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2024-07-07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精选11篇)

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一

双轮驱动,现代经济中的虚拟与实体经济

现代经济有两个轮子,一个是虚拟经济,另一个是实体经济。双轮驱动,使现代经济比单靠实体经济独轮推进的传统经济,马力更大,效率更高,发展速度更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我们必须发展虚拟经济,做强实体经济,协调两个轮子。宏观经济如此,中观经济和微观经济亦如此。出席“两会”的代表委员在谈到如何加快经济发展时,用不同的方式阐述了这个道理。

双轮驱动1十1大于2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现代经济的两个轮子之一。在现代经济中,虚拟经济已经历了商业信贷、闲置货币资本化、有价证券市场化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等四个阶段,”人大代表成思危教授说。“虚拟经济的出现使人类的经济生活告别了传统经济下的独轮推动时代,步入了双轮驱动的新时代。对经济发展而言,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形成的合力,大大超过两个轮子的.推力之和。”

周正庆代表指出,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持续牛市造就了美国高科技的高速发展,进而带动美国经济持续繁荣,就是一个双轮驱动的典型案例,值得好好研究和借鉴。

对发展虚拟经济、实现双轮驱动的重要性,来自企业和地方的代表委员有着更为直观的感受。武汉中百董事长汪爱群代表告诉记者:“从武汉中百这几年的快速发展来看,如果没有证券市场这样的虚拟经济平台,我们的民族商业就不可能发展这么快。”

凯乐科技董事长朱弟雄代表将公司上市三年来的快速发展,归功于“以生产经营为基础,以资本经营为载体”的“双轮”齐驱的发展思路。

钱江集团董事长林华中代表认为,积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离不开以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为目的的兼并重组,离不开资本市场的健全与活跃。

双轮平衡车子行驶才稳

但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有偏差,以为“以钱生钱的活动”并不创造价值,而忽视对它的发展。有代表委员认为,在我国,虚拟经济这个名词近年才出现,虚拟经济的发育程度,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反差强烈,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也有较大的差距。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举例指出,仅从一个国家GDP与上市公司总市值之比这个指标来看,国际发达国家大致为1:1,我们才1:0.4左右,差距很大。

为此,代表委员们强调,要积极推进证券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和稳定发展,尽快拓宽联系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桥梁。重庆市常务副市长黄奇帆、云南省省长徐荣凯、辽宁省省委书记闻世震等代表明确提出,要积极拓展资本市场,要强化本地企业从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能力,从而提高企业综合实力,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

代表委员们也指出,虚拟经济的发展一定要高度重视与实体经济的协调。如果协调不好,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会产生泡沫―――尽管虚拟经济不可能没有泡沫。泡沫过大,就会对经济产生破坏力。泡沫越大,其破坏力就越强。正如双轮车的两个轮子一定要平衡,才能跑得快,行得稳,否则,轻则会偏离方向,重则会翻车。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网络经济的盛极而衰,就是泡沫经济的反面教材。

来自海南省的一位代表说,最近一两年,该省上市公司出现集体ST、PT的现象,这与一些人片面重视资本市场圈钱、忽视实体经济发展不无关系。

&

[1] [2]

2.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二

国外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大体有三种范畴。 (1) 用Fictitious Economy来表述, 是指股票、债券、期权、期货等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 (2) 用Virtual Economy来表述, 是指以信息技术为工具所进行的经济活动, 也称信息经济或数字经济; (3) 用Visual Economy来表述, 是指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建立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运行过程进行的模拟。目前国内学者对虚拟经济的界定大都属于第一种范畴, 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种观点: (1) “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 (成思危, 2002) 。这一虚拟的经济系统的构成可以比喻为:虚拟经济的产品就是各种金融工具——股票、债券、期货、期权及各种金融衍生产品, 虚拟经济的工厂就是各种金融机构, 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就是各种金融市场。 (2) 虚拟经济是以资本化定价行为为基础的价格系统, 是观念支撑的价格体系 (刘骏民, 2003) 。 (3) 虚拟经济就是金融 (李扬, 2003) 。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们认为, 金融是虚拟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

作者认为, 第一种范畴更为合理。该概念反映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共同之处:追求价值增值。同时又揭示了虚拟经济价值增值的特点。第二种观点没有体现出虚拟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第三种观点虽然反映了金融是虚拟经济运作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虚拟经济并不等同于金融, 金融中的许多活动的价值增值过程是直接参与了实体经济的运作的, 其增值过程并不是“虚拟”的。基于以上分析, 对虚拟经济作如下定义:虚拟经济是以金融系统 (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市场) 为主要依托, 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一种虚拟资本独立化运动和价格决定的经济形态。其本质内涵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动的权益交易。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分析

(一) 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相对独立的两个经济范畴, 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 决定虚拟经济, 同时,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有反作用。

1. 从起源的角度看, 虚拟经济产生源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 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都隐藏在商品中。因此, 分析虚拟经济也应从剖析商品开始。通过剖析可知, 能够虚拟化的只能是商品的价值形式。用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形式即价格是其后一切价值符号的根源, 同时也是以虚拟资本为代表的价值符号的根本基础。随着商品经济进一步发展, 伴随着信用制度、股份制度、资本市场的产生与发展, “每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资本的利息, 而不论这种收入是不是由资本生出。货币收入首先转化为利息, 有了利息, 然后得出产生这种货币收入的资本。”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 526页, 人民出版社, 1975年版) 随着收入的资本化, 虚拟资本便产生并发展起来, 在此基础上, 虚拟经济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2. 从经济运行状况看, 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

如果实体经济运行状况良好, 则虚拟经济必然茁壮成长;反之, 假如宏观经济不景气、微观经济缺乏活力、结构失调等因素使实体经济出了问题, 那么虚拟经济最终必然萎缩。

3. 从发展的角度看, 虚拟经济发展的规模与程度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程度。

作为虚拟经济载体的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是实体经济中经济主体根据实体经济中资金的需要而发行的, 因而发行的规模是由实体经济决定的。有价证券的发行制约着证券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尽管虚拟资本中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与实体经济没有必然的联系, 但是它依托于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券, 因而也取决于实体经济的规模与需要。

(二)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双重影响

虚拟经济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是适应实体经济的需要而产生, 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也可能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 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加。

