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

2024-10-01

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共8篇)

1.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 篇一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王 贺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内容

本节为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 “遗传与进化”第2章第1节的内容。本人此次授课是这节的第1课时。

学生在学习《分子与细胞》模块时,对细胞增殖、细胞周期、有丝分裂等概念已经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这些内容是学习减数分裂的基础。本节也是本章下一节《基因在染色体上》学习的基础。

2、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重点](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解决办法](1)讲清减数分裂的整个过程,弄清减数分裂中各个时期的特点及变化。(2)利用多媒体以动画形式表现减数分裂的全过程。

3、难点及解决办法 [教学难点] 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解决方法] 以动画加讲解总结的方法,让学生有深刻印象,总结归纳,加深过程理解。

二、教学方法

自学探究,动画演示,问题启发,总结归纳。

三、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同源染色体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和掌握减数分裂的两次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特征,特别是染色体数目、染色单体数目和DNA含量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规律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等方面的思维能力;通过分析讨论、巩固练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立统一和发展变化的观点,并赞美生命的奇妙。

四、教学策略:

1、采用的教学模式: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体系、重点难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启发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即:目标→自学→讨论→观察→思考→总结→应用,根据教学目标设疑,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通过归纳和总结来解决问题并形成知识体系。然后加以应用,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2、重难点突破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对多媒体动画中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行为的观察,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使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从而达到落实教学目标的目的;通过解题过程的辅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具体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减数分裂概念和精子形成过程;第二课时学习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意义,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异同点比较。这里主要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

五、教学准备:

PowerPoint软件、Flash软件

六、教学过程

环节

一、引入:设疑提问,导入新课

首先请同学们观察图片后回答这样一个问题: 师:〖问〗生物如果以我们学过的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生殖细胞而繁衍后代,情况会怎样呢?(播放有丝分裂PPT课件)

生:议论,(哇……)师:我们知道有性生殖的生物在性成熟后都要产生精子和卵细胞,如果生物按照我们学过的有性生殖的方式进行增值繁殖后代的话,会有怎样的结果?(引导学生以人为例进行分析)ppt展示如下结果:

父亲(46)↓

母亲(46)

受精卵(92)有丝分裂

有丝分裂

精子(46)卵细胞(46)

子女(92)

据此推理,孟子的第40代子孙的体细胞就会有46×240条染色体,那么事实是这样吗? 师:很显然情况不是这样的,那么,生物体必然存在一种分裂方式保证前后代染色体数目的恒定,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分裂方式,减数分裂

(通过设问,引起同学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强烈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急需探究心理,学习动机由潜伏期迅速自然进入活跃状态。)环节

二、自学:自主学习,讨论解疑

师:下面,同学们按照要求自主阅读教材16页—18页,自主完成下列内容(PPT展示)明确减数分裂的概念,知道减数分裂的发生范围、时间及结果;

能够说出精子的形成场所以及形成过程,重点分析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情况;

运用对比学习的方法,通过有丝分裂来更好理解减数分裂过程; 要求:边读边思、标记疑问、勾划重点 生:按要求读书,对重点疑点进行勾划 师:巡视,答疑,书写黑板关键词 师:刚才巡视时发现同学们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了很多不懂得概念,下面先进行讨论看能不能解答,同志之间、或者小组之间都可以,开始讨论 生:相互讨论,探讨难懂概念 师:巡视,答疑

环节

三、解惑:讲解难懂概念,解学生之惑

师:好同学们,刚在同学们的交流中发现同学们对这些概念难以理解,下面我就帮助大家梳理这几个重要概念,请同学们认真听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的特殊的有丝分裂方式。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新产生的生殖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比原来的减少了一半。定义的理解

1、对 象 2、时 期

3、特

4、结

果:

1、同源染色体与非同源染色体 ①大小一般相同 ②形状一般相同

③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师:看PPT上的图示,思考:同源染色体有?非同源染色体有? 生:同源:A和B

C和D

非同源:A和C

A和D

B和C

B和D

2、姐妹染色单体与非姐妹染色单体

师:姐妹染色单体我们以前就已经接触过,请同学们看图回答 a和a’是什么关系? b和b’是什么关系?

c和c’、d和d ’是什么关系?

生:它们互为姐妹染色单体 师:a和b是什么关系?

a和c’、a和d、b和c’、b和d、c和d’各是什么关系? 生:它们互为非姐妹染色单体

3、同源染色体联会与四分体

师:这是一组非常重要的概念,减一前期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

联会前DNA已完成复制,染色单体已形成,所以此时一对同源染色体含四条姐妹染色单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就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四分体存在于减一前期和减一中期。那么同学们看图,回答:同源染色体有: 生:A和B,C和D 师:非同源染色体呢:

生:A和C A和D B和C B和D 师:那么同学们会发现1个四分体 =

对同源染色体 =

条染色体 =

条染色单体

=

个DNA 生:1、2、4、4

4、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

师:四分体时期的交叉互换师生物的一个重要过程,对生物的遗传起到很大的影响,同学们看黑板(PPT展示)属于姐妹染色单体的是: 生:1和2

3和4 师:非姐妹染色单体的是?

