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历史常识

2024-10-07

公务员历史常识(共7篇)

1.公务员历史常识 篇一

一、香港、澳门的回归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英国)政府根据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的双方共同承诺,于7月1日开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对香港行使主权、并切实贯彻“一国两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的方针,由董建华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任行政长官。

197月1日当日,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结束长达155年的英国殖民地身份,香港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管理。

澳门政权于12月20日由葡萄牙移交至中华人民共和国。19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由何厚铧担任澳门特别行政区任行政长官,澳门回归祖国。

澳门回归象征长达半的“港澳过渡时期”、葡萄牙帝国终结以及西方统治亚洲的漫长日子完全终结。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二、我国国际战略

20世纪90年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的阶段,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锐意改革,努力奋斗,整个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中华大地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变化。社会生产力获得新的解放。

我国国际战略就是要坚持---外交思想,始终不渝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维护世界和平。致力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坚持睦邻友好,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改善和发展中同发达的关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广泛开展贸易往来、经济技术合作和科学文化交流,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参加多边外交活动,充分发挥我国在联合国以及其他国际组织中的作用。

2.公务员历史常识 篇二

纵观历史,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的建设和实践与我国整个政治环境紧密相连并且将继续服务于政治经济大局, 这是进行公务员考核的直接目的。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是建立在原有干部考核制度的基础上, 是原有干部考核制度的延伸和发展。我国干部考核工作, 在新民主主义时期, 叫做“审查”, 新中国成立后称为“考察”和“鉴定”, 直到1979年, 才统一使用“考核”一词。相关规范性文件有1949年的《关于干部鉴定工作的规定》, 1964年的《关于科学技术干部管理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1979年中组部下发《关于实行干部考核制度的意见》, 提出对干部的考核侧重于德、能、勤、绩四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为适应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需要, 建立公务员制度被提上了议事日程。1985年起草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法》, 1987年明确提出在我国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 1989年中组部与人事部联合下发了《中央国家机关司处级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的方案 (试行) 》, 使干部考核走上正确的轨道, 同时为公务员考核制度的建设打下了基础。1989年国家审计署、海关总署、国家统计局、国家环保局和国家建材局率先进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试点, 1990年又在哈尔滨和深圳进行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试点。国家机关和地方上的试点为推广公务员考核制度提供了经验。1993年8月, 《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正式颁布, 1994年3月《国家公务员考核暂行规定》颁布, 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 对公务员的考核又作出明确规定, 提出“对公务员的考核, 按照管理权限, 全面考核公务员的德、能、勤、绩、廉, 重点考核工作实绩”。2007年1月4日, 中共中央组织部和国家人事部联合印发了《公务员考核规定 (试行) 》, 对公务员考核的基本原则、内容和标准、程序、结果使用及相关事宜作了全面规定。此后, 各级政府关于公务员考核机制不断细化。

二、公务员绩效考核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对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研究虽然起步晚, 但是作品丰富, 同时也具有角度多元化、质量良莠不齐的特点。这些角度包括行政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经济学、数学等, 作品形式绝大多数是论文形态, 个别作品是专著。这类研究大概可分为三类:一是从实证角度研究, 采用调查问卷、数学模型构造分析等形态, 这类研究目的都是为了建立一个具有可操作性的绩效考核方案, 出发点都是从已有经验或成果出发将其经验或结论复制到公务员绩效考核模式中;二是对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本身和运作过程的批判, 然后按照自己的理想路径去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本身;三是通过比较研究, 借鉴国外或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的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的可取之处, 为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开出“良方”。

周世球、夏书章等早期的行政学学者采用实证方法, 对行政效率及其测量标准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识到政府政绩考核以及公共部门公务员考核体系的复杂性, 并涌现了一批优秀的关于公务员评估的著作和文章, 他们的研究为政府绩效的理论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这包括:从行政效率的角度, 通过对政府绩效考核价值取向、设计模式及原则等因素的探讨, 考证了行政效能的意义和作用。如张璋的《政府绩效评估的元设计理论:两种模式及其批判》详尽介绍了政府及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相关概念、要素及各国不同的测量方法;肖鸣政的《国家公务员考评教程》、曹志主编的《各国公职人员管理体制》等通过对西方行政改革管理模式变迁的描述和分析, 探寻政府绩效考核的制度基础, 在制度分析的基础上构建政府绩效管理的框架。

对公务员考核制度本身和运作过程的批判研究, 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谢明教授曾著文指出:考核的指标设计操作性差, 不能全面反映工作绩效。主管考核人员的个人因素对考核结果影响较大, 实际的操作往往流于形式, 考核只是走了过场, 成为一种时髦的虚饰。考核的等级偏少, 只划分了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级。考核结果与使用相脱节, 大多是发放奖金了事, 不能充分发挥激励作用。2005年四川大学姜晓萍教授认为考核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考核主体与考核客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考核指标设计粗糙、考核手段单一, 考核结果的激励作用丧失。关于考核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2003年英国Leed S大学周晓玮《我国公务员绩效测评的困境与原因初探》指出除了具体制度与实际执行中存在弊端以外, 也与政府本身的制度特征有关, 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政府组织本身的特性决定了公务员绩效的复杂性。二是政府组织运行的特性决定了公务员绩效测评过程的复杂性。2005年浙江大学胡税根教授《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中虽然讲的是政府部门绩效管理的问题, 但公务员作为政府的执行者有着相似的原因。他没有就绩效评估谈绩效评估, 而是把政府绩效考核放在了行政体制这个较为宏观的领域加以分析。我国作为后市场经济国家具有自身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彻底性, 也决定了许多问题的存在, 例如政府与市场的界限不明晰, 导致政府价值选择扭曲;公平与效率难以统一, 导致政府部门在具体管理操作上产生困境;管理与服务之间的矛盾使行政管理体无法克服传统体制弊病。

采用比较方法研究我国公务员绩效评价, 孟凡仲在《中西方国家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研究》中提倡引入西方国家逐级考核的办法, 由上一级直接对下一级考核, 但下级不评上级, 同级之间不互评。年终每个人的工作表现都由直接领导打分, 考核结果向其本人公开, 并指出存在问题及改进意见。公务员工作表现如何, 直接影响其薪酬多少。相应地, 潜能评估的结果得到充分的重视, 对于具备“直升机素质”和“全面素质”的公务员, 政府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安排适当的岗位及发展机会, 建立升职档案, 立足平时工作表现与能力的观察, 有效地防止了急功近利、投机钻营的不良行为。刘静、刘慧在《中日韩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比较分析》中指出, 引入绩效工资制。绩效考核审查委员会根据公务员的工作鉴定 (成绩、态度) 、特殊成绩评价 (对特殊项目和政策发展做出的贡献) 以及部长评价对其分别做出相应的奖励。在此制度下, 政府每一年度均授予那些在年度表现特别优异的公务员特别奖励, 他们都可获得绩效工资或绩效津贴。张阳在《英、美国家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特点与启示》中介绍了美国政府绩效评估的历史演进、理论基础、基本程序, 分析中国政府绩效评估的现状、存在问题和特征, 进而提出中国政府借鉴美国经验的基本思路。

