颇丰,需要自己认真学习,并可以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当中去,帮助自己成长,听了经验分享后心得体会如下

一: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变被动学生为主动。

1.创设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设计课时,要让课堂充满乐趣,既学习了知识,又有乐趣。2.设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这种教学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对新的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的作用,从而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习惯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既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又要联系学生实际,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注重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联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教学设计具有形象性,给学生极大的吸引,抓住了学生认识的特点,形成开放式的教学模式,达到预先教学的效果。

4.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相结合,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合理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推动学生活动意识。利用合理地提问与讨论发挥课堂的群体作用,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达成独立、主动地学习、积极配合教师共同达成目标。

二、亲自动手实践,提高教学效率上的作用必须注意。

1.多感官。2.思维导图的运用可以帮助孩子们理清数学知识。3.眼饥训练,手指操,闪卡。4.遗忘规律,做好阶段性的复习。

因此培养数学应用意识的最有效的办法是让学生有机会亲自动手实践。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在现实生活中寻找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机会,并努力去实践,培养应用意识。如:辛老师所讲的为了培养学生更好应用数学,让学生写数学日记,觉得特别有意思,让学记录自己一天中,关于数学的一道题,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也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自己编题的能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能力。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

三、关注学困生。

1.要多关注学困生,了解他们每天的学习动态。

2.要时刻引导他们解决问题,另外还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3.要给他们一个信心,促使学生进步。

6.中考数学复习心得交流 篇六

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教科书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大纲规定的内容和系统化的知识要点,精心编制复习计划。计划的编写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练习题配套作业筛眩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再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奋进目标。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总

复习开始的第一阶段,首先必须强调学生系统掌握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过好课本关。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①对基本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不仅要正确叙述,而且要灵活应用;②对课本后练习题必须逐题过关;③每章后的复习题带有综合性,要求多数学生必须独立完成,少数困难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

三、系统整理,提高复习效率

总复习的第二阶段,要特别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初中数学知识加以系统整理,依据基础知识的相互联系及相互转化关系,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变为系统的条理化的知识点。例如,初三代数可分为函数的定义、正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一元二次方程、二次函数、二次不等式;统计初步三大部分。几何分为4块13线:第一块为以解直角三角形为主体的1条线。第二块相似形分为3条线:成比例线段;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相似多边形的判定与性质;第三块圆,包含7条线:圆的性质;直线与圆;圆与圆;角与圆;三角形与圆;四边形与圆;多边形与圆。第四块是作图题,有2条线:作圆及作圆的内外公切线等;点的轨迹。这种归纳总结对程度差别不大、素质较好的班级可在教师的指导下师生共同去作,即由学生“画龙”,教师“点睛”。中等及其以下班级由教师归类,对比讲解,分块练习与综合练习交叉进行,使学生真正掌握初中数学教材内容。

四、集中练习,争取最佳效果

梳理分块,把握教材内容之后,即开始第三阶段的综合复习。这个阶段,除了重视课本中的重点章节之外,主要以反复练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以章节综合习题和系统知识为骨干的综合练习题为主,适当加大模拟题的份量。对教师来说,这时主要任务是精选习题,精心批改学生完成的练习题,及时讲评,从中查漏补缺,巩固复习成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精选综合练习题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选择的习题要有目的性、典型性和规律性。如,函数的取值范围可选择如下一组例题:

y=13-2x

y=3x+2x-1

y=1x+1-1

y=x+2x-2

7.数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篇七

现象一: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的交流是单向的, 当一个问题提出以后, 教师只与一个学生在交流, 其他学生没有主动介入交流与思考。

现象二:当教师请不同的学生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 请学生选择“哪一种方法比较好?”“你最喜欢哪种方法?”时, 学生没有关注到其他方法的存在, 都是选自己想出的方法。

现象三:学生答问以后, 教师的评价语言永远都是“说得很好”, “对的, 请坐”, “不对”。

问题会诊与分析

在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数学交流的问题:学生数学交流意识不强, 不会表述自己的观点, 不会倾听别人发言, 小组讨论交流流于形式, 各层面学生交流机会不均等, 学生交流指向单一等等。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教师对课堂数学交流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教师虽然注重数学交流, 但形式化比较严重, 缺乏正确的指导;学生课堂数学交流意识淡薄;教材编写缺少课堂数学交流的题材。为实现新课程提出的“数学交流”新理念, 我们必须对目前数学教学中交流缺失的现象进行深刻反思。

