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结题所需材料(共6篇)
1.课题结题所需材料 篇一
微型课题结题所需的相关材料
一、目录(课题名称、研究人员、研究时间,所有具体材料目录及页码)
二、过程性材料
1.问题描述
2.课题研究方案 3.文献研究综述 4.调查问卷 5.调查报告 6.个案研究 7.我的教育教学故事 8.读书沙龙发言稿和PPT打印稿 9.课题活动研究登记表 10.其他作证材料
三、学习材料
1.讲座记录2.相关文献研究资料3.学习的书记名称和简介4.调查问卷的编制和
使用5.其他
四、成果材料
1.课题结题报告2.相关论文
3、其他资料
2.谈谈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篇二
经过一段时间的深入研究,课题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达到了预设的目标,课题也就进入了总结阶段。这一阶段重点要做的事是:整合研究成果,提升思想理念,撰写结题报告。其中,又以撰写结题报告为重中之重,因为它既是对课题研究所有成果的一次总结,又是课题成果的全面展示,还是课题成功与否的一个标志。你花了数年力气,对某一方面做了深度研究,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成果充分展示出来,不能进一步升华提高,那该是多么令人惋惜的事呀!有些老师说,结题报告的重要性谁都知道,可是,没有经验,就像遇到瓶颈倒不出来,急死人了。现在,我们就来谈谈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要写好课题的结题报告,你可以分三步走:
首先,要将课题研究的材料进行充分地汇总、梳理。这是写报告的前提。你可以对照当初的课题方案,对各子课题进行归类总结,看看子课题是怎样操作、推进的,进行了哪些实验,有哪些材料,取得了哪些具体成果,子课题之间有没有进行交叉研究……如果你的材料很多,你就有必要进行一次科学的取舍,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能反映你的科研思想、最具有推广价值的材料,然后进行总结。需要提醒你的是,并非把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分类汇总一下就行了,你还有必要把子课题的成果进一步地整合,看看能否将你的课题成果提高到一个新的认识层面。其实,撰写结题报告本身也是一种研究,它常常让你在材料、成果的总结中,发现新问题,得到新的灵感,提升出新的理念。这就是我们常说的1+1>2的思想。所以,不要简单地认为撰写结题报告就是坐下来写一篇文章,你要把它作为一项科研工作,不是某一两个人,花几天的工夫,而是一群人边总结、边研究、边提高的过程。只有这样,你的结题报告才会不断增加分量!
其次,考虑课题研究成果的展现形式。课题成果不是一份结题报告就能全部展现得了的。一般来说,结题报告仅数千字,长的也不过两三万字,所以,必须用简练的文字清楚地把成果表达出来,具体的操作只能做简洁的概括。那么,如何让人对其意义和操作进行具体化的理解呢?我们有必要在课题结题报告外配上附件,将成果详细地展示出来。像有些成果本身内容比较多,用附件的形式比较好,别人阅读和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比如,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其中有个子课题是“小学习作教材配套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根据苏教版国标本教材中每一篇习作的要求,从“素材库、导航台、百宝箱、精品屋”四个方面为学生收集大量的习作资源,编成了《小学习作教学配套资源集》,由于范围广、数量大,研究者将其制作成了光盘,不仅携带方便,还便于运用,教学效果极好,受到了师生们的欢迎。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识字、阅读、习作、综合性学习等方面对学生的“体验性学习”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积累了大量的课例成果,研究者根据不同板块、不同类型的“体验”,对课例进行了梳理分类,汇集成一本《体验性学习案例集》。作为附件,它很好地对结题报告中提到的一些操作模式进行了注解,方便了老师们的学习和运用。总之,我们要根据自己课题的特点,选取合理的形式,多样地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让你的课题更具说服力。
最后,就是撰写课题结题报告。这是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课题能否顺利通过专家的结题审核,当然,更是你走向广阔天地的里程碑。下面,我们具体说说结题报告的几个方面。
一、 课题的提出
也可以用“问题的提出”或“课题的背景”做标题,主要交代你们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在研究时,处于怎样的一个大背景之中。有老师说:“在课题方案中就有了论述,把它抄过来就是了。”告诉你,不能这样简单处理。一个较大的课题一般要研究好几年,做课题方案设计时的背景,经过了几年的变化,很可能有些问题已不再是问题,而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刚开始启动时,小学语文教学还停留在“重结论、轻过程;重传授、轻领悟;重知识、轻智慧”的状态,当课题结题时,随着《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人心,这一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如若你在结题报告中仍一味地谈上面落伍的教学状态,肯定是不合时宜的。所以,研究的背景、问题,应该是不断发展的,如果到你结题时提出的问题已不再成为大家疑难问题的话,你的课题就应该考虑一下,是没有了研究的必要,还是通过你的研究,问题得到了很好地解决。
这里想提醒大家的是,不要把你的“研究问题”抬得太高,动不动就说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学发展的牵引”,你的“研究问题”不会有这么大的作用的。现在你结题了,其实,还是现实一点好。我们来看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对研究问题的定性:一是努力改变习作教学不尽如人意的现状;二是实现开放性习作教学的需要;三是提升习作教学生命力。实实在在地指出了该课题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方面和想要达到的目标。
二、 课题的界定