1. 积极影响。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其产生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实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一, 虚拟经济可以看成是实体经济的货币蓄水池, 它既可以吸收大量的实体经济的过剩资金, 也可以补充实体经济流动性的不足, 从而化解实体经济的物价不稳定的压力。资金是实体经济的“血液”。虚拟经济以其高流动性和高获利性吸引着大量暂时闲置和零散的资本投入到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上, 沉淀资本由此投入到实体经济中, 满足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需要。而虚拟资本的便利流动性, 加速了货币资金的周转、转移和结算的速度, 也提高了实体经济运行的效率。由于金融市场上融资渠道拓宽、融资技术提高、融资方式灵活、融资成本下降, 可以在时间、数量、期限、成本等方面同时满足生产者的要求, 使储蓄和投资在数量上和时间上都进了一大步, 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融资支持, 加速实体经济的发展。

第二, 虚拟经济提供了分散经营风险的工具, 降低交易成本。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使个体风险趋于分散化,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散实体经济的风险。如经营者可以采用发行股票的方式将经营风险分散到各个投资者身上;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工具产生的最初的动机就是为了套期保值和转移风险;虚拟资本的多样性、可转换性和高流动性又使企业能够以比较低的风险成本实现实物资本存量的累积。

第三, 虚拟经济可以通过财富效应使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增加。股市上涨等造成的财富效应能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推动实体经济增长。此外, 金融市场的活跃, 也会带动企业投资需求的增加。由此, 虚拟经济从两个方面给实体经济提供强劲的需求拉动力, 并通过扩大的乘数效应拉动实体经济增长。

第四, 虚拟经济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通过股票等有价证券, 能够使社会资本迅速从效益低的领域流向效益高的领域、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向效益好的企业, 并按照利润最大化的原则不断地对资源进行重新分配和重组。这样, 虚拟经济对资金的配置效应增强从而引导实体经济对资源的优化配置。通过虚拟经济活动可以对企业形成一种压力, 使资金和社会资源得到优化组合, 形成合理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以至产业结构, 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协调和健康发展, 提高整个实体经济效益水平。

2. 消极影响。

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 虚拟经济的超前发展, 会引发泡沫经济, 而泡沫经济破裂又会引致金融危机, 阻碍实体经济发展。

(1) 虚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性。虚拟货币一旦以膨胀的信用化形态进入生产或流通领域, 虚拟经济就渗入了实体经济, 并形成了两者之间的互动。这一互动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 (2) 当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时, 会阻碍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降低资源利用率。 (3) 虚拟经济的过度扩张会引发泡沫经济, 导致对实体经济的巨大破坏。 (4) 虚拟经济的跨国扩张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安全,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实体经济造成巨大冲击。经济全球化和金融业务国际化、自由化, 使国际资本流动急剧增长和快速扩张。特别是在金融创新的推动下, 以各种对冲基金为主的国际投机资本也应运而生, 严重威胁全球金融安全。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1.充分认识适度发展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正确认识和对待虚拟资本、虚拟经济, 不能因为它们有可能产生泡沫经济或导致金融动荡而限制其发展。应该认识到, 虚拟经济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它意味着经济形态的多样性和高级化。

2.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膨胀演变成泡沫经济对实体经济产生消极影响。正确处理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的关系, 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 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金融投机虽然是重要的原因和导火线, 但实体经济的内在失衡才是导致泡沫经济的根本原因。投机是泡沫破裂乃至引发金融危机的催化剂, 是外在原因;而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和泡沫经济的基础, 实体经济出现问题才是内在的原因。所以, 我们一定要打牢实体经济的基础, 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 使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3.注意防范和控制中国经济的泡沫风险, 抓紧化解已形成的过度经济泡沫。中国实体经济运行的泡沫风险主要有: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和国有企业较大面积亏损造成的泡沫。集中反映在银行的巨额不良贷款上。

4.建立经济预警系统, 增强金融交易的透明度, 完善市场法规, 加强金融监管。为了使虚拟经济更好为实体经济服务, 防止泡沫经济的产生, 应加强对虚拟经济运行的监控, 控制其与实体经济的偏离度, 使虚拟经济形成的资产、交易量与实体经济的对应从发散变为收敛, 促进与实体经济运行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孙耀乾.论虚拟经济的特征及对实体经济运行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 2007, (4) .

[2]段进朋, 李刚, 索红云.虚拟经济的作用及影响[J].生产力研究, 2006, (11) .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8.

[4]李多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探析[J].理论前沿, 2007, (17) .

[5]成思危.虚拟经济论丛[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03.

[6]李方.金融泡沫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1998.

[7]李扬.关于虚拟经济的几点看法[J].经济学动态, 2003, (1) .

[8][美]约翰·G.格利, 爱德华·S.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4.

3.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审视 篇三

[关键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辩证关系;相互促进

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全球出现虚拟经济体制,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虚拟经济逐渐扩大,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冲击也越发严重。党中央提出“正确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重要指示,科学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虚拟经济的概况

1.1虚拟经济的概念

对于虚拟经济的定义,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界内人士也大都是各有各的观点,但总的来说还是围绕着虚拟资本和虚拟化特征来给出各自的解释,笔者认为虚拟经济指的是用有虚拟资本价值的期货、期权以及证券等,没有实体商品做等价交换的交易行为。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交易主体和方式的演变发展推动了交易制度的改革,逐渐出现了各种具有等价效益的替代品,如纸币,这就是一个革命性的发展,在进入二十世纪后,随着银行的出现,证券、期权等虚拟等价替代品的出现,虚拟经济开始萌芽,以经济体系出现在世人面前。人类对于资源的分配需求是推动交易制度发展的原动力,每当分配方式无法满足现状而产生交易震荡时,就会出现新的交易制度变革,并促进经济的发展,使资源分配得到新的平衡。现实证明,随着交易虚拟化程度提高,经济发展方式也越加虚拟化,当达到一个临界时,实体经济就变成了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源自于实体经济,当虚拟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后,对实体经济有会产生重要影响,两者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1.2虚拟经济的发展概况

近年来,虚拟经济发展迅速,每年的虚拟经济交易额也都有较大增长,具体表现在金融行业交易额逐年增加、金融创新浪潮的出现和对冲基金的发展。

通过市场调查发现,从上世纪末到现在,我国金融行业迎来了一次春天般发展时期,每年的金融交易额,尤其是跨国金融交易额都呈现迅猛增长的势头,2005到2010年,每年跨国金融交易额的平均增长率为8.9%,2010年到2014年,每年跨国金融交易额的平均增长率已经达到14.6%,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随着在世界范围内刮起的金融创新浪潮,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登上金融交易的舞臺,通过统计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额度的增加,从侧面体现了虚拟经济的快速发展。在近几年,对冲基金的出现使国际金融市场得到又一次的惊人发展,通过金融杠杆作用,原始基金拥有控制数倍金额的能力,使原始积极的效用成倍增加,在虚拟经济中的作用也成倍增加。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两者的关系