案例一:学生“各抒己见”, 互不接纳

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 教师提供了一个情境:阳光小区有35幢楼, 平均每幢楼住142户。请学生根据情境图中提供的数据提出数学问题“阳光小区一共住了多少户?”并列出算式:142×35。

教师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探索142×35的笔算方法。

学生在计算142×35时出现了不同的探索方法, 教师请学生交流算法。

生1:我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类推到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直接列竖式计算。

生2:我是用2×35、40×35、100×35的结果求和来计算。

3:我是将它转化成142×7×5计算。

(还有少部分学生不会计算。)

当上面三个学生“各抒己见”说算法的时候, 其他未被点到名的学生各忙各的, 他们也不看老师, 也不听同伴的发言, 有的在看书, 有的在玩橡皮, 还有的在本子上画些什么。只有教师在和被点到名的学生交流。

……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类比迁移的思维方法, 帮助学生主动联系已学过的乘法计算方法来类比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发展解决问题策略, 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以进一步体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主动完善原有的知识结构。但上述案例中的学生在交流算法时, 教师没有引导其他学生有效介入和互动交流, 造成只有教师和单个学生在交流, 其余学生各忙各的, 资源没有共生, 智慧没能共享。

案例二:教师“一厢情愿”, 单向评价

在教学素数和合数的概念之后, 教师请学生自己想办法寻找出100以内所有的素数。

结果有的学生是用一个一个排除的方法去找, 找了5分钟一半还没找完;有的学生是将能被2、3、5、7整除的数 (除2、3、5、7外) 一个一个划掉的方法找, 认为剩下的数即是素数;还有的学生胡乱地找出一些, 但不全面。

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说不上来。教师就一厢情愿地指出第二种方法比较好, 再出示100以内完整的素数表。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 经历素数表的研究与探索过程, 学会发现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感悟数学思考方法的独特性和唯一性, 感受数学学习的挑战性, 进一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但上述案例中, 由于教师忽视了学生之间思维的碰撞和数学思考方法的交流, 造成学生不懂原由地记住了100以内的素数, 至于“用什么办法比较方便?”“为什么用这种方法?”“怎么想到用这种方法的?”等问题, 没有组织学生在追问中质疑, 学生失去了参与学习过程的机会。

教学策略与建议

数学交流是指数学信息接收、加工、传递的动态过程。数学交流主要体现在数学思想的表达、数学思想的接受和数学思想载体的转换。对于数学课堂来说, 是指数学学习与教学过程中使用数学语言、数学方法进行各类数学活动的动态过程。通俗地说, 数学交流能力是:阅读、倾听和表达数学材料的能力。

一、数学交流意识培养的意义及价值

数学教学应该重视数学交流的训练和培养, 使学生懂得将数学作为信息交流的工具, 会使用数学 (语言、思想、方法) 进行交流, 使所有的学生能够组织和强化他们的数学思维以便与他人交流, 连贯而清楚地向同伴、老师及其他人表达数学想法, 通过思考他人的想法和策略扩展他们自己的数学知识, 将数学语言作为一种数学表达的精确方式加以使用。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促进数学思考。

数学交流能展示同伴之间的想法和观点, 不同观点的碰撞和想法的启迪, 能引发学生产生新的数学思考, 促进学生思维更深刻、更严密、更全面。

2. 发展数学语言。

数学交流以数学语言为载体和工具。要很好地进行数学交流, 必须善于使用数学语言。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进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与自然语言相比, 数学语言更具有一般、简洁、精确和抽象等特性。学生在交流时必须借助一定的数学语言和工具, 课堂上的交流为学生准确应用数学语言表达思想提供了机会, 同时也能更好地发展学生正确理解概念的能力。

3. 培养合作意识。

交流需要同伴, 倾诉需要对象。在数学交流中可以培养学生善于倾听、乐于合作的学习品质, 培养学生欣赏同伴、接纳同伴的良好心理品质。

4. 生成教学资源。

数学交流中会不断迸发新的观点和想法, 这些为教学资源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数学交流活动捕捉有效的教学资源生成新的研究过程。

5. 积累活动经验。

数学交流的基础是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不仅包括“客观性知识”, 而且还包括从属于学生自己的“主观性知识”, 即带有鲜明个体认知特征的个人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反映了他们对数学的真实理解, 形成于学生的自我数学活动过程之中, 伴随着学生的数学学习而发展。数学交流为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了机会。

