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利县的调查与思考(共7篇)
1.慈利县的调查与思考 篇一
监利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调查
王艳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已经成了全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笔者通过对监利县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心理状况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提出:应建立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全方位形成教育合力,来应对和妥善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问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对策;
引言
留守儿童最早是指父母在国外工作、学习而被留在国内的孩子。现阶段,“留守儿童”通常是指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的家乡,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是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而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我们提出的时代要求。留守儿童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不仅有利于义务教育在农村的落实,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还有利于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更关系到广大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孩子是推动祖国现代化事业发展的强大后备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生力量,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今后的社会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一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及造成农村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原因
(一)监利县留守儿童教育的基本现状 监利县是全国闻名的农业大县,劳务输出大县,是个典型的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如果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这里的水土却只能养育部分人。在全县约142万人口中,约有60多万人口长期分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他们或异地打工,或经商,甚至出国打工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由于这些外出务工人员居住的不稳定性和收入水平普遍不高,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孩子带在身边,这些孩子或是寄宿在亲人朋友家里,或是独立生活。据监利县教育局统计数据显示:全县在校中小学生约23万人,其中“留守学生”占1/3左右。
针对留守儿童的问题,笔者就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道德三大问题,设计了三十道小题一百多个答案,对监利县公办初中学生相对集中的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容城镇直初中)和监利县江城中学(县直初中)共3892名在校学生,作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发现,留守学生有2031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比例高达52.2%,江城中学更是高达79.58%!在调查中还发现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道德、社会关心程度、今后的希望等方面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这对他们自身及社会的健康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通过调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成绩普遍不好且缺乏信心
据笔者的问卷调查的数据显示:有42.96%的留守儿童学习较差,仅有 9.78%的留守儿童成绩优秀。在问到对提高学习学习成绩的信心时,有67.66%的留守儿童缺乏信心,甚至有8.75%的留守儿童完全失去信心,其中调查成绩不好的原因时,就6.78%的学生认为是自己本来就不行,这些数据都与访谈中了解的情况大致相符。
青少年是祖国未来建设的栋梁,据全国妇联调查统计指出,目前我国有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占全部农村儿童的28.29%。而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与父母分开生活的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这个年龄段正处于一生获取知识和生活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他们相对其他孩子而言就有输在起跑线上的趋势,这不仅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不好,而且也体现在他们对学习、生活缺乏信心和进取心,这些都对留守儿童今后的人生轨迹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2、道德情感淡薄和道德行为不良
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有90.85%表示想念外出的父母,而外出务工的家长与子女联系的很少,只有27.07%的家长能保持与子女的不定期的联系,而且联系的内容中:学习、生活占63.6%;思想道德仅占17.02%;人际交往占5.59%;人生安全占9.07%等。家长与子女的长期隔离及关注重心的偏离导致留守儿童道德情感缺失,道德观念淡薄,且家长多对子女采取的是放纵溺爱的态度,希望用物质金钱来弥补亲情的缺失,这反而导致留守儿童自私任性、只知索取不去奉献、依赖性强、缺少社会责任感和待人处事冷漠等缺点,并且,部分留守儿童道德有失常行为。据有关专家对某地848名中小学生的随机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占总数的40.8%,在有打架、旷课、小偷小摸行为的28人中,有23认识留守儿童,占82.14%。通过访谈发现,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家里不听大人的教导,顶撞长辈,我行我素;二是在学校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喜欢说谎,小偷小摸;三是交友不慎,容易与失足青年成群结伙,拉帮结派,打架斗殴;四是花钱大手大脚,沉迷于电视、电脑游戏;五是具有一定的破坏性和煽动性,会带坏其他同学。
3、缺乏心理关爱,出现心理健康障碍 笔者的调查发现有33.69%的留守儿童在学校里缺少或者没有知心朋友,融入集体困难;有60.86%的留守儿童认为,父母不在身边,自己的性格有了很大的改变,情绪消极,表现出自卑孤僻、自私冷漠、情感脆弱,内心压力大或任性、极端、暴躁等性格特征,有的存在叛逆怨恨情绪。当学习生活受到挫折时,有8.16%的孩子感觉社会对自己不关心、不公平,生活没意思,虽说这个比例很小,但却不可轻视。留守儿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若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就可能会影响到一批人,将来对家庭乃至社会都将产生不良后果。
留守儿童年龄大多分布在8到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养成和发展的关键阶段,由于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爱,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 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有学者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年龄越小的孩子心理问题越突出,女生又要比男生更突出,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情绪问题、交往问题和自卑问题等方面。
4、易受环境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对子女思想道德的教育鞭长莫及,加上受到社会环境的不良影响,部分留守儿童很容易受到诱惑,结交不良青少年,形成错误的价值取向,父母孩子采取一种“物质+金钱”补偿的方式来弥补不能留在子女身边照顾的歉疚,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抬头。据笔者对学生辍学情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辍学的原因并不是经济条件,而是产生了厌学情绪,约占68.40%,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或亲戚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可以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学生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得过且过,不求上进。
(二)造成农村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原因
存在以上现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1、政策体制滞后是制度根源。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此伴生的高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使收入低廉的农民工无法负担,只好选择子女留在家乡农村学习生活,促成了留守儿童群体的不断增多。
近年来,虽然各地针对城乡分隔的户籍二元体制的改革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面向务工农民流动和进城就业的歧视性规定和限制,加之与城乡分隔的二元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改革等在实际执行中都存在不合理的地方,还需进一步清理、取消和完善,这种饱受诟病的二元分隔的体制长期以来遗留下来的负面影响依然存在,特别是受我国长期实行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管理制度的影响,如果外出务工者如果把孩子带到城市就读, 就必须向流入地学校交纳高昂的借读费和学杂费, 城市学校进入门槛高而农民工子弟学校条件差且发展尚不完善,甚至由于各地教材选用不同,流动儿童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等困境,都会导致流动儿童难以融入城市学校来接受良好持续的教育,加之现行的教育制度又规定流动儿童必须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中考、高考,这样一来,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使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照顾,这种城乡的制度壁垒是造成留守儿童选择留守教育的根本原因。