2.1两者的相互依存关系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即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一种辩证关系。首先,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是无水浮萍,无法得到持续发展。虚拟经济中发生交易的载体可以是期权、证券或者股票等有价代替品,这些有价代替品的产生正是来源于实体经济,当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交易数量和额度的增加,对交易主体造成一定程度的负担,此时,具有等价意义的股票和证券就产生了,大大方便了交易主体,为交易的生成创造更佳条件。其次,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虚拟经济不同于实体经济,它有独立的运作系统,但同实体经济一样可以创造新的财富。虚拟经济摆脱了实体经济交易的实物负担,它具有独立的商品定价体系,但也承担着更大的交易风险,可以说是利弊各半,也可以说是虚拟经济特有的性质。最后,虚拟经济受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是脱离了实体商品的经济交易,是一种“钱生钱”的运作方式,但这种运作方式同样需要实物商品作为支撑,只有两者维持一定的平衡关系,才能相互促进发展,一旦虚拟经济超速发展,打破这种平衡,形成泡沫经济,终究会因实体经济的约束而停止发展,直至回到平衡的轨道上。

2.2两者共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虚拟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虚拟经济的发展不仅可以刺激实体经济的增长,而且,虚拟经济扩展了经济的范围,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虚拟经济以一定的资金和资源作为初始运作工具,通过吸收更多的资本来进行经济循环运作,创造新的财富,与实体经济共同促进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虚拟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市场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资源的合理分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体经济的资金流通和资源分配,同时虚拟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三、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影响

虚拟经济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产物,当虚拟经济得到发展后,必定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应该采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这个现象。

3.1积极影响

虚拟经济在摆脱了实体交易的各种弊端之后,表现出高利润、高流动的特有性质,在吸引小额资本和闲置资本方面有独特效果,增加了资本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吸引闲散资金,通过虚拟交易汇集这些资金,可作为实体经济的资金来源,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②虚拟经济因为脱离了实体物品的交换,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较少交易风险,从而促进更多虚拟交易的生成;③虚拟经济可以有效降低市场的信息不对称性,使资源分配更趋于合理性、公平性,这样就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运作效率得到进一步提高;④虚拟经济避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得实体经济中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提高资源利用率,有利于社会的整体发展。⑤虚拟经济为交易的发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性,促进了资金的流通,有利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3.2消极影响

我们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存在一种辩证统一关系,那么有积极影响,也就自然存在着消极影响:①虚拟经济本身存在着不确定性,当虚拟经济进入社会市场后,这种不确定性必然对实体经济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提高了实体经济的投资风险;②虚拟经济可能会引发金融危机,虚拟经济的极速发展会给人们造成一定的假象,在进行虚拟投资时增加风险,而一旦这种风险形成连锁反应,将会引发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也会造成严重冲击。

四、处理两者关系的相关建议

4.1虚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撑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可以说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温床,虚拟经济离不开实体经济而独立发展。良好的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只有以健康稳定的实体经济做依托,虚拟经济才能得到发展空间。以我国经济发展为例,我国的实体经济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缺乏虚拟经济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实体经济为主,大力支持实体产业,技术产业和高新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实体经济基础,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

4.2正确理解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相互关系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既有好的影响,也有不好的影响,如何对待这两种经济体制,这需要我们能够正确看待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离开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将成为无根之木,失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建设的现状要求我们应以发展实体经济为主,支持虚拟经济为辅,既要发展实体经济,为虚拟经济的发展夯实基础,又要有节制的发展虚拟经济,促进实体经济的良性发展。

4.3加强对虚拟经济的监管力度

我国在虚拟经济领域的发展还存在各种限制条件,因此在发展虚拟经济时要加大监管力度,以防出现“泡沫经济”,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首先,要发挥国家在经济体制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银行、证券、期权等虚拟交易机构的监管力度,提高虚拟市场的信誉度,稳定虚拟经济的发展;其次,要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将对虚拟市场的监管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制止投机倒把的发生,维持市场的公平秩序。

五、结论

虚拟经济在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风险,如何合理的看待虚拟经济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和造成的风险,正确理解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有效控制虚拟经济带来的风险和泡沫,将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背离对现代金融危机的影响研究[J].经济问题,2015(1)

4.实体经济与生态文明 篇四

实体经济直接创造物质财富,是社会生产力的集中体现,也是社会财富和综合国力的物质基础。发达稳健的实体经济,对提供就业岗位、改善人民生活、实现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更是一个国家应对外部冲击、巍然屹立的关键。

与虚拟经济相比,实体经济往往投入成本较高、产出周期偏长、利润空间有限,更需要得到重视和支持。实践证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炒作资产不仅会影响经济发展、扩大社会贫富差距,而且会增加经济金融风险和社会风险。这方面,国际金融危机已经提供了深刻的警示。

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国内经济运行也出现一些新情况新变化。中国经济要做到“稳中求进”,就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性。只有壮大实体经济,筑牢经济的根基,才有可能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物价总水平稳定和大局稳定这一系列“稳”的目标。只有不断做强实体经济,提升经济质量,才有可能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突破,为“进”创造条件。

发展实体经济,要让各类市场要素,特别是人才和资金更多地向实体领域聚集。政策措施要更加有助于发展实体经济,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负担,不断改善和健全政府服务,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拓宽投资空间,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运营环境,增强实体经济的吸引力,让人们对做实业有兴趣、有信心。

发展实体经济,要努力营造鼓励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社会氛围。收入分配要更多地向劳动倾斜,充分利用财政、税收等调节手段,让做实业的人感到有奔头、能致富,促进社会公平。同时,要改变个别领域一段时期以来非理性暴涨、轻易获取暴利的状况,为经济发展及时化解风险,遏制投机炒作。

当前大力发展实体经济,要和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产业出现萎缩不可避免。壮大实体经济,不能走老路,必须同步调结构、上水平,加快转型升级,下大力气发展国家鼓励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以提升竞争力,保持实体经济的长久活力。

强调发展实体经济不是弱化虚拟经济,而是要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把握住实体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扩张。现代市场经济中,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要发挥好金融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快金融创新,增加金融业核心竞争力和服务能力,提高金融监管水平,使金融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实业体系,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只要我们牢牢把握住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不断壮大实体经济,就一定能够巩固和延续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开创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绿色发展起新潮——浙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领先增长的浙江从“成长阵痛”中惊醒,率先开始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吹响“绿色浙江”号角到全面部署生态文明建设……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统筹谋划、全力推进。

