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精选8篇)
1.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一
1 工程管理专业现行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版)的要求,土木工程学院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系统设计,立足于“基础性、操作性、实践性、创新性”的指导思想,结合工程管理专业及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在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评价及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全过程”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六个部分组成:(1)公共实践环节;(2)与主干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绑定的实验;(3)专业实践实习(课程实习、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4)课程设计(课程集中实践环节);(5)课外科技实践活动;(6)“产、学、研”相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2 现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学分较重,总学分为175学分,其中课程学分为153学分(包括必修与选修),独立的实践课程学分为22学分(均为必修)。学生基础理论学的多,应用知识学的少。
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学生在校所学知识与实际工作需要相去较远,到企业后要经过3到6个月的专业培训方能上岗,要有3-5年的工作经历方能独当一面。
3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3.1 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
有计划地安排青年教师到勘察、设计、施工、安装、监理、质检、安检单位实习锻炼,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同时采取与企业定期交流、学习的方式,加强教师对行业发展的认识和了解,使得教师在讲授专业课程时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
参考国内外高校的培养方案,对专业课程进行必要的删减、合并和增设,优化课群组,组建本专业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体系,建立三个方向的课程修读指引图,建议学生必须完成一个方向的完整修读课程,鼓励学生跨方向广泛修读课程。理顺专业课程的先修与后修的关系,设计专业课程修读指引流程图,帮助学生科学有序的选择专业课程。指导学生从大一开始打好基础。
在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保证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数不低于总学时的30%。
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用人单位提出培养要求:开设课程名称、课程大纲、课程内容,实习、实践的计划、内容及要求,安排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有计划的到用人单位实习、实践操作,毕业后用人单位接收这些经过专门培养的学生。
3.3 设置生产实习学期
把培养方案中的.第六学期分为两个小学期,前15周为上课学期(上课14周,期末考试1周),后10周为生产实习学期(其中占用暑假5周)。确保实习效果。
3.4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
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与实习单位签订长期合作办学协议书;生产实习期间,将学生送到各个实习基地,聘请基地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下转第254页)(上接第232页)师指导学生有目地的进行实习;学院派人去每个实习现场进行定期检查和不定期的巡查,对不符合实习要求的项目及时调整、改善。使学生完整地了解实际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组织与管理以及技术经济等知识。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5 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
加大对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的重视程度。指导教师严格控制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使得学生通过一个学期的毕业设计/论文,加强对专业课程的理解和融会贯通,学以致用。
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要求学生必须充分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工程软件,并了解目前建筑类企业所常用的计算机软件,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图和工程概预算。培养学生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有条件的课程可以分组做大作业,project或者是program。
安排固定的教室,供学生集中完成所有的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以利于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管理下,相互探讨、协助,从而高质、高效完成相应的课程实践。
3.6 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1)培养大学生踏实刻苦、诚实守信的作风、在亲身体验现实的严峻性和挑战性的情况下,鼓励学生要具备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敢于向社会挑战,做好迎接人生挫折和历练的心理准备,使自己成为生活的强者,为走向理想的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迈出成功职场第一步。
(2)借助社会实践平台,可以提高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应变能力、开拓创新能力。
(3)结合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的实际体验,加强就业技术指导,掌握自我推荐和面试的技巧。
(4)帮助毕业生切合实际的职业规划,使他们了解到就业环境、政策和形势等,有利于他们找到与自己的知识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质等相匹配的职业。使学生的择业取向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符合社会需要、做到自身发展与职业本身发展的相互结合。
(5)加强创业教育、增强毕业生的创业意识、鼓励毕业生自我创业。
4 结语
建立和完善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可以考虑注重专业教师在设计、施工等方面实践经验的积累;采用“倒推法”,与用人单位和行业要求紧密结合;设置生产实习学期;建立稳定的实习基地,实施“有组织的自主管理”的实习方式;集中完成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设计/论文;借助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促使实践教学工作水平迈上新的台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深圳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深圳大学,2010.9.
[2]深圳大学教务处编.深圳大学学生手册.2009.7.
