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问题

2024-07-31

伦理问题(共12篇)

1.伦理问题 篇一

现代生育伦理问题探析

人口生育的技术化和社会化趋势引发了一系列既复杂又尖锐的.伦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乃是现代生育伦理的当务之急.

作 者:肖君华 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湖南,长沙,410000刊 名:株洲工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年,卷(期):200418(3)分类号:B823.4关键词:人口生育 技术化 社会化 多样化 伦理思考

2.伦理问题 篇二

“信息伦理”这一概念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它是近年来兴起的情报学和社会学, 心理学的交叉领域的一项研究。而情报学又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信息环境、信息污染、信息综合症、信息政策和信息文化等人文层面上的一些研究。如何对之进行界定, 还存在着不同观点。国内学者吕耀怀认为“所谓信息伦理, 是指涉及信息开发、信息传播、信息的管理和利用等方面的伦理要求、伦理准则、伦理规约,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新型的伦理关系”沙勇忠认为“信息伦理就是信息活动中以善恶为标准, 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 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信息关系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英国露西安纳·弗劳瑞迪 (Luciano Floridi) 认为“从哲学角度上讲, 信息伦理指计算机伦理的哲学构筑。信息伦理可能不会即刻解决具体的计算机问题, 但它为解决计算机问题提供了道德依据”。

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技的不断进步, 信息获取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扩大, 出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那就是无论在哪里, 人们对于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有所改变, 由此提高了自己的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 要把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 这需要信息社会的成员共同的努力。

首先我们从社会的传统性的信息获取和现代性的信息获取两种途径来探析。

以往的我们传统的信息技术的来源面是很窄的, 比如有些媒体、广告、宣传之类的信息大部分是靠电视台、广播、书籍、报纸、杂志等。如果有相隔两地的双方 (无论是朋友关系、亲人关系, 上下级关系和合作关系等) 需要沟通, 则会用书信、电话等。这样的信息获取会受到一些阻碍, 具有局限性。

而现代化的信息获取方式则是多样的。现今, 计算机已经普及化, 从而人们的交流和大部分的信息获取除了上述的方式以外都是通过网络系统的传播和传递的, 这个网络化把人们之间的交流的空间和时间的距离缩小了, 可是它却是一虚拟的自由王国, 有时并非真实, 这种方式无约束性、纪律性、规范性, 所以有些非法信息是不能完全受到控制的。所以说现代的网络社会也有它的两面性:一方面, 这种网络的虚拟造成了人们之间的冷漠, 因为人们的交往是在虚拟的空间通过文字版符号来传达的, 没有任何的眼神、手势之类的含有情感在里面的肢体语言, 不能足以表达清楚内心的感情。而通过网络交心朋友, 在虚拟的社会里可以无加掩饰自己, 自由的畅谈, 可这有时也会受到很大的欺骗, 由此使得现实生活中的人们觉得人人都戴着虚伪的面具而敬而远之, 变的陌生、冷漠。另一方面,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 全靠网络来支撑社会的飞越发展, 难免人们对权利和义务的理念会淡化以至于与社会的规范相脱节, 所以引起很多的道德问题:如知识产权问题、信息与网络的安全问题、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和信息存储权的问题等等。在信息网络时代, 信息系统在采集、检索、处理、重组、传播信息等方面的能力大大增强, 某些人可以很容易的获得别人的个人机密和么人自信, 个人隐私受到极大的威胁。在这个法制社会里个人隐私是受法律所保护的, 可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怎么样才能保证我们的隐私权呢?比如那些明星们完全没有了自己的个人隐私, 天天的被媒体跟踪爆光, 连最起码的日常生活也在众目睽睽之下, 那是多么残忍和痛苦的事。还有一些高手会对别人的电脑进行强制视频, 偷拍下别人的隐私生活, 传到网上, 这样会对当事人造成多大的伤害, 如此等等。

其次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所能获得的信息也处于困境之中。信息是有成本的, 信息是企业的资产!信息的有效流动积累和使用对企业的价值创造有着直接的关键影响, 那么保证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就成为每一个组织成员的共同的责任和义务, 这种责任和义务构成了企业基本的伦理守则之一。问题是企业的成员常常不自觉地阻碍着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 即使他们明白信息应该被有效的积累、使用, 也就是说在组织的信息处理过程中, 普遍存在着非伦理行为, 即阻碍信息的流动、积累、使用, 这些被称为“信息的伦理困境”。

一方面是来自层级和部门之间的信息流动的天然障碍。劳动的分工, 促使不同部门的出现, 而这些部门的存在自然形成了信息流动的障碍。组织中总是同时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信息系统, 这是因为组织的成员—个人、群体或子部门会根据自身的需要 (如工作特征的不同) 来确定所需要的信息的数量、质量、格式, 以及获取信息的时间期限、获得方式等等。有一位科学家指出, 组织成员在长期的工作中, 由于从事工作的不同, 他对事物的看法也有不同的理解, 这种理解上的差异影响着组织成员的内隐假设。并说根据组织成员的内隐假设的不同, 将组织中的文化分为三类:操作者文化、工程师文化和管理者文化, 并指出, 在这三个文化类群之间, 一直存在着文化上的不一致。说这只有经过充分地沟通和协调以调和三种文化类群之间的冲突, 组织内的学习过程才能真正变得有效, 最后才有可能在组织内部形成一个可靠的学习系统。很明显, 这三类文化之间的冲突阻碍了信息在不同群体之前的传播。

另一方面是作为组织资本的信息与作为个人资产的信息。“组织资本的信息”又分为三大类:将雇员分配到他们能够完成得最好的任务中所需要的信息;将雇员搭配成 (高效率工作) 团队所需要的信息;每个雇员所获得的关于其他雇员和组织本身的信息。信息具有内隐、无形的特性, 通常属于个人经验的积累。如果没有一定的承诺, 一般人会将信息作为私人财产, 认为是个人在企业内部价值的衡量指针, 尤其是“软信息”。组织以日常工作程序为基础, 存储了大量的“硬信息”之所以存储这些信息, 有时是为了工作的原因, 有时是为了满足别的工作单元或组织的汇报的需要。大量的关于怎样做事情的组织知识, 被以标准的工作流程、日常工作程序、笔记等形式存储起来, 这些称为“个人资产的信息”。阿罗指出, 个学习一种信息的编码, 他自己来说, 是一种不可逆转的投资行为, 对于组织而言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资本积累。就是说个人的不可逆转的投资行为同时构成了组织的不可逆转的资本积累。同时组织也在为雇员学习编码进行投资, 这种投资内化为雇员拥有的知识, 它的价值依附于雇员而存在, 雇员本能地将其视为私有财产。而信息又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信息的使用是不可分割的和信息很难被独占使用。所以组织信息和个人信息会融合起来共同使用。

最后探讨的是在信息化的社会里怎么才能使网络合法化。对于目前的网络来说它只是一种信息工具, 没有形成我们所期待的所预期的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网络社会。那么我们怎样建立一个具有道德规范的信息化时代呢?第一, 我们要加强网络社会的道德建设, 使网络生活成为正常、有序的社会生活中的一部分, 而不是游离于现实社会之外的一片荒蛮之地。第二, 我们要建设网络文化, 学习网络用语、网络规范等等。因为网络是无国际的, 所以这并非是一个国家所能完成的使命, 而是需要全世界的人们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的目标。

摘要:信息伦理是应用伦理学分支学科。研究计算机的开发和应用以及信息的生产、储存、交换和传播中的伦理道德问题的学科。计算机伦理学探究的是当人们作出选择和采取行动时, 如何才是善的和有价值的实践真理, 研究具体行为的规范性指导方针, 以解决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系列具体道德问题。

关键词:信息伦理,信息困境,道德建设

参考文献

[1]罗国杰主编.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9.