2、贫穷落后是经济根源。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带来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改变。对于农民工家庭来说,因为贫困很难改变与子女长期分离的现实。较低的收入节余水平使得大部分父母无力再承担子女在身边城市的上学费用和生活费用。据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择外出务工经商,从事的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平均收入为1000元,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在800元以下,只有一成超过1500元,男性农民工收入为1070元,女性农民工收入为780元,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一半以上的农民工每月支出收入的四成,一半左右的农民工将收入的一半寄回家。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有关媒体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另外受大部分农民工所从事的职业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工作变换频繁且没有固定的居住地点。据调查农民工解决住宿问题最主要的途径,一是租房,二是单位提供的宿舍。租用私房的占50.8%,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里的占31.9%, 还有少量人是住在工棚或自己搭建的简易棚屋里。就是租住私房的也是几个人合租,且地点往往都在交通不便及偏远的城郊, 居住条件很差。如此居住条件,农民工缺乏与子女共同生活的环境,加之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强度大,无暇照顾子女。调查表明,只有四成左右农民工工作时间为8小时以内,超过六成的农民工工作时间超过了8 小时, 更有一成人每天工作超过12 小时。过长的工作时间, 繁重的体力劳动, 农民工已没有剩余时间和精力去顾及子女的生活、学习。
3、认识不足是措施障碍。监利县曾经就留守儿童的问题做过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从总体上看,各级政府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还是欠缺,有的只关注农民外出务工创收和向城市转移,有的甚至认为留守儿童是农民工自己家庭的事情,没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来看,加上有的地方财政没有财力来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此,这种认识和态度,直接导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的不能落实。
4、关爱不够是直接原因。监护人也是家庭留守者之一,他们不仅要负责整个留守家庭的正常运转,还要对留守儿童的生活进行照料。隔代监护人,他们年龄已经较大,身体多有疾病,加上缺少文化知识,思想观念守旧;单亲监护因家庭缺少了劳动力,因此对留守儿童管教普遍缺乏耐心,打骂体罚留守儿童是常事;其它监护方式,对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则更加不利。
5、教育资源短缺是重要因素。一是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不足,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二是学校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缺乏规划,应对措施乏力。三是教师与留守儿童及其家长沟通有限。
二 造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
湖北省监利县是贫困县,城乡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非常突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外地的非常普遍,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不完善,文化教育落后,法治建设不健全等状况,使留守儿童问题更加突出。针对监利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可以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环境三个方面来探究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方面:家庭教育意思薄弱与监护不力
1.父母外出务工使家庭教育意识薄弱
由于外出务工父母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以及各项制度的限制,使得他们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父母重养轻教,外出务工的父母,有的对孩子在金钱上的要求是有求必应,借以弥补亲情的缺失;有的则撒手不管,甚至长时间连个电话都不往家里打,这样家长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和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在知识、精力上不能在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等方面给与足够的帮助,使家庭道德教育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充当代理家长的亲戚在孩子心中没有威信或出于一种无奈心理而使管理不力。
2.临时监护人能力不足,无力承担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留守儿童很大部分是隔代监护,这部分高龄的农村老人普遍是文盲,通常只能照顾孩子的日常生活, 无人照顾和辅导学习,影响学习成绩。同时,祖孙间存在极大的代沟,这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教育很不利。也有部分家长意识到了隔代监护的缺陷,于是将留守子女托付其他亲戚好友照顾,但事实上这些亲戚朋友自己有很多事情要做,对于这些孩子的学习大都没有时间过问或对孩子的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处于无奈的状态;另外,留守儿童自我约束力差,主动学习的自觉性不足。有些留守儿童自己单独生活,除了学习外,还要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这就增加了额外的负担,对留守儿童的学习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二)学校教育方面:学校关注的往往只是学生的学习成绩
1.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学校与留守儿童的互动不够
学校侧重于学生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而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思想方面难以顾及。许多学校领导和教师尚未意识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学校管理缺乏针对性。根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年发展研究院对湖南、湖北、安徽等10个中西部省份的调查结果认为:“所调查的许多小学负责人、任课教师尚未意识到留守儿童这种现象,没有把这种现象作为基础教育所面临的一项问题提出来加以处理和应对。”学校很少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地把留守儿童这个弱势群体的诸多问题专门提出,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另外很少有学校专门针对留守儿童设计一些集体活动,不能有效的推动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之中,消除内心的孤单寂寞感。
2.教师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心有余而力不足
由于农村师资力量的缺乏及老师自身家庭负担繁重等原因,教师很难对每一个学生都进行有效个别辅导和教育,当然也就没有更多精力去特别关照留守学生,对留守儿童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老师们普遍心有余而力不足,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只好重视“好”学生而忽视或放弃对“差”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而导致学习成绩本来就不好的留守儿童我行我素、自甘堕落、自暴自弃。这表明教师的社会责任得到的功能性扩展,而实际却又无法承受。
3.学校与监护人在管理上存在“空白区”
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有75.02%孩子是寄宿在学校附近的亲戚或朋友家中,有些孩子对临时监护人说是到学校去了,对学校说是寄住在亲戚家中,而学校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又缺乏有效的联系和沟通,这就导致了学校与临时监护人管理上的“盲区”,在这个“盲区”里,留守儿童自然很容易沾染上社会的不良风气,如乱花钱、泡网吧、赌博、打架斗殴等。有学者从学校管理的角度出发,提出实行针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的建议,借此克服监护人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但是在实行过程中,“寄宿制”面临资金供应不足、管理人员短缺等各种困难,导致学校“寄宿制”的实行和推广面临举步维艰的尴尬境地。
(三)社会环境方面:有关部门重视不够,相关政策和体制尚待完善
1.教育体制及政策制定的不合理或实际难以执行 从制度层面上看,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是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城乡义务教育分割的制度制约下,流动儿童教育政策设计的偏差与不合理,以及政策设计与政策执行的巨大不平衡,导致了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数量的不断增加。另外政府虽然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制定了相关规定,如健全学校图书室、运动场等活动场所的建设等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但由于相关配套措施,如资金支持,人员培训在实际中执行力不够,往往这些政策只不过是昙花一现,并不能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困境的实际状况。
2.对一些大众传媒、娱乐场所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在儿童社会化方面的影响显得日益重要。有学者调查指出,儿童看电视主要是为了满足放松与逃避现实的需要、情绪刺激的需要、交往的需要、快乐的需要和学习现实生活的需要。对于留守儿童来讲,由于大多学校缺少公共活动的场所及设施,在课余时间又缺少丰富的活动,多种因素导致留守儿童出没于学校附近的电子游戏室、网吧等娱乐场所,并且由于缺乏家长的监管,这些孩子容易染上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与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最终可能危害社会。据笔者的调查可知,目前尚缺乏对学校周边的整治和管理,相关的法制建设也不完善,未能给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形成一个绿色的成长环境。
3.农村教育财政投入不足,教育资源和基础设施缺乏
