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2024-09-02

第5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案(精选9篇)

1.第5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一

一、教学重点:

1、通过欣赏歌曲《孤独的牧羊人》,感受乐曲诙谐、轻快、活泼、生动的情绪。

2、通过为歌曲创设情景,表现童话般的意境,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想象和表演能力。

3、体验美国乡村歌曲的唱法,了解音乐剧的知识。

二、教学难点:

可以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歌曲不同的情绪。

三、教具准备:磁带 CD PPT

四、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

a、听《do re mi》踏步拍手进教室。

b、练声曲:《do re mi》

师:同学们,do re mi fa sol la si是我们的音乐小伙伴,一起来唱一唱“do re mi”,你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符,一起唱起来吧!

(学生演唱《do re mi 》)

2、欣赏《孤独的牧羊人》

a、导入:

师:真棒!哪个同学知道这首歌曲是哪部电影的插曲呢?

生:《音乐之声》。

师:对!它是一部非常著名的美国电影,由同名音乐剧改编,曾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音响等五项大奖!那它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家庭教师和七个孩子的故事……

师:说的很好!这是一个发生在奥地利的真实故事,善良美丽的见习修女玛丽亚,来到退役海军军官特拉普上校家担任家庭女教师,她通过音乐及生动的教育方法,对7个调皮的孩子进行启发及熏陶,终于使七个孩子对她产生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赢得了特拉普上校的爱情。刚才同学们所听到的这首《哆来咪》就是这名女教师与那7个孩子所演唱的。

2、初听:

师:很好!那就一起来欣赏这首《孤独的牧羊人》,边听边想想,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生:诙谐,幽默,欢快。

师:真好!那在影片中,它描写的是什么故事呢?

生:玛利亚和孩子们一起在做木偶戏表演。

1、复听:

2、师:真聪明!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段精彩的表演吧!

再想想歌曲中最吸引你的是哪几句?

*观看影片中木偶戏的片断

生: “来咿噢嘟。。。。”一会儿高音,一会儿低音。

师:你可以简单的模仿一下吗?

(学生模仿真假声的交替唱)

师:非常好!那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吧!

(学生拍手唱衬词)

师:好极了!其实这是一种叫作“蓝色约德尔”(yodel)的乡村歌曲唱法。

它的特点是真声、假声不断的交替,一会儿高八度,一会儿低八度,形成了一个奇特的音响效果,让人觉得特别有趣。

我提议我们一起来为这段木偶戏配音,唱一唱这几句,好不好?

生:好!

*一边观看木偶戏,一边唱一唱最有趣的几句。

4.学习歌词:

师:那木偶戏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为什么叫他孤独的牧羊人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朗读PPT第一段歌词)

生:只有他一个人在唱歌。

师:恩,那后来呢?他的心情有没有发生变化?

(朗读PPT第二段歌词)

生:欢快!不孤独了,因为有许多的人都在听他唱歌了。

师:很好!让我们再看下去。

(朗读PPT第三段歌词)

5.了解歌曲旋律:

师:我们也来做一回快乐的牧羊人吧。一起来唱一唱歌曲的第一段。

*学唱歌曲的第一段。

6.再听《孤独的牧羊人》表演全曲

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示不同的段落,听听看全曲主歌部分一共有几段?

三、小结,下课。

师:同学们,我们的音乐之旅就快接近尾声了。在今天的旅途中,你们学到了哪些本领呢?

生:了解了音乐剧……

师:修女玛丽亚用音乐唤起了孩子们的创造力以及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如果你也热爱音乐,热爱生活,那么你一定能成为一个最快乐的人!

让我们唱着《do re mi》结束今天的音乐之旅。

(唱着《do re mi》,离开教室)

2.《孤独的牧羊人》歌曲教案 篇二

活动目标:

1、能用不同的速度、音色表现歌曲中高音区和低音区两种不同音区的衬词分;

2、根据音符的高低位置,掌握衬词旋律,按角色的形象特点用相应的歌声演唱;

3、在学唱过程中体验师生合作的协调和快乐;

活动过程:

一、 播放《音乐之声》插曲《do,re,mi》营造音乐气氛

播放音乐,教师带幼儿进入活动室,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动作,调动气氛;

二、 介绍剧情,观看视频材料

1、今天老师不仅给你们带来了好听的音乐,还有一样好玩的东西呢!

2、教师出示木偶,提问:这是什么东西?知道它是怎么玩的吗?你们有没看过木偶剧?

3、教师介绍剧情: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个木偶人是有个牧羊人,他个他的羊群——老山羊和小山羊住在一个高高的山顶上,他没有朋友,觉得自己很孤单。但是他有一样爱好,就是喜欢唱歌,他的羊群们看到主人唱歌,也跟着唱了起来。他们的歌声非常好听,吸引了王子,登山的人们,旅店里的人,酒店里的人,小姑娘。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歌声吧。

4、播放视频,完整欣赏;

三、 欣赏木偶剧,感知衬词旋律

1、完整欣赏后,提问:音乐里,唱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

2、你们的耳朵真灵,老师送你们两个大拇指。“来伊噢嘟”在这首音乐里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衬词”。这首音乐里,好多地方都出现“来伊噢嘟”,那它们在每一个地方唱的都是一样的吗?

3、幼儿自由讨论,并尝试学一学;

4、播放两句衬词,让幼儿感受衬词的旋律;

5、幼儿模唱衬词,教师伴唱;

四、 借助图谱,学唱衬词

1、老师还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助我们学习这些衬词。这五条线放在一起叫做五线谱,像豆芽一样的叫做音符。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

2、教师把这些音符请到了五线谱上,就能变出好听的音乐来。不同的位置表示不同的音高。现在请你们猜一猜,位置高的音符唱的音乐高还是位置低的音符 唱的高?

3、请你们比较这两张音符的位置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4、音符往上爬的我们叫它高音区,它唱起来就像爬楼梯一样,一级一级往上爬。音符平过去的我们叫它低音区,唱起来像走路一样,平平稳稳的。

5、幼儿与教师一起做手势看图谱演唱一次。

6、这两句衬词分别表示赡养公公和小山羊唱歌的声音,请你们猜一猜哪句是老山羊唱的,哪句是小山羊唱的?为什么?

7、教师引导幼儿说出老山羊老了,嗓子会发出怎么样的声音?小山羊呢?

8、用不同的速度、音色来表现衬词

(1) 高音区——小山羊

(2)低音区——老山羊

9、观看视频,并模仿一下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

10、请孩子们到钢琴旁边,分别学习老山羊和小山羊的声音,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来当小山羊,并请个别幼儿模倡;

五、 师幼合作表现衬词,体验师生合作的乐趣

1、小朋友们刚刚唱得特别棒,老山羊的声音都表现出沙哑、粗重、慢吞吞的样子,小山羊也表现出欢快、明朗、悦耳的样子了 。下面老师请你们跟老师来合作,你们唱衬词的地方,老师来唱牧羊人的声音。

2、播放视频,师幼合作演唱歌曲;

3、有些小朋友还不知道地方是牧羊人唱的,哪些地方是羊群们唱的,不要紧,老师也请来了五线谱和音符宝宝来帮忙,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4、出示音乐图谱,请幼儿找出老山羊和小山羊演唱的地方,并贴上相应的图片;

5、教师当牧羊人,男孩子当老山羊,女孩子当小山羊,一起演唱歌曲;

六、 结束部分

1、牧羊人现在还孤单吗?为什么?

2、教师小结:牧羊人再也不孤单了,因为他不仅有羊群们陪他一起唱歌,还有我们小朋友跟呢。现在老师请你们跟牧羊人一起表演吧。

3.第5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三

活动目标:

1、欣赏歌曲,理解歌词大意,尝试唱歌曲中衬词部分,感受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

2、理解“孤独”,知道在孤独时,可采取唱歌等积极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

3、学会歌唱本首歌曲。

4、能跟着节奏打节拍。

活动准备:

音乐视频、图片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导入,引出歌曲

组织幼儿听歌曲《叨来咪》,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首歌曲吗?”

师:这首歌曲是电影《音乐之声》的插曲,他是一部和音乐有关的电影,里面还有很多好听的歌曲,如《孤独的牧羊人》。

二、完整欣赏歌曲,感知歌曲的旋律,演唱速度及衬词的活泼诙谐

1、播放视频,介绍歌曲名称《孤独的牧羊人》,理解“孤独”的意思。

师:哎,那你们知道“孤独”是什么意思?(寂寞、一个人、没有朋友、很忧伤、很可怜)那我们现在来听一下《孤独地牧羊人》这首歌曲,看看歌中的牧羊人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播放视频,听了这首歌后,你认为他是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吗?你是从哪里听出来的.?

2、完整欣赏歌曲,引导幼儿从歌曲的旋律、演唱的速度及演唱方式等方面感受音乐性质,理解“牧羊人”不是孤独的,而是快乐的。

没听出来,没关系,我先给小朋友们讲一个故事:一个牧羊人感觉自己特别孤单,就来到山顶上唱歌“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歌声嘹亮,城里的人们在远处就听到了这好听的声音,这时候城边的王子、挑扁担的农民、餐桌旁的人们、喝啤酒的人们都听到了他的歌声,这时一个小姑娘和她的妈妈听到牧羊人的歌声后,也用相同的歌声回应他。

现在咱们再来听一遍歌曲,但是是有任务的哦。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最有趣、好玩?(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低音处、唱歌中声音等好玩。)为什么?好像在做什么事?我们一起来学一学。

3、教师示范演唱衬词“来咿噢都来咿噢都来咿噢”部分,请幼儿跟着学唱。进一步体验歌曲活泼诙谐的风格。(为下一个环节的对唱作好准备)

三、出示相应的图片,分段欣赏歌曲,知道快乐的方法

1、欣赏歌曲第一段。师随音乐贴牧羊人、人们图片,画图谱,引导幼儿跟唱衬词。

提问:这个牧羊人到底是孤独的还是快乐的?(快乐的)他用什么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的?(通过歌声将所有人都吸引过来,用歌声给自己带来快乐)

2、、欣赏歌曲第二段。师随音乐贴王子、农夫、餐桌、啤酒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牧羊人的歌声都把谁吸引过来了?他们都听到了什么歌声?

3、欣赏歌曲第三段。师随音乐贴小姑娘、妈妈图片,引导幼儿看图谱跟唱衬词。

提问:谁用歌声回应了牧羊人?怎样唱的?

4、小结:

你在孤独的时候,除了唱歌还会用什么和他不一样的方法,使自己和别人快乐呢?

(引导幼儿说出:可以开玩笑、看漫画书、看电视、跳舞、找好朋友聊天、玩游戏等多种方法来排除孤独。)

5、播放歌曲,师幼边唱边跳,进一步感受歌曲的欢快活泼。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曲,做一个快乐的牧羊人吧。

教学反思:

歌曲《孤独的牧羊人》选自堪称经典之作的影片《音乐之声》。音乐以木偶为主要线索,贯穿始终,为我们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各种形象,并通过多姿多彩的各种形象来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情趣。

4.第5单元 复习教案 篇四

课题:青春的脚步 青春的气息

课型:复习

授课:

审核:

授课时间:3-22

课时:2 【单元主题】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即如何调整心态,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如何克服青春期的烦恼,处理好自己的心理矛盾;如何处理和认识与异性同学的关系。

【复习目标】

1、了解青少年的青春期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

2、知道青春期心理卫生常识。

3、知道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基本方式和方法。【重点复习题】

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青春期身体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2、怎样悦纳自己的生理变化?(P5-7-8)三点。

3、正确认识青春期的烦恼:(P10)

*

4、弹奏好青春协奏曲(解决青春期矛盾、消除青春期烦恼的方法)?(P11-12-13)

怎样消除心理烦恼,快乐成长?

5、心理冲动产生的不良后果(危害)(课本12页):

6、男女同学交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积极作用;男女同学混合编班编组的理由?

*

7、男女同学交往需要掌握的原则。怎样与异性同学交往?怎样荡起友谊的双桨?谈谈男女生如何更好地相处,充分发挥异性效应? 假如郊游时,有异性参加,父母会交代哪些注意的问题?(P17页:因此,我们、、、、+P18-20三点)。

【强化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步入青春期,每一个人都会遇到许许多多的烦恼。面对这些烦恼,我们的正确做法()

A.不管三七二十一,大胆的发泄出来

B.毫不保留的告诉别人

C.开放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与别人交流

D.不要告诉别人,要藏在心里

2、每个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能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是_____的表现。A.悦纳他人

B.孤芳自赏

C.悦纳自己

D.自命清高

3、女同学与男同学交往时不要()

A.自尊自爱

B.举止文明,谈吐文雅

C.清高自傲

D.方式恰当

4、人一生中身体发育的关键期是()

A.幼儿期

B.青春期

C.成年期

D.老年期

5、上初中后,张洋发现自己不仅比同学们长得矮很多,而且脸上还开始有青春痘,她为此十分苦恼。张洋要改变这种现状就应该()

①立即去医院或美容院动手术

②加强体育锻炼,增加营养

③调节好自己的心态,相信自己能长高,也会变美

④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像,因为我们的身体发育有的慢,有的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当自己脸上长了青春痘之后,正确的保健方法有()

①常用温水洗脸保持皮肤清洁

②少吃对皮肤有刺激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等

③保持情绪稳定,心情开朗

④病情严重时,应该用手挤压以防止其扩大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8、伴随身体的变化,性意识的觉醒,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了一种神秘感,渴望了解异性,希望自己引起异性的注意。下列适宜中学生的行为的是()

A.穿高档名牌时装

B.外出活动,男生主动帮女生拿东西,干力气活

C.为引起男生注意,女生涂脂抹粉

D.出游时,大把花钱,以显示自己潇洒大方

9、青春期心理充满矛盾,如渴望交际,珍惜友情,却又感到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朝气蓬勃,勇于探索,但遇到挫折又容易失去信心,悲观失望„„对这些心理矛盾,下列看法不正确的有()

A.这些矛盾是我们成长过程中正常的心理现象,所以可以置之不理

B.这些心理矛盾有时让我们感到苦闷,但正是它们构成了我们向前发展的动力

C.这些心理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它们也会成为阻碍我们发展的动力

D.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借助各种力量来调控各种心理矛盾,是非常有必要的

10、“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你,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这句话说明,在与异性同学交往过程中要()

A.自然大方

B.尊重对方

C.有相对广泛的范围

D.不拘小节

二、判断题

1.判断正误:异性同学交往是正常的,也是同学们学习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交往。()解析:

2.判断正误:男女同学之间交往要注意分寸,不要过于亲密。()解析:

3.判断正误: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的、有益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带来许多困惑。()

解析:

4、班内同学都长高了,我却原地不动,别的男生很英俊,我却长出了毛绒绒的胡子,真感到羞于见人。判断:()理由:

5、欣赏自己独特的美,容易孤芳自赏,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走向自负。判断:()理由:

6、小霞说:早恋是感情问题,与学习无关,没什么了不起的。判断:()理由:

三、非选择题

1、星期天,妈妈发现周超捷将头发染成了三种颜色,而且还带左耳环,便对他说:“你是一个学生,怎么能打扮得如此古怪。”周超捷不以为然地说:“你真老土!好多同学都羡慕我这种新潮打扮,只不过他们没有勇气做而已。”妈妈又说了几句,周超捷生气地说:“我已经长大了,怎样打扮是我自己的事情,不用你管!”

(1)你羡慕这种打扮吗?说说你的理由。

(2)你认为我们上初中后还要听从父母的意见吗?为什么?

(3)请你为中学生应该如何穿着打扮提几条合理建议。

2、小于是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她总是忙于学习,不愿与同学交往。一天,老师提醒她,要多与同学们进行交往。她心里想,与同学交往会影响学习,我才不干呢?但是,整天一个人独来独往,埋头于书本里,小花也感到似乎缺少点什么? 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知识,回答:(1)简要分析小花不愿与同学交往的这种心理。

(2)“与同学进行交往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对吗?为什么?

(3)你认为小花该怎么办?

3、情景一:如今,我经常为一点儿小 事而冲动,为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而烦恼。

情景二:近来,我常常喜欢在女同学面前表现自己,想引起她们的注意,对我产生好感,所以在生活和学习中常常分心。我想努力控制好自己,却又做不到。不知这是怎么了!

他(她)们应该怎么办?请你给他(她)们提几点建议,帮他(她)们消除青春期的烦恼?

4.以下是中学生陈刚和妈妈的一段母子对话:

陈刚:明天星期天了,我跟几个同学一块去看电影,行吗? 妈妈:有女生吗? 陈刚:有。妈妈:不行!陈刚:为什么?

妈妈:不行就是不行!

