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初中历史资料

2024-07-12

总结初中历史资料(共12篇)

1.总结初中历史资料 篇一

工作总结

一、取得的成绩

在上学期的历史教学工作中,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认识得到不断地提高,重新树立了全新的教师观、学生观和教材观、教法观。对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认识。树立了“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和核心理念,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真正把学生作为主体确立起来。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对新课改有了更深的认识,体会到新课程是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能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来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教改教研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能圆满地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所教学生成绩进步明显。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新课改的学习还有一定的差距,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有的地方做的还有不足。如: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学中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还屡屡出现,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还须进一步加强学习。

三、努力的方向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要进一步更新思想,端正认识,切实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使自己的教学行为产生相应的变化。在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这些学生;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要强调帮助、引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潜能和性向。在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及时、自动在行动过程中反思,使教学高质高效;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

西阳城中学

2010——2011学上学期语文

工作总结

李永

2011.2

2.总结初中历史资料 篇二

关键词:衔接,思维能力,整体教育观

高一历史难教, 是每一个高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学生不知朝代歌, 中国历史顺序颠倒;不会把公元前多少年换算成公历纪年;不知古代西周与希腊是奴隶社会;思维能力缺乏, 读不懂题干, 语言组织能力欠缺;上课一听就懂, 下课一做就错。成绩大起大落, 情绪迷茫苦闷, 对历史失去信心。不一而足, 这些都是高一学生的现状。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初中。

高一上半年, 学生基本上是靠初中的积累进行学习, 所以初中时期的知识储备至关重要, 而历史在初中是个什么情况呢, 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初中, 历史学科并未受重视。由于中考历史是开卷考试, 所以在初中学校, 虽开设历史课但处于边缘化地位, 甚至有些学校就不开设历史课或没有专业历史教师, 由其他科教师兼任, 授课内容基本上是划书和抄题以备中考之用。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在初中没有养成良好的背诵习惯, 很难构建史实体系, 更不用谈历史思维和历史基本概念的培养了。初中积累不够, 高中难以为继, 听得懂, 背不过, 做不会, 失去兴趣, 偏科在所难免, 体现出高中历史学习难, 教师授课难。

要想改变高一历史甚至是高中历史的困境, 笔者认为最好先从初中改革, 形成初中高中的整体教学观, 这样才能使初高中更好的衔接。

首先, 初中教育部门要有整体观, 改变观念, 加强重视。受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式和功利主义的影响, 社会以及教育领导机构往往忽视历史教育的社会功能, “重理轻文”, 把历史做为“副科”处理, 尤其是中考历史开卷考试, 更助长了这种形势。所以教育工作者要改变观念, 重视历史的思想教育功能, 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初中面对的是中考, 相对来说压力要小一些, 正可以利用初中时期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和基本思维训练, 只有承认了历史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正视它的作用, 减少功利色彩, 才能为社会培养健康合格的人才, 也为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要做到这一点教育领导机构首先要做出改变, 从制度层面上重视历史学科, 比如取消中考历史的开卷考试, 实行闭卷, 从根本上扭转初中的教学倾向。各初中学校也要增加历史学科课时, 重视历史教学。

其次, 初中历史教学大纲要有整体观, 强化初中的历史教学内容。初中课改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但历史的知识性内容被减弱, 在高中授课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教师提起某个重要历史事件而学生一脸茫然, 因为他们在初中就没学过, 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严重不足。河北省高中历史教材是人民版, 其特点一是面面俱到, 点到为止。笔者认为这应该是人民版教材的编写是建立在初中历史知识详尽的基础上的, 结果初中历史多有删减。特点二是专题化、专业化, 人民版教材注重整个知识网络的构建, 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 这应该是建立在在初中学生已经具有初步的思维能力的前提下, 结果初中历史只是划书, 基本思维何谈培养。这两点也许是初高中历史最大的脱节。

初中历史课改降低了学生的理论思维水平, 强调知识的传授, 但重要的历史知识分散在几个单元中, 再结合各初中的实际授课情况, 实际上初中历史既减少了思维培养也弱化了基础知识的记忆。所以要改变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强化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 加大历史的知识量, 以量促质, 培养学生的初步思维。

最后, 初中教师要有整体观。作为初中教师不能只局限于初中、中考, 要有大历史教学观和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加强授课, 既要“授之以鱼”, 也要“授之以渔”。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学科能力, 为学生在高中的提升搭建平台。

初中历史为通史框架, 力图讲清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 注重对历史事件的了解, 考查基础知识, 但实际情况是“老师教, 学生听, 考试翻书”。如此, 学生连“被动记忆”都做不到, 理解更谈不上。而高中历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被动记忆”肯定不行, “主动记忆”也只是前提, “思维理解”才是正道。从教学要求上看, 初高中至少有两阶断层, 高中时间紧, 任务重, 要想在三年内构建这三阶学习要求自然力不从心。

所以初中老师不仅要重视学生在初中的成长, 而且也要关注学生的今后发展, 注重初高中的差异, 丰富自己, 提高教学高度, 关注初高中的衔接, 要改变与高中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状态, 勤于交流, 共同合作, 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思想教育和思维培养两大功能, 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 整体看待初高中历史。

