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2024-07-01

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共13篇)

1.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篇一

写人记叙文阅读题目答题基本思路点拨

从典范的概念出发,散文和小说中的人物,是纷歧样的:小说里面的人物是虚构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实正在的。以鲁迅的做品为例子来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人物都是实正在的,由于这是一篇散文;《家乡》《孔乙己》里面的人物则是虚构的,由于这是鲁迅的小说。

写人的做品,侧沉点正在于性格特点的描写,通过外正在的言谈举止,内正在心理勾当等来描写,来表示人物。写人文章中也会写事,但所写的工作,是为了表示人物办事的,所以正在选材到时候,要以报酬核心来选择加工工作,工作不必写得完整,却必需有帮于表示人物的思惟和性格。好比武松打虎的故事,我们想用来表示武松的英怯个性的时候,除了表面言语动做心理的描写,不必考虑把故事讲全,只需能表示武松性格就好。

写事的做文呢,侧沉点当然正在工作的`描写上,要素包罗工作的起因,颠末,成长,结局等等。正在具体的行文中,不必然按照事物成长的时间挨次,能够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各类论述挨次。正在手法上,能够简单论述,也可描写衬着,从反面侧面、宏不雅微不雅来表示的目标。能够涉及一小我,也能够涉及一群人,以叙事为从的文章,对人物的描述能够少些,但该当侧沉于揭露核心思惟,使别人认识到这件事的异乎寻常,使之取文章发生共识。同样是武松打虎的故事,若是只把它看做梁山豪杰的一个故事,能够不写武松具体的动做,只需交接工作的起因,颠末和成果以及影响既能够。

阐发细节描写。细节描写也是描绘人物性格的主要手段。所谓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肖像、言语、动做、服饰、神气变化以及事物、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活泼的细节描写,用极经济的翰墨状物写人,往往形神毕肖、性格明显。阐发细节描写,起首要留意细节的实正在性,要经得起推敲;其次看能否具有典型性意义,看其能否颠末细心选择、巧妙放置。

阐发人物取人物之间的关系。有些做品除了核心分子外,还有其他人物。阐发时我们既要抓准核心分子,又要阐发人物取人物之间的关系,才能更精确地把握人物性格。人物有次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好比《孔乙己》,孔乙己是仆人公,而我和酒店里的其他人,则是故事的鞭策者和成长者,丁举人没有出场,但影响故事的成长历程。能够指出,他代表某一类人。

当然,关于记叙文的阅读学问点仍是良多,好比涉及到个体句子的赏析,个体词语使用的益处,段落和布局条理等处都能够出考题。正在进修的过程中,我们要有宏不雅和微不雅相连系的本领,既能看得见树木的枝叶,又能见到整个丛林。

2.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篇二

以记叙为主的文章, 一般都要包含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当然, 这并不是说, 每一篇记叙文都要包含这六个要素, 在有的文章中, 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 只要不影响表达效果就不必非写出来。也就是, 有些要素虽然没有写明, 文章中也已经具备了。

阅读记叙文, 把握记叙的要素, 是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把文章所写的人物或事件搞清楚了, 才能由材料出发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那么, 怎样把握时间和地点要素呢? (1) 连续的时间和地点要注意整体过程, 找出这些时间地点的内在联系。 (2) 注意背景知识, 把时间、地点要素与时代背景联系起来。

怎样把握人物要素呢?一般的记叙文, 内容比较单一, 人物要素容易把握。但在复杂的记叙文中, 作者着墨较多的往往不止一个人, 分析人物要素就显得比较困难。其方法是: (1) 弄清各个人物之间的主次关系。 (2) 弄清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各自在文章中的作用。运用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在阅读时, 要理清线索, 抓住全文梗概, 细心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 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特意去写这一人物, 为什么要安排另外的人物等等。

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是阅读记叙文的基础。但是, 仅仅了解了事件的发生、发展和结局, 并不能说是把握住了事件这个基本要素。怎样把握事件要素呢?要真正把握住事件, 还须挖掘事件的意义, 理解它们与主题的密切关系。具体方法是:分析文章的选材与材料的详略安排情况, 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倾向。也就是说, 看看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事来写, 为什么对此详写对彼略写, 这件事表达了什么, 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 有些文章并非写了一件事, 而是写了多件事。对于这类文章, 可先概括每一件事的内容及倾向, 然后事事相连, 看看总体上写了哪些内容, 表达怎样的中心思想。

总之, 各个要素在文中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 同时相互之间又密切联系。阅读时, 一定要注意这种联系, 防止片面、孤立地分析某个要素而忽视其他。

二、理清记叙文的顺序

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为了表达主题思想, 对记叙的材料必然要做一个主从、先后、详略的安排。记叙人的活动和事件的过程, 可以按照时间先后或事件发展来写;也可以打破事物本来的发展顺序, 把过程和结局中某一突出事件提到前面写, 然后再回过头来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另外, 还可以在叙述过程中, 暂时中断, 插入另一段内容, 然后再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这就是所谓的顺叙、倒叙、插叙等叙述方式, 也是记叙文体的基本特点。

阅读记叙文, 把握文章的顺序,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才能获得较好的阅读效果: (1) 分辨文章记叙的顺序类型。其方法是仔细读课文, 看看其中有无时间上的先后错落现象, 或者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模式的变动现象。如果有, 那么这些地方就出现了记叙顺序的变动, 可能运用了倒叙或插叙方式。 (2) 思考文章为什么要运用这样的顺序。文章选择哪种记叙方式, 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和写作意图。值得我们思考的是这种叙述方式对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有什么好处?就是说, 不仅要知其然, 更要知其所以然。这种思考的路径在于联系文中各部分材料之间的关系, 比较其他记叙方式, 看看文中选取的叙述方式的特点, 并始终与文章主题的表达相联系。