一个课题不可能包打天下,它只能在一个特定的范围中进行研究,其成果也必然在某一方面行之有效。所以,有必要对你的课题进行界定,特别是对课题中一些关键词的概念进行界定。尽管我们在课题方案中已做了界定,但到结题时,你有必要再来推敲一下,看看课题概念有没有变化。事实上,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常会对课题的一些概念界定做出修正,使之更符合实际,更具科学性。比如太仓市经贸小学的课题《关注细节,教师教学行为改进的策略研究》,原先他们对课题中的“细节”一词是这样界定的:本课题的细节是指教学细节,是指相对于某个较为完整的教学过程来说的细小的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事件等。研究者开始时是将“细节研究”局限在课堂教学上,后来,经过研究发现:“教学细节”,不仅要包含课堂教学,还应向课前和课后延伸。像老师课前的备课,就对课堂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了很多教学细节;而老师课后的反思、对学生的辅导,对教学也有着很大作用。所以,这个细节应是体现在与教学有关的所有环节中。于是,他们将“细节”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包括“文本细节”“教学细节”“心理细节”“科研细节”等多方面,这样就丰富了课题中“细节”的内涵,让课题进入了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让你在结题的时候,再重新去推敲课题的概念和定位。但认真琢磨一遍,看看课题研究过程中有无变化,你的研究结论是不是与其相配,将使你的结题报告更具科学性,成果更有推广价值。
有些课题还设定了课题具体的研究目标,你可以放在这里一起说,也可以单列为一个板块。
三、 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你可能会说:“这块比较好写,把教育学、心理学上的研究原则(如自主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创造性原则等)和方法(如文献分析法、观察实践法、调查研究法等)抄下来就行了,在课题方案上就是这样做的,现在写结题报告,可继续放上去。”其实,你没有真正领悟课题研究的真谛。作为一项科学研究,其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方法极其重要,对课题实验有很大的影响,你必须根据你的课题选取恰当的原则和方法,并在实验中坚持遵守,在结题的时候,也应该在你的成果中有所体现。也就是说,其原则和方法应该在你的课题研究中有着典型意义,并有着具体的含义,不是停留在泛泛的共性层面。像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特别注重一个“开放性原则”。他们认为,这个“开放性”,不仅指习作资源本身的开放、资源收集的开放,也指习作课堂的开放、教学形式的开放。可以说,这个特点是课题的一大亮点。“开放性原则”是该课题研究中必须坚持和强化的基本原则,是重中之重。他们的研究成果也正体现了这一特点。
总之,“课题的研究原则和方法”这块,绝不能是随心所欲地写一点,作为花瓶般的摆设,它是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师们要充分重视和认真对待,不但要使它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相吻合,而且应将其作为实验的中心点和指导方向,并要与研究成果挂起钩,要能经得起课题结题时专家们的审核。
四、 课题的研究过程
有老师可能会说:“呀,课题研究好几年呢,要把过程写出来,那得写多少啊!”其实,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一块,并不是要把整个课题的研究过程全写出来,而是简单地回顾一下课题的运转情况,让人对你的课题有一个整体的了解。这部分一般可分两方面来写:
1. 对课题研究的几个阶段做一个简明介绍
研究课题都有一定的计划,在课题方案中就设计了几大阶段。不过,方案中是粗线条的,在实施过程中会有一定的调整。现在,你写结题报告了,就有必要回顾一下几年来所走过的历程,看一看每一阶段的研究中心和重点是什么,具体是怎么做的。要注意的是,在结题报告中,不能事无巨细,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他们回顾了课题研究的几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体验性学习”的指导和研究;第二阶段,由课堂拓展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体验;第三阶段,创设浓厚的校园文化,促进学生有效体验。这三大阶段,相互关联,拾级而上,体现了研究的循序渐进,而且各阶段中心明确,便于操作。人们了解了他们在这几个阶段的主要做法后,对其课题就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2. 对子课题运转情况的介绍
一般来说,一个课题都会分解成若干个子课题,有的子课题下面还会分小课题。在写结题报告时,你有必要将课题的主要子课题的研究侧重和运行情况做一介绍。例如宝应县实验小学的课题《苏教版小学语文国标本成语教学实践和研究》,分了四个子课题:课题一,《如何活化小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研究》;课题二,《“反刍式”成语教学模式研究》;课题三,《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养成的研究》;课题四,《“拓宽教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研究》。这四个子课题都非常明确,涵盖了总课题的基本方面,并各有侧重:课题一重点研究学习形式,旨在解决学生学习成语的方式方法;课题二重点研究教学模式,旨在突破传统,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求知,在“合作”中发展,在“探究”中创新;课题三重点研究成语教学与学生人格培养的关系,充分挖掘成语自身的人文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课题四重点研究成语教学的拓展,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让优秀的民族文化和道德情感浇灌学生心灵。
你可能会问:“在‘课题研究成果’一块中,不是会说到子课题的研究吗?为什么这里还要专门写一写呢?”其实,不重复。这里的介绍,侧重于对总课题的不同方面进行介绍,也就是说,要说清楚为什么要分这几个子课题,这些子课题各是从什么角度来研究、达成总课题目标的。这就像一棵树的主干和枝条,容易让人看清课题研究的途径和脉络。至于后面的“课题研究成果”,有些成果是子课题研究所得,也有些是综合几个子课题成果得出的,其论述的角度显然不同。
总之,“课题的研究过程”这块,必须用精练的语言,对课题的整体情况做一介绍。要注意的是,所介绍的课题运转情况必须与后面的“课题研究成果”联系得起来,让人看到,因为你是这样研究的,所以会有后面的成果。因此对这块的撰写不能掉以轻心,它是课题结题专家审核的重要内容,即关注过程。
五、 课题的研究成果
这是课题最关键部分,也是课题研究的精华所在。如果说课题方案只是一种设想的话,课题的研究成果才是真正能说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故此,你的课题成功与否,能不能通过结题的专家审核,就看你的研究成果能不能有效地表达出来。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总结。
1. 思想理念层面