[2]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嵌合体的伦理问题 篇三

这项研究是当前干细胞研究前沿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到一个机体拥有两种不同物种的细胞或组织,这种生物称为嵌合体。这种嵌合体研究引起许多新颖的伦理问题,激发了对这类研究应该采取什么行动的伦理争论。

孙悟空也是嵌合体

让我们先考查一些案例。

1997年,上海组织工程与开发中心主任曹谊林等人在《整形再造外科》杂志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让小鼠背皮肤下生长出人的外耳(这只轰动一时的老鼠被大众俗称为“人耳鼠”)。这项研究对外耳受伤的病人极有意义,但被西方一些人因反感的理由加以拒绝。

2003年8月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沈惠贞教授在《细胞研究》发表文章报告说,他们成功地将人类皮肤细胞与新西兰兔子卵融合,创造了400个胚胎,这是第一个以人类为主的嵌合体胚胎,目的是从中引出胚胎干细胞。发表以前她曾向《科学》《美国科学院院刊》等世界顶级刊物投稿,但被拒绝刊登。有些人反对这类研究,认为这跨越了物种之间的界限。

这两个例子都涉及嵌合体研究。嵌合体一词的英语词是chimera,源于希腊神话,是指狮子头、山羊身和蛇尾的雌性怪物。有关嵌合体的神话在各个文化中都有,我国的《西游记》记述了作者想像的各种各样的嵌合体,例如猪八戒、牛魔王等。其实孙悟空也应该是嵌合体,即人脑猴身的嵌合体。

科学上的嵌合体概念则是,任何由两个或两个以上遗传上不同的组织组成的机体及人工产生的具有不同物种组织的机体等。在科学上嵌合体可以是任何不同物种的混合,包括动物与植物、人与植物、动物与动物等。但目前引起关注的是动物与人的嵌合体。

嵌合体与杂合体(hybrid)有区别。杂合体是由来自不同的物种的两个配子形成一个合子。一个杂合体的所有细胞来源于这一个合子。例如骡子是驴的精子与马的卵结合创造的一个杂合体,而不是嵌合体。

特殊动物模型引出特殊问题

为什么要创造嵌合体呢?在科学上创造嵌合体的理由,第一是为了建立动物模型。例如世界上首次克隆牛的华裔美籍科学家杨向中创造了兔子的人类心脏病模型,可以表达人类引致心脏病的基因,而原来用大鼠建立的模型,不能表达人的基因,用大鼠模型试验的药物对人无用。

二是为了进行干细胞研究。干细胞移植到病人体内后如何行为?它们如何分化、移动和形成新组织?在人身上试验不道德,应首先在动物身上研究。哈佛大学的研究组将人类神经祖细胞注射人胎儿猴看它们与猴的脑细胞如何一起生长、移动和分化。

将人类干细胞注射入动物体内,引起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在生殖方面,如果将人胚细胞注射入动物胎儿,尤其在很早期,它们很可能移动到发育机体的生殖系产生人类的精子和卵。如果这两个嵌合体交配,一个人类精子使—个人类卵受精,结果在一个动物子宫生长出一个人类胚胎。如果这种动物(例如嵌合体小鼠)产生的人类精子和卵,用体外受精方法产生一个孩子,他或她的父母是一对小鼠?这对孩子将是非常尴尬的。

二是在脑方面。如果Weissman设想的有100%人类神经细胞的小鼠有一天站起来说:“嗨,我是米老鼠!”那时我们对它该怎么办?这种可能似乎不大。理由是意识肯定不发生在细胞层次,鼠脑又不到人脑大小的千分之一。但如果将人类干细胞注射人黑猩猩胚胎内,拥有100%人类神经细胞的黑猩猩是否会发育生长出具有某种人性的功能,就很难说了。

禁止嵌合体研究,理由不充分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研究呢?是应该禁止这些研究呢?还是对它们进行适当管理呢?这里提出了两类哲学问题。

一是我们称之为“本体论”问题,即这种既有人的组织又有动物组织的嵌合体,到底是什么?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它肯定不完全是人,也不完全是动物,它既有一定成分的人类特性,又有一定成分的动物特性。

这样就必须解决一个问题:一个生物是否可以有双重本性?骡子虽然不是嵌合体,而是杂合体,但它确实具有双重本性:马和驴的本性。这说明一个有机体是可以具有双重本性的。

二是伦理问题。有一些人反对嵌合体研究,提出很多理由。但实际上,他们的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嵌合体引起部分人反感,令人厌恶,因此认为应该加以禁止。令人反感、厌恶不是反对某一行动的伦理论据。

嵌合体不自然。但当今世界纯粹自然的东西已经不多了。自然或不自然不是划分我们应该做与不应该做或禁止做的界限。

嵌合体跨越物种界线。物种界线本身不是固定不变的,否则就没有进化了,物种界限本身也不构成区分我们应该做什么与我们不应该做什么的标准。

嵌合体有损于人类尊严。有人提出,如果在动物脑内注射人类神经祖细胞,将动物神经细胞排除出去,那么就有可能发育出人的认知能力,这种认知能力就是“人性”,具有人的尊严。那么让具有人的尊严的认知能力束缚在动物脑内和动物身体内是有损人类尊严的。这一论点是值得商榷的。虽然进行这类研究需要规范,但这里并不存在有损人类尊严问题。人类尊严的前提是有一个属于人类的人存在。同样,“人的认知能力”也不是有一大堆人类神经细胞就能产生的,这种能力是人脑与人体、自然和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这里既没有人的认知能力,也就没有人的尊严问题。

根据上述,没有充分的理由禁止嵌合体研究,而应该进行合适的管理,使之既能为人类造福和推进科学知识,又能防止伤害当事人的不良事件发生。

管理的基本原则:不伤害

对嵌合体研究进行合适管理的主要伦理学根据是“不伤害”的基本原则或基本规范。嵌合体研究目前是起初阶段,技术尚不成熟,应该尽可能防止对嵌合体本身以及人类造成伤害。

鉴于这个理由,正确的做法不是禁止这种嵌合体研究,而是设立一些规定。例如:进行嵌合体研究的条件是:如果不进行嵌合体研究、用其他方法不能获得为理解和治疗人类疾病所必要的知识:在将人类神经细胞注射人动物脑中的研究进行以前,先进行动物试验,例如将猿的神经祖细胞或胚胎干细胞注入小鼠进行研究:将人类神经细胞注射人动物脑中,总量应有所控制,如果嵌合体研究有可能对嵌合体产生伤害或伤及他人,应立即停止研究:禁止将全能人类胚胎干细胞引入处于早期发育阶段的动物;暂时不要将人类胚胎干细胞移植到猿类大脑内,在任何情况下不应该让两个嵌合体繁殖,也不能将嵌合体产生的配子受精:嵌合体研究要有准入制度,对嵌合体研究要由伦理委员会进行科学和伦理的审查等。

