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论文(共8篇)
1.教育统计论文 篇一
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
学院:理学院 专业:统计学 姓名:俞鹏举 :1031040129
学号
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统计教育的改革
摘要:要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统计教育必须高瞻远瞩。本文从统计学的发展趋势谈了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关键词: 统计学; 发展趋势; 统计教育改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统计创新工程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统计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统计实践的创新;二是统计教育的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没有统计教育的创新,就谈不上统计实践的创新。准确把握统计学的发展方向与发展形势,培养适应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是统计教育工作者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从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谈一谈统计教育急需改革的几个方面。
一、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趋势 纵观统计学的发展状况,与整个科学的发展趋势相似,统计学也在走与其他科学结合交融的发展道路。归纳起来,有两个基本结合趋势。
(一)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结合的趋势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其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于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是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研究。
这个趋势说明:统计方法的学习必须与具体的实质性学科知识学习相结合。必须以实质性学科为依据,因此,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必须学好有关经济类与管理类的课程,只有这样,所学的统计方法才有用武之地。统计的工具属性才能够得以充分体现。
(二)统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
纵观统计数据处理手段发展历史,经历了手工、机械、机电、电子等数个阶段,数据处理手段的每一次飞跃,都给统计实践带来革命性的发展。上个世纪40年代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诞生,给统计学方法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20年代发展起来的多元统计方法虽然对于处理多变量的种类数据问题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但由于计算工作量大,使得这些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一开始并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很好推广开来。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诞生与发展,使得复杂的数据处理工作变得非常容易,那些计算繁杂的统计方法的推广与应用,由于相应统计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而变得更加方便与迅速,非统计专业的理论工作者可以直接凭借商品化统计分析软件来处理各类现实问题的多变量数据分析,而无需对有关统计方法的复杂理论背景进行研究。计算机运行能力的提高,使得大规模统计调查数据的处理更加准确、充分与快捷。目前企业经营管理中建立的决策支持系统(DSS)更加离不开统计模型。最近国外兴起的数据挖掘(Datamining,又译“数据掏金”)技术更是计算机专家与统计学家共同关注的领域。随着计算机应用的越来越广泛,每年都要积累大量的数据,大量信息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信息过量,难以消化;信息真假,难以辨识;信息安全,难以保证;信息形式不一致,难以统一处理;于是人们开始提出一个新的口号“要学会抛弃信息”。人们考虑“如何才能不被信息淹没,而是从中及时发现有用的知识,提高信息利用率?”面对这一挑战,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DMKD)技术应运而生,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数据挖掘就是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数据挖掘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把人们对数据的应用从低层的简单查询,提升到从数据中挖掘知识,提供决策支持。在这种需求牵引下,汇聚了不同领域的研究者,尤其是数据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可视化技术、并行计算等方面的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投身到数据挖掘这一新兴的研究领域,形成新的技术热点。虽然统计学家与计算机专家关心Datamining的视角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说,Datamining与DSS一样,使得统计方法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因此,统计学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技术,而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深入,也同样离不开统计方法的发展与完善。这个趋势说明: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技术,通过计算机软件将统计方法中复杂难懂的计算过程屏障起来,让用户直接看到统计输出结果与有关解释,从而使统计方法的普及变得非常容易。所以,对于财经类统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学好统计方法,但另一方面更加要学会利用商品化统计软件包解决实践中的统计数量分析问题,学好计算机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思想与基本程序设计,能够将具体单位的统计模型通过编程来实现,以建立起统计决策支持系统。
所以统计与实质性学科相结合,与计算机、与信息相结合,这是发展的趋势。了解这一点,再来看我们目前教育中的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所以一些课程要改革,教学方式也要改革。以下谈一谈统计教育需要改革的几个方面。
二、统计教育的改革
(一)统计专业课程建设问题
专业建设考虑的是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怎样培养这样的人才。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课程设置和规范课程内容。课程设置主导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统计理论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数学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能对各种统计方法有较深刻的理性认识;培养应用统计人才应当设置较多的相关应用领域的专业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如何能将统计方法正确地运用到相关领域。例如培养从事经济管理的统计人才,在课程设置上至少应当包括四方面的知识:(1)经济理论课程,让学生了解经济活动的主要进程和基本规律;(2)研究社会经济问题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常用的统计数据搜集方法,统计数据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3)适用电脑技术,让学生初步掌握运用电脑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技能;(4)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中的前沿性问题,目的不在于要学生真正掌握这些问题,而是让学生了解统计理论和统计实践的前沿发展动态,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统计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中,有两个焦点问题:一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二是应用什么教学手段来达到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等。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手段,更新教学方法,促使教育技术、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有机结合。
1.改灌输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特别注重教育多样化和多层次性,不仅让学生掌握如何搜集、整理数据的技术,还要教学生读懂数字背后的事实。学会按照具体与抽象、动态与静态、个体与总体、绝对与相对、一般与特殊、演绎与归纳等不同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注重利用一题多解与一题多变,开拓学生的发散思维。