2.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二
一独立学院发展存在的问题
独立学院的发展虽然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成果, 但在教育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特别是在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 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众所周知, 大学生教育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任务, 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是这一任务最重要的要求,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是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本质需要与内在要求。“独立学院不仅要确立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 更重要的是将这种理念贯彻到办学的实践中去, 能够践行这一办学理念。”实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必须在实践创新方面有突出的能力, 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 导致了对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不足的问题。
1. 独立学院在客观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
第一, 独立学院的基础资源限制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独立学院与母体院校间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依附关系, 在资源运用方面由于自身条件所限, 不得不同母体共用教室、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运动场、教师等基础资源, 在资源的运用中缺少独立性和支配性, 因而很多时候没有独立的场所开展创新实践项目。
第二, 独立学院的师资状况影响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虽然独立学院都在培养自己的师资队伍, 但由于自身师资有限, 往往在很多课程设置上都有赖于母体的师资资源, 在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中, 母体的师资人员申请和指导的项目占非常大的比重, 由于母体师资在教育过程中流动性过大, 导致指导的经历和时间有限, 学生受到的指导和帮助较小, 影响了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三, 独立学院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设置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独立学院师资有限, 培养实用型应用人才的思想落实不到位, 很多课程设置偏重理论性, 实践课程比重偏低, 设置学生的基础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时间与比例不够完善, 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第四, 独立学院创新实践课题数量无法满足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要求。江苏省教育厅对高等学校在校生进行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的立项资助, 这一举措大大扩展了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途径。但就资助项目的数量, 普通本科3200项, 高职高专1130项, 而独立学院只有400项, 所以独立学院受资助项目与在校生的比例远小于普通本科和高职高专院校的比例,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独立学院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2. 大学生主观上影响了其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
独立学院的发展现状从客观上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大学生主观性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第一, 很多独立学院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淡薄。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来说, 很多学生并没有清楚认识自己和普通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 常常受其他本科生的观念影响, 大学期间注重考试成绩, 毕业之后准备考研, 并没有将提高自己的创新实践能力放到突出的位置。而且, 当教师突出强调独立学院学生的特殊性时, 往往会被误认为是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歧视, 不能正确定位发展方向, 创新实践意识不足。
第二, 部分学生对创新实践课题重视不够, 延迟结题或拖到毕业前结题的学生比重很大。创新实践项目的目的就是为了资助学生在大学期间做好课题研究, 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 如果学生只是为了应付才结题, 那就起不到锻炼和提高的目的。
第三, 学生同指导教师联系较少, 独立完成课题的质量较差。由于独立学院的指导教师有很大部分都是母体学校的教师, 教学任务和科研任务较重, 单独指导学生的时间有限, 这样就更加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和指导教师加强联系, 但很多学生不主动联系导师, 自己的实践能力较差, 所以实践创新项目完成质量很差。总之, 学生主观方面的问题使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提高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方法
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受到主客观各方面的影响, 但创新实践项目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措施, 一定要发挥好应有的作用。虽然很多客观方面的原因并不能一劳永逸地得以解决, 但要立足于实际, 寻求更好的工作思路, 使这一项目更好地服务于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战略, 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1. 注重独立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理念的宣传, 强化学生的创新实践意识
独立学院发展必须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 必须让学生从意识上对自己大学四年的规划方向有基本的判断。对大学生的理念教育可以通过榜样引领、理论引导等多种途径, 使学生明白独立学院的竞争力在于人才的“实用性”, 明确创新实践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很好的锻炼方式和途径, 应该积极利用这一途径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2. 形成创新实践规划, 形成梯队培养模式
在新生入校时对新生做实践创新能力重要性的宣传与演示, 提高大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规划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意识, 根据年级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 给予不同的任务要求, 使大学生毕业之后具有独立的做事和与团队协作做事的能力。大一年级学生主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 大二的学生要求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培养团队精神, 大三是最为关键的时期,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形成特色的创新实践项目, 到大四则主要总结团队的成果, 强调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3. 以学生为主体, 创新独立学院教学管理体制
由于独立学院具有多方面的特殊性, 因而必须对教学管理体制进行适时的变革, 变革的根本原则应以学生的需要为主体, “以学生为本, 因材施教, 是独立学院教学管理改革的方向”。在创新实践课题的设置方面, 要尽量贴合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 更多从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方面着手, 让创新实践项目真正起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结束语
对于独立学院来说, 提高大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是大学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 尽管目前的独立学院在实践创新项目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但是通过对大学生的观念引领, 搭建大学生实践创新梯队培养模式, 创新教学管理体制, 一定能够更好地促使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获得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衬衬、刘建.浅谈独立学院实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J].改革与开放, 2013 (18) :55
3.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三
[关键词]工农结合;实践能力;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11-0107-02
在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高等农业院校正是国家经济建设尤其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支重要力量,因此从服务“三农”需要出发,必将要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服务现代农业有机结合起来。目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换的过程中,产生了农机的固定性和农艺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制约了农机化的快速发展。[1]我院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与农业有关的涉农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服务覆盖大农业生产的全部生产过程,涉及与农业市场有关的多种工程技术,因而工农结合一定能够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农业生产,在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学生自我发展和增强就业竞争力的现实需要。[2]本文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突出农业院校机械类专业特色,构建工农结合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路径,探讨实践创新培养机制的建立。
