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2024-07-27

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2篇)

1.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一

如何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在观念上受到传统英语教学的束缚,在教学模式上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制约,体现不出高等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就是学生在本专业的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等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较,更突出了听、说能力的培养.现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报道如下.

作 者:黎广彬 张淑香 作者单位:黑龙江畜牧兽医职业学院,黑龙江,双城,150111刊 名:黑龙江畜牧兽医 PKU英文刊名:HEILONGJIANG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年,卷(期):“”(6)分类号:H3关键词:

2.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二

一、读译教学要从高职实际出发,坚持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结合的原则

阅读、翻译(笔译)是专业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课时少、内容的跳跃性大,专业英语的读译教学不能象基础英语那样注重科学性、系统地进行讲解句法、词法等方面的知识,而应本着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重视学生读译能力的培养。考虑到高职生入学经两年基础英语学习后,语言知识仍较为薄弱,词汇量、尤其是科技词汇量不足的特点,我在专业英语教学中,注意一方面避免象本科院校那样要求学生阅读难度很高、未经改写的原文,另一方面又在精讲课文的基础上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尤其对英语基础好、学习积极性高的学生,力求多推荐和提供—些科技阅读材料,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到学有压力、学有收益。在笔译训练方面,我先从简单的科普开始,要求学生定时翻译,然后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逐步加大翻译难度,提高翻译速度。学生通过反复查阅比较,对专业词汇的搭配,专业文章的翻译方法、表达方式产生了很深的印象,也为今后专业资料的快速阅读、翻译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我的体会是:专业外语的读译教学要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教师应在学生练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问题重点讲解,多分析结构复杂的句子,多进行阅读和翻译方法的指导,语法教学要重点讲清科技英语常用的语法现象,如非限定动词短语,介词短语等,防止死扣语法的现象,考核要体现掌握教材不是最终目的而是手段的原则,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翻译技巧。要通过读译教学一方面扩大学生的专业词汇量和语言知识,为毕业后进一步自学打基础。另一方面提高学生运用阅读汉语的技巧进行外语阅读与翻译的能力,为工作后进行专业外文的阅读、翻译作准备。

二、重视听、说、写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传统的专业外语教学往往是单一的专业文章阅读翻译,但外语是一门工具,读译只是语言运用的一部分。未来的高职生如果只学“聋哑“外语,满足于一般专业资料的阅读与翻译是远远不够的。从目前情况看,高职础外语教学中,学生听、说、写能力的培养通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学生进入专业英语学习时,并不具备多少语言的交际能力,这与改革开放的要求很不适应,不少毕业生都深感运用外语的交际能力不足,与其“书到用时方恨少”,不如现在乘热打铁,借基础外语的东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为此,专业外语教师(多数是专业教师)要加强外语教学基本功训练,多用外语讲课,多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多给学生创造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方面我的做法是:选择一些有录音磁带的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课外听力训练材料如“英语听入门”“ActiveListener”等。要求学生多收听英语教学广播,成立口语兴趣小组定期活动。利用课前十分钟组织学生围绕课文进行简单会话。在口语教学中我注意只进行一般性讲评,只要学生敢于张口说,别人又基本听得懂,就达到目的,不去句句纠正错误,防止学生不知所措,产生自卑心理,丧失说话勇气,这样逐渐在课堂上形成了用外语讨论的气氛。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听说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另外,我认为专业外语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外文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这一要求对高职生来讲是高了点,但只要播种,就会有收获,我的尝试是:建议学生用)英文写日记(自己能看懂就行),要求学生用英文写出课文的概要(Summary);让学生分组结对,模拟外事双方进行书信往来,学生经过反复实践,不知不觉地养成了写的习惯。实践证明,专业外语教学中,读、听、说、写、译能力的提高是互相促进的,只有全面发展,才能学得快,记得牢、用得上。

3.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三

【关键词】中高职 日语教学 语言应用能力 培养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112-01

上海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大量的日本企业进驻上海,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推动的作用。现阶段,三年中职日语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考虑到外语学习周期性长等特点,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对学生进行五年的贯通培养,让他们在较长的学习环境下熟练掌握日语语言应用方法,提升自我语言应用能力,从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推动我国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中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日本企业在我国市场中的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应用日语专业相关的人才有着大量的需求。在我国中职日语专业和高职日语专业发展的现阶段,不难发现经过5年的中高职贯通培养,日语应用的教学更加具体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更加扎实,通过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量的应用型人才。语言作为沟通的重要渠道,人们在工作中要想实现良好的沟通交流,首先需要在语言方面进行和谐的交流,避免在進行语言方面交流的过程序中出现尴尬的现象[1]。因此,在进行整合之后,对学生日语应用能力培养时间更加充足,还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感受到日企在发展的过程中对人才专业能力的要求,能够在未来的激烈市场竞争中成功就业。

二、中高职应用日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良好的教学环境是中高职在应用日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以前三年中职日语教学或者三年高职日语专业教学期间,学生在短期的学习过程中无法掌握熟练的语言应用能力,在社会就业的过程中难以适应日企的发展需求。中高职贯通后日语课堂教学更加有利于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与日本企业的发展模式相融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企业对人才的相关要求。在长期的教学环境影响下,学生能够掌握扎实的应用日语专业知识,在语言能力上得到很大的提升,能够在日企的发展过程中为国家整体经济的发展做贡献[2]。

(二)改变教学形式

在上海教委实行的中高职贯通培养的现阶段,作为应用日语专业教师,需要在教学形式上进行转变,激发学生对应用日语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日语的交流沟通,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日语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确保中高职应用日语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实现成功就业。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

中高职应用日语专业教学面对市场发展的形式,对学生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改变。对媒体技术作为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对专业学生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针对学生的兴趣点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应用日语学习积极性。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多媒体技术有着自身明显的优势,通过大屏幕的形式,让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日本语言的文化,促进中高职应用日语专业学生在语言能力上得到有效的提升[3]。

结语:

总而言之,应用日语专业实行中高职贯通培养是教学改革的里程碑,3年中职日语教学和3年高职日语教学都无法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中高应用日语贯通的培养模式下的日语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学生的语言学习时间、培养学生日语应用能力的手段变得更加多样化、让培养出的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更加扎实,符合市场发展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良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洪漫.高职商务日语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实践探索[J].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23-27.

[2]夏国锋.高职商务日语专业人才培养阙失与对策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5:133-135.

