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听课心得感悟

2024-07-31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感悟(共11篇)

1.小学语文听课心得感悟 篇一

心得感悟

听郭老师讲《春》,是一种听觉上的享受,与此同时,又学习到很多很多。高效课堂怎样呈现?导学案如何有效运用?

首先,郭老师紧扣散文“诗的味道”,从诗的语言、意境、声韵、用喻入手,引导学生在有层次的朗读中体味文章的诗化语言。其中感触最深的是郭老师通过列举正反两例(弹棉花和敲锣鼓),充分使学生感受长短句的声韵美。一切空洞的讲授不如实际的举例,在浅显的举例中,长短句的句式特点及优势显而易见。学生再次朗读文章时,读出层次感,也读出了丰富的情感。

其次,郭老师课堂设计四问学生,每一问都用意极深。在层层递进的提问中,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掌握课文。本堂课结束时,学生不仅感受了语言的美,同时落实了语言的美,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去描写紫藤萝,做到了一课一得。郭老师展示了自己的下水作文,文章写得唯美有内涵,为学生作文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常练笔,常写作,最后,郭老师课堂的幽默风趣,营造出学生最喜爱的课堂环境。这点也非常值得我学习。一个吸引学生的课堂,一定会有一个吸引人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个老师感兴趣,才会对他的课堂感兴趣,才会有学习的热情。

听过郭老师别开生面的公开课,更加坚定了我要努力学习、努力备课、精心磨课的信念,希望自己可以加快成长的步伐。

2.小学语文听课心得感悟 篇二

一、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课堂教学是一种以育人为目的的人际交往, 其间包蕴着科学, 体现着艺术。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课堂看似平常, 却不平常, 里面蕴含着众多的教育规律和教育思想。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等这都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从执教者对课堂的驾驭, 到学生对提问的回答, 种种现象一一呈现在听者面前。成功有其前提;失败必有原因。听者在课堂上解剖教学, 览“成功”、“失败”于眼中, 析其“所以然”于心底, 在对“得”与“失”不失时机地思量中, 探寻教与学的真知。教师只有深入课堂才能获得, 才能借鉴, 才能提高, 才能不间断地为自身“充电”。

二、不打无准备之仗

听课要听出特点, 抓住实质, 评出水平, 听课者就需要做好精心地准备, 听课要讲究一个程序:听前准备———课中观察——听后反思。

(一) 听前准备

听课前, 听者应关心一下执教者新授的内容, 一旦知道了就努力去钻研教材、确定目标、筹划学法、设计教法, 哪怕是临阵磨枪。听课有了准备, 就有了投入, 有了自己的教学“期盼”;也就在“我教”和“他教”之间营造了对比的态势, 利于在观摩中找异同, 在比较中进行鉴别, 思量教学的得和失。参加研讨活动之前, 我们有必要千方百计地去了解与研讨专题相关的学术理论, 或向人请教, 或查找、重温自己积累的资料。事先学习相关的理论, 可以调整视向, 拓宽视野, 缩短与“学术”的差距, 便于我们在听专题性的研讨课、观摩课时, 透过“热闹”, 窥得“门道”。比如李吉林老师开创的“情境教学”, 方法独特, 自成体系, 偶尔听她一节课, 很难领会“情境教学”的真谛。倘若听前学习了她的《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等专著, 我们便可以由点及面, 透过课堂上具体的“情境”去理解李吉林老师对儿童心理规律和学习语文规律的尊重和利用。

(二) 课中观察

听课时, 听者应全身心地投入, 在对课堂动态的密切注视中, 体验执教者的劳动和创造, 品评执教者与学生“打交道”的艺术。一位教师讲解《少年闰土》中的“雪地捕鸟”一段, 将课本当竹匾, 手指当短棒。他边以闰土的口气讲述, 边支起课本, 再“一拉”, 活灵活现地演示了捕鸟过程。讲解与演示的有机融合, 平淡中见奇妙, 让听者领略了什么是讲解的“生动性”什么是教学的“深入浅出”。这样, 在执教者教学思路的展示中, 从教材的钻研、重点的处理、难点的突破、教法学法的设计、教学基本功等方面观察教师的教, 也从学生的参与情绪、学习习惯等方面分析学生的学, 从教和学的双边活动中衡量教师对课堂的把握, 尤其是主导和主体作用的发挥。无论听什么样的课, 都要一边听, 一边观察思考, 详尽记录课堂的客观过程, 也记下自己的主观感受和零星评析。将此记录看作档案, 视为珍藏, 天长日久, 便可有相当的学术积累。

