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2024-08-05

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精选9篇)

1.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篇一

2004年4月教育部颁发《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从形势发展看,“以就业为导向”已是当前高职教育深化改革的重点。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

教育部高教司有关领导指出,“就业导向”指引下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

首先,提高教育质量、增强社会认可度,力争通过5年努力在就业率上有明显提高。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一次就业率提高20个以上百分点;培育100所就业率在90%以上的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培育1000个就业率在90%以上的国家高职高专精品专业。

其次,初步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发展机制。

第三,完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教育理论体系。

显然,在这3项目标中,建立机制是关键所在。这一机制应有以下特点:

—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水平符合“就业”要求;能使90%以上的毕(结)业生,在适合的岗位上及时就业或创业。

—方便有条件、有需要的学生随时肄业踏上工作岗位(就业或创业);方便已在岗位工作的中青年随时来校(脱产或不脱产),提高学历或短期培训,符合“学习型社会”的需要。

可以说,“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建立健全这种机制。

二、强调“以就业为导向”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以就业为导向”口号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形势发展的必然,既有根本意义,又有现实意义。

首先,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人才。21世纪更把人力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大批能够掌握先进技术、工艺和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高职教育的任务正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目前仍有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办学观念还未能转变,还未能把办学定位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上,在教育中过多强调学科性倾向,在学校发展方向上仍有盲目攀高、升格倾向,这显然是与高职教育的根本宗旨不符的。提出“以就业为导向”,正是强调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

其次,“以就业为导向”是当前形势的迫切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社会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但近年来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明显偏低,2003年高职高专毕业生108万人,平均就业率仅55。7%,即近半数毕业生未能及时上岗。这不仅妨碍了人力资源的使用,影响经济建设,更对高职教育乃至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这一现象的出现,既与社会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不同步、社会对高职教育了解尚不多等环境因素有关,更与高职教育自身的不足有关。相当一部分高职高专院校,尽管想办好高职教育,但在具体工作上存在专业设置不符合社会急需,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未能获得资格证书,就业信息通道不畅等等。强调“以就业为导向”,正是督促这些院校切实改进工作。

再次,“以就业为导向”符合毕业生的强烈意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90%以上的希望毕业后能及时踏上工作岗位,要求“专升本”的仅5—60l0。就业(或创业)愿望的强烈当然与其家庭影响有关,有人作抽样调查得知,高职学生92%来自中低收人家庭,家长希望他们的子女尽早找到工作,以缓解家庭的经济压力或其他方面的压力。这种愿望应得到理解。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的高低,对社会稳定以及缩小贫富差距都有直接影响。“以就业为导向”是对毕业生意愿的直接支持,也是对社会稳定的间接支持。

三、“以就业为导向”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以就业为导向”是一个新口号,在贯彻中应明确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以就业为导向”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是否矛盾?否。“高等技术应用性”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征。在高职教育的起步阶段,为了与中等职业教育相区别,习惯上突出高职人才培养的“高等技术应用”这个方面。而“就业”,则表明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也是普通劳动者。“就业”和“高等技术应用”都是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描述,在当前,突出“就业”更适应目前形势特点。

问题之二:“以就业为导向”还要不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然要。高职教育和所有教育一样重视“以人为本”,通过课程的合理结构和弹性的学籍管理制度,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每个学生的最优发展,为建设“学习型社会”作出贡献。

问题之三:“以就业为导向”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否一致?“社会需求”既包括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又包括生源市场的需求,其外延较宽。从过去经验看,两者需求有时会出现时间差,在就业市场上已趋饱和的专业,在生源市场上还可能是热门。但从根本上看,就业市场是主导方面,在就业市场上受欢迎的专业必将引导生源市场。因此,“以就业为导向”从根本上说符合社会需求。

2.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篇二

一、《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 教学内容需要改进。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面向企事业单位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应当结合学生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实施教学工作,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高专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 是一门既强调理论又注重实践, 既强调知识又注重技能的课程。但是, 目前在一些院校中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很多问题, 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理论多, 实践少, 理论联系实际不够。教学中理论课与实践课分配比例不恰当。大多数院校理论课程多, 实践课少。一些院校除了毕业实习之外平时与酒店的联系很少, 自身又缺乏设备和条件, 使学生无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学生学到的只是抽象的理论知识, 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锻炼。二是当前该课程的服务技能仅仅限于中式铺床、西式铺床、房间清洁、做夜床等。这样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看来客房服务是最低下的体力劳动, 客房服务员形象欠佳, 客房服务工作枯燥、体力消耗大, 因此学生往往失去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学习。三是教学过程中对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的培养不足, 导致学生服务意识不强, 从业思想也不稳定。在笔者与诸多酒店经理访谈中了解到, 学生到酒店从事基层服务工作的心理准备不足, 认为是“服务员就是伺候人的工作”, 感觉自己没面子, 低人一等, 没有很好地树立起服务意识。四是教学内容以书本为中心, 与知识的更新及应用联系较差。当今科技发展非常快, 酒店行业的服务模式、服务内容、管理理念也在不断更新变化。而教师往往拘泥于书本的知识, 明显滞后于酒店行业的实际, 导致学无所用。

2. 教学手段单一, 教师满堂灌, 教学手段有待改进。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 老师讲, 学生听。课堂讲授时间过多, 学生自主支配时间太少。偏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 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方式并不能真正教会学生如何去操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 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也不能充分调动起来, 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舞台, 老师从头讲到尾, 即所谓“满堂灌”。这种教学方法比较枯燥、乏味, 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无法真正地参与课堂教学, 无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更新教学观念, 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把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3. 考核方式单一, 需要改革。

传统的考试方法往往是偏重知识测试, 忽略能力考核。以考导学, 进行应试教育, 体现动手能力和实际能力的较少。考评方法上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较多, 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主要依靠期末考试, 学生突击背诵就可以过关, 而实际并没有真正的掌握知识。

二、基于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1. 明确课程设计理念。

高职高专教育是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职业能力是将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整合而成的, 而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基本目标, 决定了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 课程内容必然依赖于岗位上的工作内容, 课程设计必须把“企业的任务”以“教学的形式”来完成, 实现“人才的培养”。

课程设计应该从典型工作任务出发, 首先分析确定职业能力, 再由职业能力分解出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然后确定课程的内容以及教学的顺序, 通过工作任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 形成一套完整的课程计划。《客房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必修课程, 同时也是专业核心课。该课程以饭店客房服务与管理活动为主线, 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训教学, 使学生系统和全面地掌握客房运行与管理的业务知识, 掌握客房服务操作技能和基层管理的基本方法, 具备相应的职业能力。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以职业岗位定位为依据, 突出职业能力素养。着重突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两大主线。

2. 课堂教育注重教学内容的职业指向。

教学内容设计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以职业为标准精心设计《客房服务与管理》的课程内容。教学内容分为理论模块和实践模块。理论教学模块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基本理论的讲授和最新的案例相结合, 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 提高授课的质量。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案例分析、现场讨论、小组总结发言等方式实现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同时在教学内容设计上, 通过观看客房服务管理VCD碟片, 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地了解客房管理与服务的知识。实践模块通过在校内实习基地和酒店全真实操环境训练培养出扎扎实实的酒店职业人。

