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备考经验

2024-06-20

高三历史备考经验(共8篇)

1.高三历史备考经验 篇一

2014届高三历史备考

一.研究近五年来的高考试题,得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

一方面,我们引导学生做近三年的全国各地高考题,分两个时间段:第一个时间段是在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之前。这一阶段安排学生做高考题,目的是让学生熟悉高考题模式、题型、难易及重点考察的知识点;第二个阶段在高考前一个月,引导学生重做高考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做高考题的思维方式,避免学生乱买资料,导致学生在知识体系上和做题思路上的混乱,同时训练学生规范答题。

另一方面,要求老师研究高考题,并分析高考命题的趋势和特点。通过研究我们总结出近几年高考历史命题有如下几大特点:

1.重视能力考察,纯记忆性知识,直接考知识再现的内容几乎没有。

2.重视学科前沿知识的考察,注重最新科研成果的考察。

3.时间热点考察的频度较高,如今年12道选择题有7道考时间热点。

4.选择题难度非常大,客观题难度一般,平时要特别注重选择题的训练,而且要上难度。

5.选择题以材料型选择题为主,设置情境,一般12道选择题中九道题为材料型选择题。另外第一道选择题一般是文化常识题,最后一道选择题一般为史观题。

6.主观题侧重原因,意义(影响)、特点等的分析,每年在52分主观题中,此类题占分在30-40分。

7.主观题侧重于知识点的深化,即小切口型试题,不太注重简单的知识体系的逻列,专题类的复习不再十分重要。平时复习时要注重知识点的深挖掘。

8.主观题注重考区域史。区域史有利于政史地三科的综合,而且综合题命题一般由历史材料引出,与地理、政治、时政相结合。复习时要对历史知识中与地理、政治、时政联系非常密切的部分要特别注重。

通过对高考题的研究,使我们明确了高考命题的特点与方向,这样在复习中,在训练题的选择上就有针对性,有方向性,做到取舍有据,不至于胡子眉毛一把抓。

二.努力在“练”这一核心环节上做大文章

在“练”这一环节上:我们口号是:“精讲精练”

我们的理念是:“能力是练出来的”

我们的目标是:“练要有针对性,练要上难度”

我们的做法是:“老师下海,学生上岸”

高三以来,学生的练习全部是老师自己编、组、挑,外面原卷我们一般不随便发给学生,因为外面的资料抄袭现象非常严重,陈题、低层次题太多,浪费学

生时间。

我们每周自编两份练习,一份课外练习,每份25道选择题和一道主观题,9个高三老师轮流命题,开学初就订好计划,每周有命题人,审题人。每份试卷不得有陈题,重题;每份试卷必须有文化常识题、史观题;基础题和难题的比例在3:7,;第二份练习为选择题专项训练,这份题完全与高考接轨,注重时政热点,由三个部轮流命题。

由于练习的针对性强,能力要求高,实效性突出,几乎是第一时间把全国各地最新模拟题,最新原创题,最新学科研究成果题及时给了我们的学生,可以说是集中了全国高中历史教学界的智慧,学生的能力有了较快的提高。

二.扎实做好三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复习时间大约在高三下学期三月初结束。这是高三复习的重点,重在打基础,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第二轮复习:高三下学期3-4月份,约50天时间,我们根据新课标的特点确定了“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统一的旋律,有效的管理”,“改革开放,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中华民族内部文明交流与碰撞”,“世界文明交流与碰撞”“政治近代化---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历程”,“经济近代化---中国工业化的艰难历程”,“思想近代化-近代民主思想及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等专题,由邓学红主任统一编写专题教案,做到连点成线,连线成面,构成知识网络。

第三轮复习:约一个月左右时间,我们着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做好猜题、押题工作。在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我们鼓励猜题、押题,我们猜题押题的方向是:

⑴、时效热点:即尾数为5、9、0、1的时间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与时政热点紧密联系的大事。

⑵、长效热点:如统一问题、民族问题、民生问题、反腐问题、环境能源问题、全球化问题、文明交融问题等,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期热点。

⑶、区域史,政史地三科综合的主要命题方向。中国:东北,西北,环渤海,西南,珠三角,厦漳泉,中部(洞庭湖,鄱阳湖)等;国际:东盟,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欧盟,北美,南美等区域寻找切入点。

⑷、时政热点:从13年4月—10年4月,国际国内的重大时事政治。⑸、历史研究最新成果。

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每位高三历史老师根据自己对高考试题研究和时政热点的把握,各拿出二十个热点问题,要求写明猜题理由,命题切入点,然后由高三历史核心组成员确定二十个主要问题,分别研究命题角度,如何进行知识整合,如何进行深挖握等拿出意见和建议。如关于中部崛起,我们重点复习了大运河的中心洛阳,其中为什么隋朝在洛阳广建粮仓,我们分析是因为洛阳是交通枢纽,在洛阳广建粮仓可以方便首都粮食供应,军粮供应及赈灾。今年高考刚好考了洛阳问题,对学生应该有较大帮助。

2、做好课本回归,查漏补缺,特别注重边角知识,冷知识的巩固落实,最后突破。

3、做好纠错工作。我们把学生要完成的纠错工作由老师来帮助完成。由于高三一年做的试卷太多,要学生看错题可能是一句空话。我们把高三一年来学生做的试卷中,快班学生错的比较普遍的题目重新打印出来,整理了一百道题,再由学生重做,老师进行分析讲解,使纠错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做好规范答题的训练,减少非智力因素丢分,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规范:

⑴书写工整化

⑵答题段落化

⑶答题序号化

⑷语言简明化

⑸按分定点化

2014-2-22

2.高三历史备考经验 篇二

一、仔细研读《考试大纲》, 回归教材, 夯实历史基础知识

“以《考试大纲》为准, 以教材为本”是高考命题的基本原则。认真学习《考试大纲》, 做到有的放矢。对考纲的研究请注意三方面:能力要求、知识范围、题型示例。

要想取得理想的成绩, 就必须回归教材, 强化历史基础知识。我们很多学生往往不重视课本知识, 搞题海战术, 结果容易出现考试答题脱离教材, 主观想象, 概念性的知识记忆不准, 最后的感觉是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了。所以, 历史复习一定要以教材为依托, 离开教材, 历史复习将无从谈起。历史知识包罗万象、学科能力要求高, 必须要熟记教材的基础知识, 牢记教材的每一单元每一节标题及内容、每一个知识点, 最好能把目录记住。这就要求学生在复习中一定要多读教材, 对教材的阅读至少要达到五遍, 而且不留死角, 引言、小字、插图、表格、地图等都要仔细看 (近几年图表题增多) 。知识记忆准确了, 才能做到“胸有成竹”。历史学科能力的考查是以扎实的历史知识为基础的, 即便是解答对历史思维能力要求很高的理论性材料分析题, 如果没有全面准确地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总而言之, 只有扎实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 多阅读历史材料, 才能应对高考命题的不断发展变化, 以不变应万变。