(三) 课后反思

听罢一节课, 不能一听了之。要对课堂实况过几遍电影, 来个透彻地反思。反思的方法有多, 或翻翻听课记录, 或与执教者交谈, 或将几节“互有牵连”的课进行比较, 或写一篇“听课一得”, 或干脆将他人执教的内容拿到自己班上试一试……将他人的课堂当作“教材”, 细细咀嚼回味, 常能收到温故知新的效益。反思中, 设身处地地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假如学生向我这样质疑”、“为什么她的学生听课兴趣这么浓”、“为什么他的课文朗读这么动人”、“为什么他的作文讲评这么有特色”……立足课堂, 将探寻、思考的目光投射到别人备教的整个过程, 羡慕和遗憾之余, 我们便能明白“我这一辈子在备这节课”的内涵。

三、跨越局限

尽管学科分门别类, 各有个性, 但毕竟统一于教学, 受共同规律的制约。听课, 倘若跨入多门学科, 我们就能从多角度来审视课堂, 领悟教学的普遍规律。语文老师, 不妨听听其他科任老师在本班的执教情况, 那时, 就有可能发现语文课上的“后进生”在数学课上有积极态度, 在音乐课上有出色表演, 在体育课上轻松活跃。这不但能为我们转变语文“后进生”找到突破口, 还可促使我们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人才观。跨学科听课, 还能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 获取改进自己学科的启迪。美术课上学生对“色”与“形”的浓厚兴趣, 提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采取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数学课上的十分钟作业启发我们作“语文文字堂堂练”的尝试。只有以谦虚的态度、欣赏的眼光、研究的心态和分享的神情, 去听、去品、去悟, 坚持经常去品悟不同类型、不同科目、不同阶段和不同老师的课, 及时向授课老师讨教授课感悟, 聆听评课老师的意见, 并将自己的看法表达出来让其他老师评议, 就必然使自己的授课水平产生大的飞跃。

3.小学语文听课心得 篇三

在3月27、28这两天,我有机会参加了泰安市小学语文优质课的听课活动,现将自己的观课感受汇报如下: 通过这两天的听课,我敬佩于老师们的讲课艺术与个人魅力。优美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流畅的教学环节,扎实的基本功,对教材深挖的亮点,无疑都是我需要学习的东西。在短短的30分钟内,教师把认字,写字,课文处理这些环节完整的一气呵成,简洁、高效而且抓住课文的重点。在30分钟内,老师真正的做到了学生已经会的不教,学生自己预习会的让孩子预习时掌握,不去面面俱到的处理课文,而是通过抓住重点内容处理透彻,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给学生方法,在课上培养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在这次的听课活动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位老师对于说明文的讲解,一篇是《恐龙的灭绝》一篇是《埃及金字塔》。说明文比较枯燥而且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我以前对说明文的处理时,仅仅停留在对说明文的内容和运用什么说明方法来介绍上。这两位老师对于课文内容的处理都分成了两部分即整体感知和重点理解。《恐龙的灭绝》张老师,让学生接读课文,课文读完也就概括出了每一自然的主要介绍的内容,《埃及的金字塔》王老师让学生从每一自然段找关键词的方法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的整体感知对于说明文来说既简洁又到位。

在细读课文,把握重点这一环节,我主要介绍一下《埃及的金字塔》。教师让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感受金字塔的宏伟精致,圈出让你印象深刻的地方,写一下感受,之后在全班内进行了交流。在感受金字塔的宏伟与精巧时,涉及到了各种说明方法。教师并不是找出这些方法来,表面肤浅的感受一下宏伟与精巧,而是把列数字、作比较等化成了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的直观形象。例如在感受精巧时,教师拿出了锋利的刀片,让学生体会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其建造的精巧可想而知。在感受宏伟时教师 把塔身由231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换算成学生能够感知到的“斤”这一单位,我想通过那一长串的数字,学生应该能够体会到金字塔的宏伟以及工程的浩大。类似这样的例子在这节课中还有很多,在这里不做一一的列举。这节课可以说抓住了重点,而且把重点有层次性的让学生领会透彻,这就好似演讲一般,平铺直叙,没有高潮的演讲必然不会感染人,在以后我的教学中我也应时刻提醒自己,面面俱到的分析文章,在有限的1-2节里必然会使重点埋没,学生的精力也不会聚焦在重点内容和这篇文章的亮点上。

