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创新教育(中学英语)

2024-09-12

谈创新教育(中学英语)(共7篇)

1.谈创新教育(中学英语) 篇一

浅谈农村中学语文创新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教育初探 转变观念 优化教学 理好关系

建国几十年来,农村中学为上级学校培养、输送了一批人才,为农业及其他行业的建设培养、输送了大批劳动者,成绩是有目共睹的。作为基础工具学科的语文课的教学,也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不可否认,我们的语文教学也和其他学科一样,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把培养少数能升入上级学校的“尖子生”作为主要任务,不顾农村大多数学生、特别是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的需要,致使不少学生到毕业时 连一篇浅显的文章也读不懂,甚至连一封信也写不好。所以,很多学生和家长认为,语文课学不学作用不大。调查表明,这种状况不但存在,而且比较普遍,再这样教下去,语文教学定要走进“死胡同”。要结束这种局面,出路只有一条——改革。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语文教学离不开创新教育,它可以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本文拟对农村语文教学、教改的现状作几点概略的分析及通过实践探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转变观念,强化改革意识

1、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对于我们来说,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绝对正统的课本教育,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教师控制着教学过程、制定了教学内容、按照教参和自己的意愿组织教学活动。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学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要注意听讲,认真记下来,考试时再现老师的标准答案就可以了,根本没有思考的余地、个性的发挥。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那这样的教育还从何谈创新呢?而新课标却强调尊重学生个人对学习内容的独特体验。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日常的教学中,鼓励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种方式,发挥自己的个性。这一改变,自然也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应转变观念,建立一种“大语文”观,让单一的课本知识传授变成多样化的传授,让一言堂变成群言堂,鼓励学生多动脑、多疑、多发现;在阅读与写作方面要大胆尝试、探索,出新成果;要让学生完成从“学答”到“学问”的转变;要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地进行审美教育与德育教育。

2、是农村初中教育现状的要求。

农村初中教育现状是:农村初中教师的业务素质及学生的语文水平“居低不上”。先说教师,衡量教师也有个软硬结合的问题。“硬标准”是学历达标率。这方面无疑农村低于城市。只要师范生毕业分配中的“趋城避乡”势头得不到应有的遏制,那么这一“硬差距”就无法缩小。“软标准”是指同等学历的人在知识水平和业务素质上的实际差距。这方面,农村教师由于种种原因(家务负担重,继续教育欲望不强,措施不力、条件不够,农村教研氛围不浓等)也显然不如城市教师。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导演者,语文教学千改万改,提高教师素质总是第一位的,教师素质不高欲求语文教学质量高只能是痴人说梦。而且科技的迅猛发展,新知识的不断涌现,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师已有的知识已不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所以要充电,而且要不断充电。活到老,学到老。继续教育,终生学习,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再说学生,衡量学生的语文总体水平应“硬软结合”。考试成绩是“硬”标准,“印象衡估”是“软”标准。从硬标准看,农村学生中考成绩低于城市学生的状况并无改观,有的地区差距还拉大了。例如近几年中考,笔者所在县的农村中学语文人均分比县中都要低20几分,简直使人觉得不可思议。从软标准看,农村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差得更远。如学生的写作能力、综合听力和口头表达等方面远逊于城市学生。再加上时代的发展,通讯的发达,互联网技术给当代学生插上了翅膀。这一变化又导致城乡学生的距离进一步拉大。面对农村初中教育现状,面对农村语文教学在“主体”和“主导”两方面的“居低不上”的现实,我们是视而不见呢,还是勇敢地去正视,使之得到真正、彻底的改观?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通过学习,明确自己的历史使命和肩负的责任,摈弃传统观念,不要一味地效仿城镇学校的做法,而要走出一条符合农村初中语文教育实际及学校校情的道路来。同时我们要经过多种方式的具体培训,使自己增强改革的信心,提高参与改革工作的能力,提高胜任改革工作的能力。

3、是语文成了“片追”牺牲品的要求。

以“素质教育”代替“片追教育”已经呼吁多年。但总的情况未见好转。特别是农村,“片追”方兴末艾,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例如数学,它的“纯思维性”和“抽象性”很强,既不像语文这样需要体验全部的生活,需要广收博蓄驳杂的知识,又不像物理、化学那样强调实验操作能力。所谓数学解题能力确实可以通过大量 的、反复的分项和整体训练而得到相应的提高。我们不是说数学不需要“生活”,而是说教学所需要的生活基础学生大多具备或不难临时灌输以求速效。从狭隘的意义上看,数学更多地从“片追”中得到了“好处”。理、化的实验可以在相对狭小的实验室内得到加强,加之它们在解题能力的训练上与数学有相同之处,在“片追”中“得益”也不少。即使是同属于文科的历史、政治,相对地说,知识的专门性比语文强得多,“能力要求”所占的比重也不及语文,更不像语文那样广泛而直接地与生活互渗,因此它们所受的“片追”之负影响也不及语文。于是,在“片追”教育教学模式中,语文必然成为最大的牺牲品,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决定的。语文是基础工具。语文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语感的形成又离不开多样的、反复的、有效 的语言实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粗暴地占去了学生本应拥有的丰富多彩的生活。题海战术和名目繁多的假日补课,使学生埋头于作业簿中,对美丽的大自然,丰富的社会景观,复杂的人情世故无暇接触、体察、思考,欲“语”无物,“感”从何来?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导致人为的区分主科、副科,于是校园无歌声,美术课用来做主科习题,美育学科形同虚设。中考不考历史、地理。于是这些副科的教学如同戏剧中的“走过场”。美育素质的低下,史地知识的贫乏,又怎能不影响语文呢?淡化“副科”甚至实际上取消“副科”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感觉的钝化,知识面的狭窄,如此而要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岂非缘木求鱼?即使同样搞“片追”,语文也竞争不过其他学科。这是由于语文更需要做“软作业”(如朗读品味课文,多作课外阅读),题山压顶之下喘息的学生,只能在“软作业”上偷点懒。少数语文老师提出了布置作业的“不占不让”的原则,宁可多布置一些微效甚至无效的书面作业,也不肯让其他学科挤了语文的时间,这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赞之则不可,责之则不忍。所以我们要跳出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大背景,转变观念,提高学生的“大语文”能力。

