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2024-10-26

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共6篇)

1.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一

说勤奋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4、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勤奋的词语、名言。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课题,指名说“说勤奋”什么意思?

2、说到勤奋你想说什么?

师:刚才大家说得很又道理,但如何让你的话更有说服力,让大家听了之后都能有所感悟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给我们样了个很好的模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分段。

1、开火车逐段读文并正音。

2、想一想:课文的中心观点、中心句是什么?

3、引导分段。

(1)学生轻声读课文,看看课文在哪里提出了观点?又是怎样证明这个观点的?课文最后又是讲了什么?(2)交流。

(3)根据以上问题给课文分段,并在文中作好记号。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说说作者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这样自问自答的句式叫什么句?

2、归纳板书: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3、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1)这里的“桥梁”是什么?(2)能把这个设问句换一个说法吗?

师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4、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1)讨论:“鲜花”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3)比较说法: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比一比,你更喜欢哪一句?为什么?——齐读后一句。

5、齐读第一段,引导读出底气来。

6、当堂背诵第一段。

四、教学生字,指导书写。

1、自己设计记忆字形的方法,感到困难的在下面打“?”。

2、交流自学情况。

3、指导书写“枕”、“末”、“惯”、“基”。

4、钢笔描红。

六、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3:读一读,再抄写。

2、背诵第一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通过上一课的学习,你懂了什么?

2、作者是怎么说勤奋的,先说什么,再说什么,最后说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2节。

师:接下来我们就要学习作者为证实自己的观点而举证的两个实例。

1、指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写了谁?(司马光)

2、写了司马光的几件事?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长大以后,他更加勤奋。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

3、体会交流

A、哥、弟间的对比,(指导朗读)B、“小时侯”与“长大以后”的具体描写(指导朗读)C、特别“醒枕”的奥秘 D、取得的成就(指导朗读)

4、两件事说明了什么?哪些词语特别能说明司马光的勤奋。

5、指导朗读

6、齐读这一段

7、归纳板书

这一段分别写了司马光小时侯和长大以后,勤奋学习的事情,举了几个例子,通过对比衬托、细节描写等方法突出描写司马光的勤奋,写得特别生动,读了,我们就仿佛能够看到司马光那认真的样儿。

三、学习课文第3节

(以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读课文(2)讲童第周的故事

(3)找出描写童第周勤奋和取得成就的句子。经过半年的努力„„„„„„„„名列前茅。

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影响。(4)体会交流

成绩差不是天生,童第周名列前茅、青蛙卵剥离技术所产生的影响,这些事实证明,勤能补拙,成功来自勤奋是真理。(5)指导朗读(6)归纳板书

天资聪明的人*勤奋能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 基础较差的人*勤奋同样也能成才,不应自暴自弃。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四、学习课文第4节(1)齐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体会交流

课文通过司马光和童第周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造句:只有„„„„才能„„„„才能„„„„(4)归纳板书 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五、默读名言,感悟提升。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富兰克林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郭沫若 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狄德罗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爱因斯坦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 板书设计:

13、说勤奋

提出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举例说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成功事例

总结观点„„„„„„学习条件好了,但仍然不能忘了勤奋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中的字只识不写,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时珍为编好《本草》而不怕吃苦的可贵精神和严谨踏实的认真作风。教学准备:李时珍画像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中国的医药学史上,有一本空前巨著,板书《本草纲目》,它是医药科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作者就是,板书:李时珍。

2、通过课前的预习,你对李时珍这个人物有多少了解?学生自由畅谈。

3、师:《本草纲目》在课文中简称《本草》,李时珍写《本草纲目》三次易稿,前后花了近三十年时间,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其中的一幕----夜宿古寺。写全课题:李时珍夜宿古寺

二、听课文范读,要求听准字音。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

1、认读生字词:

师徒俩

饥餐渴饮

晓行夜宿 破庙

灰尘

断垣残壁

青苔 药材

呃逆

生嚼涎滑

生嚼无涎(1)学生认读,找找排列有什么规律(2)找一找这些词语中有哪些词语不理解

(3)再读课文,在文中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所在的句子。

2、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难读的词语,请学生多读两遍

3、交流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的?能够解决的,马上师生讨论解决,不能解决的,留到下节课的教学中。

四、理清文章的主要段落大意

课文第1自然段写了李时珍领着弟子在各地察访药材。

第2到13自然段写了一天李时珍和弟子因一心赶路,错过客店便夜宿古寺,并借着月光记载寻访收获。其中第2到13 自然段又可以分为三层。(2——4)欲宿古寺;(5——6)寺中谈苦;(7——13)夜记药材。

五、朗读课文

六、生字教学

七、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完成习字册的上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师: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李时珍夜宿古寺》

2、读了这个课题,我们的脑海中不禁闪现出这样一个问题:李时珍为什么要夜宿古寺呢?请小朋友赶紧拿起课文,到课文的第一、二小节中去找找答案,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二、教学课文第一、二节

1、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一、二节

2、你知道李时珍夜宿古寺的原因吗?指名学生交流。(因为他们一心想赶路,错过了客店)

3、从这一点中,你体会到什么?

4、从这两小节中,你还知道李时珍师徒察访药材怎么样?(让学生联系“饥餐渴饮、晓行夜宿”“已经走了好几个月”来自由交流交流)

5、是啊,长时间的长途跋涉没有减缓李时珍师徒前进的脚步,为了赶路,他们错过了客店,这就是李时珍夜宿古寺的主要原因。

6、齐读第一、二节

三、学习课文三、四节

1、是的,前不见村,后不着店的荒野上,李时珍师徒焦急地走着,突然前方的树丛中隐约出现了房屋的轮廓,走近前一看,哦!是一座----“古寺”(生答)。

2、小朋友,这是一座怎样的古寺啊?请你细细读读课文第四节,将描写古寺的相关语句画出来!