2.改单向接受式的教学为双向互动式教学,以案例分析与情景教学开启学生的思维闸门,使学生更形象、快捷的接受知识,发挥其独立思考与创造才能,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3.构建以课堂、实验室和社会实践多元化的立体教育教学体系。在传授和学习已经形成的知识的同时,加强实践能力锻炼,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只有将统计学的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应用,找到应用的结合点,才能使统计学获得最大的生命力。
(三)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相结合
教材要与统计软件的应用相结合。现在许多教材都是内容与软件分家,现在计算机已非常普及,无论是高校、高职和中专,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会用统计软件分析数据,不管哪一个层次,都已说不过去。统计学是一门应用的方法型学科,统计学应从数据技巧教学转向数据分析的训练。统计学与计算机教学有机地合为一体,让学生掌握一些常用统计软件的使用。除了要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分析数据的能力外,还要培养学生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即数据挖掘的能力。
(四)教学与实际的数据分析相结合
统计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课本上,案例教学与情景教学应成为统计课程的重要内容。统计教学和教材增加统计实际案例,通过计算机对大量实际数据进行处理,可以在试验室进行,亦可在课堂上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统计思想和方法,而且锻炼和培养了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要有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 电脑、网络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教学的手段,还深深地影响着教学的内容,因为它影响着经济、生活的发展和需求。语文(中文、外文)、数学、计算机、专业知识是一个统计人才必备的素质,它们之间不是分离的,而是要尽可能结合在一起来进行教学,各管各教一套的办法已不适应现代化教育教学的需要,现代教育特别注重教育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网络化、社会化和国际化、多样化和多层次,有了电脑、网络,必需要更新,要培养出一批能用电脑、网络来教学的新型教师,以便培养出新型的21世纪的人才。
2.教育统计论文 篇二
教育统计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既是对教育实行科学管理、有效监督的重要手段,也是教育事业制定发展规划和措施的重要依据。它既是学校领导层的参谋助手,也是上级党政主管部门制定与形成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如何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不断创新教育统计工作,是高校统计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本文根据从事高教统计工作的实践,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科技信息化、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了教育的根本宗旨。随着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教育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基础作用更加明显,国家推行一系列措施,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有力地推动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教扩招,高等教育开始从精英教育转入大众教育,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联办、民办教育等办学形式不断涌现。与此相比,教育统计的发展却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
1、统计指标体系滞后
我国的教育统计,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基本上形成一套统计指标体系,客观反映了学校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内容、结构。但是,现行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已不能反映教育改革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是就教育论教育,没有把教育与经济社会联系起来考查,没有把目前日新月异的教育发展现实,及时填充进教育统计内容中去,只重数量指标,缺乏反映教育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指标,缺乏反映教育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指标。
2、统计模式滞后
教育统计模式与正在进行的教育体制改革不相适应。我国的教育统计实行“统一集中,分级负责;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适应计划经济需要的统计体系。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已打破国家包办教育的单一办学方式,正在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种形式和途径办学的新格局。私立学校不断出现,大有发展之势,教育将逐步形成公办、民办、企业办学、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显然,教育统计现状已滞后于教育改革步伐,集中、单一的教育统计将难以统计多种形势的改革局面。
3、统计方法滞后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已由过去的单一的教学职能扩展到培养人才,发展科技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综合职能。教育机构参与经济建设已成为现实。在为教育改革提供及时、准确信息的统计中,教育统计仅用单一调查方法已显不足。目前教育统计调查采用逐级汇总上报的报表制度,一般是由各基层单位填写各种二维报表,然后层层汇总,形成全面的综合数据。这种传统采集的数据一般只能满足于既定的使用方式,例如选择各类综合统计报表方法原始,很难做到一源多用,造成统计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
4、统计服务滞后
服务是教育统计工作的中心环节和根本目的,教育统计不仅要为领导决策服务,还要为教育改革,为一切关心教育发展的人提供服务。但现在教育统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服务方向单一。基本上是为检查计划执行和编制下年计划服务,不提供或不能提供社会各方面对高等教育分析研究的综合信息。
二、教育统计指标体系问题
国际统计惯例建议的教育统计指标体系包括10个方面。这10项指标没有能体现社会变革特别是知识经济、科技革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 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的互动关系。因此应改革教育统计指标, 设置包括:教育的人口、社会与经济背景, 投入教育中的人、财、物力资源, 走进教育———参与和进步, 从学校向职业过渡, 教育环境与学校组织, 学生成绩与社会职业状况等六大类别。教育人口在统计时应标明具体年限, 如初等教育规定为6-11岁, 据此计算出某年度的初等教育学龄人口。但由于不同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不同, 学龄人口增长趋势也不同, 因此教育资源配置的标准也是不同的。在教育投入与效益的关系上, 尽管人们普遍认为, 人力资源投资对促进经济发展,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发展人的个性具有重大作用, 但尚无一个公式来确切计算其相关性。新的教育指标在此方面虽无突破, 但有助于更好地计算教育的成本和投资的效益。教育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便于全面了解教育资源的份额及其变化。新增教育的公共投入与私人投入指标, 可以从不同层次教育经费的不同来源透视教育投资与效益的相互关系。在该项统计中, 我们可以看到私人对教育的投入占有一定的比重, 并且有继续增大的趋势。在有些国家, 如澳大利亚、加拿大、爱尔兰、意大利和荷兰, 首先是国家给予私人领域较大幅度的津贴, 然后个人和企业再投资于教育。从私人对教育的投入范围看, 更多在高等教育。这种投入主要体现于学习的直接成本, 即支付大学生的学费。在半数世界经济合作组织国家中, 私人投入占高等教育经费已达到20%以上。此外大学生及其家庭对高等教育的间接投入, 如学生的生活费用、书籍和学习材料费用,也随之增加相反, 用于改善学校条件的私人投入较少。由于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与应用, 终身教育和学习也日益受到各国政府的关注, 因此, 新的教育指标所涵盖的范围不仅是青少年, 而且应涉及所有年龄段的人。例如成年人参加培训的比例, 应列举25-64岁间各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参加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继续教育的情况。新的教育指标还应注意到教育结果在各国之间和本国国内的不平衡, 这对于各国改善教学条件、缩小差异会产生积极作用。新的教育指标还应将高等教育置于重要的地位, 有关求职、就业和失业年限的估算表明, 具有高等教育文凭的成人在职业生涯中, 比仅具有高中文凭的成人可以多享受10年的就业机遇。关于教育支出, 因教育投资主体的多元化, 往往只有教育或教育部门的支出数据比较易于取得。此外, 价格的波动也影响其可比性, 故国际惯例主要采用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和人均教育公共支出两个指标。对于人口多而GDP总量相对较少的国家或地区, 如中国, 虽然教育支出的总量可能比较大, 但要结合人均教育支出指标来分析。
