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共11篇)
1.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 篇一
对环境会计及其成本与收益的探讨的论文
[摘要]环境会计核算包含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它面临着对资源和环境区分与定价、对环境成本和环境收益的计量核算等诸多困难。因此需要对环境成本与环境收益分类,确立虚拟环境成本与虚拟环境收益实有化的核算思路;其中对环境收益的核算,将促进绿色gdp推展。
[关键词]环境会计;环境成本;环境收益;绿色gdp
传统财务会计只注重反映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基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目标产生了环境会计。环境会计是综合环境学、会计学、经济学和资源学等多门学科的一门新兴边缘交叉学科。政府实施环境会计,是为了核算资源消耗,制定环境标准,控制并治理环境污染,使资源消耗与生态环境维持在既定的标准水平。企业实施环境会计,是为了对企业拥有的环境资源进行管理,在生产过程中把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控制在相关部门允许的范围内,并合理地计量、核算及披露环境会计信息。
一、环境会计中环境的内涵
环境的定义存在多种,最为常见的是:“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整体,既包括自然环境,又包括社会环境。”这个定义并不适合环境会计核算。环境会计核算所指的环境,应该指与人类经济体系对应存在的自然体系,不包括社会环境或经济环境。
关于环境和资源的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如认为资源概念包括环境概念,环境是一种资源ⅲ;或认为环境概念包含资源概念,资源是环境的要素;或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等观点。事实上,资源和环境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1)资源和环境作用于经济系统的方式不同。自然资源,如森林、矿藏、土地、水等可以直接构成经济的投入要素,被认为是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资源;而环境,如空气、水、野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对经济过程及人类的功能在很长的时间都不被注意或重视。(2)资源和环境的性质不同。资源体现为有形的比较实的物质,具有数量特征;而环境表现为无形的比较虚的服务,体现为质量功能,不能用数量表示。
环境会计中的“环境”核算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环境概念,涵盖了资源核算的内容,它研究的是资源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人类经济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的同时,向环境排放各种废弃物,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环境既为人类的经济生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原料和必要的生态投入,还接纳了来自人类经济生活的废弃物排放。因此,联合国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将环境对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提供的功能总结为三个,即资源功能、受纳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由于经济发展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退化为代价,相应地在进行环境会计核算时,既要包括环境核算,也要包括资源核算。
二、环境会计核算面临的困难
由于环境会计的特殊性、复杂性使环境会计核算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资源和环境有时难以区分。如前所述,环境会计中环境的核算应该是广义的。既包括环境的核算,又包括资源的核算。但是,资源和环境有时很难区分开来。如水,可以认为是一种自然资源。直接构成经济的投入要素;同时,水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构成了生态环境。
2 资源定价困难。由于自然资源产权不明确,如何界定自然资源产权并为其合理定价,是环境会计计量核算的一大难点。许多自然资源既用于生产又用于生活,兼具生产性资源和生活性资源的属性。其产权界定困难。能够进行市场交易的资源可用交易价格计量,但不能交易的各种资源,如何估价、定价呢?例如水资源,生活中需要水,生产中也需要水。城市用水,多由自来水公司统一供应,定价比较容易。而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天然的不需要加工就可以直接使用的净水资源定价困难。如果只是生活用水,用量不是很大;但如果是矿泉水工厂,工厂将无限制地、无偿地使用水资源,并不核算其消耗的水资源成本。造成少计成本,多计收益。当前市场上的瓶装水、桶装水的价格就难以对水资源的损耗进行弥补,而这些资源也确实难以准确定价。
3 环境定价困难。相对于自然资源,无形环境的价格就更不易确定。环境问题具有综合性,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往往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如矿业城市环境污染导致的居民生活用水、空气污染严重,森林资源破坏,放射性元素的辐射造成人体慢性中毒、致癌等一系列问题。当地人的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其损害的价值不易计量。环境污染具有“开放性”,对于资源和环境损失的估算很难严格按照属地原则进行。如上游江河流域污染导致下游也污染,还会造成依赖水源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鱼类或微生物的灭绝。环境问题具有不确定性、长期性、累积性,有时需要很长时间显现出来,使其核算更加困难。
4 资源、环境成本在不同行业、部门之间不能合理分配。公共环境与资源具有外部性,企业几乎不需要支付多少货币或提供劳务就可以取得,因此,它被企业视为无成本的、可任意使用的资源。这就可能出现企业任意排放废水、废气、废渣到环境中,而忽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然而要在拥有共同资源、环境的不同行业、部门之间分配资源、环境成本,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国先后于1982年、1988年公布实施了《征收排污费暂行办法》和《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有偿使用暂行办法》,又于7月1日起施行《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通过征收排污费的方法,控制这类污染。这是解决环境负外部性的一个好方法,但征收的排污费过低,远远不足以弥补公共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损耗。
5 对环境成本、效益的计量核算,具有不确定性。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系统没有把资源和环境成本包含在内。如前所述,环境会计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多学科的交叉。传统财务会计是以货币计量企业的经济活动,而环境信息很多是非货币信息,如何转换成货币信息,是异常复杂的,且因没有统一的核算标准,使其核算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如保护野生动物群能带来多少收益。
总之,我国环境会计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传统会计对环境会计存在一定的制约,尤其是环境成本和收益的计量核算问题。
三、核算环境成本与收益的思路
(一)环境成本的核算思路
下文中对环境成本的核算主要是狭义环境概念上的,不包括资源成本核算。
关于环境成本,有观点认为企业环境成本是企业为减少生产经营过程中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负效应而发生或应发生的价值牺牲;也有观点认为其包括常规运营环境成本、隐藏成本、未来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和费用、企业形象和公共关系成本;还有观点认为其主要包括资源消耗成本、环境支出成本、环境破坏成本、环境管理成本、环保支援成本。
本文将环境成本分为实际成本和虚拟成本,实际成本是指实际支出的环境保护成本,如为了将环境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或为了缓解环境退化而发生的环境支出。企业保护环境是为了避免环境污染而支付更多的环境治理成本。这种实际发生的成本,会计上容易核算,难以核算的.是虚拟成本。虚拟成本也就是没有实际发生的环境成本,是指生产过程使用了,环境提供的服务而产生的成本,也就是环境由于向生产过程提供服务而使其功能下降的成本。环境是一个整体,而各个行业、部门是共同使用这个环境的个体。企业要核算整体环境成本中属于自己的那一部分是相当困难的。
因此,应由环保部门联合统计、财税等相关行业部门来核算整体虚拟成本。。具体有两种思路:一是环境恢复法,假定要恢复所有环境退化,使其保持初始质量水平不变,需要投入多少资金。二是环境损害影响法,环境退化造成了哪些负面后果,其损害的价值是多少。后一种思路,要考虑很多因素,既包括经济方面,也包括非经济方面;既包括对现在的影响,又包括对将来的影响。具体如对生产量的影响,对人类健康、生活舒适度的影响等。这样计算出来的价值会相对较大,可以作为理论参考值——环境虚拟成本上限值。
评估出总的环境成本后,按照“谁损害谁恢复”的原则,以环境税收(庇古税)或征收生态补偿金等方式分配给共同使用这个环境的各行业部门。
