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2024-09-23

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精选14篇)

1.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教学反思

《纸和环保》中的一个课题。这一单元包括了《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纸从哪里来》、《保护森林,节约用纸》三个活动主题。本节课的完成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课前小调查:调查全校各班学生的用纸的情况,主要包括写作业、折纸,画画,废纸等。

2、交流展示:根据学生收集的纸制品,进行交流展示,并分类。

3、根据小调查,让学生可以分析出:纸的力量可真大、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纸、我们可得珍惜用纸„„

4、介绍纸的发明。

5、如果没有纸,生活中会出现什么困扰?

6、续编情景剧:如果没有纸„„

下面我具体分析一下这节课的精彩与改进的地方!

1、小调查,主要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礼貌的对待别人。以2—3人为一组,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调查各班的用纸情况。虽然有的同学调查过程中不是很顺利,又得解释又得等待,但看到他们成功的喜悦。我知道:他们很棒,他们成功了!这个环节中学生有所得,但是我认为如果把学生的喜悦,分享给所有家长岂不是更好,何不又一次让家长们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

2、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突出。在课上该讲的必讲,而且严谨地、激情地去讲。如: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方法了解纸的知识,老师说到蔡伦时,便怀着一份自豪感,激情地对学生说:“蔡伦,真是了不起的人,他为中国乃至全世界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课堂上有松有驰,让学生自由发挥、自由讨论,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对于有些自由过了头的同学,做出适时的点拨,维护好本节课的课堂纪律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3、对学生进行适时评价,较为突出的进行表扬。比如说:李波谕同学带来的纸制品是本挂历,这时候,老师评价:“你给大家带来了震撼的感觉,谢谢你!”又如:情景剧表演部分学生们虽然有的表演的不是特别生动,但是只要肯来表演,老师就予与表扬。这样,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的模糊概念予与纠正,大胆地对学生说:“孩子,这样说,你错了!”我感觉,激励不等于对学生一味的表扬或“藏拙”,教育需要赏识,同时也需要“警示”和恰当的“惩罚”。要让学生头脑中形成正确的表象,你认为呢?

4、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解决问题和理解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提出个人见解。比如说:如果生活中没有纸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困扰?有的学生会说:“如果没有纸了,我就不能写作业了。”还有的会说:“假如没有纸了,老师就不能打奖状了!”„„这时,老师就说:“请大家开动智慧的小脑筋,试着编一首小儿歌!”这样学生们就认真思考,呈现出下面的文字: 《 假如没有纸了 》

假如没有纸了,爷爷就不能看报纸了;

假如没有纸了,奶奶就不能照菜谱做菜了;

假如没有纸了,爸爸就不能看图稿了;

假如没有纸了,妈妈就不能为我买新衣服了; 假如没有纸了,哥哥就不能做作业了;

假如没有纸了,我就得不到小奖状了;

假如没有纸了,妹妹就做不了折纸了!

总之,每节课的学习目的都是:(1)学生从中学到了什么?

(2)留给学生思考、启示、体验或回味吗?只有形式、手段共同服务于内容和目的,才能让生动的情景激发学生内心深处情感的共鸣!

2.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二

一、用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就要恰当、适时地运用生活情境来引导学生感悟。在教学《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部分内容时, 我正好结合今年的“3·15”晚会上曝光的杭州广琪贸易公司涉嫌使用过期面粉的案例。当画面显示那些长出霉斑, 甚至爬着虫子的过期面粉时, 学生们露出惊讶和不可思议的表情;当看到工人直接剪开包装袋, 用手将结块的面粉捏碎后, 直接过筛再装到新的包装袋里时, 学生们已经是怒不可遏、愤怒声讨了。案例中还曝光了该公司专门租用了一个冷库存放大量的过期食品原料, 里面存放的过期食品不仅数量多, 而且过期时间更长, 其中一批黄油为2009年生产的, 保质期到2011年, 居然已经过期两年多……为了给这些被改过日期的原料披上合法的外衣, 广琪公司还不忘将这些过期产品的检验报告通过电脑软件进行篡改, 让检验报告上的日期与产品上的日期保持一致。看完这则案例, 我向学生提问, 你怎么看待杭州广琪公司的行为, 学生们热烈地讨论, 最后得出结论:杭州广琪公司的行为严重侵犯了消费者的权益, 属于违法行为。我趁热打铁, 因势利导, 让学生结合课本《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布置学生拿来生活中的商品, 让学生当场鉴别真伪。然后让学生提出问题:这些假的东西侵犯了我们的什么利益?我们应该怎样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样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中感悟到生活, 在生活中学到知识, 从而更牢固地掌握知识。

