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法特点(8篇)
1.美国宪法特点 篇一
《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1787年宪法的内容、特点及作用。
(2)理解美国的民主共和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1787年制宪会议的情境,使学生对当时制宪过程中的争议和讨论有所了解
(2)通过宪法文本材料的阅读加深学生对宪法内容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和感受开国精英们的政治智慧和宪政精神
(2)认识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教学难点:1787年宪法如何体现分权制衡的原则的【教学流程】
一、图片文字导入
易中天作品《艰难一跃——美国宪法的诞生及我们的反思》及其网友的评论,学生形成思想冲突:为什么美国但还是欣赏他的政治体制?
二、切入正题
展示从“五月花”号到英国承认美国的一系列图片(背景音乐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导出问题:否能真正成为独立、自由的乐土?
窘境与抉择——1787年宪法制定的背景
抉择一:维持邦联制还是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join or die”图片)
抉择二:君主制VS民主共和制?(文字材料)
坚持与妥协——1787年宪法的内容及作用
设置制宪会议场景:图片,参加会议人员的职业身份等资料,烘托会议的争吵和激烈
核心争论一:集权VS分权;核心争论二:中央VS地方
核心争论三:大州VS小州;核心争论四:南方VS北方
提供争论的相关材料以及1787年宪法文本,在过程中理解1787年宪法的内容,特别是把握分权制衡的原补充争论:共和制VS民主制;弹性的魅力——1787年宪法的影响(图片及文字)
三、联系与反思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探究美国民主共和制的历史与现实的多重因素。与《中华民国临时代中国的命运进行比较,探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
四、课后探究
比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和美国的民主共和制。你认为哪种制度更进步?
2.美国宪法特点 篇二
目前世界上施用时间最长的宪法是美国宪法, 至今已有221年的历史。其前身就是1787年起草、1789年第一届国会通过的美国《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的条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直到现在美国也只是通过修正案、司法审查、惯例等方式来进行校正, 便能适应美国国情的变化和发展。但是其基本框架、基本原则和精神自始至终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大的变化。所以探讨美国1787年宪法的成功之处, 不仅对我们了解美国的民主法制进程有重要帮助, 而且对当前我国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体系的工作也将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那么, 美国1787年宪法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 确保中央权力, 增强行政能力
依据1777年大陆会议通过的《邦联条例》, 美国13个独立州建立了向统一民族国家过渡的邦联政府。但是《邦联条例》并没有把美国真正统一起来。条例规定“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和独立”, 中央仅设立一个一院制国会, 不设独立的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在国会内设立一个“诸州委员会”, 国会休会期间执行行政职务。条例虽授予邦联国会宣战、媾和、招募军队、建立对外关系等等权力, 但邦联国会的每一项重大决策, 均须取得13个州中的9个以上的州的同意, 方能执行。它的特权很多, 但实权却没有。
这样的执行方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执行能力, 造成了中央政府软弱无力的状况。华盛顿曾经把这种情况形象地比作是“用沙子扭成的绳子”。所以1787年宪法决定改邦联制为联邦制, 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军事、财政、外交等大权都操纵在联邦政府的手里。为确保中央政府的权利不受各州侵犯, 宪法第一条第八项明确规定了“各州不得缔结条约、同盟或联盟”、“不得铸币和发行纸币”、“未经国会核准不得征收进出口税, 船舶吨税”等等多项规定。
1787年宪法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把美国从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变成了一个真正统一的民族国家, 形成了全国统一的民族市场, 促进了美国政治、经济的发展。联邦政府依据宪法, 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 妥善处理一大批战后遗留问题, 解决了财政危机, 增强了经济和军事实力, 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2. 否定君主专制, 确立民主共和
1787年宪法诞生前的世界政治形势是封建君主制度占绝对优势。但是1787年宪法断然抛弃了君主制度, 创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宪法第一条第九项明文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凡在合众国政府之下受俸或任职之人, 未经国会许可, 不得接受外国君主和国家所赠于之任何礼物、俸禄、官职或爵位。”
宪法以民选总统制代替世袭君主制。总统既是国家最高行政元首, 又是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 立法、行政和司法分别由国会、总统和法院掌管, 三个部门在使用权力时, 彼此互相牵制, 以达到权力平衡。
这种民主制度体现了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所提倡的“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的原则, 给予封建君主制度致命一击。这种以“民主”对抗“专制”、“民权”对抗“君权”、“人权”对抗“神权”、“法治”对抗“人治”的体制, 有利于唤起人民群众的觉醒, 鼓舞人民群众的斗志, 加速美国向资本主义的过渡, 稳定资本主义制度。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 他们所谓的“民”, 不是下层劳动人民, 而是有产阶级。但与专制制度相比, 毕竟是进步的。
3. 培养服务意识, 树立“为民”观念
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 (1743-1826) 有句名言:“管得最少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那么经广大选民选出来的政府领导人应该干什么呢?政府的职能, 就是为纳税人服务。比如说:国会有权规定并征收税金、捐税、关税和其它赋税, 但是必须全部“用以偿付国债并为合众国的共同防御和全民福利提供经费” (第一条第八项) 。美国政府的结构大致是四级:联邦政府、州政府、市政府、县政府 (镇、村严格意义上已没有太多政府职能) 。各级政府之间没有从属关系, 各级政府只管法律赋予自己的事情, 只做对纳税人和国家有利的事情。
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 任期4年, 向人民负责。总统当选后应宣誓或誓愿如下:“我郑重宣誓 (或誓言) :我必忠诚地执行合众国总统的职务, 并尽我最大的能力, 维持、保护和捍卫合众国宪法。” (第二条第一项) 总统经参议院同意, 有权任命国家高级官吏、驻外使节、领事、最高法院法官等。总统还有权批准或否决国会通过的法案。总统虽然权力很大, 但是宪法又明确规定:“总统、副总统及合众国之文官, 受叛国罪、贿赂罪或其他重罪轻罪之弹劾与定现时, 应受免职处分。” (第二条第四项) 即人民有权选举总统, 人民也有权罢免总统。在弹劾机制下形成的服务意识和“为民”观念, 有效地保障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同时也增进了行政机构的办事效率。这种监督体制一直持续到了今天, 还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4. 保障科技发明, 推动技术进步
在1787年的制宪会议上, 制宪代表们对美国政府在未来的公共政策进行过很多激烈的辩论, 然而在通过第一条第八项时, 代表们的意见却空前一致。它的内容是:“为促进科学和实用技艺的进步, 对作家和发明家的著作和发明, 在一定期限内给予专利权的保障。”
联邦政府用专利制度保护了发明人的权益, 同时也保护和激发了整个社会的创造热情。随着中央政府的力量日渐强大, 美国经济在一套比较成熟的制度体系的保障下, 实现了跳跃式发展。在以电气化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这个新兴的工业国家以重大科技发明为基础, 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了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结论
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这部宪法使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转变成为了拥有统一中央政权机关的联邦, 因而有利于维护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 有利于促进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宪法明确宣布在美国实行共和制, 对于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一个巨大的冲击。宪法所确立的政府职能观念和保障科技发明政策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并对其他国家有借鉴意义。
当然, 1787年美国宪法也有其自身的阶级局限性, 特别是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宪法越来越多地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但其成功之处是毋庸置疑和不可抹杀的。
摘要:1787年美国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近代意义上的成文宪法。宪法确立的加强中央政府职能、建立民主共和体制、树立为民服务意识和鼓励科学技术发明等基本原则至今仍有可取之处。它不仅对美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 而且对当今世界其他很多国家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美国,1787年宪法,成功之处
参考文献
[1]一七六五——一九一七的美国[M].三联书店, 1957年版, 第9、14页.
