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2024-07-03

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共10篇)

1.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篇一

【摘 要】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科知识中最基本的单位,而概念教学则是物理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更是整个物理教学知识的基础,一旦概念教学搞不好将会影响整个物理教学的质量的提高。

在本文中,笔者简单阐述了物理概念在整个物理学科中的重要地位,并就如何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概念教学的有效展开和整个物理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有所帮助。

【关键词】概念教学;物理概念;教学情境

在物理教学中,物理概念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在物理学科中,概念是物理规律的基础,而物理规律又表达了物理概念之间的互相关系,也就是说,我们要想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首先就要过了概念这一关,并且在学习物理概念的过程中,仅仅靠死记硬背是不可能掌握物理概念的,从而也不能真正的理解物理学科中的各种物理规律,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各种公式的物理意义,更不能掌握利用物理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适当的概念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物理学科中的一些概念相对来说都是比较抽象而又难以理解的,如果教师直接从正面讲解概念,可能大部分的学生都无法理解,因此,我们要把抽象的概念放到一定的情境之下,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来讲解物理概念,这样学生就容易理解的多。

例如,我在讲到“速度”的概念时,就给学生讲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并让学生思考究竟是乌龟跑的快还是兔子跑的快,这时候,有的学生就说是兔子跑的快,因为兔子是跑在乌龟的前面,而有的学生则是说乌龟跑的快,因为是乌龟最先到达目的地。

这样,在学生的争执和讨论中,我再适当的引入速度的概念,这样学生就会对这个概念有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通过这种有趣的情境教学还可以把原本较为枯燥的概念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比较法进行概念教学

在物理学科中,有很多的概念从字面上来看非常接近,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些概念的时候经常会发生混淆,例如“重力”和“压力”,很多学生在学习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总会把他们混淆在一起,他们往往认为,压力的大小总是等于重力的大小,或者有些学生干脆把压力等同于重力,这种概念上的混淆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掌握出现了很大的偏差,这样,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这种概念不清会直接导致错误的形成。

因此,在学习类似这种容易混淆的概念时,我们要注意把这些相近的概念进行对比教学,通过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然后发现他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利用对比法来理解和深化这些概念。

三、注意从实践活动中引入概念

抽象的`物理概念往往是对具体的事物的概括,而我们在学习物理概念的时候就可以回到概念形成的最初,注意从实践活动中引入概念,这样,在大量的活生生的感性材料中,学生就可以由感性材料入手来对物理概念进行归纳总结,并最终达到掌握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讲到“压强”的概念时,我就让学生思考一下,为什么医生打针用的针头要做的很尖锐?为什么我们使用的钉子都是很细的尖头?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这些直观的场景中,学生拥有大量的感性经验,而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这些感性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并把他们上升到一定的理性高度,并最终形成一定的概念,这样,整个概念形成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这样学生在理解起来就容易的很多,并且,这样从生活实践中引入概念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把理论知识同生活实践相联系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注意概念教学的全面性

很多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的时候往往只注意到了概念的一些表象,而没有对概念进行深层次的研究,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化、片面化的阶段,从而导致概念理解的不准确性。

例如,在讲解到“沸腾”这个概念时,我就让学生观察水烧开的过程,结果学生在观察的时候只注意到了冒气泡这个现象,从而片面的归纳出“冒气泡就是沸腾”这个错误的概念。

因此,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深化概念,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概念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观察水沸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先给学生提几个问题,如,加热前有没有气泡产生?加热过程中,气泡从什么部位开始出现?在整个过程中气泡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在观察沸腾的过程中就不会把眼光只盯在气泡上,而是学会更加全面的观察水的沸腾过程,从而对“沸腾”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更加科学全面的认识,并最终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

五、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深化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展概念教学的目的,而反过来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概念的应用也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巩固概念教学的效果,很多在概念教学中没有发现的问题一旦把它运用到实际中可能就会发现很多新的问题。

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通过实践的方式来检验和深化概念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了“密度”的概念以后,我就给学生提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一个质量为100克的铜块,在切去了一半以后,它的密度有没有发生变化?关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密度小了一半,而有的则说密度没有发生变化,由此可以看出,一个简单的小问题就可以立刻检测出在概念学习中的一些问题,于是在这个问题的启发之下,我又给学生进一步分析这个密度的概念,从而让很多学生又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密度这个概念。

总之,概念作为物理学科的基础,概念教学自然也就成为了物理教学工作的基础,我们每个教师不但要重视概念教学的工作,同时还要解放思想,运用各种手段和技巧来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推动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高峰,浅议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36).

[2]李治纲.浅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新课程改革与实践,(13).