3、学生朗读,做标记

4、交流:一座破败的古寺、里面到处是灰尘,断垣残壁上长满了青苔,中间的神像蒙上了厚厚的蜘蛛网。

5、读了这几句话,你知道了什么?(古寺的条件非常的差,很久没有人来了,很危险等等)

6、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7、读好这句话“李时珍轻轻推开门---厚厚的蜘蛛网。”

四、分析课文5-12节

1、为了察访药材,为了修好《本草》,这些对李时珍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了!师徒俩毅然决定在古寺中寄宿一夜!

2、小朋友,请你自己读读课文5-12节,去看看一下李时珍在古寺的生活,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在旁边简单地做做批注。

3、学生认真读课文,在有感触的地方做上批注。

4、交流:

抓住李时珍的动作来说说体会:

(1)李时珍端详了一阵,各扯下------若有所悟。(2)抓住李时珍的语言来体会:

a.李时珍笑着问徒弟:“庞宪,觉得苦吗?”(“笑”字,让学生联系课文的前前后后,说说这种真的苦不苦?)

b.“恩,长年累月地------值得的。”(两组对比,住在破庙里和住在家里,万民得福和自己吃苦,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会)

c.“庞宪,趁着大好-----记下来吧。”(放弃自己休息,在月光下记录)出示他在月光下记录的图片,你想对他说写什么?

5、寺外,山风呼啸,猫头鹰在尖叫着,圆盘似的月亮,慢慢移到了当空,但李时珍还在认真辨别着,记录着。

五、拓展说话

1、同学们,我们今天学的这个故事(朗读课题),仅仅是发生在李时珍撰写《本草纲目》中的一个故事,你还了解他的哪些故事?(指名一两个学生说)

2、正是由于李时珍这种不畏艰辛,认真踏实的作风,才发现了很多有用的中药,中国医药学的史册上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世界医药学的史册上也要永远记着这个名字——李时珍,他创造出了举世闻名的医药著作《本草纲目》(出示李时珍头像),此时,瞻仰着他的象,你想说些什么?

六、总结课文

今中外,有多少人因为《本草纲目》而受益得福,李时珍的夙愿得以实现了,让我们再一次地重温这一句朴素却值得铭记的话语——齐读:“修订好《本草》,万民得福,吃点苦也是值得的。”

板书设计:

16、李时珍夜宿古寺

(破败)喝水、啃干粮 边忆边写 端详、扯下、嚼嚼

不怕吃苦,工作严谨、认真、踏实

17维生素C的故事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积累“路程”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维生素对人体的作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均衡饮食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维生素C被人们发现的经过,认识维生素对人体的重要性。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简介维生素C。

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时候,你们一定了解了许多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资料吧。那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2、导入。

关于维生素C的发现,还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回到16世纪,了解维生素被发现的经过。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理解新词,读通课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齐读。

(2)指名说说本课的生字在读音和书写上有什么应该注意的。(3)理解了哪些新词,还有什么不理解的。

3、自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哥伦布是16世纪意在得伟大的航海家,他常常带领船队在大西洋上乘风破浪,远航探险,为人类开辟了许多新的航线。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帮助人们发现了维生素C,这是怎么回事?请大家读课文。

2、学生自读思考。

3、指名说说维生素C被发现的经过。(“海上凶神”降临船队——含泪弃病号于荒岛——返航发现被弃船员还活着——将奇迹告诉医生——研究发现维生素C)

四、学习课文1、2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思考: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反馈。(故事的时、地、人和事)3、16世纪的航海生活不仅艰苦,还很危险。在哥伦布的航海队伍中也常常有不速之客,人们把它称为“海上凶神”,人们为什么这么称呼这种疾病泥?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

3、读后讨论。

4、指导朗读。

5、现在人们已经知道,其实这种怪病就是坏血病,是船员们体内缺乏维生素C而导致的。船员们的体内为什么会缺乏维生素C呢?

(因为长期在船上生活,吃的是黑面包和咸鱼,很少、甚至吃不上蔬菜和水果,这就导致了船员体内严重缺少维生素C。)

6、小结:仅仅是因为缺少维生素C,不知有多少船员葬身于茫茫大海,真是太可悲了。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3、把人们发现维生素C的经过说给别人听。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齐读。2、16世纪的航海生活不仅艰苦,还很危险。因为“海上凶神”随时都可能降临到任何一支船队。那一年,哥伦布的船队刚出发不久,就面临了“海上凶神”的灾难。我们继续来学习课文。

二、阅读理解

1、自读课文2—5自然段,读完后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2、讨论交流。

一份感动 一份悲伤 一份伟大 一份无私„„

(1)你是从段中的什么地方感受到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再想一想为什么有这么一份情感的?(2)小组交流。(3)全班指名反馈。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这份感动、悲伤、伟大„„

3、小结:无私的船员,为了不拖累船队舍弃了生命,主动要求弃于荒岛。这份伟大、无私深深打动了哥伦布,也令哥伦布倍感愧疚,所以船临近茺岛,他的心情更沉重了。可是奇迹出现了,这是个什么奇迹呢?

4、这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自读第6自然段。

5、指名反馈。

6、船员们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使哥伦布指导他们的病愈和他们天天吃野果子联系在了一起。

出示:难道秘密在野果子里面?(1)指导朗读。(读出疑问语气)(2)改为陈述句。

7、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读课文7、8自然段。

8、读完后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野果子和船员病愈存活的秘密。

9、小结:是啊,这就是船员们奇迹般存活的秘密。和船员们的生命密切联系着的原来就是维生素C。

三、总结课文

1、读了全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学生可以针对课文内容说说自己的感受,也可以结合实际,劝导大家要均衡饮食。)

2、总结:是啊,《维生素C的故事》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不仅有饮食习惯方面的,还有做人方面的。老师祝福你们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调查生活中含有大量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用“奇妙”“甚至”造句。

3、通过反复朗读,理解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

4、认识文中引号的作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初唐时期有位诗人叫王勃,他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2.师:其实,王勃所说的“天涯若比邻”,只是他对友人的一种劝慰,实际上在当时是不可能的。而现在,这一梦想却成为了现实。同学们,那到底是什么东西那么奇妙,能让远在天涯的人觉得近在咫尺呢? 板书: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3、你想走近国际互联网吗?你想了解它吗?你想到网上漫游,让我们再次读课题, 把你的渴望,好奇读出来。——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师:国际互联网奇妙在哪儿?课文主要从国际互联网的样子以及它是怎么工作的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三个方面来介绍,接下来请同学们按要求默读课文,并想一想第一自然段中的“网”为什么加上引号.1、出示要求,学生自学。

(1)借住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词语。

(3)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划出能回答这三问题的句子,并做上记号。

2、检查自学(1)生字卡片正音(2)分自然段指名朗读。

3、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1)这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连续出现了三个引号。(师板书“”)引号的作用常见的还有下列这些(出示):①表示直接引用;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这里的引号属于哪一种?

