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

2024-08-06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精选6篇)

1.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 篇一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篇课文,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是中国现代诗歌,中国现代诗歌是“五四”时期在受到西方诗歌风格影响与中国古代诗歌传统相融合的基础上产生的,具有自由奔放、结构灵活等特点。而艾青的这首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也是艾青的成名之作,艾青在诗中用饱含深挚的抒情笔调回忆、怀念了自己的乳母大堰河。《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具有“初步学会分析和鉴赏诗歌的能力”,艾青的这首诗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诗,具有中国新诗自由奔放的典型特征。根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悉中国新诗的特点,领会大堰河这一形象的象征意义。

2、品味中国现代诗歌的语言特色和形式结构灵活的特点。

3、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挚的怀念和对旧世界的仇恨和诅咒。据此,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

1、体会本诗精当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本诗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并通过叙事来抒情的特点。

3、分析诗歌结构及对比、反复等表现手法。

二、说教法

这首诗所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诵读、鉴赏、讨论分析和合作探究。鉴赏应该是这一课的难点,包括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表达技巧和艺术特色等。讨论分析和合作探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说学法

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时,首先应该反复诵读,反复咀嚼,体味诗人对大堰河的趋势感情,其次,这首诗年代距今较久远,所以学生应该培养自己感恩的心。

四、说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

利用幻灯片展示艾青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并配乐诗朗诵,介绍艾青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作者身世凄凉而孤独,出生时由于被算命先生说成“克父母”而被寄养在大堰河家,大堰河又是位身世悲苦而又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所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追忆起抚育他,爱他宠他的大堰河。

2、诵读

这首诗篇幅比较长,学生可以在熟读的基础上分组朗读,老师做了点评,评介哪位同学更真挚地读出了艾青对大堰河深沉的怀念。

3、学生讨论分析

①本诗的抒情结构,并让不学生合作探究大堰河的形象特征。明确: 第一部分(1--3)怀念与痛悼——身世悲苦而低微

第二部分(4--8)眷念与感激——勤劳善良无私

第三部分(9--11)同情与控诉——命运悲惨

第四部分(12—13)讴歌与赞美——灵魂高尚 ②作者是怎样刻画大堰河这一形象的? 动作描写 心理描写

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③这首诗运用了什么倏手法和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排比——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 对比——突出主旨 深化诗意 反复—— 一唱三叹 回肠荡气 ④学生学习这首诗后,发表自己的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独特的审美体验,并引导、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2.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 篇二

本节课内容属于高中阶段语文学科,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1第1单元第3课,需1课时完成。《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一首自传性叙事抒情诗,诗人通过对保姆大堰河悲苦一生的追忆,抒发对养育了自己的乳母诚挚的赞美和深切的悼念之情,也有力地控诉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全诗感情真挚,含义隽永,值得吟咏赏析。

新课标对鉴赏文学作品的要求:“能够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能够得到感染与启迪。”让学生在反复吟诵的基础上,能够感知诗歌内容,品味诗歌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意象,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领悟诗歌主旨,以丰富心灵,陶冶情操。通过教学,学生将在诗歌鉴赏能力上有所提高,引领学生走进文学的殿堂。

《毛诗序》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歌的核心。因此,教学本课的一个原则就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以真情去感染学生。根据这一原则,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掌握借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和运用排比、对比、反复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2. 获得诗歌鉴赏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品读诗歌语言(侧重词句),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2. 通过诵读、品析,感悟合作探究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切的爱和诚挚的赞美,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培养学生感恩的美德。

【教学重点】

品读词句,感悟深情。

【教学难点】

1. 理解诗人与乳母之间的母子真情。

2. 探究词句表达的深切感情。

【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初中阶段的诗歌学习,高一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但仅限于感性认识,鉴赏诗歌的能力还很有限。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以及前两课的学习,发现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上容易产生共鸣。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通过反复诵读,学生感悟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喜爱和眷恋之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合作探究,较容易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掌握教学内容。

【教学思路及策略】

“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本着在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从真情导入出发,由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学生合作探究赏析诗歌,教师点评总结。本课教学笔者借助多媒体的手段,运用诵读法、点拨法,启发学生思考、合作探究,师生共同学习等策略,营造诗意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感悟诗意,以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教学方法】

诵读法、点拨法、词句赏析法。

【教学环境与资源准备】

在教学过程中,为支持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选择多媒体教室,使用ppt课件,增强直观性、实效性以及诗歌的感染力。

