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9篇)
1.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一
跆拳道在当代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教育是一项庞大的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大板块组成的。而素质教育的理念则贯穿于整个教育的全过程,也是所有教育的最终的落脚点。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而近年来,中小学学生体质下降严重,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格格不入。
跆拳道运动,因为具有强身健体和道德教育的双重功效而备受人们的喜欢。礼仪廉耻忍耐百折不挠的跆拳道精神,能够磨练青少年的意志。跆拳道运动已成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成为学校教育的校外辅导课。
跆拳道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强身健体 提高身体素质。跆拳道运动,需要由全身协调配合,所有的力量集中于腿部,通过腿法来表现。长期锻炼,能够很好的促进人体的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协调等全面的发展。从近几年的中小学生体育测试中,很多学生一个引体向上都做不到,800的跑步也坚持不下来,很多人还因为缺乏足够的锻炼在进行体育考试的时候发生各种意外。运动的缺乏直接的导致身体健康状况逐年下降。跆拳道的练习可以提高神经中枢的灵活性,提高各中枢神经协调器官的能力。
第二,磨练意志 增强道德观念。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贯穿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学习跆拳道可以培养人顽强、果断、自信、坚毅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而这些良好的品质,对于跆拳道练习者而言,则是受益终生的。对他以后的工作、生活以及为人处世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第三,素质教育 接受文化熏陶。跆拳道对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而跆拳道的未来发展方向则是素质教育跆拳道。通过将传统儒家思想中的精华进行提炼,将这些思想融入到跆拳道的教学之中。让学员们在练习跆拳道的同时也能够学习到儒家思想,学习弟子规中的每一章与跆拳道的步法进行有节奏的韵律结合。素质教育跆拳道因为其素质教育的一面而受到众多家长的青睐。
2.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二
自1994年中国获准加入互联网至今, 网络在我国经历了一定时期的孕育 (技术与内容发展、受众形成) 后, 发展突飞猛进。目前中国网民数是15年前的867倍, 互联网普及率为39.9%。2011年, 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18.7个小时, 中国域名总数775万, 其中.CN域名353万, 网站总数230万。在此乐观数据支撑下, 网媒在新闻传播中究竟有何优势呢?
首先, 网络媒体具备多维传播优势, 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有机结合多感传递, 提供读听看的功能, 留言、微博、博客提供写功能, 同时在触屏终端上亦可应用。其中, 音视频文件引入, 对营造传播氛围、增强感染力作用显著, 使传播变得丰富和立体。
其次, 海量存储优势。这既表现在整体数据存储上, 亦体现在个体新闻传播中。整体而言, 数据保存载体具扩展性, 安全性和管理成本上也更可靠和节约。个体新闻传播活动与报纸受版面、电视受时间段的决定性限制相比, 网媒则有着非线性传播的优势。此外, 网页多层布局架构也为一屏这个黄金区域开辟了新空间。
第三, 快速反应与交互能力。网媒通过滚动新闻、弹窗新闻, 实时报道, 文字直播等方式来传播最新的新闻事件或新闻事件的最新报道。滚动新闻全时性发布、全时性知晓, 新闻量大、单位页面承载新闻量多, 形式醒目易被受众察觉。实时报道与文字直播则更具时效性。交互能力是网络媒体的又一优势所在。与传统媒体单向传播不同, 在线提交、留言、评论、及时通讯等功能使互动迅速便捷。
第四, 聚合功能。系统检索功能可迅速聚集某一新闻事件的所有稿件, 通过预先策划以及后期整理, 并可融入多媒体手段聚合显示。此外, 动态添加使聚合页面处于时时更新中, 新闻既可被录入到常规栏目, 又可在相关专题页面同步更新。
第五, 网络媒体打破地域和时空限制, 省内外国内外一网包览, 新闻源也获拓展, 题材更丰富, 更贴近大众。20世纪末美国一位著名学者提出:到21世纪中叶将存在三类记者——受众记者、机器人记者和当下存在的这类记者。
第六, 网络媒体在信息统计上, 可做到快速准确反馈, 这对于改进新闻传播方式和思路, 掌握舆情等具有积极作用。
第七, 更加个性化。受众可自订喜爱和关注的服务, 网媒也有意识地从内容和技术上考虑受众的个体需要, 打造个人化、个性化、智能化。
事有利弊, 物分两仪。网媒传播优势毋庸置疑, 其积极功用在新闻传播中得到了体现:运用网媒第一时间发布消息、平息民众恐慌疑问, 报道事件最新进展, 增强社会透明度等等。然而, 网媒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 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消极影响, 存在一些弊端。
首先, 快速反应和便捷互动性, 有可能成为网络谣言和网络暴力滋生蔓延的温床。新闻源的开放性, 在诸多事件中表现出积极正面的功效, 但也有恶意炒作、谩骂攻击的情况。
其次, 网媒对标题的处理增加了受众的阅读负担和困惑。网站在排版上为增加信息量, 除头版头条以标题附摘要或图片外, 其他基本上都以纯标题显示, 且常一行两题乃至多题, 单新闻标题被压缩到几个汉字, 增加了在修改标题中非主观因素造成曲解原意的机率。截至2012年6月底, 中国网民数达5.38亿。上网浏览新闻的人, 其阅读习惯倾向于快速获取, 希望在最短时间内知晓信息。很多网民看新闻时只看导语, 甚至只看标题, 因此标题产生的“误会”时有发生, 影响面大。
第三, 网媒重新闻现象严重。转载带来了网内重新闻的大面积出现, 而对新闻的深度、多角度报道因发布源稿件的稀少、网站原创性较差等因素, 过于单调和重复。
第四, 网络媒体在权威性与公信力上逊色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运行多年, 培养建立了一批素质高、功底硬的人才队伍, 形成了一套严谨而高效的传播渠道, 在新闻采访序列中也优先于网络媒体。其中, 高素质人才队伍是关键。因此, 网媒需在建设上花力气, 既要进行品牌宣传, 在报道中树立客观公正的态度, 也要培养自身的人才队伍, 以知名度求生存, 以美誉度求发展, 以公信度求信誉, 提高威信。[6]
第五, 流媒体文件传输有待提升。网络传播技术的信号宽带和传输时延问题, 造成难以在网上看到清晰逼真的实况。虽有多网站推出视频流自适应码流服务, 提供清晰度选择, 但以损失画质为前提带来的快速浏览, 削弱了对受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六, 多类浏览器带来网媒内容显示的重装。IE、Maxthon (兼容模式) 、TT以Trident为内核引擎, Firefox基于Gecko开发, Safari, Google Chrome基于Webkit开发, Opera以Presto为内核等等。不同的内核, 其显示算法各异, 呈现到受众面前时的渲染效果也有差异。在插件 (音视频、flash) 上, 不同浏览器采取或兼容或下载、提示运行等方法, 给网站制作带来负担。网站建设如何既符合标准化, 又兼收并蓄, 同时优化资源提高浏览速度, 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 加强网络媒体的舆论引导力, 将网络草根力量引导成为传播正能量, 注重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建设自身人才队伍, 在稿件编写上做到内容的三贴近, 多媒体手段的充分利用, 在制作上, 增强网页审美力与感染力, 提高技术水平等, 都是网媒想要更充分地发挥自身优势, 产生积极传播作用所要研究的发展课题。
最后, 受众对网媒的支持也很重要。网媒的开放性需要并欢迎受众的参与, 受众也乐意并充满热情地参与其中。但这种参与渴望的不仅是热情, 也包含着甄别的能力, 不盲目从众不轻易跟风的智慧, 能够在参与“生产”的同时, 更参与到网络的成长中去。
摘要:新媒体因其自身特性在新闻传播中显示出了巨大能量, 却也因特性而衍生了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本文以网络媒体为例, 试分析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优势和积极作用, 就其弊端和消极面展开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网络新闻
参考文献
[1]《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 (1) .
