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的古诗词赏析

2024-07-15

李清照的古诗词赏析(共13篇)

1.李清照的古诗词赏析 篇一

李清照“梅”诗词中的修辞赏析

本文选取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六首和“梅”有关的词进行修辞赏析,剖析其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

李清照出身官宦名门,自幼资质聪颖,性格坚强,故而争强好胜,又颇高傲。易安多咏物词,较之她笔下梧桐芭蕉的清凉,海棠犁花的愁苦,菊花木犀的高洁,梅花则孤苦坚贞.这应与李清照的性格与人生经历多有关系。自易安现存四十余首词中择取六首与梅有关的词,或是咏梅,或以梅作为引发感情的线索甚至是作者个人悲欢的见证者,现实录如下,略作修辞上的分析。

1) 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2) 玉楼春・红梅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末?不知酝藉几多时,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3) 菩萨蛮

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沈水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4) 诉衷情

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

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残蕊,更拈余香,更得些时。

5) 孤雁儿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烟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萧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6) 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一、李清照“梅”词中的拟人

陈望道谈到“比拟都是发生在情感饱满,物我交融的时候。”详细地来说,比拟中的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无感情之物以感情,从而折射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故而拟人是一种带有浓郁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透过这种修辞手法,可以了解到作者在不同时期的思想情感状态,李清照“梅”词中的拟人尤是如此。

例如在《渔家傲》一词中,“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此句中,以拟人的手法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寒梅的姿态情貌――朵朵红梅,花蕾初绽,花香袭人,像一个娇柔的少女露出妩媚的笑脸,既而统一于浴出新妆的玉人,剔透玲珑,清新优雅,然而不仅如此,同时寒梅亦给此玉人带来了凌霜傲雪的高贵气质,别具一格,“此花不与群花比”。此词为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屏居青州时所作,明诚黜官,他们生活的周围笼罩着一种冷落寂寞的气氛,人情冷暖,可见一斑。但再看李清照这首词,“渔家傲”属中调,六十二字,前后各五句,五仄韵,句句押韵,是用韵最稠密的词调之一,故而乐感很强,从而表现出轻快明朗的格调;以寒梅附于玉人,宣之“此花不与群花比”,其高傲,不与人同的个性显现出来。可见,此时的李清照并没有失落的情绪,反而表现出对隐居生活的快感来。

又如在《清平乐》一词中的上阙,“挪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一句中,以拟人的手法写梅花因受了而洒落“清泪”,恰描绘出了少女活泼天真,无忧无虑的情态,惹人怜爱。这正是李清照南渡前宁静生活的写照。而在,《玉楼春・红梅》一词中,“红酥肯放琼苞碎”,又以拟人化的物态描绘了红梅初放时的情态和神韵,妙趣横生。一个“肯”字,大胆直率,再结合最后一句“要来小看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来看,词人坦率的性情便显现出来,而词中的感慨亦是词人的身世之叹。又如在《孤雁儿》一词中的“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一句 ,“笛声”(即《梅花三弄》,相传此曲为晋人桓伊所作,声调哀怨)是哀绝凄切,催人泪下的,此处曲笔写“梅心”为笛声所动,实则表达出梅心尚且如此,人心更何以堪的感慨。词人将人心附于梅心,以梅心曲意衬人心,“物我合一”,情感倾泻而出。此首《孤雁儿》约写于建康三年,赵明诚逝后,为悼亡之作。词人把梅作为个人悲欢的见证者,着力描写了丈夫逝后自己清冷孤寂的生活和凄凉悲绝的心境。

在其余两首《诉衷情》与《菩萨蛮》中,虽未有明显的拟人手法,但我们仍能感受到词人与梅的统一。这两首词中的梅均以“残”的形象出现,词人意不在咏梅,而是将梅作为引发情感的线索,抒发了孤寂抑郁的愁绪,表达了个人的身世之叹,故国之思。

从对以上六首词的分析可以看出,拟人手法的运用,最重要的是实现物与我的统一,因此,上述的修辞手法, 看作一个更广泛意义上的拟人。

二、李清照“梅”词中的对比手法

李清照擅长于对比,运用娴熟,信手拈来,自然而不造作。易安词 常常可见对比,层层对比,把人物的今昔之感和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此六首词中,对比手法运用的最有代表性的应是《清平乐》。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徙途中的作品。词的上下两阙,分别描绘了两个不同的画面。从时间上看,上阕写的是往昔,下阕写的是眼前;从背景上看,上阕是红梅白雪,下阕是海角天涯;从人物上看,上阕是头簪梅花的少女,下阕是两鬓生华的老妇;从行为上看,上阕是“尽梅花无好意”,下阕是“故应难看梅花”,凄凉无奈。从意境上看,更是一个明朗轻快,一个阴黯萧索。总之,上下两个画面构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在这种对比下, 词人将自己的一生诉诸其中,南渡前宁静幸福的生活,国破家亡后流离失所的飘零,人生的悲剧,时代的悲剧,在这强烈的今昔对比之中突显出来,感伤倍增。

然而,从对这六首词的分析来看,词人对比手法的运用并不仅限于此,“处处对比”亦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