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核心任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根本上就是要发展生态产业和生态经济,推动整个经济发展的“生态化转型”,有效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良性互动。全省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体系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空间布局上,加强科学规划,编制实施产业集聚区总体规划。另一方面,把好环境准入关,严把“低小散”、“两高一资”项目入口。在产业培育和提升上,各地充分运用产业标准“硬杠杠”和“倒逼力”作用,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打造新型一产。因地制宜推广生态化种养模式,建设生态农业基地,推进有机、绿色认证,发展现代农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基地化、标准化、组织化水平。大力提升二产。实施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海洋新兴、新能源汽车、物联网、新材料以及核电关联等九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实施方案,组织实施重点项目,加快培育一批特色优势企业和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开发区、工业园区整合提升和生态化改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低丘缓坡和浅海滩涂。努力拓展三产。大力推进服务业发展,制定出台相关政策意见,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发展规划,着力推进4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

把优化生态环境作为基础工程。深入推进“百矿示范、千矿整治”工程;抓好水土保持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生态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把繁荣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弘扬生态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生态文明意识是生态文明建设成熟的重要基石和标志。各地各部门把发展生态文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来抓,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低碳节能融入企业的生产之中。引导和促进企业采购、生产和销售节能产品、实用节能材料,采用节能生产工艺和流程……生态文明渐渐渗入到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把完善机制体制作为重要保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体制和机制至关重要。各地各部门切实加强领导,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重要保障。政绩考核体系如同“指挥棒”和“风向标”,突显生态的政绩考核体系,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益”。按照这个原则,建立健全分类补偿与分档补助相结合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5.经济与伦理关系之研究 篇五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主体自身需要的增强,经济伦理的`核心即经济与伦理的关系问题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对于该问题的研究主题和丰硕成果体现出经济的道德蕴涵与理性特征,可以预测经济伦理之研究必将出现一个繁荣局面.

作 者:王玉萍 谢海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ACTA UNIVERSITATIS MEDICINALIS NANJING(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4(1) 分类号:B82-052 关键词:市场经济伦理   经济人   道德人   企业伦理  

6.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六

我国启用了社会融资规模这一统计指标,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增量概念,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经过10多年的统计,我们发现,虽然社会融资规模各项指标的融资量每年都在增加,但表内业务、表外业务以及直接融资的占比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内学者对社会融资规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与货币政策传导的关系或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可行性等方面。

2实体经济社会融资规模的变化

2. 1社会融资规模分类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包括人民币贷展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一项指标。为简化分析,我们首先将}一类指标进行分类。将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归为表内业务,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归为表外业务,企业债券、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归为直接融资,保险公司赔偿、投资性房地产和其他金融工具融资归为其他类。

2.2实体经济社会融资结构变化的原因

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小断增加,各项指标每年融资数量小断增加,表内业务占比下降,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上升,造成社会融资结构变化,针对这种变化,原因总结为以下几点:

(1)我国金融改革的导向作用。我国金融改革的方向之一是改变依赖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推进直接融资的发展,拓展融资渠道,优化资金的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一直以来,实体经济主要依赖银行贷款进行融资,20银行贷款的占比仍高达95.5%。伴随着金融改革的推进,我们看到表内业务的占比逐渐下降,表外业务和直接融资的占比不断上升。

(2)银行为满足资本充足率和盈利要求,控制表内业务和发展表外业务。根据《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规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小能低于800,从表2的数据中,我们看到,在,银行新增表内贷款为105207亿元,到累计新增表内贷款为350698亿元,考虑银行留存等因素,银行需要将近3. 6 5万亿元的资本以满足-20的贷款增长,然而我国的资本市场还小能支撑银行如此庞大的融资数量面对这一现实,银行只能收缩贷款规模。贷款收缩降低了银行利润,也使其面临转型压力,因此,开展表外业务小仅可以使银行开展风险较低的金融中介服务,而且可减少银行的资本占用,降低经营成本,也为更多的中小企业提供资金,从而创造就业机会并使经济更稳定发展。

7.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七

始于2007年初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事件, 事态的发展已经持续了一年多, 并逐渐演变成次债危机, 加之不断引爆数家国际知名贷款机构、投机银行及商业银行由于资金链条受到损伤而不断倒闭, 股市剧烈波动、甚至损伤到实体经济, 而进一步演化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 其根源之一就在于虚拟经济 (其主要代表是金融业) 严重脱离实体经济, 虚拟资本过度膨胀。金融衍生品“住宅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的介入, 使本来由于缺乏支付能力而信用程度低的人无力偿还抵押贷款所引发的只限于一定地区范围之内的借贷问题, 转化成了波及全国以至全球的问题。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 把国内的金融产品推向国际金融市场, 由此展开的无穷的金融交易, 又将原本的借贷问题不断膨胀, 将资金的运行完全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运作。当金融资产价格过度上涨, 并远远背离它通过一定的实体经济形式所能体现的价值之后, 则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使经济在过度膨胀中灰飞烟灭。另一方面, 经济泡沫一旦破灭, 股票等资产价格将大幅下跌, 信用危机出现, 投资者信心和投资预期将严重受损, 整个市场处于低迷状态加之市场流动性的缺失, 将使实体经济将受到重创。由此, 如何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是我们通过此次金融危机应该总结的经验教训。

二、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涵义

所谓虚拟经济, 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是从信用关系和信用制度中产生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形态。早在140多年前,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提出了“虚拟资本”的概念, 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马克思指出, 虚拟资本是在生息资本的基础上产生的。当商品经济发展到货币所有权与货币使用权脱离时, 生息资本便出现了。生息资本的出现, 表明每一个确定的和有规则的货币收入都表现为一个资本的利息, 当人们把每一个有规则的会反复取得的货币收入按平均利息率来计算, 并把它算作是按这个利息率贷出的一个资本提供的收益, 这样货币收入就资本化了, 虚拟资本也就形成了。

当年, 按照马克思所论述的虚拟资本, 有两种不同的形态, 除了上述的股票、债券等公共有价证券外, 另一种形态是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各种信用票据, 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等, 而且这是马克思所分析的虚拟资本的重点, 是虚拟资本的首要的、基本的形态。如今, 随着世界金融市场的日益活跃和空前发展, 为了规避风险或投机取利而发展起来的金融衍生工具日益增多, 虚拟资本的范围也被大大扩展了。它不仅包括了各种有价证券, 还包括了以股票等原生性金融工具为基础建立起来的金融衍生产品, 虚拟资本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发展, 所不同的是, 现在的虚拟资本的膨胀要比马克思时期的大得多, 这种膨胀通常被称作杠杆率, 此次发生在美国的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的杠杆率大概是8到12, 投资银行的杠杆率25到40, “两房”——房地美、房利美, 由于有政府的支持, 杠杆率最高曾达到62.5。当虚拟资本逐渐发展成为以信用制度为基础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活动领域, 这就形成了虚拟经济。