4.克隆引发的伦理问题范文 篇四

学院:中加国际学院 095班 学号:0926210501 姓名:张涵微

克隆引发的伦理问题

克隆,这一名词在科技医学领域,从陌生到熟悉。对于我们而言,知道克隆是从著名的“多莉”开始的。其实,在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维尔穆特博士科研组公布体细胞克隆羊“多莉”培育成功之前,胚胎细胞核移植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实际上,“多莉”的克隆在核移植技术上沿袭了胚胎细胞核移植的全部过程,它成为世界上第一例经体细胞核移植出生的动物,是克隆技术领域研究的巨大突破。

随着“多莉”的诞生,许多国家也相继在科学技术领域上展现出不同的克隆成果。各国家相继克隆出牛、羊、鼠、兔、猴等动物。我国的克隆技术也颇有成就,80年代末,我国克隆出一只兔,1991年西北农业大学发育研究所与江苏农学院克隆羊成功,1993年中科院发育生物研究所与扬州大学农学院共同克隆出一批山羊,1995年华南师大和广西农大合作克隆出牛,接着中国农科院畜牧研究所于1996年克隆牛获得成功。而美国最近克隆猴取得成功,日本科学家也声称他们繁殖出200多头“克隆牛”。以上所述的克隆动物,都是用胚胎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而获得成功的。1997年2月英国罗斯林研究所宣布克隆成功的小羊多利,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翻开了生物克隆史上崭新的一页,突破了利用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使克隆技术有了长足的进展。在今年七月份韩国科学家克隆出5只小狗,这5只比特犬是韩国RNL Bio生物技术公司根据一只已故宠物狗克隆的,由两只母狗代孕并于7月28日出生。该公司现已开始全球范围的宠物克隆服务。这是世界上首例商业克隆宠物狗案例。

通过克隆这一技术的巨大进展意味着:在理论上证明了,同植物细胞一样,分化了的动物细胞核也具有全能性,在分化过程中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没有不可逆变化;在实践上证明了,利用体细胞进行动物克隆的技术是可行的,将有无数相同的细胞可用来作为供体进行核移植,并且在与卵细胞相融合前可对这些供体细胞进行一系列复杂的遗传操作,从而为大规模复制动物优良品种和生产转基因动物提供了有效方法。

由于克隆的特点,使得克隆成为医学上关注的重点。克隆技术给医学领域带来美好应用前景。在人类基因组的带动下,人们正在进行治疗性克隆试验,旨在生产克隆的或单性生殖的人类胚胎以获取干细胞,为人类研究癌症、艾滋病、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等疑难病症,从基因层面揭示疾病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预报人体的机能和病理变化,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克隆生物工程技术将克服中西药的弊端,将使医学在21 世纪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治疗性克隆和干细胞研究为人体缺失器官的修复和重建带来希望,不但能治疗或预防器官功能衰竭,而且能防治衰老,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寿命延长而生命质量低下的难题。寿终无年、青春常驻的梦想在21 世纪有可能会逐步成为现实。克隆技术是现代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高新技术,其发展引发了强烈的伦理争议并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1997 年2 月23 日,体细胞核移植克隆羊成功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轰动,世界各国纷纷做出反应,许多国家立即开始起草法案禁止克隆人。1997 年11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世界人类基因组与人权宣言》的文件,明确反对用克隆技术繁殖人。

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不伤害原则。伤害了被克隆者。被克隆的是另外一个个体,这个个体是与克隆的原体完全独立的另外一个行为主体,这个主体受到了伤害。受到了什么伤害呢?首先从技术可能性的情况来看,我们无法预知,如果对某一种在功能上与其他基因紧密相连的基因进行干预性改变,生物体内的这种自然的相互牵制的系统会发生何种连锁反应。而根据目前掌握的知识,要想将人类基因组的所有基因重新进行准确的排列,并使之正常的发挥作用,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恰恰是这一点构成了人们反对克隆人的一个重要理据。因为谁也无法排除这样一种风险:克隆技术很有可能导致大量的流产与残障婴儿。

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自主原则。克隆人活动往往发生在下述情况中:比如,某对夫妇在事故中失去了独生子,他们希望他重获“新生”,于是便通过克隆技术再制造一个孩子,其身体中的绝大部分基因组是先前那个孩子的基因组的复制。这样尽管父母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某种欲望,但这整个行为方式对于被复制的孩子而言却意味着一种外来的决定,它将该儿童本属于偶然性的那部分自由(所谓自主原则,就体现在这种自由上)剥夺了,而人的一个最重要的本质特性,就体现在他的不可重复的独特性上。德国著名哲学家忧那思说,人的一个特殊的优先权就在于,每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不可重复的特性。而被克隆者作为人应享有的独特性便被剥夺了,他的那种不必非要有一个比他大30或60岁的同体同貌者的自由,便被粗暴地践踏了。英国有一个管理人工授精的机构,叫做人工受孕与胚胎学管理局,竟然打算允许患耳聋的父母在试管婴儿的培育中,有权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耳聋的胎儿,而淘汰掉健康的胚胎。他们觉得都处于耳聋状态,便有利于交流、培育,而英国皇家聋人研究所的发言人竟然说,这样一种选择是合适的,我们支持这样的选择。假如人们都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设计和培育后代,那么什么恐怖的事情都可能发生。耳聋的父母选择生下耳聋的胎儿,而这个胎儿很可能希望自己是一个健康人,但这已经做不到了。他作为一个人所天然应有的一种开放的前途的权利被粗暴否定掉了。这当然违背了伦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

克隆人违背了伦理学的平等原则。在克隆活动中,存在一个设计者与被设计者的关系。在克隆人活动中,未来人类的基因配置是由父母、医生或国家决定的,而个体的人仅仅是前者所决定与创造的结果。我们知道,设计是以设计者为前提的,一个有着设计者与被设计者之别的人类图景,对于平等原则是一种基本的违背。因为人们无法回答凭什么他自己或者任何别的一个人有权作为未来人类特征与品性的设计者。显然这里存在着一种“道德优越感”,似乎我们,或者说一个医生、哲学家、国家的行政长官拥有着一种控制他人的实力。然而这种心态不单是荒谬的,而且在政治上也是非常危险的。

有关人类胚胎的克隆性研究已分化成为前后两种类型:一种是首先得到设想的“生殖性克隆”,即克隆人研究。另一种是后来得到设计的“治疗性克隆”,即从克隆胚胎中提取干细胞,然后使之培养成人们所需要的各种人体器官。不论是生殖性克隆,还是治疗性克隆都涉及到伦理问题,都引发了激烈的针锋相对的观念论战。相对而言,有关治疗性克隆的伦理争论比生殖性克隆的争论更为激烈。治疗性克隆争论的核心问题是人类胚胎与病人利益的冲突问题,而不是人类胚胎的地位问题。因为这一问题在有关堕胎的争议中就得到过讨论,且已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同时,不论是有关治疗性克隆的争论,还是有关堕胎的争论都涉及到人类胚胎的利益与成人的利益之间的冲突问题,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有关堕胎的争论及解决办法中汲取思想启示,为解决治疗性克隆的争论寻求出路。

以德国为例,胎儿的生命权在法律中得到了明确的尊重与认定,即包括胚胎在内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应得到保护,堕胎原则上讲是违法的。然而德国法律又规定,三个月之内的堕胎是合法的,只要胎儿与孕妇在权益上发生冲突,且又无任何其它出路可供选择这一前提得到了满足。可见,在堕胎问题上,法律的规定一方面认可人类胚胎的生命权,另一方面却又承认,当遇到冲突这样一种特定的情况下,胎儿的权益应让位于孕妇的权益。