(2)那么,这里所说的“网”指的是什么呢?(国际互联网)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继续研究问题。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1.大家不是想知道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吗?请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描述,想象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一张怎样的“网”?

师述: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2.听了老师的描述,国际互联网给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大)(1)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国际互联网的“大”?(2)交流。

(3)指导朗读: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3、那么,国际互联网又是怎样工作的呢?

指名回答后,再说说这里的“线”指的是什么了吗?

4、你觉得国际互联网还奇妙在什么地方?把你的感受跟同桌交流一下。想象,当你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对方虽然跟你远隔天涯,却让你感觉近在咫尺,那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情形啊!因此,课文中说——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过渡:既然国际互联网如此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

四、导读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2.交流:你的感受是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1)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选哪一句?

(2)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选哪一个?(媒体映示“无所不有”)(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你会用哪个词?板书:多

师:读书就要这样,把厚的书读薄,把长文章读短,把一段话读成一句话,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这是一种本领。3.国际互联网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1)比较一下,你认为这几个“可以„„”中,哪一个最为神奇?你是怎么知道的?(媒体映示“甚至”)(2)用“甚至”说一句话

(3)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齐读,前四个“可以”分别由四个小组同学朗读,“甚至可以”全体同学一起朗读。

(4)国际互联网就这几方面的用途吗?课文中用什么告诉我们还有许多用途?(„„)请用“可以„„”这样的句式写在省略号的旁边。

师小结:读书就要这样,要会联想会思考,会把短文章读长,把薄的书读厚。这又是一种本领。

五、导读第四自然段。

师: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形容?请默读最后一段。板书:息息相关

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收获?

2.是啊,网络构成了一个新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有人说,互联网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板书设计: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

息息相关习作5习作要求:

1、读懂例文《小闹钟》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断,从中学到利用拟人化手法来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的方法。并领悟到这样写的好处。

2、领会本次习作的要求,采用“某某的自述”的形式,用拟人的手法来写熟悉的事物,并且要能抓住事物的特点,展开丰富的想象,写的具体、生动。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例文,感知写法。自由读读两则例文片断,并思考:

1、这两篇习作分别写的什么内容?

2、你觉得两篇习作在写作上最值得学习的是什么?

二、互相交流。

1、指名说说自己的看法。

2、师小结:两篇习作片断最值得学习的是让被介绍的事物开口说话,自己介绍自己,也就是用自述的方法来介绍熟悉的事物,是文章生动、有趣;

三、再读例文,学习写法

1、再齐读例文,并思考:在自述时,可以写哪些内容呢?

2、读后同座、小组交流。

3、小结:在用自述的形式介绍自己熟悉的事物的时候,可以从事物的形状、色彩、结构、功能以及心理、愿望等方面来写。

四、明确要求,完成习作。

再读读例文前的阅读提示和例文后习作提示,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1、用自述的形式,选自己熟悉的事物。

2、借助拟人、比喻等手法,将习作写的具体、生动、有趣。

五、自己确定写作素材

教科书、小书包、课桌、电视机、电冰箱等等

六、生习作,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完成习作以后,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班级中交流

练习5 教学目标:

1、认真读这篇童话故事,能按要求完成文后作业;

2、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会谦让,不要骄傲自满。

3、读读背背八个成语和两句名言,增加语言积累;

4、初步了解这些成语和名言的意思;

5、练习在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名言。

6、能根据具体的情况,帮助同学出出主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7、懂得人多智慧多的道理,培养助人为乐的优良品质;

8、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懂得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学会谦让,不要骄傲自满。增加语言积累。通过口语交际训练,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口语表达能力。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处处留心

一、明确题意,完成作业 自由读题,明确要求。

二、学习童话,感悟哲理。

1、根据要求自学童话。

2、小组内交流讨论。

自由说写,可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完成(1)题目《争功》是什么意思?(2)你从文中看出是哪些人在争功吗?(3)假如你是小主人,你会对它们说些什么? 围绕出示的内容展开讨论,尽量要做到人人交流

3、你认为文中画线的部分能用什么成语来替换?

4、换上之后读一读,说说哪样好,为什么?

三、总结谈话。

师:学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想法?

1、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故事,你能把我们生活中的一些事情编写成小故事吗?一定要注意说明了什么道理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自由说写,可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完成

第二课时

教学读读背背

一、游戏导入。玩成语接龙游戏。

二、指导学习读读背背。

1、词语部分。

(1)学生自由地读,要求读准每个字的字音。(2)指名一学生读,及时正音,集体齐读。

(3)教师范读。(让学生边听边体会每排两条成语之间有什么关系。)(4)学生分组讨论每条成语的大概意思。可查字典。(5)学生说说这些成语的意思。以下词义供参考: 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问渊博。

满腹经纶:一肚子学问和才能,形容人饱学而有理大事的才能。学贯中西:有关中西方的学问都通晓。形容人学问渊博。博古通今:对古代的事知道很多,又通晓现代的事情。功成名就:功业建立了名声也就有了。

著作等身:著述之多,等于身体一样高。形容著作极富。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雅端庄。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从容。3.练习。

(1)自由地读,边读边思考,如何记忆。(2)同座位的同学互相练背,交流记忆方法。4.反馈。

(1)指名试背,说说记忆的经验。(2)集体背诵。

5、学习名言。(1)指名试读,正音。

(2)邻近同学讨论两句名言的含意。(3)交流讨论结果,教师相机点拨。

鲁迅的话是针对别人说他是天才讲的,意思是:我不是什么天才,我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抒别人休息喝咖啡的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4)集体齐读。(5、)指名试背。

6、集体背诵。

三、课外延伸。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鲁迅的名言,互相交流。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你有没有拿不定主意的时候?最后是如何解决问题的?