二、明确要求,优化教学体系。

1、优化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本身就存在着问题。教材统编,全国共用一本书,教学内容划一,缺乏地域、学校特点;有些课文内容陈旧,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然教材的优化离我们较远,难以把握。但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的优化却是切实可行的。农村初中语文教育依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考什么,讲什么”,“考什么,学什么”,师生们每天泡在题海里,研究试卷的题型,答题的技巧,把一篇篇内容广泛、感情丰富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毫无意味。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教师教一篇课文常常是五大块: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毫无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什么创新教育了。由于没有注入创新因素而导致:教师说得头头是道,而真正听、说、读、写能力方面的训练内容则显得苍白无力,教师一时口舌快活,而学生装却“雾里看花”,临考总搞题海大战、时间+汗水、日光+灯光,这样就几乎抹杀了所有的创新能力,因此教法必须改进。要考虑:

(一)怎么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于漪语)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二)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先决条件,掌握一定的知识又是创新的先决条件,可见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三)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有了兴趣和习惯还远远不够,要有坚强的毅力和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才能激发创新的潜意识。

(四)在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上改进教学方法,要大胆走出课文、走出课本,让课内长骨、课外长肉,让潜在的创新意识大展宏图。

2、优化教学手段。

教师授课一直拥有得失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两袖清风。近年来有多了一块小黑板,稍微丰富了一点。伴随着教改的轰轰雷声有多了投影器、配了录音机,这一改革的确为课堂增色不少,但总吃菠菜豆腐总会腻的,因为投影片总是永恒不变的几种颜色,时间久了,也就索然无味了。随着信息技术的大冲浪,电脑真实地走进我们的生活,它几乎可以无所不包,无所不容,于是单调的课堂一下子变的有趣了,学生们走进了多媒体教室,尝到了课件教学的甜头,它容量大,效率高,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五彩的画面、神秘的背景、亮丽的色彩、奇妙的曲线、图形、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都激起学生极大极浓的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提高课堂质量,加入创新分子的目的,让学生爱创、乐创、变成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大家没有看到素质教育在南京到处被“追杀”吗?素质教育本身是没有问题的,这是众多专家达成了共识的。有不同意见当然也是正常的。尤其现在,你承认也把不承认也罢,素质教育是要推行到底。

3、优化教法。

教法单一,教学过程不科学。过去的课堂中,师生关系是主从关系,教师为主,学生服从。这种关系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做,都要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课堂是统一的集中思维,教师讲,学生听、记,基本是一言堂,满堂灌,学生无个性可言,也没什么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差。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得要有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教师的创新意识。教师能灵活运用教学机制,在教学中敢于提出种种“假设”,敢于“冒险”,教学手段有独创性、新颖性,自然而然地会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一位教师在上《有的人》起始课时,拿了一架托盘天平走进教室,学生大惑不解,语文老师又要搞什么新花样?上课一开始,教师在天平两端各放上一张白纸,天平保持平衡。接着,教师问学生,如果在左边纸条上写鲁迅等人的名字,在右边纸条上写上众多反动统治者的名字,天平仍能保持平衡吗?学生各抒己见。这样,就有效地启发学生研究课文,学生不仅很快掌握了教学内容,而且从教师这一富有创新意识的教法中领悟到许多有益的成分,萌发了创新的欲望。我们要教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使学生形成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种能力和习惯是需要学习者反复实践才能养成的,这种实践是一个多层次的渐进的过程。我们教会了学生学习的方法,他将受益终生,将学习活动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三、提高认识,理好几种关系。

在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其一,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和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两个主要要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究竟怎样做,才算“导”得高明呢?我的体会是:主要看其是否导得“适时”,“适量”,“适度”。“适时”,是对教师的“导”在时间把握上的要求。一是在学生读写之前的“导”,这个导主要是“导向”,使学生明确学习方向、学习重点,这里的导,要明确、简捷,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二是在学生读过课文有了一定的思考之后的“导”,这个导是“导拨”,即在学生思考遇到问题、受到阻碍时,教师给予点拨式的解答,以便使学生的思考继续进行和更加深入,这里的导,要精,要准,要具有针对性和递进性。三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明确之后的“导”,这个导是“导演”,教师要设计出适当的题目,让学生去演练,即通过练习,使知识向能力转化,这里的导要注意科学性和实效性。“适量”,是对教师的“导”在语言数量上的要求。—般说,话的多少,要根据导的内容决定,但要尽量求少,话要少,还要说到位,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要精、要准,不能无限发挥,离题万里。也不能说的太多、太透,那样会代替学生的思考,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适度”,是对教师导的程度的要求。导的广度、深度要依问题的性质而定,要依学生的情况而定。学生认识、思考的深广度有所不同,教师的导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所收益。在运用新教式的课堂上,虽然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活动,教师只是起点拨、辅导作用,好像较以前的课轻松了,其实不然。因为教师不但要在课前吃透教材,解决重点、难点和疑点,而且还要设计出多种实施方案,以应付学生可能提出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而把握课堂“导”的主动权。