二、整合教材, 专题史“变”通史

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展现的, 政治史、经济史、思想史。古今融会贯通、中外联系, 异彩纷呈。但是专题史的不足之处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在历史二轮复习时, 可以按通史体系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 构建不同时期的历史阶段特征。整理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模块的知识, 这样在具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 构建立体知识网络, 纵横交错, 使学生对教材又有了新的认识, 提升了学生综合能力。

我们以先秦时期为例:

阶段特征:夏商西周 (约公元前2070年—前770年) 是中国奴隶社会时期, 夏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形成时期, 商朝是中国奴隶社会发展时期, 西周是鼎盛时期。在这一时期形成了农耕经济的雏形, 建立了以血缘为纽带的政治制度 (世袭制、宗法分封制等) 。

春秋战国 (约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 封建社会形成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其中春秋是中国奴隶社会瓦解时期, 战国是中国封建社会初步形成的时期。总的特征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 新旧交替, 这一时期出现的政治制度、经济形式、思想文化奠定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基础。

知识整合:政治上:国家产生和初步发展, 传统政治文明的萌生阶段。1夏商时期,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西周确立嫡长子继承制, 使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基本形成。2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西周实行宗法分封制, 以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中央与地方。3春秋战国时期, 诸侯争霸, 打破了旧的权力秩序, 分封制走向瓦解, 各国推行变法, 形成中央集权的雏形, 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经济上:传统农耕经济的定型时期。1农业。生产工具上, 商周时期耒耜为主, 青铜工具少量,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铁器、牛耕;生产组织形式上, 商、西周时期为集体耕作, 春秋时期为个体自耕农。到战国时期,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形态基本形成;土地制度上, 经历由井田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过程,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形成;农业设施上, 修建了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2手工业。有官营、民营、家庭三种经营形态。商周时期, 青铜器盛行。3商业。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 春秋战国出现大量巨商和商业中心。

思想文化上: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基本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就是“百家争鸣”, 儒、法、墨、道等诸子百家所形成的理论, 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2汉字的发展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等进化, 诗歌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 科学技术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

三、突出主干知识

通过分析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 试卷命题对政治、经济模块稍有偏重, 思想文化模块题目也在逐年增加, 所以重要的知识点常考, 形成了通常所说的主干知识, 这些主干知识应作为复习备考的重点来掌握。因此我对近几年高考常考的知识点及课标、考纲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现归纳主干知识有以下几个: (1) 古代中西方的政治制度; (2) 古代中西方的思想; (3) 中国古代、近代和现代的经济; (4) 近现代中西方的民主之路; (5) 近现代中西方的思想解放潮流; (6) 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全球化趋势; (7) 现代史上的中、美、苏改革与国际关系; (8) 古今中外的科技、文学和艺术。

四、多元史观指导历史复习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指出,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 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 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 应“注重考查学生在科学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近几年的高考命题经常以“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新视角透视中外历史, 考查学生多角度分析、阐释、判断、比较、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所以, 在历史复习中, 需要掌握这些史观的内涵, 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等, 才能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 才能在复习中运用多种史观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 可以让学生对同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 从不同的史观切入, 对其进行评价、理解, 多角度看待历史问题。

例如, 用多元史观评价洋务运动, 可得出不同结论。从整体史观出发———它反映了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旧制度、旧思想的冲击, 是西方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从文明史观出发———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古代农业文明与近代工业文明在冲突中走向初步融合;从现代化史观出发———主动与西方接触、引进近代科学技术、注重培养人才, 对中国的工业现代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和外交现代化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从革命史观出发———出于地主阶级本能, 清朝统治者维护封建制度和纲常名教的自救运动;从社会史观出发———近代民用企业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而新式教育和先进科技的引进间接促成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

五、研究题型, 掌握答题方法, 规范答题

高考试题就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它具有规范性、导向性。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加强对高考试题的分析与研究。可以把近三年的高考题按题型或内容分类汇总, 重点应是本省的高考试题, 让学生练习, 然后教师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思路和方法, 规范答题语言。

掌握各种类型题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选择题从命题来看, 试题题干都以新材料、新情境和图表的形式呈现, 以材料为主成为高考的主打题型, 每一道试题都要求学生的基本能力: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概括材料中心意思的能力。设问类型多是“反映出、说明 (表明) 了、据此可知等”, “反映出”的设问方式占绝大比重, 由此可见选择题非常注重对历史本质认识的考查。因此做选择题要认真审题, 看清题干问什么, 读懂材料, 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的本质, 结合所学, 进行选择。从非选择题命题来看, 问题主题化, 设问多角度。解答材料解析题的方法: (1) 先看设问, 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和限定语, 按分值寻找要点, 再带问题阅读材料。 (2) 注意题头的主题, 材料出处、标题、时间、人物;注意从材料的开头、结尾、省略号两边提取有效信息。 (3) “依据材料”的问题, 就在材料中仔细找;“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问题, 注意回顾教材中相关知识, 视野要开阔, 思考问题要多角度。 (4) 提取信息时注意要一个句号、一个分号的提取。 (5) 答案要点化、序号化、段落化, 语言要精练。

在此我还想说说开放性试题, 它已经考了五年, 反映了历史高考改革的方向, 新课程理念贯穿其中。开放性试题一是要求学生史论结合进行评述;二是让学生选择其中某一观点进行评述, 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发表个人见解, 自主思考;三是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 而不只局限于教材或者权威性著作的观点, 这与新课程所提倡理念一致, 因此, 开放性试题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我们应该经常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就某一历史事件、人物等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 运用多元史观分析问题。

3.薄弱学校高三历史备考浅见 篇三

1. 强调试题内在的多样性

高考卷从题型结构只有两种,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但近年来广东历史卷通过运用大量不同类型材料(表格、图片、文字)创设情境和在设问上的精心处理使试题呈现出多样性,灵活性增强、较大程度上实现在有限的时间和平台上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史料解读、图文转换、比较、分析概括、综合、历史思维等多种能力),实现真正高分高能。

2. 设计问题角度的新颖性

问题的解决方案不是唯一的,问题出现的面目同样不是唯一的,在不同的情景下解决相同的问题或在相同的情景下解决不同的问题,其要求的是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这在近年来广东历史卷中的反映亦是极为明显的,如2010年广东卷选择题考查辛亥革命的16题、考查新中国外交史的18题、2011年广东卷选择题考查儒道佛归一的14题、考查辛亥革命的乡村知识分子日记的16题、考查北伐战争的农民运动的17题等,或文史结合,或图文并茂;同样,材料题中亦有多处设问相当精彩,如2010年广东卷38题、2011年广东卷39题,非常明显的是,这些题在设计上都是是把已学过的知识换成了另外一种陌生的面目出现,拐了一个弯,就使问题变得灵活起来。这种灵活多样的出题方式,势必引导教师在课堂知识传授时改变那种僵化的灌输方式,多角度的再现知识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3. 注重中外古今贯通