二、选取生活实例启发学生思考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就要选取生活中的实例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实例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学的素材, 因为这些实例都是学生们亲身经历过的, 所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能使学生感觉到思想品德教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 从生活中选取、挖掘、运用教材以外的生活资源, 同样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有一次九 (二) 班的两个男生因发生口角并动手打架, 结果, 甲生把乙生的一颗门牙打掉了。我让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果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甲生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甲生父母是否要承担责任?乙生是否要承担责任?他们应该各负什么样的责任?然后师生共同分析这个身边的案例, 学生们对于这一课时的知识掌握的非常牢固, 而且在学习、分析、讨论中非常投入, 课堂效率非常高。

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真实案例, 带着最真实的情感去分析问题, 去“继续”发展案例的可能性或可能性的各种结局, 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下兴趣非常高涨。在提出了很多问题之后, 更有学生也提到了如果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去应对, 是情感战胜理智, 还是理智战胜情感。借此问题我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让学生认识到在这样的情境下, 要有较强的法律意识, 掌握更为丰富的法律知识, 在理智战胜情感的情况下, 妥善地解决这些问题。就在这样一个现实的实例中, 学生们学会了思考问题, 也学会了如何解决问题。

三、以课外实践引领学生体验

思想品德教学离不开生活, 教师要以课外实践引领学生加深体验。环境的恶化已成为当前不可忽视、亟须解决的严重问题, 初中学生对环境污染和恶化已深有体会。因此在学习“环境状况”一课时, 我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搜集材料, 沿着我们学校门前的疏港大道向东1000米路南就是钢厂, 由于治污问题处理不当, 白天灰白的浓烟遮住了半边天空, 刺鼻的气味呛得人咳嗽不止, 晚上吹管的声音更是让附近的居民无法安静入睡。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 导致周围的学校师生和村庄村民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学生们通过课外的实践, 体验到了环境污染所产生的严重后果, 从而充分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他们纷纷提出了改善环境状况的方法, 如向当地环保部门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拨打市长热线电话, 在校园网上设计保护环境的公益广告, 等等。正是通过这样的课外实践, 让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回归生活, 使学生在生活中对课堂知识有了更深一步的体验, 从而对于课本知识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三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7-268-01

语文是个体生活最具有基本性和普遍性的使用工具和存在方式之一,语文与个人的生活具有天然的本质的联系。无论语言文字,还是文学作品,都来自社会生活,可以说,生活是语文的根,一旦脱离了社会生活,语文将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会变得空虚贫乏,而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因为失去了生活的丰富与生动性而走向枯萎。语言天然是与生活联系的,它产生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它作为一种工具,用来反映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知识、印象、思想、感情等。语文的实际运用,不能脱离生活,否则就会黯然失色。语文源自生活,也必将随着生活而发展变化,,语文只有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生动活泼、生机盎然。语文细致入微地表现着茫茫世界,它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语文学科的性质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必须生活化。

一、利用好资源,把语文学习引向生活海洋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街头路尾到处都能看见醒目的招牌和宣传语,这给识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资源。如果家长能够从孩子第一次问“那个字是什么”开始,和孩子一起乐于认读这些“街头文字”的话,那么等他上小学的时候,必定积累了大量的文字印象,学习起来,会不会更加容易一些呢?农村的孩子虽然见到的文字没有这么惹眼,但山野田园却给他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他们不再为“冬瓜有没有毛”“茄子是不是紫的”而争论不休,也不会为《天窗》的童趣而陌生,或者为“苍耳是什么”而迷惑。

环境的资源还有很多很多,一棵树、一株草、一片落叶、一粒尘埃都可能成为我们可用的素材,蓝天白云、江河湖海随时都可能在下一篇课文中呈现。让学生做一个生活有心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积累和探索,渐渐领略生活语文的魅力。

二、善于创设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情景

学一学。俗话说:“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应该去亲自尝一尝。”同样,对课文的感悟也是如此。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教育情境,把课文所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去感悟,加深感受。例如:《放风筝》一文中,作者用欢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放风筝情景:风和日丽,风筝翩翩起舞。如果仅限于玩味语言文字,可能学生感受不大,不妨带学生一起放风筝,在课文描绘的情景中尽兴玩乐,并写下自己的感受。这样,不需教师多费口舌,学生对这段文字定会自有感悟。

看一看。让学生在课堂上离开课桌,去观赏窗台上、花坛里的菊花、桂花,亲自观察它们的色彩、形状,这样就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

唱一唱。一年级《小小的船》一课,学习时配以轻松活泼的《闪烁的小星》的谱子,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课文的意境。

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称赞》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刺猬和小獾互相赞赏的情景,通过生动鲜明的表演,不仅使学生了解称赞的重要性,而且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想像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玩一玩。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像的空间。如课文《影子》教学中,组织学生玩一玩踩影子的游戏,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真切。

三、课外实践开阔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區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的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不断得到提高,语文这个特殊工具也会被“活用”。在学完《秋姑娘的信》一课后,我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采集秋天的落叶,自己动手把落叶拼成图案粘贴在白纸上,并且在图案旁写几句话。孩子的想象力特别丰富,有的拼成了小鸟在树林里玩耍,还在旁边写着:“树林是小鸟的家,让我们每人多栽一个树,让小鸟的家更漂亮!”有的拼成了小金鱼在池塘里游,旁边写着:“小金鱼,你真了不起,看你游得多自在呀!你愿意教我学游泳吗?”……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不但丰富了孩子的语言,而且在情感、态度方面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呢!