[2]詹新惠.《网络新闻写作与编辑》,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11.8.
[3]张天峰.《后互联网时代大众传播事业的特征与趋势》, 载《新闻爱好者》, 2009.10 (20) .
[4]《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2年7月
3.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三
关键词:新闻摄影;新闻媒体;报纸;作用
新闻摄影是新闻媒体在出稿时经常加入的一项内容,是图文内容中最具说服力的组成部分,新闻摄影在当前各类新闻媒体的报道中应用广泛,比如在报纸、网络、电视、手机媒体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新闻摄影概述
(一)新闻摄影的定义
新闻摄影是以结合新闻内容的摄影图片为主体,通过图片内容的表现形式配合新闻事件进行内容报道。简单地说,即是当前结合摄像摄影技术对新闻事件结合现场纪实拍摄的新闻报道形式。摄影图片是新闻摄影的主要传播载体,并通过其对新闻事件的现场抓拍,形成对新闻事件内容的有效说明,以此传播新闻信息内容,形成消息影响。一般在新闻报道中,新闻摄影往往会配合必要的简短文字内容进行附加说明,介绍新闻事件的相关内容和背景及过程。
(二)新闻摄影的基本特点
新闻摄影作为新闻内容,需要在摄影所表达的图片内容中附有充分的新闻事件信息,其价值就在于图片是否有效传递新闻内容信息。其作为一条新闻内容,必须具备新闻内容本身的基本特点。
首先,新闻摄影作为新闻内容,必须遵循时效性特点,保证新闻事件具备一定的时效性影响,并且在其具备新闻价值的时间段内刊发。时效性越强的新闻摄影自然具备更高的新闻价值。其次是新闻摄影必须保证自身的真实性,需要紧密结合新闻事件本身,体现出新闻事件现场的具体情况描述,不能进行艺术渲染,保证清晰准确的反映真实新闻现场状况。再者是新闻摄影应当体现出新闻事件现场的典型特点、典型形象,突出在新闻事件现场典型的瞬间中,具有代表性的情况描述。最后是新闻摄影必须立身于新闻现场,紧密结合新闻事件现场环境。不能存在过分的艺术加工,需要真实反映现场特征和现场状况,保持现场性的特点是新闻摄影区别于其他摄影内容的一大特性[1]。
二、新闻摄影在新闻媒体中的地位
(一)新闻摄影在新闻媒体中具有其他图文组合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新闻摄影对新闻现场的直观描述,较之文字叙述更为简洁有效,并且并避免了文字叙事的复杂性,充分展开对新闻事件现场的真实描述。特别是一些对于新闻现场叙述上,较之文字内容或者是语言播报的内容,通过新闻摄影来辅助表达将更为准确。其次,新闻摄影是将新闻事件现场直接展现给受众,使得受众置身于新闻事件现场,通过真实视角,确保新闻内容的真实性。
(二)新闻摄影能够更加直观,符合读图时代的阅读习惯
当前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使得受众接受信息的阅读习惯产生了深刻变化,往往需要新闻摄影内容来抓取受众对新闻内容的感知兴趣,新闻摄影具备相当直观的内容表达优势,是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视觉感官第一接触点[3]。
(三)新闻媒体的图文编排需要新闻摄影的有效调节
像报纸媒体、手机报、网络新闻等,都有一定的图文编排规则,这决定着文字内容和图片内容版面布局关系具有一定的应用限制。文字内容在字号、字符数、篇幅上,对于具体新闻内容的描述具备一定的内容传达限制,需要借助新闻摄影的内容进行灵活调节。而新闻摄影可以清晰反映新闻摄影图像内容,无论是放大缩小或者适当剪裁,都可以满足新闻信息的传播效果,具备更灵活的版面适应性。
三、新闻摄影在新闻媒体中的作用
(一)具有符号性作用
新闻摄影一定程度上,是具备特殊的符号性作用的。在针对某以新闻事件的叙述中,通过文字新闻内容的叙述,往往由于叙述表达的准确性,会产生一定的新闻内容的导向偏差,这一部分的偏差需要新闻摄影来补充和描述。特别是一些难以用文字内容和数据进行具体描述的新闻现场情况,就需要新闻摄影内容进行符号化限定。例如某新闻事件中存在某对新闻人物的具体形象描述,减少文字描述引起受众存在不确定的想象、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再如某新闻人物受伤状况,除具备医学说明的“重伤”、“轻伤”、“外部创伤”等描述外,单从文字描述上受众难以直观准确地理解新闻事件中新闻人物的受伤状况。
(二)具有简化作用
新闻摄影的直观描述,往往可以避免需要大篇幅文字描述补充,能够让新闻文字内容避免过度浪费版面在现场情况的描述上,更够腾出内容,使得新闻内容结构更加适合叙述主题的主次结构安排。
(三)具有人文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新闻摄影能够通过自身的摄影艺术表现来延展,拍摄出来的内容可以达到一定的人文价值。新闻摄影是结合摄影艺术来表现新闻内容的,因此不能脱离摄影艺术所要求的标准,又要符合新闻本身所需表达的内涵,这就是新闻摄影不同于其他摄影形式和新闻内容类型的一个关键特点。在当前数字化信息发展的今天,进入所谓的全民摄影时代,普通摄影者的摄影内容可能与新闻事件相关,但具备一定的人文意义才能被称之为合格且合适的新闻摄影作品。
四、新闻摄影在报纸中的应用介绍
一方面,报纸媒体是当前发展时间最长的纸介质新闻媒体,是以图文信息为主的信息媒体,其传播主体的表现形式是各种图文信息的组合,因此新闻摄影是报纸媒体信息传播主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报纸媒体作为传统的纸介质新闻媒体,由于其建立在纸介质上进行新闻信息传播,具备一定时间长度上的留存时间,往往在发挥新闻价值的作用后,还充当新闻媒体档案资料来长期留存。由于报纸媒体通过自身的印刷刊发,一旦发出新闻信息,不能抹去新闻信息、不可撤回,因此具有对新闻描述准确性的高度要求。而新闻摄影作为报纸媒体的主要内容,也需要契合报纸媒体的这一特点[2]。
综上所述,新闻摄影在新闻媒体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且具有自身的突出特点作用,尤其是报纸媒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前读图时代发展进程中,新闻摄影更是具有不可替代性,必须加以重视和有效利用。
参考文献:
[1] 田成明 . 新闻摄影图片在报纸中的地位和作用刍议 [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03):136+138.
[2] 肖晓良 . 报纸专题新闻摄影报道的主题表现 [J]. 新闻知识,2016(03):62-63.