其二,师生的情感关系。师生情感关系问题虽然比较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做了一些有效的探索,但是,从整体上说,师生情感关系的状况仍难以令人满意,师生之间情感冷漠、缺乏沟通的现象比比皆是。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得一直为人们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源泉。优化师生情感关系,重建温馨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那么,创新应追求一种什么样的师生情感关系呢?我的体会是,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要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联系,教师必须真情付出,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不能厚此薄彼,尤其是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怀,相信他们的潜力,切实帮助他们。我们相信,教师的真情投入,必定会得到学生的真情回报。第二,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功的喜悦。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改进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充满情趣和活力。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这是优化师生情感关系的重要策略。第三,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就得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使自己拥有热情、真诚、宽容、负责、幽默等优秀品质,这是优化教师情感关系的重要保证。为此,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修养,扩展知识视野,提高敬业精神,提升教育艺术,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

2.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初中阶段,语文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语文学习是母语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经过了小学阶段的学习,在语文的记录符号——文字方面有了很大发展。到了初中,他们已经储备了相当数量的语言材料,巳具备了一定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但是,由于他们理解能力的限制,加之从幼儿到小学语言材料的猛增,使他们还没有能力让自己的语言完全合乎规范。无论在理解(听、读)方面,还是在表达(说、写)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不规范、不正确的东西。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正确、规范,形成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这个时期的语文知识(尤其是汉语知识、听说读写知识)的学习就更为必要,更为适时。在这一年的教改实践中,我们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但丝毫没有放松语文知识的教学。因此,学生的基础是牢固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力也是坚实的。

3.课内和课外的关系。

语文是一门工具,真正的使用它不是在课内,而是在课外。叶圣陶先生说:“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单篇短文,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叶老这里所说的“略读”,即课堂之外学生自己的阅读。他把课外阅读看得与课内学习一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几年来,我们在抓好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同时,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的语文学习的课 外活动。组建学生文学社团,组织竞赛,指导学生坚持写日记、办手抄报,等等。这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这也是“大语文教育”观的体现。

4.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实践和教育研究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要看到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还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主要是:理论与实践的脱节。这一点,我深有体会。近几年来,广大的中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创造了许多新的教式,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固于条件的限制,这些教式和经验在上升为理论的过程中,常常显得浅显、分散,因而影响了推广的效果。我们学校过去也对几种新式语文教学法进行过尝试,而且在理论研究中也多有建树,论文获过不少的市奖或县奖,但由于与实践联系的不甚紧密,所论则往往空泛,缺乏切实的指导意义,所以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种种缺陷,轰轰烈烈的最后都是草草收场,我们又扎扎实实搞起了应试教育。因此,在教育、教学第一线上的工作者,应在理论的指导下,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坚持实践,在实践中才能更加科学、更加全面的去认识理论。然后再通过调查研究,解剖实例,得出符合规律的认识,从而把理论加以完善,找出一套符合自己学校校情的语文教学创新方式。这也是我们在一年来的教改实践中悟出的明确道理。我想,这也应该是广大从事语文教改工作者所应坚持的正确方向。

目前,正处于世纪交替时期。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为教育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语文,这门既基本平凡又博大精深的科学,所担负的历史重任不言而喻。我们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更需要继续齐心协力,做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把农村初中语文创新教育不断推向深入。

参考:

农村教育论坛: 2004年1月~2004年7月

继续教育教材 《新课程,新理念》《 新世纪教师素养》 周建成 论文《 农村语文教学教改现状不容乐观》 《学语文》2001年5月

《语文教学通讯》1996年第5期。

李杏保、陈钟梁《语文教育观研究》1996年1月版 《中小学教材教学》1999年第5期。

2.谈创新教育(中学英语) 篇二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因素, 一个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形象与抽象, 理论与实际, 感性与理性等关系的理解。也就是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能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引入本节课学习的气氛, 把深奥、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活动过程, 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 在实际课堂教学情境下, 教师激活学生长时记忆中相关的原有知识和经验来同化当前的学习,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认知停靠点, 形成有意义的学习。

2. 设计巧妙的问题情境。

设疑是探索科学原理的向导, 是催生学生积极思维的源泉。科学研究、探索活动需要质疑。那么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有高质量的质疑艺术呢?首先, 要分析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知识层次。其次是考虑疑问的隐蔽性和梯度。不能让结论太直接, 也不能太难, 要让学生在解疑时有一定的切入点, 顺藤摸瓜, 才能顺理成章地解决疑问。比如对原电池、电解池的区别与联系的问题, 我们可以提问学生家用电瓶自行车的能量供应原理是什么?能量用完了又要怎么办?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 动机是创新的条件。

动机往往是从“责任感”“好奇心”那儿获得的。美国哈佛大学校长在世界大学校长论坛讲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纯粹的求知欲为动力, 就不可能产生那些对社会和人类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可见一切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中国化学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出自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 产生了“要创造出中国人的制碱法”的创新动机的思维, 经长期研究, 改进了索尔维制碱法, 终于制造“红i角”牌纯碱, 而获得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奖、

2. 严谨是创新的作风。

许多发明创造往往是在偶然的机会中, 一时疏忽, 可能会导致终生遗憾。瑞典化学家舍勒是第一个用化学药品在实验室里制得氧气的科学家, 但他却没有认真分析其化学成分, 而是深信“燃素学说”, 错误地将氧气称作“火气”。他的不严谨使得人类对氧气的发现延迟了4年, 直到1777年法国人拉瓦锡又用实验方法精确地测定了空气中有五分之一的体积是氧气, 并用氧气和别的物质发生了化合反应。最后确定氧是一种元素。所以, 做任何事, 特别是科学研究, 必须要有严谨的工作作风。