教学内容组织上要根据酒店的实际工作岗位来有所侧重。《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主要侧重培养学生具备的三项核心能力:接待服务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基层管理能力。接待服务能力包括:迎接客人服务 (准备客房, 引领客人进入房间) 、客人接待服务 (送水服务、房间小酒吧、送洗客衣会客服务、送餐服务托婴服务、擦鞋服务、失物招领、叫醒服务) 欢送客人 (退房准备楼层送别、客房检查) ;技术操作能力包括:中式铺床、西式铺床、开夜床、布草洗涤、客衣洗涤、地毯清洁、电器保养、家具保养等;基层管理能力包括:客房部人员管理、客房部物资管理、客房部预算管理以及客房部服务质量管理等。

3. 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教学环节中要贯彻“以就业为导向, 产学结合”的指导思想, 教学模式力求创新实效、教学方法要求多样化, 这样更易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 同时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协调发展。可以采用案例教学法、形象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 除了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外, 为了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 还应注意一些教学技巧问题。第一, 要善于启发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要多设计一些“悬念”, 多提问, 巧提问, 多设巧设疑问, 注意启发学生, 这样才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另外, 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要注意“教学导入”, 即通过复习有关已学过的知识而导入新的知识, 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这样可以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实践化, 使学生容易理解掌握。第二, 要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了解教学效果。这样才能了解在教和学方面有什么问题。反馈信息可采用多种途径, 如作业、课堂小测验、提问等, 以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以及教学措施是否有效。

4. 改革课程考核方法, 打破一张试卷定“终身”制度。

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因此课程考核要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和评价体系。高职课程应该根据课程特点定期开展项目技能考核, 建立操作与笔试、阶段性和终结性考核体系。并且, 可以打破一次考试定分数的传统模式, 在技能考试时, 学生可以多次考核以最佳成绩决定最终成绩。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考核方法如下表所示:

总之,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因此, 高职教育方法改革的中心应该转向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不宜以“讲”为主, 而应致力于“导”。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掌握学习方法, 使学生由“学会”转变为“会学”, 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和学生的双向活动, 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 才能得到教学相长的效果。高职教育要把握“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原则, 这样可使高职教育获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艳丽.基于职业能力导向的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9 (12)

[2].郭跃.以岗位技能为核心的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 2009 (17)

3.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篇三

关键词: 就业为导向 高职语文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H191

前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職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课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也势在必行,其中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成为最突出的问题。“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发展方针,要求我们的大学语文课程在突出固有的基础性、人文性基础上,还应该结合学生专业特点突出实用性和职业性。

一、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从高职学生目前的语文基础和语文能力看,语文学习并不是可有可无的。有相当数量的高职生对语文这门功课没有很好地掌握,许多学生连申请书、求职信这类常用的应用文都不会写,要么是格式不当,要么是错别字连篇,说起话来要么是词不达意,要么是胆怯害羞不敢表达。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看,语文学习是必不可少的,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看,语文教育任重而道远,它承载着学生未来终生学习的重担。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还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人文素养。因为学校培养的对象是社会主义新时期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是只会操作技能、听人摆布的机器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未来社会日新月异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是令人担忧的。教材缺乏针对性,课堂缺乏“生气”和“活力”。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的高职语文教学没有很好地实现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提升学生人文素质的目标。因此,高职语文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高职语文课并不像现代企业淘汰落后生产工艺那样可以淘汰出局,高职语文在高职教育的链条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作为高职院校的决策者、管理者应当为高职语文教学改革搭建起一个平台。

二、以就业为导向课程改革模式的内涵

1、教学内容方面的改革

我们应该做的,是对现有高职语文教材进行改革。不再全校统一使用一本教材,而是采用与专业结合,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教材。针对不同专业,课程内容系统设计的侧重点不同。

2、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应针对不同的专业,采用既符合专业教育,又符合语文教育自身规律的方式方法。主要有三种教学模式:互动式(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延伸式教学模式和项目式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挑选一些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文章,让学生自学,上课时安排学生主讲,然后大家共同讨论,最后教师做总结评论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自主合作式的教学,这是目前语文教学大力倡导的一种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彻底改变传统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变为课堂的主体,老师仅仅是组织者、导演。例如:计算机专业的语文教学,可以选用有关比尔·盖茨的资料作为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管理专业的语文教学,可以选用《红楼梦》中有关王熙凤管理大观园的章节,作为教学内容;护理专业可增加医学应用文的分量,比如:孙思邈、李时珍的文章,南丁格尔及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的有关事迹。延伸式教学模式就是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不同的专业属性与学习需求,找准与专业知识学习的关系以及与职业能力培养沟通的教学突破点,使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学习最大限度的交融。

3、教学主导者和主体方面的改革

教师除了要有丰富的语文知识,还必须有相应专业的知识。作为教学主导者——教师的改革,主要可从两方面进行:一是教学主导者可以是专任也可是兼职。专任教师除了自己本身具有扎实的语文功底之外,还必须初步了解学生所在相应专业的知识。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既能传达人文知识,又能很好的为专业服务,做到教学以就业为导向。兼职教师可以聘请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中与语文有关的人员,做兼职教师。教师队伍如此结合,可以很好地做到高职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二是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相应的分组语文教学。教师可以把自己的特长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比如:医学应用文的教学应有医学、护理专业的教师教学;文秘类专业的语文教学,可以安排有书法特长的教师进行教学;市场营销类专业的语文教学,可以安排有商务礼仪工作经验的兼职教师进行教学。

对于教学主体——学生的改革,主要是要让教学主体做到“知行”统一。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力争让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到社会上的行政企事业单位进行1~2次带有专业性质的实地训练和写作。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可以让学生定期深入医院,进行调查分析,写一份医院调查报告,既锻炼了学生的应用文的写作,又检测了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对专业知识进一步的学习,把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带入课堂,带着问题去学习。财会专业类的学生,可以到企业中去,了解情况,写一份经济活动情况分析。管理专业类的学生,可以深入企业,写一份可行性管理报告或者为某企业优化管理设计具体的可行性报告等等。

4、成绩评价体系的调整改革

适应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改革,在考核方法上亦作相应的调整与改革。考核的基本原则是: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定性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学生与教师考核相结合,课内与课外考核相结合。具体的评价标准,应根据不同专业开设的课程, 制定不同的考核目标,采用不同的考核评价方法。例如《演讲与口才》,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实训占20%,课外社团活动参与(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表现占20%,课后作业占10%,期末考试占40%。《大学语文》,考勤占学期总成绩的10%,课堂表现占10%,平时测验占10%,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占40%。这样的评价结果具有综合性、准确性和客观性。