4.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四
校园是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社会“四有”新人的特殊园地。校园文化作为在校园这个特定环境形成的价值观念、传统习惯、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等文化现象,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具有重要的德育功能。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指以校园环境、教学设施等物质形态为基础的,以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意识形态为核心的,以校园特色的学生活动为表征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是由全体师生共同创造的,反之,创造出来的校园文化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师生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
二、校园文化建设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是学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载体,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建设社会的精神文明等德育工作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具体说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引导功能
随着网络的普及,青年学生正受到社会上各种文化、思想的冲击和碰撞,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模糊、摇摆甚至错位。例如,有些学生受到了社会上“经济文化”的影响,产生了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思想;在这些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错位的情况下,校园文化的引导功能就显得尤为的重要。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观念、价值取向等,使学生在无形中对现在的文化价值产生认同。从政治导向上看,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如必要的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信念。
(二)规范行为功能
校园文化的规范行为功能表现为两种约束形态,即“硬”和“软”。“硬”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校规、校纪、校训等制度文化建设。这种规范和约束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明确学生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从制度上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并且内化为自觉要求。“软”约束功能主要表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等文化建设。通过良好的校园风气来影响和教育学生。使学生自觉的认同学校的办学目标和价值观,更好的把形成、思想和价值观念统一到学校目标上来。
(三)情感陶冶功能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学校的校容校貌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如果校园环境整洁优美、课室的教学设备完善齐全,学生的心态自然会得到优化、情操得到陶冶,从而产生激励的情感。这种情感的陶冶功能在不知不觉中通过暗示的方式,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增强自觉学习的原动力,消除厌学的消极心理。
(四)精神激励功能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强调学习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用先进人物的思想言行激励学生则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种常见方法。如在“清明节”“雷锋月“”国庆节”等富有人文教育的节日,组织师生开展扫墓、参观烈士故居、学习雷锋等主题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革命先烈的顽强意志、拼搏精神、奉献意识等,学习到优良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荣辱观和责任感,从而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三、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良好的德育能促进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建设能引导德育目标的实现。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德育功能在校园内实施的途径。
(一)营造优良校园环境,发挥环境扬德的作用
历史上“孟母三迁”的典故,正说明了在一种文化环境熏陶下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能促进学生在深层心理结构中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从而提高文明程度。学校在校园环境建设中,要善于创设一种宽松与高洁、明丽与清新的校园环境文化,从学校的整体布局、建筑造型、色彩以及校园绿化、教学硬件的构置等方面,根据培养学生的情操入手进行探索和研究,使学校变得有吸引力,烘托一种浓厚的育人氛围。如独特的建筑风格、有教育意义的名人雕像、警句名言、廊墙面文化等。
(二)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
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而制定的,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情境来内化。具体地说,学校应遵循教育规律,依据教育方针和教育法规,建立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过程中,应充分发扬民主,经过师生充分酝酿和讨论,最终形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园制度文化。
(三)加强文化活动建设,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
学生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现校园整体风貌、增强学生体质的有效途径。它是学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和延续的重要因素,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这种影响和作用往往是任何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学校应多组织、设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比如:各类知识讲座、辩论赛、演讲赛、征文比赛、科技文化艺术节、社团活动月等等,通过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文化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能直面一些现实问题,提高学生的辨别和判断能力,并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四、结束语
总之,校园文化在学校德育中的隐性影响是一种有力的无声的教育语言,学校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并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具进抓好校园文化建设这种“隐性影响”,充分发挥其巨大的德育功能。
参考文献:
[1]丁兰华《.论高校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载《今日科苑》,第8期.
[2]李鹏鸽《.浅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与德育建设新途径》,载《青年与社会》,第1期.
5.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五
一、多媒体教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教育信息技术空间的日益拓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已成为二十一世纪教育的主流。它契合了初中学生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征,因此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改变传统教学的信息传递方式,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够有效地渲染课堂气氛,从多方位刺激学生的感官;能创设情景启迪学生的思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情操;也能强化学生的记忆,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是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第一、多媒体教育为教师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料。
教学手段现代化是当今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我们要做到与时俱进,就得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这也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历史教学中,正以其独特的、不可忽视的功能被越来越多历史教学工作者所采用。我们就得跟上时代的步伐,通过多媒体手段可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输送包括有正文、录像、动画、声乐、高质量的图表等综合内容。这就能帮助教师开拓思维,改变他在课堂上传统的角色和方法,适当的时候可以强调自己是学习的推动者而不是资料输送中心。教师可利用新科技,设计鼓励学生学习探索的学习任务,自己旁观聆听,争取深入了解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思维的发展。
第二、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教师突破教学难点。
教材中的某些内容比较抽象或复杂,年代久远或地域空间概念强,学生感到陌生,教师也难以用语言讲清,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很难突破这些难点。而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无声为有声,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共同作用以强化感知,或帮助其建立起地域空间想象能力,解决了过去许多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苦衷。如讲“三国鼎立的形成”内容时,对于赤壁之战交战双方进退路线学生难以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我在课堂上使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并配以声音讲解,这一难点就迎刃而解了。学生看了演示动画后效果很好,从而突破学生难以树立空间概念这一难点。
第三,运用多面体教学,使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也出现新取向。
我们初中历史是“副科”、是“豆芽科”,在人们的心目中好象可有可无,但是,对于我们历史教师来讲,就不能用这种观念来指导教学。要还历史学科在教育中的本来面目,就得靠我们广大的历史教育工作者去拼,去奋斗。我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灌输:①介绍历史方法,鼓励他们问“我们怎样知道?”以及教他们评价史料。②让学生接触多种体例——社会史、政治史、地方史,专题学习及发展史等。③应该开拓学生对历史本质的认识,以及对第二层次概念如史料、解释、变迁与连贯等的理解。目前,好些国家历史教师都朝这个方向发展,这就是历史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出现的新取向。我们初中历史教师应该主动地把初高中历史教学连接起来,为学生的成长和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柏拉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也深深地懂得这一点,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那么,怎样让学生对我们教的历史感兴趣呢?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就告诉我们,你要学生对自己讲述的历史感兴趣,就得想办法刺激学生的感官乃至心灵,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就能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讲授“建立现代化的人民军队”内容时,先播放“国庆阅兵”场景,让学生在优美的歌声中感觉到现代化人民军队的壮观场面,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和爱国情。看完后,教师提问学生:旧中国有这样强大的人民军队吗?现在,还有那一个国家赶随便侵略我们吗?以此引入教学。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为下面讲为什么要建立强大的人民军队,人民军队的作用以及强大的人民军队的建立打下了伏笔。能把以前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第五、运用多媒体技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反映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的规律性联系。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再现历史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历史科知识具有过去性、具体性的特点,而学生在认识历史的学习活动中,虽说其全部心理过程都起作用,但感知是认识历史现象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阶段。心理学认为,人类各种感官配合思维都具有吸收知识的功能,其中视听并用的学习效率最高。所以,教师在讲授历史时,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再现历史,最大限度地让学生掌握距离他们极其遥远而难以记忆的历史知识。多媒体手段在这方面具有相当的优势。它通过剪辑了的电影电视画面、动态电脑及教师精心编制的解说词,把本不能再现的历史现象“真实地”或“近似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它通过声、光、形、色、音等多种信息作用于学生,在他们的大脑皮层留下了很多较深刻的历史现象痕迹,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的印象,提高了学生记忆历史知识的质量。
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节内容时,可播放电影《甲午风云》中的这样几个镜头:邓世昌等北洋水师官兵海上奋勇抗敌,壮烈烈国;李鸿章下令北洋水师“避战自保”;慈禧太后筹备六十大寿庆典,大肆铺张;北洋水师在威海卫全军覆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在短时间里就毁灭在日本侵略者手里呢?学生积极地进行思考,联系李鸿章退缩避战、慈禧太后铺张浪费的镜头,得出结论:清政府的腐朽统治是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根本原因。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形象、新颖,在充分感知生动的历史形象时,掌握了有关知识和空白概念。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从而提高记忆效果。
第六、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第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情操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把思想品德教育摆在重要的位置,要挖掘历史教材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要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单靠语言和粉笔来描述,缺乏情景渲染,往往不能使学生产生共鸣,难以发挥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媒体技术,运用其声像效果和感染力强的特点为学生营造一个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历史情景,再现历史场面,增强真实感,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自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如讲“开国大典“内容时,可播放电影《开国大典》中的几个镜头:中央领导人登上天安门城楼,人民群众欢庆的场面;毛泽东用浓厚的湖南乡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短短几个镜头,不仅形象地再现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人民无法形容的喜悦之情,而且增强了学生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认识,了解了开国大典的意义,使学生在接受历史知识的同时也自觉地接受了爱国注意和革命传统的教育。这样更好地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
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我们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多媒体教育再好,它也只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传播信息的桥梁,是教学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不能脱离课堂而存在,不能脱离教师和学生而存在,更不能包办一切。美国学者克拉克一针见血地指出:“多媒体不能帮助学习,正如用汽车运食物不比马车运食物营养更为丰富。”多媒体手段能否发挥作用,关键在于如何恰到好处的使用。否则不但发挥不了它的优势,反而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那么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运用呢?