例如,在《玉楼春・红梅》“红酥肯放琼苞碎”一句中,一个“碎”字写出了红梅初放时的静中之动,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梅花乍放时令人销魂的一瞬,静动对比之中,感染力之强可见一斑,李清照这首咏梅词被誉为“得此花之神”。词人动静对比的运用并不只此一处,又如在《诉衷情》一词中,下阕“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残蕊,更拈余香”,在万籁俱静的环境背景中词人忽起奇笔,连用三个“更”字,静中见动,从细微的之中表现出主人公微妙的心理活动,纵使尽残梅,也难捱这漫漫长夜,动与静的描写就这样统一于人物的愁情离绪的感情和弦之中。又如在《渔家傲》一词中,词人先铺展开了漫天大雪,四周皆白的背景,然后在此背景中突显出一树红梅,这就不但使梅的形象更加鲜明耀眼,而且更能充分展示出寒梅凌霜傲雪的坚强性格,归结到词的最后一句,“此花不与群花比”,对比之中,词人对梅的喜爱不言自明。

此外,词句中暗含的对比随处可见,如《诉衷情》中的“酒醒熏破春睡,梦断不成归”一句,既有对美好梦境的憧憬与追求,又表达了对身边现实的厌烦与埋怨。再如《菩萨蛮》之中的“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故国之思缘何而来?必定是想起了往昔的`时光。由此可见,李清照词中的对比,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而是已深深地融入到了词人的创作与思想之中,这种娴熟与不着痕迹,自是词人对一生的记录、体悟与感慨。

三、李清照“梅”词中的叠字

陈望道定义“叠字”为(同一的字)紧相连而意义也相等,叠字绝大部分为形容词,功能即为摹声状物,表情达意。

叠字按照摹声状物的性质可分为模拟声音的象声词和描绘情态的形容词。在李清照这几首“梅”词中出现这样几处叠字。

a.小风疏雨萧萧地。“萧萧”又作“潇潇”,形容风雨声

b.萧萧两鬓生华。“萧萧”描绘了一种凄凉之感

c.人悄悄,月依依 。“悄悄”用以描绘静,“依依”指月的朦胧

“诗源于歌唱”,而词作为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讲究平仄对仗的诗,在词谱下填写而成,则更具有音乐美。用文字表达音乐,那么最能产生乐感的词语莫过于双声、叠韵、叠字这几类。“双声之婉转,叠韵之铿锵”,那么叠字可将两者结合起来。

摹声、状貌,本取其声或形,而不问意义,但被词人恰当地运用于词中,不但构成了声律上的和谐,亦体现出了所暗含的意境和氛围,所谓“声谐义恰”,是词人情感的流露。如两个“萧萧”,一摹声一状貌,但悲凉之感油然而生,形象而丰富。又如“悄悄”与“依依”,它们所表现出的不在于对具体事物或环境的刻画,而是偏重于词人当时的情绪与感觉,细致而美好。

李清照擅长于叠词的运用,最令人称赞的莫过于《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下了十四个叠字,将一个孤寂老妇的那种若有所失,身心俱寒的凄惶表达的淋漓尽致,由浅入深,既细腻有层次,又吻合人物情绪发展的顺序,毫不使人感到堆砌做作,可见其雕琢功夫之深。

四、总结

修辞与文风密切相关,李清照的词清新自然,细腻委婉,这于其常提炼口语入词,较少用典,又多句法奇创的修辞风格有关,在语音上更讲究“协五音六律”,故使其词回环曲折,多姿多彩。李清照的“梅”词自有一番风格,修辞手法运用独到,自此一个感性,有才华,富于理想而饱经忧患的女词人形象便更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李清照的古诗词赏析 篇二

中国古典诗词中吟咏愁的诗句有许多,例如: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宋代贺铸《青玉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南唐后主李煜《虞美人》

可唯独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把相思写得有模有样,有动有静。遍观古今词,只有李煜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堪敌;然又不如,剪不断理还乱的是纷纷乱麻,有形而无意,有静而无动。于是, 她便被当作了愁的化身。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走进李清照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 山东济南人。父亲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母亲知书能文。丈夫赵明诚,宰相赵挺之之子,历任州郡行政长官。夫妻志趣相投,婚后生活美满,搜集了大量金石书画,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南渡不久,赵明诚病殁于建康(今南京),她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金兵南下, 她又在浙东亲历变乱,只身飘泊于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今临海)和金华一带,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此后在孤寂中度过晚年,怀着沉痛的家国之思, 在极度愁苦中死去。

李清照的一生可以分成两个时期:南渡前和南渡后。

南渡以前少女时期的李清照生活无忧无虑、天真烂漫,我们可以通过她的两首诗来体会: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099年创作,时年16岁)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少女李清照静静地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编织的美丽光环。

爱情是人生最美好的一章。它是一个渡口,一个人将从这里出发,……许多伟人的生命都是在这一刻放出奇光异彩的。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一层楼,她的爱情起步甚高,一开始就站在山顶上,就住进了水晶宫里。