3. 顽强是创新的精神。

失败是成功之母。许多发明创造都是在许多次甚至上千次失败中获得的。化学家诺贝尔的成功就是因其顽强、冒险的精神。他从小随父从事军工产品的研究, 在制硝化甘油时, 多次发生爆炸, 他本人被炸伤, 四位助手和他的小弟弟被炸死, 但他没有放弃研究。市里不允许做实验, 他把实验迁到湖中一只平底船上, 从而获得成功, 成了大发明家。所以, 创新必须要有一种顽强拼搏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科学发展史上有许多发明创新人才为此付出了生命, 才换来了创新的成果。所以我们进行课堂教学时, 可以有意识地介绍这方面的知识, 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三、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具有求异性、灵活性、独创性和灵感等, 其主要体现在灵活性。如Alcl3溶液滴入Na0H溶液, 与Na0H溶液滴入Alcl3溶液中的现象是否相同, 学生往往按常规的思维考虑是一样的, 但实际上存在一个过量的问题, 产生的现象是完全不一样的。再如Na投入Cu SO4溶液中, 学生通常会考虑的是金属与盐的置换反应, 而忽略了Na是非常活泼的金属, 它首先与水反应, 所以得不到金属铜, 而是生成Cu (0H) 2蓝色沉淀。

2. 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观察是一切知识的门户, 周密精确的观察是一切科学实验、科学新发现的基础。实践能力是将创意付之实现的精心设计和勇于实践的能力的总和, 是创意和创新的桥梁。培养实验观察能力, 要加强和补充课堂演示实验, 最好是增加学生实验, 要求学生从实验观察、实验操作不同视角去仔细观察, 善于发现共同现象和不同现象, 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如上述Alcl3溶液和Na0H溶液的反应, 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 得出结论。这样, 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亲自动手, 亲自实践, 领略“创新”成功的滋味。

3.浅谈英语课堂创新教育 篇三

【关键词】英语课堂 实践 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9-0091-02

【Abstract】English class teaching is the basic form of English teaching.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usage of innovation teaching, as well as training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requests deeply thinking for English class teaching and innovation teaching, breaking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ethod, it is good for activ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Enhancing language information input quality, etc. We should train our students to be the person who have innovational spirit and innovational ability.

【Key words】English class Practice Innovation education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主要是后天培养和教育的结果。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教育要求对英语课堂教学进行深层次思考与创造,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需要老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创新教学的特点

1.问题性

学生对问题产生困惑并产生求解问题的愿望,是创新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创造性地设置问题的情境,营造一种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氛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独立地去发现问题,抓住问题的实质,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多种求解的途径。

2.探究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以“教师教,学生学”为特点。创新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探索的过程。教学中师生开展双向交流,平等、民主地进行讨论、提出彼此对问题的认识、看法,阐明各自的观点;让学生在探究的氛围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任务并不是教材规定的学习内容,而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与学生共同商讨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学习内容。所以,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每位同学或每组同学选定的学习内容不尽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开放性。

(2)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和实践性。探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3)英语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使师生关系具有平等性。探究性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完全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学生在自己的研究中敢于批判、提问、质疑;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的需要并给予及时的帮助,引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上进行研究探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3.个性化

所谓个性是指个体在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中所具有某种潜在的能力,完成任务时所采取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以及在完成任务时的心理倾向。个性化教学具有以下特点:

(1)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承认这种差异是个性化教学的基础;

(2)人的个性是发展变化的,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个性化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完善;

(3)个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是个性化教学的中心和追求的目标。

二、英语创新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2.良好学习环境的建设

(1)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在课堂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师生和谐的关系存在于日常教学之中,存在于课堂上下,校园内外,存在于日常的言谈举止之中,影响之深远也是非语言所能表达的。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将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个性发展的合理可靠的发展空间,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成绩、优点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要及时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应关爱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师生间形成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的心理。只有不断创设这种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学生的思维才会不受束缚,他们才会自主学习,才可能去探索、去创造。

(2)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创新学习的空间。创新教育是为师生发挥聪明才智、大胆创新的助动剂。为了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保持持续的兴趣,对英语学习保持新鲜感,我们可以把课设在相关学习内容的地点上,随着语言情境的变换而变换。

3.英语教材的运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努力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的情境,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型,精心设计练习,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把课文语言转化成自己的语言。

三、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1.注重实践活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现代教育理论主张让学生动手去“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教学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动中学习,在动中思维,在思维中行动,让学生在行动与思维的过程中探索、创新。如在教授高中英语SEFC第二册(下)课文Unit 15 Destination时,笔者设计了一个任务:让学生查看中国北京的主要名胜有哪些。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这单元;方式:小组活动。材料准备工作:①运用前面的听力材料,使学生进一步熟悉邀请及应答的交流用语,然后模仿自编对话。②进行听说部分的对话教学,然后同样进行仿编对话的练习。活动步骤:①安排学生搜索Greenc Iraq Mexic Brazil Greenland等地的有关资料,第二天在课堂上交流。这样就可以很顺利地完成前面的Warming Up与Speaking 部分。一定让学生能准确地运用我们句型如:Where do you go and why?How do you go there?Which place are you going to?What king of food are you going to buy?②各个小组陈述或表演。评出“最佳创意奖”“最佳表演奖”等。③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在活动中培養了学生团结协作、自主参与的意识,树立自信心,体验成功。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语言。

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常常会遇到英语和母语表达方式上的冲突,而这正是引导学生自觉归纳语言学习规律的最佳切入点。例如我在教lie这个单词时,因为这词有:撒谎、躺下、下蛋等意思,而且它们的过去式、过去分词比较容易混淆。我就让学生想办法有什么压韵可以记它们的过去试和过去分词,然后有一个学生就说:撒谎的过去试和过去分词就是添油加醋,意思说直接在后面加d就可以,其他的就有一个句子:“躺下过就下蛋,下蛋过累的”。前分句的“过”代“躺下(lie)的过去试(lay)”,lay就是“下蛋”这单词的原形,lay(下蛋)的过去式后有d(读汉语拼音),/laid/音类似“累的”。这种罗列过程,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启发学生对于其他的语言现象同样进行思考,进行归纳,学生自己总结出语言规律和英语学习的小窍门来。