6.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数学交流可以完善问题解决的数学学习活动, 通过问题解决可以使主体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在实际情境中获取和构造数学, 而不是机械地复述数学。

7. 良好的情感与态度。

数学交流的情感动态表现于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课堂内外的情感交流, 它是伴随着数学交流的知识形态的发生而同时展现的, 由此我们可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感受到数学的实用价值, 在与人交流、共同探索的过程中, 不怕挫折、锻炼毅力、体验成功, 并学会与人合作。课堂数学交流中情感形态的表现形式有如下几种情形:各方表现出对解决一类问题中的多个方法的选择;各方在同一小组共同学习、互相解释概念和程序;各方乐于做数学游戏;各方乐于发现数学应用的例子并做亲身尝试;各方对其他学生的情感和观点表示尊重, 不嘲笑或者为难学习较慢的一方;各方在交流中显示出积极的态度, 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

二、数学交流的基本教学策略

1. 优化数学语言。

数学交流的载体是数学语言, 无论从学习数学的角度还是从使用数学的角度看, 数学语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提高课堂数学交流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 应用好数学语言。教学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语言的科学性、逻辑性、严谨性等示范作用, 努力使语言形象化、趣味化。尽力避免“这样做怎么样”、“对不对”、“好不好”等习惯问语, 消除学生说“半截话”或者用一两个字“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简单作答的语言环境。培养和倡导学生用“这个问题我是这样想的……”、“关于这道题的解法我有一种方法想和大家交流……”、“我对你的想法有补充……”等语言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展示自己的观点, 交流自己的意见。

例如在教学“最大公因数”时, 教师呈现有关图片后, 诱导学生深入思考:符合要求的正方形地砖究竟有几种?分别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地砖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发表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想法:

(1) 你认为可以选择边长是几分米的正方形地砖?

(2) 你是用什么办法来解释你的想法和观点?

(3) 这样的正方形地砖可以有几种情况?

(4) 我会反思:

(1) 在解决这一问题时, 同伴可能会有什么困难?

(2) 我们是怎样解决这一题的, 可以怎样想?

(3) 我们在解决这种问题时所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经历自主发现、动手操作、探索研究的过程, 学会发现问题,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在交流中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能主动与同伴合作、学习和吸纳同伴的想法和观点, 引起思维的碰撞和共享, 帮助学生丰盈知识, 生长思想, 形成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

2. 培养倾听品质。

良好的数学交流活动, 需要交流双方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作为听者要抓住三点:一听其表达的大致过程, 从总体上把握思考脉络;二听其采取的思维策略, 采用的数学思考方法, 这是数学的灵魂;三听其表达的思想有没有不严密或者错误的地方, 随时准备质疑或补充完善。问者可运用三种方法:一是质疑性提问, 如“你讲得我不太明白, 能说得具体一些吗?”二是反驳性提问, 如“如果是这样, 用你的想法该怎么解释呢?”三是诱发性提问, 鼓励学生发问并做出解释。“这样想有道理, 但是怎么更简捷些呢?”提问时应注意尊重对方, 有理有据, 合乎逻辑。例如, 教学求30和45的最大公因数时, 学生相互提问质疑:为什么将3和5分别去作除数?你是怎么想的?为什么求最大公因数时要把公有的质因数相乘?

3. 鼓励互动评价。

评价能促进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学习心理品质的形成。师生之间真诚的评价对于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功能。一方面, 正确的鼓励和赞赏能满足学生的自尊, 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树立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 及时客观的评价具有诊断和调控的功能, 真诚的批评和委婉的否定, 能使学生正确面对自己的错误, 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解题策略。例如, 在教学制作100以内素数表时, 可以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和评价:你自己是怎么画的?怎么会画得这么吃力?同伴的好方法是什么?你听了他的发言, 受到什么启发, 又有什么感想?