陈刚沉默了一会,极不高兴地回到自己的房间。

作为与陈刚相约一起看电影的同学,你如何尝试正确地化解陈刚母子的矛盾?

【教学反思】

1.C 2.C 3.C 4.B 5.D 6.D 8.B 9.A 10.B

1.判断正误:异性同学交往是正常的,也是同学们学习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交往。()

解析:男女同学生活在同一集体中,必然要进行交往。男女同学正常交往,既有利于集体建设,又有利于扩大交往范围,增进对异性的了解,发展同学间的友情。故此观点正确。答案:√

2.判断正误:男女同学之间交往要注意分寸,不要过于亲密。()解析:此观点正确。男女同学交往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答案:√

3.判断正误: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是正常的、有益的,但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带来许多困惑。()

解析:以良好的心态、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才能收获纯真的友谊。 答案:√

4、班内同学都长高了,我却原地不动,别的男生很英俊,我却长出了毛绒绒的胡子,真感到羞于见人。判断:(错误)

理由:青春期的生理发育和身体变化是正常的;生理特征自己不能决定和控制,掌握必要的生理卫生知识,以正确的态度应对生理变化,接纳自己的外表。发现自己的优势,学会欣赏自己外在美。同时,要注重提高自己内在的修养。

5、欣赏自己独特的美,容易孤芳自赏,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从而走向自负。判断:(错误)

理由:欣赏自己独特的美,要发现自己的优势,充满自信地学习和生活,但这种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正确认识的基础上的,要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因此不会走向自负。

6、小霞说:早恋是感情问题,与学习无关,没什么了不起的。判断:(错误)

理由: 青少年应以正确的态度、恰当的方式与异性同学交往;早恋会产生一些情绪和行为上的困扰,妨碍我们的学习进步和身心健康。

1、(1)不羡慕。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 追求个性不一定要在服装、打扮上标新立异,人格独立也不是故作姿态。真正的个性在于从内心深处散发的魄力,真正的独立是逐渐摆脱依赖,勇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2)要。因为上初中后,我们依然是未成年人,很多方面不成熟,缺乏独立能力,需要父母进行引导和帮助。(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为正确)

(3)简洁大方,不穿奇装异服,最好穿校服等等。

2、(1)小花不愿与同学交往这种心理属于闭锁心理,这种心理会影响她与同学的友谊,影响她的学习,影响她的健康成长。

(2)“与同学们进行交往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不对,因为与同学进行交往,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可以感受集体温暖,增加学习的动力。

(3)在观念上,改变错误的认识;在行动上,积极与同学交往。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克服闭锁心理,与友同行”的理解与运用。第(1)问中小花的这种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交往的误区。根据有关知识,联系材料,解答即可;第(2)问是考查与人交往和学习之间的关系;第(3)问需要结合课本知识,联系材料,帮小花出出交往的主意。

3、答:这些心理矛盾是我们生理发育和心理变化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它有时会使我们产生孤独、郁闷、焦虑等情绪,如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成为我们发展的阻力。因此,我们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调控好心理矛盾。当这些烦恼和苦闷出现时,我们应敞开自己的心灵世界,多与父母、老师和同学交流与沟通,寻求它们的指导和帮助,真诚的交流与沟通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分享欢乐,调节情绪,排解烦恼。

4、解析:本题涉及前一课的内容,要把两课综合起来,首先要从子女与父母的沟通劝解陈刚母子,其次要说明异性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让陈刚学会与父母沟通,让陈刚的妈妈理解和认可异性的正常交往。参考答案:(1)青春期的子女和父母之间产生矛盾是正常的。遇到矛盾要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方法,积极沟通交流。

5.七年级语文第5单元教案 篇五

【展示一组恐龙图片】大家能告诉我这是什么吗?(恐龙)那位同学能告诉我恐龙生活在什么时期吗?(侏罗纪和白垩纪)那么这两个时期距今有多少年了呢?(约6500万年)恐龙在这个世界上早已灭绝,那么我们怎么知道恐龙就是长这个模样呢?(化石)对,是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推测出来的,化石保留了亿万年前的古生物信息,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倾听化石所告诉我们的奇幻神话——《化石吟》 出示课题,并析题 化石:

所有的化石都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上生物进化的主要证据.大多数化石是由生物体的坚硬部分形成的,如植物茎的化石,动物的牙齿,贝壳,骨骼等的化石.有些化石则是生物体的印痕化石等。化石的形成过程示意图

(我们了解了化石的基本知识,我想大家更关注的是化石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对吗?老师搜集了一些化石图片,让我们通过这些图片进一步加深对化石的了解)展示化石图片

“化石吟”是什么呢?我们小学学过《石灰吟》、《游子吟》,还记得吗?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齐背)所以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作者要赞美什么呢?为什么要赞美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诵读课文,感知内容 疏通字词

投影生字词,让两名学生上黑板注音,其他学生在课文中标注。听配乐朗诵

注意听清上面字词的读音,并体会朗读的语气、语速、感情和节奏。核对注音,讲解词语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配乐齐读

(这是一首科学抒情诗,读诗就要按照诗的方式来朗读。要把握好节奏、语气,还要读出感情。刚才大家听了朗读录音,你们想不想也像录音里的朗读那样把课文朗读一遍?先给时间练习一下)整体把握

1,、沉睡亿年的石头说了什么话?找出相关段落,并给诗歌分层,概括大意。第一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 第二层:(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 第三层:

(7节)

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研读赏析

齐读1-2节,思考问题

第1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排比。通过连续的四个问句,增强语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也表现了作者浓厚的科学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开启了读者想象与联想的阀门。

2、诗的第一、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构成前后照应的关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 万载的世界可否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前有 结构完提问,后有回答,有放有收,这样写,使全诗整而又严谨。

(师生共读:师读2节,生读7节,一句一句对应,感受前后相互照应的关系。)课堂小结(第二课时)导入

《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这节课,让我们的思绪也随着化石飞向远古,去领略那奇幻的景象。研读赏析

化石作为地球上曾经有过的生命之躯的证据,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诗歌的3-6节具体描绘了化石引发的联想,我们一起来把阿和一部分读一下。

1、第3节中的“你”具体指代什么?能否改成“他”,为什么?

“你”指代苏醒的化石,用第二人称,显得亲切自然。这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体现了作者的思路,承上启下,总领下文内容。

3.应如何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 古代的生物虽已死亡,其肉体经过亿万年早已化为乌有,但它们作为生命之躯的证据在在的,有这些深埋在地下的化石的存在,就足以证明地球上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衍不断的。在这些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家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 怎样理解的? 不是写人。“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

第6节作者转入现实,怎样理解作者在这节抒写的感情? 由衷地赞叹大自然的神奇、伟大,赞叹大自然是“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

三、课堂活动

科学家研究保存了古生物生命信息的化石,从中窥见了亿万年前像奇幻的神 话一样的生物世界。诗人张锋以一首科学诗《化石吟》,饱含感情地赞颂了会讲

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有何感想?发挥你的想象力,向大家说说。

四、布置作业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③掌握小品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和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三、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猜谜导入

昆虫的世界是一个很奇妙的世界,同学们所认识的昆虫有哪些?

下面有几个关于昆虫的谜语请大家猜一猜:

1、小小诸葛亮,独坐军中帐,摆成八卦阵,专抓飞来将。

2、细细身体长又长,身后四面旗,斗大眼睛照前方,专除害虫立功劳。

3、头带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尺刀,小虫见了拼命逃。

4、一个姑娘真可爱,专把桑叶当饭菜。辛勤吐丝献终身,织成丝绸做穿戴 同学们是根据什么猜出来的呢?(因为这些谜语都写出了昆虫的特点,我们就是根据谜语中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猜出来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细心观察,抓住事物特征。)

我们认识了昆虫界运筹帷幄的军事,身手敏捷的空军,威武勇猛的武将,勤劳可爱的纺织姑娘,这节课我们将跟随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一起去认识昆虫界的绿衣仙子——绿色蝈蝈。作者作品介绍 法布尔

(1823-1915):法国作家、昆虫学家。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20年他80岁时第十卷问世。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 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 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法布尔写《昆虫记》并不局限于仅仅 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生活,而是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 反观社会人生,整部作品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

然万物的赞美之情。正是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敬畏之情,给这部

普通的科学著作注入了灵魂,使这部微小的昆虫的书成为人类获得知识、趣味、美感和思想的鸿篇巨制。整体感知

现在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寻找绿色蝈蝈吧,先听听,它在哪里。【播放绿色蝈蝈鸣叫声】不见其虫,先问其声。大家随着声音开始抓蝈蝈吧,看谁抓得最快最准。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2)、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3)、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读准字词

3、四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看哪组完成的又快又好!

同学们抓到绿色蝈蝈了吗?仔细观察它,完成黑板上的绿色蝈蝈档案。①绿色蝈蝈的外形是怎样的?(你捉到的是绿色蝈蝈吗?)②绿色蝈蝈的叫声有什么特点?

③大家把捉到的蝈蝈养在笼子里,做进一步的观察,你会用什么食物喂它? 图片欣赏【播放绿色蝈蝈的图片】

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合作探究 品味语言

我喜欢——————,因为该句运用了————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绿色蝈蝈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说明方法与修辞手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作比较

课文写绿色蝈蝈时还写到了哪些动物?与他们比较分别突出了蝈蝈的哪方面的特点? 摹状貌(举例说明)打比方

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以自己熟悉喜爱的小动物为内容写一篇说明文,抓住动物的特征,字数在500字左右。

《月亮上的足迹》教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速读能力,准确地概括课文内容的要点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

知识与能力目标。

教学难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情分析:

指导学生在快速阅读中中获取文中的信息,提取课文主要内容; 还要学习本文按

时间顺序清楚明白的叙述事件发生过程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片和相关录相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引人课题。

教者出示宇航员拍摄到的月球地貌的图片,先简要解说图片内容,了解有关月球的科学知识。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珍贵的图片资料是怎么得来的吗?对,是我们的宇航员上月球后拍摄的。(或是通过人造卫星拍摄的)那么,你们想了解人类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过程 吗?让我们一起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起去见证那个伟大的历史时刻。(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习词语,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畅谈:尽情地谈。

昂首挺立:抬起头笔直地站着。

遥遥在望:形容远远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够望见而不能够接近。即,靠近,接触。

2、指名学生用上列词语造句。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

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下列各题。

1.1.速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写的?请用简洁的语言 概括(时、地、人、事)。

在书中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并且了解整个事件是如何发展的。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宇航员踏上月球后做了几件事?

指名学生回答第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择其要点板书。

登月的全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 ①升空前的准备(3、4):升空前气氛、登机 ②飞向月球(5一9):检查、点火、升空、飞行 ③登月成功(10-15):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飞船 ④返回地球(16一20):起飞、归航、回到地球、畅谈登月感受 宇航员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几件事: ①检查登月器的着陆情况。

②采集月壤和月岩。

③树立登月纪念碑。

④安装电视摄像机、太阳风测定装置、激光仪和月震仪进行科学探测。

⑤插上美国的星条旗。

⑤与美国总统尼克松通电话。

5、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报道登月的全过程的呢?

明确:按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有关表示时间的短语在书上圈点。

6、作者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

作者没有过多的议论和抒情,但字里行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表达了作者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对宇航员的敬佩。

四、质疑问难,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数字,这些数字起什么作用?

2.阿姆斯特朗谈到登月的意义时说:“这一小步,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 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第1题,因为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对数字的精确度要求非常高,这些数字主要是为了体现本文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体现记实报道的特点。

第2题,先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稍作归纳。“一小步”是指宇航员们从飞船跨到月球面的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讲确实很容易,毫不费力。但是这一步是人类向太空领域迈出第一步,它显示了人类卓越的聪明才智,表明了人类高度发达的科技水平,开创了人类对宇宙探索的新纪元,这意义就非同小可,因此说这是巨大的飞跃。人类第一次成功地探访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时光飞逝,时至今日,人类向宇宙迈进的步伐从没停止过,你知道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其他成果吗?

让学生谈谈,互通有无,增长见识,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五、课堂总结

这篇记实报道以平实的语言,真实地记录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全过程,表达了作者对 登月成功后的喜悦之情以及对人类聪明才智的赞叹。本文按照事情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记 叙,条理十分清晰,记叙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语言平实、准确,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准确性、真实性、科学性。

六、布置作业。

6.苏教版语文三上第5单元教案 篇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香港吗?香港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市,在他的身上有着一段不平常的历史。早在1842年香港被英国占领,直到1997年香港才回到祖**亲的怀抱。如今的香港已经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有谁知道香港又被人们称为什么?(生答“东方之珠”)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14、“东方之珠”

2、解释课题:东方之珠“指哪里?

3、简介香港

人们为什么把把香港称为世界东方的一颗明珠呢?(感知画面出示”东方之珠“课件)学习了课文就知道了。

三、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配乐)、学生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那几个地方?

3、学生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4、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

(1)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3)按要求自读课文

5、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掌握情况

重点指导(舒服、观赏、倾听、店、焰火)

指读生词,指点学生从边音、翘舌音、后鼻音方面指导

(2)开火车逐段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6、齐读课文梳理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脉络1

1、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到美丽的香港去游览一番(假想旅行,进行情境)

2、复习生字词。帮助正音、解词。

3、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香港是我国通向世界的南大门,那里有什么?(生答:迷人的沙滩、著名的公园、繁华的街市)

4、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教学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1、导入:你知道香港的历史吗?(收集到的资料在小小组中交流)派代表介绍香港的过去。你们想知道香港的现在是什么样吗?(想)看过之后请用一句话来形容香港。(看课件介绍香港的录像片)课文中向我们介绍了香港的哪几个方面呢(小小组读完后讨论)

生说,并上台板书:沙滩

公园

街市

你们小组最喜欢香港的哪里,就把那一个自然段再读一读。

2、你们最想去哪里?(课件随机链接沙滩、公园或街市)

3、第二自然段

⑴指读。

⑵看课件图片理解”浪平沙细“、”阳光和煦“。

⑶联系实际说说感受:漫步在金色的沙滩上(想象),沐浴着轻柔的海风(感觉),倾听着浪涛拍岸的声响(闭上眼睛听课件中海浪声),体会舒服极了的感觉。

⑷女生齐读。

4、第三自然段

⑴讨论并划出有几句话。

⑵指导读。(重点是读好句群,并在读中想象情境)

⑶拓展:联系实际,想象动物的表演和游客的反应,感受当时热闹的气氛。

⑷看课件中录像深化。

⑸齐读。

5、第四自然段

⑴铜锣湾是全港三大闹市口之一。(南京的闹市口在哪?)

⑵香港是世界的经济中心之一,高楼非常多。生介绍:楼大约多少,最高多少层?

⑶链接网页,看图片。⑷书上用一个词来形容楼多--鳞次栉比(读)

⑸闹市口除了楼多,还有什么多?(商品多,理解琳琅满目)

⑹还有什么多?(人多,理解人流如潮)

⑺指读第四自然段。

⑻练习:南京的()摩天大厦鳞次栉比,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宽阔的街道上人流如潮。

6、齐读第二至第四自然段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

1、香港的夜景是什么样的?(板书:夜景)

2、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课件配上音乐)

3、生自读。

4、出示图片。(理解车灯像长河)

5、你觉得那句美就读哪句。

6、再指读第五自然段。(配乐)

(四)复习巩固

1、你喜欢香港的哪里就把哪个自然段读一读、背一背。

2、香港这样美丽,但还有很多人没去香港游览过,你能给他当小导游,向他介绍一下香港的一个景点吗?(让生选择一个方面,带着自己的准备的图片、资料为小伙伴们进行介绍。注意要指导好学生做导游的一些术语和礼仪。)

(五)实践练习

1、(课件出示)香港这样的美丽,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你能为香港设计一个旅游广告,来吸引更多的中外游人吗?