支持治疗性克隆的人希望引借堕胎模式,来处理人类胚胎与急需治疗的病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人类胚胎确有值得保护的尊严,然而在病人急需医治这一特殊的情况下,胚胎的生命应让位于病患者的生命。

然而反对治疗性克隆的人却认为这里无法套用堕胎模式。生物学家与胚胎的关系并不是母亲与胎儿的关系,母亲对胎儿的出现并不负责任,而生物学家对胚胎的处置则是故意的行为,有人说:“谁都不对所有发生的事情负责,但对于我们的行为,我们却要负责”。

有关是否允许治疗性克隆的争论,并不是简单地选择“善”还是“恶”的争论,而是“道德与道德”之间的争论,是“两种道德”之间的争论。在笔者看来,人类对早期人类胚胎无疑拥有尊重与保护的义务,因此以经济或其它医疗之外的科研为目的的胚胎研究是不道德的,是绝对要禁止的。但这种保护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也允许有例外,那就是它必须服从于一个更高的道德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解除人类遭受病魔摧残的痛苦,挽救无数病人宝贵的生命。从对早期人类胚胎的使用的角度来看,这一行为的确损害了人的尊严;然而这一牺牲换来的人的生命的挽救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体现了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最高的尊重。如果不是这样,禁止治疗性克隆的研究,便破坏了国家对社会公正的义务:即国家的对由于疾病所造成的不平等的状态进行补偿的义务。

5.高新生命技术的伦理问题 篇五

高技术的推广应用引起人们对人体客体化的忧虑,以及对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关注.高新生命技术的伦理的特点是它对社会或人类的影响深远,以及在利用高新技术干预人体过程中涉及未知的、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因此必须开发新的`战略调控这些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本文集中讨论异种移植和基因治疗中的伦理问题,认为对某些高新生命技术应该采取“有罪推定”的政策,在提供证据证明它不会给人类带来严重危害前,应该暂停在人体上试验,但可以进行动物和体外试验.

作 者:邱仁宗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7(5) 分类号:N031 关键词:高新技术   客体化   异种移植   基因治疗  

6.数字社会的伦理问题解析 篇六

数字社会的伦理问题解析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一个数字社会.数字社会中出现的一些社会伦理问题引起了各界人士的`注意.本文对数字社会的一些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数字社会伦理问题的解决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作 者:朱银全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西安,710065 刊 名:现代情报  PKU英文刊名:MODERN INFORMATION 年,卷(期): 26(1) 分类号:B82 C912 关键词:社会   伦理   数字社会  

7.手机电视媒介的伦理问题 篇七

上传偷拍内容引发法制伦理问题。自2002年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剪辑、拍照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手机在市场上推广以来, 由手机偷拍引起的法律纠纷不断发生。当手机的电视广播功能被开发出来以后, 无疑将给手机偷拍带来新的发展契机。可以预见, 如果手机偷拍内容通过电视广播给广大受众, 其对当事人将形成巨大侵害。一般情况下, 违法手机偷拍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通常为公民的人身权利尤其是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而且行为手段和目的动机多种多样, 如威胁、逼迫、娱乐、恶作剧等。

侵犯版权 (上传者, 手机电视频道运营商等) 。版权问题是一个困扰内容产业的头号问题。尤其是数字技术的发展, 使内容出版的整个流程、形态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报刊、电视、广播等内容数字化之后, 更容易被存储、复制和传播, 同时也带来了盗版的猖獗。可以预见, 当手机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 真正走向广大受众, 其上传通道和下行接收通道都畅通无阻时, 手机电视作为新媒体平台将给“盗版事业”提供新的土壤和空间。除了手机电视运营商外, 受众群体也将成为监督的对象。

手机病毒传播。虽然目前手机病毒传播并不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在3G网络环境下, 当手机上网、看电视、下载内容成为惯常时, 手机病毒的传播也必然像电脑病毒一样泛滥开来, 成为手机电视媒体的主要伦理问题之一。手机病毒可以通过用户下载观看的内容、收看短信、收发邮件、手机蓝牙等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制造者很可能通过病毒控制用户的手机操作系统, 破坏内部程序, 甚至自动拨打电话, 造成用户花费剧增;还有可能盗取用户的银行账户、个人隐私等信息, 利用这些隐私进行犯罪活动。

手机电视媒体伦理问题的防范

手机实名制。手机实名制不仅可以预防垃圾短信, 从源头上实现对短信业务的管理和监督, 而且可以有效防范手机电视有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 比如规范手机电视内容提供商和服务提供商的市场行为, 减少手机电视内容的相互抄袭, 增加原创动力。同时可以减少未来手机电视可能出现的违法广告、欺诈广告等, 另外, 也可减少用户的恶意欠费, 降低运营商的风险。

我国于2006年开始启动手机实名制管理工作, 但这项工作的实施面临诸多困难。首先是用户对移动运营商的信任问题, 用户担心自己的隐私会被泄露。这个问题在2008年分众传媒“短信门”事件后变得尤为敏感。用户认为移动运营商对客户资料的泄露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第二, 营业厅与代理商管理严格程度不统一。第三, 由于手机实名制推行比较晚, 之前的手机用户个人信息基本上是空白,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比例。要对他们的信息进行重新完善, 则需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时间成本。

3G是全面推行手机实名制的良好契机。随着3G网络的完善和3G手机的推广普及, 其增值业务会迎来较大发展, 另外, 第一、二代手机将逐渐更新换代, 淡出市场。运营商可以通过手机实名制建立详细的用户数据库, 重新梳理用户信息, 根据职业、年龄、爱好等不同特征对客户进行细分, 更加有针对性地推荐业务。

加强技术防范。这里的技术防范加强应包括从终端制造商到网络运营商, 从内容提供商到服务提供商等手机电视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内容提供商应加强把关, 严格审查, 对出处不明、容易引起法律纠纷的内容, 谨慎杜绝;网络运营商应设置一些类似“防火墙”的技术屏障, 让符合规定的内容信息无可乘之机, 尤其可以利用移动网络的定位功能, 迅速找到上传不良内容的源头。对于终端制造商而言, 可以提高的技术空间更多, 比如针对偷拍视频上传的问题, 设置凡通过手机上传到电视上的视频都留有源手机的代码或者标志等, 这样, 侦查人员根据手机用户开户登记信息就很容易找到嫌疑人, 同时这些技术也可以威慑那些非法的偷拍行为;再比如, 对手机用户的操作系统实行定期的系统升级, 提高操作便利的同时, 也防止了病毒入侵。另外, 应鼓励反病毒软件公司有针对性地开发手机病毒杀毒软件, 有可能的话, 还可与终端制造商合作, 在手机出售之前就将之安装在手机里。

大众参与治理。首先对手机电视用户进行各方面的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其次, 鼓励手机电视用户参与监督和治理手机电视伦理问题。频道运营商可以合资设立一个手机电视管理频道, 对不良内容、侵犯版权的内容进行曝光和封杀, 管理中心可以对举报者直接予以奖励, 也可以通过扩大其频道收看的权限进行奖励。