国家在教育投资上明显倾向于城市教育,农村学校在师资水平、软硬件设施上都于城市学校相差甚远,部分地区教师的工资都不能得到保障,这对提高农村中学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是极为不利的,导致大量优秀的教师外流。农村中小学普遍寄宿条件很差,甚至很多没有寄宿条件,这使得农村留守学生在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的教育功能也不能有效的发挥。因此,政府必须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投入和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其基础设施,要尽量为没有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便利。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共同成长,使他们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填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断层。
4.农村教育风气的恶化,功利主义的教育风气盛行
教育是一种见效慢、风险高的投资。在当前市场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下,特别是受全球经济危机影响,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相比较进城务工和南下打工带来的经济生活显著变化而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村贫困家庭供孩子念书的积极性,很多农民认为很少农村的孩子可以学业有成,挤入上层社会,因而宁愿选择让孩子及早地进城或南下务工,急功近利的教育风气在农村盛行开来。受外来“金钱至上”、“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侵蚀,留守儿童父母把子女的教育目的定位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上,他们让孩子享受教育的目的只是为了让他们达到一定年龄,多认识几个字,方便以后出外务工。
三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留守儿童教育是当今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带来的问题,而且将是一个时期内长期存在的问题,由于这一群体正在加大,问题正不断凸显,因此,我们必须从制度上、政策上整体地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一)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责任观,强化家庭教育功能
由于受自身教育文化程度的限制,大多数农民工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的事,家长只要给予子女金钱物质保障就可以了,而孩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 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在外地务工的家长, 应主动与子女的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了解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能避免在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家长要把教育孩子的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同时应处理好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健康成长的关系,尽可能调整好家长外出方式,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学习条件。父母双方最好留一个在家照顾孩子;如果夫妻双方都外出务工, 一定要慎重选择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如是隔代监护, 一定要嘱咐其对孙辈的严格要求,不能过分溺爱娇宠,加强生活和学业的监护。
4(二)学校要研究制定针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管理政策
1.学校应健全和完善寄宿制。留守儿童“寄宿制”的优势在于,集体生活可帮助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促进个性发展、提高学习成绩、改变辍学倾向、培养道德情感和提高社交技能。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和学校的技术条件,增加师资的配备, 培训相关管理人员,大力推行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教育,在此基础上还需配备专门的生活教师和心理辅导老师,对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生活指导和及时心理疏导。
2.建立留守儿童专项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将留守儿童的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成绩、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父母的情况及联系方式、监护人的基本情况进行登记,并与留守儿童家长或监护人的保持定期联系与交流,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
3.完善“家长-学校”联系制度。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会议形式,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经验,了解留守儿童生活、学习、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教育策略。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应建立畅通的定期联系渠道,以便共同教育管理孩子。学校可抓住春节时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组织家长们参加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的讲座和培训,并尽可能安排家长与班主任一对一的面谈,使父母更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利用假期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4.学校和社会应针对留守儿童开展关爱活动。如学校应针对留守儿童设置集体活动,完善图书室、校园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活动,使留守儿童融入到集体之中,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消除内心的孤独自卑感,从而保证他们的个性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社会可以针对留守儿童进行“关爱工程”等公益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全社会的温暖,从而有益于留守儿童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
(三)政府要保障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及相关的政策扶持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它是三农问题和农村义务教育等各方面的问题在农村孩子身上的综合反映。各级政府要在财政上保证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的力度;要把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政府整体规划,提出和采取保证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力和义务的政策,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四)加强监管力度,动员社区参与,净化学校的周边环境
共青团、妇联、文化、教育、宣传等相关部门要强化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和监督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游戏机室、录像厅等不良场所。对违反规定的经经营者予以重罚,同时开通社会监督电话,以净化社会环境;加快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保障机制,媒体加强相关的法律宣传力度,多管齐下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社区也应加强帮扶力度,动员社区有条件的居民与“留守儿童”结对子、送温暖。学校要进一步重视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和健全“以生为本”的教育机制。从而形成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局面, 共同妥善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贡献力量。
(五)深化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流动儿童城市入学
深化二元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让农民工有融入城市的入口, 并最终实现安居乐业,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前提条件。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 保障农民工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应修改和完善现行的义务教育法, 以现有的户籍制度改革为中心, 破除就业、教育、医疗、住房等制度壁垒, 彻底打破多年的城乡“二元分治”体制, 引导农民工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 给予农民工子女以切实的“国民待遇”, 免除农民工子女上学的一切限制和不合理的收费,流入地政府要提高对教育投资水平,并适当给予相应的的政策倾斜支持,加快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建设,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改善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充分吸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各地在规划引进企业的同时要规定企业对员工子女教育的投入,这样变留守儿童为跟随儿童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六)加快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给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本市县域内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大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加快中心城区和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流通、服务、旅游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多提供针对农民工特别是妇女的工作岗位,吸纳更多的农民工就地转移,从源头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作者 王艳成
工作单位 监利县实验中学
2.慈利县的调查与思考 篇二
一、基本现状