对于大多数老师来说,纯理论型研究的课题比较少,更多的是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的课题,但这并不是说就没有了教育理论和思想理念的研究,恰恰相反,如果你的课题没有一定的理论做支撑,不能将你的研究成果上升到理论层面,那么,课题的科研价值也不会很大。所以,你就有必要对你的课题做理论层面的思考,归结出一些新的思想理念,让人能够从中得到新的认识,提高能力。我们来举几个例子:金湖县实验小学的课题《基于艺术教育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着力研究了艺术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怎样与音乐、美术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可以说,进入了课程研究的层面,其思考与做法是对综合课程改革的一次有益探索。又如,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老师的课题《“本位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对著名特级教师陈建先老师的“本位语文观”做了深度研究,并与“范式”理论有机结合,形成了一系列新的教学思想。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阐述“校园文化对学生体验性学习的促进”研究,不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更是对学校特色文化创建的有效研究,把课题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层面。
总之,你的课题必须通过研究,提出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思想理念,并能为大家所接受,这样,课题才算真正成功。
2. 实践操作层面
上面的思想理念是一种认识形态,只有辅之以具体操作,才能算完备。老师们都有体会,对于一个新思想、新口号,大家不是仅听你的解释,更想知道你是怎么做的,也就是要用具体的实例让人信服、给人启示。所以,在结题时,你必须将你课题的做法表述出来。可从下面角度入手:
(1) 方法与途径。你要将课题按不同的层面、由大到小,对操作方法进行表述,不但要把方法说具体、清楚,还要介绍一下可操作的途径,能让人明白你的方法所适合的环境和可拓展的角度。比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中,有一个“角色体验”的研究,他们在说明基本做法和注意点后,介绍了“角色体验”的有效途径:可通过体验人物心理状态来体验角色,可通过表演来促进学生体验,可联系生活来激活学生的体验,可通过活动交往来搭建体验桥梁,可抓学生体验后的感受来反观文中的角色……这样就有效地展开了“角色体验”的丰富层面,共同诠释了这一专题研究。
(2) 模式总结。很多课题在具体的操作上,都归结了一些操作模式,虽然它也属于“方法与途径”,但特性更强,所以这里把它单列说一说。一般来说,一个操作模式由一系列具体的方法组成,是一个综合性整体。所以,首先要说明该模式所适用的环境,因为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包打天下,只有在特定教学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最大效益。其次,要把模式的步骤用“小标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做到清楚、易记。然后,在“小标题”下面做具体的操作说明。最后,可结合具体的课例来形象地介绍模式的运用。比如连云港师专一附小王金涛老师在《“本位语文”阅读教学“范式”研究》课题中,探究了“以小博大”的教学模式,分以下几步:第一、策问题以动全局——提纲挈领;第二、策对话以动体验——情动辞发;第三、策外延以动内涵——博观约取;第四,策感悟以动表达——厚积薄发;第五、策教艺以动学智——不教而教。这“五策五动”,既是操作角度和方法,也反映出思维目标。接着,王老师结合《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的教学,说明了该模式在具体运用时的注意事项,给人以非常实在的指导。
(3) 数据图表统计和分析。有些课题在研究过程中,进行了调查研究或专项实验,积累了许多具体数据。你应该充分珍视这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因为它们是你研究状况的真实反应,最能说明问题。要注意的是,不是简单地出示一下图表和数据,你还必须进行专门的分析,让这些数据说出更多的话,为课题提供更多依据,更清楚地表现科研成果。比如,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在结题报告中就配制了课题在运转初期、中期、后期的几次重要的调查和实验统计图表,并做了较为深刻的分析,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也有效地反映了该课题的发展。
老师们要注意的是,结题报告中的操作层面归纳,并不是越详细越好,对于方法说明中涉及到的案例也必须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并注意表述语言的简练、流畅和规范。有老师可能会问:“我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多,涉及了许多不同情况的案例,那怎么办呢?”可这样操作:在结题报告中,抓最重要、最典型的,同时用“附件”形式对专项成果做具体说明和展示。像太仓市沪太外国语小学的课题《小学习作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就用光盘的形式制作了一个“附件”——《小学习作教学配套资源集》。如果你把这块内容全部都放到结题报告中来反映,可想而知,这份报告要有多长。再如,太仓市朱棣文小学的课题《体验性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也用“附件”——《体验性学习案例集》对结题报告中提到的操作模式结合不同的课例进行了具体注解,提供了多样的操作方法。这样,点面结合,在结题报告中让人既明白了你有哪些主要成果,又在“附件”中对成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方便了老师们的学习和借鉴。
3. 对教师、学校的影响
一个课题实验常常能够带动一批老师的成长,带动学校的整体发展。所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应该属于课题研究的一个成果。要注意的是,教师成长是多方面因素的共同促进,你应该侧重从科研能力和课题研究的内容角度进行总结,可以从某几位老师的成长来说,还可以从学校师资的整体提高来谈;可以介绍老师们的公开课、论文、荣誉等成绩,还可以论述学校是如何通过课题研究带动一方教育的。
六、 课题研究中的困惑
有老师会说:“课题结题报告应该是科研成果的展示,为什么还要去说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呢?”其实并不矛盾。我们知道,事情不一定都会全部如人所愿,如果课题没有达到原先的设想,实验失败了,你怎么办?有人为了某些利益,篡改实验情况,做不真实的结题报告。我说,这就违背了教育科学实验的初衷。既然是课题实验,希望成功,也允许失败。有些情况下,失败的价值可能更大一些。上世纪三十年代,苏州市实验小学试验了“道尔顿制”,一轮实验下来,结果是失败的。研究者进行了总结,对实验步骤和方法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但第二轮实验下来,仍是失败。这次,实验者进行了充分分析和深刻反思,得出结论是,中国与西方在语言、文化、思维和社会背景等方面有着巨大差异,在西方盛行并取得成功的“道尔顿制”并不适合中国。试想,在这所被世界著名教育家杜威盛赞为“堪与欧美一流名校并驾齐驱”的学校都实验不成功,那么,在中国普通学校,特别是乡村小学就更不适宜“道尔顿制”了。苏州市实验小学的这次实验,避免了许多学校走弯路,也告诫大家,不能盲目地“引进”,即使是优秀的科研成果也必须进行再实验,以确定是否适合我们的国情、校情,是否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由于实验者追求真实,这项失败的实验,其价值远远超过“虚假的成功”,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是成功的!所以,如果你的课题实验出现了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你首先要反思一下,你的课题设计有没有问题,在操作过程中有没有问题,对失误有没有及时做出调整。如果没有问题,或调整后仍达不到目标的,你要敢于承认实验的失败,并做深入剖析,或许会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