4.谈聋校语文教学中语言能力的培养 篇四

黄利

摘要: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强化课内语言训练,加强写话训练,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培养聋儿语言能力,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原则,才能更好地发展聋生的语言能力。

关键词:语言训练和谐环境语言能力

语言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丧失听力而和有声语言无缘的聋生来说,语言就更显出它的重要性了。聋生必须依赖语言去学习,去认识事物,发展思维。只有掌握了语言,才能对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进行调节,才能与他人进行交流以适应社会。

一、强化课内语言训练。

课堂教学是聋生学习语言的主阵地。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语言手段,必须以口语为主导,凭借课本,合理运用手指语、手势语和板书作辅助语言手段,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实践证明,耳聋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各人不同的生理基础,形成听(看)、说、读、写的实际能力,来学习知识、表达思想,顺利地进行社会交往。

1、加强写话训练,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写话训练的内容多种多样,应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可以是一幅图,也可以是一次活动,也可是一次生活经历„„

(1)看图写话。

看图写话训练是发展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它通过图这种最直观的形式引导学生将所看到的事物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有利于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一个一个的意义块,使聋儿在出现相同或相似的情形时,能够正确地表达,从而提高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本提供的图片较少,我们必须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使得图片的内容涵盖学校、社会、家庭等各个方面,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高语言能力。在选择图片时,我们要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图片的内容难易程度。必须结合当前所学习的词语和句式进行选择,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二是图片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学生生活的环境来选择,如操场、教室、宿舍、家庭等等。三是图片的呈现方式也应该多样。除了静

态的图片外,还可以结合当前的信息技术手段制作动画,提高学生的说、写话兴趣。

训练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①重视一图多写的训练。

所谓一图多写就是一幅图在不同的时期的写句要求是不同的,由一句话到几句话,由几句话到一段话,不断引导学生运用新知识,发挥想象力,以扩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样一幅图在上学期是这样写的,到了下学期就必须进行丰富,到了三年级就是一段话,到了五六年级也就是一段话了。这种前后连贯的训练有利于学生掌握语言的规律。

② 重视反复练习。

一幅图必须经常练习。经常练习一方面是巩固,在聋校学生的遗忘率是十分高的,主要学生在平时运用得少,因此我们必须经常出示,反复练习,加强巩固,形成能力;另一方面必须重视学生的创新,如果学生写出了不同的句子,并且正确,一定要进行及时的表扬。在反复中把句子写完整、写生动。

③ 重视分类练习。

对于可以写同一类型的句子的图片可以进行集中练习,以提高学生对一种句子的理解程度。如在学习把字句时,我们便可以将能够写成把字句的图片进行集中呈现,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于把字句中施动在前,对象在后的理解。

④ 要重视人图向生活的过渡。

看图写话的目的并不是应试,重要的是让学生有写话的情境,给学生一个氛围。最终目的还是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的表达。因此,在生活中,如果有出现类似于图片中的情景,一定要及时让学生进行表达训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环节,但是对于学生语言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联系生活实际写话。

“乐”是思维的“内燃机”。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特定的“乐”的环境,学生可以从中得到丰富的材料,而觉得要说和写的话很多。这时教师只要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句式,指点他们如何把话说得清楚,说得具体,说得生动便行了。例如:在写做过的一件家务事时,我就先问学生在家有没有做过家务,学生们各抒己见。在说同一件家务时,学生还讨论得很激烈,分别说出不同的做法。过学生充分的说话以后,我提出句式“„„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让学生把说的话写下来。只有在这样生活化的情境地中,学生的语言意识才能被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才会乐写、能写,所写的内容才是最生活的,最有用的。

我还坚持指导学生写日记。通过坚持写日记,要以培养聋童主动表达习惯,积累写作素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我们正常地开展每日写句和写话训练,并逐渐过度到写日记,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动表达习惯。在开始阶段不一定重视语法,要重视孩子是不是表达了自己的生活,是不是出自主体内心的需要而进行的表达。在这个基础上逐渐重视把句子写完整,写通顺,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语法(并非语法知识)指导,使学生的写话能力得到发展。

(3)重视发展语言能力与思维能力的结合。

说写话训练中,我还重视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思维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在学习中才会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看图说话《两只小羊过独木桥时》(两幅图),只出示第一幅图,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寻求不同的结尾。第一种,两只小羊都掉到河里去了。第二种,一个老山羊走过来,对他们说:“你们要学会互相谦让,团结友爱。”两只小羊都红着脸,难为情低下了头,说:“你先过吧!”第三种,两只小羊在桥上商量,我们把这个独木桥扩建一下吧,让大家方便。

2、加强朗读训练,提高聋儿语言能力

在教学中,聋儿对语言的学习、看听话、摹仿、应用的过程中不断提高。随着学习内容的不断扩展,聋儿对学习语言的意识也不断增强。但同时在教材中越来越多的抽象的内容无法演示、无法讲解。指使聋儿不能建立正确的语序、语法概念。加强朗读训练,以情引读,以动助读,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达到全面提高语言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对聋儿看(听)话能力、摹仿长句的能力、应用语言能力的训练。这些训练使聋儿能够掌握大量的语言资料和语言信息,大大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但是,随着内容越来越丰富,语序和语法越来越复杂,不仅需要聋儿学说语言,更需要聋儿感悟语言,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应用。朗读训练,是提高聋儿感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在具体工作中有以下几点做法:重视拼读中的朗读训练,为学词学句打下良好的基础;加强看图学词学句中的朗读训练,让聋儿正确理解语言;手口并用,以读促说,提高聋儿感悟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不同形式的朗读练习,让他们扎实拼读,学会正确读词读句,让他们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悟,充分调动一切可能利用的手段和多中感官参与,才能使学会正确的语法和语序,学会真正的活的语言,达到回归主流的目的。

二、创设和谐环境,进行多方交流。

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在生活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脱离了交流的语言发展是不可想象的。交流依赖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我们在课内外都关心、爱护、亲近学生,与学生打成一片,指导学生间建立互信、互助的关系,从而创设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多方面的交流。

首先是加强师生交流,充分利用晨、周会,课外的时间与学生开展多方面的交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交流的内容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交流语言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包括口语、手语和书面语。同时抓住一切语言训练的机会,包括要请假必须写请假条,发生什么事情要写情况汇报等等。在交流中对个体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促使学生把课内所学习的语言运用到课外中来,在运用中帮助学生达到目标。

1.生生交流。运用写留言条、写信、笔谈等形式,指导学生学生运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发展他们的语言能力。交流中,教师重视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每组学生选择合适的话题,围绕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2.手拉手交流活动。在与普通学生进行的手拉手活动中,指导学生交笔友,经常性地写信或当面进行口语和书面语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发展语言能力。

3.亲子交流。教师必须给家长讲清孩子的个别化教育计划,以得到家长的重视与配合。然后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交流活动,并将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过来,不断改进。如:要求家长带孩子到外面去玩,用口语或书面语指导孩子说话和写话。

生活中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是聋生语言实践的重要基础。创设和谐环境,促进多方交流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意识,促进聋童更好成长。

总之,培养聋儿语言能力的方法多种多样,老师和家长要善于针对自己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抓住他的兴趣,选择适当时机,捕捉技巧方法进行语言训练,遵循“寓教于乐”这一项原则,只有这样,才可以让他在轻松自由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提高语言能力,最终为学习语言打下牢固基础。

参考文献:

[1]方俊明.感官残疾人认知特点的系列研究报告.中国特殊教育,2001.1

[2]银春铭.试论我国语言教学的改革问题.聋校教学文萃,1997.5

5.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五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些名言都有力地说明了“问”的重要性。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会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强烈的内驱力;就会在试图精确地提出问题时,积极调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就会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思维品质。许多事实表明,善于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学生提问能产生认知困惑,有困惑,才能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去探索,去打开智慧的大门。为培养勇于探索、追求真理、发现创新精神、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热情地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使学生真正指向自己的疑难处,从而更好地活化、优化课堂教学,使整个阅读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师生生命跃动的过程以及体验阅读乐趣,积极而有效地学习语文的过程。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常会发现总有一些学生不会提问,自上学期以来,笔者对我校四年级250名学生的调查表明,课后能向老师提问的占%,而课上敢于当面指出老师讲的错误的不足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把教学内容全都理解、没有任何疑难问题可问了吗?回答是否定的。青少年思维活跃,他们头脑中弄不懂的问题很多。那么,他们为什么不向老师质疑呢?据了解,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胆小、紧张,害怕提不好而受到责备或被同学取笑;二是有些学生不善于提问,他们只是虔诚而认真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现成知识,不善于思索和怀疑,因而也就感到无问题和无疑问;三是学生受知识、年龄的限制,难以把握知识要点,难以生疑;四是有的老师不鼓励不支持学生质疑。出于狭隘的师道尊严,有的老师怕被学生问住,面子上不好看,久而久之,限制了学生质疑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对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敢问、乐问、善问。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见。

一、明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是学生应该达到的一项学习技能。

2、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主体性教学的手段。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离开学生的主体性,语文教学活动将一事无成,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让其主动自觉的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失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好方法。

3、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学生阅读的需要。从阅读心理学角度来说,身。辛格认为,积极的理解包括用问题来对课文进行反应,并在随后的阅读中去寻求对于这

3%。

:“

学生提出问题是有价值的。它的最大的价值就是有助于理解本

25%,课堂上向老师提问的占

?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可见具有提问能力

10分阶段目标阅读一项明确指出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些问题的回答。因此,学生提出问题比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有助于理解。所以,培养提问能力可以更快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4、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途径。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亚里士多德曾经讲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一个学生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说明他善于联想,具有一定的想象能力,说明他有一种勇气和探索精神,至于大胆质疑的,更是表现其果敢的创新意识,而这一点,是一个创新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手段,引导学生质疑问难,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思考兴趣和创新思维。

二、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一定会产生许多问题,有问题就会有求知的欲望。但是,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课堂中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按教案设计的环节一步步地进行,学生就可以理解知识,掌握知识。教学中只求课堂纪律好,不求真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只求传授知识,不求探究理由;对学生问题意识的萌芽视而不见,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压抑了学生好问的天性,致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如题;“顾虑心理“依赖心理”障碍的存在,导致课堂无法形成浓厚的质疑氛围,不能真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学习的良好局面。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关键是要创设宽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学生积极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允许学生提问出错,这是学生敢于提问的前提。许多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积极学习行为示以满意的微笑都会给学生增强新的动机力量。一个人如果体验到一次成功的乐趣,就会勇气倍增,激起无数次的追求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当然,面对学生的提问,我们一定要坚持正面引导、表扬为主的原则。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正如于永正老师所说:加快思维的兴奋剂,是开窍的电火花。的问题就训斥、批评,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提问能力就成了一句空话。

三、提供合适的契机,使学生见

“自卑心理”,学生担心提出的问题不合教师的意图”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首先教师要与学生角色平等,毫无顾忌地勇于提问“这种适时、真诚的鼓励,是帮助学生树立信心的支撑点,是

“疑”“疑”敢“问”。

”,学生认为,自己平时学习不好,根本提不出问,而会受到教师的指责或同学的嘲笑;“我不懂,老师会讲,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点头称赞,拍肩鼓励。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千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一些幼稚的,自己不满意“问”。

”的心理。心理、角色距离,创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有,因平时上课教师包办太多,所以学生产生了敢于提问,以及口头表扬,就会消除心理障碍

让学生提问,要抓住时机,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同时机的提问,能起到不同的作用。

(一)课始提问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这是学生第一次学到课题是一句话的课文,大多数的问题可能集中在这点上,而这一点恰恰可以成为教学的突破口。当然,由于学生基础不同,提出问题的水平高低也不一样,教师要给予相应的指导。

(二)课中提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促进学、思、疑、问、悟的结合,并注意循环往复,不断提高。有一位教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谈到曹操用连船”这一决策的利弊时大于利”,无形中感到雄才大略的军事家,由此,一场小型的课堂辩论展开了。反方的理由:(作出的决策,不连船,曹军会晕船,永远过不了长江;(很小;(3)铁索连船可以增加曹军战斗力。经过一番面红耳赤的争辩后,大家终于达成了一个“新”的共识:铁索连船有利也有弊,是利大还是弊大,关键在于曹操能否小心谨慎,注意风向,扬长避短。这堂课正是由于几个学生的大胆质疑,才引发了一场唇枪舌战,不仅全班学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求异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解。

(三)课尾提问

统做法是教师问学生学了课文后还有什么问题由于学生差异性的存在,有限,这样的问题难使教学发挥最大的效益。因此,课尾提问需把握两点:一是选择探索意义较大的问题进行,二是围绕教学的目标后,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中有一位学生提问:妇或下令捕杀这伙人的办法,而要一一惩治他们呢?并通过引导点拨和小组议论,让学生明白了西门豹这样做的目的是既要惩治这伙人育老百姓,让河伯娶媳妇真相大白,进而破除迷信。这一问,使文章的中心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四、教授正确的方法,使学生有“授人于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学方法是教师的“整体作用。对学生来讲,学习方法作为能力。⑽学生在提问时学会提问,形成能力。,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曹操很笨”他们很可能提出各式各样非本质性的问题”,学习方法是学生的,往往不知如何抓住要点提问,形成了两种对立的看法提出了“(重点或难点)“问”。

“工具“工具”,内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系统,才会形成学习”的观点1)铁索连船是根据曹操军队实际情况2,笔者认为这种做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进行。如一位教师在教完“西门豹为什么不采用禁止给河伯娶媳”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个问题的价值性。”要使学生善问,必须”,只有这两种,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提问的指导。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接着就有几位学生附和。,但由于课堂教学的时间““工具”结合起来,才能发挥“铁索“弊”。。这时候站起来一个学生,大胆地提出提问,认为曹操是个原先的分析太片面,利大于弊。)冬天,东南风罕见,火攻机会,而且还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见《西门豹》,又要教“疑”善授之以渔工具

(一)对课题进行提问。俗话说:“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题能引导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在学生接触不少课文后,我们可以常常这样问学生:“同学们,你们一看见这个题目都想知道什么呀?”从而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经常引导学生针对课题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学生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提问能力也会得到发展和提高。

(二)抓住文章的结构引导学生提问。有些文章从结构上看,作者的安排很是独特。在教学时如能引导学生围绕文章的结构进行发问,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还能从中领悟和借鉴作者的表达方法,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有位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上质疑,学生则提问:雨中的杨梅树?是不是有点多余?味道甜美,是与杨梅树的生长茂盛分不开的,而杨梅树生长茂盛,又是和春天的雨水充沛分不开。看来作者的安排是别具匠心,绝非多余的。

(三)对重点词句进行提问。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可强调学生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学生可能会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