[2]曹绍濂.美国政治制度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 第12页.
[3]宪法原文见张千帆.西方宪政体系 (美国宪法)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4]罗徽武, 杨心树, 傅蓉珍.世界近代史研究论丛[J].四川师大学报, 1988年10月, 第96页99页.
3.美国豪门宪法 篇三
越来越多的百万富翁和亿万富翁为避免后果惨重的矛盾纠纷,开始制定家庭使命宣言──充斥着“遗产”、“价值”和“管理”这类高深词汇的协议,希望确保家族和财富世代长青。
这类宣言又叫“家庭宪法”、“战略计划”或“家庭守则”,从短至一句话到长至10页篇幅不等,内容涵蓋家族事宜的方方面面──从财产继承、慈善事业到宗教信仰和教育,乃至钱财的意义,不一而足。有些宣言甚至会对“本家族成员”进行界定(有时姻亲并不算在家族成员之列)。
使命宣言旨在帮助豪门之家保持家庭和睦。家族成员希望通过制定一套基本宗旨来避免亲戚之间的钱财之争;并且还希望能为后代树立道德标准,使子子孙孙不仅继承财富,还会继承价值观。
美国加州咨询公司Money, Meaning and Choices Institute便为客户撰写这类宣言,其创始人之一史蒂文•古德巴特(Stephen Goldbart)说,使命宣言使家庭成员有机会思考其指导原则和价值观;宣言中会包括诸如“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家族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前进的动力是什么?”这样的内容。
随着越来越多的富豪希望把财富传给后代以打造家族王朝,使命宣言也变得越来越炙手可热。目前,美国可投资资产不少于100万美元的家庭有450万户。因为现在的富豪们有很多是企业家或高级管理人士,他们把自己的战略眼光和微观管理的本事用在了家庭事务上。
家族使命七大准则
在美国,每一个管理良好的企业都有使命陈述,越来越多的美国富豪正在把这一行之有效的手段引进自己家族内部。
家族的使命是指特定个人、夫妻、家族的一种对于目的、远见、价值和目标的表述。创建一个家族的使命是开始这个家族财富保持的起点。对于一个已经形成的家族来说,当第一个难题产生,而家族成员没有共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时,便凸显出明白无误地表述整个家族的目的、价值和目标的必要了。
和欧洲人相比,美国豪门世家的确太缺乏历史感,但这也让他们得以用更加现代化的管理思维来审视一个家族建立过程中的种种环节。而关于家族使命的订立,则是他们普遍关注的首要要素。以下是他们共同的准则:
一个家族需要理解它的目的
虽然几乎所有家族的目的都是加强每个家族成员对于幸福的追求,并以此保持家族的人力、智力和财务资本。但每个家族必须明确和定义针对自身目的的家族哲学。
一个家族必须有共同的远见。
一个家族必须看到未来,形成普遍一致的共同目标。每个家族都应当反问自己,当站在20年、50年甚至100年以后的角度,应该如何设计当前要达成的目标。
一个家族要有一些共同的价值观
价值观造成了一个家族的独特性。虽然很多人并不愿意显得过于特立独行,但财富会自动把一个家族从大众当中分离出来,如果没有恰当的价值观来表达一个家族的独特之处,反而造成家族成员的迷惘。
一个家族需要正视自己的“秘密”
每个家族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秘密”。事实上,很多被视为“秘密”的部分,都是那些人们不愿意公开谈及的忌讳,比如酗酒、吸毒、婚姻不幸等等。为了保护这些不是秘密的秘密常常会消耗一个家族大量的人力和智力资本。而对那些真正的机密,比如家族财务方面的某些信息,只有家族成员学会利用时,适时地发布这些信息才会产生更好的价值。
表述家族对这方面价值的评价标准是家族使命中重要的部分,它会帮助家族成员清晰地确认保护虚假秘密的负面效果和积极有益的机密之间的差异。
一个家族要讲述它的历史
家族使命的编制给予一个家族讲述自己传奇经历的机会。家族传奇是单个家族成员维系在一起的黏合剂。成功的财富家族都会在家族聚会上留出时间分享其独一无二的历史。年轻的和年老的成员讲述各自的经历,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寻找共同的义务和价值。
一个家族必须选择一种治理形式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家族的形成和一个国家的形成有很多相似之处。往往是一个或几个“英雄”人物创造了家族初期的繁荣。但和国家一样,家族的意义更在于有一个完善的机制来保持其可持续性发展。所以,合适的治理机制远比某几位睿智的长辈更加重要。
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解他(她)在家族中的角色
家族使命编制的最后一个目的是它提供机会让每一个成员考虑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和作为个体的使命。在严肃的家族中,通常要求每个家族成员准备个人使命陈述。
家族使命的订立
不适宜的使命宣言有时并不能起到让一个家族紧密团结起来的作用。
1995年,罗伯特•普利滋克(Robert Pritzker)和杰伊•普利滋克(Jay Pritzker)把这个亿万富豪之家的信条写到了给某些下一代的备忘录中,督促他们继续以一个整体经营家族财富,并造福所有家族成员。他们写到,“我们这一代和我们的祖先坚信这样的信条:我们消费的不应超过我们个人赚取的或贡献给家族及社会的财富”。但7年之后,罗伯特•普利滋克的女儿起诉了家族成员,索赔50亿美元。
无法否认“领袖人物”在制定家族使命时的灵魂作用,但一个有效的家族使命并非家族创始人写下几句座右铭甚至某几个家族领袖达成共识那么简单,它需要经历一系列严肃的过程才能达成效果。
为召开家庭会议达成特定的重要规则。
会议的规则并没有固定的格式,重要的是要保证实话实说不怕指责或意见,并且不要拘泥于结果。最糟糕的家庭会议就是所有成员都带者理想结果而来,一旦没有达到想要的结果,就怒气冲冲地回家,造成对抗气氛。
要保证会议的成功,必须为会议选举一位主席和秘书。主席的任务是保证会议中对话的平等性,而不是扮演传统的委员会主席。秘书的任务是在会议上做纪录,并在会议后搜集相关的意见——许多家族因为没有清晰的纪录遇到强烈的内部矛盾,同时,这些纪录也是家族历史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家族的第一次有关治理的会议上,每个成员都必须准备一份个人履历。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熟知家庭成员的所有重要事情。但实际上,家族成员对彼此的了解非常少,并且他们所知道的都已非常陈旧。个人履历的准备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一个机会来审视自己和参与他人评议。同时,每一份履历都是家族资产负债表上关键的人力资产,它们将促使人力资源财产的汇编,有助于一个家族在执行计划时有效地使用其人力资本。
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应该写下10条价值观。
当每位成员罗列出自己的价值观后,可以把它们贴在墙上,通过这个过程,整个家族能够赢得与合成自己的价值观体系。最终,把家族普遍赞同的价值观写人家族体系中。
每一个家族成员应该写下当自己105岁时要告诉直系家人的、他(她)这一生中最重要的话语。