[3]舒德芬.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方法浅析[J].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

2.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篇二

一、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 使认识产生飞跃

在物理教学中, 我们往往是利用习题作为学习物理的主要途径, 这种方式往往是比较机械的, 学生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的情况下, 如果把知识稍微进行拓展延伸和变形, 学生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 会感觉学习物理太难, 甚至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基于这种情况, 我们就要注重概念的引入, 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这样才能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如“密度”一节, 怎样引入密度的概念, 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密度知识。可以做演示实验: (1) 用纸包着一块肥皂和一块泡沫的长、宽、厚度一样, 也就是体积一样, 但是用手掂一掂, 肥皂的质量要比泡沫的质量大得多。 (2) 同样的两个烧杯分别装有体积不同的水和煤油, 放在天平上却能平衡, 说明它们的质量也是相同的。提出问题: (1) 为什么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 它们的质量不相同? (2) 为什么体积不同的不同物质, 它们的质量却又相同?归纳总结:木块的体积增大几倍, 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 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水的体积增大几倍, 它的质量也增大几倍, 质量和体积比值一定;木块的质量跟体积比值不等于水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最后可以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和体积成正比, 即比值是定值;可见, 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 密度就是表示这种特性的物理量。

二、还原展现, 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每一个物理概念都是人类知识的结晶, 铭刻着人类思维发展的烙印。对于物理概念的教学, 我们要把思维的过程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体验以往人们的思维活动, 并从中发现和形成物理概念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就能让学生认识实物的本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充分还原展现, 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

如, 在学习“力”的物理概念时, 头脑中已有“某人干活真有力”“某人工作遇到了阻力”“现在我学习很有动力”等有关力的认识, 而“力”这一物理概念是建立在一些物理事实的分析基础上的, 如, 手提水桶、手压桌面、人推车、人拉车、机车牵引、列车、磁铁吸引铁钉, 磁铁的N极排斥, 磁铁的N极, 物体作用物体, 我们将“手、人、机车……”概括为“物体”, 将“水桶、桌面、车……”概括为“物体”, 将中间的“提、压、推……”抽象概括为“作用”, 这样便建立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一物理概念。物理上的动力和阻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效果是使物体加速运动的力, 就是动力;效果是使物体减速运动的力, 就是阻力。

三、对物理概念教学的概念引入、形成环节进行初探

在对反映物质及其运动性质这类概念的教学中, 这类概念主要是反映了物质或物质运动的某种效率以及特性, 在定义上是利用两个物理量的比值来表示, 但自身的大小又不依赖于这些相关物理量的大小。对这方面的问题我们要进行探究, 以提升物理概念教学的实效。

总之, 在物理概念教学时要通过学生生活中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 (主要是生活中观察到的现象、体验) , 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描述其中的共性, 从而得出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注意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 以提升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并学会运用。

摘要:研究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 利用有效的策略以提升物理教学的实效。分别从物理概念教学要重视概念的引入过程, 使认识产生飞跃;还原展现, 使学生发现、体验概念的形成过程;对物理概念教学的概念引入、形成环节进行初探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顾建元.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物理:初中版, 2012 (12) .

3.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思路 篇三

关键词:物理 概念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1(c)-0066-01

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几乎遍及每一节物理课,而在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是概念。物理概念较为抽象,初中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形成,因此对物理概念理解上困难大,下面我就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思路。

物理概念的教学有一定的程序,一般講可划分为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巩固深化三个阶段。

1 恰当引入物理概念

讲解物理概念时,应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引入它的作用,这样就把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目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引入物理概念常采用以下方法。

1.1 从生活中引入

例如:从马拉车、人提桶、磁体吸引铁钉、汽车压路面等生活实例引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概念,从电炉、电取暖器、电饭锅等发热用电器引入“电流的热效应”概念。用生活实例引入物理概念,学生感到亲切,容易接受,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注意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的能力。

1.2 从实验现象引入

例如:“大气压强”的概念,常用马德保半球引入。这种引入方法容易集中初中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起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的观念。

1.3 从复习旧知识引入新概念

例如:复习压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压强的概念,从而进一步提出:“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压强”。这种由旧概念的发展引入新概念的方法,有利于巩固旧知识,掌握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发展初中学生的思维能力。

1.4 用类比、对比法引入

例如:电流类比水流、电压类比水压、功率对比速度,这种方法把抽象的概念类比、对比成形象的概念,学生易接受、易理解。

2 准确的形成物理概念

2.1 物理概念揭示事物本质属性与特征

概念的引入之后,还要进一步使学生形成清晰的认识,即通过分析、对比、分清一类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突出本质,抛去非本质的东西,为准确定义概念打下基础。例如讲解密度时借助初中生熟悉的提筒测液体质量的事例引入密度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领悟到这种测量可行,是因为一切液体的质量与体积存在着正比关系,而测量相同质量的不同液体所用提筒的容积不同,这一事实,说明了不同的液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密度概念是物质客观存在本质属性就十分突出了。

