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精选8篇)
1.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 篇一
我的家乡重庆农业与美国芝加哥农业的比较
姓名:杜声红
专业:农村区域发展一班 学号:*** 摘要:重庆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为了把重庆建成全方位开放、综合性开发、高水平发展、高起点安置移民的新型产业密集经济区和高效生态农业区,必须把高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化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地采取最有效的高效生态农业建设模式.关键词:重庆 芝加哥 农业 可持续发展
地理环境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四川盆地东部边缘。其北部、东部及南部分别有大巴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环绕。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有“山城”之称。地界东临湖北、湖南,南接贵州,西靠四川,北连陕西。流经重庆主要河流有长江、嘉陵江、乌江、涪江、綦江、大宁河等,长江干流自西向东横贯全境。
芝加哥位于伊利诺州的东北角,濒临密西根湖的西南端。芝加哥位于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水系的分界线上。境内有两条河流,芝加哥河流经市中心,卡拉麦特河(Calumet River)则穿过城市南部的工业区。芝加哥附近地区的地形相当平坦,平均海拔高度为176 m。
气候条件
重庆气候温和,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年平均气候在18℃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平均在6-8℃,夏季较热,七月八月日最高气温均在35度以上。冬暖夏热,多雾,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1000-1450毫米。
芝加哥的气候一年四季分明。一年中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29 °C,平均最低气温为17 °C;而最冷的一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2 °C,平均最低气温为-11 °C。由于位于密西根湖畔,芝加哥雨水充足,年平均降水量为965 mm。夏季为降水最多的季节,降水通常是雷雨或阵雨形式,少有持续的降水。冬季则降水最少,通常都是下雪的形式。
交通条件
重庆是西南地区重要的水、陆、空交通枢纽。具有铁路、公路、水运、航空和轻轨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现已基本形成水、陆、空等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结构。
芝加哥是美国最大的铁路枢纽,美国中北部30多条铁路线的集结点,城市铁路线总长(1.24万多公里)和年货运量(5.12亿吨)均居世界各大城市之首。公路交通发达,12条公路干线经此,是州内公路系统的中心。此外,又是五大湖地区重要湖港,船只可经伊利运河一哈得孙河或圣劳伦斯河出海,市内有3个重要机场,其中城西北的奥黑尔国际机场是美国面积最大、客运最繁忙的机场,年旅客流量达3000-4000万人次。
农业政策
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是产业培植。没有一批有特色、成规模、高质量的产业作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将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
放眼全国,地方优势产业在各地正强势崛起,特色产品琳琅满目,比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小肥羊”等品牌饮誉全国;河南面制品、肉制品产能居全国之首,主导着麦当劳、肯德基在中国90%的主要半成品原料,“南街村”、“双汇”等品牌产品几乎成了河南的代名词……相比之下,重庆几乎还没有在全国乃至西部地区叫得响的品牌产业和拳头产品。
产业培植,重点是围绕市委、市政府农业产业“135+X”的导向进行优化布局。“1”,就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珍惜、保护和利用好耕地,守住3256万亩耕地这条底线。发展粮食生产是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产业培植的资源基础。要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既端稳自己的“饭碗”,又为全国粮食安全作贡献。同时,在这个资源基础上做好文章后,培植主导产业。
“3”,就是要突出抓好生猪、蔬菜、柑橘三大优势产业,其中,以荣昌为核心,依托23个优势产区,大力发展生猪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含量,打造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以潼南、铜梁、璧山、武隆为重点,积极推进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扩大规模,改善品质,满足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三峡库区不可多得的自然资源优势,以忠县、奉节等10个区县为重点,以年均12万亩左右的速度推进柑橘标准化果园建设,到2012年,使柑橘总面积达到260万亩、年产量突破200万吨,形成长江三峡柑橘产业带,使之成为替代中国橙汁进口的核心基地。
“5”,就是大力发展竹木、中药材、草食牲畜、花卉和蚕桑五大特色产业,其中,打造以渝西地区为主体的12个竹林生产基地县,培育发展中药材龙头企业30家,建设以云阳、璧山、江北等11个区县为重点的草食牲畜养殖示范基地,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基地30万亩,加快形成年产鲜茧100万担、5万吨的生产格局。
“X”,就是以区县为主,大力推进“一县一品”,深度开发地方特色产业,力争通过5年时间,让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小巨人”遍布全市。
美国在农业方面的一些政策
1.更加突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
1776年美国摆脱英殖民统治独立时,就确立了以农兴国的基本国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尽管农业人口逐年减少,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在美国,人们通常将农业生产和为之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活动作为一个整体,称之为“食品——纤维体系”。长期以来,这个体系构成了美国国民经济中的第一大产业。
2.以农场形式的经营为基础,美国农场一般都是私人的,分为独有、合作和公司三种形式,以中型农场规模经营为主。
3.美国农业的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商品化和管理的一体化生产 4.高科技应用到农业建设的各个领域
5.美国农业信息网络高度发达,信息工作细致入微 6.突出农业合同制经营的重要作用
意见及建议:
(一)、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现代农业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齐抓共管,合力而为,现阶段尤其需要进一步强化政策、科技、人才和信息四大支撑,同时保证环境质量,加快形成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助推力。