对于一些成功的课题,我们仍旧要进行一些深思,把研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归结出来,看看是如何解决的。如果到结题时,有些问题和疑惑仍没有解决,我们更应该把它们写下来。其实,这也是你的一项“成果”。我们都知道,有问题才会有研究,才会有创新,才会有成功。你没能解决的问题、实验中产生的疑惑,正是你思考的结果,虽然你目前还没有好办法解决,但也给了我们思考的空间,促进我们去深入探究。它们很有可能就是我们下一个课题的起点,也很有可能就是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所以,把它们写出来,并不代表你的缺失,相反更能反映出你的勇气和不断探索的决心,对读你课题的人来说,也会有所启示。
七、 课题的附件
一份结题报告,不可能把课题实验中每个方面都详细地写出来,所以,我们就有必要通过附件的形式进行补充。一般来说,附件主要包括这几方面:
1. 课题成果细列。在结题报告中,只能对课题成果的主要方面进行介绍,对于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可放在附件中做详细说明,如“个案集”“论文集”“学生作品集”;形式也可以多种多样,如文字图表、照片图画、录像、光盘等。
2. 师生成绩细列。用表格的形式,将教师(包括学生)在课题实验过程中的教学公开课、科研论文、发表作品、获奖情况、荣誉称号等汇总出来。
3. 文献参考情况。任何一个课题都不是凭空而来的,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吸收了他人的成果,并做进一步探索。你的科研成果中也包含着他人的研究心血,所以,在结题的时候,有必要对课题研究过程中文献参考情况进行回顾,把参考文献的名录列举出来。这既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对《知识产权法》的遵守,能避免专利权纠纷。
课题的附件是你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要充分重视,并不是可有可无的。
我们知道,每个课题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上面介绍的几大部分只是撰写结题报告时的基本方面,你可以根据自己课题的研究情况做一定的调整。总的一个原则: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课题成果充分而精彩地展现出来,以获得专家和广大老师们的认同。
3.课题结题所需材料 篇三
一、提供材料类型:
1、结题鉴定书(WORD2003格式打印件),一式三份。
2、课题研究最终成果(WORD2003格式打印件),一式三份。
最终成果的形式一般有三类,整理时各自的要求是:
(1)研究报告类包括:材料目录、内容提要、研究报告(含分报告)。(2)论文类成果包括:内容提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等;(3)专著类包括:前言、目录、正文、参考文献、注释等。
3、过程性材料一套(各一份),主要有: ①、通知书(复印件); ②、立项申报书;
③、开题报告(或研究实施方案); ④、中期研究报告;
⑤、其它材料:包括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期间围绕本课题的获奖证书复印件(获奖论文还要附正文的复印件),发表的论文(附杂志封面、目录、正文的复印件,加盖单位公章),使用调查方法时的问卷或访谈时的访谈提纲,及其它相关成果、一些有意义的资料和照片(要简略明了,不要太多)等。此项所有材料最好统一整理,并按排列顺序附一张材料目录,整理成册。
4.《简约课题结题研究材料》 篇四
预设与生成并重展示课堂灵动魅力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进程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是僵化的,缺乏生命活力的。只有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才能充满激情的活力,展示灵动的魅力,焕发出应有的精彩。
关键词:精心预设适时生成加强整合引 言: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这一话题,引起了广大教学工作者的关注,我们市教研室中语组还专门立项为课题研究内容,且已被列为国家级课题,我在向专家请教和同行交流中,逐步提升了对这一话题的认识,本文就我在教学实际中的一些思考与实践作一肤浅的陈述。
正 文:在平时的语文观摩课上,常常看到上课的老师总是从容不迫、条理清晰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顺着事先设计好的路线向前推进,教学环节衔接得天衣无缝,听课老师的视线始终在上课老师的身上,欣赏他那娴熟的教学技巧。许多老师也常常认为:上课就是不折不扣地执行教案或者事先设定的教学思路的过程,教学活动是教师当主演,学生当配角的课本剧。
随着新课程实施的不断推进,新课程教学理念已逐渐被人们所接受,许多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了重新思考。虽说课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这计划的预设是目标生成的立足点,很重要,但教学时一味的按预设的计划执行,不顾及师生双方在执行计划时出现的种种变化,就会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和程式化,缺乏生气、激情和闪光点,看似严密紧凑,实乃操演木偶,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充分的张显,师生的活力得不到充分的展现。新课程告诉我们,教学是主体的、能动的、活跃的、各具特性的人的活动,在执行教学的教材、目标、计划这些确定性的元素中,存在着随学生表现而生成的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把课堂教学构成为师生双方共同适应、共同参与、共同协调的过程,构成为动态推进、动态生成的过程,构成为师生双方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一、精心预设——预设是生成的基石