(四)抓住矛盾处提问。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是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貌似矛盾,实则统一。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引导学生进行发问,往往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中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句话,学生就会提出疑问:不是矛盾了吗?”情。

此外,还可以对文章的标点、段落分行、文章内容、人物的行为等质疑。总之,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方法,坚持多引导、多训练,学生的提问便能渐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会生疑走向会质疑。在引导学生提问的过程中,要防止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陶行知有这样的诗句: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作为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问”,教学生怎样问,在”“谁读了这个故事都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的品质所感动。“画龙点睛“„焦急‟是着急的意思,“无疑而问“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培养学生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怎样思考分析问题“课文重点写作者对杨梅的喜爱,为什么开始要写

”之作用,为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耐心”,二是“不思就问”上下功夫。这才是阅读教学的真谛和终极目标。”‟是不着急的意思,”。

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小珊迪》”

6.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六

一、读前引导:激发学生想象

1.参悟课文标题

针对课文标题,运用brain-storming,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发散学生思维。一般而言,整篇文章的灵魂和主旨就是课文的标题,因此引导学生参悟标题十分重要。在学生阅读课文之前,教师指导学生通过标题中的关键词进行推测、提问和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

例如,人教版第四册Unit 4 Body Language这一单元的课文题目是“Communication: no problem?” 教师可指导学生提问:

Q1:What is body language?

Q2:What kinds of body language do you know?Can you act them out?…

学生应在思考并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想象并表演各种身势语,此过程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培养想象力。

2.猜测课文配图

每个单元的课文都会配带一幅或多幅插图。教师应充分指导学生通过who,where,what,how等关键词看图猜测图中的内容,极大地拓展思维,培养想象力。

比如,阅读英语Book 2的L99一课,展示 “Tug to dock”“Pick a banana”“Food was stolen”三幅图片。就下列问题引导学生猜测、想象:“Why do children put the boat out of the water come out?”“When did they pick bananas?”“Who put the picnic basket?”等。这样抓住关键问题的设计,引发学生在猜测中增强学习兴趣,在想象中急于阅读课本,从而找到答案,了解课本内容。

二、读中指导:丰富学生想象

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设计多种开放性的问题以及以任务为基础的活动,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探索答案,达到知识与技能、学习与运用的有机结合。

1.巧用“排除法”,扫清阅读障碍

课文中会有一些生词或熟词生义的出现,这时要指导学生利用构词法、上下文情境法等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重点词的用法,排除阅读中的障碍。例如,这篇文章中出现了misunderstanding,

crossroads等生词,根据构词法可以轻松猜测出它们的基础意思分别为“误解”和“道路交汇处”。而crossroads在“…cultural crossroads”中通过进一步的上下文猜测应为“交流”的意思。

2.巧用“反推法”,想象课文情节

反推法在英语教学中经常用到。比如“Communication:no problem?”这篇课文中,阐述了多个不同文化国家的人在交流过程中身势语的具体表现。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如果他们产生了误解会有什么表现?他们会通过什么方式消除误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可最大限度地挖掘课文深层次的内容,同时也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

比如,教师列举这样的例子:

raise one’s hat;raise one’s voice;raise the temperature;raise the rent;

通过对比阅读,学生通过思考反推出raise是“使……上升”的意思,是及物动词,而rise的意思是“升高”,是不及物动词。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这种反推式思维法,将课文布设若干个顺序打乱的片段,让学生给予排序,学生必定用心寻找它们之间的联系,学习印象深刻。

3.巧用“虚拟语气”,开发想象能力

比如,模块6 Unit 2中的第四步练习,出示情境一:在英语小组活动中,有几个学生英语考试不及格,他们在总结教训。

I would have passed the English exam if I …

再出示情境二:在上周的篮球比赛中,我们班失败了,有些学生在总结失利的.教训。

We would have won the championship if …

通过小组的合作练习,每个学生说一个句子,共同完成一首英语诗,然后到台前朗诵,学生的参与性极高,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三、读后练习:升华学生想象

1.课本改编练习

学生阅读完课文之后,已经真正理解了文章主旨,理清了文章脉络,这时可以设计讨论活动来升华主题。比如,学习完“A

million pound bank note”这篇课文,可以指导学生想象故事会有什么样的进一步发展?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改写这个故事?等。

2.复述课文练习

可以让学生进行复述课文训练,比如,改换人称、变换文体、改变角色等,对课文进行创造性地复述,使学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激发了想象力,训练了语言组织能力。比如,学习完“Comm-

unication:no problem?”一课,可以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内的课文复述练习,然后全班汇报。

3.短文创造练习

作业的布置要遵循多样化、创造性的原则。布置一些看图作文让学生进行想象性作文;或者让学生运用每堂课所学的单词和句型编写一篇小短文,最终实现知识的延伸,达到想象能力培养的目的。

总之,想象力也是一种能力。在英语阅读教学中,要结合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充分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思维兴趣,巧妙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学会想象、喜欢想象,拓展英语学习的创新空间,在学生在英语学习的海洋里自由驰骋!

参考文献:

[1]付勇,君柏桦。探析思维想象力与英语阅读的关系[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04)。

[2]付涛。英语阅读之新思维[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03)。

(作者单位 山东省临沂第三中学)

7.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七

一、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根据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可知,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习、理解、掌握、运用与英语相关的知识,进而使能够用英语和别人进行流畅的交流,并表达出自己对英语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意图。然而,在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偏重的是对语法知识的讲解及对学生英语语法等固定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学生缺乏表达情感和运用语言知识的训练,导致大部分学生学习的都是“哑巴英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英语的相关基础知识,但不能用英语把所学的内容表达出来,不能顺利地在实际的交流过程中沟通。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也要明白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对学生以后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进而重视在实际教学中对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创设教学情境,营造轻松、自由、活跃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作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培养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措施

1. 更新教学模式,强化英语的实用教学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初中英语教学加强了课外阅读和听说能力的培养,核心任务就是加强对英语文化知识和应用环境的教学。然而,由于大部分中学的多媒体教学设施还不够完善,导致不能够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核心教学任务,不能够给学生提供一个应用语言和表达情感的平台。因此,在实际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为了避免多媒体教学设施不够完善这一缺点,贯彻落实新课标的教学任务,教师应更新教学模式。可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以小组的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并抓住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课堂上多开展一些游戏教学,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开展实用性的英语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使用能力。

2. 重视对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

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对学生学习、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文化背景知识的讲解,如: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英美文化以及各个国家的生活习俗等知识,结合课本内容来开展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还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文化知识内涵。

3. 设计层次化的教学策略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可知,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存在差异性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效果也是不会相同的。因此,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要想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就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态度和兴趣爱好,进而创设出有层次化的教学内容,为每个学生提供一个使用语言表达自身情感的平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优点,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提高语言应用能力和表达能力。

8.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八

摘要:培养锻炼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紧紧抓住幼儿爱玩、喜赞赏和喜自由表达语言的天性,通过有目的地开展活动,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幼儿培养语言表达

研究表明:“3~6岁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幼儿大脑的最关键时期。”但是,对于如何培养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各家所言莫衷一是。笔者认为,要培养好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充分领会和把握好幼儿爱玩的天性,在玩耍中引导幼儿进行无意识的学习锻炼