生:1和3 1和4 2和3 2和4 师:那么,那四分体时期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交叉互换,(PPT展示)生:观察变化,理解交叉互换 师:那么同学们,交叉互换发生在哪里? 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对这些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们就以精子为例,来探讨下减数分裂有什么特点,下面给同学们点时间来看书中17页精子形成过程图解,来对比有丝分裂看看减数分裂各时期与有丝分裂有何不同呢 环节

四、探究:对比探究,寻找异同 PPT展示

合作探究

1、对比有丝分裂的过程,阐述精子形成的各个时期中染色体的数目、位置变化情况;

2、找出与有丝分裂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讨论探究,寻找与有丝分裂的不同 师:巡视,答疑

环节

五、精授:动画演示,共同探究

师:学们生讨论的过程中也可能遇到了一些问题,不难发现,减数分裂和有丝分裂有很大的不同,减数分裂有两个大的时期,所以同学们研究的时候有一点困难,下面我们就以精子的形成为例一起来研究下减数分裂有哪些特点,研究过程之前我们要知道雄性哺乳动物精子在睾丸中形成,形成精子的原始生殖细胞叫做精原细胞,精原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下面同学们看精子形成的动画演示(PPT动画展示)生:认真观看动画

(以精子的形成为例,动画演示减数分裂全过程,先整体了解减数分裂的过程)

师:大家看完了减数分裂的全过程,与有丝分裂比较一下,开始有几个精原细胞,最后形成了几个精子? 生:1个形成4个

师:开始有几条染色体?最后镜子中有几条染色体? 生:4个、2个

师:也就说染色体发生了数目减半,那么我们一起来探究下精子形成的具体过程。动画演示:精原细胞形成初级精母细胞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精原细胞的体积增大,染色体的复制,变为初级精母细胞。这时每条染色体已含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只是由于这一时期染色体呈染色质状态,实际上看不出来。

动画演示:同源染色体联会时的动态变化和四分体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接着,进入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这时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初级精母细胞中原来分散存在的染色体开始进行两两配对。配对的2条染色体互为同源染色体,这种现象称为联会。联会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4条染色单体,叫四分体。四分体时期相邻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会发生交叉互换。

动画演示:减Ⅰ中期四分体排列在赤道板上,减Ⅰ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 观看减Ⅰ中期和后期染色体的行为变化并与有丝分裂中、后期进行比较。

师提示:在减Ⅰ后期,联会的同源染色体分开,说明染色体具有一定的独立性,由于两个同源染色体在细胞中央的排列位置是随机的,可以互相交换,因此,就决定了同源的两个染色体各移向哪一极也是随机的,这样,不同对的染色体(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就可以自由组合。这就是我们之前学习的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规律的细胞学基础。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形成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接着,细胞膜从中部向内凹陷,分裂成两个子细胞,叫次级精母细胞。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与初级精母细胞相比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生答:染色体数目减少了一半。师:减少的原因是什么?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了怎样的一半?是不是随机减少了一半?

学生讨论,师提示:在减数第一次分裂中出现了同源染色体联会,然后发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细胞的每个极只得到各对同源染色体中的一条,从而使形成的次级精母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减少为初级精母细胞的一半。这一半恰好是一整套的非同源染色体。

动画演示次级精母细胞到精子的过程 学生观看,教师解说:

减数第二次分裂类似有丝分裂过程:前期,细胞内的染色体散乱分布;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点排成一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与有丝分裂中期进行比较);后期,着丝点一分为二,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注:不是同源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移向两极(与有丝分裂后期进行比较);接着,细胞分裂,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4个精子细胞,减数分裂完成。

演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时,尤其要突出细胞内“是否含有同源染色体”。师:现在,我们再重复回顾一遍精子的形成过程(总结减数分裂的特征并板书)再次观察动画演示,并说出各动画所处的时期 环节

六、总结: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采用问答的形式总结本节知识:

1、一个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产生()个精子;

2、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原因是()

3、在减数分裂过程中DNA 数目减半()次,分别发生在()和()。

4、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中()(填“有”“无”)同源染色体。

6、精子形成过程中染色体复制()次,细胞连续分裂()次 环节

七、课时小练,神曲推荐(视进度而定)

1、当堂完成课时练习,加深对减数分裂过程的理解。

2、神曲推荐,将音乐引入教学,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方法记忆知识点。(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来突破教学难点,增加趣味性)

七、教学后记

通过自学找到疑点,合作探究解决部分疑点,教师讲解解答共同问题,教师精讲突破重点难点,共同小节巩固提高,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动画演示,加深印象,记住过程,不但学得有趣,掌握也牢固。才用对比学习方法,对于较难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内容,只要认真剖析、深入对比,自然会加深记忆和理解,取得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在教学中能否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学习情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讲授减数分裂这部分内容,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而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具体化,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本节课的不足就是时间把握和部分过程需要进一步完善。

(此课在“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所上课程被评为市级优课)