一、工农结合对提升大学生能力的必要性
与农业有关的涉农工科专业,其主要内涵研究和应用工程技术为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服务,为农业生产提供各种工具、设施和能源,改善农业劳动者的工作、生活条件。[3]目前推广使用的先进农业机械都是与农艺相配套的,农艺多样性、渐变性、时令性等特点影响了农机发展,需要与农机专业共同制订,建立农艺的生产技术规格规范化、标准化。而农艺与农机分属于农学和农业工程两大学科领域,教学与科研互不干涉,各自完成自己的任务,缺少相互切磋,相互讨论。因此服务于农业的农机专业学生必须掌握部分农学的知识,工农结合必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工农结合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措施
强调工农结合,提高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途径主要从育人理念、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路径等方面进行。
(一)树立“工农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育人理念
明确农业院校机械类人才培养目标,做好顶层设计,以培养卓越工程师、农业工程师为目标,提出以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改革课程体系和强化实践教学为重点,以工农结合的知识结构为特色,培养有农业知识背景的高素质工程人才。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自2005全国高校评估后,先后进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体现与时俱进,因材施教。2014年学校为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等文件精神,坚持“育人为本、质量立校、崇尚学术、特色发展”的核心办学理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对2014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精心设置专业课程,科学合理设置必修课与选修课;适当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专家或企业家的讲座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精简课程门数,整合教学内容,进行课程重组,引入科研或教研的新成果和学科发展的新思想,加强学科间交叉,构建融会贯通、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实践能力,工程类专业不低于总学分的25%。增设创新实践活动学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2014级设置新生研讨课,主要由专业带头人、专家、学院领导等相关人员进行,分别从不同角度介绍学校、学院及专业发展情况。设置了农业基础、精准农业、农业工程等特色课程,同时设置工程综合训练、现代农机装备综合训练等实训课。
(二)坚持“因材施教、注重能力、加强实践、提高素质”有机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建立以基础能力训练为基础,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创新精神教育为主线,形成工农结合特色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中强调工农结合的知识结构,保留必要的学科基础课程实验,进行归总、提炼、减少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型创新实验,如学院设有机械工程基础实验,包括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公差、液动与气动,实验类别演示、综合、设计与创新三种,实行开放式的集中实验授课、学生预约登记,实验人员指导并考核,学生在教师宏观指导下,按照自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展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分析,形成理论验证、加深理解、综合设计,独立探索递进的实验教学内容。这样既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在保证学生完成实验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兼顾学生的兴趣、能力、水平,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按照设定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建立“内容层次化、培养个性化、教学开放化、能力综合化”的应用训练体系,即机械制图测绘及计算机实训、机械设计综合训练、专业实习、毕业设计,各个环节既相互独立,完成相关的训练任务,又相互关联,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专业和深入的技能训练,通过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力求培养出卓越工程师、农业工程师。
(三)构建“创新实验、科技竞赛、模型制作”,梯度推进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针对已学专业课的学生缺乏动手能力,结合农机行业就业需求,通过参加创新实验项目,训练创新思维;开展科技竞赛,提供实践创新的能力;通过专业课程实训暨模型制作,进行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从而使实践创新培养路径具有全方位、多元化、递进式的特点,既面向大部分工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又个性化地培养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
学院组织学生选拔,集训,参加省级及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并获得省级奖励多项,2014年获得国家级一等奖1项。目前学院参加校级、省级及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占学生总数的30%以上。紧密结合农业工程发展和生产时间,不再局限于课内校内,已扩展到课外校外并延伸到企业。学院与北大荒农机研究所、中国爱科投资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建立实践创新基地,完成各类科技创新与科研项目,提升了学生农业工程素质及工程能力。
三、进一步思考
工农结合,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不仅要构建工农结合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还应加强实践教学创新、科技活动、科研能力训练的实践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更需要建立创新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出的最直接、最明确的要求,学院先后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科教结合协同育人计划,开展了试点专业综合改革等,取得了积极进展,积累了有益经验。但也必须看到,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不够。特别是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还不完善等。
一是完善院企协同的长效合作机制,与安达畜牧机械厂等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拓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将科技活动、科研合作项目进行专业与科研和产业对接,起到良好的示范、辐射、激励作用。
二是将实践创新活动与科技服务相结合,农机专业与农学、动科的优势学科融入实践创新活动中,围绕“水稻”,形成水稻生产机械化研究;围绕“饲料”,形成规模化青贮饲料及日粮机械化生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围绕“玉米”,形成玉米机械化生产集成技术与装备研究;围绕“粮食产后烘贮和调配技术”,建立粮食烘贮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重点研发精准智能监控系统和高效节能换热装备。通过创新实验、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毕业设计、科研活动等各个实践创新环节提高学生现代工程技术解决农业问题的能力,促进科技资源转化和工程应用化。
综上所述,工农结合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显著上升,其中大部分到垦区生产一线和农业相关的企业,得到用人单位的重视和好评,提升了我校办学和社会声誉。
[ 参 考 文 献 ]
[1] 陈霖,漆向军.农业机械化专业中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农机化,2012(2):194-196.
[2] 佟绍成.构建工科院校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3):28-30.
[3] 汤鑫.融合农业与工程技术办好涉农工科专业[J].湖南农机,2011(7):153-155.
[4] 赵文春.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理念和制度[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5):151-153.
4.在言语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篇四
2011年修订版课标在前言部分开头的两段话里,有四处提到“语言文字的运用”,将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下一步小学语文实践探索指明了方向。近期,浙江省绍兴县教师发展中心的罗丹红老师给本刊发来一组稿件,这组稿件呈现了绍兴一线教师对“语用”的认识,对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语用”训练的思考和实践,有深度,有创见。本期特刊发其中部分稿件,藉此点燃新一轮语文改革的星星之火,开启新一年语文教学的探索之路。
罗丹红
人类所有形式的交往活动,都无法完全脱离言语。作为符号文化的动物,人正是依托言语而存在和生活,凭借言语而生长和发展。语文学习就是言语活动的实践,语文学习的目标也就是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培育学生的语用能力。
一、错读的资源:读书中的语用
语文课堂中,学生出错,教师纠错,是常见的教学环节,这是学习真实发生的表现。将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错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是新课程的必然要求。然而纠错的方法不同,其效果则大不一样。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处置偏简单,缺乏对错误的欣赏与容纳,大大减少了学生扩展认知范围、接触新发现、联结新意向的机会。而有的教师在纠错中,善于归因,分析其潜在的认知结构上的不足与错误,让学习主体得到体面的言语实践机遇,帮助其建构合理的图式。
前段时间,笔者听四位青年教师执教二年级的课文《玲玲的画》。学生在读“水彩笔叭的一下掉到了纸上,把画弄脏了,玲玲哇地哭了起来”一句时,无一例外地将“叭”读成了“pa”。前三位教师立即打断,拿出同文中的“趴”词作了比较指正,告诫学生再不许将这个词读错。临下课,教师再次让学生朗读,仍有同学在这一句上出错。
第四位老师并未告诫了事,而是紧紧抓住这一细节,作了一番“文章”——
师:她刚才哪里读错了?