三、公务员绩效考核理论研究现状评析

综上, 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研究涉及了公务员绩效考核的基本内容, 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务员绩效考核进行了比较研究。但是在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主要表现为:脱离我国国情, 简单地把国外适用的考核制度或理念照搬过来或者自己设计一些理想化的考核措施。研究者基本上以高校、科研机构的教研人员为主, 较少具有实践经验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参与。对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政策制度把握不准, 对影响我国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发展的因素认识不足, 对考核过程和考核方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研究不足, 并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研究, 所提出的意见、建议可操作性、针对性不足。

当前我国正值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时期, 是经济社会转型, 矛盾凸显的时期, 对于河南省来说, 又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公务员尤其是基层公务员在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公众对公务员的工作成果和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虽然我国在公务员绩效考核体系构建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河南省公务员的绩效考核起步较晚, 制度体系尚不健全, 在考核实践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2010年, 河南省人社厅印发了《关于在行政机关开展公务员绩效考核试点工作意见》。2011年5月召开了全省绩效考核试点单位业务培训班, 全省行政机关公务员绩效考核试点工作虽已全面推开, 但仍处于摸索探索阶段。因此, 为了加快推进绩效考核制度实现全面覆盖, 对河南省公务员绩效考核进行调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在立足中国现状的基础之上, 借鉴曾影响社会发展方向的理念和制度特征, 找出政治与法律的内在逻辑, 找到公务员绩效考核制度与国家统治的关联, 通过对基层公务员绩效考核的探讨, 在政府内部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合理、公正的绩效考核体系以此来提升公众的满意度和政府工作效率, 从而为公务员绩效考核与我国社会发展找到互相推动之途。 (作者单位中共河南省委省直工委) ■

3.考生必须知道的历史常识 篇三

历史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包括天文地理、科举官职、礼仪习俗、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各种纪年、音乐文娱、科举官职、史学理论等等。历史常识类的试题侧重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的积累,借助文史常识来考查考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考查范围以古代史的传统文化较多。难度以识记为主,知之者易,不知者难。在复习备考时,对这类知识要多注意,以增强复习备考的实效。以下列举几类必须知道的历史知识。

(一) 庙号、谥号、年号和尊号

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祭祀时写在牌位上的名号。始于西汉,迄于清朝。一般开国皇帝称“祖”如宋太祖,明太祖;后继者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判定依据主要看有没有“祖”或“宗”。

谥号是根据帝王生前行为由臣下议定,朝廷也会赐予死去的贵族大臣谥号。它始于周初,秦朝时曾被废止,汉又恢复,沿袭至清。常见的有周武王、周厉王、周幽王、汉武帝、隋炀帝等。

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纪年的名号,一般认为由汉武帝首创,“建元”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年号。年号是帝王正统的标志,一个政权使用另一个政权的年号被认为是藩属臣服标志,每逢新皇登基常改元,即改变年号。通常的做法是新皇登基那年不改,第二年才改变年号。如唐太宗公元626年即位,公元627年才改年号为“贞观”。同时应该注意一个帝王允许有一个或多个年号,这要看皇帝的心情了。

尊号也叫徽号,开始于唐朝武则天时期,是尊崇皇帝、皇后、太后的称号。尊号多是活着的时候奉上的,死后也可以奉上,如唐玄宗尊号为开元圣文神武皇帝。尊号也可以累加,如武则天用过的尊号有“圣母神皇、圣神皇帝、金轮圣神皇帝、越古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则天大圣皇帝”等。

对于古代帝王我们不直接呼名而是称号,唐以前的帝王称谥号,唐至元多称庙号,到明清,每个皇帝(明英宗除外)都只有一个年号,所以习惯以年号称,由于尊号太长,称呼不便,用得很少。

(二) 姓氏来源

我国姓氏繁多,《中华姓氏书法大词典》共收集了10129个姓氏,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副研究员经过多年的收集和研究,发现中国人古今姓氏已超过22000个,当代中国人正在使用的汉姓约有3500个左右。通常所说的百家姓,只不过是集中了占全国人口大多数的100个常见姓氏。姓氏究其来源主要有以下几种:

1. 氏族的名称演化为姓。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姓大都和生物或自然现象有关。如熊、牛、云等。

2. 以国名为姓。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

3. 以居住地为姓。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则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

4. 以次第为姓。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如伯夷、叔齐,伯是兄,叔是弟;孔丘字仲尼,“仲”就是老二;孟姜女就是姜姓的长女。汉代以后逐渐在“名”或“字”中用同样的字或偏旁表同辈关系,如宋代文学家苏轼、苏辙兄弟共用偏旁“车”表同辈。

5. 以官职为姓。如司徒、司马、司空等,有些姓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

6. 以职业为姓。如巫、卜、陶、匠、屠等。

7. 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呼延、慕容、尉迟等。

8. 以谥号为姓。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

9. 因避讳而改姓。如邱是讳孔丘等。

(三) 纪年方法

1. 年号纪年法:汉武帝刘彻开始用年号纪年,即位那年称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顺次为建元二年、建元三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纪年明确,可以直接表明具体的年份。

2. 干支纪年法:这是我国古代长期使用的一种方法,近代史上的甲午战争、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名词就是干支纪年。我们现在的农历仍然采用干支纪年。所谓干支就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简称。它把十个天干、十二个地支按一定的组合方式搭配纪年,单配单,双配双,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第一个为甲子年,第二年为乙丑年,依次类推,以六十年为一个周期循环,故有六十年一甲子之说。

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的乙,依此类推:

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于是有:

如:1644年的干支年是甲申年(猴年),1911年是辛亥年(猪年),2005年是乙酉年(鸡年),2009年是己丑年(牛年)等。

3. 民国纪年:是把中华民国成立的1912年作为民国元年,依次往下推。与公元纪年的运算公式为:公元纪年=1911+n,如民国三十年即1911+30=1941年。

4. 公元纪年:是以耶稣诞生之年为界,虽然耶稣只是宗教传说中的人物,但是这个纪年标志逐渐在全世界通用。耶稣出生之年就是公元元年,以前的年份叫公元前某年,从这年起叫公元某年,公元元年前一年是公元前一年,后一年是公元一年,然后依次排列。公元元年是我国西汉末年时期,因此西汉及西汉以前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的年代,东汉及东汉以后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后的年代。公元纪年中,每100年为一个世纪。世纪中又以每10年为一个年代。如20世纪80年代,通常是指1980年至1989年。世纪初即这个世纪的最初10年;世纪末即这个世纪的最后10年。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间范围是1890年至1909年,但一般说来这是个大概的时间范围,既可以在1890年至1909年范围内,也可以超出这个界限。世纪的前30年为早期,世纪的最后30年为晚期,世纪的中间的为中期。世纪的前50年为前期(或称上半叶),世纪的后50年为后期(或称下半叶)。

(四) 避讳问题

避讳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在封建社会,凡遇到跟君主或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或读音,不能直呼、直书其名,要采用某种方法加以回避,这叫做“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避讳的对象有四类:

1.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阴历一月古时本来叫“政月”,到了秦朝,由于秦始皇一月出生,名叫“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读作“征”了。女真族唐时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改称“女直”。“元来”改“原来”就是为讳朱元璋之“元”。

2. 官讳:下属要讳长官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唐朝大诗人杜甫,一生不写海棠诗,在他留传下来的1400余首诗中,连一句涉及海棠花的也没有,《古今诗话》里点明了此事:“杜子美母名海棠,子美讳之,故《杜集》中绝无海棠诗。”

3. 圣人讳:主要指避至圣先师孔子和亚圣孟子的名讳,有的朝代也避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之名,有的还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现在不少人姓邱,其实,这些姓邱的先人最早并不姓邱,而姓丘。春秋末年,孔丘被举为“圣人”,为避讳便加了一个耳朵,所以就改“丘”为“邱”了。

4. 家讳:指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与别人交往时应避对方的长辈之讳,否则极为失礼。

避讳的方法通常有三种,即改字、空字和缺笔。

1. 改字。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写成其他字,这是最常用的一种做法。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把中央六部之一的民部改为“户部”。

2. 空字。是把需要讳的字去掉,不写在书上。观世音菩萨,为避太宗讳而改为观音菩萨。为了避讳唐太宗李世民的“世”字,“王世充”写成“王充”。

3. 缺笔。是将应避讳的字不完整写出来,而少写一两笔。黄昏的“昏”字本写作“上民下日”,也是为了避讳唐太宗的“民”,才缺笔以“氏”代“民”写作昏。

(五) 地理山川

1. 阴阳: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

2. 区域名称:中原、关中、江南、江东、江河、岭南、塞北、关内外、九州、西域等。

如关中,初指函谷关以西地,其后专指关中盆地。后来又有众关之中之说,即东函谷,南武关,西散关,北萧关。

关东,秦汉时期关东指函谷关以东地区。是以函谷关作为区分东、西两大地域的界标。明以后“关东”,乃山海关。以辽、吉、黑为关东,关外。把山海关以西亦即长城内侧,统称“关内”,后又渐称“关里”,有山东人、河北人、山西人。

江左、江东,长江在芜湖、南京一段,自南而北,折向东流,江南地区在这段江流之东,故名江东。古人于地理以东为左、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今江西省则称江右。

3. 中国的别称:赤县、神州、中华、华夏、函夏、九州、九域、九有、九土、九区、九牧、八州、禹城、禹迹、禹甸、海内、中州、中原、四海、中土、天朝。

4. 重要城镇名,古今对照。

北京:蓟城、燕都、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苏州:姑苏。

成都:锦官城。

南京:金陵、建业、建康、丹阳、江宁、白下、石头城。

扬州:维扬、扬城、淮上、江都、广陵。

开封:大梁、汴梁、东京。

杭州:临安、武林、钱塘。

(六) 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止。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四书五经等为主,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1. 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2.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员。

3.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七) 史料分类

1. 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出处划分:一般将史料区分为第一手史料(原始史料)、第二手史料(间接史料)。一般第一手史料比第二手史料更加真实可信。

2. 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可以分为实物史料、文献史料。

4.公务员历史常识 篇四

朝代歌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北两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世界公认的最早人类遗迹在非洲

2、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3、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4、中国已知著名的远古人类遗迹:

①元谋人: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县; ②蓝田人:约80-60万年前,陕西蓝田县; ③北京人:约70-20万年前,北京市; ④和县人:约40-30万年前

⑤金牛山人:约28万年前,辽宁 ⑥大荔人:约10万年前

⑦山顶洞人:约2-1万年前,北京市周口店

5、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了解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的基本情况 河姆渡遗址:

6、距今约6000年的河姆渡聚落位于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长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那里的居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还用动物骨骼制作工具。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河姆渡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还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河姆渡聚落的房屋是干栏式的,干栏式建筑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主要建筑形式之一。半坡遗址:

7、距今约5000年的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

遗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的房子或方形的小房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饲养猪、狗等家畜,还打猎、捕鱼。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陶器是那时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出土了大量陶器,陶器的底色一般为红色,上面多绘有人、动物和几何花纹等图案,称为彩陶。

二、原始社会时期(部落时代)

1、原始社会分为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两个时期,氏族公社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

2、原始社会前期以狩猎和采集经济为主或以简单自然农业为主,人类生产水平低下,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后期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生产力水平提高,出现剩余产品,形成贫富分化和私有制,被阶级社会取代。

3、氏族公社以生产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世系。

4、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黄帝,打败黄河上游的炎帝部落,后又联合击败南方的蚩尤部落。黄帝和炎帝的部落联合组成联盟部落,形成华夏族,黄帝被尊奉为华夏之祖;炎帝被奉为农业之祖,尊为神农氏。所以中国人又称炎黄子孙。

5、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的战争发生在涿鹿,史称“涿鹿之战”。

6、黄帝以后,部落联盟首领由推选产生,史称“禅让制”。其中杰出领袖有尧、舜、禹。

7、原始社会末期,禹凭借治理黄河水患的成功,成为部落首领,史称“大禹治水”。

8、我国原始社会结束在禹时期。

三、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定都阳城,从此开始了家天下的时代。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另一说是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推翻夏朝最后一位王——桀,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所以又称“殷商”王朝。

3、辅佐汤灭夏的贤相叫伊尹,是奴隶出身。

4、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5、商朝的最后一位君主——纣,荒淫无道,残害忠良,引发了“武王伐纣”。

6、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其中爆发了“牧野之战”,由于奴隶军的倒戈,使得周武王能以少胜多,击败纣王。

