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融合

2024-11-10

语言的融合(共10篇)

1.语言的融合 篇一

杜威曾说:“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我们最后的结构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幼儿语言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才能产生无穷的魅力,幼儿语言教育才真正有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

《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与他人交谈,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发展语言的关键不在于每周两节专门的语言课上让幼儿强记大量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操练。幼儿的日常生活为语言的运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时间,使幼儿的语言运用更具灵活性,有利于幼儿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如角色游戏时幼儿协商分配角色,穿脱衣服时请别人帮忙,孩子之间发生纠纷时商量解决的办法等。

2.有利于激发幼儿语言交流的兴趣

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才可能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才能大胆地交流,有话可说。当今风靡世界的意大利瑞吉欧方案教学,其课程的生成就是源于儿童,来源于儿童的生活、兴趣、谈话和争论。因此,当教师与孩子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执行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具有强烈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连语言课上见到的“小哑巴”也跃跃欲试了。

3.有利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丰富,而且赋予美好的情感。(教学论文 )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所了解的文学作品给与一定的情境,那么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将形成一个升华的循环图。如幼儿学习并理解了诗歌《快乐的小屋》后,我们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走一走、看一看、听一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和勃勃生机,要求每个幼儿收集采撷一些小石子、野花、野草,回到幼儿园,教师利用废旧的纸盒,让幼儿自己动手建造“快乐的小屋”,然后请幼儿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朋友,把自己的快乐小屋介绍给同伴。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幼儿去体验、去想象,从而认识到生活是快乐美好的,孩子们也加深了对原作品的理解。

4.有利于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

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幼儿语言学习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交流的技巧。例如在听说游戏中要求幼儿听懂教师的规则讲解,听懂游戏的指令,准确把握和传递有细微区别的信息,培养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锻炼幼儿迅速领悟语言规则的能力,以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

2.语言的融合 篇二

三维互动媒体是一种新的媒体技术, 它是建立在计算机图形引擎的基础上的, 已经在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得到广泛的运用。互动媒体是现代文明的高科技产物, 它主要是由三维电子游戏、装置艺术以及交互式人机多媒体组成。近年来在在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中生命力算是比较强的, 随着经济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电脑的硬件技术也在不断的更新和改善, 电脑技术的其他领域比如说人机交互、高性能硬件、全三维图像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三维互动媒体最长用于互动电影和电脑游戏, 所以现在的游戏主机的图形处理性能要比常用电脑的性能强很多倍。好多新游戏的画面已经可以和电视电影大片娉美。并且故事的情节互动性也很强, 好莱坞的电视和电影业正在走下坡路这是个事实, 连好莱坞自己也承认了。所以近年来业界和游戏业之间的合作越来越多, 很多优秀的制作特效的精英也转行到游戏公司, 一些制作影视的导演甚至直接跑去做游戏制作的导演。这些导演在互动媒体中加入了很强的视觉表现, 也尝试移植传统视听技术中的一些因素, 移植的最多的要属镜头语言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游戏中应用镜头语言的游戏可以称作互动电影。电影语言和一般语言的区别在于, 电影语言给人带来的是视觉上的感受, 直观的向观众传达艺术的魅力和内涵。它的艺术感染力很强, 电影语言的章法是按照蒙太奇规则将若干场面和段落相互交织构成, 是一种影片内容组织和构造的特殊法则。按时间和空间来分的化, 可以把电影语言的章法分为主观心理结构和客观现实结构这两种, 它的结构形式有很多种, 比如说时空顺序、单复线结构以及时空交错等。它是在一种用来表达电影艺术而使用的特殊媒介的总称。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 用来认识和反映客观的世界, 传递思想感情和各种文化。被广泛的应用与目前的电视制作中。目前“游戏电影化这种说法比较流行, 大部分人以为CG就表示电影化, 其实不然, CG其实指的就是在高级图形工作站上制作一些三维动画片段, 然后把它转化, 作为一般的视频安插在游戏中的过场动画。观众眼里看到的三维画面其实是二维的, 缺少了缩放、切换视点这些功能。和即时清算的画面相比, CG具有画面精美的优势, 毕竟游戏机的CPU和工作站的CPU相提并论。另外, 论体积和灵活性, CG比即时演算画面也有较大差距。观众在看电影时是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的, 而三维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实现人机的交互, 交互功能越强, 游戏就越是有可玩性。在人机互动的过程当中, 机器的介入会大大的降低人们的代入感, 而影视镜头技术正好弥补了这个缺陷, 它能在视听中使观众产生一种更强烈的代入感, 导演巧妙的将蒙太奇语句和各种镜头的切换应用到电影的制作当中, 很容易使观众迅速的投入到电影的情节当中, 享受一种视听盛宴, 从而获得极大的满足。早在十年前, 有些作品就尝试过运用三维游戏视角电影化切换技术。比如说日本的游戏《合金装备》就全部用即时演算制作而成。而没有运用CG动画。但是它在刻画人物、营造气氛、切换角度方面都有明显的电影化痕迹。让玩家在整部游戏中不仅感受到游戏的惊险刺激, 还深深的记住了很多经典的镜头, 制作者在故事的叙述中将蒙太奇手法贯穿始末, 以多角度的镜头切换来表达人物之间的冲突, 增强了电影的感染力, 使整体气氛更加协调……这些都明显的体现出了游戏电影化的本质。也就是在游戏中加入电影的表达元素, 而玩家可以自己操作来完成整部作品。这也说明能力强的导演能进一步提高三维游戏的制作理念。技术的创新也能从很大程度上提升艺术层面。