2.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 篇二

一、运用细节语言, 激发学习兴趣

生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 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还能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数学课堂的效率达到最高。在课堂上, 老师为了检测自己的教学效果常常这样说:“这道题理解的请举手。”于是, 在许多只高高举起的小手的后面是闷坐在座位上成绩较差的学生自信与自尊的失落。假如改成这样说:“这道题理解的请举手, 不理解的请举拳头。”这样的教学细节既照顾了学生的自尊心, 又鼓励了他们积极参与课堂交流。课堂上, 教师除了要关注自己的语言细节, 精心设计问题外, 还应关注学生回答问题的语言是否精炼、用词是否恰当、逻辑是否严密。如在学习“倍数”与“约数”这一内容时有学生说:“8是倍数, 2是约数。”教师立刻在黑板上写下了"8”和“2”这两个数字, 并在“8”的上面写上“妈妈”两字, 在“2”的上面写下“儿子”两字。问:假如“8”是你的妈妈, “2”是你。我们应该怎么用语言表达他们的关系?这么一比喻使学生们立刻活跃起来并饶有兴致的展开了讨论, 最后得出了结论:“8”是“2”的妈妈, “2”是“8”的儿子。这就形象的表达了约数和倍数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师又问:“刚才那位学生说8是倍数, 2是约数, 这句话对吗?学生们马上做出回答“不对, 应该说成8是2的倍数, 2是8的约数。”这里, 教者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自觉的修补了错误, 既避免了数学课堂上的枯燥乏味又愉悦了学生的心, 营造了一个愉快而活跃的课堂气氛, 从而使学生乐于学习。

二、巧用细节行为, 激发学生探索热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就意味着:关注每一个学生, 每一个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 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 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教者在教学之余还应分析和反思惯常的教学细节, 从中清理出由不合规律、不讲科学、不重人道所致的问题, 从打造全新的教学细节入手, 改变原有的教学行为。如:学生回答问题的声音比较小时, 有的教师会自以为很幽默的说:“没吃饱饭吗?声音大一些!”最后换来的是其他学生的哄堂大笑和回答问题的学生的面红耳赤。这大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打击了学生回答问题的信心, 熄灭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相反, 有的老师只是把手放在自己的耳朵旁做了一个旋转的动作, 学生就会心领神会的放大声音。两个不同的做法, 但反映出两种泾渭分明的教学观, 其两种不同的效果也就可以想象。可见, 细节虽小却不能小看。当学生取得小小的成绩时作为教师的你, 只需一个赞赏的微笑, 只需翘起你的大拇指, 当学生做错一道题或说错一句话时, 你只需宽容的一笑, 只需一个代表鼓励的抚摸, 都能唤起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 从而积极的主动的去学习去探索。

三、注重细节内容, 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课程改革后, 数学课本上的问题有些是比较复杂的, 综合性强, 往往是若干个小问题组合而成。这些问题对学生来说贴近生活, 既有兴趣, 又难以下手, 教者把握的不好, 就会令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恐惧, 反之教者如果能有效的利用课本上的这些细节问题, 予以启发, 则能开阔学生的视野, 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二年级 (上册) “有趣的七巧板”这一课, 教者先是指导学生们拿出七巧板中两块、三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 再让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其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成已经认识的图形, 最后用投影仪向学生展示用一副七巧板拼成的图形。这些图形有的像正在运动的人、有的像展翅高飞的小鸟、有的像憨态可掬的小熊。在孩子们惊叹于七巧板的神奇声中, 教者问:“你还能用七巧板拼出什么图形?”此时, 学生们的思维已完全被打开, 他们刚才的惊奇立刻被强烈的创新欲望所替代。他们尽情的放飞着想象的翅膀。很快, 学生们便创造出一副副作品, 这些作品有的像精巧别致的建筑物, 有的像形态各异的小动物, 有的像各种稀奇古怪的卡通图片。

在教材的这一细节中, 教者不仅关注了对学生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认识的巩固, 还鼓励学生创新求异, 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向纵深发展。在课本教材的这一细节中, 教者抓住了鼓励学生创新的绝好机会, 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让他们尽情的创造, 勇敢的创新。

3.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对教学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全面性

《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基本要求》指出,英语教学在于使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得到系统性提升。基于这一目的,同时考虑到高职教育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宗旨,因而如若高职英语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为任课班级学生采用相同的教材,则难以有效确保授课班级的全部学生能够实现英语应用能力的提升。原因在于,同一班级的学生之间,英语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如若教师不加考虑地在教学活动中依托教材内容进行授课,尽管能够满足一部分学生英语语言学习以及对英语知识获取的诉求,但是同时忽略了其余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以及对英语知识获取的诉求,故而这样的教学方式,只能保证部分高职学生从中获益,而另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诉求未能得到满足,进而违背了高职英语教育的初衷与目的,是不足取得。有鉴于此,高职英语教师应当认真体察学生学情,了解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而根据不同层级学生的英语语言学习诉求,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从而保证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一、高职英语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英语的难度相对于初中、高中阶段有所提升,而且高职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所以实施分层教学是十分有必要的。