第一、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有机结合,避免由“人灌”到“机灌”。
过去我们批评那种“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但利用多媒体手段后,如果错误地认为多媒体可以代替教师做一切,让计算机从头到尾地“唱戏”,忽视教师点拨的作用,就不会有好的效果,例如,在讲授《三国鼎立》一节时,计算机通过图片和视频的演示,清楚地展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形成”这些历史事件,如果教师只是作为操作者,不加任何分析和讲解,到最后学生将会连“曹超刘备谁是英雄?”这样简单的问题都茫然不知,更不说“曹超为什么在官渡之战能打败强大的袁绍而在赤壁之战中却大败于弱小的孙刘联军?”这类问题了;同时教师的教学风格也无法体现,课堂气氛拘谨而不灵活,这样运用多媒体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最终导致由原来的“人灌”到现在的“机灌”。教学效果不但不会提高,反而会降低。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居于主导地位,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的语言、教态、情感对学生起着巨大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生动直观不乏幽默的语言,入木三分的分析、和蔼可亲的教态,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初中历史教学不是老师撒手不管,任凭计算机牵着学生走,而教师应该时刻对课堂进行宏观调控,同时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强大的交互功能,高屋建瓴地创设一些情景引导学生自学、思考和分析,使教师能按自己的需要组织教学,展示自己的教学风格,而不是受课件的限制和左右,失去教师在课堂的主导地位,那样将会导致事倍功半的结果。
第二、正确掌握多媒体的需求时机,避免由“接受者”到“观赏者”。
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形成和谐、融洽、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要做到这一点既要看老师的教,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学,如果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后,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原先传统手段的师生交流、讨论都在光、声、图像的展示中湮灭了,学生不是课堂的主人,而是成为仿佛置身课堂之外的观赏者,学生只会停留在对精彩画面的欣赏上,而对实质性的历史内容不去留意,时间久了就自觉不自觉地游离于学习活动之外。例如在讲授《长征》一节时,教师通过多媒体把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基本史实用地图的形式展示,应该说出发点很好,但色彩艳丽的画面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再加上没有适当的提问、讨论等形式的交流,结果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冷冷清清,把一堂历史课变成观赏课,则背离了教学宗旨,正如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不应该把学生看成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把学生看作是有目的、有能力选择和塑造自己行为的人”。我们不要把“上历史课”变成了“看电影”。
事实证明,我们在运用多媒体进行初中历史教学时,应从历史课的授课类型和历史教材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同时还要从初中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心理生理特点出发,科学地运用多媒体使多种教学方法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另外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设计一些人机对话类型的讨论题、思考题,通过师生对话,学生讨论,多媒体展示,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也会感到有张有弛,精神也会非常饱满,就不会出现冷场的现象了。
所以,“教就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无论用什么先进的教学手段都必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第三、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避免“盲目使用效率低下”。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引进多媒体教学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种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如果老师不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注重实效,认为运用多媒体手段就越能显示教学水平,一味盲目使用,对于传统手段就可以解决的问题,也牵强地使用多媒体,结果反而破坏了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效果不会有明显增强。如果教师将大量的历史知识的板书和逻辑推导写入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学生对其印象反而不深,不易吸收,甚至有的学生连笔记都来不及记。我觉得不如老师在黑板上一边讲解分析一边板书,学生也能边听边想边记。再比如,老师把图片、影视或文本简单地转换为计算机演示,不讲究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再加上技术因素的影响,图像的大小和清晰度受到限制,与其花那么大的精力去把它们制作成计算机课件,还不如直接使用投影仪、录像机或挂图来得方便。
特别是从网上下载的课件,使用时一定要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进行恰当的修改,否则,对别人来说是一个好课件,对你及你所教的学生不一定就是好课件了。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不要存在“为了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用课件”的思想。
多媒体手段有着自身突出的优点,但要认真研究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意图,还要科学地使用多媒体;并将其和传统教学媒体与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有效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红军长征》小节时,教师通过电子地图,配上活动箭头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过程加以演示,每到重要的地点(如遵义等)附应影视资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请学生用讲故事的形式补充一些红军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学们也可讨论分析红军为什么开始失败?为什么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的转折点等问题,既能直观形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
