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的教学反思(共12篇)
1.行道树的教学反思 篇一
张晓风的《行道树》一文是一篇满含着哲理与情感的优秀散文。我认为这篇文章的教学有两大难点:
一是对文中所写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与感悟的`理解与认识;
二是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点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让学生选一选,议一议、说一说,找一找,想一想,写一写等教学环节都较好地予以解决。做到既让学生能走进文本,认清了行道树这一奉献者的形象,理解了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感悟;又引发学生去思考自己的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
特别是课上学生对行道树所说的话,是在学生充分认清了行道树的形象,情感被充分调动以后的真情流露。它深深打动了我。还有就是学生最后齐唱《爱的奉献》这首歌时,他们那专注的神情,眼中闪动的真情,让我真正认识到他们的心灵是何等的纯洁!也让我真切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与奉献的幸福!
孩子们也给我上了一课。一堂同样精彩的课。
2.行道树的教学反思 篇二
一、常见的识字教学片段
1.《胖乎乎的小手》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我们学习第6课《胖乎乎的小手》, 跟老师书空课题。
……
(出示带拼音的生字:胖喜张刚贴 墙替拖鞋 帮等变情)
师:孩子们, 这些生字认识吗?我们开火车认一认。
(生认读生字)
师:去掉拼音, 你还认识吗? (出示去掉拼音的生字, 生认读生字。)
师:告诉老师,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生:“胖”是由“月”和“半”组成的。
师:对。我们用加一加、讲故事、猜谜语等方法记住了生字, 你能给这些生字组个词吗?
……
2.《可贵的沉默》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师: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看老师板书课题。
(出示读书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不会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并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检查读通课文)
(出示:祝贺迅速重复安静沉静 恰恰缓和外婆建议 表达烦恼享受蕴藏霎时)
师:这些词语你们认识吗?
(师指名读生词)
师:我们大家一起认读。
(生齐读)
师:生词我们都认识了, 那么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
二、上述教学现象分析
片段1中教师为了达到会认13个生字的目标, 通过带拼音读、去拼音读、想办法记住生字、组词等形式识记生字, 表面上看强化了识字, 反复识记, 每篇课文都如此, 形成了大家熟悉的“第一课时”。
生字是需要强化记忆, 但是, 认写不分, 平均用力, 势必造成课时延长, 再者, 字本身只是符号, 是帮助阅读和写作的工具, 如果片面地强调字, 忽略了其存在的语言环境, 既影响识字效率, 也违背了随文识字的意义。斯霞老师曾说过:“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 把字放在语境里识记。”因此, 这种识字教学, 为了识字而识字, 忽略了识字的语言环境, 低效高耗, 学生也不喜欢。
片段2中教师通过检查课文中的生词认读, 确定课文是否读通读顺, 也仅知道这个字在文中的词语是什么, 很难看到生字的音、形、义的教学处理, 识字教学被弱化到认识课文的生词, 不作针对性的教学指导, 然后就是阅读教学。这种现象常见于第二、第三学段, 当与老师们交流时, 他们常说的理由是:1.第二、第三学段的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 识字教学可以不用强调了。2.识字教学作为独立的课时, 教学更扎实。3.识字和阅读教学并行, 影响阅读的情感酝酿。
针对上述解释, 我的看法是:对于理由1, 学生虽然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 或者有些教师已经安排了学生预习, 但是, 生字中哪些侧重字音、哪些关注字形、哪些是字义的教学重点, 是需要教师进行预设、归类、引导和纠正的。这些, 小学生不具备, 或者说需要培养学生逐渐具备。再者, 小学生的识字能力需要第二、三学段的训练和培养, 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基础, 不然很难形成习惯, 用进废退。理由2是单纯识字教学, 缺乏趣味以及生字与生词、语句之间的语境联系, 是违背课标中“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提高识字教学效率”这一识字理念的。理由3中的“识字影响阅读”一说, 常见于过多分析文章的教学现象, 琐碎的分析占用了大量的教学课时, 以忽略识字、读文的过程为代价。
显然, 上述教学片段1和片段2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课时现象”。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中必需的教学行为, 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 这种不见识字、只见阅读, 或者只见识字、不见阅读, 让识字教学成为独立的“第一课时”现象, 违背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识字教学脱离了语言环境。怎么避免呢?或者说如何做到“随文识字”, 克服“第一课时现象”呢?
三、“随文识字”的教学案例解说
《乌鸦喝水》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片段
师:打开课本第83页读两遍,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读一遍后向老师点点头, 读两遍后坐端正。
师:小乌鸦为什么要找水喝?
生:口渴了。
(师出示语句“小乌鸦口渴了, 到处找水喝。“”渴”和“喝”字用红颜色显示)
师:这两个字很像, 帮帮我, 怎么记住它?
生:一个口字旁, 一个三点水。
师:喝水需要口, 口渴找水喝。
(师说“喝”或“渴”, 生答口字旁或三点水。)
(师出示句子:一只乌鸦口渴了, 到处找水喝。)
师“:到处”是什么意思?
生:那里, 那里 (用手指向各处) 。
师:哪儿都没有水, 着急不?谁再来读?
(生读句子)
师:我没有听出着急, 谁再读?
(生读句子, 师范读, 生齐读。)
【解说:读句子, 引出生字, 采用比较、加一加等方法强化识记生字, 借助简单的“我说你猜”的游戏, 让学生快速说出“口字旁、三点水、喝、渴”, 达到巩固生字的目的。反复读句子, 教师的范读引领, 使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了“到处”的含义。】
……
(师出示有水的瓶子图)
师:“瓶”怎么记住它?
生:左右结构。
生:左边是个“并”, 右边是个“瓦”。
师:老师写个字, 看看你们认识不。 (写“饼”字)
生:我早晨买早点见过, 是“饼子”的“饼”。
生:我在超市见过, 是“饼干”的“饼”。
师:对, 左边去掉, 右边加个“瓦”字。
(师出示句子:“乌鸦看见一个瓶子, 瓶子里有水。“”瓶”字变红。)
(师指名读)
师:还不够激动, 到处找水喝, 这里看见了, 多开心呀!谁愿意再读?