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它的实质是人们怎样正确处理与媒介的关系。 (1) 媒介素养提出的主要背景是大众媒介在当今的作用和力量日益彰显, 如果人们不能学会了解媒介、使用媒介, 学会媒介化生存, 那么, 就只能被媒介信息所淹没和控制;另外, 在未来手机电视的传播模式中, 普通用户将介入视频内容的生产和传播全过程, 甚至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传播中起到关键作用, “草根”群体将成为传播格局中的主力军, 主流话语、精英垄断将面临土崩瓦解, 以手机电视、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将仅仅扮演传输平台的作用, 这一方面会造成“权威”缺失, 另一方面会形成信息的泛滥。因此, 在新媒介时代, 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受众首先要学会正确传播, 掌握手机电视等各种新媒介技术的应用, 在提高自身利用新媒介技能的同时, 加强德育教育, 建立受众个人的信息传播观;其次要培养受众选择、鉴别、质疑、评估信息的基本能力。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所长喻国明教授认为, 我国现阶段传播力量的构建, 面对的是一种“碎片化”的社会语境。这种碎片化造成的结果是:媒介格局的多元、个人化媒介发展、意见的多元化、话语权的分散以及把关力量的薄弱。作为传播主体和受众的统一体, 要求必须具备基本的信息鉴别能力, 正确进行意见表达。这是新媒介语境下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8.人工智能的伦理问题 篇八

乃至所有有感情的生物的利益了。

上个月,一款专门被设计用于下围棋的电脑程序“阿尔法狗”(AlphaGo)以4:1击败世界顶尖职业围棋选手李世石,在围棋爱好者群体中引发轰动。

你可能会问,这算是新闻吗?早在二十年前,IBM的电脑“深蓝”(Deep Blue)就曾打败过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加里·卡斯帕罗夫;且众所周知,自那以后技术一直在进步。但是,“深蓝”获胜纯因计算能力,它能比世界冠军计算出更多步棋。相比8×8格的国际象棋,围棋的棋盘更复杂,为19×19格,围棋可能的走法要超过宇宙中的原子数,因此,单凭强大的计算能力不太可能打败对最佳走法有着强烈直觉的人类。

“阿尔法狗”的胜利之道,在于同其他程序进行海量对弈,并采纳被证明成功的战略。因而可以说,“阿尔法狗”进化为全世界最优秀的围棋选手只用了两年,而人类的大脑在自然过程中完成这样的进化,可能需要数百万年的时间。

“阿尔法狗”的主人、谷歌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热衷于人工智能(AI)。他在人机大战之前表示,无论结果如何,人类必将是赢家,因为人工智能的进步会令每个人更聪明、能力更强,“只会让人类更美好”。

果真如此吗?就在“阿尔法狗”凯旋的同时,微软的“聊天机器人”泰勒(Taylor)却尝到了苦头。这款自称“Tay”的机器人的用途是与18~24岁的年轻人互动。Tay可以从接收到的信息中学习,并逐步提高对话能力。不幸的是,上线不到一天,就有人“教导”Tay有关种族主义和性别歧视的观点。当她开始赞扬希特勒时,微软不得不将其关闭,并删掉了其大部分攻击性的言论。

我不知道那些将Tay教成种族主义者的人自己是否是种族主义者,抑或他们只是认为玩坏微软的新产品是饶有趣味的事。但不管怎样,“阿尔法狗”的胜利与Tay的失败同样令人类警醒。在有着特定规则和明确目标的游戏中释放人工智能的潜能是一回事,而把人工智能投入真实世界则是另一回事——两者截然不同,环境的不可预知性可能暴露软件漏洞,引发灾难性后果。

牛津大学人类未来研究所所长尼克·波斯特洛姆(Nick Bostrom)在其著作《超级智能》(Super intelligence)中指出,关闭一个智能机器并不总是像关闭Tay那样轻而易举。他将“超级智能”定义为“几乎在任何领域都超越人类最聪明大脑的智能,包括科学创造力、整体智慧和社交能力”。这样的系统也许能挫败我们关闭它的企图。

有人质疑超级智能会不会实现。对此,波斯特洛姆 和文森特·穆勒(Vincent Müller)一起咨询了人工智能专家,问机器智力何时能有50%的可能达到人类水平,以及何时有90%的几率达到人类水平。估计的中位数显示,50%的可能性在2045~2050年达成,90%的可能性在2075年达成。大部分专家都预计,达到人类智能后不到30年,人工智能就会发展到超级智能水平。

我们不应对这些估计太较真,因为专家总体的回复率只有31%,而且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往往想通过拔高人工智能的潜力来提高自己所在领域的重要性。

超级智能或许离我们太遥远,尤其是在我们还面临更紧迫的问题时更是如此。但是,我们可以开始考虑如何让人工智能符合人类、乃至所有有感情的生物的利益。

无人驾驶车业已驶上加利福尼亚的公路,现在言及如何让机器的行为符合伦理为时已不算太早。随着无人驾驶车的改进,他们将拯救生命,因为他们比人类司机更少犯错误。然而,他们有时也将面临在不同的生命间做出选择。比如,他们是否应该急转弯以免撞到横穿马路的小孩,而不顾将车上乘客置于险境?前面出现小狗该怎么办?如果为了不危及乘客安全而采取的措施对车本身有损,又该怎么办?

只是在开始讨论无人驾驶汽车时,我们可能就会发现有许多功课要做。但无人车毕竟并非超级智能。可以想见,在广泛的领域向比我们还要聪明的机器讲解伦理问题,更将是极其困难的任务。

在《超级智能》一书的开头,波斯特洛姆讲了一个麻雀的寓言:这些麻雀心想,如果能培训一只猫头鹰来帮助他们筑巢和抚育雏鸟,一定很不错。于是,他们开始找猫头鹰蛋。其中一只麻雀站出来表示反对,认为应该先考虑如何驯服猫头鹰;但其他麻雀很不耐烦,迫不及待地就着手启动激动人心的新计划。他们将在成功养大一只猫头鹰后应对驯服猫头鹰的挑战,例如不让其吃掉麻雀。

9.第九章-专业伦理问题-读书笔记 篇九

阅读“专业伦理问题”有感

201021xxxxXXX心理学

很巧,阅读这一章的时候刚好在楚天都市报上看到一则新闻,标题为“湖南长沙颁发首张‘催眠执照’ 忽悠到要你干啥你就会乖乖地干啥,那催眠师能使你说出银行密码、私密信息吗?这篇新闻中记者亲自体验告诉民众,降低,若催眠师诱导其说出银行密码等隐私时,而异。那有没有这样的催眠师呢?这很难说,者造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不违反伦理所规定的标准就没事了,而作为一个咨询师,是不是能使当事人的利益最大化。教材上说,(P208),意思是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是不能了解那未成··若当事人不停劝告,咨询师赢本着尊重当事人权益和对(P211),意思是得了艾滋病的咨询者仍在不安咨询师应尊重当事人利益却那就不应该揭发当事人,采取其他“有利于当事人”要对社会负责,显然艾滋病会在当事人周围咨询师应该本着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防止病源进一步波及其他人群,那就是应该至少向性伴侣说明当事人的情况,教材告诉我要“以合乎伦理的方式处理之”,可是我还是不知何为合乎伦理的方式。

10.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 篇十

关于工程伦理的几个问题

工程伦理是一个新的`应用伦理学领域.本文阐述了工程伦理的几个基本概念,论述了工程伦理的道德基础和工程伦理的道德规范.