庇古税(pigou tax)税额等于社会边际成本与私人边际成本之差。假设社会边际成本为c,私人边际成本为a,“c—a”即得出应缴纳的单位税额。根据环境恢复法核算的环境价值,就相当于庇古税中的社会成本,然而现实中私人(企业)成本的确定一直是个难题。企业生产使自然环境功能下降,需要付出成本。当前可行的做法是按各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可通过排污量等多种指标来衡量)和资源消耗的数量,分摊这个成本。
生态补偿分为向环境保护人补偿和向污染者征收两方面。一是按单位产品的产量价值补偿环境保护人,二是按排污超标的程度征收。我国目前做得比较好的是森林和湖泊流域方面,如对退耕还林者按其对应的退耕还林面积的产量价值补偿;对湖泊流域等地表水通过排污量征收,用以对受损害者补偿。我国矿山、地下水等领域的生态补偿还有待加强。
这样,通过环境税收或生态补偿金等方式就将虚拟成本转换成了实际成本。企业就可以更准确地核算本企业的环境成本。
(二)环境收益的核算思路
常见的环境收益主要有:(1)废弃物的处理收入以及利用“三废”生产产品减免税款的收益;(2)为履行环保责任取得低息或无息贷的款而节约利息支出所形成的隐含收益;(3)由于采取某种污染控制措施(如购置设备、环保技术研究等)而从政府取得的不需要偿还的补助或价格补贴;(4)排污权交易收入;(5)少交排污费、罚款和赔款而获取的机会收益;(6)企业公众形象的改善和市场销售份额的扩大等等。以上环境收益既可以用货币计量手段进行核算和揭示(例如排污权交易收入),也可以用非货币性的物量表达形式进行核算和揭示(例如企业公众形象的改善和市场销售份额的扩大)。
有观点认为环境利益分为显性环境利益和隐性环境利益。显性环境利益是指可以进入传统财务会计系统的各种经济利益,如企业收到的环保奖励、环境损害赔偿等。隐性环境利益是指从环保活动中间接取得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不能直接进入传统财务会计系统,如因为环境状况改善而引起的销售增加、费用节省、股价上升、能源使用的节约等。
与环境成本类似,本文将环境收益分为实际收益和虚拟收益。实际收益,是企业实际获得的环保收益,如由于企业积极参与环保获得的税收优惠、购买环保固定资产可以加速折旧等,企业可以通过货币计量核算。而虚拟收益,广义上可包括企业开展环保活动带来的商誉、使企业具有良好的形象、吸引更优秀人才、更多的客户和投资者等。但这里的虚拟收益主要是指整个地区生态环境变好、人们生活舒适度提高这种环境收益。通常,企业通过传统财务核算系统只核算实际收益,不核算虚拟收益。这里可以参照虚拟成本的做法,由相关部门来统一评估生态环境变好的价值,如水、空气、森林等,具体方法可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法、意愿价值评估法等综合估算,然后以一定的方式,如各部门对环境的贡献度等,向下分配。企业应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环境虚拟收益信息;如今后实施企业独立环境报告制度,则应在独立环境报告中披露。
四、环境收益的核算促进绿色gdp的推展
从宏观经济核算系统的角度来看,环境收益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简称绿色gdp)的核算是一体的,并将促进绿色gdp的推展。绿色gdp的核算,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其遇到的阻力也比较大。前几年大家讨论激烈,而这两年提得较少,自从《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公布后,就没再公开公布、的。原来参加试点的省市也纷纷要求退出试点核算。究其原因,主要是绿色gdp的核算是在传统gdp核算的基础上,扣除资源环境成本,包括自然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退化成本,这样得出的结论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大大下降。绿色gdp的核算,如果只扣减环境成本,不加计环境收益,必然产生诸多阻力。如果一个地区环保活动做得好,应该在绿色gdp中体现出来。在经济数据中得以反映。所以改变绿色gdp的核算方式,加入环境收益,并切实转变官员的思想观念,是关系到绿色gdp核算能否进一步推展的关键。
总之,环境成本和收益核算存在相当困难,需要全社会的重视,尤其是虚拟环境成本和虚拟环境收益的核算,需要环保部门联合相关部门多加引导,才能相对准确地对其核算、计量并促进绿色gdp的认同与推广。
2.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 篇二
环境质量成本模型将企业环境成本分为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符合性成本指符合环境业绩标准的成本,包括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非符合性成本指违反标准的成本,包括内部损失成本和外部损失成本。具体而言,预防成本是企业因预防污染物的产生而支付的成本;鉴定成本是企业对产品、排放物等是否满足环境要求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所支付的成本;内部损失成本是指污染物排放到环境之前,企业为之支付的治理成本;外部损失成本是企业为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支付的清理、恢复费用以及赔付、诉讼等成本。符合性成本和非符合性成本呈反向变动,如企业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来减少污染物,则符合性成本增加,非符合性成本减少。运用环境质量成本模型进行环境成本核算,可以帮助企业合理规划预防和鉴定活动的投入,使得污染物排放减少、环境质量得到提高,同时非符合性成本减少、总成本降低。
二、基于环境质量成本模型的企业环境成本核算体系
(一)相关科目设置。
1. 环境成本归集科目。
一级科目包括“环境成本”科目;二级科目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科目;三级科目为环境支出具体明细项目科目。
2. 环境成本还原及分配科目。
一级科目包括“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二级科目包括“环境成本”科目;三级科目包括“××产品”等科目。
(二)环境成本确认。
对于环境成本应在当期还是分期确认,如何划分资本性支出和费用性支出,应根据各项支出的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以下述方式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应资本化:提高企业其他资产的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改善企业的环境保护等,计入“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科目。若企业的环境成本不能在未来期间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则应费用化。对于费用化的环境支出,应根据其受益期限,确定在当期或分期计入损益。对于分期计入损益的费用化环境支出应计入“长期待摊费用”或“待摊费用”,并合理确定摊销期进行摊销,例如环境认证费用等。
(三)环境成本归集。
1. 预防成本的归集。
企业因预防污染物的产生而支付的成本应归集至“环境成本——预防成本”科目核算,具体支出项目应设置“环保原材料支出”、“清洁生产设备折旧及维修费”、“环保培训费”、“环境管理人员支出”、“费用化环保研发支出”、“资本化环保研发支出摊销”、“公益性环保活动费”等明细科目分别归集。
2. 鉴定成本的归集。
企业对产品、排放物等是否满足环境要求进行试验、检验和检查所支付的成本应归集至“环境成本——鉴定成本”科目核算,具体各项支出应设置“检验材料及能源支出”、“检验人工支出”、“检验设备折旧及维修费”、“外部检验费用”、“环境审计费”、“环境认证费摊销”等明细科目分别归集。
3. 内部损失成本的归集。
环境污染物排放前,企业为之付出的治理费用应归集到“环境成本——内部损失成本”科目核算,具体各项支出应设置“治理材料及能源支出”、“治理人工支出”、“治理设备折旧及维修费”等明细科目分别归集。
4. 外部损失成本的归集。
污染物排放到环境后,企业为之付出的各种成本应归集到“环境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科目核算,具体各项支出应设置“清理及恢复费用”、“罚款与赔偿”、“停工损失”、“排污费”等明细科目分别归集。
5. 环境成本归集账务处理。
(1)环境相关活动发生的材料成本。借记“环境成本——预防成本(或其他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科目,贷记“原材料”等科目。(2)环境相关部门发生的职工薪酬。借记“环境成本——预防成本(或其他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3)环保设备折旧费用。借记“环境成本——预防成本(或其他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4)环境相关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或待摊费用)的摊销。借记“环境成本——预防成本(或其他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科目,贷记“无形资产”、“长期待摊费用”、“待摊费用”等科目。(5)环境相关未决诉讼等引起的未来可能支付的诉讼费、赔偿、罚款。借记“环境成本——外部损失成本——罚款与赔偿”科目,贷记“预计负债”科目。(6)其他环境相关费用。借记“环境成本——预防成本(或其他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科目,贷记“现金”等科目。
(四)环境成本的还原及分配。
现行会计制度下,环境成本尚未作为单独反映的成本费用,为了与会计制度口径一致,对于归集计入“环境成本”科目的成本支出,要还原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现行成本科目。通过运用作业成本法将全部环境成本分配至产品,可以实现产品成本信息的真实、准确。笔者认为可将环境成本的还原与分配融合,将“环境成本”还原并分配到“生产成本——环境成本——××产品”、“管理费用——环境成本——××产品”、“营业外支出——环境成本——××产品”等科目。
1. 环境成本的还原。