3.利用身边的环境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用英语形象、生动的语言来引出每堂课的新知识点。并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理解语言、掌握语言和运用语言。如我们在学习SEFC第一册(上)Unit1 Good Friend 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大纲要求的几个形容词honest, brave, loyal, smart, handsome, wise等单词,我让学生在同学之间相互介绍自己的朋友(限制在班里面),然后让另外一个人猜。要运用句型:“My friend is …, Who do you know is my friend?Spitting!”等,这样可增强学习英语的氛围。

4.发挥合作优势,在完成学习任务中创新学习。

课堂教学中采用实践性强、具有明确任务目标的任务性学习方式,使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让学生动手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英语。任务性学习活动是通过解释、表达、询问与说明等形式来培养语言运用的能力,其核心是通过做事学习,即在实践中学习,该教学模式一般涉及项目设计、小组学习、协作实践和目标建构。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目标,主动地进行学习,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课堂中学生以小组形式为学习群体,突出学生的协作与讨论,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有利于學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作能力、评价能力和创新素质的提高,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差等生得到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同时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四、总 结

总之,教师只有以信任和鼓励的态度来肯定学生的发现,尊重、理解、宽容地对待学生,满怀信心地期待他们会取得进步,同时注意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习,他们的创造性思维才能得以发展。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把听、说、读、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精心设计:有精彩的导入、引人入胜的讲授、栩栩如生的板书、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及“课虽尽而意未尽”的结尾等等。我们教师只有把“乐趣”融入英语课堂教学中,把美带入课堂,将趣味融入课堂,让激情充满课堂,充分使学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提高教学效率。我们的教育教学最终使学生发展成为勇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新一代的新人。

参考文献

1 包天仁.基础英语教改论坛.吉林教育出版社

2 黄国营.英语教育学.江西教育出版社

3 鲁子问.中小学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丛书.中学英语教学

4 龚孝华、徐 勇.新课程评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4.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篇四

我国的几代领导人早已高瞻远瞩给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摆明了任务。“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里弄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总书记的讲话告诫我们青年要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少年强,则国家强。胡锦涛主席在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中也说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了,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他们的讲话为我们教育工作者明确了目标。因此,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下面谈谈自己在英语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的新能力。

一、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引导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让学生心情愉悦,情绪高昂,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才能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挥。也有利于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发展,如学习fmaily一词时,我先提出让学生唱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歌:you and me from one world,we are famiy……当同学们唱完这句后,我叫停并且问同学们此句中的family是何意?很快同学们说出它的中文意思是:“家人”。接着我又读出一句:“I have a happy family”是何意?同学们马上想到它的另一个中文

意思“家庭”。在讲人称代hesheit的用法时,我先让同学们用已学过的you、I造句,例如:I am Li juan。You are zhang ye等。当学生们互相说时,我立刻引导学生们指向第三个学生:男生问:“who is she?”同时把he、she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意思,学生们很快根据刚才的情景说出意思为“他”和“她”紧接着就叫同学们做“接力式”训练:I am wang fang,you are……,she is ……,He is ……,训练几遍后,学生们就很快掌握了he she的用法。同样用教室的实物,教会了学生it的用法,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充分显示出来。

二、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指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地的特点是多样化和个性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与创新总是相伴而生。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的时候创新潜能才能开发出来,“有一千个读者,就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强调了学习是多无化的,学生是有差异性的。对知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基于本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所接受的教育程度。在讲到“shall we go to the zoo?”这课时,我让同学们说出自己所见过的动物名称。这时,有些从来没有去过动物园的同学会问:“动物园里面有熊猫吗?”一下子同学们就说开了。接着我让学生们讨论如何看待在动物园圈养动物;又怎样才能设计一个好的动物园。平时一些调皮的同学,一些不爱发言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们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培养。

三、创设问题情景,把学生置于问题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没有问题的存在教学就无法进行,什么样的问题,就决定什么样的思考,思考决定行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质疑、探究、发现中获得知识和经验;才能进一步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如在讲到:what is the weather like?时,我先用图片呈现三组词(sun-sunny,wind-windy,rain-rainy)后,就设问Can you make a rule out of these words?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寻找规律。学生发现构词规律后,我就立即板书要新授的词Snowy foggy Cloudy。问Can you gues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gese words?促使学生运用自己总结到的构词规律来学习新的单词,体现了“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

四、让学生积极参与合作和探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我常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他们面对同样的问题、句子,词汇进行参与讨论和分析。这样学生才能大胆交流书报想法,互相启发,开拓了思想,让思维发生碰撞,从而产生创造的火花。在讲到“Have/has been to”与Have/Has gone to 的用法时,我并没有直接讲它们的意思,而是设计一个方案来完成教学。我先叫一个同学(Den tao)并设计他的座位为一个地名(武汉),然后设计另一组的某个同学(Li hau)的座位为另一地名(上海)。接着叫Den tao 到Li hau 那儿去,按两个方案进行:①当Den tao 到Li hau 的座位后,又回到自己的座位,我就说:Den tao has gone to shanghai;②当Den tao 在去Li hau 座位的过程中,我就说:Den tao has gone to shanghai。这时同学们都笑了,并有些同学很积极地回答:“我知道它们的用法与区别了”。“ Have/has been to……”,表示曾经到过某地(人已回来);“Have/has gone to……”表示已经去了某地(人没回来)。此时老师的教似乎不是显得很突出,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去思考、去体验,这样才会有所发现、有所得,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和创新能力。

