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2024-09-12

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共10篇)

1.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一

大学生拖延行为与自尊、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包翠秋

【摘要】: 拖延是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大学生的拖延行为尤其普遍。长期习惯性拖延是一种问题行为,会对个体的作业成绩以及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深入探讨研究拖延的内在动机和影响因素,不断完善已有拖延理论,为临床上拖延行为的矫正提供理论依据非常的重要和迫切。以往研究者在研究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时,并没有对拖延类型进行划分,这有可能会混淆研究结果。本研究对拖延类型进行了划分,在把拖延类型划分为唤起性拖延和回避性拖延的基础上,分别探讨了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性效能感以及归因方式之间的关系。自尊和自我效能感都属于一种主观的自我体验和评价,而不同的归因方式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自我体验和评价,据此认为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可能会存在中介作用,对归因方式的中介作用进行了检验。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法,对522名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

1、唤起性拖延与自尊、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与外归因方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3、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回避性拖延能够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唤起性拖延不能预测低自尊和低自我效能感。

4、外归因方式在唤起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显著。

5、外归因方式在回避性拖延与自尊和自我效能感之间中介作用显著。

2.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二

1.1 自我效能理论概念

班杜拉 (Bandura) 在1977年首先提出自我效能理论, 认为个体的表现是由个体对自己是否具备在特定环境中完成技能所要求的能力的信心强度以及环境的反应共同决定的, 其中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是效能期望, 也可称为“自信”, 另一因素为结果期望。效能期望反应的是个体对其自身能力的信念。结果期望反应的是个体相信特定的行为会不会引起特定的行为结果。如果这种期望在某个情境中是消极的。那么自我效能就会降低[1]。

1.2 自我效能的来源

根据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 个人的效能预期主要建立在四种信息来源:成就表现的结果、替代性的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1.2.1 成就表现的结果

是指个体经由过去行动所取得的成果, 是个体亲身体验的, 是个体自我效能的最主要来源, 当个体在学习时, 累积的成功经验会提高对自我效能的预期, 累积失败的经验则会降低预期。个体累积的成功历程经验, 可以有效地增强个体的自我价值感, 同时稳固个体的自尊心, 进而促使个体更有信心迎向下一次的挑战。

1.2.2 替代性的经验

是指在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观察结果, 能够使观察者相信, 当自己处于相似活动情境时也能获得同样的成功, 进而提高观察者的自我效能感;反之, 则会降低观察者自我能力的判断, 且会削弱在类似活动中的努力程度[2]。由此可知, 这个历程包含了观察他人或者是更多其它个体的表现, 且关注的焦点在于表现的结果, 然后个体进行对自己能力的判断[3]。一般意义上, 替代性的经验是一种观察学习, 重点在于同伴或其他个体的示范作用。

1.2.3 言语说服

言语说服指的是接受别人认为自己具有执行某一任务的能力的言语鼓励, 而相信自己的效能。虽然理论上, 言语说服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同样是比个体达成任务的经验还要来得小, 但是Bandura指出一个言语说服所传达负面的结果比正面的结果要更具影响力。因此当个体被说服自己欠缺某方面的能力时, 个体会倾向于避免选择此方面的活动[4]。言语说服的方法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是建立在可靠性、专业知识及可信任度的前提下, 它可以使个体相信他们能成功的完成以前无法完成的事, 但是, 此种方式所引发的效能预期比较微弱和短暂, 如面临困难的挑战或多次的失败, 此效能预期不易长久维持。

1.2.4 情绪与生理的影响

个体的情绪状态与生理状态有时也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水平, 研究显示积极的情感、快乐的特征、愉快及平静等正面因素, 比悲伤、焦虑、沮丧等消极的情感状态较能够增加效能的判断[3];当个体将不舒服的生理觉醒与表现不佳、知觉失败连结在一起时, 生理状态会影响自我效能;反之, 生理的觉醒被视为是有促进作用时, 则自我效能会提高。

2 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心理健康关系研究

2.1 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健康的关系

Caspersen等认为运动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且重复性的促进或保持体适能的身体活动[5]。对于青少年的运动参与程度方面, 美国卫生及服务部门 (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996年) 归纳运动与健康方面的研究显示, 在生理方面可以促进心肺耐力, 预防心血管疾病、高血压、预防肥胖、猝死等的发生。

2.2 运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在运动与心理健康方面, Taylor等学者回顾许多有关运动与心理健康的文献后, 指出运动可减少部份轻度、中度沮丧及焦虑的症状, 对自我形象、社会技巧及认知功能有促进效果[6]。Camacho等研究发现活动量低的者沮丧症状的情形, 显著高于活动量多者[7]。Haskell认为, 低、中强度的运动, 如延长时间可产生类似高强度运动的效果[8]。Iwasaki等对加拿大17626位居民的研究显示, 运动参与程度可以提升生理健康和降低心理疾病的发生, 有运动参与程度者有着健康的生活方式[9]。

由以上文献可知, 规律运动有助于生理、心理的健康。运动需合理考虑运动强度、运动频率及持续运动时间, 从事轻度或中度运动时, 如能增加运动时间, 也具有促进健康的功能, 规律运动对于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及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慢性病预防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3 自我效能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

Desharais等以自我效能及结果期待预测大学生参与运动计划的情形, 结果指出持续参与者及中断者在自我效能、结果期待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自我效能最能区辨研究对象的参与情形, 整个模式共可解释12.5%的总变异量[10]。

Dzewaltowski分别以社会认知理论与理性行动论研究大学生的运动参与程度, 结果发现社会认知理论变项 (自我效能、结果价值期待、结果满意度) 可解释14%的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 且自我效能及结果满意度是运动参与程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理性行动论的变项仅能解释5%的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 由此结果显示预测运动参与程度时社会认知理论较理性行动论理想[11]。

Bezjak&Lee以自我效能、体适能价值、增强期待及增强价值预测大学生的体能活动, 发现仅自我效能、增强价值、体适能状况与激烈运动参与程度有显著相关[12]。

Kingery对大学生进行自我效能与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 结果显示:自我效能可解释运动参与程度总变异量的21%;前、后测的自我效能在性别间有显著差异, 及男生的前、后测运动自我效能及运动自我监测都显著高于女生;运动自我效能与运动参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13]。