综上所述, 初中到高中是学生的转折期, 不仅是人生的抉择, 而且是思维的发展成熟。如果说初中是学生思维的奠基期, 则高一是学生思维转折的关键期, 高中历史难教正是这种转折不能顺利完成的外在表现。近些年的高考题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审题、立意、解析到组织答案无不体现此点要求。而每年的文综, 学生反映尤其历史难做, 事实也是如此, 文综三科中历史得分率最低。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其中固然有高中历史教师的原因, 但初中应该也难辞其咎, 初中的历史教学无法为高中完成奠基, 尽管经过高中三年的思维训练, 根基不稳, 效果大打折扣。

3.总结初中历史资料 篇三

关键词:初中历史 教学实践 学习动力 情境创设 利弊 知识性

一、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一)揣摩学生心理,反思教学过程

要搞好历史教学,就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心理需求。比如说学生是不是喜欢历史?有多少人阅读课外历史书籍?学生们不喜欢历史的原因是什么?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是不是还在循规蹈矩地照本宣科?多样化的教学是否到位?课堂教学设计得是否完美圆融?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被调动起来了吗等等,不胜枚举。

(二)搞好师生关系

新时期的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教学相长”,教师是学生的朋友,教学中亲切和蔼,慈颜含笑,平日里对学生关怀细致入微,处处为学生着想,时时替学生考虑,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由畏惧到敬重,再到喜爱。

(三)唤起学习历史的渴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喜欢学习,从内心深处喜欢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无限的智慧与能力,激烈而持久的动机之源就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历史的价值,这不是可有可无的学科,要想方设法使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历史是人类生活的记录,鉴往知来,意义重大。以史为鉴,古为今用,做德才兼备的智者,运筹帷幄,驰骋人生,发挥历史学的社会功能。学生思想逐步成熟,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他们学习和生活联系起来,比如在学生中间存在着贫富差异,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历史人物来阐述。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又是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发他们更准确的人生观,让他们拥有健全的心理,让他们认识到历史并非过眼云烟,不是简单的几个故事的综合,而是完全可以和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接轨,对我们有深刻的启迪。

二、情境创设的利弊

万事皆有利弊。好的情境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积极投入到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但是如果情境创设一味考虑趣味性、直观性和探索性等,而却忽略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就走进了创设情境的误区,无法真正打造出高效课堂。笔者认为情境创设的误区有以下一些:

(一)情境创设没有考虑到知识性

活动情境要针对相应的课堂教学内容来创设,为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服务。如果只创设情境却没有与知识挂钩,这样反而失去了情境创设的意义。

(二)情境创设有始无终

有的教师只把探究问题的情境化当做是课堂教学中的某种摆设或是点缀。课前的情境创设激起了非常活跃的课堂气氛,结课时对新课开始提出的情境问题却没有任何小结和说明,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看着热闹非凡,实际学习效果甚微,学生所得有限。

(三)创设的情境太多,导致“本末倒置”

有的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情境创设,一节课上堆积太多的情境设计,反而让学生眼花缭乱,在一阵喧闹中一无所获。所以说,情境创设不能一味求多,应该是以能否产生高效的学习效果为标准,否则只能是“本末倒置”。

课堂上教师要把需要探究的问题情境化设计,激活学生的认知需要,把学生的学习建立在渴望学习的天性上,充分调动学生潜力,唤起学生思考的欲望和热情,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也正是新课改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总之,教学历史,要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之认识到历史是人类的过去,是智慧的华章,是文明的集结,是盛衰兴亡之鉴。认真的学历史,借鉴历史经验,省往昔,辨正误,考优劣,矫过错,预将来,裨益人生,造福天下。

4.初中历史教学总结 篇四

自己教历史有六年时间,和老教师相比自己的教学水平业务能力还很稚嫩,现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总结如下,和各位同行共勉。主要从课堂教学,复习方法,和作业辅导三个方面来说:

一课堂教学是灵魂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取得良好的教学的关键。我认为课堂上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采用多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需要在备课时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系的或是他们感兴趣材料,以材料为主线来完成课堂教学,避免单纯的说教。这样激发了学生们的参与意识,使他们积极地发表自已的见解、看法,使他们有话想说,有话可说、乐于表现自我。在我看来,下面的方法都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

1、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

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的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学生往往对于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比较感兴趣,能否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是抓住学生的兴趣的根本。因此,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问,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2、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

历史教学往往理论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从而有利知识的巩固。这样,会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讲,效果要好的多。

3、运用课本知识和社会热点知识激发兴趣。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在讲课时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并适时的引入社会热点知识。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辅之恰当适量的社会热点,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复习课是补充

在学生练习题选择上我偏重于拔高训练,所选的习题都是各省市中考的知识点,难度要高一些,学生在训练中提高了应试能力。

还有就是课堂上的小调剂,天气热了学生困了讲个笑话,男女生比赛背记,过火车回答问题等等,都能使学生在枯燥疲惫的学习中提高兴趣。

三 作业辅导

学生作业主要以练习册为主,题量有些大,删掉了一些。设计的一些作业主要放在课堂上完成,例如评价人物的小论文,知识点脉络图,设计表格等,小组内探讨解决然后写在书上备用。