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感受到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体现;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探导、多学习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才能拓展学生的空间,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祖国“四化”建设培养列多的创新性人才。

5.创新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五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综合的创新素质。它包括:创新意识(触及的是“想不想”创新的问题),创新精神(决定“敢不敢”创新),创新能力(解决的是“能不能”创新的问题)和创新个性(“善不善”创新)等要素。创新教育是通过“创造的引导者”----教师,应用创造性思维教学策略,提供创造的环境,能激发“创造者”----学生的“创造动机”,培养“创造的人格物质”,以发挥创造的潜能,而有创造的行为或结果。就其目的而言,创新教育在于启发学生的创造动机,鼓励学生创造地表现,以增进创造才能的发展。就其内涵来看,它是教师通过课程内容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和增长学生创造行为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中学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现实教育中存在大量陈旧的、片面的、急功近利的因素。具体表现为:①强迫依从,课程完全依从教师决定;②权威,禁止自由学习,强制学生只能指导进行;③嘲笑的态度,教师对于学生的态度,予以讪笑;④教师的固执,使得学生不敢表示异议;⑤以成绩为主,忽视新发现;⑥过重确切性,只重单一标准答案的寻求;⑦反对异常人格,学生不敢有不同于风俗习惯的“反常”表现。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关键――教师

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要有创造意识,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要掌握教育和教学的艺术,懂得怎样组织和进行教学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习惯。

三.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性思维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1.设疑启智,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提供创新环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创新思维也容易被激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个和谐、宽松的教学气氛,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如:对于陈述性知识应该让学生根据其内在联系,自我构建;对于过程性知识的发生过程,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去产生问题,自己去获得结果,教师与学生始终是共同探讨各种可能变化与发展的合作者。即使是那些一时不能得到正确结果的问题,教师也应与学生共同思考,留待进一步研究。

2.培养自立探究,寓创新思维于英语教学中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是一种可贵的心理品质,是创造的基础。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词汇、句型、语篇教学等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词汇教学中,SEFC BOOK1A,UNIT8,主题是关于sports, 我让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体育用语,同时写在黑板上,如:tennis, badminton, relay race, wrestling, balance beam, shooting, track and field等。由于学生大多年轻活泼,爱好运动,结果大家都开动脑筋,积极发言,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也增加了许多知识。

句型教学方面教师应经常出些问题要求学生做出各种回答,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如:Would you mind if I smoke in the office? 学生可以用多种说法回答:No, Go ahead. / Not at all. / Certainly not. / I’m sorry, it’s not allowed. / I’m afraid not. You can smoke outside. 这种训练可以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从多种途径求得问题的解答。

教授学生进行语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对某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既定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如:在分析The world around us一文时,我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1. What do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to survive? 2. What do plants and animals need to survive then?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地回答:1.food,water,oxygen,etc。2. food,water,oxygen,clothes,etc.当我再问及“What are people’s food and clothes main made up of? 时这时学生会回答:vegetables,meat,rice,plants,etc。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Then these food and clothes are main comes from plants and animals.So human beings can not survive without animals or plants.Therefore our human beings must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and ecosystem.Or we will be punished seriously by the nature.

3.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总之,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种认识过程,也是一种探究过程。教育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探索与创造,英语的课堂教学只有学生的主体作用与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好地进行统一,不断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引导学生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逐步培养其求异创造能力。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汲新,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我们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设疑启智、营造创新氛围

英语课堂教学中每一教学步骤都应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或语言材料,设计适量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或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设计此类思考题,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

当学生对这类讨论性问题产生兴趣时,他们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英语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的刺激,营造创新教学氛围。

二、培养自立探究,巧设创新探索机会

素质教育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教育,学生需要获得能够继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天赋能力。学生应该是课堂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让他们更多地自主学习、独立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如何去获得知识的方法,以达到培养创新的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必须更加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以便更好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角。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和激励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锐意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安排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激发学生探究欲望,想方设法培养其独立获得知识,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三、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

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如: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们可以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ere the children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 那么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从而给他们提供了发散思维的机会。

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想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如一篇文章教完之后可以在黑板上出现几个key words 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这样会使学生相互启发、相互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

6.谈创新教育(中学英语) 篇六

1. 民主教学原则

课堂上学生规规矩矩坐着, 面无表情地听着, 唯唯诺诺地举手, 小心翼翼地回答, 显然, 这种课堂气氛会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产生的火花。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师首先应努力创造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使学生身心愉悦、有安全感, 学生才能自由地、敏捷地去探索, 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迸发。如学生并不一定要起立回答老师的问题, 可以让其坐着回答。再如, 可以适时地放一些背景轻音乐, 以缓和学生上课时的紧张气氛, 又可以让学生体验学习英语的愉悦氛围。

2. 激励原则

教师通过各种方式, 激励学生的成就感和进取精神, 因材施教, 因人而异。着重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敢于参与课堂活动。对后进生因设计一些他们可以回答的浅显问题, 而且在回答不出时应耐心鼓励“Try again”、“Don’t worry, Take it easy.”、“I think you can do it will next time. ”而对于不敢回答的学生, 可以说“My questions are quite easy. If you think you can , I am sureyou can. ”等等。使不同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 对学生消极情绪, 思想顾虑, 精神负担和学生困难要给予耐心指导帮助。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时积极地运用过程性评价方式, 引发学生的参与体验成功的积极性。