1.高职阶段英语教学难度激增

高职英语的在单词、语法、听、说、读、写、译等几个方面都对学生有明确的规定。词汇方面,要求学生要领会式掌握3400单词以及由这些构成的常用词组;语法方面,要求学生巩固和加深基本语法知识,提高在语篇水平上运用语法知识的能力;听力方面,要求学生能听懂英语讲课,并能听懂题材熟悉、句子结构比较简单、基本上没有生词、语速为每分钟130-150词的简短会话、谈话、报道和讲座;口语方面,要求学生能就教材内容和适当的听力材料进行问题和复述,能就所熟悉的话题经准备后作简短发言;阅读方面,要求学生能顺利阅读语言难度中等的一般性题材的文章,阅读速度达到每分钟70词;写作方面,要求学生能就一定的话题或提纲在半小时内写出80-100词的短文;翻译方面,要求学生能借助词典将难度略低于课文的英语短文译成汉语,译速为每小时200英语单词。可见,高职阶段的英语教学难度相对高中阶段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不开展分层教学,很容易使学生在要求如此高的学科中获得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2.高职生英语学习水平差距大

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普遍较低,英语学习更是两极分化严重,一些学生虽然整体成绩落后,但是其英语学习在高中阶段处于中等水平,而也有一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英语学习就是处于下游水平,他们英语学习缺乏最基本的知识与技能,仅相当于或略高于初中生的英语水平,有的学生甚至在入学就读高职前从未接受过系统的听说训练,有的既听不懂又讲不出,词汇量严重不足,能积极使用的词汇就更少,甚至还有少部分的学生已经彻底与英语绝缘了。因此班内的学生英语学习水平差距是比较大的。从分层教学法的理论源头来看,乃是源自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认为,教师如若能够为学生提供契合其学情的素材,并给予其适当的知识引导与学习方法传授,则绝大多数学生均能够达到教师对其的期望。可以说,分层教学法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异质性,进而依托教学方法的重构,为不同层级的学生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习得契机。

二、分层教学对于高职英语教学的作用

分层教学有利于强化高职英语教学的针对性,有利于提高高职生英语学习积极性,真正实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全面性,因此其对于高职英语教学而言意义重大。

1.有利于强化高职英语教学的针对性

自上世纪末我国拉开高等教育扩招的大幕以来,大学生数量激增的同时,带来的是整体生源质量的降低。从高职院校学生的英语掌握程度来看,相当一部分学生因此前未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因而表现为英语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对英语知识学习的兴趣不高,甚至存在排斥、抵触情绪。如若高职英语教师未能在教学设计阶段正视这一情况,则必然导致英语教学活动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考虑到这一缘由,高职英语教师应当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同时对于任课班级学生的英语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摸底,并据此设计出针对不同层级学生的教学内容。借助这样的教学理念,将使不同层级的学生均体会到知识增益的快乐,并且亦能够增强其学好英语知识的信心。

2.有利于提高高职生英语学习积极性

高职英语教师借助分层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依托任务驱动法,有效地增强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参与度,使任课班级的学生均跟上教师的授课节奏,不至于因理解困难和认知障碍而失去学习信心。同时,依托任务驱动能够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进而使教师在交流中掌握学生的学情,学生在交流中实现知识的增益,从而达到教学活动双赢的结果。

(1)改变学生学习态度。通过在高职英语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将让不同层级的学生在这一教学模式下形成学习热情,并能够持续的保持下去,进而改变其以往对英语知识学习的抗拒与排斥态度。而且在分层教学模式下,一部分高职学生以往在英语知识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挫折感与自卑情绪将得到有效地摆脱,进而通过自身的点滴进步,认知到英语这一语言难关并非不可攻克。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在高职英语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将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以被挖掘出来,进而使其认识到自身具备学好英语知识的能力,强化学习信心。同时,分层教学亦为学生提供了彼此竞争的契机,使学生在同一层级之内与不同层级之间实现学习竞争,进而帮助其提升学习效能。

(3)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通过在高职英语课堂实施分层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让其受益终身的学习习惯。原因在于,此种教学组织模式使一些学生能够藉由相对较为简单的英语知识学习入手,使其能够由浅入深地实现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并在这一过程中真切地体验到获得知识的快乐所在,进而受到自身知识进步的鼓励,开始有意识地认真参与到课前知识预习、课堂知识学习以及课后知识复习之中,进而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3.真正实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全面性

高职英语教学并非是专门为了学优生的教学,而是需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面对的是全班的学生,但是有效的教学范围却仅限于优等生,因为中差生根本无法理解教师的教学内容,跟不上教师的进度。而实施分层教学之后,教师所传授的内容分了难、中、易三个层次,所以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一定的提高,这真正实现了高职英语教学的全面性,提高了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采取分层教学法是有必要的,也是符合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现状的。但是我们在看到此种方法益处的同时,也不应当忽略它所存在的弊端与不足。分层教学有可能影响师生关系的建设,也有可能对于部分学生的自尊心有一定的伤害。为此,教师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规避分层教学可能产生的弊端,只有如此,英语教学才能真正取得成就。

