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和谐互动小结

2024-07-06

师生和谐互动小结(共10篇)

1.师生和谐互动小结 篇一

“师生互动方式及其有效性研究”课题阶段性小结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结合课题计划,10月份我们课题组做了如下工作:

1. 选择行之有效且操作性强的教学模式:“创设情境、感性体验——形成大胆猜想——引导合作研究——实践反馈交流评价——建构运用体验成功”根据以上的教学模式,备课时,结合实验教材创新、实用、开放等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主题图及新奇因素情境作铺垫。比如在教学《整理房间》时,首先激趣引入:“同学们,淘气搬新家了,你们想不想去参观一下呀?”出示主题图,看到淘气的房间有什么感觉?(乱)你们想不想帮助整理一下呀?小组合整理房间。这样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完成了学习任务。教师这样设计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 结合实验教材创设内容丰富而开放的问题情境,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致力于创设问题情境。让数学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引导学生的自主性学习活动,努力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思考。如教学《捆小棒》时,学生知道10根小棒捆一起为一个十,并会摆11、15、19。同时能在计数器上拨出相应的数字。此时有学生会问20怎样摆?怎样拨?学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捆一捆再摆10根;个位上拨10,十位上拨1;个位上不拨,十位上拨2。经过争论,教师只需要适当加以引导,学生所获得的就远远超过了书本上的知识同时也感受到了探索知识的乐趣。

3.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质疑、争辩等。课上我们经常这样提问:“你学会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的你观点”等。使学生会与他人沟通,能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学生自己能说的教师尽量不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小组合作意识。从中锻炼了学生思维,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4. 在实施过程中,注意对典型案例的收集,坚持写课后反思,逐步完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案。

二、实验的预期成果

在实验过程中得到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以及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一定的收获,具体表现在:

1、实验班学生的变化

由实验前的“不会说”、“不敢说”向“能说”、“乐说”的转变。由原先的少数学生到现在的半数以上学生能主动回答问题,并且学生经常使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认为”等语言,这些都是通过老师上课中有意识培养的。在课堂中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发表自己的想法,语言表达能力较之前提高很多。

2、实验教师的变化

⑴ 观念的转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由过去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讨学习活动的转变,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突出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

⑵ 处理教材能力的提高。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如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可以不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来进行教学的,而是结合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顺势教学《乘法交换律》。还有有些教学内容的导入,可以结合主题图情境导入、也可以联系学生日常生活情境导入、还可以故事导入等。

⑶ 理论水平的提高。经过这段时间的课题研究,让我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研讨活动。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有关专家的指导,从中学到很多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使我们受益非浅。

六、困惑

1、实验过程缺乏有关理论的指导及自己理论水平有限,使实验方向把握不准,都是在边模索边实验。

2、不同类型的课在课堂结构上的设计和操作有差异,把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3、不能有效、系统地收集有关的实验数据与典型案例。

《师生互动方式及有效性研究》小学数学课题组

2006.10

2.师生和谐互动小结 篇二

目前, 由于受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 英语教学走入了一个片面追求高分的误区。师生的重点、精力都放在如何提高分数、应对高考上。所以在英语教学中, 普遍存在“学生读写能力领先, 听说能力滞后”的现象。因此, 如何培养、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 尤其是听说能力, 使他们能活学活用书本知识, 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已是迫在眉睫。

二、运用“交流一互动“教学模式, 融合英语口语和听力教学

1. 教师启动———“交流—互动”的前提

在“交流—互动”的教学中, 学生的动是以教师的启发为基础的。教师在讲授新课前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讲授较难理解或比较枯燥的课文前, 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背景知识并提出教学要求, 为学生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师应做好引导工作, 给学生指定预习范围, 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2. 小组讨论——“交流—互动”的主体

在学生有了初步感知的基础上, 教师组织学生开始小组讨论。小组可由2人自由组合, 或指定由4人 (优等生1人, 中等生2人, 学困生1人) 组成, 每隔一段时间, 小组要重新组合, 永远保持“同组异质, 异组同质”的小组构成。在课堂上, 小组交流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其形式是:各小组的成员就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用英语进行讨论, 进行交流、探讨;然后在小组内选出一位成员代表小组发言;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进行巡视、参与;如学生遇上生词不能表达, 教师可适当做指导, 但不能讲解、包办过多, 要相信学生, 让他们自己运用集体的力量, 相互学习、团结互助来完成任务。

3. 组际交流——“交流—互动”的关键

在小组讨论后,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组际交流, 也就是全班学生一起交流。教师先让讨论得比较成熟的小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的交流成果, 其他各组认真听取发言, 做出补充、质疑和评价, 再由教师进行提问。这样, 不仅使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大胆地、尽情地交换各自的看法, 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判断、推理等多种思维能力。而且在不知不觉中, 学生的语言技能也得到了提高, 学习潜能和创造力更得到了发挥。

4. 练习评定———“交流—互动”的检测

在组际交流后, 教师按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各个学生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教师不急于下定论, 而是采取全班讲座的形式, 通过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等手段来解决问题。

“交流—互动”教学采用当堂检测教学效果的方法, 反馈迅速, 校正有效, 有利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三、“交流一互动”教学模式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1. 每日演讲