1、要始终坚持“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稳定、完善和强化支农惠农政策,引导支农资金和社会资本重点投向现代农业建设;引入风险投资、补偿、贴息、收购等方式,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力量投入,争取金融、税收、保险支持,扩大一般性服务领域的社会参与度,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2、大力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依托重庆农科院、畜科院和西南大学,建设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推进动植物良种创新、现代农业装备、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信息化、农产品加工及质量安全、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八大领域科技创新,抓好现代适用技术的集成推广。
3、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人才体系,鼓励优秀大学生扎根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和农业人才培训,壮大以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产业大户、基层经营性农技服务体系、返乡创业农民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为主体的人才队伍。
4、整合市级涉农信息资源,实施好“金农”工程、“三电合一”项目,建设农网广播、巴渝新农网、“12316”发布平台,办好“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努力构建城乡工农高效联通的现代农业信息网络体系。
5、减少农业污染,保护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在万州、巫山等地在长江沿岸都留出了一定距离的保护带,库区生态保护意识已深入人心,他希望设置保护带、修建防护林的做法也能成为国家生态保护的一项系统工程。
(二)、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
重庆农业资源丰富、分布较广、类型多样,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径上,要区分不同情况,坚持分类指导,各取所长、各有侧重地全面协调推进。
在主城8个农业区及6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郊区,要着力发展城郊都市型现代农业。重点是依托城市的带动,大力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土地向大户集中,在发展农业基础产业的同时,着力发展会展农业、休闲农业、超市农业、设施农业等新型农业,努力为城市提供优质安全农产品、创造优美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观光场所和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在渝西以及梁平、垫江、长寿等地势相对平坦的区县,要着力发展丘陵高效型现代农业。主要是发挥区位优势,建设一批现代粮油、畜牧和农业标准化生产、现代农产品加工以及农产品流通示范基地,培育一批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和重点产业大户,使之成为农产品加工和外向型农业生产基地。
在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重点发展生态特色型现代农业。主要是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有机食品,探索高效、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努力将三峡库区的柑橘包装成为中国柑橘第一品牌,将渝东南地区建设成为西部最大的绿色有机农业示范走廊,将武隆建成我国南方最大的高山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将秀山、酉阳、黔江、彭水建设成为全国油茶基地县,将涪陵、万州主产区的青菜头打造成重庆蔬菜的第一品牌,将城口、巫溪、巫山建成板栗、核桃等干果基地,既保障产品供给,又服务库区发展。
2.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 篇二
一、忻州市农业面源污染现状
(一) 种植业造成的污染
1. 农药是头号的敌人, 所形成的污染较为严重。
2009年忻州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次例行检测中, 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为95%, 低于全省水平, 存在禁用农药超标现象。据调查, 在农药的使用过程中, 约90%的残留在环境中, 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大量散失的农药挥发到空气中, 流入水体中, 沉降聚集在土壤中, 污染农畜果产品, 并通过食物链的富集作用转移到人体, 对人体产生危害。大量使用农药, 在杀死害虫的同时, 也会杀死其天敌, 从而破坏了生态平衡。加之经常使用农药,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导致用药次数和用药量的增加, 加大了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 由此形成滥用农药的恶性循环。
2. 化肥污染。
2009年忻州市化肥投入实物量46.35万吨, 其中氮肥24.25万吨, 磷肥14.26万吨, 钾肥3.48万吨, 复合 (混) 肥4.31万吨, 微肥0.05万吨。调查表明, 化肥造成的污染主要是由于过量施用造成的。其实, 化肥本身无害。曾在法国举行的国际长期施肥学术会议上得出:“50~100年以上长期施用化肥对产量与地力均无害, 等养分量的化肥与有机肥对产量的作用是相同的。”当过量施用化肥时, 由于非营养成分的积累, 就会对植物造成不良影响, 进而对环境带来不利因素。因为在化肥的生产过程中或原料中, 往往混入各种特殊的微量成分, 如砷、镉、铬、汞、铅等, 当累积到一定浓度时, 对作物是有害的。事实上, 化肥造成的最大危害是硝态氮的过量问题, 我国已经停止硝铵肥的生产。其次施肥方法也是造成污染的一个原因, 目前常用的施肥方法以撒施为主, 有的甚至在雨前抛撒, 很少采用深施等措施, 加剧了肥料的流失, 这些化肥浅施于土壤中, 被农作物吸收的只占40%左右, 其余大部分或者以N2O气体形式散失到空气里, 成为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影响的温室气体之一, 或者在雨水的作用下渗透到地下, 污染地下水。
3. 地膜污染。
地膜覆盖是解决忻州市农业“一旱二寒三薄”的突破性技术, 它带来了产量的飞跃, 推广应用面积不断扩大, 达到170万亩左右, 占到总耕地面积的23%, 其中粮田覆盖130万亩。一望无际的白色地膜, 仅有少部分被收拣, 大量地膜碎片被埋入土壤耕层, 当累积到一定数量后, 就会使土壤性质变劣, 妨碍土壤微生物的活动, 抑制作物根系正常生长, 对农田生态系统产生破坏。
(二) 畜禽养殖业造成的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的不断调整, 忻州市养殖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成为使农业增值而且农民易接受、易操作的增效致富的有效途径之一。调查表明, 忻州市养殖业产出的粪便大部分通过堆沤发酵处理, 基本上都还田了。但仍有个别养殖场有乱堆、乱排现象, 产生的废气污染了四周生活环境, 造成局部污染。
(三) 农村生活垃圾污染。
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生活垃圾种类增多, 垃圾数量快速增加, 食品家居包装废弃物等一次性用品随意丢弃, 加之忻州市农村环保设施建设落后, 普遍缺乏废物废水无害化处理设施, 生活垃圾与污水任意排放, 造成面源污染。
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措施
(一) 大力培养农民的环保意识
忻州市广大农村, 农民的生态环保意识非常淡薄。农业生产中, 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地膜现象屡见不鲜, 致使土壤板结, 地力下降, 作物产量、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所以, 要加强教育与宣传, 把群众环保意识的培养工作, 贯彻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的战略中去实施, 并在各种形式的农业教育、农技推广等工作环节上加以落实和强化。
(二) 选择抗污染功能强的作物品种