这是家族人力资源财产的一部分。它能引发关键性家族问题的长期思考,有助于形成家族使命的长期目标。
每一个家族成员都应该描绘一下20年后的这个家族。
这有助于家族成员理解他们所从事过成的长期性。
有一个小型委员会来编写主要的家族历史。
这个过程中应强调过去的家族危机和机遇,强调那些影响至今的知名或不知名的祖先的人格魅力,强调过去家族决策中的成功和失败。
最后,这个家族需要创建自己的治理体系。
治理体系也就是一个家族的“政治体制”,它的形成也应当在家族成员的讨论中形成,毕竟,民主的制度和形式才是一个制度拥有长期活力的保障。
家族使命与家族传承
Money, Meaning and Choices Institute称,过去5年中,公司的使命宣言业务翻了一番还要多,现在每周都至少要做一份。新泽西州的顾问公司Relative Solutions也迎来了激增的使命宣言业务。加州的IFF Advisors也在积极从事使命宣言生意,公司创始人之一、家庭财富心理学家李•豪斯纳(Lee Hausner)说,家庭使命宣言非常时髦。据业内人士说,雇佣一位顾问撰写宣言,每份要花1.5万美元到10万美元。
有些人怀疑用一份使命宣言来约束家庭成员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但无法缓解紧张状况,还会使其雪上加霜。有些管理人士说,把使命宣言用在家庭中这种想法值得商榷。恒康(John Hancock)前首席执行官大卫•达力桑德罗(David D'Alessandro)说,这太荒唐了,你该如何向十几岁的孩子解释使命宣言是怎么回事?是不是要说“在使命宣言上签名,否则我一个子儿都不留给你?”他认为整件事虚伪做作之极。
有些人认为使命宣言颇有价值。在比尔•乔治(Bill George)担任医疗产品制造商美敦力公司(Medtronic Inc.)总裁期间,他依靠公司的使命宣言使管理团队团结一致,不曾懈怠。他说,使命宣言是把公司各部“粘”在一起的胶水。因此,当他创立乔治家族基金会时,便制定了一份使命宣言来约束自己的孩子和相关人员。宣言的宗旨之一是:“终生治疗”,它强调健康,并扶持青少年和教育项目。
乔治说,继承的问题至关重要;问题是,有那么多家族从一贫如洗变得腰缠万贯,该如何使家族的价值观代代相传,而不仅仅是钱财。
一些宣言佳作言简意赅。佛罗里达州财富顾问公司Genspring Family Offices总裁玛利亚•拉格马西诺(Maria Elena Lagomasino)引述了一对富豪夫妇所写的“一句话”宣言,“我们希望财富能帮助后代发现他们的激情所在,并在他们的领域中表现优秀”。拉格马西诺说,这对富豪夫妇的三个女儿都进了美国长春藤名校,并各个事业有成。
拉格马西诺还说,这对夫妇拟定这份使命宣言,是为了“使你不必为生计发愁,如果生计问题是你成为优秀的画家、教师或诗人的绊脚石”,使命宣言目的在于自我实现,而不是花钱上。
Citi Private Bank旗下家庭财富顾问业务的董事总经理格兰•科兰德(Glenn Kurlander)曾帮助拟定过一份六页长的宣言,其中引用了托马斯•布朗宁(Thomas Browne)爵士和亚力山大•波普(Alexander Pope)的話。它首先提出了家庭成员的“五点”计划,即“重视同情心、诚实、正直、激情和承诺”,而且要“明白财富无法改变我们最根本的个人和家族身份”。
4.美国宪法教学大纲1 篇四
第 四 章 美 国 宪 法
学习目的:通过学习美国宪法,了解美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掌握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和修改,重点掌握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重点掌握宪政体制的基本原则;掌握美国国会的特点,重点掌握美国国会的权力;掌握美国总统职位的设立和变迁,重点掌握美国总统的权力结构;重点掌握美国司法机关的特点,掌握司法原则,了解联邦法院的体系和司法制度。掌握美国公民的宪法权利及其保障。
第一节 宪法的产生与发展
一、宪法产生的背景
(一)1776年《独立宣言》
(二)1777年《邦联条例》
二、宪法的制定与宪法的修改
(一)宪法的制定
(二)宪法的批准
(三)宪法的修改
三、对1787年美国宪法的评价
(一)美国宪法的基本内容
(二)美国宪法的特点
(三)美国宪法的局限性
四、宪政体制的基本原则
(一)人民主权原则
(二)代议制政府原则
(三)分权与制衡原则
(四)法治原则
第二节
国
会
一、国会的演变和特点
(一)演变
(二)美国国会的特点
二、国会议员的产生和构成
三、国会的权力
(一)立法权
(二)预算权 —— 钱袋权
(三)任命批准权 —— 参议院的特有权力
(四)引而不发的权力 —— 弹劾权
(五)调查权
第三节 总 统一、总统职位的设立和变迁
(一)总统 —— 单一行政首脑的设立
(二)总统的产生
(三)总统职位的演变:总统权力的扩张。
二、总统的权力结构
(一)总统的权力来源
(二)总统的地位:美国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
(三)总统的权力
三、总统的内阁和办事机构:自学了解。
第四节 司法机关
一、美国司法机关的特点:
(一)司法审查权
(二)拥有两套并行的法院系统:联邦法院系统和州法院系统,二者各有其管辖权,在组织上没有隶属关系。
二、司法原则
(一)司法独立原则
(二)遵循先例原则
三、联邦法院的体系
自学,主要掌握联邦法院的体系和管辖权。
四、司法制度
(一)司法审查制度:下一个专题讲。
(二)陪审团制度:主要掌握大、小陪审团的职能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
一、公民权利的基本内容
5.《美国1787年宪法》教学设计 篇五
师:(创设情境导入)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幅照片(展示华盛顿的照片),这是美国的第一位民选总统华盛顿,他在美国享有崇高的声誉和威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在1789年4月30日发表的总统就职演说,并请一位同学上来宣读他的演说词。
“…在此宣誓就职之际,……愿上帝赐福,保佑一个为美国人民的自由和幸福而组成的政府,保佑它为这些基本目的而作出奉献,保佑政府的各项行政措施在我负责之下都能成功发挥作用。……我庄严宣誓我将忠诚执行合众国总统职务,并将竭尽所能监守、维护并保卫合众国之宪法。”
生:宣读演说词 师:点评学生的宣读
师:华盛顿在演说词中提到的政府指的是什么政府?(联邦政府)这个政府是什么时候建立的?(1789年)演说词中的宪法指的是哪部宪法?(1787年宪法)
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美国1787年宪法,请同学们将课文翻开到109页。(板书)美国1787年宪法
师:请同学们看这样的一段材料(多媒体幻灯片出示):
“新英格兰(美国地名)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在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于1787年
思考: 1.结合教材思考美国当时面临什么处境? 2.从材料中分析美国出现这一处境的原因是什么? 生:看书思考
师:引导学生用最简要的词来概括
生:1.窘境;2.最高权力(中央)机构无权(板书)窘境
师:造成美国中央政府机构无权的原因是什么?
生:美国的邦联体制,使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削弱。师:邦联体制的特点是什么?