二、视听语言与三维互动媒体的融合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游戏制作者不仅要具备传统的游戏策划能力, 还应该能完成高超的导演。比如说日本的一个著名的游戏策划人小岛列夫, 他虽然在游戏的制作中获得了无数的奖项, 但是他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电影导演。小岛秀夫在小时候就对电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读中学时就着手创作电影剧本, 当时他还和同学一起创作完成了8mm电影, 他曾经立志要攻读大学的影像科学课程, 但是由于日本的电影业一直以来都比较落后, 要想在日本发展导演事业有很大的困难。实际上,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游戏业和电影业就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了, 相互改编制作的案例不在少数。常常有作曲家因为为游戏谱曲而被奥斯卡提名。因此, 未来的一天, 奥斯卡将游戏也纳入评比范围也是有可能的。三维游戏和电影的完美结合, 以及在游戏中对镜头技术和游戏镜头的充分运用, 出现了许多很好的游戏。虽然互动电影作品Indigo Prophe cy并没有很精彩的画面, 但这个游戏还是成为了经典, 评价一个游戏的电影化成不成功, 最主要是看它能否让玩家在游戏中感受到电影的艺术魅力。开始菜单中人们熟悉的New game早已被New movie取代。游戏中运用的额分镜头、主角间错位式的剧情展开以及蒙太奇的多角度叙述方法都让玩家感受到自己在操控着整场游戏, 可以控制游戏中的任何角色, 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由此可以看出, 三维媒体尤其是游戏已经开始与电影融合, 并且也是未来的一种发展趋势。近年来发展快速的互动媒体产业除了三维游戏以外, 还有新一代的网络人机互动技术比如说Silverlight, 多媒体装置艺术, 虚拟现实技术以及镜头技术都与他们合作过。互动媒体在各种运用中表现它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使得互动媒体技术在未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理念运用于游戏的制作中, 但它绝非游戏。将三维电影化实际上就是改变原来的艺术表达方法, 并没有改变游戏的本质。这是对游戏改革初步的探索, 要想实现真正的视听语言和三维互动媒体的融合, 还需要深入研究人机的互动方式。需要硬件支撑和理论研究主要是要不断的尝试。

三、总结

总而言之, 以游戏为代表的互动媒体技术和电影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电影制作者要努力的挖掘互动媒体的艺术魅力, 深入研究人机之间的交互方式, 以真正实现的三维游戏电影化。

参考文献

[1]陈墨白.初探视听语言与三维互动媒体的融合[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2]盛崇山.高效的三维互动媒体内容创作系统[D].浙江大学, 2006.

3.浅谈英语语言与文化的融合 篇三

【关键词】英语 文化 融合

众所周知,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个交流沟通的媒介和工具,而语言的学习,却不仅仅要掌握单词、句法和句子表面的意思,更应当了解语言背后“看不见”的文化,这些文化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中会推动我们走向快乐的语言殿堂。没有文化的支撑,语言的学习与应用便没有了学术上的意义,也就变成了没有内涵的空洞文字。英语作为全球第一大通行语言,我们在学习应用中,掌握其背景文化的意义尤为重要。

一、英语语言与文化融合的意义

学习任何一门语言,若离开国家的文化背景,就会变得肤浅空洞,没有文化底蕴的语言学习,犹如将一部机器拆分成各个零散的部件,没有办法形成合力,也就发挥不了语言真正的魅力。作为世界第一大通行语,英语的使用范围最为广泛,使用人数也较多,除了西欧、北美之外,非洲、亚洲、澳大利亚等几乎所有大洲的人或多或少对英语都有相对广泛的了解。然而在这么广泛的使用对象和范围之中,并不是每个人都对英语的背景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只能说,只能说他们会使用这种语言,却不能说学习过这种语言。

二、英语语言与文化融合的几种表现方式

1.英语语言与姓名文化。在中外文化中,有许多差异,其中姓名差异就是其中的一种。姓名不仅仅是一个称呼代号,在更多程度上,一个国家的姓名传统承载着历史的足迹,关系着国家文化起源和民族的观念,对研究人类起源发展也具有重大意义。

在中国古代,由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百姓在为孩子取名时,通常取一些和农业有关的字,如“耕”、“犁”、“作”等等;而受过儒家教育的文化家庭,则会取有关仁义礼智信的名字,如“忠”、“志”、“仁”、“德”等,而现代家长对孩子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也影响了取名的文化。这是由于地理文化和传统文化决定的。而在西方国家则不同,他们深受基督教的影响,姓名的结构通常是教名+中间名+姓,他们为孩子取名还有一个标准,就是将崇拜的伟人或是孩子尊长的名字加在孩子名字之中。比如,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的名字是Charles Robert Darwin(查理斯 罗伯特 达尔文),罗伯特是达尔文的父亲的名字,查尔斯是他叔父的名字,这体现了达尔文父亲期望他做一个像叔叔一样的人,这样的事情若在中国,可以算的上大不敬了。由此可见,姓名作为一种文化深刻影响着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2.英语语言与节日文化。现在很多年轻人为追逐时尚,喜欢过“洋节”,然而,这些西方节日都有一定的文化融入其中,但大多数人过节只是图个热闹,并不了解文化内涵。其实西方节日也有许多文化包含其中。

例如2月14日,St.Valentine's Day (情人节),又叫圣瓦伦丁节或圣华伦泰节。据说瓦伦丁是一名早期的基督教徒,在当时,基督教徒意味着救人于苦难,他在治好了监狱里一名失明女孩的双眼,暴君因此将他斩首。女孩在他行刑前为他写了一封信From your Valentine(寄自你的瓦伦丁),两人的事迹催人泪下,这天正是2月14日,所以称此日为情人节。

再如4月1日,April Fools's Day(愚人节),很多人都知道在这天开玩笑,却很少有人知道,愚人节的起源其实与法国政治有关。在查理九世未改用新纪年法以前,新年为4月1日,在实行新法以后,守旧派依然奉行4.1日的新年节日,新派的人们为愚弄保守派人士,将其邀请至假舞会、送假礼物,因此,也被称为“四月之愚”。

以上只是两个人简单的例子而已,节日其实是一种表象,文化则是一种内涵。若是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连节日起源都不懂的学習者,无疑会贻笑大方。

