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方案

2024-10-13

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方案(14篇)

1.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方案 篇一

云贵中学2011-2012学第一学期期中

数学知识竞赛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开拓学生视野,促进同学们自主扩大学习范围,并在其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发掘其多方面才华,使其个人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特开展本次数学知识竞赛活动。本次竞赛旨在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重在进一步丰富云贵中学校园文化活动!

二、活动时间:2011年11月24日(星期四)下午3:45分---5:15分

三、活动地点:云贵中学物理实验室、生物实验室、多媒体教室。

四、活动形式:以个人为单位(包括初

一、初

二、初三学生),采取分级笔试竞赛方式。

五、活动内容:

(一)本次竞赛试卷由数学组教师自行出,但是上本级的教师不能出本级试卷(即上七年级的教师不能出七年级的竞赛试卷、上八年级的教师不能出八年级的竞赛试卷、上九年级的教师不能出九年级的竞赛试卷)。按照这个原则,特分工如下:

出题教师必须在11月20日前将竞赛样卷交到教导主任胡彬老师处。越期未交的,本级竞赛取消,按规定对出题教师作出处罚。

(二)本次竞赛共分为三个组:即“七年级组”、“八年级组”、“九年级组”,具体安徘如下:

1、七年级组:

参赛人数:七(1)、七(2)每班5人,七(3)--七(7)每班3人,共计25人。竞赛地点:生物实验室

第 1页

2、八年级组:

参赛人数:八(1)、八(2)班每班5人,八(3)、八(4)每班3人,共计16人。

竞赛地点:物理实验室

3、九年级组:

参赛人数:九(1)、九(2)班每班5人,九(3)、九(4)班每班3人,共计16人。

其中竞赛学生由数学教师自主确定,并须于11月17日前把竞赛学生名单交到顾复兴老师处。

竞赛地点:多媒体教室

(三)本次竞赛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为达到公平竞争,择优奖励的目的,特将相关规定公布如下:

1、每考场两名教师监考,监考教师不能是数学科科任教师,也不能是同级班主任教师,具体监考教师11月24日上午临时确定,监考教师考前不能参阅试卷。监考教师确定后,应在当天下午3:40分前到二楼办公室领取考试试卷和草稿纸。

2、参赛学生应在本天下午3:40分前进入相应考场,考试不满一小时学生不得离场。开考15分钟后学生不准入场,参赛学生只准带与考试相关的工具(如钢笔、直尺、圆规等)进入考场,不得携带与考试无关的东西(如手机、书本、草稿纸(草稿纸由监考教师提供)等)。

3、监考教师必须认真履行职责,(1)严禁学生交头接耳,东张西望。如有发现:第一、二次给予警告,屡教不改者作没收试卷处理。(2)不准翻书、作弊、抄袭,一经发现,当场没收试卷,得分记为0分。

(四)奖项设置

本次竞赛奖励按各年级进行,每个年级又分试验班和普通班进行。考虑到学生参赛的积极性,故对所有参赛学生都设奖励。其中设有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秀奖四个奖项。奖项人数具体安排如下表:

奖励:一等奖:奖金20元、二等奖:奖金15元、三等奖:奖金10元,优秀奖:奖励硬壳笔记本一个(价值3元)。

颁奖时间:12月9日。

(五)资金预算、统计

本次活动共设有四个奖项,其中一等奖共6名,每名奖金20元,共计120元、二等奖7名,每名奖金15元,共计105元,三等奖11名,每名奖金10元,共计110元,优秀奖33名,每名将硬壳笔记本一个,每个价值3元,共计:99元,为每名监考教师买一瓶矿泉水,按一共6名监考教师,每瓶矿泉水1.5元计算,共计需要9元。

综合以上款项,本次活动共需要花费443元。未尽事宜,另行通知。

云贵中学数学教研组

2011年11月7日

2.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方案 篇二

一、从评价体制上明确学校课程管理的任务和责任

管理体制的过于集中统一使学校很难从单纯的“执行”角色中解脱出来, 无法保证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教学计划和教材、教法的学习、研究和讨论, 无法从单纯“考试—分数”的片面和狭隘的评价中解脱出来, 无法确立全面评价数学教育和合理评价学生数学学习的观念。

很长时间以来, 我们的学校在管理上一直放弃或回避对课程标准、计划和教材的评价, 完全是相关政策的执行者。在世纪之交, 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也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出台了三级课程管理政策, 明确了地方和学校参与基础教育课程管理的权利主体地位, 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权利下放的进程迈出了实质性一步, 也为我们学校进行数学课程评价提出了要求和依据。

二、在指导思想上重视对学生学习潜能和情感、态度的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充分发展, 不仅使用了“了解 (认识) 、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刻画知识技能的目标动词, 而且使用了“经历 (感受) 、体验 (体会) 、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

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具有健全理性的人, 还有培养情感健康的人。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活动的承担者, 还是有着多样化精神需求的、活生生的个体。新课改之前, 数学教师硬性灌输, 给学生搞“题海”战术, 中学生整天处于死学苦学之中。长期下来, 学生觉得数学学习很没有兴趣, 数学学习积极性普遍不足。而《标准》将学生情感与态度的发展作为课程评价的标准之一, 意味着不但要让学生懂得如何学习数学, 还要促使学生养成积极的学习情感, 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但要改变一边倒的认知教育评价标准, 还要建立起一套鼓励学生认知与情感协调、全面发展的新的教育评价标准。