生:是各州的松散联盟,只是一个协调机关,几乎没有实权。
师:因此,只有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美国才能摆脱窘境,否则就会走向全面分裂。师:美国的开国元勋们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呢? 生:制定1787年宪法,改变国家政治体制,加强中央政府权力。(板书)美国1787年宪法
师: 1787年的费城制宪会议开得并不顺利。先是有人迟到,后是有人早退,最后又有3人拒绝签字,罗德岛则始终不肯派代表参加。会议过程中充满了唇枪舌剑,许多人最初的意见都被改得面目全非。会议每天都在争吵中度过,当时已经80多高龄的富兰克林对此忧心忡忡,专门请了个牧师,每天开会之前让全体代表先做祷告,企求全能的上帝保佑他们的会议能顺利进行。会议开了近4个月,最终才形成了1787年的宪法草案。那么,他们究竟围绕哪些问题展开激励的争论并最终达成妥协呢?请同学们先看书110-111页,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同桌和前后桌之间可以相互合作,请将制宪者们争论和达成妥协的问题写在纸上。(让学生看书约3-4分)
生:思考并讨论问题
师:展示学生的问题并请学生点评问题的科学性和必要性。对问题进行筛选后留下主干问题。师:结合学生的提问,向学生展示下列四个问题(多媒体幻灯片出示): 1.如何加强联邦的权力? 2.如何构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
3.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小州和南北方之间的关系? 4.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生:逐个解决上述问题及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
师:1.如何加强联邦的权力?(多媒体幻灯片出示材料)第一条:
第一款 宪法所规定的立法权,全属合众国的国会……
第十款 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和军舰,不得和另外一州或国缔结任何协定或契约,除非实际遭受入侵,或者遇到刻不容缓的危急情形时,不得从事战争。
第四条:
第三款 国会有权处置合众国之属地及其它产业,并制定有关这些属地及产业的一切必要的法规和章则。
第六条: 本宪法及依本宪法所制定之合众国法律;以及合众国已经缔结及将要缔结的一切条约,皆为全国之最高法律;…...任何一州宪法或法律中的任何内容与之抵触时,均不得有违这一规定。
------美国1787年宪法
生:联邦拥有立法、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大权,如国防、战争、外交、货币、征税和外贸等。国家有适用于全国的宪法和基本法律。
师:美国通过确立联邦制,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这也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板书)内容
师:2.如何构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分配)? 生: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实行三权分立原则。师:三权指哪三权?如何归属?
生:三权指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最高立法权属于国会,司法权属于联邦各级法院――最高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
师:美国中央政府的构建实行三权分立原则。这也是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之一。师:3.1787年宪法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之间的关系?
生:①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在加强中央政府权力的同时,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在大州和小州的矛盾利益冲突上:参议员每州两名,满足小州的利益要求;众议员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照顾了大州的利益。③在南北方关系上: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兼顾了南北方的利益,协调了南北方的矛盾。
师:4.如何防止专制,保障民主?
生:中央政府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而且相互制约,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要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都不允许大于另外两项权力。
师:他们(三权)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的呢?(在老师引导之下)
生:①总统掌握最高行政权,兼武装部队总司令,有权任命政府官员和最高法院大法官,但是必须经过国会同意;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是,国会在复议之后若以三分之二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而且,国会有权弹劾总统,最高法院对总统进行法律监督,总统由人民选举产生,有任期(四年)限制。②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是最高立法机构,具有立法权;总统任命的政府官员和最高法院大法官,必须经过国会的批准;国会还有权弹劾总统。但是总统对国会的立法具有否决权;最高法院大法官也对国会的立法具有司法监督权;而且参议员和众议员由人民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
③最高法院拥有最高司法权。最高法院大法官终身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可以对总统的行为、国会的立法进行司法监督。但是他们必须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必须维护法律的公正权威,一旦渎职就要被罢免。
师:请同学们根据所学的知识,画出美国中央政府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结构示意图。
(1-2分钟,教师在学生中间巡视,观察并与学生作适当交流,然后把学生画的三权分立、相互监督的示意图收一份上来进行实物投影,让一位学生对示意图进行讲评,并出示教师自己做的三权制约示意图,加强学生对“三权制约”原则的理解,并使学生体会到美国开国元勋们的政治智慧。)
师:根据上述知识,这部宪法在权力结构的设计和各方矛盾的协调上体现了什么原则(精神)呢?(板书)原则:三权分立、制约平衡
生: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制约权力、平衡利益)。师:三权分立,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来自于哪个启蒙思想家的思想? 生:孟德斯鸠
师:美国的1787年宪法将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从理论变为现实。
师: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学过的知识来做一个案例辨析,请找出“案例”中的错误之处。(出示“案例辨析”)
案例辨析:某同学撰写介绍美国中央政府职责的历史小论文,作了如下的表述。请你指出文中错误之处。18世纪晚期,美国有一位总统在任职期间,没经国会同意就任命一位同窗好友为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后因个人私怨,他又免了该法官的职务。后该总统为了争取连任,特意讨好选民,否定国会提出的“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立法草案,国会不服,经国会再次讨论,最后以2/3以上的总人数通过.总统很不高兴, 再次行使否决权并宣布解散国会,却被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宣布总统的这一行为是违宪的,该总统十分郁闷…...生:(找出“教学案例”中的错误之处:略)
师:同学们的分析说明大家对美国的宪法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美国的开国元勋们也正是运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美国建国初期面临的困难。那么后人又是如何来评价这部宪法的呢?
(多媒体幻灯显示下例问题)
“我们的宪法之所以恒久,就在于它简洁.它是一块奠基石,而不是一座完整的大厦.或者用句老话比喻:它是根,而不是完美的藤.”
----美国总统威尔逊
“一个向上帝要求赋予自由的民族,没有迈出同时给予非洲人自由的第一步是不应该的。”
----美国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
思考:结合教材内容,谈谈你对美国1787年宪法的认识并说明理由.(板书)评价
(教师要引导学生解答问题,并注意总结对历史现象进行评价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
生:①美国联邦宪法(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是第一部成文宪法。
②作用:加强了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使美国成为一个真正统一的国家;确立共和政体,权力相互制约,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协调了中央和地方、大小州、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还为其它国家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建设提供了借鉴。(比如中华民国的《临时约法》)
③这部宪法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还把5个黑人折合为3个人来计算南方各州的人口总数,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
师:刚才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谈了各自对美国宪法的认识,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对事物的评判并没有特定的唯一的标准,但必须要用史实说话,要做到论从史出。从同学们的认识中,我发现大家对美国的1787年宪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美国的宪法原则使共和政治成为一种可操作的现实,从而使美国后来居上从一个弱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强国,这些宪法的原则和机制也深深地影响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政治发展和宪政实践,从而确立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如此,美国宪法的最重要的历史意义还在于它把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人类对于理性政治的追求变成了现实,开辟了人类社会追求民主反对专制的历史新纪元。正如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说的一样:
(教师展示幻灯片)
美国1787年宪法“是迄今为止,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人类智慧和意志所创造出的最美妙的杰作。”
----英国政治家威廉.格莱斯顿师:前面我们还学过英国的代议制,请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什么政治制度?
生:君主立宪制。
师:(多媒体出示英国君主立宪制和美国共和制的幻灯片)
师:请同学们根据这两个图表,结合学过的知识,试从权力的来源及其分配的角度来比较比较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教师引导)
生:相同:权力都来源于人民,都是一种代议制的民主政治制度。
不同:美国实行三权分立,英国实行虚君政治,内阁对议会负责。
师:我们能不能说美国共和制度就比英国君主立宪制优越(好)呢?并说明理由。生:不能。(理由略)
师:看一个社会制度是否先进,主要看它是否适合本国国情,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美国共和制和英国君主立宪制只是西方的民主政治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而已,都推动了它们各自国家的资本主义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成为今天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因此我们不能说美国共和制就比英国君主立宪制先进。只要是适合自己的,那就是最好的!