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南渡前:词作描写少妇时期生活———

闲愁、夫妻离愁———甜蜜的愁———清丽婉转

但上天早就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这样去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历史、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新的人格考验,新的命题创作一起推到了李清照的面前。

南渡后:词作反映中晚年寡居飘零生活———

浓愁、多重愁———悲凉的愁———沉郁凄苦

《声声慢》是李清照后期的一个代表作品,写这首诗的时候作者经历国亡、家破、夫死、金石文物丢失的痛苦。

比较词人前后期“愁”之不同:

前:生离之愁,暂时之愁,个人之愁

后:死别之愁,永恒之愁,家国之愁

经历了夫亡之悲、沦落之苦、国破之痛、金石文物丢失之恨,后期的愁显得更厚重。全词通感,撼人心魄。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综观全词,一字一泪,满是悲愁,但全词写来没有一个“泪”字,也只在结尾点出一个“愁”字。作者是如何传达这渗透血泪的深愁巨痛的呢? 本词选用了哪些意象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愁苦?“淡酒、秋风、过雁、黄花、细雨、梧桐、黄昏,”从诗词当中去解读这些意象:

“酒”———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

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大雁”———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晏殊《浣溪沙》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结论:过雁象征离愁

“梧桐”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煜《相见欢》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庭筠《更漏子》

结论:梧桐是悲凉、孤寂、凄苦的象征

所以雁、黄花、梧桐、细雨……眼前这一切使词人的哀愁重重叠加,直至无以复加,不知怎样形容, 也难以形容,于是词人再也不用什么铺垫、渲染、对比,而是直截了当地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简单直白,反而更觉神妙,更有韵味,更甚咀嚼。相形之下,就连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稍觉逊色了。因为李后主的愁还可形容,而词人的愁绪则非笔墨所能形容的。

《声声慢》叠词使用甚妙,作者在开头连用了七个叠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其作用:1.叠词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韵律感、音乐美。2.摹声、摹色、摹状———生动形象,3.与作品感情相联系 (吻合、奠定基调、渲染氛围、强化)

罗大经《鹤林玉露》说:“起头连叠七字,以一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茅暎《词的》说:“连用十四叠字,后又四叠字,情景婉绝,真是绝唱。”沈谦《填词杂说》说:“予少时和唐宋词三百阕,独不敢次‘寻寻觅觅’一篇,恐为妇人笑。”

3.李清照的古诗词赏析 篇三

【关键词】李清照 诗词艺术 赏析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她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她从优裕美满的闺阁生活走向了苦难深重的社会现实。在文艺上,李清照是诗、词、散文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的还是词。李清照的词不以辞采取胜,也不以奇峭取胜,而往往“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声声慢》这首词就是李清照身经国破、家亡、夫死、遇人不淑等不幸遭遇,以及颠沛流离、孤苦无告的反映。全词透过残秋景象层层的描述,以表现作者离乱的苦楚,和忧患余生的悲哀。通篇纯用白描,层层铺写,满纸呜咽。本文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艺术成就。

一、 叠字运用,创意出奇

这是李清照南渡以后所写的名篇之一。首句连下七对叠字,包含恍惚、寂寞、悲伤三层递进的意境,真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妙,把一位心神不宁、若有所失的妇人的神态刻画了出来。这十四个字,字字有力,字字传神,字字有情。这十四个字里没有泪却胜于泪,字字反映出作者的孤苦与凄清,沉痛和辛酸。这种沉痛并不是心灵脆弱的表现,而是一颗坚强的心灵的忧郁,它对读者具有一种魅力,在读者的心底起着强烈的回响!是的,当人到了极度哀痛之时,绝不是泪湿衣襟所能表达的,相反的往往会激发出一种不屈的精神。

李清照这首词叠字运用的成功处在于创意出奇。它在声情、辞情方面都达到了相当完美的程度。在声音、节奏、情调、气氛方面都与内容相吻合。短促、轻细、凄清、顿挫的语音声调,帮助创造了浓郁凄凉的意境。后面以“点点滴滴”四个字谐音,这四个舌尖字读起来短促而跳宕,如闻雨点敲打梧桐叶的滴答之声,会令人联想到女词人流不尽的伤心泪。这正与抒情主人公动荡不安的心绪相一致。它写尽了黄昏梧桐雨声中的如怨如怒、如泣如诉的天涯沦落之感。由此可见这些叠字真正做到了结合内容而变化万态,用力锻炼而不露痕迹,非常值得我们吟咏欣赏。

二、借助景象描述,展现悲戚愁情

“乍暖还寒时候”是这首词的难点之一。此词作于秋天,但秋天的气候应该说“乍寒还暖”,“乍暖还寒”通常是用来形容早春气候特点的,是说天气忽然暖和起来,一会儿又转寒。这是用来形容深秋气候的变化无端。所以这首词是写一日之晨,秋日清晨,朝阳初出,故言“乍暖”;但晓寒犹重,秋风砭骨,故言“还寒”。至于“时候”二字在宋时已与现代汉语无殊了。“最难将息”句则与上文“寻寻觅觅”句相呼应,说明从一清早自己就不知如何是好。“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从全词意境来看,应该是“晓”字。说“晓来风急”,正与上文“乍暖还寒”相合。这句是说借酒无法消愁“雁过也”的“雁”,是南来秋雁,正是往昔在北方见到的,所以说“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了。这一句是虚写,以寄寓作者的怀乡之情。