“生产成本——环境成本”科目还原并核算企业在“环境成本”科目归集、属于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成本。明细科目核算的成本内容包括:环保原材料支出、清洁生产设备折旧及维修费、检验材料及能源支出、检验人工支出、检验设备折旧及维修费、内部治理材料及能源支出、治理人工支出、治理设备折旧及维修费、污染外部清理及恢复费用等。“管理费用——环境成本”科目用来还原并核算企业在“环境成本”科目归集、属于一般性行政管理、技术开发等的环境成本。明细科目核算的成本内容包括:环境管理人员支出、费用化环保研发支出、资本化环保研发支出摊销、环境审计费、环境认证费摊销、排污费等。“营业外支出——环境成本”科目还原并核算企业在“环境成本”科目归集、属于营业外支出的环境成本。明细科目核算的成本内容包括:污染引起的当期或未来预计赔偿罚款、停工损失及参加公益性环保活动支出等。
2. 环境成本的分配。
如果某项环境资源耗费能直观地确定为某一特定产品所消耗,则直接计入该产品成本;如果为多种产品所消耗,则应运用作业成本法将成本耗费分配至各产品。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关键是作业成本动因的确定,作业成本动因的选择应以成本发生的因果关系为依据。例如对于排放许可证费用可以使用废物中的有害物质数量作为成本动因;废物的运输和处理费用、废物检查和测试费用可以使用废物数量作为成本动因;员工环保培训费用可以使用接受培训的员工数量作为成本动因。
3. 环境成本还原及分配账务处理。
将归集计入“环境成本”科目的各项环境成本结转至“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科目。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营业外支出等)——环境成本——××产品”科目,贷记“环境成本——二级科目——明细科目”科目。
(五)环境成本报告。
3.ERP环境下的企业成本管理探讨 篇三
ERP环境;企业成本管理;探讨
1.ERP系统概念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简称ERP),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系统集信息技术与先进的管理思想于一身,成为现代企业的运行模式,反映时代对企业合理调配资源、最大化地创造社会财富的要求,成为企业在信息时代生存与发展的基石。
1.1 ERP系统的成本管理原则
ERP的一个重大的改进就是实现了财务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同步,也就是资金流和物流的集成。面对当今动态的市场,越来越短的产品周期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ERP不是停留在仅仅能够完成计算机化的成本记录、归档等传统任务,更多的是贯穿于ERP成本管理中管理会计的原则和思想。
(1)从系统本身来看,ERP强调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反馈“三部曲”的统一,一套预测、计划、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的管理模式也体现在成本管理中。
(2)从具体的管理方法来看,常见的ERP系统都强调能够实现标准成本的预先确定、实际成本发生后的成本差异的分析、以成本为主题的责任成本管理等功能,而这些都是管理会计的重要内容。
(3)从国内的应用环境来看,过去引进的MRPⅡ软件中的管理会计部分曾被认为是不适合国情,但随着我国财务制度与国际惯例的逐步接轨、新的财务准则的不断出台以及企业科学决策意识的增强,管理会计在事前控制的舞台上将有着越来越广阔的应用前景。
1.2基于ERP的成本管理特点
ERP系统的主要目标是实现企业的事务处理由相对封闭走向开放,信息处理由事后控制走向适时控制,管理方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ERP成本管理的特点一方面通过成本管理系统,企业的资源(物料和人工、设备)能统一成货币形式,以便于企业资源统一平衡与协调,以真正实现企业资源的融合:另一方面成本管理能用于计划及模拟预测等方面,大大跨越了传统成本会计的界限。具体而言:向内部用户提供信息;生成部分或有特定目的的财务报告,可以不综合,但详细程度可供计划、控制、决策;提供信息的时间范围有伸缩性(可以小到以一天为单位),包括历史信息和预见信息;无强制性约束,以满足成本效益分析要求为准。总之,系统应体现出它的弹性和动态控制性。
2.企业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国内许多企业上了ERP项目以后,期望在成本管理方面有显著改善,但是效果却不如人意,其原因有很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原有的成本管理模式不能够进行创新,不能使之与ERP顺利接轨。
2.1企业成本管理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成本核算数据不准确,主要表现为间接费用的分摊方法不科学,在产品和产成品的核算不准确,以及分品种成本核算数据混乱,同一个产品单位产品成本忽高忽低。
(2)标准成本(计划成本、定额成本、目标成本)管理体系不完善,科学性、动态性较差。
(3)成本管理方法老化,体系单一,偏重于事后控制,忽视事前的预测和决策。
2.2 ERP条件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构想
鉴于ERP为成本管理模式实施提供的优秀平台,可按照以下思路对企业成本管理模式进行构建。
(1)企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将成本的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改进有机地结合,形成一个成本管理的科学过程,符合ERP的系统成本制度十分必要。
ERP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是标准成本体系。在成本发生前,制定出未来某个时期内各种生产条件(如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能力利用等)处于正常状态下的标准成本;在成本形成过程中,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对比,控制和调整差异;在成本发生后,对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的差异进行全面的分析,进而有效控制成本,同时动态调整标准成本。ERP为标准成本理论方法的应用以及标准成本法与其它成本管理理论和方法结合应用提供了操作平台,解决了繁琐的计算。ERP系统可以自动计算出产品的标准成本、实际成本,并将差异自动结转出来,还可以将差异细分为材料价格差异、材料用量差异等差异项,还可以实现把各项成本差异直接落实到各部门甚至个人,为企业构建责任成本体系提供了基础。
(2)成本核算与ERP的结合。一般我国企业成本核算的方式是采用全部成本法,即把固定间接费也分摊到生产成本中去的一种计算成本的方法。成本核算不仅费时、费力、误差大,滞后时间长,而且这样的成本资料对企业管理的参考价值不太大。因此可以尝试借助ERP这个技术工具来改进上述缺陷,本着“费用对象化”的思想重新设计成本核算流程,同时在核算中采用变动成本法核算流程,期末再根据我国会计制度的规定调整为全部成本数据。
不把固定间接费列进生产成本的方法称为变动成本法,这是从总成本的变化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来考虑的。变动成本法是指可以明确分辨出用于某个具体的物料项目的费用,与生产数量有关,其突破了全部成本法观念,细化了责任中心的成本分摊,为企业的管理开辟了新的途径。它能为企业预测和决策提供正确反映每种产品盈利能力的信息,有利于企业加强管理;能够更科学地进行成本分析、成本控制和业绩考评,有利于部门利益与企业利益的一致;有助于防止企业盲目生产,转而注重产品销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变动成本法更能符合权债发生制原则,并且避免了固定费用的分配,从而简化了成本计算工作。
ERP在成本管理方面有着强大的数据收集和处理功能,解决了一些在手工阶段看似繁琐的成本管理工作,但它并没有提供一种成本管理模式。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并不是实施了ERP系统就会解决所有的成本管理问题,真正改善企业管理现状的是ERP中蕴涵的管理思想。
参考文献
[1]刘长伟.ERP环境下成本管理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现代商业.2011.14
[2]邓成明.ERP环境下企业成本管理模式的探讨.现代商业.2008.36
4.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 篇四
作者:王栋
单位:威海二中 地址:威海二中高三物理组 联系电话: *** 电子信箱:wangd55555@sina.com
对高三物理课堂有效教学的一些探讨
摘要:在我省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大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有效教学,既能保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本文就笔者执教新课程高三的经历作一些总结,主要从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习题的布置、物理情景的分析等方面进行总结与反思,探讨高三物理课堂的有效教学。
关键字: 有效教学
效率
主体作用
情境分析
正文:在我省深入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之际,威海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大力倡导、研究并实施有效教学,既能保证有较高的教学质量,又能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让学生乐学会学,教师能教善教,实现师生共同发展,这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学改革的理想追求,也是“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回报国家和社会”的题中之义。作为一线教师的我正在努力转变教育理念,不断探索,充分利用教研活动、业务学习、教学会议等积极研究、转变有效教学的理念,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实施有效教学,以下是本人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教学的几点尝试。