教师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在课前指定几个话题, 让两位学生自由组合为一组, 根据教师的要求在课前找好资料, 相互讨论并选定一个话题, 然后由其中一位学生上台进行演讲。在演讲完毕后, 由该生或教师进行提问, 抽取同学回答, 并且分别对演讲的学生和回答问题的学生记分。

2. 即时复述

即时复述是一个锻炼说者口语和听者听力的好方法。因为说者只有尽量表达清楚了, 听者才可能复述。而听者只有认真听并用心记了, 才可能将说者的本意表达正确、完整。比如在第一堂新课时, 学生之间还不熟, 相互了解还不够。这时, 教师就可以采用即时复述的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布置学生两两之间先相互自我介绍 (可以自由组合, 并且可以进行多次组合) , 介绍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外貌特征、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以及一个与自己性格特点有关的小故事。10分钟后, 教师抽取一位学生, 让他以第三人称的形式复述其中一人所说的内容。复述完后, 让大家根据复述内容猜猜“他”是谁。这种方法, 既能让学生间相互了解, 又进行了听说结合的训练。

3. 小品表演

小品表演是一种较高层次运用语言的方法。它要求表演者不但能用英语会话, 还要能够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表达出一个主题。因此, 指导学生表演小品、短剧可以被看做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契机。具体方法是:教师首先将学生分为多个四人小组。让学生根据情景展开想象, 进行组内讨论, 编排小品。然后教师从中选出较好的几组上台表演。学生这方面的想象力及表现力非常好。在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形式, 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投入学习, 把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融入丰富、真实、自然的语境中, 让学生有目的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 从而巩固和加深对语言的掌握。

参考文献

[1]刘丽平.高中英语课堂互动教学探究[J].教育探索, 2007 (10) .

3.师生互动和谐发展 篇三

一、教师的铺垫是前提

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的内容,明确所要体现的新理念和知识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可行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多样性,要设计好哪些知识点和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在什么时候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时间多少等等。备课时都要进行充分的准备,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对学生作适当的引导,例如在讲授牛津版教材8B第二单元Reading:A trip to Hong Kong 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一下有关内容的历史背景知识,通过学生对香港的向往及标志性建筑认识,从中提出教学要求和目标,为学生的理解交流作良好的铺垫。教师主要做好指导引入工作,排除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中的障碍,为学习新课提供丰富的、使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和视频材料。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问题:1.Have you ever been to Hong Kong?2.If you go to Hong Kong,which place will you go?这样,使大多数学生能进入良好的准备状态,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要了解某样食物的好奇心而产生探求事物和知识的渴望。

二、学生的自学是基础

例如8B第二单元Reading:A trip to Hong Kong: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确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了解Kitty的香港迪士尼之行。学生要根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阅读课文,先用较快速度浏览阅读课文,了解此节课的结构及段落,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并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学生的阅读素质,让学生学会方法,并独立完成课前预习任务(如下),从而体现出阅读的效果。

1.Password questions

(1)c_____ two people or things

(2)f_____ very good;excellent

(3)i_____ located inside a building

(4)m_____ feel sad because you can no longer see sb

(5)p_____ a public celebration of a special day or event

(6)s______ of the type that is being mentioned.

2.Complete the table about the trip

先找出表示时间的词汇,再依次填写地点和活动

三、组内的交流讨论分析是主体

在学生自学、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开始小组分析讨论。小组一般由6人组成,尽量保证每个小组内的成员在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动手能力等方面各具特色,使学生能够在合作中取长补短,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每隔一段时间之后,小组要重新调整,但永远要保持每组6人,组成是(优生2人,良好生2人,后进生2人),每组的优良差生进行互换互调,这样就能保证学生相互间积极地交流和互动,并且也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补。在课堂上,小组汇报交流自学情况,一般控制在10分钟左右。各小组的成员用英语汇报自己通过预习对课文的了解情况,主要交流本课的知识点和学习目标,组内成员采用相互提问题的形式;小组长(优生)把各组员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总结起来让大家一起思考、讨论;通过交流讨论,最后各小组长把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以便在组际交流时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组之间的相互讨论和信息共享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小组讨论后,全班同学一起交流,教师先选择讨论比较成熟充分的小组代表发言,可以是优生也可以是良好生或差生,汇报该组在自学和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其他各组做出相应的补充、提问和评价,再由各组一一提出本组的没有解决的问题,组际之间进行讨论交流。经过相互间的讨论交流后,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掌握好调控,让学生的讨论始终围绕课文中心和话题,突出关键问题;最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师生共同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

五、随堂练习是检验效果的手段

如:通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回答相应的任务和问题,进一步巩固对语言知识理解。

True or false:

1.Space Mountain is not very interesting.

2.Kitty thinks the parade of Disney characters was the best part of the day.

3.Tourists cannot take photos with those Disney characters.

4.Kitty and her parents bought some key rings in the park

Questions:

1.How did kitty get to Hong Kong Disneyland?

2.What is Space Mountain?

3.How long did they spend at Disneyland?