生:她把“叭”读成了“啪”。
教师看似不经意地拿起一支铅笔,“叭”地一声,它掉到书本上。
师:请你用力把书本合上。(学生试做,“啪”声响起。)
生:“叭”的声音轻,“啪”的声音会比较大。
师:再读读句子,这里还有一个象声词你发现了吗?
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哇”,让孩子们自由练读句子,想想这两个词该怎么读。
生:我觉得“叭”要念得轻而短,“哇”要读得响而长。因为玲玲哭得很大声,才会引来爸爸的注意。
随后,课上学生多次读到该句,再无一人出错,且在朗读时自然作了轻重处理。
同一问题,采取的教法迥异,产生的效果亦不同。如果我们追问一下:学生为什么会读错?一方面是受生活中常听到的象声词“啪”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同一课中已学过的形近字“趴”的干扰,前三位老师的干预显然没有基于学生的认知原点。第四位教师则将“纠错”的过程当作言语实践的契机,先通过场景预设,引导辨析语义,再启发比较课文内容,让学生体会到课文内容与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的联系。
二、倾听的忽视:交流中的语用
倾听是感知世界的重要方式。倾听是尊重学生的体现,是了解学生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中的倾听更是理解的一种方式,是对话的一种态度,更是一种语文能力。
在教学《济南的冬天》第三自然段时,教师:“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那究竟妙在何处呢?请同学细细地研读这一自然段,待会儿把你认为最妙的一处和我们大伙儿一起分享。(学生自由读)生:我觉得最妙的是雪后的色彩:青黑、白、蓝、银、暗黄、微黄、粉,非常丰富。
生:我认为最妙的是它的姿态。你看,同样是雪,落在树尖上像日本看护妇,落在山尖上像是给蓝天镶了道银边,落在山坡上像是给山穿上了一件带水纹的花衣,落在山腰上则好像害了羞的小姑娘,可以说是姿态万千。
师:是啊,同一场雪,因落在了不同的部位,便有了不同的姿态。多妙啊!(引读全段)
师:济南的冬天真是妙不可言啊!老舍先生又是怎样妙笔生花,把这种妙景描绘出来的呢?
生:我认为最妙的是它的一系列动词的运用。写雪,落在树尖上是“顶”,落在山尖上是“镶”,山坡上的则是“穿”,山腰上的是“露”,既符合各自的特点,又避免了用词的重复。
师:多么美妙的语言。描写的难道仅仅是济南的冬天色彩明丽、姿态万千的景色?
生:还妙在情意。这段话中作者没有直接表达情感的“喜欢”“爱”字,但透过“最”“呀”“就”“吧”“太”这些词,充分凝聚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就像《猫》的写法。
师:对啊!整一段话没有一个爱字,但读来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喜欢,这便是语言大师的高明之处。一切景语皆情语,你能透过明亮的语言文字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你是我们班的语言大师了。(再度翘起大拇指。朝学生)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好好地读一读。(学生自由练读——指名配乐读)
这里,老师倾心聆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悉心引导每一次思维的转换,耐心等待每一回思想的升华,把课堂的空间尽量打开,让学生尽情地舒展自己、释放自己、提升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至高的善,它充盈着关怀和仁爱。教师倾听学生的自由言说的同时,也在引导和熏陶学生学会个性的表达,学会去倾听他人,因而师生都因为彼此的相互倾听、相互接纳,而进入一种和谐、优美的人文环境,在倾听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
三、模糊的诘问:表达中的语用
质疑性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发端。我们反对“独白式”语文教学,是因为这种令思维沉睡、语感麻木的语文教学,实质上是给新生的生命作精神“催眠”。言语是人的思想本身,是人的情感、意志、理念和价值态度的体现,是生命本质力量的一种外显。正因如此,在课堂师生、文本的多方语言交汇过程中,在开放和真诚的倾听和倾吐循环互动中,必然会激发意义的生成、思想的升华、智慧的迸发。
教学略读课文《半截蜡烛》时有学生质疑:伯诺德夫人一家在保护蜡烛时所想的办法都很巧妙,为什么只有杰奎琳成功了呢?