结束语

总之,在提倡学科间、领域间相互融合渗透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课,要想更好地发挥自身作用,必须与专业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保持其应有的魅力和活力,避免被边缘化的危机,走上一条“返魅”之路。

参考文献

[1] 尹云霞. 以就业为导向推进高职语文教学职业化的改革[J]. 高教论坛. 2009(09)

4.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篇四

1、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的意义。

高职教育的课程设计应以满足产业界的要求为宗旨,即以就业为导向,以新的职业能力内涵为目标构建的系统化课程。称为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它是贯彻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观。将课程与职业密切联系起来,采用行业的能力分析和职业分析方法,制定出职业一学习分析表,把职业能力要求转化为课程目标,在明确职业能力的基础上,开发出专业课程。形成以职业能力为系统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并进行科目课程设计。

所谓就业导向,是指课程设计指向工作需要而不是学科系统,即根据未来所从事工作的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集中体现在就业导向上。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课程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国家经济建设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其重点。对岗位能力就会提出不同的要求,因此。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该满足社会对不同岗位能力的需要,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生产服务。

(2)课程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为了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培养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使毕业生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高职教育的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就应体现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为社会稳定和社会发展服务。

(3)课程为个人发展服务。

对于我国当前国情来说,毕业生就业不仅是自己职业生涯的基础,也是今后个人发展的基础,课程以就业为导向。也就是为个人发展打基础,因此就业导向的课程观也是人本本位的重要体现。

职业能力概念包括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两部分,职业专门技术能力指完成主要职业工作任务所应具备的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运用专门技术和掌握该技术所需的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工作的能力,包括技术要领掌握的熟练程度和一定的经验积累以及综合运用技术从事职业活动的熟练程度。等等。职业关键能力分为学习能力、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三个方面,所以职业能力涵盖了技术技能、理论知识、态度素质等从业所需要的全部能力。即职业能力系统化。以就业为导向和以职业能力系统化为目标是高职教育的特性,也是其课程改革的核心问题和关键所在。

2、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是体现高职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与本科教育课程应有明显的区别,其整体定位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面向行业设置专业。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为目标

普通高等教育的专业是面向学科设置的,特点是学科基础较为扎实,能够为今后从事研究或设计工作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但不适宜从事技术性较强的职业工作。而高职教育以培养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专业应面向实际应用设置,专业课程要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根据不同行业的需要,分别设置本行业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的课程内容,培养各类“实用型”人才。

(2)以多元智能理论为课程设计的基础。

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也是课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对于我国接受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如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更是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在智能的表现上有所差异,而且会以不同的方式运用和综合智能,以学习不同的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完成不同的工作以及在不同的领域发展和取得成功。我国高考成绩居于中间段的学生,是高职入学学生的主体,他们一般具有思想活跃、参与热情高、社会活动能力强的优势,也同时存在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稳定性差,缺乏创新精神和自我调控能力等弱点对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更重视其他智能的开发,而上述中间分数段的学生往往更具有应用性人才的智能优势。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中要注重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用与学科教育不同的方式组织课程,使教学更适合开发他们的智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以能力为本位开发专业课程。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设置是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的构建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能力”的内涵具有时空属性,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形态的变化和社会劳动组织形式的演变构建能力本位的专业课程方案要从职业分析入手,专业分析可直接使用国家或地方教育部门给出的行业分析结果进行。在没有国家或地区行业分析的情况下,可由学校或专业自行组织进行行业分析。专业分析的最终产品是专业培养所应具备的专业职业能力,专业职业分析一般由教育专家、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共同进行。 每个专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核心是“职业专门技术”,它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应具备的基本技术,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可外延到“职业延展能力”。某一职业的延展能力可能是另一职业的专门技术能力,延展能力主要是考虑拓宽学生职业能力范围,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发展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要体现在熟练掌握本行业主流技术、先进技术和新技术等方面,重点是培养运用技术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

(4)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设计链路课程。

专业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设计围绕职业专门技术能力的任务——课程链路。链路课程可以通过把职业专门技术的培养看成一项职业工作任务以及职业综合性任务,并考虑劳动组织形式的时空特点,按工作进程组织教学,即从整体上可以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原则。

(5)以应用为目的的多元范型单元课程。

高职教育中的每一门课程原则上不是按学科系统化组织教学内容的,因此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不称其为科目课程,而称为单元课程。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实施多范型原则,共包括五种基本的课程范型,即问题中心课程范型、训练中心课程范型、任务中心课程范型、体验中心课程范型、培训中心课程范型。同时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并不排斥学科中心课程,但内容上要符合“够用为度”的原则。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的单元课程具有多种分类方式,其中常见的一种分类是将单元课程分为通用技术课程、专业任务课程、证书培训课程和通识课程四大类。

(6)以获得“双证”书作为课程考核的标准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实施“双证”书制度即学生需要取得反映大学专科学历的毕业证书,同时还要取得反映职业能力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在当前我国职业证书体系尚不完备的情况下,应根据职业能力的要求选择适宜的证书,并开设相应的培训课程。其实,比证书更为重要的是证书所体现的职业能力,课程实质是要保证职业能力的质量标准。要进行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的改革,建立以检测对“职业能力”的掌握为目标的考试体系,证书考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纳入培养方案。

(7)以产学结合作为课程开发的基本途径。

即产业介入教育,坚持产学结合的专业建设方向。产学结合在课程方案中要重点体现在企业实质性参与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改革、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置课程内容、开设产学合作教育的课程、企业实际工作岗位的体验课程等,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有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积累,毕业后马上就能顶岗胜任工作。

3、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方法的特点。

就业导向的职业能力系统化专业课程开发,是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服务为宗旨的课程观指导下,依据高职教育目的,在需求分析(包括行业分析、职业分析、劳动力市场分析等)的基础上,进行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分析、专业学习分析、单元课程概要设计、培养方案设计、单元课程开发的过程。其主要特点是:

(1)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始终。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形成系列课程链路,在修业年限期间,从人学开始就接触职业内容,职业能力随学习时间逐渐递增,到毕业时达到专业培养的职业能力要求,彻底打破学科系统化的三段式课程模式。形成职业能力系统化的新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在学习期间的职业体验和职业能力训练大大增加。

(2)职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与职业关键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

通过以行动为导向的面向工作过程的项目或任务课程的设计,使学生既掌握做事的能力(职业专门技术),又学会做人的本领(关键能力和基本素质);既有迅速上岗的能力又有面向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5.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育论文 篇五

1引言

在推动国家经济建设的过程之中,职业教育在我国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作为我国职业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高等职业教育备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同时社会地位越来越重要。其中高等职业教育符合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实质需求,能够为社会培养出综合的复合型人才,另外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做出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但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教学模式,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问题及情况。在落实相关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以人才培养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实际的人才培养计划以及目标忽略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方向,实际的教学策略与学生个人的就业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在公共英语课程教学的过程之中,这一现象体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站在微观的角度对我国高职英语教育体制进行分析,那么可以看出现有的教育体制无法更好地满足社会以及市场发展的实质需求,高职生的英语水平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一点严重影响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因此,对高职英语教育体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存在一定的实践教育意义,符合我国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相关要求。