在作物品种的选择上, 应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兼备的种类。科学地安排品种结构, 以达到不污染或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的目的。以蔬菜栽培为例, 在选择品种方面应与土质情况和栽培技术相配套。如菠菜、芹菜对重金属富集能力较强, 所以应选择在水质较好而土壤中重金属离子含量少的地区生产对硝酸盐富集能力较强的叶菜类和根菜类, 应安排在土壤肥力高的地区种植, 以减少化肥投入。从减少农药使用的角度出发, 在同类作物中, 不仅应选择品质符合市场和加工的要求, 更应考虑选择抗病虫害能力强, 省药、省肥、丰产的优良品种。
(三) 优化土地耕作方式
目前提倡的土地耕作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耕作法, 就是不依赖化学物质, 而主要依靠土壤自身的作用来培育作物, 并利用一定的种植模式自然清除杂草, 抵抗病虫害, 通过自然生态系统的作用保护和提高土壤的肥力, 简称“免耕方式”。其中最常采用的是“作物轮作制”技术, 就是通过轮作, 不仅能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和杂草, 提高土壤中含氮量和有机质, 增加水分和养分的来源, 而且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 还可以控制水土流失。很值得我国山区、沙壤地区、黄土高原等水土易流失区推广借鉴。
另一类是保护性耕作法。与常规性翻耕相比, 保护性耕作主要是通过地表残茬覆盖, 利用残茎阻遏径流功能, 减轻土地侵蚀, 提高土壤肥力, 防治农田风沙扬尘, 保护土壤生物多样性, 是广大中低产田地区耕作方式的改造目标。忻州市东六县以高秆作物为主, 采用秸秆粉碎覆盖地表为主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体系, 每亩增产100千克左右, 成本降低50元。西八县作物以小杂粮和油料为主, 秸秆较少, 采用免耕, 小四轮拖拉机地中地头脱粒, 残茬覆盖地表为主的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每年30%左右的莜麦、糜谷、豆类已采取收获后不翻地, 第二年直接播种的传统型保护耕作体系, 大大降低了春季沙尘造成的水土流失, 增产幅度18%以上, 生产成本降低20%~22%。
(四) 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对农药污染, 有人主张用生物防治来替代药剂, 但世界上生物防治只是获得小部分应用。为了减轻病虫害, 获得增产增收, 人类不得已还要依靠以农药为主的病虫害综合防治, 但必须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农药, 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 正确掌握农药的使用量、浓度以及安全间隔期, 并将化学农药与物理机械防治、生物防治以及新的耕作技术等非化学手段防治结合起来, 最大限度地减轻农药对其它物种和有益生物的伤害。
(五)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根据化肥“本身无害, 过量不利”的特点, 在治理化肥污染时, 最主要的是如何正确合理地使用化肥, 就是植物需要多少化肥就给多少, 目前, 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使用测土平衡配方施肥, 包括地力分区平衡法、目标产量配方法和田间试验配方法。通过增施有机肥, 合理配备比例, 降低化肥流失率, 减少土壤有毒物质的残留, 维护农田生态系统的自身平衡。2009年忻州市以整合市县化验室测土化验、科技入户技术培训、发放配方施肥建议卡为手段, 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602.66万亩, 占到全市当年粮食总播面积的80.5%。其中原平市在市北部和西南部坚持增氮增磷, 补钾配微, 在中部平川坚持稳氮暗磷, 配施微肥, 使全市大部分土壤养分比较协调, 肥料效益得到发挥, 化肥污染现象得到减轻。
(六) 重视发展低碳经济
加快忻州市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池的建设, 开展清洁家园和清洁田园活动。积极推广沼气综合利用技术, 推广“猪~沼~果”“一池三改”“小型沼气”“富民家园”等沼气建设工程, 从根本上解决农业能流、物流合理性和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目的, 使农民逐步达到家庭居住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
摘要: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 农业生产投入加大, 面源污染问题日益明显, 己成为制约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本文分析了忻州市造成面源污染的主要原因, 并提出了控制措施。
3.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 篇三
关键词:丹寨县雅灰乡;旱地农业;开发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S27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0-0001-1
1 丹寨县雅灰乡旱地农业开发现状
近年来,开发旱地农业已被雅灰乡有关领导和农民群众重视。根据雅灰乡旱地面积不多,生产水平低而不稳,稍受自然灾害,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甚至大滑坡等问题。如在全乡范围内组织以大面积推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为主的旱粮高产示范、开发旱地农业,对稳定雅灰乡的粮食生产,产量上台阶,起到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
根据近几年来,雅灰乡旱地分带轮作示范点,粮粮型起到十分明显的增产作用。麦-苞-苕模型亩产高达810.4kg,比未开发只种玉米和小麦亩增189kg,如推广到0.1万亩的旱地分带轮作,新增总产量189吨。为此,雅灰乡积极开展旱地农业栽培制度是提高粮食生产的重要途径。
2 旱地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技术力量薄弱,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旱地农业是雅灰乡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农业、农机、农艺、生物等节水技术,才能使雅灰乡经济向可持续发展。由于旱地农业工程内容涉及多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科技人员是复合型的人才,但现在的技术力量远远不能满足此要求,故需要加强技术培训或引进人才,使之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2 资金投入不足,各部门难以协调配合
旱地农业工程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它的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必须协调诸多部门的配合,才能圆满完成此项工程。工程实施过程中,即要做到统一规划,又要统一指挥,但资金投入少,各部门难以协调配合。
3 丹寨县雅灰乡旱地农业未来发展建议
3.1 合理布局
布局与气候及当地生产生活所需要各种作物的生长季节,对热量的要求,在不同的地域都是有一定差异的。雅灰乡位于贵州省丹寨县东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2.6℃-17.2℃之间,年降雨量1250-15OOmm,无霜期228-283天。这种气候条件比较适宜旱粮作物栽培,如玉米、小麦、红苕等。然而夏秋在季节,旱粮生长旺盛期,许多地区伏旱现象相对比较严重,加之土壤比较瘠薄,因此要通过调整作物组合、品种搭配以及栽培技术来增加农业生产对气候的适应性。麦-玉-苕模式,以主攻玉米高产,促进小麦、红苕平衡增产。翁帮村、乌棉村、叮咚村、上丛村、羊高村等片区,有效地解决粮烟争地矛盾。总之,宜粮则粮、宜烟则烟,满足需要;布局必须考虑用地养地相结合。大面积推广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必须有充足的肥料。实践证明,各种作物对有机肥的施用效果较明显。如翁帮村、乌棉村等地常有粮粮型的旱地分带轮作多熟面积,坚持以秋种小麦的预留空中种植绿肥,有利于养地,使当地的旱地多熟粮食亩产超“双纲”。所以,旱地高产必须注意培肥地力,用、养结合。