三、如何将英语语言与文化更好地融合

如何将语言与文化相融合,就是勤学勤看勤练,最重要的是多多积累运用,在学习中主动接受语言环境的熏陶,如多阅读古典名著、诗歌、乐曲、歌剧等等,都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语言文化水平。例如莎士比亚被奉为英国的名片,丘吉尔曾说:“我宁可丢掉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由此可见,莎翁作品中英国文化背景的含量。作为英语的学习者,不能畏惧前方的困难,要有学习经典的决心和勇气,才能更好的将语言与文化融合。而学习者在充分了解语言文化背景以后,也会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使自己日后的学习之路越来越宽。同时,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应当为学生介绍文化背景,使英语文化真正与语言融合起来。作为英语学习者的你也应该谨记,学好一门语言的秘诀就是从心里接受、认同这个国家的文化,只有将这种热情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时,才能真正发挥语言文化的魅力。

总之,将英语语言与文化背景相融合,并能灵活应用,是对一个英语学习者能力的考验。综上所述,要想真正理解好、学习好英语这门语言,势必离不开对英语文化的了解和钻研,愿每一个英语学习者都能够主动自觉地接受英语文化熏陶,更好地提高自己的英文素养,成为一个当之无愧的英语学习者!

参考文献:

[1]史清.英汉交际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J].滨州师专学报. 2000(01).

[2]钱彩琴.论英语基础阶段教学中的文化导入[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01).

4.语言的融合 篇四

参考文献

[1]李自国;万伟成;莫运平.关于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的现状分析———基于浙江万里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社会适应性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143-145.

[2]张亚婷;陈静;李蕾.大众化条件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分型培养的理论与实践———以江苏技术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为例[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5)123-125.

5.语言的融合 篇五

关键词:中职;信息技术;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助于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增强学生专业素质。在了解中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现状的基础上,笔者用详实的教学案例,从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展示生活实例、提供教育示范资源、创设交互情境等四个方面,讨论了信息技术与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结合,提高学前教育学生教学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职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教学现状

(一)从生源质量看。

职业学校为了满足职业教育发展和某些学生入学的要求,有时不得不放开招生,致使生源普遍较差,录取的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上有困难,缺乏自信、厌学、学习习惯与自我约束能力差。

(二)从学习兴趣看。

由于对现行竞争机制理解不够,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在学校只要学好与就业有关的专业技能课就行。他们特别重视五项专业技能训练,即唱歌、跳舞、弹琴、画画、讲故事。至于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对语言教育课程学好学坏漠不关心。

(三)从家长要求看。

由于不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了中职,只要能安安稳稳上学,拿张文凭,今后找个幼儿园工作就行了,在学习上没有给他们提出过高要求。

(四)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看。

在日常教学中,教学步骤仍是机械地重复:教师讲述、板书、偶尔提问等,形成教师“满堂灌”现象。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导致课堂缺少活力,没有突出提高教学技能的特点,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丧失了对学习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在中职学前儿童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一)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化解枯燥理论。

在实际教学中,采用向学生面对面地传授知识的灌输性讲授形式通常只能是听其形而不能观其形,一些很简单的事物描述得很复杂也不能使学生明白。将音频、视频设备引入到教学中,用显示文字、图形、动画、录像等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让教学内容更直观、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有助于学生对抽象事物及其概念的理解和把握。例如,教学“词义泛化”、“视听文化”等概念,可以利用课件、动画及声音解说等多种手段以清晰显示,使学生获得在课堂上难以得到的直观经验体会,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和改善学生的理解能力,增强理解效果。

(二)展示生活实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与儿童学习生活联系特别密切。要让学生理解儿童语言发展的概念和原理,就必须联系学前教育实践,把大量的学前儿童教育实践中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利用信息技术的有效整合,将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生活中的事实与现象,形象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在脑中建立与教材中语言文字符号相对应的表象,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语义。

(三)提供教育示范资源,丰富学生观摩学习内容。

教师向学生讲解语言教育教学法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教育设计能力、讲授实施能力。笔者利用教育技术中心信息搜集平台,搜集全国各地幼儿园优质课、示范课教学录像,并结合教法理论,指导学生观摩。

(四)创设交互情境,促进课堂互动。

互动是充分调动师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一种方式,是师生在同一教学目标下,同时发生作用。互动总是在一定情境下进行的,因此可利用信息技术展示出优美的图像、动听的音乐、有趣的动画、教学视频,为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教学创设一个互动的情境。在多媒体构建的交互情境中,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在愉快而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容易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且能激发内在的学习要求,思维也被激活,达到对教材内容具体而深刻的理解。

三、结束语

6.语言的融合 篇六

为深入实施XX区城乡融合发展突破行动,盘活城乡两端人才资源,带动产业、资本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良性循环,现就推进2022年全区城乡人才融合发展提出以下措施:

一、坚持城乡人才资源共享

1.坚持城乡人才一体引进。统筹考虑城乡人才差异化需求,一体制定招录计划,年内通过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人才引进、选调生和民生项目等方式引进40名左右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区直部门和镇(村)、街道(社区)工作。依托XX人才“归雁工程”,同步为乡村引进一批急需紧缺党政人才和教育、卫生等领域学科带头人、成熟业务骨干

2.坚持城乡人才一体配置。按照省市部署,探索实行从上往下跨层级调剂行政事业编制,及时为镇(街道)补充“新鲜血液”,推进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及时调整编制配置,加强教师交流轮岗,推动人员编制在城乡学校之间、学段之间动态调整。

3.坚持城乡人才一体使用。试点开展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实行共同体学校人事统一管理,推动城乡师资共享、有序流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加强全区卫生人才一体化配备和管理,在卫生编制总量内统一配备各类卫生人才,加快推行“区聘镇用”和“镇聘村用”。

二、加强城乡人才队伍互建

4.开展党政人才互派挂职。选派40名左右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优秀年轻干部到镇挂任副镇长、内设机构负责人,到村挂任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从镇村选派10名左右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区两级对口部门或重点专项工作专班挂职锻炼,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培育城乡优秀党政人才。