毋庸置疑,多媒体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确实有其它教学手段无法代替的优势,但这并不是意味着它能包办一切,它只是辅助教学的手段之一,而不是唯一的手段,更不是最终的目的。我们要从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使用时要注重科学性,正确掌握多媒体运用的需求时机,做到内容的点拨与多媒体的有机结合,使多媒体的运用做到“适时、适度”恰到好处,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的有效作用,才能达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真正目的。
总之,多媒体并不是独媒体,能把多媒体跟其他传统教学手段结合得很好的课,才是真正得多媒体教学课。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
三、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重视的几个问题。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是,在制作、使用多媒体课件方面,我们常常发现一些弊端:要么多媒体制作简单、生硬嵌入课堂教学;要么它的动画效果、声音效果没有目的地而随处使用;要么字体小,看不清或变化过多。例如:有一个课件,光是短短的一行课题文字的出现,就在屏幕上持续翻滚跳跃1分钟之久,而一节课就只有5张写有板书的片子。这些处理方式带给教学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效应,难怪一些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兴趣不大、信心不足。要想真正发挥出电脑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我们在课件制作方面就应该重视以下的几个基本问题:
第一、我们要突破课件制作中常规思维的束缚。
每个人的思维都有一种固定模式。常规教学的时间很长,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思维往往受约束,从而忽略了多媒体自身特色的发挥,影响了课件制作的质量。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我们熟知多媒体自身的各种特点。比如:各模块之间的灵活跳转、各种交互方式„„只有不拘一格地打破传统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灵活的教学,才能设置一种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第二、我们要重视教学情景营造。
我们制作的课件一般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多为演示型为主的课件。制作这类课件首先要注意到这课件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学生智慧。要达到这项要求,教学情景的营造非常关键。因而我们可以使用影音资料,可以设计简单的动画,使之更贴近现实,让学生置身于其中。第三、我们要重视选题与创意。
历史学科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很好的结合点,许多教学内容都适合于制作CAI课件,如音像资料、图片和地图等,这与计算机辅助教学,集图、文、声、像于一体,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效率的功能相吻合。但在制作的过程中,特别在选题方面,扬长避短,例如文化史部分的世界建筑、绘画、音乐这些内容正是多媒体大显身手的地方。第四、我们要让学生参与。
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不要忘记学生是主体,在设计时就要给学生留下活动的位置,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对培养学生的信心和能力都有好处。无疑能使我们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第五、我们要杜绝多媒体课件的负面影响。
多媒体课件制作不当存在很多的短处,最突出的就是它本身的干扰因素很多。例如:背景颜色更换十分频繁、不恰当地使用声音与动画效果、将大量的图片堆彻起来、字体变化多„„这不但没有减少多媒体本身干扰因素,反而增添了一些人为干扰因素。
我们观看两个课件,在来讨论我们在制作课件时该怎么做。(演示课件《秦的统一》、《长征》。)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在制作课件时就应该做到“一明确,二清楚,三不要”,“一明确”就是明确主题,任何时候不能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二清楚”一是清楚每一个细节的目的,二是文字要清楚;“三不要”即不要花俏,不要烦琐,不要扰乱学生思维。
6.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六
读完后,这种感觉依然存在,但没有之前那么强烈,因为从中发现了西方媒体所存在的弊端。
说一下这本书。李良荣老师的这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西方主要国家传媒业的发展概况,西方媒体的基本理论和学派,西方媒体的体制和运行模式,西方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关系等内容,为人们勾勒出当代西方新闻媒体的概貌和发展趋势。可以说,过去,现在,未来都有谈到。但如书中所说,在写这本书期间,媒体的变化令人眼花缭乱,许多数据不得不一边写一边修改,这让我深刻感受到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在应对媒体变革方面,都肩负着重大使命。李良荣老师认为,就西方来说,媒体变革的具体实施是政府的政治目的,商界的商业利益和新技术的坚强支撑这三点合力作用的结果。这三点无可厚非,如果要给这三个因素排序,我想政府的政治目的应该是排在最后的。同样的情况放在中国,媒体变革的先决条件,应该是由政府主导的。一家之言,仅供借鉴。
说几点印象比较深刻的方面。书中有谈到西方媒体的集中化,私有化,商业化和全球化。在资本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是最大的特点。而媒体的私有化发展,在西方来说并不是稀奇事。进一步而言,私有化的发展必然导致商业化。商业化的不断发展,尤其是在西方媒体中,难免造成利益至上导致新闻独立性丧失的缺憾。集中化也是西媒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兼并,联合等方面。这一系列动作使得媒体越做越大,越做越强,从而有了走上全球化发展道路的资本。不难发现,西方媒体的这些发展趋势,是相互关联并相互依存的。李老师虽然总结的是西媒的发展状况,回头看看中国媒体的发展,实际上也经历了这几个发展阶段,可惜没有产生西方媒体那么大的影响力。就说全球化,书中所提到的一些全球性的媒体巨头,几乎被西方所垄断,很难找到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的身影。这实际上反映出,西媒的发展过程中好的经验,好的制度,我们不妨可以借鉴吸收,从而让中国的新闻媒体也走上正规化,国际化的道路,最终达到让中国在世界上加强话语权的目的。
还有一点,那就是政治。李老师在书中系统的讲了西方媒体与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的关系。在西方,大众传媒被称作“民主发展的土壤和载体”,这里所说的民主,主要是指选举。而媒体对政治的影响,有时候达到我们无法想象的地步。现在正值美国2012换届选举的关键时刻,媒体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联系我国近代新闻史,在中国,早期国人办报主要是为政党间的斗争服务。而西方媒体现在的处境,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成为了各候选人的抨击政敌,保全自我的舆论工具。但西媒有时候也会反过来批评政治。举个例子,书中提到,西方学者讥讽“选举是由电视包装起来的特殊商品的销售”,这番言论的源头是西方竞选费用连年成倍上升,不免给竞选本身带来影响。而西方的媒体也曾将这些拿出来诟病。不难发现,西方媒体与政治既划清界限,又剪不断理还乱。对比来看中国媒体,党性原则一定是放在首位的,所谓五性一统,最终也统一于党性。媒体对政治的影响力远远比不上政治对媒体的影响。什么时候才能看见媒体真正自由健康发展的局面呢?绝对与政治划清界限,无论是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都不可能做到,最好的方式,就是让政府合理管制媒体,让媒体充分监督政府,监督政治。