3.2 发展和推广旱地农业集雨和节水灌溉系统
在整个集雨和节水灌溉系统中,除了配备相应的农田水利设施和生态保护设施外,还应选择合理的灌溉方式。由于山区不同于平原地区,不适合发展大型农业机械,只能发展中小型农业机械,因此对于西南山区来讲,推行微灌、滴灌和喷灌是比较适合的方式。农业生产中,灌溉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施肥也同样重要,因此将灌溉和施肥结合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是必须的。
3.3 旱地分带轮作多熟制品种的选用
必须坚持“前熟为后熟,熟熟为全年,全年夺高产”。小麦品种选用矮秆、抗倒、早熟高产品种,如绵阳19、新麦7号;玉米选用熟期适中,株型紧凑、前期耐湿,后期耐旱的高产品种,如临奥1号、登海3号、鄂玉等杂玉品种。红苕品种应选择能耐迟栽,又能早熟 、藤蔓四短的品种。
3.4 改变耕作栽培技术
旱地农业开发就是解决套作群体间、争季节、争光照、争肥料的矛盾,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合理分带。规范种植,有些农户采用“夹二行”、“夹三行”分帶种植,它对提高旱粮产量起到一定作用,但没有规范,停滞不前。人们要推广旱地分带轮作,必须坚持粮粮型,以4.6尺开厢对半种,A带条播3-4行小麦,分带种植绿肥,来年春翻压移栽两行玉米,收麦后移栽3行红苕;粮烟型,此模式以红苕为主。1m开厢,0.44m条播2-3行小麦,预留0.56m空带种植绿肥,下年春翻压移栽烤烟,收麦后起垄栽3行红苕;粮经型,以4.6尺开厢对半种,A带条播3-4行小麦,B带套栽蔬菜,来年春移栽2行玉米,收麦后移栽2-3行红苕。
3.5 科学施肥
增施有机肥。秋种小麦预留的空带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肥力,对提高产量十分明显。另外是增施有机肥,小麦亩用1000-1500kg,钾肥10kg,过磷酸钙40kg为底肥。玉米用有机肥1000kg,磷肥30kg,复合肥30kg,钾肥10kg,锌肥1.5kg混施为底肥。红苕亩用有机肥1000kg,磷肥20kg,钾肥10kg混合全层施为底肥;巧施追肥。小麦苗期亩施20挑清粪水,促进旱生快发,拔节一孕穗期,亩施清粪水10挑,并中耕培土防寒。玉米苗期施20挑清粪水,拔节。
4.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 篇四
A.共生关系 B.中立关系 C.互生关系 D.拮抗关系 2.下列生物可以RNA作为遗传物质的是()。
A.古菌 B.病毒 C.酵母菌 D.朊病毒 3.高压蒸汽灭菌是最常用的培养基灭菌方法,其常用的灭菌温度和时间是()。
A.100℃,30分钟 B.70℃,30分钟 C.121℃,30分钟 D.160℃,30分钟 4.克雅氏病(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的病原因子是()。
A.朊病毒 B.类病毒 C.克雅氏病毒 D.痘病毒 5.空气不是微生物良好的生存场所,是因为()。
A.缺乏营养物 B.温差大 C.太干燥 D.紫外线太强 6.根瘤菌可使豆科植物根系产生根瘤,在根瘤中,根瘤菌固定大气中的氮气,而豆科植物 根的分泌物能刺激根瘤菌的生长,它们之间的这种关系是()。
A.互利关系 B.寄生关系 C.共生关系 D.共栖关系 7.木耳有性繁殖产生()。
A.卵孢子 B.接合孢子 C.子囊孢子 D.担孢子 8.在微生物的作用下,硫化氢、元素硫或硫化亚铁等被氧化生成硫酸的过程称为()。
A.硫化作用 B.硫酸还原作用 C.脱硫作用 D.反硫化作用 9.下列微生物中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A.蓝细菌 B.根瘤菌 C.酵母菌 D.葡萄球菌 10.在大肠杆菌中有一类菌的细胞表面长有性菌毛,还有一类菌的细胞表面没有性菌毛,这二类菌可以通过接触进行遗传物质的交换,原核生物的这种基因重组的方式称为()。
A.转化 B.转导 C.接合 D.准性生殖 11.烟草花叶病毒呈直杆状,它的壳体结构是()。
A.螺旋对称 B.均匀对称 C.多面体对称 D.复合对称 12.在担子上通常仅着生二个担孢子的蘑菇是()。
A.双孢蘑菇 B.香菇 C.木耳 D.金针菇 13.下列物质可以引起微生物的突变的是()。
A.青霉素 B.甲醛 C.链霉素 D.亚硝酸 14.口蹄疫是牛、猪等偶蹄动物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疾病,危害极大,引起口蹄疫的病原微生物是()。
A.朊病毒 B.口蹄疫病毒 C.口蹄疫支原体 D.口蹄疫衣原体 15.蛋白质等有机物在微生物作用下被分解产生氨的过程称为()。
A.异化作用 B.腐败作用 C.产氨作用 D.氨化作用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6.放线菌:放线菌是一类原核生物,但细胞形态往往是丝状体,可以形成菌丝体,靠孢子繁殖。
17.病毒:是广泛寄生在人、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中的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简单生物,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又称超显微生物或分子生物。
19.硝化作用:微生物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
20.突变:突变是指微生物的遗传物质(基因型)发生了变化,即基因突变,简称突变。
三、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2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组成病毒的二个主要组分是蛋白质 和核酸,某些病毒的外壳上还有一层比较复杂的包被物,称为包膜。
22.放线菌是一类原核生物,但细胞形态往往是丝状体,根据菌丝的形态和功能,放线菌的菌丝可区分为气生菌丝、基内菌丝和孢子丝 23.微生物将氨氧化成硝酸盐的过程称为硝化作用,该过程实际上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氨被氧化为亚硝酸盐,第二阶段是亚硝酸盐二被氧化为硝酸盐。
四、问答题(共40分)24.如何划分微生物的营养类型?主要有哪几类,举例说明。(10分)答:根据微生物所利用的能源划分,可分为光能营养型和化能营养型;
根据碳源划分,可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根据这种划分方式,可将绝大部分微生物分为光能无机营养型(光能自养)、光能有机营养型(光能异养)、化能无机营养型(化能自养)和化能有机营养型(化能异养)四种类型。(2分)光能无机营养型也称光能自养型。
5.《中学生发展》期末复习 篇五
【本章内容要点】
发展是个体身心整体有序、相对持久而连续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始于生命孕育、止于生命结束。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面临着生理、学业、情意、个性、社会性、生涯等诸多发展任务和独特的发展性问题。“中学生发展”课程旨在帮助师范生了解中学生的发展主题、特点、发展性心理问题以及教师应承担的教育责任与策略。
【关键概念理解】 1.发展和发展构成个体发展的全部内容,二者又是有机统一的,所以常用一词指称“人的发展”。
2.我国发展心理学界将“青少年期”界定为岁到岁。
3.发展主题又称,指个体
4.中学生发展主题包括、、、、以及等六大主题。
5.心理学是的科学。
第一章中学生生理发展
【本章内容要点】
处于青少年期的中学生在身体发育方面会出现令成人更令中学生自己吃惊的生理变化,表现为“身体形态的剧变”、“生理机能的增强”和“性的成熟”,并称为“三大生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理变化又会产生复杂而微妙的心理变化,会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学业发展、情意发展、个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乃至生涯发展。教师应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及其对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具备关注中学生身心发展的教育意识和开展青春期教育的能力,给予中学生适时、适当的心理帮助。
【关键概念理解】
1.青春期指的时期。
2.性成熟即的成熟,是的重要标志。
3.身体意象又称,指
4.青春期同伴教育指
第二章 中学生学业发展(一):影响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