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越详尽,则转换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效果就越好,所以精心预设十分必需。但教师要清醒认识到这预设毕竟是预设,它是要动态调整的,应使预设有弹性、留有余地,让整个预设空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自由度。
1、了解学生“已知”,关注学生学情
商家注重“预测商情”,因此能尽量避免商业投资的盲目性。老师如果能在上课前预测学情,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过这样的一段经典表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学习的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因此,我在进行课堂预设的时候,分外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在教学《展示华夏文化魅力》(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文时,我是这样设计“整体感知”这个环节的。因为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是“当一回小记者”,所以在学新课之前,我就布置学生预习知识短篇,了解了当小记者的有关知识和注意事项。另外还布置课前收集建筑艺术家贝聿铭的有关资料。下面是我在课堂上的教学片段。师导入语:“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训练是——当一回小记者,大家有没有兴趣?(答:有)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预习,交流一下成功的采访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哪些。”一会儿学生纷纷举手回答:“1 采访前要对采访对象作尽可能多的深入细致的了解,还要对采访对象的专业知识有一定了解,不说外行话。2 要能设计被采访者感兴趣的问题,问题要具体,有特点,要能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3 要讲究谈话艺术,热情诚恳,营造融洽的氛围。4 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自信、放松、随机应变等。5 要记好采访笔记。„„”师肯定说:“很好,下面我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一次面对面的人物采访活动,采访对象是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活动步骤:1自由结合组成采访小组。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采访问题,进行角色分工。2现场采访表演。”(教师给予学生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指点和帮助,将学生忽略的一些重要问题提醒学生思考,同时关注不同小组学生活动的质量高低,参与一些小组的准备。)学生现场表演人物采访:与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面对面。(教师根据前面的观察选择表演小组,考虑问题设计的互补性、个性,表演的质量。)最后师生评价,选出最佳记者、最佳合作小组。
这次课堂上学生以“贝聿铭答记者问”的形式来演绎课文内容又训练了口语交际。这样的设计一改原来单调的看课文找答案的形式,既考虑到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考虑到了七年级学生好表现、乐尝试的年龄特点。所以每个学生都兴致盎然的投入到感知课文内容的活动中去了,在活动中锻炼了他们筛选信息、理解课文和口头表达的能力,亲自体验了当小记者的滋味。
2、预测学生“未知”,留存“弹性区间”
教师不但要了解学生的“已知”,还应该注重预测学生的“未知”。对于一篇文章,学生可能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多少,又有哪些是可能不知道的,教师应该
心中有数。因此,在教学方案设计中要有“弹性区间”,对过程要多作假设:学生会如何说?我又该如何引?不妨多模拟些情境,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宽度和深度,这样,教师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学生,才能胸有成竹的进行引导与点拨,也才有可能收到许多意外的精彩。
下面是我在上《端午日》(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时的一个教学片段。师导入语:“同学们,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各地都有许多不同的习俗,其中赛龙舟就是主要的风俗,你们见过龙舟竞渡吗?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段录像,要求仔细观察画面,用已有写作知识完成150字左右的片段描写。”(随着铿锵的擂鼓声起,学生认真的看着录像,接着回忆画面写片段)师引导:“关于赛龙舟,乡土文学家沈从文也写了一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写的,和你写的有什么差异。”(学生对照课文交流找差距)生1:“我语言上没有课文作者写的生动。”生2:“我写的场面明显没有课文写的有气势。”生3:“我只写了龙舟上的人物,旁边的观众没有写。”生4:“我光写了看到的画面,没写声音。”„„,师肯定的说:“很好,和大作家沈从文相比同学们发现了很多差距,说明大家读课文非常仔细,那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要怎样才能让场面描写变得更出众呢?下面我们来分析课文。”通过对比和分析课文,学生很快就完成对场面描写的方法和策略的自我生成。
在这一课堂设计中教师为学生留足了空间,没学课文之前学生自己看录像写片段的时候,他只会凭借原有的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去描写场面,但当他们把自己的片段和文章对比后发现了差距,后又通过分析文章很自然的就得出了结论,填充了学前的知识空白,自动的生成了对这种场面描写的技能。
二、适时生成——生成是预设的升华
著名教授叶澜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彼此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教学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如果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那么生成的精彩与否则取决于教师个人的调控手段、教学艺术。
1、创造和谐环境,生成动态资源
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