在笔者看来,幼儿对于学习一词的感知更多地倾向于玩,玩是幼儿的天性。因此,培养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从‘玩字入手,在玩的形式上内容上下功夫,玩的形式越多样,内容越丰富,对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越有助。

在玩的形式上,重点把握好两种方式:一种是幼儿园老师和幼儿玩,另一种是幼儿和幼儿玩。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在于创设适合幼儿发展特点的,自然、真实、有趣的语言环境,使幼儿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教师可充分利用语言教育活动时间开展如下活动:

谈话活动谈话活动创设的是日常口语交往情景,要求幼儿调动自己已有的经验,围绕幼儿熟悉的话题倾听他人的意见,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有助于幼儿学习围绕某一话题进行现场交往的能力:倾听、理解他人谈话内容的能力,清楚地表达自己经验和感受的能力,不跑题、轮流交谈等特殊交往技能。

讲述活动

讲述活动为幼儿创设正式口语交往的情境,要求幼儿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对某一图片、实物、或情境的认识和看法。这一活动有助于提示幼儿按照一定的思路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感知、理解讲述对象的技能,在集体面前完整讲述的技能,对自己的讲述初步构思的技能。

听说游戏

听说游戏为幼儿创设的是教学游戏情境,要求幼儿在游戏中按一定的规则使用口头语言。主要是培养幼儿在口语交往活动中快速、机智、灵活的语言运用能力:对发音和语言结构的敏感性,在游戏中灵活使用相关语言的技能,理解并快速运用游戏规则的技能。

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为幼儿创设的是文学作品欣赏和学习的情境,要求幼儿在理解文学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欣赏和运用文学语言。这一活动可以培养幼儿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以及利用文学语言表达想象和生活经验的能力:对文学作品和文学语言的兴趣,对文学作品的情节主题和语言结构的理解能力,在作品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文学语言的技能。

早期阅读

早期阅读为幼儿创设的是书面语言学习的情境,要求幼儿围绕提供的书面材料(包括符号标记、图画、文学等视觉材料)展开活动。这有利于幼儿获得初步的运用书面语言的经验:对书面材料的兴趣和敏感性,从书面材料中获取相关信息的技能,使用简单的书面材料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想法的技能。

这五种语言活动要相互配合和交叉使用,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要特别关注那些羞于开口,不爱表达的幼儿,使其有充分的机会进行学习和表达。

幼儿和幼儿玩,这是幼儿对已经掌握的语言的一种再熟练过程,也是幼儿对其他人的语言、行为进行模仿的过程。幼儿和幼儿玩,可以增加幼儿的语言表达面,自我纠正语言表达上的一些错误。

在玩的形式上,角色表演的形式是最普遍的,“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说,尽管图书上具有生动可爱的形象,但毕竟这些是静止的,若能将这些形象活起来、动起来,将会对幼儿的感知、理解起到积极的影响。”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图书或看到的动画片等编成故事进行表演,幼儿自己在玩耍时也会将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故事进行再现或创编,这时,教师要积极地为幼儿的玩提供便利,如:给他们制作头饰、布置场景等。不要怕麻烦,这不光对幼儿的语言发展有利,还能培养幼儿相互协商、相互支持、合作能力等。切记不要让幼儿经常独自玩,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在发音、吐字方面的训练且易形成幼儿孤僻的性格。

在玩的内容上,应着眼于在与幼儿玩中教幼儿正确的发音、识字、说句。教师要有意识地在幼儿玩时予以引导。幼儿学说话,最先是从吐字发音开始的,幼儿在吐字发音方面出现不正确、不规范现象时要及时纠正。幼儿由于听觉未充分发育,唇齿发音不清等原因,有时容易将老师、父母教的字读音与其他字混淆,如:“敲锣打鼓放鞭炮”可能会听成或念成“敲锣打虎放鞭炮”,此时老师要及时对幼儿表现出来的含混不清的字音进行纠正,让幼儿吐字清楚,发音正确。在幼儿已经认识一部分字或口头会说一些简单的话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注意事项,注意让幼儿流利的把一句话说完,教师要做日常生活中的有心人,经常对幼儿的语言进行规范,防微杜渐,就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一切以幼儿的阅读兴趣为出发点,抓住幼儿的阅读爱好,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幼儿的语言经验

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有三个因素至关重要:一是固定安排专门的阅读时间。教师要坚持做到持之以恒地带领幼儿阅读,时间一长,每天那个时候,幼儿就会自觉地拿起书本阅读;二是选择好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有关研究表明:“给幼儿选择图书要着重选择形象性、直观性、故事性较强的图书。”所谓形象性,即书中内容应是幼儿熟悉的,使幼儿感到亲切、自然的。例如《白雪公主》、《猫和老鼠》、《铁甲小宝》等都是幼儿百看不厌的动画片,教师可以为幼儿选择这样一些图书,当幼儿在书中见到自己熟悉的形象和情节时自然会对这些图书发生兴趣,甚至将自己看到的表达出来。所谓直观性,是指要选择色彩丰富、绚丽、对比强烈的图书,因为幼儿对绚丽的色彩很感兴趣。所谓故事性,即挑选故事情节单纯、生动有趣、结构清晰、有头有尾的图书,如《西游记》、《安徒生童话》等书就具有这种特点,因为故事性强,动作画面直接,能够让幼儿一看就懂,所以倍受幼儿青睐。三是要选择幼儿喜欢读的书,教师在与幼儿进行共读过程中应尽可能多地涉猎科学、教育、历史、地理、人文、自然、宗教、哲学等方面的内容,每方面的内容都要坚持一段时间,并尽可能地观察幼儿在读时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及参与度,然后进行记录,再根据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进行选择,作为今后幼儿阅读的主要素材。在笔者看来,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亲子共读也是一个不错的模式。“幼儿园可以设亲子共读栏,构建家园阅读的互动平台,幼儿的阅读要作好记录,可以设计色彩丰富的家庭阅读记录表,使幼儿的阅读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这种方式可以大大地增强幼儿的阅读兴趣。幼儿阅读兴趣浓了,自然就会增加语言经验,这对幼儿语言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时时对幼儿的良好表现进行赞赏和鼓励

通过自己的语言,把储存于大脑的语言,故事展示出来,是幼儿无意识的一种自觉行为,几乎每个幼儿都有这种表现欲望,而且都希望自己的表现能赢得教师、父母首肯和同龄人的赞许,成就感永远是幼儿健康成长的最大支持力。教师可以经常提供一些方式,让幼儿体验成功,如引导幼儿把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故事讲给朋友听,或者给幼儿讲他熟悉的故事时,故意把故事的情节讲错,让幼儿进行纠正等方式,让幼儿感受成功,加深记忆,加强理解,促进良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教师在评价幼儿的时候应讲究语言艺术,不要由于一句话而扼杀了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还是应该以鼓励为主,哪怕只是取得了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便激发幼儿的积极性,调动其内因,让幼儿自己不断地去努力,去进步。

四、教幼儿记一些形体简单的字

如:“人”、“口”、“手”、“日”、“月”、“心”、“上”、“下”、“左”、“右”等字易于记忆,幼儿记忆的字越多,越有助于幼儿对图书中故事情节的理解,同时,图书中偶尔出来一两个幼儿十分熟悉的字,会令幼儿十分兴奋,会提高幼儿对此图书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容易接受该图书的内容。

五、营造宽松、自由创造性语言运用环境

“一个尊重独特性、鼓励多样性的开放的环境才能够让幼儿产生安全感,使幼儿想说、敢说、乐于说自己的观点。可以这样说,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所以,在幼儿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要尽量营造宽松、自由创造性语言运用环境,在幼儿说话时要具备一定的耐心,把幼儿说的话听完,不要盲目打断或强行制止幼儿发言。

9.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九

培养学生在基础护理学教学中的语言交流能力

语言交流技巧是护士日常工作的重要方法之一[1],护士在整个护理过程中,语言交流技巧要实施到每个步骤,对促进护患间的`有效沟通,保证护理程序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作用.