三、在评价主体上建立由学生、家长、学校和教师等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 特别是对数学教师进行专门的课程评价训练

数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直接实施者, 数学教师观念更新的速度以及自身行为变化的力度又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进程和成败, 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 对于许多数学教师来说, 学习数学就意味着解各种类型的数学题, 和现实几乎是不相干的, 他们更多地关注纯粹数学意义上的技能训练。偶尔对数学课程进行评价, 也显得过于牵强。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嘎斯基 (Thomas.R.Guskey) 指出, 现代教育尽管非常重视评价, 但在教育实践中却很少有教师接受过专门的、正规的训练或培训, 即学习如何对评价活动进行设计或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在数学课程开发过程中特别是数学课程实施中, 数学教师作为承上启下的中坚力量, 肯定应该是数学课程评价的主角。但在数学课程评价中由于缺乏专门的训练, 导致教师在数学课程评价的认识上仅仅局限于用提问或测验来进行评价, 对评价目的认识不足, 评价语言匮乏;并且在我国数学教师长期是作为被动参与者或者是作为评价对象出现的, 数学教师在课程评价中的权力和所能够发挥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离开了教师的参与, 课程评价只能成为空谈。只有教师将课程评价的过程与结果都掌握在手中, 才能使评价真正地促进课程的发展与改进, 才能使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成为现实。

四、在评价方法上实现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 采用恰当的课程评价策略

1. 实行多次评价和随时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 突出过程性

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交流和学生的情感活动。现代教学论认为, 数学教学的过程并不是一个纯粹的认知过程, 而是一个师生以及学生自身情谊活动与认知活动相互作用的过程, 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的统一。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 在数学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 都应该按照一定的比例计入学生的数学评价之中。例如, 在美国《国家科学课程标准》中提供的评价方法除了纸笔测试以外, 还包括平时的课堂行为记录、项目调查、书面报告、作业等等开放性的方法。美国各著名学校在录取学生时不仅要求学生学业成绩, 通常还要求学生提交一份短文 (选题通常极具开放性) 等;英国则强调以激励性的评语促进学生的发展, 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数学评价中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和行为记录的方法。这些对我们都有借鉴作用。

2. 由定量评价发展到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

这种评价不仅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 更要看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 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更多地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 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 并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不足和努力的方向。割裂数学课程评价过程中定量与定性的辩证关系, 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也有碍于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现在, 在数学教学中还有一个发人深省的现象很能说明问题:很多数学考高分的学生, 对数学学习却并不热爱, 甚至还很反感。

3. 由相对评价发展到个人内差异评价

相对评价是通过个体的数学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相比较, 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表示方法, 也被称作“常模参照评价”, 这是我们最常用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缺乏对个人努力状况和进步程度的适当评价, 不利于肯定学生个体的成绩。个人内差异评价是对学生个体同一学科内的不同方面或不同学科之间成绩与能力差异的横向比较和评价, 以及对个体两个或多个时刻内的成就表现出的前后纵向评价这种评价可以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提供准确和动态的依据。也可以使学生更清晰地掌握自己的实际情况, 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挖掘学习潜能、改进学习策略等。数学这一学科本身就有它的独特性, 它是数与形的结合, 是实际与抽象的统一, 是思维与能力的变通。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 学生由于自身特点、素质、学习背景的不同, 在评价过程中更要全面考虑个人差异的评价。

4. 由绝对性评价发展到差异性评价

3.论初中数学的教学方案与学习方法 篇三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方法;教学方案

数学学科是对个人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但是对于初中生来说,这两方面他们所具备的都还不是很完善,所以教师的教学方案与学习方法这个时候尤为重要。下面笔者来浅谈一下自己对数学的教学方案的看法,如果有不恰当的地方,欢迎指出,鄙人当虚心接受。

一、初中数学教学方案的创新

合理有效的数学教学方案可以帮助老师与学生进行快捷的课堂交流,进而达到优秀的数学教学效果。随着数学课程的改革创新,传统的数学教学显然满足不了当今的数学教育,因此教师应该适当地做出自己教学方案的创新,跟紧改革的大潮,不能墨守成规,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通过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我有以下几点建议想对读者提出:

1.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穿插教学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学校更新了学校设备,多媒体这一工具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具有很大的帮助,对于理论知识来说,多媒体设备会比传统老师上台讲解教学更具创新性,这样能使学生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方便教师备课,网络上的名师资源也得到了充分利用,课堂上也不再那么枯燥无味,这对于学生和教师来说都是很好的资源。

2.提倡学生自己动手,数学与生活结合

数学这门学科贴近生活,不但具有强烈的逻辑性,还具有很强的操作性,比如几何这一大类,如果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话效果远远比老师讲解的容易得多,我的经验告诉我,学习就是要靠自己去理解融合,这样效果才会好过于传统。

二、初中数学学习方法的改革

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会正确教育,还需要学生好好学习,那么如何使这两者平衡呢?那么正确的学习方法改革就尤为重要了。我有以下几点想法与大家分享:

1.“回放電影”法则

我记得我的母亲和我说过,她当年学习的时候,每当老师上完了课,她都会在晚上睡觉前默默回想,在自己的脑海里过一遍今天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像放一部小电影,这样效果十分好,不但能够让自己加深学习的印象,而且还带有丝许乐趣,何乐而不为呢?