2、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六)作业

1、仿照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一到双休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

2、小小组合作编一份与香港有关的小报。板书设计: “东方之珠”

迷人的沙滩

著名的公园

无比璀璨 繁华的街市

”东方之珠“ 美丽的夜景4

(2)归纳文章主要内容

四、自读课文第一段

1、指读第一段(板书:祖国的南大门)

2、这段告诉我们香港有什么?(生答:有沙滩、公园、街市;师板书)沙滩是什么样?公园是什么样?街市是什么样?(生答:迷人著名繁华)

3、指导读第一段。(强调”迷人著名繁华")

五、教学生字字形

1、开火车认读

2、同座位讨论自己用什么巧妙的方法记忆生字,学生回答。

3、重点指导倾--耀--焰

4、指导书写,师范写

六、作业

1、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写字

板书设计: “东方之珠”

和煦

举世闻名 沐浴 舒服 倾听 观赏 商店 闪耀 人流如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细读课文二~六自然段,并试着背诵课文。

2、通过朗读,了解香港的美丽和繁华,激发学生热爱香港、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能仿照课文的第五段的写法,围绕中心句写一段话。教学重点、难点 :

通过朗读理解沙滩的“迷人”、海洋公园的“精彩”、铜锣湾的“热闹”以及香港夜晚的美丽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2 15 小露珠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显示谜语:闪亮透明小圆球,不大不小像豆豆。花草树叶作摇篮,太阳出来去无踪。

2、谁来猜给大家指名读)

(指名答——露珠)

3、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板书:露珠老师在这儿加上一个——“小”字,再读读看,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指名说)带着你们的感受一起读——齐读课题。

4、夜晚的时候,花呀、草呀、它们的温度比空气低,所以当空气碰到它们的时候,就会凝结成小水滴,就是我们说的露水。现在请同学们静静地欣赏它们吧!

5、播放配乐图片,静静欣赏整体感知。

5、欣赏完了,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小露珠?(可爱的、漂亮的、晶莹透亮的„„)

6、学生自由回答。

7、选择一两个你认为最美的词语送给小露珠,写在课题的旁边。

过渡:夜深人静的时候,大自然已经入睡了,小露珠就在这时神秘的出现了,翻开语文书82页,走进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去找一找小露珠吧!

二、自读文章‘感知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注意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

2、检查读课文情况:

(1)你读到了什么样的小露珠?(学生回答,教师相机出示:闪亮、透明、圆润)

(2)出示带拼音词语:(指名读,相机纠错、指导)草杆 钻石 水蒸气 喇叭花 笑盈盈 黄豆粒 植物 俊俏

夜幕降临 光彩熠熠 生机勃勃(3)去拼音指名读、小老师领读1

1、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15《小露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都有谁喜欢小露珠呀? 指名答。

二、讲读第一段

1、刚才有同学想知道小露珠出现的时间和形成的过程。我想大家只要认真读读第一自然段,答案就会出现在你的小脑袋里。

2、读第一自然段

a)你知道了什么?(出现的时间:晚上到第二天的黎明;形成过程;出现的地方:草叶、花朵、禾苗上)b)课件演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

c)你觉得我们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学生自由发言)d)练读 e)指名读 f)齐读

三、默读第二~五自然段

1、默读课文2——5自然段看看小动物们是怎样对小露珠的。边读边想,思考以下问题:课件出示:1.这四个自然段是围绕着哪句话来写的?用“

”标出。

2、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是因为什么呢?找出相关的语句用“~~”标出。

3、生默读(师提出默读要求:不动唇、不出声,嘴巴不动在心里读)

4、讨论交流。指名回答

5、我们知道,这几节是围绕着“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这句话来写的。而真正能体现它们喜爱之情的是它们说出的三句话。你们能读一读吗?先自己读读看。课件出示: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蹦到大荷叶上的小青蛙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爬到草秆上的小蟋蟀对小露珠说。“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蝴蝶对小露珠说。

6、指名读,男女声读,齐读。

7、在小青蛙的眼中,小露珠如钻石般闪亮,我们看钻石是什么样子的。课件出示:钻石

师:在小蟋蟀的眼中,小露珠像水晶般透明,请看这就是水晶。课件出示:水晶

师:在小蝴蝶的眼中,小露珠像珍珠般圆润,珍珠是什么样子的呢? 课件出示:珍珠 3 师:钻石是闪亮的,水晶是透明的,珍珠是圆润的,可是可爱的小露珠却集三 者于一身,看——(再次插入课件,出示:小露珠的晶莹剔透,闪闪发光,圆润透明

8、分小组比赛读,男女声比赛读,齐读

9、师述: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是不是只有这些动物呢?

10、指名答。

11、师述:(课件出示:蜻蜓和蜜蜂和露珠相遇的情景)一大早,小蜻蜓和小蜜蜂也出来了,它们是怎样来到小露珠身边的,它们见到小露珠又会说些什么呢?先自己说一说,再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12、指名说。课件出示:“早哇,像星星那么闪亮的小露珠。”落在花朵上的小蜻蜓对小露珠说。“早哇,像()那么()的小露珠。”落在草赶上的小蜻蜓对小露珠说。

“早哇,像()那么()的小露珠。”()在()的小蜜蜂对小露珠谁。

13、师述: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所有的小动物(板书:动物)都喜欢小露珠了吗?(用书上的话说因为它像钻石那么——生接(闪亮)板书,像水晶那么——生接(透明)板书,像珍珠那么——生接(圆润)板书,用一个字是——美(板书)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植物们喜爱小露珠

1、过渡:是呀,这么美丽可爱的小露珠,不仅小动物们喜欢它,还有谁也喜欢它呢?请你们自由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说说还有谁喜欢它,为什么?

2、指名说,相机板书:植物

3、你们找着了是植物喜欢小露珠,那能说说为什么吗?

4、指名答:(出示句子: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把所有的植物都装点得格外精神。理解“格外精神”,指名答。教师做动作让学生理解格外精神)

5、理解“光彩熠熠”。师:刚才同学们还读了一个特别好的词叫光彩熠熠,小露珠光彩熠熠就像什么一样?想想我们前面的句子,想什么一样光彩熠熠?

6、指名答。

7、(出示小露珠在叶片上的图片)师述:有了小露珠的装扮,植物变得更加——生接(生机勃勃,格外精神)是的,更加生机勃勃,变得格外精神。这次让我们带着理解再来读一次,相信能读得更好。

8、生再读这句话。

9、精神到什么样呢?后面句子有没有告诉你们?

10、指名答

10、(出示: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理解“俊俏的小姑娘”指谁啊?(所有的植物)小姑娘身上戴的珠宝是谁啊?4(4)理解“俊俏”:孩子们,注意观察这个词,你知道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吗?(形容人的)你怎么知道的?(他们都有一个单人旁)回答得真好!看来你不仅会观察还特别会开动脑筋。齐读词语

3、指名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划出不理解的地方。

4、四人小组交流

三、教学生字;临、粒、植、俊

1、分析字形,教师范写:临、植、俊

2、学生完成课后描红。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课文。

板书15 小露珠

草杆 钻石 水蒸气 喇叭花 笑盈盈 黄豆粒 植物 俊俏

夜幕降临 光彩熠熠 生机勃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

3、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4、体会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好处,并学习仿写相应的句子。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动物和植物都喜欢小露珠的原因,感受小露珠的美丽、可爱会用“越来越······越来越······”造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 小姑娘身上戴的珠宝是谁啊?(小露珠)那你边读边想,你能想象出这些植物 戴上这美丽的珠宝是什么样吗?自己读读看,你能想出什么样,边读边想。

12、生各自读“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13、师:你们能想到吗,是谁戴上了这些美丽的珠宝呢?说一说你想到的?

14、生自由说

15、师:老师刚才听到你们说的夜想到许多许多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一起来看它还会再来吗?举起书本,让我们再一次去看看这么美丽的小露珠。(师引读:又到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生接读全文。)

四、总结,五、布置作业

你们愿意和这样的小露珠交朋友吗?那就请同学们回去把这篇课文背一背,还可以到大自然中去找一找它,好吗?

看。(课件出示:带有小露珠的向日葵、白杨树、喇叭花)跟你们想象的一样吗?喔,那你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那让我们拿起书本把它读出来可以吗?从“霞光中”一直读到“生机勃勃”,读出小露珠的美。

16、生齐读。

17、师:是呀,这时候小露珠爬着、滚着、笑着。它渐渐地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课件出示: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她渐渐地变成了水蒸气,向空中飘去。)

18、生齐读。

19、师:谁能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小露珠怎么了? 20、指名说。

21、师:这几句话中有这样两个词。(课件:把“越来越大······越来越轻······”变红)生读。

22、师:什么是“越来越大”?指名答。(慢慢地变大)课文中还有这样的词吗?(指名答)是呀!大家在生活中经常能用到这样的词。我们也来试试看。课件出示:

1、雨下得越来越()了,地上的水越来越()。

2、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了,()。

23、练习造句

24、师:好的,小露珠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植物们舍得吗?它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向日葵······留住呀!)

25、师:是呀,我听出你们很想留住小露珠,可是小露珠却像大家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生接读。是呀,多么美丽可爱的小露珠呀,动物和植物们都喜欢它,他现在要走了,你们舍得吗?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它说呢?好请你们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纸,把你们最想对小露珠说的话写下来。

26、师巡视指导。

27、生交流

28、齐读课文。师:这么美的小露珠,你们想不想在一次见到它呢? 5

板书设计:

15、小露珠

外表(美)品格(更美)闪亮

7.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5单元教案 篇七

第五单元(关注科学)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熟练使用工具书,独立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并积累一定的语言材料(词语、成语、格言警句、精彩句段)。能使用硬笔熟练工整地书写楷书。

2、能体会科学家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学习他们的科学方法,能初步树立创新意识;并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能初步使用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一些方法,并学习写简单的说明文;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

4、能利用口头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展现自我风采。

5、能进行采访、调查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情况,合作写出简单的调查报告。

单元学时安排: (共计14学时学时)

单元整体学习 1学时

《斜塔上的实验》 2学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1学时

《宇宙里有些什么》 2学时

《梦溪笔谈》二则 2课时

诵读欣赏 1课时

作文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 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学时 单元整体学习

学习目标:

1、确定单元学习专题,指定活动计划。

2、激发学生关注科学的兴趣。

第一块: 浏览本单元内容,确定单元学习专题。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浏览本单元目录、内容。 明确任务

2、 巡视、指导 浏览目录、课文

3、 讨论:本单元的课文有哪些异同之处?课文与课文之间又有哪些互相联系的地方? 小组讨论、交流

第二块: 制定活动方案,组建活动小组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备注

1、 在本单元中可有你感兴趣的内容,请随便谈谈。 谈感受(自己最感性趣的内容,)

2、 针对这些你感兴趣的`内容,确定自己的单元活动方案。同和你有相同志趣的同学组成自己的专题研究小组。 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组建专题研究小组。

3、 布置任务:根据本组的专题,制定活动计划、方案。教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 制定活动方案。

第三块:学习评价:

步骤: 教师组织 学生活动

(一)出示评价内容:

1、你学到了哪些你不知道的关于文学各方面的知识?

2、你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有什么优势?

3、本节课你发言了吗?(组内或班上)你有自己的学习伙伴和小组吗? 自我反馈。

(二)小结: 自我评价。

十八、斜塔上的实验

亨利托马斯 达纳李托马斯

教学目标:

1.了解课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丰富知识背景。

2.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激发勇攀科学高峰的热情。

教学重点:

1、伽利略勇于创新的精神。

2、巧妙的构思。

3、记叙和描写相结合。

教学设想:

8.第5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八

1、通过动手操作,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4和5的组成,能够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2、经历探索与交流的过程,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提升。学生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任务:

1、通过动手操作、练习等形式完成对目标1的检测。

2、通过口头提问、练习等形式完成对目标2的检测。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直观地了解4、5的数的组成。

教学难点:

熟练地说出5以内数的组成。

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学习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注重通过设置多种问题情境来营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学生可以经历具体抽象的探索过程。所以我采用谈话法、观察法、演示法、练习法等教学方法,并且使用数学课件、教具图等直观教具。

关于学法,新课程的最高理念为:一切为了每一位孩子,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以做到好学、乐学。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并且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法。学生经历了探索、交流的过程,才能牢固掌握知识,提升技能。

教学过程:

一、忆旧迎新 趣味导入

出示课件,复习巩固。

二、利用情境 探索新知

1. 情境导入

师:大家复习得真好,大家掌声鼓励鼓励自己。

小朋友们在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谁来示范一下? (一个学生主动示范)

师:那大家也照样子慢慢地做几次拍手动作,好吗?(集体模仿)

师:现在你能说一说我们鼓掌时是怎么拍手的吗? (两只手先分开来,再合起来,然后又分开来,再合起来。)

师:看来两只手要有分有合才能拍响。

在数学王国里呀,也经常用到分与合的知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数的组成。(板书课题:分与合)

2. 探索4的组成

出示篮子和向日葵的教具,孩子们上台来分一分,摆一摆,经历动手操作的过程。

3. 了解4的组成

总结孩子们摆的结果,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4可以分成2和2,2和2组成4;4可以分成3和1,3和1组成4.

4. 探索5的组成

出示盘子和玉米的教具,孩子们上台分一分、摆一摆。

5.师生共同玩猜球游戏,探索3的组成

三、自学指导 展示评价(对数游戏)

对数游戏:介绍游戏规则:老师报4,同桌一人说我出1,另一人说我出3,两人一起说4可以分成1和3,1和3组成4,这样既可巩固有关数的分与合知识,又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

四、引导总结 交流收获

出示4和5的组成的教具,孩子们读一读,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

五、巩固诊断 夯实基础

出示练习题。

课堂总结:

9.第5单元孤独的牧羊人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会认“远、有”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必备品格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热爱、了解中国山水画。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

图文结合,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象;认识走之、斜刀头

个偏旁。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远、有”等10

个生字,会写“水、去”等4

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偏旁归类、反义词识字等方法,识记生字。

3.认识走之、斜刀头

个偏旁。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1)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画面上画了些什么?(山水、花鸟)

(2)画的是什么季节?(春季)从哪儿看得出来?(画中的桃花可以看得出来。)

2.关于这幅画,有人给它题了一首诗,名字叫做《画》,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吧!(板书:6

画)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1)出示生字,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①注意读准:翘舌音“声”,平舌音“色”,前鼻音“近、”,后鼻音“听、声”。

②识记生字

换一换。用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如:

无:“天”换笔画成“无”。

听、近:互换偏旁。

色:“爸”换偏旁成“色”。

偏旁归类。本课要认识的两个偏旁,斜刀头表示的意义学生不太熟悉,学生只要

能记住这个偏旁的名称即可。走之作意符,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本课有

个带

走之的字:“远、近、还”,结合偏旁表达的意思,引导学生更好地体会这些字的含义。

借助反义词,识记生字。如,“有—无、来—去、远—近。”

结合生活实际识记:有的生字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可以用它们编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如:

还是

你还是学习那么好。

(2)认识“走之、斜刀头

2”两个偏旁。

“远、近、还”这三个字都是“辶”,这是我们这课要学习的新的偏旁,我们大声说出它们的名字:“走之底”,它表达的意思多与走路或路有关。

“色”这个字的偏旁是“⺈”,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偏旁“斜刀头”。

(3)出示词语

望远镜

远处

有钱

有人

颜色

色彩

近视

远近

歌声

声音

去哪儿

走去

还有

还来

来到

走来

2.认识多音字:还(hái

huán)

①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春去花还在。

这里的加点字“还”读“hái”,意思是“依然,仍然,尚且”,还有一个读音是“

huán”,意思是“偿还、回到原状”。组词如下:

hái(还有)(还是)

huán

(还钱)(还给)

②读一读:

还(hái)有一些人到现在也没还(huán)钱。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检查初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设计意图: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重点,认读生字,从音、形、义全方位设计,掌握扎实、全面、有效。】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水:第一笔竖钩写在竖中线上,第二笔横撇不要写成两笔,而第三笔和第四笔

不能写成一笔。

去:第三笔为长横,在横中线上;第四笔撇折,在田字格中间起笔。

来:字形左右对称,竖要写在竖中线上。两横之间的距离要适中,不要过远或过近。

不:第一笔横要长;第三笔竖从撇上起笔,不要在横与撇的交叉点上起笔;长

点收尾。

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3.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初读课文后,我发现了这是一首谜语诗。

【设计意图:会写字教学,本着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四、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新词,学会了生字的音、形、意,我发现了这是一首诗歌性质的谜语。

五、课后作业

(请做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知识的习题。)

(1-4)

(5—6)

(7-15)

(16-20)

(2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新词,初读了课文,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深入了解一下课文吧!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问题引导,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题中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谁愿意把课文读给老师听一听。(指名读)

3.课文主要介绍了哪几种景物?(山、水、花、鸟)

三、结合生活,回答问题

结合日常生活中看到过的“山、水、花、鸟”的情景,要求学生回答下面的问题。

1.想一想,如果从远处看山,山上的景色能看清楚吗?(模模糊糊、没有颜色、看不清)

2.如果水从山上直往下流,从近处听,会有什么声音?(有哗哗的流水声)

3.各种花过了开花的季节就会怎样?(不再开了,看不到花)

4.鸟停在树上,人来到鸟的前面,鸟就会怎么样?(鸟就会受惊,会飞走)

小结: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山、水、花、鸟是这样的,那么画上的山、水、花、鸟是怎样的?作者又是怎样写画上的山、水、花、鸟的呢?请跟老师来看看。

四、品读释疑

1.学习诗歌前两句:

出示“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1)“远看”、“近听”分别是指什么?(板书:远看

山有色)

(“远看”指在远处看,“近听”指在近处听。)(板书:近听

水无声)

(2)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在远处可以看清山有青翠的颜色,在近处却听不到流水的声音。)

2.学习诗歌后两句:

出示“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春去”、“还在”“鸟不惊”分别是指什么?