5.初中历史培训总结 篇五

经过两个月的学习,即将结束本资助培训。本次培训先后学习公修课6门,专业课5门,共计11门功课。经过网络视频的学习,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通过与同行们的交流,使我受益匪浅。

学习《教师心理问题的自我调适》,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普通的老师,一定要学会保护自己的,善待自己。

学习《教师认知问题的自我调适》,让我懂得:要正确进行自我认识,给自己定好位置,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

学习《教师情感问题的自我调适》,让我明白:在生活中,在工作中,当出现不良情绪时,要学会自我调节,学会管理情绪,驾驭情绪,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学习《关爱学生是师德修养的灵魂》,让我懂得: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而关爱学生就是师德修养的灵魂。

学习《教书育人是师德修养的核心》,让我明白:教师职业的本质特性就是影响人的心灵,提升人的道德境界。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而教书育人就是师德修养的核心。

学习《为人师表是师德修养的关键》,让我懂得:教师的伟大和崇高就在于能在甘于奉献中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在于能够守住一份清贫而拥有一个富足的精神世界。

这些公修课的学习让我又重新认识自己,从心理和道德上完善了自己,提升了一个境界。

专业课更让我学到很多很多„„

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让我了解到合作学习,试着去运用摸索,真正看到了合作学习的必要,既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又有利于学生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推广“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改的积极性。

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让我知道了探究学习,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学习的主要技能的方法,运用所学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展现暂新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通过对专业课的学习,让我认识到教学设计的创新,不仅要教学模式要新,教学方法要新,教学手段要新,最重要的是作为教师的理念要新,有了创新的意识才会有创新的行为。

6.初中历史学习总结 篇六

历史教学,切忌照本宣科。

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是如此的灿烂和厚重,既有汉唐盛世的辉煌也有近代百年的屈辱。

教师在讲授不同历史阶段或者不同历史事件的时候,要有意识地通过生动的语言、丰富的表情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正视学习历史的重要意义,逐步培养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政史不分家,引导学生用“结合”的方法学习历史。

“今天的历史是昨天的政治,今天的政治是明天的历史”,要把历史和政治的这一关系给学生讲透,引导他们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历史,用历史学的知识检验政治,相互印证,相互促进。

在这一过程中,初学历史者可能感觉很难,但不必急于求成,只要有意识地用这种方法学习,随着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的不断积累,这种学习方法的效果就会逐步显现出来,而且历史知识和政治知识积累得越多效果越明显。

三、正确认识记忆与理解的关系。

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需要学生记忆的知识点非常多,需要理解的知识点也非常多,如何认识二者的关系非常重要。

很多学生因为记不住或者记住了却不知道怎么用而厌恶历史学习。

事实上,历史学习中,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催化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不可死记硬背,更不可脱离记忆空谈理解。

学习是个积累的过程,历史知识的学习更需要积累,教师要引导学生加强历史知识的积累,并在学生所学历史知识的范围内通过课题设置等方法帮助其理解和消化。

四、注重历史框架和历史知识网络的构建。

历史知识虽浩如烟海,却是个整体,每个知识点之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形成一个天然的网络。

所以,在学习中要注意历史的前后纵横联系。

如果说整个人类历史是一个大系统,那么其中涉及到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就是子系统,要让学生明了子系统在大系统中的地位以及各个子系统间的关系,从而在其头脑中搭建起整体上的历史框架,有助于学生对历史概念和时代特征的把握。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引导学生对某个时间段知识点的学习,也要注重引导他们对不同时间段的相同或相近知识点的比较归纳学习。

比如,世界历史上册,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充分利用比较归纳异同,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历史事件背景与历史意义之间的联系,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普遍性和各国革命的特殊性。

历史地图是我们直观生动地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有助于我们理解历史现象、历史过程,提高辨认、说明、解释历史地图的能力。

如《新航路的开辟》路线图,采用图文结合,以图带文等方法抓住重点归纳,便可掌握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重要内容。

再比如,以农业生产为主线,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农业生产状况和特点放在一起,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和分析,加深学生对这条线上各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7.总结初中历史资料 篇七

一、历史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 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在历史教学中插入历史图片, 配合文字解说, 可以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历史存在,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还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提高知识的记忆, 又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更好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和丰富。

2. 启发思维, 提高观察能力

色彩鲜明的图片最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一方面给学生视觉上产生了强烈的冲击, 一方面又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读图的过程中, 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 学生把教材中的历史知识与图有机结合起来, 把语言文字转化成更加直观、形象的图, 这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历史知识, 而且学生在图文转化的过程中不仅开拓了思维, 更加提高了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3. 情感熏陶

历史图片中本身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情感, 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去挖掘这些内在精神, 这样十分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 。

4. 提高学习效率

图片的引入可以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历史图片的引入可以让学生对原本陌生的历史知识熟悉化, 进而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通过图文转化提高学生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速度, 这十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学习“四大发明”的时候, 可以把一些有关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纸的图片按照顺序展示给学生, 并辅以相应的文字说明 ( 包括产生的时间、发明的人物、影响) , 这样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能有效有序地把整个历史事件展示给学生, 促使学生形成以图解文的思维, 让学生见图思文, 见文思图, 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记忆力,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历史图片运用原则