三、教育投入度量问题
发展教育的基础在于增加投入。为此中国政府用“三个增长”规定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 按住校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 教师工资和生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但能使教育呈良性发展态势的投入度至少有以下4项度量的指标:
1、教育投资 (或教育经费) 占GDP (或GNP) 的百分比
国民 (内) 生产总值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综合性指标, 因此, 用教育投资占国民 (内) 生产总值的比例作为静态指标, 用教育投资增长比例与国民 (内) 生产总值增长比例相比较作为动态指标, 是可行的。使用这一指标具有宏观价值, 也可以反映出动态变化, 它标志着国家教育投资的实际水平。但是, 使用这一指标时有两点必须考虑:
一是国民 (内) 生产总值计算时所包括的范围必须明确;二是在国民 (内) 生产总值中, 有一部分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价值, 不能用于教育投资。因此, 完全准确地反映教育投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确定教育投资比例是否合理, 将会受到影响和限制。
根据UNESCO的统计和各国教育专家的研究, 教育开支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例都有一个规律, 发达国家平均接近6%, 发展中国家则较低一些, 早年接近3%, 但近20年则已不断上升超越了4%。从世界范围看其数值大致上也是逐渐递增的, 近年则有所放缓。从UNESCO对33个发达国家和101个发展中国家的调查, 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百分比, 只有不到10%的发达国家和不到24%的发展中国家低于3%。而占GDP4.5%或以上的国家, 发达国家为近79%, 发展中国家也有近50%, 这当然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投资政策有关。以1993年为例, 中国人均教育经费只有13美元,同期发展中国家也只有42美元。中国香港地区却达到了530美元, 西方发达国家水平更高。
2、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百分比
财政总支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财政总支出的教育经费是教育投资的主要部分。因此, 教育投资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 教育投资增长的比例与财政总支出增长的比例相比较, 是确定教育投资比例的重要指标。作为一种刚性指标它标志着国家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的水平和努力程度。但是在使用这一指标时, 必须考虑到国家财政体制的变化, 以及在财政支出分配体制格局中的主观决策。只有逐步使财政支出分配科学化和制度化, 才能使这一指标具有更大的实际意义。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可以作为衡量和判断教育投入数量是否合理的重要标准。法国前总统密特朗甚至这样说:不惜压缩其他开支, 不管这些项目如何重要, 也应该将教育事业放在财政预算第一位。事实是重视教育和经济发展快的国家, 教育经费所占的政府开支的比例都有一个可观的数值。如日本早在1970年曾达到20.4%, 1990年也有16.28%。但也不可能长期固定在高比例值上, 发展教育已有足够的时候, 这一数值也会略为减低。当教育发展不足时, 这一数值又应不断提高。中国1999年3月颁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发展行动计划》中规定各级财政支出中, 要有平均不低于15%用于发展教育。
3、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教育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例高的地区教育事业未必发达, 相反也是如此, 要看教育投资是否满足了教育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 有必要引入生均教育经费和人均GDP指标, 从而消除因学生人数多寡或经济条件好坏而显现的巨大差异。要比较准确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教育经费是否丰裕,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 (即生均教育经费和人均GDP比值是一个很合适的指标, 有人称之为经费丰裕指数。我们用世界上各国的平均值为标准去比较, 可以知道具体国家或地区的教育经费丰足与否。一般来说, 在一定教育阶段上, 例如小学、中学或大学, 其指标数值有一定的比例关系, 保持相对稳定。这种比例关系大致是:初等教育10%, 中等教育20%, 高等教育50%-60% (发展中国家略高) 。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不仅可以用来判断教育投入水平反映并衡量教育投入的资金利用效益如何, 而且可判断国家 (区域) 重视教育的程度。所以, UNESCO于1991年就正式使用它作为教育与经济关系研究的最新指标。该机构在同年出版的《世界教育状况报告》中正式列表公布世界各国三级教育的这项指标数据。报告根据1000万人口以上国家的加权平均, 生均教育经费指数小学高收入国家为17%中等收入国家为13% (中上收入国家为17%) , 中国以外的低收入国家为12%;中学在15-20%之间, 大学则在30%-70%之间。在UNESCO公布的115个有数据的国家中, 只有多米尼加和巴拉圭两国的小学生生均教育经费指数低于中国的6%, 我国的中学为14%, 排在倒数18名。研究表明, 要保证必备的办学条件和较高的教育质量, 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指数需要大致相当于中上收入国家的17%的水平。
四、我国教育统计的发展思路
1、创新观念,增强统计意识
教育的领导者必须善于利用统计手段、研究教育领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校必须面对激烈的竞争,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需要,适应经济发展。形势对领导决策质量要求越高,对统计信息依赖的程度就越大,要求占有信息的比重也越大。形成分析统计信息的习惯。并利用有关统计信息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等各项工作服务,以求决策的科学化。
2、创新体系,调整统计指标
高校基层事业统计和各专业统计的指标体系必须结合高教发展形势,重新进行全面审视、更新和补充统计指标。实行“学分制”试点,“学生数”或“学制”有待更新。根据当前教育体制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民办教育机构的出现,学校由多方投资建设的股份制结构日趋普遍,师资队伍的流动日益频繁,也需要简化统计指标体系,增强实用性、准确性、时效性。
3、扩大服务,发挥统计作用
教育统计要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就要提供优质服务,扩大统计工作的服务面。高教统计要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关键是要改革统计服务范围,扩大服务面,不仅要为计划,为领导决策服务,而且要为社会服务,为社会了解高等教育,实现信息社会共享。在扩大服务的同时,要提高质量,加强统计分析,定量资料与典型情况相结合,反映高教发展中的规律性问题,并对高教事业未来发展进行科学的预测。
4、加强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出发,首先要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这是开展统计分析的关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应用,强化统计人员对计算机的认识和应用,力求熟练使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5、创新方法,构建统计系统
高教统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个与高教管理、决策相适应的灵敏、准确的统计信息反馈系统。随着高校自主权的扩大,高等教育的复杂性增强了,决策也由过去中央高度集中向分层次决策转变。国家教委应着手改革现行集中、单一的高教统计系统,建立一个灵敏、高教统计系统,做好信息工作,为加强宏观调控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摘要:本文针对作为我国重要行业统计的教育统计做了回顾, 分析了教育统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教育统计事业进行了展望, 提出了我国教育统计工作未来发展应该采取的策略和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教育统计学,国际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晓鹏.中国比较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 (第7卷)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0.