2.2 给物理概念下准确定义

事物的本质属性揭露之后,概念的定义也就形成了,因为本质属性就是要建立的概念,同时要注意的是,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简洁的文字准确地陈述这个本质属性。给概念下定义除了文字准确地表述外,还需要导出定义式,初中物理的初中生往往不适应由文字表述直接转入数学表达式,现行人教版初中物理:电功率:p=w/t,速度:v=s/t,密度;p=m/v等,都是这样总结出来。

2.3 讨论概念的物理意义

所谓概念的物理意义,就是指概念在物理学中的作用,例如:密度的定义式为p=m/v,其中m、v均属于物体性质,而密度p仅反映了组成这个物体的物质的性质。m和v可以随物体的不同而变化,但是,若物质没有变,密度p就不变。例一杯水和一桶水,其体积和质量不同,但是组成这个物质没有变,所有密度p不变,可见,公式p=m/v中,m、v是对应关系,互相制约;而p与m、v是否变化无关,仅决定于物质本身的构成。这样讲清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

3 进一步巩固、深化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比较抽象,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差,要想真正掌握物理概念,还必须经过巩固、深化过程。一般采用以下方法:

通过练习,巩固深化概念,依据认识论的观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经过“由感性的具体发展到抽象的规定,再由抽象的规定发展到思维中的具体”这样两个科学抽象的阶段,概念形成后,认识的第一阶段已经完成,而认识的第二阶段必须练习有针对性题来完成,例如: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揭示后,教师必须列举两要素,同时具备,缺少一个因素以及力与移动的距离垂直等一系列实例,让学生分析、判断、才能使功这个概念牢固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要注意,为了巩固概念的定义式,安排一些计算题是必要的,但是过多的练习题,又容易冲淡对物理意义理解和记忆,所以,练习题型与内容应多样化。

对易混概念进行辨析,进一步理解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有比较,才能鉴别,因此把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辨析,明确他们的区别与联系是帮助学生纠正错误、理解、巩固、深化概念最有力的措施,如:压力和压强、热能和热量、千瓦和千瓦.时、浮力和浮沉等都是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用对比、辨析的方法达到巩固深化的目的。

4 结语

物理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因此概念教学要注意阶段性,要循序渐进,逐步加深,不能操之过急,同时巩固概念还注意经常化、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真正熟练掌握物理概念。

4.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的几点尝试 篇四

谢燕忠

甘肃省民勤县民勤五中,甘肃 民勤

733300 物理概念反映物理现象的本质。如何在概念教学中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值得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之一。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重视物理概念教学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一、引入物理概念

在概念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引入概念,常用方法有:从生活实际引入,如引入“力”的概念,可以现场模拟生活中力的现象,让学生体会力就在我们身边;从实验现象引入,如惯性的概念,观察体会惯性的存在;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入,如“电功率”的引入,可以在复习“电功和电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电流做功不光有多少还有快慢,顺利成章地引出电功率。

二、形成物理概念

知道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后,接着的问题是理解这个概念到底怎样描述了某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它的内容是什么?针对学生对感性认识材料的掌握情况和已有的“前概念”,即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概念之前,脑子里已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偏见,设计一个好的形成概念的过程。例如,亚里士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观点,虽早在17世纪已被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否定,但直到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讲“运动和力”的概念时,这种错误观点在学生头脑中仍留在学生头脑中。因此,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要注意发现和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前概念”。物理学是借“物”求“理”,就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例如,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或观察模型、实物、示意图,或进行实验等等),然后启发诱导,让学

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概括、抽象出其本质,得出物理概念。

三、精确表述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让学生自己积极参与形成和表述概念的过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在讲”能的转化和守恒概念”时,师生共同列举一些能的转化的例子。如:物体从高处自由下落,重力势能不断转化为动能。用电饭煲烧饭电能转化为内能,水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等等。至此,让学生概括得出新概念——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其间,对学生表述的不当之处,教师应诱导启发,在正式给出定律时,要求语言精练、准确,符合逻辑性和科学性。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得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四、剖析物理概念

初步建立了概念,首先要从正面对概念进行认识。对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要咬文嚼字。如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一切物体”表示这个定律适用于所有物体;“没有受到外力作用”表示定律的成立条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是结论,二者必居其一,原来静止的物体现在继续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物体以原来的速度继续做匀速直线运动;“总”表示当物体满足以上条件时结论就是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没有例外。总之,对概念的定义要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重要的“字”、“词”要认真推敲。

五、深入理解概念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概念的本质,帮助学生全面深刻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关系,使其对物理知识结构的严密性和科学性能够充分认识,使学生在加强概念的理解中提高抽象思维能力。例如:“电阻”这个概念,学生一定要懂得对同一导体来说,其电阻值是恒定的,对于不同的导体,其电阻值也有可能是相

同的,表明导体的电阻反映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其大小由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材料性质和温度共同决定,而与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正确理解这一点,学生就不会把公式