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教学中要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以学为乐,将我们的物理课打造成快乐的课堂,这样学生才能快乐地学,教师才能愉快地教,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案例1: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对于万有引力与航天这部分知识,学生在高一学习时,就感觉比较困难,其中关于变轨的问题,很多学生不理解,在一节复习课中,我是这么做的:以国庆节为切入点,引出嫦娥二号卫星的发射,利用动画模拟嫦娥二号发射过程,强调这次发射首次使用了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再结合此前发射的嫦娥一号,让学生观察两次发射轨道的不同,引出变轨的问题。通过这几分钟的讲述,学生对变轨的问题有了极大的兴趣,在接下来的讲解中,学生听课效率很高,由此很好的突破了变轨的问题。
二、采用“多维互动”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体性。
过去的物理讲评课,往往是以学生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教师滔滔不绝或喋 2
喋不休,学生昏昏欲睡或不知所云,教师的讲评或随心所欲,或隔靴搔痒,导致师生身心俱疲,教学效率低下。而“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是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课堂上群体参与、平等对话、交流思想、探究问题、心灵相约、生命相遇。这样的课堂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解题能力,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信的精神面貌和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同时成了师生飞扬激情和增进智慧的舞台,成了提高学生社会生活能力和生命质量的操练场,成了学生人生的驿站和求知的天堂。
案例2:曾经有一个学生给我说过这样的话,“老师,您的课堂太有特色了,自从上了你的课,我从来没睡过觉,也能真正理解一些题目,现在喜欢学习物理了。”这位同学说出了大家的心声,如果一节课总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只能被动的在下面听,课堂的时间都被教师占用了,学生很快就会进入一种迷糊的状态。通过实施“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学生喜欢学习了,会主动学习了,真正以一种研究的态度学习物理了。
三、精心编制习题,进行精讲精炼。
学生经过高中两年的学习,对高中物理知识有了一定的理解,但还不能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因此,高三物理复习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大量的习题训练,使学生达到理解概念、原理,灵活运用,促进学生学习水平的提高。在一轮复习中,我们对习题的处理是这么做的:首先在每周二的集体备课中,将下一周讲述内容的习题,所有老师先做完,然后将其中认为比较难的或不合适的题目删掉。在进行基本知识复习之前,给学生布置的作业就是完成《世纪金榜》中的“考点梳理”的知识填空与“考情、考题、预测”中的相关试题,在进行知识复习中,重点讲解以下几点:一是讲解重要题型;二是对学生做错比较多的题目重点讲解。完成后,学生在课后自己完成对应的练习题。总体上效果不错。同时,在习题的处理上,也要做到重点题目反复练习。
案例3:在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运动员手拉绳索向上攀登,最终点燃了主火炬,体现了残疾运动员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为了探求上升过程中运动员与绳索和吊椅间的作用,可将过程简化如下:一根不可伸缩的轻绳跨过轻质的定滑轮,一端挂一吊椅,另一端被坐在吊椅上的运动员拉住,如图所示。设运动员的质量为65kg,吊椅的质量为15kg,3
不计定滑轮与绳子间的摩擦,重力加速度取g=10m/s2。当运动员与吊椅一起正以加速度a=1m/s2上升时,试求:⑴运动员竖直向下拉绳的力;⑵运动员对吊椅的压力。
本道题,在第一次学生的练习中,全班50名同学仅有5名同学,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解答出来,其中也有的步骤不完善,方法太复杂。所以在习题课中,我重点讲解了本道题。半个月之后,学校组织集体练习,在试卷中又出现了此题,分值10分,学生的作答仍然存在很多问题,50名同学中,16名同学能得到8分以上,9名同学得分在4~7分之间,究其原因,首先是学生在讲解过程中,不能深刻的领会方法,只是被动的接受,将题目死记硬背;其次在老师讲完之后,学生没有及时的巩固复习。
四、引导学生养成情景分析和建模的习惯
在高三物理课堂上,练习题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练习题是学生探究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种具体学习形式,也是教师与学生书面交流的主要方式。而目前许多表述物理情景的练习题一般是通过文字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通过阅读再现物理情景,建立物理模型。许多习题结合生产、科技、生活,为了能够将题意表述清楚,出题人不惜文字,由于文字较多,再加上一些隐含物理含义的文字,使得情景分析变成一个重要的审题过程。同时,对物理情景的分析,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与思维能力。
案例4: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成功发射了“神州”七号宇宙飞船,实现了我国航天技术的又一突破,为了拍摄飞船的外部影响,航天员在太空释放了一个伴飞小卫星,通过一个“弹簧”装置给伴飞小卫星一个速度增量,伴飞小卫星的速度比“神七”飞船快,两者之间会越来越远,直到保持在一个大致距离上,伴飞小卫星是一个边长40厘米的立方体,大概有一个篮球那么大,伴飞小卫星虽然小,但它具有姿态的调整、测控、数据传输等功能。将飞船的运动轨道近似为圆形,忽略飞船与伴飞小卫星之间的万有引力,则伴飞小卫星在远离飞船的过程中
A.速度增大
B.加速度减小 C.受地球万有引力增大
D.机械能不变
本题的难度不大,但是由于题目题干太长,文字太多,给学生造成了迷惑性,我在讲评该题中,首先让学生找出本题的关键词:速度增量、快、远等,然后分
析物理情景,伴飞小卫星原来与“神舟”七号在同一轨道上等速运行,释放后加速而远离“神舟”七号,转变成物理模型就是,卫星运动的轨道增高,速率减小,所受万有引力减小,加速度减小,因只有万有引力做功,故远离过程机械能守恒。
5.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 篇五
1.票据
票据是具有一定格式的、由债权人和债务人约定到期由债务人无条件地支付一定金额的债务凭证,包括汇票、支票、本票。它除了具有支付、结算、汇兑、信用、流通、自动清偿等功能外,还具有短期资金融通的功能,即票据可以充当融资工具,促使资金在资金盈余单位与资金短缺单位之间流动,实现资金融通之目的。国际贸易结算中以使用汇票为主。
2.汇票
汇票是由出票人签发的,委托付款人在见票时或在指定日期,向收款人或持票人无条件支付一定款项的票据,其中包含三个当事人:出票人、付款人(受票人)和收款人(持票人)。
汇票是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而产生的,是国际结算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信用工具。国际贸易买卖双方相距遥远,所用货币各异,不能像国内贸易那样方便地进行结算。从出口方发运货物到进口方收到货物,中间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这段时间内必须有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信用,不是进口商提供货款,就是出口商赊销货物。若没有强有力的中介人担保,进口商担心付了款却收不到货,出口商怕发了货却收不到款,这样国际贸易就难以顺利进行。所以,银行就参与了国际贸易,作为进出口双方的中介人,开出信用证,一方面向出口商担保,货物运出口,开出以银行为付款人的汇票,由银行保证付款,同时又向进口商担保,能及时收到他们所进口的货物单据,到港口提货。
汇票从不同角度可分成以下几种:(1)按出票人不同,可分成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银行汇票的出票人是银行,付款人也是银行。商业汇票的出票人是企业或个人,付款人可以是企业、个人或银行。(2)按是否附有包括运输单据在内的商业单据,可分为光票和跟单汇票。光票指不附带商业单据的汇票,银行汇票多是光票。跟单汇票指附有包括运输单据在内的商业单据的汇票。跟单汇票多是商业汇票。(3)按付款日期不同,汇票可分为即期汇票和远期汇票。汇票上付款日期有四种记载方式:见票即付、定期付款、出票后定期付款、见票后定期付款。若汇票上未记载付款日期,则视作见票即付。见票即付的汇票为即期汇票。其他三种记载方式为远期汇票。(4)按承兑人不同,汇票只可分为商业承兑汇票和银行承兑汇票。远期的商业汇票,经企业或个人承兑后,称为商业承兑汇票。远期的商业汇票,经银行承兑后,称为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后成为该汇票的主债务人,所以银行承兑汇票是一种银行信用。在我国,目前银行承兑汇票发展较好,是银行贴现的主要对象,而商业承兑汇票发展较为滞后,仅在部分试点地区可以办理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最长不超过6个月,商业承兑汇票最长不超过9个月。因此,在金融统计中票据融资总是与短期贷款合并列示在短期信贷投放。
3.汇票行为
