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工作(精选8篇)
1.农村社区工作 篇一
2012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2012年,**社区按照市委、市政府和上级有关部门的要求,积极开展工作,认真落实《关于加快推进全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和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启动了社区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一期工程,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也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做好社区中长期发展规划,绘制社区发展蓝图。年初按照上级要求,**社区积极行动,委托了有资质的规划设计部门编制社区建设详细规划,规划部门多次深入社区进行实地调研,并召开了多次群众座谈会,听取群众意见,规划做到了结合社区实际,有特色,设计标准高,现在规划设计已初步完成。
二、启动居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今年年初,社区完成了新型社区建设的选址工作,先址位于**加油站北,规划经二路东侧,规划占地59.8亩,拟建设居民集中居住区15栋楼,建设后可安置群众508户。办理了相关手续,委托设计部门进行楼房设计,设计符合规划要求,外观统一美观大方。一期居民集中居住区一栋17层住宅楼已于今年5月份正式开工,现主体工程已完成。
三、发展各项社区事业,保障群众权益。
今年以来,社区联合劳动部门多次开展社区居民职业技能培训,对群众进行食用菌烟叶种植,家禽养殖等进行培训,培训人员达300余人次,大力提高了群众的职业技能,也扩展了群众的就业渠道。社区认真落实上级关于居民医疗、养老、低、保粮种补贴等惠民政策,今的社区居民医保养老参保率均达98%以上。对于困难群众做到应保尽保,不让一户群众因为贫因吃不上饭,想法设法解决困难群众和生活问题。
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确保新型社区建设取得成效。
按照上级要求,**社区成立了新型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了一名三委干部牵头做好此项工作,从组织领导上支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社区不仅自身加大投入,还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投入,今年以来共争取整合各类资金达150万元,大大推进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五、不足之处与下步打算。
虽然我们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信息宣传抓的不够,工作干的多,总结的少,一下步我们一定改进工作,重点抓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与各项配套建设,做好社区管理,争取使群众早日能够入住新房,从根本上改善群众的居住环境。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2.农村社区工作 篇二
1 绍兴县基本情况及卫生资源
绍兴县户籍人口71万, 80%以上人口分布在农村, 县域面积1 177平方公里, 下辖4个街道、15个镇, 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10强。绍兴县内有综合性医院2家, 中医院1家, 无精神病专科医院, 镇街均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全县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96个, 基本实现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2 形成的工作模式及工作成效
结合绍兴县实际, 在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中逐步形成了技术上依托专科医院 (绍兴市第七医院, 其地理位置位于绍兴县中心) 、网络上由县疾控中心牵头建立县 (慢性病防治科) ——镇 (公共卫生科人员) ——村 (社区卫生服务站联村医生或乡村医生) 三级精防工作网络, 通过覆盖全县的19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为需要药物治疗的病人免费发放基本抗精神药物并随访病人、定期组织专科医院医生为社区服药的病人评估病情并调整方案、把对精神疾病管理纳入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体系。
目前, 绍兴县共有4 553名精神病人 (重性精神病人2 300名) 由社区精防医生进行分级随访, 占总人口的6.4‰。其中为1 799名社区服药的病人免费发放32种抗精神病药品 (另有101名病人自行配药) , 重性精神病人的治疗率已达77.9%, 病情稳定及好转的病例占96.5%。至今已为近300个重性贫困精神病人及关锁病人提供免费住院治疗, 解除关锁精神病人3人。
3 对工作模式各工作环节的分析和认识
3.1 由疾控中心牵头成立三级精防工作网络, 技术上依托精神病专科医院的管理模式是可行的 由于绍兴县没有精神病防治专业机构, 全县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办公室设在县疾控中心内, 负责全县精防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培训及考核评估。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 工作量大面广, 建立良好的网络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疾控中心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 由疾控中心牵头组建三级精防网可以发挥其开展公共卫生工作的组织优势, 克服专科医院组织上的弱点。与由精神病专科医院牵头的兄弟县市比较, 本县的精防队伍“快、稳、精、强”, 即组建快、队伍稳定、业务精、均为各医疗卫生单位的技术骨干。业务技术上, 本县虽没有精神病专科医院, 但绍兴市具有技术和硬件全省领先的精神病医院 (市精防办所在单位) , 且离本县仅8公里, 项目的开展技术上依托了绍兴市精神病医院, 一方面使技术上得到良好的支撑, 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了相对紧缺的精神科医疗资源, 市县双方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的局面。