5.创新村企人才交流实训。选派10名左右优秀村干部到XX集团公司所属经营单位、区属国有企业跟班实训,补齐企业管理、市场经济、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短板弱项。积极选聘各级各类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或管理人员到村担任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职业经理。

6.推行治理人才结对共育。从城乡融合发展示范村、“村改居”试点村选拔优秀村干部到城市社区挂职锻炼,明确一名社区党委委员或居委会委员与挂职村干部结成帮带对子,传授社区工作方法和经验,增强村干部社区基层治理能力,为“村改居”工作衔接打好基础。

三、推进城乡人才回引聚能

7.引导专技人才返乡创业。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按照离岗创业政策到村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企业、家庭农场、农产品加工企业或担任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职业经理人,期满返岗后,表现优秀的,优先晋升职级、职称评聘,未入编干部优先纳入事业编制管理,8.推进送智送技下乡行动。采取顾问指导、兼职服务、项目合作、技术入股等多种模式,全年至少柔性引进3个以上推动乡村重点产业发展的专家顾问和创新团队。大力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选派20名左右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通过“科技特派员+项目+服务”模式,到村开展“保姆式”服务。采取一般干部包村、科级干部连村包片方式,选派40名左右农技人员下乡包村开展技术指导服务,解决农民生产技术难题。

9.实施涉农企业带培计划。通过以奖代补等形式,鼓励区内食品生产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种养殖企业依托原料基地、产业园区等建设实训基地,培训本地农民应用新技术。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订单带动、保底收益、利润返还、股份合作、共设风险保障金等形式,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

10.鼓励乡贤能人返乡助农。鼓励乡贤企业家和城市离退休干部选定帮扶村,担任“名誉村长”,利用自身的人脉资源、物资资源和市场资源,协助村“两委”成员参与乡村疑难问题解决、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村治理。

四、突出城乡人才夯基蓄势

11.实施现代农民“提能计划”。以从事适度规模经营的农民为重点,分层分类组织青年农民、种养大户、乡村能工巧匠等参加农业技能、创业就业、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创办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鼓励50岁以下在职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后备村干部参加职业高等教育,按照“农学结合、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有针对性地提升政策水平和履职本领。

12.实施乡村人才“头雁计划”。注重把乡村人才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优秀乡村人才党员培养成基层党组织带头人,从乡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中的党员里培养和补充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村级带头人队伍。年内乡村治理人才队伍规模达到200人以上。

13.实施城乡社工“雨露计划”。将城乡社区实用人才教育培训纳入全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根据社区治理和服务需要,分层分类开展政策培训。健全完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考前培训机制,定期组织社区工作者开展技能培训,鼓励引导社区工作者报名参加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提高职业素质和专业能力。

五、保障城乡人才政策融通

14.融通城乡人才评选表彰政策。完善城乡实用人才认定管理、教育培训、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年内评选城市社区工作实用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各30名左右,加强跟踪培养,连续3年每月给予150元的基础奖励补助金

15.融通职业农民职称评审政策。对全区农村生产一线直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动植物病虫防控防疫、农副产品加工等行业的农村人才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按认定等级给予补贴,引导乡村本土人才向农业产业发展方向集聚

16.融通城乡社工奖励补助政策。逐步推行城乡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持证上岗制度,对取得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所在镇、街道可结合实际给予教材费、报名考试费、考试往返费用等相关费用报销。对在城乡社区工作连续满3年,并取得初级、中级、高级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证的社区工作者,一次性分别给予1000元、2000元、5000元的职业津贴。

17.融通城乡人才服务保障政策。研究完善人才家属随迁、子女入学、医疗、住房等配套政策,加大人才公寓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解决人才创业场地和安居问题。整合相关部门人才服务职能,建立“一站式”城乡人才服务平台,开通人才服务热线,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职称申报、项目申报等服务,推动城乡人才资源高效流动

7.语言的融合 篇七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研究

目前, 计算机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了全面覆盖, 而高校设置的计算机专业也为计算机领域输送了众多的计算机人才。其中, 不乏编程类技术人员。对于这些专业技术人员, 计算机编程语言并不陌生。但是, 计算机编程语言教学当前已经陷入了困境, 学习计算机编程语言成为了阻碍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的重要阻力。为了确保该额课程的教学和实践顺利, 高校计算机编程语言的融合教学尤为重要。

一、语言类编程教学

语言类编程教学, 在计算机专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同时, 也是学生认识和了解计算机的首选方式。在高校设置的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中, 会安排语言类编程教学课程, 由此可见, 该课程的重要性。所谓计算机编程语言, 即通过英文缩写标识符 (编写计算机程序的数字、字符和语法规划) 组成各种指令或语句, 以传达方式, 让计算机接收指令, 并完成指定任务。目前, 存在两种形式, 一种是机器语言;另一种是高级语言[1]。

汇编语言, 作为一种能直接控制硬件的语言, 是针对机器的程序设计的语言。我们所熟知的当属C语言,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 C语言是非常熟悉的一种语言, 大部分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能够很熟练的通过使用C语言编写程序, 进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但是, C语言仅仅是汇编语言中的一种。其他汇编语言的难度更高, 因此, 致使语言类编程教学存在一定的困难。

经过实践教学活动, 大致可以总结出语言类编程教学的几项主要特点:

第一, 计算机语言类编程理论性过强 (涵盖一串串的数字、字符或语法规则等内容) , 入门不易, 消磨掉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 计算机语言类编程逻辑性过强, 学习过长, 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第三, 计算机语言类编程实践性过强, 学生需要提升逻辑性思维能力, 真实利用编程知识[2]。

二、C语言和汇编语言的合理过渡

在1996年, 有人就已经提出了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循环结构三种基本结构。谈及C语言和汇编语言, 二者均属于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在这两种语言结构中的对比中, 不难发现, 汇编语言需要将指令符号化, 在结构上比高级语言要求更高一些。