教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孩子的疑惑,旋即出示了三位人物的台词,请学生静思默想:为什么杰奎琳会成功?作些批注,然后小组交流一下。提示:至少说出三点。稍作思索,孩子们纷纷亮出自己的观点:
1.杰奎琳说话时有指定的对象,是对那位少校军官说的,还尊称对方为司令官,让对方觉得被尊重,而伯诺德夫人和杰克统称“先生们”。(关注称呼,对话要有听者意识。)2.伯诺德夫人和杰克边说边拿走了蜡烛,文中用的是句号,而杰奎琳是在征询对方的意见,文中用的是问号。(关注标点,对话时用征询的口吻对方更易接受。)
3.杰奎琳说话时是面带微笑的,我记得有人曾说过“微笑是最好的语言”。(关注提示,对话时学会微笑表示友好。)4.杰奎琳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她触动了少校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唤起了他对小女儿的思念。(关注内容,对话时若能直抵对方的心灵,收效会好得多。)
教师适时小结:同样是好办法,表达的形式不一样,收效也就不同。这就是语言的魅力。
这里,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泥水潭,而成了汹涌澎湃的思维场。学生在诚恳的倾听中学会思考,在坦率的表达中获得进步,日益趋向个性化的言语,不仅仅是学生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或技能,更是其真正意义的心灵成长。
四、人文的分离:写作中的语用
一旦学生的书面“倾吐”不是尊重自己内心的深切感受,而是为了适应既定“读者”(例如语文教师)之要求,那么,这种“倾吐”就会走味,或者是“吐”而未“倾”也。此乃当前习作教学之弊。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习作主题为《介绍一个真实的自己》。三年级的孩子,如何认识自我?表达自我?笔者安排了一个随文进行的长作业。
一是《说说我的名字》。孩子的名字里有着家长的诸多寄寓,让孩子回家问一问家长,了解自己名字的含义。第二天上完单元导读课的时候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名字里的故事。因为有了事前的询问,每个孩子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自我意识在无形中滋长。
二是《镜子里的我》。学完《画杨桃》,让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的小镜子,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当下的孩子在描写人物外貌时,很多是概念外貌,千人一面,凡写小姑娘一定是红扑扑的脸蛋,樱桃小嘴,在这里都消弭了。因为“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把观察到的写下来,让大家来猜一猜评一评,看谁描述得最逼真。这里,与其说是在对孩子进行外貌描写的训练,不如说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跃动。
例:瞧,他那额头正中有个反旋涡,特显眼。淡淡的眉毛,皱起来一高一低。细细长长的眼睛,一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缝,还蹦出两颗大板牙,白白的,在阳光下闪着光芒,怪不得奶奶老说他吃西瓜特好。最有意思的是他的鼻子,像被牛蹄子踩了一下,扁扁的,赖在脸上,任你怎么揪都揪不起来。
三是《别人眼中的我》。可以向身边的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老师同学询问,“我”是个怎样的人?不同的人眼中的“我”是不一样的,有优点有缺点,这跟本单元的阅读目标“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结果也就不一样”相吻合。在敞亮的交流中,学会悦纳自己。
四是《我喜欢》。让孩子畅所欲言地说说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比如玩电脑。不批评,只引领,让孩子明白玩电脑不只是玩游戏,它还可以帮我们做很多事,可以上网查资料、画画、做电子小报等等,有滋有味、有情有趣的爱好在交流中分享。
这里,学生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心灵的情思,其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都是每个独特的自我生活的外化。倾吐的过程成为表现自我的过程,写作与自我之间完全同步了。
5.论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实践能力提升 篇五
关键词:职业规划;实践单元;提升策略
规模化招生、多元技术培训和就业前景规划目前已被定义为高校教育一体化回路机制,针对内部群体职业生涯进行科学指导,涉及核心动机指标在于辅助大学生群体快速进行自我、社会对应关系解析,从而使其树立标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自觉在今后特定职务范围中不断寻求自我突破。如何全面制定并实施职业规划方案,具体来讲就是利用既有平台和锻炼机会,接受不同艰难挑战,最终推动学生个体人生理想和自我价值的有机实现进程。
一、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现实意义论述
截止至今,有关大学生毕业体制开始透过计划分配模式向自主择业方向全面扭转,即便此类变化结果为特殊社会成员择业提供自由界定条件,可是因为大学生群体在职业生涯规划上经验不足,任何决策多少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使得职业竞争秩序异常紊乱,长期放置不管,必然会令大学生个体成长发展空间紧缩。
1.学生个人成长方面
第一,职业规划有助于大学生全面明确后期长久奋斗方向。大学生经过科技知识吸纳和自我素质调整,理应积累客观定位实力,保证日后人生发展结果的正确性,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适度强化其发展的动机性和实效性,提升成功几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合理引导大学生进行异质化主客观因素探析和精准测定,挖掘周边资源潜在优势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水准,经过专业教师价值重新定位过后,使得其能够清楚判定预设目标与现实的差距现象,进而改选符合自身各类条件要求的职业定位方案。
第二,职业规划有利于稳固大学生应对人才市场竞争能力。高校应通过系统职业生涯规划,督促个体利用科学分析方式和合理措施手段进行各类相关培训活动参与,在充分保留优势基础前提下,有效克制不同弱势问题,为大学生标准职业目标理想完善奠定适应基础。具体来讲,这部分职业生涯规划工作最实际的目的在于令大学生掌握自我存在价值,明白预设理想与现实差距特征,合理降低就业过程中的心理落差感官效应,警示自己尽快踏实地进行自我改造和长期拼搏。
2.高校可持续发展层面
(1)提升大学院校美誉、知名度成就水准。就业率结果直接衡量特定高校综合教育实力,尤其大学生个体经过职业生涯科学规划后,快速成功就业,可令社会大众对特定高校加深深度信任程度。
(2) 推动既定教学机制改革进程。如今高校存在意义就是为我国各类企业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化适用人才,保证相关社会服务质量。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期间,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规范体系和实践条件,这样才能稳固大学生为社会服务的素质意识。另外,社会本身呈现跨越性发展迹象,在大学生素质条件上要求必然更加严格,相对地会要求高校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加大引导方案改革效率,避免训练成果与社会发展要求产生任何突兀冲突状况。
(3)促进高校内部机构体系的改良实效。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高校内部职务机构以及管理模式提出全新界定要求,督促其在实现全员育人技术指标基础上,确保不同部门人员全面参与到相关实践活动单元之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服务和向导功能,如建立职业生涯科学规划网站、就业指导中心以及教研室等。经过不同组织协调交流,使得大学生能够快速从中获取指导辅助,进而有效贯彻预设职业规划指标。
3.社会整体进步成果层面
(1)实现社会稳定目标。目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前景较为模糊,大部分个体毕业过后难以找到理想工作,但是却不能直接定义为我国在人才需求方面的饱和结果。经过职业生涯系统规划,能够合理提升单位成员就业竞争实力,使得其在就业观念树立上更加灵活现实,就业手段表现得更加丰富。在此基础上,我国大学生整体就业率提升的结果便可以自然地呈现出来,至于社会稳定绩效也可以同步衔接起来。