1986年以来, 平利县为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要求, 先后进行了3次较大规模的撤区并乡建镇和小村并大村改革。改革后, 县辖9镇3乡, 190个行政村, 1 878个村民小组。在此基础上, 2007年根据省市有关乡镇机构改革精神, 结合县上实际, 坚持“权责一致、政事公开、因地制宜、有利工作”的原则, 对乡镇行政机构进行了优化整合, 统一设置为“三办一所”。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管理办公室和财政所;事业单位统一设置为“四站”。即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站、社会保障服务站、文化综合服务站;国土所、司法所和畜牧兽医站作为县派驻乡镇 (延伸) 工作机构。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各机构的管理与服务职责, 突出了机关窗口单位的服务性, 事业服务行列的专业、技能性。通过改革, 推行了政务公开、挂牌上岗、党员示范岗等制度, 既方便群众办事, 又接受公众监督, 推动了乡镇各项重点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存在问题
平利县地处巴山北麓, 属典型的边远山区县, 地域面积大, 人居分散。目前县辖9镇3乡是由1986年前的8区1镇40个乡撤并组建形成, 乡镇行政管理区域面积过大;行政村由1986年的389个合并为190个, 组由1 959个合并为1 878个, 使行政村组规模扩大, 最远的村离镇政府40多公里。加之, 随着社会的发展, 农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呈现出多层面、多样化的特点, 乡镇传统的重管理轻服务模式, 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而且乡镇内设部门相对较多, 职能分散, 条块分割, 难以形成集中、统一的服务体系, 办事程序繁琐, 效率低下。农民群众普遍反映:到乡镇办事, 要么不知到哪里办, 找不到门;要么不知找谁办, 找不到人;有时为办“一个证”要跑三四趟, 远的地方一个来回要1-2天, 误工误时又增加了农民的办事费用。因此, 如何把涉农单位的职能整合起来, 找准职能部门服务“三农”与农民群众现实要求的最佳结合点, 建立一种新的全方位、系统的服务体系, 已成为时下农民十分关心、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建议与思考
为进一步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 妥善化解乡镇服务“三农”工作中客观存在的矛盾, 必须从创新农村工作机制, 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入手。建议成立“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 把与农村基层相关和与农民密切相联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全部纳入“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办理或代理。对中省有政策规定暂不能统一纳入中心管理的事项, 实行委托方式, 简化办理程序, 对服务项目较多的部门, 直接派人到乡镇现场办公, 最大限度地方便群众办事, 不断提升乡镇政府为民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一) 明确目标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 按照“整合资源、完善功能、责权统一、条块结合”的总体思路, 推行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目标是:对农民群众需要办理、咨询和服务的事项实行“一个中心”对外, “一个窗口”受理, “一条龙”服务, 实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一站式”办结, 行政事业性收费“一票制”收缴。做到“推开中心一扇门, 办成所有审批事”, 极大地方便人民群众, 让服务对象事半功倍。
(二) 健全机制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实行“二设立、三规范、四整合、五建制”的基本模式。
1、“二设立”。
一是在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内设四部一室, 即咨询受理服务部、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和中心办公室。二是在村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
2、“三规范”。
一是规范服务范围。将相关涉农部门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 全部纳入中心服务范围。二是规范运作方式。按照“集中办公、乡村联动、统一受理、分类办理、专人承办、限时办结”的方式, 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三是规范操作程序。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要按照“受理、办理、回复”三个环节规范操作。
3、“四整合”。
一是整合办公场所。乡镇要依托现有办公用房设立“农村综合服务大厅”, 村依托村委会活动室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 以充分发挥现有设施的功能。二是整合人力资源。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一律由乡镇长兼任;从相关站所抽调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精、服务意识强的人员进入中心, 专司其职。村配备代理员, 由村干部兼任。三是整合站所职能。对工作人员较少、服务事项较多的站所, 将职能前移到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对站所能交叉办理的服务项目尽可能地进行归并。四是整合服务方式。对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行政许可和服务项目, 县直相关部门尽可能地下放到乡镇, 暂不能下放的, 实行委托方式, 简化办理程序。
4、“五建制”。
一是建立内部制约机制。制定工作人员岗位职责、考勤制度、奖惩办法, 实行以制度管人, 以制度管事;编印服务指南、办事须知, 公开服务项目、服务依据、服务程序和收费标准, 做到阳光操作;推行首办责任制、服务承诺制。二是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党政领导轮流带班制度、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接待日制度和党委、人大、政府有关人员组成的定期回访制度。三是建立联合调查处理机制。对涉及社会治安、人民调解等方面的来信来访, 由综合治理、司法、信访等部门组成联合调查处理小组办理。四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由县政府牵头, 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 定期对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开展专项检查。五是建立双向考评机制。将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工作与“基层站所”年度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对工作不积极、成效差的部门, 当年不得评选为先进站所。
(三) 优化服务
1、集中办公。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大厅内设四部一室, 即咨询受理服务部、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中心办公室。把与农村基层相关和与农民密切相联的行政许可、非行政许可审批项目以及公共服务项目和涉农办证 (如:土地、房屋产权证、居民身份证、结婚证、计划生育证) 等全部纳入“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村设立为民服务代理点, 村两委会成员具体负责日常服务工作的受理、办结。
2、镇村联动。
群众直接到乡镇农村综合服务大厅申请办事的, 由咨询受理服务部接待;到村为民服务代理点申请的, 由村代理员负责到镇政务服务大厅办理。
3、统一受理。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大厅负责统一受理群众申请办理事项、接待群众来访、政策解答、提供信息咨询等为农民服务事项。
4、分类办理。
对群众申请办理事项由咨询受理服务部进行登记和分类后, 转交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进行办理。
5、专人承办。
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根据咨询受理服务部转来的办理事项, 确定全程承办人, 并作为办理责任人。
6、限时办结。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大厅接到群众提出办事申请后, 按照承诺的时限, 按时办结。
(四) 规范运行
1、受理。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大厅咨询受理服务部对群众提出的办事申请, 属于受理范围内的事项予以受理;对申请材料不全的, 出具补充材料清单, 待申请人补齐材料后再行受理;对属于受理范围内的事项, 告知申请人的权利和义务, 进行受理登记, 填写承办单, 并相应转交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和经济发展服务部。
2、办理。
政务服务部、社会事务服务部、经济发展服务部接到有关材料后, 确定该事项的全程承办人, 能直接办理的, 即时办理;不能直接办理的, 由全程承办人负责办理, 并承诺办理期限。对群众来访提出的问题由咨询受理服务部先行登记, 能即时解决的, 即时解决;不能即时解决的, 报中心主任, 并提出办理意见。
3、回复。
承办事项办结后, 全程承办人签字交回咨询受理服务部, 并做好承办单的交换手续, 由咨询受理服务部将办理结果告知申请人。
四、保障措施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 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 围绕建立农村基层工作新机制, 推行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 是巩固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 创新农村基层工作机制的重要内容, 是更好地落实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重大举措。
(一) 提高认识, 加强领导
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工作, 政策性强, 涉及面广, 事关农民的切身利益。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切实加强领导, 成立领导协调机构, 抽调专人办公, 精心组织实施。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相互支持, 密切配合。
(二) 制定方案, 上下联动
各乡镇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和建议, 结合本地实际,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要把服务“三农”、方便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建立, 真正把乡镇干部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民服务上。同时, 日常事务性工作由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办理后, 其他干部可以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基层了解情况、思考问题、化解予盾, 这既促进乡镇干部为民服务能力的提升, 也促进乡镇党委、政府为民服务水平的提高。县级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为基层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加快实施电子政务, 逐步实现县乡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的联网, 实行网上申报、受理、审批, 逐步实现县乡综合服务对接。
(三) 强化监督, 务求实效