同时, 汇编语言需要对80X86架构的寄存器进行理解和记忆。基于编程语言的特点, 由C语言过渡到汇编语言的学习 (由已知的C语言的学习顺利过渡到低级语言的学习) , 需要把握以下内容, 即改变编程平台:

(一) MASM平台

MASM平台, 该平台提供纯蓝屏、纯英文的编译环境。其具体操作如下:输入编辑命令——打开编辑窗口———在EDIT口写汇编源程序———汇编 (汇编命令) 、链接 (链接命令) 、运行及调试 (调试命令) ——反汇编U命令———得到程序结束指令MOVAH, 4CH的地址。之后, 执行G命令, 并运行到此断点处。根据结果 (保存到某个存储器中) , 执行D命令, 获取某个变量的值 (y=FFH) 。

由于上述程序运行过程过于复杂, 以致于学生学习起来相当有难度, 因此, 编程平台应该升级。

(二) EMU8086平台

在高校开设的编语言课程中, 会普遍应用编程平台e MU8086。E-MU8086的平台中拥有8086CPU的仿真软件, 在功能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 具备8056相近的功能。更为关键的是, EMU8086的平台是集成交互式学习汇编语言、CPU结构和逆向工程的完整仿真体系。通俗些来讲, 就是该平台集编辑、编译、仿真为一体, 更方便学生操作使用。

除了上述针对编程平台的改变之外, 在针对高校计算机编程语言课程实施教学中, 应该分阶段的进行教学, 分成入门阶段、提升阶段、成熟阶段。入门阶段教授简单的编程类知识, 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提升阶段以练习为主, 提升学生编程技术能力;成熟阶段以规范学生的编程过程为主, 提高学生编程技术能力的熟练程度。

三、结语

综上所述, 计算机编程语言之间是具有紧密的关联性的。计算机编程语言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法表达形式上。因此, 由高级语言过渡到低级语言的学习是非常可行的。教师要抓住这一特点进行教学。C语言的编程平台是Microsoft Visual C++60, 汇编语言的平台采用的是仿真软件Emu8086, 二者之间借助VC6.0平台实现了互通, 因此, 在高级语言和低级语言之间融合教学的过程中, 为学生学习好计算机编程语言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谢志英, 袁红丽, 韩月霞, 郭华.关于计算机编程语言之间融合教学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 2014, S1:212-215.

8.语言的融合 篇八

【关键词】幼儿 ; 语言 ; 教育 ; 生活 ; 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334-01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体现了幼儿园教育与幼儿生活广泛密切的联系,十分强调在幼儿的生活中进行学习和教育。由于传统的语言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幼儿的语言行为能力的培养。把幼儿的语言教育与幼儿日常生活隔离开,没有把幼儿的语言发展与他的生活、与他的经验真正联系起来。本文结合自己的实践,对这一问题谈几点自己的思考。

一、语言与生活融合的特点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指出:“我认为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经历的生活那样。”因此,将幼儿语言教育融人生活之中,使之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具有以下特点:

1.自然性。幼儿生活在幼儿园,从中获得他感到高兴和有意义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与同伴、成人进行语言交流,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因而不是灌输式、强迫式的语言训练,因此更为高效。

2.开放性。我们要为幼儿创设开放性的语言交流环境,把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都看作是语言教育的活材料,把全园幼儿同伴群体、教师群体作为语言交流的对象,使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语言获得有益发展。

3.情境性。幼儿的语言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的运用也是在实际的语言交流中实现的。因此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幼儿会遇到真实而丰富的语言情境,幼儿在不同的情境里学习运用相应的语言交流方式来与人交往,养成专注倾听、礼貌交谈的好习惯。

二、语言与生活融合的功能

幼儿语言教育只有扎根于幼儿生活经验,才能产生无穷的魅力,幼儿语言教育才真正有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利于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纲要》强调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幼儿语言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如何运用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交往倾向,如何运用适当的策略与他人交谈,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境的需要,运用适当的方法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发展语言的关键不在于每周两节专门的语言课上让幼儿强记大量词汇,而是要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多操练。

2.有利于激发幼儿语言交流的兴趣。贴近幼儿生活的课程内容,才可能是幼儿感兴趣的,幼儿才能大胆地交流,有话可说。因此,当教师与孩子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执行活动计划的过程中,孩子们纷纷具有强烈的表达与交流的欲望,连语言课上见到的“小哑巴”也跃跃欲试了。

3.有利于加强对文学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儿童文学作品不仅语言丰富,而且赋予美好的情感。如果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所了解的文学作品给与一定的情境,那么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将形成一个升华的循环图。如幼儿学习并理解了诗歌《快乐的小屋》后,我们组织幼儿到大自然中去看一看,要求每个幼儿收集采撷一些小石子、野花、野草,回到幼儿园,教师利用废旧的纸盒,让幼儿自己动手建造“快乐的小屋”。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幼儿去体验、去想象,从而认识到生活是快乐美好的,孩子们也加深了对原作品的理解。

4.有利于幼儿倾听习惯的养成。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就幼儿语言学习发展而言,倾听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只有懂得倾听、乐于倾听,并且善于倾听的人,才能真正理解语言的内容、语言的形式和语言运用的方式,掌握与人进行交流的技巧。例如在听说游戏中要求幼儿听懂教师的规则讲解,听懂游戏的指令,准确把握和传递有细微区别的信息,培养幼儿在语言交往中的机智性和灵活性,锻炼幼儿迅速领悟语言规则的能力,以提高幼儿积极倾听的水平。

三、语言与生活融合的途径

幼儿园课程内容的浅显性、生活性,决定了课程的实施应与幼儿的生活相联系,与幼儿生活融为一体。《纲要》十分强调利用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因此把幼儿语言教育放在幼儿生活这个大背景中,遵循“幼儿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通过多种途径来发展幼儿语言。