教育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就是说,人的认识活动是与人的情感活动、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为此,国家新课标的基本思想特别强调了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指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上。《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明确指出:“语文是实际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生活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课程,语文与生活同在。凡是有人类生活的地方,必然伴有语文,因为人类要依托语文来参与生活。同样,语文也离不开生活,因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能力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得到发展。因此,课堂学习与生活实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是不可分割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信息互动较大的过程,如果教师照本宣科,大量输出信息,学生难免感到吃力。老师们应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促进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

4.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四

活动目标:

1、 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2、 感受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探索水保护水的意识。

活动重难点:

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激发探索水保护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

挂图“缺水王国”、卡通人物“水姑娘”

活动课时:

1课时

活动过程:

一、 激趣导入

1、 出示卡通人物“水姑娘”

今天,我们请来了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水姑娘”,和我们一起讨论一个问题。

2、 出示课题《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

二、 探究新知

(一) 我们的生活用水

1、 水姑娘和我们在一起

水姑娘天天和我们在一起,她想请小朋友们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她?

A、 同桌互相交流

B、 指名学生说

2、 制作生活用水调查表

“水姑娘”看看小朋友们是不是能说会做。把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用水用写的或者画画的形式制作成一张漂亮的生活用水调查表。

(二) 设计情境“当水姑娘离开我们的时候……”

说说生活中如果没有水的时候,会出现什么麻烦事?

(三) 编故事“缺水王国的故事”

1、 看挂图,我们来到一个缺水王国,在这个王国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

2、 把自己想象成王国里的小动物、人、植物等等自己喜欢的角色,编一编故事。

3、 评选故事大王

三、 拓展延伸

水姑娘很喜欢我们,我们的生活也离不开她。在生活中,水姑娘却发现了许多浪费水、破坏水资源的情况,她很伤心,想离开我们,该怎么办呢?

请小朋友们把保护水、爱惜水的好建议写成倡议书,从自己做起,大家一起保护可爱的水姑娘,让我们永远和水姑娘在一起。

教学反思:

水,生命之源。对于小朋友来说,水是司空见惯的物质,但也容易熟视无睹。因而通过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们了解水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知道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激发探索水保护水的意识。

教学《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一主题,我没有一味的灌输大道理,而是从小朋友自身的生活经验入手,以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等有趣的形式,引导他们通过讨论、调查、记录水在生活中的作用;想象生活中离不开水的情景;编缺水王国的故事等等有趣的活动,使小朋友们感受到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缺水的不便,激发小朋友对探索水的热情和重视水、节约水的意识。

当然,本次活动还存在不足。如在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想象成王国里的小动物、人、植物等等自己喜欢的角色,编一编故事时,自己没能及时转换角色,使得学生在老师的再次引导下,才顺利地展开想象。

点评:

本次活动充分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现代品德与生活课“求真、求实”的特点,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料,用学生能够和乐于参与的活动开展学习。课堂上“生活的真实”“引导的自然”处处涌现,教师关注了课堂细节,注重了学生的主体,使课堂生动活泼,真正体现了本课程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活动”已不是以往单纯的小组讨论或小品表演,而是贯穿于整个课堂,突出学生的实践、体验、感悟。使小朋友们感受到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缺水的不便,激发小朋友对探索水的热情和重视水、节约水的意识。

通过本次展示活动,与会教师一致认为要上好一堂有效的《品德与生活》课,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还品德课本真,让学生看自己的事,说自己的话,感自己的情,发自己的怀,一切还原于生活,终于生活。

5.生活离不开创新作文 篇五

我们中国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不乏,像书中的李四光爷爷,他在条件简陋的`年代,经过多次的求证和探索,击败了外国科学家的言论。例如,从十九世纪来,各国的地质学家定论“中国不存在第四纪冰川”,但经过李四光爷爷的不懈努力,发掘出许多冰川遗址,证明中国是有第四纪冰川的,他的成果收到了德国地质学家的赞叹,让中国人为此骄傲。