建立健全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监督考核机制, 县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开展专项督查, 重点检查工作作风、办事效率、廉政建设和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加大对乡镇及县级各职能部门的监督力度, 对有关部门工作不主动或组织不力, 造成工作人员不能及时调配到位, 或服务不到位, 影响整体工作推进的, 在年度评选工作中予以“一票否决”, 对检查中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 坚决实行责任追究。
摘要:建设乡镇农村综合服务中心是推进镇级政府职能转变、打造廉洁高效政府的迫切需要, 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的必然要求, 也是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如何把涉农单位的职能整合起来, 找准服务“三农”的最佳结合点, 建立全方位的便民服务体系, 已成为农民十分关心、政府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3.垦利县休闲渔业现状与展望 篇三
近年来,垦利县积极推进黄蓝两区建设,抓住有力时机,促进渔业生产向多种经济形式转变,摸索现代渔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途径,拓展渔业功能,积极打造休闲渔业品牌,2012年休闲渔业总产值1.2亿元,休闲渔业已成为垦利县渔业发展新亮点。
1垦利县休闲渔业发展现状
垦利县充分发掘“入海口、黄金海岸”等区位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内陆水库水面,大做“休闲渔业”文章。2012年,垦利县渔业流通和服务业总产值达到58 192万元,其中水产流通总产值36 936万元,休闲渔业总产值12 877万元,同比增长60.8%,成为了全县海洋渔业经济一个重要的增长点。垦利县已经把现代渔业和休闲、旅游、观光有机结合起来,成功举办了“天青湖大闸蟹美食节”、“红光赶海拾贝节”等活动,建成了集养殖、游乐、垂钓、餐饮等于一体的多处生态园和休闲渔业度假区,并取得良好成效,实现了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良好结合与配置,休闲渔业的迅猛发展,不仅为居民节假日休闲提供别具特色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还增加了渔民收入,带动了渔区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2垦利县休闲渔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休闲渔业缺少统一标准
休闲渔业的发展离不开完整统一的总体规划,需要制定相应的规范标准,还要有科学有效的管理和法律保障,而这些都是我们所欠缺的,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垦利县休闲渔业的发展。
2.2现有的休闲渔业项目底子比较薄弱
目前,垦利县休闲渔业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功能薄弱,服务不到位,公共交通跟不上;同时,对渔趣文化本质的挖掘上还没深入到休闲渔业中去。
2.3休闲渔业经营者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
休闲渔业的经营者还是以传统渔业生产的经营者为主,他们缺少经营休闲渔业的各种技能和手段。同时,许多休闲渔业场地基础设施不完善,卫生条件较差,整体环境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3加快垦利县休闲渔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我们要充分利用区内丰富的水库、滩涂等资源,积极引导休闲渔业发展,着力提高渔业经济效益,丰富渔业内涵,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做好现代渔业与都市旅游结合的大文章。
结合现代渔业区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开发,突出黄河口地域特色、文化特色、景观特色,建立“绿色、清静、自然、高效”的休闲渔业精品区,规划面积173 hm2,建成后将成为东营市规模最大、设施最好、品味最高的融景观、养殖、科普、旅游、垂钓、娱乐、保健、餐饮、购物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型休闲渔业示范中心。在永安镇大闸蟹精品养殖示范园区建设新发国际商务中心,配套建设休闲垂钓区和养大蟹试验区,在园区内养蟹、观蟹、钓蟹、捕蟹、品蟹,形成集养殖、销售、旅游、观光、垂钓、餐饮、购物于一体的观光休闲渔业区。积极创建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园,在渔业休闲示范设施齐全,渔业文化内涵深厚,渔业自然环境优美,交通、通讯方便的渔业生产和生活区域打造一批品牌化的休闲渔业基地,指导绿岛庄园、景明现代休闲渔业区、乐天然生态园、新发国际商务中心等园区搞好规划建设,进一步提高园区建设规模档次,申报省级休闲渔业示范区。
结合渔村渔事体验,发展休闲渔业。结合当地渔村风情,努力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渔家乐项目。充分利用渔业设施及专业渔民的技能,让游客体验渔家风情,直接参与赶海拾贝、拉网、笼捕、海钓等形式的近海传统捕捞作业。做足黄河口大闸蟹文章。提升黄河口大闸蟹基地的总体水平,引进休闲渔业项目和模式,在园区内养蟹、观蟹、钓蟹、捕蟹、品蟹,形成集养殖、旅游、餐饮、销售一体化的立体发展格局,真正实现“游黄河口、品大闸蟹”。
结合渔港建设,发展休闲渔业。沿垦东防潮大堤由南向北布局,依托红光渔港、小岛河渔港和十八桥海堤游艇码头,发展渔港旅游,建设沙滩浴场、特色海产品玩区、休闲娱乐区、餐饮区,营造渔业特色小镇,打造集渔船停泊、物资补给、水产物流、休闲观光、城镇建设为一体的渔业产业聚集区。搞好小岛河渔港规划建设,发展渔港旅游经济。
结合节日庆典,发展休闲渔业。挖掘渔业文化资源,借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黄河口国际农展会等节庆,举办大闸蟹美食节、“蟹王”和“蟹后”评选、大闸蟹捆绑大赛等活动,增加休闲渔业的趣味性、知识性和互动性。
为了更好地发展休闲渔业,我们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减免相应的税收,降低相关的价格。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规范休闲渔业的有关市场行为,不断提高休闲渔业从业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以适应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还要继续加强宣传,提高休闲渔业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加大投入,集中改造提升现有设施,建设一批新的旅游景点,开发一批新的旅游项目及水上游乐项目,打造旅游、观光、垂钓、餐饮、购物于一体的淡水观光休闲渔业区,促进垦利县休闲渔业的快速发展。
(收稿日期:2013-10-23)
4.慈利县的调查与思考 篇四
日期:2013年2月1日
为贯彻落实《农业部党组关于坚持干部深入基层和加强实践锻炼的意见》,通过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与村干部和农民座谈等形式,详细了解了该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新农村建设等基本情况,并建立了联系点工作机制。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横台村基本情况
横台村位于监利县新沟镇南端,面积598万平方米,现有8个村民小组,510户共2248人,其中劳动力1150人,占总人口的51.2%;目前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约600人,约占劳动力的52.2%。调研过程中,村民普遍反映,自从农村税费改革之后,种田不交税,每年还得补贴;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也普遍建立。村民们纷纷表示对现在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十分满意,认为现在是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
(一)农业生产态势良好,农民种田积极性高
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的带动下,横台村的村民们普遍感觉种田收益比以前好,农户发展农业生产积极性很高。目前横台村实际耕地面积6813亩,人均3.03亩,今年共种植早稻1300亩,双季晚稻1500亩,中稻4990亩。除水稻外,横台村还种植夏收小麦面积1673亩,夏收油菜650亩,棉花323亩和冬季种植绿肥500亩,粮食总产量达到5145.45吨。年过六旬的李忠诚告诉我们,目前自己种着10亩地,与福娃集团签订了生产订单,企业供种供肥,还高价收购水稻。今年福娃集团的稻谷收购价达到了1.4元/斤,高出市场价0.1元左右,每亩地能多收入两百元左右。村支书张立友给我们介绍,几年前很多村里的农户只种一季水稻,收割后就到外面打工。这几年农户们种植双季稻,或者水稻与小麦、油菜轮作的现象越来越多,现在横台村基本没有土地撂荒的现象。
(二)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横台村村民的农业生产收入不断增加,同时务工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收入也日渐增多,总体收入水平比以前有了明显提升。据初步统计,截至目前,横台村全村农户实际总收入2980.6万元,其中种植业837.6万元,养殖业287万元,务工经商收入1800万元,惠农补贴56万元。人均收入13259元,是2002年的6.7倍。村民李忠诚反映,除了自己在家务农的收入外,儿子和儿媳妇外出打工,每年还给家里带回3万元。36岁的村民杨洪学说,自己有10亩承包地,去年又流转了10亩土地,今年光是种粮补贴就比去年多500多元。他自己还养了2000只鸭子,平均每年每只鸭产蛋可以获利40-50元。收入提高后,农民们积极扩建房屋,改善居住条件。调研中,我们走访的几个农户家中都建起了三层楼房,面积都在200平方米以上。目前村里的农民建有楼房460栋,人均居住面积达到了40平方米。
(三)新农村建设效果显著,农村社会管理明显改善
近年来,在各级财政和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横台村不断加大生产和生活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逐渐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2002年,横台村建成了100吨自来水厂,2003年完成电网整改,配100千伏安变压器4台,农民生活用水用电问题得到解决,生产用电也得到保障。据横台村郑立友反映,2008年以来,国家对修建公路每公里补贴10万元,村里相继建成通村通组水泥公路6.7公里,硬化生产公路4.2公里。同时,在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横台村对部分年久失修的农田水利等设施进行了修整,极大地改善了横台村生产条件,促进农民大力发
展机械化生产。目前全村拥有大型耕整机15台,小型耕整机380台,收割机12台,农用运输车8辆。此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横台村目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2182人,占总人口的97.1%;297个60岁以上的村民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享受低保金补贴26人,五保供养金2人。
(四)鼓励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
按照中央和省市县各级有关部门要求,横台村积极引导农户土地流转,大力培育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农民领办创办专业合作社,有力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目前,横台村共流转土地820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2%。据了解,横台村土地流转多数是自行流转,外出务工的农户基本都将土地流转出来,由在家务农的农民或专业大户耕种和养殖。新沟镇农技服务中心主任肖开文介绍,横台村现有种植业专业大户16户,户均种植面积约80亩;畜禽养殖大户7户,年出栏生猪350头,出笼肉鸡1万只,鸭15万只。座谈时,村民邓道汉反映,自己今年5月中旬带领5户社员创办了横台村水产专业合作社,并在工商部门登记。每户出资50万元,开展四大家鱼、龙虾、泥鳅等水产品养殖,水产养殖面积达到了1千亩,合作社为养殖户提供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目前合作社刚刚起步,规模较小,但发展潜力很大。