(“春去”,指春天过去了,“还在”是指花儿依然还在开放,“鸟不惊”是指鸟儿一点儿也不害怕。)(板书:春去

花还在人来

鸟不惊)

(2)这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什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春天过去了但花儿还是常开不败,人走近,枝头上的鸟儿却纹丝不动。)

【设计意图:理解诗句,抓住难理解的词语,以点带面,理解诗句,层层推进。】

五、创设情境、补充诗句。

1.请一位同学站在教室的最后排看画中的“山”有没有颜色?要求学生把看到的告诉同学。

2.请一位女同学来到画的前面听一下“水”有没有声音?要求把听到的告诉同学。

3.请一个同学说说,图上面的是什么花?(桃花)桃花是在什么季节开的?(春天)现在是什么季节了,为什么它还开着?

4.请一同学到画前面来模仿一下平时赶鸟的情景,让别的同学看看鸟怕不怕?即它会不会飞走?板书:人来不惊。

小结:我们游览时,看到的自然景色大多数是“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人来鸟儿惊”。而课文所说的景色却刚好相反。大家想一想,在哪种情况下才会“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呢?引出课文题目《画》。

5.学生演一演,说一说,读一读。

(1)来——去 什么是“来”,什么是“去”?找学生现场演一演,体会“来、去”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2)远——近 哪种情况算“远”,哪种情况算“近”?通过课件演示,体会“远、近”的意思,同时知道这组词语表达了相反的意思。

(3)你还知道哪些意思相反的词语?先找一找,然后再说一说或演一演。

生汇报:有—无 高—矮 多—少 早—晚

(4)同桌相互读一读反义词。

(5)教师引领学生游戏:我们一起来做个“找朋友”的游戏吧,我说一个词,你们来说它的反义词,看看谁先找到朋友。

【设计意图】在对比中领会诗句的意思,从而体会诗句描写的奇怪现象,原来诗句说的是“画”。组织表演等活动,理解反义词的意思并巩固识字。

六、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1.教师导言:同学们朗读得很棒啊!我想很多同学都已经熟读成诵了吧,我们来比一比谁背得最快。

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趣味提示,指名背诵古诗。(学生背诵一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1)师生搭档每人背一句。

(2)学生分小组在组内互相背诵。

(3)男女生互相比赛背诵。

(4)教师点名挑战背诵。

(5)学生互相点名挑战背诵。

【设计意图:通过开展“古诗诵读会”的形式,引导学生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兴趣,丰富积累。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特点,通过回家为爸爸妈妈猜谜语的活动再现情境,加深印象的同时感受到成就感。】

七、阅读方法解密

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猜诗谜

读懂诗意:明白这首诗描写了什么,如《画》描写的是山、水、花、鸟的特点。

抓住重点:明白诗中的景物和生活实际的关系。如本诗,我们要重点抓住画中的景物和生活实际的矛盾:远处地山为何会有颜色,近处的水为何没有声音,春天过去了花儿为何还盛开,人来了鸟儿为什么不害怕?抓住这些矛盾点,猜出谜底就不难了。

八、诵读积累,课堂拓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古诗的朗读要注意掌握好停顿,读出韵味。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背诵课文,可以抓住“山、水、花、鸟”4

个字来背诵,也可以抓住“远”和“近”、“去”和“来”两组意思相反的词来背诵。

2.推荐阅读诗歌《荷花》、《牡丹》。

听读谜语诗歌《荷花》、《牡丹》,了解荷花、牡丹的特点,试着背一背,背给小朋友或爸爸妈妈猜一猜。

九、课文主旨

这是一首谜语诗,作者通过文字的描述,把一幅本是静止的画变成了一幅美丽的风景卷轴展现出来: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欢鸣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

十、课堂小结

《画》是一首谜语诗,诗中有苍翠的山,流动的水,绽放的花,可爱的鸟,一派鲜活的景象。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

十一、主题延伸

你从哪里看出这是一幅画?

大自然中,远看山是没有明亮的颜色的,近听水是由声音的,春天过去了,花儿就谢了,人走过来,鸟儿就吓的飞走了。而诗中描绘的景色恰恰相反,可以看出这是一幅画。

十二、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三、课后作业

(请做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的习题。)

(1-3)

(4-7)

(8)

(9)

(10)

(11)

(12-14)

板书设计(课件15)

远看

山有色

近听

水无声

春去

花还在美

人来

鸟不惊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一年级的教学,识字还是重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将要求认的10个字,指导学生从单个生字的认读、组词、巧记的认识进行学习。除此之外,通过字理的分析,对本堂课重点要学的偏旁“走之底”“斜刀头”进行教学,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动态演示来明确学生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这个偏旁,学习汉字的兴趣。整堂课学生兴趣也都较高,也都乐于参加课堂。

不足之处:

在学生展开想象感悟完古诗之后,如果能够再将古诗的诗境做以整体的叙述小结,再来试背古诗,进行回归,整堂课的教学可能会更充实一些。

《画》教学实录——随笔

师:今天我们来学的一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画。

师:为什么猜它是画呢?请说说你们的理由?

一部分孩子已经迫不及待地举手了,还有一部分孩子被呆住了。

师:我们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理由。过会儿,我们来进行交流。(我在黑板上照着书上画了一幅画)

(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

交流:说理由:

生A:昨天我预习过,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D: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E: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生F: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这和我们平时遇到的不一样。

师:是呀!看来大家都明白了!那如果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遇到的情况,远远的看山,山有没有颜色呢?

生1:黑黑的,看不清楚。

师:看不清楚什么颜色,那等于是没有颜色,现在,我们来改编这首诗,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

远看山——

生齐:无色(孩子真的挺聪明,几乎是齐声回答)

师:走近听,听水的声音,听见了吗?近听水——

生齐:有声

师:春去花——

生:不在师:人来鸟——

学生回答不上来了,有的说人来鸟害怕,有的说人来鸟飞走……

师:你看老师也改变其中一个字,人来鸟受惊。受惊就是害怕。学生鼓掌了!

师:那得给这首诗取个题目呀?

有的说《新画》,有的说《风景》,有的说《景色》……

师:你能不能用一个字

大家陷入沉思,你看我,我看你,摸着头,不知该取什么是好?

师:我们也用一个字行吗?

有个孩子喊出来——景

师:你们觉怎么样?

孩子们齐声说道:好!

远看山有色,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春去花不在,人来鸟不惊,人来鸟受惊。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才”。老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画》片段赏析

《画》是第一册中的一篇课文,学生入学才两个月,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与能力正在逐步培养过程中。这篇课文的内容是一则谜语,谜底即题目——画。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实际(对这首诗,基本上的学生在幼儿园时就已滚瓜烂熟,倒背如流了。)我决定采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来完成学习内容。

教学过程:

……

师:今天学的这首古诗,实际上是一则谜语,我们来猜一猜,谜底是什么?

生:(兴奋的,异口同声)画。

师:(故作惊讶)你们为什么猜它是画呢?你的根据是什么?

生:一部分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一部分学生呆住了,根据是什么,还从来没去想过。

师:别急着说,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分四人小组讨论讨论,每位小朋友要大胆地说出你的看法。小组长要把小组内同学的意见向大家汇报。

生:马上四人一小组围在一起,说开了。

师:慢慢巡视,时而凑过去听听小朋友都在议论些什么。教师走到一个小组旁边,弯下腰加入了他们小组的讨论。

生A说题目是画,所以猜是画。

生B说书上画着一幅画,所以猜是画。

生C表示赞同B的说法。

生D说如果是真的水在流动,肯定是有声音的,现在走近水旁没有听到水的声音,肯定是一幅画,所以猜是画。教师认真地听完每位同学的发言后,微笑着点点头,离开了。

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教师示意停下,请小组选代表汇报交流。

生:我们组毛思琪认为这则谜语边上挂着一幅画,因此说是画。陈子熙说题目是画,因此就猜是画。我认为,书上写着“人来鸟不惊”,如果是真的鸟,没等人走近,鸟就老早飞走了,而现在人来了,鸟也不飞走,肯定是画着的,所以猜是画。还有黄天宇说,春天过去了花还开着,说明花不是真的,是一幅画。

师:你们小组讨论得很认真,还有哪一组要汇报?

生:(马上又有一位小组代表站起来发言)远看山有色,就是远远看去山是有颜色的,近听水无声就是站在水边听不到水的声音,春去花还在,就是春天过去了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就是人来了鸟也不飞走。

生:(马上反驳)她汇报的不是他们小组的意见,而是她自己一个人的意思。

生:(另一位学生马上又接着说)她说的是这首诗的意思,不是我们讨论的问题。

师:你们两位同学真了不起,会倾听,会思考。你们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带头为他们的精彩发言热烈鼓掌,其他小朋友也鼓起了掌。

……

这是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一个环节,尽管还很稚嫩,但至少给我们以下几点反思:

1、要相信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完全能扮演好这一角色。他们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欲望,他们有交流、评价的能力。我们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如,那两位提出质疑的学生,他们是具有何等强的学习力,他们已经学会了倾听、学会了思考,能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2、毕竟是刚入学的七、八岁的孩子,一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还需要我们耐心细致地培养,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规范教育。这在小组学习的起始阶段里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发言、交流和倾听的礼貌教育。要培养学生清晰、连贯地讲话;文明有序地交流;认真、专注地倾听的良好习惯,以保证小组学习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

3、在学生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点拨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利于从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缺乏自主、合作能力的特点出发,充分发挥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组织、协调作用,对教学目标,方法和过程实施有效控制,避免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放任自流,从而提高学习有效性。

《画》说课稿

说教材:

《画》是部编版第一册教材中的一篇识字课文。本课有一幅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鸟语花香、山水相衬的美感。全诗共四行,读起来似乎行行违反自然规律,其实正是暗中设谜,写出了画的特点。看远处的山往往是模糊的,但画上的山色却很清楚。在近处听流水,应当听到水声,但画上的流水却无声。在春天盛开的花,随着春天的逝去就凋谢了;而画上的花,不管在什么季节,它都照样盛开着。人走近停在枝头上的鸟,它就会受惊飞走;但画上的鸟,即使你走近了,它也不会惊飞。这些都表现出一幅画的特点。

说教学目标:

根据刚入学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直观形象,认识事物比较表面)和他们的实际(对这首诗,他们是比较熟悉的,大部分学生都会背了。)依据年段训练的重点,结合本课的学习内容,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会写“人、火、文、六”4个汉字,认识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

2个偏旁,会写4个汉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本课我打算用两课时来完成教学任务,我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教学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2个偏旁。

2、知道“远”和“近”、“有”和“无”、“来”和“去”是意思相反的词。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首诗讲的是一幅山水画,感受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1、认识11个生字和

2个偏旁。

2、理解诗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说教学方法:

一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丰富,因而古诗的教学,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情境,“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课文图文对应,能使学生有滋有味地循图读文,感悟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受到美的熏陶。我打算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说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新课

1、老师说个谜语让大家猜一猜好吗?“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猜谜语)这则谜语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画》。(板书课题:1

画)

(好奇、爱表现是低年级学生最大的特点,利用他们感兴趣的谜语引出课题来抓住了孩子的心,激发了孩子们学习课文的热情。)

2、(出示课件)今天,老师就给你们带来了一幅山水画。请你们看看画上都有什么?(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说话)(随机板书:山

鸟)

二、初读感知,认读生字

(一)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欣赏“画”,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大自然的景色美和诗句的韵律美。)

(二)识字

1、你们想读吗?要想读得好得先过生字宝宝这一关,你们有没有信心?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你认识哪个就读哪个,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来练习读。说说你是在哪里认识这些字的。

(引导学生交流识字经验,增强学生识字的信心和识字的愿望。对识字量大的学生及时鼓励,激发他们更积极地去认识更多的汉字。)

3、(课件)

自读课文,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生字表中的生字,同桌合作认读生字。

4、交流识字方法。(认识2个新偏旁。)

(交流识字方法,有利于学生扩大视野,相互促进,丰富识字经验,提高识字效率。)

5、你想提醒大家在识字的时候注意什么?小老师领读(注意区分平翘舌、前后鼻音:“色”是平舌音,“声、春”是翘舌音,“声”是后鼻音,“春”是前鼻音。用给熟字换笔画或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无、人、近”;用给熟字加笔画的方法识字“来”。)

6、认读带拼音的生字,随机认识2个偏旁。(齐读,开火车读)

7、摘掉拼音帽子的生字宝宝你还认识吗?请你通过这一关!

(识字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识字积累,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还应适当渗透一些识字的知识和方法,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反复再现生字,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

三、读诗想象,体会感情

(一)朗读

1、生字宝宝对大家的表现非常满意,你们顺利过关了,可他们又调皮地跑回课文中去了,你还认识他们吗?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读课文,引导学生相互评价。

(引导学生学会正确评价他人,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任务,从一年级起教师就应该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评价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评价态度和良好的评价能力。)

(二)感悟

1、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引导学生简单地说出诗意,发现问题并质疑。)

2、结合图,说说你是怎样猜出这首谜语诗的谜底的。

(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哪一句。)

“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

“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那么,这一行该怎么读呢?

“春去花还在”,演示“花”分解图片,师述:春天到了,百花盛开,现在春天过去了,花怎么还在开放呢?(画上的花)。谁能把这一句读好呢?

“人来鸟不惊”,演示“鸟”的分解图片,师述:枝头上站着一只可爱的小鸟,咱们来跟它打个招呼吧。请一个同学上来,和下面的同学一起说:“嗨,小鸟,你好呀!”哎呀,小鸟不理我们,这是怎么回事呀?(画上的鸟)。谁会读这行诗?

3、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读好,明白诗的谜底是画。引导学生再来欣赏一下这幅美丽的画,多媒体课件展示画,学生边看图边吟诵。

4、多种方式练习朗读。

(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诗的韵律)

(坚持以读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课堂的“读者”,通过自由读、分组读、指名读、教师引读等多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悟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另外,文中句子的节奏感很强,朗读时指导学生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在读中感悟、体会诗的读法,想象诗中描绘的美好画面,感受画的美,语言文字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

(三)背诵

给合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练习背诵。

(四)表演

启发学生展开想象,根据个人的感悟设计动作,结合音乐进行表演。

如:远远地看画中的山,念第一句;贴近画侧耳听,念第二句;想象春天过去了,夏天也过去了,秋天也过去了,冬天来了,但这画中的花儿还是开着的,念第三句;到画前驱赶鸟儿,念第四句。

先练习,再指名表演,最后大家一齐表演。

(根据学生好动、好玩的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到乐在其中。)

四、巩固字词,课外延伸

(课件)

1、找朋友游戏:在“找朋友”的音乐伴奏下,做找朋友的游戏,找到了朋友就用卡片上的词说一两句话。(14名同学到前面,每人手里拿一张卡片,找到与自己手里卡片意思相反的字,站在一起,其它同学做裁判,给找对的同学以掌声鼓励。这14个字是远——近、高——低、来——去、笑——哭、白——黑、晚——早、有——无)

2、读句子,找生字。

3、猜谜语。(月亮、熊猫)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大家一起认识了11个生字和2个偏旁,朗读并背诵了课文,有些小朋友还进行了表演,还有些小朋友没有展示自己读书呢,回家读给爸爸妈妈听。

六、作业

(1)回家请爸爸妈妈猜今天学的谜语。

(2)请教家长,或者看书、上网等方法查找谜语,开展猜谜语竞赛活动。

说板书设计:

有色

无声

还在鸟

不惊

歌谣谜

头戴小红帽,身穿大白袍。

走路摇摇摆,游泳稳又快。

(鹅)

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

(雨)

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识字7

大小多少

【教学目标】

1.认识“多、少”等12

个生字,认识反犬旁

和鸟字旁

个偏旁。会写“小、少”5

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折折钩”。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知道量词的使用和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有关,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和积累。

必备品格

【教学重点】

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了解生活中的事物。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

了解量词“头、群、颗、堆”的意思;会写笔画竖折折钩,学习使用数量词,认识简单的反义词。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认识“多、少”等12

个生字,认识反犬旁

和鸟字旁

个偏旁。会写“小、少”5

个生字。认识笔画“竖折折钩”。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图片,这些图片分别代表什么意思?