2.“螺旋”学习法

在任何课程的学习中,都离不开“螺旋”,何谓“螺旋”,简单地说,就是循序渐进,没有知识是一瞬间就能全部获得的,这需要一个过程,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可长可短,但是知识的累计一定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俗话说得好,水滴石穿,就是突出了循序渐进这个道理,学习亦如此,不可急功近利,循序渐进方能最大化地获取知识,增强学生对学习的自信。

初中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教师需要不断地改革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学生掌握更加完美的学习方法,这样才会使数学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覃立新.培养合作意识 提高创新能力:初中数学科“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初探[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5(03).

4.初中数学竞赛活动方案 篇四

一.竞赛目的数学是一门取之于生活又能用之于生活的学科,让学生从游戏竞赛中发现生活中蕴含的数学知识,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思维、技能去解决问题。在活动竞赛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手眼协调能力和意志力,而且能锻炼数学思维能力,也能提高耐性和自测力,最重要的是能增进游戏合作者的友谊和情感。

二.活动项目

三.活动时间

全程时间:40分钟(一节课)

各项竞赛时间:20分钟

四.场地:8间课室

五.参与竞赛人员:初一级各班学生,各班派出32人。

六.学生工作人员:

四巧板

1.704.004.50

记忆棋

迷宫10.80

5.初中数学组集体备课方案 篇五

集体备课是学校教研工作的一个主要内容之一,是提高教师备课能力和上课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大面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口。开展集体备课活动能够营造一种交流、合作、研究的气氛,能够及时推广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缩短年轻教师的成长周期,达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作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为了充分发挥集体智慧,集思广益,博采众长,真正实现脑资源共享。

一、指导思想

发挥教师集体智慧,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专研课标,研究教法,提高备课质量,打造精品课堂。

二、集体备课的意义

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课程的综合趋势特别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相同年级、相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位教师不仅要做好自己的学科教学,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学校整体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之间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互助,这不仅具有教学意义,而且还具有教育功能。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同伴合作在学校教研活动中的价值。而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互动、共同提高、共同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在集体备课中,可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各自独特的表现形式,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教研中,别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的经验被别人所学习,不同的意识在研讨中相互同化,每个人的看法都进行了改造和重组,每个人都获得了新意义的“学习共同体”。所以新课程理念下的集体备课对新课程的实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集体备课有利于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个案思维品质,提高个体教育教学技能,有利于培养教师养成良好的集体合作意识,促进理论与实践共同探讨,有利于每一位教师准确把握对课标、教材的正确理解,整合优质资源,在较短时间内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集体备课的目的

1、提高教师整体素质。集体备课是相对于传统的封闭的备课形式而言的,集体备课的核心是培养教师的合作意识和集体创造能力,激发教师个体创新意识和共同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它是新课改下的教师钻研教材、课标,探求教法的最佳教研方式,是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表现。

2、激活校本教研途径。集体备课要充分体现观念转化为行动的教师反思、共同成长的同伴互助、理论联系实际的专业引领的教研过程。

3、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集体备课教学和学习目标明确,教学技能和学习方法博采众长,创新发展,最终目标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四、实施步骤

基本程序:主备人精备——集体备——个人细备————集体观摩——座谈研讨——形成定稿——分享成果

1、主备人备课:在集体备课前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阅读教学参考书及有关资料,结合学校教学实际,精写详细教案,并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印发送给组内成员。

2、集体备课:在教研活动中,由主备人向本组教师详细介绍自己备课的主题,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破考点,及时突出重点,教材的取舍整合,每课课时分配,作业与练习配备,教学方法的设想等教学环节。组内每位教师积极参与讨论,各抒已见,人人发言,统一认识,形成备课初稿。

3、个人细备:主备教师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实际进行第二次备课,形成个体教案。

4、座谈研讨:在主备教师实施教学过程之后,全组教师利用集体备课活动时间,对主备教师的实际教学过程进行研讨,对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进行精准的评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最终的成品教案稿。

6.初中数学培优方案 篇六

一、培优补差意义:

初中数学“新课标”要求“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效地实现有差异的教学,使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由于诸多原因,学生在数学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越爱好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差异,数学学业发展参差不齐,因此培优补差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

数学培优补差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课外辅导为有效补充,对成绩突出、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过针对性指导,让他们成绩更优秀,专长得发展,对学习有困难、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使他们学业得以进步。重视培优补差不但能促使优生数学素养提升,差生学习兴趣、能力提高,还能促使教师不断研究改进教学,整体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二、培优补差措施:

利用课余时间,“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根据学生的素质采取相应的方法辅导。具体方法如下:

1、课上后进生板演,中等生订正,优等生解决难题。

2、课堂练习分成三个层次:第一层“必做题”—基础题,第二层:“选做题”—中等题,第三层“思考题”--拓广题。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3、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4、培优补差过程必须优化备课,功在课前,效在课上,成果巩固在课后培优补差。

5、每单元进行简单测评,了解学生情况,建立学生学习档案。

三、培优对象:

孙元奇、凌巧、李英凯、曾晴、查宇航、刚亚鹏、刘恩赐、邓键、詹雅轲、王孟媛、马彦冰

四、补差对象:

7.新课程呼唤初中数学作业“四化” 篇七

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我认为数学作业迫切需要进行“生活化、个性化、多样化、人文化”的改革与创新。

一、作业生活化——激发学生的热情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处处要用到数学。为此,我把作业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基础上,设计相关作业,引导学生动手、动脑、自主探究数学问题。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从而使所学的知识得到应用、拓展与延伸,同时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真切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如我们学过“二次函数”后,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实际性问题。例,张家港暨阳湖公园内有一喷水池,喷头向外喷出水流显抛物线落下,喷头管OA长1米,设在水池中央并垂直水面,在离O点水平距离2米处,水流达到最大高度5米,若建立如图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使A点在y轴上, (1) 为使水流下流到池内,直径为10米的水池能满足需求吗? (2) 若水流抛物线形状与问题 (1) 相同,水流的直径扩建为12米,请问水流最大高度可达到多少米?

还可以结合当今社会热点,布置课外学习题目。数学练习不仅要体现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在数学贴近生活的基础上与生活实际相互融合,让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得更紧密,真正达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应用实际化。

二、作业个性化——张扬学生的个性

学生学习数学的程度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故作业的布置应以“面向学困生,照顾学优生”为原则,作业分层要求,分档处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例如在介绍较复杂多项式的因式分解时,可让后进生做y2+2y-24,让中等生做(x2+3x)+2 (x2+3x)-24,让优等生做(x2+3x-2) (x2-3x+4)-16,不仅使问题层层深入便于理解,还使每类学生都可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努力的价值,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信心。为了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完成作业,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让学生量体裁衣、量力而行,完成作业,从而使数学作业教学成为轻松愉快的学习过程。教师在留数学作业时可大胆规定:对不会做的题学生可以不做,但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问题1: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目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目有哪些?

问题2:本次作业中,对于不会做的题目,你能分析出症结所在吗?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楚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的不做不会做的题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去抄袭他人的作业。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去分析症结所在,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甚至出现在分析过程中,能促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它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问题的所在也是成功。他们将苦学变为乐学,把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

三、作业多样化———拓展学生的思维

“同种佳肴常食倒胃,时令鲜花才赏心悦目。”我在调查中发现学生对题目形式千篇一律有所厌倦,因此在作业设计上做了多样化的探索。如学过“相似三角形”后,组织一次学生实践作业,要求学生测量操场边旗杆的高。有的学生提出爬上去量,有的学生提出找根长竹竿量……这时,老师拿了一把1米长的木尺,笔直地竖在旗杆旁。在阳光下老师指着旗杆、木尺问:旗杆、木尺的长与影长有何关系?学生顿时悟出了应用相似三角形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并通过测量、估算得出了旗杆的高。随着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的数学生活经验日趋丰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以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不断增强,从而实现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多样化的作业,使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得到更好的发扬和体现,也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形成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的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素养。

四、作业人文化———升华学生的情感

批改作业是一种人文活动,在此,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才华、学识、风度和修养,体验到民主的氛围、平等的交往、纯真的情趣和进步的快乐。

在新课程中,适时适度地进行作业评语,能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特别对于学困生在作业中的点滴进步,教师要善于观察,及时给予热情地鼓励,从而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勇气,并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对于学习中信心上不足的学生,可在他们的作业中批上“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或“我相信笨鸟先飞,相信你一定行的”等批语。对作业一向潦草马虎、敷衍了事的学生,只要出现一次完成比较工整认真的情况,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在他们的作业中批上“认真是进步的开始”或“继续努力,相信你一定能让人刮目相看”等批语。

8.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方案 篇八

关键词:数学;新知教学;易错点;干预方案

我所在的农村初中,身边存在着以下两方面的现象,一方面是相当多学生都有新知掌握不够扎实的现象,新知易错点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现又没有根本解决,另一方面是教师面对学生可能的新知易错点已再三提防,再三强调,可又没法根本解决学生错误的不断涌现。

在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它是学生出错的地方,也是老师和学生逐步认识错误、修正方法,实现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地方。如何才能够有效干预新知教学中的易错点,使我们的学生更少走弯路,使我们的新知教学更有效?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位老师去思考。

经过研究我发现,教师对新知教学中的易错点的干预有几种典型方式,我认为可以将其归纳为四种类型:

一、拯救式干预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课堂上感觉很顺利,课后才发现有问题,而且有时问题还会很严重,然后就急着找时间去班上进行“拯救式干预”,学生累,老师累,效果还不一定好。首先打乱了学生有张有弛的学习规律;其次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导致学生对课堂產生懈怠思想,对课下补救形成依赖。

“拯救式干预”出现的原因较复杂,可能是对学生还不够了解,或对教材还不够理解,教学设计不够周密,讲解不到位,并且在课堂上没有及时发现,直到下课后才发现。

其实,彻底解决“拯救式干预”问题的关键不是事后的补救,而是事先的备课要充分。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在备课上所花工夫的多少直接影响授课的质量。对于我们一线的老师来说,“补救式干预”最好是没有,可又有时是不得不面对。