由以上文献探讨得知, 社会学习理论中的自我效能在解释运动参与程度上是强而有力的预测因子。但国内在运动参与程度的研究中, 较少对自我效能进行探讨, 对此进行研究将有助于对影响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因素的深入分析。

4 启示

自我效能可经由成就表现的结果、替代性的经验、言语说服、情绪与生理的影响而获得改善。所以, 在大学体育工作中, 应从以上四个方面来来促进其运动参与程度的提升。

4.1 让大学生体会运动成功经验, 提高其运动参与的动机

学者闻世杰, 吕心丰提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考试成绩呈显著性相关[14],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优化体育教学方法、改进学习评价方法, 通过竞赛教学法等及一种定量与定性、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 对学生的整体学习进步程度做出评价, 让学生体会到运动成功经验, 激发其运动参与动机。

4.2 拓宽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来源, 发挥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作用

以体育教学、校内外竞赛为载体, 宣传运动参与程度高的大学生运动成功的经验做为楷模, 给予大学生在运动上的鼓励与支持, 或是利用言语说服, 与规律运动的大学生交流, 学习运动知识, 建立自我对话, 树立运动健康理念, 克服运动障碍, 提高自我效能, 增强信心及动机, 养成从事规律运动的习惯, 提高运动参与程度。

4.3 提升大学情绪与生理知识素养, 奠定运动参与理论基础

虽然运动在生理与心理上的功能已被证实, 然而许多大学生在运动参与比例上仍然偏低, 大学体育课程要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 开设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理学、运动.营养与健康等理论普修、选修课, 从理论上阐明学生心理、生理与运动及健康的关系, 让学生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运动的益处, 并掌握日常规律运动, 运动伤害急救方法等, 强化他们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养成规律运动参与行为, 受益一生。

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理论分析, 通过阐述自我效能的概念、来源, 探讨运动参与程度与生理、心理健康关系以及自我效能对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影响研究, 认为自我效能促进大学生运动参与程度的启示是:让大学生体会运动成功经验, 提高其运动参与的动机;拓宽大学生自我效能的来源, 发挥替代性经验、言语说服作用;提升大学情绪与生理知识素养, 奠定运动参与理论基础。

3.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三

关键词 社交网络表现;自我效能感;大学生

分类号 B849

1 引言

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 site,简称SNS),专指帮助人们建立社会性网络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它的蓬勃发展已经逐渐成为全球范围的社会现象,各国社交网络的用户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球社交媒体报告》调查称世界范围内已有超过10亿人使用社交网络,占全球网民的70%;美国皮尤媒体研究中心2013年8月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72%的美国网民使用社交网络,与2005年的8%相比,8年间的增长幅度巨大;我国也有约一半以上的网民通过各种类型的社交网络交流互通(殷乐,2012)。网络的兴起与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交流平台,个体在互联网中能够接触到日常社交圈之外的信息。另外,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功能日渐强大,社交网络的使用已经突破了电脑的范畴,不断向移动设备和第三方应用的方向扩展。不再局限于电脑,且使用起来更方便快捷等特点,使得越来越多的用户倾向于通过社交网络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

在我国,大学生是最大的网络文化参与群体,调查显示,20~29岁网络使用者占全体网民的60.2%。国内目前比较典型的社交网络网站为人人网,超过80%的大学生表示自己经常访问该网站。可以说,社交网络为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形成提供了全新的环境。我们经常会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很多人在现实世界中不得意,在网络上却积攒了极高的人气,达到了对自我肯定的目的。因此我们认为,社交网络中活跃的表现将会有助于提高个人的自我效能感。

所谓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具备完成某种特定目标的能力所持有的信心或信念(Bandura,1977)。在这个竞争异常激烈的社会里,人们对学习、工作和生活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当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时,个体对自己能否胜任的判断和信念往往对行动的结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这种对自我能力的认知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心理学界,自我效能理论就是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的理论,有关的内容也是当今学者关注的研究课题之一。

迄今为止,虽然先前的研究均涉及社交网络对使用者的影响,但大多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交网络对社交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将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结合起来的研究则少之又少。然而,社交网络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相当大,且其影响体现在诸多方面。本研究旨在从先前的研究范围拓展开去进行研究,预期社交网络中的表现将影响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力求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一定的建议。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被试

以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的在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采用便利抽样法发放量表100份(男女各50份),回收100份,有效率为100%。

2.2 研究工具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该量表最早的德文版本由德国柏林自由大学的著名临床和健康心理学家Ralf Schwarzer教授和他的同事于1981年完成,开始时共有20个项目,后来改进为10个项目。中文版的GSES最早由张建新和Schwarzer于1995年在香港的一年级大学生中使用,后由王才康等人于2001年翻译修订,并证明其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

GSES只有一个维度,共10个项目,涉及个体遇到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采用李克特4点量表形式编制。对每个项目,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回答“完全不正确”“有点正确”“多数正确”或“完全正确”,评分时分别记为1分、2分、3分和4分。把所有10个项目的得分加起来除以10即为总量表分。最终得分越高,表明被测者的自我效能感越高。

2.3 研究程序

在社交网络网站中,用户间互动的方式有很多,但主要包括三种:评论、点赞和分享(转发)。在正式施测前,通过人人网和QQ在线调查的方式对大学生人人网用户进行了调查,有65%的用户选择评论数作为自己最看重的指标,而点赞数和分享数的选择百分比分别只有18%和17%,所以,本研究最终选择评论数作为社交网络表现的研究指标。

实验正式流程如下:(1)首先对所调查的100名大学生通过加好友后获取主页信息的方式,统计每位学生从2014年3月1日到2014年3月31日一个月时间内发表的所有人人网内容(包括状态、日志和照片)所获得的评论数之和;(2)采用GSES量表进行集体施测,整个测验过程严格按照测验的实施程序规则,施测时间大约5分钟,完成后当场回收量表;(3)最后,采用SPSS 18.0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

2.4 研究设计

将统计后的评论总数从低到高排列,男女生分别按照28%、44%、28%的比例分成低评论数组、一般评论数组和高评论数组,人数分别为男生14人、22人、14人;女生14人、22人、14人。所以,本次研究为2(性别:男、女)×3(以评论数为指标的社交网络表现分组:低、中、高)的组间设计,因变量为GSES量表得分。