3.2 通过三级精防网开展工作, 大大提高病人的治疗依从性 精防医生充分利用本县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的站点优势, 为精神病人建立了10~15分钟的服务圈, 全县4 700多名精神病患者可在附近社区得到便利、免费的药物治疗、随访指导、定期复诊和体检等服务。对一些出行不方便的病人, 一级精防医生逐一进行上门访视。通过网络工作, 不仅给精神病人及其家庭减轻了治疗的费用, 还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家属的照顾负担和精神负担[1], 减少了每月去专科医院诊治的费用和麻烦, 为病人长期不间断服药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 病人的治疗依从性和治疗率大大提高。通过对辖区内的柯桥街道、华舍街道、齐贤镇、平水镇、兰亭镇和孙端镇6个镇街重性精神病人的调查显示, 病人治疗率高达90.7%, 远高于2003年项目启动时的治疗率46.3%[2]。
3.3 把重性精神疾病纳入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管理范畴是正确合理的 精神疾病尤其是重性精神疾病病程迁延、易复发, 绝大部分往往终生患病, 属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范畴。把它同高血压、糖尿病等一类疾病纳入社区慢性病管理是合理正确可行的, 这样可充分利用社区责任医生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 与原有的工作合理结合, 大大节约了人力资源。
3.4 各部门协调配合, 各类精防工作者各司其职是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的有力措施 重性精神疾病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 精神病人及其家庭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帮助, 它要求全社会各部门积极参与;在精神病人个案管理团队中, 家属、村居干部、社区医务人员和片警是重性精神病人个案管理团队中不可或缺的成份。家属是病人生活上的照顾者又是病人病情变化、治疗康复最直接的监护人, 其作用是团队中其它成员无法替代的;由于精神疾病的高复发、高致残、病程长、往往终生患病等特殊性, 精神病人家庭因病致贫的现象比比皆是, 村居干部应结合现有政策对这些家庭给与经济和生活上的照顾, 同时, 村居干部在病人病情变化、住院救助等工作中起到医务人员与家属间的桥梁作用。社区责任医生是病人日常治疗康复的管理者, 结合社区六位一体的日常工作, 对病人进行社区治疗、康复和随访, 并在病人病情反复时, 及时予以应急处置或联系县精防办和相关医院进行住院救助。
3.5 社区病人家庭监护的薄弱点凸显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缺陷环节 对绍兴县下辖6个镇街登记在册的重性精神病人调查显示, 无监护人的病人占5.3%, 这类病人得不到任何监护;监护人为婶婶、姑娘、敬老院院长、等非直接家庭成员的占3.3%, 这部分病人由于监护人与其不居住在同一个居所, 监护不是经常性的, 监护工作仅停留于社区药物的领取, 日常的服药往往得不到监护, 监护质量大打折扣;监护人为父母的占26.3%, 应该说父母作为监护人是最合适不过的, 但是因为大部分重性精神病人是终生的, 在这部分人中, 父母年岁较高, 自己需要别人照顾的比例不在少数, 这部分病人实际也得不到监护。在社区治疗康复工作开始之前, 无监护人或有监护人但实际监护能力较差的病人, 基本得不到治疗。“开放式、综合性、社会化”的精神病防治工作开展使得这些病人治疗可及、可行。同时, 这部分病人尽管有免费的药物发放, 但没有或者实际没有可以监督其服药的家庭成员, 其服药往往不规则, 导致病情反复;一小部分无监护人的病人, 甚至存在监管的盲区, 长期处于发病状态。
3.6 完善环节, 建立社会福利性质的精神病人康复机构是重性精神疾病管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低保对象、无监护人或者有监护人实际没有监护能力的病人, 在社区治疗康复中服药不能坚持, 病情反反复复, 虽然可以得到住院救助治疗, 但也只能解一时之需, 长久问题得不到解决;精神病人的各项社会功能的恢复是一个较漫长的过程, 有监护人的大部分精神病人, 病情发作时短暂住院治疗后急性症状得到控制, 但许多社会功能尚没有恢复, 回到家里仍然是个“废人”, 这些病人要真正回归社会还有较大的距离。针对上述存在问题, 只有建立精神病人康复机构, 才能使这些病人真正有一个康复的场所。由于服务对象的特殊性, 康复机构性质应是社会福利性质的, 由政府筹集资金 (资金可整合利用残疾人联合会的残疾人保证金、慈善机构的慈善资金、社会慈善捐款等) 。在康复机构中, 无监护人的病人不仅在生活上可以得到托养, 更重要的是病情上可得到有效监护开展持续治疗和康复, 从而真正改善这些病人的生存状况。那些有监护人经过住院治疗但在社区康复有困难的病人也可在康复中心继续进行社会功能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待恢复达到一定程度后再进入社区。康复中心可以采用工疗 (参加简单的工作) 、娱疗 (制作小工艺品) 、农疗 (参加简单的农活) 、药物 (服用小剂量维持治疗) 等多种方式对病人实施康复治疗, 最后使病人顺利回归社会, 达到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明, 赵宏斌, 郭襄平.重性精神病人家属的负担、需求与政策回应——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9:4:247.