(生读, 师范读, 齐读。)
……
【解说:用出示瓶子的图画, 直观引出“瓶”字, 再由熟悉的“饼”字, 帮助识记生字“瓶”, 后读句子。这样, 在情境图和课文语句的基础上达到了识记“瓶”字的目的。】
师:可是瓶子里的水不多, 瓶口又小, 喝不着水, 怎么办呢? (出示句子)
生:想办法。
师:请你把这句话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这里有个生字不仅要求会认, 而且还要求会写呢!
师:看老师写这“办”字, 写字注意啦, 上留天下留地, 左右留墙壁, 才好看。
(生练习写, 展示。)
【解说:用课文语句引出“办法”, 同是生字, 直接以词的形式呈现, 建立了词的概念, 并指导书写这两个字。】
这个课例, 展示的是识字与读文相结合的过程, 读读语句, 认认字;认认字, 再读读书, 识字写字伴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有效识字, 兴趣读文, 识字为了读文, 读文体现了识字, 识字与读文交叠呈现, 自然融合, 教学效果显著。要取得这样的教学效果, 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思考。
四、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
1.细读标准, 明确要求。
首先, 明确识字写字的教学要求, 例如会认的字不要作字形分析, 整体输入、输出。认写分开, 多认少写, 不求堂堂清、课课清、人人清,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 教给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识字教学有韵语识字、归类识字、语境识字等多种组织形式。课标要求“在阅读教学时要牢牢抓住低年级识字教学这个重点, 帮助学生识记生字, 做好写字指导”。会写的字, 每一个字、每一个笔画都要尽量写好。写字指导要在课堂进行, 学生观察, 教师范写, 练字贵在精, 而不在多, 练习写字后必展示, 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等等。
其次, 明确识字与读文的关系。“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 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课文中的生字因存在于语境中, 不同于识字课、归类识字, 而需要在读文的过程中识字,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读文。“在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 指导学生读出感情。”可见要想读好课文, 必须扫清阅读课文的生字障碍。所以说, 读文是路, 生字是路上的障碍。
2.针对特点, 抓住重点。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不是每个生字都要拿出来正音、辨形、明义的, 那样平均用力, 重点不突出, 易混、易错的字得不到强化, 还加重了阅读教学负担, 尤其是第二、第三学段, 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识字能力, 应该针对特点, 有所侧重。例如,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读文, 在正音的过程中, 解决生字的音, 正音教学的重点是方言。例如, 河南信阳区域的方言特点是平翘舌音、前后鼻音、声母f和h的音节易混淆。郑州区域则是声调易错, 尤其是阴平和上声难辨, xiānhuā读成xián huǎ, ɡōnɡyuán读成ɡǒnɡyuán。再如《司马光》一课的“吓、叫”两个字字形相近, 生字教学时要比较, 找不同, 辨其形, 明其义。《美丽的小路》中的“干、净”这两个生字合起来就是词, 浅显易懂, 使用频率较高, 直接用词说话就行, 没有必要单字教学。写字要认真指导, 严格要求, 放在课堂。这样, 识字教学根据字的特点, 将难读的音、难辨的形、难明的义, 分散在阅读教学的进程中。阅读教学的层次不同, 生字教学的重点也应不同, 要有针对性, 可一边读书一边识字, 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3.识字读文, 交叠呈现。
通过大量的课例研讨, 根据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 在语境中识字, 要做到字不离词, 词不离句, 句不离文。老师们较认可这样的教学流程:A.识字—读文—再识字—再读文。B.读文—识字—再读文—再识字—再读文。
如《美丽的小路》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 读读课后的生字, 哪一个你认识?
(生读生字)
师:生字宝宝回到了课文, 看看能否找到。
(生读文, 找生字。)
师:读读课文, 找一找不认识的字在哪里。
(生读课文, 画生字。)
师:试着读读课文, 看谁读得最流利。
【解说:认生字—读课文—画生字—读课文, 这样第一次认生字, 强化识记;到文中找生字, 把字与课文建立起联系, 通过找感受生字所在的语境;读文, 找不认识的字, 突出重点识记的生字;再读通顺, 实际是巩固识记的生字。这样的交叠呈现, 把识字教学融合在读文的过程中, 识字的意义得以凸显。】
通过“认生字—读文、找生字—流利读文”, 把识字寓于读文中, 识字有了语境, 有了目的, 生字得到了强化;同时读文有了任务, 有了要求, 阅读能力得到提高, 不断的变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使得课堂结构紧凑。整个教学过程, 既强化了识字, 又体现了读文, 达到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效果。
4.创编儿歌, 应用生字。
课标中针对识字教学强调“要注意儿童心理特点, 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 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 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 力求识用结合”。
在阅读教学中强化了识字, 还要在读文之后巩固识字, 生活之中运用生字。识字依存语境, 可使阅读得到提高, 语言得到发展。如生字游戏、编生字儿歌、猜字谜等课外阅读活动, 不仅巩固了生字, 扩大了识字量, 还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阔了阅读视野。
在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 一年级要求会认950个生字, 会写350个生字。老师们普遍反映生字量大, 学生识记困难, 我除了引导教师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外, 还组织他们创编《语文生字儿歌》 (当时作为农村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材料使用) 。例如, 《夏夜儿做游戏。” (杨鸿雁老师编写) 这些儿歌中加点的字都是该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 通过老师们的重新编写, 用儿歌韵语的形式呈现, 学生喜闻乐见, 愿意识记。
3.《行道树》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篇三
对比之一:行道树的生存环境与同类作对比。
同伴:生活在“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里”;在吸露,在玩凉凉的云。
行道树:“堕落”在双线道的马路边;唯一的装饰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
对比之二:行道树的生活现状和生活态度与人类作对比。
人类:繁弦急管,灯红酒绿;早已习惯污浊
行道树:在寂静里,在黑暗里,在不被了解的孤独里苦熬;固执的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对比之三:文章首尾句的语序、表达的感情作对比。
开头:我们是一列树,立在城市的飞尘里。
结尾: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行道树和他们同类的生存环境是截然不同的。树木原本应生活在原始森林里,但人类“文明”的脚步打破了自然界的平静,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建造了城市,逐步实现“现代化”。树木被从森林里移栽到城市“双线道的马路边”,而“我们”,就是那些被移出原始森林的树木。没有甘露可吸,没有闲暇“玩凉凉的云”,陪伴“我们”的只有抖不落的厚厚的烟尘。这是一种离乡背井、无人倾诉的境地,所以,对他们来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并且,许多朋友都说“我们”是不该站在这里。
这组对比很自然地引出后文,使人不得不产生疑问,既然行道树不该站在这里,他们也早已知道,为什么他们还要选择这样的生活环境和这样的生活道路?