7、周武王叫姬发,他的父亲就是著名的周文王姬昌,他的丞相就是姜尚,也称吕尚、姜子牙。

8、西周实行分封制和井田制,春秋时期开始瓦解,直到战国时期逐渐被郡县制替代。

9、公元前841年,因不满周厉王的暴政,发生了“国人暴动”。之后,国政由周公和召公代理,史称“周召共和”。这是中国最早的记年记事。

10、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由于“烽火戏诸侯”,导致西周灭亡。

1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由镐京迁都至洛邑,史称东周。

12、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止。

13、韩、赵、魏三家被周天子分封为诸侯,瓜分晋国事件作为春秋与战国时期的分水岭,史称“三家分晋”。

14、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器时代向铁器时代过渡时期,其中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5、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并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春秋五霸按时间顺序分别是指齐桓公、晋文公(决定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的晋楚战争是城濮之战)、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春秋五霸另说为齐桓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

16、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17、战国时,秦国是地处最西边的诸侯,由于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成功,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18、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19、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20、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庄周)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其著有《逍遥游》。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孟轲)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治国理念)。

10、孔子最早提倡并实行不分等级的教育,有3000多名弟子,其中七十二人最贤,其中有十哲: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德行最佳,宰我、子贡言语最佳,冉有、季路擅长政事,子游、子夏文学最高。另外还有颜回、曾参、言偃、仲由、子思等出名。

11、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2、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君主集权,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其他著名的法家代表人物还有管仲、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李斯。

13、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4、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5、公元前262年-260年,秦国与赵国爆发了著名的“长平之战”,秦国大胜,奠定了武力统一中国的基础。其中秦国主将为白起,赵国主将为赵括,此战秦国坑杀40万赵军。

四、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秦王嬴政首称皇帝,史称“秦始皇”。

2、秦朝废除分封制,全国实行郡县制,统一全国度量衡,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半两币)。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并修建了直道。

3、秦朝时,蒙恬率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套地区。同是在秦朝也发生了“焚书坑儒”。

4、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时驾崩。赵高、李斯秘不发丧,篡改遗诏,逼死公子扶苏,拥立胡亥为秦二世。

5、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刘邦武力推翻秦朝。

6、灭秦之战中,项羽的楚军为主力,在巨鹿破釜沉舟,背水一战,击败秦军主力,史称“巨鹿之战”

7、公元前206年-202年,刘邦与项羽爆发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凭借“垓下之围”击败项羽,取得胜利。

8、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9、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0、公元前200年,汉朝(汉高祖刘邦)与匈奴(冒顿单于)首次交战不利,发生“白登之围”,之后开始了历史上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和亲政策。

11、刘邦的妻子叫吕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后,史称“吕后”。她为刘邦诛杀功臣,巩固汉朝做出了贡献。

12、辅佐刘邦的名臣有:张良(张子房)、萧何、曹参、韩信、樊哙、周勃、灌婴、陈平、夏侯婴、雍齿、审食其、陈婴、纪成、彭祖、王陵等。

13、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农业,轻徭薄赋。之后,汉文帝与汉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14、汉景帝时,由于削藩问题,爆发了“七王之乱”,后由名将周亚夫平定叛乱。

15、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军事上,汉武帝从匈奴手中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政治上,他采纳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是指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巩固统治。

16、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开始逆转汉匈形势。

17、公元前138年,汉武帝为了联合西域的大月氏夹击匈奴,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8、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9、汉武帝晚年,穷兵黩武,刚愎自用,造成了“巫蛊之乱”,害死了太子一门和皇后卫子夫。

20、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记》中没有记载的是班超(班超是东汉的人)。

21、公元8年,西汉因王莽篡权,建立“新朝”而灭亡。公元23年,王莽因政策不当,没有处理好阶级矛盾而引发了“绿林赤眉起义”,新朝灭亡,王莽被杀。

22、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23、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东汉的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24、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25、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26、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27、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28、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29、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3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31、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争权夺利严重,造成国家腐败堕落。尤以汉桓帝、汉灵帝最为明显,最终在汉灵帝时爆发了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32、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是汉献帝刘协。五、三国两晋南北朝

1、东汉末年(公元200年),曹操凭借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击败北方的袁绍,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220年,曹操去世,其子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9年,孙权称帝。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其一生多次北伐中原,企图恢复汉朝统治。4、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5、263年,魏国大将邓艾攻陷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265年,司马炎取代魏国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6、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王导、谢运领导的“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8、公元420年-589年,南朝依次出现了四个政权是宋、齐、梁、陈,都城均在建康。其中四朝的开国皇帝分别是宋武帝刘裕、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

9、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10、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1、西晋灭亡后,中原北方大地先后兴起了十六个由匈奴、鲜卑、羯、氐、羌五个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互相征伐,直至由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为止。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拓跋氏)、东魏(拓跋氏)、西魏(拓跋氏)、北齐(高氏)、北周(宇文氏)。

12、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3、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14、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5、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16、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7、东晋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8、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山西大同云岗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六、隋唐

1、公元581年,杨坚(隋文帝)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熟记隋运河图)。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隋朝最后一位皇帝是隋炀帝杨广。他在位期间,修长城,建宫殿,开运河,征邻国,大量透支民力,穷兵黩武,最终导致了隋朝的大规模农民起义,其中就有著名的瓦岗寨起义。

5、公元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取代隋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

6、公元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自己的兄长太子李建成、四弟齐王李元吉及二人诸子,并逼迫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史称“唐太宗”。他即位后,注重与民休养生息,开创了唐朝初年的第一个盛世“贞观之治”。

7、唐太宗时期,有很多的名臣武将,有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秦琼、程知节(程咬金)、尉迟敬德、李靖、侯君集、李绩(徐世绩)、魏征、柴绍等入凌烟阁。

8、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原名武媚娘,后自创名字叫武曌,建立武周王朝,晚年归政儿子唐中宗李显。

9、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10、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11、唐朝疆域辽阔,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唐朝时唯一没有修筑长城的王朝。

12、唐太宗在武力征服之下,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13、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4、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5、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到中国学习。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6、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7、公元751年,唐朝与阿拉伯国家(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爆发“怛罗斯之战”,战败,丧失中亚控制权。公元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8、唐玄宗晚年,宠信杨贵妃,并先后任用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败坏政事。

19、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20、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21、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代表作《历代帝王像》、《步辇图》)、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送子天王图》