2高职英语教育的特点

高职英语教育的内容以及环节相对较为复杂,在落实相关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英文老师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类影响因素,立足于高职英语教学的具体特点,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效的教学实践,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保障学生能够在主动学习以及小组内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

2.1具有高等英语教育与职业英语教育的双重属性

与普通高等教育之中的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具备职业教育的特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国际教育的分类标准,在对高等职业教育进行分析时,明确强调,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内容主要以面向实际,面向具体职业为切入点,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学习之后获得从事某一个职业或行业的实际技能以及知识,另外完成一级学业的学生,往往能够直接具备进入劳务市场的相关能力以及条件。其次,与中职英语教育相比,高职英语教育存在高等英语教育的特点,大部分的课堂内容以及教育结构尽管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在教育模式以及教育理念上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符合社会各界以及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以及标准。除此之外,在知识的深度以及广度上,高职英语教育能够突破中职英语教育所存在的各类不足,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2高职英语教育培养的是实用型的人才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老师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只关注简单知识的灌输,忽略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之中只能够掌握一定的数量的词汇以及语法,但是与他人在生活实践以及交流的过程之中,无法用英语来进行主动的沟通以及表达。另外许多学生往往连一份英语报纸都看不懂,在写英文函件的过程之中感到无从下手,之所以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在于我国现有的英语教学过于传统和落后,大部分的英语老师只注重哑巴式的英语教学模式,以学生的死记硬背为切入点和基础,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词汇量的大量积累,尽管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保证学生打下坚实的英语学习基础,但是对于任何一门语言学习来说,掌握语言的具体表达技巧并进行主动的应用以及实践才是核心以及前提,只有保证学生将所学习到的语言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才能够更好地发挥语言学习的作用及价值。高职英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实际应用为基础和前提,鼓励学生进行主动的实践以及探究,保证学生能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在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课堂主要以模拟实训的形式为基础和前提,立足于新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积极地开展不同的课外实践活动,将就业实习与课外实践活动相联系,为学生提供更多提高自身业务能力的机会。另外即使学生无法在主动实践的过程中促进个人实践应用能力和水平的提升,高职院校也会采取因材施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从目前来看,高级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采取情景模拟的形式来为学生提供具体感知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实现个人书面交际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落实高职英语教学的过程之中,学校加大投入改善现有的实际条件以及实习环境,另一方面,在开放式办学条件的引导之下实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以及互动,保证学校与企业的互利共赢,依托现有的服务质量以及服务水平,充分地实现外企资源的优化利用以及配置,以此更好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为不同行业及领域培养出应用型的高级英语人才。

2.3主要强调专门用途英语教学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高职英语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深入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的内涵以及实质,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探究和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实现个人的良性发展。结合我国语言学界的相关要求以及研究结论可以看出,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英语教学主要包括学术英语以及专门用途英语两大体系。其中,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学术英语主要以培养专门的外国语言工作者为核心和基础,专门用途英语则主要培养在特定行业领域之中能够使用英语与他人进行交流以及实践的专门人才,由此可以看出,后者主要是职业英语。高职英语教育老师必须要立足于英语教学的现实条件以及相关要求,明确英语的具体属性以及人才培养标准,通过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有效落实为社会培养出综合性的人才。

3高职英语教育的现状

3.1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落后

长期的应试教育导致我国许多高职英语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选择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过于落后以及传统,严重偏离以就业为导向的具体方向,忽略了高职教育的具体要求,难以保证学生在以能力为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之下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其次,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基础和前提,在落实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理念之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忽略了人才培养以及综合职业能力提升的本质特点,难以保障自身的人才教育目标符合岗位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育水平不容乐观,学生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难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落后,导致英语教学忽略了学生需求的真实分析,没有直接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育活动的重要出发点以及前提,难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提升。从教学模式上来看,许多高职院校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仍然以黑板以及课本加粉笔的教学形式为主,大部分老师只能够进行英语知识的简单传授,学生只能够被动地接受老师知识的灌输,老师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在课堂之中记笔记,其中老师是课堂中的主角以及主体,学生是听众,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以及沟通,以一问一答的形式为主。另外这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所获得的学习以及提升的机会相对较少,许多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缺乏一定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个人学习的灵活性以及自觉性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大部分学生过于依赖课堂学习,学习较为被动以及机械。结合相关的实践调查可以看出,学生在完成学业之后难以将个人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不同的工作岗位之中,个人的就业能力较差,缺乏一定的社会竞争力。

3.2高职特点不突出,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

传统办学模式的影响导致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之中往往千篇一律,整齐划一,没有结合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以及不同学生的爱好和实际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地选择及划分。另外对于一些高职院校来说,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极端,一种是整个课堂非常安静,老师在课堂中唱独角戏,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以及互动较少,往往各取所需,互不干涉;另一种则是整个课堂氛围非常热闹,人声鼎沸,老师往往无法更好地表达个人的意见以及看法,学生在整个课堂之中互相闲聊以及逗乐打趣。任何一种极端情况都会严重影响学生个人成绩的有效提升,同时许多教师也对现有的英语课缺乏信心,实际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不容乐观。

3.3方式落后,不符合就业需要

其中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明确强调,英语属于考试课,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主要以笔试为主,通过一张标准化的试卷来衡量学生的最终学习情况以及学习水平。其次,在对学生的就业能力进行分析时也会以此为依据和重要的参考。另外还有一部分学校往往将学生的成绩作为是否取得毕业证的参考依据,这一点不仅不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同时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难以实现个人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在这种较为落后及单一的考核方式影响之下,老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的过程中只注重学生词汇量的积累以及笔试成绩,将过多的时间以及精力放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上,过分看重最终的分数,忽略了学生综合英语表达能力以及表达技巧的提升,难以实现高职学生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缺乏一定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将个人所学习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工作之中。

4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基本对策

为了真正保障高职英语教育符合素质教育的实质要求,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综合人才,在高职英语教学实践过程中,英语老师需要以学生就业的总体目标为前提,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为依据,积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及教学手段,有效落实高中英语教学。为了能够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英语老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从国家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妥善处理好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以及素质提升之间的相关性,对现有的考核方式以及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进行不断更新,通过师资队伍的有效建设来保障老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应用水平的提升。

4.1努力更新高职英语教育观念,适应就业需要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的综合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不同的领域以及行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在社会经济大力发展的过程之中,社会各界对人才以及智力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其中高职英语教学必须要积极地以就业为导向,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有效地突破传统应试教育所存在的各类不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任务以及基础,保障学生在完成专业技能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之上实现个人听说读写以及翻译能力的整体提升。