下片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园中开满了菊花,秋意正浓。这里“满地黄花堆积”是指菊花盛开,而非残英满地。“憔悴损”是指自己因忧伤而憔悴瘦损,也不是指菊花枯萎凋谢。正由于自己无心看花,虽值菊堆满地,却不想去摘它赏它,然而人不摘花,花当自萎;及花已损,则欲摘已不堪摘了。这里既写出了自己无心摘花的郁闷,又透露了惜花将谢的情怀,笔意深远。“守著窗儿”一句写独坐无聊,内心苦闷之状,比“寻寻觅觅”三句又过之而无不及。这一句从反面说,好像天有意不肯黑下来而使人尤为难过。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雨点落在梧桐叶上,在愁人的耳中是不堪听的。本来梧桐叶在风雨中的声音,对愁人来说已是很难受了,再加上一层“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在叶子上,更觉不堪一听。但在往年生活比较安定时,心绪比较欢快时,词人是不是也有这种感受呢?而今人事全非,感受就全然两样了。她只觉得这淅淅沥沥的敲打在梧桐叶上的秋雨,好像冰凉地流淌在自己饱受创伤的心里。这里又用“点点滴滴”四叠字,短促而又跳宕,如闻秋雨滴叶之声,如见涟涟伤心之泪。最后以“怎一个愁字了得”句收尾,这一个“愁”字收束了前面贯注下来的全部的情感。这首词在极度凄苦的高潮上作结。这一切都凝结在一个“愁”字上,而又非一个“愁”字所能包容。这既扩大了思想感情的容量,又为读者留下了联想的余地。这里化多为少,只说自己思绪纷茫复杂,仅用一个“愁”字如何包括得尽。妙在又不说明于一个“愁”字之外更有什么心情,即戛然而止。表面上有“欲说还休”之势,实际上已倾泻无遗。

三、口语入词,情韵缠绵

口语入词是李清照词在艺术上的又一特点。她以俗为雅,运用俗字俚语,使词具有朴素之美。这首词几乎都由口语构成,经过作者的提炼与加工,表现在作品之中使人感到既自然又亲切,笔力遒劲而情韵缠绵。在这首词里,没有一滴眼泪,然而它却远远超过了千百万滴眼泪所能表达的那种辛酸程度。全词一泻而下,不留一丝停顿的痕迹。读完这首词,那凄凄欲泪和难以言传的酸痛,还深深地萦回在读者的脑际,仿佛秋雨虽停,然而屋檐还不停地滴着秋雨的残滴。纵览全词可知,通篇表现的都是作者的愁绪。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4.李清照诗词鉴赏赏析 篇四

1、《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剗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5、《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米酒初熟时,上有渣浮如蚁。

6、《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泠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7、《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长寿乐》

微寒应候,望日边,六叶阶蓂初秀。

爱景欲挂扶桑,漏残银箭,杓回摇斗。

庆高闳此际,掌上一颗明珠剖。

有令容淑质,归逢佳偶。

到如今,昼锦满堂贵胄。

荣耀,文步紫禁,一一金章绿绶。

更值棠棣连阴,虎符熊轼,夹河分守。

况青云咫尺,朝暮入承明后。

看彩衣争献,兰羞玉酎。

祝千龄,借指松椿比寿。

9、《凤凰台上忆吹箫》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10、《念奴娇》

萧条庭院,又斜风细雨,重门须闭。

宠柳娇花寒食近,种种恼人天气。

险韵诗成,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

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

楼上几日春寒,帘垂四面,玉栏干慵倚。

被冷香消新梦觉,不许愁人不起。

清露晨流,新桐初引,多少游春意!

5.李清照八咏楼诗词赏析 篇五

宋:李清照——《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齐州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以词著称,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八咏楼:在宋婺州(今浙江金华),原名元畅楼,宋太宗至道年间更名八咏楼,与双溪楼、极目亭同为婺州临观胜地。

南国:泛指中国南方。

十四州:宋两浙路计辖二府十二州(平江、镇江府,杭、越、湖、婺、明、常、温、台、处、衢、严、秀州),统称十四州。

6.李清照《菩萨蛮》赏析 篇六

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

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

忘了除非醉。

沈水卧时烧,

香消酒未消。

——李清照 《菩萨蛮》

乡愁可以删除吗?看看李清照的案例《菩萨蛮》吧。

要说李清照的乡愁,先要从某个春日说起。春风柔柔,春日薄薄,介于冬与春的过渡阶段,冬日的棉袄压柜子里了,穿着夹衫刚刚好,这心情也刚刚好。睡一个小觉,起来,天气微微地寒,穿着夹衫却还消受得了,想梳妆,摸摸发鬓上,那梅花状的首饰却残破不堪了。