3.分析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 篇三
【关键词】农村档案;社区档案;档案管理;问题和对策
我国城镇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管理也成为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内容,我国的农村新型社区工作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字、图像、照片等记录形式,需要进行建档保存,以保证未来发展过程中能够有所依据。可见在进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对档案的管理工作十分必要,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的档案服务,减少档案管理失效所带来的问题,提高档案管理效率,能够为未来农村新社区建设带来更多的便利。
一、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特点
1.1档案内容较为繁杂
农村新型社区具有我国当前较为复杂的社会形态,即是社区形态,也不能完全脱离农村生活方式,因此涉及的内容较多,相对的档案的种类和内容也较多。在档案内容当中,包括土地规划、村居改造、居民创业、就业等基本建设内容,也有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内容,还包括社会救助、残疾人权益等内容。这些内容都具有其相应的档案管理需求,也使得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呈现出内容繁杂的特点。
2.2形成周期差异较大
许多农村新社区建设过程中,有着规划-建成-投入使用等较长的时间跨度。时间跨度大,意味着农村新社区档案的形成跨度较大,对农村新社区的档案收集和管理,需要较长的形成周期,而不同的是,如计划生育、医疗、社保等档案的形成周期较短,这使得档案管理工作过程中,这对不同形成周期的档案,需要不同方式的管理。
二、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问题探究
2.1档案管理意识不强
许多农村新型社区在建设过程中,经常将社区建设和居民利益放在首位,进而忽视了档案管理的工作需求,特别是领导层,对档案管理的认识不足,造成当地新社区的工作重心都放在了工程建设、美化建设上,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无法跟上发展步伐,甚至出现未设立相关管理部门的问题,档案资源严重不足,档案利用率低下的问题。
2.2未建立起相应的档案管理制度
在农村新型档案的管理工作当中,一些新社区并未设置档案管理制度,使得档案管理工作处于“闲置”状态,而一些新社区虽然建立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在管理过程中,并未按照管理制度的规定进行档案管理工作,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的制度缺失,最终直接影响了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建立档案不够全面,无法健康开展新社区的档案管理工作。
1.4档案管理投入不足
当前许多新社区的档案管理部门不受重视,造成档案管理工作空间非常狭小,甚至有些没有固定的部门办公室和档案存储室,档案在公共区或借用的临时办公室内放置,不单单影响档案的归档和分类,在档案收取时造成档案的管理问题。而信息化档案管理在农村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当中极为少见,许多档案的收集、利用和管理都需要工作人员通过手写方式进行,这极大的降低了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提高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对策
3.1加强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意识
从认识上提升档案管理的工作意識,是保障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关键。这对当前许多农村新型社区的档案管理意识不足,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这一问题。可以从社区领导层开始,进行宣传和培训,帮助领导层充分认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并在日常工作当中重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指导和安排。与此同时,对新型社区的工作人员进行档案管理和收集意识的宣讲,充分的在整个社区工作过程中将档案管理工作深入人心。对于出现村、居合并形成新型社区的,则要充分保证原档案的完整性,并在原档案的基础上,对新的档案进行衔接,保证档案的合理性和时效性。作为新社区档案的关键,将农村新档案的变革资料保存完整,是帮助未来新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保障和前提。
3.2建立严密的规范制度
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保证工作质量的关键和基础。特别是当前的新型社区建设过程中,档案的管理工作更加复杂,为了保证工作的科学性,对档案管理工作设置严密的规范制度十分必要。当前我国对档案管理制定了一定的管理规范和管理标准,规范中严格要求了档案管理过程中的相关工作内容,如档案装具的消毒、出事和消防措施;档案的调阅、查询流程等。农村新型社区在进行档案管理制度建设过程中,可以借鉴和把握上述管理规范的原则,将管理制度与管理现状充分的融合起来,使档案管理制度更加科学。在已经制定了相关管理制度,但并未有效开展和实施的新型社区,则要对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严格规范日常工作,并保证档案管理制度的有效落实。
2.4提高档案管理硬件水平
针对当前档案管理硬件设施不够完善,无法保证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落实的问题,应充分的认识到档案管理硬件设施完善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投入,积极的建设高配置的档案管理设施,特别是当前档案管理工作的复杂性越来越高,建立起信息化的档案管理办公室,并进行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存储、调阅体系,通过信息化技术帮助档案管理制度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1]徐蔚. 对农村新型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 北京档案,2014,01(01):28-29.
[2]黄艳楠,许立强. 抓好农村社区档案管理 提升新型社区建设水平[J]. 山东档案,2013,02(02):32+46.
4.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总结 篇四
近年来,我村在社会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特别自开展创建农村社区建设以来,XX村以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引,以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结合当地实际,注重特色,通过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自XX村开展农村社区建设以来,在县民政局关心支持下,在乡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为全面推进社区建设工作进程,保证社区建设项目的顺利实施,及时成立了由党支部书记担任组长,村委会主任担任副组长,村两委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社区建设办公室,为社区建设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村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按照农村社区建设要求,制定具体的服务建设计划,明确了指导思想、工作目标、服务计划及责任制度等,真正把农村社区建设、各项责任和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在实行了“三公开一监督”即政务公开、事务公开、财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极大激发了社区居民的主人翁意识,增强社区的凝聚力。并成立了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下设四个服务站,包括村落社区建设服务站、公共事务代办服务站、农业生产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由村两委成员分别担任站长。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开展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农村建设中一项全新工作,布城村村干部、广大群众在县民政局的支持下,多次在村内举办新农村社区建设、民主法治村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知识宣传活动。共同探讨“什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怎样进行农村社区建设、怎样建设好和谐布城”等话题,通过宣传,提高了农村党员、广大干群的思想认识,使他们积极投身到农村社区建设工作中去,形成了人人关心、大家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组织活动,开展服务