准备ppt课件、乐曲《二泉映月》、歌曲《懂你》。

【教学过程预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调动情感,创设诗意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歌唱母亲的歌曲《懂你》,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个年轻人站在铁窗前,看着漫天的飞雪想起了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普通农妇,他的保姆———大堰河,他诗情涌动,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一首蕴含了浓浓深情的诗篇,也是一首献给普天下劳苦大众的一首赞美诗。这位诗人就是艾青,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二、解题

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我国现代著名诗人。1910年艾青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他出生时难产,一位算命先生说他的命是“克父克母”的,因此被送到一位贫苦农民家里抚养。5岁时被领回家,但依然不受欢迎,不准称自己的父母为爸爸妈妈,只准叫叔叔婶婶。正如他自己所说,他在地主家里感受到的只是“冷漠和歧视”,“只有在大堰河的家里,我才感到温暖,得到宠爱”。因此他对他的养母大堰河(大叶荷)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大堰河对他的爱让他刻骨铭心。

由于艾青积极参加一些爱国运动,被捕入狱,1933年1月的一个早晨,天空飘着雪,由雪寒,诗人想起了给予自己无限温暖和关爱的农民保姆大堰河。他情不能自已,便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设计意图:知人论世,是赏析诗歌的重要手段。了解作者生平、思想以及作品的时代背景、写作背景,是我们理解和鉴赏诗作的钥匙。)

三、初读

1. 播放背景音乐《二泉映月》,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教师活动)

2. 学生诵读,注意读准字音。(学生活动)

3. 准确把握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诵读,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四、整体感知

师:读了这首诗后你知道了一些什么事?有什么感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生讨论明确:读了这首诗后我知道了大堰河是“我”的保姆,“我”是吃了她的奶长大的。她心地善良,一生辛苦勤劳。她爱“我”如自己的儿子。她只活到四十几岁就离开了人世。

感受:这首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乳母深深的爱和悼念之情,而且热情地赞美和讴歌了我们中国的农村劳动妇女。那种积郁首先来自现实生活中那些不公正的事物,来自他对农民命运的关切。

作者以深沉、真挚的感情,歌颂了贫农妇女大堰河勤劳、善良的纯美品质,描写了她的悲惨命运,并揭露和诅咒了造成她悲剧命运的黑暗社会。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诗歌,初步把握大堰河的形象,体会作者的感情,体会借叙事抒情的艺术手法。)

五、词句赏析

有一种爱被世人所赞颂,有一种爱可以让人每时每刻都感受到它所带来的温热,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像火红的太阳,母爱像黑夜里的油灯,母爱像冬天里的毛衣,母爱更像山间的溪水,一点一滴的细流汇成潺潺的溪流,一点一滴的关怀汇成浓浓的母爱。艾青身陷囹圄,温暖诗人的依旧是大堰河的爱。

师:好诗不厌百回读。让我们一起再细品诗歌中的词句,体会诗歌丰富的意蕴。

(一)相同句式再现生活场景(排比、反复)

师:让诗人怀念、赞美的大堰河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诗歌第4节和第7节。

投影:相同句式再现生活场景

第4节诗(略)

第7节诗(略)

师:这两节诗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大堰河留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学生讨论明确:排比;大堰河的辛苦、忙碌,还有她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

师:刚才同学们都注意到了排比,诗歌第4节和第7节首尾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它又表现出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明确:运用反复;大堰河是一个善良,对“我”疼爱有加,却又命运悲惨的人。

师:诗人刻画了大堰河这样一个劳动妇女的形象,她又是作者的乳母,在刻画中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对大堰河深深的怀念之情。

教师总结:

排比手法是这首诗艺术表现上最主要的特征。全诗除了1、2、5、11、13节之外,全使用了这种手法,诗中所形成的巨大的撼动人心的力量,浓烈的抒情气氛,都与这种大排比的手法及句式相关,既使内容凝练,形式整齐,节奏鲜明,气势酣畅,也有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增强诗歌的气势。

为了加强情感和音节的旋律,诗中还大量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方法。如第1节的首尾两句,反复吟咏“大堰河,是我的保姆”,表现对大堰河特有的深情。第3节首尾句反复吟咏“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进一步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思念之情。第4、6、7、8、9、10、11节中,也都采用了开头和结尾的诗句反复的手法,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总之,反复、排比更有助于表达强烈浓厚的感情。