22、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23、公元907年,后梁朱温篡唐自立,唐朝灭亡。七、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而南方北方等地区则先后出现了十个割据政权,简称“十国”。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李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府的政权); 4、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史称“靖康之耻”;1127年,赵构(宋高宗)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北宋。北宋每年向辽和西夏提供大笔岁币换取和平。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八、元期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建立大蒙古国。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1276年,元朝灭南宋统一中国,结束了自唐末以来的割据局面。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大蒙古国是由元朝、钦察汗国(金帐汗国)、察合台汗国、伊儿汗国和窝阔台汗国组成,名义上共尊大蒙古国可汗(也就是元朝)为宗主,实际上彼此互相征伐。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也就是台湾的早称),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著有享誉中外的《马可波罗游记》。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7、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记录了从西周周威王(公元前403年)至后周世宗(公元959年)止。

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10、元朝末年,政治日趋腐败,土地高度集中,赋役不均,接连出现严重天灾,最终引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韩山童和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大起义。

九、明朝和清朝初中期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南京);同年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派遣徐达、常遇春等率军北伐并攻占元大都(北京),元顺帝北逃至漠北草原。1421年,明成祖(朱棣)把都城从应天府(南京)迁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3、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5、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起初是为防御北方蒙古族入侵而修建的。现存的长城为明长城。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7、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9、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10、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闯王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11、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12、顺治帝封**五世为“**喇嘛”,后来康熙帝封**五世为“**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喇嘛”、“**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3、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15、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渥巴锡摆脱沙俄压迫,率部众东归。

16、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17、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8、明代三部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19、清代著名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又名《石头记》、《金玉缘》),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十、中国近现代史 1、1840年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时期。其中,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时期;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2、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史称“虎门销烟”。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3、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趁机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5、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6、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中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7、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略中国,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8、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前期)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有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企业具有资产阶级性质。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9、洋务派的代表人物: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10、因中日甲午战争的失败,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称戊戌变法,在变法中只有湖南督抚陈宝箴支持变法,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即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这次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后有谭嗣同等六人以身殉道,史称“戊戌六君子”。11、1894年,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孙中山、黄兴的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1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为辛亥革命,名义上的领导者为孙中山。13、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春,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912年4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职,由袁世凯出任正式大总统,临时政府迁到北京;1915年,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反对段祺瑞。14、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他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兴办的最早国立大学,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制订新学制,普遍兴办学校,宣布废除科举制。15、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6、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于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地点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3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五四运动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17、1921年7月先在上海后在嘉兴南湖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制,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18、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中共三大制订了国共合作的方针。19、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20、为打倒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推向全国。1926年,开始北伐,北伐的军阀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的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21、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武汉国民政府与南京国民政府合并,史称宁汉合流。22、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的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决定在湘、鄂、赣、粤四省发动秋收起义。9月,毛泽东回到湖南,发动湘赣边秋收起义。23、1928年,毛泽东建立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部队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任政治部主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24、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月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长征的转折点;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这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的会宁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25、1931年9月,日本以“柳条湖事件”为借口,发动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

26、西安事变的发动者张学良、杨虎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接受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1936年12月蒋介石亲赴西安强令东北军,西北军进攻红军。西安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主张和平解决,中共派周恩来赴西安谈判。和平解决最有利于中华民族。27、1937年7月7日,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12月日军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军们30多万,南京大屠杀是中外历史上罕见的。28、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日本全面侵华时期,也是中国全面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是国共第二次合作。29、1941年1月的“皖南事变” 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所发动的反共高潮中所犯下的最大的一次罪行。其中,军长叶挺与国民党谈判被扣,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在突围中被叛徒杀害。30、1938年日军进攻徐州,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取得了抗战以来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1940年,彭德怀在华北指挥的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规模最大的战役。打败了日军在华北的气焰,増强了华北军民的抗日信心。31、1945年4-6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召开了中共七大,大会决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全党的指导思想。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各投一颗原子弹,苏联也对日作战。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举行投降签字仪式,抗日战争最终结束。

31、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不顾个人安危和周恩来、王若飞到重庆谈判。10月10日国共两党签署了《双十协定》。32、1946年6月,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1947年,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采用蘑菇战术,先后取得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沙家店战役的胜利。粉碎了敌人对陕北的重点进攻。33、1947年5月,陈毅指挥华东解放军取得了孟良崮战役的胜利。击毙了师长张灵甫,粉碎了敌人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国民党重点进攻的解放区是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34、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指挥晋、冀、鲁、豫解放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35、1948年9月,东北解放军在林彪、罗荣桓的领导下,以沈阳为中心,发动了辽沈战役;在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的指挥下,华东解放军和中原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举行了淮海战役,共歼敌55.5万,淮海战役为解放长江以南各省创造了条件;1949年1月聂荣臻指挥了平津战役,北平和平解放。三大战役共歼敌154万余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36、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开始了东起江苏的江阴、西至江西的湖口的渡江战役。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37、1949年9月政协一届会议在北平举行。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决定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以聂耳的《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以五星红旗为国旗。38、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下午3时,在天安门举行国庆大典,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39、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1953年结束,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涌现出了黄继光、邱少云,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等英雄人物,抗美援朝战争的指挥者是彭德怀。40、1947年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1950年,开始分批进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建国初期的三大运动是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压反革命。41、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到1957年完成。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奠定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基础,大会选举毛泽东为国家主席,刘少奇为委员长,周恩来为国务院总理。42、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完成后,标着着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已基本建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3、1956年,在北京召开的中共八大的功绩在于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44、1958年掀起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出现了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的“左”倾错误。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违背信义的行为,造成了我国1959年至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45、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1976年,粉碎四人帮,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1968年,刘少奇被错误开除出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最大的冤案。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外逃就是九·一三事件。1976年1月、7月、9月,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相继逝世。46、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了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农村的改革是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47、1987年中共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48、1997年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大会号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49、1982年,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一个国家,两种社会制度)解决台湾和香港问题。中国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10日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

50、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1、1956年,聂荣臻主管国防尖端武器的研究和生产。“两弹一星”。“两弹”即原子弹和导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年,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顺利送入太空轨道。同时,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不断更新。52、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53、1954年,我国总理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同两国总理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即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54、1971年,第26届联大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55、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中美发表上海公报。1979年,中国与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56、袁隆平在1973年成功培育出我国第一代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57、1991年,我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问答

1、商鞅变法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开始变法。

内容:a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b奖励军功;c奖励耕织;d建立县制。

意义:商鞅变法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改革,秦国通过变法,废除了旧制度,发展了封建经济。增强了国力,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2、简述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贡献?