1.增强“生活就是教育”的意识。杜威说:“教育应当是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的准备。”对幼儿的语言教育并不是强制幼儿静坐听讲和闭门读书,它是生活、生长和经验的再创造。生活和经验是语言的灵魂,离开生活和经验,语言教育显得苍白、没有生气。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通过语言活动来发展幼儿语言的观念,而且要通过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来进行语言教育。

2.创设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幼儿的语言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在与周围的人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教师的责任和义务在于促进幼儿的学习倾向,提高他们的学习感受能力,这将帮助幼儿形成终身积极参与学习的进取心。

创设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首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

3.建立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帮助者,是生活中的“我与你”的关系,应以民主平等的态度,完整的人格面对幼儿,真诚地与幼儿交往,接纳他、肯定他。在幼儿有需求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4.加强各领域教育的渗透。《纲要》明确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如音乐表演游戏、猜谜、观察、参观等,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机会听说,表达自己的观点,来重复强化、巩固语言,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5.丰富孩子的幼儿园生活。生活是幼儿语言的源泉。因此,我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发幼儿谈论的话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如“家庭趣味运动会”, “幼儿集体生日晚会”幼儿谈论准备什么礼物送给谁等,孩子们通过讨论协商来建立延续一些共同关注的话题,使得幼儿在交流时有共同关注点。幼儿在使用语言时的合作交流程度越高,他们的语言所产生的功能作用和对交流对方的影响就越强。

9.各朝代民族融合的简介 篇九

1.匈奴族

匈奴族原居住于蒙古高原一带,过着游牧生活。在历史上曾建立了一些政权,如304年刘渊建汉,十六国时建立了前赵、北凉、夏三个政权。战国至魏晋时期,匈奴族在北方活动频繁,势力较强,与内地进行了一系列战争:①战国时,占据河套,经常掠夺秦、赵、燕。②秦朝时,大将蒙恬率军夺取河套地区,秦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③西汉初,匈奴掳掠汉北部边郡。公元前200年,“白登之围”困汉高祖七天七夜。武帝时,反击匈奴。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率军出击匈奴,取得重大胜利。④东汉初,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迁至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杂居。北匈奴仍住蒙古高原,经常掠夺汉北部边郡,并控制西域各政权,阻断汉与西域的交通。公元73年,窦固率兵出击北匈奴;公元89年,窦宪带兵大败北匈奴。⑤西晋时,匈奴大量内迁。匈奴贵族刘渊,举兵反晋。匈奴自东汉初分裂以后,势力大减。南匈奴长期与汉族杂居交往,逐渐与汉族融合。北匈奴在东汉和帝时被击败,一部分西迁到西亚一带,另一部分留居于鄂尔浑河流域,被鲜卑族所灭。

2.满族

满族在唐朝时称为黑水靺鞨,宋朝时称为女真,明末清初的时候称为满洲,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

(1)唐时,黑水秣揭分布于黑龙江下游两岸,唐太宗时开始向朝廷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此设立黑水都督府,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机构。

(2)宋朝时的女真族就是由黑水秣辑发展而来,居住于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11世纪完颜部发展起来;12世纪初阿骨打抗辽,并于1115年在会宁称帝,国号金;1125年金联合北宋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时,金军控制了黄河流域并不断南下,宋金之间进行了长时间的战争,并于1141年议和。

(3)明末时的满洲就是由女真发展而来的。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势力日益强大,1616年他在赫图阿拉称帝,国号“金”;1618年迁都沈阳;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为满洲,并于1636年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人关,建立了对全国的统治,直至1912年。

3.蒙古族

蒙古是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由唐朝时的蒙兀室韦发展而来,原居于额尔古纳河一带,后扩展到整个蒙古高原。10-12世纪时,蒙古处于辽和金的统治之下。

(1)宋元时期:蒙古族的杰出首领铁木真经过多年努力,统一了蒙古各部,于1206年建立蒙古国。1227年蒙古灭西夏,1234年灭金。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6年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直至1368年元朝灭亡。

(2)明朝:元灭亡后,蒙古族于14世纪末分裂为鞑靼和瓦刺等部;1449年瓦刺首领也先南下,与明军在土木堡展开大战,明英宗被俘;后来鞑靼部强大起来,俺答汗与明朝和好,修呼和浩特城,明政府在边境设互市贸易。

(3)清朝:明末清初,蒙古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部,清军人关前,漠南蒙古已归附;清初,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康熙帝于1690年和1696年两次平叛;乾隆帝时漠西蒙古的上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受到乾隆帝的热情接待。

4.藏族

藏族居住在青藏高原,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高原各部,建立了以逻些为中心的奴隶制政权。

(1)唐朝:唐政府与吐蕃保持了良好的关系,641年文成公主人藏,促进了汉藏经济文化的交流;唐中宗时又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9世纪时唐蕃会盟。

(2)元朝: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元统一全国后,在西藏地区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区,隶属宜政院。

(3)清朝:清朝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顺治帝赐与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于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1727年清政府设置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和**共同管理西藏。

5.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祖先称回纥(8世纪改名回鹘),原居于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时控制了东自黑龙江,西至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

(1)唐朝时回纥与唐交往密切,唐政府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回纥兵曾帮助平定安史之乱,回纥人经常用马匹、皮毛换取汉族的丝和茶叶。

(2)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并西迁至甘肃、新疆。南宋后期称为畏兀儿,臣服于蒙古,元统一后,将维吾尔人划为色目人。

(3)清朝时,清政府把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聚居区称为回部。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定了叛乱,并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统治。

三、历代中央政府与边疆的联系及对边疆的管辖

1.西北地区

(1)西汉:张骞通西域后,公元前60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束缚和奴役,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3)隋朝:隋朝中央政府派人去西域,西域也有不少商人来到长安和洛阳。

(4)唐朝:唐太宗击败东突厥,在其旧部建都督府;此后西突厥也接受唐政府的册封,唐政府在这里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唐玄宗曾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5)清朝:康熙、乾隆时分别平定了噶尔丹和大小和卓的叛乱;后来又设伊犁将军管辖西北。