(二)数量多少的对比

师:请同学们朗读诗歌第10节,重点体会几个数量词。

投影:数量多少的对比

第10节诗(略)

师:这一节诗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又倾注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学生讨论明确:数量词组“四十几年”“数不尽”跟“四块钱”“几尺长方”“几束”“一手把”的尖锐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不公道的世界”的揭发和控诉:大堰河只活了“四十几年”,可是她却受了“数不尽”的奴隶的凄苦;给她送葬的,只是“四块钱”的棺材,“几束”稻草,“一手把”的纸钱的灰———这就是她辛苦一生所得的最后报偿!诗人强烈的愤慨包含在这数量词组的对比之中。

教师总结:这一节,诗人用数量多少的对比,看似低沉舒缓,实则奔涌着满腔的愤怒,“是在写着给予这个不公道的世界的咒语”。

(三)善用色彩

师:艾青不仅是著名诗人,也是有才画家,他早年考入艺术学院,还远渡重洋到法国学习绘画,对于色彩很敏感,并有独到的理解。同学们找出诗中运用色彩的词,感受其色彩的描写。

投影:善用色彩

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在你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之后

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

我摸着父母的睡床上金色的花纹

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

大堰河,把他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

坐在辉煌的结彩的堂上

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

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

师:诗中用了大量颜色。颜色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光明、温暖、信念,用冷色调代表苦难、大地、忧郁等。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紫色的灵魂”,其他关于色彩的描写留到课后思考完成。作者为什么选择“紫色”这个词来修饰灵魂?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明确:一种看法,紫色是高贵、神圣的象征。大堰河身份虽卑贱,但她慈爱、善良、勤劳,集中了人之美德,她的灵魂最高贵、最伟大。另一种看法,紫色是伤痕的颜色,是凝血的颜色,代表了不幸、苦楚、伤痛和死亡,大堰河苦难一生,结局悲惨,因而称之为“紫色的灵魂”。

教师总结:

诗人运用色彩,突出两个家庭生活对比,体现社会制度不合理;两家的不同待遇对比,显示诗人的爱憎;美丽梦境和凄惨死亡对比,深刻表现了诗歌主题。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合作探究,赏析诗歌词句,掌握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手法,在词句中体会作者感情,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从赏析词句的角度鉴赏了《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歌。重点通过赏析词句,掌握诗歌运用排比、反复、对比等表现手法,体会作者感情,这也是我们鉴赏现代新诗的重要手段和方法。

(设计意图:强化本课的学习重点,掌握诗歌重要的表现手法。)

【自我反思】

一、主要特色与创新之处

1. 这一节课歌颂母爱的主旋律和学生的情感容易产生共鸣,情感体验联系紧密;注重从诵读出发,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感情。

2. 本课教学设计积极践行新课标教学建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较好实现了合作探究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学生通过把握诗人对大堰河真挚的感情,又一次获得了情感与心灵的洗礼,基本达到了热爱劳动人民、感恩的德育目标。

4. 在教学过程中,把古老的母爱这一主题贯穿在对词句的赏析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的解读转化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 整个教学设计容量较大,课堂教学感觉时间紧张。如果设计成两课时,效果可能会更好。

2. 对诗歌的赏析,有些方面涉及的不够或没有触及。

3.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 篇三

关键词:诗歌 阶级 文学

艾青作为中国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诗人代表,其诗歌自诞生以来就受到较大关注。艾青的代表诗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创作于1933年,诗中艾青饱含深情地表达了对自己乳母大堰河的赞美与追思,深刻揭露了旧社会下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随着时代的变化,艾青的诗歌在文学史中的评价也发生着改变。本文将分阶段讨论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为代表的艾青诗歌的文学史评价时代特点与接受流变。

一、与“左翼”话语策略的契合

《大堰河——我的保姆》诞生之初,便受到了两位颇具影响的“左翼”文学批评家茅盾和胡风的关注。茅盾在《论初期白话诗》中对该诗作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在写底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时使用了细腻沉郁的笔调,而不像当时同主题的白话诗那样普遍缺乏表现上的深入与情绪上的热烈。

而另一位权威的“左翼”文学批评家胡风对于该诗从现实主义角度进行了剖析,肯定了艾青的创作价值:“健旺的东西原是潜在大众里面,当不会使他孤独的。”胡风更进一步剖析了艾青诗歌中的阶级性,认为该诗体现了诗人对于自己阶级的背叛。