作 者:段亚梅 作者单位:渭南职业技术学院,陕西,渭南,714000刊 名:基层医学论坛英文刊名:PUBLIC MEDICAL FORUM MAGAZINE年,卷(期):13(12)分类号:G71关键词:

10.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

2008年,中国教育报以《汉语能力——21世纪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为题报道了大学生的汉语能力。调查表明,高职院校,由于自身职业教育的倾向性,语文的边缘化,不少学生对这门课程缺乏兴趣,学习效果也不太明显,致使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显得更为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高职教育加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认为,这与大学语文因袭中学语文的理论困扰、自身的定位和定性模糊、脱离学生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有一定关系,而解脱困境的出路在于注重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当前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现状

高职学生不同于其他普通高校的学生,强调的是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尤其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仅仅凭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然而语文这门工具,它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的学生拥有专业技能的前提下,提高竞争能力,争取更多的机遇。高职院校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表现为:能说会道、能言善辩和能写善文。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多年来,我国众多大学生不论愿意与否都会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外语,参加各种培训和证书考试,尽管许多高职毕业生能熟练掌握一门甚至多门技术,却连一个完整的工作计划和学习总结都写得支离破碎,更别说其他的写作能力了。同时,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三差两多”的现象。“三差”只成绩差、自主能力差及行为习惯差;“两多”只自身问题多,家庭问题多。因此,在语文应用能力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行文无逻辑,错别字连篇;更有甚者连请假条都写不清楚,有人把这现象概括为“字不成体,文不成句,语无伦次”和“上课只讲俏皮话,文章只到网上找,毕业难填求职表。”以上这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状况如得不到解决,则会严重影响高职生的成材。

二、高职学生应具备的语文应用能力

吕叔湘先生说过:“学习语言不是学一套知识,而是学一套技能。”作为母语教育的大学语文,它的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不仅要提高学生在社会上的通用语文能力,而且要提高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语文能力。实践证明,语文能力不是依靠老师的分析讲解获得的,而是学生语文能力训练的过程。当前“以人的职业准备为中心”的高职教育课程改革观,决定大学语文突出培养学生的说、写、读的能力。本课题组在人才市场对高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需求调查中,也得出结果,作为一个高职毕业生语文应用能力最重要的是说(占87.1%)、写(占44.3%)、听(占34.3%)、读(占14.3%)。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说、写、读语文应用能力的培养。

1.口头表达能力

当今社会生活的快节奏和通讯工具的现代化,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很大程度地依赖口语交际,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较高的语言表达能力,但经过本课题组对湖南五地区的高职院校600多名学生的调查发现,67.8%的学生认为自己语言交际能力最弱。语言表达能力的欠缺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高职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较差,对学生的远期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势在必行。课堂上,口语表达能力训练的最好方法就是进行朗读教学。朗读教学可以使学生储备语言材料,获得语言规律,大好口语基础,纠正口语交际中的种种语病,培养良好的语言习惯,使学生具有适应现代社会的口语交际能力。一个连朗读都不流利或不清晰的学生,能够自如地与人进行口语交际,能够融入现在与未来的社会。因此,朗读时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

2.应用写作能力

应用写作能力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也是社会最需要的能力。有人谈及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也会面临类似美国六十年代经历的“写作危机”,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实用书面应用能力低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也就是实用写作能力低下的危机。从调查中反映出,很多高职毕业生不仅一般的通知、总结不会写,连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应用写作类文章也不能完成。这已成为高职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对高职教育提出的一个强烈要求——尽快提高高职毕业生的语文实用写作能力。

在大学语文课中,结合应用文体的教学、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模仿和练习社会必用的各种应用文写作。学一种文体,写一种文体,尽可能掌握社会通用文体和专业必用文体的写作模式。同时,加强与专业有关的应用文写作的训练,增加并充实应用的实例内容。这是学生最需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

3.阅读欣赏能力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熟读与背诵。战国苏秦头悬梁、锥刺股,潜心苦读,熟研了太公《阴符》、六国势要,因而练就了口似悬河、舌似利剑的游说本领。唐代李白5岁诵六甲,10岁通百家,终于成了留芳千古的伟大诗人。古人的以其苦读经验道出了“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至理名言。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叙述了熟读的意义,“熟读也是一种模仿,就像写字、绘画要模仿手腕筋肉活动的技巧一样,它要模仿作者喉舌筋肉活动技巧,熟读久之,则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即在我的喉舌筋肉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一旦加深,到了作文时,痕迹就会复活,词句就会自然地从口中溢出,写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虽然我们写作时时边想边写,但在“想”时,便会融合进前人的创造,在“写”是,也会吸取去过去的经验,积累多了,就会足部改变心虚笔拙、木讷无文的窘状,最终进入“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的境界。因此,熟读、背诵是语文应用能力提高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

总之,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贵在应用,教师应当为应用而教,学生应当为应用而学,教学的成败得失都体现在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上。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算尽到了自己“分内的责任”,为培养优秀的高职人才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1.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一

【关键词】高职学生 数学教育 应用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0-0039-02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水平不断的提高,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单纯的知识型人才已经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更需要实际工作能力强的人才。在我国的高职院校的教学理念中,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还很严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比较缺乏,所以导致了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对数学的相关知识掌握得比较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将数学知识运用的得心应手[1]。这主要是由于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不足导致的。加强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新时代对于人才的基本要求。

一、高职院校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职院校由于自身的原因,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普遍较差,对数学这门学科的认知能力也较为浅[2]。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和实际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数学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牢,就很难学好这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最终导致学生在学习高职数学的过程中,只是对数学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对于在实际工作中却无法很好的使用。具体如下:

首先,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还相当严重,教师在制定学习计划与知识结构的过程中还是过于单一。很多的教师还采用“灌输式”的方法对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进行课堂讲解,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培养,导致了许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不足,逐渐的失去了对于数学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另外,在对学生的评价考核当中,教师仅仅是通过闭卷考试和课堂提问的形式,这样得到的结果只能反映出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缺乏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3]。