答:兴办私学,广收学生,主张因材施教,要求学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教育学生学习态度要老实,重视道德教育,希望学生成为品行高尚的人。

3、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a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自称“始皇帝”,在中央设立“三公”,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中央和郡县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皇帝的命令;b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大修驰道,统一车轨;c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巨大损害;d军事上,派蒙恬北击匈奴,修万里长城,巩固边防,加强对越族地区的开发。

4、简述汉武帝巩固大统一的措施? 答:a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对王国的控制。夺去王侯爵位和封地,解除王国对中央的威胁。推行一套新的选用官吏制度,注意选拔人才。b把盐铁经营权和铸币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c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作为思想统治工具。在长安设立太学,主要培养官吏。d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安定北部边境。

5、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内容和意义?

答:386年,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圭,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为革除落后习俗吸取汉族先进文化,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拓跋进行了改革。

内容:a实行官吏傣禄制,严惩贪污;b颁布均田令;c迁都洛阳;d革除鲜卑旧俗,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意义: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推动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进程。

6、西周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统治。

主要内容:是周王把某地的土地和臣民授予某个诸侯,称为“授民授疆土”,由诸侯管理当地的事务。分封制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即必须服从周王的命令,治理诸侯国,保卫周王,因此,他们必须定期到周室朝觐、纳贡和服役。各诸侯国保持密切联系,共同抵御“蛮”、“夷”、“戎”、“狄”等。

作用:通过逐级分封,编织起由中央向四方扩散的控制网络,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林立的状态,加强了周王室与各诸侯国的经济、文化联系。西周的影响不断扩大,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7、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

①秦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秦统一文字表》和《秦统一货币示意图》

②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在地方,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二级行政机构,把全国分为分为36郡,郡下设县。

③思想上:焚书坑儒(小字部分)

④经济、文化上:车同轨(统一车辆形制,规定所有车辆两个轮子的距离是六尺),书同文(统一小篆为标准文字,后推行隶书),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

⑤军事上:修万里长城,北击匈奴

⑥作用:以后历代王朝基本沿用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制度。

8、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及主要措施 ①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政治上: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在中央设司隶校尉,在地方在13个州部设刺史。④军事上:出击匈奴,解除匈奴的威胁。

⑤外交上:与少数民族地区的交往,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拓了丝绸之路。⑥作用:中央集权空前加强,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9、北方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

魏晋南北朝以来,全国经济重心出现了南移的趋势。两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北方人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江南地区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比较安定。

10、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改革内容:(1)将都城从平城迁到洛阳。(2)要求南迁的鲜卑人改穿汉服,学习汉语,采用汉姓,提倡与汉人通婚。

改革作用:使少数民族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上逐渐与汉族趋同使中原文化得到丰富和发展,如胡食、胡服、胡床、胡乐、胡舞等,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之中。

11、大运河

隋朝时开凿的贯穿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

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历朝对运河不断疏浚、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

12、唐朝初期为什么会出现“贞观之治”?

答: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在位期间注意总结隋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他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继续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注意减轻人民负担,重视发展农业生产。所以贞观年间,国家统一,社会秩序稳定,8

经济发展,国力强盛,史称“贞观之治”。

13、唐文化对日影响 ①遣唐使

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文化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艺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本国,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鉴真东渡

鉴真到达日本除讲授佛经,还详细介绍中斩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14、王安石变法的时间、目的、内容是什么?

答: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主持变法,希望通过改革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内容: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保甲法。

15、明朝前期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哪些?

答:a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b在地方,废除行省,设三司,直属中央,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c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监视官吏、镇压人民;d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实行八股取士,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束缚知识分子的思想。

16、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是怎样产生的?

答:明朝中期以后,大量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投入市场,成为商品。全国出现30多座工商业繁荣的城市,还涌现了从多的小市镇和集市。在商品经济发达的苏州、杭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出现了“机户”。机户拥有资金和织机,开设“机房”雇人进行生产。为机户做工的人叫“机工”,机工计日向机户领取工资,机户占有生产资料,剥削机工劳动成果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是早期的雇拥工人。这种“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拥与被雇拥的关系的出现,标志着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出现了。

17、我国古代四大发明是什么?有何重大意义? 答: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意义:为人类在文化、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是我国人民对世界做出的重大贡献 ①造纸术

西汉前期,已经发明了纸。东汉时期,蔡伦在总结前人造纸经验的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和旧鱼网做造纸原料,扩大了原料来源,降低了造纸的成本,同时又提高了纸的产量和质量,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他改进的纸称为“蔡侯纸”。

②印刷术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北宋时期,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一个活字可以重复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较方便。活字印刷术节省雕版费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为近代印刷术的发展奠定基础。中国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百多年。对传播知识和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指南针

宋代时,制成了指南针,指南针一经发明,很快就运用到航海上,南宋时,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

④火药

源于道士炼丹,后于唐朝时开始运用于军事,宋代广泛应用于军事。

18、清朝君主集权的强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强化统治机构: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19、“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历史影响

主要表现:闭关锁国并非完全断绝对外往来,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上的严格限制。

历史影响:清朝实行闭关政策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但同时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恶果。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

20、中英《南京条约》签定的时间及其附件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危害? 时间:1842年;

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应交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的内容: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权。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时间: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中国广东海面,鸦片战争正式爆发。1842年8月,英国用武力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

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了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时期,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2、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

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它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在客 9

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启动了中国社会近代化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但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成效不大,未使中国富起来。

23、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时间:1895年。

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岸设立工厂。

危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24、戊戌变法的时间、领导者、性质、意义。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25、《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时间:1901年 内容:(1)清政府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危害: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6、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在中国上空飘扬,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27、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意义: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促使人们冲破封建思想的罗网,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指明了新途径。

28、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以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姿态出现。并取得一定的胜利成果,它扩大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9、中国共产党何时、何地成立?性质?成立的意义是什么? 时间:1921年在上海成立。

性质:中国共产党是完全新型的,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无产阶级政党。

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30、遵义会议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时间:1935年;内容:遵义会议批评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指挥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成为党和中国革命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1、红军长征起止时间?长征胜利有何意义? 起止时间:1934-1936年。

意义:红军长征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长征的胜利,保存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为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了基础。

32、中国共产党七大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内容:1945年召开的中共七大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中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通过的新党章明确规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选举产生了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委员会。

意义:指明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形成了全党高度的政治团结和思想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了基础。

33、抗日战争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 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它洗雪了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中国的抗日战争,对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3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任人宰割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35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

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6、文化大革命的影响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家政权遭到严重削弱,民主与法制被肆 10

意践踏,国民经济发展缓慢,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被严重摧残。

3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于何时何地?其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 时间:1978年。地点:北京。