2.教师:这节课咱们就来比一比它们的大小多少!显示课题:大小多少,板书课题(7

大小多少)。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

出示朗读视频,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自读提示:要求: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1)出示“边、鸭”等12个会认生字的组词、识记等,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2)注意读准:翘舌音“少、只”,前鼻音“边”,后鼻音“黄、苹、杏”等。

(3)识记生字

图文对照,学习象形字“牛”。

熟字加偏旁。如,“猫、边、鸭、苹、杏、桃”。

偏旁归类。如,“杏、桃”。

事物归类。如,动物类“黄牛、猫、鸭子”,水果类“苹果、杏、桃”。

反义词。如,“多—少”。

一些生字可以与熟字组成常用词,让学生在新的语境中巩固识记。词语举例:

多:多少、众多、大多

少:少见、少数、很少

黄:黄牛、黄色、黄金

边:边上、水边、天边

果:苹果、果树、果子

桃:桃树、桃花、桃子

(4)学习新偏旁“反犬旁”和“鸟”字旁。

“猫”是“犭”旁,与犬科和一些哺乳类动物有关;“鸭”是鸟字旁,与鸟类动物有关。

2.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指导书写“小、少”等五个字。

(1)动画展示“小”“少”“牛”“果”“鸟”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2)书写时注意:

“小”第一笔竖钩压竖中线,左右两点要匀称,左点比右点略低。

“少”第一笔是竖,不带钩;第四笔要稍长,托住整个字。

“牛”第一笔是短撇,第一横略短,第二横要长,竖要出头,写在竖中线上。

“果”先写“曰”,再写“木”,竖笔从上写到

下,压住竖中线,最后撇和捺。

“鸟”第三笔是点,第四笔是竖折折钩,横向的折要拉宽些,最后一笔要拉长一些。

(3)

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掌握“竖折折钩”的写法。

“竖折折钩”在起笔时稍重,每一个折处向右稍按一

下,最后收笔微顿,再出钩。本课中“鸟”字含有这个笔画。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自主识字、合作探究识字;书写的讲解较为细致入微,很好地规范了学生的书写,为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打下基础。】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大小多少》,我们学习了生字新词,认识了量词,我知道了黄牛、小猫、鸭子、小鸟是动物,苹果和枣是水果;还知道了“大小”和“多少”是反义词。

五、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部分的习题。)

(1-4)

(5—6)

(7-15)

(16-21)

(22)

(23)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知道量词的使用和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有关,做生活的有心人,认真观察和积累。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新词,初读课文,认识了反义词和量词,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出示图片,导入课题,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自然过渡到课文的学习中来。】

二、品读释疑

1.自由朗读儿歌,遇到读不准的生字,先圈起来,再请教老师或者同学,反复读几遍。

2.指名朗读,集体订正后齐声诵读。

3.小组合作:

(1)自由朗读小文,一边读一边想一想:每一句话讲了什么内容?

(2)你读懂了什么?把你的想法告诉小组同伴。

4.集体汇报,教师相机指导,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第一小节中““黄牛”和“猫”比较有什么作用?

通过比较,我们感受到了事物的大小,这是一组反义词。(板书:反义词:大-小)

我们还认识了一些量词:“个、只、头”,它们和我们平时的表达习惯有关。

(板书:个、只、头)

(2再自读课文第二、三、四小节,画出其中的量词。

(学生画出量词:群、只、个、颗、堆)

(板书:群、只、个、颗、堆)

(3)教师介绍什么是量词?

量词:指表示人、事物或动作的单位的词,如:“一个人、三口钟、一把茶壶”中的“个、口、把”以及表示度量衡的“斤、公斤、斗”等。

(4)仿写:

练例:一头黄牛

一()学校

一()老师

一()同学

一()瓜子

(5)读一读,记一记。

一头牛

一只猫

一群鸭子

一颗枣

一个桃

一堆杏子

师:通过朗读,知道不同的量词有不同的搭配对象,注意不要用错。

(6)在2-4小节中找出另一对反义词来。(板书:多-少)

【设计意图:儿歌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合作,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儿歌内容的大致理解,教师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三、阅读方法解密

认识反义词

概念:反义词指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

运用:如:大-小,多-少,这类反义词所表达的意义互相排斥。

六、积累运用,课堂拓展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朗读时,注意读出儿歌的节奏:

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2)注意读准“一”的变调:

“一”在单独使用、用在词句末尾或作为序数“第一”的省略时,读阴平。在去声前念阳平,在其余声调前念去声。

其中在“个”前面读二声,其余量词前面读四声。

ɡè

zhī

qún

tóu

duī

背诵课文要先熟读课文,记住每一组用到的反义词和说到的事物,试着练习背诵。

2.推荐阅读《量词歌》

听读量词歌,了解量词的使用,试着把儿歌背诵下来。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诵读课文,加强积累,复习旧知,巩固所学。】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大小多少》,我知道了黄牛、小猫、鸭子、小鸟是动物,苹果和枣是水果;还知道了“大小”和“多少”是反义词。

五、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六、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2)

(3—11)

(12)

(13)

(14-16)

(17)

板书设计(课件18)

大小多少

量词:

个、只、头、群、颗、堆

反义词:

大一小

多一少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导入环节,我将每两种事物分成两组,引导学生观察他们两两之间进行比较,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相机引出儿歌《大小多少》,师范读儿歌,为课文学习打下基础。

2.学习过程的布置,学习内容的出现,由“字——词——句——拓展造句”,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对学生的要求一步一步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时时高涨,学习效率时时增高,且学得轻松愉快。

不足之处:

课堂的灵活性不够,面对学生突发语言,要允许学生又错误出现,选择巧妙地引到知识点上。

“闯关”游戏活动,学习生字

师:今天,老师接到“喜羊羊”寄来的一个请柬,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做客。但是,在去的路上需要闯“三关”才能到达。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声回答)有信心!

师:小朋友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开始闯关!第一关,猜一猜。孩子们,你们看!老师这有一幅图,你能猜到这是哪两个字吗?

(大屏幕出示两张图,一幅图上是一个孩子高高大大,张开双臂,双脚打开。另一幅图是一个孩子矮矮小小,双脚并拢,双手放腿两侧。)

生1:我知道,那张双脚打开、双臂张开的图是“大”字。

生2:那张双脚并拢的图是“小”字。

生3:我知道这两张图合在一起就是一组反义词:大——小。

师:小朋友都猜对了,真聪明!你们用智慧闯过了第一关。

师:接着我们来闯第二关:比一比。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出示田园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生:黄牛和猫。

师:黄牛和猫它们谁大?谁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

(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

学生自由读。

师:这个小韵文里就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

生:我知道,是“大——小”。

师:你真厉害,找得真准确。(出示“大”“小”的字卡)那么,黄牛和猫比,谁大?谁小?

生:黄牛大,猫小。

师:苹果和枣呢?

生:苹果大,枣小。

师:小朋友们太棒了!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又顺利通过了第二关。现在我们一起来闯最后一关,第三关:说一说。你能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吗?

生1:我来说,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

生2:我也会,飞机大,汽车小。

师:孩子们,你们说得真好!真棒!老师为你们鼓掌。我们顺利闯过了三关,已经到达“喜羊羊”的家了。请看,他在欢迎我们呢!

(大屏幕上出示横幅标语)

热烈欢迎××××班的小朋友!

赏析:首先,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符合儿童的心理,创设了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游戏活动”和“闯关活动”,教学内容由浅入深,步步落实。第二,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导性有机融合。第三,教学中,既重视独立学习又恰当地布置合作学习,还注意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第四,老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并不时地鼓励他们获得胜利。

《大小多少》说课稿

一、说教材

《大小多少》是部编版的一篇识字课文,由于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理念,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先让学生看图说、看图找本课生字,使所认的字得到巩固;接着充分挖掘教材,根据教材插图中的事物与所学内容紧密融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看图说话,培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1、理解“大”、“小”、“多”、“少”的含义。

2、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并掌握笔顺;学会偏旁“犭、鸟”。

3、在观察比较、诵读中感知反义词,感受汉字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激发学习汉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并掌握笔顺;学会偏旁“犭、鸟”。

教学难点: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并掌握笔顺;学会偏旁“犭、鸟”;

2.理解“大”、“小”、“多”、“少”的含义。

三、说课前准备

1.制作本课的生字卡片,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熟读课文,预习生字。(学生)

课时安排

1课时。

四、说教学过程

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小朋友们,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老师听说你们在上学前就认识了许多汉字,现在老师就考考你们,看看这几个汉字,你们会不会读。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这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随着学生认读,把带有动物或水果图片的生字归类贴在黑板上。(如黄牛、小猫、鸭子、小鸟;苹果、大枣、杏子、桃等)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学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本节课的生字对学生来说并不难。设计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增加了孩子的自信心,也为下面集中识字做好了铺垫。

结合图画、韵文,学习生字

(一)学习韵文,识记“大”“小”。

1.过渡:同学们可真了不起,这些字都能读出来。现在请你们再读读这两组字,看看有什么发现。(板书:上、下;多、少)(学生通过观察进行汇报)

预设:它们都是反义词。

2.同学们,这是重大发现。现在老师带着大家到田野中看一看。(出示田园风光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在美丽的田野中谁和谁是好朋友吗?

(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黄牛和猫、鸭子和鸟、苹果和大枣、杏子和桃。)

3.学习韵文。

引言:它们谁大?谁小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小韵文吧!

(1)老师范读,同学认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指导个别学生)

(3)这个小韵文里第一、三小节藏着一对反义词,谁找到了?(出示“大”“小”的字卡)

(4)黄牛和猫比,谁大?谁小?(学生比较后汇报)

(5)苹果和枣比呢?(学生比较后汇报)

4.用“大”“小”练习说一句话。

如:爸爸的手大,我的手小。

飞机大,汽车小。

5.指导朗读。把“大”“小”两个生字宝宝送回课文,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二)学习“多”“少”。

1.(多媒体展示第二组图)请同学们观察第二组图,从图中你们又发现了什么呢?学生观察图片,说说发现了什么。

如:左边的鸭子多,右边的鸟少。左边杏子多,右边桃少。

2.引学: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识记“多”“少”这两个字?(加一加、记笔画等)

3.用“多”“少”练习说一句话。

如:我的铅笔多,他的铅笔少。

这边的蘑菇多,那边的蘑菇少。

4.像这样的反义词你还知道哪些?(黑—白、里—外、上—下、左—右)(生汇报拓展)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教学生字时,把小韵文与反义词结合,借助带图的生字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反义词的特点,学习效果事半功倍。同时,拓展更多的反义词,让学生去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

游戏形式,巩固识字

反义词对对碰。

师:我们做个“说反义词”的游戏吧!

师:我说大。生:我说小。

师:我说多。生:我说少。

师:我说上。生:我说下。

师:我说里。生:我说外。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游戏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形式,教学中设计了“对对碰”的游戏,使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加深对生字的认识。

指导书写,掌握字形

1.过渡:同学们对反义词掌握得这么好,相信字也写得非常漂亮、工整。

2.复习田字格的位置名称。(课件出示田字格)

齐读儿歌:田字格,四方方,写好汉字它来帮,左上格,右上格,左下格,右下格,横中线,竖中线,各个方位记心间。

3.学生根据儿歌找到田字格每一个小格的位置,教师巡视指导。

4.出示会写的字,指导书写:小、少、牛、果、鸟。

(1)少:①复习笔画“丿”,教师写,学生书空。

撇:露锋起笔,稍停后即向左下出撇,略有弧度,中间部位不宜细,收笔渐提,慢出。

②书写“少”的笔顺。

《大小多少》优秀教学设计

③示范书写,讲清楚每一笔的位置。

④提醒学生书写的姿势要端正。

⑤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2)小:复习笔画“竖钩”“点”。

竖钩:①中锋下行;②提笔;③自右向左圆转;④顿笔;⑤逐渐提笔向左上平出锋。

点:向右下行笔,由轻到重,到结尾微微顿笔,逆向收笔。

(3)牛、果:竖在竖中线上。

(4)鸟:学习新笔画——“竖折折钩”。

设计意图:学生认识一下田字格各个部分的名称,可以帮助他们今后写字时更好地掌握汉字间架结构,明确每笔起始、结束位置,为今后规范书写奠定基础。而教师的范写,又可以直观、清晰地再现每个笔画行进过程及先后顺序,对于刚刚学写汉字的学生来说,大大降低了写字的难度。

五、说教学反思

以学生喜欢的摘星星游戏活动引入,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过程的布置,学习内容的出现,由“字——词——句——拓展造句”,符合学习语文的规律。对学生的要求一步一步提升,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时时高涨,学习效率时时增高,且学得轻松愉快。

识字8

小书包

【教学目标】

1.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

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

5个字。

2.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3.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掌握常见学习用品的名称,爱护文具。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文具是学习的伙伴,认识文具,知道他们的用处。学习整理文具。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通过图画对照、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书、包”等

11个生字和包字头、单人旁、竹字头

3个偏旁。会写“早、书”等

5个字。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谜语:小朋友们,让我们来猜一下谜语。

(1)小黑人儿细又长,穿着木头花衣裳。画画写字它全会,就是不会把歌唱。

(2)像糖不是糖,有长也有方,帮你改错字,它可不怕脏。

(3)有方有圆,有高有矮,肚里有笔,书包中藏。

这些谜语谁猜出来了?,分别是什么?(铅笔、橡皮、文具盒)

2.这些都属于什么?(文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家——书包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显示课题:小书包,板书课题(8小书包)。

3.在我们的书包里还有哪些宝贝呢?走进课文看看吧!

4.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用谜语导入,是吸引他们认真学习的“良方”。】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

出示朗读视频,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11个会认生字读音、组词、识记等,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注意:读准平舌音“作、早”,翘舌音“书、尺”,前鼻音“本”。

你还有什么好办法识记这3个生字?

鼓励自主识记生字:

(1)

生活情境识记。如“书”,可引导学生回忆在图书馆、阅览室、书店、家等地方见过的书。“作业本”3

个生字,学生天天见面,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在哪里见过这

个生字,指着认一认。

(2)

用熟字加偏旁、加笔画的方法识记生字。

课:果

+

言字旁

早:十

+

日字头

本:木

+

(3)

结合“笔”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竹字头。教师可出示古代毛笔的图片,让学生意识到为什么“笔”是竹字头。古时候毛笔笔杆都是用竹子做的,所以是“⺮”旁。

(4)熟字加偏旁、换偏旁的方法来识记“校”和“作”。

结合“作”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单人旁“亻”。

(5)列举关联的词语,帮助理解字的意思。如:

包:书包

包子

结合“包”的认识,引导学生认识包字头“勹”。

尺:直尺、卷尺、三角尺

本:书本、作业本、笔记本、课本

2.学习新偏旁“竹字头”“包字头”和“单人旁”、“⺮”。

书空笔顺,找出带有这个偏旁的字读一读,知道含有“⺮”的字多与竹子有关,含有“亻”的字多与人有关,“勹”多与人身、包裹有关。指导写好偏旁“竹字头”、“包字头”。

3.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4.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设计意图:认字、识字,注重放手给学生,鼓励多种方法识记生字,通过小游戏,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

四、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早、书、刀、尺、本”。

动画展示“早、书、刀、尺、本”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1)书写时注意:

“早”日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十”横要写得长一些,竖写在竖中线上。

“书”第一笔横折略小,第二笔横折钩略宽,竖要直,点不碰到横折。

“刀”横折钩的折要稍向左倾斜,撇收笔与横折钩在同一水平线上。

“尺”“尸”的头部略扁,捺与撇的收笔在同一水平线上。

“本”横要写得平直,竖与竖中线重合要写端正,撇捺要舒展,最后一笔短横不

碰到撇和捺。

(2)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三个一”:执笔位置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

(3)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4)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

【设计意图:在观察的基础上,跟着老师仿写,再自己书写,层层推进,养成认真的写字习惯。】

八、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小书包》,学习了很多生字新词,会自主多元识字,能够正确书写生字。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4)

(5—6)

(7-15)

(16-2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知道学习用品的名称,了解它们的用处。

2.爱护文具,学着自己摆放文具,整理书包。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在我们的书包里还有哪些宝贝呢?走进课文看看吧!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直接导入课题,问题引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品读释疑

1.出示课文中的词语:

橡皮

尺子

作业本

笔袋

铅笔

转笔刀

(1)读一读词语,并在图上找一找相关的文具。

(2)这些都是我们我们平时常用的几种文具,它们各有什么功能?(铅笔可以可以写字,橡皮可以擦掉错字,转笔刀可以削铅笔,尺子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测量长度,作业本可以在上面写字,笔袋可以装铅笔、橡皮和尺子。)

2.学习课文中的小书包。

让学生说一说课文有几句话?(4句话)

3.同学们齐读第一句话“我的小书包,宝贝真不少。”

(1)书包里,什么东西真不少呀?(宝贝)(板书:宝贝)

反义词:真——假,小——大

(2)你的宝贝是什么呢?我们继续看课文

4.请女生一起读第二句话,男生听着,听她们读得对不对。

(1)你的宝贝是什么呢?(课本,作业本,铅笔,转笔刀)(板书:课本作业本

铅笔

转笔刀)

(2)你的宝贝听话吗?我们继续看课文

5.请男生一起读第三句话,女生听着,听他们读得对不对。

(1)宝贝上课怎么做?(静悄悄)

“静悄悄”是什么意思?(即上课时,我们不要玩文具,让它们静静地待着)那一般在什么时候会是“静悄悄”的?