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2、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当我们的小伙伴在遇到难题,或拿不定主意时,如果我们大家都能帮他出出点子,想想办法,问题就能得到解决。大家想不想试着为小伙伴解决难题呢?

二、创设情境,激发交际

1、故事一:小明在上学路上拾到一元钱,他想把钱交给老师,可是又怕大家说他是“假雷锋”,更何况这一元钱还可以用来买枝冰棍儿呢。小明有点左右为难,你能帮他想想办法,出出主意吗?(1)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各抒己见,(2)交流汇报,看谁的主意好,能不能说服小明。

2、指导学习课文,在三个问题中选择一个,和小组的同学把它编成小故事来演一演。

(1)小组自由选问题,编故事,演小剧。(2)全班同学交流评价。

3、、在大家的生活中,还遇到过哪些困难,你能把自己的问题提出来,让大家帮你拿主意吗?

三、总结谈话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讨论,你有些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2.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二

一、解读文本, 提炼转化思想

小学数学教材体系是按两条线索编排的:一条是写在教材上的明线索, 即数学基础知识;另一条是蕴含在教材背后的暗线索, 即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基础知识容易理解, 数学思想方法不易看明;数学基础知识是教材写什么, 数学思想方法是明确为什么要这样写. 因此, 文本解读, 就要做到苏步青教授所说的:“看书要看到底, 书要看透, 要看到书背面的东西. ”这背面的东西, 就是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解读“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教学内容的教材说明, 我们知道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除以整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学的关键是应用商不变的规律, 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进行计算. 很明显新知的教学中隐含着转化思想, 因此, 在定位教学目标时, 就要把渗透转化思想融入目标中. 这样, 教学目标有了转化思想, 教学就能以目标为导向, 目标是灵魂的落实才有了可能.

二、故事引入, 揭示转化思想

在课的导入环节, 为了让学生对转化思想有个初步的体会, 笔者把学生带入到曹冲称象的故事情境中. 当学生听了曹冲称象的故事后, 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大象很重, 当时又没有这样大的秤, 怎么办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曹冲建议把大象带到一艘大船上, 船承重之后下沉, 在船的边上刻下记号, 再将大象换成石块, 使船沉到记号处, 这样称出石块的重量就是大象的重量. 笔者在黑板上板书出如下图:

这时, 我指着板书趁机设问:曹冲应用了什么方法巧妙地解决了大人们都无法解决的问题?

生:曹冲应用了转化的方法, 把大象重量转化成石块的重量, 从而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解决了难题.

师:曹冲聪明在哪里?

生1:曹冲应用了转化的方法, 把不能直接称的大象变成能直接称的石头.

生2:曹冲善于思考.

师:是的, 曹冲的聪明就在于应用了转化的思想, 化难为易. 看来, 转化是一个非常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数学解决问题时, 我们也经常用到转化的思想. 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要用到转化思想.

三、经历过程, 体验转化思想

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在总结他的学习经历时指出:对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问题, 我们在学习的时候, 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 懂得它的道理, 而且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样想出来的, 经历多少曲折, 攻破多少难关, 才得出这个结论.只有经历这样的探索过程, 那么数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积沉、凝聚在这些数学结论上, 从而使知识具有更大的智慧价值.

从华教授的总结中, 我们不难看出:只有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 蕴含在知识背后的数学思想才能让学生体验得到.过程孕育思想, 出示例题列出7.98÷4.2算式后, 笔者引导学生观察: 这个算式和前面学过的小数除法算式有什么不同?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顺势揭示课题: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师:这个算式新在哪里?

生:除数是小数.

师:遇到新问题, 你们想到了故事中的谁?

生:曹冲.

师:你们能不能也借助曹冲的聪明, 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已学过的知识, 然后推导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呢?分组讨论, 教师巡视, 及时了解情况. 接着汇报交流:

生1:我们组是把7.98元和4.2元转化成角作单位, 算式变成79.8÷42, 目的是把4.2转化成42, 这样变成我们已学过的知识就可以解决了.

生2:我们组是这样想的, 除数4.2是一位小数, 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 变成42, 根据商不变的性质, 被除数7.98的小数点也向右移动一位变成79.8, 这样也把新的知识转化成旧的知识.

师:这两组的同学在解决这个算式时, 有什么共同点?生:他们都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4.2转化成42.

师:你们不愧是曹冲第二, 遇到新问题也能把其转化成旧问题解决. 还有不同的声音吗?

生3:我们组根据曹冲解决问题的方法画图表示:

师:你们组能运用曹冲称象中蕴含的转化方法来表示今天学习的“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原理, 非常ok!

从以上学生探究新知的过程来看, 大部分学生已能用转化思想解决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在交流时, 教师重点凸显转化的思想, 让学生从中体会转化的价值.

四、解决问题, 运用转化思想

通过故事引入、经历过程两个环节的渗透, 学生对转化思想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此时学生的认识还是比较肤浅的. 这时只有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体会, 才能使学生深入地领会转化思想, 把应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转化为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最终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为此, 本节课笔者设计了四个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转化思想.

第一, 专项练习. 在 () 里填上适当的数, 如0.15÷0.3 = () ÷3, 51.51÷1.7 = 515.1÷ () , 专攻转化部分 , 体现了集中力量打歼灭战的思想.

第二, 口算练习. 如3.2÷0.2, 5.6÷0.07等, 先让学生说口算过程, 凸显转化过程.

第三, 改错练习. 设计因没 有转化引 起错误的 练习 , 如11.5÷4.6 = 0.25等, 先让学生分析错因, 感悟转化的重要性.