1. 有序

所谓有序, 就是在选择图片进行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符合所教内容的需求, 而且要符合历史发展的先后顺序或是前因后果, 要要具有典型性,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出历史图片的教学作用。如“新航路开辟”教学时, 可以插入“郑和下西洋”的有关知识与此类比, 这样既可以把中外历史联系起来, 也是符合历史发展顺序的。这样的引入是有序的, 也是有效的。

2. 适度

所谓适度, 首先, 就是能够从学生实际出发, 选择的图片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 以免图片内容难以理解而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其次, 在数量的选择上也要符合教学所需, 避免滥用图片造成无效教学; 最后, 多媒体的运用也要适度, 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但是也要注意适度, 以免出现图片堆砌现象, 走马观花, 抓不住重点。

3. 有据

所谓有据, 就是所选择的历史图片要有准确的来源和科学的依据。我们生活的时代可以说是“图片的时代”, 我们必须要能够从图片的海洋中选择出那些适合教学所需的图片, 这些图片要能够反映出所讲的知识点, 避免出现不科学的运用。

4. 有效

所谓有效, 就是所选择的图片要有极强的针对性, 能够有机的联系教材, 达到资源的优化。而且这些图片要能够与学生所学的知识有共同的知识点和思维联系, 让学生更好地对历史进行理解和感悟, 促进学生探究思维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图片的运用策略

1. 运用图片创设历史情境

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图片, 如人物图像、文物古迹、地理位置等等, 这些图片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历史信息。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图片创设情境, 把学生带到历史情境中, 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如“唐朝发达的手工业”学习的时候, 我制作了一些图片, 并录制了一些有关的解说词, 这样相当于小型的纪录片, 有图有声, 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利用图片让学生产生视觉冲击, 在加上目的性强解说词, 把学生引入教学的要点上, 如其中的一组课件展示了唐三彩的制作过程, 把学生带入了一种特定的历史情境中, 不仅增加了趣味, 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2. 巧妙提问, 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提问是为了锻炼学生对图的观察能力, 让学生更加准确、快速地从图中获取重要的信息, 并达到巩固历史知识的目的。在提问的时候要目的明确, 有的放矢, 通过提问让学生在观察历史图片中掌握观察技巧, 从而形成良好的读图能力, 这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这也是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具有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尤其是初中时期的学习, 以图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发散能力, 让学生更加有效地探索历史现象背后的原因, 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

3. 巧妙组合, 培养学生科学的历史观

历史不是孤立存在的, 教材中的图片资料也不是简单孤立的, 它不仅是证明一个历史事件的真实性, 巧妙的组合图片还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发展的走向, 更加深刻地发掘出历史发展的实质, 让学生逐渐形成完整的历史认识观。如把“列强向中国倾销鸦片示意表”“英商贩运鸦片走私船”“虎门销烟”这三副图片结合起来看, 并与教材中的材料联系起来, 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楚、深刻地理解到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目的、必然性以及中国战败的原因, 而且运用的好还可以更深层次地分析出鸦片战争的性质。

4. 以图概文, 提高学生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现行的初中历史教材中图片含量丰富,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图片多观察、多分析, 通过比较与分析, 让学生进一步深层次的解读图片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 建立起知识的网络结构图, 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通过读图可以让学生发现变化了的历史信息, 从而认识到历史演变的过程。以此为基础, 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对历史图片进行综合分析, 把政治、经济、文化有机联系起来进行深入思考, 从历史现象中发现历史的本质和规律, 提高历史认同感。

参考文献

[1]赵杰.图片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教文汇 (中旬刊) , 2013, (03) .

8.总结初中历史资料 篇八

关键词:历史教学;影视资料;应用研究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教学资料开始增加,而且在提升教学质量层面也具有更好的效果。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资料知识容量大,密度和范围都相对广泛,操作也变得相对简单,通过视觉的刺激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尤其在初中历史教学方面作用更加明显。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动性的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能力的提升。

一、影视作品的内涵

历史题材的影视资料通常是以纪录片的形式存在,对历史事件或者人物从一定程度上采用复原的方式进行拍摄,能够将历史演化中一些重要的革命性事件进行具象化的展现。不过这种影视资料并不一定遵循教科书上的阐述,有时会结合各种历史资料甚至各种稗官野史等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虚构。但是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依然具有积极的作用。对此,历史教师在选用历史影视资料时,需要进行认真筛选,和课文知识进行巧妙结合,从而让这些历史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凸显重要的价值。

二、初中历史教学应用影视资源教学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引入历史影视资料,对于促进学生兴趣的提升、积极性的增长具有积极作用,而且这种直观的视觉感官刺激也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非常适合历史教学应用。

1.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通常是通过板书或者口述方式来教学,知识会相对枯燥,从而影响到初中历史的教学质量。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历史影视资料不断丰富,这些资料将声音、图像和历史知识进行了有效综合,能够在教学中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感官,激发初中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力。