而所谓实体经济是指用于描述物质资料生产、销售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的特征跟社会生产再生产、资金循环与周转的经济现象密切相关, 主要存在于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 它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所依赖的坚实经济基础。

三、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通常认为, 虚拟经济是从根本上服务于实体经济需要的。美国从19世纪后期开始的工业化, 到近年的高科技产业的蓬勃兴起, 都离不开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活跃的资本市场, 为美国经济的崛起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 美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协同发展的一个很好的例证。首先, 虚拟经济的发展, 不仅将大量闲置和零散的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实体经济中, 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支持, 满足实体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需求, 而且对于优化资源配置也起到了十分积极作用。其次, 虚拟经济的发展, 有助于分散经营风险, 降低交易成本。大量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和形式的多样化, 可为实体经济部门和投资者提供规避风险的多种选择。而且, 金融衍生工具和产品的使用, 可以加速资本周转和结算, 大大缓解了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摩擦, 降低交易成本, 从而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然而, 过度发展的虚拟经济将对实体经济产生严重影响。由于虚拟经济投资一般取决于投资主体对未来的预期, 当预期虚拟经济中金融资产的投资收益率大大高于对实体经济的投资回报率时, 大量资金会源源不断地涌向虚拟经济, 造成经济的虚假繁荣和经济泡沫的不断累积, 实体经济部门的投资供给则相对减少, 形成对生产性投资的挤出效应。所以, 我们不能忽视的便是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依赖性。

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运行状况。实体经济状况良好, 则虚拟经济的运行就有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如果实体经济出了问题, 虚拟经济的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都必须以实体经济为物质条, 随着整体经济的进步, 实体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 对虚拟经济的要求也将提高。所以, 实体经济是检验虚拟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志。虚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实体经济, 实体经济的发展阶段和需要, 决定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当虚拟经济普遍大幅度偏离或完全脱离实体经济时, 就会导致泡沫的生成甚至经济的崩溃。

四、如何处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1. 加大资本市场的发展, 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健康、协调的发展提供条件

我国特殊的社会制度及千百年来的生活习惯使我国形成了不同于美国的金融环境:我国仍是储蓄大国, 据统计, 我国居民储蓄2003年1月比去年同期增长20%, 居民储蓄额已经相当大, 而为了充分发挥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 如何将储蓄转化为投资则是十分关键的问题, 我们需要发展资本市场, 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是发展虚拟经济的必经之路。

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虚拟经济的一个重要场所。一个有效的资本市场可以及时、透明、公正的反映资产的合理价格, 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促进虚拟资产的价格趋向于实体价格的合理价格。资本市场基础功能的有效发挥, 将直接推动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另一方面, 运行良好的资本市场, 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为实体经济的建设筹集大量资金, 加速产业升级, 推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场所, 其更富于效率、能够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保险市场的发展将有力地促进公司、企业的发展, 增强他们的核心竞争力。

发展中国特色的有活力的资本市场, 一定要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趋利避害。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西方国家资本市场任其自由发展、国家不准干预的那一套理论并不适用。只有正确认识资本市场普遍规律, 运用正确的政策和理论去引导, 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以及储蓄与消费的关系, 才能对资本市场的改革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促进我国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2. 提高信息披露质量, 揭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系

信息是人们正确认识和掌握虚拟经济的关键, 健康规范的虚拟经济是以高质量的信息为依托的, 推动虚拟经济的健康发展, 就必须高度重视信息的质量和信息的披露。真实与规范的信息是虚拟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反之, 虚假或失真的信息则能引导大家错误的认识虚拟经济, 以及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

起源于华尔街的金融危机, 暴露了当今金融信息传播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由于信息资源占有不均衡, 流通不对等, 传播秩序不公平, 全世界20%的人口占有80%的信息资源, 信息输出方主要是发达国家, 掌握信息传播主导权的少数机构代表某些集团的利益, 不能保证资讯的客观、中立、全面。而信息服务市场竞争的不充分, 使西方少数信息服务机构, 垄断着全球金融信息服务市场。发达国家利用强势话语权向其他国家转嫁风险, 发展中国家因话语权缺失, 只能被动承受风险。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 大多数的投资者出于国际惯性习惯的将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作为核心的风险参考标准, 盲目的相信反映虚拟经济的信息, 而无视信息的质量、无视信息是否真是的反映作为虚拟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时, 一旦出现问题, 则引起整个市场的信心缺失和恐慌。所以, 只有通过真实有效的信息, 投资者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才能对金融产品合理定价, 社会资源才能得到有效的配置。因此, 我们在资本市场在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 应把强化信息披露作为保护投资者利益,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的关键。

3. 加速发展虚拟经济要与实体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虚拟经济的发展程度、规模必须与实体经济相匹配, 才能有效地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过小的虚拟经济发展规模会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 而过大的虚拟经济规模又增加了实体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投机风险, 因此, 要保持虚拟经济发展规模与实体经济相匹配。

没有实体经济的支撑, 金融资产投资和交易的回报就没有坚实的基础。虚拟经济的发展, 也要和产业结构相适应, 以缓解目前国有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产业结构等不合理、资本严重固化、缺乏流动性的问题, 在产业选择上以高新技术产业, 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

在产业区域调整上, 让一部分资本从传统产业和高成本地区退出, 转入新产业和低成本地区, 这样对行业布局、地区结构进行调整, 使资本在流动中优化配置, 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贡献, 加快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促进实体经济的稳步发展, 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摘要:本文以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金融动荡为背景, 以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为出发点, 深入研究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对于如何处理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金融危机,虚拟经济,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辛乔利孙兆东:次贷危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8

[2]黄小军陆晓明吴晓晖:对美国次贷危机的深层思考[J].国际金融研究, 2008 (.5)

[3]张含鹏:央行在促进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J].金融论坛, 2008, (11)

[4]雷建:论虚拟经济发展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及其对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03, (1)