第四, 竖式计算. 如4.83÷0.7等, 先让学生说说转化的过程, 再在竖式上体现出转化的过程, 体验转化的重要性.

以上四层练习, 紧扣转化思想这根弦, 让学生在每个环节的练习中都体验到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五、反思小结, 提升转化思想

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 一方面要求教师有意识地渗透和训练, 另一方面更多的是要依靠学生自身在反思过程中的领悟, 而这一过程是没有人能够代替的. 有专家说, 如果说数学思想方法是可以传授的话, 那教师肯定把其中富有思考意义的东西机械化了, 这样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价值. 专家的话告诫我们, 数学思想方法是不可能传授的, 只有在经历知识的建构中, 在学生的自我反思中感悟. 因此, 在课尾的小结时, 笔者除了引导学生反思,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更是引导学生反思, 我们是运用什么方法推导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的? 在这个过程中谁起了很大的作用劳? 让学生通过对学习方法的回顾与总结, 再次感悟转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进而内化为自身的一种自觉行为, 在今后的学习中碰到类似的问题时, 能自觉加以运用.

3.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三

1.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

2.技能目标: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3. 情感目标:品读文、诗,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重、难点:

1.借助课文语言理解诗句意思,做到诗文交融。

2.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教学准备:

简单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引出中心情感“依依惜别”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黄鹤楼送别》,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读懂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什么情感?能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吗?

3.课文是怎么通过描写两个好朋友的送别经过来表现两人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的呢?

二、学习1、2小节,品味“赏景藏情”

1.自由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指名读,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两位好朋友藏的是什么?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找出来。

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

说得真美,谁来读读看?

(4)可惜呀,“烟花三月”的景象虽美,两位好朋友却无心欣赏。我们再回到“藏”字上面来。

现在思考:两位好朋友为什么先要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藏起来呢?

3.齐读这句话,感受一下两人别样的深情。

三、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是在“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特,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读,说大意。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

男女分读。

四、学习4、5小节,体味“吟诗抒情”

1.两位好朋友说不完的离别情,道不完的朋友谊。可是,俗话说得好,“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最后孟浩然就要上船远行了,李白是怎样做的呢?自由读第4小节。

2.读了这一小节,你又一次感受到两人之间的依依别情了吗?特别通过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

相机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伫立”、“凝视”等词语的内涵。

3.你能通过朗读把这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出来吗?(配乐)

4.此情此景,不仅我们被打动了,就连江边的景物也被打动了。同学们请看——(多媒体:播放动画)

景也通人情,人更是思绪万千!你能展开想象的翅膀,把下面这段话说完整吗?先自己试试看。

(媒体出示:想象说话)

再指名说。(第2、第3位同学配乐)

5.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一段景物呢?

6.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7.引读第5小节:此时此刻,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吟诗抒情)

8.你能吟一吟这首诗吗?(出示古诗)指名读,齐读。

9.文中说,这首送别诗是一首名诗,而且是一首怎样的名诗?什么叫“脍炙人口”呢?你能联系前面的所学所悟,说说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吗?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再指名说。

(1)“烟花三月”写出了春天的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美好景象;

(2)使人好像看到了诗人伫立江边,凝视远方,看着白帆渐渐远去,一江春水流向天边的画面;

(3)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4)文中第4小节说随着江风渐渐远去的是“白帆”,诗里却说是“孤帆”,这是为什么呢?当时的长江是一条交通要道,船肯定不止一只,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10.品出了这首诗脍炙人口的原因,再来读它,肯定会更有味道。配乐,指名读,齐读。

11.让我们把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背下来记住吧!自己背,齐背。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

布置作业:找古诗,把它改写成像《黄鹤楼送别》这样的文包诗,特别注意学习文中用人物对话表达情感以及借景抒情地写作方法,好吗?

设计理念:

本课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1.试图对“文包诗”这一特殊文体的教法作出大胆尝试。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特有的文体,对于这一文体的教材该怎么教,曾经引起过争议:有人认为“诗重于文”,有人认为“文重于诗”,也有人认为“诗文并重”。本课教学避开如天平秤一般精确称量诗文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2.试图体现“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简约语文”教學理念。

主要追求3点: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3.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4.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四

(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隔音符号的作用并学会准确使用隔音符号。

2、通过多读让学生发现对仗的特点,感受语言严谨工整之美,丰富语感,提升语文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诵读、背诵两句古训,从中懂得“真诚待人”的道理,以促进语言积累

4、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了解成语故事的来历,理解故事内容,积累成语。

5、让学生懂得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事实的道理。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1、学生自由拼读词语,在拼读对比中去自主发现隔音符号。(讲明隔音符号的作用,使形式形成正确的概念)

2、引导学生发现总结隔音符号的使用规则:

当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时,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要用隔音符号隔开。

3、出示另外几个音节让学生试着加上隔音符号,以培养学生规范的音节书写习惯。

二、读一读,说说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1、学生自由读句子,边读边思考这些句子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2、再读句子,小组内讨论这些句子在表达效果上的特点。

3、全班交流,学生反馈。

4、点拨感受三句的表达效果:

A:语句上相互映衬,意义上彼此补充,具有形式美。

B:读起来音响和谐,具有回环往复的韵味。

5、指导学生齐读,感受语言的节奏美。

6、拓展延伸:说说还有哪些对仗的句子,让大家一起欣赏。

三、读一读,记一记

1、学生自由读句子,并根据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

2、师具体讲解两句话的字面意思和引申含义,让学生从中懂得“真诚待人”的道理。

3、引导学生诵读、背诵这两句话,以促进语言积累,为今后学生学习古文打下基础。

四、成语故事

1、学生熟读故事,了解故事主要写了什么?“郑人买履”是什么意思?