生活中的创新无处不在。像英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不小心把盐酸滴到了紫罗兰上,从它变色的事例上证明了许多种植物花瓣的浸出液都有遇到酸碱变色的性质,为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服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果我们也乐于在生活中探索与创新,说不定在不久后也会有不小的收获。

6.《生活离不开电》教案3 篇六

电的发现与应用作为一项里程碑式的科技成果,几乎改变了人类的整个生活。电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然而,由于电的广泛利用,人们已经对此熟视无睹。这一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对电的运用已经“熟视”而又“无睹”的基础上,通过一些猜想、调查等活动,引导他们体会电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习本单元的研究兴趣。

教学目标:

(1)感受电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电的有关内容的兴趣和欲望。(2)培养学生根据一些生活经验对事物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的猜想能力。(3)经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数据整理的过程。

(4)了解电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认识电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来源,初步渗透能量转换的思想。

教学准备:

电器调查表

教学过程:

一、关于停电的猜想(11分钟)

1.活动:黑夜已经降临,一家人正在各自忙碌着。儿子正在台灯下作业,爷爷正在看报纸,爸爸在电脑前忙碌着,妈妈在厨房里忙碌着„„突然一片漆黑,停电了!(2分钟)2.讨论:推想,停电对这一家人的生活产生的影响。请遭遇过停电的同学谈感受。(3分钟)3.推想: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电,把停电对我们的生活可能造成的影响写下来,看谁想得多。在更大的范围内推想停电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把自己能想到的停电后可能造成的影响写下来。(4分钟)

4.交流:把大家写出来的停电后果的猜想汇集到黑板上,简单归类统计一下停电给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造成了影响。(2分钟)

二、电器大调查(15分钟)

(经历一次简单的调查与统计的过程,调查可以在学生之间展开)

1.电是通过哪些器具为人们做了哪些工作?写出自己所知道的用电器的名称和所完成的工作。(知道一些常见的电器,渗透能量转换的思想)(3分钟)2.统计小组成员知道的电器种类和家用电器数量(4分钟)小组成员家用电器数据统计 电器名称数量完成的工作

3.统计分析全班同学所知道的电器种类和家用电器种类和数量(5分钟)

•统计家用电器的种类数量,分析数据,看看哪些电器分别帮助我们做了哪些事,使用最多的是什么。

•统计自己所知道的电器,看看它们都涉及到哪些领域。

•讨论:电通过电器都变成了什么?(渗透能量转化思想,不必强求每个学生都清晰掌握相关概念)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和分析,我们不难体会到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已经广泛运用,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4.介绍“我”所知道的电器(3分钟)

向全不知道的同学介绍自己所知道的电器,说清楚它的名称、作用和功能。

三、停电的原因(12分钟)

电已经是我们的生产、生活中不可的了。时而发生的停电事故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不便,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生命安全事故。但为什么会停电呢? 1.猜想停电的原因(3分钟)

2.查阅资料,检验自己的猜想(也可以让学生阅读分析一份数据资料,引导学生分析造成停电的主要原因)(3分钟)

3.针对停电的原因,讨论自己如何为解决停电问题做一点自己的一份力所能及的事情。(拟写节约用电的倡议书)(6分钟)

四、总结(2分钟)

7.“大语文”教学离不开信息化 篇七

●信息化为课堂语文学习提供了丰富资源

互联网的普及、远程教育资源走进课堂, 这些都为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具体、形象的感知中, 学生才能真正进入知识探求的情境。运用丰富的网络资源, 学生可以通过接触有益的信息资源, 开阔视野, 拓宽思维。语文教学信息化能将抽象、遥远的事物逼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能帮助学生仔细观察、深入思考, 形成对事物全面深入的把握。

例如, 在教学《天安门广场》一课时, 我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查找相关资料, 如天安门升旗仪式视频片断、人民英雄纪念碑图片、国庆的天安门广场照片等, 然后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激发了学生振兴中华、为国争光的爱国热情, 又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大了课堂容量, 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学生能有充分的时间去钻研新问题, 有效地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生参与性更强, 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成份更大。在信息化的教学中, 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建构意义的认知主体位置, 教师事先精心准备的教学设计则在协作学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信息化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因而, 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 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 应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 延伸到社会、生活, 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世界, 开阔学生视野, 锻炼学生思维, 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 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达到知识的迁移。我们常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要将课内与课外有机地结合起来, 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 加强教学的横向联系, 突出语文的特性。

现代社会发展到今天, 得益于科技的进步。信息技术已使越来越多的人受益。而这些又无疑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可能。在教《虎门销烟》一课时, 需要学生对为什么要销烟的历史有一番认识, 因此课前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利用信息技术课和课余时间上网查询有关林则徐禁烟的知识。课上导入时, 当我一问“有谁知道禁烟的历史”时, 学生们有的讲了吸食鸦片的危害, 有的讲了林则徐到民间寻找禁烟的方法, 有的讲了那次销烟的宏大场面……学生小手如林, 争先恐后, 原需要三课时的课文, 只用了两课时就结束了。这样的课, 教师轻松, 学生发挥了自主性, 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