出票(Issue)。出票是指出票人签发票据并将其交付给收款人的票据行为。汇票的出票人必须与付款人具有真实的委托付款关系,并且具有支付汇票金额的可靠资金来源(保证金)。不得签发无对价的汇票用以骗取银行或者其他票据当事人的资金。出票后,出票人即承担保证汇票得到承兑和付款的责任。如汇票遭到拒付,出票人应接受持票人的追索,清偿汇票金额、利息和有关费用。
提示(Presentation)。提示是持票人将汇票提交付款人要求承兑或付款的行为,是持票人要求取得票据权利的必要程序。提示又分付款提示和承兑提示。
承兑(Acceptance)。承兑是指汇票付款人承诺在汇票到期日支付汇票金额的票据行为。具体做法是付款人在汇票正面写明“承兑”字样,注明承兑日期,于签章后交还持票人。付款人一旦对汇票作承兑,即成为承兑人以主债务人的地位承担汇票到期时付款的法律责任。
付款(Payment)。付款人在汇票到期日,向提示汇票的合法持票人足额付款。持票人将汇票注销后交给付款人作为收款证明。汇票所代表的债务债权关系即告终止。
背书(endorsement)。票据包括汇票是可流通转让的证券。根据我国《票据法》规定,除非出票人在汇票上记载“不得转让”外,汇票的收款人可以以记名背书的方式转让汇票权利,即在汇票背面签上自己的名字,并记载被背书人的名称,然后把汇票交给被背书人即受让人,受让人成为持票人,是票据的债权人。受让人有权以背书方式再行转让汇票的权利。对受让人来说,所有以前的背书人和出票人都是他的“前手”,对背书人来说,所有他转让以后的受让人都是他的“后手”,前手对后手承担汇票得到承兑和付款的责任。在金融市场上,最常见的背书转让为汇票的贴现,即远期汇票经承兑后,尚未到期,持票人背书后,由银行或贴现公司作为受让人。从票面金额中扣减按贴现率结算的贴息后,将余款付给持票人。
拒付和追索(Dishonor&Recourse)。持票人向付款人提示,付款人拒绝付款或拒绝承兑,均称拒付。付款人逃匿、死亡或宣告破产,以致持票人无法实现提示,也称拒付。出现拒付时,持票人有追索权,即有权向其前手(背书人、出票人)要求偿付汇票金额、利息和其他费用的权利。
4.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
票据贴现一般可分为三种:贴现、转贴现和再贴现。贴现是指远期汇票经承兑后,汇票持有人在汇票尚未到期前在贴现市场上转让以取得资金,受让人将票款在扣除贴现利息后支付给出让人的行为,也可以指银行购买未到期票据的业务,是银行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贴现一般用于生产经营规模较大、企业经营服务有较大的市场需求、存在季节性供需不平衡或其他业务而产生的不定期票据或资金结算业务需求的各类企业。
转贴现是指商业银行在资金临时不足时,将已经贴现但仍未到期的票据交给其他商业银行或贴现机构给予贴现,以取得资金融通的行为。
再贴现是中央银行通过买进商业银行持有的已贴现但尚未到期的商业汇票,向商业银行提供融资支持的行为。再贴现作为西方中央银行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存款准备金)之一,被不少国家广泛运用。再贴现不仅具有影响商业银行信用扩张,并借以调控货币供应总量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可以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
由于票据贴现日期与该票据到期日之间有一个时间差,在这段时间内,票据贴现无异于商业银行向其客户提供贷款,因此要计入贷款利息。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时,不能按“原价”买入票据,而必须对原票据的金额打一定的折扣。这个折扣就是进行贴现融资的利息,折扣率通常被称为贴现率。商业银行进行票据贴现后,若其资金紧张,在贴现票据到期前,可持未到期的贴现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同理,再贴现也有折扣,其折扣率通常被称为再贴现率。贴现是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两者都以转让有效票据(一般是银行承兑汇票)为前提。再贴现率有几个特点:(1)再贴现率是一种短期利率。因为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申请再贴现合格票据,期限一般不超过3个月,最长期限也在1年之内。(2)再贴现率一种官定利率。它是根据国家信贷政策规定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3)再贴现率是一种标准利率或最低利率。如英格兰银行贴现及放款有多种差别利率,而其公布的再现贴现利率为最低标准。
贴现率可以在人民银行现行的再贴现利率的基础上进行上浮,目前基本已经市场化,可以由双方相互协商确定,但最高不能超过现行的贷款利率。贴现利息是汇票收款人在票据到期前为获取票款向贴现银行支付的利息,贴现利息=贴现金额×贴现率×贴现期限。
目前,无论是企业申请贴现,还是商业银行申请再贴现,都要在提交银行承兑汇票的同时,提交增值税发票和真实商品、劳务的交易合同或必要的运输单据,以确保贴现和再贴现是发生在真实的商品、劳务交易基础之上的,防止企业或商业银行利用贴现或再贴现套取资金。5.贴现业务办理
企业申请办理贴现,一般要经过以下六个环节:
第一,购销合同的订立。购货方与销货方进行商品交易时,双方要订立购销合同,明确商品交易关系。真实、合法的商品交易是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的基础。购销合同是证明这种交易的重要凭证。
第二,银行承兑汇票的预约。银行承兑汇票的预约是指购销双方就签发和使用银行承兑汇票事先所做的合意约定。例如,出票人在出票前需与受票人就银行承兑汇票的金额、到期日、付款地与付款人等达成一致意见。银行承兑汇票的预约成立后,购货方与销货方中的一方即负有依预约签发并交付银行承兑汇票的义务。
第三,银行承兑汇票的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按购货方与销货方的约定签发,具体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付款人签发。当由付款人签发银行承兑汇票时,在汇票签发后,应向付款人的开户银行申请承兑。另一种是由收款人签发。由收款人签发的银行承兑汇票一式四联,并请付款人向其开户银行申请承兑,经付款人开户行承兑后,票据第一联由承兑银行留存,第二、三、四联交付款人。付款人将第四联留存,第二、三联退回收款人。
第四,贴现申请。销货方在收到银行承兑汇票后,该汇票到期前,如有资金需要,且这张银行承兑汇票符合有关贴现的基本条件,经背书后可向商业银行申请贴现。具体应提交以下资料:贴现申请书、贴现凭证、经持票人背书的未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银行承兑汇票查询书、反映申请人经营情况和财务情况的报表及其他有关资料。
第五,贴现审查。商业银行收到贴现申请书及有关材料后,具体由信贷部门和会计部门分别对有关事项进行审查。信贷部门主要审查申请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商品交易合同及增值税发票复印件等是否真实、合法;贴现申请书的贴现凭证的填写是否正确无误;贴现资金的投放是否符合有关信贷政策的要求;审查企业的经营状况及资信情况;了解银行承兑汇票付款人的经济效益和信用等级等。会计部门主要审查银行承兑汇票是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的有关规定;票据要素是否齐全;大小写是否相符;向承兑银行进行查询核实,并要求承兑银行书面电复。
第六,贴现审批。经审查合格的银行承兑汇票,各商业银行按其流动资金贷款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进行贴现审批。经审批后,对获批准的贴现申请书由审批人填写审批意见并签章,再由会计部门具体办理贴现手续。
6.票据融资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及《票据管理实施办法》、《支付结算办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票据的签发、取得、转让及承兑、贴现、转贴现、再贴现应以真实、合法的商业交易为基础,而票据的取得,必须给付对价。通过签发出票、背书转让实现的票据支付活动蕴涵了融资的功能。
市场上广泛讨论的票据融资主要指商业票据融资,其中又分为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前者以银行信用为基础,是我国票据业务的最主要品种,后者则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票据市场大致可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一级市场是承兑、授信市场,即出票人委托签发票据;二级市场是贴现市场,包括针对持票人的直贴、在银行之间转贴以及向央行申请再贴。我国票据二级市场由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主导;中小商业银行及其他存款类机构在一级市场上所占份额较高。
6.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 篇六
企业对求职者的简历会格外注意一些
携带个人简历到企业应聘需要了解一些事项才行,携带简历到企业属于一种很积极的行为,因为求职者亲自将纸质版简历交给企业人事处。这样做有不少的好处例如: 第一,企业对求职者的简历会格外注意一些; 第二,求职者的简历免于被漏掉的意外,毕竟投递电子简历存在一个失误率。但是不是本人亲自带着打印好的简历去企业就够了?不了解当中的注意事项可是很容易造成问题的。 该在什么时候去企业交简历了? 也就是去企业的时间是需要求职者关注的,总不能在人家快下班时或者中午非上班时间去打扰人家。比如人家在下午五点下班而你在五点差二十的时候去企业,虽然还有二十分钟可有时候人家有事情,比如此时开会或者需要处理紧急任务,你还去打扰人家能合适吗? 再说万一人家接受了简历但因为太忙碌,结果忘记办理此事或把你的简历弄丢了怎么办? 而在中午休息时间虽然写字楼的人员大部分呆在公司里,但这个时间毕竟不是工作时间而你还占用了人家的私人时间,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已经大打折扣了。为此应该尽可能选择上午靠后的时间因为此时较为宽松一些,或者下午的前半段时间以免后半段时间人家有急事,延长了人家下班的.时间不是令人最不爽的事情吗? 将你的简历交给哪个部门的人才是合适的?不就是招聘部门难道还交给技术部门吗? 有些人还真会将简历交给技术部门因为觉得技术部门是主要的,那就搞错顺序了因为简历先由招聘部门审核。当然交给招聘部门也不适合,交给前台才是最合适的因为招聘部门事情多。
7.企业环境成本计量方法探讨 篇七