2、交流:这则故事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3、讲讲这个故事或说说类似道理的其他成语故事。习作(4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变相思维的品质,学会变废为宝。

2、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写事,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3、练习修改作文,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修改意见,能从别人的习作中汲取精华。第一、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创新,变相思维的品质,学会变废为宝。

2、练习发挥学生的想象写事,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引入主题。

1、指导学生看图联想,并在小组内交流意见。

2、请同学试和看图说话,将整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讲述清楚。

3、明确本次习作的主题为《变废为宝》并理解题意。

二、联系生活,开拓思路。

1、请学生列举生活中变废为宝的实例。

2、教师小结:在我们的生活中,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学会变向思维,就一定能够创造性地解决许多问题,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三、学习范文,明确要求。

1、教师念读范文,请学生发表听后感。

2、讲明习作要求:发挥想象将事情内容写具体,感情要真实。

四、创设情境,学生习作。

1、请学生表演这个故事,加入个性化的想象。

2、学生自主作文。第三、四课时 教学目标:

练习修改作文,并主动与他人交流修改意见,能从别人的习作中汲取精华。教学过程:

一、讲明习作的修改要求,强调修改的方法、符号。

二、交流习作,互相提升。

1、组内互相交换看对方习作,组内互评。

2、共同评议是否写出了“快乐的事例”。-

3、共同修改。

4、推荐组内同学读习作,大家欣赏。

5、针对某些情况,有目的讲评。

6、集体修改。

三、自我修改,延伸课外。

1、动笔尝试自我修改,使文章更精美。

2、回家后读给父母听,让他们给你写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再次修改。

5.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五

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

一、看拼音,写词语。(10分)bǎo lǎn

wēi fēng

zòng héng

jīn chán tuō

qiào

()

()

()

()guāng zé

chōu chù

huī fù

xiōng xiàng bì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6分)

()的眼睛

()的色彩

()的大海

()的蝉翼()的风光

()的早晨

()的绿阴

()的果园()的黄昏

()的游鱼

()的蠕虫

()的胸襟

三、按要求写词语,一定要细心。(6分)

1、写近义词:痴迷()

端详()闪烁()

依依不舍()

2、写反义词:责骂()

准确()迟钝()

聚精会神()

3、仿照例句造句:变色龙能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变颜色,果然是名副其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先比较各组词语的意思,再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括号里。(4分)

1、惊叹

感叹

哀叹

(1)看着老画家挥洒自如的动作,在场的游客们()不已。(2)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癌症”之类的病魔会在人类面前():“我完了!”

2、威胁

威逼

威吓(1)两名歹徒闯入小明的家,()小明的妈妈把钱交出来。

(2)当“非典”病魔()人类生命时,白衣战士们挺身而出,和病魔展开了搏斗。

五、歇后语大观园,请按要求完成练习。(8分)

1、把歇后语补充完整。

姜太公钓鱼——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仙过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

千里送鹅毛——_____________________

铁杵磨成针——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着按语境填写歇后语。(1)“六.一”联欢会上,我们班的同学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演了许多精彩的节目。

(2)暑假中,黎明小学的同学为远在青藏的孩子送去衣服、文具、书籍„„虽然这些东西都不是新的、贵的,却是青海的孩子最需要的。这真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一定还搜集了其它的歇后语,试着写两条。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能用你积累的歇后语说一句话吗?试试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在原句上修改病句。(6分)

1、我们特别喜欢王老师,因为他幽默、风趣、滑稽可笑。

2、五年级的同学特别爱踢足球和羽毛球。

3、虽然他喜欢看各种课外书,但是他的眼界开阔,积累了许多的知识。

八、按课文内容填空。(15分)

1、开始脱壳了!蝉虫整个身体________________了几下,背上立刻_________________,蝉背露出来了。背上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也在很快地变化着,先是_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前面一双____________________,像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2、祖国敞开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原文地址http:///showtopic-81483.aspx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的小动物,如_________的小甲虫、_________的变色龙、________的纺织娘„„它们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原因是这些作者都十分善于观察,这让你想到了__________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阅读短文,完成练习。(15分)神圣的跪拜

这是听来的一个西藏故事。虽然已有好多年了,可是,我每次乘车穿过藏北无人区时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故事的主人公——那只将母爱浓缩于深深一跪的藏羚羊。经常跑藏北的人总能看到一个肩披长发,留着浓密大胡子、脚蹬长靴的老猎人在青藏公路附近活动。他无名无姓,云游四方,朝别藏北雪,夜宿江河源。捕获猎物卖来的钱,除了自己消费一部分外,更多的用来救济路遇的朝圣者。

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促使他放下猎枪是因为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有一天早晨,他从帐篷里出来,伸伸懒腰,正准备喝一杯酥油茶,突然瞅见几步之遥的对面草坡上站立着一只肥大的藏羚羊。他眼睛一亮:送上门来的美食。沉睡一夜的他立即来了一股劲,转身回帐篷拿来了猎枪。他举枪瞄了起来,奇怪的是那只肥大的藏羚羊并没有逃走,只是用乞求的眼神望着他,然后冲着他前行两步,两条前腿扑通一声跪了下来。与此同时两行长泪从它的眼中流了出来。老猎人的心头一软,扣扳机的手不由地松了一下。但他毕竟是个老猎手了,他双眼一闭,扳机在手指下一动,枪声响起,那只藏羚羊便栽倒在地上。它倒地后仍是跪卧的姿势,眼里的两行泪迹也清晰地留着。

那天,老猎手没有像往日那样立即把藏羚羊开宰、扒皮。他的眼前老是浮现出给他跪拜的藏羚羊。他感到有蹊跷,他不明白藏羚羊为什么要给他下跪?这是他几十年来狩猎生涯中惟一见到的一次情景。夜里,他久久难于入眠,双手颤抖„„ 次日,老猎手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对藏羚羊进行了开膛扒皮。藏羚羊的腹腔在刀刃下打开了,老猎手吃惊地叫出了声,手中的屠刀咣当一声掉在地上„„原来在藏羚羊的肚子里,静静地卧着一只小藏羚羊,它已经成形,自然是死了。

这时候老人全明白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包括动物在内,都是神圣的。

当天,老人没有出猎,他在山坡上挖了一个大坑,将那只藏羚羊连同它的孩子一起掩埋了。同时埋掉的还有他的猎枪„„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2分)接济()

善良()

清楚()

圣洁()