在此我举一例: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亿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其实这个问题是对的。于老师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而于老师却说: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这堂课上,于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的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无法预设的精彩。
2、善待“错误”感悟,捕捉动态资源
有人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室——是学生出错的地方。学生在对文本进行感悟时,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感悟”是难免的,如果教师因为学生的错误感悟打断了自己预设的教学进程而大为恼火的话,课堂上可能从此不再会出现激情、火花、智慧„„课堂将变成一池静水而没有活力。反之,如果我们老师能够凭借自己敏锐的观察力,理智地捕捉到这个错误并对进行剖析,快速找出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启发引导的话,那学生下面的全面而又丰富的感悟将是始料不及的,所以说这种生成的错误是一种珍贵的课程资源,善待学生的错误,其实是学习兴趣的又一次激发,也许这意外的“生成”将成为新的成长点。
在教学《老山界》(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时,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说出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环节是“请同学们画出文中表示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词语,理清各主要事件,完成表格。”但我很快发现不少学生并没参加小组交流,而是饶有兴趣地在画画,仔细一看他们画的是行军图,而且我还发现其中几幅画是有问题的,他们把雷公岩的位置画在了半山腰(正好一半)。我默许了这一学习方式,并请他上黑板演示,然后对着行军图配上解说词。在我的引导下,他根据课文第28自然段的内容很快发现并纠正了自己画中的错误。
在这堂课上,我真是受益匪浅:学生的一个自由散漫的行动、一幅错误的行军图,不仅同样达到了我的教学目标,而且让他们明白了阅读一定要仔细的道理;而对于我来说,则寻找到了一个更好的、更让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画图。学生富有个性化的丰富的生活体验、奇思妙想和大胆的探索往往是课堂中的智慧之源,为师者多么需要敏锐地捕捉和推广“画画”这类具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的“生成”啊。
三、加强整合——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学是一项复杂的活动,需要我们教师预先作出周密的安排,预先设定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教学计划。但是我们的预设不可能十全十美、滴水不漏,因为我们的学生是富有巨大认识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具有个别差异的生命活动体。很多时候,我们的预设会和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产生一定的偏差,而这种偏差往往就是一种很重要的生成性资源,我们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好这种资源。
例如我在上《囚绿记》(苏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一文时,我预设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对绿的感情并进一步归纳课文主旨。可是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回答和我的预设产生一定的偏差。下面是一段当时的场景:
师:结合全文来看,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囚绿”行为的,从中你感悟到了作者对绿的怎样的感情?请联系课文内容阐述理由。
生1:表达了作者喜爱绿色,热爱生命的感情,例如课文第8自然段„„。师:说的很好(符合预设)。生2:我不同意他的说法,我认为这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不能囚禁它,应给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超出预设,而且他的感悟是片面的)。
师:很好,这位同学很有主见,他提出了一个与上位同学截然不同的说法。你们同意谁的说法?请说说自己的理由。(教室里顿时沸腾了起来,很快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展了一场激烈的辩论。)
师最后总结:作者把绿藤当作他的惟一的“朋友”,囚绿也是爱绿,是爱绿的一种极端的行为,表达了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最后,作者被绿那顽强的抗争性格,永向光明的执着精神所感染,不是又
释放了它吗?择绿赏绿也好,放绿怀绿也罢,支撑这些行为的巨大的情感动力是作者对绿深沉不变的爱。(至此赞同学生2说法的部分学生也彻底扭转了先前的片面看法。)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不再死抱“预设”,而是以智启智,善于抓住契机,及时关注到了课堂的“生成”,对来自学生中的课程资源巧妙利用加以整合,并在过程与方法中融入新知识的学习指导。这样的课不完全是预设的结果,在课堂上有师生之间真实的情感、智慧、思维、能力的投入,尤其思维是相当活跃的,在整个过程中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的生成。
结束语:传统教学由于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把学习过程简单视为“刺激——反应”的过程,认为教师提供怎样的刺激(预设),学生就会产生相应的反应(生成),因此,教学必然是重预设轻生成的。如今,建构主义已经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之一,学习被认为是学生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重建过程,是一种个化的生成活动,动态生成必然成为新课程教学的鲜明特征。事实上,只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主动地参与探究、参与生成,老师的预设必将是要动态调控的,课堂教学进程应是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只有使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课堂,才能充满生命的活力,张显激情的个性,展示灵动的魅力,焕发和谐的美感。这对我们老师是个多富挑战性的课题啊。
主要参考资料: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5.县级课题结题需要的材料 篇五
1、《教学研究课题成果鉴定申请表》(独立装订,一式三份)。