作 者:余谋昌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100021 刊 名: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1) 分类号:B82-058 关键词:工程问题   工程伦理   道德规范  

11.类大脑的作用和伦理问题 篇十一

类器官中的No.1

阿南德等人培育的大脑其实是类器官中的一种,但在重要性上却是位居第一的类器官。类器官是干细胞研究的直接成果之一,因为利用各种干细胞可以培育出种种类器官,供生命、医药研究之用,而且可以成为临床治疗许多顽症的一种重要和有效的手段。

由干细胞培育出来的类器官是一种微型器官,它们具有器官的某些功能。如果以器官的功能和作用来审视,大脑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种类器官,因为它是生物的指挥和行为中心。

根据阿南德等人的介绍,培育类大脑的过程似乎比较轻松。一开始,研究人员把成人皮肤细胞转化成诱导的多能干细胞(IPS),这种细胞可以重编程成任何人体组织。

但是,由于人类大脑的复杂性,阿南德等人一直不能培育出大脑组织。于是,他们改进技术,把能够发育成神经组织的细胞区分和提取出来,放在一个模拟子宫环境的装置中进行培育。

经过12周培养,长成了相当于5周大的胎儿的完整大脑。通过高分辨成像观察这个培育出的类大脑可以发现,它具有功能神经元、轴突、树突、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同时激活了大脑中具有典型兴奋和抑制功能的神经细胞的标记。

此外,这个类大脑还连接了脊髓,有信号传导甚至视网膜组织。

类大脑的意义

根据形态标准,这个类大脑具有与真正的大脑相似的完整的组织形态和各种神经元,因此阿南德认为这是一颗完整的大脑。过去,研究人员曾培养出近似9周大胎儿的脑组织,但不是完整的大脑。

当然,这次的类大脑也并非完整意义的大脑,因为发育成5周大的胎儿大脑一般需要培育15周时间,但现在只培育了12周,而且只具有人类胎儿大脑中存在的99%的基因。不过,如果让这个类大脑继续发育到16~20周,可能会发育和补齐缺失的1%基因。

但是,继续培育更成熟的大脑需要血液供应,阿南德承认他们的研究团队尚无这种能力。最好的办法是,制造一个人造心脏来供血,以帮助这个类大脑进一步发育,如此就有可能让这个类大脑发育更成熟,成为拥有完整的人类大脑基因的类大脑。

当然,这只是估计,研究人员能否培育出像真正的胎儿大小一样、功能完备的大脑还是一个未知数,但是,其意义也非常巨大。

这个类大脑培育出来最大的意义是避开了使用胚胎干细胞的局限和争论。具有全能分化的胚胎干细胞是研究人员所心仪的生物医学原材料,因为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组织和器官,具有货真价实的质量。但是,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最大。当今世界上无论哪个国家的研究人员都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利用人的胚胎干细胞进行研究,也只能限于14天的胚胎,此后就要销毁胚胎,这是各个国家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伦理的基本准则。如果用人的胚胎干细胞培养出人的各种器官,显然会超过14天,是对这一伦理原则的违背。

所以,阿南德等人的研究采用的是成人的皮肤细胞,并生成诱导的多能干细胞,回避了人类胚胎干细胞的伦理争议,这实际上是一个非常巧妙的研究途径和方式。

类大脑的作用

相当于5周大胎儿的类大脑有什么作用?阿南德提供的答案是,这个大脑模型能进行药物试验。在药物上市前必须进行临床人体一至三期试验,在进行人体试验之前,可以用这种类大脑检测研发的新药,其次可以利用这种类大脑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等进行研究,包括这些疾病的大脑生物学原因、病理和环境对大脑影响的研究。

在阿南德等人培育出类大脑之前,能够利用的技术是用干细胞培育出神经细胞来治疗帕金森病或阿尔茨海默病,但是迄今也只是进入动物试验阶段。以帕金森病为例,该病的部分发病原因被视为大脑中的多巴胺神经元受损,这类神经细胞不能制造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多巴胺。对帕金森病死亡患者的解剖发现,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有广泛变性死亡、纹状体DA含量显著性减少以及黑质残存神经元胞质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

由于多巴胺能神经元受损,不能制造多巴胺,病人表现为一侧肢体震颤或活动笨拙,进而发展到对侧肢体,出现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肉强直、姿势步态障碍和身体僵硬。而且,帕金森病患者还出现抑郁、便秘和睡眠障碍等非运动症状。这些也是大脑神经元受损的后果。用诱导多能干细胞培育出多巴胺能神经元并移植到患者大脑中就成为一种有希望的治疗方法。

2012年,日本京都大学诱导多能干细胞研究所的高桥淳研究小组在美国《干细胞》杂志发表文章称,该研究小组从猴子受精后1周的受精卵内侧取出一部分细胞进行培养,制作成胚胎干细胞,再让胚胎干细胞生长42天,使其生长为神经细胞,然后再将这些细胞制作成含有35%的能够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团块。

此后,把这些细胞团块分别移植到4只患有帕金森病的猴子脑内。6个月之后,猴子的手足震颤都消失了,从原先抱着笼子不能活动的瘫痪状态变为能够在笼子中来回走动。检查发现,猴子的脑中长成了新的多巴胺能神经元。

2013年,高桥淳研究小组又利用一只猴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培育出多巴胺能神经元,对同一只猴子进行自体移植以及对其他猴子进行异体移植试验,3个月后观察猴子脑部变化,结果显示,接受自体移植的猴子几乎未出现排异反应,并且改善了其帕金森病症状。但在接受异体移植的猴脑内,一部分移植的细胞因排异反应而死亡。这说明,用自体细胞诱导生成干细胞,再定向培育成多巴胺能神经元可以避免免疫排异反应,有效治疗帕金森病。

显然,无论是用诱导多能干细胞生成的多巴胺神经元还是胚胎干细胞生成的多巴胺能神经元进行移值,都可以有效治疗灵长类动物的帕金森病,下一步需要进行人的试验才能确定这种神经元移植是否可以治疗人的帕金森病。

现在,阿南德等人培育出了5个月大胎儿的类大脑,比此前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具有更大的优势。因为,这种类大脑的细胞已经基本成形,有成熟的分门别类的神经细胞。因此,可以直接从中脑黑质中提取多巴胺能神经元来进行移植试验,看看治疗帕金森病,甚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效果如何。这样的方式比干细胞培养和移植治疗疾病能大大前进一步。

类大脑的隐患

类大脑的作用并不只是供移植治疗疾病,它的多种作用人们也许始料不及。对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的研究,类大脑提供了生物实物模型。例如,创伤后应激综合征、抑郁症、精神分裂症、自闭症等人类至今都束手无策的疾病,不仅可以从大脑解剖部位来定向定位研究,还可以从大脑组织和大脑物质,包括大脑分泌的种种物质,如蛋白、激素、神经递质,以及大脑的生物电流来研究,从而弄清原因,提供预防和治疗的线索。

更重要的是,如果能培育大脑,也为人们直观地了解大脑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和方式,尤其是对于人脑计划有着重要的帮助,甚至是决定性的意义。美国在2013年发起的人脑计划被视为继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后另一个宏伟的科学研究计划,这一计划的内容包括,统计大脑细胞类型、建立大脑结构图、开发大规模神经网络记录技术、开发操作神经回路的工具、了解神经细胞与个体行为之间的联系、把神经科学试验与理论、模型、统计学等整合、描述人类大脑成像技术的机制、为科学研究建立收集人类数据的机制和知识传播与培训等。