3 研究结果

描述性统计结果显示,100名在校大学生的GSES量表平均得分为2.78(SD=0.32)。可见受测的在校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为中偏上水平,但是仍有待提高。

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性别[F(1,94)<0.001,p>0.1]和社交网络表现分组[F(2,94)=0.45,p>0.1]的主效应均不显著,表明这两个因素对于GSES的得分没有影响,但二者存在着显著的交互作用[F(2,94)=4.93,p<0.05]。

nlc202309021441

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对于男生而言,社交网络表现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可谓微乎其微(p>0.05),甚至还出现了评论数越高,GSES得分略微下降的情况;而在女生中,社交网络表现显著影响自我效能感(p<0.05),其中高评论数组的GSES得分明显高于低评论数组(边缘显著,p<0.10)。这与相关研究的结果非常一致。皮尔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生组中,评论数与GSES得分的相关非常低(r=-0.02,p>0.05);而女生组中,评论数则与GSES得分呈现高相关(r=0.64,p<0.001),见图1。

图1 性别与社交网络表现分组对GSES分数的影响

4 讨论

前期的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社交网络中最关注的是所发状态的评论数,为了了解这其中的原因,调查过程结束后我们抽访了部分大学生。绝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分享可能只是别人觉得这条状态有给更多人看的价值,而点赞则很可能是某些被称为“点赞狂人”的“顺手之作”。另外,分享和点赞不能很好地让他们了解到看到该条状态的人的想法。而所发状态下的评论内容能够很好地展现评论者的真实想法,通过被评论与回复评论,用户能够与自己的同学、朋友、亲人甚至是不认识的人交流,了解他们对自己的看法,了解自己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通过他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相对于不包含任何具体互动信息的分享和点赞,受访者表示他们更愿意看到评论上“活生生”的文字。本研究认为,大学生用户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满足了社交需求之后就会开始追求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这符合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而评论中的互动就能很好地满足大学生用户自我实现的需求。

在研究结果中我们发现了非常有趣的现象,在人人网平台上获得评论数多的女生有较高的自我效能感分数,而评论数较少的女生具有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分数。然而,对男生而言,人人网平台上状态的评论数对其一般自我效能感并没有显著的影响。

为此,我们对几名学生进行了深入的访谈。结果发现,女生更在意外界的看法。当被问到“你怎么看待别人给你的评论”时,女生的回答是:“当然是评论越多越好啦,这说明我人气高嘛!”有的女生表示自己会定期使用电脑网页或者手机客户端上人人网检查自己发的内容是否有人给予评论,并会在看见评论的第一时间回复他人,随后再次开始等待对方的回复。也有女生有时会去回顾自己以前所发的状态,重新浏览当初的评论记录,回忆与同学、朋友和亲人之间的互动。还有的女生表示虽然没有特意去看自己所发的状态是不是有人评论,但是在上人人网看到系统提示有新的评论时还是很高兴的。这种虚拟世界中高人气带来的兴奋感甚至会延伸到现实世界中,提高她们的自信心;而一旦获得的评论数较少,就可能会让女生怀疑自己受欢迎的程度,从而影响女生的自信心。

然而,在对男生的访谈中,他们却表示评论与否对他们没有什么影响,他们不会刻意去看自己的状态有没有获得评论,但是在有评论的时候也会给予回复。总的来说,男生觉得发表状态只是表达自身想法的一种方式,他们并不怎么在乎别人的想法,别人评论与否也不会改变他们发人人状态的频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女生相比于男生更加依赖于社交网络上的互动。

社交网络作为一个用户群正在不断扩大的平台,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尤其是校园用户的关注,有的教师甚至将作业、班级相关事宜的消息公布在了人人网上。根据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社交网络表现结合性别因素对大学生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有影响,可以很好地利用这些特点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例如,可以由学校或者教师在社交网络平台上组织一些活动或者开发一些应用,适当地引导大学生用户予以关注,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开拓大学生的交友圈,让女生更好地意识到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提高男生在社交网络使用中的积极性。

5 结论

(1)社交网络的大学生用户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处于中上水平,仍然有待提高。

(2)在各种社交网络表现中,大学生最关心的是所发内容的评论数。

(3)社交网络表现会对大学生用户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受到性别因素的制约。女生更在意评论数的多少,而男生则表示无所谓。

参考文献

王才康,胡中锋,刘勇.(2001).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应用心理学,7(1),37—40.

殷乐.(2012). 全球社交网络新态势及文化影响. 新闻与写作,(1),16—18.

Bandura,A.(1977). Self-efficacy:toward a unifying theory of behavioral change. Psychological review,84(2),191—215.

4.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四

大学生对于这个社会的初步认识,第一手的信息资料就源于校友间的沟通交流中进行传播的。在不同的环境中,在不同的人群之中,人的认识是会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改变的。大学时期的校友关系的好坏及广度可以影响大学生树立自己的思想观念。单凭过硬的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是很难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大学作为一个小社会,这种交际圈子也是大学生们在进入社会之前的一种锻炼,这种锻炼是具有基础性的。

2.2在大学时代校友关系是树立就业观的保障

大学生要结合自身职业追求和社会需求的宗旨,有计划有目的的进行学习,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是很重要的。但只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广阔的人脉圈是树立就业观的重要保障。特别的针对当代的大学生,每年应届的大学生就业的问题都是社会中最热点的问题,现在的就业方针政策都是鼓励大学生们进行创业,而非“替他人打工”在收集大量的基础市场信息,和建立广阔的交际圈子之后,创业也并非不能成功,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大部分创业都是校友间进行的创业。在某种程度上而言,相同的社会环境,相似的思想观念,可以促进合作的默契性,良好的校友关系是十分有利于大学生步入社会后的就业发展的。所以在当代大学生的校友关系的建立在某些程度上也是树立大学生就业观的保障。

3恰当利用校友关系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策略

3.1提供相关校友关系建设平台

校友之间关系的建立是需要沟通与交流的,所有学校为建立友好的校友关系平台也是十分重要的。要在建立平台的过程中,培养大学生之间的交友意识。促进校友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提出主流方向,在大学中通过宣传部、学工部、校团委,组织建立学生在校社团,专门负责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校友事迹传播工作,对往届毕业大学生的就业事迹进行挖掘,对具有激励意义的同学事迹进行报道,建立相关的交流平台,传播正确、积极的思想观念。为建立良好的校友关系打下基础。