2011年广东高考历史主观材料题这一风格又有新的发展。其新的变化有三:一是引进并增多新材料,通过三则材料,将学生的思维牵引到信息的分析取舍上,增加了能力考查的坡度。二是中外关联性更大更广泛,今年两道主观材料题都扩展到了世界史,2011年第38题“历史是什么”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史的内容:第39题“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与变革”包括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和世界现代史的内容。三是“小切口,深挖掘”的延伸,既保持考查历史主体要素的“原因”“影响”,还增设了“表现”“调整”“启示”等考查渠道,识记与理解、创新等目标呈梯级上升,实现注重学生宏观视野与微观分析能力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能力为先的测试目的。

作为薄弱学校的教师应在仔细研究近年广东卷的命题特点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考纲和课标,注重策略,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效率。

策略思考一:第一轮复习注重夯实基础和提升能力的结合。

通过三步复习法夯实基础、构建体系、提升能力。

所谓三步复习法是指通过三步完成一个单元的复习任务。

第一步:教师确定基础知识点,并根据学情决定呈现方式以方便学生掌握。

第二步: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或者教师评讲来构建体系。

第三步:在构建体系后利用过关训练题检测、巩固学生掌握程度,同时提升能力。这一步往往是课余与课堂相结合完成,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过关训练题。教师利用课堂进行评讲。关键是过关训练题的设置,一般每单元过关训练题设10道选择题和1道非选择题,往往以高考题或模拟题进行设计。这主要是因为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最能体现高考意图和新课标理念。这样通过过关训练题的使用就能够实现:1. 考查学生是否掌握基础知识点、本单元重点和知识体系,使学生已掌握的知识能及时强化,模糊的知识得以明确、遗漏的知识能得到补偿;2. 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学会概括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认识重要历史阶段的本质性的特征,建立知识点之间的深入联系,使知识之间的联系渠道畅通,为知识的迁移和活用奠定基础。

策略思考二:精心选题和灵活运用高考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对于现有高考卷,薄弱学校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无论是选择题还是主观材料题的解题能力都有待提高,尤其是主观材料题,往往出现学生要么是几乎空白,要么是写很多,但都不能有效得分,最终导致52分的主观材料题经常出现全班的平均分还不到20分。

但结合近年的文综历史主观材料题的评卷特点(仍然采用采点打分和采意打分相结合的方式)来看,这对薄弱学校的学生来讲,只要训练得当,他们与高一档次的学生拉开的距离也不会太大。因此备考的训练题薄弱学校的教师即要注重练选择题,更要精心设计使用主观材料题,题目的选用以基础题和中档题为主。

此外,我还经常采用的训练方法是结合答案反复读高考题。具体做法:先读试题找关键词,再比较个人所答与参考答案异同,又回头读题将课本相关知识点回顾归纳关键词。以2009年广东卷29题为例。

题目: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 当一个国家开始规定选举资格的时候,就可以预见总有一天要全部取消已做的规定,只是到来的时间有早有晚而已。 ——据(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

问题:

(1)古代雅典民主政治中哪些人不享有民主权利?(2分)

(2)近代以来,英美两国选举资格的规定有怎样的变化?结合史实,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10分)

(3)选举资格规定的变化,反映了近代民主政治演变有怎样的趋势。(2分)

我要求学生先将3个提问中要回答的名词找出来,学生基本都能找到“人、变化、原因、趋势”等词,于是笔者将参考答案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将答案用不同颜色抄在自己做的答案旁边比较思考,随后要求学生将必修1第二单元第5课和第三单元第7、8课有关古代雅典及近代英美政体的知识点的重要名词用第3种颜色写在旁边。这样,学生除做题能力提升外还加深了对课本的理解。后来两次校内测试,对于雅典民主政治、近代英美政治制度这两个单元考题学生得分都比较理想。

责任编辑 邱丽

4.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验交流 篇四

——二轮复习经验交流材料

郯城一中高三历史组

1.抓时间。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二轮复习从3月22日到5月15日左右,共约50天7周左右的时间。除去年级统一的双周考试3次,每次3天,还剩下40天约6周时间。每周4个教学课时,2个晚自习,这就是我们实际能够支配的所有时间。而二轮的教学任务较多。要进行二轮的通史即时序史的复习整合,还要巩固强化一轮复习的成果;要对学生进行单科习题的训练,还要进行政史地三科综合的模拟训练;要抓基础,还要瞄热点。如何在50天的时间里实现二轮复习目标,需要对时间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高效利用。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做法是每一星期两个晚自习进行限时25分钟的单科强化规范训练,周日进行文综考试或双周考试,周一进行试卷讲评,剩下的3节正课进行二轮或热点的复习。几项任务齐头并进,交叉进行,显得错乱实际上有条不紊,相互促进。

2.抓通史。根据市里的指导精神和实际需要,二轮复习需要打破模块界限,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基于历史阶段的综合的知识体系。这样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的整体性,便于在考试过程中灵活调动并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阶段复习的关键是抓住阶段历史特征,围绕阶段历史特征分析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表现,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历史印象。如中国古代史,可以按照先秦中华文明的奠基,秦朝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多民族国家,强盛的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动荡融合,隋唐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宋元社会的发展和危机,明清封建社会的全面衰落这样的几个历史阶段和特征进行知识整合构筑知识体系。

3.抓基础。新课程是不强调知识体系的,二轮复习的体系构建只是换一个角度复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模块知识的一种手段,体系和基础的主次关系是不能本末倒置的。这一点在临沂市编二轮学案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那就是在每一部分通史的复习之后都不吝篇幅地附上了该部分对应的专题知识梳理。目的很明显,还是要加强模块专题基础知识的复习,把二轮的阶段历史的复习和模块知识的复习紧密结合起来,使得二轮复习不至于跑偏车、跑空车。我们在复习中重视基础知识的复习,实验班学生的复习实行以体系带基础的办法,普通班学生则重点强化基础,甚至可以再“烫一轮”。

4.抓学生。新形势下,学生的情形良莠不齐,有实验班和普通班之分,也有尖子生和后进生之别。这要求我们根据实际需要因人制宜。尖子生有冲击名牌大学的愿望和可能,老师就要让他吃饱吃好,给题可以多一点,要求可以高一点,指导可以细一点。普通班和后进生基础差一点,目标低一点,老师的教学重心就要适当下移,老师引导要多一点,鼓励要多一点,让他们看到还有希望。比如在实际操作中,实验班老师提纲挈领地讲就行了,普通班就必须面面俱到地讲;实验班每周做两套单科题,普通班可以只练一套;改卷时尖子生的优卷单独批阅,给分标准提高,指出进步和不足,进行具体方法指点,给出具体的指导意见等,对后进生则以鼓励为主,要求适当放宽,给分适当提高,让她们感觉我还能进步,希望就在前头不远处等着我。