在现行的成本核算模式下,成本只包括产品生产或劳务提供过程中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以及必要劳动的价值,而忽视资源与环境成本,从而造成产品、劳务成本计算不真实,使得企业对自然资源无偿占用和耗费,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盲目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加强环境保护、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已经成为人类的共识。协调企业经济效益与环境生态效益已成为环境成本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对于环境成本的科学合理计量是环境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环境成本计量的特点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指对环境成本确认的结果予以量化的过程,亦指在环境成本确认的基础上,对其业务或事项按其特性,采用一定的计量单位和属性,进行数量和金额认定、计算和最终确定的过程。
环境成本的计量是环境成本核算中的难点,因为有时环境成本表现为无形的、或有的、未来的、形象关系或社会成本等,其不可计量、不可货币化和难以与相应的收入相配比等特性,使得环境成本的计量比较困难,因此要结合会计学、环境经济学上的一些方法来给予计量。
现行成本会计系统的计量模式采用货币计量,并且以历史成本为主兼用其他各种计量属性。环境成本的计量同样遵循这一模式,结合环境成本本身的特点在进行量化的过程中还应考虑以下两点:
一是应采用货币单位和实物单位相结合的双重计量模式。计量废弃物处理成本时,可以吨、公斤、立方米等物理量度计量;处理超标污水的成本适当考虑增加污染浓度的化学量度计量,将其综合起来,便能获得一个较为完整的信息。
二是在采用货币计量时,计量属性是灵活多样的,根据具体环境成本的特点可以选择采用历史成本、现行价值、可变现净值等。
二、环境成本计量的方法
(一)直接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就是直接运用货币价格,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所引起的,并可以观察和度量的环境质量变动进行测算的一类方法。直接市场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
1. 市场价值法或生产率下降法。
这种方法将自然环境作为一项传统的生产因素,用市场价格来估算环境资源质量恶化的成本。估计模型为:
D=△Q·P
其中D为环境资源的恶化成本;△Q为环境资源损耗而引起的经济产品的产出减少量;P为产品的单位价格。
△Q可以通过建立经济产品的产出量Q与若干影响因素Xi(包括环境污染因素)之间的线性函数关系,即Q=a0+a1x1+a2x2+…+anxn加以确定。当其他因素不变时,其中一种影响因素假设为污染浓度t上升△X1个单位时,经济产品的产出减少量为△Q1=a1△X1(a1为特定参数,可以通过收集各种影响因素大量统计资料予以估计);如果产出量的减少量△Q相对于整个市场的销售量的比例不容忽略,并且引起了市场价格的上升则环境资源的恶化成本可以修正为P=(P1+P2)/2,其中P1,P2分别为产出量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单位价格。
2. 人力资本法或收入损失法。
经济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不仅表现为环境质量的下降,还会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危害,引起发病率上升,寿命减短,使劳动力水平下降。人力资本法就是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和劳动力的损害来估计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估价模型为:
其中P为人力资本(取人均净产值,元/年人);M为污染覆盖区内的人口数(10万人);Ti为i种疾病患者耽误的劳动时间(年);Hi为i种疾病患者陪床人员平均耽误的时间(年);Yi为i种疾病患者平均医疗护理费(元/人);Li,Loi分别为评估区和符合环境标准区某种疾病的发病率(人/10万人)。
3. 恢复费用法。
当评价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效益较困难时,恢复费用法认为采用恢复或更新由于环境污染而被破坏的生产性资产所需的费用来衡量环境污染的代价。现在有些企业将固体废弃物、有毒物资等堆放于某块场地或将有害液体流到地下,势必要影响到土地、地下水等环境资源,在其危害产生时,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加强,以及相关法规的规定,自然会要求企业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恢复或更新,从而要发生环境费用,其金额可采用恢复费用法来计量。计算模型为:
Pr=∑Ci Qi
式中:Pr为恢复自然资源所需的费用,Ci为恢复和补偿i资源的单位费用,Qi为i资源被污染或破坏的数量。但当某一环境遭到破坏后,单靠支付补偿费无法实现恢复和更新时,就要用人工方法建造一新的工程来替代原来生态系统的功能。这时,可用人工建造新工程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来估算所需的环境恢复成本。
4. 预防支出法。
指用于减少污染造成的损害,通过一些防止或避免措施来达到,该方法用人们为了避免环境危害而做出的预防性支出作为环境危害的最小成本。这一方法假定人们为了避免危害会支付货币来保护自己。所以可以用预防支出来预测他们对危害的主观评价。例如,出现了噪音污染,就可能需要对建筑物安装消音或隔音装置或做出其他处理,其所需支出就可以看作是环境污染的防护费用。同理,企业如未进行有效的污染防治,可以认为企业承担了一项债务,其金额应该根据技术要求或经验予以确定。
因此,当经济活动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存在预防和恢复的可能性时,环境成本可以通过人们抵御环境污染风险或恢复受破坏的环境所需的费用来反映。
(二)替代市场法
直接市场法所使用的是有关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在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这样一些商品和劳务,他们是可以观察和度量的,也是可以用货币价格加以测算的,不过他们的价格只是部分地、间接地反映了人们对环境变化的评价。用这类商品与劳务的价格来衡量环境变化的一类方法,就是替代性市场法,具体包含后果阻止法、工资差额法、旅行费用法等。由于包括环境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对替代商品和劳务的综合影响,使用时需排除其他因素对数据的干扰,故计量难度大,可靠性低。但当环境是主要影响因素时,使用替代市场法是合理的。
1. 后果阻止法。
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对经济发展造成损害。为了阻止这种后果的发生,可以采用两类办法。一类是对症下药,通过改善环境质量来保证经济发展;但在环境质量的恶化已经无法逆转时,人们往往采用另一种方法,即通过增加其它的投入来减轻或抵消环境质量恶化的后果。例如,用增加用于化肥和良种的农业投入的办法来抵消环境污染导致的单产下降,居民购买特制的饮用水以取代受到污染、水质下降的自来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认为其它投入或支出额就反映了环境价值的变动。用这些投入或支出的金额来衡量环境质量变动的货币价值的方法就是后果阻止法。
2. 工资差额法。
在其它条件相同时,劳动者工作场所环境条件的差异会影响到劳动者对职业的选择。为了吸引劳动者从事工作环境比较差的职业并弥补环境污染给他们造成的损失,企业就不得不在工资、工时和休假等方面给劳动者以补偿。这种用工资水平的差异来衡量环境质量的货币价值的方法就是工资差额法。运用工资差额法的前提是工人可以在区域内自由迁徙或调换工作。
对于许多贫穷的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地区,穷人对生活和工作条件是不能选择的,由此他们在理论上的支付意愿和实际的可能支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工资差额法应用的局限性较大。
3. 旅行费用法。
这种方法认为,旅游者前往名山大川等舒适性环境资源的旅行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反映了旅游者对其工作和居住地环境质量的不满,从而反映了旅游者对环境质量的支付意愿。因此,在排除了其它因素如收入的影响后,就可以用旅游费用来间接衡量环境质量的变动的货币价值。
总之,替代性市场方法力图寻找那些能间接反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评价的商品和劳务,并用它们的价格来衡量环境价值。替代性市场法能利用直接市场法所无法利用的信息,这些信息本身是可靠的,衡量时所涉及的因果关系也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方法涉及的信息往往反映了多种因素产生的综合影响,而环境因素只是其中之一。因而,排除其它方面的因素对数据的干扰是采用替代性市场方法时的主要困难。与直接市场法相比,用替代性市场方法得出的结果可信度要低得多。
所以,在计量环境价值时,应该尽可能地采用直接市场法;如果采用直接市场法条件不具备,则采用替代市场法。
三、两种环境成本计量方法优缺点比较
直接市场法和替代市场法各有其适用范围,他们在运用中的优缺点可归纳如表1:
由于上述几种计量方法分别应用于企业环境成本的不同内容,因此在实际核算企业环境成本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综合使用,从而使得计算出来的企业环境成本的数据更加客观、真实。
企业只有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环境成本进行准确计量,才能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明确企业环境责任;才能实现生态与效益的共赢,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董涛涛.企业环境成本分析(J).财会通讯,2008(12).