3. 主体参与原则

传统教学方法死板, 教学形式单一, 教学过程是执行教案过程, 学生思维自始至终框定在教师拟定的教学形式中, 这样课堂教学不仅不能给学生创造主动创新的学习机会, 也谈不上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使教与学双方积极互动, 真正形成多向性学习的有利教学条件。这就要求由“学生”决定“教法”, 使教师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教学内容是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 而不是“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英语教学要始终使学生发挥主体作用, 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路,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根据学生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来选择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

4. 学习动机内化原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缺乏兴趣, 学生当然就不会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也就谈不上创造性学习。要把学生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就需要教师持续不断地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教师要注意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 充满情趣。让学生扮演各种在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模拟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对话, 讲故事, 当小老师, 表演短剧节目, 充当小记者, 听学英文歌曲和看英语电影等。这些活动都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久而久之, 这些兴趣就会转化为强大内部学习动机, 使学生进行自觉、自主、有创造性的学习。

二、构建创造性课堂教学模式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工具, 需要教师使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积极自主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同时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成为功能性目标交际者, 能超越具体结构和功能, 成为语言创造者, 达到交际目的和丰富自身。同时, 创造或创造出内涵深刻、形式多样的语言。

当代教学论一致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教育活动”, 就英语而言, “教学的实质是交际, ”听说读写四种技能是语言教学特别是外语教学的专利。在现实生活中多数人际交流是听说交流, 而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的学生都是英语“聋子”、英语“哑巴”。从全面考虑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 听说交际能力的提高势必为读写创造条件。因此, 听说交际活动应作为外语教学突破口。有的人认为学生开口就算交际, 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背词组, 背对话, 背课文就算交际, 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教学观念。课堂内听说训练分为语言能力训练和交际能力训练, 前者侧重对语言的理解, 后者侧重对语言的运用, 要学生有真正意义上的交际和交际能力的提高是创新教育一大目的。

在外语教学中, 情景交际法对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如在刚开始上课或课间, 使用情景交际性游戏, 调动学生的内在潜力和积极性, 让学生兴奋起来, 并让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备课时教师必须精心准备, 周密安排组织课堂教学活动, 那么课堂上的效果定会锦上添花。如采用“Chant”或是学习、欣赏英语歌曲, 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

在具体的操作中, 则宜遵循先模仿后应用, 先机械后活用, 先语言训练后交际的总原则来安排和开展课堂活动, 即呈现 (Presentation) , 机械性训练 (Meahanild Drills) , 有意义操练 (Meaningful Drills) , 交际性练习 (Communicative Drills) 到情景实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创设情境, 如How many/much do you want? How much is/are the…, 先组成对话进行有意义操练, May I help you? Thank you, I’d…, How much is/are…?再出示图片或创设情景让学生自由运用语言, 进行交际性语言实践, 让学生自己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 并发挥想象在各种购物场所进行创造性的综合训练交际。因为创设不同的情景交际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丰富了学生的各种体验和发展了创造能力, 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感。

教学实践证明, 在交际训练的初始阶段, 教师设计与所教内容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情景, 提供一些有用的关键词组和句型, 能够帮助学生摆脱无从开口或无话可说的尴尬, 从而迅速进入体验的角色, 更好地理解适应交际训练。

虽然, 课堂中的听说情景交际教学需要教师花相当多时间去精心设计教案, 备课可能变得更费时、费力和费心。但是如果通过教师的创新教学方法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很自由、开放的舞台, 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运用英语能自主、熟练地进行交际, 那么何乐而不为呢? 听与说的交际活动使教师的角色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讲授者, 而是根据需要具有多元化的特征。如教师变成学生课堂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进行活动的帮助者, 学生表演时的观众评价者, 甚至是学生小组活动的参加者。师生关系发生了变化,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由此教学注入了新的内容, 这便体现出了教与学相长的特点。

实践证明, 运用这样的思路进行英语教学, 学生不仅在听说方面的交际能力大大增强, 同时也促进了读写交际能力的发展, 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听讲者转变为课堂的积极参与者, 他们的主体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尊重与强化, 从而增强了主动学习的意识, 提高了学习能力, 增强了创新意识, 培养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英语课程标准研制组.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李英, 黄艳明.英语新课程教学设计.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

[4]王才仁.英语教学交际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5]钱旭华.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看法.上海教育.

7.浅谈中学音乐教育的创新 篇七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自主创新;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07)12-0049-02

“音乐是人类感情的速记”(托尔斯泰语)。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同时,它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自从美育被划归为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时起,音乐教育事业得以迅速的发展,师资队伍也随之不断的扩大,并且,随着国家、学校、社会大众的逐步重视,音乐教师的后备力量开始增多,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音乐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获得了许多优秀的成果。随着国际上音乐教育交流活动的日益增多,国外一些可供我们借鉴的音乐教育思想和音乐教学体系随之被系统的引进;使得我国的尚显年轻的教学手段逐步走向成熟。这一切,都为我国音乐教育的持续发展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音乐教育又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奥尔夫曾说过:“原始的音乐不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由此可以看出,音乐教育有启发学生感官功能的作用,它可以使学生在受教过程中提高自身对音乐甚至对人生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表达能力、交流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净化学生的心灵,充分发掘学生内心的真、善、美……因此,音乐教育本身的创新是每一个音乐教育工作者都面临重要问题。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听起来是个十分抽象的词语,其实创新的本质和中心思想就是培养人的创造性。丰富的想象力、独具个性的发明创造、敏锐的直觉、新奇的想法和动手能力等等都是创造能力的具体表现。音乐的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有着轻松愉悦、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特点。

为了能够更好、更顺利的对中学音乐教育进行创新改革,我们应对中学音乐教育的现状有一个客观的分析,明确对在中学生中展开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音乐课程的改革中,我们首先应该变革的就是教学方式。使中学音乐教学在改革创新的趋势下以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变教学观念