三、辨析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在组织材料时, 无论运用哪一种记叙方式, 都必须将材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因此, 优秀的记叙文都有一条清晰的线索, 或者以时间的转移、空间的变换、思想感情的发展为记叙线索, 或以具体的问题、物品贯穿全文。阅读时抓住了统领全篇的线索, 就能对文章的脉络条理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因此, 把握记叙的线索也是记叙文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要想准确地把握记叙文的线索, 首先要吃透原文, 弄清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事件的来龙去脉。在此基础上, 分析各个材料之间的联系, 揣测这些材料是凭借什么联系在一起的。弄清了材料的有机联系, 也就是找到了文章的线索。实际上, 线索就其性质来讲, 就是连接材料的或明或暗的纽带。因此, 线索也就是作者写作思路在文中的体现。阅读记叙文, 必须揣测作者的思路, 准确地把握文章的线索。

四、理解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 但常常辅以描写、议论、抒情。阅读记叙文, 理解文中的描写、议论和抒情的作用, 是我们把握全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的重要途径。

1. 描写。

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形象鲜明的印象。一篇记叙文如果不加区别地处处都展开描写, 给读者的印象反而模糊了。因此, 描写是有重点的。文章描写的重点, 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感情的地方, 它们起着烘托中心的作用。我们在阅读这些章节时, 不能只着意于作者所运用的词语和技巧, 还必须通过这些描写, 体会作者的意图和思想感情。

2. 议论和抒情。

3.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篇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好些年前,日本政府派了三个专家来找我。据说要向我请教日本某张钞票上古代皇太子的画像。因为服饰制度上出现了疑点,所以怀疑那位皇太子不是真的皇太子。若果这样,那钞票就可能要废止了。这是个大事情,问起我,我没有这个知识。我说幸好有位研究这方面的大专家长辈,我们可以去请教他。

在他的客厅里请他欣赏带来的图片。

他仔细地翻了又翻,然后说:“……既然这位太子在长安住过很久,人又年轻,那一定是很开心的了。青年人嘛!长安是很繁荣的,那么买点外国服饰穿戴穿戴,在迎合新潮中得到快乐那是有的;就好像现在的青年男女穿牛仔裤赶时髦一样。如果皇上接见或是盛典,他是会换上正统衣服的。敦煌壁画上有穿黑白直条窄裤子的青年,看得出是西域的进口裤子。不要因为服装某些地方不统一就否定全局,要研究那段社会历史生活、制度的‘意外’和‘偶然’。”“你们这位皇太子是个新鲜活泼的人,在长安的日子过得好,回日本后也不舍得把长安带回的这些服饰丢掉,像我们今天的人留恋旅游纪念品的爱好一样……”

问题就这样释然了,听说那钞票今天还在使用。

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也高兴地说到正在研究服饰的经过,并且说:“……那也是很‘文学’的!”并且哈哈笑了起来——“我像写小说那样写它们。”

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

(选自《平常的沈从文》,有删改)

这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文中不乏精彩的议论。试分析选文最后一句“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的作用。

解析:沈从文青年时就以小说驰名于世,由于政治运动的原因,晚年被迫放弃小说创作,转而从事服饰研究。外国客人问起他的文学生活时,他不无幽默地说起他正在进行的服饰研究:“……那也是很‘文学’的!”作者在记叙了沈从文的言行后,适时地判断并鲜明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真的,那是本很美的文学作品”。这句议论对所叙述的事进行了总结,肯定了沈从文从事服饰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和崇敬。

答案:对所叙之事进行总结;肯定了所叙之事的价值和意义;包含着对沈从文的高度评价和崇敬。

【技法指津】

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就是作者在写人记事散文中对所写所叙人与事发表的意见、主张或看法。它是对所写的人和事的理性升华,是由所写的人和事之现象挖掘出其本质的过程。总之,在写人记事散文中恰当地使用议论,可以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使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性,使文章的主题更加鲜明、深刻。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

一、知类别,晓形式

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一般有三种类别:一种是作者本人直接发表的议论;一种是借文中人物之口来发表的议论;一种是借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来“发表”的议论。

写人记事散文中议论与记叙的呈现形式有三种:一种是先叙后议,可使读者提高对所叙事物的認识,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一种是先议后叙,可使读者很快进入对将要叙述事物的思考,引起对下文的密切关注;一种是夹叙夹议,可使笔法灵活多变,生动活泼,还可以起到总起、提示、过渡和总结等作用。

二、识作用,辨明细

一般来说,写人记事散文中的议论有如下作用:

1.直接点明并阐发文章的中心思想。

2.揭示所叙事实的本质、意义、价值。

3.表明对所叙人物、事物、事件的态度和看法。

4.阐述由文中相关内容而感悟到的人生哲理或真理。

具体到相应位置而言,写人记事散文中不同位置的议论其作用也不尽相同:

1.开头中的议论,或引人注目,或总领全文,或点明中心,或引出下文,或兼而有之。

2.中间的议论,或使文章锦上添花,或穿针引线,串连衔接文章各部分内容。

3.结尾中的议论,或深化文章的主题思想,或点明和加深所叙之人和事的意义,或画龙点睛,或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

4.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篇四

一、常见考点:

1.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分析结构,理清思路;

2.赏析作品的语言、表达技巧,理解文中重要词语或句子的`含意;

3.分析、评价人物形象;

4.拓展延伸,创意表达。

二、命题角度:

1.整体感知概括故事情节;

2.人物形象分析概括;

3.语言品味;

4.主旨把握;

5.作品感悟等方面命题。

三、语段阅读题答题总原则:

1.先读题后读文。读题时注意从题干中找出“题眼”(即答题关键点),带着问题读文,使阅读具有明确的目标;

2.读文时,要注意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意思;

3.准备答题时,必须再次细读题目,找准“题眼”;

4.答题时,具体题目涉及到相关段落,要对这些段落反复研读;如涉及全篇,则要再读全文。

四、题型及答题方法:

1.概括文章或某一段的主要内容或故事内容。

常用格式:(时间+地点)+人+事(情况)

(1)记叙类:必须包含两个要素:

①人物(单位、集体或事物)+事情(情况);

②其他要素如:时间(季节、年代)、地点、环境如果有特定意义,事件有最后结局也应概括在内。

注意点:这里的人通常指主要人物即主人公,因此要分清文章中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

(2)描写类:描写了什么景物+什么的特征。

(3)抒情类: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2.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构成记叙文线索的常有:

(1)以时间推移、空间的转换为线索:如《济南的冬天》;

(2)以具体的人、事、物为线索:如《背影》;

5.记叙文阅读教学方法 篇五

记叙文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生动的形象和具体的事件来反映生活,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章的中心思想是蕴含在具体材料之中的,是通过对人、事、景物的生动描写来表现的。记叙文的另一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采用综合表达方式,包括记叙中的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等。记叙文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包括:

1、整体感知。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一般来说,每篇记叙文都应具备这六要素,把这些要素交待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眉目才清楚。

②理清记叙的顺序。记叙的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倒叙往往出于作者表达的需要;或是为了突出中心;或是为了使内容集中,对比鲜明;或是为了结构的变化,使叙述有波澜;或是为了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

③理出记叙的线索。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作为叙述线索,可以有多种,如以时间发展为线索,以事件为线索,以某人为线索,以见闻为线索,以地点的转换为线索,以感情为线索等等。

2、分析综合。

①分析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采用综合表达方法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之一,即除了以记叙为主之外,还要运用描写、说明、议论和抒情。描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以及环境进行描写,给人以鲜明、生动的印象;说明是记叙的一种补充,它要交代解释记叙文中需要加以说明的部分;议论是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直接发表作者的见解,起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是指在记叙的基础上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抒发作者难以抑制的感情。弄清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

②分析记叙文常用表现手法。

过渡。主要从两方面入手分析:第一,分析过渡的方法和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有用词语过渡、用句子过渡、用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人们常说,写文章要承上启下,这就离不开恰当的过渡。穿针引线,组织成篇,可以说是对过渡重要作用的恰当比喻。

照应。阅读时要注意分析作者的照应技巧,做到四看:一看起段与题目的照应,二看开头与结尾照应,三看前设悬念,后有照应,层层推进,多处照应,四看相同或相近的语句、段复叠式照应。复叠式照应对突出文章中心,标明文章线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悬念。悬念是写作中为加强表达效果,吸引、感染读者常用的手法之一。

“抑扬”的表现手法。巧用扬抑则是使笔底波澜陡起、摇曳生姿的常用手法之一。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可以是贯穿于作品整体的,也可以出现于产读时应注意把握。⑤衬托。衬托是用一些别的人或事物作陪衬来突出某一人或事物的写作手法。

③把握关键词语的深刻含义。

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是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含义。二是试用同义或近义词语替换作比较,理解词语的含义。理解得对不对,还可通过朗读体味,通过工具书来查证。三是注意句中隐含的意思(即言外之意)。

④归纳记叙文的中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从分析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它使读者获得总的印象,有的可从中窥出文章的中心。二是从分析材料入手。材料是表现文章中心的基础,可以通过材料蕴含的意义总结中心。三是从分析段首入手。文章常开篇点题,分析开篇的语句、段落,往往可以把握文章的中心。四是从分析篇末入手。许多记叙文都是在篇末点明主题或深化中心意思的,分析结尾的含义常常可以捕捉到文章的中心。五是从分析文中议论、抒情入手。记叙文中的议论、抒情句,有画龙点睛之功效,我们要善于抓住这个“睛”来“看”文章的中心意思。六是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的中心思想隐含在人物事件或文章各部分之中,要作综合归纳,才能突出中心意思。

3、鉴赏评价。①分析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形象,可以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还可以从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入手。有些作品除了中心人物之外,还有其他人物,分析时我们既要抓住中心人物,又要分析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②分析写作技巧。

分析记叙文的写作技巧,除了注意体裁的特点之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从文章的取材方面看,选择材料是文章写作过程中的重要步骤,有的文章,作者善于紧紧围绕中心选择材料。

从文章结构布局方面看,分析文章的结构特点,要着眼于全文的整体构思,理清文章的思路、脉络,分析文章各部分的内在联系。

从文章的表达方式看,可以研究其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综合表达方式运用得怎样,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对括描写、心理描写以及人物活动的环境描写,怎样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等。

从文章的语言运用看,可先看遣词造句的准确性、形象性、鲜明性、生动性,成语典故的运用,句式的变换,修辞方法的运用等等。

还有语言风格,有的朴实自然,有的清新流畅,有的含蓄蕴藉,有的通俗晓畅,有的幽默辛辣等等。

③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要求学生了解作者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对文中描写对象是歌颂赞美还是批判讽刺,是喜爱同情还是厌恶憎恨。

【案例】下面是一位老师教授《散步》的教学实录: 【课前准备】 学生:①强调课文预习,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勾画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提出疑难问题。反复朗读文章,理解大意,在笔记本上做好词语解释,扫清文字障碍。②查找有关写作背景资料,以便对课文有更深入了解。

教师:①准备播放的音乐和教学课件。②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2分钟] 同学们,我们都是生活在家庭当中的一员,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沐浴着家的温暖,是家的温馨使我们快乐的生活。当我们高兴时,家是撒欢的场所,当我们遭遇不幸时,家又是避风的港湾。那你们认为家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重要吗?(学生回答)好,既然家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如此重要,那我们都要尽力的维护好它,但光靠一个人的力量够吗?(学生回答)每个人在家中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此都应该尽自己所能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莫怀戚笔下的这个和睦友爱家庭是怎样的?它又能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文。(板书课题)

老师已经布置大家作了很详细的课前预习,扫清了文字障碍,查阅了有关写作背景的资料,也让大家朗读了课文,相信你们对文章已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我们现在就先让三个同学来给我们朗读一下文章。

二、抽三个学生朗读,教师评述。[5分钟] 教师:刚才我们听了几个同学的朗读,现在谁来说说文章讲的是什么事呢?