内容: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意义:此次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38、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主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展开,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 这一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使农民焕发出极大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39、以深圳等经济特区为例,探讨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影响

1980年,我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经济特区。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创建成功,为进一步扩大开放积累了经验,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40、试述中英、中葡《联合声明》的主要内容及港澳回归的意义。内容:《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中葡关于澳门问题的联合声明》规定,中国于1997年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作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港人治澳,现行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生活方式50年不变。

意义:港澳回归,洗雪了港澳被英、葡长期侵占的历史耻辱,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重大步骤,港澳的发展进入了新时代。

41、“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

进入历史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这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5.公务员历史常识 篇五

一、关于管理学的一些基本概况

在这块考生要了解管理学的五大基本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另外一个很大的考 点就是管理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这些原理包括正原理和负原理。在正原理当中,考生要能知道木桶原理、人本原理、激励原理、系统原理、权变原理以及能级原理,考生在复习的时候要掌握住一个度,就是对原理的内容做一个简单的了解就可以了,并不用掌握的那么详细。还有一个就是负原理了,里面就简单的了解彼得原理、帕金森原理等就可以了。还有最后的一个点就是领导者的类型,尤其是民主型领导。

二、关于政府的基本职能以及公务员的一些基本知识

考生要明确政府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职能。这个点经 常会考到,考生要能做到区分这四大职能。关于公务员的一些基本知识还是需要大家下点力气掌握的,里面包括招考公务员的一些基本程序、实习期限、公务员的三 种交流方式等等,尤其是最后的知识点是高频考点。还有最后的一个点就是关于公务员的一些惩罚措施也就是行政处分,里面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 职、开除六种。此外考生还需要特别了解关于村民委员会的性质、与乡政府的关系等等的知识。

三、关于行政组织的一些基本知识

这块是行政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里面所涉及的都是一些小考点,里面包括行政组织的构 成、特点以及特征。这个点需要考生要做一个适当的了解,并不用很仔细的深入。另外,还会涉及到组织结构的类型:纵向结构、横向结构等等,特别注意这块会有 一个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的关系,考生要明确知道在一定的行政组织中,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成反比。最后的一个知识点是行政决策、行政沟通以及行政监督。在行 政决策中,考生要注意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分;简单了解行政沟通的分类这块主要是涉及的概念;对行政监督考生要了解行政监督的分类以及每一类的特点。

6.公务员历史常识 篇六

1.激励措施属于()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

2.围绕目标,制定实施方案,在政府管理运行中所处的阶段为()

A.计划职能B.组织职能C.领导职能D.控制职能

3.国家公务员录用的首要原则是()

A.平等原则B.公开原则C.竞争原则D.择优原则

4.行政领导者决策能力的强弱与决策艺术高低主要体现在()上。

A.宏观决策B.风险型决策C.非程序性决策D.理想决策

5.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据是()

A.党的决定B.政府职能

C.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决定D.国务院的决定

6.“一头狮子率领的一群绵羊可以打败一头绵羊率领的一群狮子”,这句话的哲理在于说明()

A.领导群体的士气至关重要B.领导班子结构合理化至关重要

C.领导班子中一把手的选用至关重要 D.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合作至关重要

7.国家公务员回避制度的种类不包括()

A.任职回避B.工作性质回避C.公务回避D.地区回避

8.以下哪项不属于政府的基本职能?()

A.管理职能B.政治职能C.经济职能D.文化职能

9.程序化决策主要是对日常的、重复出现的、具有规则性的问题作出决策,在一个组织部门中()

A.管理部门的层次越低,越少负责程序化决策问题

B.管理部门的层次越高,越少负责程序化决策问题

C.战略性的决策一般都属于程序化决策

D.非程序化决策都是无关紧要的10.下列哪项是领导者的职务权力?()

A.惩罚权B.专长权C.模范权D.领导权

11.我国人事制度历来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是()A.公平竞争原则B.依法管理原则 C.党管干部原则D.分类管理原则 12.在行政决策组织体系中被称为“神经系统”的是()A.信息系统B.中枢系统C.控制系统D.研究咨询系统

13.政府通过制定和运用财政税收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整个国民经济运行进行间接的宏观的调控是政府的()

A.社会职能B.文化职能C.经济职能D.政治职能

14.在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为有效完成组织目标,对下属人员所采取的各种影响和激励的过程,是()

A.计划职能B.控制职能C.领导职能D.组织职能

15.机构的职权与职责相平衡是()

A.权责一致原则B.精简与效能原则C.完整统一原则D.职能优先原则

16.“首长制”的特点是()

A.职权集中,责任明确,行动迅速,减少权力冲突和摩擦

B.能集思广益,合乎民主精神,彼此监督,利于克服滥用权力

C.能够兼容各种领导体制的长处

D.能够消除集权制和分权制的短处

17.根据决策条件(或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序,决策不包括()

A.集体决策B.确定型决策C.风险型决策D.非确定型决策

18.制定工资报酬时应该考虑的第一个因素应当是()

A.激励原则B.保健因素C.公平因素D.需求因素

19.我国行政管理的权力结构的特征是()

A.集权制B.分权制C.民主集中制D.“议”、“行”分立制

20.现代领导班子,不仅要求每个成员具备良好的个体素质,而且还要求整个领导班子具备()

A.合理的群体结构B.优化的群体结构

C.科学的群体结构D.团结的群体结构:

21.中央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职务,最低为()

A.副处长B.副处级C.副主任科员D.副科长

22.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

A.提高政府的整体管理水平

B.推进“市场模式”的行政改革

C.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系

D.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

23.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

A.正比B.反比C.不成比例D.不能确定

24.行政专署属于()

A.地方派出机构B.城市政府机构

C.省级政府机构D.其他地方政府机构

25.机构编制管理的任务不包括()

A.社会管理B.职能管理C.机构管理D.人员编制管理

26.行政审计机关实行()领导体制

A.双重B.直线式

C.职能式D.不受任何机关干预的27.行政领导把主要精力集中于一些重要的例外事情,即超常好或特别坏的情形,是行政控制中的()

A.例外原则B.事前控制原则

C.适应行政D.符合计划要求原则

28.政府职能转变的根本途径是()

A.政企分开B.精兵简政C.科学管理D.理顺关系

29.在执行公务时,下列哪种社会关系公务员不用回避?()

A.夫妻B.甥子女C.好友D.祖父母

30.马克斯?韦伯所创立的官僚模型的组织管理理论是()

A.仅适用于政府机构组织B.适用于中小型社会组织

C.适用于庞大的复杂的社会组织D.仅适用于企业

31.行政监督的对象是()