布城村开展建设农村社区以来,为方便群众办事,专门建立了一站式社区服务中心,统一受理乡镇党委、政府各部门委托社区开展的各类社会管理事务和公共服务工作。
1、村落社区建设
对罗山进行两年规划,以罗陂、下山村民小组为基础,以其周边69户村民为服务对象,以社区建设模式,在罗山建立社区活动中心,修建休闲娱乐广场,成立村落社区志愿者协会。配备专门人员,发挥党小组的作用,推进社区活动开展。
2、公共事务代办
为村民办理家电下乡提供服务,针对办理家电下乡涉及部门多、手续繁、时间长的三大难题,村两委多次召开会议
商议,由村社区服务中心牵头,邀请街道工办工作人员来村办理家电下乡各项手续,方便群众。相关工作人员和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对布城村符合的村民情况进行全面排摸、整理名单,并电话通知村民,宣传国家的政策,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3、农业生产方面
1月16日,第一期农民技能培训班在村党员活动室举办,培训班邀请了有关方面的专家前来授课,培训按照省劳动保障部门的标准程序,采用互动式扮演角色的教学方式,向广大培训学员介绍了涉及到包括种植、养植技术、集体及个人创业、农户经营等知识,内容十分广泛,整个培训具有针对性、参与性和愉悦性的特点。
4、医疗卫生服务方面
社区服务中心抓住冬季计生集中服务活动的有利时机,在健康妇检的同时,采取多种措施,不断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到了计生宣传教育入村、入户、入脑、入心,在全村大街上悬挂条幅2幅,张贴各类计生宣传标语口号10余幅;村卫生所医生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指导下,积极履行应尽的义务,为村民进行健康管理、检测血糖、门诊就医、计划生育指导、健康教育等,发挥了地利人和的优势。
二、主要效果
1、农村社区经济建设有声有色。布城村建有大型水泥厂、家俱厂、预制件厂和五金厂各1个,有养猪场、砖厂和酒店各2个,还有花炮厂3个,生态农庄3个,采石场5个。2009年我村完成国家税收270万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2万元;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165元。
2、农村社区基础建设焕然一新。编制村总体规划,按照村庄建设规划实施布局,达到有序、合理、优化。村道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跟上,村组公路水泥硬化率达98%,95%以上村民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村民改厕率达到90%;添置多种运动器材,建造村民休闲娱乐广场2个,增加农民文化活动中心2个、“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1个,丰富村民的日常娱乐生活。
3、农村社区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为村民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水平支持,有效地提升了农产品产量,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创优医疗卫生服务,建设了高标准的卫生服务站,为村民提供方便廉价的初级医疗保健服务;推广新型农村养老保险,96%以上的村民被纳入保障范围,有效帮助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活跃社区文化,组建了唢呐队、腰鼓队等文体队伍,引导群体经常性地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了农村居民生活。
三、下阶段工作计划
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是全省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有效载体,布城村紧紧围绕“建立良好社区秩序,优美社区环境,完善社区服务,形成和谐社区人际关系”这一总体目标,依托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全面构建统一的社区公共服务平台。
1、扎扎实实做好社区党建工作,为构建“风范道德型”社区提供组织保证
农村社区党组织是社区各类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社区党组织坚强有力,才能凝聚领导力量,形成群策群力、共建和谐社区的局面。因此我们将注重发挥党支部在社区的核心导向作用,把社区党建工作与搞好村民自治、加强社区管理融合起来,进一步建立健全部各项制度建设、社区工作职责、流动党员管理制度、党员发展制度、党员服务站。实现社区共建、文明共创、资源共享的目的。
5.农村社区工会工作职责(精) 篇五
一、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根据上级工会的要求,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工会工作。
二、开展职工教育和培训工作,努力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技术素质。
三、指导企(事)业单位开展职工民主管理工作。建立以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为基本形式的职工民主管理制度,落实职工民主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推行厂(事)务公开制度。
四、指导所属企业工会与企业建立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工资协商制度及代表企业工会和职工与企业主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区域性工资协议,协调劳动关系,调解劳动争议。
五、开展形式多样的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技术协作等活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与经营者合作共事,共谋发展。
六、指导所属单位工会协助和监督单位行政执行劳动法律、法规,做好劳动保险、劳动保护工作。做好下岗、失业职工的就业和困难职工的帮扶工作。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做好女职工工作。
七、依法维护工会干部的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工会积极分子的作用。
八、收好、管好、用好工会经费,管理好工会财务。
6.农村社区消防工作指导意见 篇六
“防火墙”工程指导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提高全民消防意识,推动我市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农村、社区抗御火灾的整体能力,全面夯实“四个基础”,结合我市消防工作实际,制定本意见,请各区县认真贯彻落实:
一、指导思想
社区消防建设要在当地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基础工作社区化、消防建设社会化”的总要求, 立足现有社区组织机构, 发挥管理和服务功能, 发动和依靠群众, 实行群防群治,大力加强社区消防组织、消防设施、消防教育、防火管理等方面的功能, 逐步实现社区消防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农村消防要实现工作机制健全,农村消防规划编制实施,农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齐全实用,乡(镇)、村建立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农村群众消防意识和自防自救能力明显提高,农村消防安全条件明显改善,农村防控火灾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火灾发生的目标。
二、工作目标
通过建立健全消防工作机制;制定和实施消防专项规划;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多种形式消防队伍建设;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等手段,夯实农村、社区火灾防控组织建设、设施建设、群防群治工作、队伍建设 “四个基础”。
三、工作任务
(一)区、县政府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部署消防安全示范乡镇建设工程(7月);
2、部署开展行政村、社区“四有”建设(9至10月)。
3、对各地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6至12月);
2011年:
1、完善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 “网格化”管理(1至12月)
2、加强城市农村、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社区应当建立消防点(可依托警务室)。每个配臵点最低配臵标准:总长度不低于200米的消防水带,4支19mm水枪,4根救生绳,4只消防水桶,2把消防斧,2根吸水管,1台手抬机动泵(社区若水源充足可不配臵),10具4kgABC类干粉灭火器。
所有城市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达标。(1至12月);