我还想说一下《生命 生命》这篇课文在这次外出学习时也听到了两位老师讲授这节课,两位老师对于课文的处理差不多,但其中一位老师却给我们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开始时她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课堂中她几次回扣题目,让学生感悟生命,在最后,她让学生给题目加标点,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同学们有的加生命,生命。并解释到他要好好使用自己的生命,给自己的生命结束时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有的同学加的是生命?生命!有的同学加的是生命,生命。。。并且每位同学对于自己的解释,都赢得了在场老师的掌声。我想通过给题目加标点,并进行阐释,每位同学都说出了自己对于生命的理解和看法,这堂课也得到了升华。这也让我想到了苗老师的《尊严》那一刻,学生在开始时对于尊严的理解和上完这节课对于尊严的理解相比肯定得到了升华。

4.听课心得小学语文 篇四

在听课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各位教师充满幽默的教学,还有挖掘新事物,充分比较老教材和新教材的不一样,以及很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并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清晰的教学思维。

经过听课,感受到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究,师生合作交流的愉快的课堂。师生在课堂中不再是传统的传授者和理解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点正是新课改所提倡的。

2、体现教学与生活的联系,重视教学情境创设

在课堂上,教师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从情景中引入要学习的资料,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体会到知识就在我们身边,理解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学生主动的进行观察、实践、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教学活动。

3、注重教学过程,关注教学效果

从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来看,都是经过了精心准备的,从导入新课到作业布置,到小结,每句话都很精炼,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恰到好处。与此同时,也让我们不断的反思自我的课堂,是不是有很多废话,有没有到达自我设置的教学目标等等。

5.小学语文听课心得 1 篇五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这样的功底岂是一日可为?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为什么会有如此的魅力?为什么在课堂上学生乐此不疲?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教师语言要具有艺术的魅力

当我听着这几位教师的课时,我想教师的语言竟有如此之魅力,它能深入学生的心灵深处……王丽杰老师在教学《麻雀》这一课时,她让学生一边观看图景,一边听老师的介绍,声情并茂的语言唤起了学生的思绪。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得好,就能抓住学生的心

二、注重指导学生朗读,恰当点评学生的发言。

还给学生大量的读书时间,在语文课堂中应让学生多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入境界,并且还要生发联想,才能更有感情的朗读,也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意。在高丽娟老师讲《掌声》的课堂上,都将阅读贯穿始终,对学生的读书通常做了如下安排:

1、观其大意,谓之粗读,只要求将课文读通,了解其大意

2、参照有关注释和有关资料,细嚼慢咽,谓之细读,可提出疑难,请求解决。

6.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篇六

陈庄小学

三年级

本学期,有幸在区组织的小学语文教师集体教研活动中,听到了两节精彩的汇报课。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两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而且对于正在语文教学路途上摸索前进的我来说,收获也是颇多。

下面谈谈我对此次活动的心得体会:

第一、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听完两位老师的汇报课后,我认为他们对教材的把握都有其独到之处,都能抓住题眼,一步步的深入文本。白聪慧老师,在教学《呼风唤雨的世纪》时,她先以精美的课件范读,引领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受到了大家的赞赏,接着指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为学生的读打好了扎实的基础。课中,她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以文带文的形式,对课文进行拓展品读,激发了学生的无限乐趣。整节课在白老师优美生动的语言中层层展开,使听者回味无穷。

第二、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这两位老师都充分的做到了这点。例如:白聪慧老师讲《呼风唤雨的世纪》时,通过课件的设计,精彩的品读,引发学生边读边想象,体会科技带给我们各方面的变化。

第三、注重引导学生朗读。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例如:常老师在上《陶罐和铁罐》这课时,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再读课文,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分角色读,让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分组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第四、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很多老师会在课堂上穿插着一些学习方法,让学生收获这些学习的方法,当他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才能够用自己的力量解决。例如:白老师就要求在正文学习前为每段标上序号,便于在学习课文时迅速找到所讲的内容。她还要求在读文章时对有生字或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这样就能“读书百遍,其意自见”。老师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及时的纠正文字的发音,潜移默化的教导学生字音要读准的习惯。还有的老师一直强调“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好批注,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第五、亲切的评价语言。两位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运用“你最聪明、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棒”等来鼓励学生。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7.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篇七