六、评价与反馈是进一步提高和改进的依据

对合作学习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反馈。课后调查,反思与评价对改进课堂教学十分有利。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发、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进而对学习过程及结果及时、准确的做出评价,对合作学习小组的评价坚持以评集体为主,个人为辅;以评全面为主,评特色为辅;以评过程为主,评结果为辅。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记分改为小组记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或认可的依据,使学生不断看到自己经过辛勤努力取得的进步,看到同伴之间共同奋斗获得佳绩,进一步明白小组学习的意义和重大作用,从而更好地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有利于增强各小组合作的积极性,特别是要对困难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这样既可以监督他们在学习中的惰性思想,还可以提高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

4.师生结对小结 篇四

为进一步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在学校的统筹安排下,我们每一位教师都与一名学生结成了对子,实施一对一的帮扶工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择的帮扶对象是401班牟江同学。该生父母文化程度低,平时上班忙,很少会陪孩子说话、聊天,也不知道如何管教孩子的学习。从而导致该生养成了懒惰、迷恋电视,经常不做作业的习惯。

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本人拟定了帮扶计划,采取具体措施对他了帮扶。首先在思想上,我做好孩子的心理辅导老师,架起学生、学校、家长三方互想孩子之所想。同时,进行家访等,与孩子的父母共同探讨孩子的教育引导问题和孩子的成长问题,教给家长科学的管教方法,并最终让孩子的父母认识到现在没管教好孩子,将来会苦一辈子的道理。现在,该孩子的父母会经常抽空陪陪孩子并时常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

然后是在学习上,做好孩子的贴身辅导老师。有计划的教给孩子有效的学习方法,及时检查孩子的作业情况,并且利用孩子身上闪光点激励孩子坚持学习等。

5.师生互动,点评作文 篇五

高中作文批改可以师生互动,创新作文批改模式。

一、学生评价和教师点评互动的模式

(一)学生自我反思――自评

高中学生从哪几个方面修改自己的文章呢?

自评时看是否符合题意。2010年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在审题时要注意“生活”的基本义和象征义、比喻义。“生活”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可以是物质层面的,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绿色”不仅仅是指色彩,更深层的含义是指生命、生态以及表达人们希望的、美好的、和谐的、健康的、低碳的生活方式。从文体的角度,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

自评时看文章立意上有没有亮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反映在高考作文中,作文的立意体现了考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所以对于高考作文,考生千万不要往一个地方想,立意相同或者相似都会使阅卷老师产生审美疲劳,何永康教授说:“从思维方法来看,在立意上的出新乃至出奇制胜,就要求除线性的顺向思维向深远处发掘外,还要具有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立体思维等方式。从反面想一想,从事情的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多种层面思考一下,往往可以发现新的观点,新的思路。”

(二)同伴互相反思――互评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同伴之间互相修改作文,鼓励学生从别人的作文中汲取优点,避免别人作文中出现的缺陷,一举两得。

互评时要有共同的评分标准。例如江苏省2010年高考作文阅卷标准,在作文等级中一共化为六个类别,即一类卷:63-70分;二类卷56―62分;三类卷49―55分;四类卷:42―48分;五类卷:28―41分;六类卷:27分以下。然后判断某类作文属于哪个等级。让评分有相对统一的标准,使学生对高考作文评分有感性的认识。又如在平时练习写议论文“学会接纳”时,让学生共同拟定基本批改标准。就是能够达到高考的基本等级分标准。1.开头段是否提出论点,占7分(总分70分);2.是否阐述为什么要“学会接纳”,分论点之间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关系。占14分;3.有没有联系实际生活,或者联系社会人生进行论述,占14分;4.是否在结尾阐述怎样学会接纳,占14分。如果符合这四条要求,那么文章基本上成功,可以得到49分。

互评时要建议同学们把对方优秀的习作当做“例子”。1978年3月,叶圣陶在一次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提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同学之间把对方优秀的习作当做“例子”,能够迅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当然互评时要注意不同写作水平同学之间的差异、男生与女生写作的差异等。例如2014年我任教高二年级时,让学生写一篇读后感,写完作文后让同学之间交流,最后推荐一篇你认为最优秀的习作,后来我把这篇习作投给《宜兴日报》,很快就发表了,发表的文章可以说是同学之间互评的“结晶”。

(三)师生互相点评――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教师点评学生作文的作用举足轻重。首先,教师的点评要善于发现学生习作的优点,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有人说:“一个情感冷漠的语文老师,绝对进不了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学生平时的练笔,语文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写作积极性,鼓励学生“多角度立意”,发展求异思维,不要写假话、大话、空话。把作文教学和做人结合起来。教师要创设良好的表达思想的氛围,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学会大胆地表达思想。龚自珍在黑暗的时代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唤,振聋发聩!苏轼在仕途顺利时一般以儒家思想为主导,想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在仕途失意时,又从佛教中得到安慰。其实中国古代许多诗人都在博大精深的思想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在做诗歌鉴赏类题目时,我经常要求学生发言,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分析诗歌要知人论世,联系实际时要求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是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一种方法。学生说出来是一种表达,写出来是一种能力!教师点评习作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思想,师生点评要有民主的氛围,教师和学生真正做到平等的对话。