R=U/I 的意义理解成导体两端的电压越大,则电阻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则电阻越小。为了比较深刻地理解概念,还需要从全方位来认识概念。这就必须从分析概念的内容入手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六、甄别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教学中,由于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容易被忽视,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对物理概念进行甄别,使学生通过概念的比较,全面理解和掌握概念。例如:电阻和电阻率、功和能等。在运用概念时,应选用易混淆的典型例子,帮助学生对概念理解和巩固概念之间的差异。

总之,在物理概念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思维的兴趣,优化物理概念教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全面正确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

5.也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篇五

概念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人们通过实践,从对象的许多属性中,撇开非本质属性,抽出本质属性概括而成。在概念形成阶段,人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在此我对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做了一些粗浅的剖析。

一.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在整个教育工作中,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亿万青少年儿童是祖国明天的建设者,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和我国社会主义的前途决定于他们,而决定他们思想品德、科学文化以及身体等方面素质的,是今天对他们施加的教育。振兴国家,教育是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的基础,而初中阶段是青少年系统学习科学知识打基础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懂事开始,通过反复不断的记忆、积累、辨别和比较,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已逐步形成一些粗浅的看法,这就是最初的“概念”。进入小学阶段后,这一过程逐步深入。在跨入初中阶段后,他们能够比较系统地、相对严密地接受到科学概念观的教育。这样将面临一个认识上的重大飞跃。而当他们初步掌握了自然科学方面的一些概念之后,他们能从微微张开的科学大门的门缝中初步窥视到科学王宫的宏大深邃,精彩纷呈。

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学知识的核心,它是学习物理学、理解物理公式含意、掌握其法则、规律等知识的基础,同时也是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枯燥无味、难以掌握的一个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种教法,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能效的重要手段。

二.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基本内容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学科。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初中物理内容尽管浅显,但知识覆盖面比较广。物理概念的教学实际上也就是从这二方面来进行的。

1.关于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

初中物理给学生介绍了很多有关物质基本属性的概念。如质量、密度、熔点、沸点、比热、电阻等。通过这一类概念的教学,要使学生学会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这就是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以此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例如:密度是初中物理中第一个比较深入比较详细讨论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自觉地抓住物质的属性大做文章。怎样区别不同物质、怎样说明不同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等等。在这里把文章做够了,一方面可以在学生初入门时,就激发起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由此及彼进行联想:物与物在本质上区别还有没有别的方面属性?为以后比热等概念的教学作好必要的铺垫。

2.关于物体间相互作用及变化规律的概念

速度、力、功、功率、机械能、电流、电压等这一类概念的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而这种变化都是按一定的物理规律进行的。如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电能、热能、机械能间都可以相互转化,但在转化过程中都遵循一个规律棗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三.析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应用

学生由小学阶段进入初中阶段是学习过程的大转折。事实说明,部分同学在物理学科的学习上不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转折,常常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掌握物理概念时遇到了困难。因此,研究概念教学的方法和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师的重要任务。为此,我们首先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形成物理概念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点。

一般来说,初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周围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形成一个模糊的整体认识,也能对与物理现象相关联的各种条件作肤浅的分析。在此认识过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往往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够注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从实践中引入概念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简单机械的学习中,课前布置学生找找生活中杠杆、轮轴的实例以及它们的作用。再如在压强的教学中,课前布置学生完成两个实验:①一个较胖的同学和一个较瘦的同学同时站在沙坑中,观察脚陷入的情况如何?②同一个人穿平底鞋和穿细高跟鞋站入沙坑中,脚陷入的情况又怎样?这样,使学生对压强大小的决定因素先有一个初步的,感性的认识。这样能为压强概念的学习打下较好的基础。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概念强烈欲望,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演示实验的作用。对初中学生,尤其要讲究实验形象、鲜明、生动。例如讲磨擦起电这一课,当教师手托一块事先使之带电的泡沫塑料块走进课堂,将它放在一个同学头上磨擦后吸引该同学头发,一定可以很快地吸引住学生,促使他继续了解磨擦起电的原因。又如做电路实验,切忌教师自己在讲台上连接线路,坐在稍后的学生什么也看不见。要讲究示教板的大型化,鲜明化,这方面多费点精力是大有效益的。在讲授新概念之前,教师千方百计要从形象入手。用一开头就抄黑板写定义的方法,是注定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

2.通过应用,对物理概念加深认识

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的认识上,深入不下去。教师的任务就在于从正面、反面、侧面全方位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使他们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对于物理实验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初中学生往往是出于好奇心,而不是有目的地去观察,只停留在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上。这样不利于物理概念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善于观察物理事实方面,不仅要发现物理现象的个别特征,而且要发现特征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以沸腾概念的学习为例,对于水烧开的过程,学生往往只注意冒气泡这一现象,而忽略了其变化,这样不利于形成完整的沸腾、汽化的概念。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水开的全过程:加热前有无气泡?加热过程中,气泡的部位如何?气泡怎么变化?剧烈程度如何?温度是否继续上升等,从而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上正确的轨道。