(2)减少人才资源的过度浪费。职业生涯规划相对有助于大学生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令社会今后的多元化发展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真正达到人尽其才的规划要求。总的来讲,职业生涯规划令大学生在就业前期客观分析自身素质条件,时刻提醒自己强化应有的职业引导能力,最终为用人单位后期培训经济投入和时间缩减贡献合理技术力量。
二、社会岗位结构变动对于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全新要求定位
处于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一切教育训练活动都在于培养个体扎实技术应用能力和提供全面发展契机,大学生个体应尽量联合社会实践条件完成自我改造任务。
1.对大学生专业知识吸纳成果的要求
一切能力和素质拓展基础都借助知识结晶表现出来,这是时代亘古不变的真理。实际上知识包括熟悉型、命题型以及能力型三个类别,其中熟悉型、命题型答案都与现实生活现象紧密关联,答案相对明确一些,传授效率自然不低。而能力型知识在做法上无法提供清晰的解释框架,但是在特定技能掌握上自由限定分寸,时刻督促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自我调适,主要透过实践和任务方向加以精准定位。
2.对大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要求
能力是具体检验个体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主观指标,其关注点在于学生个体对专业知识内化、转移、重组和拓展应用的水准,是知识和素质综合表现结果。目前我国人才市场限定和职业相关的能力包括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言书面表达能力、经济性操作潜质以及最新科技程序调试技巧等,由于这类竞争型求职能力和岗位变迁的影响,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在抓紧进行学生多方面素质调整期间,也要注重拓展实践技能适应空间。 3.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条件的要求
素质主要配合个体天赋和后天教育环境予以有机实现,尤其在相对稳定的品质结构条件引导下,使得学生心理活动和行为方向产生最大程度的贴合反应,包括思想、知识和心理素质等。
三、借助职业限定要求提升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实践能力的细致策略解析
截止至今,我国各大地区高校长期坚持人本服务教学理念,尤其在全面适应社会发展创新人才编制需求前提下,整合多元化课程、人才培训机制,使得既定职业规划方案能够对最新市场人才需求产生最直接的反应;同时注重强化高校与企业部门的联系,将辅助大学生探索适合自身素质条件的职业规划项目作为分析重点内容。例如,某地区计算机院校经过产学研相结合,使得大学生在职业能力认知方面获取更多实践探索机会,并且从中产生独具特色的综合性人才培训模式。[2]
1.优化课程规范引导体系
教学应保持现有课程体系的系统性,课程设置要宽口径、重基础,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增加具有实践意义的方法 功能的知识,将课堂的时空进行延伸,使学生将来具有很好的上升空间,提高其对职业岗位的适应性。毕竟数学是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英语也是计算机编程甚至将来作软件外包的基础,程序语言尤其可视化编程语言是计算机应用的重要工具,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重要课程。
2.通过产学研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就业方面,学生素质的发展主要借助职业能力培养和生涯规划指导而形成。目前我国社会提供的职业空间都应保留一下素质规范要求,包括学术理解、服务社会大众、实践技巧、决策能力、经验感悟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
第一,合作培养。高校应合理引进社会各类优质化教育培训资源,同时加强与各类企业合作力度,为大学生实习训练提供更加宽阔、高效的空间,使其积累不同岗位素质规范要求,时刻督促自身加以整改应对。
第二,开创全面实训风尚。学院在反思和改进自己教学方案的同时,也发现培训机构的优势所在,如培训机构以小组为教育单位,这对技能及协作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学校采取了联合举办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让学生受益。
3.改变教学模式,将就业指导提前
大学生作为我国日后多元产业格局拓展的支撑要素,必须全面适应社会波动发展趋势,从中快速掌控成功发展机遇。[3]
第一,毕业设计具体采取双导师指导体制,确保学生结合产学研中的联合培养和实训中的实际课题进行毕业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培训机构的模拟课题。
第二,校内校外大课堂制。学生提前介入课题,但不一定是毕业设计的题目,学生可以到研究所、研究室参加课题,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经过这种模式培养的学生,不需要经过培训机构的实训,可以节省学费。
另外,高校可定期安排学生进行家电义务维修服务队组建,同时在周边乡镇区域开展家电义务维修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参与成员认真学习、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理念,练就过硬的技术和扎实的基本功。在活动过程中还可宣传安全用电、电器保养等小知识,从而形成崇尚安全、健康生活的氛围,为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为广大群众解决电器维修方面的困难。
综上所述,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和相关实践活动已经得到全面拓展,相信经过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必然能够为学生自我素质检验和职业目标重新规划提供疏导经验,确保其在今后各类社会挑战单元中激流勇进,最终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出自身应有的贡献成就。
6.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六
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
创业实践能力是决定大学生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实施“创业培训进校园”活动以来,xx市不断创新大学生创业培训模式,致力打造创业实训三大平台,将创业理论应用到创业实践中,有效提升大学生创业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
一是模拟实训平台。引进了全球模拟公司联合体中国中心的创业实训系统。通过组建模拟公司,以母版公司的经营资料和业务流程为蓝本,进行高度仿真的模拟经营。为想创业者和初次创业者提供了一个优良的模拟平台,它的训练涵盖了创业的全方位全过程,让学员在模拟中体验经营企业的相似场景,创业的整个流程,演练起来更方便更直接,而风险为零。学员能实名实岗实务反复训练,轮岗训练,最大限度地实现培训目的,提高培训效率。
二是企业实训平台。依托当地创业明星企业建立创业实训基地,让有志于创业的大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创业能力实战演练,掌握学习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各种创业知识和创业技能,与此同时邀请企业家与创业新手结成对子,为他们提供参与企业运营、积累创业经验的机会,提高创业的成功率。三是孵化基地实训平台。积极与驻di高校合作,搭建
7.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七