(一家四口外出散步的故事)

教师:这篇散文,写了一家四口在初春散步,表现得很温馨,很甜美。这人世间最美好的感情——亲情,是透过优美而朴素的语言传递给我们的,所以下面老师将配上动情的音乐给大家再次朗诵这篇散文,希望你们能用心去感受这份温情。

三、教师有感情地范读课文。(配以音乐)[5分钟]

四、课文讲解。[15分钟]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板书:“我”:孝顺善良)关于我的母亲:[5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母亲很为小辈着想,不愿意为难自己的儿子,更不愿意为了自己而搅了一家人出游的兴致)

(板书:母亲:慈爱亲切)关于儿子和妻子:[5分钟] 教师:文中对妻子、儿子着墨不多,但他们也在尽自己所能维护着家的温馨和谐。那,请同学来说一说你对妻子、儿子的印象又如何呢?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也非常懂事,在爸爸作出决定后他欣然接受没有一点蛮横无理的态度。教师:我们再进一步思索,从儿子身上有没有折射出家庭教育因素呢?

(这家人有良好的家风,对孩子疼爱但不溺爱。我们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亲就作出了很好的榜样。儿子看到爸爸孝敬奶奶,长大后他也一定会像爸爸一样孝敬自己的父母,俗话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言教不如身教”,从小到大孩子就是在这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的道理。)

学生小结,教师评述:从文中看,妻子很贤良,是位慈爱的妈妈和孝顺的儿媳。对丈夫温顺有理,对婆婆尊敬有加,对儿子关怀倍至。在她身上也渗透了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高尚情操。

(板书:妻子:温柔贤惠)(板书:儿子:聪明乖巧)

教师总结:本文无论写谁,作者在字里行间都表达一种永恒的情感:亲情。(板书:亲情)

教师:通过对四个人物的描写,这个“亲情”又渗透了哪些情感?(“我”和母亲之间、妻子和儿子之间——母子情)(“我”和妻子之间——夫妻情)(母亲和儿子之间——祖孙情)

教师:本文就围绕着这三种亲情表达了一个重大主题——(学生回答)互敬互爱、珍爱亲情、珍惜生命。

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这就是今天我要告诉大家的。

五、播放乐曲。[2分钟] 让我们共同欣赏一首清新悠扬的乐曲《家》。请同学们闭好眼睛,用心去感受,让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时的美好时光一幕幕在脑子中呈现,感觉一下自己从家庭当中得到过的无尽温暖和爱,相信你对“亲情”二字会有更深透的理解的。

思考题:既然说在生活中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那请同学来告诉我们平时父母是怎样关心和爱护你的?你又为他们做过什么?(学生讨论)[5分钟]

六、学生在深入理解文章意韵基础上伴着音乐朗读。[5分钟]

七、教师提问,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的生日。[1分钟] 总结:希望同学回去以后都能问清楚自己父母的生日,把它记在本子上,最好记在心理,每逢父母的生日,都能给他们送上你最诚挚的问候与祝福。

6.记叙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方法 篇六

记叙文阅读是整个语文学习的重点,是贯穿小学、初中和高中的重要文体。常有一些家长说自家孩子的阅读很差,文章读不懂,所以得分少,觉得解决这个问题的首要办法是提高孩子的阅读量。其实不然,除非是特别晦涩难懂的语言,否则不会存在看懂看不懂的问题。记叙文得分少是因为孩子对于记叙文所要考的题型和每种题型的答题技巧不清楚,不知道每一种题目的答题重点,所以才会失分。只要清楚地知道题目类型和答题技巧,得分不是问题。

记叙文常见阅读题型可以囊括为概括主要内容、感悟文章中学、筛选文本信息、理解关键词句这四个方面。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常见的考题形式:

1.本文讲了一个_____________的故事。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答题公式:谁?+做了什么?+怎么样?

二、感悟文章中心

常见的考题形式:

1.用“——”画出全文的中心句。

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解题思路:

找到文章中抒情或议论的部分。

答题公式:

本文通过写……(主要内容)……表现(说明、赞扬)了……

(主人公)…品质(道理、精神)。

4.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读了这篇文章的收获和体会。

解题思路:

阅读后的体会、体验、启示、见解。属于开放型题。

要注意观点正确、健康,言之有理。(至少写2行,一定要有实际的例子)

答题公式:

我从文中知道/学到……道理(启示),在生活(或学习)中……(例子)

三、筛选文本信息

常见的考题形式:

1.根据文章内容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2.下列与文章内容相符的选项是

3.概括文中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过程。

4.从文中提取一句话,概括这样说的原因。

解题方法:

1.圈定范围,回归原句、原段,仔细比较

2.选择题可用排除法

3.概括文中事物的.特征或人物的感情心理变化过程。

4.从文中提取某一句话,概括这样说的原因

四、理解关键词

常见的考题形式:

A.理解关键词

1.理解某个词的意思

2.某个词能否去掉或换成另一个词?