师: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两种体制 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趋势? 生:反映了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师:请同学们根据我们的所学知识,从英美政治民主制度建设的角度,谈谈它们对我们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的启示。
生:(展开讨论)
师:(加以引导)①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建设,保障人民民主;②加强对政府权力的监督,避免权力的绝对化,防止腐败;③要建设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无视国情,一味地照搬照抄在政治文明的建设中是行不通的等等。
(铃响,下课)
6.美国宪法特点 篇六
来源:作者:
美国宪法的精神及分权原则 —— 讲稿 开场。。
美国宪法制定的目的有两个——限制政府的权力和保障人民的自由。在此我想通过简短的例子和通俗的文字简要的阐述自由精神、分权制衡原则。
在讲分权之前我想先跟大家谈谈美国宪法的精神,我想了解美国宪法的精神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美国宪法、法律而不至于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什么是美国宪法的精神——那就是自由、自律。美国的自由建筑在对人性善良的信心,即使偶有穷凶极恶之人,除非大权在握,否则也不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和大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美国的宪法只是阐明了人民的权利,而对人民的责任和义务却自一字未提。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多少美国人中有多少愿意为自由而牺牲生命或爱情的,我们虽未可知,但好莱坞的电影电视常常给外国观众一个典型的印象:美国人是开放的、自由的、充满个人主义的。我们看到屏幕上美国西部牛仔的“光辉”形象——穿着牛仔裤、嚼着香口糖,边走边哼着摇滚或黑人音乐,身体左游右摆,衣服玩世不恭、满不在乎的样子,他们吃的是汉堡喝的是可口可乐,离离合合当是家常便饭。。。这样一个放任的社会怎么成为世界的一号强国呢?(或许你会有…..疑问)下面这个小小的例子可能让大家对此有所改观:
1989年10月19, 加州旧金山市发生7级大地震。桥断了,交通瘫痪了,房子、汽车、工厂严重受损,所幸的是人员伤亡还不是很多。地震后的几天,该市的市民遵循政府的劝告留在家中把街道让给救援人员和车辆。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抢购、趁火打劫。好几个取得居民被疏散到露天公园里,市内的餐厅立刻弄好食物送到灾区;市民将家里的罐头、毛被等急用物品送到灾区。街道的灯坏了,市民自动用手电筒轮班指挥交通,维持秩序。
在一个集体社会里,没有法律,就不可能有自由。自由的兄弟是“自律”,自由的另一方面是自我约束和尊重别人的权利。在旧金山大地震中,美国人在自律、公德、相互尊重方面表现出了相当的水准。了解这些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美国宪法的精神和原则。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跟我们的国家做个比较,“非典”时期许多物品的抢购,记得我们家乡得醋买到近100块钱一瓶,板兰根十几块钱一袋,还得我们家乡吃醋都没得吃了。当然我想这只是一个局部现象吧!
说到自由我觉得印象比较深的一个例子是:我们中国有一位音乐家吧(当然是后来才出名的)到美国去,环境所迫在美国做过一段时间的“街头艺术家”,和他一块演出的有一个美国人。多年之后这位华人音乐家出了名偶然遇见当年的街头搭档仍然在原来的地方卖艺,他很真挚的对那人说:“朋友,怎么你还在这里,以你的表演技术,我可以帮你找一份正当的职业!”那位外国朋友谢绝了,笑笑说:“我在这里表演也是一种职业啊!”这个小小的例子我想可以从侧面反映美国人和我们中国人对自由的理解上的差异吧!
当然我上面所讲的两个小小的例子只是阐述了我所理解的美国的自由,更深层次的东西还有待以后有机会和大家一块探讨!
在讲下来的内容之前,我向大家对美国总统的大权多少有点崇拜甚至是妒嫉。那美国总统是否如我们想象的那样,为所欲为,想打阿富汗就大阿富汗,想打伊拉克就大伊拉克呢?接下来我讲的内容相信大家会有一个更好的答案!那么接下来我要讲的内容是美国宪法的原则里边的分权原则。
{-学界对美国宪法并不像我们国家的宪法一样有比较统一的定论,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有:人民主权原则、基本人权原则、法治原则、权力制约原则。学者认为美国宪法的制宪精神包含四个原则:
(一)法律至上原则(宪法是全国最高法律,但人民经过一定程序,有权随时修改宪法)
(二)政府制衡原则(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且相互制衡,以防止任何部门的权力过于集中)
(三)联邦分权原则(尊重各州自治范围与能力,并防止联邦政府的权力过于强大而影响人民权益)
(四)代表而非代理原则(代表不仅需权衡国家整体利益,更重要是反映地区选民的意见)-} 在这里我只就分权制衡原则稍作展开,分权和制衡往往并不是独立的两部分而是紧密联系的,分权的同时必有制衡!
正如上节课将英宪的同学所指出的,三权分立制最早发生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英国。但以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妥协而告终,未制定成文宪法。最早对这种权力配置方式作较彻底运用,且写进宪法的,是美国。美国资产阶级运用三权分立制实现了内部不同私有集团对国家权力的分享,比较充分的体现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精神。
三权分立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一项重要原则,即把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司法三部分,分别由三个不同机关掌握的制度。
三权分立的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资产阶级之所以采取三权分立,其主要目的是要造成没有一个人或单独一个机构能够取得绝对统治权,以便更好地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示图——(如图 所示)
美国实行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种权力分别由国会、总统、法院掌管,三个部门行使权力时,彼此互相牵制,以达到权力平衡。
国会有立法权,总统对国会通过的法案有权否决,国会又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推翻总统的否决;
总统有权任命高级官员,但须经国会认可,国会有权依法弹劲总统和高级文官; 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并经国会认可,最高法院又可对国会通过的法律以违宪为由宣布无效。
。。。。(图示展开)具体如何体现呢,美国国防就是一个典型。一个政府没有什么比国防更重要的。美国故意把国防的责任一分为二:总统是三军统帅和外交领袖;国会则控制财政,包括军费,并且只有国会才有权正式对外宣战。珍珠港事件当日,并不是由罗斯福总统直接宣战,而是在总统要求下召开国会,国会一致通过对日宣战,“一个巴掌打不响”用在这里正的是最合适不过了。以美国为首的政府每年都要提交联邦政府的工作计划和财政预算,由国会通过拨款执行。国会没有权力指令总统做什么活不做什么,但掌握财政是国会的有力武器。国会对不想政府做的项目不予拨款,政府就难以进行了。
一般来说,国会过半数投票决议了的事情,必须由总统签署,政府才可以实行。假如总统反对国会的决议,亦可以不签署或实行总统否决权。总统否决后以安徽被送回国会讨论投票,这回国会必须3/2大多数票通过,才能推翻总统的否决,迫使总统执行。实际上如果总统运用到否决权,一定会有较为有利的理据,因此国会也就不得不认真的重新考虑总统的意见。所以,国会和总统僵持的局面并不多见。
不过,国会和总统互不妥协的情况还是时会出现的,我们试举下前些年的例子。1995年底,国会和克林顿总统因财政预算僵持不下,互不让步。国会不通过预算案而另提一个预算案,总统不妥协而宣布联邦政府关门。这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邦政府与国会谈不拢而关门的第5次,不过以前关门一天半天就解决了,这次竟然持续了20多天才收场。如果最后国会和总统都不做出让步的话,则须将该问题提交联邦最高法院以法律的途径解决了。
7.美国宪法特点 篇七
自21世纪初以来, 世界各国相关机构均从理论和实践上试图确立规范的核心素养框架, 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当前, 世界共同追求的核心素养即协作、交往、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 即“4C’”[1]。有关研究者结合目前信息化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 同时立足于我国传统特色文化“立德树人”为代表的儒家文化, 提出我国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起来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人格品质与关键能力。”[2]无论以哪种方式界定, “核心素养”都是工业时代到信息时代带来的巨大转变, 培养符合时代发展的人才, 要求教育目标从基本技能3R—读写算向核心素养4C转变。