在当时的“左翼”话语策略之下,文学批评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与阶级意识,而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正与这一历史思潮相契合。在诗中,艾青背叛了自己的阶级,痛恨自己是地主的儿子,并对劳动人民乳母大堰河表达了无限的爱意。

艾青虽出身于地主家庭,但自幼生长在乳母大堰河家中,与普通农民接触密切,因而能深刻体会到农民的辛劳。反观自己所出身的地主阶级,艾青认识到,农民出身的大堰河才是自己真正应该感念的母亲,于是他写诗歌颂大堰河,歌颂中国大地上千千万万的善良的劳动人民。而这样的对于自己出身的地主阶级的反叛思想,正是“左翼”话语策略之下与读者们的阅读期待相契合的思想。由此,该诗在“左翼”话语策略之下受到极大的关注与肯定,并为其走向“经典”创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与条件。

二、战争之下的边缘化

《大堰河》出版不久后,中国进入了激烈的战争时期。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全民族抵御外辱情绪被点燃,此时国家正处于生死存亡之际,在这一时期的中国,读者所需要的是激情洋溢的战争文学,需要的是能振奋人心、鼓舞士气的热烈文风,而诗中艾青对乳母的脉脉温情显然与这一时代的氛围格格不入。

当时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抵御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一致对外,抗击敌国,这是家国之情怀,而不只是局限于国内的阶级斗争。诗中艾青所控诉的是农民阶级所遭遇的不幸,这是地主与农民之间的阶级矛盾。在当时一致抗战的历史背景之下,人们无暇顾及国内阶级矛盾,所以诗中所反映的问题就不那么引人注目了。

可以得出结论,在抗日战争时期两个因素使得该诗被边缘化。一是诗中对乳母无限的眷恋与温情无法满足抗战时期读者们所要的战斗激情与高昂的士气,二是当时中华民族反对日本侵略的主要矛盾已远远超出了诗作中所反映的国内阶级矛盾。因此这一时期艾青的诗歌中,读者较为青睐诸如《黎明的通知》、《火把》和《雪里钻》等反映战争精神的诗歌,而《大堰河——我的保姆》则因为基调平和、温情被明显束之高阁,少有人问津。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价值重估

新中国成立后,新文学发展重回“左翼”、革命道路,并且现实主义成为唯一合理的创作准则,该诗歌在新文学史书写的热潮下,又重新得到重视。表现为,在新文学书写的热潮下,《大堰河——我的保姆》因其阶级性鲜明的现实主义特征而再次得到高度关注。

当时的文学史对于该诗在阶级立场的问题上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王瑶在《中国新文学史稿》中对艾青作了如下评价:“《大堰河》一首以真挚的感情刻画了一个勤劳善良的旧中国农村妇女的典型形象,描绘了穷苦悲惨的旧中国农村,暗示着诗人对地主阶级的叛逆和回到农民中去的愿望。”[2]?刘绶松在《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中评论道,这首诗不仅属于艾青个人,更属于时代与社会。艾青背叛了他的家庭所属的地主阶级,而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完全献给了中国广大勤劳质朴却深受苦难的劳动人民。

正是由于艾青在这首诗上所表现出的对所出身的地主阶级的背叛,使得其阶级立场在当时是站得住脚的。文学评论也倾向于将这一诗作为艾青阶级立场的自白书,同样由于它的阶级意义,此诗在“左翼”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四、文学评论的去政治化

20世纪80年代,受改革开放政策影响,文艺评论去政治化,不再局限于阶级立场与政治价值取向。跳出了这一范畴,钱理群等著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对该诗在诗的艺术与形式上进行了肯定。认为它全诗虽不押韵,但每一节的首尾句短小而重复,中间几行基本采用排比句式,且多长句,长短结合,利于确定基调与色彩,诗人得以尽情抒发与描摹,并赞誉艾青的诗体现了抗日战争时期主流派的自由诗体所达到的历史高度。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虽也对《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的阶级立场进行了肯定,但它将视野扩展到了诗作本身的艺术成就之上,对于艾青的自由诗体作出了极大的肯定。这使得该诗的文学价值更为丰富和饱满,而不只是一面阶级斗争的旗帜与意识形态的宣言书。

五、艾青创作之开端

大多数的文学史评价赋予了艾青的这首诗极高的地位,认为它是艾青诗歌创作的开端。如《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评价道,艾青的“芦笛”吹出的第一首歌便是给乳母大堰河的赞歌,作为起点,它密切联系着我们民族多灾多难的土地与人民。