[3]国家教育部.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J].教育参考资料, 1998, 18
[4]张铁明.教育产业论[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8.
[5]纪宏, 顾六宝.统计国际惯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3.
3.浅议统计技能教育 篇三
关键词:统计技能 趣味性 数据质量 实践
在信息量急遽膨胀的时代,了解点统计方法,掌握一定的统计技能,不失为解决困扰的有效途径。但是,以当前的各阶段统计教材而言,坐而论道者众,身体力行者寡。何来此言?君不见充斥图书市场的关于统计的教材,多数是新瓶装旧酒,即便是有些案例,也是某某企业、某某股票,与我们的生活搭不上调。有人说,学统计就是自虐,看此类书,感同身受。其实,培养统计技能、建立统计思维,目的就一个:让学习它的人能用少量数据,对重大问题作出明智的决策。还有人说,“统计统计,三分统计,七分估计”。这句话也有很大的市场,以至于造成我们这些搞统计的,如同江湖术士,专事数字游戏的小丑。
那么,怎样才能把统计技能教育变成愉快的时间旅行呢?
一、提高授课的趣味性
众所周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殊途同归,此二法,都能增加一个人的知识和阅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不如先从认人、读人、识人的步子上引申开去,也就是要让学习它的人,先从各个方面了解它,比如统计能干什么,统计干了什么,给人类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和麻烦,凡此种种,让后学者对统计应用有个大致的印象。接着,突出统计方法的优势,也就是通常说的重要性,让后学者喜欢它,如果不喜欢,还理它干嘛?所以,提高授课的趣味性,让人喜欢它是十分重要的。
二、重视对研究对象的研讨
我们掌握信息的重要目的就是判断事物的发展趋势,之后利用它满足自身的需要。“未雨绸缪”就是这个道理。可是,很多人干什么,就说什么重要,有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味道,很少告诉对统计学好奇(当然,也有被迫的,比如需要那3~4个学分来个文凭)的学生,统计只不过是一个工具。我也承认,如果学深了,它就是一个思考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方法论。但就一般大众来说,如果不掌握一两个具体的对象,仅仅掌握所谓的统计技能,也不过是屠龙之技。所以,在想要搞明白的事物面前,我们要满怀敬畏之心,本着谨慎质疑的态度,积极掌握研究对象的基本状况,然后用各种方法(当然包括统计方法)来解剖它、分解它,进而掌握它的基本规律。
三、重视数据的质量
其实这方面,上至國家,下至百姓,都知道它的重要性。我这里只是强调一下,此处所说的数据质量,一方面是数据的质,其意有二,首先是这些数据能不能把研究对象的基本特性都包括了,有无缺漏,有无多余。要知道,信息是有成本的,要把费用谋划放在心上。再者,数据的收集方法是不是妥当,能不能很好地控制信息的偏差,这是比较重要的方面,否则,你的分析方法再好,也是一场数字的游戏。我想,这两年的“被增长”“被就业”等事件,特别是近期的GDP数据打架,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是数据的量。数据量要足够,尽量不用小的样本去推断总体,当然,小样本推断成功的例子也是有的。不过,此类现象属于小概率事件。
四、注重方法选择的“度”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统计技能也是如此。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说“世界上有三种谎言,一是谎言,二是该死的谎言,三是统计数据。”这并不是说统计真的会撒谎,撒谎的是搞统计数字的人。而这个人有可能故意撒谎,也可能是无意的过错。这主要问题的症结就是每种统计方法的优势与不足要告知后学者。比如我们近期一直讨论的城市人均年可支配收入数据的发布,认识它的真实性要考量平均数的适用范围,没有这个判断,这个数据的优劣是发现不了的。
五、让后学者充分实践
4.教育统计论文 篇四
(总第447期)
2011年9月5日
[调研报告]
抓好新形势下统计教育培训夯实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博湖县开展统计教育培训工作的调研报告
随着博湖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在反映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满足社会公众需求方面特殊地位愈加凸现,同时,对新形势下每一位统计工作者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统计教育培训是提高统计队伍综合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自从2006年开始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以来,博湖县在统计教育培训方面进行了不断探索,把为统计事业注入新的活力视作统计教育培训的重要抓手,取得了明显成效。最近,县统计局组成由领导干部带队的调查组对博湖县统计教育培训工作开展调研,介绍统计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粗浅建议,以为进一步抓好新形势下统计教育培训、夯实博湖县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服务。
一、博湖县统计教育培训现状
统计教育培训主要包括统计从业资格考试培训和统计继续教育培训。根据巴州统计局下发的《关于开展统计从业资格专项执
1法检查的通知》,博湖县于4-6月在全县范围开展统计从业资格专项执法检查。目前全县共有行政、企事业法人单位340余个,从事各行业专兼职统计人员172人,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或上岗证有145人。为不断提高全县统计人员持证上岗、依法开展统计工作意识,县统计局每年7月在全县发出通知,对从事统计和其他工作人员进行报名登记,在8月或9月对报名登记人员进行考前培训。截至2011年全县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由2006年的5人增加到目前的78人,2011年全县参加统计教育培训(统计从业资格考试23人、统计继续教育5人)的人员共有28人,创历史新高,人数比上年增长1.9倍,比2006年增长3.6倍。全县统计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这支队伍成为我们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博湖县统计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2006-2011年博湖县统计教育培训人数统计表
单位:人
二、统计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县投入了大量时间、人力、物力、财力,对这支队伍进行了不同层次、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统计教育培训,但由于统计人员更换和流动频繁,情况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统计教育培训工作的难度加大。在市场经济发展日益活跃的今天,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统计队伍不稳定,基层统计人员
业务素质不高,统计任务繁杂的现象较为普遍,使统计岗位培训和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受到很大冲击,统计人员学习业务和接受再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受到挫折,给统计教育培训组织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从2006年至今全县持有统计从业资格证人员并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只有62人,只占全部统计人员的四成;约有七成的行政、企事业法人单位的统计人员没有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
(二)统计教育培训内容与需求脱节。不论是统计从业资格证还是继续教育培训的内容都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基层指导作用不大,且统计教育培训多为“灌输式”,缺乏深入的、实践性强的案例教学,也缺少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与交流,往往企业需要培训的内容与教学内容脱节使教育培训达不到理想效果。