[2]林万祥,肖序.企业环境成本的确认与计量研究(J).财会月刊,2002(06).
[3]李明辉.环境成本的不同概念与计量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10(05).
8.对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些看法 篇八
关键词:项目管理;成本管理;成本核算;预控成本;目标成本;电算化
工程建设是社会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过一个漫长的计划经济时代后,社会已转入了市场经济的体制,在以往的那种计划性,指令性的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有工程建设运行的体制、程序,已经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发展的需要了。经过适时的改革,工程建设已实行招投标制多年,为了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又出台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 50326-2006,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实行“项目管理”化,施工企业实行管理层与劳务各层分离,组建工程项目部管理工程项目部,引进劳务队伍进行施工的方式,已由陌生变得熟悉,并逐步规模建设施工管理力量和劳动力资源的需要,各证明了工程建设的工期质量成本:减轻了施工企业继续发展的阻力,項目法施工管理成为工程建设管理体制较为成功的产物。
1. 项目管理运行了很多年至今,项目管理的体制及方式、方法等已经
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完善。项目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样,要求必要的组织、计划、领导、控制、人力资源来配合,但同时又有它的独特性、动态性。项目管理的核心是项目,因此所有管理、服务都要以项目为核心。工程项目的管理以质量、速度、成本为中心,而降低成本则是中心中的中心。
企业是一个以经济活动为主体的集合体,它的注定目标是实现利润。目前,工程建设市场90%的招投标已采取工程量清单报价的方式,工程预决算也正逐步走向正规化,靠以前那种不正规的招投标方式和工程预决算等来获取效益的做法已经是过去,只有转变观念,强化、细化项目的管理,采取一些科学的方法,建立健全完善管理机制,加大力度苦修内功,才能适应变幻的市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
2. 项目管理的成败与否,项目经理是关键因素,思想意识、关键的转变首
先应从项目经理开始。一般情况下,公司对某一个工程项目投标之前,基本上有了项目经理的人选,也有了项目管理班子的构架。概括说对项目经理有以下几点:
(1)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做到三勤,即眼勤、手勤、脚勤。用心观察施工现场,善于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勤于计算,做到心中有数;
(2)和业主、业主委派的代表需保持良好合作关系,根据个人的特点,努力协调与配合。
(3)始终要有成本管理的意识,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
(4)礼贤下士,凝聚人才,善于与人沟通,营造一个舒适、轻松的工作、生活环境,使项目班子形成一个团结的集体。
3. 施工企业一般都实行二级核算,三级管理制度,由公司到分公司,项目,再到具体的施工项目。按照目前推行的项目经理责任制和成本核算的基本做法,首先是将工程成本中的制造成划分出来,称之为项目施工成本,独立进行核算、考核。作为项目管理的目标成本。它由施工项目的基层管理机构(分公司)组织有关管理部门进行测算,作为项目管理部的施工成本指标。直接费测算以施工组织总设计,施工定额为依据。这个预控成本的测算值极为重要,因综合考虑施工的各个方面,充分估测各种不利因素和缓解,甚至一些不可预见因素也应做为参考,务必认真进行。定的过高会算还企业自身的利益,也不利于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4. 项目法施工管理的实行,加上劳务市场、材料市场、技术市场机具租赁市场的价格、质量等不确定因素的存在,施工前期的策划工作非常重要,除了要考虑工序,还要考虑施工措施和材料的安排。技术准备也要认真进行,相关技术人员,相关的技术难题,施工方案都要提前进行准备确定,建立健全各种责任制及保证体系。尽一切努力避免返工现象出现,这对项目成本控制也是极为重要的,须知,不返工,就是最大的节约和利润。
5. 常言道:涓涓细流、汇成江海;积沙成山,积小成大。节支增效也是这个道理,它体现在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在平日点点滴滴的工作中积累而成,这就是他的全方位性。工程项目施工的每一项活动都会涉及施工成本,每一个工作岗位都与成本管理相关联。从劳务队伍的管理、核算,从材料、设备的计划、采购、进场、入库到进场、出库,都有一系列措施相对应,并在成本管理体系中加以明确。调动每个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强化他们的主人翁意识,给能者以发挥的空间,推动项目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高速发展,一切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也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先进技术和一些新型材料的应用,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施工工艺,大幅降低成本,同时又成为管理的一个新课题。对这一点任何一个管理者都必须高度重视,注意收集这方面的信息,并且加以研究,运用到管理活动中,因为,一些高科技的应用也能改变我们传统管理模式。
结术语:项目成本管理已经是每一个经营者、管理者极为重视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预以纠正,确保了施工项目管理按预定的计划顺利运行。关于这个问题已经进行了许多研究和探讨,而且还会一直延续下去。有许多先进的方式、方法值得学习,有许多好的经验值得借鉴和推广,也有很多的方法还有待于我们探索、尝试。但所有这些的管理活动都有一个宗旨——效益。所以提高管理者的能力,增强管理者成本意识,才应是最终的根本所在。随着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和细化,管理者的素质也将逐渐得到加强,这必须为施工企业赢得更大的市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使企业的发展更上一个台阶。
9.企业环境成本问题 篇九
[关键词] 环境成本 控制 管理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保护问题引起了全球高度重视,环境成本的重要性日渐凸显。
为此,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了ISO14000系列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该体系规定产品的生产与制造过程必须符合环保的规范,才能进入国际市场。
因此,研究环境成本问题,对在国际市场上取得竞争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经济战略,具有深远意义。
一、环境成本的涵义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文件《环境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立场公告》中指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他成本。”这一定义明确了环境成本的形成来自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并将企业对环境影响的负荷费用和预防措施开支列入核算对象,提出环境成本的目标是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达到减轻或消除这种影响。
二、环境成本的核算方法
目前,我国缺乏对环境成本的系统核算。
根据有关法律规定,凡是对环境已造成污染和损害的,都应当承担治理责任并支付费用。
环境成本根据其发生时的具体情况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核算。
如果环境成本不会在未来带来经济利益,或者与未来收益没有足够密切的联系,则不能将其资本化。
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认为,如果环境成本直接或间接地以提高企业所拥有的资产能力、改进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益、减少或防止今后经营活动所引起的污染、保护环境的方式与流入企业的经济利益有关,应予资本化。
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紧急问题工作组的观点,处理环境污染的成本通常应予费用化,但同时也规定了环境成本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就可以资本化:延长企业所拥有的其他资产的寿命,改善其安全性或提高其效率的成本;减少或防止由以前经营活动所引起但尚未出现的环境污染成本,以及由未来经营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成本;原本预备销售的资产在其出售前所发生的必要成本。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
三、环境成本的控制
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通过对环境成本核算提供的环境成本信息的基本分析,采用一定的方法,通过对环境成本形成过程中所有因素的控制,以达到环境法规的要求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进而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双重目的。
1.环境成本控制的模式。
现实控制模式:现实控制是环境成本控制模型中最基本的层次,强调环境成本发生后由于偏离目标成本而进行即时的控制。
超前控制模式:环境成本的超前控制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依托于产品寿命周期环境评价,致力于不断改进的产品寿命周期设计,以最大限度地降低环境损害成本,并最终实现环境效益与企业经济效益最优的目的。
2.环境成本控制的方法。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目标,确定合理的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标准,实行绿色化经营,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控制环境治理成本。
企业在发展战略上应自觉地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放在突出的重要地位,将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生产成本核算体系,作为衡量企业效益和企业决策的重要依据。
加强环境质量监控。
适当增加针对环境因子的专门化成本控制,建立专项环境成本控制系统,实现环境成本全过程的跟踪管理控制。
建立企业环境成本控制评价与考核体系,评估因企业进行环境成本控制所带来的环境效果和效益。
从而进一步修改企业的环境成本控制目标。
四、环境成本的管理