核心素养的实施要求跨学科、跨教育阶段, 但并不否定学科素养, 学科素养与核心素养的关系应为融合与发展。历史学科不像自然科学那样受太多科学与理性的束缚, 但有其更为独特的学科特点。薛佳龙先生将其归纳为史政性、史趣性、史忆性、史证性、史变性、史鉴性六大特质[3]。鉴于此, 对于历史教学的目标要求也与其他学科不尽相同。对此, 赵亚夫认为历史课程中的知识与能力应该别与其他学科分为:陈述性知识;规范性知识;方法性知识;价值性知识[4]以及判断能力, 理解能力, 反思能力[5]。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相互交融, 共同实现于教学方法和过程之中, 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历史人文情感上的升华。
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 可以公式“知识+实践=素养”要求具备一定的知识并表示[6]。打破原有教学中的碎片化教学及灌输式教学, 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老师作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引导者, 把教材当做问题情境的资料, 与之对话, 与老师一同以专家的身份结合个人知识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构建,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 学会表达知识, 运用知识, 感悟知识, 在探索过程中实现真实性学习和愉快式学习。
本文尝试利用问题教学法和主题教学法, 实现问题情境搭建的同时把握课标基础知识, 结合课程环节实现核心素养的形成。关于问题教学法, 自古希腊苏格拉底的产婆式设问起, 一直没有标准的定义, 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将问题教学法格式化, 模式化[7]。其运用于教学之中, 笔者认为就是教师或学生根据一定的情境提出问题, 再由老师或学生解决问题, 从而获取课程知识的教学方法。对于问题教学法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有以下几点认识:
1.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主题, 搭建课程框架, 避免被问题的发散性思维所误导而脱离教学大纲, 并结合主题教学法共同实施。
2.构建历史问题情境, 利用多种工具和资料搭建,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 在问题中学习知识, 表达知识, 运用知识。老师作为知识构建的“促进者”[2]。
3.完善提问语言与方式, 问题与活动相结合, 但不流于“活动主义”。
二、课程设计
本文以人民版中学历史教材《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为例, 介绍以问题教学法为主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问题导入。
问题一:面对如此复杂的政体世界, 美国如何选择?
过程:播放视频, 18世纪末各国的政治体制及发展情况介绍。构建情境, 以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设置子问题:
为何不仿照英国君主立宪, 成为下一个“日不落”帝国呢?
过程:构建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思考, 讨论得出:国家的国情 (国体) 影响政体。连接有关多媒体, 介绍当时美国国情。
第二环节:为“自由”而来。
问题一:美国式资产阶级民主起源何处?
过程:用史料构建五月花号事件以及《五月花条约》。情境介绍:五月花号是一群逃避宗教迫害的人不远千里在新大陆开拓新生活。同时设问:“这群人最渴望的是什么?”老师启发学生在问题中思考, 引导学生了解北美大陆人民的最初理想———自由民主。
第三环节:为“自由”而战。
问题一:最初的理想———当时当地人民的自由和民主是否得以实现?
过程:史料构建问题情境, 介绍印花税———“自由”受限。并设置子问题:
(1) 北美殖民地人民在这种情况下会怎么做呢?
过程:学生结合之前的学习内容, 老师列出历史事件时间轴, 得出“独立战争, 以及《独立宣言》———自由民主的呼唤”的答案。
(2) 如何实现这份来之不易的北美殖民地人民的自由和民主呢?
过程:展示史料《邦联条例》———自由民主的实现方式。
第四环节:为“自由”而困。
问题一:什么是邦联?
过程:以时间为主线, 播放《大国崛起》相关视频, 让学生在视频中找到答案———松散联盟。
问题二:邦联制的美国为什么是一场灾难 (视频原话) ?
过程:结合视频和课文, 学生两两合作共同完成, 根据课文知识得出结论, 邦联政府无权导致及贸易问题, 债务问题, 安全问题。再提子问题:
(1) 问题出现的原因?
思考:邦联政府无权。
(2) 如何解决?
结论: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课本语言) , 板书总结为当时
要求一:强化中央政府权力。
(3) 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过程:提供案例, “华盛顿被建议为君主的史料”, 构建历史情境。
(4) 华盛顿为什么拒绝专制, 坚持“民主”?
过程:留给学生时间思考, 课堂讨论, 教师引导, 回归教学主题———北美殖民地人民自由民主的理想。板书总结为美国当时的第二要求坚持“民主”。
第五环节:为“自由”而议。
问题一:制宪会议在争论什么?
过程:展示美国制宪会议的激烈争论的相关史料, 创建问题情境。学生分析史料, 自我总结知识。板书总结美国当时的第三个要求———解决制宪会议中的三大争端;中央与地方;大州与小州;南方与北方。
第六环节:为“自由”而定。
问题一:1787年宪法如何实现美国当时环境下的要求以及解决制宪会议过程中的争端?
过程:以小组为单位, 根据板书问题框架, 结合课本和学习资料, 小组合作分工解决问题。然后, 小组代表分别表述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实现以上要求, 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提出子问题:
(1) 如何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过程:制定联邦制原则, 同时分析中央与地方争端的原因, 引导学生思考解决争端的方法———
妥协, 展现美国式民主政治的智慧。
(2) 如何坚持“民主”?
过程:实行三权分立, 权力分散维持平衡。
(3) 中央三者权力如何防止专权?
过程:权力之间实现制约, 达到平衡。
(4) 什么样的形状是最能实现平衡的?———三角形。
(5) 怎样体现美国中央权力的三角形形态?”
过程:学生完成三权制约平衡三角图, 老师归纳总结, 并板书实施民主的原则———权利的制约与平衡原则。
第七环节:为“自由”而变。
问题一:如何正确评价美国1787年宪法?
过程:展示板书, 小组讨论美国宪法的进步性和落后性, 并说明理由, 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然后展示马丁·路德金的史料, 最后总结美国宪法的落后性———种族歧视。
问题二:美国1787年宪法如何发展?
问题设置:展示1787年宪法关于可制定修正案和《权利法案》, 1865年废除奴隶制的史料。引导学生思考。总结:美国1787年宪法产生的背景为当时的特殊国情, 之后美国宪法随时代的变化而面临其它问题。
三、结语
本课教学设计以问题和主题教学法为主, 以时间为主要线索, 美国式自由民主道路发展为主题, 促使学生认清其资产阶级民主的本质。鉴于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影响较深, 主要互动方式在于教师提问, 学生没有主动提问, 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深度不够。同时, 对于核心素养理解的层面局限于搭建历史问题框架, 而引导学生表达和运用知识不够深入。今后, 在教学和研究中应不断探索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的实现方式。
摘要:本文试图借《美国1787年宪法》为课程改革实验对象, 以问题教学法和主题教学法为主要教学方法进行课程设计, 希望对中学生历史学科素养的完善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核心素养,问题教学法,主题教学法,《美国1787年宪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发展, 挑战与课题[J].全球教育展望, 2016 (1) :3-24.
[2]张华.论核心素养的内涵[J].全球教育展望, 2016 (4) :10-23.
[3]薛伟强.中学历史学科特质述论[J].历史教学, 2016 (1) :19-25.
[4]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一:怎样理解知识目标[J].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7 (5) :14-18.
[5]赵亚夫.历史教学目标刍议二:怎样理解能力目标[J].历史教学 (中学版) , 2007 (6) :17-22.