接着,行道树表白道:“我们的命运被安排定了”,“这种命运事实上是我们自己选择的”。是的,人类“文明”所及之处,城市里车水马龙、车来车往;工厂里机器轰鸣、尘烟弥漫。而树木是城市最好的“吸尘器”和“消音器”,是自然界天生的“氧吧”。在这样的环境下,行道树“春天勤生绿叶”,“夏日献出浓阴”,给城市输氧,为人类服务。所以,这种生活才最有意义、最有价值,这项事业才是最神圣、无可替代的事业。
而“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这种痛苦在行道树和人类的生活现状及生活态度中凸现出来。
城市的夜生活满是“繁弦急管”、“红灯绿酒”,与这喧嚣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行道树仍是在黑暗中、在寂寞孤独中,苦苦蕴积着自己的全部能量。他们为了什么?为了谁?——为的是“朝霞的彩旗冉冉升起”的那一庄严时刻,迎接第一缕阳光撒向这可爱的城市。行道树列队致敬,不正是为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致敬,为自己庄严的使命致敬吗!
尽管人们早已习惯了在这种污浊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生活,但是只要能够看到一个早起的孩子在“贪婪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就是“我们”最自豪的时刻了。是的,“我们”没有奢求,或许,人们可能忘记了“我们”的存在,漠视这份清新,但我们仍然矢志不渝地忠诚于这项事业,仍然默默地、固执地制造着不被珍惜的清新,也仍然静静地点缀着这城市。
正因为人类需要、社会需要、生活需要,所以,“我们”在默默承受这煎熬中变得越发深沉,虽然痛苦但更感幸福,唯有这种幸福才是一种更加深沉的幸福。
在以上两组对比的基础上,文章首尾对比就水到渠成了,读者会更深层次的理解文章首尾两段感情的推进。
首句用陈述句交待“我们”是一列树,然后交待生活环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如果整合成一句就是:“我们是立在城市飞尘里的一列树”语气平淡,感情平静。而尾句语序调整,先陈述生活环境“立在城市的飞尘里”,接下来的一句分明让读者感受到这是一个有着丰富感情的群体,他们时刻惦记着人类的健康、为城市的污染而忧愁,同时他们为能够美化城市、服务人类而快乐,整合成一句就是:“我们是立在城市飞尘里的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在对比中,尾句所表达的情感更加丰满、厚实,因此主题得到了强化、升华。
有人称张晓风的文字“笔如太阳之热,霜雪之贞,篇篇有寒梅之香,字字若璎珞敲冰”。本文虽短小,但在对比之中,读来确是:如感太阳之热,如感霜雪之贞,如闻璎珞敲冰,如嗅寒梅之香。
有感而发,笔者亦用对比手法,写下此首《望江南·行道树》,以此作结尾:
望江南·行道树
忧愁着,
快乐着,抖不落烟尘。
涤荡着污浊。
春来勤生着绿叶,
黎明时带来清新,
夏至奉献着浓阴,
骄阳下驱散灼热,
痛苦且深沉。
无悔更执着。
4.行道树课堂反思总结 篇四
通过读文、讨论、畅谈,同学们认识到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作者是借行道树的自白,来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并且明白一切神圣的事业都是这样,需要你为此承受牺牲,但是为人们的幸福而牺牲个人幸福的人,他们是神圣的,他们也是幸福的,这种幸福是更深沉的幸福。比如,让学生举出例子来说明“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他们在合作学习中互相启发,又进行口语交际训练。有的说:“清洁工所从事的工作虽平凡,但神圣,他们每天起得那么早,为人们能有清洁安适的环境而辛苦的劳作,无怨无悔,他们不正像行道树一样默默地奉献着么?他们感到幸福,这是深沉的幸福。”“还有教师,他们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三尺讲台。”等等。
我以读开启这一课,让学生朗读读文,画出生字词,再通过查找工具书、看注释,弄清词意,读准字音。然后边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找出行道树与原始森林的对比,行道树与沉浸在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可以体会“痛苦”二字,体会他们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堂课,我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5.《行道树》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抒写奉献者的襟怀,赞美奉献者的崇高精神,更警示我们:怎样的奉献才是真正无私的奉献;怎样的行为才是对奉献者的真正支持;怎样的人生才是实现了自我价值的真正的人生。其思想内涵丰富,遣词造句富有意蕴,倾注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的思考,极具现实意义。
针对本课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感悟语言中的哲理,真正理解奉献的丰富内涵,在探究中深化学生的思维。
2、过程与方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导,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构建一个对话平台,平等交流,思索人生。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真正理解奉献的内涵,思索人生的真正价值、人生的定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赏析语言,感悟哲理,把握行道树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内涵。
教学难点:对哲理性语句的深刻的理解。
二、教学理念和设想
课改精神就要求课堂中活动充分,书声琅琅,要有情的感染,要有美的熏陶;要能做到读写结合、学用语言;要有自我独特的体验感受、对话交流、拓展延伸,但又不能完全流于形式,追求表面上的热闹与时髦,要注重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具有语文学科独特的特色。
故此,在教学中,我没有采用太多花哨的形式,尽量让学生摒弃浮华,静下心来,走进文本。
同时,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语文的学习方法掌握不够好,对语文的课堂语言在表达上、形式上多有不足,因此,注重教给学生课堂表达的句式、方法。
1、尽量淡化提问,通过 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实现平等对话与交流,以话题实现无提问式的诗意化的整体式的教学,设计“走进文本,走进生活,走进自我,课外拓展”四大活动板块,依据板块内容设计不同活动形式,力图构建文本、学生、教师、生活之间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以多种形式挖掘文本,强化美读,让学生在美读中积累语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他们审视社会,审视自我,也引领他们走进文学、文化的广阔天地,积淀文化底蕴,最后以诗歌收束课堂,升华情感。
2、在每一个环节中都注重教给学生一个读书的方法,有效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合作,学会表达,真正学会学习。
三、教学过程
一、调动学生已有体验,激情导入。
以 多媒体展示:
画面1:郁郁葱葱、阳光普照的森林,清新的空气,鸟语花香,生意盎然的树木。画面2:车水马龙、喧嚣吵闹的都市,污浊的空气,行色匆匆的人们,街道两旁的行道树。
请学生观察比较并选择:如果你是一棵树,你会选择做哪一种树?理由是什么?