此外,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表现在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初中学生在物理概念学习中,往往不能抓住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并加以联结概括,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学习中不断加以引导。如在惯性教学中,学生往往能根据紧急刹车等现象列举出某一具体物体在某一状态下具有惯性的实例,这时教师就应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由此进一步得出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的结论。

3.合理运用概念,分析概念间的相互联系

运用物理概念进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深化认识的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概念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标志。必须对概念规律的内在联系加以挖掘。有些同学对每节课的单个概念予以理解,却不善于把这些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仅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关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应用于各种物理场合。事实上,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前后都有联系,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即可收到一石数鸟之效。如复习“电功电功率”这一章时,学生比较电功和电热计算公式时,发现有时公式形式是相同的,这时就应引导学生分析:电流做功的实质是什么?两个物理量形式上达到统一蕴藏着一条什么规律?使学生联想到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并由此进一步分析,何时Q=W,何时Q≠W。这样,使学生的知识形成系统化。

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注意教法的多样化

⑴从错误中强化概念的认识

物理概念的学习重在理解。以这样一个力学中典型问题为例:一木块沿斜面下滑,问下滑中木块受几个力作用?很多学生会回答为重力、支持力、磨擦力、下滑力。无形中多出了一个下滑力。分析错误产生原因,就是因为死记概念,没有理解力产生的条件必须是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既要有受力者又要有施力者。可见,概念的记忆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有助于物理概念的深化。通过错误从而能够加深学生的映象,丰富学生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也有利于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⑵应用"类比法"帮助理解物理概念

初中物理的许多概念如速度、功率、密度、电阻等等,在定义的时候思路上是完全相同的:通过两个物理量的比值反映物体本身的某种属性。对这些概念,通过类比,使学生能够达到融会贯通。例如把电流做功比做水流做功、把电压比做水压从而可使学生把看不见摸不着的电类比成实实在在的水,从而理解了电流和电压的实质。

⑶把相似概念的区别和联系进行对比教学

物理学中有许多概念名称相似,如向下的压力和重力、热量和热能、做功与功率等等对这些概念加以归纳,指出它们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加深对这些概念的理解。

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在教学中选择好恰当的教法,或者把多种教学方法合理地综合应用必然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成果。

6.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论文 篇六

1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入概念

物理概念引入则是概念教学的必经环节,利用这一过程能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引入这一概念,引入它到底有什么作用。当学生了解了相关概念的具体用处,才能将他们探究这一概念的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出来。物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相关的概念教学,创设恰当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分析、探索中知晓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为进一步激发学生思考如何定义新概念奠定好基础。例如,在引入“密度”概念时,可以从鉴别生活中的常见物质着手。先出示铁块、木块和橡皮泥,一杯水与一杯酒精,然后再提问:如何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待学生回答后指出:要想有效分辨出这些物质,可以通过物质具有的一些特性,比如颜色、气味、硬度等进行分辨。但是有些物质,比如两条项链从外表上看一模一样,这时候又该怎么分辨出它们呢?有时候鉴于它们的一些特性比较相近,很难用人的感觉器官直接将其区别出来,这时候就需要引入新的科学方法进行解决了。这个新方法则是根据物质的“密度”来鉴别。接下来我们将一起探究密度的概念,以此来引出需要学习的内容,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

2对比教学法有利于灵活运用物理概念

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既要记住概念的定义式与表述内容,也要对其包含的物理内涵进行深入理解与运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听到有些学生抱怨物理概念多,又难于理解。但是,在概念教学中如果使用对比教学法,能让学生学会掌握触类旁通的本领,有利于促使学生灵活运用已经掌握的物理概念去理解一些陌生的物理概念。比如,在学习完“速度”这一概念后,大部分学生都比较容易记住并理解v=s/t,在学习“功率”这一概念时,就可以借助对比法,让学生观察P=W/t与速度的概念公式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学生们通过对比很快发现,从本质上来说,这两个公式描述的都是在单位时间内,某一个物理量的变化程度。对比教学法的应用,能帮助学生灵活使用简单易懂的速度概念公式去理解相对抽象复杂的功率公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多媒体形象演示

借助多媒体课件将物理教学中一些不容易解释的物理概念通过演示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很多学校由于物理实验器材受到限制,学生不能够自己操作一些物理实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快捷、方便的多媒体,图文并茂、声色俱全地将相关的知识点演示出来,既生动形象,又便于学生理解。例如,在讲解“照相机与眼睛”这一知识点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像与虚像两个概念,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向学生对眼睛成像模型和相机成像的光线传播原理进行直观演示,待多媒体生动形象的演示后,学生也能很快理解虚像、实像的具体含义,也能对凸透镜的相关原理有一个初步理解与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概念教学作形象演示,既受到学生们的欢迎与喜爱,又能使得课堂教学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循序渐进、拾阶而上