其次,我国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过度偏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讲解,对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当中的应用涉及较少,缺乏对知识应用的介绍和学习。例如,教材中的应用题,数学中的应用题应该是结合实际工作最强的题目,然而我国高职数学教学教材中的应用题却比较落后,与现实脱节,使得学生的发挥余地很小,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最后,高职院校的管理层对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视程度不足,教学的重点都在于学生专业课的培训上。在课时的分配上,数学课也远远小于其他专业课的课时,从入学到毕业也就是几十课时而已,不仅没有充分的时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甚至连理论知识的教学也很难完成。

二、培养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意义

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就在于培养专业技术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各个科目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着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核心展开具体的教育工作[4]。如果只是以增强学生的理论知识能力,只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的话,就会导致学生在理论结合实际方面的能力不足,毕业后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去。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最终又应用于现实的学科,在各个领域的工作中应用十分广泛。所以,培养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数学除了在理科的知识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在文科的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中都要用到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所以,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也有助于他们毕业后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三、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方法

1.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理念当中,数学是一门对逻辑思维能力与空间想象力很高的学科,对于每一个知识点都要理解的比较透彻。而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校的学习阶段,就是为了增强自身的专业技术能力,使所学的知识能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得到更好的运用[5]。我国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条文指出,高职院校最专业人才的培养要以应用型人才为主[6]。所以,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以学生为本,结合学生的自身情况,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观念也同样需要转变。不能在教学中按照自身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培养,而是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和学生未来工作中的需要,对学生的展开教育,要注重高职院校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数学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是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开始,也是根本。

2.优化数学教材的内容

在高职院校的数学教材中,对于数学知识实际应用的练习题太少,应用题也多数都是为了证明某些理论知识的真实性而设计的,缺乏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这样只会使高职院校的数学教育逐渐脱离了现实,变得更加抽象难懂。对于数学教材的编写,应该多添加一些应用与实践类的知识,适当的减少理论知识,要将大量的现实及专业相结合的例子放到教材中去,增强学生对理论结合实践基本观念的认识[7]。

3.开展信息化教学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手段落后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阻碍。传统的板书教学,只能将教师要传授的知识以板书的形式表达出来,使用与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还要使用信息化的教学。例如多媒体技术,软件教学技术等,这些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可以使增强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些信息化技术的使用,可以将数学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通过动画、图片等生动的形式表现出来,更利于学生接受和吸收[8]。

4.优化教学手段

在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课程不足已经成为了高职生学习数学相关知识的最大阻碍,也是长久以来无法解决的问题。随着信息化设备在教学中的广泛运用,适当的使用信息化设备来优化高职数学的教学手段,不仅可以丰富高职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知识量,也可以提高高职生对学习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高职院校数学课时少的缺点[9]。例如:使用多媒体课件对函数知识进行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可以将函数图像分解成几个部分进行讲解,对不同曲线的形成和重叠的部分可以用不同的颜色去标明,使学生可以一眼就分辨出属于哪根函数曲线,便于学生直观的进行学习。使将函数图像的移动、翻转、坐标的变换,函数上坐标点位置的变化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的模式,以动态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学习和理解。在优化教学手段的过程中,我们也要重视传统的板书式教学的好处,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进行交叉教学,既不能永远同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张嘴巴一本书”的低级阶段,也不能不切实际的使用过分花哨的教学,使得课堂教学失去了本身的意义。

5.优化教学评价

在我国高职数学的教学过程中,评定学生学习程度的唯一标准就是闭卷考试,通过卷面成绩来决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程度和理解程度,这种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过于单一,并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程度。这种闭卷考试的知识点无非就是教材课本上的知识,评价出的成绩也只是学生对教材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然而高职院校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教材课本上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如果无法良好的运用到实践中,再好的成绩也只是理论知识,无法对实际工作起到指导作用[10]。所以,要在高职生的数学考试与评价中,更多的设计理论结合实践的考试内容,不断优化教学评价的模式,从多角度、全方位对学生进行考量,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四、总结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型人才,这就要求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拥有很强的实际操作能力。所以,我国高职院校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应该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数学作为一门应用十分广泛的学科,在高职院校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1]黄银海.谈谈高职数学教学中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J].科技与企业,2011(08):112-114.

[2]宋建梅.浅谈高职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18):56-58.

[3]刘祥生.浅谈高职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力培养[J].商情,2010(02).

[4]施宁清,李荣秋,颜筱红.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职数学的试验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42-43.

[5]林春田.浅谈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支持下的高职数学教学模式[J].教育与职业,2011:79-81.

[6]王存荣.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数学课程改革[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234-235.

[7]吴丽萍.对高职数学内容体系模块化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12-13.

[8]陶金瑞,胡文娟.试论行动导向模式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105-106.

[9]金霁.高职数学教学中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34-35.

12.浅议高职语文教学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十二

报刊阅读课程是通过训练学生阅读日语报纸杂志, 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思想表达能力, 一般作为高年级精读课程的补充开展。课程具有开设时间短、课时量较少、考查方式灵活等特点 (以笔者所执教的五年制高职为例, 开课时间为2学期, 2节/周, 共72学时) 。往往难以受到学习者的充分重视, 教师也多采取语法、句型、翻译讲练等传统授课方式。从而导致一定程度上忽视信息收集、分析、整理等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训练, 使该课程的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掘。

如何通过报刊阅读课程教学实践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探讨。

一、准确把握教学目的

报刊阅读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训练学生阅读日语报刊文章, 提高其用日语分析、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日语报刊文章的表达习惯和逻辑, 在把握篇章语义的基础上, 了解当代日本社会的文化背景;在语言分析和文化解读的共同基础上提高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

对于多数外语学习者来说, 母语干涉 (1) 是学习、学好外语的一大阻碍。在初学阶段, 多表现在词汇与句型的应用上。对于中、高级学习者来说, 母语干涉下养成的表达习惯, 更加影响到了信息的收集、归纳与总结。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 会有这样的情况, 学生觉得一篇新闻稿的词汇、语法、句型都看得懂, 可文章和作者的表达目的———即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意图, 学生搞不明白, 或者搞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为何采取这种表达方式, 最后仍然觉得“云山雾罩”。这种情况在传统的“语法讲授→句型练习”授课模式中之所以多见, 原因不外乎:教学目的偏离、忽视了“异文化背景”这一重要内容。

“异文化背景”是外语学习的重点, 也是兴趣点。中日自古有“一衣带水”的邻邦之说。尽管如此, 文化差异和隔膜依然不容小觑。所以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乃至人文思想都是语言教学的关键环节。解决上述的学生困惑, 可以导入相关新闻背景, 或者中国媒体对于相关新闻的报道, 加以分析比较, 整篇文章的脉络就会豁然开朗, 难题也就容易迎刃而解。

二、开放式教材的选用

现今市面上成熟的《报刊阅读》教材都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缺乏时效性。解决这一矛盾的主要途径就是以开放的原则选用教材, 当然不能违反原则、脱离实际。对广大师生来说, 在课堂上以时下广受关注的内容为切入点, 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 激发学习兴趣, 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日本报刊都有网络版, 可以选取时效性强、内容健康积极、贴近学生生活的材料, 这样不仅拓宽了教学知识面、增加了信息量, 还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教材相对滞后的问题。