学生与学生的互相点评也有助于交流思想,学生与他人习作的对话是学生汲取他人思想营养的一种途径。如果说让学生口头表达思想是第一步的话,那么有意识让学生写出有个性有思想的作文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步。一开始,教师的命题作文要具有现实性。我校经常组织高中生集体收看焦点访谈、新闻调查类栏目,那么学生在看后肯定有感想,教师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写自己的感想。学生可以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他人的指令或暗示,学生只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对于有个性的作文、有创见的想法,教师要大力表扬。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关注学生的心灵,提高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作文最忌人云亦云,教师营造了表达思想的民主氛围,学生写起作文来,定会“心里有什么笔下写什么,此时此地只有‘我’,听凭此时此地的思潮自由奔放,从心中流到指上,从指上落到笔尖,微笑也好,深愁也好,洒洒落落,自自然然画在纸上”(冰心语)。

另外,教师的点评要注意学生的作文思维训练,教师要在作文评讲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学告诉我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为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那么怎样发掘学生作文中优良的思维品质呢?例如在细微处表扬学生习作中思维的深刻性。学生作文中深刻之处都是文章的精彩之处。只要是一个词语,一句话,一段描写或议论,表现了学生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深入揭示事物的本质规律,都要大加表扬。例如,有的学生作文的构思非常奇妙,有的学生的作文语言运用了“陌生化”的手法,有的学生的作文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独特的感受、看法、和思想见解,这些都是学生思维创造性、独立性的表现,没有好的思维品质的人很难写出好的作文。

【参考文献】

6.全校师生社会实践活动小结 篇六

同学们乘船荡漾在昆玉河上,聆听导游的讲解,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再一次感叹北京城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船至码头,我们进入了皇家园林——颐和园,远远望去,昆明湖上波光粼粼,十七孔桥横跨两岸,佛香阁、排云殿、玉兰堂、十里长廊,更是如磁石般吸引着我们。带领学生顶风冒雨一路疾驰,同学们感叹辛苦的同时,也将颐和园的美丽风景深深铭记在了心中。

然而铭记在我心中的却远远不止这些美景,这一次的实践活动也带给了我很多的思考,我将这些收获总结为这样三个词语跟大家一起分享:细致、全面、变通。

一、细致:作为一名德育干部,每组织一项活动之前,都要有详细的方案,正所谓先谋而后动,只有考虑全面,准备充分,才能减少问题,避免问题。这使我再一次想到看过多遍的那本书——《细节决定成败》,关注细节之处,不能忽视每个小环节,这样的活动在实施过程中才有保障。

二、全面:活动是教育的载体,社会实践活动应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有利契机,因此,在活动之前,应该明确活动的目的,作为组织者和策划者,应该在有限的范围内发挥活动最大的教育功效。这一次,组织同学们乘船游京城水系,观赏皇家园林,应该是引导学生了解北京、热爱北京的有利教育时机,同时,结合语文教材,这也是一次十分难得的课堂延伸。结合具体的情况,如果事先进行一些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或是提供一些游览的路线和园内景点的介绍,让老师和同学们能够有目的的进行游览,我想这样的效果会更好。

三、变通:活动中都会或多或少的出现一些突发事件,面对突发事件应如何处理更为妥当呢?我想变通应该是比较重要的。由于5号车走错了路线,导致前面4辆车的老师和同学在公园码头等了很久,浪费时间不说,还因此耽误了乘船,当最后一艘船到达颐和园时,已经将近十一点了。这其中有导游安排的不合理现象,也有我个人的考虑不够全面,应急方案制定的不够周到。面对一些突发的事件,就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时调整自己的行程,就如同教师讲课不能只顾走教案,还要关注学生,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只有抓住生成的问题并给予合理的解决,这样才能体现教师的智慧。

7.师生和谐互动小结 篇七

一、良好的教学开端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们学习兴趣的培养很重要。对于音乐课来说,培养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能够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学习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思考和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重视对学生们兴趣的培养,让学生们对音乐学习产生兴趣,并利用这些兴趣对学生们进行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们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学习到更多的音乐知识。笔者认为,互动式的课堂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们的兴趣,在互动式的课堂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情境,让学生们在这样的情境下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教师在课堂中要充分地与学生们进行互动和沟通,最终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在对《日出》一课进行教学时,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让学生们看到日出美丽的景色,然后让同学们对日出进行描述,使感觉透过语言表达出来。随后,教师让学生们听《日出》的音乐,让学生们说说听歌与看多媒体的感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最后让学生们说出听歌后的感受。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与教师有充分的互动,从而让学生们更有学习的兴趣。