7.初中物理中关于概念的有效教学 篇七

一、概念的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产生了大量的物理概念, 对于这些抽象的名词, 初次接触想要能够真正做到理解对于学生们不免还存在难度, 初中物理概念大致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能够定性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者性质的概念, 如:重心、电磁波、简谐震动等。第二类在能够定性的反应客观事物的某种特征或性质的基础上, 还能对客观事物的基本物理特征和性质进行定量反应, 比如:力、加速度、功率等。概念引入的方式十分重要, 这直接影响学生接受其的难易程度。

1. 让引入的概念和生活联系

物理并不是脱离生活而独立存在的, 很多物理概念、物理现象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 如果能够将物理概念的引入和生活很好的衔接, 这对于学生的理解与接受是很有帮助的。例如在讲解“浮力”时, 老师可以让同学们想象木块漂浮在水面的情形, 然后尝试引发学生思考, 为什么木块能够浮在水面而没有沉下去呢, 这其中有什么道理及原理呢, 然后引入教学主题“浮力”, 这不仅让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了具体的认识, 也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 通过深化旧概念引入新的概念

物理概念中, 很多新概念的引入与讲解是和旧概念有紧密联系的, 通过深化旧概念往往能很好的引入新概念, 让学生对于新概念有很好的认识。例如在讲解“加速度”时, 学生已经对于速度有过了解与认识, 因此在讲解时, 可以尝试启发学生思考:汽车行驶在路上, 当遇到红灯时需要刹车, 车的速度会逐渐减慢直至停止, 这个过程其中蕴含怎样的原理呢, 对于这样的过程可以怎样定性的描述呢。学生由于对于速度的概念已经有基本的掌握, 因此基于速度的理论知识对于加速度展开思考, 往往更容易理解与掌握这个新的概念。

3. 概念可以由演示实验引入

初中物理教学中往往伴随很多的演示实验, 而观看演示实验通常是很受学生们喜爱的, 不仅具有趣味性, 同时实验表达一个过程往往是非常生动直观的, 很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认识。因此在概念的教学中, 也可以借助相应的演示实验让学生来体会某个概念的意义, 这种方式往往效果都非常好, 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二、概念的形成

1. 透过现象阐述本质

生活中有很多被学生们熟知的日常现象, 如果能够将现象进行有效提炼与深化, 然后引入到某个特定的物理概念上, 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大脑中对于某个概念的形成。对于这一类概念的形成过程, 需要学生们对于生活现象有仔细的观察, 并且要能透过表象思考其内在成因及原理, 教师在这个过程可以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与启发, 同时尽可能多的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与发现, 这样他们对于概念的理解才会更深刻, 形成也会更牢固。

2. 运用类比与对比形成概念

初中物理中的很多概念是生活中看不到摸不着的, 学生无法再从生活中找到落脚点, 理解起来不免会存在较大障碍。针对这一类概念, 不妨采用类比的方式给学生讲解, 找到生活中学生们了解与熟知的事物进行类比, 往往很容易被学生接受, 理解起来更为容易, 概念的形成也更深刻。

除了类比的方法, 有些概念也适合用对比的形式讲解, 例如“蒸发”和“沸腾”就是一对很好的例子, 这两种现象可以产生强烈对比, 讲解中如果两个概念来一同对比分析, 对于概念的形成是很有帮助的。

3. 等效法帮助概念的形成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很多物理概念都是独立的, 然而经常会有某两个概念在某一个方面表现出某种共同性质, 并且在解决某个物理过程中, 两个概念都可以达到同一个结果, 对于这种现象针对这样的两个概念可以采取等效法来加深学生们的认识。

三、对概念的定义

通过概念的有效引入后, 学生们头脑中基本有了概念的形成, 紧接着就需要教师对于概念做有效定义。教材中对于有些概念的定义已经有了精辟的阐明, 对于这样的情况只需要让学生们好好理解与记住就行, 然而还是有一部分概念表述起来较为抽象与晦涩, 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难度, 针对这样的情况就需要教师对于概念有进一步的阐明, 尽量做到概念的表达简单、直接, 语言清晰、明了。

对于概念的表达同样需要注意一些要点:第一、概念不能循环定义, 不能用概念阐述概念, 这样并没有起到表达概念的效果, 学生理解起来会很困难;第二、定义要能很好的表述概念本身及其外延部分, 这就要求对于概念的表达不仅要准确, 同时要完善;第三、使用的语言要清晰明了, 并且要十分准确, 概念中通常不会包含比喻或过多修辞, 也不是对于事物的判断, 是对于事物的有效说明。

有了概念的定义后, 教学中还需要对概念有进一步深化与巩固, 这通常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学生可以通过教材中的图像来帮助深化概念, 同时自己要多思考, 真正把概念弄懂弄通。此外, 平时的作业练习及老师的课堂讲解也是很好的帮助巩固与深化概念的过程。

总之, 初中物理教学中, 概念的教学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对于这些抽象的概念如何能够让其被学生理解与接受, 是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的。概念的引入要能贴近学生生活, 概念的形成过程要易于理解, 对于概念的定义也应当清晰明了, 这样才能让学生对于概念有更好的掌握。