第三章 中学生学业发展(二):影响因素的发展特点与教育
【本章内容要点】
我们首先在第二章学习影响中学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包括认知因素与非认知因素)。而为了促进中学生的学业发展,我们还需要了解、熟悉中学生智能发展的特点及其在学习中的表现,掌握促进中学生认知发展的教育对策和必要的训练方法,以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策略,从而有效开展学习心理指导,使中学生最终达到乐学、会学的学业发展目标,这些是第三章的学习任务。
【关键概念理解】
1.广义的学习是指因而使行为或者行为潜能发生的历程。
2.认知过程通常指人接受、和的历程,包括知觉、注意、记忆、想象、思
维和语言等。
3.注意的种类可以分为、和有意后注意。
4.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以亲身感受和体验为方式的记忆是记忆。
5.学习策略包括、和三类。
6.学习动机指个体进行学习活动、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7.计划策略是属于„„„„„„„„„„„„„„„„„„„„„„„„„„()
A.认知策略B.元认知策略C.资源管理策略D.调节策略
8.在希望得到他人赞许、认可、关心、支持、友谊等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目标是获得认同和赞
许,属于奥苏伯尔提出的三种动机中的„„„„„„„„„„„„„„()
A.成就动机B.附属内驱力C.自我提高的内驱力D.认知内驱力
9.顿悟说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
A.桑代克B.苛勒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0.提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的是 „„„„„„„„„„„„„„„„„„()
A. 斯金纳B.布鲁纳C.维果斯基D.奥苏伯尔
第四章中学生情意发展
【本章内容要点】
本章我们一起走进中学生的情意世界,了解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及其可能
出现的问题与困扰,思考教师如何根据中学生情意发展的特点进行适时的教育,给予必要的帮
助。
【关键概念理解】
1.情绪情感包括主观体验、和三部分。
2.情绪是依据其发生的强度、持续性、紧张度可分为三种状态:、、与。
“看花花也笑,看水水唱歌”指的是;“他眼睛炯炯有神的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
努力读书”描写的是一种;复习考试中三天通宵而不觉得累指的是。
3.情感也可以被分为三类:、、。对于王刚在《铁齿铜牙
纪晓岚》上中饰演的和珅,大众一方面对其表示憎恶,另一方面也很欣赏他的表演,第一种情
感是,第二种情感是。
4.不良情绪的两种主要表现是和。
5.意志行动包括两个阶段:和。
6.逆反心理指在一定的外界因素作用下,对某类事物产生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不愿顺从的心理状态。
第五章中学生个性发展
【本章内容要点】
每个人究竟应该如何看待自己和他人?可以从哪几个维度来了解自己和他人?中学生会怎
样看待自己?他们的自我矛盾来自哪里?他们对自我的评价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可以怎样帮
助他们?本章从自我(自尊与自我同一性)、个性倾向性(气质、能力和性格)和个性心理特征
(需要、动机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中学生个性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启示。
【关键概念理解】
1.个性/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概念,是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2.个性的特征主要有:整体性、和共同性,个性的和可变性,个性的生物
性和以及个性的内隐性。
3.客体我的四种分类是、、和。中学生主要探索的客体
我是。
4.自尊(self-esteem)指个体对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是个体
基于自我评价产生和形成的一种自重、自爱、自我尊重,并要求受到他人、集体和社会尊重的情感体验。
5.自尊的分类有总体自尊和自尊,外部自尊和自尊,自尊和基线
自尊。一般而言,对青少年总体自尊最重要的预测指标是。
6.自我同一性的四种特征是、、和。中学生对“我属于什么”这一问题的认识属于,对于“我一直是谁”的认识属于。
7.同一性具有多种成分,其中对于职业和从事工作的探索和认识属于。
8.个性心理特征(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personality)指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表现
出来的比较的成分,包括、和。
第六章 中学生社会性发展
(一):性别角色的发展
【本章内容要点】
社会性发展是中学生重要的发展主题之一,涉及自我意识发展、性别角色发展、人际关
系发展及道德发展等。本章介绍了性别角色发展的相关知识。了解并思考:什么叫“性别角
色”?人在成长过程中是如何获得性别角色的?在认同自己的性别角色中受到了哪些社会文
化因素的影响?“性别角色社会化”究竟是怎样一个过程?面对中学生流行的“中性化”装
扮热潮以及“假小子”、“娘娘腔”等现象,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性别教育?
【关键概念理解】
1.社会性指与个体生活于其中的(如、)和(如、)等相关联的心理品质。2.即
“社会性发展”。
3.生理性别指。
4.社会性别指。
5.性别角色即和所要求于男女两性的。
6.性别角色发展又称,指
第七章中学生社会性发展
(二):人际关系的发展
【本章内容要点】
在中学生社会性发展主题中,人际关系发展是重要内容。了解中学生亲子关系、师生关
系、同伴关系以及网络人际关系的发展特点,开展有效的教育工作,帮助、引导中学生营造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中学教师重要的教育责任。
【关键概念理解】
1.人际认知偏差;
2.罗森塔尔效应;
3.“键盘伙伴”
第九章中学生生涯发展
【本章内容要点】
中学生正处于生涯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升学、择业等发展主题,存在各种问题及心理误区,需要有力的生涯规划指导。生涯辅导在我国刚刚起步,任重道远!帮助中学生解决升学、择业的困惑,及时对他们进行科学的生涯规划指导,是教师应尽的责任。
【关键概念理解】
6.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 篇六
《教师专业发展》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入职教育
答:入职教育就是新教师从受聘上岗到转正前这一段时期所接受的指导和训练。这是新教师过渡、体验、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快进入学校文化系统扮演职业角色的重要环节。2.教师文化
答:教师文化——根据加拿大学者哈格里夫斯的论述,对教师文化概念的理解,应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进行。所谓教师文化的内容,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教师团体内,或者在更加广泛的教师社群之间,各成员共享的实质性的态度、价值、信念、假设和处事方式等;所谓教师文化的形式,是指教师与同事之间具有典型意义的相互关系的类型和联系的方式。3.实践性知识
答:所谓实践性知识,是教师真正信奉的,并在其教育教学实践中实际使用和表现出来的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它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教师的自我知识、教师的人际知识、教师的情境知识、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教师的批判反思知识等。4.批判性思维
答:批判性思维——泛指个人对某一现象和事物之长短利弊的评断,它要求人们对所判断的现象和事物有其独立的,综合的,有建设意义的见解。
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1.当代西方对教师角色是如何定位的?