1、仔细读3~6小节,理出事情的发展顺序。(3分)发现藏羚羊→()藏羚羊→()藏羚羊→()藏羚羊

2、为什么说“杀生和慈善在老猎人身上共存”?请根据文中相关内容概括回答。(2分)

3、“这时候老人全明白了„„”老猎手明白了什么呢?(2分)

4、文中哪句话给你印象最深?请说出理由。(3分)

5、藏羚羊是我国特有的珍贵濒危动物,多年来有些人为了自己私利,肆意滥杀藏羚羊。请你结合读了这篇文章之后的感受,用几句话来奉劝这些人,要善待动物。(3分)

十、作文。

(30分)

这个单元,我们认识了许多有趣的小动物。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许多的动物相伴,电视节目中,也常常为我们介绍各种动物。(1)从中选择给你印象深刻的一种动物,写写你对它的了解,如写清它的外形、活动等。(2)如果你是个爱想象的孩子,不妨用童话的形式写写你与一种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要写清故事的经过。

6.苏教版第九册语文教学计划 篇六

单元教学分析:

《林冲棒打洪教头》教师引导学生注意本篇课文中的词语,体会鲜明的人物形象,同时引导学生读一读水浒,注意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少年王冕》是《儒林外史》中的一篇文章,教师教学时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描写体会王冕的为人。

《黄鹤楼送别》是一篇文包诗,教学时教师要引导注意把握文章和诗歌的链接,什么时候该链接,什么时候不链接,教师的教学要有度,注意体会文包诗。

《清平乐》是辛弃疾所写的少有的一篇乡村生活的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所描写出的平静的画面与情致。

《习作七》教材分析:本次习作教材提供了四个习作题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个内容进行习作,将自己对学习或生活的感受表达出来。练习7的语文与生活是让学生了解一些朝代诵读与积累是描写水浒的一组成语,可以在教学《林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进行组合教学。

本组教材既有限定的内容同时也给教师的发挥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所要做到的就是在完成语言训练的同时做好语文教材的拓展作用。单元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性格或精神。

2、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3、通过课文与诗的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知道“扩写”的意义、要求、方法及步骤,弄清扩写文章的要领。围绕要点,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

单元教学重点:

1、体会文本语言准确、生动、形象的特点,学习人物刻画和景物的描写方法。

2、感悟课文,学习语言的表达和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单元教学难点:

1、体会细节描写与性格刻画的写法。

2、注意学习抒发真情实感的方法。时间安排:14课时

23、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课文词语,有选择地积累。

2、了解故事梗概,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3、抓住具体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体会任务的性格特征,并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4、抓住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语句,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把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教学重点:

1、在正确、流利有感情帝都好课文的基础上,能有声有色地讲好故事。

2、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掌握阅读方法。教学难点:

1、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2、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准备:《水浒传》的资料,《好汉歌》的录音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受到古典文学的熏陶,培养热爱祖国。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二、综观全文,整体把握。

三、领悟洪教头形象

四、领悟林冲形象

1、同学评议

2、体会特点 板书:深藏不露武艺高强

3、师生接读第7小节:

洪教头使了个什么招式?林冲还了个什么招式?洪教头怎样进攻?林冲怎样应对?结果怎样?林冲怎么进攻?结果怎样?

六、分角色朗读全文。我们来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板书设计 林冲棒打洪教头 谦虚忍让

傲慢无礼 沉稳

急躁

武艺高强

狂妄自大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林冲、洪教头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在写人方面的特点。

2、通过对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序展开,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自定学习目标。

同学们,我们已初读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二、研读,理解人物形象。

1、讲读2-3小节。

(1)自由读。思考洪教头、林冲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讲读4-7小节。

(1)、轻声自由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

(2)、叙述比武的过程: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之准确,描写之传神。

3、讲读第8小节。

三、总结,揭示一般规律。

1、总结性讨论。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林冲、洪教头分别是什么样的人?(2)作者对这两个人的描写有什么不一样?

2、总结。

四、作业。

1、练习复述课文。

2、阅读古典小说《水浒》。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梗概,学习复述课文。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重难点

1、了解故事梗概,学习复述课文。

2、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学会概括人物个性特点,以体会林冲“忍”的性格特点为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

3、初步引导学生体会古典名著的艺术魅力。教学准备 《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教学过程设计

一、激发情感、概括故事

1、听《水浒传》主题歌《好汉歌》

2、读题目《林冲棒打洪教头》

师:读了这个课题后,你们最想知道什么?

3、概括说课文主要内容:

自己练习——四生说(差——好)——再次仿照好生人人练说

二、朗读品味、体会个性特点

(一)林冲为什么棒打洪教头?自学课文第三自然段,做批注。

1、你认为洪教头是怎样的人?从课文中找依据。

2、林冲是怎样的人?

(二)林冲怎样棒打洪教头的?自读课文第四至第七自然段,用笔圈出洪教头的语言和动作和林冲的语言和动作,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三)、看录像电视连续剧《水浒传》中林冲棒打洪教头的片断。

三、回顾全文、升华主题

1、林冲是不是好汉?林冲是个怎样的好汉?

2、洪教头是不是好汉?洪教头傲慢无礼,心胸狭窄。

四、课外拓展、推荐书籍 板书设计:

林冲:谦和忍让 武艺高强 洪教头:粗鲁 傲慢 急躁

24、少年王冕-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准备: 教学重

教学难点:通过课文感受王冕勤奋好学、孝敬长辈,是教学的重点。【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习理清课文层次。【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师:本文选自古典小说,语言风格较现在有些不同,同学们在预习中有什么困难吗?

2、师生交流、解决预习中的困难。

3、出示生字、词语,检查预习情况。

4、自由再读课文,思考:我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生自由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描写了哪几个时间段里发生的故事?

2、交流。

3、根据时间顺序进行分段,引导概括大意。

4、练习用段意串连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四、品读课文第一段

1、轻声读课文,思考:从中,我了解了哪些信息?