(三)培训工作存在师资力量薄弱问题。由于统计教育培训中普遍没有配套的管理体系,没有专门的讲师,没有足够的经费,只凭统计局专业人员授课水平有限,易讲不易懂,学员文化层次存在差异,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不高。
三、抓好新形势下统计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
针对博湖县统计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分析统计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当前要在统计教育培训的内容、方式、手段上进行完善和创新。
(一)加大统计普法宣传是确保统计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着力加大对新《统计法》、国家统计局《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的宣传,增强统计部门对加强统计教育工作的意识,增强统计调查对象承担培
养统计人员责任的意识,增强统计人员依法参加培训考试与继续教育的意识,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统计工作。
(二)以服务统计工作为中心,增强教育培训针对性。一是做到培训内容与统计工作相吻合。目前统计教育培训主要停留在对统计人员的知识和技能方面,忽视统计人员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工作热情的思想认识教育。应使培训更贴近实际,对难点问题、热点问题组织讨论,力求更全面、更科学合理。二是拓展统计教育培训的知识面。统计工作的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民生、法律等,除必须的专业知识外同时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数学、财经、会计、金融、乃至公关学等相关知识,特别是要注重提高统计人员的分析写作能力。三是强化统计干部能力素质教育。统计教育培训要与统计岗位工作紧密结合,重点强化学习能力、调配能力、管理能力、写作能力和服务能力等培训,增加“诚信统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培养高素质的统计队伍为目标,推动统计干部能力素质提升。
(三)以创新培训方式为重点,增强教育培训实效性。一是坚持分类分级培训。由于当前统计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性质也不一样,培训应尽量划分出不同的层次,进行分层分级培训。让政府统计部门提高综合数据核实、分析写作能力,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让乡镇统计人员提高统计业务知识,把好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关;让企事业单位的统计人员依据工作层次的差异性,分层安排教学内容,提高行业技能需求。二是坚持学以致用。一方面应向学员解读统计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另一方面应择对象设计一些专题课程,使培训最大限度贴近基层工
作需要,做到专题培训与岗位培训互相补充,业务技能与综合知识齐头并进,岗前培训与职位培训共同深入。三是坚持爱岗敬业。不仅要使统计人员懂专业知识,还要懂计算机操作、市场经济理论、统计法律法规,更重要的是不断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训,培养他们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敬业精神,讲奉献、讲诚信、讲正气的思想情操。
(四)建立健全统计教育培训的配套管理体系,开展统计教育师资培训工作,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教师团队,切实解决基层统计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解决统计教育培训工作经费是深入开展统计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应每年向县财政争取一定数额的统计教育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博湖县统计从业资格师资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工作。
5.统计调查(法制教育) 篇五
赤水四中数学组
内容:第十章 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第1 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全面调查的意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以及会用条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直观地描述数据.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感受调查的必要性. 学会数据的收集,会合理地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意识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体会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数学的热情。
4、渗透《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教学重点: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及描述认识、掌握条形图与扇形图以及相关概念.归纳总结条形图与扇形图的优特点.教学难点: 绘制扇形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 教学准备:彩色粉笔、量角器、圆规、三角板、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同学们,你们经常看电视、读报刊、上网游览信息吗?你们是否注意到现在电视、报刊以及互联网中包含了大量的统计图表?你们以前学过哪些统计图表?我国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
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一条为了科学、有效地组织统计工作,保障统计资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发挥统计在了解国情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五条国家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国家有计划地加强统计信息化建设,推进统计信息搜集、处理、传输、共享、存储技术和统计数据库体系的现代化。
第十七条 国家制定统一的统计标准,保障统计调查采用的指标涵义、计算方法、分类目录、调查表式和统计编码等的标准化。国家统计标准由国家统计局制定,或者由国家统计局和国务院标准化主管部门共同制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制定补充性的部门统计标准,报国家统计局审批。部门统计标准不得与国家统计标准相抵触。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章头图表,试试看,从这些图中能获得哪些信息?
二、新课
问题一:如果要了解全班同学对新闻、体育、动画、娱乐、戏曲五类电视节目的喜爱情况,你会怎样做?
1.收集数据 如何收集数据,让各小组的同学在下面的问卷调查中获取数据.调查问卷 在下面五类节目中,你最喜欢的是()(只选一个)A.新闻 B.体育 C.动画 D.娱乐 E.戏曲 填完后交小
组长,由小组长表唱票,小组成员在表格中进行统计.2.整理数据
3.描述数据 描述数据的方法通常用条形统计图或扇形统计图来直观地反映数据 3 揭示的信息.条形统计图:就是用坐标的形式来描述.如扇形统计图:用一个圆代表总体,然后将各部分所占的百分比将圆分成若干个部分,再在各部分中标出相应的百分比和名称.制作扇形统计图关键是确定各部分所占圆心角的大小,它的确定方法就是用该部分数据所占的百分比×360 o ,如体育所占的百分比是20%,则相对应的圆心角为360 o ×20%=72 o.注意:各部分的圆心角之和可能与360 o 有一定的误差.条形统计图与扇形统计图的优缺点各是什么?(条形统计图能够显示每组中的具体数据,易于比较数据之间的差别;扇形统计图反映了各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百分比的大小,易于显示每组数据相对于总数的大小.)