2.有助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虽然历史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将初中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学生在理解上却存在着很大困难。因为历史知识中还有部分抽象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往往更加困难,从而阻碍学生的学习。

3.培养学生情感的重要途径

在新的课程标准体系下,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认知能力同样极为重要,如果将历史影视资料引入其中,就能够让这些情感的培养更加具象化。比如初一历史课程大多讲述的是我国古代史,这时候可以向学生展示四羊方尊以及古代的四大发明等视频资料,从而增强学生对祖先智慧的尊敬,激励后辈不断超越前贤。

三、引入历史影视资料教学需要规避的问题

1.影视资源利用原则

(1)严谨性

历史教材的内容对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进行筛选,大多都是盖棺论定的。但是影视资料为了增强作品的吸引力,往往在介绍正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借鉴很多稗官野史的内容,甚至为了引发争论还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如果将这些资料全盘照收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就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困惑。所以需要对这些历史影视资料进行适当的剪裁和说明,引导学生正确地掌握知识。

(2)时间性

历史影视资料种类很多,而且同一个历史题材在不同时期都有相应的影视片段,对此教师需要对不同時期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能够了解真实的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历史影视资料的利用效果。

2.讲解和直观展示要充分结合

历史影视资料的直观性较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能够让学生从头至尾关注下去,可是这种直观性不能够让学生自己观看,教师要结合历史影视资料的内容对课程进行讲解,等讲解到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时,才播放一些历史影视资料的片段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而不是将历史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教室向学生从头至尾地播放。另外,教师在讲解中穿插历史影视资料之后,还需要对学生进行总结。尤其影视资料中可能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简介,教师也要旁征博引,引用不同时期历史专家的观点进行综合论述。

3.防范历史影视资料滥用问题

历史影视资料只能够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方法,不能够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过程。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必须要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对历史影视资料进行筛选,只有到讲解内容的环节时才播放相关的历史影视资料进行例证,这样才能够发挥出历史影视资料的教学价值。否则,一味地滥用历史影视资料,不仅不会给学生带来更加深刻的认识,反而使之变得肤浅,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就更无从谈起。

参考文献:

[1]薛雷.影视作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1).

[2]刘大忠,邵冬冬.影视资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原则[J].考试周刊,2010(45).

9.初中英语总结资料 篇九

一、句子的基本成分

句子的基本成分有以下几种:主语、谓语、宾语、表语、定语、状语、补语、同位语。

1、主语:句子的主体,全句述说的对象。一般由当,位于句首。

The boy needs a pen.

Smoking is bad for you.

2、谓语: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由 The train leaves at 6 o’clock.

She is reading.

3、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一般由名词或代词担当,常置于谓语后。 He won the game.

He likes playing computer.

4、表语:用以表述主语的特征、状态、身份等。一般由担任,置于系动词之后。

He is a student.

We are tired.

注意:除了be 系动词外,还有一些动词也可以用作系动词,

1)表感官的动词: feel, smell, taste, sound, look, appear, seem 等。

2)表转变变化的动词: become, get, grow, turn, go等。

3)表延续的动词: remain, keep, hold, stay, rest等。

5、定语:对名词或代词起修饰、限定作用的词、短语或句子。

The black bike is mine.(形容词)

The boy in blue is Jim.(介词短语)

I have nothing to do today.(动词不定式)

注意:1、当定语修饰不定代词如:nothing , anything , everything , something 等时,定语要放在其后作后置定语。例如: I tell him something interesting.

2、不定式、短语或从句作定语时,也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例如: The boys who are in the room are playing games.

6、状语:用以修饰adj. /v. /adv.及全句,位置灵活。

1、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通常位于被修饰的词之前;

I am very sorry.

2、表示时间、地点、目的的状语一般位于句子两头,强调时放在句首。 In order to cheer him up, I told him the truth.

They are writing English in the classroom.

3、一些表示不确定时间(如:often)或程度(如:almost)的副词状语通常位于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之后,动词之前。

We often help him.

He is always late for class.

7、补语:补充说明宾语的情况。由n./adj./介宾/分词/不定式等担任。常位于宾语后。 (形容词) She asks me to take an umbrella.(不定式)

The war made him a soldier.(名词)

I find him at home.(介词短语)

I saw a cat running along the wall.(分词)

8、同位语:同位语是句子成分的一种, 它位于名词、代词后面, 说明它们的性质和情况, 它可以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或从句充当。

Tom, our monitor, is a handsome boy.

I myself will do the experiment.

She is the oldest among them six.

二、句子的基本分类

1、按使用目的,句子可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

1)陈述句:说明一个事实或陈述一种看法。例如:

Light travels faster than sound. 光比声传播速度快。(说明事实)

The film is rather boring. 这部电影很乏味。(说明看法)

2)疑问句:提出问题。有以下四种:

a. 一般疑问句:

Can you finish the work in time?

b. 特殊疑问句:

Where do you live? c. 选择疑问句: Do you want tea or coffee? d. 反意疑问句:

He doesnt know her, does he?

3)祈使句:提出请求,建议或发出命令。例如:

Dont be nervous!