残破的梅花首饰是个按钮,一摁它,乡愁这个程序就蹦出来了,怎么都关不掉。怎能关掉呢?李清照是北方人,如今寄居在南部浙江,不是打工来的,也不是下海来的,而是被金兵赶来的。在她的生活里,故国没了,家乡济南没了,自小生活过的那座幸福城市——东京开封城没了,这世间最亲爱的人——赵明诚也没了。

没了就能忘了吗?有时候也能忘,就是醉酒的时候——忘了除非醉。

如何消除乡愁?有沉香和美酒。睡时烧一点沉香,喝些许美酒。然后处于睡眠状态,看看效果如何。一觉醒来,熏香着完了,乡愁却还在走,在浓烈的酒意中走,乡愁病毒粘在醉意这套程序中,继续走着,乡愁有多重,醉便有多浓。

杀毒失败,乡愁扩张,弥漫在整个南宋王朝,覆盖的不只是李清照,还有岳飞、陆游、辛弃疾…… ■

7.李清照著名的诗词 篇七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2、《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3、《新荷叶》

薄露初零,长宵共、永书分停。绕水楼台,高耸万丈蓬瀛。

芝兰为寿,相辉映、簪笏盈庭。花柔玉净,捧觞别有娉婷。

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德行文章,素驰日下声名。

东山高蹈,虽卿相、不足为荣。安石须起,要苏天下苍生。

4、《满庭霜》

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

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临水登楼。

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

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

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

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5、《玉楼春》

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

不知酝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

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

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

6、《渔家傲》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7、《清平乐》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8、《南歌子》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凉生枕簟泪痕滋。

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

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旧时天气旧时衣。

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

9、《转调满庭芳》

芳草池塘,绿阴庭院,晚晴寒透窗纱。

玉钩金锁,管是客来唦。寂寞尊前席上,唯愁海角天涯。

能留否?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当年曾胜赏,生香熏袖,活火分茶。

极目犹龙骄马,流水轻车。不怕风狂雨骤,恰才称,煮酒残花。

8.李清照《声声慢》词赏析 篇八

关键词 叠字 悲凄 渲染 乐章 美心声

宋词,和唐诗一样,都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在现存二万首上下的宋词中,佳作无数,词人也不少,但出于社会等各方面原因,女词人却不多,能写出流芳之作的女词人更是凤毛麟角。无疑,李清照是杰出的。她用深厚的文学功力和女性特有的细腻敏锐的感受,为后世留下不少传世名篇。在现存二万首左右的宋词中,虽然不能说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最好,但可以说它是全宋词中屈指可数的最优秀的词篇之一。

一、叠字运用造出奇创意

这首词起句便不寻常,一连用七组叠词,回溯她一整天的愁苦心情。“寻寻觅觅”,是说一起床便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想找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而“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一无所获,反被孤独寡欢的气氛所包围,感到“凄凄惨惨戚戚”。象这样使用叠字,不但在填词方面,即使在诗赋曲也绝无仅有。但好处不仅在此,这七组叠词还极富音乐美。宋词是用来演唱的,因此音调和谐是一个很重要的内容。李清照对音律有极深造诣,所以这七组叠词朗读起来,便有一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只觉齿舌音来回反复吟唱,徘徊低迷,婉转凄楚,有如听到一个伤心之极的人在低声倾诉,然而她还未开口已觉得已能使听众感觉到她的忧伤,而等她说完了,那种伤感的情绪还是没有散去。一种莫名其妙的愁绪在心头和空气中弥漫开来,久久不散,余味无穷。后世的词话家都赞赏她这样创造性地使用叠字,罗大經在《鹤林玉露》中说:“起头连叠七字,以妇人乃能创意出奇如此。” 徐釚的《词苑丛谈》中评道:“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

二、层层渲染抒悲凄之情,

接下来一句“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乍暖还寒”说的是什么季节?一般人习惯用这句话来形容早春天气,李清照在这里写得却是秋天的早晨。朝阳初出,故曰“乍暖”;晓寒犹重,故曰“还寒”。“最难将息”是“最难调养、休息”的意思。此句与上文“寻寻觅觅”呼应,说明自己从一清早就不知如何是好。心情不好,再加上这种乍暖还寒天气,词人连觉也睡不着了。

“雁过也"三句,是说在这天暗云低,冷风正劲的时节,却突然听到孤雁的一声悲鸣,那种哀怨的声音直划破天际,也再次划破了词人未愈的伤口,头白鸳鸯夫伴飞,唉,雁儿,你叫得这样凄凉幽怨,难道你也像我一样,老年失偶了吗?也像我一样,余生要独自一人面对万里层山,千山暮雪吗?胡思乱想之下,泪光迷蒙之中,蓦然觉得那只孤雁正是以前为自己传递情书的那一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旧日传情信使仍在,而秋娘与萧郎已死生相隔,人鬼殊途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一奇思妙想包含着多少无法诉说的哀愁啊!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里的“憔悴损”是指黄花而言,还是指人而言?正确的解释是指人。“黄花堆积”即菊花盛开,自己由于忧伤愁苦而憔悴瘦损,无心摘花。这时看见那些菊花,才发觉花儿也已憔悴不堪,落红满地,再无当年那种“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致了。