2、向鉴定小组提供的其他鉴定材料应包括:
(1)教学研究课题立项通知书(复印件);
(2)教学研究课题申请表复印件;
(3)开题报告、中期报告;
(4)成果主件(专著或研究总报告);
(5)成果附件(已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复印件);
(6)相关证明(与课题有关的获奖证书等复印件);
(7)重要变更的申请及获准批复证明等。
6.课题结题所需材料 篇六
关键词:书签;微型写作;兴趣;语言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063-03
一、课题的提出
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如何更有效地进行写作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师不断思索和探究的问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目前的情况是,学生普遍缺乏写作兴趣,对生活缺少观察和感悟,乐于表达无从谈起,厌恶并惧怕写作文是多数同学的心声。另外,学生作文语言平淡无味,缺乏个性,缺少亮点也是一个普遍现象。很多学生直接采用“拿来主义”,照搬照抄优秀作文,或者按照一定的套路虚构文章,虚假空泛的内容充斥着作文,作文中的语言很难有自己的风格。加之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个人表达增添了很多新途径,论坛,博客等等,人们的表达进入电子时代。这也使学生的语言风格更加口语化,网络化。如何引导学生锤炼语言,使作文中的语言更加精粹值得思考。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创造自由的气氛视为教育的根本”;我国现代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文字的记录,可以帮助思想学问:可以使思想渐成条理,可以使知识循序渐进。”
因此,我们尝试运用书签进行作文辅助教学。书签具有书写载体功能,交流展示功能,文化收藏意义。书签上的文字创作,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创意表达的机会;以书签记录的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让学生学会审视和思考,培养形成文字表达的习惯。通过传递书签,搭建展示学生鉴赏水平和创作才华的平台,引导学生锤炼语言,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二、课题的实施
1、书签的初步制作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的整合,使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结合,策划自制书签活动,要求学生制作能书写文字的卡片式书签。书签款式的设计,由美术老师指导。根据书签的文字主题需要,美术老师对书签的色彩选择、画面设计、配饰等给出设计建议。
比如,童年故事系列书签的制作中,美术老师建议书签卡片可以剪裁成卡通动物的轮廓,于是,出现了加菲猫、喜羊羊轮廓的书签,充满童真童趣;而制作诗词系列书签时,美术老师建议书签的颜色选择牛皮纸色或纯白色,配以铅笔画或水墨点染,制作出的书签淡雅别致。美术课上,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书签的制作也产生很大的兴趣。他们匠心独具,认真地选纸,选色,配画,制成风格各异的书签。这些书签凝聚了师生的汗水,也彰显着他们的智慧。
2、书签的文字创作
书签具有书写载体功能,在书签上进行文字创作,相当于一次“微型写作”。因书签篇幅限制,这种写作只需要只言片语,记录生活,表达感悟,发表评论等,学生以两种形式进行书签的文字创作——自由创作和主题创作。
(1)自由创作。本课题在我所执教的初一年级的两个班级开展,自由创作阶段为期一个半月,每个学生进行了至少3次自由创作,兴趣浓厚的学生自由创作的次数超过5次。学生在这一阶段的文字创作没有过多限制,捕捉思维灵感,表达心声,或议论,或抒情,或描写。书签的文字创作作品呈现出不同水平,师生共同评选出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各具特色。列举如下:有的浪漫诗意:“温暖的春日,校园的木棉花开得绚烂,一如我们的青春。”
“理想的殿堂金碧辉煌。”
有的充满哲思: “昨天的遗憾已成过往,明天的辉煌由你创造。”“我的宠物小龟告诉我,慢慢行哦,路上有好看的风景。”
有的针砭时弊:“小皓博,你是过往人间的天使,你的离去唤醒人们的良知。”
(2)主题式创作。主题式创作对学生的创作提出一定要求,学生要围绕一个主题进行创作。主题创作更便于书签传递,有了一个集中话题来交流,学生内心表达欲望被激发,学生对彼此创作的书签文字作品也更加关注。主题式创作阶段持续三个月,主题的设置由师生共同筛选确定,学生选择了以下8个主题进行创作:述说童年;同学素描;成长的烦恼;家乡美;感恩;读书感言;最美诗词;最温暖的画面。
其中,以下几个主题,学生比较感兴趣,也涌现了一些好的书签文字作品,列举如下:
《童年》主题:
“童年在那条清澈的小河里,夏日的午后,阳光洒在河面上,河水闪耀着钻石般的光芒,游水,捉鱼,捕虾,我们的笑声似乎一直飘荡在小河上。”
“妈妈说,童年的我是发明家,加热冰淇淋,让小虾晒太阳,在花盆里种糖果……”
“钟爱儿时跳房子的游戏,方格子里有多少欢声笑语,如今,陪我跳房子的小伙伴啊,你们在哪呢?”
《同学素描》主题:
“钟爱熊猫变身,课间一口气喝完三盒伊利奶,招牌笑容是眯着眼,露出你的兔子牙,这张书签送给可爱的你。”
“你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好风扇和门窗,这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得认真,你像墙角默默开放的小花,不引人注意,却暗自送来芳香。”
《最美的诗词》主题:
这一主题要求学生选择两句最美的诗词,扩写画面或书写感受。配合着诗词内容和意境制作出的书签非常雅致,文字部分完全由学生原创。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一份惆怅诱我深入这微带醉意的词,仿佛在天宫神游,在幻觉中,我看到轻薄的衣袂飘飞,孤独而凄美;我听见亘古而悠长的歌声,直达内心的脆弱与彷徨……”
“杏花疏影里 吹笛到天明”
“无法用其他词语描述这份雅致,我仿佛已在那清丽月光中,嗅到淡淡的花香,听到了悠扬的笛声,还邂逅了一位俊逸的吹笛人。”
《最温暖的画面》主题:
这一主题是学生在阅读《读者》上的一篇同题文章之后提供的,学生比较喜欢。
“脑海中最温暖的画面,总离不开妈妈。如果生活中点滴的善意是一缕纤细悠长的火苗,那么妈妈的爱,就是一个暖烘烘的大壁炉。”
“爸爸、妈妈、我和哥哥,一家四口人在周末的午后,围在电视机前,一边吃零食,一边看电视,这其乐融融的画面最温暖。”
“最温暖的画面却在那个阴冷的雨天,你将大衣披在我的肩上,传递了你的温度,也传递着你的关爱。”
3、书签的展示与传递
(1)书签的展示。学生的书签作品,定期在班级展示。展示的方式如下:
方式一:书签展板
书签展板设置在教室墙壁上,用于优秀书签作品的展示。共组织5次书签展板展示,自由创作作品展示1次,主题创作作品两个主题共同展示1次,共4次。每个班级每期被展示的书签作品大约在15个左右。教师组织学生对书签进行多方面评选,最佳画面设计,最佳文字设计,最美书签等等,优秀作品被粘贴在书签展板上。为了展示自己的智慧水平,学生在书签的文字创作和画面设计上都很用心。被评选出的最佳文字设计书签,要求语言表达清晰,简洁,精粹,优秀的作品给学生引领作用,教师对学生的文字创作也提供修改意见。