预设:夜里静悄悄。大山里静悄悄。大人没回家,家里静悄悄。站队时要静悄悄。

指导朗读。

(2)宝贝下课怎么做?(即下课了,要及时收拾好文

具不乱丢乱放。)

反义词:上——下

6.请学生一起读第四句话

(1)宝贝们睡懒觉吗?(不睡,天天起得早)

(2)陪你去干什么呀?(上学校)

7.朗读课文。说一说你的书包里有哪些文具。

(书包里的文具有作业本、橡皮、尺子、笔袋、铅笔、转笔刀。)

【设计意图:本课内容简单,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片,联系生活实际,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课文内容的大致理解,从而再针对重点和难点加以点拨,效果非常好。】

三、总结提高,课堂拓展

1.读一读,做一做。

我会把文具摆放整齐,我会自己整理书包。

自己动手整理书包和文具。

2.推荐阅读儿歌《我的小书包》范读音频。

听读儿歌《我的小书包》,了解小书包里都有哪些文具,要学会爱惜自己的文具,背一背,背给爸爸妈妈听。

四、阅读方法解密

如何读好儿歌

儿歌,是儿童诗歌中的一种,它语句精练,结构简短,韵律优美,节奏分明,易懂易记,读起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1)把儿歌读正确;(2)注意停顿,读起来抑扬顿挫(3)在朗读中融入自己的理解;(4)加动作读。

五、课文主旨

本文向我们展示了“小书包”里的各种文具,还告诉我们这些学习用品是我们读书写字的好伙伴。我们要好好爱护这些“小伙伴”,养成整理、爱惜文具的好习惯。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小书包》,让我们认识了常用的学习用品:橡皮、尺子、作业本、笔袋、铅笔、转笔刀等,同时,我们要爱护学习用具。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2)

(3-8)

(9)

(10)

(11)

(12)

(13-15)

板书设计(课件16)

识字8

小书包

课本

作业本

宝贝

铅笔

转笔刀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本节课中,我以谜语导入增强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识字记字,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增添了快乐。以多种形式的阅读及扩词训练,引导学生积累词语。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使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足之处:

1.但由于一年级的学生说话时用词不够准确,语言表达不完整,针对这点,今后还要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在组织学生学习朗诵儿歌时,能够注重提醒学生对儿歌的情感处理,但是对于儿歌、诗歌类的朗诵方式还需提高,完整但过于平淡。

8 小书包

名师教学设计片段

◆多种方法识字(教学重点)

师:“书”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吗?

生:我用组词的方法记住它:“书包”的“书”。

师:你的方法简单而实用,很好。还谁有好办法?

生:我用想象的方法记住这个字。你看横折和横折钩像两本书放一起,竖就像铅笔,点就是橡皮,一边看书一边写字。

师:你拆分了部件,用想象的方法,把生活中的物品与笔画联系起来,这个方法真不错!

生:我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这个字:横折,加横折钩,加竖,加点就是“书”。

师:好长的算式呀!同学们,我们也来用“加一加”的方法来记下这个字。

师:看到你们都有好办法,我也想把我的方法和你们分享,你们愿意给我这个机会吗?

生:愿意。

师:那么你们可要听好了!我是根据一句话来记这个字的。有一个叫高尔基的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同学们,你们看,横折和横折钩这两个笔画组成了阶梯。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就一定会到达顶点的。我还编了一个小口诀——“层层阶梯通顶点”。你们也来齐读一下这个口诀。

生:层层阶梯通顶点。

师:一句话也能帮助我们记住生字,所以我们在识记生字的时候要多动脑筋,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就是说,你用哪种方法记忆得快,记忆得扎实,你就用哪种方法来记住生字。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紧紧抓住低年段识字教学的特点,以多元的识字方法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进行记忆。对于学生的意见教师给予肯定,并在充分尊重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将更多的识字方法与学生交流,鼓励发现、鼓励创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动脑思考的乐趣。促使学生自主学习。

说课稿:《小书包》

一、说教材

《小书包》是新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识字第8课的课文,主要讲了与学生天天形影不离的书包和里面放的学些用品,让孩子对学习用品有了行的理解。

二.说目标:

熟悉、了解书包及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在操作中学习有条理地整理小书包。

三.说重难点

了解常见文具用品的名称与用途和学会有条理地整理书包就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四.活动准备:

书包

橡皮

尺子

作业本

笔袋

铅笔

转笔刀

五.说教法

孩子上小学首先面临的就是要背书包,那么书包里到底要放些什么,玩具、零食还是书本?具体该怎么放,在他们的头脑中是不清楚的。在本节课中,我选用了实验法、谈话法、讨论法、观察法。让孩子去认识了解书包。

六.说学法

因此在活动中通过让孩子去选择、去思考、去讨论、去练习,来了解书包的用途,以适合的方式正确的方法引导他们装书包。这对孩子上小学是非常有帮助的。活动的形式我是让孩子操作在前,讨论在后,让孩子去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来获得真切的感受。在整个过程中,通过与书包、文具等材料的交往互动,激发孩子向往小学生活的一种积极情感,七.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次活动的目标、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将本次活动分为三个环节和一个延伸活动。

第一个环节观察、讨论小书包。在《纲要》要求我们既要贴

近学生的生活,又要有助于拓展他们的视野。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我先通过谈话法,让学生认识知道书包有不一样的,也有一样的,再通过观察法,讨论法让学生自由地互相观察和交流书包用途、装些什么,是我们的朋友。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幼儿的视野。

第二个环节书包里的朋友。我通过用实验法让学生分散操作把桌子上的东西有选择的放进书包里。再用谈话法书包里装些什么?哪些有用哪些没用,让孩子用完整话说明理由。并知道每天上小学时必须要带的东西,如书本、纸巾、水杯等是可以带的,玩具和危险的用品是不能带到学校去的。

第三个环节整理小书包。为了让学生更加爱惜自己的东西,在这一环节,我采用“整理书包”这一操作活动来训练幼儿动手、动脑的能力。在活动中教师先要去发现能干的学生,让他们向小朋友介绍整理书包的方法,从而达到人人都会按分类的步骤来整理自己的小书包。从操作中知道要每天整理好我们的小书包,检查一下要带的东西,爱护好书包里的这些东西。

◆带橡皮的铅笔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个画家,叫李浦曼,是个穷画家。他的生活相当贫困。他穷得连画布、画纸都买不起,手头的笔和画架,以及所用的画具都是破烂货。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每天坚持作画,常常画到天亮。有一天,李浦曼正专心致志地画一幅素描。他仅有的一支铅笔已经削得很短很短了,他必须捏住这支铅笔把画作完。画着画着,他发现画面要修改一下,于是,他放下笔,在凌乱的工作室里寻找他仅有的一块橡皮。他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找到那块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小橡皮。他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擦干净后,发现那支铅笔又失踪了。他找了这个,丢了那个,找来找去,耽误了不少时间,李浦曼耐着性子,终于找到了那截铅笔头。一气之下,他决定把橡皮和铅笔头绑在一起,叫它俩谁也跑不掉!于是他找来一根丝线,把橡皮缚在铅笔的顶端,这样,铅笔似乎长了一些,用起来方便多了。可是,没用几下,橡皮掉了下来,李浦曼发了狠心,一定要把这淘气的橡皮头牢牢地固定在铅笔头上。为此,他想了种种办法固定这块橡皮……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一块薄铁皮把铅笔的一头包起来。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使用的带橡皮的铅笔,这成了李浦曼的专利。不久,一家公司用五十万美元的巨款买下了这个专利,他由一个穷画家变成了发明家和大富翁。

附:《小书包》课外拓展资料

◆关于爱护文具的儿歌

小文具,要爱惜。小书包,装整齐。

不撕书,不咬笔。好孩子,能自理。

◆带橡皮的铅笔

美国佛罗里达州有个画家,叫李浦曼,是个穷画家。他的生活相当贫困。他穷得连画布、画纸都买不起,手头的笔和画架,以及所用的画具都是破烂货。然而,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每天坚持作画,常常画到天亮。有一天,李浦曼正专心致志地画一幅素描。他仅有的一支铅笔已经削得很短很短了,他必须捏住这支铅笔把画作完。画着画着,他发现画面要修改一下,于是,他放下笔,在凌乱的工作室里寻找他仅有的一块橡皮。他找了好久,好不容易才找到那块比黄豆大不了多少的小橡皮。他把需要修改的地方擦干净后,发现那支铅笔又失踪了。他找了这个,丢了那个,找来找去,耽误了不少时间,李浦曼耐着性子,终于找到了那截铅笔头。一气之下,他决定把橡皮和铅笔头绑在一起,叫它俩谁也跑不掉!于是他找来一根丝线,把橡皮缚在铅笔的顶端,这样,铅笔似乎长了一些,用起来方便多了。可是,没用几下,橡皮掉了下来,李浦曼发了狠心,一定要把这淘气的橡皮头牢牢地固定在铅笔头上。为此,他想了种种办法固定这块橡皮……最后,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用一块薄铁皮把铅笔的一头包起来。

这就是今天人们所使用的带橡皮的铅笔,这成了李浦曼的专利。不久,一家公司用五十万美元的巨款买下了这个专利,他由一个穷画家变成了发明家和大富翁。

《日月明》教学实录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日月明》的内容,要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指导)

师:刚才,同学们把课文认真地读了好几遍,谁来告诉大家,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是“日月明”这句话,意思就是说有太阳和月亮在的时候,整个世界非常明亮。

师:你说得真好!还有谁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是“小大尖”这句话,意思就是说如果一个东西上面小,下面大,我们就可以说它是尖的。

生:我知道“小”和“土”合起来就是灰尘的“尘”。

生:我知道“小”和“大”合起来就读“尖”。

……

师:你们真聪明,真了不起,能读懂这么多的知识。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认真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看看能不能把我们今天学的生字或者课文中的一句话读出一幅画面来呢?

(学生自由读,并想一想)

生:读“手目看”时,我想到了孙悟空把手放到眼睛上,向远处张望。

生:读“人木休,手目看”时,我想到了:一位农民伯伯在地里干活累了,他抬头看了一眼火辣辣的太阳,于是他走到一棵大树下休息。

师:下面老师和大家一起读,边读边想,看看还能从哪些字和句子中读出一幅画面来。

生:(学生读的不到位指导)我是这样边读边想的,读“田力男”这句话时,我就想:妈妈告诉我,古代的时候,在田地里干活的都是有力气的男人。读这句话时,我眼前就出现了很多身强力壮的男子在田地里干活的样子。

生:(站起来用小手比划着)我是这样边读边想的:我在读“三人众”这句话时,我就想一个人在前是一个大人,两人跟在后是两个小孩,人多了力量就大。想到了这些,我又想到“众”是怎么写的,就这样,我由句子想到了画面,又由画面想到了这个字。

(全体师生为他们的精彩发言鼓掌。)

师:同学们说得太好了。真是太伟大了,你们简直就是造字专家。刚才老师在读到“鱼羊鲜”这句话时,也想起了一幅画面。同学们想听吗?

生:(兴高采烈说)想!

师:我是这样边读边想的,读“鱼羊鲜”这句话时,我想到从前有一对夫妻,他们家里很穷。眼看年关就要到了,可他们家却因为穷什么年货都没有准备。他们感到十分伤心。邻居们知道了这件事后,非常同情他们。于是,一家人送给他们一条鲜活的鱼,另一家人送给他们一块羊肉。这对夫妻看着邻居们送来的年货,非常高兴。大年三十的晚上,他们把鱼肉和羊肉洗干净后,一起放到锅里煮。没过多久,一阵香气就从锅里飘出来,整个屋子充满了香味。后来,人们发现原来鱼肉和羊肉放在一齐炖,味道特别鲜美。于是,我就从这幅画面想到:古代的人造字时把鱼和羊放在一起组成了“鲜”字的原因。

师:这就是中国文字的神奇之处。我们可以从文字读出一幅画面,读懂字的意思,甚至还能读懂一个道理呢。以后要学更多的字,会有更大的长进。

师:下面我们进行朗读比赛,看谁读得最好听。

(生兴趣盎然地自由练读、分组读、齐读、指名读。)

师:你们知道这篇课文读起来为什么这么好听吗?你们看每行的最后一个字,它们的韵母都是an,是押韵的,所以读起来上口,听起来悦耳。

师:同学们,老师也想读一读可以吗?老师读的时候,你们边看书边听,然后当一次小老师,听后点评一下(师配乐背,学生鼓掌)

生:老师读得真好!

师:你们知道老师读的好在哪里吗?

生;配乐了,而且老师声音好听。

生:老师词与词之间有停顿。

师:你们只说对了一半,其实老师能读好的关键就是边读边

想像一幅幅图画,不信你们也试试。(学生自由读)

师:敢不敢跟老师比一比?读得好的我给配乐。

师:全体起立,会背的背,不会的看书读。

识字9日月明

【教学目标】

1.借助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

11个生字和日字旁

1个偏旁。会写“木、林”等5个生字和卧钩1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猜字义,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必备品格

【教学难点】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猜字义;学写笔画卧钩,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关键能力

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猜字义。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借助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认识“明、尘”等

11个生字和日字旁

1个偏旁。会写“木、林”等5个生字和卧钩1个笔画。积累由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太阳、月亮

教师引言:(课件出示太阳图案)这是什么?(太阳)古人根据太阳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日)(课件出示月亮图案)这是什么?(月亮)古人根据月亮的样子造出来的字是什么?(月)古人不仅根据事物的形象造出了象形字,还通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成一个字,造出一种非常有趣的字--会意字(明)。

2.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显示课题:日月明,板书课题(9

日月明)。

3.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有趣的会意字!

4.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引入会意字,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

出示朗读视频,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11个会认生字“明、力”的读音、组词、识记等,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注意读准:平舌音“森、从”,翘舌音“尘、众、双”,前鼻音“林、心”,后鼻音“明”。

识记生字:

(1)识记会意字:日月——明、小土——尘、小大——尖

双木——林、三木——森、二人——从

三人——众

(2)组词法记忆:“条、心”,可以组成词语“一条鱼、手心”。

(3)形近字辨析:“刀一力”。

2.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

4.指导书写“木

心”。

(1)动画展示“木

心”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2)教学新偏旁“日(日字旁)”和笔画“卧勾”。

“明”里有个新偏旁是“日”。

“心”中有个新笔画是“卧勾”,跟老师读一读。

“心”笔顺依次是:左点、卧钩、中点、右点。要指导学生了解三个点的名称、位置。第二笔的卧钩像弯弯的月牙,不能写得太直。

回忆说说自己学过见过的带有这些偏旁或笔画的字。

(3)指导书写生字

书写时注意:

“木”横要写得平直,竖要与竖中线重合写端正,撇与捺要写舒展。

“林”木字作部首捺变点。

“土”第一笔是短横,竖写在竖中线上,第三笔长横要写平直。

“力”注意横折钩中的顿笔,撇要舒展。

“心”笔顺依次是:左点、卧钩、中点、右点。要指导学生了解三个点的名称、位置。第二笔的卧钩像弯弯的月牙,不能写得太直。

(4)

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提醒学生注意书写姿势“三个一”:执笔位置离笔尖一寸,胸离桌子一拳,眼离桌面一尺。)

(5)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6)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

【设计意图:解决字词尽量放手给学生自主认字、识字、观察字的位置,教师做一些适当的引导。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新型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会识记并正确书写生字。

五、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3)

(4—5)

(6-14)

(15-20)

(2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领悟团结协作力量大的道理。

2.了解会意字构字特点,尝试用会意字的构字特点猜字义,感受古人的造字智慧,激发自主识字的热情。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复习字词,导入课题

1.多媒体课件出示词语:明月、力气、尘土、众人、从前、森林、中心、一条。教师组织学生先默读词语,再指名读词语。

2.多媒体课件再次出示要求:请你选择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练习说,再举手汇报。

3.上节课我们认识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短句。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词语,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激起了学生的参与热情,进而达到复习巩固识字效果的目标。】

二、品读释疑

1.学习前两句:“日月明,田力男。小大尖,小土尘。”

(1)从这两句话中找出会意字。(明

尘)

(板书:日+月=明,田+力=男

小+大=尖,小+土=尘)

(2)如何理解“小大尖,小土尘。”

一头小一头大为“尖”,很小很小的土就是“尘”。

找找看身边哪些东西是尖的?(手指、针、削好的铅笔。)

2.学习第三、四句:“二人从,三人众。双木林,三木森。”

(1)从这两句话中找出会意字。(从

森)

(板书:人+人=从,人+人+人=众

木+木=林,木+木+木=森)

(2)如何理解“二人从,三人众”?