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教师的高姿态,认真且充分的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学生的心理需求是活动性、趣味性、游戏性很强,并能参与其中的音乐课,教学内容要饶有兴致,使学生跃跃欲试。例如,有的学生爱唱、爱跳;有的学生热爱表演;有的对键盘乐充满性质而有的则认为打击乐威风无比;有的喜欢聆听听音乐而有的喜欢将音乐编成故事或画成图画,并用夸张的语言或动作渲染他所听到声音;有的喜欢听表扬、好奇心强,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有的学生则习惯于默默接受外界传达给他的东西等等。

“蹲下来,同孩子一起看世界。”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我们应以学生为本,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对学生的束缚,创造性地、灵活性地使用教材,由灌输知识变为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指导者,引导学生社会生活中的变化,发挥自身的主人翁精神,创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

二、以学生为主体,激励创新

中学课程中,音乐课的目的在于通过对音乐的聆听、感受、自身实践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形象,使学生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开发。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教师们应从学生本身的特点出发,将课程设置的重点放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意识上。教育的关系有教育主体与主导之分。大家熟知“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原理。但在今时今日的具体教育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着教师本位的现象,教师过多的注重了自身的感受,自我的说教,实施教学后的成果如何,是否完成了当天的教学任务等等,而轻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主动参与性,学生的情感体验,他们对课堂的切身感受等等。其结果就造成了这样一个现象:课下、教室外歌声四溢,音乐课堂上学生呵欠连天。因此,我们必须打破陈旧观念,重新审视音乐课堂,为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和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大胆创造,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体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例如: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讨论,决定为歌曲添加何种引子,什么样与众不同的尾声,通过自己的感受与理解对歌曲采取什么样的处理方式等。或者在进行旋律的创编过程中,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根据其所掌握的知识和新颖的手段,对音乐进行即兴的创作、表演等等,以此来不断历练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所学的音乐知识,提高了体验音乐创作音乐的能力,同时也给音乐课堂教学的创新注入了活力,充分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的教学思想,提高了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音乐素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不好的教师是转述真理,好的教师是教学生去发现真理。”这就要求,我们担负着创新重任的教师们,要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有开创性地设计区别于以往的新鲜教学形式,为学生建立起一个较好的开发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氛围和环境,同时也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三、因材施教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创新教学在面向全体学生的时候,也应该承袭孔子的教育手法,依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学生们有着不同的生活背景、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不同的音乐素养和爱好。他们有的习惯用自己的歌声传情达意,有的却喜欢借助乐器说出心声。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将其内心感受和对美的体验传达给大家。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进行二度、三度创作,用最直接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创造意识。

四、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会与欣赏作品的发展起伏产生共鸣,从而使心灵得到陶冶。

在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课程目标中,对于情感体验有着这样的要求:“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那么,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就有责任让学生了解如何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喜爱音乐、理解音乐。

“语言的尽头是音乐出现的地方”(贝多芬语)伟大的恩格斯曾这样深刻的形容音乐:“把人类感情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心灵的产物,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对客观事物的各种情感。当旋律开始流动,人的喜怒哀乐被充分的展现,音乐表达了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情感。世界各地的人无论走到哪里,无论语言是否相通,只要有音乐,人们就可以在婉转的旋律中沟通和交流,甚至传递理解和支持。

音乐是感性的,是主观的,它不需要过多的逻辑和缜密的推理,只要你有一颗充满感情的心,这颗心里充满了对世界发自内心的爱,就可以接近音乐,这也是音乐教育所致力实现的目标。如果学生在音乐课上还保持着理性的状态,音乐的功能就会大打折扣,音乐也将毫无魅力可言。

我们在教学中,应扶正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模仿、实践和创造音乐的机会,帮助引导他们用心去感受不同音色,不同力度,不同速度对于表现旋律的不同作用。多让学生欣赏和感受一些不同题材、体裁、风格的音乐作品,让他们自己去实践和体验如何用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色去处理不同的音乐作品,才能更好地表现音乐作品,正确体会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音乐的意境、风格和特点。

五、激发学生敢于创新的意识

都说应该在课堂上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如果课堂是个不民主不宽松的课堂,老师是一位整天铁青着脸毫无亲切可言的老师,不给学生表现的机会,禁锢学生的思想自由,剥夺学生提问、讨论、思考的权利,对好奇心强、爱探索的学生一口回绝,我们要如何进行改革,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创新”岂不成了一纸空谈?因此,我们的课堂,应该是轻松的、民主的、相对自由的课堂;老师应该是可亲的、可交流的、没有架子的、像对待自己的子女一样用心对待学生的老师。鼓励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排除学生提问时的羞涩感,鼓励他们积极踊跃的思考、讨论、提问,充分的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只有学生在学习上充分发挥主动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古语有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音乐教学是一个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拘泥于一种教学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种现成教学模式。应以根据实实在在的受众群体,用灵活、有趣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热情,切实贯彻“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教育原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音乐、驾御音乐的主人。

美国教育家雷塔克曾说过:“只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寻找自己道路的时候,教育才能成为艺术,才会有高质量。”

让我们用心去点燃音乐创新的火把,沿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改革发展方向,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开拓创新,为祖国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性人才。

注释:

①崔莉.音乐课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EB/OL].http://www.54ceo.net/c3/article27670p1.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试验稿)[J].中国音乐教育.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1).

[2]范晓君.高师音乐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构想[J]. 广州: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6,(2).

[3]胡静.新时期小学音乐教育之管见[J].中小学音乐教育,2003,(1).

[4]孙金荣,李丽.中国高校教育科研文库[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5]刘沛.美国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上一篇:国画社团工作总结下一篇:热电厂民族团结汇报材料