4.全面调查的意义 在上面的调查中,我们利用调查问卷得到了全班同学喜爱的学科数据,利用表格整理数据,并用图直观形象的描述了数据.利用表和图分析到了喜爱学科的情况.在这个调查中,全班同学是要考查的对象:动画 30% 娱乐 36% 戏曲 6% 新闻 8 % 体育 20%
(1)问题1 条形图 扇形图 学生练习考查全体对象的调查就叫做全面调查(也叫做普查)例如,2010 年我国进行的第六次人口普查,就是一次全面调查
三、课堂练习
课本P137—练习
四、课时小结: 本节课通过对全全班同学喜爱的电视节目问题的研究,了解认识了条形图及扇形图,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下: 相同点:都能了解喜欢哪种节目的人数最多和最少。不同点:条形图能得出具体喜欢每种节目的人数,扇形图能得出各种人数的百分比。
6.教育统计论文 篇六
为认真组织实施我市统计“五五”普法教育工作,根据《x市统计法制宣传教育第五个五年规划》和《2008年统计法制工作要点》的要求,制定本工作计划。
范文网
一、开展“每月学法”活动。将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列入每月学习计划之中,组织干部职工开展“每月学法”活动,并做好学法记录,全年干部职工学法时间不少于40学时每半天为4学时,切实做到“时间、内容、人员、效果”的落实。
二、抓好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工作。重视抓好领导干部学法工作,把法制学习列入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习内容之一,局党组理论中心组学法不少于4次,并做好学法记录。
三、加强统计执法检查业务培训。上半年将举办统计执法检查业务培训,请省统计局、市政府法制办和法院的有关专家对统计执法、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有关知识进行专门辅导,并组织有关人员外出学习取经,以提高我市依法开展统计执法检查、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的能力与水平。
四、认真开展领导干部统计普法工作。根据省统计“五五”普法规划的安排,今年统计普法的重点对象是领导干部。争取当地党委、人大、党委组织部门、普法办、党校的重视和支持,将依法统计知识纳入今年当地党委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法、人大法制讲座、领导干部培训班及公务员普法考试的内容之中,并做好具体实施工作。
五、抓好基层企业统计人员普法教育工作。将统计普法列入统计从业资格考前培训、统计人员继续教育内容之一,抓好对基层企业统计人员的统计普法培训、考试、发证工作。
7.高职院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思考 篇七
一、工作统筹与安排
从接到统计工作到完成上报历时一个半月,时间非常紧张,如果各部门日常工作早作准备,那么任务量会减轻许多;反之,则费事费力且数据准确性也打折扣。这两个报表都涉及人事、财务、后勤、招生就业、学生、党团等职能部门以及各教学单位,是全校总动员的工作,除了校领导重视此项工作以外,牵头部门务必做好统筹安排工作,才能保证统计工作顺利、有序的开展。
1.保障措施。组织保障。这两张报表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及办学水平,甚至关系到学校的招生,学校要高度重视统计工作,应出台《学校教育统计工作管理办法》,明确责任与义务、奖惩措施。成立教育统计工作领导小组,并建立一支专兼职统计员队伍,应予以一定的津贴或者奖励绩效、或以超工作量等形式的予以补助。经费保障。因大多数学校教育统计工作是由兼职人员在日常工作之余完成,而且这两个报表通常在9月份开始,正是学校开学之初,有时候两张报表同时进行,都是同一班人马,工作量大、压力更大,因此省教育厅明文规定要求各学校给予经费支持,学校应该予以落实。
2.指标内涵及表间关系解读。正确理解报表中每个字段的含义及表间逻辑关系,无疑是开展统计工作的前提。总统计员首先自己要认真吃透报表,才能培训和指导基层统计员。总统计员对一个字段理解偏差,就会导致整个表格的错误,进而影响上报工作甚至对下一年工作造成影响。此外,总统计员与基层统计员的理解不一致,会给基层统计带来负面情绪。因此,总统计员必须能力素质过硬,同时前期准备工作要做足。
3.统计员能力素质要求。具体负责统计数据采集及上报的统计员应具备以下能力和素质:①有一定的教育管理经验,能正确解读报表各字段的含义;②具有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能理解表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校验报表;③具有统筹协调能力;④富有耐心、热心、细心和责任心。
4.工作布置会及培训会。每年都要召开工作布置会和培训会,两者缺一不可。工作布置会由校领导参加,将统计工作分配给相应部门,确保每个基层统计部门的领导知晓并重视该项工作,明确其职责工作,否则牵头部门开展工作就会很难,变成靠人情求其他部门帮忙,甚至有的部门会拒绝不做。培训会由具体的统计员参加。基层统计员最好设专职人员,保证工作的延续,第一年熟悉了填报注意事项,往后就会简单容易些。应避免统计工作由新人承担,切忌更换频繁。培训会上要讲清楚指标内涵及表间关系、注意事项、自我校验方法、往年的经验教训总结。如果条件允许,每年填报工作完成后,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或者研讨会,让大家觉得统计工作有意义、有收获,也能凝聚基层统计员的工作热情。
5.时间节点把握。整个统计工作历时约一个半月,扣除国庆7天假,实际也就5周时间,如果统计员第一次承担该项工作,合理分配时间就很重要,要做到有条不紊。特别是分配到基层部门后,不能坐等数据,而是耐心解答各部门的问题并指导各部门填报,并特别关注往年表现不积极或者数据偏差较大的部门。具体时间分配如下:准备工作需要1周(包括:安装软件、解读报表、分配任务、编写通知、准备材料);召开会议及基层部门统计时间2周,在此期间各部门陆续上报立即审核数据;汇总数据并录取系统及系统校对1周;测算办学指标及编制统计分析报告、上报校领导及准备材料1周。
6.校验。校验是考验统计员能力水平的重要一环。除了能运用统计软件进行校核并找出错误原因进行修改之外,还必须懂得软件检测以外的经验校验,创造一些小方法指导基层统计员进行数据自查。
7.测算办学指标。依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教发【2004】2号文件)测算本校的办学指标达标情况,并及时上报校领导,因为关系到学校的招生等重要事项,这也是教育统计工作推动学校办学条件和水平发展的重要体现。
8.编制统计分析报告。尽可能丰富挖掘统计数据,分析学校的办学现状、潜在优势及不足,并提出诊断和改进的建议,为校领导层面决策提供依据。每年完成统计工作后,将统计分析报告报给校长办公室,发给各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这也是学校上报其他材料可引用的权威数据。
二、《高等学校基层报表》填报的注意事项
1.报表内涵解读。根据这几年高基报表的统计情况,有几个字段容易产生误解或歧义,现予以说明,望引起注意(见下表)。