3.2加强大学生校友管理机制建设

针对这一问题,首先要在大学中建立校友管理机构,例如在学校里建立校友会,并定期举行。校友会的开展,可以使往届毕业身和在校大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让在校大学生对前辈们的就业经验充分的借鉴并学习。使得在校大学生在正确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最终使得大学生能够成功的就业。

3.3加大信息资源的提供

就业信息的管理对于往届毕业生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分析,学校要对每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给予大学生们一个准确而客观的信息统计数据有利于大学生们进行就业。让当代在校大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状况,进行及时的正确的自我定位。帮助良好的校友关系的资源建设。带动大学生校友们的资源利用,与资源建设。帮助大学生们设立正确的就业观。

4结语

校友作为一种特殊资源,可以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等思想观念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当代这种人际关系主导的社会交际的现实中,校友关系对大学生的就业观念的影响是不容小觑的。我们要在不断的探索中建立良好的校友关系,学校也要提供良好校友关系建设的平台,促进校友间的沟通,从正面与侧面积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5.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五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选取重庆市4所高校的500名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462份,回收率为92.4%,其中有效问卷430份,有效率为86.0%。

1.2 方法

主要采取问卷形式进行调查,问卷包括学生背景变量、家庭环境问卷、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3个部分。

家庭环境问卷采用Moss等编制的家庭环境量表(Family Environment Scale),该问卷包括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控制性10个维度。各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均在0.55以上[4]。

“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问卷”系彭永新参照Betz和Taylor的“职业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量表”编制的,共39个题项,由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等5个维度构成。问卷在各个因素上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77~0.810之间,总问卷的ɑ系数为0.937;各个因素的重测信度均在0.511~0.601之间,总问卷的重测信度为0.656[5]。

1.3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家庭环境、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在背景变量上的差异

MANOVA方差分析表明,大学生家庭环境、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总分在是否独生子女和生源维度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中城镇子女在家庭环境上的整体得分为(39.39±7.42)分,农村子女的得分为(39.50±6.46)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在家庭环境上整体得分为(38.35±6.21)分,非独生子女整体得分为(37.65±6.94)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整体得分为(3.28±0.31)分,非独生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为(3.31±0.3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子女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上的平均得分为(3.68±0.63)分,农村子女的得分为(3.46±0.5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家庭环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关系

大学生家庭环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各维度的Person相关系数及其显著性检验结果见表1。

注:*P<0.05,**P<0.01。

由表1可知,亲密度与自我评价、问题解决存在相关,矛盾性、成就性、知识性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5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性相关。

2.3 家庭环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5个维度为因变量,以家庭环境的10个维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6。

成就性对目标选择维度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冲突性对目标选择维度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成就性、知识性对收集信息维度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矛盾性对收集信息维度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成就性对问题解决维度有正向的预测作用,而矛盾性对问题解决有负向的预测作用;成就性对制定计划维度有着正向的预测作用;成就性、知识性对自我评价维度有着积极的预测作用,而矛盾性维度对自我评价维度有着负向的预测作用。说明家庭环境中的成就性维度和矛盾性维度是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最重要的预测变量。

3 讨论

成就性和矛盾性维度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最重要预测变量,说明如果家庭注重学业成绩和工作上的成功,则个体有更高的信心做出职业决策;如果个体经常在家庭中感到冲突和矛盾的存在,则会降低个体进行职业决策的信心。这与国外的研究不尽一致,Hargrove等[6]的研究表明,情感表达和矛盾性维度是预测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最重要变量;本研究中情感表达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的各个维度都没有显著预测作用,可能是由我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差异造成的。西方国家重视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的公开表达,而中国文化更强调情感表达的含蓄性,家庭成员之间的坦露直率常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因而情感表达对西方国家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知识性维度对自我评价、收集信息有着积极预测作用,说明如果家庭注重参与智力性、文化性的活动,则个体更有信心在选择职业时评价自我、收集职业方面的相关信息,这是因为通过参与智力性、文化性的活动,个体能够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力,更为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参与这些活动也能够让个体学习到一些学校教育中没有提供的知识,其中包括职业方面的相关信息,使得个体在职业信息收集方面更为有信心。

本研究支持了家庭环境变量与职业结果变量之间关系的理论,说明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在进行职业心理辅导时,要注重分析个体在家庭关系、价值观等方面的感知,从而使得职业心理辅导更有效。

摘要:目的了解当前大学生家庭环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状况,探讨家庭环境与职业决策自我效能之间的关系,为高校职业心理健康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方法采用“家庭环境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对重庆市4所高校的50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大学生的家庭环境得分、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得分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家庭环境对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具有预测作用,其中成就性和矛盾性维度是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最重要的预测变量。结论高校职业心理咨询应注意考虑家庭环境对个体职业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关系,职业,决策,自我评价(心理学),学生

参考文献

[1]BETZ NE,HACKETTG.The relationship of career-related self-effi-cacy exceptions to perceived career options in college women and men.J Couns Psych,1981,8:399-410.

[2]WHISTON S.The relationship among family interaction patterns and career indecision and careerdecision-making self-efficacy.J Car Devel,1996,23:137-149.

[3]HARGROVE BK.Family interaction patterns,career planning atti-tudes,and vocational identity of high school adolescents.J Car Devel,2005,31(4):263-277.

[4]邹定辉,周远东.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13.

[5]彭永新.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0.