答: 当代西方是从多个纬度对教师角色进行定位的: ①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教师角色——教师的职责更为突出地表现为市场经济培育应用型人才,是具有“全球化思维”品质、能包容多种文化和从事多元文化教学的人;②民族国家中的教师角色——政治家、知识分子、社会公共文化和个人文化之间的传递者、社会上最重要的行动者等;③教育改革中的教师角色——教育改革的参与者和决策者,是“改革派知识分子”、“改革的行动者”。④学校情境中的教师角色——“教师作为管理者”和“教师作为决策者”;⑤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角色——“教学专家”、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激发者”、“艺术家”和“演员”、“环境工程师”等;⑥教师的自我职业角色—— “自我发展者”、“反思型实践者” 等。
2.教师的反思有哪些类型?
答:根据美国学者瓦利的划分,教师反思可以分为五种类型,即技术性反思模式(Technical Reflection);行动中和行动后反思模式(Reflection-in and on-action);缜密性反思模式(Deliberative Reflection);人格性反思模式(Personalistic Reflection);批判性反思模式(Critical Reflection)。
3.创新型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答: ①崭新的教育观念。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素质教育观、终身教育观、全面质量观等,特别是要确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②独特的个性特征。不满足现成的经验和结论,敢于突破老框而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敢于怀疑,敢于发表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敢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并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色,还应具有较高的心理成熟度,有比较高的自我期望值,不怕挫折,善于调节自我心理。③多元的知识结构。④娴熟的教学艺术。⑤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总之,创新型教师应该具有现代意识和创新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锐意创新,开拓进取,追求一流。
4.当代美国教师评价有何特点?
答:①教师评价双重目的的统一。即教师评价既注重教师素质和专业的发展,确保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儿童都有胜任的教师,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达到学术高标准。②建立个别化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适应教师的个别需要和各种选择,美国的许多州和学区都建立了个别化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个别化教师督导与评价体系运用适应个别差异的方法,对不同的教师群体依靠不同的活动、程序和时间安排进行评价和指导。这一体系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与评价者之间的对话与沟通,鼓励教师对教学过程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讨论与研究。③教师评价聚焦于学生学习。近年来,美国不断地采取各种教育改革措施,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相应地,教师评价制度也表现出一个明显的特征:建立了以业绩为基础的教师评估体系,以学生的学术成绩为根据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辨析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在古诗中,蜡烛即被赋予了一种崇高的精神。因此,在今天看来,以蜡烛喻教师也是完全合理的。
答: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用现代的眼光来看“蜡烛论”,它虽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其不合理之处也很明显:“蜡烛论”将教师无限拔高而带有将教师抽象为“圣人”的倾向,忽视了教师的物质生活和经济地位。其实,教师作为一个自然人,也应追求自己的生活发展,在为人师表的同时也应该创造条件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生命意义的提升。过分地强调教师的顺从社会期望和无私奉献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期望,也是一种束缚其发展的巨大包袱。因而,“蜡烛论”只不过是对传统教师形象的生动刻画,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教师角色的要求。今天的教师应该是“长明灯”,为学生的发展和自己的成长而不断地充电,于人于己都受益无穷。2.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的权威消亡了。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师职业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地位和作用在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容忽视的。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并不是要彻底否定教师的权威,而是呼唤新的教师权威观。这种新的教师权威观,概括地说,就是一种理性的权威。在“理性权威”之下,教师在行使职权时,是以促进学生成长的角色出现,以教学法和教学技能方面专家的身份教会学生学习,以博大的胸怀感染学生情操,学生为教师高尚的人格品质和责任心所折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靠强迫、压制学生来达到教育目的。一句话,理性权威是建立在教师与学生双方平等的基础上,两者仅是在某个具体领域里有知识和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如何理解“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
答: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指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在职业道德、专业思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品质等方面由不成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即由一名专业新手发展成为专家型教师或教育家型教师的发展过程。教师的专业发展固然与时间有关,但又不仅仅是时间的累积,更是教师专业素养的不断提高、专业理想的逐渐明晰、专业自我的逐步形成,直至成为教育世界的创造者。
目前,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有着许多不同的说法,从中小学教师的工作职责与发展成长的具体实际来看,我们要包含以下内容。
(1)遵守职业道德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的基本道德规范,是教师对职业行为的自觉追求,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道德基础。教师职业道德以敬业精神为基础、以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乐于奉献、坚持公正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基本伧理道德要求。教师职业具有突出的示范性、公共性和教育性,相对于多数职业应有更高、更严的职业道德要求。2008年教育部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了修订,要求教师必须做到六个方面: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
(2)拓展专业知识 教师的专业知识是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理论体系和经验系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会主席舒尔曼认为,教师必备的专业知识至少应该包括如下方面: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学生及其特点知识、教育脉络知识、教育目的目标、价值、哲学及历史渊源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前述七类知识的核心,是教师面对特定问题进行有效呈现和解释的知识,即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把学科知识、学生知识、课程知识、评价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等“活化”之后经由自身价值观作出判断、选择、重组而形成的动态知识是教师主动建构、积极创造的结果。
(3)提升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运用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顺利完成某种教育教学任务的活动方式和本领。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最突出的外在表现,也是评价教师专业性的核心因素。教师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教学设计的能力。(2)教学语言能力。(3)教育教学交往能力。(4)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5)教育研究能力。(6)创新能力。
(4)建构专业人格 人格是一个人的整体心理面貌,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含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情感、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专业人格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基础。
(5)形成专业思想 专业思想是教师在深入理解教育工作的本质、目的、价值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关于教育教学的基本观点和信念。它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性支点和专业自我的精神内核。