答题公式:

不行,因为该词是……(意思),表现了……,去掉/调换后,不能达到这一效果/与文意不符。所以,能去掉/调换。

解题思路:“回归文章”

(1)回归文章,在文章中找到该词。

(2)联系上下文作答,做到词不离句。

B.理解句子

1.句子赏析。(修辞手法)

(1)某一句话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2)请说说某一句话的妙处。

答题公式:本句使用了……的修辞手法+作用

比喻:

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心情、品质)。

拟人:

本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拟人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

排比:

本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气势,强调突出了……

2.句段的作用。

某一句话/自然段有什么作用?

解题方法:熟知常考的作用

点题、照应、做铺垫、设置悬念、承上启下

处于开头:开篇点题、总起全文、引出下文、设置悬念、做铺垫

处于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处于结尾:总结全文、点明中心、照应开头

7.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篇七

关键词:记叙文,写作技法,写人记事

所谓记叙文, 是以叙述表达方式为主, 描写、抒情、说明和议论表达方式为辅, 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简单的说:记叙文就是写人记事的文章。那么怎样“记”人, 怎样“写”事, 是写好一篇记叙文的关键。下面就个人的语文教学经历谈谈初中记叙文中写人记事的方法与同行商榷。

一、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 我们是学生, 生活贫乏, 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其实, 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

积累素材, 激发欲望。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 巧媳妇难做无米之炊。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 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 才会做成什么文章。”生活是作文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在作文教学时, 我们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多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 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爬山涉水, 沐浴阳光, 赏花观月, 领学生去参观访问等。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陶冶了情操, 又使学生掌握了较丰富的素材, 作文内容有了着落。

二、让文中的人物闪亮登场

写文章如演戏, 人物 (特别是主要人物) 是直面读者的第一个镜头。人物刻画鲜明, 对于表现人物个性, 推动下文发展, 增添文章的感染力,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特写式。

这是一种被描写的人物从模糊到清晰, 最后在一个特写镜头中突现出来的出场方式。《孔乙己》中对孔乙己的外貌作了三次描写, 由远及近, 由粗到细, 由简到详。突出了他人生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

2. 误会式。

在《驿路梨花》中“我”和老余正在为无落脚处而着急时, 却意外地看到一座笼罩着神秘色彩的小茅屋。我们水足饭饱之后, 猜测小屋主人也许是“一位守山护林的老人”时, 一个须发白, 肩扛一袋米的瑶族老人“站在门前”了。“我们”以为老人是“主人”, 而老人说不是, 他说听人说主人是“名叫梨花的哈尼族姑娘”。人物在误会中出场, 使情节悬念叠出, 波澜起伏, 达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3. 烘托式。

《在烈日和暴雨下》在不惜重彩浓墨描写日光之烈和暴雨之猛的情景中安排祥子拉车出场, 以自然景物之恶劣来烘托人物命运的悲惨, 暗示了主人公命运和生存环境的艰辛, 真实地描绘了旧中国人力车夫为生计而劳碌的图景, 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和残酷。

4. 渲染式。

《我的叔叔于勒》中, 对于勒的出场做了恣情的渲染, 先回溯于勒怎样由“全家的恐怖”变成了“全家唯一的希望”, 再描写“福音书”并且促进了二姐的婚事。经过铺陈和渲染, 为于勒的出场形成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势, 使故事情节转折, 从而反衬主题。

5. 先声夺人式。

未见其人, 先闻其声。是常见的人物出场方式。《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一句“我来迟了, 不曾迎接远客!”王熙凤给人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曹雪芹对王熙凤的出场下了很大的功夫。

三、妙设“塞翁失马”的叙事效果

有时为了写作的需要就是特此把文章的内容写得曲折起伏, 能够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 使之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的“故弄玄虚”。按写作顺序可分这样几步:

1. 营造氛围, 制造悬念

文章一开始, 就通过环境或人物, 渲染与本文事件性质和人物行为意义相一致的情感气氛。这种描写和渲染, 必须兼有交代事因、为事件出人意料的结果埋下伏笔的作用;必须能提出事件的矛盾焦点, 引人关注;必须勾勒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显现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 制造出强烈的悬念, 能吊起读者的胃口。

2. 张本蓄势, 引而不发

“张”是铺陈, “本”是文章的本意 (中心) ;“张本”就是围绕中心具体铺写。“蓄”是积聚, “势”指文章的气势;“蓄势”就是为表现中心而做好铺垫。这一步的关键是紧扣悬念, 具体展开矛盾, 为把“关子”或“包袱”的底子亮出来做好充分的准备。“引而不发”就是说只集中写矛盾的展开, 却不忙着写矛盾如何解决, 有意加深读者的悬念, 为矛盾的最后解决和突出中心思想作坚实有力的铺垫, 有“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的表达效应。另外, 还有掌握好“引”的“火候”, 必须有“度”, 这个“度”就是促使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条件, 当条件具备时, “引”就要适可而止, 转入第三步。

3. 水到渠成, 点题明旨

水到渠成指的是文章中矛盾的发展在具备对立统一 (转化) 的条件时, 得到既在意料之外, 又在情理之中的圆满解决。“包袱”抖开, 悬念冰释。它既是事件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突出了本文的中心思想。这个“结果”和“突出”, 不是作者的直抒胸臆, 也不是作者主观的议事说理, 仍然是通过文章中人物的言行描绘来完成的。

8.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篇八

一、内容

1、概括文章内容 可以用线索来概括

(1)以事物为线索——围绕这个物,什么人干了什么事。物件要出现在概括的话里。(2)以人物为线索——这个人怎么样,干了什么事(或者这个人因为什么干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3)以事件为线索——点出相关的时间地点(有时可有可无),概括人物所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4)以情感为线索——什么人因为什么事,产生了何种情感(情感的词语一定要出现,可在文中找)