《大堰河——我的保姆》作为艾青创作起点的看法在近20年的艾青研究中相当流行,谢冕称此诗奠定了艾青诗创作的基石,杨匡汉、杨匡满称它是艾青诗歌的新纪元。诸如此类的评论都将它作为艾青写作的重要起点,可见此诗的文学史地位之高。也有一些文学史在注重探索艾青早期诗歌的同时,削弱了该诗作为艾青诗歌创作的开端意义,如程光炜等著的 《中国现代文学史》中《艾青与七月诗派》一章。

总体来说,文学史将它作为艾青的创作开端,这在赋予此诗极高的文学地位的同时肯定了艾青在此诗后创作的成熟。但无论是否作为艾青的创作起点,该诗始终是一个受重视的重要历史联结点。

六、经典地位之确认

作品通过入选不同时代的选本而被逐渐认可,作品的经典地位往往是通过不同选本而共同参与确认的。

20世纪50年代,重要的诗歌选本如臧克家的《中国新诗选(1919-1949)》收入艾青的包括此诗在内的5首诗。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选本如《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收入艾青包括此诗在内的16首诗,其他重要选本如谢冕、杨匡汉的《中国新诗萃》、周兴红的《现代诗歌名篇选读》在收录艾青诗歌时均选入了《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

2000年以来的新诗选本,如杨晓民的《百年百首经典诗歌(1901-2000)》,只选入艾青的该首诗;张新颖的《中国新诗:1916-2000》与伊沙的《现代诗经》各收录艾青四首诗歌,其中均包括此诗。

以上的诗歌选本不论选入的诗歌篇目有多少,都无一例外地选入了该诗。而某些选本则体现出了对于此诗不同的价值取向,如闻一多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编订的《现代诗钞》,其中选入艾青11首诗,却没选入艾青的该诗。在远离战争和意识形态的西南,闻一多可以撇开政治等外在因素,专注于诗本身的艺术特色而进行选编,“可见,这首诗的重要性——至少在闻一多看来——并不在于其诗艺的成熟”。

七、小结

自《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诞生以来,文学史对其评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阶级、政治、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因诗中所表现出的对农民阶级的赞美而受到“左翼”文学批评家的高度肯定。但更多时候我们忽视了这首诗本身的艺术特点,这首诗的阶级意义之光环太过耀眼,而使得其艺术价值变得黯淡。或许在今后的文学史中,我们能够看到更多客观的、不带有政治色彩的对于该诗的评价。

4.《大堰河—我的保姆》教案 篇四

二、年级与班级:高一(1)班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及分部分研读诗歌,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诗的结构和主题,从中把握大堰河的形象。

引导学生仔细琢磨诗中的关键词句的内涵,品味其中的语言,能够使用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诵读指导法: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鉴赏在于反复的朗读,在这个过程可以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景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展示大堰河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体会母爱、感悟感恩的过程中来。

讨论探究法:以问题为引导,引导学生讨论,因而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结构和思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诗人对大堰河真挚而深沉的爱,感悟母爱的无私与伟大,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诗人的感情,体会诗人对大堰河深切的怀念、同情、感激、赞美之情。

难点:掌握本诗运用的多种修辞手法。

五、教学方法:诵读指导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

七、教学时数: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预习诗歌,收集有关艾青的资料和写作背景,听配乐朗诵寻找诗歌的表达思路和感情线索。

(二)导入新课(2分钟)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歌唱母亲,歌颂母爱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仔细观察过自己的母亲?有没有想过她们每天每年做的事情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赏析现代著名诗人艾青献给他的养母──大叶荷(大堰河)的赞美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三)介绍诗人和大堰河(3分钟)

诗人简介:艾青(1910-1996)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原名蒋正涵,笔名莪伽、克阿等,被称为“中国诗坛泰斗”,浙江金华人。1932年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同年7月12日,艾青和其他12名青年遭到逮捕,国民党反动派以“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控告这些手无寸铁的青年“颠覆政府”,艾青被判处有期徒刑六年。《大堰河──我的保姆》即写于诗人在监狱的日子里,当他看见了漫天飞舞的雪花,联想到保姆落满白雪的坟头,挥笔写下了这首赞颂劳动人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

大堰河介绍:大堰河,原出生于离艾青家五里远的大叶荷村,很小就被卖到艾青的家乡当童养媳。她没有名字,人们只好用她的出生地称呼她。她一生命运非常悲惨,与前夫生了三个孩子,前夫死后,另嫁,又生了两个孩子。大堰河孩子多,生活艰难,她受尽煎熬,仅四十岁就离开了人世。