参考文献:

[1]王枫.高职英语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2]宁丽萍.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3]闫少华.大学英语班内显性分层和隐性分层教学的对比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4.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 篇四

1.知识与技能

(1)仔细观察呼吸系统结构图,描述呼吸系统的组成。

(2)了解呼吸道结构特点,总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了解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是有限的。

2.过程与方法

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相关资料,概括呼吸道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同呼吸道对空气处理的能力是有限的,并关注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应自觉地维护环境中空气中空气的清新;

(2)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呼吸系统的组成。

2.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难点

呼吸道作用的分析与总结。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方法

运用启发、引导交流、讨论、观察、分析、体验综合等方法进行教学。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准备呼吸道疾病的相关资料;多媒体课件;拓展知识小故事。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查阅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的知识、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景,激发导入

1、出示问题: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婴儿第一声啼哭表明要呼吸空气。

教师:如果哭不出来,可能是呼吸道不畅通,医生会拍婴儿的后背或小脚丫。

2、亲身体验(小活动):请同学们起立闭嘴,同时用手捏紧鼻子,看你能坚持多长时间?教师组织学生活动。

可见,呼吸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今天我们来认识人体的呼吸。(板书课题:人体的呼吸--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环节二:自主学习,感受新知

人体呼吸作用与生命活动的关系教师出示资料和讨论题

(1)长跑运动员在跑步过程中不仅四肢和全身肌肉骨骼在活动,而且胸腹起伏剧烈,嘴张开,呼吸急促。

(2)一个人在冰天雪地的环境中,测得体温37℃。

讨论:提供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维持体温相对稳定的.能量从哪里来?

学生阅读资料,讨论交流,归纳出结论:呼吸对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起决定性作用。

2、呼吸系统的组成:

学生自学课文中关于呼吸系统组成的信息。填出课本44页呼吸系统组成的各个器官名称。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提出争议:“嘴也可以用来呼吸,用嘴呼吸和用鼻子呼吸有什么区别?”

知识拓展

这样做合理吗?

有一对夫妇被控告犯有溺杀女婴的罪行,法官在提审时,他们都矢口否认,说婴儿生下后就死了。法官当即解剖死婴,取出其肺放入水中,望着沉在水中的肺,法官无罪释放了这对夫妇。如果你是法官,你认为这样做合理吗?

结论:合理。法官的做法非常明智。孩子出生前肺里面没有空气,所以放入水中会下沉。

环节三: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41—42页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1:呼吸道有什么结构能保证气流通畅?(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气管C型的软骨,喉部的软骨,鼻骨与软骨。)

问题2: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呢?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

引导学生联系鼻腔气管的结构特点,根据刚才对讨论题的分析,所掌握的知识,尝试解答得出正确答案,并对学生给予适当的鼓励和评价。

问题3: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为什么?谁来谈谈你所查阅到的有关呼吸系统的疾病?

组织小组学生进行交流,汇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尘肺、肺炎等。学生讨论得出:呼吸道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生活在空气污染较严重的环境,就可能患呼吸系统疾病,如尘肺等。

问题4:痰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不要随地吐痰?

师生共同小结:痰是由气管和支气管内表面的粘膜所分泌的粘液,以及被粘液所粘着的灰尘和细菌等组成。它通过粘膜表面上的纤毛不断地摆动,逐步推向喉部然后经咳嗽排出体外。痰中含有大量的病菌,随着尘埃飘浮在空气中,易引起人体疾病的传播,同时也不文明。

问题5:北欧的冬天非常寒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在赤道附近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北欧人的鼻鼻端较尖和大,这可能与御寒有关。

教师讲述:北欧人鼻子较大,鼻腔较长,有利于预热寒冷的空气。

展示鼻口呼吸示意图,理解呼吸方式的不同。

教师讲述:用鼻呼吸,不仅使吸入的空气温暖、湿润和清洁,还可以减少不清洁空气对呼吸道和肺的刺激,有利于人体健康。

图片展示哮喘、肺炎病人症状和尘肺状况。

教师讲述:哮喘是支气管感染或者过敏引起的一种疾病,常由吸入花粉、灰尘等物质引起。肺炎是一种由细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严重疾病,常表现为发烧、胸闷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尘肺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种职业病。

展示健康者与吸烟者的肺比较图。

教师讲述:呼吸道温暖、湿润和清洁进入肺内空气的作用是有限的。如果环境中空气过于污浊,经过呼吸道处理后进入肺内的空气仍可能有一些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巨大。

献计献策

空气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那么,当沙尘暴来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剧毒气体环境时,我们又应该怎么办?

学生自由回答问题。如:戴口罩、佩戴防毒面具、大面积植树造林等。

环节四:归纳小结,知识拓展

小活动

“呼吸道四兄弟”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每个人来表表功,说说谁最重要。得出结论:一个都不能少,通过这个活动,让大家理解团队的力量,以及生命是一个统一整体的概念。

小资料

会厌软骨与吞咽和呼吸的关系

多媒体课件演示:呼吸与吞咽的关系。

教师强调:呼吸时,喉口开放,空气畅通无阻;吞咽时,会厌软骨像盖子一样盖住喉口,以免食物进入气管。

生活小常识

吃饭时为什么不要大声说笑?