8.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八

关键词:实体经济结构银行结构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齐美东(2008)将银行业结构定义为,构成银行业的卖者(银行)相互之间、买者相互之间以及买者和卖者集团之间诸关系的因素及其特征。简单来说,银行结构反映了银行业的垄断和竞争关系。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金融市场,特别是银行结构对一国的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令各位学者的意见产生分歧的是,经济增长依赖于垄断的银行结构还是分散的银行结构。Guzman(2000)就类似的讨论内容划分为两类:局部均衡模型和一般均衡模型。前者的代表人物主要是Petersen和Rajan、Zingales,认为垄断的银行市场结构会通过选择利率水平和信贷配给来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麻烦和防范道德风险的发生。然而,一般均衡模型认为垄断的银行结构所带来的成本很有可能超过它所带来的好处(Guzman,2000;Cetorelli and Peretto,2000)。

学者们之所以争论不休大多是因为忽略了金融结构(这里特指银行业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的匹配问题。所谓实体经济结构,是指要素禀赋结构以及由此决定的产业结构。林毅夫、章奇、刘明兴(2003)认为,银行体系对经济发展和增长的作用,只能通过它是否满足了实体经济的需要来判断,即二者是否匹配,而不能将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割裂开来,抽象的讨论金融体系的作用。

那么,怎样的银行业结构才算做是与实体经济结构相匹配呢?林毅夫、姜烨(2006)认为,以资本较为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结构应当配备较集中的银行业结构,以劳动力为优势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实体经济结构应当配备较分散的银行业结构。原因有二:从规模经济来看,大银行给大企业贷款有利于降低单位贷款处理成本,实现规模经济;从信息优势来看,中小金融机构(如中小银行)在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方面有信息上的优势(林毅夫、李永军,2001)。

除了在理论界争论不休之外,许多学者进行了实证研究。林毅夫等人通过对全球制造业1980-1992年数据的经验分析,证明了一国银行结构必须要与实体经济结构相匹配才能促进经济增长,即实体经济中大企业比重越大,银行结构越趋于集中。王红(2005)通过1986-2003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回归分析,显示我国较高的银行集中度对经济增长有负的影响。苏国强(2007)、马钦玉等(2008)也认为我国银行结构表现出的较垄断的特性不利于我国经济增长。而秦凤鸣(2004)则认为合意的银行业结构既不是自由竞争也不是高度垄断,现在很多国家在这方面表现出了趋同性。林毅夫、孙希芳(2008)克服银行业结构可能存在的内生性问题,运用1994年启动的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政策因素构造了工具变量,最后得出中小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上升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还未有学者将某省份作为对象来研究实体经济结构、银行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本文将选取湖北省作为研究对象,通过1985-2007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来进行该领域的实证分析,试图得出湖北省实体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是否匹配的结论以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二、模型与数据

1.模型及变量的设定

我们以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为基础,利用湖北省1985-2007年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基本的计量模型为:

在该方程中, 是截距项, 是残差项。GDP为湖北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L为年末社会劳动者人数,用以表示劳动投入;K为资本投入,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来表示;BS是银行结构,本文选取四大国有银行的本币存款余额与所有银行本币存款余额的比值来表示,用公式表示是: ;ES是表征实体经济结构的变量,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产值与工业总产值的比值表示,比值越大表示该实体经济结构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体的。

除上述变量外,根据林毅夫的研究模型,我们还使用了BS*ES这一交叉变量,其目的是为了研究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的匹配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2.数据的选择

有关表征实体经济结构变量的数据是选自1985-2008年《湖北省统计年鉴》,《湖北经济辉煌15年》,有关金融数据选择2006年《湖北省金融年鉴》、1985-2008年《中国金融年鉴》,还有一些缺失的数据来自高校财经数据库(www.bjinfobank.com)。将这些资料汇总,计算、编制出湖北省1985-2007年有关的时间序列数据。在此特别说明,2000年~2002年的中国工商银行、2003年的中国建设银行以及2006~2007年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在湖北省的当年存款余额无法得到,故适当使用趋势预测法结合指数模型预测法进行了合理预测。

四、计量结果和分析

1.计量模型的建立

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1

表1

Dependent Variable: LnGDP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5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23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5.2437763.280197-1.5986160.1273

Ln(L)1.1554400.4827162.3936250.0278

Ln(K)0.5804790.0780137.4408020.0000

BS1.9968491.0288031.9409440.0681

BS*ES-2.1801401.200763-1.8156290.0861

R-squared0.990069Mean dependent var8.172130

Adjusted R-squared0.987862S.D. dependent var0.900556

S.E. of regression0.099217Akaike info criterion-1.593348

Sum squared resid0.177193Schwarz criterion-1.346501

Log likelihood23.32350F-statistic448.6154

Durbin-Watson stat1.017322Prob(F-statistic)0.000000

表1显示BS和BS*ES两个变量未通过t检验,但是这四个变量联合起来对GDP 的影响程度却高达0.99(R²),除此之外,相对于单个解释变量对GDP的回归而言,上述模型中Ln(L)和Ln(K)的参数值被改变较大,所以认为该模型存在多重共线性,客观上存在优于现存模型的模型。

下面,采用逐步回归法改进模型,根据新加入的变量如能明显改进原模型的R²就将其保留这一原则,最后确定了Ln(K)和Ln(L)为模型的基础变量。在此基础上,当加入BS时,虽未明显改进R²,但却未对模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可以保留BS。但当加入BS*ES变量时,模型的R²显著减小,且原模型中显著的Ln(K)和Ln(L)变量也不再显著。另外,当单独做LnGDP和BS*ES的回归时,该解释变量也没有通过t检验(如表2),因此,模型中应剔除该变量。

表2

Dependent Variable: LnGDP

Method: Least Squares

Sample: 1985 2007

Included observations: 23

VariableCoefficientStd. Errort-StatisticProb.

C12.184190.42550228.634880.0071

X-9.0466380.941146-9.6123610.1530

R-squared0.814811Mean dependent var8.172130

Adjusted R-squared0.805992S.D. dependent var0.900556

S.E. of regression0.396662Akaike info criterion1.071475

Sum squared resid3.304151Schwarz criterion1.170214

Log likelihood-10.32197F-statistic92.39749

Durbin-Watson stat1.101465Prob(F-statistic)0.000000

综上所述,模型最后的形式为:

2.对模型结果分析

保留了BS变量,说明银行结构对经济增长有一定贡献率,而BS*ES变量的剔除则说明实体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并不匹配,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分析,这一点并不难理解。

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湖北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其工业的支柱作用非常明显,其实体经济特性是资本密集型而非劳动密集型。经过多年的发展,早已形成了我国中部地区以冶金、机械、纺织为主干,轻工、化工、电子、建材具有一定规模,门类较为齐全,配套发展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因此,湖北省一直以大力支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为主要的发展模式,也就是说,湖北省的实体经济结构是以国有大型企业为主的,这一点也可以从国有工业企业对GDP的贡献率看出来(如表3,显示2004年湖北省17个市国有企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而且,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与经济增长的相关系数达到0.97126,大于非国有企业与GDP相关系数0.7123。