三、进一步推进横台村发展的重点
横台村是湖北粮食主产区中比较典型的农业村。横台村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解决好横台村存在的问题,将对促进包括湖北省在内的粮食主产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应在加强与有关部门沟通的基础上,形成工作合力,积极探索推进横台村发展的政策措施,同时待条件成熟后加强面上的指导。
一是加大投入力度,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整合有关农业生产资金,积极争取财政扶持资金,继续加大对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通过疏挖沟渠,购置增容排灌等设备,修建水泥生产路,配套田间机车桥梁等措施,提高机械化耕种收水平,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二是因地制宜,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合理整合和规划耕地、水面资源,引进和应用新品种,扩大双季稻种植面积,建设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大力推广适合机械化的生产技术,简化油菜生产种植技术,在优势产区大力发展油菜产业发展,充分挖掘生产潜力。改造低湖田亩,实行水产健康养殖,标准化改造老渔池,提高水产养殖业发展水平。
三是大力培育现代农业规模经营主体,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结合本村农业产业实际,积极培育适合村级经济发展和产业化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通过保护价收购农产品,为农户提供生产技术、农资供应、市场信息等服务,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组建农机服务和植保机防等中介服务机构,为农户生产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支撑。四是统筹规划,推进村庄环境整治。制定横台村建设规划,推进村民集中居住,进一步整合宅基地和耕地,继续加强通村公路和生产公路等道路建设,配套污水处理站、垃圾池、排污沟等设施,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宣传和教育,通过各种手段彻底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五是摸清底数,多措并举,逐步化解村级债务。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角度看,村两委是政权根基。化解村级债务既不能完全由村里背起来,也不能不了了之。可考虑分步化解,对村公共性债务(比如普九债务),可花3-5年时间通过财政补贴的形式化解;对村公益性债务,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通过试点来推动,探索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化解。
四、落实工作措施为进一步建立健全部领导联系点工作长效机制,确保取得实效,经与地方同志沟通,共同拟订了新沟镇横台村建设远景规划表,同时我们建议:
一是建立部领导联系点工作联络员制度。明确专人,做好情况沟通协调工作。拟由经管司副司长、经管总站站长陶怀颖担任部级联络员,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余胜伟、省农业厅经管处
处长张清林任省级联络员,荆州市农业局局长陈斌任市级联络员,监利县县级联络员待定。二是形成合力,共同推进部领导联系点健康快速发展。按照中央提出的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作重点和主要精力放在农村工作上的要求,加强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沟通,充分调动各级各部门的积极性,形成部省市县四级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具体工作由新沟镇横台村负责实施。
5.慈利县的调查与思考 篇五
调查与决策
达县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调查与思考
□中共达州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组
近年来,达县坚持把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升工业经济竞争力,县域经济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从以低附加值为主导的传统产业体系,向以高附加值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转变;从加工、生产环节的资源、劳动力低成本优势,向以研发、品牌为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势转变;从“单家独户”、“小而全”发展模式向配套协作、集群发展方向转变。煤焦产业综合利用,食品产业升档扩能,机械产业全新改造,建材产业创新发展,麻纺产业减排推进,冶金产业变废为宝。从2004年起,达县工业总产值增幅连续6年保持在50%以上,在全市县域经济中,其工业经济总量和增速均居第一位。
主要做法及成效
观念提升,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工业发展。达县县委、县政府针对县域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传统工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源这一实际,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内涵,严格按照经济规律办事,把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作为影响县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带有全局意义的战略重点来考虑。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传统产业有着良好基础和比较优势,是高新技术发展的重要支撑,并非落后产业,在达县经济需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不可能把占工业经济90%以上比重的传统产业推倒重来,传统产业的发展走向应该是改造升级,而非全盘抛弃。
先行先试,加快整合煤炭企业。煤炭工业是达县最主要的传统工业,全县59家煤矿年产6万吨以上的仅18家,33家洗选厂洗选能力不足200万吨,且大多是不环保、缺乏资源综合利用的传统洗选。为了顺利推动全县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达县县委、县政府经过反复调研论证,选择了在煤炭行业试刀,借煤炭资源整合的契机,全面推进煤炭行业扩产能、上台阶。制定出台了资源整合启动开工建设的审批程序,编制了每个整合煤矿企业月度工程计划,由驻矿员监督执行,按月上报工程进度,进行严格考核。对整合的矿井实行一矿一档,将煤矿在建工程项目的进度情况、工程质量和存在的问题记录入档,以便跟踪督查。同时,为解决煤矿安全管理技术力量薄弱、水平不高等问题,县政府还高薪聘请了工程技术人员到县煤监局任总工,实行专家治矿。截至目前,全县需整合的44家煤矿,4家已验收投产,其余40家也已全部启动开工建设。易家沟煤矿建成了现代煤炭采掘企业,成为全市整合的样板矿。
壮士断臂,痛下决心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传统工业改造升级的着力点和切入点。达县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狠下决心加快淘汰落后技术、落后工艺和落后设备。重点是淘汰小煤矿、小洗选、小炼焦、小砖厂、小粉磨、小造纸、小钢铁、小屠宰、小脱胶、小化工、小塑料等“十五小”企业。2007-2009年,先后关闭8家造纸厂、5家焦煤厂、3家煤矿和3家钢铁厂,对一批企业的落后工艺和生产设备进行了坚决淘汰。并决定在2010年12月前,关闭一批不符合产业政策、达不到环保要求的企业。
技术改造,加大投入提高企业竞争力。技术改造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传统工业行业全面推进技改,大力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提档升级传统产业的水平。全县进行重大技改项目达48个,其中已竣工投产7个。同达博尔置业新建TDSF-1家用、商用新型空调水机生产技改项目总投资1.1亿元,年产家用、商用、特种空调180万台套,产值30亿元,利润近亿元,解决就业1000余人。龙辉实业和金洲实业分别投资5300万元、4000万元,各新建了一座洗选60万吨的重介式洗选厂。金州洗选华丽转身“由黑变白”,储煤仓像粮仓,厂区十分干净、整洁、规范、有序。该项目达到国内同行先进水平,企业2009年产铁18万吨,节约焦炭5.4万吨,全年仅此一项节约7560万元,节能降耗取得重大突破。智鹏麻业已实现排污改造,正在大力推广利用生物脱胶。
升档扩能,做大做强提高企业市场占有率。提高市场份额,全县共有15个企业实行了整体搬迁,其中竣工投产9个、在建6个。通川酒业投资1.2亿元进行异地迁建扩能,全力打造川东北最大的白酒生产基地,企业投产后可年产白酒5000-10000吨,年产值可达
1.5亿元,可创利税2000万元。新川汽车在达县杨柳工业配套园区内征地60亩,投资1.1亿元,建设达州市汽车销售、维修项目,拟建设拥有35个品牌的汽车4S店。该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年销售收入近6亿元、年上缴税金1200万元、就业2500余人的生产规模和水平。金恒机械依托自身技术优势,由大而全向专而精转变,专门为力帆、川汽、长城等大企业生产汽车发动机缸体,投产以来形势喜人。为满足发展需求,该企业今年将再扩大规模,新建一个生产车间。
资源再利用,“变废为宝”实现可持续发展。“变废为宝”,综合利用废气废水(液)废渣、余热余能,是坚持科学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本质要求。大海铸业2008年面对钢铁价格的急剧下滑,不停工、不裁员,反而新上了3000KW余热发电项目。该项目月发电190万度,全年增收1320万元,并减排高炉煤气,减少环境污染。茶园煤矿投资600万元新建矸石砖厂,三年来处理消化煤矸石15万吨,生产矸石砖6000万匹,产值840万元,利税250万元,实现了“变废为宝”。
主要启示