唐余宛

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小学语文教师集体听评课活动,收获很多。置身于课堂教学中,看到各位老师气定神闲,信手拈来,不时激起一个个教学的浪花,他们或浅唱低吟,或激昂文字,不仅令学生陶醉、痴迷,更让我连声赞叹,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赞叹之余,更多是深深的沉思。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就应是源于教材但又要高于教材,尤其在当今社会显得更重要。教材只是一个范文或者例子,老师在教学时要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学习,并且终身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逐步领会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窍门。几位老师都能注重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陈鹏敏老师通过编字谜让学生记忆字形,李茹老师主要是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来理解句子的方法,让学生透过读句子找出关键词,由理解关键词的含义进而来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其他几位老师都能让学生抓重点句来理解课文,透过反复读,边读边做批注的方法来学习课文。

二、自读感悟、开放引导的课堂让人耳目一新

新课标中说到:学生的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教师的引导调控是第二位的。着眼于学生自主发展的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学后教、先读后导、先练后训、先放后扶”的过程。我想,徐老师所讲《一封信》,褚老师所执教的《一个苹果》一文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教学模式的一个充分展现吧。本课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2、局部分析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

3、深入综合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褚老师让学生边读边想,将一群战士们的形象完整地展现给大家。

三、尊重学生的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这种新理念,已成为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话题,为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可。几位老师在讲课中也能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阅读、思考、体会,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交流各自的体验,来领悟文章的资料与中心思想。

四、处理、把握教材的方法十分独到

一句教育名言说得好:“什么是教育,那就是学生把在学校所学的东西都忘记以后剩下的东西。”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上完一堂课后,该问问自己:当学生把这堂课所学的知识点忘记以后,还剩下些什么?十年,几十年以后,当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全忘掉以后,我们给他们留下些什么?我们的教育,能否给孩子们留下正确的思维方式,留下解决问题的能力,留下他们真正需要的种种?几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其中王峰,李金静老师的教学——严谨、科学。李老师的课环环相套,丝丝入扣。一步步引导学生弄懂了惊弓之鸟的原因。情景导入,教学设计是那么合理,流畅。“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思索,经历,从而解答疑惑”让他们充分体验思考所带来得成功,树立起学生我能行,我一定行的理念。看似平常的提问,却把学生的思路引向了更高层次的探究世界,彰显出多么精湛的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当然,几位老师还有一些地方做得不到位的,如在指导学生朗读等方面还有待大家共同讨论,研究,因为这也是我自我做不好,也不知该如何去做好的问题,请多多指导。

8.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篇八

近期,我们学校组织了二年段语文教师到进修学校观看了由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张倩老师上的二年级下册古诗《小池》一课的教学观摩课,收获很多。《小池》一诗作者通过对小池中的泉水、树阴、小荷、蜻蜓的描写,给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活情趣的生动画面,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老师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来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

一、以生为主,以读为本。

把课文读通,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读书,须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教师通过范读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古诗。

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让学生自由读、个别读、男女生分读、表演读、比赛读、齐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诵读古诗,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美好的意境,从而达到了教学目的。

二、展开想象,深入诗意。

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孩子是富于想象的,发展孩子的想象就是在开发孩子的智慧宝藏。而语言又是妙不可言的,很多文字寓意深刻,特别是古诗,它留给学生许多想象的空间。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在配乐朗诵时,让学生闭上双眼,然后交流好像看到了什么景色,学生在音乐与老师的诵读中感受到了诗中所描述的美景,回答得非常好,把好像看到的景物描述得很美。有的学生说她好像看到了有一只蜻蜓飞呀飞呀立在了荷叶上;有的学生说她好像看到了树阴照在了水面上;还有的学生说他好像看到了泉水从泉眼里流了出来,可以说朗诵和音乐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而想像对学生深入理解诗意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

三、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学习古诗,除了要让学生读懂读好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这对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的。新课程提出,要重视学生自己的体验,这是很正确的。读这首诗,小朋友看到的是什么呢?他们想到的是什么呢?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体验,我们老师是无法替代的。让他们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在学习《小池》这首古诗时,教师除了让学生在教师配乐诵读中想像看到的画面外,还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从图面中去感受诗的意境,并配以教师的语言“泉眼很爱惜它的细细的泉水,不让它们多流一点儿似的,泉水就慢慢地,无声无息地流出来……这样的泉水,我们应该怎样读?”“在夏日的日光下,池塘里这一片柔柔的池水你喜欢吗?是啊,连树阴都喜欢得投进了池塘的怀抱了,你们瞧,它照在这片波光上呢!这句我们应该读出什么样的心情?”......用语言来引导学生读出诗的意境,并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哪里应该停顿,指导学生朗诵,而诗的后两行,教师让学生边做动作边朗诵,从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读中,我已充分感受到孩子们已被诗人把描绘的一个泉眼、一道细流、一池树阴、几支小小的荷叶、一只小小的蜻蜓,构成一幅生动的小池风物图,而深深吸引。孩子们领略到了小池塘的自然风情,接受美的熏陶。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一切学习机会,学习百家而顿悟,积淀教学素养,我们虽不能成为名师名家,但也会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明溪县第二实验小学