表3

综上所述,湖北省的基本情况是银行集中度虽仍然较高,四大国有银行的市场份额仍然超过50%,但是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表明银行结构是日趋分散的。而实体经济结构却仍是国有大企业占主导地位,说明湖北省的实体经济结构与银行结构不匹配,未能成为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

五、政策建议

我国近几年倡导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但是在湖北省却呈现了二者不同步的现状——银行集中度下降,中小银行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生力军;而实体经济结构却未与银行结构匹配,国有大企业仍占据主导地位,中小企业仍然存在贷款难、难发展的瓶颈。因此,作者建议湖北省应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立足比较优势——资本,培养竞争优势——劳动力,从而使银行结构与实体经济结构相匹配,促进我省的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 王红.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中国银行业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家,2005.

[2] 秦凤鸣.中国银行业结构的合意性[J].金融研究,2004.

[3] 林毅夫、姜烨.经济结构、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发展[J].金融研究,2006.

[4] 林毅夫、孙希芳.银行业结构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8

[5]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经济研究,2001.

[6] 林毅夫,章奇,刘明兴.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以制造业为例[J].世界经济,2003

[7] 马钦玉,邱真.我国银行结构的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西理工大学,2008.

[8] 苏国强.银行结构与经济发展[J].时代经贸,2007.

[9] Guzman,Mark G (2000):”The Economic Impact of Bank Structure:A Review of Recent Literature”,Economic and Financial Review , Second Quarter,2000.

9.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论文 篇九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中国著名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汪士铎等人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代表学者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控制人口的现实必要性,这是建国以后学术界最早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遗憾地是,由于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学术研究便就此中断了20余年。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发展和完善,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随着走向恢复、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阶段。在过去的中,国内外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深入剖析与探讨,在许多关键的.人口经济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过去20多年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过程,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中对问题研究的内容、手段、视野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将其主要研究成果划分为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并对未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作一展望。

一、改革初期的研究成果回顾与评述(1979~1986年)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客观上急需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带动了当时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李竞能),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人口经济研究得以恢复的催化剂,这突出反映在三件事上:一是从思想上把原有的禁锢逐步打破,提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口压力沉重,突出表现在失业问题极其严重,物质供应非常紧张,住房短缺,建设资金不足,使人们再也无法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人口问题。三是在纠正以往政策偏差和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为马寅初、陈达和吴景超等人口学者平反的举措,引发了对社会主义人口问题的研究。①由于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恢复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正全面致力经济建设,其工作的重心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上,因此,改革初期阶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中国人口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矛盾有哪些,控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又是什么,等等?在这一阶段,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关注的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两种生产理论

7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控制人口的战略,但当时实行计划生育却缺少必要的理论作为指导。改革开放以后,探讨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人口的理论基础便成为人口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人口学界突破过去的理论禁区,对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重大成果是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的核心,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论、《资本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等论述中不难看出两种生产理论的思想。社会生产不仅包括物质资料生产,还应当包括人类自身生产,二者构成了社会生产内部的矛盾对立体,社会生产正是在互相依存、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渗透中发展(张纯元1983;冯立天1982;李竞能等1982;梁文达1980;曹明国1982)。

10.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十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内在作用机制,现代金融发展理论通过说明各种金融变量的变动及金融制度变革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中长期影响,引申出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应当采取的金融政策。我国目前的情况是,乡镇企业发展增速减缓,农民收入增速回落,城乡居民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继续放大。可以说有效地利用金融手段来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无论是从历史角度还是从现实情况来看,都未能获得应有的效果。现实中的农村金融抑制不仅有历史的原因,也是由农村金融体制以及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造成的,而这种金融发展状况又阻碍了农村经济增长。本文将从资本形成尤其是从农村金融角度来研究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借鉴金融发展理论,分析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不仅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同时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对经典的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其次,较为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历史和现状并分析当前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和原因;再次,对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并证实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最后,基于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若干政策建议。根据这一思路,全文总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概述选题的背景、意义和论文的结构安排。第二章主要是对金融发展理论和农村金融发展理论的回顾和总结,相当于文献综述。第三章阐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村金融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对目前农村金融抑制的成因、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阻滞进行深入分析。第四章选定农村金融发展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指标并运用实际数据对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的结果给出几条政策建议。论文的主要的创新之处在于: 第一,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及其研究方法运用于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同时,本文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不仅在理论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对解决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都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第二,本文将现代金融发展理论引入农村经济范畴进行探索性研究,较为系统地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经济增长状况,运用金融发展理论的分析方法和分析工具,探讨了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剖析农村金融抑制的表现及其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利影响,对农村金融发展现状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第三,本文从解决农村供给型金融抑制的角度,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在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过程中,要明确各类金融机构的属性、功能与定位,实现功能与作用的互补,共同发挥对农村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时,指出必须通过农村综合改革来解决农村需求型金融抑制。

11.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社会融资规模;金融体系;实体经济

一、引言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国家管理、监督和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杠杆和手段。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鲜明提出的“五个坚持”原则中,“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被放在首要位置。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结构多元化和金融产品和融资工具不断创新,传统的货币应量、新增人民币贷款等指标已不能全面反映实体经济的融资总量。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2011年4月14日,央行在召开的第一季度金融数据说明会上首次对外发布了“社会融资规模”。从此,社会融资规模作为完整的反映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关系的全新指标而备受关注。

中国人民银行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年到2010年,我国社会融资总量由2万亿元扩大到14.27万亿元,年均增长27.8%,比同期人民币各项贷款年均增速高9.4个百分点。2010年社会融资总量与GDP之比为35.9%,比2002年提高19.2个百分点。此外,2012年一季度融资规模为3.88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46万亿元,外币贷款折合人民币增加1327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809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721亿元,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增加2271亿元,企业债券净融资3960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875亿元。我国社会融资总量快速扩张,金融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基于此,从社会融资规模角度去研究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显得尤为迫切。

二、文献综述

自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对金融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

Husam-Aldin N. Al-MalkawiHazem A. MarashdehNaziruddin Abdullah(2012)