2.西藏地区

(1)唐朝:唐太宗时文成公主人藏;唐中宗时金城公主人藏;9世纪前期唐蕃会盟。

(2)元朝:西藏已成为中央正式行政区。

(3)清朝:设置理藩院,管理西藏及少数民族事务;顺治帝赐予五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额尔德尼”的封号;后来清政府又规定历世**和**都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1727年又设置驻藏大臣。

3.东南及西南地区

(1)秦朝:派兵攻打珠江流域的越族,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并派官管理,迁50万中原人到那里与之杂居,中原铁器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也传到了那里。

(2)西汉:汉武帝派人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建立郡县。

(3)三国时期:诸葛亮注意改善与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帮助发展生产。

(4)唐朝:唐玄宗支持皮罗阁统一各部并封他为云南王,南诏受到内地先进文化的影响。

(5)元朝:在西南地区建立了云南行省。

4.台湾

(1)三国时期: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台湾(当时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2)隋朝: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当时称“流求”)。

(3)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10.媒介融合动力分析的论文 篇十

【论文摘要】媒介融合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本文重点分析了媒介融合的四大驱动因素:数字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受众综合性媒体内容、主体性的地位及个性化的信息需求的满足;传媒行业的激烈竞争演变为合作;国际国内政策法规由控制转为支持。

“媒介融合”的概念,其英文单词Convergence,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有两个意思[1]:(1)线条、运动物体会于一点,向一点会合、聚集;(2)(用于比喻义)两种事物相似或者相同。

因此,媒介融合就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会聚”“结合”,是将不同的媒介结合为一个共同体,是低层次的“融合”;第二层意思才是融合,是将不同的媒介形态“融合”为一种,是突破媒介形态的内在的统一,是融合发展的最高阶段。事物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那么媒介融合的过程也应该是一个从低层次融合到高层次融合的过程。因此,笔者认为“媒介融合”是指各个媒介之间包括内容、技术、所有权、组织结构、文化等要素的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发展统一的过程。正如AndrewNachison在“融合媒介”的定义中所强调的:“融合媒介”最值得关注的并不是集中了各种媒介的操作平台,而是媒介之间的合作模式[2]。笔者认为,这才是“媒介融合”的核心部分,也是当前媒介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

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其必然的因果联系,媒介融合也不例外,它的产生,是技术进步、受众需求、传媒行业竞争和政府政策等这四个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数字、网络技术的推动

媒介发展的历史表明,技术的力量是媒介变革的根本动力。

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传播方式和媒介形态的革命,使得传统的媒介边界走向消解,为媒介内容的共享提供了可能。而网络技术的发展,则是在实施这种共享,使得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可以接收到任何形态的信息内容。如在手机上看报纸、看电视、上网。可以说,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媒介间的融合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是媒介融合的基础和前提。

二、受众需求的召唤

在媒介发展的进程中,受众的需求是支撑每一个创新和进步的最重要的内驱力量。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综合性的媒体内容的需求。网络媒体一出现就带有传播内容多媒体性、信息容量超限性和信息链接无限性的特质,这些特质使人类的信息传播方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来了人类信息消费方式的改变——由传统媒介的对信息分割式消费向综合性消费模式转变。可以说,受众对于不同的媒体内容的综合性需求是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而被逐步激发的。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在以传统媒介为主导的传播活动中,种种的不便使得受众迫切地需要改变这种不利处境,变被动地位为主体地位。受众对主体性地位的需求,要求传播媒介所传播的内容更丰富,接收更自由、无地域性,具有互动功能,这些需求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任何一方都很难满足。网络具有多媒体性、传播范围无限性和互动性,而传统媒介拥有巨大的采编队伍和大量的信息资源,只有传统媒介与网络相结合,才能实现双赢。

融合能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求。个性化、多样化是现代社会的特征之一,现代受众已不满足于信息同质化的大众传播,而倾向于适合小众口味的内容和个性化的信息服务。网络媒介具有易检索的功能,这样,只需要将传统媒介丰富的信息内容进行整合和分类加工,受众就能在网上轻松地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只有集中各自的优势,相互融合,对媒介内容加以整合和分类加工,再通过不同渠道传播到特定的人群,使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爱好、不同信息需求的受众都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传播内容和讯息,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受众对个性化信息的需要。

三、传媒行业竞争的驱动

网络媒介和传统媒介作为两种不同的传媒,必然存在竞争。两者通过激烈的竞争,优胜劣汰,调整组合,最终将形成新的、适应市场需要的经营模式。

1、传媒行业的竞争态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作为两大传媒,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实力的竞争,通过对媒介受众覆盖率、受众媒介接触时间和媒介经营收入等几个方面的比较,可以了解这两大媒介的竞争态势:

(1)传统媒介的受众覆盖率高于网络媒介。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传统媒介中,电视的受众覆盖率最高,占96.23%;广播居其次,达到95.04%[3];报纸没有专门的受众覆盖率统计数据,但按照一份报纸的实际阅读人数为3人统计,报纸媒介的覆盖率大约在24%上下。网络媒介的受众覆盖率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网络媒介的覆盖率为16%[4]。

但网络媒介是技术上最领先的媒介,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新媒介的逐渐熟悉,其受众覆盖率将会达到较高的水平。

(2)网络媒介正在挤占传统媒介的受众接触时间。

根据统计数据,报纸的受众日平均接触时间为39分钟[5],电视为176分钟[6],且呈下降趋势。而网民的周平均上网时间为16.2小时[7],日平均为2.3小时,即139分钟,已经趋近于电视的日平均收视时间,而且呈飞速上升形势。

——网络媒介正在挤占受众原先接触传统媒介的时间,而且呈不断上升趋势,而传统媒介正在流失受众接触的时间。

(3)网络媒介的经营收入赶超传统媒介。从2001年开始,虽然报纸、广播的广告经营额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是其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总经营额的比重却变化不大。电视的广告经营额占全国广告经营额的比重虽然在不断增长,但2005年和2006年的增长率分别为21.87%和21.6%[8],可见电视媒介的广告经营额增长放缓。