(5)以时间为线索——突出什么时间,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6)以地点(行踪)为线索——突出在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

2、把握文章中心:

第一、从材料入手提炼中心。

①写人的,要要概括出人物的品质或性格特点,再看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②记事的,要分析事件包含的意义,或者作者对事件的认识。

③要注意这样的文章结构,那就是写几个材料,每个材料都反映出人物一方面的性格品质特点,然后从这些材料总括出文章主旨。

第二、要善于抓住关键句。对文章主旨起统领或者阐明作用的一般是重要的议论和抒情句,这些句子是把握中心的关键所在。

第三、文章中心往往在开头和结尾部分表露出来(尤其结尾)另外,标题,承上启下的句子,也有提示作用。这些位置的议论抒情句要认真分析。

第四、顺着线索来分析,抓住了线索,就明白了文章的段落和层次内容,进而理解全文内容及中心。

3、材料的作用(人物、事件)

(1)一定要注意:内容上有“表现,描绘,交代,反映”等词语,结构上有“铺垫,衬托,引出,呼应”等词语。

(2)环境描写(自然、社会)的作用从下面几个方面去答:①渲染气氛,②交代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③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感,④烘托人物心理,⑤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⑥突出文章中心(如表现作者赞美、批判等思想的主旨)(选其中两三点就可以)

二、语言

(一)赏析比喻、拟人等修辞句的表达效果

表述规范指导:先答相似点,再答蕴涵的思想感情,再答怎样生动形象的。解答比喻作用的题目一般可套用: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表面意义)表达了„„(深层意义),还要关注比喻手法运用时的相邻语句,能使学生借助这些语句较确切地回答出比喻手法的作用。

(二)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引申义,比喻义,双关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使不明了的明了化;将比喻、拟人还原)。

格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三)句子的特点与作用(1)指出修辞(怎么写的)(2)内容上意义

①句子表面意义(写了什么)②表达作者的情感(为什么这样写)(3)加点词能否去掉 不能。

生动形象的表现了„„(3)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

①承接上文②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③承上启下(过渡)④为后文作铺垫、打伏笔⑤照应前文(开头)

3、景物描写的作用:①交代背景②推动情节发展③渲染气氛④突出人物性格⑤衬托人物心情

4、表达方式

①表达方式的种类: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记叙文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描写说明,一般在说明文中用)。

②常见考点有:人物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对议论句的理解和作用分析(揭示作者的意图,点明题意,揭示中心),对抒情句的理解或作用分析(表达作者对人物事件的情感和认识态度),抒情句要注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将情感融在景物描写里,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

③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1)人物描写,分为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描写,考试内容有分析含义和作用:①从这些描写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点。②从肖像、语言、动作来分析人物心理。③从心理描写分析原因

(2)环境描写(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表现手法,(1)拟人手法(2)比喻手法(3)夸张手法(4)象征手法(5)对比手法(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7)讽刺手法(8)欲扬先抑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10)设置悬念

三、形式(结构)

某段落的作用(开头、结尾、中间)做题步骤: 第一步,指出修辞 第二步,指出结构上作用:

(1)开头:点题、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2)中间:承上启下的过渡

(3)结尾:总结全文、首尾呼应、扣题、点题、点明中心 第三步,指出内容上作用:

9.写人的面孔的记叙文 篇九

从出生后,我便一直和奶奶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从我落地的那一刻,我和奶奶的心便连在了一起。

我要升入初中了,父母要将我从奶奶家接走。临走前,我看到奶奶那张慈祥的脸上,第一次多了一份难过的神情。

一天,我给奶奶打电话,说:“奶奶,我明天去你家看你”。奶奶早已笑开了花:“好好!我可想你了!对了,明天变天,多穿点衣服。还有还有,我给你买了牛肉,记得你爱吃……”不知何时奶奶变得如此唠叨,我有些不耐烦地说:“奶奶,我去写作业了,再见!”不知道当时我是怎么想的,奶奶一定很伤心吧!

第二天,我来到了奶奶家,刚一敲门,奶奶就小跑着来说:“来啦!”一开门就看到奶奶那张慈祥的脸。她接过我的书包,又给我倒了一杯水。刚进客厅,我看到了一本画满红圈圈的日历本,我问奶奶那是什么。她说:“这些都是关于你的事情啊!”孙女生病,孙女看我,孙女考试……这些小事,我早已忘却,而奶奶却都记录下来了。我的视线有一些模糊,我望着奶奶那张慈祥的脸,多想时间在此定格啊!

我想,奶奶对我的爱或许不能感天动地。但我知道奶奶对我的爱是独一无二的,她的那张慈祥的脸也是独一无二的!

10.试论中考记叙文阅读的命题特点 篇十

一、多元的文本结构

为了体现答案的创新性和多元性, 很多中考记叙文阅读试题在文章的内容与写法方面, 都给考生预留了广阔的答题空间。

【示例1】阅读第7题:2011年3月18日的《扬子晚报》刊登这篇文章时, 删去了第①②小节中划线的三个句子, 请你比较阅读, 你觉得删去好还是保留好, 为什么?