急风欺人,淡酒无用,雁逢旧识,菊惹新愁。“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孤孤单单地靠着窗儿,怎样才能挨到天黑呢?真是苦到了极点。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好不容易等到了黄昏,却又下起雨来。点点滴滴,淅淅沥沥的,无边丝雨细如愁,下得人心更烦了。再看到屋外那两棵梧桐,虽然在风雨中却互相扶持,互相依靠,两相对比,自己一个人要凄凉多了。梧桐叶落,秋色愁人,细雨靡靡,更添愁绪。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了,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三、以声摹情展乐章之美

综观李清照这首《声声慢》,无论从艺术角度还是从遣词造句方面来说,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前人一致赞赏作者创造性地运用了这么多的叠字,梁绍壬在《两般秋雨庵随笔》中言道:“李易安词‘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连上十四叠字,则出奇制胜,真匪夷所思矣。”。后来有不少词曲仿效这种写法, 都不如她用得出奇制胜而又自然生动。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等语,几乎纯属白话,写的又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却典型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孤独无依的生活境遇。词调取名《声声慢》,声调上也因此特别讲究,用了不少双声叠韵字,如将息、伤心、黄花、憔悴、更兼、黄昏、点滴,都是双声;冷清、暖还寒、盏淡、得黑,都是叠韵。李清照作词主张分辨五音,此词用齿音、舌音特别多:齿音四十一字,舌音十六字,共计五十七字,占全词一半以上的篇幅。尤其是篇末,“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二十余字中,舌、齿两声交加重叠,看来是特意用啮齿丁宁的口吻,来表达忧郁惝恍的心情。这些,都是经过惨淡经营的,却绝无雕琢的痕迹,同时,用心细腻而笔致奇横,使人不能不赞叹其艺术手腕的高明。

总而言之,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是一篇言愁绝唱,凝聚着词人对北宋亡国、丈夫壮逝的幽愁暗恨和破碎心声,它的血泪交迸、感人至深之处,令注家甚至指认它是作者晚期的“悼亡之词”。它表现了一个女词人言必己出、多含妙悟的极其敏锐精致的语言感觉,简直可以看成一种深度生命体验和鲜活的语言学相融合的标本。李清照不愧为李清照,易安词不愧为易安词。

9.研究李清照诗词的意义 篇九

我对李清照的研究还没有弄出什么名堂,却已分明感觉出了一种艰辛来。这艰辛源于我自身学问的贫乏与查找资料的困难。人往往在倍感艰辛时,最容易动摇自己的信念,也很容易调动自己的脑细胞思考做某事的意义。我做事恒心不足,但决不至于现在就打退堂鼓。所以,我择了更深一步的思考。

我为何要研究李清照?我到底要研究李清照什么?我研究李清照的意义是什么?我应该确立怎样的方向?

我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我决不会像杨雨教授那样,研究出什么赌神、酒鬼、色女之类的可笑结果。我真不明白,她研究的动机是什么?她研究出一代词宗好色、好酒又好赌的价值与意义到底是什么?她是想标新立异还是哗众取宠?抑或是要证明自己爱李清照爱得深入骨髓不弃其丑呢?

这几日,我常去的那个书城里,反反复复播放着杨雨教授关于李清照的讲座。她一口一个“酒鬼”,一口一个“赌神”,一口一个“好色”,听得人头皮发麻,胃酸腹胀。为了说明李清照是“赌棍”,她从高逑赌球一直讲到皇帝赌棋。她甚至还说到了,当辽国大兵压境时,恐慌惊惧的宋真宗一见宰相寇准在喝酒赌博,便直夸寇准胸有成竹,而他自己也如同吃了定心丸。真搞不明白,这也能成为李清照“赌神”的证据!她最有力的证据是李清照的两篇讲述博戏的文章《打马赋》和《打马图序》,但那两篇文章的真正意图并不是向大家讲授赌博之术,而是抒发报国杀敌的心志。这一点,我稍后会专门撰文作出分析。为了说明李清照好色,她绕着弯子,列举了诸如苏东坡、宋徽宗等一帮男人的风流;为了证明李清照好酒,她列举了一大堆李清照带“酒”字的词句。我真为她文学博士、大学教授的身份而脸红!

一本好书,带给人的不仅仅是开心、满足,还有享受乃至震撼!一本缺乏品位的书,带给人的只能是失望、生气、反胃!

康震与杨雨,都是文学博士、大学教授,但他们对李清照的评价却差别很大。康震教授严谨治学,翻阅了能够翻阅到的所有有关李清照的书籍,因而他的评说旁征博引,极具说服力;而杨雨教授主观臆断,望文生义,“无实事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因而她的“解秘”像是在讲笑话。读者、观众一看一听就自然明白,谁是在钻研学问,谁是在浪得虚名。

康震教授一开篇就摆明了自己研究的目的`和方向:李清照,为什么能够具有这样开阔的眼界与见识?为什么取得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是何种环境陶养了李清照压倒须眉的才情?书中所有内容便围绕这几个问题而展开,合情合理,清晰明了。这也解决了时常困扰我的问题。而杨雨教授的书中,我们很难看出她的研究目的与方向。