“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党的十七大报告一语道破了高等教育改革的真谛。教育创新和实施创新性教育就是要突破传统教育框架,构建新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特别是教育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造激情的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新时代,迫切需要具有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许多国家都把培养创新型人才摆在战略的高度加以重视。近几年,虽然我国各类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开展的如火如荼,并且受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竞赛形式单一、企业等外界参与度低、学生实际参与率低、参赛项目与实际脱节,为了拿奖而参加“竞赛”情况越来越多,这些已经成为影响科技竞赛活动向纵深发展的“瓶颈”。因此,进行创新设计竞赛组织与推广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针对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总结我们组织承办、指导六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坚持“创新、实践、交流、协作”的宗旨,共同探索研究以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为载体,进一步完善科技竞赛活动组织、指导、参与机制,使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活动更有效、科学、健康的快速发展。
1 进行创新教育理论构建与实践系统探索,提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创造性思维教育是相对再现性思维教育的一种教育方式,它具有开放、求异、非显而易见等基本特征,是创造性求解问题的心理和智能基础,强化学生的想象、联想、灵感、直觉等思维水平,教会学生发散思维、横向思维、逆向思维等非逻辑思维求异技巧。并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纳入自己的教育内容体系之中,一方面注重科学教育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重视人文教育内容的必要性。在知识创新、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等科技创新教育实践活动中,力求贴近生活、贴近现实进行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延伸,是侧重创业精神培养的教育理念与实践。创业精神的形成和发扬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动力,是人们开创事业的强大精神支柱。
在各科竞赛活动中结合创新个性品质养成的教育,在创新实践活动中结合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良好条件和宽松环境中通过创新能力、创新心理品质、创新意识培养的创新教育活动,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科学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品质、创新开拓的意识等素质。切实改变目前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继承、轻创新的局面。
2 师生合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系统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学校可组织师生共同参与创新团队,“教、学、研、产”相结合,通过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切磋、相互研发、相互激励,做到教学相长、循序渐进、因材施教、重在研发、激励思维,多目标考核,进行多样性的创造人才的培养的探索。教育作为一种教与学相互密切作用的实践体系,从一开始就决定它具有双主体特殊性。这种实践体系的最终绩效,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诲人者的教育理念、敬业精神、教学方法和创新思维,也又绝对不能低估受业者的学习理念、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等主观能动作用的重要性。所以,在实施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受教育者在教师指导下充分地独立思考,发挥自己的智力潜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相长,双主体互动,实践“以教为导,深化思维,创新存异,实践验证”这一马克思主义人才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使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从内涵到外延都有更新更高的拓展延伸,从而加快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成长。力求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有时间体验社会进步和经济科学发展的火热场景,从而树立高度社会责任感,为将来真正深入社会体现人生价值作好充分的准备。
3 校企合作,巩固发展校企协作联盟,保障大学生创新实践课题来源、条件和创新实践活动的“实战演习”效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显著的实践性,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才能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质量和效果。校企结合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并形成长效机制,需要建立有效的平台,我们与省中小企业办公室合作组织成立了“山东省中小企业与高校协作联盟”。
通过“联盟”使专业、研究特色相近的学校与企业建立密切关系,在合作成效显著的企业设立“山东省高等学校师生创新实践基地”,在高校设立企业研发中心或实验室,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鼓励企业根据企业实际和需求提出创新课题,保证大学生有源源不断的创新实践课题供选择,有样机的制作及试验的实施基地,在“实战演习”模式下,使学生的创新实践项目的实用性及水平和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需要相应的财力投入,目前学生科技活动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学校行政拨款方式,学生科技活动阵地少,物质保障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层次与质量的提高。校企合作平台的建立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了资金和物质保障。最重要的是保障了大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实战性,适应了“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要求,为学生将来就业、创业奠定了基础。
4 完善科技竞赛活动组织管理、参与机制,促进竞赛高效、科学、长效、健康发展
我们在竞赛组织管理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用于探索,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配套制度和机制,并随着竞赛规模、水平的不断提升,形成一套完善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活动组织管理、参与规程。
(1)竞赛组织管理实现网络化、信息化
在科技竞赛活动组织工作中,有大量的申报、审批、监督、评价、反馈等业务工作,我们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建立了竞赛专业网站。实现一站式平台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实现了面向学生、教师、专家、领导等不同角色的信息沟通,这种在线方案真正实现了网络化和信息化,加强了与竞赛相关的各层次人员的联系,增强了管理与服务的渠道,为整个体系营造了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和工作环境。
(2)细化参赛学生层次,提高学生实际参与率
针对目前国内各类竞赛中出现的对参赛作品水平要求过高,参赛条件苛刻,造成仅有少数全国重点大学和综合性大学参赛,而一般大学和一些单科性大学及大部分专科学校和民办大学参赛困难,学生实际参赛率低的问题。我们细化了参赛学生层次,将作品分为本科组与专科组,分别评比,大大提高了专科学校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的规模更大,影响面更广。
(3)制定严格的竞赛获奖等级评定机制,体现“公开、公平、公正”