选用货币化比率(M2/GDP)和金融中介比率两个指标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发现两个变量之间的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Noureddine Khadraoui(2012)使用动态面板数据的GMM系统估计法对70个国家的数据进行估计,得出资本流动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的结论。在国内,高松成(2011)采用2002-2010年的月度和季度数据得出与新增人民币贷款相比,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与GDP、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CPI的关系更紧密;王伟,郑月明(2011) 以中国各省1985-2007年数据为样本,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并且由于中国各地区经济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这一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朱庆(2011)采用2002-2010年江苏省盐城市的相关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表明了区域融资总规模与经济增长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结合前人研究的经验,本文立足于全国宏观环境去分析,考虑社会融资规模这个新指标的内涵,通过收集全国社会融资规模各组成部分与GDP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和 Johansen协整检验,考察是否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最后通过 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并判断因果关系的方向。

三、实证分析与检验

(一)变量和数据

本文采用的是季度数据,考虑数据的完整性与可获性,将样本区间设定为2002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第一季度。从央行公布的社会融资总量的具体统计口径来看, 社会融资总量 = 人民币各项贷款 + 外币各项贷款 + 委托贷款 + 代客理财及资金信托产品资金运用(贷款部分) + 银行承兑汇票 + 企业债券 + 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 + 保险公司赔偿 + 保险公司投资性房地产 + 其他(包括小额贷款公司贷款、 贷款公司贷款等),本文以DK表示金融机构贷款在量,代表信贷市场融资,其数据来源于《中国金融年鉴》和中国经济信息网;以GPRZ代表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以ZQRZ代表非金融机构企业融资总量,其数据均来源于每季度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以BXRZ表示保险赔偿额,代表保险市场融资规模。最后,以GDP表示实体经济发展情况。以上5个变量的单位均统一为亿元,为减少数据的波动幅度和异方差性,对各数据进行自然对数变换,最后得到5个变量: LNGDP、LNDK、LNGPRZ、LNZQRZ、LNBXRZ。

(二)ADF单位根检验

时间序列的数据可能是平稳的,也可能是不平稳的,为了防止伪回归,必须在时间序列的数据进行回归之前对其进行单位根检验。在本文中我们以 ADF的方法对 上述5个变量分别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注:检验类型( C,T,K)中的 C、T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模型中含有的常数项、时间趋势,n表示不含常数项和趋势项。K表示滞后阶数,其中滞后阶数以 AIC准则为准。

从表1中可以看出: LNGDP、LNDK、LNQPRZ、LNZQRZ和 LNIM都是非平稳序列,而 DLNGDP、DLNDK、DLNQPRZ、DLNZQRZ和DLNBXRZ和都是平穩序列,即这些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是平稳的,从而国内生产总值、各项贷款、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及债券融资、保险赔偿之间有可能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下面,通过建立 VAR模型判断其滞后阶数,再通过 Johansen检验来分析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三)Johansen检验

Johansen协整检验由于协整检验是对无约束的 VAR模型施加向量协整约束后的VAR模型,因此进行协整检验选择的滞后项应该等于无约束的 VAR模型的最佳滞后阶数减 1,经过反复试验,按照 VAR模型的 LR、AIC、 SC等准则可以得出 VAR的滞后数为 3,所以可以判断协整检验的最有滞后数为 2,其检验结果如表 2所示。

从该表达式中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所有变量均通过了t检验。从总体来看,国内生产总值、总贷款、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及债券融资、保险赔偿都与国民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正相关关系。国内生产总值与总贷款的弹性为 0.432,也就是说当总贷款变动 1%,那么地区 GDP则变动 0.432%。同样,GDP与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的弹性为 0.127, GDP与非金融机构债券融资的弹性为 0.0036, GDP与保险赔偿额的弹性为 0.0036。可见,信贷对于实体经济的贡献对最大,符合社会实际。

(四)Granger因果检验

由协整检验结果可知,这五个变量间存在长期均衡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还需做出进一步的分析。 Granger因果检验的检验式是 VAR模型的一个方程,因此, VAR模型的最佳滞后期便是 Granger因果检验的最佳滞后期,前面已经得出 VAR的最佳滞后期为 3,因此 Granger因果检验的最佳滞后期也为 3。检验结果见表 3。

从表 3可以看出, LNDK、LNQPRZ、LNZQRZ、 LNIM不是LNGDP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非常接近为 0,这说明这四个变量对经济增长有影响。反过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 LNGDP不是 LNZQRZ的格兰杰原因的概率为 0.1105,说明经济增长对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的作用不太明显,而实体经济与银行信贷市场、保险市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

四、结论与对策

(一)本文结论本文利用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居民消费和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协整检验和因果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1)从长期趋势上来考察,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及债券融资、保险赔偿额与经济增长都存在长期的正向协整关系,进而也能说明社会融资规模的确对实体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2)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显示,银行贷款、非金融机构股票融资及债券融资、保险赔偿额是经济增长的动力。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能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的发展创造良好地宏观条件,二者具有较高的关联性,特别是经济增长对信贷市场和保险市场发展的作用更加明显。

(二)政策性建议

本文根据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优化信贷结构,力助经济转型

信贷结构调整中,必须坚持“有进有退、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 继续巩固前期宏观调控效果,把握好贷款投放进度和节奏,把握好信贷资金的投向,特别是加大多中小企业以及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在现有信贷额度下,尽最大可能让信贷资金流入经济活动中最需要的地方。大力发展中小银行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形成各具特色的经营模式,开拓国有商业银行不愿涉足的中小企业信贷市场,填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的县域信贷市场和欠发达地区信贷市场,促进信贷结构的均衡。

(2) 发展资本市场,构造多元融资体系

充分利用股权融资的优势,增加债权性资金供给;大力发展债券市场,积极鼓励大型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同时,扩大保险投资性业务,完善保险融资服务体系。通过发展资本市场,从体制上增加长期资金市场的竞争者,增加资本供给,相对减少市场对银行债务性资金的有效需求,从而压缩银行长期信贷市场,减少间接融资比例,构建多元化融资平台。由于股票、债券、保险等各市场特点不一,应该确立不同市场的角色定位,实现不同市场的差异化合作,改变监管思路,实现金融体系各市场差异化发展。

(3)加快金融改革,以创新促发展

2012年以来,温州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深圳的金融完善意见和人民币汇率扩大浮动范围、《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股票上市规则》等政策在短时间内集中出台,可谓金融改革大举措,为把握好实体与虚拟经济的发展关系提供良好的环境。在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金融改革和创新,应该来说是经济中速增长时期较好的选择。当然,在改革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服务实体经济需求这些根本要求,不能逾越创新的界限。

(4)转变中央银行政策调控方式,推动利率市场化

上一篇:房地产销售获奖感言下一篇:把字句和被字句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