4.2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能力,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要想保障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学习的技巧以及精髓,英语老师首先需要立足于时代发展的真实需求,积极地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通过后期的学习以及培训来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以及教育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高职院校老师个人的教育能力会直接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方向,只有一个综合经验较为丰富同时教育水平较高的老师才能够保障学生更好地完成个人的学业,在不同的岗位中发挥出个人的价值。高等职业教育主要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为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技术以及专业理论,在这样的现实条件之下实现技术与专业理论实现了紧密的联合。高职英语老师除了需要精通理论知识之外,还需要熟练掌握不同的专业技能,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主动地引导。对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注重提高老师的综合能力,以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作为最终的目标以及要求,专业课老师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水平以及文化素质,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以及科研能力,熟练地掌握专业的实践技能。除此之外,学校还需要对老师在不同领域中的科技推广能力以及生产经营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高职教育的实践要求,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引导,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走向工作岗位。

4.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学生就业的关键

老师需要采取分类分层次的教学,立足于学生考试成绩及学习情况,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之下突破传统应试教育的桎梏,其中分层次的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保证学生在打好前期英语学习基础的前提之上更好地实现自身综合英语应用能力及水平的提升。另外在学生就业的过程之中,分层次的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确个人的职业就业方向,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进行主动性地学习以及提升。另外老师还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学习成绩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以及口头交际能力。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有效的突破传统单一性的教学模式,以英语的实用性以及实践性为前提,明确趣味性以及文化性的具体原则,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以及计算机平台来实现教学手段的丰富和发展,积极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环境,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地参与及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学生的全方位成长以及发展。

5结语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能够为学生的成长以及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高职英语老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真实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英语教学手段的有效突破以及革新。

参考文献:

[1]贾方.关于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5(01).[2]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教论坛,2004(03).[3]川子.中国高等教育:直面入世冲击——浅析跨入WTO门坎的我国高等教育[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Z1).[4]李红.专门用途英语的发展和专业英语合作教学[J].外语教学,2001(01).[5]仲臻.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素质教育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3(05)

[6]魏涛.高职行业英语教学中的困境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3(10)

6.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篇六

阳艳萍

[摘 要] 学习评价机制是检验高职生的学习结果是否达到培养目标,顺利就业的标尺,传统的高职英

语教学在考核评价方面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能力评价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高职 英语教学 评价

一、高职英语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英语考试的测量鉴定功能运用的不够科学,考试指挥棒的指向偏离了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培养的高职人才与就业需求间尚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评价体系不全面

高职院校在传统的公共英语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测仅以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或学生参加的英语应用能力测试成绩为主要标准,形成了教考合一,“一纸定终身”的固定模式。单一的闭卷笔试偏重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掌握度和继承度的考核,对职业技能和能力评价缺少系统的研究,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英语应用技能得不到全面地评估。

(二)教学过程中缺少其他过程性评价

课程性质和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不到充分地体现。为培养高职生就业所需的职业操作技能之外的通用能力,教师在教育方法中造就的学生多种素质,如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团队合作精神等,书面考试都不能及时客观地评测出来。

(三)对就业能力的评价不足

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批准的高校英语应用能力考试被各高校和学生看成是英语水平的重要证明,不少用人单位招聘人员时必须要求持有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证书。但在人才考核和使用过程中发现,这些证书不能说明语言能力。强调应用能力考试通过率和一纸证书,把高职教师和学生的英语教学活动的焦点转向了应用能力考试。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加剧了教师和学生的功利心理,可能破坏学习的自然途径和正常步骤,重蹈应试教学的老路。这显然是和就业导向高职教育的目标—培养面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用得上”的人才相悖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即利用外语解决日常工作事物的能力,这决不是一份等级考试的成绩可以完全说明得了。

高职公共英语教学的考核评估体系在指导教学改革和激励学生素质培养方面的功能没有完全体现出来,主要成为了评定奖学金的指标。对全面反馈教学效果,督促教师认真系统地分析教学差距与不足,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激励学生综合发展,还存在明显的缺陷。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评价改革思路

(一)加强英语应用能力考评

改革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在就业中的适应性,不仅体现在考试分数的高低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学生对实际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社会对高职毕业生应用能力的认可程度上。因此,对高职生学习成绩考核要从单一的卷面测试逐步转向英语应用能力的全面评价上来。打破传统的以笔试定成绩的局面,强调笔头功夫和嘴上功夫“齐抓共管”,听、说、读、写、译综合考评,使学生更注重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摆脱应试学习模式。

学期中,考试分两大块。一块是基础知识考试,考查语言知识功底,检测学生课本知识掌握情况。一块是应用能力测试主要考查学生对英语各项应用能力的学习掌握情况,这一步可以分成专项能力考

试,根据教学进程需要不定期进行。采用朗读、对话、表演、口译、讨论、竞赛等形式。可以灵活地穿插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随时记分。学生参加的各种校内外英语听说等技能竞赛,按成绩分档次,亦能进入教学考评,以此鼓励学生多学多用。期末时将各项应用能力总结起来,按百分比计入期评成绩。

对于参加英语实训教学的学生,接受校企共同制定“2+l”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质量考核。企业在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中,对学生英语技能和实际操作中的表现作出各方面的评价,教师在学期总评时,按一定比例归入学生能力考核成绩。这种校企共同参与培养英语应用能力实践的考核办法,最能体现就业导向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定向性、适应性的特征。评价结果是高职生就业、上岗前展示英语应用能力水平最有力的说明。

(二)就业综合素质评价

以就业为目的的高职教育应是全面的素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学会做事,更好的就业,而且要培养学生相关的职业素质,学会做人。高职公共英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除了教授学生英语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学习中表现出的,如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思维与分析能力,求知创新能力,爱岗敬业的精神,大方得体的言谈举止等行为。这都是学生就业所需的职业综合素质的表现。对于这些行为的表现,好的,教师要予以褒奖宣传;不足的,教师要注重培养提高。并且,教师要用分数的形式纪录下来,进入到学生最后的综合考评。以此来帮助教师确立不同学生素质发展的目标,同时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激发成才斗志,树立信心,提高职业素质,夯实高职人才基础。

(三)英语等级证与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并行

根据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公共英语教学只能实行素质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上。因此,教师和学生必须处理好等级考试与英语技能学习之间的关系,防止片面强调等级考试带来负面影响。英语等级考试只能是英语学习的一种考核方式,教师可以将分数作为课程的终结性成绩进入学分。学生如能在完成该课程前取得英语等级证书,证明基本能力趋向社会要求一致,可以提前结束课程学习。

高职英语教学的标准是“实用、够用”,为适应市场需求,遵循就业导向,学校还可鼓励学生参加职业英语技能考试。各行业独有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具有行业的适应性,是对高职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鉴定性考试。学生就业时持有一份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会更有专业性和说服力。因此,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学生如能根据所学专业取得相应的职业英语技能证书,也应可视同该课程合格。

总之,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要改变传统的实用性与功利性的片面认识,培养出既具有熟练英语应用能力,又具有较高职业素质;既会做事,又会做人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一改过去高职公共英语课作为基础课,处于被冷落的尴尬境地。