3、对各地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至12月);
2012年:
1、完善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 “网格化”管理(1至10月)
2、对各地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至10月);
(二)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在乡镇、街道办事处建立三级 “网格化”管理模式(6至10月);
2、乡镇成立由主管领导负责,安监办、综治办、工商所和公安派出所等机构负责人参加的消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消防工作办公室,配备1至2名专(兼)职工作人员,落实专项经费5000元/年(6至10月); 3、50%的人口5万至10万、年GDP在1亿元以上的建制镇以及全国重点镇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6月至12月); 4、50%的其它普通建制镇、集镇、乡镇工业区建设志愿消防站,配备合同制消防员(6至12月);
2011年:
1、所有人口5万至10万、年GDP在1亿元以上的建制镇以及全国重点镇建立政府专职消防队(1至12月);
2、所有其它普通建制镇、集镇、乡镇工业区建成志愿消防站,配备合同制消防员(1至12月);
2012年:
1、所有村庄、社区完成治安联防消防队、志愿或义务消防队建设任务(1至10月)
(三)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细化村民委员会和社区消防安全管理职责,至少明确1名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负责义务消防队的管理和日常训练。立健全各项消防规章制度, 完善和管理消防业务档案。配合公安消防机构对社区消防管理人员进行消防专业培训。市政府将按照实际情况,为每名消防专(兼)职管理员补贴200元/人〃月。(6至7月);
2、引导街区、居民楼院、村组成立群众性义务消防组织,参与组织辖区火灾扑救, 维持火场秩序, 保护火灾现场, 配合公安消防机构调查火灾原因, 核查火灾损失。(6至12月);
3、对50户以上的农村大屋场开展消防安全改造,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确保消防水源充足,消防通道畅通。(7至12月);
4、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各类公共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有无损坏、失效、遮挡、埋压、圈占情况;消防安全标志、消防宣传标语和标牌是否完好;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辖区单位是否符合消防安全条件;消防安全制度是否健全、落实;灭火应急和疏散预案是否制定并开展演练;(1至12月)。
2011年:
1、全省50户以上的农村大屋场有50%完成消防安全改造,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确保消防水源充足,消防通道畅通。(1至12月)。
2、组织开展消防安全检查,主要内容包括:
各类公共消防设施器材是否完好有效,有无损坏、失效、遮挡、埋压、圈占情况;消防安全标志、消防宣传标语和标牌是否完好;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是否畅通;辖区单位是否符合消防安全条件;消防安全制度是否健全、落实;灭火应急和疏散预案是否制定并开展演练。(1至12月)。2012年:
1、全省所有50户以上的农村大屋场完成消防安全改造。建设消防水源,打通消防通道,拓宽防火间距,确保消防水源充足,消防通道畅通。(1至10)。
2、保安人员协助做好所在社区和单位的消防工作(1至12月)。
(四)规划、建设部门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7至10月);
2、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总体规划(7至12月);
2011年:
1、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1至12月); 2、50%以上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并实施(1至12月);
2012年:
1、将农村公共消防设施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同步发展(1至10月);
2、所有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完成公共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并实施(1至10月);
(五)消防部门、公安派出所落实的主要工作任务 2010年:
1、出台社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标准(10至12月)
2、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落实基层消防监管主体责任(5至12月);
3、督促保安人员协助做好所在社区和单位的消防工作,出台相关工作制度(5至12月);
4、对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6至12月);
5、督促指导村庄、社区建设治安联防消防队、志愿或义务消防队(6至12月)。
2011年:
1、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落实基层消防监管主体责任(1至12月);
2、对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至12月);
3、督促指导村庄、社区建设治安联防消防队、志愿或义务消防队(1至12月)。
2012年:
1、公安派出所和警务室落实基层消防监管主体责任(1至10月);
2、对社区、农村消防工作进行检查督导(1至10月);
3、督促指导村庄、社区建设治安联防消防队、志愿或义务消防队(1至10月)。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统一部署。加强农村、社区消防工作,是推动社会消防社会化的重要举措。各地要将其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消防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地党委、政府要把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纳入议事日程,作为综合治理和构筑社会单位消防安全“防火墙”工程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实,要进一步加强领导,将农村、社区消防安全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明确各级、各部门、各单位的工作职责、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建立和完善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政府牵头、部门联动、单位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
2、典型引路,整体推进。要按照“区分层次、分类指导、突出重点,扎实推进”的原则,结合实际,积极培育树立典型,打造农村、社区消防工作的样板,做到学有榜样、赶有目标。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及时总结推广好经验、好做法,指导和推动农村、社区消防工作扎实开展。
7.农村社区工作 篇七
农村新社区是相对于现代城市社区和传统行政村而言的是以中心村为主体, 一般由2~4个行政村组成的, 以农民为主体的同质人口组成的, 以多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相联的, 以多种社会群体结成的富有人情味的、开放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农村新社区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较为齐全的公共设施的农村组合体, 它是城镇建设延伸点, 是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落脚点, 是农村城镇化的切入点和示范点。农村社区建设是针对当前城乡统筹发展的实际, 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实践, 为率先构筑城乡一体发展新格局, 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布局而提出的新举措。其根本目的是构建新型社会生活共同体, 注重通过整合资源, 完善服务来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凝聚力、认同感。
2 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的现实基础
2.1 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的背景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一体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实现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新农村建设是新世纪的中国全新的社会主义建设命题, 是中央政府的重要战略决策。