摘要:概念对于初学物理的学生而言并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与接受, 因此探索正确的“物理概念”教学思路变得很重要。本文从概念的引入、概念的形成和对概念的定义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戴静岩.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的逻辑学问题及教法设计[D].东北师范大学, 2004

[2]李泽军.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4

8.浅谈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 篇八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概念 深化概念 巩固深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18

物理概念,是对客观事物的物理属性和本质特征的概括或描述,是物理教学的核心内容。许多同学常常用机械记忆的方式背诵定义,以为“背得出”就是“学懂了”,其实这是学习物理概念的一大误区。只有掌握了物理概念的实质,并能灵活运用物理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真正“学懂了”。那么,如何使学生形成、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如何使学生真正“学懂”物理概念,是搞好中学物理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

初中物理概念是中学物理教学中最基本的内容,这些概念反复出现在许多定律中,使用频率较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事物、分析现象,逐渐掌握物理规律,进而对规律的发现过程产生兴趣,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掌握物理概念。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怎样搞好初中物理概念的教学问题。

一、物理概念的重要性

(一)物理概念是初中物理学习的基础和成功的关键

物理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揭示了物理这门学科的内容,形成了物理学科的体系与结构,体现了物理学科存在的價值。物理学包含的内容大体可分为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和物理理论的应用。其中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应用的基础,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学生对电压、电流和电阻这几个概念搞不清,那就无法理解和掌握欧姆定律,更谈不上正确的运用欧姆定律进行实际解题计算了。如果对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这几个概念掌握不好,对于计算压强的题就也会经常出错。

(二)学好物理概念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孔子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家斯宾塞也强调:“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这说明兴趣是学习的最好伙伴。学生对概念的学习与理解能够激起学习物理的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欲望,就能增添其进一步探究并学习物理的动力。在物理学史上,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只是出于兴趣爱好才潜心研究物理,才如痴如醉地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二、物理概念的教学方式选择

(一)联系实际应用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前两种教学方式在实际教学中很受学生欢迎,效果也不错,但是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生动的实验吸引了学生,一些学生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而有些学生的认识只停留在实验表象,限于自身条件无法深入下去教师此时此刻就不能置之不理,而是应积极启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例如,在教学相对运动的概念时,两辆汽车以同样的速度向相同的方向前进,彼此互为静止学生在多媒体看到这个演示,往往注意到了汽车之间的关系,而忽视了参照物的问题,这样不利于学生对相对运动这一概念的理解如果教师建议学生两两做公交车回家,两人互为参照物,那么联系概念,学生就很好地掌握相对运动的实质。又如,在教学惯性这一概念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演示公交车刹车加速时乘客的反应时,学生很容易因为爆笑而忘记了要学习的内容这时教师应适时进行角色置换,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坐公交车的经历,这样就能把物理概念运用于生活中,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二)注重概念比较防止学生概念混乱

学生学习概念时最害怕遇到相似的概念,而物理学中类似的情况却比比皆是。因此,教师应该随时根据新的内容进行旧概念的比较复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学生概念混乱的状况,加深他们对概念的理解比如电功电热计算公式形式相同,学生很容易弄混这时教师要进一步解释,引导学生深入挖掘,直至联系到能的转化和能的守恒定律,从而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又如,教师可将重力和压力热量和热能做功和功率等等相似概念及时加以归纳,引导学生找出它们内在的区别和联系,从而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概念。

(三)借助先进的信息科技技术

对于一些无法带入课堂的实验或者生活场景,教师完全可以借助先进的科技信息技术,引入多媒体进行授课。例如,在教学弹性势能的概念时,实验中小球碰撞弹簧片的形变不容易看到,教师就可用多媒体动画将其用慢镜头展示,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弹性势能的概念。

(四)利用生活经验,导出物理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过许许多多的物理现象,恰当地运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日常生活中导出物理概念,可以创设良好的物理教学环境。例如,在进行压强、摩擦、惯性等概念的教学时,就可利用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事例,逐步导出这些概念的基本含义。

(五)排除经验干扰,形成正确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积累了许多与物理有关的感性知识和经验,但其中有些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种片面的或错误的经验往往干扰正确概念的形成,如人们习惯上认为摩擦总是阻碍物体运动的;用力推物体但物体没动就认为没有摩擦力;物体受力才运动;只有浮在液体上面的物体才受到浮力等,这些概念一旦形成,就很难轻易改变。因此,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就得设法排除这些片面的或错误的经验干扰,而排除这些干扰的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做实验。通过实验演示物理现象及其变化过程,不仅能有效地排除片面的或错误的经验干扰,而且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自主地向研究性的学习方式转化。如讲大气压的概念时,我曾将一个剥去皮的熟鸡蛋,置于较鸡蛋稍小的装酸奶的玻璃瓶口上,稍后拿下鸡蛋,将酒精棉球点燃投入瓶内,燃烧片刻,待瓶内空气稀薄时,再将鸡蛋放在瓶口上,结果出现了令人惊异的现象,鸡蛋慢慢地没入瓶内。这个小小的实验,不仅排除了大气压不产生力的错误认识,而且引起了学生对大气压的浓厚兴趣,吸引学生进一步探寻其中的奥秘。

参考文献

[1]郭怀中.物理教学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2]吴琴琴.浅谈物理概念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0(07).