参考文献

7.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篇七

由于高职自身所承载的满足就业与市场需求的特殊功能, 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一直为社会所普遍关注, 然而一些高职院校的专业就业率偏低或就业质量不高的现象, 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向前发展的瓶颈。研究从市场导向的角度研究就业困难解决之道, 将为高职院校就业改革指明新的方向。

1 市场环境下, 我国高职院校就业课程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课程改革目标缺乏市场意识

课程改革目标缺乏市场意识, 是指课程计划没有聚焦于市场的需求, 也缺少对市场的时刻关注, 没有“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方案。学生在课程方案中没有主体地位也没有选择课程和教师的权利。因此, 造成高职院校所提供的教学或服务不能满足学生需要, 学生无法学到社会所需要的真正知识和技能。面对市场经济时代, 不同的专业, 所面对的市场需求也是不同的,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要对市场进行细分, 通过对相关市场的分析, 结合高职院校自身课程或教学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进行设计, 在满足学生需求的同时, 可以获取相对更高的竞争力。

1.2 课程改革内容缺少市场因素

课程改革内容缺少市场因素, 是指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内容和设置过于侧重知识体系, 忽视了职业技能的培养;课程体系的内容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而轻视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改革不完善, 课程内容体系与职业岗位结合不够紧密, 很多课程内容滞后, 知识更新缓慢等。[1]造成课程内容缺少市场因素的原因, 主要是高职院校在制订各专业及课程设置时, 没有经过详细的人才市场调查和论证, 没有根据社会需求和高职院校的自身条件来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课程改革主体缺少企业用人单位的参与和共同开发。国外一些高职非常注重课程内容与市场的结合, 培养大量社会急需人才。

1.3 课程改革评价缺少市场导向

课程改革评价缺少市场导向, 指在课程评价方式方法上, 高职院校偏重于从传统应试教育出发进行评价, 把学生考试分数的高低来评价学生学习的好坏;将学生学习的好坏作为评价教师教学好坏的主要标准。对师生的评价还没有进行角色转换, 没有从学生学习能不能适应市场的需要进行评价, 教师的教学也没有从其教学效果能不能符合市场竞争法则的需要考虑。在市场竞争之下, 学生的学习要体现在学习方法和获得知识技能上面, 教师的教学人体现在教学艺术和能够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和过硬的实践技能上面。

现行市场导向的高职课程评价的缺陷, 是视市场与高校教育供求失衡的结果, 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 我国高等教育正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 企业为了自身生存, 面对众多求职者的时候, 有了更多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 高职院校应该理性的看到这一点, 只有与时俱进, 根据市场导向来评价就业课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2 市场导向下, 我国高职院校就业课程改革

市场环境下, 我国高职院校就业课程改革目标要有市场意识、课程改革内容要与市场紧密结合、课程改革评价要以市场为导向。

2.1 课程改革目标要有市场意识

课程改革目标要有市场意识, 即在制订课程目标时, 要从市场需求出发, 着眼于市场的需要来制订, 即要心中要有市场, 眼里要看市场。目标是行动的指南, 没有目标, 当然无法有效开展行动。同理, 如果没有一个市场的目标, 课程的实施和开发, 也将可能都是盲目的。市场是高职课程目标的指南, 这一点, 对高职院校来说, 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 因为, 高职院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它要符合市场需求, 要能解决经济社会需急需的人才需求。而市场的变化, 对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 应该是最敏感的。市场的发展, 要求高职院校也要跟着与时俱进, 如此, 才可能培养出符合市场发展需的人才。因此, 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应回归学生生活世界, 回归市场环境。就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满足学生毕业即就业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要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力的需求。为此,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应强调市场的导向作用, 增加就业课程的基础性和包容性, 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真正使就业课程改革目标成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生共长的关系。

2.2 课程改革内容要与市场紧密结合

课程改革内容要与市场紧密结合, 即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课程, 根据市场变化来更新课程内容。当前, 我国不少高职院校毕业生在找工作时, 不少人总是“碰壁”———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 有些毕业生工作后, 可能也感到力不从心, 这可能与高校的课程没有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有关。一些用人单位反映, 所招聘的新员工无法胜任工作岗位。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学校似乎没有完全满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 多半就在学校所学的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不强, 高职院校就业课程内容与企业需求产生脱节, 使得高职院校学生“学非所用”, 最终可能影响毕业生就业率。因此, 如何增加课程内容的市场性, 才可望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

高职院校要实现与市场同步, 要将课程内容改革, 置于市场环境中。加快完善就业课程的市场化步伐, 加快转变学校教育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学校课程资源领域的改革, 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 开展校企联合开发课程, 构建学校与企业双方课程联合审议与开发机制, 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更好地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2.3 课程改革评价要以市场为导向

高职院校就业课程评价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是否适应市场的需要作为评价就业课程价值的主要参考, 就业课程的目标、内容和实施效果等都应遵循市场规律, 符合市场要求。市场化评价, 是指从市场的视角来评价课程, 减少行政干预和人为影响。

当然, 我们提倡采纳市场评价的方法, 也决不能照抄照搬经济市场的做法, 高职院校作为一所教育机构, 也应遵循教育评价的规律。正如教育不能完全产业化那样, 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评价也不能完全市场化评价。市场化中惟利是图的评价方式, 当然不适合于教育部门, 教育机构必须讲求教育性和公益性。因此, 高职院校的就业课程评价, 也应注重课程的教育性和普及性, 不能完全放手给市场化评价。

当然, 高职院校就业课程的市场化评价, 重点是要看能否解决好学生就业问题, 关键是看能否把握市场的竞争方式, 开拓就业渠道, 收集就业信息, 积极为毕业生创设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宽松的就业环境, 逐步实现毕业生供给与人才市场需求的信息联通。要加强教育部门与其他相关政府行政部门的联系, 加强校企的合作, 加强与用人单位和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联系与合作, 广泛收集人才和劳动力市场需求信息, 努力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及时有效的就业信息。要利用建立人才信息网、组织供需见面会等形式, 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进行就业辅导和求职就业行为训练。[3]

参考文献

[1]屈孝初, 彭齐林.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革刍议[J].教育探索, 2010, (9) :29-30.

[2]The California Community CollegesStudent Success TaskForce.Advancing Student Success in the California CommunityColleges Recommendations[EB/OL].http://www.californiacommunitycolleges.cccco.edu/Portals/0/Executive/StudentSuccessTaskForce/SSTF_Final_Report_1-17-12_Print.pdf, 2012-9-28.