4)感叹句:表示说话人惊奇、喜悦、愤怒等情绪。例如:

What good news it is!

2、按其结构,句子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简单句:只包含一个主谓结构句子叫简单句。例如:

She is fond of collecting stamps.

2)并列句: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主谓结构的句子叫并列句,句与句之间通常用并列连词或分号来连接。例如:

The food was good, but he had little appetite.

3)复合句:包含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几个从句的句子叫复合句,从句由从属连词引导。例如: The film had begun when we got to the cinema.

三、句子的基本结构

1、简单句

1. Things changed.

2. Trees are green.

3. We don’t like children.

4. He gave his sister a piano.

5. I found the book interesting.

2、并列句

This is me

They must stay in water, or they will die.

It’s not cheap, it is very good.

It was late, so I went to bed.

四、句子的扩写

1. The children played.

Lots of lovely children from China played happily in the park this morning.

2. The boy lent me a book.

The kind boy in blue coat lent me a very interesting book several days ago, and I love it so much.

句子的基本结构综合训练

一、指出下列划线部分的基本成分。 2. It is a great pleasure to talk with you 5. Her job is to look after the babies. 8. The man over there is my old friend. 10. I must leave right now.

二、指出下列句子属于哪种基本句子结构。

1. My grandfather bought me a pair of sports shoes.

2. He broke a piece of glass.

3. He asked us to sing an English song.

4. We will make our school more beautiful.

5. Trees turns green in spring.

6. He came finally last night.

7. Her voice sounds sweet.

8. The meeting will be held in the meetingroom.

9. Mary handed her homework to the teacher.

10. He made it clear that he would leave the city.

三、写出下列句子。

1、她学习很努力。

2、我昨天早上遇见了Lily。

3、五年前我住在北京。

4、你必须在两周以内看完这些书。

5、布朗夫人看起来很健康。

6、这个主意听起来很有趣。

7、我爸爸上个月给我买了一辆崭新的自行车。

8、他的父母给他取名为John。

9、这个学校有一名音乐老师和一名美术老师。

10、我认为他聪明又有趣。

四、扩展下列句子。

1. I went to school.

2. I got a book.

10.初中历史远程研修总结 篇十

不知不觉中,为期6天的研修培训学习结束了。本着提升自己教学能力、新课程理念、理论水平等,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的培训机会,在这次的培训过程中我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积极参与学习。

在这次的培训中,我认真收看视频,并做好笔记;写出了自己的心得体会和反思。

二、积极的查阅各种资料,进行培训学习。

我阅读一些相关的书籍,上网查阅一些资料先对专题的内容、外延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习时旁边总有几本书以便及时的进行查阅。

三、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的进行反思。

在培训的过程中,对于各位教授的专题讲座内容联系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案例等积极的进行及时的反思;并将自己的反思写成文章上网与各位同仁进交流,以提高自己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水平。

四、积极的参与互动学习。

在培训的过程中,每天我都用一定的时间去阅读别人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评论。通过阅读来学习别人的教学方法,“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五、积极参与每一培训课程结束后的集体反思活动。

11.初中历史课堂中历史图片的应用 篇十一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图片;应用

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加快,素质教育提上日程。新课标指出:初中历史课堂应将文字与图片有效结合起来,增强教学直观性,再现历史场面,提高教学效果。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大多是文字,极少部分也涉及有图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仅仅向学生讲解书本内容,使课堂显得比较空洞,教材内容较虚幻。而历史图片增强课堂内容直观性,与文字相匹配,促进学生了解历史真相,丰富历史知识。

一、精选图片资料,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及感染力,但文字描述往往使得教学内容较枯燥,通过应用历史图片,可激发学习兴趣。但在选择历史图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选取的图片资料应与教学内容相符合;具有典型性,图片并不在多,而在于质量,因此,精选图片资料显得尤其重要。如:学习“第一次工业革命”内容时,主要将第一次工业革命背景、内容及代表国家的科学成果等。在上课前,教师可向学生发问“同学们,当你看到标题时,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呢?”若有学生课下对本节内容进行预习,就能够联想到“蒸汽机、工厂、火车等”。然后,教师根据学生各种回答,并对其进行简单的评价。在评价过程中,注意不应全盘否定,可鼓励学生敢于回答的精神。随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全班学生展示一张“蒸汽机”的图片,并对蒸汽机进行解读,配备教材中的文字描述,围绕蒸汽机的一系列知识点。让学生能够看到蒸汽机的图片联想到本次课堂内容,引导学生加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二、利用文物图片,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初中历史自身具有较强的文化气息,在教材中也有很多典型的文物图片,尤其在介绍我国古代文化时,一张张文物图片记录着我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通过这种文质兼美的历史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思想及艺术形式,歌颂真善美,谴责假丑恶。对于此类图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着重强调其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不忘陶冶情操。