二、和谐的课堂氛围

音乐课与其他课的不同之处在于,音乐课不仅需要教师的讲授,更需要师生在音乐上的交流和互动,教师需要用音乐带领学生们走进音乐的世界,让音乐和学生们产生共鸣,从而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在初中音乐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简简单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音乐的魅力,从而更好地融入到课堂之中。在新课程改革中,要求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只有在这样的关系之下,才能够实现师生间无差异的互动,让学生们感受到教师不再是一个管理者,而是学习的参与者;才能让学生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构建和谐的互动关系。例如:在对《真情的呼唤》一课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教程。在上课之前,教师就可以播放一些舒缓的歌曲,为课堂营造一个安静、温暖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能够迅速地进入到所讲授的内容中,而且,在上课之前播放音乐能够让学生们对音乐课产生好感,对音乐课的教学以及学生们音乐知识的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此外,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引入一些竞争性的项目以增加教学效果。对于初中生来说,其对于竞争性的项目都有比较高的兴趣,一来初中生都有好胜心,对比赛会全力争胜;二来初中生不喜欢死板的课堂,会更加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对竞争性项目的引进,不仅能够利用学生们的好胜心,让学生们充分地参与进来,同时,教师也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活动的参与者,这样师生间就能够实现良好的互动。例如:教师可以针对特定的情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进行分组表演,然后根据效果让大家进行评分,评选出优胜组,这样就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们的参与热情,培养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学生们在表演时能够了解到更多的音乐方面的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三、快乐的学习情绪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们的变化,根据学生们的表现适当地改变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如果发现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师应该采取一些积极的情绪来感染学生们,通过自己情绪的改变来感染学生们,让学生们改变目前的学习状态,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又如:在学习《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时,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快乐、幸福的氛围,并将这种情绪积极地传达给学生们,让学生们带着快乐和幸福去学习和感受这首歌,这样就能够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所以,在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展现恰当的情绪,让正确的情绪感染到每个学生,从而实现师生间的互动,也让每个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音乐知识。

四、投其所好

初中有三个年级,而这三个年级分别代表着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学生们对音乐的认识都会不同,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在上课时,根据不同年级的同学运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教师可以在高年级学生的课堂结束前播放一些流行歌曲,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们对下一节课有所期待。在对低年级的学生进行授课时,可以为表扬一些学生,播放一些好听的歌曲作为奖励,让学生们之间形成良性竞争,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让自己实现从教授者到参与者的转变,通过自己与学生们的互动,从而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学习的魅力。

五、结语

8.师生互动,共建和谐的阅读课堂 篇八

关键词:小学语文;师生;和谐;阅读;课堂

一、师生共同阅读的意义

1.陶冶情操

法国科学家笛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品德高尚的人谈话。”读到一本好书,找到崇拜的英雄人物(是为社会、人类有卓越贡献或献身的人),心灵会感到幸福,从而强化道德、理想意识,净化心灵,一生朝着理想的目标奋斗不已。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激励了一代中国青年为祖国的事业前赴后继。师生共同阅读,一起享受文本的感动,性情在不自觉中共同陶冶。

2.储备知识

书是什么?是历史、自然、人灵魂的记载。读书不仅能开拓视野,增添知识信息,了解和认识世界,还能满足儿童天生具有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小学生的记忆力强,大量的阅读后,哪怕是囫囵吞枣的阅读,也能储备知识。当他们长大或工作时,会发现这些知识对他们有裨益。师生一起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双方知识在增加。

3.促进师生关系

英国的威·沃克曾说过:“只要读书用心,人的举止自然会一点点优雅起来。”师生共同阅读书籍,在生活中融入读书的故事、读书的体会,让师生关系在读书中变得更和谐。

4.提高自身素养

阅读在获取知识和感悟的同时,或自觉不自觉地融入生活和实践中,从而提高为人处世的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素养、培养人格精神都有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师生共同阅读构建和谐课堂

阅读作为学习语文知识和提高自身素养的重要方式,历来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课堂教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阵地,如何创设师生互动的阅读课堂,如何构建和谐的阅读课堂,不仅需要教师提升自我的水平,更要采取有效的方式方法。

1.师生一起在兴趣中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才会以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阅读中去,而培养阅读兴趣的最好方法是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老师可根据课本内容特点进行相机引导。比如,在学习人教版五年级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就和学生探讨关于童话的话题。我和学生一起猜猜世界童话大王是谁,他有哪些作品等,讲讲自己知道的童话。推荐何种阅读书目,需要结合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心理需求出发,这样,阅读才是最有效的。

2.师生共同讨论阅读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同的题材,不同的内容,阅读方法不一样。掌握阅读方法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经常与学生一起讨论阅读的方法。例如,对人教版《金色的鱼钩》这一课,我就与学生说说用怎样的阅读方法最好,并写出自己的见解。学生读完后,针对阅读方法,可以说各抒己见,有的说用浏览性泛读比较好,因为课文比较长;有的说用摘录法较好,因为课文层次很清晰;还有的说用品味性精读较好,因为课文内容催人泪下……我也说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各自用自己喜欢方式来阅读,并写下阅读笔记和感受,在课堂上师生一起分享。让学生明确阅读的方法,对于自己知识的系统化、条理化将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师生在课文的意境里共同品文

每一篇文章都有一种情包含在里面。有的是深深的思乡情;有的是淡淡的朋友情;有的是炽热的爱国情……每一篇课文都是情感熏陶的一次洗礼,每一篇课文都是学生思想教育的绝佳的借鉴。为此,我与学生常常一起阅读美文。如,当我们读到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只有一个地球》中的”只有一个地球,如果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我们的心不仅为人类随意毁坏地球的行为而痛心!当我们读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她死了,在新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时,师生不禁为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而流下同情的泪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不再是师生,而是有心有灵犀的朋友。在情感的世界里共同分享文本带来的阅读快乐!这样的阅读,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课文给学生带来的将是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4.师生在课堂的舞台上演绎课文的精彩