而网络媒介虽然起步晚,但是它的经济增长点多,且正处于新兴阶段,发展潜力巨大,总体呈上升趋势。传统媒介不想继续走下坡路,网络媒介也想更加快速发展,那么他们只有合作,才能使双方受益。

2、传媒行业的合作趋势

传统媒介和网络媒介各有优劣势,在竞争中合作是他们进行优势互补、战略重组,占据新世纪主导地位的现实需要。

(1)传统媒介渴望与网络媒介共舞。1999年1月9日,在美国举行的“新闻业与互联网”专题研讨会上,美国在线董事长凯茨说:“如果你们观察一下美国在线,你们会发现,我们没有记者和消息来源。但是,每天从美国在线获得他们感兴趣新闻的人,比全美国11家顶尖报纸的读者总数还要多;在黄金时间,我们的读者和CNN或MTV的观众一样多。”[9]

有学者提出,在网络传播时代,要发展壮大,传统媒介必须具备:一流的新闻信息产品;一个影响面广、可靠的内容发布系统;一个迅猛增长的市场;与合适的网络媒体整合[10]。许多传统媒介已有品牌、资金和人力优势,但缺失因特网技术。网络传播时代的最大挑战是高成本的传统媒介产品的营销,因此,与网络媒介整合则是其致胜之道。从现实层面看,传统媒介利用自身资源与电信、ISP等有网络资源的单位整合,能快速实现优势互补和战略重组,降低成本,聚集足够的能量抗衡更强的竞争对手。

(2)网络媒介只有与传统媒介在竞争的基础上进行整合,才能实现双赢。网络媒介虽然具有很多传统媒介无法比拟的优势,但仍然有自己的缺陷。首先,正茁壮成长的网络媒介在不能自己采制新闻的情况下,需要汲取传统媒介的内容、人力资源等养分。原创内容在任何时候都是媒介的命根,网络事业飞速发展,却并不拥有能吸引大量眼球的内容。网络媒介从诞生起,就从传统媒介获得新闻源。其次,传统媒介长期形成的政治属性和政策优势、机构组织等方面的固有优势都是令网络媒介望尘莫及的,而这些因素对一个新闻媒介来说,是占主导地位的。因此,一日千里的网络媒介看到传统媒介的优势和不可替代性,与传统媒介的整合成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四、政策法规的支持

很多国家逐渐意识到分割管理对传媒发展的阻碍,便纷纷调整政策思路,开始为媒体松绑。

1、国际政策环境的变化

自上世纪80年代后,美国政府与联邦通信委员会先后制定了许多解除电信媒体管制的政策和法规。如1996年颁布的《电信法》,它放宽了对广播电台、电视台所有制的限定,并打破对媒介种类的限制和隔绝,允许电话公司参与有线电视市场的节目竞争。1998年1月1日,在新的电信传播法案获得通过后,引发出一场电讯、电子、媒体和文化企业的跨国、跨行业交叉兼并和产业重组浪潮,电讯拍电影、芯片放卫星、微机打电话、软件播新闻,业务的不断交叉,使美国的电讯、电视、微机、软件、互联网、卫星服务和媒体企业厮杀混战成一团。2003年9月,美国又制订了新的有关放宽广播电台经营的法令,如放宽一个企业经营的电台户数规模从占全国户数的35%放宽到45%等等[11]。

欧盟于1997年发布《迈向信息社会之路》,规定不同的网络平台都能一同传送电话信息、电视信息和电脑信息和数据,认为网络融合不仅是不同技术的融合,而且是不同业务(包括电信、电视、广播和电脑图像及文本数据业务,以及交互型多媒体业务)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让用户通过地面广播网、卫星网、电缆网和宽带电话线(如ADSL)享用各种宽带数字业务。

2004年4月,韩国国会通过了新修订的《广播法》,允许进行卫星数字多媒体广播,电信公司韩国SK电讯通过开展卫星DMB业务进入广播领域。

2、国内政策的松动

受到国际政策环境的影响,媒介领域的融合化和全球化大潮也波及到中国,对中国广电媒介、电信及互联网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我国在1998年曾提出过互联网、电信网、电视网合为一体的设想,但后来因中国电信拆分,导致该设想无疾而终。不过,三网融合始终是人们热议的话题,并被认为是行业不可阻挡的趋势。十六届五中全会公布的“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这在宏观政策层面点燃了新的希望火花。

目前看来,三网融合从技术上来讲不存在障碍,从现实必要性上来讲也不存在争议,在以IPTV和手机电视为代表的融合类业务的推动下,我国的三网融合在2006年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行业之间建立了适当的合作模式,并得到了市场的认可。

从上世纪90年代的报刊杂志与网络的融合,到如今的电视、网络和电话三个产业的融合,媒介融合正在从理论向实践跨越,并成为当今媒介发展的主流趋势和重要表现。虽然“融合媒介”在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目前都还处于初始阶段,但今天媒介的融合趋势,其深度和广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从长远看,媒介融合的洪流是无法阻挡的,不止于内容的融合,更应是从媒介形态、结构、技术、功能、乃至传播方式的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后也许会出现更加奇特,功能更加全面的新型媒介,但是他们始终是由媒介融合发展而来,传承着各种媒介的优势,同时又会具有某些新的特征。

参考文献

[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第四版

[2]陈浩文.再论“媒介融合”。

[3]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第12页

[5]数据来源:CTR市场研究

[6]根据CSM媒介研究全国127城市收视率调查2006年的数据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8年1月

[8]数据来源:《2007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2007年

[9]《双赢》.[10]崔保国,李希光.新媒体老媒体:谁主沉浮[J].新闻传播,2005-5

上一篇:德育教学随笔下一篇:iso9001内部审核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