2.报表本身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1)“在校生数”统计口径问题。“在校生数”在学校有多处出处,如教务处对“学信网”的学籍数据、财务处对财政口的人头数、学生处的在校生数、信息中心一卡通数,等等。由于报表中“在校生”指学生本人必须在学校,对于未办理修退学手续或者手续未齐全,但已经离校并明确表示不再返校读书的学生不计入在校生。而学信网中学籍异动必须将手续齐备,因此高基报表的在校生数和学信网的在校生数就存在偏差。省级教育主管部门每年在专家审核汇总数据时,都要求各学校出具在校生人数说明:若与学信网的数据完全一致,得解释学校是否进行了源数据采集;若与学信网的数据不一致须列出有出入的学生名单,并解释学籍异动情况。因此,笔者在进行基层数据采集时,采取这样的方式:①自制数据采集表格让各专业学院发到各专业各班级让同学自己填写相关信息,保证是源头采集;②各班辅导员须备注未办理完全休退学手续的同学;③各专业学院教务科保留或者统计休退学的同学名单,二三年级学生数则可通过学籍异动数据算出,无须进行学生信息采集;也有严谨的统计员依然进行源数据采集,再与学籍异动对照,这样更好;④各专业学院统计员完成在校生人数统计后,须对照往年报表进行数据自查,并填写情况说明表。自制的表格模板如下:
(2)系统漏洞问题。高基报表数据核查系统逐年完善,逻辑校验和经验校验的项目也逐年增加,有效地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对于提高系统的严密性也是必要的,但是有些项目未考虑特殊情况,比如系统默认“一年级学生数”大于等于“招生数”,因为存在留级的学生。但是对于新生报到入学后不久就办理休学、退学,按系统设置的逻辑校验就不能算进招生数。而新生报到后因为对所学专业不满意、或想复读重新高考、或对大学生活不适应、或认为读书不如打工等诸多原因而退学的在高职院校里不在少数。而这方面数据的统计很有意义,挖掘统计数据反映的办学中或者整个教育体系内存在的实际问题正是报表的魅力所在。
三、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是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载体,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监控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数据平台采集始于2008年,开始使用的是单机版,以报表的形式上报。2014年开始使用网络版,预计2016年将实时分段采集数据,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常态化。教学评估或专业评估都依赖信息化的数据平台。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加快学校管理信息化进程,促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完善监测评估体系,定期发布监测评估报告。数据平台作为国家高等教育质量监控和宏观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进行院校合格评估、特色评估、专业评估等的重要参考,取代了过去堆积如山的档案文件。采集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状态数据,实现常态监测,是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规划纲要》目标的必要手段。数据平台相较于高基报表数据采集量更大、更复杂,采集的信息不仅仅是数字,而是具体的内容。也正是因为工作量巨大,数据监测更复杂,对统计的要求也更高。这两年,数据平台已经增加了数据关联性检测,但是也没有强制规定未通过检测就不能上报,而是可以在“12.1平台未尽事宜补充说明”中做解释说明,如此弹性要求考虑了某些特殊情况的存在。笔者认为,数据平台不是应付评估的工具,应该认真详细地填报,充分利用数据平台可进行学校内部质量监控。笔者对数据平台的采集及利用做如下总结。
1.特别注意采集的步骤。网络版数据平台采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采集6张数据源表,第二阶段是其他表格。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阶段6张源表的采集不能同时进行,必须注意先后顺序。第一步,1.6机构设置。而且机构设置必须在工作分配之前进行,否则会导致机构名称与负责部门名称不一致,负责部门填的所有信息都看不见;第二步:7.1.1开设专业;第三步:7.2课程设置。课程设置中的开设专业为7.1.1表中的专业名称;第四步:6师资队伍教师基本情况及授课情况。授课情况中的课程选择是7.2课程设置中的课程名称,如此才能保证数据的唯一性。
2.数据关联性核查。今年平台对数据关联项增加了很多,同时系统对空表、超出置信区间数据等项目进行了清查,这方面何锡涛[1]教授有深入的研究,在《高职平台的关联性探索》一文中详细叙述了,笔者收益良多。由于数据平台相关数据太多,系统也在不断完善中,有些关联项可以钻空子。比如7.6.2应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与7.3.2应届毕业生获证及社会培训以及9.5应届毕业信息三张表的学号数应该一致,如果稍有偏差,学号数不一致,通过编造学号以达到对等,系统也检测不出来,由于数据庞大,肉眼也难发现,因此还需要系统进一步增强检测功能。
3.助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的编写。《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以下简称质量年报)要求必须上报的“计分卡”、“资源表”、“服务贡献表”将呈现在教育部云平台数据中心,与状态数据平台自动汇总的其他数据构成学校最核心、全面和权威的数据。而质量年报的编制应以数据说话,须大量引用和挖掘数据平台统计的数据和反映的成果及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的今天,加快现代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以信息化为手段,以教育统计数据为依据,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必须以数据的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呈现。
摘要:高职教育统计工作涉及《高等学校基层报表》(以下简称“高基报表”)和《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以下简称“数据平台”)两个报表,反映了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及学校内涵建设情况,是学校管理决策和发展规划的重要依据,本文对这些年我校教育统计工作进行了一个初步的总结,以期对今后统计工作提供借鉴以及与教育统计界的同仁们进行交流,不断提高教育统计水平。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统计,办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锡涛.高职平台的关联性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5,(17):1-3,14.