每一本书都是一部影视剧,每一篇课文就是影视剧里的精彩片段。让学生经历精彩片段的演绎,自己就是导演、演员,在参与中共同经历课文中人物的悲欢离合。在学习了人教版《地震中的父与子》后,我与学生共同编排了一个剧本,我扮演父亲,学生扮演文中的其他人物。在演到父亲发疯似的用双手挖地震的瓦砾时,悲戚的音乐响起,我仿佛真的就是文中那位父亲,“阿曼达,我的儿子!……”我泣不成声。而在瓦砾中的“儿子”声音微弱“爸爸,我一定会坚持的!因为您平时经常对我们说,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坚持,没有过不去的坎!”此情此景,在场的所有学生都被感动了,啜泣声一阵阵传来……这样的形式,文章的情感直接敲击着学生的心灵,每个人的思想都会受到一次深深的洗礼。还有当学人教版《窃读记》时,我们会表演作者爱读书的场景;在学完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后,我们会模仿着文章里的小鸭子、小鸡、小猫的样子在地上画画……针对不同课文,我们都进行表演,让看似呆板的文字变成会跳动的精灵、变成会说话的人物、变成五颜六色的圣诞树……这样的做法,让文本活起来,具体起来,学生感受到的是触手可及的温暖,是耳边回响的音乐。

5.师生共同续写课文的传奇

在小学阶段,所选取的文章文质优美,中心深邃。让人读完后,总感到一意未尽,不免感到有些怅然。于是,我与学生就共同来大胆畅想,为精彩文章续写结尾。如,在学完了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的《穷人》后,我们进行了《穷人》续写,学生带着对桑拿一家的深深同情,又写了几个孩子们长大后继续助人为乐,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在学习了《金色的鱼钩》后,学生又写了小梁后来如何把老班长的事迹向党汇报,战士们是如何发扬老班长精神等。这样的续写,不但让学生巩固了对课文的理解,自己的写作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

语文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课程,语文是一门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课程。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的统一,阅读是认识世界的一种工具,阅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一剂良药。学会阅读该是多么幸福!作为一名教师,我感觉有书的陪伴真好,特别是能和学生共同阅读,共同交流和探讨,我感觉我仿佛年轻了几岁,我又找回了逝去的童年。也因此,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阅读之旅,我将永远与孩子相伴。

参考文献:

[1]刘慧,冉敏方.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03).

[2]赵建鼎.蜕变·简单: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渴望“简装版”[J].中国校外教育,2010(09).

[3]雪金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考[J].才智,2011(21).

[4]蔡银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之初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05).

[5]董娜.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3).

[6]梁春莲.“行为—认知”教学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J].教学与管理,2009(36).

作者简介:施自强,男,1973年7月出生,大专学历,现就职于浙江省天台县白鹤镇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9.“师生”共读唐诗实验小结6 篇九

这是本学期的最后一个月,虽以临近期末考试,但学生对于唐诗诵读的热情却没有减少。在借鉴许多老师经典诵读经验的基础上,我开始对书中的唐诗按照春、夏、秋、冬进行归类,这一月是冬季,就丛描写冬天的诗歌开始吧。

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没有给学生推荐应该朗诵哪些诗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找,最后我把学生的意见进行汇总,制定了本月朗诵的内容:

绝句----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露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问刘十九-----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惊雪----陆畅 怪得北风急,前庭如月辉。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

由于诵读的内容是学生自己挑选的,因此学生都很兴奋,诵读的积极性也很高。每到星期

二、星期四,即使我不去,班长也会带领学生开始诵读,中午进行午读,下午则在一块讨论诗意。蓦然回首,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习惯,唐诗已经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天,飘起了小学花,张文同学张口就说:“天人宁许巧,剪水作花飞”;樊兆航同学则摇头晃脑地吟诵到:“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看到这样的场面,我感觉很欣慰,学生在不断地吟诵诗文中,将语文课程具有的丰富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增强了自己的文学素养。

我爱诗,也希望把我对诗词的这种热爱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身上。通过“亲子共读唐诗”这一桥梁,我的梦想正在逐渐实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能吟”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些在我的学生身上体现,学生在唐诗的学习中,不仅陶冶了情操,滋润了情思,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已经在他们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总有一

天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愿每个孩子都能用诗文的语言展示自己诗化的心灵!

10.课堂师生互动行为研究 篇十

作者:杜永强陈柏华

教育科学研究 05期

一、研究问题

师生互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具有促进性或抑制性的相互作用或影响”[1]。有效的师生互动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而互动不够或具有抑制性的师生互动,容易阻碍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发展。为更好地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质,使课堂变成师生分享智慧、启迪思维的社会交往活动,近些年来,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开展了课堂师生互动研究,如课堂提问、教师课堂话语、教师非言语行为、课堂反馈及师生问答等。另有学者提出:“师生互动不是一项点缀、一种摆设、一种形式,它应是一种有效的互动、一种真互动”[2]。鉴于师生互动主要是在课堂提问和讨论中进行的,而且需要师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下面笔者主要从课堂提问中的师生互动、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以及情感交流中的师生互动来分析课堂师生互动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具体通过课堂观察,从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及情感交流中的师生互动三个维度,选取了广东省佛山市某小学三名语文教师的三节课为研究对象,进行记录与分析。其中,对课堂提问和讨论中的师生互动行为主要进行定量分析,对情感交流中的师生互动主要进行定性描述。依据上述分类,课题组编制出了课堂提问中的互动行为和课堂讨论中的互动行为观察量表。