优化产业结构必须坚持“两手抓”。优化产业结构,应坚持一手抓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让传统产业转身;一手抓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让新兴产业领跑。始终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业发展,编制好合理、可行的本地传统工业改造升级中长期规划及实施计划,并及时协调解决计划执行中的具体问题。综合运用财政、金融、土地、科技、税收、价格等政策,引导“两高一资”和产能过剩行业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盘活要素、人员培训、技术升级、转产转型等措施,提升市场竞争力;帮助那些有潜力、有市场的企业扩大产能,形成规模效应。同时,抢抓机遇,抢站技术制高点,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化工材料、生物质能源、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汽车和现代中药等新兴产业。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基本走向在于推进产业“三集”发展。达县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中,着力推进煤炭行业整合,着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着力推进产业园区建设,初步走出了产业集中、集约、集群发展路子,其做法具有借鉴价值,应该成为未来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基本走向。当前,推进产业集中发展,应重在加快产业园区(工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产业集约发展,应重在提高投资强度,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应重在引进、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纵向延伸产业链条,横向推进关联发展,培育具有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着力重点在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施资源就地转化战略,既是我市近年来经济获得突破发展的宝贵经验,也是今后发展经济必须坚持的根本战略。我市传统产业多为资源开发利用型产业,达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实践表明,提高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水平不仅必须,而且可行,更是前景广阔、潜力巨大。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必须把提高资源深度开发、综合利用水平作为重点,坚持以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为根本方向,着力推进资源下游产品的延伸研发和生产,着力推进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的综合循环利用,拉长扩粗产业链,不断提高产业层次和产品附加值。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关键举措在于提升政府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从根本上讲要靠企业的自主创新来实现。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赖于政府创新能力的提升。近年来,达县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创新达县建设,着力解放思想、培育创新文化、完善体制机制、提升各级组织和干部的创新能力,设置科技专项,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搭建校(院所)企研究合作和行业技术创新平台,柔性引进专家级高端人才,催生了企业的创新能力。达县的成功做法,很好地诠释了企业创新和政府创新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也生动地表明了创新对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极端重要性。
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的根本保障在于协同发挥好“四个作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是利益攸关的大事情,需要协调发挥好政府、企业、市场和行业协会的作用,调动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一是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政府一方面要通过制定改造升级规划、设置改造升级项目、提供资金和土地等要素保障、实施激励支持等手段,正面引导企业主动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则须通过严格执行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节能减排政策和安全生产等政策,倒逼企业改造升级。二是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推动企业全面发挥主体作用,帮助而不包办,引导而不替代。三是发挥好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生产要素市场培育,规范市场秩序,遵循市场运行规律,通过市场无形之“手”优化资源配置,引导企业改造升级。四是发挥好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调研中发现,达县煤炭行业协会运行良好,对于达县煤炭行业的成功整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应让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自治、自律和自我发展作用。
组长:李祖江
成员:李孟然 廖春芽
责任编辑:罗怡明
6.创新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篇六
东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高清浩
当前,农村党组织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意识淡薄、创新动力不强是普遍存在的现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明显不适应,应对办法不多,束手无策,直接影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各选取了10个较好、中等、较差三种类型的村班子,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尊点调研,解剖麻雀,深入分析问题的深层次因素,发现和总结了一些问题,从三个方面谈一下我县农村基层党组织创新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一、具体表现
1、农村基层党组织缺乏工作整体规划,党员干部工作主动性差。通过调查发现,有60%的村党组织对农民普遍关心的土地承包、宅基地划分、农村经济发展布局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主要工作缺乏整体规划和长期规划,党员干部也只是习惯于上级安排什么工作,就完成干什么工作,满足于能够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对工作标准要求不高,对自己要求不严,存有“不求村里有多大发展,但求村里稳定,个人没什么大的差错”等消极思想,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解得不够深,不能结合实际情况,有目的的开展工作。主要表现在:对上级的方针政策只会“照 1
本宣科”的学习,实践上“照抄照搬”,不会结合农村实际情况,正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有目的地搞好上级精神和农村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既贯彻好上级的指示精神,又促进农村工作的开展。极少数村党组织由于工作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造成了工作被动,甚至出现不必要的上访事件,党的方针政策难以得到真正意义上的贯彻执行。
3、党组织活动不规范。主要表现在:有的村党组织活动不经常,“三会一课”制度得不到落实,党员不能正常参加党组织活动;有些村无活动场所,有的活动场所破损严重无法正常使用,党员无法开展正常的学习活动;有些村党组织工作不规范,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工作随意性大,特别是对学习抓的不够紧,党员学习不够系统,不够及时;还有些村制度不健全,村民议事、村民理财等群众关心的村务没有及时公开,缺乏有效的监督,村里工作不能很好地体现民主性、公开性。
4、党员模范作用发挥不好。在工作中,有些党员存有应付思想,作风不够深入;有些党员进取意识不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有些党员年龄趋于老化、文化程度偏低、工作活力不足,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原因分析
1、村党组织三年的任职期限束缚了党员干部的手脚和
工作积极性。村党支部任期期满后,要按照《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重新选举新一届党组织。有的党员干部担心干工作“得罪人”,在下一届选举中害怕落选,造成工作中放不开“手脚”,“不求有功,只求无过”的消极思想势必影响到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创新力度。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有些村干部上任之初,花大气力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整体规划,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遇到干部换届卸任以及干部调整等原因,导致发展规划不能很好继续正常贯彻下去,甚至中途夭折。
2、村集体经济相对薄弱,工作创新的物质基础难以得到保障。通过调研发现,无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占到了76%,多数村普遍存在着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尴尬”局面,有的甚至是集体经济“空壳村”。由于村集体经济相对困乏,党组织缺乏工作创新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部分党员干部出现了“畏、等、靠”懒惰思想,认为我们不具备工作创新的条件,更不要说是工作创新了。
3、党员干部的自身素质还不够高。通过调研发现,县乡每年除对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进行集中培训外,对其他党员干部教育培训所投入的人力、物力都相对偏少,甚至几年没有一次像样的系统培训,一些党员干部的先进性不能得到很好的体现,特别是在学科技、用科技方面没有得到及时的教育培训,“双带”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受自身素质和其他
条件的制约,在实践中难以进行工作创新。
三、对策
1、调动基层党组织工作创新的积极性,努力形成工作创新的浓厚氛围。抓住村党组织换届的时机,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村支部书记的选拔力度,切实把那些政治思想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信得过,能够带领群众科学发展、勇于创新的优秀干部选拔到支部书记岗位上来,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创新力。同时,要鼓励党员干部从旧的思维模式中跳出来,大胆创新,大胆尝试,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新、爱护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良好社会风气。
2、充分发挥好乡镇党委的“龙头”作用,树立正确的创新导向机制。乡镇党委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负总责,在基层组织创新工作中,乡镇党委要充分发挥好“龙头”作用,树立正确的创新导向机制。乡镇党委要带头总结先进典型,及时推广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出台必要的支持创新工作的文件,树立正确的导向,引导基层党组织搞好工作创新。另外,乡镇党委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解决好“有阵地活动”、“方便群众办事”问题,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搞好工作创新提供必要的条件。
3、加大对基层党组织创新工作的支持力度。制订相关优惠政策,明确创新内容和责任人,从人员准备、经费保证
等方面给予倾斜和扶持,让敢于创新的基层组织和个人不吃亏。同时,设立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奖,鼓励基层围绕当前基层党组织面临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创新。
7.关于庆阳香包的调查与思考 篇七
庆阳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陕甘宁三省的交界处。秦时属北地郡,隋代改庆州,宋代定为庆阳府。全市总面积27,119平方公里,人口224万。庆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其古朴性、民俗性、寓意感倍受国内外游客的青睐。目前,庆阳已获得中国民俗学会命名的“中国香包刺绣之乡”的称号。