●信息化为社会语文学习链接了无限精彩

语文教学向生活 (包括现实生活、历史生活、科技生活和大自然) 拓展延伸, 可以把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联系起来, 不仅能缩短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体验到生活和生命的意义和乐趣, 有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更能养成观察、体验、思考、表达生活的习惯和能力, 最终达到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的目的。

在课堂里, 学生是学习者, 同时还是实践者。我们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构建生活情境, 让他们学得新鲜有趣, 兴致盎然。学习《雾凇》, 教师可以制作雾凇形成过程、阳光下美景图、月色下的雾凇图, 配上音乐, 在滚动播放之后,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雾凇, 让学生自己去构建美不胜收的生活图景。巧妙地把学生的角色转化成电视台编辑或撰稿人之类, 这就不露痕迹地让学生走进文本, 与文本甚至文本作者进行对话交流, 从而自觉、主动、投入地学习。有了这样的生活构建, 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瞬间的感动, 更是真切的生命体验。语文课还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将社会生活的“活水”引入课堂,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的建设发展、科学技术的成就和丰富多采的社会文化生活, 在切身的感受中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如组织学生收看每年“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典礼的视频;观“神五”、“神六”的成功发射和回收, 组织学生讨论、写感想、出墙报等。这些活动的开展,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更是把语文课堂的外延极大地延伸, 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激发了学生为祖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并付之于刻苦学习、掌握本领的实际行动。

8.学生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作文 篇八

关键词:写作;生活;兴趣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但在现实的写作中却存在动力性困难和能力性困难,即既在写作兴趣、写作热情、写作积极性方面有畏难情绪,又在写作技巧等操作方面存在困难。而其中两种困难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能力性困难的持续又会转化为动力性困难。例如,学生在写作技巧能力上越出现问题,没有写作的成就体验,就会越怕作文,甚至最后厌恶作文,更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了。就此笔者经过反思,反复探究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写作,其体会是:

一、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写作、学会做人

作文课应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学生能做到投入生活,那么他们就能从生活中寻找提高写作水平的养分。所谓养分就是指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言和材料以及生活的真谛,这样的养分越多,那么对写作水平的提高就越有利,所以,它又是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陶冶情操、欣赏生活的重要途径。

每当春天来了,桃花开了,窗外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时,学生在野外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作也是很轻松的。学生可以一边观察,一边写作,在欣赏春光的同时获得写作的灵感,在感受生活的同时陶冶情操。

二、学生在生活中观察事物要循序渐进,鼓励创新

首先,分阶段训练,每天布置观察任务,并写出感受。从景到人,从家庭到社会生活,从熟悉的环境到陌生的环境,从简单到复杂,从小范围到大范围,分层训练,循序渐进,不可急功近利,否则就达不到目标。其次,对同一个问题要求学生寻找不同的感受,教师要给创新者以鼓励。这样,不仅能强化他们的创新意识,让他们明白生活是复杂的,应从各种角度思考生活、思考人生。从不同方面看待同一个问题,得出的结果也各不一样,这其实也是一件有趣的事。

三、给学生提供阅读对象,积累写作材料

生活是作文材料的重要来源,读书是知识的重要来源也是作文内容的重要来源。学生通过读书,可以间接地看到许多平时生活中未曾见到的事物,学到许多不曾学过的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的认识,陶冶了学生的感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这些都是作文中必不可少的储备。

指导学生从阅读中积累材料,首先要让学生读懂课文,每读一篇都要确有收获,而且尽可能做到熟读成诵,使课文中的词语句式,精彩段落,成为自己语言仓库中的材料。

在开展课外读书活动中,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和良好的读书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读有益的课外书,指导学生把书中的好词佳句灵活运用于写作中,使文章语句变得生动,这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途径。

四、打开学生乐写的匣子

长期以来,一直困扰学生写作的大问题是他们无话可写,无材料可选。每次学生写作时,往往是内容空洞,流水账式的记录,极少有作文的欲望。这固然和学生的生活不够充实丰富有关,更主要的是平时对周围事物不留心,也不动脑去想去观察,许多值得写的内容从眼皮底下滑了过去。要使学生有内容可写,教师要注意丰富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时刻做个有心人,把所见、所思、所想、所感用日记的形式写下来,这就是取之不尽的作文材料。