1.环境成本的主要管理方法。
事后处理法。
是指企业在污染发生后设法予以清除,把发生的支出如排污费、储存成本、记录成本等均确认为环境成本。
该方法不仅缺乏对环境污染的预防意识,而且更容易忽视环境控制成本,最终导致环境支出额巨大。
目前,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与环境成本管理方法滞后具有密切的关系。
事前规划法。
是指综合考虑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把未来可能的环境支出进行分配,并进入产品成本预算系统,提出各项可行的生产方案。
对各部门的环境行为实施监控,促使各部门从全局的角度降低环境成本并从整体上对环境成本实施控制。
我国企业也要运用事前规划法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
事中控制法。
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尽量回避和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
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的因素进行跟踪监测,以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事故来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
目前许多国家的企业对环境成本的管理在从事后处理转向事前规划进而达到事中控制。
2.我国企业环境成本管理的思路。
树立环境成本战略管理目标。
采用可持续发展的企业环境成本管理模式。
建立满足内部环境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系统。
为了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实施并加强环境成本的管理,创造环境成本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将有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王群:关于环境成本若干问题的探讨,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1卷,第4期
10.成本分配与企业环境业绩 篇十
成本分配与企业环境业绩
成本会计对于间接成本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分配.环境会计提出可利用成本分配作为手段,对企业能够造成环境影响的活动的管理者的行为加以影响,从而影响企业的环境业绩.并以尽可能准确的`成本分配为管理者作出环境收益效果最佳的选择和以导致环境业绩差的活动补贴导致环境业绩佳的活动.
作 者:王燕祥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管理学院,刊 名:北方工业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年,卷(期):13(4)分类号:F235关键词:成本分配 环境业绩 一般费用 真实 准确
11.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 篇十一
关键词 施工 企业 成本 管控
一、施工企业成本管控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施工企业对成本管控都不是很重视,实行“粗放式”的管理,部分企业在意识到成本控制的重要性后,也采取了一些措施,获得了一些效果,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管理意识相对淡薄,认识不足。首先是不问成本,只抓利润的思维模式,不重视成本控制,大多是重技术,轻管理,一些项目领导直接将成本控制的任务交给财务或计划部门,自己完全不上心,导致项目的成本核算流于形式成为普遍现象,有的甚至篡改数据来应付检查,成本管理完全没有准确性和科学性可言,而现在建筑市场的不规范以及价格改革落后也直接影响了施工企业的成本控制,企业内部对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宏观的成本管理体制也不完善,监督弱化。
(二)内部控制组织体系不完整。由于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够,企业人员都不重视,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缺乏系统性,相关的配套措施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组织管理分散,各部门都只考虑自己的中心任务,譬如财务部门就只从资金上进行成本控制,而物资设备部门则只考虑材料的质量,采购是否方便等,技术部门则从施工质量、安全等角度考虑,各部门之间缺乏沟通,不能形成一个整体,都是为自己部门的任务考虑,难免不产生矛盾,忽略了成本控制的整体性,它应该是贯穿于整个项目管理中的每一道工序,大家需要共同协作,全面考虑,不论是事前、事中还是事后,一起做好成本控制。施工组织设计是关键,必须遵循科学合理合法的原则,明确各部门职责的同时,也要做好整体控制,完善风险评估系统,施工企业必须要建立起完备的内部控制组织体系,形成成本控制的有机整体。
(三)管控方法落后。多数项目都采用事后或事中控制,而忽略事前控制,这样就很难从根本上控制工程造价。 在控制时采用传统的成本分析法,主要从成本方面来管理,没有结合项目的质量管理,从而成本控制难以落实到位。以手工操作为主,企业硬件设施跟不上,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电算化管理系统的运用还停留在一般水平,可能员工的素质也跟不上,现代化管理方法无法在企业中推广运用, 这些都降低了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效果。
二、通过以上对施工企业成本管控相关问题的分析,现给出一些针对性的措施
(一)加强成本管理的意识。不论是项目管理的领导还是员工,都应意识到成本管控的重要性,加强成本与效益的宣传和教育,譬如开展关于成本管控的知识竞赛等,提高大家对成本控制的认识,同时加强对全体员工成本管理基本知识
的培训,对于担当成本管控工作的员工,也要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水平,逐步现代化管理方式。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的成败,取决于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和行为,领导者应注重员工的发展,让全体员工从思想上认识到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加强成本管理的迫切性,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控制环境。
(二)健全成本责任制、激励制度。在施工企业内部应将成本管理的各项内容责任到各职能部门,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保证企业对施工项目的宏观控制,项目成本的测算和评估要到位,科学合理的确定项目的各项目标成本指标,企业是利润的中心,项目则是成本控制的中心,职能部门需要对项目的目标成本、预期利润的科学性等进行客观的测评。 对成本控制的监督、服务和协调等,要落实在各职能部门,划分好责任范围,超过部门范围的责任由上一级部门控制,层层把关,全面控制。通过激励机制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对完成任务优秀的部门进行不同程度的奖励,譬如给予合同额一定百分比的奖励,奖励的内容也可以根据员工的需要进行设置,而不是仅限于金钱,给长期保持优秀的部门颁发优秀证书等,这样对其他部门能起到榜样作用,工作起来更有动力,对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任务的部门,要查明原因,实施一定的惩罚措施,并总结经验教训,这样在企业内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机制,员工有足够的工作热情,大大提高成本控制工作的效率。
(三)完善成本管控的内容和手段。成本管控包括了多个环节,施工企业应开展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管理,事后的核算分析很重要,但事前管理和事中控制同样不可忽视。重视成本预测的同时,做好投标报价的工作,强化成本管理,同时重视工程质量,降低成本并不意味着降低工程质量,可以通过增加施工生产中的技术含量,而不是降低材料的品质。联系市场和社会资源的变动趋势,对本企业的成本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对策研究,与时俱进,不断的提高企业成本控制的水平。我们现在已经处于信息化时代,传统的控制手段不论是在效果还是效率上都已经远远落后, 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是注定要被淘汰的,施工企业要让自己的员工参加培训,学习现代化的成本控制方式,积极的购买或研发成本管理软件,网络是一个强大的资料来源,要进行充分的利用。目前,人们已经研究出了多种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价值工程、偏差分析法等,施工企业可以引进这些方法,运用于成本控制中,以进行高效的成本管理。
总之,施工企业有着自己独特的经营特点,在经济转型期,必须顺应经济体制的改革,重视成本管控。工程项目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重点,而成本管控又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项目成本控制往往决定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了能在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加强企业成本管理,而且施工企业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创新控制方法和手段,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通过对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和实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保持在社会的发展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金家芳.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经营管理者.2012(01).
[2]林勇,张凤军.浅谈市政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与对策.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1).
【对企业环境成本应用的一些探讨】推荐阅读:
企业外部环境成本核算研究论文09-03
环境成本若干问题探讨09-18
企业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08-04
关于加强印刷企业成本管理的探讨08-27
成本领先战略对企业的影响论文08-06
企业文化对中小型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影响10-29
当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的应用探讨09-12
对建筑企业成本控制06-28
全球环境下的企业战略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