观察“吃饭时大笑会呛着”的小漫画,得出正确答案。

小资料

声带拉紧和松开与发声

观察“声带拉紧和松开”的图示,讨论声音的发出。明确大喊大叫的危害。

教师强调:青春期为了保护声带,应避免大声喊叫,避免长时间大声说话,不吸烟、不喝酒。

环节五:学以致用,展示提高

1.关于呼吸系统的组成,正确的是(C)

A.气管、支气管、肺B.鼻、喉、气管、支气管、肺

C.呼吸道、肺D.呼吸道、气管、支气管

2.痰生成的部位是(D)

A.鼻腔粘膜B.喉腔侧壁

C.食道粘膜D.气管和支气管粘膜

3.感冒时,常感到呼吸不畅通,这主要是因为(D)

A.气管分泌的粘液增多B.喉部肿胀,喉腔变小

C.鼻黏膜分泌增多D.鼻黏膜充血肿胀

4.用鼻呼吸比用口呼吸好,用鼻呼吸更好地原因是(D)

A.鼻腔能湿润空气B.鼻腔能温暖空气

C.减少吸入气体对呼吸道和肺的不良刺激

D.A、B、C都是

在对溺水者进行人工呼吸以前为什么要先清除口、鼻内的污物?

由细菌、病毒引起的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是怎样传播的?叙述这些微生物从外界到达发病部位的“旅程”。

通过练习巩固了知识,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作业布置

《练习册》第二题、第三题。

5.《河流对土地的作用》教学反思 篇五

于是我认为有必要让学生亲身体验。因此,在准备学生的分组实验材料时,我需要像筛沙子一样,选之又选,思考再三,为教学的成功服务。当我需要旁边带洞的杯子时,在实验室巡视了一圈,也没有找到,只好亲自制作。可怎样才能制作一些洞大小一样的杯子呢。经过一阵思索,最终,我利用了一次性筷子燃烧后带有的烫度,将一次性杯子烫了一个小洞。当一切准备就绪后,我满怀信心得给学生们上课。相信这次学生会有一个很好的体验。

制定的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河流也是流水侵蚀土地而形成的。

(2)河流会侵蚀河床和两岸,并带走泥土,在水流比较缓慢的地方,这些泥土又会沉积下来。

(3)河流的侵蚀和沉积作用,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地形地貌。

2、过程与方法

(1)做河流实验,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

(2)推测河流什么地方流速快,什么地方流速慢,什么地方将会有侵蚀,什么地方将会有沉积。

(3)观察河流实验中的现象,用文字和不同的符号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4)尝试解释冲积平原的形成原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地表的地形地貌是不断变化着的。

(2)培养对土壤的感情,认识保护耕地不被破坏的重要性。

(3)风化、侵蚀、沉积等作用对人类有利有弊。

教学重、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河流对土地的作用,并进行实验。在观察、实验中记录和表示河流实验结果,并对实验结果做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片段:

师:为什么上、中、下游的河床分布的石头状况不一样?河流对土地有什么影响?

生:河流对土地有侵蚀作用。

师:河流会侵蚀土地吗?

生:会!

师:那河流对土地仅仅只有侵蚀吗?还会产生什么影响?

生:应该还有。

师:那我们接下去该怎么办?

生:做实验。

师:很好!我们要制造一条河道。那我们需要什么材料,每个人独立思考一下。

生:需要水,盒子,土壤。

师:很好!请大家看看具体怎么做。

学生开始实验。

在实验期间,当她们将堤坝建好后。开始询问河道要如何建构在堤坝上。

10分钟后学生都未能及时完成河道。

师:接下去我们该如何注入水源到河道里。

生:利用杯子将水倒入

师:是直接将杯子里的水往河道上倒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这样不是很方便嘛?

生:这样水的冲击力太大

生:水太太大会冲毁河道的

师:那我们该如何是好?

生:水流的速度要慢点。

师:很好!那请看看如何正确注入水源。

出示课件:用塑料杯垫在下方,一次性杯子置于上面,出水孔对准河道。向杯内倒水,始终保持杯内的水是满的。

学生开始实验。

当学生倒满水在杯内时,我发现水直接流出洞口喷向中游,未曾流经上游。而且听到有个学生说:“老师,这个很向在撒尿”虽然形容的很不雅,但很形象。更有学生说:“老师这个水流的冲击力太大了。”最终实验也不是很成功,虽然学生最终将结果都汇报出来了。

教学反思

我满怀期待的去上课,可课堂中的两次实验,让我不得不再一次去思考自己的材料准备的是否得当。本以为让学生制造一条“无水河道”应该花不了5分钟时间。可这堂课学生足足花了10分钟还没有完成好。课后我对这一突发事件反复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我开始回顾课堂上发生的各个细节。在实验的期间,有部分学生总是询问我河道该如何建造,老师是不是这样的啊。当时我认为学生已经知道如何去建造,在材料齐全的情况下,应该让她们自己动手操作。最终的结果是学生没有很好完成。于是我反思是哪里材料需要改良,才能将实验时间缩短为我理想的范围内。如果教师事先制作一条“无水河道”的模型,让学生能使理论结合模型去制造。

在第二个实验中,水流的冲击力为什么会如此之大。我再一次检查自己的材料,发现教参中是提供了木块。我找不到的情况下,我就改为塑料杯。难道不能将木块改为塑料杯吗?还是说杯上洞的位置过高了?