(6)发展专业自我 教师专业自我,就是教师在职业生活中创造并体现符合自己志趣、能力与个性的独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以及个体滋生在职业生活中形成的知识、观念、价值体系与教学风格的总和。2.结合实际,谈一谈初任教师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或困难。
答:初任教师由于其教学经验不足,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1.灵活处理教材的能力不足。备课是课堂教学的起点和基础,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而备教材又是备好课的核心环节。通常来说,初任教师对教材不够熟悉,不能很好地吃透教材。因而他们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迁移,以及如何才能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如何对教材进行有效补充等把握不足。这导致了很多初任教师往往不能灵活地运用教材,而采用照本宣科的上课方式。此外,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的提问、错误、好奇心等都可能是有教育意义的课程资源,而初任教师很难灵活地运用这些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启发。
2.缺乏应对复杂多变教学情景的教育机智。初任教师尽管在走上教师岗位前都进行过教育实习,但是短短一个多月的实习还不足以让他们获得熟练的教学技能,让他们自信地走上讲台,自如地应付课堂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状况。初任教师第一次站上讲台,通常都会比较紧张,有的甚至大脑一片空白,事先准备的内容都忘记了,如果不照着教案念,根本就无法讲下去。在这种情况下,能顺利地应付45分钟就很不容易了,至于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则是他们无法顾及的。教育情境是复杂多变的,无论课前的教学准备是多么的充分,在课堂上也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偶发性事件,这些事件如果处理妥当,也会转化为不可多得的教育机会。然而,初任教师由于教育实践经验不足,教育机智不够成熟,很难对课堂上发生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妥善的处理。
3.学生管理存在困难。良好的课堂纪律是顺利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初任教师普遍感到在管理学生行为上存在一定的困难,较难把握课堂纪律的维持和课堂气氛的控制。初任教师通常会把大部分的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完成教学任务上,而往往会忽视学生的纪律。即使他们意识到了有必要进行课堂管理,但由于松严的度把握不准,管理方式不对,可能会出现或者威信不足,管不住学生;或者太过严厉,师生关系紧张等现象。事实上,良好的课堂秩序不是靠强硬的纪律所能达到的,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艺术和学生的自控能力才是关键。
7.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 篇七
1绪论
1.1低碳农业经济内涵。低碳经济是指在发展中排放最少的温室气体, 是与高投入低产出的“高碳”经济相反的一个概念, 而低碳农业经济则是将低碳经济与农业相结合, 从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入手, 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
1.2研究意义。据有关部门调查显示, 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原因, 也是带来温室气体的第二大来源, 解决环境污染的关键是转变现阶段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农业生产模式, 探索出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的农业生产方式, 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2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2.1节能模式。从农业机械、养殖方式、耕作制度等方面入手, 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改革落后的耕作方式、种植技术。推广生态、高效的畜禽养殖技术, 降低能源的消耗与饲料的使用, 推广水稻直播等保护性耕作, 利用太阳能调节畜禽舍温度等措施。
2.2节水模式。目前, 我国农业年用水量大约站全国总用水量的68%, 位居第一, 其中灌溉用水量占农业用水量的90%以上。但灌溉水利用率也不高, 约有一半以上的灌溉水因蒸发、渗漏等原因并没有被作物直接利用。近年来, 各地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 采用管道输水、防渗渠道等方法, 有效地减少了水的蒸发和渗漏。并且在各地推广了喷灌、滴管等节水技术, 大大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水体污染, 水质恶化对人体健康和人类生活, 生产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2.3有害投入品减少、替代模式。化肥、农药、农用薄膜的使用虽然能够促进农作物增产, 但也存在着不可小觑的不良影响, 会带来农产品的残毒, 会造成土壤退化, 会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用生物农药代替化学农药、用农家肥代替化肥、用可降解农用薄膜代替不可降解农用薄膜等方法都能有效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2.4废弃物再利用模式。秸秆还田、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秸秆氨化后喂养牲畜、桑树修建下的枝条种植食用菌等。
2.5立体种养模式。充分利用阳光、土地、水资源等, 拓展生物的生长空间, 提高生产效益。如“稻-萍-鱼”种养结合, “鱼-桑-鸡”种养结合, “鸡-猪-鱼”种养结合等模式。
2.6“三品”基地模式。“三品”即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 大力建设“三品”基地, 能够大大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能。
2.7清洁能源模式。主要有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秸秆气化、秸秆发电等。
2.8农业观光休闲模式。近年来, 观光休闲农业受到大众的喜爱, 发展较快, 主要有休闲农庄、农村天然景观、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特色产品市场、历史人文遗址等。
3发展低碳农业经济的意义
低碳农业就是生物多样性农业。农业的发展经历了刀耕火种农业阶段、传统农业阶段和工业化农业阶段。工业化农业过程对生物多样性构成威胁:农田开垦和连片种植引起自然植被减少, 以及自然物种和天敌的减少;农药的使用破坏了物种多样性;化肥造成了环境污染, 进而也引起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品种选育过程的遗传背景单一化及其大面积推广, 造成了对其他品种的排斥, 如果用碳经济的概念衡量, 这种农业可以说是一种“高碳农业”。改变高碳农业的方法就是发展生物多样性农业。生物多样性农业由于可以避免使用农药、化肥等, 某种意义上正属于低碳农业。无需生产工业化肥每年可为世界节省百分之一的石油能源, 不再把这些化肥用在土地上还能降低30%的农业排放, 要想抵消其他的农业排放———如牲畜肠道发酵、稻田、生物质燃烧和粪肥处理———要求耕地的固碳率达到400公斤/公顷/年, 牧场则需达到200公斤/公顷/年, 有机农业系统能够达到这一水平, 即抵消掉80%的因农业导致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
4促进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发展举措
4.1目前, 绝大数人并不了解低碳经济, 对低碳农业经济更是闻所未闻, 因此加强宣传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利用网络、广播、电视、报纸等多媒体手段宣传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 通过社区、单位等场所的黑板进行宣传, 印发相关宣传资料进行宣传。通过诸如此类的方法, 让低碳经济个低碳农业经济家喻户晓, 让人们认识到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下, 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并开始自觉实施起来。
4.2选择合适的低碳农业经济模式, 切实施行。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有多种模式可供选择, 各个地区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模式, 加以务实推进。绘制低碳经济模式运行的宣传图, 让农民群众做到心中了然, 能够根据宣传图切实施行低碳农业经济模式。对低碳农业经济模式的实施进行适时的总结报告, 表彰成果显著者, 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
4.3抓重点, 大力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发展低碳农业经济是要从多方面进行的, 但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是不可行的, 要抓住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重点, 从重点出发, 促进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要将低碳农业经济的发展规模化, 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低碳农业经济带来的益处, 从而增加农民群众的热情。其次要切实做好节能减排工作, 落实到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去, 比如减少有害投入品的使用, 改善灌溉设施, 淘汰高耗能、高污染的农机设备。
5结论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在一定意义上说, 发展低碳经济就能够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延缓气候变暖, 所以就能够保护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 2010, 4:3-5.
[2]王守东, 徐长江.我国低碳农业经济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 2010, 33:138-140.