4. 形成和谐氛围。

数学交流要求课堂具备平等、自由、相互接纳的和谐氛围。因此, 创建一个良好的外部交流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 会对课堂的教学气氛产生直接的影响, 从而对学生的交流程度产生重要作用。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首先要关爱学生, 只有爱学生才能教好学生。其次, 教师尊重学生, 与学生平等相处, 是师生之间数学交流得以顺利进行的关键。数学课堂是小型的数学学习共同体, 形成和谐的交流氛围是靠平等来编织的。教师要以生为友, 并教育学生尊重他人, 促进共同体所有成员互相信任、平等交流, 共同营造一个有利于真诚交流的稳定、平衡、持久、和谐的交流环境。再次, 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友好相待, 是学生之间数学交流得以和谐发展的基础。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信息, 可以形成个体和群体的理念。当学生公布自己的解释时, 别的学生有机会就这些解释提出新的疑问, 或者提出新的解释, 从而引发新的问题, 导致进一步的探究活动, 甚至把问题的交流延伸到课外。这样的数学交流, 充满哲理和弹性, 富于张力, 耐人寻味。课堂上常用的数学交流方式有:你是怎样想的?谁的方法与你的相同?你听懂了谁的方法?猜一猜这位同学在做的时候是怎样想的?解决这样的问题有什么要提醒同伴的?

5. 丰盈数学思想。

例如教学“32名同学参加学校乒乓球淘汰赛, 决出最后的冠军需要赛多少场?”一题, 学生在交流中想出了多种丰富多彩的答案。

生1:我们是用列举的方法, 既然是淘汰赛, 第一轮要比16场, 第二轮要比8场, 第三轮要比4场……, 所以一共要比16+8+4+2+1=31场。

生2:我们也算出要赛31场, 不过我们的想法是每一轮的比赛场数总是上一轮场数的一半, 以此类推, 也可以用“16+8+4+2+1”算出有31场。

师:你能从别人的发言中发现规律的相同点, 并巧妙地解决问题。

生3:我们组的想法和他们不同。32人比赛人数太多有点复杂, 思考起来有些困难。于是我们从较小的数着手分析。通过研究, 我们发现2人需要赛1场, 3人需要赛2场, 4人需要赛3场……不管多少人比赛, 场次数总比人数少1。所以, 可以推断32人要赛31场。

师:你能从简单问题入手来解决复杂问题, 这体现了一种“化繁为简”的转化思想。

生4:我受他们的启发, 既然每比赛1次, 就一定会淘汰1名队员, 现在冠军只有1人, 那么比赛肯定需要淘汰31人, 也就是要比31场。

师:你能巧妙地将比赛场次和比赛淘汰人数之间建立一种联系, 从而换一个角度解决了这一问题, 思维很独特。

8.高中数学中实现数学交流的研究 篇八

关键词:高中生 数学教学 数学交流 数学交流能力

一、引言

数学作为一种描述科学的语言,国内外的许多数学大师都曾对其“交流”的功能和价值进行过精辟地论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生活中需要越来越多的数学语言,例如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数学逐渐成为社会性知识的时候, “数学交流”才日益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数学交流已经成为人们在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生存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

二、数学交流的类型与形式

1.数学交流的类型

按照数学交流的内容分类,大致可分为:知识的交流,体验的交流和问题解决的交流。

(1)数学知识的交流

当学生以口头的或书面的方式把自己对某一数学知识(概念、法则、定理、公式、方法等)的理解向他人表述,并试图去理解别人的观点时,就是进行数学知识的交流。

(2)数学体验的交流

数学体验的交流往往表现为交流在数学学习中的感受、情绪、认识、观点等种种认知。情感体验包括认知过程中对某一现象的概括性的认识,对他人或自己学习过程及学习结果的评论,对学习活动的喜厌程度等等。

(3)解决问题的交流

解决问题的交流是指学习者在思考问题,整理思路的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数学语言,采用合适的表述方式,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解法和结果,或者困惑与障碍予以表述的过程,解决问题的交流在当今十分重要,它要求人们改变以往一个人独自冥思苦想的解题习惯,采取与他人协商、合作的方式,共享观点与资料,以求得问题的解决。

2.数学交流的形式

在数学的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中,数学交流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四种形式:

(1)直观描述即通过画图、事物材料及模型等形象直观的方式对数学概念或问题情景的模拟、演示、表达或转换。

(2)口头交流即个人发言、数学对话、分组讨论、倾听等方式的总称。

(3)书面写作。书面写作不仅仅指传统的书面作业与练习以及章节知识和结构的归纳小结,还应包括记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阅读。阅读是了解和学习数学的一种常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一种基本策略。