在检查自觉写日记练习中,我发现洪××、胡××等六位同学是写得最多的,其中胡××在一次日记中写出主题鲜明而有实际意义的内容。她写到:由于自己贪看电视,以作业多为理由,推搪母亲吩咐做的家务,当母亲忙完家务叫她吃饭时,发现自己没有完成作业,仍然还是逍遥在电视游戏中,担心母亲会责骂,可是等来的却是母亲晓之以理的说服教育。从母亲的教育中,她体会到母亲的关爱。这么朴实有意义的日记,取之生活,所以在写“记一件印象最深的事”的作文中,胡××同学就以上文为基础,产生了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出了一篇感情挚深的好文章。

五、调动学生的情趣,灵活多变

用真实的人、景、事作为写作对象,让学生参与到写作中,积极调动他们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产生写作灵感,为以后随时写作做准备。比如,可以采用先说出自己所见、所闻、所感,再把内容有序地组织起来,这样在锻炼写作能力的同时又锻炼了学生说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表演他们的作文片段,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关键在于教者持之以恒的善导、善诱,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因为生活五彩缤纷,生活中时时有作文,处处有作文。

参考文献:

[1]鲍大剑.作文离不开生活[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7).

[2]王静.浅谈写作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才智,2014(34).

作者简介:鲍社昌,男,江西婺源人,1963年9月出生,函授大专学历,中小学语文一级教师.

9.幸福生活离不开读书作文 篇九

俗话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不错的。书是知识的海洋,带着你乘风破浪;书是美好的开始,带着你寻找结果;书是完美的结局,带着你创造历史;书又是乐趣的果实,带着你尝试酸甜苦辣……书,让我放飞了梦想!伴我生活,伴我成长,为生活增添了色彩。我的生活永远离不开书。

生活因书而精彩,人类一旦失去书籍,生活将变得乏味。书,让我放飞了梦想!伴我生活,伴我成长,为生活增添了色彩。我的生活永远离不开书。

打开一部史书,犹如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在这里可以体会世态炎凉,谛听历史脉搏,感悟生命的真谛;翻开一册文学名著,如同走进一个风景袅绕的仙境,总会令我如痴如醉。读大师名家的著作,我仿佛能够触摸到他们不寻常的人生:鲁迅的呐喊人生,郁达夫的颠沛岁月,梁实秋的雅致情怀,林语堂的幽默心语……

《老人与海》中那位不屈服于风暴,勇于抗击的老者让我肃然起敬,让我明白了“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茶花女》让我铭记:只要心存真情,人格将永具魅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懂得:一个人只有在挫折中才能展示出惊人的毅力。《论语》让我学会了智慧的思考;有了书,人们翱游在书的海洋,人们就不会向困难和挫折低头,从书中汲取所需求的,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五彩缤纷,更加的美好。

现在,到了初中,书对我的生活越来越重要。我每天都离不开书了。每天一放学,我就立刻一头扎进书的世界中,每一本书都似乎是一个久不见面的老朋友,带给我无比亲切的感觉。它不仅给我充实的`生活,也给我敏锐的辨别力,爱思考的头脑,丰富的情感,多样的知识。现在,老师都让我们学生写读书笔记,目的是让我们在扩大阅读量的同时,写出感受,从而使我们的作文水平得到提高,也就实现了“作文不发愁,出口就成章”的目的。

10.生活中离不开的手机作文 篇十

这几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必需品。它能帮助人们解决一些难题。但是,人们却经常待在家里看手机:吃饭时看手机、走路时看手机、工作时看手机……忽略了很多重要的事情。

有一次,我和妈妈去了书展,约好了一起看书,我们选好了自己想看的书,便认认真真阅读了起来。过了一会儿,我有一个字不认识,想问妈妈,却发现她在看手机。我很生气:“妈妈,你每天都在看手机,手机有那么好看吗?”“我也只是刚刚开始看。”妈妈嘟嘟嘴,“而且我只是在说工作上的事,一会就好。”但是,半小时后我又一次发现她在看手机。我叹了一口气,不再理她,自己一个人专注在书本中了。

但是,我的爷爷就大不相同了。星期六晚上,我静静地做作业,奶奶在洗衣服,爷爷在看自己的手机。没过多久,一阵熟悉的.呼噜声传来,是谁呢?当然是我爷爷啦。每次,他只要一坐下来,眼睛一闭就睡着了。这时,奶奶就会把他叫醒,好心提示:“你要睡觉到床上睡,不要开着手机浪费电,而且睡得不舒服。”这时,爷爷总要狡辩:“我只是在闭目养神。”奶奶也没啥可说,只能继续忙自己的。

但是,手机也有好的功能。

一天晚上,我正认认真真地做着作业,突然被一道难题卡住了,绞尽脑汁,怎么想也想不出。于是我决定通过百度搜索引擎查找答案。很快,就找到了相关的题目和解题方法。于是,我举一反三,很快想出了方法,成功做完了那道题。