方式二:书签彩报
书签彩报由学生自制,用于小组成员的书签作品展示。全班同学分为6个小组,组长组织组员把本组的作品固定在一张A3大小的纸张上,书签作品旁留有“读者反馈”栏,有的小组把做好的书签直接粘贴,有的小组用数码相机把书签拍照打印,做好的书签彩报在小组之间交流,其他小组负责评定作品的星级并写好欣赏感言。便于交流的主题如《成长烦恼》、《家乡美》主题书签用这一形式来展示,效果更好。
(2)书签的传递。书签的传递,也为学生的创作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我们组织了3次书签传递活动,“书签寻主人”活动,“传递感恩书签”活动,“读书感言书签交流”活动。
“书签寻主人”活动中,书签的文字内容部分,是一段关于班级同学的描写,这张书签就被赠予被描写的同学。很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文字内容,希望同学能收到自己精心制作的书签。学生抓住人物的特色创作,言简意赅,收到书签的同学对这份礼物爱不释手,也成为这份书签作品最认真的读者。
“传递感恩书签”活动被安排在感恩节这一天。这个活动动员学生为给自己帮助的人送上亲手制作的书签,书写发自心灵的感恩话语。学生们把书签送给了老师,父母,同学,还送给了给予他们点滴帮助的人。学校的清洁工阿姨,小区的保安,都收到了感恩书签。这些书签为人送来一丝温暖。学校的清洁工阿姨说,虽然这个书签她自己用不上,但学生表达的谢意让她很感动。
“读书感言书签交流”活动动员学生把做好的读书感言书签赠送给其他同学,组长组织小组之间赠送,确保每个同学都得到一张同学赠予的书签。
4、书签文字作品的转化与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时说:“兴趣的源泉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力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觉到自己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⑤书签文字作品毕竟短小,只有只言片语。将书签的文字创作与作文训练结合起来,把书签文字作品转化运用到作文中,既能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也能对作文教学起到更明显的辅助作用。
方式一:引用书签上的精粹语句
书签的优秀文字创作给学生积累精粹语言提供便捷。整理抄录自己和同学书签创作的精粹语句,在作文中信手拈来,加以引用,为作文语言增添了一丝亮色。这样的引用在学生的随笔和作文中时常出现。例如在单元测验的命题作文《 最美丽》中,有的学生直接引用《同学素描》主题书签中的原句作为作文结尾,“你每天最后一个离开教室,关好风扇和门窗,这不起眼的小事你做得认真,你像墙角默默开放的小花,不引人注意,却暗自送来芳香,你在我心中最美丽。”
方式二:扩写
收集书签上文字作品,挑选有价值的素材,如学生的点滴感悟等,反思当时心境和经历,将书签上的只言片语扩写,让书签上的“微型作文”和成篇作文紧密结合,相辅相成。
如在《最温暖的画面》书签制作后,我们把这个话题作为一次作文的命题。很多学生借鉴书签上的文字创作,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充。如把温暖画面与母亲联系起来的同学,在作文中把这一书签作品扩写如下:
“最温暖的画面总与母亲有关。儿时,每当夜晚降临,妈妈就会把南瓜灯“啪”地打开,橘黄色的灯光轻柔地弥漫,这时,墙壁上出现了调皮的影子人,它蹦来蹦去,我的目光也随之跳跃。妈妈灵巧的手指在淡淡的灯光下翻转,轻柔地讲述:从前有只小黑狗……墙上的小黑狗果真栩栩如生了……”
此外,我们还让学生扩写了《述说童年》和《家乡美》主题书签作品。指导学生把童年主题书签中的素材生动具体地展开描写,如把“加热冰淇淋”的情节完整化,把“跳房子”的游戏写具体,写出玩耍过程中的趣味。
方式三:拓展与迁移
书签制作和传递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学生的作文素材拓展了思路,学生常常把参加书签相关活动的经历感受转化成作文中的素材。
感恩书签制作后,很多同学把书签赠送的相关故事写入作文,送给保安感恩书签的同学在作文中讲述了保安叔叔下雨天送她回家的故事,感情真挚,读来让人温暖。送给自己妈妈感恩书签的同学在随笔中描述了妈妈接到她的书签时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情景,而她则意识到自己平时对妈妈的体谅和关爱不够,这种反思让孩子悄然成长。还有一位学生在制作《读书感言》主题书签后,把和爸爸讨论《三国演义》的过程写成了一篇作文《我和父亲品<三国>》。创作“鬼故事”主题书签后,有的学生激发创作灵感,又创作了一些鬼故事小说。书签制作活动所衍生的“副产品”,让人欣喜。
三、初步成效与存在的问题
1、初步成效
(1)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在制作书签的过程中逐渐被激发,呈交作品的积极性非常高。这主要源于以下几个原因:
图文并茂的书签制作形式,调动了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
书签写作的难度降低,写作任务小,增加了学生写作动力;
书签的传递使学生的作品具有赠送交流的特点,这使学生写作增加了目的性,也扩大了学生写作的读者群;
书签文字作品在作文中的运用,也给学生带来成就感。
(2)书签优秀作品和优秀作文的涌现。这段时间,每个学生制作了至少10张书签,两个班级积累优秀书签作品80多份;同时,学生的作文也涌现出了更多优秀作品。对比实验前后,作文测试的平均分提高2分。黄兰笛同学的作文《<论语>的魅力》被发表在深圳青少年报的家教周刊版;石刘同学创作了3000多字的鬼故事小说《磨盘》,深受同学喜爱;学生参加《全国圣陶杯作文大赛》和《新世纪作文大赛》的热情很高,15人获奖。
(3)作文语言亮点的增加。书签的文字创作,对锤炼学生语言起到促进作用;当学生将书签文字引用或转化运用到作文中时,作文的语言亮点增加。对比实验前后,实验后的期末作文测试中,语言有亮点的人数比例大幅增加。
2、存在的问题
(1)系统性。书签的文字创作会涌现出一些好的作品,如何把这些作品分类整理,供学生摘录,使学生的书签作品能更有系统性,更有效转化运用到作文中,一直在尝试多种办法。
(2)延续性。书签的制作毕竟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当学生的科业负担逐渐增加时,书签制作的质量随之降低。另外,随着一系列书签传递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新鲜感逐渐减弱,制作书签的兴趣不再浓厚。如何延续学生微型写作的兴趣还需思考。
参考文献:
[1] 《语文新课程标准》第10页
[2] 《自由学习》卡尔罗杰斯 豆丁读书
[3] 《民国那些范儿》第5页 欧阳悟道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1年5月版
【课题结题所需材料】推荐阅读:
课题结题需要准备哪些材料08-03
科学 课题结题报告11-02
高中课题结题报告11-10
课题结题会方案11-16
历史小课题结题报告06-19
读写结合课题结题报告07-07
美术小课题,结题报告07-09
课外阅读课题结题报告10-21
课题结题总报告1211-17
课题结题自我鉴定意见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