农村社区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现实背景。从全国各地实践的大背景来看,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把“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实现全面小康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中央精神, 各地均把进一步发挥城乡协调优势, 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 作为推进当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 使农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农村社会也相应地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
2.2 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的意义
2.2.1 开展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目前, 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
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其中城乡发展不平衡是较为突出的矛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出来。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将直接影响“三农”问题的解决, 影响和谐社会建设。这就要求为整合城乡资源搭建平台, 为完善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提供机制, 为农民群众积极参与管理、反应诉求开辟渠道, 促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 科学技术向农村扩散, 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让农民共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成果,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基础条件。
2.2.2 开展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是提高广大农民生活质量和文明程度的内在需求。
我国村庄数量大, 范围广, 有资料显示, 我国目前的60多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 仅24.9%的村庄有建设规划, 且简单套用城市规划方法。新农村规划与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长期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而农村问题并不会随城镇化发展而消失。这就要求通过发展社区服务和社区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增强农村的服务功能, 倡导社会互助, 使群众老有所养、残有所助、孤有所抚、病有所医、贫有所帮, 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2.3 开展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是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的有效载体。
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进, 村委会等村民自治组织承担的任务越来越多, 社会自治功能尚未充分发挥。不少地方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村级债务沉重, 村级组织难以为村民提供有效的服务, 对农民群众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健全乡村治理机制, 增强村级组织的服务功能, 提升村级组织的管理水平, 使社区在提高村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上发挥服务作用, 在密切党和政府同农民群众的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 在维护社会稳定、为群众创造安居乐业的良好环境上发挥促进作用, 为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找到新的突破口。
2.3 开展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关系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活动加剧, 由于没有规划, 乱占乱建的现象非常严重, 特别是占用耕地, 同时, 建设量、废弃物增加造成的压力, 超出了原来的管理能力, 也超出了生态环境的自我平衡能力, 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 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必须把自然环郑晓华, 等: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的对策研究
境、经济环境和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3 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的特色以及存在问题 (以宁波市九峰山农村新社区为例)
3.1 宁波市九峰山农村新社区概况
九峰山新农村建设区域范围包括大碶街道的青山、清水、牌门、城东、城联、和鸽、城湾7个行政村, 在册常住人口2157户, 总人口5080人, 外来人口约5000人, 节假日旅游流动人口约5000人/天, 近三年内预计迁入人口5000人, 社区总面积20.57km2。九峰山农村新社区是九峰山区域范围内群众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是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领导下的农村社会管理和服务单位。
根据九峰山旅游风景区周边7个村交通便利、生态良好、资源丰富等优势, 提出了“连片推进, 区域化建设新农村”的思路, 在该区域通过村庄改造、资源整合、合理开发、合作共建、管理创新等途径, 使该区域成为产业发达、生态良好、环境优美、管理先进、集旅游、休闲、观光、居住于一体, 具有浓郁江南特色的农村新社区。
3.2 宁波市九峰山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的特色
3.2.1 创新区域规划设计模式。
打破村村各自为政, 各自孤立谋发展的模式, 7村共同规划, 统一标准, 整合区域内各类发展资源, 统一、优化配置各类资源要素, 成片连线、整体推进本区域农村新社区建设。基于本区域所处特定的功能区位、村民的安居乐业和九峰山的旅游发展, 确定本区域的基本功能定位为以休闲、观光农业为基础, 以休闲度假、旅游服务、生活居住为主的现代新社区。在进行七村一社区总体规划的同时, 也编制了七村的详细规划, 根据村庄的建设布局, 区域土地开发利用的条件, 以及旅游区规划的总体安排, 本区域规划总体空间布局为“一轴四区”的串珠状空间布局结构。
3.2.2 创新区域农村经济组织模式。
改变当前各村各自谋求经济发展的小农经济组织模式, 创建区域层面的经济发展组织, 组建区域社区发展股份制公司。社区委员会委员是股份制公司的董事会成员, 董事会行使公司发展的决策权。公司的经营由董事会招聘的职业经理人执行, 由此实现决策层与执行层的分离。将各村村民的发展资源量化为股份投入到该公司, 村民即是该公司的当然股东。区域内所有建设、开发活动均由该公司按市场规则运作。由此实现对区域所有发展资源的高效、合理使用, 所有村民共同分享由此带来的发展成果。
3.2.3 创新区域农村治理模式。
在坚持村民自治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农村基层行政组织———村委会的治理作用, 同时直选产生村民代表会, 对村委会的工作进行监督与制约。实行财务公开、政务公开, 保障村民对村事务的有效参与。打破现有的农村政经不分的治理模式, 将农村社会管理与经济发展两大职能实施分离, 实现“政、经分开”, 农村社会管理社区化, 经济发展公司化。实行“七村一社区”的管理体制, 是城市与农村基层组织管理体
新农村建设
制的创新。根据大碶街道的实际情况, 在农村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新型群众自治组织及农村社区社会组织的基础上, 由街道九峰山区域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具体履行农村新社区管理和服务职责。社区成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和谐共建理事会、社区综合党支部, 全面推进该区域内的农村社区自我管理和服务。
3.2.4 创新区域农村土地管理模式。
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与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制是宪法规定客观存在的, 然而, 在实践中这两种所有制土地的使用制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特别是城市近郊区更是存在对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使用权力的歧视与剥夺。“同地、不同权、不同价”是当前土地管理制度的漠然存在, 对农民利益造成了极大的侵害, 制约了农村的公平合理发展。必须打破这种不公平的土地管理制度, 以“同地、同权、同价”为原则, 将农村集体所有制的土地经营开发权交给农民自己, 而不是必须转变为国有。