二(6)班

伍福兰

9.小学语文研讨课听课心得 篇九

真语文,不加任何的媒体形式,没有音乐的烘托,没有图形的辅助,用真正的语言声音来再现语言文字的内在之美。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们静下心来解读文本,解读学生,熟悉各个教学阶段的任务,把学生放在首位,通过“听、说、读、写”的形式,运用文本的“字、词、句、段、篇”,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我这次听课的最大的感受。

贾志敏老师在课堂上用文章《脚印》作例子,教会孩子们说话,教会孩子们写话。不用媒体、色彩、音乐、图像等手段。导入从最基本的识字,初读课文 用讲故事的形式来吸引学生;再读课文一句一句的领读,熟悉文本内容;反复置换句子读,领悟文本的主题,掌握了关联词的使用。整个的课堂以读为主,形式不同,循序渐进,由扶到放,真正的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在潜移默化中把“识字、认词、读句、读文”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传授给孩子,孩子无形中提高了各种能力。我感叹于贾老师的认真的教态;羡慕贾老师的设计精巧。

说到设计之精巧,这次的语文示范课活动还有许多,感受如下:

精巧之一:贾老师的“小猫小狗小鸭的脚印像什么”的说话练习,既练习了比喻句,又练习了关联词的使用,还教会学生使用不懂得关联词说同一句话,课堂真的体现“读与文”的结合。

精巧之一:张赛琴老师解读文本白鹅的高傲的特点时让孩子们做动作,边读边感受,并且只要读课文时有相关特点,张老师都会教孩子去感受,张老师教学注意细节;在感受吃相"三眼一板”时,为了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张老师让孩子们来演,边演边读,并知道学生分析其心理的想法,把他说出来,进行“说”的训练,把整个故事演完,学生对白鹅的特点有了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进行当堂的写作训练,反复的强调过程,心理活动,学生写起来水到渠成,无形中张赛琴老师把“听、说、读、写” 立军游戏形式的解读文本中。

精巧之一:张立军老师的精妙之处更多,(1)作者、作品介绍精妙。(2)整体感知文本精妙:何人、何故、何为。(3)分析文本精妙:度媒体一闪,激励学生译文,评价用语更妙“比我高、和我想的一样等”学生兴趣极高。(4)感知人物特点精妙:“我读此物杨家果,你读??”以读带讲。(5)布置读书作业更精妙:出示《世说新语》另外的一则短文,讲一个小故事,当孩子们兴趣正高时,想知道答案时,让他们去《世说新语》中找答案,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张立军老师把“听、说、读、写” 安排的环环相扣,学生忙的不亦乐乎,乐在其中,感叹大家之作带给我的教学的享受。

精巧之处太多,在这里不一一列举,总感觉“润物细无声”,深知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真语文”让我心神向往

幸福路小学 孙凤丽

我很有幸参加了全国真语文系列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聆听了贾志敏等各位大师的讲座,并且欣赏了大师们的课堂教学。通过本次活动我对语文又有了新的认识,同时内心也多了一份责任感,可以说本次活动让我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洗涤。

一、“真语文”让我懂得了语文的真谛。

本次活动的主持人王旭明老师谈吐幽默,他用普通诙谐的语言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语文”?“真语文”就是求真务实,真语文就是语文,假语文就是非语文,不是发明,不是创造,而是寻找,而是回归。“真语文”的理念就是要有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就是强调听、说、读、写的整体推进;就是教给学生质疑、创造、有批判的精神。这样的话语一次次冲撞着我的内心,让我心潮澎湃,也让我懂

得了作为中国人为什么学语文?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教孩子们什么?