5.抓规范。向规范要质量,从习惯到能力,已经成为高考备考的共识。做题规范包括审题方法规范,提纲要点规范,书写格式的规范,学科语言规范。这些样样都是硬功夫,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在做题的过程中可以把这些要求进行分解,每次或一段时间重点规范某一单项,逐步培养、常抓不懈,从长期的练习中把规范形成为一种习惯。在规范练习中,可以通过变式训练、重复训练进行补偿和强化。临近高考,正是在紧锣密鼓的训练中严格要求,全面提升的大好时机。

6.抓细节。态度决定高度,细节决定成绩。高考无小事,事事总关分。老师的指导具有统一性和权威性,老师的指导如果科学有效、具体可行,则会使学生的学习如虎添翼、锦上添花。我们在阅卷的过程中注意到,学生虽然都使用了黑色中性笔,但是笔画的粗细和黑色的深浅差异很大,这在扫描后网上阅卷中的观感差距会更大,从而可能会影响成绩。我们提示学生一定要使用质量有保证的中性笔,笔芯要达到0、5毫米,并且通过不同书写效果的卷面展示比对,让学生认识到应该达到什么样的书写标准。

7.抓稳态。高考中能否正常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前的学习状态是否稳定,取决于对高考有多少的了然于心。把平时的练习当成高考,把高考当成平时的练习,才能顺利实行平时到“战时”的过渡。为了避免学生的异常波动,在考前尽量熟悉高考,以往的高考怎样考,考了什么,今年的高考有什么变化;高考时时间的分配,做题的流程,各种题型的解法,应急问题的处理等,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限时的适应性训练、规范的针对性训练和全面的模拟训练,为学生创设高考情境,把她们一步步领入高考的殿堂。平时考虑得越具体,考试时心中就越从容。在考试中多一份从容,多一份自信,多一份淡定,也就多了一份成功的胜算。

8.抓热点。历史考试中的热点不热,或者说外热内冷。复习热点的意义在于,淡化紧张枯燥的模式化复习,利用热点带动基础知识的复习强化,使学生对热点从陌生排斥到熟悉亲近。

9.抓试题。好的试题来源有:网上下载,关系学校的交流,模拟套题中的精选习题。

10.抓综合。抓综合,实际上就是搞好三科配合。

5.高三历史备考经验 篇五

(一)、把握历史主干知识,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体系

首先明确什么是主干知识:主干知识第一个层次是指列入考试大纲的要点,第二个层次是指教材中未打★的章节,第三个层次是指教材中用宋体字排版的内容,第四个层次是指历年高考试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知识。历史主干知识各校教师都会高度重视,这里不再赘述。用文明史观重构知识,不是要脱离教材,而是要用文明史观对教材知识重构和对一些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再阐释,文明史是一种目光、是一种高度。例如:复习国共关系,就要站在“和则两利,分则伤民族元气”的高度来认识。

(二)、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稳扎稳打,准确理解和把握每一节、每一单元

目前,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但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考查和培养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在第一轮复习中,要依据大纲考纲,紧扣教材,从节——单元——整体来抓好基础知识,落实主干知识体系,对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概念、历史理论务必做到落实。同时又要兼顾对课本边角知识的落实。一步一个脚印,稳步推进,牢固地掌握书本里的备考知识点,真正做到以不变应万变,为下一轮综合复习奠定坚实基础。学生在学习每一节时,必须将知识内化,完成知识转化才是关键。:

(1)及时整理笔记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整理笔记千万不要抄写参考书上的预习提纲,而是要将知识浓缩、内化,要把书本读薄。边整理,边回想老师讲过的知识并理清知识之间的关系。(2)及时完成课后训练。知识的落实和转化,都要体现在会做题和做对题上。通过做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若将不懂的问题堆积起来,就很难在高考中获得成功,那些认为历史突击一下就能提高成绩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

(3)对易错、易混淆的知识点要用“色笔”标出,要不断强化记忆。①可以通过典型例题来加深理解。②可以通过错题积累和自我反思达到提高的目的。

(4)学会知识迁移:许多历史知识必须结合地图册来掌握,凡教材上划*号的地图都是要求掌握的。尤其那些与主干知识相关、与热点区域经济相关的地图更要引起注意。

(三)、分阶段,理线索,整合单元知识,宏观掌握历史

在夯实基础知识基础上,分析历史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构建历史网络体系。以中国近代现代历史下册第六章为例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背景

国际: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全盘否定斯大林;帝国主义成绩掀起反共反社浪潮

国内: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主要矛盾变化,中共吸取苏联教训,注重自身探索,但经验不足,对国情认识不足

有益的探索:毛两文(背景、内容、意义)、一八大(背景 内容精神

意义)——为以后的探索提供经验

阶级斗争:两反右(57反右派 59反右倾)

曲折: 59~61年严重困难

(左)社建规模、速度:三面旗(总路线

大跃进

人民公社)

(原因)

纠“左” P108下

三方面(具体措施)— 62年经济开始好转;64年完成调整

展:经济建设成就及取得成就的原因—— P109~110

方法指导:

首先:将历史知识概要化、简要化。在复习时要能够“纲举目展”。其次:抓点理线,将历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要点化,做到点线清晰。

从历史的整体出发,按历史发展的阶段串线。把章纳入阶段发展中,将节纳入阶段发展中的某一方面,把主干知识线索化、网络化,形成系统。(学生的主干知识如果没有网络化,他心里很没底,甚至复习了就像没复习一样,这也会导致学生信心不足,文综答题的信心和第一感觉很重要的。)知识网络化后,要主干到枝节、由概括到具体来定位知识,将每节知识具体定位于某一方面,再将每个知识点具体剖析(背景、过程特点、影响)。通过知识定位,做到“点”的清晰。历史学习中,既要注重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又要注重“线”和“面”的梳理和建构,只有这样,历史教学才能构成一个立体网络,这才叫知识整合。再次:平时注意自我总结历史规律,将知识类化、同化。

如:历史事件的学习一般都可以从背景(大的历史事件从国际、国内两方面展开)、过程、结果、性质和影响几方面掌握。

再如: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都要放入“特定历史条件下来分析”,从内部看,一般从物质、阶级、思想、社会矛盾几方面来分析;而失败的原因,一般要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

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从几方面考虑:吸取教训、调整政策或变革生产关系(制定符合国情的路线、方针、政策),并根据变化后的情况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相对有利的国际国内环境(统一、稳定的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氛围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技的进步、创新能力的增强等;实行开放政策,加强交流与合作,开拓国际市场;教育及人才储备等。