如果研究人员能全程观察到大脑是如何生长和发育的,对于上述任务以及其他大脑计划任务的完成就提供了实时和真实的模型。例如,海马回是何时长成的,是否对记忆和学习有重要作用,以及如何起作用,都可以在观察大脑中的海马回生长和形成中获得线索甚至答案。

类大脑的最大作用是,它能否作为一个完整的大脑行使人的智慧功能,如果可以,就远比仿制大脑的人工智能或智能机器人要强大得多,但也危险得多。用诱导的多能干细胞培育大脑看似绕过了使用胚胎干细胞的伦理限制,却进入了更大的潜在的危险之地。

阿南德称,培育出的这个大脑没有意识,也不会思考,相关研究不存在任何伦理问题。而且,基于大脑功能的形成是要与现实形成反馈和神经回路,阿南德也表示,“我们不向这个大脑输入任何感官刺激。这个大脑不以任何方式进行思考”。即便如此,未来利用这种类大脑还是有太多的想象和实施的空间。

如果这个类大脑培育的时间更长,让其发育成拥有人类大脑所有基因的完整大脑,而且在培育这种大脑的同时制备相应的各种人体器官甚至是多种材料的机器人躯体,让这个类大脑能指挥四肢和机器人所有的行动,同时在类大脑发育的后期像人的大脑发育一样,给予其刺激,让其具有成人的思维或超越人类的思维与智力,这就可能形成超越目前为止所有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对人类的威胁。

现在,IBM公司已经开发出一些智能芯片,为构建模拟人脑感知、运行乃至思维能力的智能网络铺平了道路。对此,英国物理学家霍金表示了担忧。“成功制造出一台人工智能机器人将是人类历史上的里程碑。但不幸的是,它也可能会成为我们历史上最后的一个里程碑,除非我们能学会如何去规避这种风险。”因为,拥有超级大脑的机器将能够不断进行自我改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并可能超过人类。

12.浅析生态伦理问题及对策 篇十二

1.1 生态伦理内涵

生态伦理即人类处理自身及其周围的动物、环境和大自然等生态环境的关系的一系列道德规范。通常是人类在进行与自然生态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的伦理关系及其调节原则。

生态伦理的基本观念:生态环境或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有着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由上述关系所决定,人类为自己长远的存在、发展利益,必须有节制地开发、利用自然,保护生态平衡,与自然界形成一种和谐的同步发展关系;为达到上述目的,人类必须协调社会各成员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有节制的开发、利用自然,这就是生态伦理的本质。

1.2 国内外生态伦理思想

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存在大量的生态伦理文明思想:①“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万物同质同源;天道与人道相通不二;以追求和谐为最高的价值目标。②尊重生命万物的伦理观。中国传统易学认为人不仅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也应该尊重他人和动植物的生命,维护万物的存在。列子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1]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观。“和合”表示和谐,是中国文化的精髓[2]。

西方生态伦理的基本观念包括理论观念和实践观念两部分,其根本观念就是认为人类与自然界或其某部分之间存在着伦理关系,人类应当尊重、关怀、保护它们存在或生存的权利。具体而言,西方生态伦理的基本观念有如下几点:自然界或其某部分有某种共同特点;这种特点决定了它们有其内在价值或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或价值决定了它们应当拥有道德地位和道德权利;为此,人类应当尊重、关怀、保护它们的存在、生存和发展。

由上文可以看出,东西方已经形成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伦理思想。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思想冲淡了人类的生态伦理观,导致了大量生态伦理问题的出现。

2 生态伦理问题及原因

2.1 生态伦理问题

2.1.1 人口非线性的增加导致“人口爆炸”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中,人口问题是其中的首要问题。目前,世界人口呈非线性急剧增长,“人口爆炸”的出现打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公元前6000年,全世界人口不超过1000万人;公元元年为2.5亿人;1600年为5亿人;1830年为10亿人;1930年为20亿人;1975年为40亿人;2008年,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世界人口现状报告表明世界人口已突破67亿人;2011年10月,世界人口已达到了70亿人。根据联合国的预测,如按目前45年的人口倍增期计算,1990年世界人口为53.2亿人,到2035 年增长至106.4亿人,2080年达到212.8亿人,800年后世界人口可达千万亿的天文数字[3]。根据世界淡水资源和食物资源的调查估计,全球能养活人数极限为100亿人,而保持最佳生态环境的人口应控制在50亿人以内。因此,当前我们面临的人口、资源、能源、环境问题十分严峻[4,4]。

2.1.2 资源与能源危机

(1)淡水资源危机。

覆盖地球表面70%的水中,只有2.53%是淡水,其中仅有10%的淡水能为人类所利用。目前已有80多个国家处于缺水状态[5],全世界每6人中就有一个无法获得安全的淡水,总人数超过10亿人。根据联合国提供的资料,到2025年,全球半数以上的国家将面临巨大的供水压力,到21世纪中叶,世界上3/4的人将面临严重的淡水资源短缺。

(2)耕地资源危机。

地球上可耕地仅占陆地表面积的8%。由于土地沙漠化和非农业化占地,全世界每年损失500万~700万hm2耕地。2010年11月20日,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发布《低碳发展与土地复垦政策法律研究报告》称,目前我国因矿产资源开发等生产建设活动、挖掘、塌陷、压占等各种人为因素造成的破坏废弃的土地约达2亿亩,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10%以上,全国土地复垦率仅为15%左右。这些被破坏的土地70%是耕地或其他农用地,多数还是土地质量很好的基本农田。

(3)矿藏资源匮乏与能源短缺。

从地球上主要矿物资源的储藏量和开采速度来看,现在石油可开采剩余年数为40年,天然气为60年左右,银、铜、铅为30~40年。当前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使用的能源中,90%是不可再生能源。随着人口增长、工业化的发展,矿藏资源消耗量剧增,能源短缺的问题将更加突出[6]。

2.1.3 环境污染严重

首先是水污染。其污染源包括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产生的水污染等。我国有58座城市的地表水严重污染,饮用水质下降,占全国水资源36%的长江带有数十种污染物质,甚至一些物理性和化学性污染导致了一些疾病和人体遗传物质突变。全世界每年排放污水为6000亿~7000亿t,使用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水灌溉农田,严重破坏了农业的发展。天然水体中的鱼类与其他水生生物由于水污染而数量减少,甚至灭绝;淡水渔场和海水养殖业也因水污染而使鱼的产量减少。海洋污染的后果也十分严重,如石油污染,造成海鸟和海洋生物死亡[7]。

其次是大气污染。其污染源包括工业企业、交通运输、生活炉灶和采暖锅炉、意外灾害等。全世界每年排入大气的颗粒物约5亿t,而且吸附着许多有毒有害的金属、无机物和有机物等,大气污染及其形成的酸雨含有各种致病和致癌物质,使许多生物物种灭绝,对广大地区的生态造成严重的破坏[8]。

2.1.4 生态平衡被破坏

(1)草场退化与森林锐减。

全球森林占陆地的面积从工业革命前的55%减少到现在的25%。现在全球的森林消亡速度惊人,每年以1800~2000万hm2的速度减少,每分钟消失的森林面积相当于36个足球场。根据专家的估计,由于林地面积不断萎缩,全球森林的吸碳能力比50年前减少了20%。全球森林退化和消失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工业采伐、农业扩张、采矿、人工林建造、基础设施建设、森林火灾等。我国近20多年来的森林面积减少23.1%。目前全国森林覆盖率大约只有14%,不及世界平均覆盖率31%的一半[9]。