五、练习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5个生字,认识4个绿线内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刻苦勤奋的好学精神,以及孝敬母亲的美好品德。【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导入:认识一个人,往往是通过他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来加深体会的。这节课,我们就要走近王冕,在感受他努力走向成功的同时,进一步认识他。

二、精读课文

(一)精读第二段

1、品读课文第二节

(1)自由读,边读边思考:在母亲和王冕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2)交流:从母亲的话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2、品读课文第三、四节

(1)默读课文,思考: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对人物又有什么了解?(2)交流:

3、品读课文第五、六节

(1)交流:圈划描写景色美丽的词语,加强品析。(2)体会朗读。

(3)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

(4)指读第六节,思考对王冕新的认识?(5)交流:王冕坚持学画,是个有毅力的孩子。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简要小结写作顺序和写作特色。

2、完成书后练习。

四、布置课外作业

1、抄写词语。

2、摘录课文中描写雨后美景的句子。

3、课后阅读《儒林外史》部分,做一些文字摘抄。【板书】

少年王冕 十岁时

放牛读书 十三四岁 励志学画 十七八岁 日益成才 勤奋好学、孝敬长辈

25黄鹤楼送别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教学媒体:投影片录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初读古诗。

1、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很熟悉,谁还记得我们学过他的哪几首诗? 指名交流

2、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他的一首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幻灯出示该古诗,自由读,读准字音。

3、学生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

1、提出要求:

2、检查

三、识记、书写生字

四、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背诵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请同学们读一读这首诗,看看针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问题要问?

二、精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思考刚才提出的疑问?

2、学生动手圈画

3、针对第一句诗句,你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4、老朋友要分离了,心情如何呢? 随机出示第2节

7、自己试着读一读,看看谁能把他们当时这种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

8、下面一段是他们的话别。老师想请同学起来表演,9、学生自由练读,表演。

三、回顾全文,总结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3、用“暂时”、凝视“造句。

26.清平乐 村居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词的内容,正确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介绍古代文学,导入课题。

二、初读全词。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认真地阅读课文。要求先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写了些什么?

1、自读。

2、指名朗读。

三、引导细读,理解词意。

1、阅读1、2句。

这首词,是写作者在农村所看到的情景。

作者首先看到什么?他心里想了什么?(那一家人居住的房屋虽然是矮小的,但是周围的环境却是很美丽的。)

2、阅读3、4句。

3、阅读下片。

白发翁媪亲昵地交谈着。想一想,那对白发翁媪在交谈些什么?

4、回读全词。

四、背诵、翻译。

五、欣赏插图。

六、作业。

1、收集有关的材料,想一想,一个伟大的词人为什么羡慕居住在农村的人呢?

五、比较欣赏。

出示毛主席的词《卜算子咏梅》,引导比较,找出《清平乐》的特点。(“清平乐”有上下两片;上片每行的字数不等;上下片的韵脚是变化的。)

习作7教学设计

习作7 教学目标:

1、根据教材提供的四个题目,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也可以自己命题)。

2、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材料的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搜集材料的习惯,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见闻,不断积累习作素材。

教学难点:选择一个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注意抓住关键之处写详细、写具体。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兴趣。

二、审题。

1、启发谈话:今天出示的几个作文题,大家看看,你觉得应该怎么写?

2、指名读题,明确此次作文的内容和要求:

(1)题目有:A我喜欢的一篇课文。B有趣的一次实验。C冬天。D盼春节。

(2)要求:一是写写自己的体验或感受,二是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三、指导。

1、你对哪个话题最感兴趣?回忆你的生活,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2、个人谈谈,在小组中交流。

3、指导:

题目1:一是让学生有话可写,写出自己的感受;二是可以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再次受到思想、文化、情感的熏陶。

题目2:有趣的一次实验。要紧扣“有趣”二字选材,想一想这次实验为什么有趣,是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还是留下难忘的教训,或是从中得到启迪。要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题目3:冬天。写的时候要注意将冬天的特点与其他季节区分开来。题目4:盼春节。说说自己准备怎样度过这个春节,习作要突出“盼”字

三、范文启发

1、教师出示搜集到的范文,电脑出示。

2、同学们阅读,寻找灵感,汲取创作的源泉。

3、师生交流。

四、完成习作

1、学生确定写作内容,开始创作(草稿)。

2、师巡视指导。

练习7 教学要求:

1、会背《朝代歌》,并了解历朝历代的一些名人。

2、写好钢笔字。

3、熟记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4、练习口语交际,讲述《水浒传》故事。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导入谈话:任何国家的历史对那个国家的人民都是极为重要的。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同学们从小就要了解历史。今天,我们来学背《朝代歌》。

(2)学生试读《朝代歌》。

(3)教师将《朝代歌》中的各个朝代分解出来,并作简短介绍,特别要学生注意朝代的顺序。

(4)学生熟读并背诵。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说出从课本和课外读物里认识的古代名人。(看谁说得多)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把古代名人和朝代一一对应。

(3)学生试着填写表格。(看谁填写得多,填写得对)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根据题目,明确要求。

(2)指明本次写的内容为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引导学生观察古诗的书写格式,注意字与字、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

2、练习。

3、反馈。

三、教学第三题(诵读与积累)

1、指导。

(1)指名读题,弄清学习要求。

(2)学生自读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

(3)大体了解十二条成语或四字词语的意思。

2、练习。

3、反馈。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课前准备。

(1)提前一个月安排学生阅读《水浒传》。

(2)布置学生阅读《水浒传》中的一个精彩的或使自己感兴趣的故事作为重点阅读,并自己有表情地练说故事。

2、审题。

(1)复习《林冲棒打洪教头》。

(2)教师简介《水浒传》,引出“水浒”故事。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步骤:先分组讲故事,然后每组派代表上台讲故事,其余学生评议。

3、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讲“水浒”故事。

(2)全班同学评议:故事哪些地方讲得精彩?哪些地方讲得不够好?有没有讲错的地方?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匕字旁、戈字旁。例字:北、戏。

2、指导:小结写好“匕字旁、戈字旁”的要点。

3、练习。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

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

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上一篇:2010年区统计局年终工作总结和2011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基础党支部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