“从”是“跟从”一人跟随一人,二人相从,“三”表示众多,很多人就是“众”。

(3)如何理解“双木林,三木森”?

一两个木表示树木丛生,树木丛生形成“林”。“三”表示众多,“森”的本意就是树木丛生、繁密。

3.学习第五、六句:“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1)观看课文插图,先说说图中孩子们在做什么?(植树)他们是怎样植树?(你扶树苗,他培土,我浇水,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帮助小树安家。)

大家想一想,大家都这样做,将来会怎么样?

(经过众多小朋友的努力,荒山变成了树林,变成了果园的神奇景象。)

(2)你是如何理解““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这句话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大家团结在一起可以创造出财富,可以战胜更多、更大的困难,取得更大的成功。

说说生活中“团结就是力量”的例子。

(蚂蚁团结在一起,共同搬运一样笨重的东西。)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实际,理解句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总结积累,课堂拓展

1.朗读课文。

在读中感受会意字的构字特点,要注意读出节奏和韵律。

2.推荐阅读儿歌mp3

听读儿歌《小大为尖》,了解会意字的特点,并试着把它背诵下来。

四、课文主旨

这篇短文揭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明、男、尘、尖”等字都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会意字。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古人造字的智慧,也了解了会意字的构字规律。

五、课堂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明、男、尘、尖”等字都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这种字叫会意字。古人真了不起。

六、主题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会意字?仿照课文说一说。

山石岩

鱼羊鲜

六、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七、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3)

(4—7)

(8)

(9)

(10)

(11)

(12-14)

板书设计(课件15)

9日月明

日+月=明,田+力=男

小+大=尖,小+土=尘

人+人=从,人+人+人=众

木+木=林,木+木+木=森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在导入时,我先出示“日”“月”的图画,而后,我出示“明”这个字,学生也马上能将他们的发现表达出来,他们有的说“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有的说“日”很亮,“月”也很亮,“明”就更亮了。从孩子们的回答中,我知道,他们已经感知到了“明”的意思,初步领略到了此类汉字表意的特点,然后我顺势告诉孩子们,这样的字就称为会意字。因为有了前面对“明”字的感知作铺垫,孩子们对“会意字”的理解有了共同的起点,理解起来应该也不至于那么抽象。这样,我想比一上课就跟孩子们说,“今天要学习会意字”的方式更加自然。

不足之处:总体下来学生能完成识字任务,但有两位同学,书写不清楚,还应在书写上多多督促这两位同学。

《日月明》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版语文一年级第一册“识字(二)”第四课《日月明》,鉴于《日月明》是一篇识字韵文,它通过韵文的形式提示了一些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从教材的编排来看,本单元之前的象形识字课显然已作了很好的铺垫,学生对日、月、火、竹等会意字的组成部分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几个句意的理解完全可以通过会意字的特点进行分析,因此,识字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字音以及了解会意字的构字特点上。本课出示了11个会意字,并以节奏明快、音韵和谐的韵文形式介绍了这几个字的构字规律。《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和朗读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认了以下几个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11个生字,会写5生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由读、对读、边拍手边读等多种形式反复读,在读的过程中发现会意字的构成规律,知道他们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汉字组成的,而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如很小的泥土就是灰尘的尘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感受祖先造字的智慧,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喜爱之情。

为达成这些目标,我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因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但是这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并不是完全地放任学生去自由活动,而是在教师有序指导下的自主探究,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从四方面着手让学生进行探究:

一、字形上的探究

直接出示要认的会意字,因为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很高,所以对于这些字学生很快就读出并读准了他们的字音,然后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仔细观察,这些字有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明是由日和月组成的,鲜是由鱼和羊组成的,而日、月、鱼、羊则都是我们学过的象形字,通过反复的认读,学生很快就说出了日月明、鱼羊鲜等这些朗朗上口的韵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充分地认识到了通过自己的努力,每个小朋友都能掌握识字规律。也调动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结构上的探究

让学生看看明、鲜、男、森等生字同样是由独体字拼成的,他们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结构分类,让学生自己到黑板上去认一认,分一分,哪些是左右结构,哪些是上下结构,哪些又是品字结构。使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记字形。同时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

三、笔画上的探究

让学生探究发现独体字是不是简单得相拼,学生很快就发现了一些部首的变化,比如人木休的休,左边人的捺变成了竖,小土尘尘上面的小,竖钩变成了竖等,再一次让学生体会了构字规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编出来的韵文儿歌读读黑板上出示的生字。

三、字义上的探究

新的课程观指出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杜威也主张“在做中学”,因此为了更好得让学生理解字义,我让一高一矮两个学生上来,高的当树,矮的坐在树旁边,学生很快就说出了这是休,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什么是会意字,有让学生知道了休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休息的意思,又比如我在黑板上画冒着热气的鱼和羊肉串,让学生体会鲜的意思,还可以让学生拿出铅笔来观察,学生很快就说出了铅笔头尖尾粗的特点,这样就很容易得理解了小大尖。然后我又出示了一些本课没有出现的意会字,如采、苗等,让学生说说字义,通过讨论解决的方法,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识字、理解字义活动中,在学习中不断总结经验,积累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四、拓展上的探究

本课课后练习中安排了一项“读读想想”,目的是进一步扩展学生对会意字的认识,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结合这项练习,我组织学生围绕“有趣的汉字”这一主题开展实践活动。首先,我先引导学生完成“读读想想”的练习,仿照课文将这四组字念成一段小韵文不正歪、日光晃、三口品、三日晶。然后,引导学生自由组合,与好朋友一起复习前面学过的汉字,看看有没有类似的字。因本册书至此已过大半,学生已学了不少汉字,其中有不少象形字、会意字及形声字,让学生试着找出这些汉字有趣的地方,或画画,或出字谜,或学着课文的样子编编韵文。总之,用各种方式将汉字的有趣之处表现出来。最后,开个交流会,让学生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的权利,有了自由表达的空间,有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和自主发现的过程。

不难看出:孩子的潜能是巨大的,只要给他们机会、时间,孩子会发现很多很多的东西。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发现构字规律,互相倾诉,欣赏别人的发现成果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与情感也在互动。学习中,孩子的自信心在增强,学习能力在增强,互相倾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的良好学习品质也在逐渐形成。总之,我在本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时刻牢记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时时处处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不动摇,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用,虽然在课上仍然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努力,成功终会属于自己。不当之处还请各位老师多多指教。

爱照镜子的月亮

月亮爱照镜子,每经过河边、湖边,他都不忘记留下自己的影子。

看看今天,是胖了?还是瘦了?

妙趣横生的会意字

二并生为棘,两相叠为枣。

火上烧肉为炙,含而味之为咀。

用刀裁衣为初,草生田中为苗。

有力耕田为男,以绳捆柴为束。

人倚树旁为休,眼皮下垂为睡。

同心出力为协,口中不愿为否。

上小下大为尖,八刀相割为分。

有人动戈为伐,犬出穴下为突。

两马并驾为骈,以火烧林为焚。

有人初系为囚,养牛之圈为牢。

儿歌:摇篮

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是摇篮,摇着鱼宝宝,浪花轻轻飘,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是摇篮,摇着花宝宝,风儿轻轻吹,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宝宝睡着了。

影 子

看一看,谁来了?光来了,影来了。

光在前,影在后。光在左,影在右。

光在斜方影变长,光在上方影变短。

光没了,影没了,光和影全没了。

有趣的汉字

我国的汉字是很有趣的,很多汉字,字的每一部分表示一个意思,合成一个字,就像一个小故事。

比如“信”,左边的“单立人”表示人,右边的“言”字表示人说的话。人说话当然要讲信用,所以,“人”和“言”合起来,就是“信”。

再比如“家”,上边的“宝盖儿”表示屋子,下边的“豕(shǐ)”指的是猪。屋子下面有猪,就是家。我国古代,猪是财富的象征,猪越多财富越多。“家”字后来引申为人居住的地方。

你们看,汉字多有意思啊!

有趣的会意字

小朋友,我们学习的汉字中,有许多字是由两个或几个汉字组成的,有趣的是它的意思就是这几个汉字意思的组合,这样的汉字有个名字──会意字。让我们一起认识下面几个会意字,看它们是不是很有趣。

以下再列舉一些会意字,你能从注解中掌握到「会意」的造字方法吗?

出──出去一看,山外有山。

明──日月齐照,大放光明。

尖──上小下大,形似山尖。

休──人倚树,立足休息。

采──手在树上,采摘东西。

林──乔木丛生,成为树林。

众──三人团结,众志成城。

艳──色彩丰富,鲜艳美丽。

尘──小土为尘,尘土飞扬。

灾──室中失火,酿成火灾。

裕──有衣有谷,富裕之家。

苗──田间长草,植物幼苗。

掰──用手分物,掰为两截。

泪──眼睛流水,泪水汪汪。

功──出工有力,就会成功。

歪──不端不正,东倒西歪。

来源:《外国人学汉语语法偏误分析》

识字10

升国旗

【教学目标】

1.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升、国”等

11个生字和国字框、绞丝旁

2个偏旁;会写“中、五”等

4个生字。

2.正确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敬礼,懂得要尊敬国旗,热爱国旗。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课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识记生字。懂得要尊敬国旗,热爱国旗。

关键能力

【教学难点】

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学会升国旗的礼仪。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通过归类识记等方法,认识“升、国”等

11个生字和国字框、绞丝旁

2个偏旁;会写“中、五”等

4个生字。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1.展示图片:小学生升国旗的图片

2.导入:看看图中的小朋友在干啥?应当怎样升国旗呢?国旗升起时小朋友应当怎样做呢?一起走进课文看看吧!

今天,我们来学一首儿歌《升国旗》。(板书课文题目:升国旗。)

3.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展示图片,导入课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

出示朗读视频,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

自读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学习字词

1.认读生字

出示11个会认生字“升、国”的组词、识记等,让学生认读,识记生字。

注意读准:翘舌音“升、中”后鼻音“红”,边音“力、丽”。

识记生字:

(1)结合偏旁识记。指导学生认识

个偏旁,用偏旁加熟字的方法,识记“国、红、”等生字。

(2)猜字谜、编顺口溜。

美:羊儿没尾巴,大字来代替。

升:远看是个开,帽子斜着戴。

(3)

动作演示。如可以演一演“升、起、立”这些表示动作的生字。

(4)

熟字对比。如“升”和“开”,“么”和“公”,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5)本课生字与熟字可以组成一些常用词,引导学生读一读,巩固生字。词语举例:

升:上升、升旗

国:国旗、国歌、国家

旗:旗子、红旗

红:火红、红日、红叶

歌:歌声、歌曲、山歌

起:起立、起来、升起

美:美丽、美好、美人

立:立正、成立、坐立

2.教学新偏旁“口(国字框)”和“纟(绞丝旁)”。

“国”里有个新偏旁是“口”。

“红”中有个新偏旁是“绞丝旁”,跟老师读一读。

回忆说说自己学过见过的带有这些偏旁字。

2.学生玩识字游戏。

摘苹果游戏,学生先读生字,谁读对了苹果就归谁,看谁的苹果最多。

3.检查自读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指导书写“中

正”。

(1)动画展示“中

正”的笔顺,学生一边观察一边用右手模仿书空。

(2)指导书写生字

书写时注意:

“中”“口”要写得宽扁,竖写在竖中线上,穿过扁口,上短下长。

“五”笔顺依次是横、竖、横折、横,第二笔竖要微微左斜,横折的斜度与竖基本相同。所有横向笔画之间等距。

“立”注意笔画之间的呼应。最后一笔横要拉长。

“正”三个横画之间等距。前面两个是短横,最后一笔是长横。

(3)学生完成书中写字练习,先书空笔顺,再观察每一笔画在田字格中的位置,重点看清难写笔画的写法,然后描红,最后练习书写。

(4)教师巡视,对个别学生予以指导。

(5)利用投影仪进行书写展评,鼓励学生多观察。

【设计意图:自主探究,解决字词,适当放手给学生,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新型教学理念。】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升国旗》,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新词,多元识记生字,会正确书写生字新词。

五、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4)

(5—6)

(7-15)

(16-20)

(21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在读中理解国旗的含义,知道升国旗是一种庄重的仪式,要立正敬礼,懂得要尊敬国旗,热爱国旗。

2.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继续闯关

1.孩子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课----(板贴:升国旗),(巩固读好“升”后鼻韵母),现在,看哪个聪明的中国娃能一眼就把他们读出来,出示:给划横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打

“√”

国旗(qí

pí)

立正(zènɡ

zhènɡ)

中(zhōnɡ

zhōu)国

多么(mē

me)

(各种形式认读)

2.出示本课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导入课文,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品读释疑

1.下面我们来一起学习课文。

自由读课文。

2.出示文中三个词语:“中国

国旗

五星红旗”。

这三个词语都是关于什么的词语?(这三个词语是象征我们祖国的词语。)

你能把这三个词语组成一个句子吗?

预设:(1)“中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

(2)“五星红旗是中国的国旗。”

3.学习第一句:

出示:“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1)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板书:国旗

五星红旗)

(2)请观察课文插图,谁能解释一下“五星红旗”的名字。

(红色的国旗上有五颗,一颗大的,其余四颗小的围绕这颗大五角星。)

师讲解: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为左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围绕在一颗大五角星右侧呈半环形。红色的旗面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联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该旗的设计者是曾联松,是一名来自浙江瑞安的普通工人。

(3)请用自豪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4.学习第二句:

出示:“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1)孩子们,谁能说说五星红旗是怎样升起的?(五星红旗在慢慢地往上升

;五星红旗越升越高等等。)

“徐徐”是什么意思,能不能找出近义词?(慢慢)

(2)你从“迎风飘扬,多么美丽。”读出了什么?(这句话写出了迎风飘扬的国旗,非常美丽。)

5.学习第三、四句。

出示:“向着国旗,我们立正。望着国旗,我们敬礼。”

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我们要立正,向国旗行注目礼,少先队员行队礼。因为国旗是国家的象征,我们要尊敬国旗。)(板书:奏国歌

立正

敬礼)

【设计意图:结合课件,联系生活实际,在互动交流中,获得对升国旗的了解,让学生自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国旗的有关知识。】

三、我是中国娃,会背中国诗

1.过渡:好的,孩子们,一次次闯关,证明你们是聪明的,是最棒的!

我们向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敬礼,这是对国旗的热爱,对祖国妈妈的热爱。请把爱大声读出来!(指导:请小朋友们先闭上眼睛,心中想着五星红旗,听老师读。师范读,再学着老师的朗读美美地读!配乐)

2.方法引领,熟读成诵。

(1)以问题提示法引领背诵。

师:我们在背诵时,可以想每一句都讲了什么内容,然后以回答问题的形式来背诵,我们一起合作来背一背。

师:什么旗帜是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怎样升起?五星红旗升起来是什么样子的?升国旗时,我们应该怎样做?