所以简单的来说“真语文”就像著名的叶圣陶老先生说的“语文课就是教会学生说话,教孩子会说话。”秉承着这样的理念我相信我们的孩子一定会爱上语文,并享受学习语文的过程。

二、“真语文”让我体会到自身的责任重大。

“作文作文憋死小人”这样的话语我从小就听到,一直到现在,我们的孩子也是这样的状态,这真让我感到难受。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爱学语文,把学语文当成一种负担?这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反思。王旭明老师说过,中华民族的母语面临危机,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必须学好母语。听到这样的话语我的内心很疼,这是为什么?我们语文教师到底在干什么?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导致学生这样的情况发生。

随着活动的进行我的内心经历着一次一次的洗礼,让我深深体会到“真语文”是改变这一切的源泉。回味着大师的课堂我看到了希望,也为我们语文教师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共同努力来教“真语文”,让孩子们在我们的教育之下都有好的文化底蕴,好口才,好的阅读视野,写出好字、好文章。

三、“真语文”让我深知做人的重要。

学习真语文首先要有做人的真品格,学习真人格,学习真品格,学做真语文人。我们人民教师应该具有这样的魅力,这里的魅力包括人格、人品、学识,内在的和外在的。我们要紧扣内容提升自己的魅力。看到张丽军老师在课堂上的风采,我为之震撼。在他的举手投足间彰显

着大师的风范:深厚的文化底蕴,幽默风趣的语言 ,循循善诱的引导。就这样孩子们在课堂上聆听着,并让自己的思维在张老师的引导下飞翔了起来。

作为当下的我们一定要给自己充电,一定要多向我们的前辈学习,一定学着做“真语文人”,让自己的课堂回归本真。

10.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

结合我的教学课堂实际,我反思一下,我做得最不好的一个方面是没有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平时我的课堂是只有十来个学生在和我交流互动,其它的同学好像是事不关己,几乎也形成习惯了,我已似乎见惯不惯了。对那些不说的学生我也就算了,也不理了,不说我认为照样把课文阅读教学完成。就这样,我越来越觉得爱交流的同学也懒于开口了。这次,我参加了培训后,我深刻地认识到:这样做不行了,必须得改!

例如:这次来授课的江苏的一位名叫xx的老师在上《哪咤闹海》时,教学中的四大环节分别为“朗读——概述——讲述——转述”。各环节中都不忘记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

在引导“朗读”时让学生“说”哪咤如何运用两件法宝,三闹东海的(即各段的段意)。(同时黑板上出现提示语“一举……便……”、“一扔……便……”、“一斗……便……”“从此以后……”。)由于指导到位,学生都积极参与,学生积极性得到了提高了。紧跟着的引导学生“概述”主要内容时首先分为什么闹海?(起因)如何闹海?(经过)闹了后怎样?(结果)再要求学生串联起来说出主要内容。水到渠成,学生说得轻松,说得精彩。

在“讲述”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把一个关键句要讲成三句:如把文中“夜叉从水里钻出来,看见一个娃娃洗澡举起斧头便砍去”这一句讲得更具体、清楚、吸引人。指导时引导①夜叉钻出来……②大吼一声……③抬头一看……④……⑤……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讲,启发学生想象画面让学生说。更为让听课老师拍手叫绝的是“转述”这一环节,薜老师设计了①龙王如何告状②哪吒如何解释两个续编情节,又让学生探讨③编者的目的是什么(颂扬小英雄哪吒)。三个步骤对学生说的训练。通过三个步骤的练习让学生感受什么是转述,让学生明白在生活中听转述者的话由于目的不同,说的话就不一样,因此不能偏听一方,要动脑辨别。对教材的把握我本人只有瞠目结舌。学每篇课文前深研教材要思考好“教什么”和“如何教”。

11.小学语文听课心得体会 篇十一

侯集乡中心小学 井娅慧

本期按照教学常规,我校举行了第一轮讲听查评活动,听了四位老师的课,这样朴实,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这四位老师的课时,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准确。她们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二.教师教学艺术

1、吃透教材是最根本的。四位老师的语文功底非常扎实,语文素养很高,深入研读了教材。

2、驾驭课堂教学能力很高。独具匠心,精心设计,从学生出发备课是必不可少的。他们都根据自身特点,根据教材设计教法,学法,形成自已稳定的教学风格。

3、活泼的课堂气氛。传统教学只注重老师的“讲”,而轻视学生的“说”,这样导致课堂死气沉沉,教学是昏昏欲睡,而在这两位教师的课上,互动的成分比较多,学生不再是听众,而是整节课的重要参与者,老师和学生是在相互讨论和交流的基础上完成整节课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在这种乐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上的内容。特别是老师们都使用了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

上一篇:人类活动影响下的胶州湾近百年来环境演变的沉积记录下一篇:收银系统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