6.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六

【关键词】自我效能  主要影响因素  关系  学习成就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106-01

一、引言

自我效能这一概念是Bandura于1977年首次提出,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完成某一行为活动所具有的能力的判断或评价。近年来,自我效能不但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的兴趣所在(周勇,董琦,1994),而且在二语习得领域受到广泛重视(Mills, 2007; Elias,2007; Truxillo,2008;张庆宗,2004;陈坚林,2007),多集中在对自我效能影响因素的研究,并表明自我效能与学生自主学习行为间存在正相关。然而,关于自我效能与学生成绩之间的探究存在分歧(吴喜燕,张庆宗,2009;)。另外,纵观研究设计多为测量类的定量研究,而忽视了个体自我效能发展的阶段性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答会明,习丽,豆宏健,2011)。少有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着眼于个体自我效能发展的阶段性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探究学生自我效能与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次研究采用定性的方法,基于特定的阅读任务,从三个角度:期望,价值期望,情感期望,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述,从而探究学生自我效能与其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

二、自我效能研究综述

自我效能指个体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种或某类任务,是个体的能力、自信心在某些活动中的具体体现,是与具体任务联系在一起的。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以往的成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示范效应;三是通过社会劝说;四是通过情绪状况和生理控制(周文霞,郭桂萍,2006)。自我效能主要具有水平、强度、延展性三个维度特征。水平维度,指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会导致个体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强度维度,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确信程度。延展性维度指某个领域内自我效能对其他领域中自我效能的影响延展性(周文霞,郭桂萍,2006)。基于这三个维度,本次研究从三个角度:期望,价值期望,情感期望,对学生自我效能的基本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描述。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综上所述,本次研究提出以下两个研究问题:

1.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时,影响学生自我效能重要因素是什么?

2.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时,学生的自我效能是否对学生的学习成就有影响?

(二)受试:本次研究基于泛读课教师布置的任务,选取天津某所高校英语专业泛读课大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一共两个班,每班24人,两个班的泛读课由同一位年轻女教师授课。本次研究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先是分别对两个班学生课上对教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的反映情况进行观察,并写成田野观察日志。随后分别在每班随机选取6名同学,关于教师给予学生任务阅读后,学生对完成任务的期望,价值期望,结果期望三个角度的感受进行访谈,从而对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过程中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进行总结,进一步探究自我效能与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

(三)研究结果分析:通过田野日志和访谈内容分析,总体参与者的自我效能不低。学生在完成教师阅读任务时,影响自我效能的主要因素是成功或是失败的学习经验,学习内定目标与完成任务之间的一致性,以及不同学习者的学习归因。同时,学生自我效能与学习成就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自我效能影响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付出、意志的控制。从访谈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高者,学习成就高,反之亦然。

四、结论与启示

学习成就高者,自我效能感强,容易接受挑战性的任务,愿意付出,对自己完成目标,有很强的自信。在遇到困难时,能很好地控制影响自己发挥的不良因素,寻找有效的解决策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反之亦然。因此,要使学习者取得更好的学习成就,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把提高学生自我效能纳入思考范围。同时,学习者自身也应把改善自我效能作为一个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Bandura,A. Self?鄄efficacy:The Exercise of Control[M]. New York:Freeman, 1997.

[2]Elias,S.&MacDonald,S. Using Past Performance,Proxy Efficacy, and Academic Self?鄄efficacy to Predict College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7.

[3]Mills,N.&Pajares,F.&Herron,C. Self?鄄efficacy of College Intermediate French Students:Relation to Achievement and Motivation[J].Language Learning,2007.

[4]Truxillo,D.&Seitz,R.&Bauer,T. The role of cognitive Ability in Self?鄄efficacy and Self?鄄assessed Test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2008.

[5]陈亚轩,陈坚林.网络自主学习成绩与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 2007.

[6]答会明,席丽,豆宏健.10年来我国大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内蒙古师范大学校报,2011.

[7]吴喜燕,张庆宗.英语专业学生自我效能、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与成就的关系研究[J].外语教学,2009.

[8]张庆宗.自我效能理论对外语学习策略教学的启示[J].外语电化教学, 2004.

[9]周勇,董奇.学习动机,归因,自我效能感与学生自我监控学习行为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4.

7.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七

关键词 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数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9-0096-02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作为中学学习的重点学科,大部分人误认为学习数学只是为了升学考试,没有实际价值。其实数学是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推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一门学科,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要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去,教师可通过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使其相信自己能够成功达到既定的目标。

Shunk研究发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的呼唤[2]。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发现,进行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的实证研究很少。本文通过调查的方法对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定量的研究,为中学数学教学提供实证资料。

2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方法,探讨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与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研究对象及方法 本研究随机抽取H区一所初中、一所高中不同年级教学班的100名学生,采取是整体测试的方法,利用班会课以及自习课时间,发放问卷100份,收回问卷100份,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为100%。

研究工具 本次研究测量工具是施瓦茨等人编制的《自我效能感表》[3],以及选取了由庞维国编制的《中小学生自主性量表》中的16题。

数据处理 采用SPSS 19.0对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相关性检验、回归分析等方法,得出研究结果。

数据分析

1)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情况分析。从表1可以看出,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平均值为36.150,标准差为11.62,说明中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中等水平,并且数学自主学习各维度发展不平衡。中学生在学习动机和学习结果上的自主性表现最好,在学习过程、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时间上次之,在学习环境上表现最差。

2)中学生自我效能感情况分析。由表2可看出,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均值为25.84,说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学生对自己解决数学问题的信心还有待提高。

3)数学自主学习与自我效能感的相關分析。由表3可看出,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数学自主学习、学习动机、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方法、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学习环境都呈现显著的正相关,也就是说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越强,而自主学习的七个维度的自主性也越强。

4)数学自主学习与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从表4可以看出,自我效能感可解释数学自主学习92.3%的变异,说明自我效能感是数学自主学习的显著预测变量。自我效能感越高,数学自主学习水平越高。

3 分析讨论与教育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自我效能感对数学自主学习有显著预测作用。因此,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便可以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针对提高中学生数学学习自主性,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设定合理的数学教学目标,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一般来说,中学生数学成绩差是因为基础差,进而导致听不懂,再次就放弃学习数学。因此,要让学生能接受知识,克服对数学的畏惧心理,小步获得数学成就,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信心,就需要合理设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把握他们的“最近发展区”,设置相应的目标。目标不宜过高,否则会挫败学生信心;也不易过低,否则会缺乏挑战性。学生不易产生成就感也就会丧失学习兴趣,所以数学学习目标设定应该高于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达到激发学生发展的目的;同时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学习自主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 从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都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同时影响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培养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有效策略,并且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使学习策略与其匹配。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预习方法,粗读了解教材内容,细读思考概念、公式、定理等的生成过程,标记出难以理解的知识,课上带着疑问听课效果更佳。