在第二次试教中,我将自己的猜想进行实践。首先我提供了“无水河道”模型,发现第一个实验时间缩短了,达到了我理想范围内。因此有时适当地提供模型会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科学理念和理论,有效地改善了科学学习的质量。在第二个实验中,起初我只将杯上洞的位置改低,未让木块代替塑料杯。发现水流的冲击力是改善了,但是还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后来我想还是要尊重教参中所提供的材料,终于如我所愿。原来木块不仅仅具有垫高作用,它还起到了引流作用。

6.备课活动对物理教学的作用 篇六

备课活动对物理教学的作用

备课组作为学校管理的最小组织,但却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基层组织。搞好备课组建设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虽然近些年来许多学校开始重视备课组建设,注重备课组活动的设计,但仍然存在备课组活动重形式轻实质、重制度管理轻氛围塑造等问题。怎样让备课组活动更有实效,能更好的服务于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本文围绕课堂对物理备课组活动进行设计与安排,对备课组活动的意义进行了探讨。本文首先分析了研究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义,明确在新课程背景下备课组活动对课堂教学的意义所在,指出当前备课组教研所存在的问题;并介绍了本研究开展使用的方法和研究思路。接下来,阐述了进行本研究的理论依据,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然后,本文进入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先从理论上探讨备课组活动应遵循的原则和策略,以及备课组教研活动开展的方式。然后通过对L区全体物理教师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高中物理备课组活动的现状,并从中发现现在备课组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几次针对不同形式课堂的教学设计为主题的备课组活动的实践分析,进而讨论促进课堂教学的备课组活动的内容,并从中明确围绕课堂进行的备课组活动的意义,并对提出了关于备课组建议的建议与反思。最后,论文对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通过作者对自己学校备课组活动的感受思考备课组教研,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周全之处,期待有进一步研究。作者希望本研究对于中学物理备课组活动的设计具有参考价值;对中学物理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7.选项教学对体育教师的促进作用 篇七

学生有好强、好奇、好思、好问、好强的特点, 表现为任何事情不甘落后, 敢于挑战和超越他人与自我, 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好奇, 表现为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心, 好标新立异, 好奇思妙想;好思, 表现为好独立思考, 琢磨学习中的问题, 自己努力寻求解决办法, 甚至关注老师的专业能力, 发表自己的见解;好问, 好向教师质疑提问, 好追根问底, 寻根溯源。针对学生的好奇、好思、好问的特点, 为了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问题就是如何使自己成为一名“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在整个体育教学中, 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所以教师的言谈举止和动作的优美及流畅性对于学生的体育兴趣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在强调体育教师多能的基础上, 更应该强调体育教师的专业性, 对于每一个项目而言都应该有自己的理论功底和实践功底, 只有这样, 才能促进体育教学的健康发展, 笔者就针对相关问题分别进行阐述。

目前高校开展的选项课相对较多, 这一方面和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有一定的关系, 学校在体育设施建设方面投入的力度较大, 使得很多体育项目具有可行性, 而面对大多数高校在经历快速发展和扩招之后, 在最近几年, 基本上在体育教师师资编制满员的时候, 都没有再引进专业教师, 而一些新型体育项目却随着市场潮流受到学生的极大欢迎, 但是学校在师资方面却不能满足开课的条件,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 大多数高校的体育师资从年龄来看, 40岁以上的体育教师占到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的35%左右, 35岁到40岁的体育教师基本上是各个教学单位人数最多的, 大多数院校这个年龄阶段的体育教师基本上占到45%左右, 从教师的年龄来看, 按照研究生毕业之后进入高校, 很多教师也有近十年的高校教学经历, 而在十年前, 大多数高校在师资引进方面, 主要都是传统项目体育教师, 对于市场新型项目体育教师很少, 基本上没有, 这对于教师专业性就有了一定的影响, 尤其是选项课教学开展以来, 很多项目教师从未接触过, 往往都是从头开始从新学起, 这本身是利于体育教学的良性发展, 但是一些学校为了尽快地把项目拓展开来, 往往在教师并未完全掌握技术动作和项目要领就开设该课程,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而学生在学习中对于教师的专业性也往往容易产生质疑, 所以选项课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选项课教学首先对教师的理论知识掌握有了更高的要求。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从事的是传统体育项目教学, 这些项目都有很好的群众基础, 所以大多数学生对这些项目都有比较清晰的了解, 而对于新型体育项目而言, 学生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 而这些项目的相关知识学生知道和掌握的却比较少, 所以对于这些新项目而言, 教师不单纯要给学生教会一些基本技能,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对于该项目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这样才能提高学习的学习兴趣, 而目前大多数体育教师在教学中, 对于这些项目很少有过多的解释, 反映出的是自身理论知识的匮乏, 而学生的兴趣并没有因为教师相关知识的匮乏而停止, 所以作为教师而言, 提高这些项目的理论知识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 是为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领域。对于新项目而言, 大多数学校在这些项目开展方面都没有太多的经验, 所以很多学校都处在探索阶段, 这对于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挑战, 同时也是一种机遇, 教师在教学探索中把自己的心得体会和教学改革方案可以及时地进行整理和归纳, 得到第一手教研材料, 这为教学研究改革奠定了基础。