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将历史“公式化”、历史人物脸谱化都是危险和有害的。如:材料解析题中要求“结合材料××”来回答时,就必须紧扣材料来解答。

(四)文明史的交叉与比较在近两年各省的高考题中大量出现,要求我们在高考复习中把同时期的中国历史放入世界历史的长河中来考察,从文明史的角度对中外历史进行比较、分析,开拓学生视野。

例1、07年重庆考卷19.文艺复兴与中国明末清初启蒙思潮的相同点是„„„„„(A)①有唯物主义思想

②有反封建思想

③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④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06全国卷2,23)欧洲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魁奈十分推崇中国文化。伏尔泰认为:中国是“举世最优美、最古老、最广大、人口最多和治理最好的国家”,“在道德上欧洲人应该成为中国人的徒弟”,信奉儒学的中国文人“没有侮辱理性和曲解自然”。这足以证明„„„„(D)

A.当时中国的社会制度比欧洲各国优越

B.伏尔泰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评价表达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共同看法

C.儒学和欧洲启蒙思想的主要内容相同

D.中国文化在欧洲启蒙思想家中产生过重要影响

3、(2008高考全国卷17.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D)

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

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 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五)、理论联系实际,关注时政热点、焦点。

文科综合属于社会科学范畴,其学科属性决定其必然与当今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关心的问题相联系,突出其“学以致用,资政教化”的社会功用。近年来的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中,以当今社会和世界上发生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切入点,架起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桥梁,以新问题、新情境深化拓展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与评价的试题大量出现。所以在平时复习时,应尝试以某一个社会问题为主题用历史思维展开综合阐述,有意识地训练思维的整体与逻辑性,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六)、研究高考试题,训练解题方法技巧

能力只有在训练中得到提高,科学的训练是提高能力的有效方式。高考试题的规范性、导向性不容置疑。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分析和研究高考试题。具体做法建议如下:首先按题型或内容将其分类汇编,学生加以练习;其次师生共同解答每个题目,领悟并总结解答各种高考题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阔思维;再次,规范答题语言,紧扣得分点,减少失分。

选择题训练:选好题是有效训练的前提。选题工作应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尤其是全国高考卷和新课改高考卷要引起重视,可从中精选试题训练。要编好“情景式选择题”,增加选项地干扰性,使学生能力在训练中得到增强。

材料题要精炼,材料分析题能够综合考察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是一种成熟的题型,是高考的重头戏,对材料题的专项训练是必要的。要从解题的各个环节、有步骤地进行。进行专项能力训练。每组训练题要突出某一种专项能力,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教师精讲,使每项训练落到实处,使学生真正在训练中得到提高。提醒学生,在平时训练是要做到:(1)先易后难 试卷不要留白

2009年年高考阅卷时,有约五分之一的考生最后一题没有得分。分析原因,首先是2009年文综试卷的地理和历史偏难,不少学生在前面解题时用时过长,导致后面没有时间做题。其次,一些优秀考生不愿意放弃前面的分数,希望把分数得全,结果适得其反。文科综合的三个科目试卷上分别有100分,建议考生在做题时应捡容易得分的先做。其次在交卷前也可以抢到分,比如去年有学生在交卷前抢写的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结果因为踩到得分点,得了2分。考生不要在试卷上留白,写上去的内容有时不一定很正确,一旦踩到得分点也能得分。

“全面的肤浅比片面深刻好得多”,建议考生答题又遇到时间紧的前提下,首先是哪个学科容易就先做哪一科,由易到难,其次是不宜对某一个点“深挖洞”,而要“广积粮”。(2)辨清题设要求盯关键词审题

综合题的设问中有很多限制词,考生首先要认真看清题设所要求的是用哪个学科的知识来回答该问题,知识选用错误会导致得零分。比如有年高考题要求考生“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去分析美国历史上的人口迁移现象”,但有考生从历史的角度去回答,导致该题得零分。对于材料的限制词,考生也要认真阅读仔细,要看清是在分析材料中的哪一部分。07高考40题的第5问是要求考生“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支持迁都一方主张体现了哪些合理思想”,而第6问是要求考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评析阴阳五行与国家吉凶载德不载地,两种建都观点的异同”。有考生认为这两问是在问同一个问题,答案一致从而失分,其实这一题材料不同,指向也不同,设问也不同。

考生还要找准答题角度,比如题涉及“为什么”与“怎么办”,考生在审题分清后再慎重下笔回答,因为答案的针对性指向关系到阅卷老师给分的高低。(3)知识泛化要不得 不少考生越到关键时刻就紧张,其实这时更要重视基础知识。许多学生考前有个通病,就是知识泛化。

建议考生这时找一本规范系统讲解知识的资料,将其重要观点从前到后认真看一看,包括微观和细节性的知识点。这样,答题时就不会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能阐述知识点的外延,容易得高分。答题只有在一个立体的知识体系支撑下,阅卷老师才会认为考生思想有广度有深度。

6.高三历史备考经验 篇六

伊春区二中

历史备课组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为备战2018年高考,搞好高三历史复习工作,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复习质量,努力提升学生的高考成绩,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全体教师根据高三文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历次月考、统考暴露出来的问题及往届高三备考经验,特将本高三的历史学科复习计划及历史学科复习备考情况汇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认真研读近几年全国卷高考试题。把握高考命题趋势,借鉴本校几年的高考经验,及时关注高考政策。充分发挥历史学科组的集体智慧和力量,扎实抓好一轮复习,加强学法指导,坚持高效训练,力争我校在2018年高考中历史学科取得理想成绩。

二、存在问题

我校本届高三文科5个班,一个重点班,2个普通班 2个艺体特长班,基础较差。存在三大问题:

1、学习主动精神太差,不会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效率太低。

2、学习方法不科学,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知识缺乏理解分析,而倾向于死记硬背,即使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做题中也不能灵活运用,迁移能力差。

3、做题能力太差,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审题能力、运用知识能力。总结概括能力较差,答题习惯不规范。当然也反映了教师自身教学的问题,如:教学手段相对单一,课堂效率低下,对于新的教学方法、模式及理念缺乏学习和实践普遍性不够,课堂教学中的针对性不够,尤其是落实不到位。要想在2018年的高考中取得满意的成绩,我们任重而道远,学生基础需进一步加强,能力需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状况,复习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个现 实,低起点,严要求,夯实知识基础,构建、完善学科知识体系,重点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培养高考意识和考试能力。

三、时间安排与阶段目标

一轮时间:从2017年7月—2018年3月中

阶段目标:夯实基础。即紧扣课标和考纲,按教材进行单元复习,适度关注小专题。目标是“全面、细致、系统,扎实”,一般被称为“地毯式”扫描。时间比较长。第一轮复习是基础,是学生高考成功的关键。通过第一轮复习,对基础年级新授课查漏补缺,逐渐形成知识网络,构建学科知识体系,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把握教材,理清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和线索;砸实基础,依据考纲中每章每节的考点分布,一点一滴的积累,狠抓课本的读熟读透能力,让基础知识成为学生的得分法宝,为第二轮的专题复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轮时间:从3月中——5月初