11.作文离不开生活 篇十一

关键词:作文;观察生活;认识生活;提炼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小学生的写作素材来源于生活,多彩的生活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但现实情况却不是这样,很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不由自主的惧怕,在写作时不知如何下笔,而且文字表达能力差,导致语言不通顺,意思不明确。要改变这一现状,就要求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在生活中提高学生认真观察的能力,再多加思考,进行构思,用流利优美的语言来记录生活,写出感受。并且,在日常教学中让学生对各种写作手法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不失时机地加强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一、要排除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

害怕作文是很多学生都存在的心理,要想完成一篇高质量的作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并不难,它就像朗读课文、学习生字一样平常、一样简单,只要我们把身边的人和事写出来,同时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就可以了;其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认知规律,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提炼素材、组织语言的能力,从写一句话、一段话开始训练,逐步掌握写作方法不断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体验,时间久了学生就会克服“作文难”的心理。再次,在学生写作时要多鼓励,学生非常注重教师的评价。在写作过程中多多表扬会增加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从而让学生有兴趣写作,把生活写到作文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及时鼓励和表扬,发现较好的文章,要在全班朗读、欣赏,还可以向有关期刊和报纸推荐刊发。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提高,对于写作不好的学生要个别评价,哪怕学生在写作中有一个词和句子写得比较好,也要给予肯定,让学生不再畏惧写作。

二、教会学生观察生活

要写出好作文,材料是至关重要的。许多名人都说:“只要留心观察生活,每一个方面都是写作的素材。”列夫·托尔斯泰总是随身带着一个笔记本,不论散步、游玩,还是聊天、会客总是不时拿出来记下点什么。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材料积累,他才写出《复活》等不朽的巨著。所以,也要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积累素材。我国无产阶级文学家茅盾先生曾说过:“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支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都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察觉,把你所闻所见随时记下来……”在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周围的事物,像我们身边随时发生的有趣的事、一个能吸引你的人物、一个有特点的植物、你喜欢的动物等都可以成为我们观察的对象,当学生知道要观察什么,就可以逐步培养其观察事物的能力,如何才能观察到它的特点、怎样观察它的特点、怎样把它的特点描述出来、怎样才能描述的吸引别人等。总之,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时刻帮助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引导他们调动所有的感官观察周围的一切,学生看得多了,写起来就方便多了,写得多了,自然就会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写作水平自然也就提高了。

三、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

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在观察生活中要细致、认真、准确、深入。到大自然中去观察认识生活。在观察的同时要注重每位学生的知识、心理、经验不同,要“因材施教”,个别教导。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强化学生观察活动的主动性和独立观察的准确性。要让每位学生可以自己有独特的观察心得,便于写作文章。

不注重丰富学生的生活,也是不行的,只有生活丰富了,学生才容易捕捉到作文的素材,才能写好作文。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组织他们举行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活的快乐,从而激发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在生活中,随时引导学生认识生活,记录生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了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由此可见,生活中的活动也很重要。学生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既丰富了生活,又陶冶了情操,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创新作文的能力。写作文时,还要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层次去进行具体的描写记述,使作文达到良好的效果。

写作源于生活,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平时要让学生多参与生活,感受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汲取自己写作所需要的东西。正因为生活中有学生亲身经历的事、亲眼所见的事物,才有话可说,并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写作就不成什么问题,一篇好的作文也就不在话下。

总之,作文离不开生活,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让学生写出多彩的文章。

参考文献:

12.小学数学课堂离不开教学用具 篇十二

一、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养成离不开学具

小学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在这个阶段正确的培养他们操作学具更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具体到课上,教师可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适时进行操作。 一二年级属于启蒙阶段,教具都比较直观、简单 ,这个阶段主要是让他们懂得教具是可以帮助学会数学中很多知识的。 三四年级是一个提升阶段,他们对学具的使用已经能够比较自如了,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些比较简单的教具。 五六年级的孩子是灵活运用教具的阶段,他们可以利用教具更好地解决课本中的问题了。 例如,在教学学生认识数的分解组合时,小棒在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直接的,通过挪动小棒的位置,来认识不同的数字,通过拆分或组合,把大数分成两个小数,两个小数组成一个大数的教学便迎刃而解了。 还有,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让学生分组做实验( 一个长方形纸板, 一把剪刀,一个直尺,通过剪拼的方法) 证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实验中,教师虽不能满足于大多数正确或大致正确,但要注意引导学生严格、 正确地运用直观操作,而不是为操作而操作,是真正把操作作为获取知识的手段。 对于实验失败的小组,要引导学生查找实验失败的原因,指出操作的不正确之处,继续进行实验,直到成功为止。 这样的教学,不但使学生在操作中获取了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使用学具有助于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