8.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篇八

关键词:就业;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2-0146-02

周济同志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改革创新,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即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应该是市场急需、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应用性人才,而不是基础知识扎实、毕业后仍需进行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再教育之后才能胜任工作的人才。

在高职教育中,《计算机网络》是电子类专业的一门基础专业课,该课程所教授的知识在现实生活及工作岗位上应用较为广泛。然而,传统的《计算机网络》课程主要讲授网络基础知识,以理论教授为主,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枯燥,缺乏针对性、实践性和应用性,背离了高职教育“注重实践性”的原则。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后动手能力差,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达不到企业所需的要求。因此,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老化,不能紧跟时代步伐

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依然使用十年前的教材,不能把前沿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学习起来也感觉内容较陈旧,引不起足够的学习兴趣。

2.偏理论,轻实践

计算机网络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除了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之外,操作能力也十分重要。但部分教师教学时以理论为主,占总课时的2/3甚至还要多,而且理论讲授的知识偏难。例如,讲授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时,有的教师仍以OSI七层体系为主,花大量时间去讲解,但这种结构在实际中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应用,学生理解起来很抽象、深奥。在有些实践课上,仍以教师演示为主,学生没有操作的机会。又如,在制作双绞线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只在课堂上演示一下双绞线的制作方法、提及制作时需注意的问题,并没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这样的实践课对学生来说意义不大。

3.考核方式陈旧,不能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考核方式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的侧重点。在考核过程中,有的教师仍以分数论英雄,只考查学生的记忆力,很少涉及实践部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死记硬背,对所学知识只会纸上谈兵,无法做到融会贯通。

二、面向就业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改革

1.教学内容改革

在教学中,教师应选用新的教材,把当前企业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作为教学重点。例如,在讲解局域网的相关内容时,重点教授交换式以太网及无线局域网等相关内容,这些都是目前应用较多的网络结构。在广域网的内容选择上,重点讲解各种网络设备的选购、使用方法及综合布线等技术,这些都是网络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知识。当前,网络安全是企业非常重视的问题,可以适度增加一些网络安全方面的知识。除了介绍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外,应重点讲解在实际应用中的安全管理技术,以便为企业提供较好的安全保障技术。

2.教学方法改革

将以说教为主转变为以引导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在于教,而在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激活进一步探究所需的先前经验,引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深度探索等。

3.实验实训改革

提高实验实训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比例。例如,目前很多高校都安排48个理论课时,只有16个实验课时,甚至有的只设置10个实验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实验实训可分为实验室模拟实训、真实职场环境技能综合训练等。实验室实训可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并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在选择哪些内容进行实训、以什么方式进行等问题上要下足功夫,还应充分考虑企业所求,将企业迫切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作为实训的主要内容;职场环境实习可锻炼学生对真实岗位的适应能力,可通过顶岗实习、工读结合、假期社会实践等方式进行。

4.双证书制度的改革

引入证书教育。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更讲究“适用”、“效率”和“效益”,要求在职人员的职业能力强、上岗快。用人单位判断学生是否具备职业技能的依据之一,就是看学生获得了哪些职业证书,择优录用人才时也要考虑职业资格证书。为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认证考试和课程内容紧密联系。目前,与计算机网络相关的资格认证考试有CCNA-思科认证支持工程师、CCNP-思科认证网络高级工程师、HCNA认证-华为3com认证主力网络工程师、HCNE认证-华为3com认证网络工程师等行业资深认证。因此,教师应将教学内容与认证考试结合起来,学生学完课程后可直接参加认证考试。双证书有利于学生就业,也受用人单位欢迎,这样的学生进入单位基本不需要适应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开展顶岗工作。

5.考核制度改革

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下,单纯用期末的笔试分数来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效果显然不科学,我们的重点应是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应将实验成绩、期末笔试成绩、实训报告、平时成绩、团队合作能力及企业实习报告等都综合在内,尽可能全面、公正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出评定,也促使学生改变以往只注重记忆而忽略动手能力培养的学习习惯。

社会发展要求高职生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能够掌握某种技能、动手能力强、到岗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工作踏实、能吃苦耐劳的技术人才,那么我们就要按照市场需求去教学。在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时刻考虑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高职生毕业后直接工作在企业第一线的情况,把学生的操作能力作为培养重点,紧密结合企业的需要,使培养的学生既能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石瑞华,张琦英.技术素养视野下高职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11,(10).

[2]陈敏等.“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0,(01).

[3]雷超阳,刘军华.计算机网络专业人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论坛,2009,(01).

9.浅论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改革 篇九

“职业教育和培训与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直接相连.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应成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需求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人才素质的高低,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站稳脚跟,需要数以千万计的素质精良的中初级服务及管理人员.“ 东北大振兴,沈阳要先行”,我省社会及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给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省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经济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只有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内容进行改革,使之与现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合拍,才能培养出现代社会需要的有文化,有技术,有道德的高素质劳动者,实现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才能全面贯彻落实省,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设东北老工业基地对人才规格的客观需要,满足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不断需求;才能体现职业学校能力发展和实践性的特色.我校的教学计划主要是根据国家教学指导方案设计的,如何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适应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替换性,竞争性,应变性的特点,对不同专业人才规格提出了挑战,这就需要按照未来社会发展对从事经济,服务第一线从业人才的素质要求,遵循素质教育的原理和方法,努力突破中等职业教育中与人才培养方案不一致的桎浩,重新设计构建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金融事务专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商业银行过去的主要任务是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以前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主要是针对银行的这些传统业务制定和安排的,知识面比较窄,偏重概念理论,对学生技能训练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关注不够,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关注不够,导致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际工作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商业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突出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新理念;经营业务更新了;操作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现代操作技术成为主流.这些变化,要求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必须作相应调整和补充,要求学生学习掌握新思想,新理念,新知识,新技能,以更好的适应新时期的岗位需要.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作为我校当前的教学核心工作,对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专业,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仍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计人才不仅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量具有熟练专业实践技能,面向基层中,小型企业的中级会计人才.中级会计知识的普及,将大力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员,基层财税协办员,银行出纳,商业企业收银员,统计员,营销员将成为社会长期需求,为我校开办会计专业提供了广阔市场.我校在金融事务,会计专业等省级示范专业基础上,又拓展了市场营销,计算机,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新的专业,形成了主干专业与辅助专业相结合的专业体系.从81年开办,经过24年的探索,无论是教学条件的改善,实验设备的逐步完善,还是在培养目标,师资队伍,专业技能训练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课题组进行本课题研究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

如何使课程内容现代化已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研究者首要考虑的问题.从国外近30年来的课程改革来看,虽然由于指导思想,改革方案不同,改革内容和幅度也不相同,但这些国家在吸收科技新成果,使课程内容现代化上是相同的.将科技新成果纳人传统的学科体系中,是作局部性的改良,还是必须对传统学科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造.从国外关于课程内容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上看,主要表现为两种观点:其一,压缩旧有的课程内容;其二,彻底改造旧有课程.美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内容面向岗位工作的需要,针对岗位职业的实际,在做中学,在学中做,便做边学,教,学,做合一,手,口,脑并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始终是美国职教教学改革的主旋律.实践,校外实习都特别强调.由于他们重视把教学与实践融为一体,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活动融会贯通,极大提高了毕业生上岗的适应能力.国内职业学校也不同程度的进行了课程内容改革,有的是大量削减文化课,增加专业课;有的学校进行课程整合,形成核心课程体系.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改革,都 “要着重职业技能的训练”,突出其应用性与基础观.三,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思路