阶段目标:对重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结构,把握对学科内知识综合的规律认识,注重总结归纳能力的提高,重视论从史出能力的培养。使一轮专题复习得到升华和巩固。参加哈三中和大庆等地区的模拟考试,做好总结分析。

三轮时间: 5月初至6月初。

阶段目标:针对选择题、综合题的题型、解题方法,答题技巧、注意事项进行严格训练。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综合测试讲评,精选精炼精讲。收集各地高考信息,对热点、重点进行针对性复习,指导学生回归课本、查漏补缺,做好学生考前的思想工作和心理辅导工作。考前一周,做一至二套模拟题,使学生对高考试题的题型和题量、考场心态、时间分配、思维转换等方面都得到适应性的训练,让学生以最佳的状态迎接高考,争取考出好的成绩。

四、具体措施

从近几年高考答卷情况看,历史学科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表现为史实张冠李戴、概念不清、历史结论错误等。二是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差,表现为不能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不能正确把握题意等。三是答题不规范,表现为表述不当、思维混乱、答案错位、完全照抄材料、答题口语化等。为此,在把握考纲分析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试题及其高考动态,具体措施如下。第一:分层次教学;按课标和考纲的要求并根据我校学生基础知识参差不齐的学情,我们在三个不同层次的班级采取了分层次教学,即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学法指导上、在作业布置上都是有层次的。扎实搞好分类推进工作,真正把因材施教落到实处,对历史单科偏差的同学要个别辅导,对不同层次同学和班级要分层指导,力争提高年级整体水平。第二、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1、加强集体备课的组织管理。集体备课定时间、定地点、定中心发言人、定主题,重难点、备课组必须认真研读“三纲”,精心研究高考和高考试题,使复习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2、潜心研究备课内容。了解学情情况、总结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从备课、讲课、作业布置,重点讲解各个方面,利用办公室集体办公的优势,随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突发问题,真正做到为学生解决各种后顾之忧,安心备考。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能力。

1、坚持“三鼓励、三不许”的教学基本要求,即“鼓励学生多说,多上讲台,培养主动意识,使学生开口敢说;鼓励学生多写多思,使学生养成动手、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不迷信资料、课本和名师,使学生养成探索创新的能力。调动学生读、记、听、写、练的每一根神经。

2、整合教材,提升综合能力。目前高中历史新课程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呈现的,同一单元的各课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但专题史的教学明显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因此在历史复习中,最好按通史体例重新整合三个模块的内容,构建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抓好通史复习,既可温故,即整理同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专题模块的知识;又可知新,即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归纳不同时期的阶段特征,构建知识体系,融会贯通,形成新的认识。

以必修1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它以秦朝为分界线,分为特征鲜明的两个阶段。西周时期与血缘关系紧密相连的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等成为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造就了后世“家国一体”的政治制度特色。分封制、世袭制和宗法制的遗存因素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史。这一时 期孕育的思想经诸子百家阐发而成为古代中国的精神宝典,其存在的经济基础是井田制(公田)。因此,政治制度上的“家国一体”、思想文化上的“百家争鸣”、经济上的“土地国有”,成为先秦时期的阶段特征。秦朝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色,对以后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秦朝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封建小农经济的成长、儒学正统思想地位的奠定,都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密不可分。

3、用多元史观指导复习,培养学生的史学素养

历年的《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应“注重考查学生在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 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内容呈现来看,近几年各地的高考历史试题确实加大了对“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社会史观”“现代化史观”等的考查力度。因此,在备考复习中,只有掌握这些主要史观的内涵,才能准确分析、理解中外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才能理解、掌握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规律,才能在备考中运用其理论整合、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提高历史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从不同的史观切入,理解、评价同一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冲破传统历史思维的定式,用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理念来看待历史问题,培养多角度、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例如在学习辛亥革命影响时,就从近代化史观、革命史观等多角度理解。

第四、精讲知识重点,以能力培养带动知识的复习巩固。复习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顾,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避免机械重复,又注意了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第五,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研究能力,做好答题指导。

1、讲课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高考典型例题的演练,培养他们的应考意识。特别是贴近高考的典型试题,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材料型的问答题。例如,曾对概括内容的题型进行集中训练,还对42题小作文进行模板式指导。

2、在复习一个单元后引导学生概括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培养他们的概括总结能力。

3、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组织学生扩大历史阅读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他们的联系能力。学会阅读是根本性的措施,教师在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指导阅读技能方面要作到四个明确:时间、内容、方法和问题。

第六、加强学法指导,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1、指导历史知识的消化。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要找出规律特点;课堂要适宜提出问题,要使学生做好笔记,会用笔记;课后及时画出思维导图,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指导审题能力的培养。选择题要审清主题、题干和选项;非选择题要审清限制语、求答项和相关背景材料。

3、指导训练过程中书写的规范化。答题做到要点化、段落化、序号化、层次化以及语言的术语化等,思路清晰,逻辑严密,保证不因规范化问题而失分。

第六、精编练习,及时讲评,指导规律总结

1、精心选题。选题的基本依据是“三纲”、“三情”、“三立足”;选题应以“三新”(新材料、新情景、新视角)题型为主;选题类型多样化。

2、精心批改。每一次训练应做到逢练必改,逢改必批,适当指出学生易错易混的题目。

3、精心讲评。讲评课既要讲知识,又要点方法,问题可以分门别类的讲,也可以就题论题或借题发挥,达到一题多练的效果

4、错题率高的反复练习。每周将练习中错误率高的习题整理出来,实施周周错题滚动联系,强化训练。

第七、情感投入,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高三的学生压力很大,本届历史班学生基础又比较差,所以可以想象他们要承受多大的压力,作为老师一定要尽量关注每一位学生,爱他们,支持他们,不断鼓励他们,引导他们以健康的心态备考。

第八、关注热点问题,注重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的联系

目前文科综合中的历史考试经常以热点、焦点、问题生成,隐性介入考查历史知识。要关注现实问题,但要突出历史学科特点,形成与之相关历史知识网络,而不是就热点而复习热点。如与2018年相关的周年纪念热点问题:如一战、马克思主义诞生、新文化运动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等。长效热点问题:全球化史观、现代化史观、整体化史观、多样化史观等。还有时事热点:(1)国家统一,民族振兴是历史教学的始终热点话题。(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构建;共享发展理念推动下的共享经济模式研究;就业是民生之本问题;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等。(3)19大相关内容的关注:如监察制度、思想教育及民主政治建设等问题。