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感官的参与来完成的,每一个数学概念的形成都要经历人们无数次的实践, 要经过失败、成功、再失败、再成功反复总结出来的。 孩子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应该是“ 感知———表象———概念”, 而我们数学课操作学具正好是符合这一规律的。 首先是让学生通过感知大量直观形象的教具,来形成数学概念的表象,并因此诱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积极探索,为形成数学概念作好铺垫。 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来参与教学活动。 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孩子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和操作学具正好是一致的。如在教学“ 平均分”这个概念时, 可先让学生把6个桃子( 图片) 分成两份, 通过分图片,出现三种结果:一人得1个, 另一人得5个;一人得2个,另一人得4个;一人得3个,另一人也得3个。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讨论:第三种分法与前两种分法相比有什么不同? 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三种分法每人分得的个数“ 同样多”,从而引出了“ 平均分”的概念。 通过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活动,把比较抽象的数学概念用形象的实物图片来解决,使数学概念具体化,从而使孩子们得出“ 平均分”这一概念的实际含义是每份“ 同样多”,并使学生们在脑子中形成了“ 平均分”这一永久的数学概念。

三、使用学具有助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孩子们数学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平时功夫的积累,而他们所有能力的由来都是由数学思想指导的,只有积累了更多的数学思想,做起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是突出数学本质,提高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数学课本中的各种公式的得出、相遇问题的图示说明、几何图形的辅助线解题、应用题中从问题入手逆向思维考虑等等,都渗透着数学思想的应用。 还有数形结合的思考方法,比如估测意识、分析、综合、转化、归纳、类比、对应等变换思想,这些都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学具,可有助于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四、使用学具能够做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在网络的普及应用,要想获得大量的信息知识,只有通过与他人的协作,才能使自己更无往而不胜,因此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人们性格的养成在小学阶段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从一无所知的婴儿,到满腹经纶的学士,这个过程中性格是起着其主导作用的,而善于和他人合作的性格对一个人的成功更是重中之重了,恰恰在小学阶段是人们思想、性格以及世界观形成的最佳时期。 未来社会已越来越注重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 能否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分组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3.《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听课反思 篇十三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这节课,课本上就几幅图画和两个问题。陈老师能够把它拓展开来并且讲的那么精彩,实在令我佩服。不仅如此,陈琳老师那娴熟的语言表达,自信的表情,从容的教态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听完课后我觉得陈老师以下几个环节设计的比较好:首先,在讲到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用到水时,老师让学生用动作表示,然后由其他同学猜,这就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比单纯的语言表达强多了。其次,通过今天的`听课活动,我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图片如何讲解,以前我讲解图片时都是讲一副让学生谈感受,接着讲第二副。今天讲课的老师都是把一组图片作为整体,边播放图片边讲解,以便达到一个目标。

14.语文教学离不开生活 篇十四

倪莉莉

活动目标:1.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体验自由辩论的乐趣,尝试说服对方。

2.懂得水资源是有限的,增强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意识。

活动准备:小红旗、小黄旗各一面,情景视频 活动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最近我们在学习有关水的知识,讨论有关水的问题,今天我们拉力讨论一下,我们的生活能离开水吗?为什么?

2.小结:恩,对呀,我们人类和动物如果一直不喝水会干死,植物如果一直不浇水会枯死,所以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就没有生命了。二.辩论

1.那你们说说看水用的完吗?

2.有人认为用得完,有人认为用不完,我们小朋友肯定都有自己的理由,那到底水用得完吗?我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谁说得有道理。我们来分成2队比赛,老师这里有一面红旗和一面黄旗,认为水用得完的小朋友参加红队,认为水用不完的小朋友参见黄队。我来做主持人,你们是什么队?你们认为水用得完吗?那你们呢?

3.我来请人少的一队先发言,你们认为水用得完,你要说说理由,你为什么认为水用得完?要说得让对方的队员觉得心服口服{提醒幼儿把话说完整}{你们就这么认输了吗?就这么容易让他们胜利了呀?} 4.幼儿自由辩论

{用得完:人口多,污染,浪费水…….{用不完:水很多,下雨,下雪,江河很多,大海…….}

5.小结:你们讲得都很有道理,虽然地球上的水资源很丰富,但是让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却越来越少了,大海虽然有很多很多的水,但是大海的水是咸的不能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节约用水。三.判断

1.老师这里有一些情景,请小朋友们看看他们这样做对吗?看看哪一队的小朋友判断得又对又快。

教师播放视频片段

2.这个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应该怎么做?{喝多少水就倒多少水} 3.这个小朋友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4.这样做正确吗?为什么? 5.他的做法对吗?为什么?

总结:水资源是有限的,我们要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

上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技巧注意事项下一篇:办理全科合格证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