随机导入:行道树。
二、走进文本,感悟意蕴。
第一环节是:师生共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以教师配乐朗读为主,学生应和读,读出情感,初步评价朗读后,由学生谈读课文的总的感受:以“这是一篇……的文章”为句式说一句话或一段话,从文章的内容、人物形象、结构、语言、写作方法等方面总体评说课文。让学生初步理解文章写了什么,是怎么写的,以达到对课文总体感知的目的。
第二环节是:赏析美读,品味语言。
请学生赏析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有美感的一句话:用“……写得好,好在……,给我……感受)为句式说话,赏析文章语言,并饱含真情地朗读。在美读中品味,在品味中情读,感悟文章情感及哲理,感受心灵的激荡,灵魂的呼唤,学习并积累语言。
第三环节是:焦点关注,质疑问难。
请学生针对课文有哲理的语句或主题、人物形象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或观点,深入探究课文。这一环节以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为活动方式,力争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与敏锐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与表达,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思考人生。
这一环节是对课文内涵理解的过程,也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一个关键,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会分析文章中富有哲理的难于理解的句子,如“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 沉给予我们。”“我们 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也能够初步理解行道树的奉献者的形象,也会提出当今社会上某些应该谴责的现象。但理解也有可能会失之肤浅,失之偏颇,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行道树作为奉献者其内心情感的复杂性,对真正意义上的奉献要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真正的奉献者要思考予以怎样的支持,对人生价值、人生定位要有更深的认识。要让学生认识到,人若真有一件事能令自己去珍爱,去拼搏,去奋斗,甚至可以为之献出生命,那是一种幸福,是一种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去理解、去尊重、去支持。
三、走进生活,感悟奉献精髓。
由教师提出话题:生活中有没有行道树式的人?请用优美的语言概括奉献者的事迹。(也可仿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生活,关注生活中真正的默默奉献的英雄,关注社会,思索人生。
四、走进自我,反思自我。
由教师提出两个话题:
1、如果你是一棵树,你将选择在哪里生活?这是对学生价值观的再一次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不会一致,无论条件优越与否,无论人生辉煌与否,都应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让自己的人生绽放真正的光彩。
2、请对行道树或人类说一段话。(也可用格言或小诗的形式来写)这是引导学生对自我,对人类社会行为现象的反思。
五、课外拓展。
1、课后读印发下来的资料《访兰》,体会文中兰的人生价值观,文中人的精神境界,感悟文章的象征意义。并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并与本文进行比较分析,写出一篇赏析的文章。
2、读张晓风的散文,感受其“亦秀亦豪”“腕挟风雷”的“淋漓劲笔”,感悟其对人生、对社会的思索。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积淀文化底蕴,这也是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6.行道树教案教学设计 篇六
[学习目标]
1、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
2、理解行道树 —— 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3、朗读课文,体会形象化的语言。
[学习重难点]
1、理解课文的象征意义。
2、理解形象化的语言。
[媒体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平台和课件
[教学过程]:课前情景设置:
播放明月的诗歌《我是一棵树》的视频文件。
一、导入:
学生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所搜集树的相关资料包括树的种类,树的历史,树的价值,树的文化意义(关于树的古诗词)。
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另外一种树,叫“行道树”。在一次海峡两岸作家研讨会上,有一位记者这样问张晓风:“如果有机会去大陆,而且可以选择生命中三天别样的人生,你会选择怎样度过。”她略有所思的回答道:“我还是希望自己能够变成一棵行道树。”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回答啊?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揭开这个谜底。
二、走进作者:(四w模式)
Who:When:Where:Works:
三、检查预习(学生讲解,教师点拨)
啜chuò 辍chuò 缀zhuì; 堕落 坠zhuì落; 沉甸甸diān(注音)
弦 眩 炫
繁弦急管 灯红酒绿
四、整体感知
文章中的行道树具有怎样的特点?请在文中划出具体的句子,以“我是一棵 的树,因为 ”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明确:孤独寂寞,没有人理解,无私奉献等。
五、自主学习(速读概括)
本文在写行道树的时候运用了两组对比(与同类和人类)的手法进行刻画,请快速浏览并从文章中找出具体语句,分小组讨论填表。
组别及内容 |
对比的事物 |
生活环境 |
生 活 态 度 |
第一组 |
森林同伴 |
山上的森林里 |
吸露,玩凉凉的云 |
行 道 树 |
马 路 边 |
勤生绿叶、显出浓阴 |
|
第二组 |
城市夜生活 中的人们 |
繁弦急管 红灯绿酒 |
习惯 污 浊 |
行 道 树 |
黑暗苦熬, 迎接太阳 |
固执的 制 造 清 新 |
感知:通过以上两组对比,我们更能够感受到行道树体现了什么精神呢?