师生合作背诵。

(2)结合课文插图,想象画面,引领背诵。

师: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这些插图都展现了课文的哪些内容?我们可以一边想象画面一边进行背诵,提高背诵的效果。

请同学看图轻声练习背诵,同桌互相背一背。根据课件展示的画面,全班齐声背诵。

(3)深入情境,表演背诵。

想象你现在正在参加学校的升国旗仪式,此时此刻,你看到了什么?你听到了什么?你又是怎样做的?请你一边背诵一边表演。

独立背诵,指名到前面来一边表演一边背诵。

(4)小结:通过不同形式的训练,同学们不仅能背诵诗歌,还掌握了背诵课文的方法,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课件出示)齐声读一读这些好方法。

想问题,连词句;看插图,想画面;做动作,来表演。

3.全体起立,让我们把庄严的五星红旗在心中高高升起。(背诵课文)

三、总结全文,课堂拓展

推荐阅读儿歌《国歌》。

听读《国旗国旗红又红》,了解我国国旗的样子,试着把儿歌背诵下来。

四、阅读方法解密

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理解“徐徐”时,我们回想一下学校的升旗仪式,知道升旗时国旗在国歌声中上升的速度很慢,我们也就理解了“徐徐”这个词语的意思。

五、课文主旨

课文描写了小学生参加升国旗仪式的情景,表达了他们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六、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升国旗》,我们知道了国旗的样子,升国旗的时候我们要立正、敬礼,我们要热爱过国旗,热爱祖国。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习题。)

(1-2)

(3—7)

(8)

(9)

(10)

(11)

(12-14)

板书设计(课件15)

识字10

升国旗

国旗

五星红旗

升国旗

热爱祖国

奏国歌

立正

敬礼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自主拼读字词,突破识字关。

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己读书,找出自己不会的字词多拼读,然后由会读的同学向大家展示他的预习成果,调动了学生的表现欲,为每个孩子创造了参与的空间,同时,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好的。

2.指导朗读,让学生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低年级阅读教学,一定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由于学生刚学完拼音初学课文,在感情朗读上有一定的难度,因此,要重点指导朗读。在教学第一句话时,教师先让学生了解国旗上的五星代表什么,然后再用热情洋溢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自豪感,从而使他们体会到拥有这样的国旗是多么自豪;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人格的陶冶过程。教学第二句话时,我让学生凭借画面形象,使学生看到我们的国旗飘扬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飘扬在五湖四海,体会到在国旗高高升起时是人们是多么的激动、多么的自豪!学生的激情一下子被调动了上来,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不足之处:要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课一开始,我让学生说说国旗什么样子时,学生只能从颜色和形状上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句子短小,不能充分地准确地表达。这就提醒我们教者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要真正地引导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的效率,平时要多组织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体会,多途径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升国旗》片段赏析

创设情境,指导有感情诵读(教学重点)

读句子: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师:(展示国旗)这就是五星红旗。它是什么样子的?

生1:它是长方形的,颜色是红的,上面有五颗金色的星星。

生2:它是长方形的,红红的旗面上有五颗金星,一颗大,四颗小。

师:说得对!你觉得这旗怎么样?

生1:我觉得它很美丽!

生2:我觉得它很好看,很神气。

师:你在哪里见过五星红旗呢?

生1: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我见到过五星红旗。

生2:我家就住在镇政府对面,我看见那儿也升五星红旗。

生3: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看见解放军叔叔升五星红旗。

生4: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获得了金牌,也会升五星红旗。

生5:国庆节那天,我看见妈妈工厂的门口插着五星红旗。

师:大家说了很多,总之,五星红旗会在许多重要的场合、重大的日子里出现。因为它代表着我们的国家,它是我们祖国的象征,所以说,五星红旗是——

生(齐):我们的国旗!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获得金牌后升起国旗的情景吧!

(播放录像)

师: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金牌,升起五星红旗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1:他们非常高兴,笑得非常开心!

生2:他们可激动了,有的都哭了。

生3:有的运动员手放在胸前,眼睛看着国旗升起,还唱着国歌。

师:运动员是代表国家参加比赛的,当他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时,观众席上的中国人表现怎么样?

生:他们也非常激动!一面欢呼,一面挥动国旗向运动员祝贺。

师:那时,你的心情又怎么样?

生:我也很激动。那天,我看到孙杨得了冠军,激动得跳了起来,就像自己得了冠军一样高兴!

师:是啊!这是多么让人自豪啊!国旗代表着国家,它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要表达出自豪、激动的心情。

生:(充满着自豪,有力地读)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赏析:在教学中,首先考虑到一年级儿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认知特点,大量创设情境。通过实物展示,引导学生认识五星红旗,引导学生从旗面的颜色、图案上来感知,从而获得责任感,唤起爱国之意。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验,了解五星红旗升挂的主要场合,让学生充分地回忆生活中的经验,并从一个个例子中总结出其中所蕴含的内在思想。创设情境,从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入手,再现国旗冉冉升起时的情景,感受庄严、神圣的时刻,帮助学生唤起奥运会上激动人心的一幕又一幕的情境,激起心中的自豪感。

《升国旗》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本文描写了小学生升国旗的庄严仪式,表达了小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豪之感,热爱之情,贯注于字里行间,是本篇的主要写作特色。

朗读和背诵是本文训练的重点,而识字写字仍是重点和难点。本文的生字笔画不多,要让学生认真揣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观察怎么写才好看,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习惯的养成。

2.教学策略:

这篇课文是一年级学生从拼音过渡到识字,继而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二篇课文,低年级儿童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些年龄特征,我在课堂上运用了音乐、图片、视频,歌唱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始终兴致盎然,另一方面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尤其是看了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视频后,那种自豪之感油然而生,在朗读课文时情感的勃发已是水到渠成。“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才能真正达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要求,我努力追求这种境界。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方的几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让学生感受到升国旗是一种庄严的仪式,激发学生尊敬国旗、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4个生字。3、指导书写生字“立、中”。

教学具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二、听范读课文,激发阅读兴趣。

三、初读课文。

1、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同桌互相教一教。)

2、检查正音。

出示带拼音的词语:五星红旗、升起、立正、敬礼等词语。

四、再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五、研读课文。

1、学习第一句

请学生读第一句(出示第一句: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谁来说说我们的国旗是什么样子的?(自由说)

教师小结指导,让学生体会阅读的语气。

2、学习第二句,阅读体会语气。

(出示句子)国歌声中,高高升起

指名读,(出示升国旗的动画)(体会国歌声中高高升起)

3、学习第三句

升国旗的时候,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做呢?(出示句子)

指名读句子。体会“您”的含义。阅读指导。指名读。

4、练读全文,齐读。

5、举行“模拟升旗仪式”。

五、总结课文

1、口答练习:我们知道五星红旗是()。在国歌声中,(),升国旗时,我们要(),()。

2、拓展认识几种外国国旗

3、课间活动,齐唱律动《国旗国旗真美丽》

六、学习生字词。

1、指导学生按笔顺描红。教师巡视,纠正不正确的写字姿势。

2、指导学生在田字格书写.六、知识延伸,加深情感

在学生通过朗诵课文对国旗的热爱后,我又设计了最后一个问题:“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了解到了国旗的一些知识。你们想知道更多有关国旗的知识吗?”那就回家回你们的爸爸、妈妈,好吗?把课堂的知识延伸到是生活上,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国旗的感情,达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为象征祖国与日月同辉,使国旗与太阳同时升起,原国旗班的战士每天记录日出和日落的时间,找出规律。他们先是确定了一份每10天变换一次的升降旗时间表,后来又把到北京天文台查阅北京地平面每天的日出日落时间,与在广场的观察记录相结合,编排了“国旗升降时刻表”,确保了国旗每天与太阳一同升起。

之后,他们还从天文台了解到,太阳从开始冒出地平线到离开地平线的时间是2分07秒。于是他们又动开了脑筋:能否把升旗时间也控制在2分07秒?在太阳上缘刚刚冒出与地平线相切时启动国旗按钮,当太阳完全跃出,下缘与地平线相切时,国旗正好升到旗杆顶端。北京市天安门管理委员会对他们的意见高度重视,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并对电动升旗装置进行了重新设置。后来,北京天文台的科学家每年的12月25日准时将经过认真研究制定的下一年的“国旗升降时刻表”

送到护卫队,为升降国旗提供了更为科学准确的时间依据。

我们也有一面五星红旗

在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陈列着一面别致的红旗,一床红色的绣花被面上排列着五颗纸制的五角星。这不是一面普通的红旗,是集中营里革命先烈献给刚刚诞生的人民共和国的礼物,它包含了先烈们对祖国的无限深情。岁月的风霜虽已在她身上刻下了深深的印痕,然而她仍然是那样的鲜艳,她一日复一日,毫不疲倦地向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着一个永远也不会老的故事。

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之时,重庆仍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7天后,在歌乐山下的白公馆监狱里,关在楼上四室的黄显声将军从报纸上得知了这一消息。他立即通过秘密孔道传到楼下四室、二室,传遍白公馆监狱各个牢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旗是五星红旗,国歌是风靡抗战时期的《义勇军进行曲》。”这特大的喜讯,犹如雷鸣电闪,撕破天垂浓厚的云幕。沉闷阴暗的监狱沸腾起来,难友们或紧紧拥抱,耳语欢呼:“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国共产党万岁!”或互拥着在地上连连打滚,或碰撞镣铐发出清脆的响声,用独特的方式庆祝共和国的诞生。

夜已经很深了,可是难友们都为新中国的成立而睡意全无。为了这面红旗,几十年的流血奋斗,多少革命战士惨死在敌人的屠刀下。可是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前仆后继,终于让这面红旗在祖国的上空升起。平四室的刘国志、罗广斌、陈然、王朴、丁地平等人通过策反对象李育生弄来了开水,他们以茶代酒,举杯庆祝。面对这动人的情景,罗广斌动情对大家说:“同志们,镣铐虽然缚住了我们的手脚,黑牢虽然关住了我们的身体,但是锁不住我们迎接胜利的信心。我们也应该做一面五星红旗,我们要打着这面红旗冲出牢门,迎接解放。”

罗广斌的建议,立即得到大家的赞同。可是,用什么做旗帜呢?沉思之中,罗广斌的目光正好落在自己的被单上。他一步跨到床前,喃喃说道:“就用它,就用它!”

旗面有了,可用什么做五角星呢?国旗,她是什么样的?一连串的问题又萦绕在难友们的脑中。谁也不知道,谁也没有见过五星红旗的样儿。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认为五角星成一字儿在红旗中央排着;有的认为应成圆形排列,象征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战斗;有的主张五星用黄色,代表中华民族;有的主张用白色,因为星光是白色的。最后大家一致决定:五角星用黄色,一颗星放在红旗的中央,四个星放在红旗的四角,象征着祖国四万万同胞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第二天,大家托李育生买来黄纸,用小刀精心地刻出五颗星,用早上吃的稀粥,把五颗星细心地粘贴在旗面上。“成了,伟大的红旗!”大家不禁欢呼起来,用布满刑伤的手一遍又一遍地抚摸着她,用灼热的脸偎依着她,激动的泪水不断涌出,千言万语,凝聚在这面旗帜上。

红旗作好后,他们把牢房的楼板撬开一小块,秘密地珍藏起来,等到解放那天,打着红旗,冲出去。由于敌人的抢先屠杀,参加制作红旗的同志倒在了黎明之前,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铸就了这面五星红旗。

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五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五星红旗,祖**亲的象征,在共和国大地上高高飘扬,她激励着当家作主的亿万人民迸发出无比巨大的建设热情和创造精神,推动共和国的巨轮滚滚向前。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她仍将激励中华儿女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为了让新中国的旗帜在开国大典上升起,1949年6月15日,新政协筹委会召开第一次会议,将拟定国旗的工作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决定成立第六小组专门负责。1949年7月4日第六小组在中南海勤政殿召开会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发布《国旗征集启事》,报筹备会的常委主任、副主任批准后在《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等各大报纸同时发表。

在短短的30天里,海内外3000多幅国旗设计图案寄到筹备会,其中第32号方案引起了代表们的高度重视。此方案由上海曾联松提交:色彩以红色为主,象征革命;五颗黄色的五角星位于旗面左上方,四颗小星围绕着大星,大星中有镰刀斧头,象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四颗小星象征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每颗小星的角尖对准大星的中心点,以表示围绕中心而团结。采用黄色代表灿烂辉煌,一片光明,也表达中华儿女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

曾联松提交的设计方案

在民主的气氛中,毛泽东从善如流。将对曾联松设计方案稍加修改后的五星红旗图案交全体政协委员审定。最后经过投票,1949年9月27日,新政协形成决议,决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

五星红旗:长宽比为3:2

五星红旗

旗上有一大四小共五颗五角星,位于红旗的左上角。大五角星的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那四颗较小的五角星的其中一只角都指向大五角星的中心,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红色象征革命,五角星用黄色是为了在红地上显出光明。旗杆套为白色。

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大的那颗五角星象征民主目标(一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四颗小星代表全国各族人民。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只角正对着大星的中心,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

国旗图案是如何选定的1949

年7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新政协会议筹备会为征求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启事》,启事中规定8月20日为征求截止日期。短短一个多月,应征设计国旗的信函就达1920

件,图案2992

幅。

8月16日,政协筹委会在北京饭店413

号会客室设立临时选阅室。大多数初选委员们看好的是三幅图案,这三幅图案一律都是红底黄色。第一幅图案是上面一颗金色的大星,旗下三分之一处是一条黄色的横杠;第二幅是上面一颗金色的大星,下面是两条横杠;第三幅是上面一颗大星,下面三条横杠。说明书上是这样写的:金色的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联合政权,下面的第一条横杠代表黄河,第二条横杠代表长江,第三条横杠代表珠江。

9月23日上午,政协会议开始分组讨论,第一幅图案备受赞扬和青睐。在热烈的气氛中,政协特邀代表张治中语出惊人,他坚决反对一颗大星一条杠的图案,并直率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还郑重其事地要求把他的发言送上去。虽然如此,他仍放心不下,因为开国大典在即,国旗方案变动的希望已经微乎其微。于是,他想到了毛泽东。

当晚,毛泽东和朱德宴请程潜、张治中、傅作义等26名国民党起义将领,周恩来、陈毅、李济深等应邀作陪。在宴会上,身材魁梧的毛泽东谈笑风生,几次举杯为起义人员响应人民和平运动立下的功绩干杯。宴会充满欢快、融洽的气氛。张治中无心应酬,他一直注视着坐在不远处跟别人交谈的毛泽东,他在等待机会。终于,毛泽东的身边不再有人了。张治中连忙走了过去,趁着敬酒的间隙轻声地对毛泽东说:“有一件事我想问你,如果你不愿意公开让大家知道你的意见的话,我会为你保守秘密。”说完期待地看着毛泽东。毛泽东的脸上看不出任何的表情。张治中固执地端着酒杯站着。迟疑了好一会儿,毛泽东终于轻轻地点了点头:“你说吧。”张治中迫不及待地说:“主席,我只是想问一下,你到底同意哪一些国旗的图案?”毛泽东愣了一下,然后很直接地回答:“我同意一颗星一条黄河的那一幅。”刚说完,又话锋一转:“你的意思呢?”“我不同意。”“为什么?”毛泽东感到有点意外。“我反对这个图案,红底是代表国家和革命的,中间这一杠,不变成分裂革命了吗?同时,用一条杠子代表黄河也不科学,像孙猴子的金箍棒!”毛泽东边笑边点头:“这倒也是个问题。”张治中赶紧问:“那你同意不采用‘黄河’了?”毛泽东沉吟了好一会儿,表情复又严肃起来:“不过,据我所知,有不少人很主张采用‘黄河’的图案,并且也举了不少同意的理由。”“那你的意思最后还是以少数服从多数来定局?”张治中盯问。“我不是这个意思。”毛泽东举起了酒杯,看得出,他想结束谈话了,因为又有人在向他们这边走来。“你的话也有道理。这样,我再找时间约大家来研究研究吧。”在差不多这个时候,田汉趁毛泽东有空,把五星红旗的图案直接交到了毛泽东手里。田汉委婉地说,“主席,这是32号设计图,依我看,这个设计图不错,美丽大方,寓意也深。你看怎么样?”毛泽东没有说什么,只是拿过图案认真地看了起来。凭直觉,田汉读懂了毛泽东的表情,毛泽东显然也喜欢上了这一幅。

9月25日晚上,毛泽东在中南海召开了国旗设计协商座谈会。他说:“我知道反对这‘黄河’的,在大会里恐怕只占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以四分之三或者三分之二的赞成人数通过这幅图案是没有问题的。”毛泽东幽默地一笑,话锋一转说:“但是这样不够圆满。我们一定要选一幅让全体一致通过的才好。”说到这里,毛泽东随手把印发的《国旗图案参考资料》翻到第32图:“这个怎么样?”毛泽东指着图案征询大家的意见。“我看还是32号好!”张治中迫不及待,第一个站起来发言。贺绿汀紧跟着响应。会场上的意见很快向这边倾斜了。

这时,也有两三人提出了异议:“这四颗小星代表四个阶级,假如将来进入社会主义,后面两个阶级没有了,国旗不是又要改吗?”此言一出,会场一片寂静。毛泽东敏捷地说:“那就把图案说明改一改好不好?五星红旗表现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这一番话,博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狂风暴雨般的掌声中正式决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中年人》史诗)

升国旗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国歌声中,高高升起。

上一篇:公司春游主持稿下一篇:颁奖典礼的公司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