李清照之所以名传千古,根本原因在于她是一位伟大的词作家,女才人。换句话说,李清照是以一个文化人的形象铭刻在我们心中的,所以我们要站在一个文化人的角度去研究李清照。而杨雨教授偏偏要以“赌、酒、色”为其扬名,真让人莫明其妙。错误的学术观与职业道德观如何能给大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10.浅谈小学生的古诗词赏析 篇十

一、结合自身的体验加以想象

学生欣赏诗歌时,要对所欣赏诗歌的内容加以想象。古代诗歌不像古代散文那样直白及容易理解,是借助于赋比兴的诗歌欣赏手法加以表现。某些诗歌中的某个字也就能够表现出整篇诗歌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其中还有某些不曾道出的感情,使得情深立现。比如:李白所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歌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加以想象,有没有独自出门的时候,当只身一人游走在长江,只见一艘帆船的孤寂。学生则会体会到诗人的一往情深。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要对诗歌中的个别字准确把握,因为诗人主要是借助于某些字来寄托自己的全部情感。

有些诗人,主要是喜欢寓情于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導学生对诗歌所呈现出的景象加以体会,然后在景象中对体会到的作者全部感情加以体会。通过自己的感受,对诗人的感觉有所体会。

二、找寻“诗眼”

古诗词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个词有时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其中包含着许多说不清道不完的深深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所需的最佳途径,主要是对画面加以想象,把画面与体味含义加以统一。一首词中值得欣赏的词语有很多,这些需要有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选择,不用字字求得解释。如果在选择重点的欣赏词语时,应当在学生对全诗的画面加以想象后,选择某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就是找到我们所谓的“诗眼”。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忆”字为主,让学生说一说诗人在“忆”什么,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要请学生在诗句中找出和“忆”有关的字眼。有些还可以与诗中的“思”字及“知”字相联系,进一步感悟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中,其中的“绿”字是诗的“诗眼”,这使得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它妙在形象,妙在自身的意味上。这样让学生学会了反复推敲与研磨,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用字之妙,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意境。诵读大量的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

三、研读古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了解写作背景

小学阶段所学到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古诗词有不同的作者,也

有不同的背景,表情达意也有所不同。以“送别”诗为例,在学习李白的《赠汪伦》时,诗中以汪伦的歌声送友,李白借用潭水抒发对友人的深深感情;在学习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目送自己的朋友,用长江的水比喻与友人间绵绵不绝的情意;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王维借酒送友人,借朝雨、青柳以及美酒来表达对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从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所具有的恋恋不舍之情。

再例如:翁卷在《乡村四月》、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以及张志和在《渔歌子》中,为我们所描绘出的田园风光真是风景优美,也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在写景诗中,不同的是李白所写的《独坐敬亭山》,除了对敬亭山秀丽风光的赞美之情,还有“尽”“孤独”以及“只有”等词都体现了诗人非常孤独寂寞的心情。在背景资料的了解中,我们了解了李白的才华横溢,青年时的雄心壮志,但是遇到这样无奈的朝廷,在黑暗的统治中感觉到了世态炎凉,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情感,在读其诗时,要有压抑孤独心境的

表达。

2.课外拓展

以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为例,我主要是让学生以画画的方式理解诗句。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我搜集了大量江南的美丽风光,用这些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为何对江南难忘,进一步读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送别诗主要通过学生与朋友分别的故事及心情,体会到朋友间的恋恋不舍及离别之情……古诗词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但是,古人的心情和感受都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深远的诗文中,这些贴近人们心灵的诗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通过它与我们生活进行比照,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文。

总之,中华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及作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除了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民族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优秀文学的表现手法及技巧,还要能够担负起培养年青一代的情感这一重要责任,让学生在健康美好的情感熏染下,能够提升人生境界。在古诗词中运用理想、道德及情感意志等的见解,能够比较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净化心灵,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北京出版社,2012.

[2]剑张平.教育理论与教育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钟为康.语文教育心理学[M].警官教育出版社,2010.

11.李清照的《一剪梅》原文及赏析 篇十一

一剪梅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玉簟(dian)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1、“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写的颇有意境,请简要分析。(5分)明确:这三句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境悠远。(2分)

长空、鸿雁,极言天空辽阔,营造出目断神迷的意境,可以想见诗人远望盼归之思;明月、西楼,渲染出秋夜的澄澈清幽,传达出词人的绵长思念之情。(3分)2、“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三句中哪两个字最传神?请试作分析。(5分)明确:“下”与“上”两字。(1分)

12.李清照古诗词全集 篇十二

1.《声声慢·寻寻觅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2.《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3.《永遇乐·落日熔金》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

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

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4.《蝶恋花·泪湿罗衣脂粉满》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泪湿罗衣脂粉满,

四叠阳关,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长水又断,

潇潇微雨闻孤馆。

惜别伤离方寸乱,

忘了临行,

酒盏深和浅,

好把音书凭过雁,

东莱不似蓬莱远。

5.《蝶恋花 离情》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暖日晴风初破冻,

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

酒意诗情谁与共,

泪融残粉花钿重。

乍试夹衫金缕缝,

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

独抱浓愁无好梦,

夜阑犹翦灯花弄。

6.《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

星河欲转千帆舞;