其次,要培养听课方法,教学生听知识的产生过程、解题的思路、数学思想方法、重难点等,听课中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记笔记的习惯。

最后,培养学生课后思考与小结的方法,要结合课前、课中笔记回顾课堂中的重难点、解题方法等。小结时学会列出知识点及其关系,然后做相关习题,归纳出题型与解题方法。

指导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结果进行合理归因 研究结果发现,学习结果与自我效能感有显著相关性。若将成功归因于能力这种内部的、稳定的因素时,个体会产生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若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时,个体便会产生很低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应该指导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成败归因,将失败归因于努力不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将成功归因于努力与能力因素,协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让学生认识到不足之处,并且体会到只要通过努力,调整学习策略,一定能取得优异成绩,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与数学自主学习能力。

培养中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众所周知,情绪对学习有很强的影响作用。自卑、焦虑、消极等不良情绪不仅会降低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也会影响学生的数学成绩;相反,自信、开朗、顽强等良好的品质则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

4 结束语

自我效能感对于提高中学生的数学自主学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数学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需要用睿智的眼光去捕捉每个学生的不足与长处,适当指导中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归因,树立健康良好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的研究方法[J].心理科学,2003(2).

8.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八

关键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人际困扰,大学生

0 引言

人际交往困扰是影响大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因素。已有研究表明, 情绪调节对人际关系质量有显著影响, 而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即体对于能否有效调节自身情绪状态的一种自信程度, 作为一个情绪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大学生的人际困扰是否产生影响?文章将从情绪调节效能感入手, 对人际关系困扰的关系进行研究。

1 研究过程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随机取样和方便抽样的方法, 选取开封、新乡、郑州等地的650名大学生为被试, 共发放问卷650份, 回收619份, 回收率为95%, 其中男生223名, 女生396名;低年级365名, 高年级254名;文科289名, 理科330名。

1.2 研究工具

1.2.1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

该量表由俞国良翻译并修订, 包括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POS、调节沮丧/痛苦情绪自我效能感DES和调节生气/愤怒情绪自我效能感ANG三个维度, 每个维度对应四个项目。采用5点计分法, 各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效能感越强。该量表的信度为0.785。

1.2.2 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

该量表由郑日昌教授所编制, 共包括四个维度 (交谈、交际与交友、待人接物、异性交往) , 每个维度有7个问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或“错”的回答, 得分越高人际困扰越多, 量表的信度为0.854。

1.3 施测程序与数据处理

将上述2个量表装订成一册, 以发放纸质问卷的方式在课堂上进行集体施测, 统一指导语, 来进行样本采集。采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

2.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2.1.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总体特征

表1表明,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维度的均分最高为3.796。

2.1.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表2表明, 男女大学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总分和各维度上没有显著差异。

2.1.3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专业差异

表3表明,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维度上呈显著差异。在其他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2.1.4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年级差异

表4表明,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表达积极情绪自我效能感维度和调节生气/愤怒自我效能感维度上呈显著差异。

注:*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1水平上显著, ***表示在0.001水平上显著。

2.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困扰的相关分析

表5表明,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3 讨论

3.1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当今时代, 由于社会的发展, 男女之间的差别日趋缩小。女生也更加追求快乐和自我, 另外女大学生不仅在学业上赶超男生, 在学校社团或班级活动中也是积极踊跃, 且不再拘泥于传统文化上对女生内秀和矜持的要求。同时, 理科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比文科生好些, 这减轻了其就业压力, 他们比较明确自身今后的职业方向, 目标清晰, 从而能够更多地体验到积极的正性情绪。低年级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 学业任务轻松, 能够以积极的态度更轻松地表达积极情绪, 而高年级学生不是面临考研就是找工作, 处于高焦虑的时期, 在积极情绪方面的效能感相对差些。

总之, 当今大学生更加重视自我情绪情感的表达, 不再过于压抑, 积极地表达自己的快乐幸福, 通过各种途径发泄消极情绪以调整心情状态。

3.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人际困扰的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呈显著负相关。已有研究发现, 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外倾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高外倾的个体喜爱社交, 善于与人交流沟通, 能够乐观地面对负性情绪事件, 人际困扰较少。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低的个体则更保守, 倾向于悲观地看待问题, 缺乏调节消极情绪的信心, 致使其容易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离群态度, 从而影响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高的个体具备积极的自我概念、体验较多的积极情绪, 从而在人际交往中会表现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从而减少了人际交往中的困扰。

4 结论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水平处于中等偏上; (2) 大学生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人际困扰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参考文献

[1]亣胜辉, 余林.情绪调的节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J].克拉玛依学刊, 2012 (4) :59-63.

[2]汤冬玲, 董妍, 俞国良, 文书锋.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一个新的研究主题[J].心理科学进展, 2010.18 (4) :598-604.

[3]田学英, 卢家楣.外倾个体何以有更多正性情绪体验[J].心理科学, 2012.35 (3) :631-635.

[4]展宁宁.大学生情绪调节策略与人际关系困扰及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石家庄学院学报, 1010.12 (6) :115-120.

9.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九

自我效能感主要是指个人在开展工作任务之前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该项任务的一种信心程度的水平体现。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则是指行为人在选择职业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它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与职业内容有关的职业自我效能,二是与职业行为过程有关的自我效能。近年来, 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他们的就业意向有着很大影响。

2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意向的作用

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但近年来,这一理论逐渐受到了高校和心理学专家的重视,其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应用性,高校可以利用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充分了解和掌握女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行为。具体来说,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对高校女大学生就业意向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 1帮助女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调节就业心理

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对自己有明确的认识,并充分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只有了解社会对专业的职业需求、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择业标准、自身目前的能力等,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自我认知方面,女大学生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在就业岗位上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此外,高校依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还可以培养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其不断提高职业能力,并完善自身的性格,从而树立职业自信心。

2.2帮助女大学生克服传统观念,增强职业自我效能

在我国大部分的就业岗位上,男女员工比例失调,女性处于弱势地位,造成了严重的人力资源浪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可以有效诠释女性的职业行为,改变企业和女性的传统观念,使其有一个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自信心,并主动参与到传统男性占较大比例的职业领域。