【答题策略】

这是一题关于文本结构的开放性试题, 答“可以删”或“不可以删”都可以,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分析人物的形象与本文中心 (或作者对人物的感情色彩) 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第3至5节看, 主人公的形象是:精神明媚、热情动人、妆容精致, 而划线的三句话 (她笑着说, 红唇鲜艳,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也正是体现了“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当然, 联系全文, “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 但这一特点文章有两次涉及, 一再写有重复之感。显然, 站在不同的角度, 得出的结论只要言之成理都是正确的。

【参考答案】

(1) :留好。因为这几句话既能够体现“她”美丽、健康的外在形象, 又刻画了她爱笑乐观的人生态度, 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喜爱之情。

(2) :删好。①“红唇鲜艳”“灿若木棉花”, 这是“她”的外在形象, 并非作者要着力表现的内在品性;②“她笑着说”“她乐得眉毛眼睛都在笑”, 固然表现了“她”爱笑的特点, 但这一特点文章多处涉及, 一再写有啰嗦之感。

二、开放的语言赏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一般都会有一道语言赏析题。主要类型包括赏析语段、赏析句子和赏析词语三大类。

【示例2】阅读第8题:文中第⑨小节划线句含义丰富, 试作分析。

眼睛里, 一片一片的蓝, 相互辉映交融。

【答题策略】

本题对句子的赏析, 只给定句子, 但没给定角度, 考生可以从如下角度进行思考:从关键词语、修辞方法、描写角度 (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 、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角度赏析句子。考生可以选择自己最有把握的答题切入口, 运用最熟悉的答题方式进行答题。

【参考答案】

答:蓝, 既指“湖蓝”“天蓝”, 又指“蓝蓝”。情景交融, 写我们为纳木错变幻无穷风光诡异的圣湖美景所陶醉, 也为蓝蓝与疾病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参考答案是从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句子, 这句话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 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了赏析。

三、广阔的阅读体验

这类试题往往从阅读材料发散开去, 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作出多元的解读。

【示例3】阅读第10题:这篇文章引发了同学们对“我想要的生活”的一场讨论,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观点:

观点一:生活就应该像文中的“她”一样, “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去做义工”, 这才是丰盈的生命。

观点二:在追求事业和成就的时候有得失名利之心, 无可厚非, 只要合情合理合法, 就不能苛责。

观点三:追求事业和成就应该是人生的主旋律, “她”的生活是在生命只剩下三个月的情况下“非常态”的选择。

观点四:功名得失、事业成就都是浮云, 生活在于把每一天当做最后一天来享受。

你是怎么看的?你可以赞成上述某个观点, 也可以反对某个观点, 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请阐明理由。

【答题策略】

上述题目是基于文章内容的开放, 对观点持赞成还是反对, 或者提出自己的新观点, 都应该符合基本的心理认同, 而不是游离开认知规律。因而答题时必须明确作者在文中表露的观点和立场, 结合自身体验, 答题才能得心应手。比如本文的中心是:蓝蓝在“身患绝症”之时, 坚定了活下去的信念, 她重新打理自己的生活, 更热爱生活, 珍惜每一天。她战胜了自己, 创造了奇迹。作者赞美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而观点三过于强调事业和成就对于人生的意义, 却忽视了健康、幸福等与生命本真相关的要素;而观点四表达的却是一种“虚无主义”、“享乐主义”的消极思想, 显然与中心是对立的, 如果考生对观点四表示赞同, 那肯定是错误的。

【参考答案】

例1:我同意观点一, 我觉得这是一种充实愉悦的人生态度。“养花种草, 出门旅游”, 为一朵花停留, 为一片水感动, 灵魂安宁, 岁月不惊, 何其美好!

11.妈妈的眼睛-写人记叙文 篇十一

妈妈的眼睛又圆又大,单眼皮,在弯弯的眉毛下显得很美很美。妈妈的眼睛会说话,每次她那慈祥的目光落在我的身上,我就如同沐浴的阳光一般,身上暖暖的。每天早上我和妈妈在校门口告别,妈妈目送我走进校门,眼睛里充满了鼓励和怜爱。在蹋进校门的一瞬间,我总要回头看看妈妈的眼睛,这样我的心里才踏实。几年里,这已成了习惯。

每次我考了好成绩,妈妈的眼睛里就流露出欣慰和喜悦。我知道,妈妈心里一定和我一样开心。

我很淘气,也常惹妈妈生气。妈妈气极了,舍不得揍我,总说:“你什么时候才能让我少费心呢?”那一刻,妈妈眼睛里流露出的是失望和责备。

在妈妈目光的注视下,我一天天长大了。我发现,妈妈的眼角有了细细的皱纹。我知道,那都是因为我呀!

12.陌生的背影-写人记叙文 篇十二

星期天的中午,我到生活区门口买豆油,看见一位老爷爷踩着三轮车从这里经过。

这时,一辆摩托车飞快地冲过来,由于是公路拐弯处,车又跑得快,正好撞在三轮车上,把老爷爷摔了下来。我见了急忙走到老爷爷面前,把他扶了起来。一位小朋友见了落在地上的苹果,把它捡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到老爷爷面前,说:“爷爷,这几个苹果能不能给我吃?”老爷爷说:“可以,这苹果都摔烂了,你吃吧。”说着又给他拿了一个。我的心里本来就火冒三丈,正想上前去给小朋友讲道理,叫他不要随便吃老爷爷的东西。没想到他摸出了裤包里的.零花钱,双手捧到老爷爷面前,说:“爷爷,给你。这是我吃苹果的钱。”这时,过路的行人把目光投向了我们,我也不知说什么好。

13.写人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篇十三

素质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语文作为一门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干课程, 无疑要服务于这个总体目标。对于语文阅读,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加强理解和体验, 有所感悟和思考, 受到情感熏陶, 获得思想启迪, 享受审美情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语文试卷中的“阅读”部分就相应出现了体现阅读者个性化的问题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主观题”) 。如2013年福建省三明市高级中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文言文阅读”部分, 最后一问就是个性化问题: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现代文阅读”部分第二大题:阅读《拾穗的脚步》一文, 共设计了六个小问题, 其中就有三道题属于极具个性化的理解题, 分别是:1文中多次写到午后的“阳光”,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它的作用。2联系上下文, 品析文中画线句子。3仔细品读文章的最后两段, 联系生活体验谈谈感悟。等等。