三、对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的透视

1.现阶段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的现状

(1)课堂教学交流形式单一化

师生的交流占据了总体的93.2%,而学生之间的交流只占6.8%,而在为数不多的学生交流中,学生个体与班级之间的交流占73.6%,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占19.4%,小组交流占6.9%。这些数据表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十分缺乏的,学生群体的交流更是匮乏,课堂教学交流的类型因此显得比较单一。

(2)课堂教学交流缺乏公正性

在一种追求效率至上和精英主义的教育体制中,学校教育以筛选为其主要功能,强调学生之间的竞争,并形成不同的层次和级别,因此教育体制在学生之间制造着不平等,教育体制是社会意志的体现,教育体制的这种功能必然会影响到教育资源的分配,进而影响到课堂教学交流的公正性。

(3)课堂教学交流效率低下

“师道尊严”的传统观念也容易使师生关系变成一种“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师生关系因此也失去了对学生人格发展和精神陶冶的作用,学生也无法全面理解课堂教学交流中人际关系的丰富内涵。

2.交流不足带来的问题

(1)课堂交流单一易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和抽象。班级授课制以学生集体作为教师与学生个体进行交流的中介,教师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内要与不同的学生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交流关系因此变得疏远和抽象。

(2)课堂交流的不公正性使教师无法平等地对待学生。课堂教学交流牵涉到师生之间的认知、情感、伦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相对学生而言,教师在诸多方面都处于一种优势地位,不能与学生平等,更不能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和需要,没有从学生的角度来考虑学生。

(3)课堂教学交流的低效使课堂教学效率低下。课堂教学交流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但只有理解了知识的客观意义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而知识客观意义的理解过程是一个开放的过程,它要求学生能够自由地与知识进行互动,从中获得属于自己的意义。

3.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交流欠缺的成因分析

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及深入中学数学课堂的观察中发现,当前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交流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现象,有些课堂中仅有一些少得可怜的交流也只不过是他控的、被动的,如教师问,学生答。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只习惯于接受知识和解题训练,而不习惯于主动参与交流。造成数学交流欠缺的主要原因有:

(1)过大班额的班级授课制限制了课堂中的数学交流

(2)封闭的心态与失落的主体意识限制了课堂中的数学交流

(3)传统的教学观念限制了课堂中的数学交流

(4)数学语言的障碍限制了数学交流

四、高中数学课堂交流的对策研究

1.应对课堂中数学交流欠缺的策略

(1)提倡民主的教学方式,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

(2)提供给学生使用数学、交流数学的环境

(3)创设自主的学习空间,少教多悟

(4)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5)加强对学生之间学习竞争的引导

(6)在课堂教学进行数学交流要加强课堂管理

2.课堂中数学交流的实现途径

(1)数学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在理想的交流过程中应该有一些自己独立思考的过程,再及时把得到的一些结论与同学交流,然后再引发各自新的思考再交流,……,如此循环得到最终的结论,这样双方各自的思维得到了发展,也更容易对交流对方的思维进行补充。

(2)课堂中数学交流的实现途径

数学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十分丰富,它对学生学好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因此,数学教师要采取多种有效途径,强化数学交流,促进数学教学。

(3)重视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语言是数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进行数学思维和数学交流的工具。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数学语言作为一种通用的科学语言已经成为各领域之间、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的桥梁,成为人们交流各种科学思想的工具。

3.课外数学交流的实现途径

(1)培养学生写有效的数学日记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说数学”和“做数学”的能力

(3)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交流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成绩有所提高

五、结束语

高中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是现代社会对数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这是由数学的特点和作用决定的。数学交流能力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益。在对高中学生交流能力现状调查后发现学生喜欢数学交流,认为数学交流能力能促进数学成绩的提高,数学教师认识到了数学交流的重要性,然而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能很好的实施,未能创设良好的数学交流机会,学生交流方式单一,未能掌握交流方法。

参考文献:

1.牟天伟.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交流问题[J].数学通讯.2003.15:6-8

2.韦燕平,钦彦.高一学生数学交流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4.8:91-93

3.朱根苗.教学中实施数学交流的常见途径[J].数学教学研究.2004.4:2-3

4谭武昌.一种有效的师生交流形式:习题+小结[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2.7

5鲍红梅.“还课”有效的数学学习策略. [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7

9.数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篇九

曾宪慧

上个月我有幸参加了在广东省佛山市举办的全国数学教学改革观摩展示培训学习活动。三十二个省代表的课分两个主办区进行,我们三天听了十六位老师的优质课及专家的精彩点评,我感触很深,收获颇多。用一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能概括我的体会,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方法比知识更加重要。这次听课我有几点体会:

1、体现课标精神,重视营造愉快课堂。

透过观摩一系列的展示课,感受到每位老师都在努力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新课标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此刻的数学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原先传统教学中的传授者和理解者,施与者和容纳者,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活动。我们看到每位教师都重视营造和谐,愉快的课堂。此刻课堂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创设教学情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孩子的学习资料是现实的,有好处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些课中,教师都重视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资料,如印象比较深的有:河南省黄老师上《小数的初步认识》时创设有趣的的变魔法情景凸显小数与整数的不同,又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回忆生活中见到的小数,体会小数应用的广泛,从而揭示本节课的主题。贵州省黄老师上《“会”用计算器计算》时创设了电视节目《机智过人》中“人机大战情境,引导学生辩证的对待人与机器的关系,激发学生想要操控机器为学习服务的学习兴趣。还有创设童话情境、谈话问题情境导入课题等,通过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3、体现主动性学习,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都非常重视孩子的动手操作,重视孩子的手脑结合。如新疆乌鲁木齐张老师上《数与形》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利用手中学具充分动手拼、摆,探究规律,引导学生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联系,感受到在图形中隐含着数的规律,可利用数的规律来解决图形问题。深圳的丁老师上《展开与折叠》时让学生在较大的空间里进行思维活动,并创新使用磁力片为学具,通过演示教具和学生操作学具,再通过学生的提问、评判、分类等探寻活动,不断去找到正方体尽量多的或是所有的展开图,让学生完整地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更加深刻领悟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要想真正的掌握知识就是要让学生们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那么动手操作就是孩子们最好的学习活动。学生们积极主动地在老师的指导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

4,体现教学资源优势,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资料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听过的这些课中,每位教师都根据自我的教学需要使用了现代信息技术,都有精心制作的课件和充分的学具,课件演示形象、生动、直观,趣味性强,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了教学重点和难点,提高了课堂效率。

10.数学经验交流心得体会 篇十

7-8月,重点听课的时间。这段时间,说句老实话,我完全把自己当作录音机和记录员,对自己的笔记几乎没有什么理解,就单纯是为了听课而听课。诚然,这样是很不好的。但是,客观的说,南京7-8月份实在天气太恶劣了,而且天天听课的任务也很艰巨,能完整的听下来,完整地整理好笔记,已经是很不错了。究竟离冲刺确实还有一段时间。我很庆幸,恶略的环境并没有阻止我学习的进度和前进的步伐。

9月,我开始研究陈文灯的考研数学复习指南,这本书确实很好,当时我听课的时候,陈老师就说,有人把此书看了6次,结果就拿了150,所以我一直很信赖他的讲法。我大概花了7-14天时间把这本书看了一遍,这个时候我几乎没有做题,仅仅是看笔记和书上的例题,力求把握基本方法,把大分拿下来。

10月,做题,天天都做题,大概坚持了也是2个星期左右的样子,

备考资料

我主要也是做陈文灯那本书,那本书上的习题很好,但是有些确实不会做,我当时做题遇到不会的就做个记号,然后问高手,但是高手也有不会做的时候嘛,所以到了后来,我看见了网上有具体的答案,觉得真的很有帮助。顺面一题的是,因为我做的中科院自己出的卷子,所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就更大了,因为我考的时候,最难的一道题目就是出自此书,哈哈,剩下的我就不用多说了吧。

11月,重新看笔记、辅导书、课本中比较生疏的公式和内容。这段时间,我开始做文等发的另一本500题教材,这本书我做得很辛劳,不过我做完以后真的觉得是好书。因为题目比较难,可以开阔你的视野,不过我认为有些题目能知道怎么解就好了,因为计算量实在太大了,相对而言。

这里对上面做一个小小的补充,数学和专业课我预备的时间其实是比较少的,因为说实话,相比政治而言,数学实在是内容很少。所以我对数学的预备也是断断续续,保持一个状态和练习量就可以了。