生存环境:恶劣、孤独、寂寞、忧愁
思想状态:深沉、自豪、快乐
六、问题研讨:(品读研讨)
1、文中说“而我们居然站在这儿,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
(1)“堕落”是什么意思呢?
(2)句中的堕落指的是“从 到 ”
(3)在这里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堕落是指思想和行为向着消极的方向发展,原始森林是他们的天堂,马路边使他们的地狱,现在他们主动地“流落到恶劣的环境里”,从“行道树离开了家,离开了原始森林,走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大大跌落”来解读堕落的。
2、在课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老师点拨:因为城市充满烟尘,是在令人悲凉,行道树只是点缀,改变不了这种“悲凉”,因此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点缀”付出了那么多,奉献了那么多,到最后却依然不被理解,在他们的生活中我们行道树只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这是多么的悲哀啊。
[有关提示:保护环境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课文中写到“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忧愁什么?快乐什么?
明确:忧愁的是:城市的污浊,损害着人们的健康;
快乐的是:自己能为城市制造新鲜空气,夏日能献出浓阴,黎明时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明确:“列”不能用“棵”、“排”、“行”等词语替换,“棵”代表的是个人,而列代表的是整体,个人的奉献是有限的,我们必须想行道树一样发挥集体奉献的精神才能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体会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 让学生体会形象化的语言。学生的解答可能是多样化的,芜杂的,老师做到善于帮助学生突出重点,明确中心;并时刻告诉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七、合作探究
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为什么说神圣得失也总是痛苦的?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明确: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角度讲,就是“痛苦”。而痛苦的磨练使奉献者具备了以苦为乐的品质,就是“深沉”。
明确:在这句富有哲理性的句子中,请找出三个词概括全文的内容:神圣 、痛苦 、深沉
现实生活中有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精神的人吗?怎样看待他们的价值?有的说雷锋,有的说老师,有的说父母,有的说环卫工人……而对这些人的价值也看得很透彻。
八、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结合现实和自己的经历,谈自己对学习的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那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感受!很多同学都能说到要保护环境,也要像行道树一样具有奉献的精神,为人类服务……(同学的气氛很热烈,都想把自己心中的所想与其他同学分享)
九、课文小结:
7.行道树路灯 篇七
街道照明是城市基础建设重要部分,但是大量的街道照明也耗费了许多能源,能否不采用电力而采用自然光呢?在生物发光技术的帮助下,路灯的金色光芒可能很快就会被树叶的荧光所取代。台北的“中央研究院”和台南的成功大学的科研小组最近发现,把金纳米颗粒植入树叶中,树木就会发出微红色光亮。用行道树发光替代街道灯光的构想是大胆的奇妙设计,它不仅减少了电力费用开支和二氧化碳排放,而且有助于降低特大城市中的光污染。
起初科学家们是想寻找与LED技术类似的高效照明方法,且不应用有毒有化学元素的磷光粉。LED灯管,特别是发出白色光的灯管,为激发不同长度的光波而采用了磷光粉,磷光粉是有毒的物质,价格也昂贵。这让科学家们萌发出发明低毒的替代照明方式的想法。叶绿素因其可吸收特定波长的光而广为人知,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如暴露于紫光下),叶绿素也可自己发光。暴露于波长约400纳米的紫光中时,普通绿色叶绿素将发出红光。而当金色纳米微粒收到肉眼不可见的更短波长的光照射时,它们将被激发并发出紫光。于是科学家们把这种公认为是生物发光二极管材料的海胆形金纳米颗粒放置在虎耳草植物树叶上,激发叶绿素发出红色光亮。目前而言,科学家的测试项目仅限于一种叫虎耳草的水生植物,但下一步实验可能扩展到适于做行道树的陆生植物。
8.短文之行道树教学设计 篇八
七、短文两篇之行道树
总课时:1
教案设计:浙江省海盐县武原中学 姚晓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精心品味语言,思考人生哲理。
2、能力目标:培养合作学习及探究生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行道树象征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在合作探究中品读语言,走进行道树的精神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把握主旨,学习奉献精神,培养奉献意识。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现实,对比导入。
同学们,当你迎着朝阳驱车在公路上的时候,当你精神饱满走在校园大道上的时候,当你依偎着父母散步在大路上的`时候,你有没有特别去关注过路旁的那一列列大树呢?他们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呢?(自由发言)那么在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的张晓风的眼中行道树又具有怎样的特殊含义呢?
今天让我做一回导游,带领我们博才一(3)班的同学们,一起去散步,一起去感悟,一起走进《行道树》的世界。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1、一生朗读,同学们提意见,并学习重点字词。
2、应该用怎样的语速、语气来朗读课文比较合适?
(明确:语速适中、语气深沉而坚定)
3、全班配乐齐读,并思考:行道树是一列___________的树(填入相关的词语)。
三、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1、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填充,明确:行道树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9.《自动人行道》教学设计之二 篇九
一、教学目标
1、感受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给人们创造的美好生活,极力学生要不断创新。
2、学会课文生字15个,读准多音字“的”“都”,理解并积累词语。
3、会用“相当于”“差不多”写句子,初步学会打比方的句子。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自动人行道的特点和作用。
5、结合课文,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2、教学难点:“相当于“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课文生字15个,读准多音字“的”、“都”,理解并积累词语。
2、会用“相当于”、“差不多”写句子,初步学会打比方的句子。
3、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知道自动人行道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示课题。
1、你乘过电梯吗?谁来说说电梯的样子和作用?
2、今天我们又要来认识一种新型的电梯。(板书:自动人行道)齐读课题。
3、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
1、听老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课文。
2、听后说说对自动人行道有哪些新的`认识。
三、自学课文。
1、师生共同商量拟定自学要求。
2、学生自学课文,教师巡视。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学生自主汇报学习成果:你学懂了什么?(你想把哪个字、词教给大家?)