A.国家公务员的公务行为B.国家公务员的日常行为

C.国家公务员的一切行为D.国家公务员的民事诉讼行为

32.衡量干部的德和才,应该主要看()

A.与人民群众的关系B.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实绩

C.工作中的表现D.个人综合素质

33.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

A.新时期的文化B.迈向新世纪的文化

C.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D.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34.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是()

A.市财政局B.区人大常委会C.省政协D.村民委员会

35.我国现行的中央和地方的预算编制方式为()

A.单一预算B.复式预算C.零基预算D.绩效预算

36.()是全部财务行政的中心环节和最主要的内容。

A.政府预决算管理B.预算会计C.政府审计D.预算收支

37.我国机构改革的关键是()

A.精简机构B.裁减人员C.转变职能D.核定编制

38.()是领导者的影响与被领导者自愿接受其影响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控制社会的现实力量。

A.领导影响力B.领导权力C.领导权威D.领导能力

39.根据被管理者的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合群需要对其进行管理,其出发点是将被管理者视为()

A.经济人B.社会人C.决策人D.文化人

40.目标管理中的目标是由谁确定的?()

A.实施单位的上级B.实施单位的下级

C.实施单位自己D.实施单位与上级

【参考答案】

1.C2.A3.B4.C5.B6.C7.B8.A9.B10.A11.C12.A13.C14.C15.A16.A17.A18.C19.C20.B21.A22.C23.B24.A25.A26.A27.A28.A29.C30.C31.A3

7.公务员历史常识 篇七

(2008年全国卷I第12题)中国古代地名中“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2008年全国卷Ⅱ第12题)古人云:“日之所照日阳。”下列各项中,两者均属于“阳”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

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

D、山之北,水之南

非常巧合的是,全国卷I、Ⅱ都同时考查了“阴阳”文史常识。相信考后许多考生乃至教师都抱怨甚至愤怒:这样的试题还怎么考?以后的教学怎么教?抱怨也好。愤怒也罢,冷静之后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文史常识已然在高考命题中出现,并有渐成气候之势,如2007年全国卷I第12题考查“帝王谥号”,2008年宁夏卷第24题考查“十二生肖”,2008年海南卷第1题考查“天干地支纪年法”,2008年重庆卷第17题考查“谢公屐”,等等。

一、文史常识试题在高考中的出现

文史常识并没有在高中历史教材中出现,客观上造成了学生茫然无措,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当代高中生人文素养的缺乏。笔者认为,文史常识题之所以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一方面是适应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发挥高考本身的教育功能,普及文史常识,提高人文素养。

文史常识是人们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积淀下来的约定俗成的经验、习惯知识,包括天文星象、历法舆地、冠服、饮食、礼仪、职官、姓名、避讳、书画、乐律等方面。这些知识包容万象,涉及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科学、艺术等人文学科。以文史常识为命题素材,本身是绝妙的“文科综合能力”试题,它可以改变自2000年实行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以来“简单拼盘”的痕迹,从而大大提高试题的命制水平。如“阴阳”题,有人说这是地道的古汉语文学常识题。在古文中屡见不鲜;有人说这是纯粹的地理常识题,指的是日光向背问题,我国处于北半球,山水基本属东西走向,而且山水相间,“日之所照为阳”,反之则为阴。也可以从地理名称来判断,如洛阳为洛水(河)之北,江阴为长江之南,笔者所在的松阳县即处于松荫溪(瓯江支流)之北,等等。从历史学科的角度看,“阴阳”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文化概念。所以,这一道题就涵盖了语文、地理、历史等学科,不露痕迹地体现了“综合”特点。

另一方面,现今高考已经从单纯的“知识立意”、“能力立意”转向“素质立意”,不只考查学生掌握的知识与应试能力,并且着眼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发展与人格的养成。高考的教育功能日益凸显,一次高考就是一次普及人文常识,熏陶人文情操,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2007年全国卷I“帝王谥号”题,让考生通过考试知晓了传统文化中帝号、庙号、年号、谥号等人文知识。2008年宁夏卷“十二生肖”题,让考生了解了十二生肖与属相的知识,2008年海南卷的“天干地支纪年法”题。让学生认识天干、地支与纪年法的关系。等等。

二、人文常识试题的解析方法

人文常识试题涉及的知识上达天文,下至地理,包容万象,而现在教材又没有依托的知识,因此,考生碰到这类题目往往茫然无措,不知所以。同时,这类题型往往是文综历史试题的第一题。考生一开始就当头棒喝,对后面答题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如何解决这类试题至关重要。

那么,这类试题真的是“拦路虎”吗?仔细分析之后,解题方法还是有的。解决这类试题的思路有两个方面:一是根据题干本身的信息解题。文史常识题题干提供了较为充分的信息,对其准确解读有助于正确选择;二是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来推断正确答案。如前述“阴阳”题,“日之所照为阳”,结合中国处于北半球知识,就能迎刃而解。下面以高考例题解析之。

例1、(2008年全国卷第12题)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本题解题的关键在题干本身的信息:“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秦始皇最大的功绩在于统一中国,“始皇”是自称;唐太宗的功绩在于开启“贞观之治”,“太宗”是庙号;康熙帝的功绩在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康熙”是年号,唯有“汉武帝”的称号与其生前的文治武功,以武力开疆拓土有关联。理解了题干的信息,答案也就顺理成章了。

例2、(2008年重庆卷第17题)李白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中的“谢公屐”最早出现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本题可以根据古代冠帽常识判断,“谢公屐”是南朝刘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发明的一种有齿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见《南史·谢灵运传》)。但更有效的解题方法是根据文学常识判断,对高中生来说,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高中生必背古诗文40篇之一,“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有明确注解。

例3、(2008年高考文综宁夏卷第24题)中国古代用12种动物与“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配,组成十二生肖。相传唐玄宗属鸡而热衷斗鸡,唐玄宗出生之年应该是()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甲辰年

D、乙酉年

本题属于十二生肖文化常识题,十二生肖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常识。子与鼠、丑与牛、寅与虎、卯与兔、辰与龙、已与蛇、牛与马、未与羊、申与猴、酉与鸡、戌与狗、亥与猪相对,东汉王充的《论衡》是十二生肖最早的文献记载。本题四个选项只有“乙酉年”与鸡对应,所以选D。

总之,文史常识题已经成为高考命题的一个亮点,它的出现不仅是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的反映,也是普及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作为高中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文史常识,不仅有助于决胜高考,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

上一篇:军训日记700字左右下一篇:绩效考核指标修改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