2.3帮助女大学生了解就业形势,扩大就业渠道

高校充分利用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可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联合办学来扩大女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培养女大学生正确的就业意向,开阔她们的就业眼光,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此外,高校通过教师、学生等亲近人士与女大学生的交流沟通,可确保女大学生抓住机遇,积极就业,勇于创业。

3利用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提高女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3.1加强自我认知,正确认识和接受职业自我

女大学生要充分了解自身所学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自我的认知,只有了解社会对专业的职业需求、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择业标准、自身目前的能力等,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在自我认知方面,女大学生首先要承认自己的现状,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用发展的观点看待自己,在就业岗位上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此外,高校依靠职业决策自我效能理论还要不断培养女大学生的职业兴趣,使其女大学生提高职业能力,树立职业自信心。女大学生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在生活学习上比较踏实认真,只要经过一段时间对职业岗位的适应,便可充分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较大,女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要学会自立自强,充满自信,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女大学生还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对自身能力有一个正确的定位, 制定符合实际的职业目标,从而找到符合自身兴趣和能力的就业岗位。

3.2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女大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并逐步由传统的资本、规模的竞争转变为人才的竞争,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而大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是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高校女大学生只有在就业岗位上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才华和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才能应对用人单位挑剔的眼光,才能适应现实的社会环境。因此,高校女大学生只有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找到满足自己就业意向的职业岗位,才能获得求职的成功。随着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日益加大,高校可组织女大学生广泛参加志愿者服务、就业实习、参观考察等,使其通过参加大量社会活动来接触社会、 了解社会,并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找准自己的职业目标和方向,做到就业的准确定位。此外,高校还要引导女大学生多加入一些具有社会实践性质的社团,在社团活动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3.3引导女大学生更新就业观念

高等教育不仅要培养大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要帮助大学生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当代社会的需求。女大学生的就业需要高校引导她们树立职业的社会意识和长远意识,把自己的就业观念与社会现实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随着近年来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高校要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职业观念,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科学合理的规划。目前,大学生就业意向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国企、外企、政府部门等,这就使得这些领域的就业竞争空前激烈,并且员工的工作压力大,很容易受到 “优胜劣汰”。 因此,高校要引导女大学生转变就业方向,积极投身到农村、私企、西部地区、生产一线去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此外,女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持积极的心态, 通过大量的实践和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在就业期间,女大学生要对自己充满自信,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成绩,改变人们的偏见心理。

3.4强化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纠正认知偏差

良好积极的心态可以使女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现实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择业观念和行为,确保自己能够顺利找到符合自己就业意向的职业岗位,而且这种良好积极的心态还可以帮助女大学生顺利的适应岗位环境,取得较好的工作成绩。因此,高校要加大对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她们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和定位,纠正她们错误的思想和观念,培养她们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其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能够有饱满的精神状态去迎接挑战。

3.5树立成功的榜样,激励女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

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当女大学生看到与自身水平差不多的人取得成功时,自我效能感会得到增强,会提高自己的信心。为使榜样的作用能够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巨大发挥, 高校要积极组织社会各行各业的成功人士到学校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使女大学生了解他们成功的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需要成功人士向女大学生讲述自己遇到困难挫折时的做法和心态,从而激发女大学生的信心和斗志。

10.亲密关系对大学生自我效能的影响 篇十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3A-

0019-03

成就目标理论是近30年来动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框架,该理论从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的角度解释学业成就、自我效能、应对策略等特征,过去大量研究证明,成就目标对于预测教育相关结果具有重要作用 [1] - [3]。在分析个体产生不同目标定向的原因时,研究者发现环境目标结构的作用不容忽视,它与内隐信念等个体倾向共同影响着目标定向的形成。为此,Ames提出动机氛围(motivation cli-mate)的概念,解释在特定情境中产生的环境目标结构。目前,国内外大部分研究是从课堂结构、班级目标知觉等学校角度来探讨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因素 [4] -[5] 。然而,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学校环境只是影响学生的其中一个微观系统,家庭因素同样对学生的目标定向有着重要影响。国外已有研究考虑到这一因素,如Friedel(2007)[3] 、Gonida(2009)[6] 等人研究表明,学生知觉到的父母的成就目标可以预测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但在国内,类似的研究较为缺乏,但也得到相似的结果[7] ,然而,其预测性还有待进一步检验。故本研究旨在探讨父母目标知觉对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影响及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机制,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一)被试

选取广西南宁市2所中学,初一(185人)、初二(185人)、高一(184人)、高二(133人)4个年级的中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750份,有效回收问卷690份,有效回收率为92.0%。男生301人,女生383人,未填性别人数为6人,其中独生子女有474人。

(二)研究工具

1.父母目标知觉问卷

父母目标知觉问卷采用Friedel(2007)等人研究中使用的问卷,该量表包括父母掌握目标知觉和父母成绩目标知觉两个维度,共11道题,在本研究中,分量表的Crobacha系数分别是0.741、0.563,总量表的Crobacha系数为0.623;验证性模型拟合指数为:x2/df=3.407,GFI=0.967,NFI=0.890,RFI=0.841,IFI=0.920,TLI=0.883,CFI=0.919,RMSEA=0.0459。

2.成就目标定向问卷

学生成就目标测量采用刘惠军,郭德俊(2002)编制的《成就目标定向量表》,该量表包括掌握趋近目标(共9道题)、掌握回避目标(共5道题)、成绩趋近目标(共9道题)和成绩回避目标(共6道题)4个分量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bacha系数为0.840,4个分量表的Crobacha系数分别是0.804、0.682、0.797、0.792。

3.学业自我效能感问卷

该量表是华中师范大学的梁宇颂,周宗奎(2000)参考Pintrich和De Groot编制的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问卷中的有关维度编制而成的,把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与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对应的维度。每个维度有11道题,共22道题。在本次调查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维度的Crobaeha系数为0.868,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的Crobaeha系数为0.661,总量表的Crobaeha系数为0.865。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Amos7.0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