2、教师随机加以指导或强调:
(1)读准字音:型、增、景(后鼻音)。
(2)教学多音字。
的 dì ( ) 都 dōu ( )
de ( ) dū ( )
(3)注意形近字的区别
形 速旅 购
型 束族 钩
(4)强调“港”的写法:“港”字右下部分是“横折横、竖弯钩”三笔。
(5)随机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五、研读第1、2段。
1、自动人行道是一种特殊的电梯,是一种特殊的人行道。那么它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读课文,划划有关的句子。
集体交流。
2、细读重点句,理解课文。
问:读了这两段你们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问号又从脑袋里冒出来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穿插解决下列2个重点句的理解。)
(1)“它是一条大型自动传送带,有人叫它平面电梯。”
A、重点理解“大型”、“传送带”这些词语。
B、为什么有人叫它平面电梯?
教师随机以课本为利,演示电梯的垂直运行和自动人行道的平面运行,帮助学生理解。
C、特点:平面运行(板书)
(2)“它像一条长龙穿行在高楼大厦的峡谷中,给城市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A、重点理解“穿行”、“峡谷”、“增添”、“亮丽”等词语。
B、读读、比比下面的句子。
自动人行道像一条长龙穿行在高楼大厦的峡谷中。
自动人行道像一条长龙卧在高楼大厦的峡谷中。
长长的自动人行道穿行在高楼大厦之间。
通过研读、比较,体会文中的句子。用“长龙”、“峡谷”这样的比喻,写出了自动人行道的“长”。用“穿行”写出了它的“活动”。教师随机可通过板画,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高楼大厦的峡谷中”。
C、指导朗读:注意句子的停顿,用朗读表现它的“长”与“亮丽”。
D、概括特点:长(板书)。
六、小结并完成作业。
说一说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完成《课堂作业本》上的相关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飞速发展的经济与科技给人们创造的美好生活,极力学生要不断创新。
2、结合课文,展开想象,练习写一段话。
---------------------------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通过上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二、继续研究“特点”,学习第3段。
1、自动人行道还有什么特点呢?自由读读上节课研读的几个句子。
研读重点句,理解课文。
(1)“自动人行道分快速道和慢速道。”
A、理解“快速道”、“慢速道”的词义。
B、自动人行道的快速道、慢速道分别是怎样的速度?
自由读读文中有关句子,然后集体交流。
C、找找“相当于”的近义词。(与……差不多)能不能换成“等于”?(不能)
10.穿行于行道树中 篇十
车开得很快,行道树从车窗边一闪而过,谁也没有去留意这些天天见到的熟面孔,过了也就过了。确实,这些行道树也经受不起郑重其事地下车驻足,或观瞻或赏玩。
可是,我突然想到,明明是一道破土栽下的,一样的施肥间草,阳光也并没偏爱其中的任何一株,入冬以后的防冻灰也一样地刷白到标准的高度,为什么有的就长得粗壮高大,而有的则瘦小伶仃。瘦点儿就瘦点儿吧,可瘦得也太不像话了,似乎偏离了生长的基本规律。如果用皮尺量一量,骨瘦者的直径甚至没有高伟者的十分之一。
虽然成材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有一个年年奋进的过程,但这样大的水杉少说也长了有十多年了吧?问题恰恰就在这里。依我看,还是阳光雨露过多,硬生生地让一颗苗子的内力软化了,于是,它自身的懒隋就以另一副美丽的面孔掩盖了诸多时日的荒废。十年树木,按理说,成长的酝酿足够了,给予的养分也足够了,可是瘦小之于伟岸仍不及十之八九。
十分之一与十分之九,这就是差距。这种差距到了成材之后,就永远成了差距,甚至相伴一生,直到在道旁老去。
老实说,在没有看到这长长的行道树之前,我从没有认真想过“十分之一与十分之九”的问题。
看到窗外这些行道树,我的脑海里浮现出另一个场景:一间教室,座无虚席。无论你从哪一个角度看去,都像极了挺拔俊秀的行道树,整齐可观。可是当你精心地去做一番研究,你就会发现,有些学生居然与那些行道树有了太多的相似。十分之一与十分之九的问题同样存在于教育之中。
一样的阳光普照,一样的精心呵护!一样的日复一日,一样的万物皆然!可就是有了十分之一与十分之九的区别。
在我们异口同声历数培育者失职的背后,是不是也该重提那个哲学的老话题:内因是变化的根本。或者换一个角度,你为什么只注重享受阳光和呵护而拒绝内化,把自己变得如此瘦小而羸弱?