[6]李子建, 宋萑.建构主义:理论的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 2007 (4) :44-51.
8.林肯与美国宪法的新生 篇八
奴隶制问题是十九世纪上半期联邦与州权力冲突的焦点,最终引发了美国内战,以六十余万生命的代价,终结了奴隶制度,也消解了各州一贯的主权诉求,重新建立了1787年宪法所希望的“更完善的联邦”。因此,美国内战与其说是一场解放奴隶的战争,不如说是一次重建国家共同体(nationhood)的宪法之战。战后的通过的宪法第十三、十四、十五修正案,被称为美国的第二宪法,可谓内战的最大成果。
如果说第一宪法(1787年宪法)是美国政治精英争取国家独立、个人自由的产物,第二宪法则是普通民众要求法律平等、宪政民主的体现。第一宪法缔造的是少数白人掌权的共和主义联邦国家,第二宪法则希望建立多数民众都拥有选举权的大众民主的统一国家。仔细对比,不难发现,第二宪法更符合美国现状。当今美国已经远非立国者心目中的精英共和国,而是构筑在第二宪法基础上的大众民主国家。但美国民众仍然相信,1787年宪法才是他们权利与自由的源泉,对第二宪法似乎视而不见,这是为什么呢·
原因就在于第二宪法是美国历史上的隐秘宪法(secret constitution),隐藏了很长时间,到二十世纪中期才慢慢浮现。正如人有“潜意识”一样,隐秘的宪法也是美国的“潜宪法”,决定着美国宪政民主的深层结构。美国学者乔治·弗莱切的《隐藏的宪法:林肯如何重新铸定美国民主》(以下简称《隐藏的宪法》)探讨的正是美国宪法的这种深层结构。弗莱切认为,第二宪法虽由第十三、十四、十五修正案构成,但早在内战期间的1863年11月,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就为其奠定了基调;林肯是第二宪法的缔造者,林肯的演说指出了美国宪法的新生之路,也重新铸定了美国民主制度。
一、从葛底斯堡走向新生
1863年11月19日的葛底斯堡,寒风瑟瑟,在林肯之前,著名政治家、教育家爱德华·埃弗里特已经发表了一份长达两个小时的演讲,详细阐述了葛底斯堡战役的背景、经过与意义,将其类比为古希腊的城邦保卫战。埃弗里特是当时的一流演说家,他的演讲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为林肯的演说作了很好的铺垫。林肯的演说只有两分多钟,二百六十多个字,完全没有提及这场战争的起因,只是称这是一场考验国家能否长期存续的大内战。林肯知道,战争很快就要结束,如何消弭分歧,团结一致重建家园,才是当务之急,争论战争责任已经没有任何意义。
要消弭分歧、扩大共识,就必须追寻更高的共同原则,也就是立国之父们的建国理想,而最能体现国父理想的无疑是《独立宣言》。所以,林肯的演说一开篇就讲,“八十七年前,我们的先辈在这片土地上缔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家”。仔细分析,这句话却很成问题。一般认为,《独立宣言》只是宣布各邦脱离宗主国,成为国际法上的独立主体,并不代表就一定结成了一个全新的国家。林肯是作为总统来发表演说的,而总统职权来自1787年宪法,为什么不讲七十六年前的1787年宪法缔造了一个全新的国家呢·弗莱切认为,这其中有矛盾与不协调之处,他的解释是,林肯对1787年宪法的态度没那么恭敬,他把宪法更多看做是行动的指导方针,而非对自己的绝对限制。此话固然不假,更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1787年宪法放弃了《独立宣言》的人人平等诉求,容忍了奴隶制,内战已经以极端的形式超越了原有的宪法,需要在新的政治共识之上重建整个国家。因此,林肯才提出,“要让这个国家在上帝的福佑之下获得自由的新生,要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存续下去”。林肯的演说,也可视为美国重建国家共同体的宣言。内战后通过的第十三、十四、十五修正案(又被称为重建修正案),继承的正是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精神。
如果说《独立宣言》是1787年宪法的先声,葛底斯堡演说则是第二宪法的前奏。与《独立宣言》一样,葛底斯堡演说高举自由、平等的大旗,认为八十七年前缔造的新国家,“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不同的是,1787年宪法背叛了《独立宣言》的平等承诺,而重建时期的第二宪法基本上体现了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主张。其中,第十三修正案废除了奴隶制度;第十四修正案保护所有人的生命、自由、财产,并给与平等法律保护;第十五修正案禁止政府以种族、肤色等理由侵犯选举权。可以毫不夸张地讲,美国当今的个人平等与统一国家共同体完全来自这三条修正案。
林肯葛底斯堡演说的主旨是和解与救赎,以悼念战殁者的方式开启新的宪政秩序。《独立宣言》是和解的载体,承载着南北双方的共同理想。上帝是罪恶拯救者,但上帝的意愿要通过法律来体现。四年大规模的流血内战,是对美国建国时保留奴隶制罪恶的惩罚。正如林肯所言,双方都读着同一部《圣经》,祈祷于同一个上帝;每一方都求上帝帮助他们一方,而反对另一方〔1〕。可上帝有自己的意图,这个国家必须为其集体罪过而受到流血的惩罚。奴隶制不是某一个人的过错,只有让国家重获新生,才能洗刷过去的罪恶。因此,林肯在演说的结尾,祈求上帝福佑这个国家获得自由的新生。
弗莱切认为,林肯演说上的遣词,比任何其他总统都更多地受到《圣经》成语的影响。的确如此,《圣经》是林肯年幼时的启蒙读物,很多段落可以随口背诵、信手拈来。尽管在准备的书面讲稿中,林肯并没有提及上帝,但在演讲时,他还是即兴加上了“上帝福佑”这样的字句。实际上,内战前后那段时间,正是美国宗教热情再次高涨之时,战前的废奴主义运动就包含着宗教激情,容忍奴隶制的1787年宪法被废奴主义者称为“与地狱签订的协议”。1864年,美国政府开始在钱币上印制“我们信仰上帝”字样。林肯也相信,美国人是上帝的选民,内战是上帝的惩罚与考验,而葛底斯堡将像西奈山一样,成为一个民族走向新生的圣地。摩西在西奈山上向民众宣示了上帝的十诫,林肯是否也要在葛底斯堡重新缔结美国人与上帝之间的契约呢·我们不得而知,也许他只是想慰藉战死的英灵,激发民众结束战争、团结向前看的信心。即便如此,也并不能阻止后人重新解释林肯的演说。正如弗莱切所言,原初意图不可寻、也不必寻,在后世眼中,林肯的演说无异于世俗的祷告词,是新宪政秩序的序言。葛底斯堡是改造美国的起点,也是宪法走向新生的第一步。
nlc202309031808
二、平等的历程
内战后的三条宪法修正案(第二宪法)最终使1787年宪法重获新生,将《独立宣言》的承诺写进宪法条文。第十三修正案消除了宪法中的奴隶制痕迹;第十四修正案重申了生命、自由与财产不受政府侵犯,并要求法律给与所有人平等保护;第十五修正案虽然保护的是投票权,但实质上也是追求所有种族、肤色的人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因此,如果说1787年宪法是为了保障立国之父及其后代“永享自由之福”,那么,第二宪法则是为了实现《独立宣言》承诺的人人平等。从一部分人的自由,走向所有人的平等,第二宪法超越1787年宪法,直接延续了《独立宣言》的精神。
可惜的是,平等理想在葛底斯堡与第二宪法中,仍然只是昙花一现,随后消失在汹涌的工业化大潮中。美国人忙着开疆拓土、修路建厂,在自由放任与适者生存的口号下,实现天定命运,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第二宪法被束之高阁,隐而不现。
第二宪法的隐退,始于1876年大选与次年的妥协,共和党人为了获得总统职位,背弃了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让“人人平等”在纸面上多停留了半个多世纪。“当少数几个政客决定终止对南方的战后重建时,最高法院的几位大法官也作出判决,称国会无权制定民权法来终结奴隶制的残余。政治与法律一前一后埋葬了内战后的法律秩序”。