3.3 宁波市九峰山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存在问题
3.3.1 规划问题。
农村新社区规划偏重于物质形态的改造, 没有提出解决外来人口居住问题的方案。初期的社区建设规划无疑是以物质形态的改造为主要目标的, 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只在一般程度上作了原则性探讨。规划停留在旧村改造的物质层面上, 没有深究其根本的内涵, 缺乏有深度的研究。在社区建设中, 是任外来人口停留在流动租房当中, 游离于社区文化之外, 还是将其纳入社区, 形成多元的文化氛围?这都是在规划建设中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3.3.2 理念问题。
农村社区在规划建设中往往忽略农村社区文化的建设, 社区文化建设缺少氛围, 农民群众看书、看戏、看电影难, 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单调, 影响了社区文化的形成。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尤其应突出“和谐文化”的建设, 弘扬和谐之道、和谐精神;同时应当重视先进文明的推广和发展, 培育科学文化的风尚, 包括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结合,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某种程度上, 可以说农村新社区文化建设是农村新社区建设的灵魂, 在农村新社区建设各项工作中应当高度重视。
3.3.3 政策问题。
长期以来, 我国客观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严重制约了农村城市化的发展, 是农村社区建设中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由于户籍制度的障碍, 农村劳动力转向城市就业的渠道还不够通畅, 从农业转移出来的农村劳动力, 大部分离土不离乡或亦工亦农。在农与非农两种户籍制度下, 不少政策都是在城乡分割、以城为主的基础上制定的, 存在着较大的政策差异性, 如计划生育、社会保障、医疗保险、义务教育和公共服务等。这些城乡有别的制度分割, 导致了城乡社会成员权利和利益上的差异严重阻碍了各类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和优化配置, 成为阻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和建设农村社区的主要障碍。
3.3.4 意识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但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农民主动参与意识和村领导支持意识不强, 是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阻力之一。大部分农民在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 即认为建设农村社区是政府的事, 跟自己关系不大, 他们盼望的是政府帮他们把房子造好、把路修通, 把环境治美。当在建设过程中, 涉及到他们切身利益时, 又会过分地苛求政府。如果要想动员他们用自己的钱搞农村社区建设, 那更是不可能的事。此外, 村领导支持意识不强, 也是影响农村社区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阻力之一。有少部分在征地拆迁过程中集体资金积累较多的行政村, 往往不愿意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农村社区建设中, 因为在他们看来, 这项工作虽然是一项实事工程, 但涉及资金量太大, 而且只有投入, 没有产出, 不利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因而支持意识不强。
3.3.5 管理问题。
首先, 社区的隶属关系不明确。从政府来看, 许多政府职能部门视社区为办事员, 把部门内“无利、费力、不讨好”的职能强加给社区执行, 政府任何涉及社区方面的职能部门都有权利对社区发号施令, 使社区工作无所适从。在实践中社区地位、职能不明确, 造成社区建设自治不自主, 区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甚至偏离了服务村民的根本职能。其次, 从社区管理与服务的实际来看, 社区建设的义务利益、义务与权利存在严重不对等的对象。最后, 社区干部与社区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
4 农村新社区规划建设的对策研究
4.1 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 高标准高起点科学规划
社区建设的前期规划以注重整体、优化个体为主要理念, 以因地制宜和加强资源的整合利用为原则, 避免新农村建设大拆大建模式和低档次的重复建设, 使该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 形成水平高、种类全、服务优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格局, 有力促进区域一体化的建设进程。
4.2 突出重点, 完善机制, 发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
突出重点, 健全领导机构, 人员组织到位, 提供组织保障;配套政策优惠, 管理机制协调, 为建设注入政策动力;全面发动宣传, 深入调查摸底。
完善机制, 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可通过“村企结对, 共建新农村”等活动的开展, 争取社区建设资金。从农民群众最关注的实际问题入手, 把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作为着力点让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保障村民的利益, 从而调动社区居民的极性, 争取最广泛的群众参与, 为农村新社区规划和建设打好群众基础。
4.3 典型示范, 连片推进, 加快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把握时机加快各类示范创建, 通过示范效应极大地激发区域内其他村干部群众的新农村创建热情, 同时及时安排新农村建设资金。
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整治。重点展开旧房拆除、宅基地整理工作, 进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建设, 积极完善公共设施建设改造。
4.4 整合资源, 完善设施, 充分发挥产业的助推效应
农村社区的差异性比较突出,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也必须坚持差异化发展战略, 从社区的实际条件出发, 建设符合本地实际并把本地特有的资源转化为社区建设的资源。保留地方特色资源, 完善配套设施, 吸引企业投资, 发展农业特色产业, 加强宣传推介, 着力提升品牌效应。
4.5 健全设置, 保留特色, 落实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社区是今后农村的主要管理模式, 因此, 在着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程中, 一定要着眼未来, 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的管理, 在建立农村社区居委会前,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村级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 将行政村原有集体资产、债权债务实行股份制并量化到户到人, 并随之转移到社区, 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机制。巩固党在农村社区的领导核心地位。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 要始终保证党组织的核心地位不动摇, 形成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自治组织为主体、各类社会组织充分发挥作用的新型社区组织结构。强化教育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素质。
5 结语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创造性工作, 是一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的工作。在进行农村社区建设中, 要从实际出发, 以人为本, 因地制宜, 不定框子, 一手抓试验, 一手抓研究, 大胆探索, 积极试点, 主动适应建设和发展的要求, 敢为人先, 先行先试, 勇于创新, 多出经验, 多出成果, 大胆探索农村社区建设的方法。从而使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蓬勃发展, 最终完成新农村建设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2]浙江省建设厅村庄规划编制导则.