当失败已经存在,教师就应反思自己的失败,努力地去实现由失败到成功的转化,千万不能靠简单的回炉处理,机械地打题海战、不计其数的评讲习题等方式去弥补新授课中的不足,而应该抱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分析失败的原因,在反思、总结的基础上,富有创造性地对症下药。

二、保姆式干预

我对于自己曾经上过的不等式的性质教学印象深刻,那就是效果十分不理想。应该实事求是地说,我认为自己还是备足了功课,对于不等式的性质2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对于学生可能出现的不等式的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负数时,不等号的方向可能忘记改变应该说还是有所准备的。在教学时也是特别的注意了,在例题和练习中我注意反复强调,可谓苦口婆心,自我认为尽心尽力,可是学生练习中总是有人出错,还有部分学生在我强调后不要变号的也变号了,我再次感到了自己所谓的强调是多么的无力!这也太有讽刺意味了,我不禁问自己,怎么会效果这么差?

现在想想,还是自己的方法问题,我采用的就是一种保姆式干预。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是保姆式干预?顾名思义,就是就像保姆一样,老师什么都替学生想到了,把认为容易犯错的地方灌输给学生,那真是苦口婆心,老师讲的那是面面俱到,但对于学生来说留给他的也许只是:这个要考,那个要考,这个重要,那个重要。为什么会重要?他或许没印象,不知道,他只知道这是指令,是书上说它很重要,老师说它很重要,而不是他自己觉得它确实重要。所以,一段时间后,他就毫无印象,因为重要的东西太多了,也就不重要了。

三、陷阱式干预

错误在数学学习中谁都不想出现,可事实上却又不可避免。如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针对学生知识“盲点”,巧妙设置“陷阱”,让学生错在“点子”上,那一定能使学生在出错之后大大增强“免疫力”。

我校一位教师在一节公开课上如下的教学设计让我印象深刻:

陷阱1:在△ABC中,已知:a=3,b=4,则c=____。

此时,好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回答:c=5(师故作肯定,但还是有学生发现其中破绽)。

生1:△ABC应是直角三角形。(众生顿悟状)

陷阱2:在Rt△ABC中,已知:a=3,b=4,则c=_____。

此时,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c=5。此时有学生又举手了。

生2:不对,因为c不一定表示斜边。

生3:c=5或……

学生在教师预设的陷阱中,步步“上当”,处处“碰壁”,却又在不知不觉中准确、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

这种陷阱式干预方式是教师对新知中易错点有预见,在错误没有发生之前采取的主动的干预措施,这种干预方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是有备而来,当学生在学习中有过“上当受骗”的经历后,他对知识的记忆会特别深刻,掌握也更加牢固。教学中,教师若能针对学生易出错的地方设置一些小“陷阱”,诱使学生出错,再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教学,既生动有趣,又富有成效。

四、探索式干预

中点四边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这个知识点在课本上有梯度地展开,以往学生在我的引导下能基本掌握中点四边形的几种情形,但一段时间后学生就又混淆了,效果往往不良。

在掌握了几何画板这种软件操作之后,我被它的众多优势所吸引,不但在自己的课堂上经常使用,而且还把这个软件介绍给我的学生,并指导他们学会了基本操作。我在三角形的中位线内容完成之后,布置利用几何画板操作的预习作业内容……

第二天的数学课堂完全成了学生表演的课堂,不少学生都争相上台表演自己的制作以及自己的发现,甚至还有学生得意地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制作技巧,课堂一度成为经验交流会。至于为什么,你能证明吗?不少学生也早已胸有成竹,自信满满,我这时考虑的倒是如何控制局面以及拉还没有发现规律的学生“入网”。于是我将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心得并总结归纳。由小组派代表上台总结归纳出中点四边形不同类型的结论。这时我在学生既有的结论基础上加以确认,再出题举一反三,效果出其的好。

这种方式我称为探索式干预,探索式干预方式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是有备而来,教师的精心设计不仅仅为了掌握正确的结论,更让学生经历了探索、尝试的过程,这对学生知识的完善和能力的提高会产生有益的影响,使学生学会分析,自己发现错误,改正错误,从而真正地完善数学知识,真正地实现自己学习的数学目标。

以上四种类型的新知易错点干预方案,代表着教师不同的干预程度,干预的效果很不相同。拯救式干预方案更多地体现在教师课前、课中的无意识,课后发现了问题后的事后补救,增加了师生的负担,效果还不好。保姆式干预说明教师备课时已发现了新知中的易错点,采用的方式是片面的强调,可是带来的效果也可能是一段时间后的归零。陷阱式干预不仅体现了教师的备课细致,更体现了教师的用心和独到之处,教师用自己的一片苦心换来了学生对新知中易错点的认同和记忆深刻,效果不错。探索式干预则反映了教师不仅备课上课的独具匠心,更体现为教师能认真地贯彻新课程理念,往往在新知易错点的干预效果的表现上更胜一筹。

作为一名一线的初中数学教师,学生的问题也成为我越来越深感不安的问题,我深感自身提高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新课改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我们必须努力学习,领悟新课改的精神,转变自身的教学行为,增长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参考文献:

[1]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2]马复.初中数学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8.