开头我说过,我一直认为西媒是优于我们中国的媒体的,很多方面确实如此。但随着媒体商业化,集中化,全球化的发展,其弊端也逐渐显露。比如,如李老师所说,商业化的发展,利益至上导致新闻独立性丧失;专业理念的衰退导致媒体的公信力下降,如官方新闻当做重大新闻,官方意志当做民众意志,用作者的话说,有时政府的压迫在西方媒体中也是存在的,并不像我们认为的那么理想。这种来自政府的威胁,迫使媒体变成了政府的“宠物狗”而不是公众的“看门狗”;还有集中化抑制了多元意见的发展„„这些都是西媒强势发展所
衍生出的一系列问题。我不敢否认这些问题在中国就不会出现,或是已经出现。毕竟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受影响的可能是微乎其微的。
7.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七
虚拟世界已经来到我们面前, 而且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机会。如何开发利用“市场空间”中的虚拟价值链是企业和新闻媒体都在研究的课题。本文就虚拟价值链在企业中的增值过程、新闻媒体在虚拟价值链中的角色以及二者如何联合开发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一、认识虚拟世界
管理人员必须同时关注本公司是如何在物资世界和虚拟世界创造价值的。但在这两个世界中创造价值的程序并不一样。弄清楚在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的价值增值程序的区别与联系后, 高级管理人员就能更为清楚全面地看到公司面对的战略性问题。管理这两个相互作用的价值增值过程带来了新的观念上及策略上的挑战。那些知道怎样掌握二者的人能够用最有效率和效能的方式创造和开发价值。
学者、顾问和管理人员长期以来在描述物资世界的价值创造程序时, 通常把那些步骤称为“价值链”上的环节。价值链是一种模型, 它描述的是一系列连接公司的供应方和需求方的价值增值活动。通过分析价值链上的各环节, 管理者能够重新设计他们的内外部程序以提高效率的效能。价值链模型把信息看做是增值过程的辅助成分而非价值本身的源泉。比如, 管理人员经常利用他们捕获到的有关存货、生产和后勤方面的信息来帮助管理或控制这些活动, 但他们很少利用信息本身来为顾客创造新价值。为了利用信息创造价值, 管理者必须关注市场空间。
尽管市场空间的价值链能反映市场场所中的价值链———买方和卖方能通过电子网络传送资金, 对信息世界而言, 公司必须把未经加工的信息转换成新的市场空间的产品和服务。在转换的过程中有一条虚拟价值链, 任何环节创造价值都要涉及五个步骤:收集、组织、挑选、合成、分配信息。正如有人将原材料提炼以后变成有用的东西一样, 今天的管理人员要做的是收集未经加工的信息并通过上述步骤增加价值。
二、适应虚拟世界
面对虚拟世界, 企业采取如下的三个阶段来适应它, 而这三个阶段中的每一个都代表着相当大的机会。
第一个阶段, 即可见性阶段, 企业获得通过信息更有效地“看”物资运作的能力。在这个阶段, 管理人员采用大规模信息技术系统来协调他们在物资价值链中的活动, 以及为虚拟价值链打下基础。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许多企业对技术系统进行投资, 以便管理人员能够对企业运作进行协调、测量和控制。由这些系统收集到的关于价值链各环节的信息帮助管理者更准确更迅速地制订计划、实施和评估结果。换句话说, 信息技术使得管理人员能够通过信息世界, 更有效地看清他们的营运。通过这种方式, 他们把价值链作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各部分的集令来管理时获得了新的洞察力。
第二个阶段, 即反映能力阶段, 企业用虚拟活动代替实质活动, 在市场空间上构建一条平行的价值链。企业通过第一个阶段建立起可见性能力及必要的基础设施, 管理人员再将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还在市场场所干什么?我们能更有效率地在市场空间做什么?现在物质价值链实行的价值增值步骤中有哪些可以转移到虚拟价值构成的镜缘世界中去?当企业把活动从市场场所转移到市场空间时, 它们就再将创造虚拟价值链, 它与物质价值链平行但它又有所提高。每个管理人员都知道, 在今天要保持竞争力, 取决于在降低研究与开发及生产制造成本的同时, 为顾客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正如在许多企业的服务部门里一样, 当规模经济不适用时, 追求低成本上有更好业绩的管理人员能利用虚拟世界, 而那里的经济学是截然不同的。利用信息技术, 企业又能找到为顾客提供特别高价值成果的低成本方法。
第三个阶段, 企业利用信息来建立“新的顾客关系”。在这一阶段, 管理人员以他们的虚拟价值链的信息量为源泉, 用新的方式向顾客提供价值。实际上, 他们把一段的价值增值活动运用到他们的虚拟价值链中去, 由此开发出我们称之为“价值矩阵”的东西。如果管理人员想要追求任何一个这样的机会, 他们需要加入市场场所的程序以收集信息, 为顾客组织信息, 挑出有价值的信息打包 (或合成) , 然后把它分发出去———即信息世界特有的五个价值增值步骤。事实上, 这些价值增值步骤和虚拟价值链结合在一起, 组成一个价值矩阵, 它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地确定并满足顾客的要求。通过大胆考虑把市场场所和市场空间结合起来, 管理人员有可能创造出有价值的数据资产, 这些资产反过来改变行业的竞争。
三、新闻媒体在虚拟价值链上的作用
前面探讨了虚拟价值链的概念及它给企业带来的机会。但目前真正开发虚拟价值链的企业并不多,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 在物质价值链的各环节所产生的信息, 都带有某种特有的主观性使信息失真;第二, 对中小企业而言, 受成本开支的限制, 很难全面开发虚拟价值链。正因为此, 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 总希望社会上有一个虚拟价值链的中心, 来组织分配其物质链上产出和需要的信息。而新闻媒体是作者认为最合适的信息中心, 它在虚拟价值链上有着特殊的作用。
(1) 新闻媒体一般不参与物质价值链的增值过程。它能站在客观的立场反映市场场所的信息, 使得信息更具真实性。 (2) 新闻媒体应该是上层建筑的范畴, 相对企业而言, 更能理解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方针政策, 对企业的经营具有不可比拟的指导意义。 (3) 新闻媒体既联系各行各业, 又联系千家万户, 能涉及不同单位, 不同层次消费者, 所采集的信息具有全面性, 使得企业利用信息进行全面的、综合性的分析, 以便作出更为合理的决策。 (4) 新闻媒体大多信息都是即时的, 对开发虚拟价值链更能把握机会。 (5) 新闻媒体诚信度高, 并且具有权威性。不管是对企业, 还是对消费者都有比较大的影响力, 而影响力在诸多管理能量要素中, 是最关键的要素之一。如果充分利用这一特点, 就能更合理地分配信息。
综上所述, 企业与新闻媒体联合开发虚拟价值链, 既有社会学上的意义, 又能很好地推动经济的发展。最后值得说明, 新闻媒体与企业联系开发虚拟价值链目前还只是理论上的分析, 尚未见到很好的合作实例, 所以具体的管理细节以及合作方式、利益分配等内容还有待各方面的探索研究。
摘要:当今, 每个企业都在物质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竞争, 前者的竞争已被充分认识, 而对于后者的竞争, 人们正处在不断摸索、不断实践的过程之中。如何认识虚拟世界、适应虚拟世界并发掘新闻媒体在开发虚拟价值链中的作用确实是值得关注、思索的问题。
关键词:企业,新闻媒体,价值链
参考文献
[1][美]约翰.达文.战略思维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3.
[2][英]爱德华.德.波诺.严肃的创造力[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3.
[3][英]亚当斯.乔利.创新[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3.
[4]王伟光.创新与中国社会发展[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3.