[3]方明, 董艳芳.新农村社区规划设计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4]方明, 新型农村社区规划多角度思考, 小城镇建设, 2006.
[5]杨雯雯, 新农村社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 2008.
8.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 篇八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社区规划;问题;对策
一、农村社区规划面临的问题
(一)社区规划经费短缺
鉴于农村社区规划问题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本文笔者将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就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规划问题进行探讨,以供各界人士商榷,现总结报告如下:
受历史原因、国家政策、人口素质、地理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普遍较低,农民的收入来源有很大的局限性。农民较低的经济收入使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去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学校、医院、道路等公共设施建设严重不足,这就加大了社区规划工作的难度。此外,社区规划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资金的支持,但是政府支持经费的投放往往是有重点的,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完全解决农村在社区规划过程中所面临的基础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能力低等诸多实质性问题。
(二)社区隶属关系不明
在实际工作中,社区规划建设不能得到相关政府部门人员的充分重视,这就造成社区在规划过程中,不能完全进行自主建设,进而导致权利与义务之间出现严重的不对等现象。一些政府职能部门往往把社区看作是办事员,在随意向社区发号施令的同时,又会把部门内一些费力而不讨好的工作任务强加给社区,比如:收卫生费、村容管理费、普查登记、数据统计等繁琐而复杂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社区工作的压力和负担。此外,一些社区规划领导人,一味追求政绩,建设“面子工程”,这就导致社区建设的目的和实效无法得到真正落实,从而使社区服务于民众的职能大为减弱,继而严重阻碍了社区规划建设的顺利进程。
(三)村民自治意识淡薄
农村社区规划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广大村民的广泛参与,但是在工作实践中,村民往往受自身素质以及传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自治意识相当淡薄,其主要表现为:首先,一些村民对社区规划工作认识不到位,不能積极主动的参与社区规划建设,特别是一些服务性工作,大多村民认为既要工作又没有劳动报酬,所以这就导致社区规划的质量和水平大为下降。其次,基层领导对农村社区的规划也没有足够的重视,而且农村的新社区建设对于土地和资金有着很高的需求,在基层领导者眼里,集体出资来建设农村社区显然不是件好事,因为他们认为大量集体用地投资建设只会对集体经济的发展造成阻碍,因而基层管理者多数是不愿意做这类组织建设的工作。
无论是基层领导者还是当地村民都更乐于安于现状,对于社区建设的未来发展趋势认识不清晰,进而对组织建设上犹豫不决,所以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对于新农村的建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要让农民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优点,自主投入到建设规划的积极支持中来。
(四)社区独特性不够显著
搞好社区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重点就是要呈现出农村具体的现代化进程以及农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但是,在具体的农村社区规划中,大多是抄袭城市建设模式,照搬城市居民楼模式,在农村的农田里四处矗立着高楼大厦,而对于农民来说,其本身是有着自己的生活习惯的,这样的规划也在很多方面与农民长期以来所习惯的生产方式不协调,影响村民的社区入住率。如果只是千篇一律的照搬城市模式,对于农村来说,不仅磨灭了其原有的历史特色,还给农民的心理造成了不可消除的创伤,使其配合度降低,阻碍社区规划的有效实施。
二、改善社区规划应注意的两点要求
(一)明确目标
在目前的农村社区规划中多数是凭感觉走,比较随意,目标不够明确,没有统一的标准,使得农村社区的整体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起不到该有的作用。因而,要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总结经验,对一个较大范围内的农村社区建设制定一个具体的统一的社区规划方案,明确搞好社区建设的积极意义,社区建设过程中应当遵守的原则和管理方式,,对社区建设的目标内容等加以整顿和规范,同时还要积极指导社区建设。最后在理论方案以及社区建设的具体实施步骤出台后,要加强其执行力度,使建设实践切实落实到建设中去。
(二)健全社区领导机制
农村社区规划是否得当关系到新农村建设是否能够顺利进行,而社区建设不仅是农村发展中的基础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因而必须建立与之对应的组织领导以及能够及时决策实施的具体机制以保障各项工作能够顺利推进。要成立统一行之有效的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领导机构,与更大范围内的农村建设中相应的领导机构进行工作以及职能上的积极有效对接。并且将各部门的在农村社区建设中的工作业绩直接纳入到部门绩效考核中去,严格责任制,规范相关的责任追究机制。最后,各阶层领导要密切联系农村社区、企事业单位,及时反馈城市社区建设的有益经验,共同规划农村社区的未来。
三、结语
农村社区规划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而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社区成员对于社区的认同感的加强,只有社区成员社区有了认同感才会感到幸福,继而才会有归属感,只要满足了这三个要求,必定能够很好地调动农民参与到农村社区的规划和建设中来,才能彻底改变以往农村那种零散经营的状况,把农民从生活上集中起来,逐渐形成经济上的规模经营,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加速进行。
【参考文献】
[1]贾淑颖,于一凡.建构农村社区规划标准推进新世纪中国农村建设[J].城镇建设,2011(09)
[2]孟曰,彭光芒.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意见领袖的特点和作用[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2)
[3]张志强.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管理社区化刍议[J].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1)
【农村社区工作】推荐阅读:
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管理工作总结07-26
街道办事处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汇报06-30
农村社区镇级建设典型材料09-26
常州市农村和谐示范社区标准08-26
苑庄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汇10-29
社区社区矫正工作07-04
“社区工会计划”社区工作计划10-27
社区防汛工作总结,社区防汛安全工作总结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