以上内容是我们高三历史备课组这一轮复习中的一些计划和做法,还有下一段高考复习的一些设想,一定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希望得到您的帮助和完善。

7.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 篇七

1 合理复习, 科学规划

语文的系统复习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面复习课本。最好先用整块的时间把六册语文书中的课文及相关知识系统复习一遍, 然后再区分精读和略读课文, 有重点地复习一遍。据我了解的情况, 现在绝大部分高三生已经学完了课本, 转入复习阶段。语文老师如果安排有系统复习, 可以在课上跟着走, 课下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复习。第二阶段:根据考点专项突破。各个学校情况可能有所不同, 但一般语文老师应该也会有这一部分安排。如没有, 自己一定要做。比如, 病句的类型及修改方法, 阅读理解可能的考点及答题技巧, 概括一段话的方法, 仿写的方法, 话题作文的写法。这些老师都可能讲到, 重要的是学生能不能消化, 能不能把老师传授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能力。第三阶段:研究高考真题。上次宋少卫老师也谈到了这个问题, 他觉得五套比较合适, 我很赞成宋老师的说法。真题不在多, 而在精, 弄懂弄通是最主要的。这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增加信心。二是明确考点, 掌握应对方法。也就是说, 了解了高考是怎么一回事, 语文会从哪些方面考察大家, 你就可以从容应对。

俗话说:站得高, 才能看得远。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语文不管怎么考, 离不开字、词、句、段、章、篇, 语文能力简单地概括就是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能力, 英语也是如此。区别只在于一个是母语, 一个不是母语而已。大家可以抱着研究的态度去学习, 尝试着研究课本、研究学法、研究高考、研究考点, 你的语文成绩提高不仅没问题, 而且将会有一个大的突破。其他各科的学习也是一样的。

2 灵活记忆, 提高效率

高三复习备考, 重在对成语、名句、经典仿写、作文素材、以及各类试题解题方法的积累。要想记牢记准, 必须尊重科学规律。

2.1 精心筛选, 记少不记多

高三学生的记忆量是巨大的, 而人的脑容量是有限的, 每天的储存量也是有度的, 超过了这个限度, 必定记混记错。所以我们必须对记忆的内容精挑细选, 尽可能的压缩学生的记忆数量。如成语, 我们可以给学生分类列出几百个升值上千个有特殊用法的成语, 那些没有什么特殊用法字面意思和原意差不多的成语就可以不去管它了;然后, 让同学们通过同桌互考、自考等方法, 把他们没有记准的成语, 摘录下来。那些已经掌握的成语和一眼就能看透的成语, 就可以不再花费时间去记, 这样, 记忆的量就大大减少了。再如作文素材, 我们不可能要求学生把素材的每一个事件、甚至每一句话都清楚记得。我们可以让学生围绕素材发散思维, 灵活记忆。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这个素材, 我们在记忆时, 没有必要全文记忆, 仅让学生记住几个关键词即可:廉颇、蔺相如, 宽容、礼让、勇敢、沉着、机智、目光远大、知错能改等。

2.2 抓住特点, 灵活记忆

任何知识, 死记硬背, 费时伤神, 我们如果能够抓住识记对象的特点, 灵活记忆, 就能省时省力, 记忆深刻了。如, 《劝学》中有两句话:“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和“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这两句中的“致”与“至”读音、意思一样, 但字形不同。学生容易记混。我们如果告诉学生, 到达千里是要有凭借的, 没到千里是因为没有凭借, 这样, 学生就再也不会记混了。

2.3 尊重科学, 反复记忆

人都有遗忘性, 根据科学计算, 人是有遗忘周期的, 据此, 要求学生反复记忆的周期为第七天和第二十一天, 在这两天, 把记忆内容再次复习, 就能记牢记久了。

3 针对专题, 指导方法

万事皆有法, 方法对头, 事半功倍。指导学生备考, 千万不要忘记对学生进行解题方法的指导。

如指导学生解答自然环境描写 (景物描写) 句的主要作用就要告诉学生要考虑这几个方面:a.表现地域风光, 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b.推动情节发展;c.渲染气氛;d.烘托人物形象 (或人物心情、感情) ;e.突出、深化主题。

再如指导学生解答病句辨析, 做题思路通常是:检查句子的主干, 是否缺成分→→推敲词语运用, 是否搭配→→心里默读, 看是否有不同的句式混用→→综合思考, 是否符合逻辑思维, ———凭借语感。

特别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1) 介词“关于”“对于”“对”等开头的句子, 注意主语的残缺。

(2) 类似于“A”是“B”的句子, 注意“A”“B”的协调, 也可能是句式杂糅。

(3) 动词后有很长的修饰词语, 注意是否宾语残缺。

(4) 用“和”“或”以及顿号连接的并列成分, 注意歧义及内在逻辑顺序是否失当以及意义的从属关系。

(5) 前半句使用了“能否”“可否”等双面词语, 注意后半句是否与前半句协调。

(6) 反问句及疑问句注意是否表意相反。

4 强化作文训练提高作文水平

4.1 积累素材, 丰富知识宝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许多考生考场作文最怕无话可写。平时就应关注现实生活, 多方面、多角度地感知社会人生, 把握时代脉搏;为此, 我查找网络, 印制了很多作文资料, 如高考热点作文素材, 精选时文美文, 结合学过的课文, 并注意择取消化吸收, 那么学生在写作时就能旁征博引、左右逢源。

4.2 注重思维, 提高认识水平

写作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综合体现, 也是复杂的思维活动。在作文备考的过程中, 虽然要讲究文字功夫, 但付诸文字前的思维训练更为重要。就目前的考情来看, 要提高作文质量, 必须提高认识水平。尤其要注意辩证思维, 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变换角度看问题, 追求新视角、新发现;要突破思维定势, 学会将直觉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于作文中, 激活思路。

4.3 作文训练序列化, 优化写作流程

(1) 规范书写, 这是我从高一起就抓的一项长期的工作, 因为能写一手漂亮的文字, 首先就能给阅卷老师好的印象。 (2) 规范文体。高三复习伊始, 我们作文训练强调文体意识, 选取大量规范的议论文、记叙文、议论性散文等, 供学生阅读学习, 要求学生学写规范的议论文, 记叙文等等。 (3) 审题拟题。能准确、快捷的读懂题目, 透视命题意图, 明确写作范围 (约3~5分钟) 。 (4) 立意构思。能根据试题要求, 确定作文主旨和主要材料, 并列出提纲 (约7~10分钟) 。 (5) 运笔成文 (约40分钟) 。 (6) 检查审视。通读文题和文章, 一看要求, 二看结尾, 三看字数, 四看谬误, 尽力弥补, 锦上添花。

总之, 高三复习是高三备考的最关键的一步。我相信, 只要思想统一, 思路明确, 计划周密, 只要做到夯实基础, 强化训练, 就会提高复习效率,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定会打好备考第一仗。