8.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 篇八
电视新闻媒体是沟通国家意志与社会意志的桥梁
电视对传播国家意志、反映社会意志,在建构两者的和谐关系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电视媒体作为一种公共事业,在国家和民众之间搭起一座沟通之桥和互信之桥, 发挥其媒介优势。比如电视谈话节目,邀请多方面的利益代表,采取面对面对话的形式解决热点问题,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两者结合起来,形成舆情互动,进而使国家的主张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应该说,每年的两会报道是舆情互动的典范,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代表公众利益建言献策是标准的下情上传;人大向公众汇报相关的政策制定及实施情况,是上情下达。而电视的集中报道则打通了这种双向传播的渠道,加大了这种上下传播的透明度和力度。
电视新闻媒体是人与人之间和谐的重要通道
处于不同阶层的人、处于不同利益社区中的人,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矛盾,这些矛盾需要协调,而电视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日益显现。电视为观众提供了表达个人意见、倾诉思想情感的平台,使倾诉者的心理得以平衡。另外,人们可以通过电视了解他人的生活情趣、价值追求、职业特点等,以达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
同时,面对社会阶层分化及其带来的社会矛盾的普遍化,电视媒体应该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关注弱势群体,促进各阶层的团结互助和社会稳定。电视媒体应该对这些群体寄予更多的人文关怀,一方面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阳光,看到生命的希望;另一方面也激发更多民众的爱心与善心,使爱与和谐深入人心。
电视新闻媒体是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枢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一个社会要想在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这就必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和谐。
电视为构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话语空间,是重大公共事件的把关人。电视媒体有责任及时向观众传递新闻,以保障群众的基本知情权;同时,也有责任对报道内容进行客观取舍,以保障国家利益和更多公众的权益不受损害。
对于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特别是与公众切身利益有关的灾情,电视应该及时、准确地向公众传播信息,同时把党和政府的应对之策及时、准确地传递给群众。只有迅速反应,及时介入,才能抢占制高点,抑制甚至封杀谣言传播的空间,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比如,针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的8.0级大地震这一突发事件,中央电视台当即统筹各类新闻资源,及时进行节目调整,集中时段,全面开展抗震救灾的宣传报道。同时,全国各级电视台24小时直播救灾新闻,传达党中央的重要部署和果断行动,介绍灾区抗震救灾有力、有序、有效地进展,邀请专家详细解读汶川地震的情况和相关知识,讲解地震中应注意的问题。只要打开电视机,人们就能立刻了解到震区的最新情况,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也从中了解到许多宝贵信息,成为党和人民最得力的耳目喉舌,成为鼓舞斗志、指挥决策、团结抗震的得力助手,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电视新闻媒体在这一事件中,为构建和谐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得到了充分体现。
构建和谐社会,媒体责无旁贷。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角色。作为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之一——电视,要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找准自身的定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回应和谐社会的诉求,这就要做到:第一,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人民、社会、国家交流互动的和谐空间;第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体现国家意志,传达党和政府的声音;第三,容纳矛盾,化解冲突,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此外,还需要电视媒体人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9.浅析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篇九
论文题目:浅析新闻策划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学院:新闻传播学院
班级:06高职4班 作者:黄书铨
专业:新闻采编制作
学号:0601060182
指导教师:徐漠
内容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得新闻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各个媒体要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特的吸引受众的法宝。新闻策划作为当今比较流行的新闻运作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变得炙手可热,各个媒体在不同程度上越来越重视新闻策划,特别是在重大的新闻事件中,更加离不开新闻策划。然而对于什么是新闻策划?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在本文中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编人员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第一性的前提下,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新闻(它既可以是单个的新闻事实,也可以是一组系列式的新闻)进行有创意的组织报道。其目的是采用最合适的新闻手段,更好地配置新闻资源,获得最佳新闻效果。
关键词:策划 新闻策划 策划要领 策划意义
一、策划
策划,古代称之为“策画”。古汉语,“画”通“划”。《后汉书·瑰器传》中说:“是以功名终申,策划复得”。《晋书·策划总论》中记载:“值魏太祖创基之初,策功军国,嘉谋类中。”这里的“策功”也就是“策划”之意。《孙子·虚实》篇中说:“策之而知得失之计”,意思是说,通过策划可以找到由失败到成功的办法。
根据《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策划就是筹划、谋划。而“谋划”,《辞海》解释为“制订工作计划”,《现代汉语词典》则解释为“想办法”。
二、新闻策划
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主场经济的新时期,新闻传播事业迅速发展,新闻媒介作为传播者的主体性日益凸现,新闻传播运作开始突破传统以简单、直接配合上级宣传精神为主的工作模式,媒介迈向了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市场。自1993年新闻界开始研究和讨论新闻策划问题以来,策划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所认同,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介推行新闻策划。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策划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媒体在新闻竞争中的成败。
新闻策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媒体运作策划”,是对新闻传媒生存发展的战略规划,包括对传媒的受众定位、经营方针、产品(通讯社新闻、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节目等)设计、制作与营销、广告经营、员工构成、内部管理、资产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传媒的其他种类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等等,进行运筹和规划。①也就是说,广义的新闻策划已经不局限于新闻报道本身,而是囊括了所有与信息传播活动有关的行为。新闻策划作为一种设计、决策和组织手段,贯穿于新闻活动的全过程。大到一张报纸、一个台的风格定位、宗旨确立、受众定位、栏目设置,小到单个报道的指导思想、采访计划、报道规模、版面或节目安排等等,都属于新闻策划的范畴。
狭义的新闻策划也叫报道策划,是新闻报道的主体即采编人员遵循新闻规律,围绕一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和策略,以求最佳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②简而言之,就是新闻编辑部门在一定的时期组织报道的设想和规则。这种策划的结果以文字表达出来,是包括如下内容的报道设计方案:报道的主要内容、报道重点、报道过程、发稿计划、报纸版面地位和形式、报道人员等。③本论文所指的新闻策划是针对狭义的新闻策划而言的。
三、新闻策划的操作要领
要把粗浅的策划经验上升到现代策划科学的理性水平,找出其内在规律性,建立起一套包括理论体系、操作体系在内的科学的策划体系,并非易事。那么新闻策划的操作要领究竟是什么呢?
大致说来,新闻策划的操作有这样一些流程:
1、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策划的主题,进行目标定位
对不同的策划客体有不同的目标定位。一般说来,精心策划报道是希望能够在社会上产生震动、在读者中产生反响,往往关系到社会上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主题比较重大,反映的问题与一般的报道相比要深刻得多。因此,在策划时就必须抓准问题、切中时弊,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2、拟定报道设计方案
在选准报道题目之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拟定报道设计方案。报道设计方案没有固定的写作模式,篇幅长短也没有统一规定,可由策划者根据具体情况而定。报道设计方案通常包括以下基本内容:报道的主要内容,即报道面有多在,包括哪些报道对象;报道重点是什么,以什么为主;报道过程,即报道共分几个阶段进行;发稿计划、报道人员安排等方面力求与众不同。