(2)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

由于水涝灾害,全球每年有1/5的耕地失去了肥沃的表土和数千万吨的肥料。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达50亿t以上,水土流失面积达到360万km2。全球土地沙漠化迅速发展,受沙漠化威胁的面积已占陆地面积的35%,遍及150个国家和地区,目前每年以5~7万km2的速度大幅度蔓延。我国土壤沙漠化问题也十分严峻,北方的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33.4万km2,占我国北方地区面积的10%。

2.1.5 全球性环境问题

(1)温室效应。

随着近50年人类活动、工业生产所排出的CO2的增多,温室效应的加强,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据预测,2050年中国气温将升高1.2~2.3℃,海平面将上升20~60cm,届时我国珠江三角洲沿岸一些地区可能被淹没。全球变暖还可能降低作物的单位面积产量。据作物生态学家估计,正常温度每升高1℃,小麦、水稻和玉米产量就要降低10%[10]。

(2)臭氧层被破坏。

臭氧层能挡住太阳紫外辐射对地球生物的伤害,保护地球上的一切生命。然而人类生产和生活所排放出的氟氯烃类化合物等使臭氧层遭到破坏。臭氧层被破坏后使紫外线长驱直入,损伤人类的免疫系统,破坏农业生产,破坏海洋食物链,破坏微生物净化淡水的能力。南极的臭氧层空洞,是臭氧层破坏的一个最显著的标志。南极上空的臭氧层是在20亿年里形成的,在一个世纪里就已被破坏了60%。

(3)生物多样性减少。

近百年来,地球上的动植物遭到浩劫,在2000年地球上10%~20%的动植物即50~100万种动植物消失,现在以每天100~200多种的速度在消失。我国有10多种珍稀动物已基本灭绝和20多种动物濒临灭绝。所以全球物种加速灭绝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除上述全球问题以外,还有酸雨、垃圾成灾等许多生态问题。

2.1.6 各国在环境的利益和责任分担上的不平等加重了生态伦理问题

(1)在环境利益上国与国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如在能源的消费量上,据计算一个美国人每年的能源消费如果都换算成石油的话是7918kg,而一个中国人为684kg,一个印度人为270kg。即一个美国人消费能源量约是中国人的11.5倍,印度人的30倍。

(2)各国之间承担的环境责任不公平。

按照“谁污染谁负担”的原则,获利多且污染多的国家、企业和个人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而事实并非如此。据联合国发表的《2009年世界经济和社会概览》报告,自1950年以来,全世界新增温室气体排放量中,有3/4来自发达国家,而同一时期发达国家人口只占全球总人口的15%,其人均排放大大超过发展中国家目前的水平。从排放总量来看,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O2排放国,占世界总量的1/4,是中国的两倍。按理美国应该承担更多的环境责任。但是美国却对应对全球温暖化对策采取消极甚至反对的态度,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11]。

2.2 生态伦理问题形成的原因

(1)人口爆炸是导致世界资源能源过度消耗、环境恶化、生态破坏的基本原因。近50多年来全球人口的大规模急剧增加,必然使粮食、土地、森林、淡水、能源等的消耗急剧增长,造成地球生态圈负荷的紧张,严重损害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工、农业的发展,必然加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大量的废气和粉尘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工业废弃物的排放造成水土的污染,尤其是有毒化工废水和重金属对水土的污染。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和化工产品的大量应用,使农业变成“高投入,高产出”,造成土壤退化、土地肥力下降、农产品质量降低和农业环境污染等问题。

(3)城市化是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城市化对大气环境、水环境和生物环境等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城市排出的各种大量气体和颗粒物,不仅使城市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含量增高,而且还使城市的云量、雾量和降雨量也都增高,导致了“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化增加了房屋和道路等不透水面积及排水设施,使地下水得不到地表水足够的补给,破坏了自然界的水循环。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态系统失调,影响到碳、氧等物质的循环。

(4)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可以为人类社会服务,满足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丰富了人类的生活,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结构;另一方面,科技也对人类造成负面影响,当人们对科技成果的客观作用估计不全面或将一些高新技术用于军事目的时,就会造成生态环境危机,严重地危害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如1945年日本广岛、长崎的原子弹炸死了30多万人,受害总人数达50多万人,战后受核辐射影响而死亡的有3万多人。

上述原因仅仅是生态伦理问题出现的直接原因,而根本原因是人类的传统发展模式以及与支持这种发展模式的传统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的增长,把经济增长的指标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发展水平的唯一指标。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树立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根本所在[18]。面对当前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在清醒认识其原因的前提下,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一方面要正视面临的种种问题的严重性,另一方面要以科学的态度认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 生态伦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3.1 树立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念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人与自然应该协调发展。人类必须确立关于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观念,认识到自然界是个有机整体,人是大自然的产物,大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人们对大自然的爱护,实质上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爱护。现代生态科学表明,保护地球现有的动植物群落的完整、稳定,是保护地球上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能力,保证物种遗传资源的多样性,维护包括全人类在内的整个地球上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人类只有保证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能生存和发展,人类才能在地球上生存和发展。

3.2 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环境和资源问题,说到底是人口和经济发展问题。离开人口控制而就经济抓经济或就环境抓环境,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必须实行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人类必须控制自身的生产,实行少生、优生、优育的政策。

3.3 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

必须辩证的对待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强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避免其带来的弊端。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协调人和自然关系的重要工具,人类在改造自然中,可以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当前,要强调“绿色科技观”,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务必增强对科学技术的生态伦理调控,把科学技术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下,减轻科技对环境和生态的消极影响,使科学技术更好地造福于人类[19]。

3.4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树立科学发展观,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首先应当抓好发展经济。这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无论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增长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任务。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和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逐步消除贫困和愚昧,才能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其次,发展经济必须以保护生态系统的平衡为前提。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应当把生态平衡的保护作为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发展水平和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准之一[20]。

3.5 加强环保教育,提高公民生态伦理意识

要在全社会大力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广大公民不断提高生态伦理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把对待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的态度提高到道德的高度,来思考和对待自然生态环境问题,把生态意识内化为自己的良心,把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自觉地规范自己对待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每个成员所共同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

3.6 世界各国通力合作,共同承担生态责任

生态伦理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全人类的共同行动。只有全世界通力合作,采取适当措施,才能克服这种危机。为此,国际官方和非官方组织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制定有关维护生态平衡的国际法规,以协调不同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尽力减少人类社会各种活动对于生态平衡的不良影响。

国际组织应当在现有公约基础上继续制定和完善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公正的国际公约,并付诸实施。一方面,要充分地、实事求是地考虑造成全球生态恶化的有区分的责任,并据此确定相应的义务;另一方面在制定有关政策和实施方案时,也要考虑各国不同经济水平和承受能力,决不能用一把尺度来衡量。

摘要:指出了随着环境污染和破坏的不断加剧,生态伦理问题逐步凸现,人类对生态坏境的较高要求与严峻的生态伦理问题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在对这一矛盾认识的基础上,介绍了生态伦理问题,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生态伦理问题的对策。

上一篇:小学课文识字的教学设计下一篇:“管理学研究方法”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