一、特殊的历史地理环境
庆阳市辖西峰区和庆城县、华池县、宁县、镇原县、合水县、正宁县、环县等七县。
庆阳属典型的陇东黄土高原区,梁塘地貌发育,有“陇东盆地”之称。夏商时期属雍州。轩辕皇帝曾在此活动,周朝先祖在此兴业,创造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庆阳曾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主要部分。庆阳有各类文化遗存2700余处,馆藏文物一万多件。举世瞩目的“黄河古象”化石、“环江翼龙”化石和我国第一块打制石器就出土在这里。周祖陵殿、公刘殿、秦直道、秦长城、北石窟寺,古墓葬、古城堡、烽燧、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抗大七分校、南梁纪念馆等文化遗产,是祖先遗留下来的重要的人文资源。被专家称之为“华夏文化的缩影,民族文化的结晶,起源最早的造型艺术”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黄土文化是祖先遗留下来的另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特殊的地理区位和长期的历史积淀,使庆阳成为甘肃东部重要的商贸口岸和文化名城。
二、庆阳香包的概况:
香包,俗称荷包,耍活子,或“搐搐”,古时称香囊、香袋、香球、佩帏、容臭。香包具有香味,这香味来自于里面装的有香味的中药材,如雄黄、艾叶、冰片、霍香、苍术等。民间认为,香包具有驱除异味,杀菌除病,清爽神志的作用。关于香包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香包是以避邪物的形式出现的,在陇东所看到的八卦马甲、青蛙五毒兜花马夹、钟馗护身马甲、虎头鞋、虎头帽等等,都可视为这一传统的延伸;一种说法是中医鼻祖岐伯(庆阳人)用来防病治病的药囊,囊中所装的就是中草药;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封建社会,一般妇女为了方便平时做针线活,通常随身带有一个可以用来贮针、藏线且边上绣有花纹、图饰、吉祥图案的“葫芦状”的佩带物——“针扎”。香包在庆阳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庆阳香包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庆阳香包是黄土地土生土长的艺术,充分显示着丰富的区域性文化内涵和古老的地方风情与民族特点。2002年,庆阳市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节会期间,革命老前辈薄一波写了“庆阳香包甲天下”的题词,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至今庆阳已成功举办了六届香包节。
三、庆阳香包的主要特征:
(一)庆阳香包历史悠久,寓意广泛,具有丰富的民俗含义。早在4600多年前,庆阳人的祖先岐伯总结人类与疾病毒虫斗争的经验,与皇帝论医,对《皇帝内经》的成书作出了巨大贡献。书中记载,用草药香料做成香囊,佩戴在身上或悬挂于室内,可以抵御毒虫和疾病的侵害。由此世代相传,遂成习俗。庆阳香包主题广,类型多,反映的是一个复杂的艺术世界。香包在美观实用和体现节日色彩的同时,还具有寓意生殖、情爱、祈福、延年的含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二)庆阳香包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明显的地域特色。其题材、内容丰富多样,造型古拙质朴,图案变形夸张,意象神秘怪异,寓意乐观吉祥,色彩浓丽跳跃,绣工犷放精到,手法细密简括,效果率意浑厚。在刺绣面貌上,庆阳香包是“陇绣”的展示。
(三)庆阳香包已经名声远播。目前,庆阳香包在当地政府、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下,声名远扬。2002年庆阳市被中国民俗学会命名为“香包刺绣之乡”。
(四)庆阳香包与国内外其它地方的香包相比显得更加率直古朴,朴拙而传神,原始而又夸张,粗犷而又浑厚,用色大胆,大红大绿,鲜艳亮丽,展现出西北人泼辣直率的性格特点。如世代生活在这片黄土地的人们一样,粗犷豪放而又不生涩,比其它地方的香包更有浓厚的民俗意味。
(五)庆阳香包有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近年来庆阳香包声誉和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很多企事业单位和爱好香包收藏的人士,都纷纷订货,甚至远销海外市场。自从2002年首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开幕以来,庆阳人以理性和发展的态度,更有耐心地认识香包节,看待香包节,坚持把香包节办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的意义决不止于节会本身,她昭示着一种发展理念,展示着一种文化形象,更体现着一个地方的产业导向和服务水准。如今,“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已发展成为一个大型民间传统节会,而且逐渐成为全国性的更有影响的荟萃中华民俗艺术的特色节会。
四、庆阳香包的历史渊源及传承意义
庆阳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远在20万年以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7千多年前就产生了早期农耕文化。据《史记》记载,人类始祖轩辕黄帝在此曾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有《黄帝内经》行世.岐黄故里”由此得名。庆阳民俗文化独树一帜,刺绣、剪纸、皮影、道情和民歌堪称庆阳“五绝”。历史上的庆阳地理位置较为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这里保持了传统农业文明的主要特征: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男人通过精耕细作、种植庄稼为家庭成员提供生存所必须的粮食;女人们则在家做饭、织布。特定的生存环境造就了庆阳人独特的性格特征:男人粗放豪爽,女人含蓄内秀。特殊的分工和性格特征,使庆阳的广大妇女在布料、针织的天地里大显身手。庆阳香包传统色彩浓重,工艺精湛,立体感强.动静互补,民俗意识深厚,并有着美好的象征意义,是民间艺术瑰宝。作为端午节的民间传统饰物,庆阳香包寄托着人们心灵深处的美好诉求,渗透着“祈福避邪”的象征意义,件件都被赋予展现生命活力,表达思想、信仰,揭示人性、欲望的民俗文化内涵,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纯朴、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蕴含着华夏古老文明博大、雄奇、阳刚的民族精神。
庆阳香包是一门传统工艺,现在主要的传承人有李秀娥、贺梅英等。目前庆阳香包绣制面临着手工产品被现代复制品取代的局面。刺绣工艺渐已失传,具备民俗文化知识的极少数工作者多半退休,研究人才奇缺,后继乏人,亟待抢救、保护。
五、对庆阳香包调查后的思考和建议
(一)重要价值及现状
长期以来.庆阳香包以其独特的价值和文化内涵,深受城乡群众的喜爱,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1.社会价值
每年一届的庆阳香包节的举办,全面营造了民俗文化氛围,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提高了香包的国内外知名度。庆阳香包艺术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两个文明建设,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对构建社会主义和和谐社会将产生重要的作用。
2.艺术价值
庆阳香包具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它把各种图案及民间故事绘制于小小的香包之上,反映出制作者的人性美、生命意识和艺术追求,透露出远古先民的生存信息,显示出独特的黄土地文化。如蛙、鱼、蛇等造型的香包,是母系崇拜、女娲崇拜的延续。鹿、虎、凤等动物香包有多民族图腾的内涵。它的制作精巧吉祥,寓意极其丰富,颜色上不用灰色而多用鲜艳的色彩,象征性、写意性、民间传统观念强,视觉上追求多元一体,处处有嬉戏的感觉,造型自由夸张。此外,它还与民俗节庆活动紧密相连,每到端午节,家家大人小孩佩戴各种香包,表达人们无比的吉祥喜悦之情。庆阳香包反映出不同凡响的艺术水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3.经济价值
庆阳香包在当地政府的倡导下,开始变为庆阳的一大特色产业,变为商品,走向市场。自从举办香包节以来,每届香包节都进行项目洽谈与招商引资活动,一些国内外的旅游者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衷刺激了民间艺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庆阳经济的发展。
(二)庆阳香包所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对庆阳香包存在的问题,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
1.综观近年来庆阳香包的展销,我们发现市面上的香包良莠不齐,各种香包都乘着民俗文化这辆古老而又新奇的文化快车,抢占市场份额。因此,我们要重新研究庆阳香包的开发定位,理智地清醒地审视香包的展销。香包,不仅是商品,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产品,文化产品可以变成商品,但千万不可降低甚至削弱它特有的文化属性。
2.香包展出的虽然是民间艺术,但已经变味。由于急功近利的抢市场,图效益,以次充好,以粗代细,如把“十二象”变为“四不象”,“绌绌”绌成了“死疙瘩”,香包“包”而“不香”,粗制滥造,粗针大麻线,没有艺术品位。长此以往则糟蹋了庆阳的信誉,毁了香包的文化前景。因此,不能只是一味轰轰烈烈办展销,而应扎扎实实地生产培育,良性发展纯正“精”、“美”的香包。
3.传统的手工制作被现代的机械制作所代替。如近年来我们在展销场上看到的“奥运福娃”之类的香包,由于采用了机械制作,流水作业,千篇一律,以假乱真。由此破坏了香包中的传统美,把原先香包的那种质朴、原生态的文化给吞噬了。如果这样下去,那么香包的灭亡之路便为期不远了。
4.图样异化,丢掉了一代代传承先民心理信息,精工细作的那种美轮美奂的图形,而简单草率地利用儿童美术书、动画图册、电脑设计绘图的卡通及十二生肖,失去了香包原有的本色和自身价值。所以我们应该继承传统香包的求子、求福、祈祷长寿、辟邪、男欢女爱、升官进禄等传统题材。
5.随着精于香包制作的那些民间艺人相继谢世,有的就从外地聘请湘绣、苏绣大师来培训年轻一代的庆阳香包传承人。由于湘绣与苏绣的文化特色与庆阳香包的理念不同,致使漫无目的地装饰香包,越做越大,越做越洋,背离了香包原有内涵和人文色彩。
结语
庆阳香包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个载体,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更是庆阳人民世代传承和守望的精神家园。庆阳人民以精湛无比的技艺传承了民族历史文化留给他们的使命,用勤劳的双手,绣出他们的愿望和真挚的感情,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他们的贡献。
摘要:庆阳香包,作为西部名城民俗文化的一部分,是黄土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蕴含着丰富的区域性民俗文化内涵和古老的历史风情、民族特色,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但目前庆阳香包面临着重商品价值,忽视其艺术品位、机械复制失去本真等问题。这是应该引起各界严重注意的。
参考文献
[1]杨学芹、安琪.民间美术概论.北京:北京工艺出版社,1990
[2]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
[3]霍学喜、谭文枫、牛让军.庆阳香包民俗文化产业项目组织管理浅析[J].陕西农业科学报. 2006(3):93-98页
[4]马雪艳、冯伟一、李克林.庆阳香包艺术研究[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08(1):68- 70页
[5]戴春森.庆阳香包艺术构成[J].陇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38页
【慈利县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平利县林业基础建设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