提问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主要包括发问主体、问题类型、回答方式、反馈方式和是否追问。

发问主体指师生互动中问题的发起者是谁,即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问题类型指所提问题的性质,包括事实性、理解性、应用性和评价性四类。

回答方式指学生或教师在回答问题时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回应,是个别作答还是集体作答,是直接、间接还是不回答。

反馈方式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何种反馈。

是否追问主要是指教师是否为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回答而进行再次提问。

课堂讨论是指师生围绕一个开放性或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展开互动,不断呈现师生间的多边活动,进而解决问题。讨论与提问的不同在于,讨论的过程是教师与多个学生或生生间的言语互动;讨论的最终目的是解决或试图解决复杂、多元和开放性的高层次问题。

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包括讨论话题、讨论形式、参与人数、反馈方式、讨论时长和讨论结果。

讨论话题指讨论时的主题,可以是开放性的,也可以是封闭性的。

讨论形式有师个(体)讨论、师组讨论以及师班讨论。

参与人数分为5人以下、5人至10人、10人以上三个等级。

讨论结果指通过师生间的讨论学生对话题的理解是否达成共识。

三、结果与分析

(一)课堂提问中的师生互动行为统计分析

三名语文教师三节课的课堂提问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见下页表1。

上述统计结果表明:在课堂提问中,发问主体主要是教师,教师提问的次数占问题总数的94%,学生提问次数占6%。从问题类型来看,以理解性问题居多,占问题总数的70%;其次是事实性问题,占24%;应用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仅占6%。在回答方式上,个别回答47次,集体回答29次。在反馈方式上,给予肯定反馈的有43次,进行补充完善的有11次,启发引导有7次,还有1次教师没有给出反馈。在这些问题中,教师进一步追问的有15次。

从上述分析来看,课堂中的提问得到了教师们的重视,课堂提问频率总体较高;但在互动过程中,主要是教师掌控了提问的话语权,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不够,课堂主要是师问生答。另外,课堂教学的生成性显得不够,主要表现在:(1)在所有问题中,事实性问题和理解性问题约占94%,开放性的问题比例太低,而且教师的提问以简单问题为主;(2)在回答方式上,以集体回答居多,而且基本没有启发回答;(3)追问比率不高,约占四分之一,说明教师可能过多预设了师生互动的问题和答案,导致学生一旦得出教师所期望的答案,提问也就宣告结束。

(二)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三名语文教师三节课的课堂讨论中的师生互动情况见表2。

从表2统计结果来看,这三个讨论话题在讨论形式上,既有师组讨论也有师班讨论;从参与人数来看,5人以下的有2次,大于10人次的有1次;从对讨论结果的反馈方式上看,在话题①中,授课教师给予的反馈主要是组织完善;在话题②中,教师给出话题,完全放手让学生自由讨论,对讨论结果也未给予反馈;在话题③中,授课教师既给予了肯定反馈,又对答案进行了组织和完善。从讨论时长来看,三个讨论话题共用了233秒,其中短的不足半分钟,长的约2分钟;从讨论结果来看,在《老人与海鸥》和《我是什么》两篇课文中,师生在讨论话题上基本达成了一致意见,在《盘古开天地》一文中,由于教师放任学生自由讨论,没有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反馈,所以学生未能就讨论话题达成一致意见。

上述分析表明,讨论并没有引起授课教师的足够重视。从讨论的次数可以看出,三堂课中仅有3次讨论,讨论次数明显不足。从讨论过程来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理想,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讨论时长来看,由于三个讨论话题总共用时不到4分钟,学生思考的时间显得有些不够,讨论内容也不够深入。从讨论结果来看,在《盘古开天地》一文的讨论中,教师对讨论缺乏引导,放任学生自由讨论,对讨论结果也没有给予任何反馈,讨论基本流于形式。从总体来看,讨论成效不够理想。

(三)情感交流中的师生互动行为分析

通过对三位教师教学过程的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她们都使用了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话语,具体如下。

在《老人与海鸥》这堂课中,授课教师使用了“好”“都写得不错”“我还没有感觉到那种悲痛”“我感受到了,海鸥为老人的离去感到十分的悲痛”等7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话语。

在《盘古开天地》这堂课中,授课教师使用了“好,请坐下”“没关系,你们不熟悉课文”“好,你还有要说的吗?”“请坐下,给你加分”“好,你请坐下”“你真厉害”“你答对了,给你加分”“好,表扬她”“今天同学们好像什么都慢半拍了,快一点好不好?”“嗯,这个词用得好”“你很紧张,同学们都在下面偷偷地帮你了”“谢谢你,给你加分,我很欣赏你的勇气”“你看的真的是想象到的画面了,给你加分”“嗯,你看,有进步,给你加分”“嗯,这个好,来,给你加分”等25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话语,除一个表示消极情感外,其他都是积极情感的表达方式。