一些专业性、思想性较强的社论、评论文章 (如《朝日新闻》的天声人语专栏) , 也可适当作为教材使用。为了便于学生的预习理解, 中国媒体对日本的相关报道内容, 亦可以作为前期准备, 要求学生在适当的时候阅读, 提高预习效率。

另外“维基百科”、“日本雅虎”、“谷歌日本”、“百度”等知名搜索引擎也可作为快捷的资料查阅手段和辞典等文字资料的辅助工具, 在学生的预习读解中发挥作用。所以教师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分析、辨别、筛选关键信息, 进一步“为我所用”, 以提高信息的收集、整理能力尤为重要。

三、因材施教原则下教学法的选择

所谓“因材施教”, 是根据学习者的实际能力和需求, 而开展教学活动的一种理论原则。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不同班级之间、同班各学生之间的语言知识功底、理解接受能力均有所不同, 所以想要达到一致的教学目的比较困难。

针对上述困难, 因材施教的教学法应运而生, 它并非“一刀切”式地达到统一目的, 而是让学习者个体在其原先的基础上达成相应的学习目的。如:四年级学生A语言基础较好 (已通过国际日语2级能力测试) , 他亟待达到的学习目标不是文法和词汇, 而是精读、速读能力和信息整理能力、语言组织能力的提高。相对而言, 同班学生B, 理解接受能力一般 (国际日语能力测试3级刚刚通过) , 他所需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为:现今社会生活惯用的词汇和表现, 对日本社会概况有所了解, 能够抓住文章的大意, 等等。

所以教师就需要在分析每名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 指导、协助其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 从而达到预期目标。上述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表现在教学方法上, 就要遵循“分层次、分阶段、有针对性”三大原则。

(一) 分层次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接受能力, 将同一篇需要“精读”的阅读材料分为四个任务段 (四つのタスク) タスク:1.単語と表琫 (单词和句型) 、タスク, 2.文法 (语法) 、タスク, 3.理解と翻訳 (理解翻译) 、タスク, 4.情報の玙得とまとめ (信息的收集与归纳) 。这四个任务在预习前的准备阶段布置给学生, 课堂上也可采取1→4的阶梯式顺序开展教学活动, 并将师生之间的问与答作为检测教学效果的手段。

“速读”能力训练可与上述内容穿插进行, 如临时发给学生一份阅读材料, 要求其在5~10分钟内进行速读, 把握文章大意, 并要求学生对所获大意以自己的语言加以表述, 教师针对学生的表述进行点评, 如果效果不够理想, 则可使用“精读”或再次确认的方式, 重新展开练习。

(二) 分阶段

根据报刊阅读课程开设的学时 (一般院校为1—2学年, 36或72学时) , 将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分为“初—中—高”三个阶段, 当然相应的教学方法在三个阶段也各自有所不同。一般来说, 在初级阶段, 报刊词汇的用法、语法理解可作为学习重点, 选取的教材也可是日本媒体对中国世情的报道, 在学生熟悉的背景知识下展开教学。

中级阶段在词汇、语法的基础上, 可导入タスク?リ﹢デイング (2) (tesk reading任务阅读) 由教师提出问题, 学生带问题阅读文章作为过渡阶段, 逐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能力 (如找关键词、关键句, 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 可适当延长, 或缩短该阶段的训练) 。

高级阶段的阅读材料可选取日本国内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相关报道, 提高学生对日本世情的理解能力, 强化任务阅读训练, 将训练的侧重点放在“速读”的练习上, 并要求学生根据所得信息组织语言, 进行归纳性表述。

(三) 有针对性

验证教学方法的得当与否, 关键在于是否把握住了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实际教学经验, 重点难点虽因教学对象、阶段不同而有所侧重, 但大致内容不外乎以下各项。

1. 新闻报道的题目

新闻报道的题目往往简明扼要, 为了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甚至吸引读者, 往往在措辞省略等方面下足了工夫, 作为学习者如何理解把握其中的玄妙, 除了教师的指导, 更要求其懂得日常积累、揣摩的重要性。

2. 关键词和关键句的把握

关键词和关键句是新闻报道的精髓, 对其把握的准确与否决定收集信息能力的高低, 这一能力的培养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实际训练中可要求学生先遵循传统规律, 如“文章的首尾;出现频率较高的专有名词、外来语人名、地名等, 最后作为检验可将找出的词句加以罗列分析, 判断是否是作者想要传达的关键信息。

3. 长句的读解

实际教学中, “长句”的讲授与理解, 往往是最令师生头疼的部分, 教师难以将其讲得生动易于理解, 学生却容易知难而退, 结果必然是阅读的过程枯燥困难, 教学目的难以达到。其实所谓长句在感官上词句量大、信息量庞杂, 而关键内容无非“主谓”。日语较多的主语省略及连体修饰节与被修饰语的关系, 往往是阻碍学习者的真正“元凶”。把握住这一点, 教师就可以在教学中以实例有针对性地、从易到难地进行讲练, 逐步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 使他们建立阅读“长句”的信心。

四、选择灵活有效的考查方式

考查方式往往被称为评价方法, 其内容包括对课程设计、教材、教学方法、学习者及教师的评价。根据对评价结果的分析, 可以检验和强化教学效果。

报刊阅读课程最直观的考查方式是笔试, 课程的平时测验、作业及期中、期末考试都属于アチ﹢ブメントテスト (3) 的范畴。该测试在学生的形成性评价中发挥积极作用, 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状况把握的重要依据。但要通过该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仅一种测试评价手段是不够的, 基于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 课程开始前就应进行プレ﹢スメントテスト (4) , 教师需要对学生以往的学习情况有所掌握, 在此基础上制订教学计划。

所以命题时也应考虑到以上因素, 将主、客观题型有机结合;平时作业 (小论文、报告) 与阶段测验;笔试、口试等方式结合进行。题型方面, 除了传统的选择、填空、判断正误等之外, 还可以设计成找关键词、关键句、限定字数对文章总结归纳、写读后感等, 主客观相结合的综合语言能力试题。

综上所述, 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需要积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 高年级专业课程对学生的培养具有从量变向质变跨越的重要意义。报刊阅读课程作为其中之一, 需要提高的不仅仅是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师需要从教学目的、方法、教材、考查方式等多个环节出发, 本着“以学生为本, 以学习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 才能真正实现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

摘要:日语报刊阅读课程是通过训练学生阅读日语报刊文章, 培养其读解和表达能力的专业基础课。一般在日语专业高年级阶段开设, 虽然课时量少, 但在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培养上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结合日语报刊阅读课程的教学实践, 从明确教学目的、开放性教材的选用、因材施教原则下的教学法、灵活有效的考查方式等方面出发, 具体探讨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应用能力,报刊阅读,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高见泽孟著.黄文明编译.日语教学法入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116-118.

[2]曲朝霞.日语“报刊阅读”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11, (3) :162-164.

[3]石田敏子.入門日本語テスト法[M].大修館書店, 1992.

[4]国際交流基金日本語教授法シリーズ7.読むことを教える[M].ひつじ書房, 2008.

上一篇:邻里建房协议范文下一篇:《小人国》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