如:学习“北宋科技文化”内容时,教材中有一幅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图片中描绘了北宋清明节都城的繁荣景象,在图画中能够看出当时的社会生活情况,了解到此时的北宋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安乐、经济发展快,同时也可感受到张择端画家的画风,为我们展现社会美。讲解到画风内容时,画家吴道子的人物画也呈现出“吴带当风”的特点,如《天王送子图》,可让学生欣赏到人物画中所表现出的人物美,感受当时人群的善良。此外,中国古代艺术作品也是相当优秀的,如:我国周朝时期的《四羊方尊》、《司马戊鼎》都体现出当时青铜业的繁荣。引导学生观看此类图片,在提高审美情趣的同时,了解我国几千年的文化艺术,增强爱国感。

三、引导学生读图,养成总结知识习惯

教师选择历史图片后还应引导学生会读历史图片,从历史图片中能够总结历史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所选择的历史图片具有典型性,学生在解读这些图片时,能够培养其思维性及认知能力。教师引导学生读历史图片时,需要深层次挖掘图片内涵,更好的把握历史发展脉络。

如:学习“文艺复兴”内容时,教师可在课下准备好代表性的图片,在课堂上相学生展示出来,“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圣母子”等,这些图片都是当时文艺复兴时期具有代表性。其中教师可以《最后的晚餐》为例,是由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所画。若学生不了解当时的历史情况,很有可能认为这是一幅“喜庆的用餐画面”,其实不然,在这幅画中暗藏着阴谋。教师可这样引导学生:同学们,这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有代表性的画作,创作来源于耶稣被门徒犹大出卖的传说,当耶稣在餐桌上说“今天有一个人要出卖我了”后,餐桌上十二个门徒瞬间的表情,达·芬奇将其表情画出来,从门徒各自的表情可看出他们的内心世界,大家能不能从中看出谁是出卖耶稣的人呢?你又从中了解到什么历史知识呢?通过这种引导方法,集中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总结历史知识的习惯。

四、丰富图片内容,拓宽学生知识内容

长期以来,初中历史教学教师往往强调知识点的记忆,机械的让学生背诵。以致于出现高分低能的学生,这一类学生的解题内容超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仍不了解历史发展历程。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历史图片内容,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可通过图片信息,概括出当时的历史信息,拓展知识内容。

如:学习“中国古代石拱桥”内容时,教师可在课下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桥梁的知识,对我国古代的石拱桥进行了解。然后将学生收集到的桥梁图片集中在一起,在多媒体上展示,有苏州的宝带桥、北京的玉带桥、云南的龙潭桥等,将其与赵州桥相比较。使学生一般观看图片,以便总结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在此过程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还能够使学生了解更多关于桥梁的知识内容,逐步形成科学发明的意识。

初中历史教学是一门综合课程,其蕴含丰厚的文化内涵,教师在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合理应用历史图片,通过历史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养成总结历史知识的习惯,拓宽学生知识内容,最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程刚.试论如何有效运用历史图片辅助初中历史课堂教学[J].文理导航(中旬),2013,(5):78-78.

12.总结初中历史资料 篇十二

吴伟先生在《历史学科能力与历史素养》一文对历史素养的概念作了界定:“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获得的历史知识、能力、意识以及情感价值观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其所表现出来的,是能够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富有个性的心理品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即塑造受教育者的健全人格。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初中历史教师要根据初中历史学科的特点,结合初中学生的实际,以初中生的历史素养培养为总目标,通过教师改变传统教学观,采用有效教学方式和先进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初步学会有效地建构自己的历史知识,习得科学对待历史和运用历史的本领,正确对待现在和未来,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从历史和历史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个性心理品质,全面提升自己的历史素养。

历史素养可分为历史知识素养、历史学习能力、历史人文素养、历史科学素养四个部分。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下面以人教版历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12课《美国的诞生》及八年级上册第15课《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中的第二子目“南京大屠杀”为例加以说明。教师教学《美国的诞生》这一课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是历史知识素养的培养。根据课标要求,本课需要掌握的主干知识可以概括为“1、1、2、2”,即一个人(华盛顿)、一个影响(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影响)、两个战役(来克星顿枪声、萨拉托加大捷)、两个文献(《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加强对这些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二是历史学习能力的培养。“学而不思则罔”,质疑是重要的学习能力。教师教学本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探讨:1.美国独立战争与英法两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目的有何不同?2.合众国是什么意思?3.“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该如何理解?4.1783—1787年,美国是不是实行联邦制?

师生合作探究:美国独立战争是为了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并无反封建的任务),实现国家独立;而英法两国则是为了推翻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合众国是指以团结民众、实现民主为主旨的联邦制国家,例如美利坚合众国、墨西哥合众国等。联邦制是和单一制相对应的。单一制国家只有一个中央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外交权利,只有一部统一的宪法,有一套法律体系,中国是典型的单一制国家。而联邦制国家下辖的加盟国都有自己的宪法,有对外交往权利,有自己的法律体系。有学生误以为国务卿是美国政府的首脑,其实国务卿就是外交部长,政府首脑就是总理或首相,在美国没有总理,换句话说,美国总统既是总统又是总理。依据1781年的《邦联条例》,1783年美国正式独立时,13个相对独立的州被放到一个称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篮子里,各州各自为政,一项决议只要有一个州反对就不能通过,此时的美国实行的是邦联制,直到1787年联邦宪法制定生效,美国才由邦联制改为联邦制,并延续至今。