(一)指导思想

本课题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借鉴国内外课程内容改革的经验,从分析已有的相关成果入手,以国家指导性方案为依据,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为突破口,突出能力本位,重视素质教育,强化技能培养.通过课程内容改革,实现“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希望,学习有基础”的办学目标,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规格的需要.(二)实施原则

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建设既要从现实需要出发,体现当前职业岗位群的专业技术特点,更要密切关注社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职业技术,技能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内容,注重前瞻性.2,素质教育与技能训练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应逐步建立以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技术技能分析为依据的课程设计思想.突出专业技术,技能的培养,强化可操作性.但同时也不能忽视专业基础理论的传授,适应学生提高职业替换以及谋求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不过分讲究理论知识体系的系统与完整.属于社会尤其是职业活动结合紧密的内容要多作介绍,参与实践.4,体系化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要把某一门课程需要掌握的知识,技术,技能和教材,获取知识,技术,技能的方法和途径,组织实施的方式,方法,以及测试评价纳入一个系统,统一确定课程内容的排列组合序列,使内容精练,形式简洁,整体协调.而不能只强调一个方面,或重视某一个环节.课程模块的设计应特别注意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结合,避免脱节和重复.(三)研究思路

先提出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的具体方案,实现为企业培养具有一定知识,素质,技能的中初级专门人才的目标.以此为试验基点,扩展到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的改革,为中等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方面提供理论上的新思路;为科学设置相关专业的课程即形成合理体系提供了新思考;比较科学地系统地提供了实践的可操作性,对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培养具有实践应用价值.通过对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内容研究,从思想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角度找出现解决中职教育发展思路.(四)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为研究目标.我们对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既具有高中阶段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在相关行业从事技术事务性工作的中初级人才,使毕业生应具备高中阶段教育所必备文化基础知识;从事职业劳动所具备的良好道德素质;与职业岗位(群)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相关的操作技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对各专业教学大纲的研究

(1)知识要求:

要求一人多岗,一专多能,一个从业人员要求同时具备比较全面的知识,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是知识复合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是能力本位教育,基础理论教学一般要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决定,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需,够用为度.(2)素质要求:

素质分为一般素质和职业素质.一般素质主要表现在:政策和法律意识,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交往合作能力,身体健康等方面.职业素质,要求学生具有爱岗敬业,遵纪守法,谨慎诚信的职业道德,具有组织和管理能力,合作与协调能力,具有不断探索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具有效益,市场,竞争,风险等观念.(3)能力要求:

① 各岗位应具备的技能.见附表

②计算机操作.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收集和处理信息,进行储蓄,出纳,进行电算会计处理,开展网上银行理财业务,电子商务,电子结算等工作.③市场营销.能针对金融市场的特点开展市场调查与分析,推销金融产品,促使客户的资金有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要树立以效益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④交往合作能力.善于协调关系,协同他人工作,富有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具有社会活动,处理交际事务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方面的能力.此外,还应有把握政策的能力,能够及时学习理解和掌握国家有关的政策,并能运用于工作中,还应具有一定的外语听力和口语水平,能在外资从事相关工作.2,专业课程教材的研究

课程教学大纲是实施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将有关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相结合而概括形成的.它包括课程介绍,本课程的重要性,学习这门课程应具备的知识,教学要求与效果,课程内容(包括课程的主要知识,技能构架,分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学习成绩考核,教学单元划分等.开发相关课程的校本教材,编写相应的习题和模拟实训资料.3,关于教学评价的研究

教学评价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质量作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可以提供教学的反馈信息,以便及时的调整和改进教学,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要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要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要求,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评价标准要体现可操作性和效益性,建立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指标体系,既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与毕业分配挂钩;又要与教师考核相联系,与奖罚挂钩.4,对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进行综合能力大赛的研究

结合教学内容改革和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学习,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对学生,制订出“艺术节”学生参赛的项目,选拔标准,程序,奖励办法等.四,研究机构及分工

课题组组长:

贲志宇 沈阳市金融学校,校长 课题负责人

课题组副组长:

李丽华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课题实施的统筹协调工作

钟 岩 沈阳市金融学校副校长 负责学生活动的统筹协调工作

课题组成员:

张 杰 沈阳市金融学校教研室副主任 负责课题的调研,分析,理论研究工作及对各子课题的指导

卢炎煜 团委书记 负责组织学生开展素质,能力活动组织工作

李广存 教务处秘书 负责课题的收集,汇总

李德旭 教研组组长 负责子课题金融事务课程内容的研究

关 琪 教研组组长 承担承担会计专业子课题的研究

陈 磊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计算机课程内容的研究

王秀丽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语文课程内容的研究

曲春霞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孟晓东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健康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于春江 教研组组长 承担子课题英语课程内容的研究

高 欣 指导处 承担子课题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研究

五,研究对象

03级01-08

班,04级10,11,12,14班学生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将采取文献法,调查研究法,比较法及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与途径开展研究.七,研究进度

本课题研究期限为1年,XX年1月开题,XX年7月结题.研究进度大致为两个阶段.第1阶段为XX年2月-7月为阶段性研究.第2阶段为综合性研究阶段.研究期间学校课题组一般每学期开一次课题专题研讨会.各子课题活动由各子课题组自行确定活动时间及内容,要有活动计划,记录和总结.XX年2月20日,学校课题组主持人召开课题开题会,研究课题思路,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及职责.XX年2月-7月为各子课题研究阶段.XX年4月-5月,学校举行学生素质,技能大赛,在艺术节展示学生成果.研究内容设想如下:

1,语文课程,围绕职业能力删繁就简,有目的有重点的改革教学内容.如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文明礼貌用语,与他人交流的技巧,财经进应用文的写作等实用性强的内容.2,数学课程的改革,增加相关专业科所运用的基本计算能力,如书写数字的规范,点钞,珠算,计算器的熟练运用等.3,英语课程,可增加职业岗位所需的情景用语等,制定标准,严格考核.4,健康教育课程,增加形体训练,进行走姿,坐姿等常规训练;针对职业的需要(如保安,导促员及临柜人员等职业)改革,加强基本功训练;针对学生心理特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5,计算机课程,提高打字速度,增设网页设计,办公室自动化,财会电算化等,并结合高新技术培训取得相应证书.6,专业课程,重视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强化技能的培养.XX年8月末各子课题组开展研究形成子课题研究报告.在研究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召开2至3次小型研讨会.阶段研究成果为各子课题研究报告,阶段性总结,校本教材及系列论文.XX年7月末形成课题总报告, XX年8月结题.八,研究成果

1,系列论文

2,子课题调查报告,研究报告,总课题研究报告(XX年8月)

3,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方案(XX年2-3月)

4,各课程考核标准(XX年3月末)

5,确定各年级艺术节参赛项目及评价标准(XX年4月-5月)

6,校本教材(XX年8月)

九,参考文献

奈杰尔.洛普科特 面向职业课程[j] 外国教育资料

黄炎培 黄炎培教育论著选[m]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年

上一篇:乡卫生所医生工作总结下一篇:新员工个人心得体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