12月,冲刺。这个时候,我就是回顾自己作过的题目。

1月,每日一套3小时模拟,后来我发现其实2个小时就可以做完了,呵呵,因为做得比较熟练,这段时间大概坚持了10套卷子。

11.开展数学活动获得数学经验的策略 篇十一

【关键词】活动 经验 策略

著名的数学教育学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数学活动教学中,由于缺乏对数学活动的方法的认识,不少教师对进行什么数学活动、怎样进行数学活动、每一种活动的形式具有什么作用等问题感到困惑,在实施数学活动教学中无所适从。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寻找恰当的活动方式,创设活动情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主体激活状态,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动眼,使教学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活动。

一、在游戏中开展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儿童有好奇、求趣、喜新的心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如果有意识、有目的地创设一种符合儿童心理特点的数学情境,以游戏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可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活跃学生的创造才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愉悦身心,从而使学生喜爱这门功课,相继促进课堂教学。

〔案例1〕在教《十几减几》退位减法时,课前先准备四件标价都是8元的商品:童伞、书包、文具盒、童鞋。在课上给四名学生分发15元、13元、11元、16元(均有一张整10元币),依次到柜台前买一件商品。“你们刚才看到顾客各拿出多少元?找回多少元?”学生很容易答出:都是拿出10元,找回2元。“四位顾客各剩多少元?你们是怎样想的?”学生积极发言,如第一个顾客原来有15元,拿出一张10元,用了8元,找回2元,还剩7元。即15-8=( ),想10-8=2,2+5=7,从而得出规律:计算十几减几,先用10减几,再用减得的数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就可以得到差。这一游戏化解了退位减法的难点,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获取了知识,并且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在操作中开展活动,培养自主能力

数学课上,必须加强操作活动使学生人人动手,思维随之展开,这很容易把全体学生推到主体的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概念记得更清晰,更容易保持和提取。

〔案例2〕在教学《得数是6的加法》这一课时,首先出现一道富有思考性挑战性比较强的题目,Ο+Ο=6,接着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在桌上操作,摆一次写一道算式,如摆出 ΟΟΟΟ+Ο=6,便写出5+1=6,然后把圆形依次从一边移到另一边,再写算式,直到全班学生把算式1+5=6、5+1=6、2+4=6、4+2=6、3+3=6、0+6=6都摆出来,我再结合书上的示意图,组织学生讨论每道题的意义。这堂课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操作,自己练习,自己讨论意义,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且学得轻松愉快,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探究中开展活动,培养探索能力

数学活动教学的过程实质是师生之间的协同展开探索活动,共同发现问题,做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的过程。我们要善于把学习内容中的新知识,转化为问题,隐伏于一系列的情境中,让新旧知识之间的矛盾或新旧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构成学生认识活动的内部矛盾,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积极的态度和旺盛的精力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而促使学生不断质疑问难,发现问题,再经过积极思考、探讨去解决问题。

〔案例3〕教学《圆柱的侧面积》,我们可以通过层层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研究:1.怎样才能把圆柱的侧面展开? 2.圆柱的侧面展开可以是什么形状? 3.展开的图形面积怎样求? 4.圆柱侧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最后让学生体验到:展开侧面只是为了推导计算方法,实际计算时并不都要把侧面展开。这样的教学,老师提出问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探索的空间,学生在问题的探讨和研究中,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将会逐步得到提高。

四、在交流中开展活动,培养合作精神

小组合作学习是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讨论,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集体合作中展示自己,创造个性。

〔案例4〕教学两位数的口算加法57+38,让学生四人一组进行讨论,由于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同学间的相互启发,于是出现了许多种方法:

(1)57+30=87 87+8=95;(2)50+38=88 88+7=95;(3)57+40=97 97-2=95(4)60+38=98 98-3=95(5)55+35=90 90+2+3=95(6)50+30=80 80+7+8=95。

然后通过分析、比较、优选,让同学们选择得出最佳思路和方法。在这里,我通过小组集体合作的形式,不仅促进个人的思维在集体智慧上得到发展,而且同学间的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形成立体的交互的思维网络,让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动手动脑,通过讨论、争论、辩论取得1+1>2的效果。

正确认识教学中数学活动的内涵,掌握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学活动教学,在活动中帮助学生获得鲜活的数学经验,从而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斯托利亚尔. 数学教育学.

[2]刘英健. 小学数学活动课程的特征.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卢江. 面向21世纪的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人民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红寺堡区2015年防汛抗旱工作会下一篇:文化市场工作简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