有一种声音在当下很动听,也很感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又有人把它衍化成目前课程改革中廉价的鲜花与掌声,似乎人生的道路上从来就没有坎坷荆棘,似乎人从小就不能领受责骂与批评。我不敢苟同,也不想人云亦云。我倒觉得人从小就应该肩起一份责任,没有理由丢掉那十分之九,终身相伴十分之一。
车在继续飞驰,窗外的行道树仍以两种形态向我逼来,让我的脑子不得安宁。
校园的情景也同样以两种形态在我的脑子里交替闪现,我总是抹不去那个无端呈现的比例。
我索性闭上眼睛,把思维引向行道树的深处。
明天回到学校,我要仔细地给学生讲一堂比例课,讲一个关于行道树的故事,包括伟岸和羸弱。
(作者单位:湖北长阳职教中心)
11.北京城市行道树精细化管理建议 篇十一
一、城市行道树的重要作用
行道绿化在城市里发挥着重要的功能:碳汇制氧、净化有毒气体、吸尘滞尘、防疫杀菌、吸收放射性物质、净化水源、防噪、监测环境污染、降低城市气温(冬天还增温)、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它强调着城市道路的导向,呵护着交通安全。与城市道路、建构筑物、街景、公共艺术交相辉映,成为表达城市景观与文化的名片,对城市生态、休憩、景观、文化和避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北京在建设世界城市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中,塑造城市形象、美化市容环境、净化大气质量的需求,就更加把目光聚焦到城市行道树的巨大作用上了。占有那么重要的地位,发挥如此巨大的作用,而我们又有这么好的行道树的栽植传统和优势,对未来就更有必要认真总结经验并找到不足以及管理的薄弱环节。
二、行道树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北京做好行道树的问题和对策有那些呢?我们不妨从规划、施工、养护管理等诸多方面去找一找。
第一,树种选择要科学。国槐和毛白杨是占据绝对优势的基调树种。国槐树大荫浓是老北京城市风格的文化体现。在南北池子、南北长街这些尺度宜人的街道上,市树国槐就是北京的代言者,它仿佛在诉说着老北京的变迁。毛白杨高大挺拔屹立两侧,把道路高高地框在中间,给人蓬勃向上的力量感。机场路杨林大道让人联想到茅盾先生赞美华北人民的《白杨礼赞》。然而文革期间易县雌株杨的引进,一时间导致杨絮飞城的烦恼挥之不去。近年开展的行道树种选雄工作已大有成效,当然还不可能一下子消灭已经生长旺盛的大量雌株,但随着时间逐步恢复毛白杨雄姿却指日可待。大量种植银杏显示了我们这一代人的自信:银杏生长速度慢,“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需要二三十年方展效果。可喜的是,一批批大银杏,已经登上北京行道大舞台,展示它华丽的秋容和与共和国首都身份相符的大气。但是苗木紧缺至使价格不断攀升,加上反季节移植带来的风险,选择此树要格外小心。其实近年异军突起的小叶白蜡、各种栾树(本地和南方的)以及千头椿、垂柳等在北京都有很好的“表现”(适宜生长)。尤其是小叶白蜡植株高大胜过国槐,因耐寒耐旱的抗性强、生长快、耐盐碱,成为极有前途的重要行道树,只是也要注意选雄的现实问题。鉴于法桐是边缘树种,在干旱寒冷的绝对气候下很容易把嫩芽吹干冻死。作为庭荫树可能没问题,因为树组死几棵还能活下来若干,但作为行道树一旦有死株再补栽就呈现“爷爷和孙子”的差异。很多人喜欢法桐,它叶片大、树荫浓、生长快、很浪漫,但事实证明它的“一夜死去”是有风险的,因此要慎重理性。
第二,行道树栽植方式讨论。过去一边一排哨兵站岗似的路树,倒也单纯可爱。随着城市进步和道路断面的不断变化,似乎人们已不满足这种单纯。一排树AB式甚至ABC式插花栽,绿带、分车带群落式配植以及树形、色彩的搭配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美好景观当然也值得肯定。无论如何栽植方式还是要放在城市大环境和道路功能的全面呈现上。不是越复杂越好,有时秩序和节奏还需要有些规矩。譬如,当年亚运会期间盛行的色带近几年开始退居二线;那些被强调的自然群落实际上只能称之为植物配置,艺术也有高下之分。
第三,施工管理问题。首先要强调的是科学浇水,这是目前行道树最要关注的问题:大部分树垵太小,很多树栽时浇过水以后就不再浇了,有的即使浇水也不开垵。最近时兴安装的树箅子变成不再浇水的理由了,而且箅子与树垵土面又不留距离,无法存雨水。要知道根系分布于地下60到80公分,水渗不下去根喝不到水,水的渗透压达不到根系和维管束吸水上输的要求就会干死,这种情况不是少数,应给予高度重视。其次是剥芽,专业上叫去孽。短截栽植的无主干乔木,春季发芽后要分几次剥芽,留存少量茁壮的方向芽,有助于枝条的生长和树冠的形成。剥芽不及时树冠往往处于多芽竞长的小毛头状态很普遍。第三是对缺株断垄的行道树及时补栽并格外呵护使其迅速追上已有的大树。当然病虫害防治、扶直等一系列养护措施缺一不可。行道树养护管理琐碎细致,管得好很快形成树大荫浓的效果,忽略哪一项环节效果都会大打折扣。
三、行道树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北京的行道树在世界上有很好的口碑,行道树好了,北京的“模样”会大大改观。做好行道树精细化管理,对塑造北京国际化和谐宜居之都意义十分重要,应引起全市包括各区县主管部门和施工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应当把北京行道树这一品牌做成世界最强最棒,成为展示北京华彩、服务北京市民的一篇大文章。
12.七年级《行道树》教学设计 篇十二
《行道树》(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短文两篇》之一)是张晓风一篇短小而精美的散文。如何实现“短文厚教”、“小文富教”呢?从笔者教学实践看,要紧扣“短”的特点,组织反复整体诵读,移步换景,“读”径通幽。
一、初读,整体感知,填写“我们是一列 的树”
学生自由诵读,勾画圈点,并根据自己的观察角度,提取信息,组织语言,完成思考和填空。教师组织交流。师生在尊重个性化认识、开放性认识的原则下,共同补充完善。
生1:是一列立在城市飞尘里的树。
生2:是一列离开了原始森林大家庭,不能吸露玩云的树。
生3:是一列自己选择了自己命运的树。
生4:是一列春天勤生绿叶、夏日显出浓阴的树。
生5:是一列给城市迎来光明的树。
生6:是一列给人类制造清新的树;还是一列忧愁而快乐的树。
二、细读,独自默诵,感受形象,填写“行道树是一群 的形象”
这个空的填写,需要找准文本相关语段,扣住关键词句,进行品味。还得下一番概括、归纳、联想、抽象之功,进而才会有所得,有所表达。
同学们交流了以下感受:
生1:行道树是一群生活在艰苦环境里,默默地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生2:是一群寂寞孤独者形象。
生3:是一群以自己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的奋斗者形象。
生4:是一群主动放弃安逸生活,承受痛苦的牺牲者形象。
生5:是一群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劳动者形象。
生6:是一群创造者的形象。
生7:是一群自豪的幸福者形象。
三、赏读,深思品悟,填写“这群形象具备 的品质”
这是关键的一步,需要学生在前两次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理解“形象”的本质特点。当然,要完成这一步,依然离不了对文本语言的推敲。作者用语言能够巧妙的表达这样的信息,我们自然也可以从字里行间得以领悟。学生结合前面的形象把握,从语句中不难读出“行道树”的品质。教师也可适当点拨,促成学生认识升华。
生1:“苦熬,牙龈咬得酸痛”——具有坚持的品质。
生2:“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具有负责任的精神。
生3:“我们仍然固执地制造不被珍惜的清新”——对工作、事业的执着。
生4:“我们惟一的装饰,正如你所见的,是一身抖不落的烟尘”——舍己为人,任劳任怨的品质;
生5:也体现了只讲给予,不求回报的品质。
生6:“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具有豁达乐观的品质。
生7:为人类习惯污浊而忧愁,为自己从事高尚的工作(事业)而自豪——深沉的品质。
生8:这是一群具有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品质。
生9:这群形象具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品质。
四、美读,陶醉地读,领会情意。填写“抒发作者 的感情”
学生在陶醉的诵读中,结合前面所获得的“形象”及“形象的品质”,自然而然领悟作者所发现的行道树的“独特美”和在字里行间所流露的情感态度。在学生的交流和师生互动中,可以形成一些共识:
生1:抒发对行道树精神的歌颂与赞美之情。
生2:抒发对行道树品质的崇尚之情。
生3:抒发对具有行道树品质的人的`崇尚之情。
生4:抒发自身具有行道树精神品质的自豪感。
师:能够感受到这一层,真了不起。我们在读出了文章意蕴的同时,对表达手法有认识吗?有无同学愿意交流?