9.数学初中线上线下衔接方案 篇九

一、成立复学教学工作安排领导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二、做好复课前准备工作

(一)、分年级了解各学科线上教学进度,多渠道了解班级教师教的情况、学生学的情况。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二)、提前两天召开教师视频业务例会,布置相关教学工作。

(三)、提前下发复学通知,要求学生提前做好以下准备。

1.按照正常复学后的作息时间管理自己的居家生活,整理线上学习情。

2.复学后,家长要严格控制学生手机或其它电子产品,防止孩子对手机或其它电子产品形成依赖。

3.家长要积极与班主任、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反馈孩子居家学习生活状况,合力做好孩子开学后学习与生活的适应。

(四)、各教研组、备课组利用钉钉,分年级分学科进行集体备课,提前制订线上教学查漏补缺和新课教学进度计划预案。

三、复学后工作安排

(一)、复学后,要加强班级管理,各学科任课教师形成合力,充分结合疫情的课程资源,上好开学第一课,做好学生收心教育。

(二)、要精心准备开学第一课。

首先要上好“三堂课”:一要上好立德树人思政课,把全党全国战“疫”的伟大实践和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感人事迹,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和制度自信教育的宝贵资源,引导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二要上好疫情防控科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理性看待疫情,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严格遵守校园管理制度,依法履行疫情防控责任和义务,做到“游必有方,行必遵章”。三要上好学生成才励志课,加强信心教育,引导学生切实增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心,克服“怕感染”的恐惧心理、克服“怕掉队”的焦虑心理、克服“怕束缚”的逆反心理,在抗击疫情的严峻考验中成才成熟。

(三)、各年级针对学情做好集体补学和个体补学计划。摸清未参与线上学习的学生对象与人数,制订切实可行的补学方案。

(四)、“线上教学”期间已经完成的教学任务不能要在简单重教一遍,复学第一周,不准进行新课教学,各学科要精心备课,梳理线上教学内容,结合班级实际线上学习情况,精准分析学情,对学生在线学习质量通过2至3次摸底检测、进行诊断性评估。根据检测情况,合理安排新课教学时间,做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有效、科学衔接。

(五)、各年级、各教研组、备课组利用集体备课时间,研讨制定新课教学计划,可对复学前前面上交的预案进行适当调整,并以电子稿的形式上交戴金鑫处。

(六)、各年级备课组调整好线下教学计划,做好线下计划与线上计划进行有效对接的同时,要确保线下计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适当放缓教学进度,并利用延时服务时间对线上学习进行针对性的查漏补缺。科学把握新课教学节奏,复学后不可因学习周期短、学习任务重就急于进行新课教学。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养成,让学生尽快从居家学习转换到正常的校园学习状态,以最佳状态进入线下学习。

(七)、做好九年级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消除对中考复习的焦虑。加强对九年级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不过度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前提下,提升教学效果。

10.初中数学基础知识竞赛活动方案 篇十

为了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增强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运用水平,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竞赛为载体,为学生搭建培养能力和展示自我的平台,特举行本次数学知识竞赛活动。

一、知识竞赛组织

为确保本次竞赛活动顺利进行,成立竞赛活动工作小组,其成员如下:

(一)工作人员:数学组教师。

(二)主 持 人:赵怡静

二、参赛对象及参赛形式

(一)参赛对象:初中部全体学生

(二)参赛形式:以班为单位组队参加,每队3人,分为九年级组、八年级组、七年级组详细如下:

1、七年级组

第一队:七年级一班

第二队:七年级二班

第三队:七年级三班

2、八年级组

第一队:八年级一班 第二队:八年级二班

第三队:八年级三班

3、九年级组

第一队: 九年级一班 第二队:九年级二班 第三队:九年级三班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所有参赛队队员须顺序编号。

三、竞赛时间:(本周三下午)

四、竞赛地点:操场

五、竞赛内容

有关数学方面的趣味性、益智性题和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基础知识。

六、竞赛形式

竞赛分抢答题、必答题、两种形式。(每个参赛组的基础分为100分)

七、奖项设置

班级奖:所有答题结束后,根据各年级参赛队团体累计积分高低决出第一名,各级只奖第一名。

个人奖:各级奖前三名,以个人总积分计算,其他参赛同学纪念奖一份。(18个纪念奖)

优秀指导奖:评选一个,以个人所带班级的团体总分为主。

八、竞赛基本规则

1、所有参赛选手只可携带圆珠笔、铅笔、尺子、圆规、量角器、三角板和演算纸,不得携带任何文字资料上场,所有选手答题确定后,并不得再进行补充。

2、各队的队员以抽签决定试题,每个代表队由3名选手上场,代表队员编号分别为:一号选手、二号选手、三号选手。

3、比赛采用累计积分制,九个代表队除抢答题外所有答题顺序均采取抽签方式决定。

4、各队成绩的排列:所有答题结束后,根据各参赛队的累计积分高低排名。

5、竞赛现场设主持人1人,辅助主持人5人。

6、竞赛题题型分值及相关规则:每个参赛组的基础分为100分,竞赛分两种题型,其规则详细如下:

①抢答题:共10题,5分/题。应在主持人读完题,说“开始”后才能抢答,如果出现犯规或回答错误,抢答队则被扣3分,本题留给现场观众回答,答对者将可以获得一份奖品;答题时间为三分钟,其他队员不可以补充,答对加5分,答错或超时扣3分;开始答题后,答题选手不得再问主持人题目,违规者视为事先抢答扣3分。②必答题:个人必答共5题,10分/题,每队每人必答5题,答题队员按抽签作答,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也不扣分。⑤互动答题:在每一轮竞赛结束后,由主持人在互动答题库中任选3题由现场其他参加活动人员(竞赛队和竞赛工作人员除外)作答,答对者获得奖品一份,每道题每位观众均有一次抢答机会,抢答正确后给班级加三分。答题错误时换他人继续抢答,累计三次答题不正确则该题作废。

7、加试比赛规定:此前环节答题结束后,出现相等分数不能确定排名顺序时,分数相同的竞赛组及个人进行加赛。加赛时成绩相同的队先分别加赛一题,每题10分,胜者名次排前;若分数仍相同,则加试一题抢答题,胜者名次排前。

8、竞赛程序:

第一程序:开场白(主持人);

第二程序:各参赛队抽签选择试题,选手按照年级顺序就坐; 第三程序:必答题(互动5题)

第四程序:抢答题(互动10题)

第五程序:主持人宣布各队及个人得分情况 第六程序:颁奖

11.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方案 篇十一

1.教学观念的落后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是初中教学过程中一门较重要的课程,它开拓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更多想象的空间。但是由于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观念较落后,一味地认为“提高学生的成绩才是王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话导致教师对学生劳动技术方面的要求较低,学生不够重视劳动技术课程,不能够真正了解教学的目的,另外,也会出现更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学生的创造力被大大地压制,形成错误劳动的观念,未来不能很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学的基础设施不完善

劳动技术课程需要学生大量的实践,在动手的过程中,了解其日常用途,加深对其了解。但是大多数学校因为资金有限、学生人数多等,无法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例如,学生在学习古老的插花技艺时,除了要了解一些关于插花的常识外,并不能去真正参观到一些优秀的插花作品,无法感受到插花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样的话,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也不能激发学生对插花艺术的热爱。

二、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案

1.革新教学方式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以学生为主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到知识。例如,在母亲节到来之际,可以教学生如何用彩纸制作康乃馨,这样的话学生不仅学会了制作此花的技术,也能够明白母爱的伟大,学会感恩母亲。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才是教学的真谛。

2.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初中劳动技术课程的教学发展离不开完善教学基础设施,只有让学生大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学校要加强基础教学设施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劳动技术知识提供平台。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要求逐步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在学校内设立一些专门的实践场所,也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本文对初中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方案展开探究,提出了当前初中劳动技术课存在的两点不足,分别是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并就这两点不足提出了改进的措施,分别是革新教学方式,增添学习的趣味性;完善教学基础设,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劳动的魅力。

参考文献:

王丽丽.探究式学习在劳动技术教学中的应用[J].成功:教育,2008(08).

12.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方案 篇十二

1.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现状

数学课程在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中一直占有重要的引导地位, 不管是在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性知识教授的过程中还是在今后的高等教育里, 数学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门十分重要的认识性学科. 就初中学习阶段而言, 数学课程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中考成绩考核方面, 更重要的是数学课程的知识引导能够对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起到不可替代的培养作用. 然而中国的教育评价制度中, 始终将成绩考核作为评判学生学习效果的唯一标准, 在这样的考核要求下,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课堂中, 填鸭式教学和灌输式教学就成为了一种主流, 从而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留下了枯燥刻板的负面印象.

2. 新课程课改指导下实施初中课堂的创新

2.1给予学生差异充分的尊重 , 结合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具备一定的“针对性”, 许多数学教师为了保证自我教学精力的投入能够有百分百的回报, 通常只对一些知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分外照顾, 希望以此来保证班级集体教学评价能够保持良好. 这种教学模式下, 课程教学向人们所灌输的观念里, 教师是课堂主体, 因此课堂教学都是围绕教师的主导地位而设计的这种状况下课堂教学效率的收益理所当然处于差强人意的状态. 新课程课改纠正了这种错误的教学观念, 提出现代初中数学教学课堂要正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数学知识教学的培养对象是全体学生, 力求每名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获取最大的进步.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只具备整体性, 从课堂设计到知识教授再到教学效果评估, 整个知识教授的过程都是“一视同仁”的, 这样的教学指导看似合理, 其实这并不利于学生个体的知识吸收, 进而影响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也就是说数学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差异充分尊重, 从实际出发, 结合每名学生对知识学习的需求来进行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 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就将本班级学生分成了A, B, C三个小组, 分组依据为小组成员的信息接受能力、知识理解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以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测为例, 同样的数学知识内容笔者首先介绍了圆这个图形相关的基本属性以及几种需要理解并加强记忆的几个相关定义, 像半径、直径、周长和面积等等, 再对这些定义和内容进行一一推导. 整个定义解说过程, 笔者都尽量配合C组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 并在确定实施分组教学前就说明了分层教学实施的过程和目的, A, B两组学生可以在对基础知识内容理解记忆完成的前提下进行自学, 在知识巩固过程中遇到了知识重难点时可以采取小声交流讨论的方法进行解决, 或在教师完成C组教学后, 寻求教师帮助. 除了课堂知识教学是按照分组引导执行以外, 考核评价的难易程度也要进行区别, 一来能够体现出分层教学的基本特征;二来能够帮助班级学生树立学习自信心, 让他们对自己的进步有最为直观的了解和认识, 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潜力. 既遵循了新课程课改的创新改革原则, 又提升了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一举两得的教学举措, 何乐而不为呢?