最后, 提高教师对自我职业的认可程度。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普遍存在于教师当中的职业病, 由于长年累月从事相同的教学工作, 很多教师对教学失去了兴趣, 甚至出现厌烦教学, 而新的教学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中, 不单纯对于学生, 对于教师也有一种新鲜感, 所以教师在选项教学中,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提高, 使自己对本职工作有更多的了解, 提高职业责任度。

综上所述, 选项课不单纯对于学生是一种选择, 对于教师也是一种选择, 通过选项让教师在学习中得到进步, 也能更好的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利于学生的培养, 也利于教师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李钢, 刘润芝.试析微格教学与体育教学技能培训[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3

[2]陈中林, 刘扬.体育教学环境的表现特征及价值向度探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5.3

[3]李桂玲.试论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和改革[J].四川体育科学, 2004.2

[4]陈建嘉, 何伟, 李野.论大学开放式体育课程的基本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3.4

8.第一印象对教学的作用 篇八

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历史真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和愉快地探求知识的巨大动力,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选取与教材相联系的史料,辅助教学补充细节,使学生对历史有更加具体、生动而真切的了解。如讲新航路开辟中关于东方的诱惑,可以让学生首先看图《西欧商人清点钱币》,然后诱导提问:1.图中男主人公在干什么?2.他身边的女主人在干什么?3.女主人手下是什么?4.女主人并没有专心致志地读书,而是眼睛紧紧地盯住丈夫手中的钱币,这说明了什么?由此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明确这幅画实际上反映了当时欧洲人普遍崇拜金钱。这样使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营造了宽松、活跃的课堂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出神入化的书法艺术》课的史料包括《兰亭序》《玄秘塔碑》《曹全碑》《化度寺碑》《多宝塔碑》《肚痛帖 》等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教学时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优美的书法作品,不仅激起学生对书法历史的浓厚兴趣,而且可以使学生更为深刻了解不同字体的特点,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陶冶自己的情操,加深对中国国粹书法艺术的热爱,有利于对学生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故事、名人轶事、教学图片、视频资料、音乐等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思维,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与欲望。

二、有利于增加教材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的现有结论,这会严重制约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增加了教材的灵活性,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将史料引入历史教学有助于实现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师生与教学文本(教材和史料)之间的良性互动,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有学生在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大意“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阱”后认为这份《田律》禁令,不但有利于保护植物林木、鸟兽鱼鳖,而且有利于保护水道,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从中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的思维具有独立性,表现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究精神。

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真正体现了学生课堂活动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就提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在课程目标“过程与方法”中提到“进一步认识历史学习的一般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开展史料教学就意味着将历史学习视为一项探究过去的活动,“以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实现从知识的静态预设性向知识的动态生成性的转变,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式转变”。

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主题通过《中共一大会址》《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会师》《农村革命根据地形势图》《红军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日本在投降书上签字》《重庆谈判》《解放战争战略反攻、战略决战地图》《渡江战役》《解放军攻占南京总统府》《开国大典》等图片、视频可以激起学生学习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历史的兴趣,主动在历史情境中探究中共伟大革命历程的艰辛,以及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

四、有利于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考命题逐步由传统的“知识立意”为主转变为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设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突出对学科能力的考查。纵观近年高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发现,大量引进课外新材料,创设全新的问题情境再进行设问,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提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信息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型选择题已成为命题的主导趋势,比如2012年江苏历史高考的20道选择题全部是材料型选择题,其中有9道题直接引用“文字史料”,2道题引用“图片史料”。主观题更是全部为文字、图片史料设题。再如高考第22题第2问:“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萧公权的康有为研究为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学生知道史家的历史认识受到掌握的史料的多少、理解的程度以及史观的影响,存在认识的偏差,要及时地修正历史认识,同时史家的认识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这道题显然是要求学生学会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不再死记硬背教科书上现成的结论,就必须重视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提高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史料教学是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的要求,运用史料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适应高考试题改革要求起积极作用。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上应该多注重史料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正确获取信息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史学研究方法,从而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白寿彝.史学概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

[2]曹大伟,赵世瑜.探索历史的奥秘(选修)[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赵崇.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中史料的地位与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10).

[4]张蓉.浅谈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教师,2011(9).

上一篇:供应室每月工作计划下一篇:西安青龙寺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