生5:由“树”到“人物形象”——以物喻人;由“树”、“形象”到“品质”、“感情”——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师:一语中的,精练、简洁。
五、比读,类文比较。填写“两文共同点是,不同点是。”
老师提供《一棵树的悲悯》,同学们阅读比较。学生读的虽然是另一篇文章,要完成比较,心中依然要对课文进行一次“默念”。
一棵树的悲悯
传说,在古印度,有一个极为专横的国王。有一天,国王忽然想要新造一个皇宫。工匠的头目禀告国王说,若要把宫殿修建得坚实而华丽,必须选用一棵千年老树做材料。于是,国王传令下去,无论如何,也要寻得这样一棵老树。
在茂密的原始森林,国王的使臣果然找到了一棵千年老树。那是一棵参天大树,气宇轩昂地屹立在众树之间。使臣前来禀报国王,说他们找到了一棵大树,只是那树年代久远,砍了会不会太可惜。
国王才不管那么多,当下命令工匠,翌日就去伐了那树来,修建宫殿。然而,那毕竟是一棵千年老树,它已经吸纳了天地之灵气,化作一个树中精灵。当天夜里,趁国王熟睡之际,老树走进了他的梦里,恳求国王手下留情,别让它千年修行,毁于一旦。
“既然你有千年的道行,我就更要砍你来修建宫殿了,要知道,再怎么样你不过是一棵树!”国王傲慢地说。老树一声叹息,说:“唉,我老也老了,死了也就罢了。只是陛下,您能不能在砍伐我的时候,别从根部下斧,您让人从我头上往下砍吧。”
国王大为不解:“从上往下伐你,岂不使你肢体寸断,更为痛苦?哪有从根部砍了你干脆?”
“陛下,从上往下伐我自然倍加痛苦,可您瞧我这般高大,若从根部伐了我,倒下之时,势必压死压伤无数小树……请陛下成全我吧。”
国王一觉醒来,顿感羞愧难当。他收回了砍伐大树的命令,并放弃了修筑宫殿。打那以后,那国王善待于民……
这个故事渗透着佛学中一种叫禅宗的境界:即使身处险境,仍悲悯于苍生的冷暖与苦弱。其实,这也可以是一种人生的修为:我们很难做到荣辱不惊,大义凛然,但至少可以分一点温暖给你的家人,多一点关怀善待朋友,接纳一份承担给你的孩子……
生命中的诸多忧愁,多半来源于自私自利,患得患失。而人生中最大的快乐,便是与他人共享的快乐了。——许永礼 《文苑》20xx.1
因为是刚跨入初中的学子,要求不必过高,能够有一点发现、一点认识,都应予以肯定。
师:先说说相同点吧。
生1:两文都以“树”作为写作对象,歌颂“树”的品质。
生2:都写了树给人的启示,阐述生活哲理。
生3:都在文章中借“树”来表达作者自己的主张和追求,寄托自己的理想。
师:不同的方面呢?
生4:课文刻画“群体”;此文突出“个体”。
生5:课文主要写实;此文重视虚构。
生6:课文侧重写“奉献精神”;此文主要写“悲悯情怀”。
生7:课文是写景散文,侧重于描写抒情;此文是记叙文,侧重于叙事说理。
师:大家抓得很准确,水平很高。鼓掌祝贺。
六、悟读,融会贯通,模仿创作,进入新境界。
学生自由读,将各种思绪、体会汇聚文本,使各方面信息融会贯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积累。然后,迁移运用,模仿创作,再一次走高,进入新的境界。至此,明确文章是作者有情而发、因情而发的结果,不是空洞地无病呻吟。作者有表达的原因、表达的冲动、表达的欲望,这样自然成文。
从读文到表达、运用的提升,把阅读与写作(表达)很好地结合了起来。要求联系生活,联想想象,拓展延伸,创造创新。用下列形式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我准备描写(物)。
“这种(物),在我心中是一种 形象。
“这种形象具有 品质。
“描写它抒发我 的感情。
个人完成以后,先小组交流,在广泛的分享借鉴中,强化对课文表达技巧的领悟。最后布置为课外练笔活动。
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调动学生,激活思维,体现梯度,启迪悟性。本课教学引导学生出入文本,入有“深度”,出有“高度”,移步换景,“读”径通幽,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旅行”。学生的读诵境界有了,教学的境界也就有了。
【七年级《行道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课文《行道树》教学设计
2.《行道树》教学设计的畅想
3.行道树教学设计案例
4.行道树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5.《行道树》七年级语文说课稿
6.七年级《行道树》教案
7.七年级语文《行道树》教学反思
8.行道树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