3、实施方案与保证措施
拟定报道设计方案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保证措施,其中包括内部人力配置、部门分工协作、组织指挥、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奖惩机制、人员培训等方面的措施。
4、信息反馈与目标校正
任何策划活动在制订计划时期都不可能预见一切,因为客观世界是多变的,受众需求也在不断变化,策划的目标定位以及策划的设计方案不可能一成不变。在策划方案招待和实施的过程中,采编人员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搜集信息,据以修订原有目标,即对原有笄方案加以补充、修正和改进。
5、效果检验 这是新闻策划的完成阶段。策划人员可以通过报道的传播效果好坏对报道设计方案加以检验,吸取经验和教训,以增加下一次新闻策划成功的可能性。④
四、新闻策划具体运用的分析
《南方周末》在2006年3月15日出版发行的报纸的B14和B15两版推出了3.15特别报道:医药消费维权。主要由四篇新闻报道组成:《九代清源:借“诺贝尔奖”布惊天骗局》、《谁对“龙胆泻肝丸负责” 》、《攻坚胶囊何以能打“游击战” 》、《激光合并输液疗法》。同时配以评论《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不应由患者独担》以及药品广告的相关信息。
其中《九代清源:借“诺贝尔奖”布惊天骗局》这篇报道主要揭露了保健食品“九代清源”应用虚假广告等手段夸大其在治疗乙肝上的疗效,欺骗消费者。《谁对“龙胆泻肝丸”负责?》一文主要披露了北京同仁堂生产的“龙胆泻肝丸”毒副作用对患者造成的危害和痛苦以及法院对这一事件的相关诉讼的不公平判决。《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不应由患者独担》就如何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后果进行了评论。《攻坚胶囊何以能打“游击战” 》揭露了“攻坚胶囊”的非法广告被多个省市被查处后却不断出现在其他省市的报刊上,继续误导消费者,同时对监管部门提出了质疑。《激光合并输液疗法》披露激光合并输液疗法的骗局被媒体屡次曝光,已被国家有关部门负责人出示了“红牌”,却仍在上海一些医院使用。
这个策划的专题报道就目前消费者普遍关心的医药问题中的虚假广告、药品毒副作用的危害、监管部门监管不力等问题进行了报道披露,将医药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告之消费者。而这组报道反映的问题又是大多数读者想知道的。
在这个专题报道中,很多新闻事实不是新近发生的,但通过编辑的精心策划,将它们放在临近3月15日——消费者权利维护日这个特定的时间坐标系内,它同样具有时新性。在平时,药品虚假广告,药物不良反应„„这样一些问题经常发生,但将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进行新闻策划在临近3月15日这个合适的时机报道出来,最容易引起各方面对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关注。如果这个策划选择其他时间推出,就可能达不到其预期的效果。
这组报道具有较大新闻价值,揭示事件的本质,满足了人们期待感和知情权,同时抓住了读者的共同心理要求,有效地集中了大众的关注兴趣点。可以看出策划人是在研究了解读者喜欢什么,对新闻有什么期待和要求,在确定公众价值观和态度的基础上进行新闻策划的。
由于医药方面存在问题较多,《南方周末》这组报道从多种角度来报道,使读者能了解事物的全貌和实质。虽然每篇稿件的角度不同、视野不同,但在总体上它们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组成一个报道整体,而不在平面上无休止的重复,可以全面地反映问题,最大程度地引起社会关注。
五、新闻策划的意义
由此可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新闻媒体内部,策划已成为新闻报道宣传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当然,每一次新闻报道都经过策划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质量较高、影响较大的新闻报道几乎都是经过策划之后才获得成功的。简单地说,新闻策划的意义在于:
1、新闻策划有利于充分发掘新闻价值,突出报道主题
新闻策划是很多人的集体创作,它集中了集体的智慧,能够在不引人注目的新闻线索中发掘“价值珍贵的珍宝”。另一方面,我国新闻媒介的职责决定了我们的新闻报道必须承担一定的宣传任务,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弘扬主旋律,体现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策划可以编辑部在思想上取得共识,将新闻报道聚集到主题上,才能奏响时代的最强音。
2、新闻策划有利于调动各种资源
为了与新闻时效性和现场感强的广播电视竞争,报纸媒体开始扬已之长,在深度报道和新闻的背景分析上下功夫。记者要作深度报道,要写出报道的立体感和纵深感,就必须调动现实的、历史的、经济的、文化的、本地目的地、国内外的各种资源为报道服务。这就要预先作策划准备如一年一度的“两会”报道,五年一次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报道等。许多报道经过策划可以集中调动力量采访、编辑,丰富报道的层次,写出有分量的力作来。
3、新闻策划有利于充分发挥报道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推动记者深入采访 新闻策划是报道主体即采编人员作用于报道客体的一项主观能动性的思维活动新闻报道的策划不是闭门造车,拍脑袋凭空想出来的,面是以记者平时的积累为基础进行的。因此,新闻策划是报道者积极主动的行为表现。它和一般的新闻报道不同,一般来说,它不是由上级领导部门指派,或由被报道对象邀请那样具有被动性,它是依据报道者对新闻事件和活动的理解与参与,形成一定的报道思路,积极主动地予以反映。经过策划后进行的新闻报道目标任务明确,要求也明确,不下苦功夫采访是绝不可能写出好报道来的。这就迫使记者深入采访,提高效率。
4、新闻策划增强了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
新闻工作者不仅仅是社会现实的反映者,而且也应该是社会实践的参与者和社会进步的促进者。新闻从业人员利用自己手中的那支笔,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扶正祛邪、扬善抑恶、助人为乐、为民分忧。经过策划的新闻报道,尤其是那些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往往可以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增强新闻媒体的社会效应。
六、新闻策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新闻策划是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外在表现,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和适当操作方法进行新闻策划,在新闻实践中具有积极意义。但是,新闻策划毕竟只是新闻工作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新闻工作的目的,更不是全部的新闻工作。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否则就会在认识上和实践中陷入误区。
首先,尊重客观事实,不可闭门造车。新闻策划是对新闻报道方式的策划,不是对新闻事实的策划。新闻宣传工作千头万绪,但是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都有一个时期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新闻策划只有摸准“脉搏”,吃透中央的精神,找准切入点,才能产生好的效果。新闻策划的基础是客观实际,因此在进行新闻策划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紧密联系实际。
其次,要注意有的放矢,避免过多过滥。受众关心的是关系切身利益的、感兴趣的、能引起特别注意的、能满足新闻欲同时能调动起连续收听、收看、阅读欲的新闻报道。每天我们的身边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新闻,其中不乏可做新闻策划的题材。但如果以为凡所有策划的报道就是读者所喜欢的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因此,做好新闻策划,首先取决于对新闻题材的判断,做到精心选题。
第三,把握策划程度,杜绝新闻炒作。新闻炒作偏重轰动效应和市场卖点,往往会小题大做,偏重于社会新闻、灾害事故、娱乐新闻、名人隐私等通俗题材,报道流于煽情、琐碎、渲染,极尽耸人听闻之能事,但所报道的事实新闻价值并不大。新闻策划在追求社会反响的同时,必须遵从新闻的一般规律,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讲究真实性,主动接受各种法规、纪律、道德的约束。
第四、不能越俎代庖。策划的作用在于确定主旨、规定范围、规划采访行动,属于宏观调控,但是策划不能过细,不能把记者手脚捆得太死。一般来说,大多数的新闻采访是记者单独完成,特别需要记者在现场和一线去发现与挖掘。因此,在对“命题作文”、“自选动作”和“公共选题”进行报道策划的同时,要大力激励记者个人的独创开拓精神、迎难而上精神,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独到发现,做出优秀新闻报道。
小结:很明显,当代新闻媒体的竞争越来越重视新闻策划在报道中的应用。当然,“策划”新闻和“制造”新闻是两种概念,所以传媒人要把握好这个度,不能只顾经济效益去“制造”危言耸听的“新闻”。在社会主义国家,新闻传媒是党和人民的咽耳喉舌,新闻传媒要在兼顾社会效益的基础上,来策划新闻,把产生的社会效应最大化,从而给新闻事业带来经济效应。如果只是一味地“制造”新闻,无视人民的利益,那么新闻传媒将会失去人民的信任。
注释:①引自蔡雯著:《试论新闻策划》,载于《中国新闻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②引自赵振宇著:《关于新闻策划的几个问题》,载于《中国新闻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③引自蔡雯著:《搞好新时期的报道策划》,载于《新闻战线》1993年第11期。
【校园媒体在当代新闻学教育中的作用】推荐阅读:
多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10-22
多媒体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07-17
实践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论文07-06
多媒体在识字教学中的作用10-30
多媒体教学在生物课堂中的作用07-05
浅谈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09-22
关于多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的论文06-19
浅谈多媒体在汉语教学中的作用论文07-08
浅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8-08
浅谈多媒体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0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