以上这些就是所谓的个性化题型, 这些题型要求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探索和创造, 提出独特的发现、见解、思考。其特点是:阅读的个性化、理解的多角度、分析的思辨性, 体现了阅读者自我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答题时完全可以充分发挥阅读者的个性, 进行自由表达, 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思维。当然, 这种自由表达及思维的开放并不是毫无限制的, 它需要对材料内容、主题、情感等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理解和感悟。

记叙文阅读题具有个性化的题型,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提炼文章主旨 ;2.领悟文章的现实意义 , 联系实际谈看法、体会、感受、启示;3.结合实际阐述对选文内容的理解, 有哪些独到的见解;4.发挥联想和想象补写有关内容;5.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说。

本文以记叙文为例试做分析, 阐述如何解答这类阅读题型。

实例:阅读《闻起来像妈妈一样》 (原文略) 回答问题。

1.用“闻起来像妈妈一样”作为文章的题目, 好在哪里?

2.文中写史密斯小姐接受孩子们的圣诞礼物。试设想一下:当史密斯小姐一件件打开那些礼物时, 泰迪会想些什么?

3.文章用泰迪写给史密斯小姐的若干封短信表明泰迪的进步与成功, 印证泰迪的“变’。行文从第五封短信起省略了内容, 请你发挥想象, 试着补写第五封信。不少于60字。

二、准确解答这类富有个性化问题的策略

(一) 读透文本

1.整体感悟。

这是答题的基础, 整体阅读强调的是对文章从整体上进行了解和分析, 它是全方位的整体观照, 包括文化背景、写作意图、题目含义、中心思想、结构线索、感情基调等。比如: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什么心得和感悟等。

文章整体阅读可采取以下步骤:首先, 分析文题, 揣摩中心;其次, 通读全文, 把握文意;最后, 理清结构, 归纳中心。

2.局部细读。

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地反复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情感、写作技巧, 理解具体语境中词句的意义和作用, 在理解、领会文本意义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理性思考, 超越文本内容读出个人心得, 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见解。

3.筛选提炼。

要善于捕捉材料中重要的语言信息, 通过仔细推敲文题蕴涵的信息, 推知文章的中心, 领会作者的意图等。然后运用恰当的组合方式, 对词义、文意、人物、事件、主题思想做出正确的评析。

4.联想拓展。

充分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以及开拓发散思维, 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 拓展延伸, 对文体提出的问题, 提出认识和见解, 评价文中的某一亮点等。

(二) 答题思路

1.根据题意, 读懂要求。

读懂试题的题干, 抓住关键词语; 读懂材料的内容和主旨;明确材料与试题间的关系。按题意要求作答。

2.仔细揣摩, 分析材料。

虽然这些题目属于开放性题目, 但并不意味着答题可以胡编乱造。尊重文本自身的规定性是个性化解读的前提, 也就是要把握准材料的中心, 在认真领会的基础上有所感、有所悟, 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准确流畅地表达。

3.紧扣文本, 观点鲜明。

(1) 答题不能脱离原文 , 所有分析都要与原文有直接联系, 或从文题和关键词入手, 读懂材料, 抓住问题核心;或针对原文的某一方面谈, 也可以摘引原文, 找准关键词语, 加工整合, 争取最大限度地多得分。

(2) 拓展合理 , 联系相关积累 , 就事论理 , 由文内走向文外, 由作品走向自己。不乱联想、引申、类比。表达自己的观点, 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如弘扬真善美, 摒弃假恶丑等。

(3) 观点要鲜明、准确、新颖, 肯定就是肯定、否定就是否定, 如果存在见仁见智的情况, 就要叙述清楚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4.条理清晰, 理由充分。

(1) 论述要有理有据, 能够自圆其说, 经得起推敲和质疑。

(2) 结构要完整, 各理由之间应有一定的逻辑顺序 , 层次分明。比如, 可用“首先……其次……最后……”表达, 不可为求新颖而抛弃生活或事理逻辑。

5.个性表述, 书写规范。

(1) 在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时 , 要做到语言个性化、观点个性化。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明、准确、严谨, 特别要做到有创意地表达, 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体现个性化。

(2) 不出现病句、错别字。在稿纸上写出初步答案, 按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基本要求进行修改, 感觉答案没有问题后, 字迹工整地誊写在答卷上。

(3) 论述题要符合字数要求。比如, 题目要求“不少于200字”, 一定要写得比200多一点。如果没有字数要求, 则答题一般以30~50字为宜。

(三) 掌握一定的文学评论基础知识

记叙文阅读中的有些个性化探究题目, 其实质就是小型文学评论题。例如, 对作品主题的评论, 要注意不同样式的特点, 写人记叙文和叙事记叙文不一样。同时还要注意考察作品的精神境界, 如作品中的人生观念和是非观念、意境的开阔程度及立意的深远程度等。掌握了这些知识, 在阅读作品时就能对题目有明确的解读方向, 不会漫无边际。

综上所述, 实例《闻起来像妈妈一样》的三个问题可做如下分析和解答:

第1题:“闻起来像妈妈一样”这个题目, 好在将文中的关键语句化为题目, 使中心事件鲜明突出;好在文题本身饱含深情, 给人温馨的感觉;好在文题带有悬念, 能吸引读者深入阅读;好在文题形象生动, 很好地体现了记叙类文体的特色……总之, 言之成理即可。

第2题:结合全文内容、结合泰迪生活遭遇揣摩其心理活动 (紧张, 担心, 又迫切期待等) , 合乎情理即可。

上一篇:一年级识字教学反思下一篇:分饼的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