竞赛获奖等级的评定是竟赛活动最重要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为真正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拟定一套严格、完善的评审细则。各评委组组长均由外聘省级研究院所负责人和大型骨干企业技术负责人担任,并成立校外专家组成监督组,监督整个评奖过程,负责处理评奖中出现的问题。最终评奖结果由各评委组组长开会协调确定。实践证明,该评奖机制是行之有效的,我们将在总结六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成功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
(4)引入知识产权教育,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成果转让
我们要求参赛作品填写“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诚信承诺书”,承诺书中要求所有参赛队员及指导教师签名,承诺竞赛作品从创意到制作,完全为原创作品,杜绝了抄袭、利用往届作品、他人的设计创意、作品、专利成果等现象。我们通过在现场发放宣传册、面对面法律咨询等活动宣传知识产权,鼓励参赛项目申报专利。
(5)完善大赛组织工作,实现规范化、程序化
目前,国内大赛的组织管理工作文件仅有《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织管理条例(试行)》,该文件是指导性文件。复杂繁琐的大赛组织工作需要制定一系列详细、规范的操作程序,我们在总结组织的六届“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完善制定的“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决赛工作组织实施方案”、“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决赛名额分配办法”、“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决赛作品评审细则”、“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工作细则(参考)”、“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优秀作品汇编”等,为大赛组织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8.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篇八
【摘 要】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是一项综合考查学生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的赛事。事实证明,构建有效的车队管理体系,组织学生参加FSC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创新理念的意识,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促进应用型本科教学发展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FSC竞赛 创新能力 实践能力
FSC是竞赛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持,借助欧美经验结合自身国情,精心打造的全新赛事。在整个比赛中,老师仅进行理论指导,其余部分完全由学生独立完成。我院于2012年升为本科院校,为提高应用型本科生的专业质量,优化课程教学,我校提供了展现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平台,营造了创新基地建设和课程教育的良好环境。
1 FSC大赛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即Formula Students China,简称“FSC”)是由高等院校汽车工程或者汽车相关专业在校学生组队参加的汽车设计与制造大赛,各车队必须严格按照FSC赛事规则标准,在一年里自行设计和组装一辆在加速、制动、操纵等方面有出色表现的小型单座休闲赛车,顺利完成部分或全部环节的比赛。
2 构建FSC车队管理运行体系
按赛事规则要求,各车队必须在一年完成整车的设计和制造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因而构建合理的车队管理运行体系是极为重要,不仅能够提高整个车队的进度和效率,还为车队后续工作的传承及文件的归档提供保障。图1所示,FSC车队管理运行体系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指导老师、实验室支持,企业参与和系管理等为平台构建的十字构架管理运行体系。
3 构建FSC车队体系运行有效保障
平台对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指导促进作用,构建完整体系还需要构建正常运行的有效保障。
3.1健全车队管理制度
古语曰“无规矩不成方圆”,FSC竞赛不同于学科竞赛,需要学生更强的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教师对车队队员的管理要求比普通学科竞赛要求更加严格,参与车队的学生成员必须遵守车队的管理规章制度。
3.2优化课程教学改革
优化课程教學改革主要是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理念的产生能够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赛车的制造和加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3重视创新基地建设
创新基地包括校内基地和校外基地。校内基地主要以建设创新实验室为主,通过开放实验,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与创作能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和热情。校外基地与校内基地相互密切配合,能够弥补师资力量和实验设备技术两者之间的不足。
4 基于FSC平台的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FSC要求各参赛车队按照赛事规则和赛车制造标准,自行设计和指导方程式类赛车。由此看出,FSC赛事要求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进行运用,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
4.1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竞技项目,比赛通过静态和动态项目来评判赛车的性能。学生们独立思考进行赛车设计,利用现有资源获取相关专业知识,整个过程是锻炼大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核心。
4.2锻炼团队协作能力
FSC项目参赛需要车队在有限时间内完成赛车的设计、制造和测试工作,而整个过程均由学生负责管理。按内容不同,整个车队通常分为营销组和技术组,而技术组包括总布置组、底盘组、电气组、车身组、发动机组,因此各组间彼此沟通与协调显得尤为重要。在整个过程中,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
4.3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按照赛事规定,学生要自己设计整车的零件。根据设计的零件绘制二位图纸,通过数控机床加工出零件,最终将所有零部件装配成整车,通过多次调试最终达到比赛要求。在此过程中充分锻炼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是应用型本科生重点锻炼的能力。
5 结语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是综合考查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赛事,不仅能提高学生创新理念和实践能力,同时能优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师资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朱蕊.基于FSC校外竞赛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2(3):237.
【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推荐阅读:
学生书写能力提升06-29
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09-22
创新机制提升能力09-11
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07-04
实践能力提升总结09-25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途径研究07-28
大胆创新全面提升指挥通信能力09-28
在实践中提升能力10-12
论提升消防新闻宣传的创新能力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