摘要:新课标下的高考语文试题, 虽然题型基本固定不变, 但试题内容千变万化, 如何能以不变应万变, 从容作答, 取得高分, 是每一位高三语文教师苦心经营的问题, 结合实际, 针对高三语文复习备考策略进行了论述。

8.高三历史备考经验 篇八

【关键词】江苏高考 历史试题 备考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7B-0152-02

一、2015年江苏高考历史题特点

随着2015年高考落下帷幕,江苏全省各地的历史教师、历史教研员及研究高考的学者等教育教学相关领域的人士都在不断研究江苏高考历史题的出题特点、规律,希望能够准确做出分析,了解高考历史题所涵盖的知识点与出题思想变化,找出规律性的及多次考到的知识点,能够根据出题特点来进行新一轮的高三备考。下面,就针对当前江苏省高考历史题进行深入地分析,了解2015年高考命题特点。

首先,命题指导思想中加入了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内容,这样的命题思想的加入直接决定了在当前历史高考中对于知识点涵盖范围的广泛程度,想要保证科学地选拔人才,就需要尽量考查学生的能力。所以,在高考试卷中,命题人员将历史知识考查领域涵盖了高中三年所学习的重要知识点,保证了考查范围的广泛性。并在此基础上加入时政知识的考查,考查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对材料的分析能力,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了试题考察的信度,让真正有学识的学生考出高分。同时通过科学性的命题内容来促进学生思想以及学习思维的健康发展。

其次,历史命题中加入了世界近代史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国际关系的知识点,减少了对我国政治制度的考查。这样的命题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江苏省历史学科命题向世界范围内扩展,减少了对国家历史制度的考查,保证从多个国家的历史角度来研读历史学科,完成历史学科多国家的覆盖。这样的考点增加是对江苏高三历史备考生的警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其他国家的发展历史,不仅仅局限于我国的发展历史,才能够真正做好历史知识的整合研究。

最后,在历史考卷典型例题方面命题组做出了调整,调换了基本的历史选择题,这样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了历史命题的流动性,不能一味地进行相同知识点的学习,应该以全面性的角度研究历史学科中的基本知识,巩固基础性知识,在进行专题复习的过程中整合材料,全面研究不同题目之间的关联点。

二、2015江苏省高考历史题影响下的高三备考策略

通过对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题进行分析,我们充分认识到只有全面了解历史命题策略以及趋势,才能够真正做到针对性备考。高三备考是一个紧张且重要的实践过程,下面,我们从结合历史高考题特点的角度出发,全面分析江苏省当前高三历史备考的基本策略,研究如何在固定的考试大纲下完成对知识点的学习和巩固,充分做好高三备考。

(一)拥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在对2015年江苏省高考历史题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分析出其命题指导思想中对科学选拔人才的关注程度。这样的历史命题角度,从侧面反映了当前历史高考题从广泛的视野对各个层次的知识点进行考查,所以,想要保证高三备考取得合理的效果,就需要学生以《考试大纲》《考试说明》为备考依据,全面加深对各个历史单元知识点的记忆,保证自身能够以最为全面性的知识掌握状态去面对高考的挑战。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学生应该系统地进行知识复习之后进行深入复习,重新组合知识点,建立自身完善的知识体系。对于学科主干知识,要强化训练,在备考复习中要特别关注以下知识的掌握。

1.中国古代几个主要朝代的政治制度、经济与文化等的特征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2.中国近现代各个时期出现的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本质特征及它们相互之间存在哪些联系;

3.世界近现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经济生活、科技文化的发展进步及其相互联系;

4.当代重要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方法,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比较史学、计量史学、新史学等。

(二)注重基础知识复习

对于高三备考生来说,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学习是当前备考的基础。无论历史考题的内容和出题形式如何变化,对于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恒久不变的。一般来说,只有在基础知识学习之后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对比,才能够真正掌握历史知识的精髓。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注重基础知识,学会举一反三,才能够真正把握历史学习的命脉。从教师的角度来说,高三历史备考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在不同的历史材料中学习以及总结结论,通过对材料内容的推导来完成基本的内容以及意义的探索。只有培养学生基本的分析总结能力,才能够保证学生形成自我的知识复习体系,从容应对高考。在2015年江苏省历史考题中,对美苏冷战的知识点考查是基础知识的重要考点。在考题中,考生需要对当时环境下美苏关系进行深入了解,才能够具体分析美苏冷战过程中所可能产生的问题以及对其他国家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

以江苏省历史试卷第一题为例,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考查了学生对贵族朝会制度的理解。在这样的题目之下,学生只有掌握分封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等基本制度才能够保证回答正确。

(三)强化历史知识联系

对于历史来说,各个知识点之间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只有正确把握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才能够真正做到在复习中分析、归纳以及总结。一般来说,历史知识强化训练需要注重纵横相结合的练习。所谓纵的方面就是指不同国家的社会形态、经济发展、政治制度等方面的知识,而横的方面主要侧重于某一知识点特点的分析。在纵横研究中对各个国家进行对比,能够真正体会到历史文化中不同国家变化对世界以及其他国家的影响。除了纵横联系之外,对中外以及史论的联系也必不可少。一般来说,在世界历史前进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历史发展与世界的发展有着必然的联系,其共性说明了历史现象发展的本质。所以,只有将中外历史与历史规律相结合,才能够了解历史的继承和发展,必然以及偶然性。

在2015江苏高考历史题目中,时政问题占据了一定的比例。这样的命题特点就要求学生在进行高三备考的过程中要充分关注时政发展。不仅需要对江苏省的地方新闻以及历史进行全面地认识,还需要关注国家大事,国际大事,学会分析各个不同事件发展的内部联系,从历史的角度探索不同事件产生的起因与变化。增加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构建自我历史知识体系。只有这样的备考方式,才能够加深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科学的方式来进行备考,广泛接触不同领域以及时间段的知识内容。以江苏历史考卷第8题为例,本道题对1914年到1920年火柴厂的相关发展数据进行了列举,在选择选项的正确与否的同时,就需要联系中国近代民族历史的多重关系,分析政治历史环境背景下火柴厂的发展情况。

(四)强化知识的应用

在教学中发现引导学生对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的时候,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的功效。如针对最近的岛屿争端问题,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钓鱼岛、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如果仅从岛屿主权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来阐释管辖海域权,那么学生就更好理解了。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而且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主权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通过上述岛屿问题讨论,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加深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总结

在对江苏省高三备考的策略分析中,我们首先对于2015年高考题目的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与之前高考命题的对比分析出命题趋势,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知识点进行总结性学习,充分认识到历史学习中的知识关联性、时政性。无论是从学生还是教师的角度出发,高三备考都需要从时政热点出发,善于总结和概括不同历史文化中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在对比总结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上一篇: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实施方案下一篇:江西省传统村落保护条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