8.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 篇八
【关键词】 集约经济 中国农业 可持续发展
1. 农业集约经营的重要性
农业中的集约经营,是指在同一土地面积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进行精耕细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来增加农产品总量的一种生产方式,是与靠广种薄收来保持或增加农产品总量的粗放经营相区别的一种经营方式。它在各国的发展几乎是和农业商品化同时进行的,因为只有在农业商品生产发展的条件下,农业劳动者才更加需要通过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能力来增加单位面积的收益。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随着人口的增多,耕地资源十分有限,而且后备的耕地资源开发困难加大,实行集约经营,增加投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和产值,就显得十分必要。
2. 国外农业集约经营发展概况
2.1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政策引导形式 国外政府对集约经营不是就农业抓农业,而是从多方面采取政策加以引导,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信贷支持政策。如美国农民家计局、商业信贷公司、农村电气化管理局,印度国家农业和农村开发银行及日本农林渔业金融公库,这类金融机构被政府严格控制,政策性浓厚,一般不吸收存款,从政府获得较多的资金,主要发放其他金融机构无法提供的贷款;农业补贴政策。发达国家农业补贴多,形式各异,从生产区域看,农产品过剩国家,如美国、欧盟成员中的大部分,把补贴主要用于控制和调节农业生产;政府给以优惠政策。西方国家的农业发展选择了农场家庭经营和在此基础上的非资本化的合作道路,农业集约经营的农民合作社成为解决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的有效形式;制定法规促进集约协调发展政策。为了保证农业的集约经营,一些国家在强有力的行政管理中依据法律按程序行使权力;低税收政策。美国在1982年以前对实行集约经营的农场的最高边际税率为46%,而个人高达70%;农业集约经营自我保护措施。许多国家农业系统以法律为依据,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如今同契约关系、风险防范基金、保护价格、生产资料服务等。
2.2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产加销类型 公司加农户。主要由大的企业或公司直接介入,农场可增大投资强度,扩大生产规模,将农业同产品加工贮运、销售以及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供销结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经济体系;工业、商业及农业企业加农户。这种以资本股份形成的联益公司,对外联系面广,联合的企业涉及面大,但一般以1~2个控股企业为核心;农协加农户。以农协等合作组织牵头,组织农业生产资料生产、供应和农产品收购、加工、贮运、销售等;科教加农户。科技进步与广大农民群众之间没有一条天然通道,需要科技搭桥,农民不可能主动研究和采用新科技,而必须通过教育、科研和推广等部门的宣传、示范和协助,才能逐渐采用新科技;合作社加农户。合作社的农业服务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及时准备了多种用品和服务项目,农业生产者可以从附近企业内取得他们所需的一切。
2.3国外农业集约经营的社会化服务 农业集约经营的开发离不开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国外的农业服务组织机构可分为三类,即政府组织、合作组织和私营机构。其中政府服务组织的影响最为主动,往往对其余两者有引导作用,而农民合作组织是集约经营服务的主体。各国服务体系的结构虽然相似,但又各有特色。一般农业服务企业包括国家机构(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体系)、合作社机构(农业信贷体系、农业供销、加工和科技服务合作社)和私人企业(包括由工业企业垂直联合组织的农业综合企业等),它们之间没有固定的组织体系,没有统一的领导和规划,各企业的服务内容和规模都是根据农业生产需要,以合同、协议形式确定下来,并彼此衔接成一个组织体系。这个体系的结构可以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需要,随时调整,显得十分灵活。
3. 国外农业集约经营对中国的启示
3.1农业集约经营的历史要求 中国农业发展的目标一定要建立在自己的农业、农民、农村的基础之上,做到粮食安全、农民走向小康、保护生态环境,解决好这三件大事,就能使农业为国家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党中央国务院要求从粗放经营转变为集约经营,这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实行这个转变,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迫切要求,对于满足城乡居民生活不断增长的消费要求,为工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原料,尽快增加农民收入,拓宽农村工业品市场,实现小康目标,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
3.2农业集约经营的历史要求和发展地位 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阶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集约化经营之路。第一,集约化经营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业发展总是不断朝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只有集约化经营的农业,才能使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同社会对农产品需求的扩张性得以衔接,从实践上看,世界上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其农业都经历了一个从粗放到集约经营的发展过程。第二,集約经营可以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矛盾。我国农业发展存在人地矛盾、产需矛盾、质量矛盾、环境矛盾、效益矛盾、产出矛盾等,解决上述矛盾,最佳选择是搞好农业的集约化经营,因为实行集约化经营,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弥补耕地不足;可以运用先进技术,增强人们控制自然的能力;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不断改善生产结构;可以发挥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力,从而走出一条速度和效益并重的发展之路。第三,集约经营发展在现阶段的条件已经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为农业集约化经营打开了通道,科学的不断发展,技术的日益进步,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为不断提高农业集约化经营水平提供了契机,尤其是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已引起各级领导、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积累了不少集约经营的经验,且有许多自然的优势,只要人们统一认识,明确方向,认准目标,就一定能使我国农业的集约经营跃上一个新的台阶。第四,集约化经营是农业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农业集约化、产业化,是指在同一经营对象和范围内投入更多、更集约的资金技术力量,建立强大的基础设施,从而使农业像工业等产业一样建立在稳定可靠的运行基础上。农业集约化和产业化经营也是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一部人类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都是由粗放型、掠夺式经营逐步走向集约化、科学化经营的发展过程,农业实行集约化经营,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五,集约化经营是农业走向市场的必然。目前我国市场化程度还不很高,一方面,农产品商品率不太高,而且很多重要农产品、农业生产投资仍然由国家经营和垄断。另一方面,农民对市场还不适应,农业产供销的矛盾无时不在困扰农民和国家。从根本上讲,这是社会主义市场与过度小型、分散的农户经营之间矛盾的表现,解决的办法,除了加强市场建设和国家宏观指导外,根本的办法是农户扩大经营规模和经营空间,建立直接连接市场的供、产、销、运、贮服务一条龙体制。第六,实行集约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需要。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也对农业经营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对农民的主体——农民实行“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将田地集中在种田能手手中,将农业交给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去经营,无疑这种“优化”必须以实行规模经营为条件,否则便是纸上谈兵。
3.3提高农业集约经营的基本途径 实行农业集约化经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实施这一战略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应该从实际出发,由目前劳动集约为主向适度的劳动集约、适度的资金集约、适用的技术集约有机结合的方向发展,使劳动力、科学技术、物质技术装备等生产力要素,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促进,从而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为此,必须从以下几方面予以加强:加强农业基本建设,稳定农业自身基础;扩大复种指数,提高资源单位产量;搞好物质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加大投入力度,改变投入机制;大力发展成品性精品农业,扩大市场占有量;发展乡镇企业,壮大集体经济;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实行小康目标;加大农业减险投入,建立风险损失补偿体系;加强信息服务,减少集约经营中的损失;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民文化素质。摘自《农业经济导刊》
【农业可持续发展期末】推荐阅读:
贵州大学农业技能培训期末总结报告08-03
发展现代农业园区 推动农业转型升级09-17
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助力现代农业发展08-12
以项目农业建设为抓手发展高效现代农业07-19
农业发展方案06-29
农业农村发展问题07-18
农村农业发展10-28
农业发展作文范文06-25
中国现代农业发展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