(四)朗读诗歌,整体感知(15分钟)(采用诵读指导法)

1、老师范读、学生自由朗读、抽同学起来朗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2、点拨研讨作者的写作思路:

明确:这首诗以追忆往事为线索展开思路:雪景──大堰河被雪压着的坟墓──大堰河一生的遭遇──大堰河死后一家人的命运──赞美诗呈给大堰河及所有劳动人民。

2、研讨诗的诗体特征:

明确: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

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情感,把握诗的感情脉络,可把全诗分为四个部分。明确:显示多媒体画面:第一部分〔1~3节)

怀念与痛悼。

第二部分〔4~8节)

眷念与感激。

第三部分〔9~11节)同情与控诉。

第四部分〔12~13节)讴歌与赞美。

(五)朗读研讨第一部分(3分钟)(采用情景教学法)

1、学生朗读概括主要内容:突出我与大堰河之间养育与被养育的关系。

2、着重体会第三小节:

⑴景物描写的意境特征:凄凉、衰败、荒寂。

⑵“大堰河,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这一诗句反复的作用:渲染了抑郁,低沉的怀念之情。

⑶揣摩这一小节朗读的声调(低沉、缓慢)重音及停顿的节奏。

(六)点拨研讨第二部分(11分钟)(采用情景教学法)

1、学生概述第4节主要内容:显示多媒体画面:

搭好灶火之后

拾起鸡蛋之后

拍去炭灰之后

掐死虱子之后

抱、抚摸

尝过熟饭之后

包扎伤口之后

放好酱碗之后

补好破衣之后

2、点拨讨论多组镜头以排比句式组合在一起,用反复的手法突出“抱”,“抚摸”的动作的表达效果:

明确:增强了语气,丰富了内容,突出了重点,突出了大堰河慈爱,勤劳的形象。诗人回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以“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为中心描画了8个生活镜头,表现出大堰河对乳儿深切的母爱。

3、学生想象描述大堰河的双手:粗糙,黑,骨节粗大,但非常温暖。

4、激发联想:大堰河勤劳慈爱的双手使一个贫穷的家庭充满温馨,使这个被亲生父母嫌弃的孩子得到了母爱。这双手就成了母爱的象征。

5、研讨第5、6小节:

⑴ 点拨讨论:回到生母家中的我的生活是富足豪华,但我的心情是忸怩不安,请谈谈个中缘由。

明确:仅有物质生活但没有爱。

⑵ 研讨诗人如何借助对比的表现手法来表达对大堰河的深厚感情?

明确:鲜明的对比更能显示大堰河家是贫穷的,但充满了爱;我的家是富有的,但缺少爱。想起这些,诗人心里充满了眷恋与感激。

6、第7小节,讨论:大堰河在忙碌,贫困的生活中为什么总是含着笑?

显示多媒体画面:

洗衣 洗菜 切菜 喂猪 炖肉 晒麦

明确:大堰河纯朴,宽厚,命运悲惨但很容易满足,靠双手吃饭,并无过多的祈求,诗人对大堰河既赞美又同情。

7、朗读研讨第8小节

用一个词概括本节内容:深爱。

点拨讨论:诗中哪些细节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切糖,贴画,赞美乳儿,做梦。

点拨讨论:为什么说大堰河的梦表现了大堰河对乳儿的深爱。

明确:这是大堰河对乳儿的祝愿,期盼乳儿长大,成人,成才,成家,生活美满。由此可见大堰河内心世界丰富美好。

(七)点拨研讨第三部分(5分钟)(采用情景教学法与合作探究法)

1、揣摩朗读的声调与节奏。明确:抑郁,哀伤,沉重,缓慢。

2、显示多媒体画面:(大堰河的坟墓)

点拨讨论:大堰河的墓是多么渺小不起眼,这表明大堰河死后得到的很少很少,而大堰河一生付出却是那样的多,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社会的不公道。

3、指导学生用憎恨的语气朗读11小节。

教师点拨:大堰河出身贫苦,地位卑微,但她勤劳,善良,淳朴,仁厚,像一座令人肃然起敬的雕像,永远矗立在诗人的心中同时也将会矗立在我们每一位读者的心中,让诗人及每一位读者情不自禁地唱一曲赞美的诗呈献给这位神圣的母亲。

(八)鉴赏体会第四部分(3分钟)(合作探究法)

1、讨论大堰河的灵魂为什么是紫色的?