二、结果

(一)父母目标知觉、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表1表明:父母掌握目标的知觉与个人掌握趋近、掌握回避、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个人成绩回避目标定向显著负相关;父母成绩目标知觉与个人掌握回避、成绩趋近、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个人掌握趋近目标定向无显著相关;父母掌握目标的知觉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学习能力、学习行为)都呈显著正相关;而父母成绩目标知觉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无显著相关;学习能力与个人掌握趋近、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呈显著正相关,与掌握回避目标定向无显著相关,而与个人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呈显著负相关;学习行为与个人掌握趋近、掌握回避、成绩趋近目标定向呈显著正相关,而与个人成绩回避目标定向呈显著负相关。

(二)父母目标知觉与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回归分析

将学生个人成就目标定向作为因变量,以父母目标知觉的两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考察父母目标知觉对学生个人成就目标定向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数据表明,知觉父母掌握目标积极预测学生掌握一趋近(解释率为20.9%)、掌握一回避(解释率为3.8%)、成绩—趋近(解释率为2.6%);知觉父母成绩目标积极预测学生掌握—回避(解释率为3.4%)、成绩—趋近(解释率为10.2%)、成绩一回避(解释率为2.6%);知觉父母掌握目标负向预测学生成绩—回避(解释率为1.0%)。

(三)父母目标知觉、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回归分析

国外有研究显示,父母目标知觉对学生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是通过学生成就目标定向来实现的,在不同的文化背景,采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学生的成就目标定向是否也存在这样的中介效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借鉴温忠麟和侯杰泰等人 [8] 关于中介效应的分析,对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各维度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父母掌握目标知觉对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而父母成绩目标知觉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两个维度的预测效果不显著。对学生成就目标各维度的中介效应检验显示,在考虑掌握—趋近成就目标的前提下,父母掌握目标知觉对学业自我效能两个维度的预测作用不明显,而掌握—趋近对学习能力和学习行为的预测作用明显,则学业掌握—趋近是父母掌握目标知觉与学业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完全中介变量;同理,掌握—回避是父母掌握目标知觉与学习能力的完全中介,是父母掌握目标知觉与学习行为的部分中介;成绩—趋近、成绩—回避是父母掌握目标知觉与学习能力、学习行为的部分中介变量(如图1所示)。这说明,学生对父母要求的感知是通过学生自己内化的成就目标对学业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且采用掌握—趋近这种目标定向更有利于学业自我效能的提高。

三、讨论

本研究在成就目标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的学生样本,构建了包含父母目标知觉,个体成就目标和学业自我效能的关系模型。结果表明,父母掌握目标知觉通过个体成就目标各维度,对学业自我效能产生影响。

(一)父母目标知觉是影响成就目标定向的因素之一

Friedel(2007)、Gonida(2007)、Gonida(2009)和刘文星(2009)的研究支持了Ames等人提出的环境动机氛围对个体目标定向的影响作用,本研究与上述研究结论取得一致,证实父母目标知觉确实是影响个体成就目标定向的因素之一。可见,父母目标知觉对孩子成就目标的预测作用在这些维度上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孩子从父母那里感觉到什么,在一定程度上会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如果父母强调掌握和努力则个体倾向于采取掌握—趋近和成绩—趋近目标。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更应该强调掌握氛围,强调学习本身的意义和努力的价值,这对于大多数学生的发展是有益的。

(二)不同目标定向对学业自我效能的作用性质不同

研究表明,当学生采取不同的成就目标时,其学业自我效能感不同,即掌握—趋近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有助于学业自我效能的提高,而成绩—回避目标将对学业自我效能有阻碍作用。掌握—成绩区分和接近—回避倾向这种分类方法虽然跟其他的分类一样关注成绩或能力,但由于它们存在求成和避败的心理差异,故会在能力信念、归因方式等方面产生不同,由此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高低。这表明四分法中各成就目标取向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作用性质是不同的。因此,研究结论支持了成就目标定向四分法的理论假设。

(三)个体成就目标对父母目标知觉和学业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

在对父母目标和学业自我效能回归的分析中,发现父母成绩目标知觉对学业自我效能的影响作用不显著,进一步的回归分析得出,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并在父母目标知觉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中起着中介效应。这说明,父母掌握目标的强调有助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采用掌握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的学生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而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许多研究发现,学业自我效能直接影响学习成绩的取得 [9]-[10] 。由此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学习的要求更多的强调掌握知识对学生个人的学业自我效能具有促进作用,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成绩。

四、结论

(一)父母目标知觉可以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父母目标知觉的每一个维度可以预测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一个或多个维度。

(二)父母成绩目标知觉对学业自我效能感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而父母掌握目标知觉通过学生成就目标定向各维度的中介作用预测学业自我效能感。

(三)父母掌握目标的强调有助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采用掌握目标和成绩—趋近目标的学生其学业自我效能感较高,而成绩回避目标不利于学业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参考文献】

[1]Colin WL,Sergio SQ,et al.Choosing letter grade evaluations:The interaction of students achievement goals and selfeffi-cacy.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3,28(4):495-509.

[2]蒋京川.中学生成就目标定向与学习策略、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2:56-61.

[3]Jeanne M.Friedel,Kai S.Cortina,Julianne C.Turner,Carol Midgley .Achievement goals,efficacy beliefs and coping strategies in mathematics: The roles of perceived parent and teacher goal emphases[J].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2007,32:434-458.

[4]李燕平,郭德俊.课堂环境目标影响学生成就目标的实验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4):56-60.

[5]Gonida,Kiosseoglou,Voulala & Greece.Perceptions of parent goals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student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 and engagement in the classroom: Grade-level differences across adolescence [J].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2007,22(1)34-36.

[6]Gonida,E.N.,Voulala,K.,kiosseodou,G..Sudents achievement goal orientations and their behavioral and emotional engsgemem: co-examining the role of perceived school goal structures and parents during adolescence[J].Lear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9(1).

[7]刘文星.父母目标、父母卷入与学生成就目标定向的关系研究[D].河北大学,2009.

[8]温忠麟,侯杰泰,张雷.调节效应与中介效应的比较和应用[J].心理科学,2005,37,(2):268-274.

[9]张学民,申继亮.中学生学习动机、成就归因、学习效能感与成就状况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2,22(2):33-37.

[10]王有智,王淑珍,欧阳仑.贫困地区初中生学业自我效能、内部动机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4):826-829.

上一篇:清泉作文下一篇:直机关第二届岗位技能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