在1883年判决的“民权案”中,最高法院九位大法官中的八位都认为,国会立法禁止公共场合的种族隔离,超越了第十三、十四修正案授予的权限;在公共交通工具、旅店、剧院等公共设施的使用上,差别对待不同种族,并不构成第十三修正案所禁止的“强制劳役”;公共社交场合,属于“社会权利”范畴,与州政府无关;第十四修正案只限制州政府,不能禁止私人行为,火车、旅店、剧院显然不是政府机关,他们愿意为哪些顾客提供服务,是他们的经营自由,联邦与州均无权干涉。如此狭隘而背信地解释第二宪法,无异于冻结其法律效力,使其成为纸面宪法,当时就有大法官提出不同意见。约翰·哈伦(John Marshall Harlan)大法官的长篇异议,分析了社会权利与政治权利的差别,认为交通、住宿、教育与文化设施承担着公共职能,应该纳入立法管辖范围;既然内战前联邦政府可以通过一系列限制奴隶逃亡的法律,内战后为何又无权立法保障这些自由人的平等权呢·
哈伦的反问,有理有力,但十九世纪后期的美国白人还不能接受先前的奴隶与自己平起平坐,他们放弃了内战前那些鼓舞人心的口号,投身于工商业竞争的滚滚洪流。刚获解放的奴隶,除了自由外一无所有。《独立宣言》与葛底斯堡演说所许诺的“人人平等”仍然遥不可及。
非但平等无望,自由也逐渐受到限制。重建结束后,南部各州重新回到白人手中,普遍制定了专门针对黑人的立法,将黑人与白人全方位隔离起来。面对种族隔离争议,最高法院继续坚持公民权利与社会权利两分法,认为第十四修正案仅仅保护“公民”权利而不涉及“社会”权利:“从本质上讲,第十四修正不可能是为了废除以肤色为基础的差别,或者是实施与政治权利不同的社会平等,或者是按照他们都不满意的条件,将两个种族混合起来”;种族隔离法律并不必然意味着某个种族低于其他种族;“要根除种族成见,法律是无能为力的……,如果一个种族的社会地位低于另一个种族,美国宪法也无法将他们置于同一平面”〔2〕。最高法院的判决,支持将黑人与白人固定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并提出“隔离但平等”理论为其辩护,最终使第二宪法又沉睡了半个多世纪。
与黑人一样,内战前后的美国妇女也渴望平等,她们要求与男性同享选举权,可第二宪法将其完全忽略,第十五修正案只保护选举权不因种族、肤色原因而受到侵犯,对性别只字不提。直到一战结束后,女性的选举权才获得宪法地位,而她们所追求的平等权利修正案,却功败垂成、永远搁置。
虽然平等是第二宪法的核心,但平等并非与生俱来,也非宣言与演说所能创造,需要自己争取,从黑人与妇女争取平等的经历看,平等之路崎岖漫长,国家的作用至关重要。
三、国家共同体
《独立宣言》中的人人平等不仅仅是个体之间的平等,也暗含着一个民族不能奴役另一个民族。因此,殖民地可以脱离英国统治而独立。那么,更进一步往下推,南方诸州是否也有权从联邦中分离出来呢·林肯认为不能这么类推,因为八十七年前建立的是一个全新的国家,虽然保留了奴隶制,但并不存在北方奴役南方的问题,联邦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在葛底斯堡演说中,林肯一再强调这是一场国家的存续之战。不到三百字的演说稿,“国家”(nation)一词出现了五次!既然战争是考验国家存亡的内战,不仅仅是南北地域之争,更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冲突,那么,战后的重建也不应狭隘地理解为改造南方,或是由联邦接管南方。美国的重建是重建整个国家共同体。重建以失败告终,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没有将国家层面的建设进行到底,而局限于改造南方。
国家建设(nation-building)的主要任务是改变政治结构,重塑国家认同,也就是说要通过立法乃至修宪等程序,贯彻国家意志,让不同的群体都能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正是第二宪法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林肯葛底斯堡演说所期望的自由的新生。要让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远延续,就不应将自由的黑人排除在国家共同体之外。然而,守旧的最高法院却没有看到,或者说不愿看到林肯的演说与第二宪法带来的宪政革命,仍然继续限制联邦政府管理个人权利,阻碍了国家重建,也延误了第二宪法的实施进程。只有哈伦大法官坚信,第十四修正案是为了应对黑人种族所面临的新威胁,为了国家的目的不致遭受怀疑与挫败,为了进一步扩大国会的权力。在公民权利方面不受种族歧视,是共和政府(government)中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国家(nation)创立的一项新的宪法权利,国会得到明确授权,可以通过立法实施相关宪法条款〔3〕。
很明显,哈伦认为国家与政府是分开的,政府立法体现了国家意志,是为了重建国家共同体,第十四修正案中的公民权利与国家紧密相连。在“民权案”的不同意见中,哈伦数十次使用national一词,弗莱切认为,哈伦的用词与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如出一辙,国家是个有机体,是权力的渊源。的确,林肯也相信国家不是宪法创设的,作为共同体的国家先于宪法与政府出现,所以他才在葛底斯堡演说中称,八十七年前的《独立宣言》缔造了一个崭新的国家。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哈伦大法官意见书中的national,更多时候指的是联邦,包括联邦宪法与联邦政府。不管美国始于1776年的《独立宣言》还是1787年宪法,都已经作为一个国家存在了一个世纪,摆在林肯与哈伦面前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让这个国家在战后永远存续下去。林肯希望建立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使国家重获新生;哈伦希望第十四修正案能解除黑人种族面临的新威胁,使林肯的目标不致遭受质疑与挫败。将黑人纳入“我们人民”的范畴,是重建国家共同体与国家认同的关键步骤。
当然,国家目标最终还是要通过政府与宪法来实现,只有建立新政府、制定新宪法,才能使国家的重获新生。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虽然没有提到修宪,但无疑为宪法的重生指出了方向。
([美]乔治·P·弗莱切著,陈绪刚译:《隐藏的宪法:林肯如何重新铸定美国民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注释:
〔1〕(美)巴斯勒(Basler,R.P.)编,黄雨石等译:《林肯集:1859-1865,演说、信件、杂文、总统咨文和公告》,三联书店1992年版,第1026页。
〔2〕Plessy v.Ferguson,163U.S.544,551—552(1896).
〔3〕Civil Rights Cases,109 U.S.43—44,56(1883).
【美国宪法特点】推荐阅读:
美国宪法的不同06-18
美国企业文化特点与企业经营理念11-11
学宪法讲宪法范文09-08
国家宪法日宣传宪法标语06-26
讲宪法学宪法教案07-05
讲宪法学宪法活动简报11-01
学宪法讲宪法活动开展简报11-19
学宪法讲宪法教育活动心得感悟08-25
一年级学习宪法知识维护宪法权威教案11-13
三年二班“学宪法,讲宪法”演讲稿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