明确:紫色象征高贵,“紫色的灵魂”,热切地赞颂了大堰河高贵美好的心灵。

2、讨论:这首热烈,深沉的赞美诗仅仅呈给大堰河一个人吗?

明确:不仅仅献给大堰河,也呈她的儿子们,呈给千千万万大堰河般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

(九)小结新课(2分钟)

教师点拨:一个地主的儿子却把他心中最深情的赞歌唱给千千万万的如大堰河般的劳动人民,这在30年代中国文坛实属难能可贵。艾青的这首诗感情真挚,全诗通过一组组意象排列写了大堰河凄苦的一生的片断,构成了由怀念到感激由同情到控诉再到赞美的跌宕旋律,借助于排比、反复、对比等手法表达了诗人鲜明的爱憎。

(十)布置作业(1分钟)

1、在课后找艾青的相关诗歌反复朗读。

2、生活中不乏像大堰河这样勤劳善良而又命运悲苦的社会底层劳动者,搜集生活中的相关 材料写成一首诗或一篇短文。附:板书设计

大堰河 —— 我的保姆

艾青

灰 ↑ 笑 ↖ ↓ ↗ ↘ ↙

人物形象

5.《大堰河――我的保姆》探美 篇五

一、人物形象―――性格美。虽为抒情诗,但本诗选用了大量生动逼真的细节描写,细腻地塑造了一位受尽剥削和苦难的旧中国贫苦妇女的形象―――大堰河,集中再现了劳动阶级固有的优秀品质,凸现了人物的性格美。

1.勤劳纯朴的崇高品德。大堰河一生都在不停地劳作:缝补、洗衣、煮饭、喂猪、抚养孩子,酷热的夏天到禾堂里晒粮,严寒的冬天到结冰的池塘里洗萝卜。她永远只是默默地含笑劳动,没有片刻的空闲和休憩,通身闪耀着中华民族吃苦耐劳精神的光辉。

2.宽厚善良的慈爱精神。她忍受着生活和精神的一切苦难。虽遭地主的剥削和醉酒的丈夫的打骂,仍坚强地活着。为了生活,她用乳汁养育我来支持她的家。在紧张的劳动之余,还要为丈夫和儿子们补衣服、包伤口、捉虱子。她用厚大的手掌把“我”抱在怀里,抚摸“我”,“我”要回家,她竟伤心地哭。她从不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善良的心里只有爱和给予,她“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用巨大而深沉的爱哺育着“我”和她的儿女们。

3.美丽丰富的内心世界。大堰河是童养媳出身的贫苦妇女,被生活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力,甚至连名字都没有,但她的内心世界十分美丽丰富。她为了乳儿“忙着切那冬米的糖”,“为了他走到她的身边叫一声妈”,她把乳儿画的大红大绿的关云长挂在灶边的墙上。即使在梦里,梦见的也是乳儿“有了娇美的媳妇”,并亲切地叫她“婆婆”,多么崇高而善良的给予,她的内心世界是何等丰富,心灵之美自然地喷发出来,感人至深,动人肺腑。

二、审美情趣―――悲剧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指出:悲剧不是悲痛、悲哀、悲惨、悲观和死亡的同义语,它必须是美好事物的毁灭,从而使读者产生审美愉悦。大堰河的一生正是具有这种撼人心魄的悲剧美。她勤劳善良,宽厚仁慈,用自己的乳汁养育了“我”,也养活了她的家,一年到头不停地劳作,她奉献了她可以奉献的一切。可是,她仍要遭受剥削和打骂,忍受别人难以忍受的苦痛,最后竟“带着诉不尽的奴隶的凄苦”悲惨地死去,死后她的坟头也十分荒凉。美好的人物竟这样被毁灭了,她的毁灭使人产生怜悯和悲愤,激起我们对毁灭她的那个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从而使我们奋发兴起,提高精神境界,拓广心灵空间,使心智得到净化和升华,读来虽令人悲苦但很亢奋,哀凄却不悲观,这正是本诗的悲剧美收到的艺术效果。