[2]刘薛恩.刍议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等教育统计工作[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0):29-30.
[3]孙舟.高职院校教育信息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62-64.
[4]施永娟.教育统计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统计与咨询,2009,(3):16-17.
8.浅谈统计学教育的普及 篇八
关键词:统计学;普及教育;创新
中国分类号:C8
一、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势在必行
世界发达国家都比较重视统计学和统计学教育。从最近的英国、美国、日本以及港、台地区的中学教材来看,统计学与概率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教材每个年级都有统计内容。
在国内,统计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早在1998年9月,教育部在将504个本科专业调整为249个的情况下,统计学从原来的二级学科反而被调整为理学类一级学科。这些都为统计学的发展和统计教育的大规模普及奠定了重要基础。
尽管如此,我国统计学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所有的普通高等学校中,具有统计学专业或开设统计学课程的学校与美国相比比例是较低的。从我国中学教材来看,统计的内容约占4%。相对上述国家的教科书来说比例也是较低的。
一个国家应用统计学知识的多少,反映一个国家的发达程度。随着我国各项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目标的实施,随着高等教育的大眾化进程,统计学提高教育和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无疑都会得到长足发展,较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已经势在必行。
二、高等院校是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
近年来我国的统计学教育已经开始突破统计学专业教育的界限,在一些理工农医以及社会学等大部分学科和专业中,开设了统计课程;统计知识还列入了中小学教学内容。这是可喜的,但笔者认为统计学普及教育还仅仅是初露端倪,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还未开始,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目前,我国在一些财经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社会统计学,在理工类院校开设的基本是数理统计学,都还与“大统计”的理念和作为理学类一级学科的统计学存在着很大距离。中小学虽然在数学教材中加入了一些统计学的基本内容,但一方面比例较少,另一方面,由于受应试教育和基层学校师资条件的制约,教育质量也还存在不少的问题。很多理科教师在大学仅学过数理统计课程,对抽样和描述统计的内容较生疏,因而感觉新教材内容体系较乱,内容不如老教材讲起来“顺溜”。于是知识可以传授给学生,也可以指导学生完成很多的练习题,但蕴涵在知识背后的统计思想能否也讲出来可能就要打很大的折扣了。
大规模普及统计教育需要以强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为基础。以人力资源为例,尽管我国有一支素质较高的统计学专家队伍,但由于他们承担着国家政府部门或科学研究机构的重要工作,因此显然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大规模的普及教育工作。同样,国家目前也还不可能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资源开展统计学的普及教育工作。那么,怎样解决人力、物力、财力的问题,开展大规模的统计学普及教育呢?
要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首先应该在各类高等院校中普及统计学教育,即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而后推向全社会。各类高校现有专业教师可以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在学校教务部门的统一安排下,着力通过开设跨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展统计学普及教育。各类高等院校接受过统计学基础教育的成千上万名大学生会走向社会的众多工作岗位,他们会带着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在各个岗位开花结果,同时也为他们进一步提高和继续进行全社会的统计学普及教育打下了基础。因此,把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突破口是解决人力、物力、财力资源问题的最好方略和最佳途径。
高等院校作为统计学普及教育的这个突破口一旦打开,全社会普及统计学教育的蓬勃局面也就很快到来了。笔者甚至认为,高等院校统计学普及教育的局面可能会很壮观,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三、在高等院校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的一些思考
在各类高等院校中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实际上是相对现有教育体制来说的一项教育教学改革,是高等院校教学内容创新的一种尝试,需要领导的重视,教务部门的协调等基本条件作为保证。在这里,就有关教学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法粗略地谈一下基本想法,以求抛砖引玉。
1、基本思想:将抽样技术、描述统计、概率初步、推断统计、非参数统计、Excel在统计分析中的应用结合在一起,并溶入案例教学,向学生较系统地介绍入门阶段最基本的统计思想和方法。
2、基本途径:通过在普通高等院校各专业开设《应用统计方法》选修课,解决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方法普及教育问题,选修课一般为54~72学时为宜。
3、基本目标:各专业的学生通过《应用统计方法》的学习,初步树立统计意识,能够用基本的统计方法,借助于最普及的Excel统计分析软件解决工作中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教材选用:可以选用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贾俊平等编著的《统计学》作为教材,也可以根据教学时间和其它具体情况,自编教材。
5、师资问题:各高等院校讲授统计学或者概率统计的教师承担统计学普及教育的教学工作,教务部门承担相关的教学管理工作都是没有太大问题的。当然教师很可能需要进行一些再学习,更新知识结构。例如,讲授概率统计的教师很可能需要学习实际的抽样技术和Excel统计分析软件的应用方法等。
6、学习评价: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将“学统计”转化为“做统计”,改革传统考试方法,通过撰写统计报告进行考核,从而使学生掌握从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写出统计报告的全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各类高等院校率先进行统计学教育的普及工作,不但增强了实践教学的环节,而且也为统计学的社会普及教育打开了突破口,是义不容辞的时代使命。同时,通过大规模地进行统计学普及教育,也会提高统计学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提高统计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与世界发达国家接轨的国民基本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胡学锋. 美国统计教育之考察[J]. 统计与决策.1997.12
【教育统计论文】推荐阅读:
教育统计方法07-09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教育_提高统计人员素质09-17
教育统计管理案例08-24
教育事业统计核查方案09-24
教育统计学的意义09-13
2018教育统计工作计划11-08
2023年教育事业统计安装步骤08-30
各类教育培训统计表10-01
2011年全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07-14
留坝县中学生美术教育调查统计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