三是历史人文素养的培养。从杰出历史人物身上汲取智慧,感受其人格魅力。华盛顿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组织者、领导者,在独立战争期间担任大陆军总司令。他领导大陆军克服重重困难,战胜英国殖民者,赢得美国独立,并成为开国总统。为了民族的独立,他舍生忘死。华盛顿是一个爱好和平的人,他在看待战争与自由的关系时说:“剑是维护自由的最后手段,一旦自由得到确立,就应该将它放在一旁。我最大的期望是看到人类的苦难———战争———自地球上消失。”他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置于个人幸福之上,制定1787年宪法,为美国量身打造了民主政治制度,避免了专制、独裁。华盛顿在1789—1797年两次全票当选总统。1797年,64岁的华盛顿急流勇退,不恋权位,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这为美国历届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创立了范例。在今天,华盛顿的肖像通常被作为美国的国际性标志之一,并成为旗帜、国玺、货币的图案。华盛顿为美国的独立和民主国家建设作出卓越贡献,被称为“美国国父”。作为开国领袖,华盛顿在美国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四是历史科学素养的培养。这种素养是指对学习历史的价值有明确的意识,还包含思考问题的角度与习惯,价值衡量的标准以及情感文化认同等。北美13个州的人民有一种强烈的民族认同———美利坚民族,必须摆脱英国的殖民统治,建立自己的国家。1787年宪法是美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创新,是美国历史发展的产物,符合美国的国情。每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制度要从自己的历史和实际出发,世界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适合所有国家的政治制度,即使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的美国和英国也是有很大差异的。步入近代后,英国先于美国实行了君主立宪制,美国却实行了总统共和制。所以,制度自信很重要。再联系到我们国家,我们对我国现在实行的制度也应该很自信。

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的方式是灵活的,可以是利用整课的内容也可以利用其中一个片段,同样能达到目的。重要的是教师要善于研究和学习,及时地把最新的史学研究动态和成果与学生分享,引导学生自我积累,这往往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教学“南京大屠杀”这个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是认真传授历史知识。193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在此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血腥屠杀30多万手无寸铁的平民与放下武器的士兵,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在国际史学界,南京大屠杀与奥斯维辛集中营、广岛长崎核爆炸并称为二战史上3大惨案。中国政府从2014年起,将每年的12月13日定为国家公祭日,以警醒世人牢记历史,珍爱和平。

二是培养历史意识。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自觉,一种学历史的敏感。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补充最新的关于南南京京大大屠屠杀杀的的研研究究成成果果。22001155年年,中中国国申申请请《南南京京大大屠屠杀档案》为世界记忆遗产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记忆遗产。档案是真实的历史记载,是极具说服力的史料。《南京大屠杀档案》成为世界记忆遗产,也说明我们对此的认知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段历史通过成为世界记忆遗产的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公布、公开,对传承历史、反对谬论、传播真相都有重要意义。

三是丰富历史情感,以及历史与现实联系、解决问题的角度与方法。从历史的角度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是历史素养的重要体现。1.南京大屠杀是二战期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严重罪行,是国际社会公认的历史事实。长期以来,日本右翼势力极力否认歪曲南京大屠杀的事实,极力为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罪行辩护。而《南京大屠杀档案》申遗成功,意味着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被永远钉在历史耻辱柱上。2.南京大屠杀对于中国人民而言,是一段创伤记忆;对于中日两国人民而言,是一段警醒记忆;对于全人类而言,是践踏和平与尊严的记忆。中国此次申遗成功,有助于让包括日本在内的各国人民认识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同时也是对日本右翼势力妄图洗白战争侵略罪行发出的掷地有声的回应。事实不容否认,历史不容篡改。

历史素养是通过日常教化和自我积累而形成的,不是一蹴而就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历史素养的重要责任,当然并非每堂课在各方面都要达到目标,也可以侧重在一两个方面有所作为,关键是要切实改变陈腐的教学观念,让历史课“活”起来。这需要教师在以下几个方面发力:1.教师要不断充实自己。只有教师学识渊博,方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2.引领学生自觉积累历史知识。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历史通俗读物,浏览相关历史网站,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感。3.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历史知识。比如有学生在西安看了乾陵的“无字碑”后产生“为什么是这样”的求知欲望,经过探究弄清楚这是武则天的愿望,她是让后人去书写她的功过。4.开放课堂,教学相长。如今的初中学生成长于新世纪,思维活跃,知识面比较广,教师应引导他们有序、有效地参与课堂讨论,合作学习。当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有话说且踊跃表达,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因势利导,从而使历史课堂成为学生喜爱的课堂。5.利用重大历史事件周年纪念开展各种专题活动,如听取专题讲座、报告会等;或是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历史遗址遗迹等,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历史“有用”。若能如此,把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作为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然就会有实现的可能。

摘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把历史素养培养放在初中历史教学的核心地位并作为课程设计目标,凸显了初中历史教学从知识本位转向历史素养培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文章解析了历史素养的内涵,从历史知识素养、学习能力素养、人文素养和历史科学素养等四个方面探讨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的教学策略。

上一篇:黄山游记六年级作文下一篇:二年级下册教材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