三、借鉴艺术―――色彩美。本诗大量运用了色彩的描写。如写怀念则写“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长了青苔的石椅”,“把乌黑的酱碗放在乌黑的桌子上”;写自己的家庭“红漆雕花的家具”,“睡床上金色的花纹”;写赞颂“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作者原是学画出身,曾在欧洲学过印象派画技。印象派主要借助色彩的调配,光线的明暗对比来表达感情,突出主题。我国二三十年代就曾有一批诗人借鉴印象派画技来写诗歌,给沉闷的诗坛带来了生气,拓广了诗歌的表现技巧。如戴望舒的《雨巷》利用色彩来宣泄感情:“我是想逢着丁香一般的姑娘她有着丁香一般的颜色丁香一般的芬芳丁香一般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这些色彩耀人眼目,调动了人的多种感觉器官,以达到突出主题、抒发情感的目的。本诗以黑色描写大堰河的脸颜,意在突出她的厚道纯朴;以“金色”、“红漆色”形容自家的家具,以突出地主家庭的奢华;用“紫色”形容灵魂,是为表现大堰河的高贵,生活的凄苦和对夫儿养子的`热爱,这正是成功地借鉴了绘画艺术使然。

四、语言形态―――修辞美。读罢本诗,令人哀凄与悲愤俱来,怀念与赞美共生,情真意切,感人肺腑。究其原因,除诗人说真话,抒真情外,便是得益于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

1.排比―――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本诗共12节,就有七节诗运用了排比。它们或是再现大堰河善良慈祥的音容笑貌,或是突出大堰河的勤恳耐劳,或是絮述她对“我”的亲昵爱抚,或是极写她死后的悲哀和凄凉,这种排比句式的运用,有如长江大河、高瀑急流,酣畅淋漓地倾泻了作者对保姆大堰河深情的怀念和赞美,对旧社会的无比憎恨和愤怒,激情磅礴,一泻千里。

2.对比―――突出主旨,深化诗意。作者以两个家庭生活的对比,反映社会制度的不合理,以两个家庭对“我”亲疏的对比,表现自己鲜明的爱憎,用大堰河生时的勤劳和死后的凄凉对比,激起人们对旧社会的憎恶,用她美好的梦境和悲惨的结局对比,抒发诗人的无比同情和悲愤……这正是作者要达到的目的。对比,使诗的意境更加深邃,再现了广阔的时代画面,极其深刻地表达了作者无比深广的同情、悲愤和怀念。

6.大堰河---我的保姆学案 篇六

编制: 谢年华 审核: 2010年9月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大堰河勤劳、善良、仁厚、慈爱的母亲形象、劳动人民形象,理解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和对不公社会的鞭挞与诅咒之情,理解深爱我们的人们。

2.培养理解意象和情感等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

3.学习运用修饰词、排比句、反复句等手法,细致描写,塑造意象,尝试诗歌创作。学习方法:

诵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

一、独立自学

1、完成《创新设计》自主学习篇的内容。(设题依据:落实基础。)

二、合作交流,质疑解难:

(一)分析诗歌形象,体会作者情感。

结合有关诗句,说说大堰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对这一形象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二)鉴赏诗歌表现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1.诗歌第4节,诗人回忆了在大堰河家的生活,用 的手法,摄取了哪些生活场景?有何作用?能否去掉一些修饰词、排比句、反复句? 例:大堰河是勤劳的,她用她厚大的手掌洗衣、做饭、养鸡、喂猪„„终日操劳。

2.诗歌第9-10节(“大堰河,在她的梦没有做醒的时候已死了”—“大堰河,她含泪的去了”)

①这两节所运用的抒情方式是。诗中写道大堰河的死“平时打骂她的丈夫也为她流泪,五个儿子,个个哭得很悲”,这对塑造大堰河这一形象有何作用?

答: ②.“她死时,乳儿不在她的旁侧”句反复吟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③“大堰河,含泪的去了!” 句反复吟诵的表达效果是什么?

④.第二节中间的排比句交待了什么内容?在这些文字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想感情:

(设题依据:鉴赏诗歌的语言和形象、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

三、延伸拓展

1、艾青的诗有着特有的忧郁美。诗人的这种忧郁,源自民族的苦难,体现着他深刻的忧患意识,博大的历史襟怀和浓烈的爱国真情!艾青的诗永远昭示我们:对国家、民族深沉强烈的爱和广博的襟怀、火热的心肠,是诗的根本!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诗歌详见《创新设计》P17)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设题依据: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

2、《创新设计》P18“创新用语”第一题(设题依据:依据所给句子的句式仿写句子)

答:

答:

答:内容:

【大堰河我的保姆说课】推荐阅读:

艾青著名诗歌《大堰河-我的保姆》07-24

上一篇:自由落体运动练习题下一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热搜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