2.2教学手段的丰富 , 以此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

多样化的数学教学课堂能够迎合初中生的知识学习心理, 然而在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上, 教师总是捧着教案站在黑板前孜孜不倦地做着演算, 知识巩固的方式无疑是课后练习和试卷测验. 若将初中数学课程的课堂教学比喻成文章这样的教学课堂就是死气沉沉的八股文, 虽然按部就班没有出现什么原则性的错误, 但是对学习积极性的激发毫无益处, 反而会让学生对数学课程产生反感.

如何通过适当的教学调整来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成为了新课程课改提出的一道难题. 教育作为一项与时俱进的社会因素, 除了教职工的教育思想要转换及时以外, 还应该结合现代科技对课堂教学进行整改, 教学用具的先进程度和科技化教学的开展与初中数学课程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是息息相关的. 从内部激发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魅力有独特认识, 进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这样的教学引导让学生从以前处于被动消极的学习情绪中走了出来, 并转变为主动积极的学习情绪. 像现如今较为普及的多媒体教学, 就是实现初中数学课堂多样化的一种有效媒介笔者在教授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时, 就设计了一个小活动, 利用投影仪来进行“拼接实验”, 将一些没有学过的图形分割成为学生较为熟悉的图形来求解, 当学生们大致能够理解到其中的“奥妙”所在时, 可以自己动手, 裁剪出大小合适的小纸片, 自己组合变换, 再逐渐推导出与图片相对应的面积公式. 类似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更激发了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学习的渴望.

多媒体教学应用能够将数学知识引导的方式变得更为生动形象, 多种呈现形式能够给学生带来不一样的感官刺激, 不管是在教学氛围的营造还是在知识内容的引导方面多样化的初中数学教学课堂总能让数学知识变得更为“立体”, 进而使得学生的知识学习更为透彻, 为其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创新既是一个瓶颈突破的机会, 也是各位教师职业生涯中的一个挑战, 笔者坚信, 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效率的提高一定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王应祥, 吴玉年.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方式[J].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1 (3) .

[2]刘洁.研读新《课标》引入新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之我见[J].甘肃教育, 2009 (23) .

13.初中学困生转化措施方案数学 篇十三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有较强的求知欲,就能自觉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如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趣味数学的作用;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

(二)教会学生学习

有一些后进生在数学上费工夫不少,但学习成绩总不理想,这样的学习是没有效果的。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一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观念;二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法和学习的心理辅导。

(三)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进行抽象逻辑思维的训练和培养。 要注意后进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从教学一开始就进行抽象逻辑能力训练,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培养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奠定基础。

(四)亲密的师生关系

14.初中数学课程建设方案 篇十四

营盘中学 高 武

一、课题的提出:

我校的课堂教学要遵循六环节,1.明确目标。2.自主学习。3.小组交流。4.点拨释疑。5.训练反馈。6.拓展升华。其中自主学习和小组交流的主旨是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极大帮助的。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三、研究的内容

(一)目前数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原因分析。

1、过于强调合作的形式。

合作学习并没有从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而是盲目地去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只是为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学活动中只注重合作学习这一形式而不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使我们的合作学习趋于形式化,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或合作的任务缺乏挑战性。

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而直接让学生去合作,无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的合作。另一种情况是在学生大家都能直接解决问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内容缺乏挑战性。

3、忽视了对学生合作习惯的培养。

现在有些课堂中的合作学习,有三种极端的表现:第一种情况是,教室里乱成一锅粥,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规极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谈一些与合作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学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几个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无合作可言,与其说是在进行合作学习,不如说是几个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自学;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学生在大讲特讲,另一部分学生无所是事,不会倾听,把自己排除在小组之外。

4、合作学习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差异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与其自身内在因素有很大的联系。学生自己的不同的个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层次,学习能力的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不同层次等等,都决定了学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现。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当,学生会在合作学习中迷失自我 对数学小组合作学习除了针对以上问题进行相应的整改措施外,我们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体系。

(二)、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的构建。

1、增强合作意识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那么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训练合作技能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主要是通过讨论、争辩、表达、倾听及参与实践等形式来展开的。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的培养。

(三)、选择合作的时机

合作学习强调集体荣誉和个人责任,能充分发挥小组内成员的主体性,但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人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关键是:教师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必须适合每位学生参与,使学生有话讲,有一定的争论性,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适时恰当地把握时机,选择有讨论价值的内容,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既发扬了教学民主,又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在合作中,人人参与、个个发言、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四、研究方法: 该课题围绕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研究,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们拟通过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学习中的误区,从中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途径。

2、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3、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4、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五、课题的分析阶段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1、成立课题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做好前测工作。

3、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

4、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

第二阶段:初步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1、课题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实施研究。采取边实验边思考,边学习边总结的方法,不断完善课题研究的方案。

2、定期开展研究活动,研究伦理教育的内容、途径、方法,着力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操作方法。第三阶段:正式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研究。

2、每学期定期开展专题性的研究。

3、课题组积累资料台帐。

第四阶段:总结鉴定阶段(2013年2月)

1、做好后测工作,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上一篇: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会章程下一篇:名校冲刺班培养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