9.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篇九

学习了《初中物理实验和物理概念教学设计》的专题讲座,体会很深。认识到了很多的问题,拓展了我在这方面的教学思路。如:新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与和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有依靠自己的科学素养提高工作效率的意识;具有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地怀疑,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关心科学发展的前沿,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新的初中物理课程标准理念是:

① 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② 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③ 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④ 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

⑤ 建立新的评价体系。

教学设计是以获得优化的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及传播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明确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修改方案的过程。

教学设计基本原则

10.初中物理频率的概念 篇十

物理学是一门基本概念和规律性都很强,同时又能有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推理能力的自然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变化规律。物理概念不仅是物理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构成物理规律、建立物理公式和完善物理理论的基础和前提。由于物理规律揭示了物理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制约关系,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例如学生不理解惯性的概念,就谈不上应用惯性知识解释现象、解决问题。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理概念没弄明白。死记、题海战术不是学习物理的方法,而弄清概念的建立过程、内涵和外延,才是学好物理的基本途径,所以物理概念的教学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关键。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引入物理概念的基本方法,现总结如下:

1、实验法:由实验引出物理概念。例如在进行密度知识教学时,先测体积相同的铁块、铜块、铝块的质量,并记录。然后测体积不同的铁块的质量,再测体积不同的铜块的质量,并记录。引导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同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相同,而不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的比值不同。可见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反映了物质的一种性质,物质的这种性质在物理学中用密度表示。这样科学、严密地引出密度的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理解深刻。学习电阻时,先演示:长度、横截面积相同,而材料不同的导体(如錳铜、镍铬合金)分别接到同一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不相同。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导体虽然容易导电,但是对电流仍有阻碍作用,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就叫电阻。学习大气压强时,让学生在不动手的前提下,把一个纸杯从桌子的一端移动到另一端,学生跃跃欲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推陈出新法:复习引出新概念,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这一节时,首先复习上节课内容,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我们能够看见一个物体,说明有光从这个物体射入我们的眼睛。然后再提问:白天,我们可以看见黑板上写的字,而漆黑的夜晚,若教室不开灯,你还能够看得见黑板上的字吗? 学生通过思考得出:黑板上的字不能发光,而白天我们能够看见字,是因为从字射入我们眼睛的光是从其他物体发出的,射到黑板上之后传播的路线发生了改变,从而进入我们的眼睛,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这样一来,既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内容(促进学生课后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又顺理成章地引出新课,也能够有力促进学生把所学的物理知识有机联系并结合起来,融会贯通。

在学习惯性知识时,先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在学习窜并联电路时,先复习电路的基本组成。

3、科学推理法:学习磁场这种特殊的物质时,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放在磁铁周围的小磁针能发生偏转,这一现象说明小磁针受到了力的作用,而小磁针与磁铁并没有接触。这就表明了在磁铁周围有一种特殊的物质(磁场)对小磁针产生了力的作用。

4、创设物理情景,引出物理概念。例如:在进行速度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百米赛跑的视频资料,然后提问。裁判员和观众是如何判断运动员的快慢?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不难得出:裁判员是在路程相同的条件下比时间,谁用时短,谁跑得快;观众是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比路程,同时起跑的运动员,看谁跑在前面,谁就跑得快。

由此引出:物理学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采用的方法与观众相同,通过比较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来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在物理学中把物体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做速度。

5、类比法。例如:学习电流、电压这些看不见的特殊物质时,把电流比作水流,把电压比作水压等,形象、生动,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

6、用物理故事引出物理概念。例如:学习电流一节时,教师讲富兰克林用风筝引雷电的故事。学习浮力时,教师讲阿基米德给国王检测皇冠的故事。在学习力学时,可以讲解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热情,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7、问题法:有些物理知识学生已有了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认识不全面,有待于通过系统的学习,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激发学习热情,然后顺水推舟把知识进一步拓展延伸。如:学习力学时,先提问“你体会过力吗?”再让学生举例子,学生举的事例都是人与其他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教师可拓宽一下“马拉车前行”“从斜面上滚下的铁球推动木块”等,总结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8、对比法:对于易混淆,且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应采用对比法教学,这样既加深理解又便于记忆。

例如:蒸发和沸腾、弹力和弹性、音调和响度、内能和温度等等。对比一下,就不难分辨出他们的异同。

上一篇:单位打击传销责任书下一篇:表彰大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