彷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

学诗漫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7.《偶成》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十五年前花月底,相从曾赋赏花诗。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

8.《蝶恋花 上巳召亲族》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永夜恹恹欢意少,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

随意杯盘虽草草,

酒美梅酸,恰称人怀抱。

醉里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

9.《瑞鹧鸪》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风韵雍容未甚都,尊前甘橘可为奴。

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未肯枯。

谁教并蒂连枝摘,醉后明皇倚太真。

居士擘开真有意,要吟风味两家新。

10.《小重山·春到长门春草青》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春到长门春草青,

红梅些子破,未开匀。

碧云笼碾玉成尘,

留晓梦,惊破一瓯春。

花影压重门,

疏帘铺淡月,好黄昏。

二年三度负东君,

13.炼词,诗词赏析的精彩 篇十三

一、关注颜色,洞察人物心理

世间万物都有着缤纷的色彩,这些色彩无不投射着人物的内心情感。绿色,代表着朝气,寓含着旺盛的生命活力;蓝色,代表着静谧,暗示着沉稳冷静;紫色,代表着尊贵,彰显着高贵典雅……文人墨客通过颜色展现心境,也给了后人更多无尽遐想评论的空间。

赏析诗词不妨从颜色入手,找出其中点滴,定会洞察出独有的认知。我们赏析《沁园春·长沙》时,不妨就从词中所列出的颜色入手来剖析,体味作者毛泽东的豪迈之情。请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一“红”,道出了喜庆之感,那是因为深秋的收获更加丰硕,一派成熟跃然纸上;一“碧”,绘出了无比清澈,更令人产生“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争先恐后之感。透过这些色彩,不难发现:作者借助眼前美景,并通过暖色调的搭配,让读者对自然景物之“静”与内心深处之“动”有了完美的融合,使得读者对作者的壮志雄心有了更为深刻的体验。对此,我建议学生思考:如果你同毛主席一同登上橘子洲头,你对眼前的景色又有何感想?让他们在时空穿越的过程中感受到其中不可多得的体验。颜色的变化不仅预示着意境的变换,更体现着表达者起伏连绵的心理状态。

从颜色中发现人物的思想情感,让深思有了更多的着力点,让学生在欣赏品味的过程中产生共鸣。紧扣色彩搭配和丰富的画面,更能使得学生在身临其境的认知中产生无穷的想象力。关注颜色的前后搭配,从错落有致的精巧安排中发现更多细节,更能够使得画面在点面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拓展延伸,静中有动,乃至建构成一幅幅多元层次与颇具立体感的图画。

二、重视虚词,营造流动效果

虚实结合是诗词遣词的最高境界,让读者在虚虚实实和实实虚虚的探寻中找到观察的切入点,更能体味其中不可或缺的价值意义。虚词,在不同位置的搭配,也是值得关注的地方。

以文言虚词为例,共有“之、乎、者、也……”等十八个,在语言表达中,无不有着“各显神通”的作用。而在诗词中,这些虚词也是值得学生赏玩的“文物”。就“之”字而言,有如下用法:辅助连接的,增强语气;用于句末,表凑足音节的;用在句中,表示体现工整的。就“之”的词性而言,有表示代词(人称、指示等)的,像人称代词“太后盛气而揖之”、指示代词“之二虫又何知”;有表示动词的,像“送孟浩然之广陵”等等。正是有了此类虚词,才使得文章更有整体的连贯和流动之感。王湘绮用虚词讽刺袁世凯,更是令人叫绝:“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很显然,表达的意思是“民国总统,不是东西”,倘若去掉了“也”“之”等虚词,自然也就不会有如此绝妙的效果,定会黯然失色许多。

文章必用虚词才能成文。刘淇曾在《助字辨略》中指出:文道离不开虚实二字,实字,好似体骨,虚字则似性情,只有相互搭配才能相得益彰。有了虚词的牵连,使得诗词表达的意义更加连贯,富有动感。有了虚词的补充,使得表达产生了丰富动感。

三、诵读叠词,增强语言韵律

音律美是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三大美之一。让诗词读起来朗朗上口,需要借助叠词来完成此项使命。叠词的反复强调,颇有“重要事情说三遍”之感,能让学生从中体味出特有的表达意境和内涵。

反复朗读是感受叠词韵律的重要渠道。如在赏析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就可以从“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中体味到作者内心的伤感,叠词的运用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有着更为深刻的感知印象。再如,杜甫《登高》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萧萧”“滚滚”,道出了秋天的肃杀,写出了落叶的飘落之快和长江之水的汹涌澎湃。至今读起来,仍有振奋人心的效果。通过反复朗读,体味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叠词需要诵读,需要学生有心体味和反复揣摩。透过叠词结合作者描写的内容,能体味出其中托物言志的深意,探听到最强的“心跳”声。从语言韵律角度赏析叠词,也有利于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与众不同的深刻感受。

上一篇:09年上半年的工作进行做如下的总结下一篇:二年级品德下册教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