在《我是什么》这堂课中,授课教师使用了“太棒了”“同学们真厉害,都快成猜谜专家了”“非常好”“唉……”“同学们的生字读得这么好,相信课文也读得很好”“同学们,谢谢这五位同学”“问得好,是个会动脑筋的孩子”“老师提议表扬这位同学,同学们鼓掌表扬这位同学”“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可是老师问的是它做了什么好事”“谢谢同学们的精彩朗读”等14个带有情感色彩的话语,其中一个消极情感词“唉”是全班学生在听到一名同学把“淹”字读错时给出的。

上述描述表明,情感交流中的师生互动在语文课堂中较为常见,在三节课中授课教师用了近50个具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话语来强化学生好的行为。积极情感的话语的使用既可以强化学生好的学习行为,让学生体验某种成功的喜悦,又可以激发学生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课堂互动。但从上述统计分析来看,也出现了少数消极情感的话语,如“唉……”。“今天同学们好像什么都慢半拍了,快一点好不好?”这是在分组分角色阅读时,学生们的反应未达到授课教师的预想时教师给予的评价性反馈。教师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积极还是消极的话语都可以强化学生的行为,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我们要尽可能使用积极话语来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学习。

四、研究结论

(一)新课程改革引发了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传统教学中的“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不复存在,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方式较为多样。这些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促进学生社会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能够利用积极的情感互动强化学生的行为

积极的情感互动对于学生有很好的激励和引导作用,教师能抓住课堂中学生的亮点,及时给予表扬。从课堂观察来看,三位教师比较注重利用有积极情感色彩的话语来表扬学生,以强化学生课堂学习中好的行为。恰当的.表扬对发展学生健康的心理、形成良好的品质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给予表扬时,教师需要做到得体、及时和有针对性,不要过分夸大其辞。只有这样,表扬才能真正起到正强化的作用。

(三)课堂生成教学有些不够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和前提,生成是在预设基础上的实现和超越;预设是对未来教学过程的前瞻性准备,生成是对过程情境变化的灵活性顺应。”[3]在课堂观察中笔者发现,尽管课堂中师生互动较多,但课堂生成教学不足。如,在《盘古开天地》这节课中,当教师要求所有学生站起来并举起手,朗读“头顶着天,脚踩着地”这一段时,有一个学生拒绝举手。教师问他为什么不举手时,他反问教师既然是头顶着天,为什么要举起手来呢?教师认为这位学生确实有道理,并在课堂上断定书本上的图画错了。但在课后的课题组讨论过程中,有位教师认为因为天太重了,用手托一托,其实还是头顶着天。如果教师这个时候能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堂好课既要有一定的预设,也要有一定的生成。在某种程度上生成教学能呈现更多的精彩,是课堂资源的创生点和闪光点。

(四)课堂互动的主动权掌控在教师手中,学生的话语权不足

从课堂观察统计表中我们发现,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牢牢掌控互动的主动权,提问和讨论的话题都是教师给出的,学生只是在教师引领下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主动提问的机会,还学生提问的话语权,倾听学生的心声。只有这样,师生互动才能真正开展,课堂教学才会更为有效。

(五)师生互动中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数量有限

在这三节课的师生互动过程中,提问活动多侧重于低认知水平问题,讨论则侧重于开放性和高认知水平问题。统计结果显示,在师生互动中,提问次数与讨论次数之比接近21:1。即便是提问中的师生互动,事实性问题和简单理解性问题也占到90%以上。这一数据表明,师生互动的问题(话题)多以低认知水平为主,高认知水平问题明显不足。语文教师在厘清课堂提问和课堂讨论的差异后,应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情,合理设置高认知和低认知水平问题的比例,让学生在掌握文本内容的同时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发展。

五、研究反思

(一)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利用现场观察研究师生互动任务依然艰巨

由于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编制课堂观察量表对师生互动进行现场观察只能诠释部分课堂教学行为。而任何对教学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在试图探寻一种理想化的教学状态,以实现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为了探寻课堂师生互动的理想状态,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继续完善课堂观察的维度与内容,结合访谈来深入了解教师行为背后的教学认知,以便对互动行为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二)课堂师生互动行为观察量表难以反映师生互动的全貌

受课堂现场观察客观条件的限制,笔者只选取了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外显行为进行分析,没有对师生互动中的内隐行为进行研究。虽然把课堂师生互动分为提问中的师生互动、讨论中的师生互动和师生情感互动,每个观察点又分为若干项目,即便如此也很难穷尽课堂上的所有师生互动行为。同时,在课堂现场观察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在对师生互动行为的把握上也难以完全一致。后续的研究需要从更多视角和维度来探求师生互动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

(三)互动教学研究空间有待进一步挖掘

通过研究者的努力,师生互动行为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互动教学研究的空间依然广阔。如“生生互动如何开展?”“支撑教师教学行为的观念与信念有哪些?”“如何根据文本特点,来确定同类体裁中师生互动行为的参照标准?”等问题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思。另外,当前对教学的研究事实上已经从单纯的行为分析走向教学认知探讨。如,有学者认为“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学习者特点、教学方法与策略以及教学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4],反映了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积淀的对教学理念、知识、文化和行为的整体认识。而从语言课堂教学来看,更是从传统的单一行为分析走向“课堂互动语言认知研究”[5]。因此,如何从教师认知的视角来探讨师生互动行为则是后续研究需密切关注的问题。

上一篇:令人敬佩的老师作文下一篇:仪器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